0

甘氏宗祠世德堂【20篇】

浏览

7584

文章

653

邝氏宗祠——抗战期间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地遗址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邝氏宗祠——抗战期间开展军事训练活动遗址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邝氏宗祠——抗战期间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地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旧围,GPS坐标:北纬22°5509.3",东经113°4842.1",海拔高程34米。

该遗址始建于明末清初,坐北向南,是三间二进合院布置,面阔10.4米,进深17.5米,砖木石结构。

1938年1月,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派张英到大岭山开展工作。张英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以太公岭村为中心,向四周的乡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训练壮丁,在各村组建自卫队,同时建立中共支部,发展党员,在太公岭村建立一个交通接待站,打下了群众基础。1938年初,张英在邝氏宗祠以办学为掩护,开展宣传、组织抗日救亡工作。同年12月,以宗祠前地堂作操场进行军事训练。

邝氏宗祠于1962年和2007年分别进行过两次重修,现在旧址保存良好,并基本恢复了原貌。2004年1月,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公岭村:大岭山镇太公岭村位于大岭山镇的西北面,距镇区3.5公里,辖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太公岭村村民委员会下辖五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五个村民住宅小区,分别是:大地小区、园塘仔小区、双岭小区、金榄小区、园山仔小区。常住本市户籍有478户,人口1675人,新莞人7100多人,有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共37家。2010年村组两级经济总收入1260 万元。太公岭村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考城张氏宗祠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考城张氏宗祠为凤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考城张氏宗祠位于凤阳县西泉镇考城村(考城老街北),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为凤阳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滁政[2012]44号。

保护范围:建筑东5米至民居;南5米至考城老街南端;西2米至民居;北10米至民居的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词堂保护范围外阔50米。

西泉镇:西泉镇位于凤阳县城西南35公里处,合徐高速、凤淮、蚌西公路纵横穿过,离合徐高速公路出口很近,交通十分方便。西泉镇南与官塘镇、武店镇接壤,北和蚌埠市毗邻,东与刘府镇相靠,西与淮南市、怀远县为邻。全镇土地面积80平方公里,12个行政村,164个村民组,总人口4.1万人,其中男性2.25万人,女性1.85万人,非农业人口1445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南江吴氏宗祠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南江吴氏宗祠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宗祠。吴氏宗祠座落于油榨坪村,2012.9月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氏宗祠是吴氏族人祭祖、聚会议事之地。砖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经过三次重建,至今保存完好,宗祠东西宽24米,南北纵长60米、占地1440平方米。建筑主体呈四合院布局,前高桅杆一对、石狮两对。其建筑形制充分展现了川北祠堂建筑的共性特点。

吴氏宗祠建于大明时期,位于旺苍县普济区天台乡板岭寺,因大山笼罩,人烟稀少,森林密布,照顾不周,时运升迁,历史变迁未曾保留后土。于大清光绪壬子迁于油榨坪,至此祠成,立牌谱告峻。

1、选址:早在大明进期被勘为“天生油榨(石生榨盒)人间稀,金盆(盒下石生油盆)敦油世为奇;撞杆一动油满地,人兴财发后裔兴”的传说。大清年间,堪輿家在方圆近百里寻找祠基,寻到了和平苏家坪、鲜家坪和油榨坪之穴,定为油榨坪为“上山凤”之穴。又以几处泥土以斗过量,再用称称其重量,此地泥土比任何地方重20%,定于祠址。为此加上了“吴氏宗祠堪此地,了孙繁衍后裔兴”的传说。

2、建祠。该祠建于光绪壬子年间,为四合院形,内设王牌正殿、厢房、戏楼、砖木瓦结构,花草、狮子、桅杆、对联非常雄伟壮观。不幸于清末毁于战乱火焚,后于民国二十三年重修再建未全,六十年代的甲戌吴氏积资维修恢复了王牌、狮子、桅杆。在5.12大地震后即将倒塌,给学校师生和村带来严重安全隐患,在二十一世纪壬辰之春,承前启后,组织族众,族亲、族友共捐资百万维修了饱经风霜七十八载的吴氏宗祠,再续族谱,新立花岗石王牌、公德碑、戏楼、孝道和民俗文化室存放了500余册,培植了桂花园,建造停车场。

吴氏宗祠东西宽24米,南北长60米,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现已成为吴氏族人祭祖、聚会议事之地。于2012年9月27日正式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南村周氏大宗祠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南村周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村周氏大宗祠位于白云区太和镇南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东侧相邻建筑西墙线,南至相邻建筑北墙线。西从文物本体外延5米,北从文物本体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蟠龙中街东边线,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25米,西至宗祠西侧广场西边线,北至宗祠西侧广场北边界一线。

太和镇:太和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中部、广州市几何中心,是广州市15个中心镇之一。2004年6月白云区镇级行政区划调整后,该镇辖原太和、龙归两镇,共21个村民委员会(258个农村经济合作社)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土地面积155.37平方公里,总人口12.05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7.1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4.92万人。此外,还有旅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约2万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英山张氏宗祠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英山张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氏宗祠

位于英山县孔家坊乡竹坳亭村。清代建筑,据《张氏宗谱》记载,该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为一进两幢三开间加一附间,背西北,面东南,面阔17.16米,进深16.85米,建筑通高6米,檐高4.5米,占地面积290平方米,穿斗式木构架,前后均为如意山墙;进大门处设戏楼,前后两间之左右处,设一天井,屋檐四周墙面彩绘山水、人物故事、龙凤杂宝等图案。该祠为研究鄂东乡土建筑和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陈氏宗祠田南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陈氏宗祠(田南)为高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田南)位于高安市田南镇大成村,年代为明。

高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周边20米为保护范围5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田南镇:田南镇位于市域西南部,辖上历、广城、新屋、 田南、罗家、张家、付圩、陈村、桥头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89个村民小组。2018年,全镇总户数 7206 户,总人口206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84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5 ‰。总面积98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2118.5公顷,其中水田1275.4公顷,旱地843.1公顷。山林面积 4027 公顷,水域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雄丰村卢氏大宗祠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雄丰村卢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雄丰村卢氏大宗祠位于白云区江高镇雄丰村雄丰东明街旁,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雄丰东明街大巷、雄丰中街八巷东边线,北至福生街二巷北边线,南至神山大道现状路北边线,西至神山南街一横路西边线,局部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25米。

建设控制地带:。

江高镇:江高镇是省确定的中心镇,也是广州市首批重点建设五个中心镇之一。2004年广州市白云区将原江高镇、神山镇合并组成新的江高镇,调整后的江高镇辖区总面积达95.71平方公里,总人口110,927人。江高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她南距广州市区10公里、毗邻新白云国际机场,京广铁路纵贯全镇,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就设在镇内,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发达的航空、公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龙潭刘氏大宗祠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龙潭刘氏大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龙潭刘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安教大社A6号前。清道光五年(1825)建筑,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重建,2004年再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带左青云巷,总面阔16.14米,进深47.02米。硬山顶,灰塑脊,镬耳封火山墙,青砖墙,麻石及红砂岩石脚。白石门额阴刻“刘氏大宗祠”,落款为“民国甲子年重建李翰芬书”。头门、中堂的前廊均置鳌鱼托脚。步梁略呈月梁形式,梁上通体雕刻麒麟、缠枝花草、戏剧场景等纹饰,雕刻繁缛精致。木雕封檐板、人物挑头相当精致。麻石栏杆浮雕人物、花瓶。门枕石上浮雕仙童、仙鹤。墙楣存“醉中八仙”等多幅壁画,精美且保存较完整。祠堂雕刻水平较高,该祠是顺德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祠堂建筑。廊内存《后垂远会碑记》,具史料价值。

2009年7月,龙潭刘氏大宗祠被列入第四批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顺德博物馆

龙潭村:龙潭村委会龙潭村委会位于杏坛镇北部,距镇中心城区约6公里,总面积7.2平方公里。下设古粉一、古粉二、霍村一、霍村二、福田、大社一、大社二、光南、青田、北岸、高华、朱曹、杨家、西华一、西华二、龙兴、海尾、热潮、忠秀、大巷一、大巷二、大巷三、三阳、冲元、街区25个村小组,户籍人口8237人。龙潭村委会是杏坛水乡游的组团之一,其旅游景点有始建于宋朝咸淳元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歙县方氏宗祠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歙县方氏宗祠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歙县方氏宗祠(敦本堂、爱敬堂)位于歙县杞梓里镇,时代为明清。

歙县方氏宗祠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杞梓里镇:杞梓里镇位于歙县旱南,徽杭高速公路横贯其间,东连清凉峰,南滨千岛湖,北接大障山,交通便捷,是歙南主要经贸集散地之一,著名理财家、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的故里。镇域面积158平方公里,辖32个村,9912户,3.3万人。这里山青水秀,物华天宝,民风纯朴。盛产山核桃、菊花、茶叶、金丝琥珀蜜枣等土特产, 拥有万亩山核桃基地、万亩贡菊花基地、万亩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老口村覃氏民居和宗祠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老口村覃氏民居宗祠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口村覃氏民居和宗祠位于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那告坡,时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

2010年,老口村覃氏民居和宗祠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口村:老口村简介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办公地点设在老口旧街,距离石埠街道办事处8.5公里。东起永安村,南抵江西镇,西至兴贤儒礼坡,北接石西村,区域面积约22平方公里。管辖11个自然坡,分别是那告、新村、那律、三民大平、三民细平、卢村、罗屋、登悦、六冬、覃屋、浪竹、建宁,49个生产队。现有农户2500户,人口11500人。老口村设立党委,党委班子7名,下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西陂林氏大宗祠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西陂林氏大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陂林氏大宗祠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年代为明、民国。

简介:始建于元代初,明弘治十三年(1500)重建,民国十七年大修。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沿中轴线自东而西依次为池塘、围墙、前堂、天井、主堂及后山,带两侧横屋,外大门开在宗祠右侧,主堂是山墙搁檩式结构,建筑整体呈前低后高阶梯式,悬山顶。

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40米。

2018年,西陂林氏大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陂村:西陂村有人口6238人,总户数1620户,46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162人,下设三个党支部,是高陂镇最大的行政村。山林面积约38000亩,耕地面积3600亩,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陂天后宫。 西陂村位于永定河上游,高陂镇西侧,永定河绕村而过,从村头到村尾有6公里长。西陂村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好地方。现有姓氏林、卢、郑、陈、邱、刘、黄七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安庆叶氏宗祠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安庆叶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安庆叶氏宗祠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桥街道叶祠社区,年代为清末。

2019年,安庆叶氏宗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桥街道: 大桥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5年6月,现辖11个社区、4个行政村,总面积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万人。安庆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坐落其中,206国道、合安高速、民航机场、安庆火车站穿境而过。成立以来,围绕“加快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力争排头兵”的奋斗目标,全体街道干群凝心聚力,矢志争先,以园区建设、骨干企业、城郊特色农业、商贸物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溪边余氏宗祠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小溪边余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溪边余氏宗祠位于开化县村头镇,年代为明至民国。

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村头镇:开化县辖镇。1950年设村头乡,1956年更名友谊乡,1958年建村头公社村头管理区,1961年改村头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金水溪西岸,距县城中心14.5公里。面积37.3平方公里,人口1.0万。底(本)大(桥头)公路从镇中穿过。辖村头一、村头二、村头三、村头四、古竹、牙田、汇坑、照坑、雷岭、青山、汪川、大黄山、上边山、富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市头蒋氏宗祠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市头蒋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市头蒋氏宗祠位于南村镇市头村市头大道南1号,年代为清。

市头村蒋氏先祖,奉政大夫纪念祠。三间两进,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存清代建筑风格。祠堂装饰较为丰富、精彩,梁架、柁墩、雀替雕有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花卉、动物等装饰图案。

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市头蒋氏宗祠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市头村:市头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复成胡氏宗祠古戏台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复成胡氏宗祠戏台为桂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复成胡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桂阳县四里镇复成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

2017年4月12日,复成胡氏宗祠古戏台被公布为桂阳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宗祠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米处。

复成村:复成村(Fu chen cun)因村小,塘大,村子如同浮在口边一般而得名,辖浮口、浮口圩、长田等11个村民组,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54.9公顷,276户、1112人。1950年属六合乡,1958属四里公社,1961分出属六合公社复成大队,1984年改为六合乡复成村。境域经济主要是种植水稻和烤烟,是六合乡烤烟主产区之一。截止2011年底,耕地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南坞杨氏宗祠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南坞杨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明、清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分内外祠堂两座。内祠堂位于村落中心,约建于明末清初,前后三进,包括砖雕门楼、前厅、中厅及后厅等,不设厢房。其中,中厅梁架制作较精良,山面缝砖雕梁架具有特色。外祠堂位于村口,建造时代稍晚于前者。前后三进,包括门厅、中厅、后厅及两侧厢房等。门厅前设三重檐木构门楼,具有江山一带特色。两翼带木构门廊各三间。门厅北向出戏台。其两侧厢房于平檐0歇山屋顶,此法为江山清代建筑中独见,颇具文物价值。正厅三开间,进深十一檩,梁架有精美雕刻、彩绘等。

除了木构建筑以外,宗祠外各有古井一。上述文物现保存状况较好。

2005年3月16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南坞村:江山市凤林镇南坞村地处市区南面35公里处,与江西省广丰县、玉山两县相毗邻,总面积9641亩,辖24个村民小组,728户,2638个人口,古民居96幢。是江山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村。南坞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名人辈出,民风清纯向上。东周时期,唐叔虞后裔藏,字伯齐,号尚父,封杨侯,因以为姓。自此杨氏生生不息,洋洋大观。最显赫者三十九世杨坚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李氏宗祠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李氏宗祠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宗祠位于澄迈县老城镇,时代为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本体边缘为界,东面向外延伸32米,南面向外延伸21米,西面向外延伸23米,北面向外延伸2米。

老城镇:老城镇地处澄迈县北部,毗邻省会海口,土地总面积259.99平方公里,有18个村(居)委会,76个自然村,总人口62556人,耕地总面积35654亩。境内有我省最大,开发最早的老城开发区。东托粤海铁路物流中心,西有国家一类口岸马村港群,北有旅游度假胜地盈滨度假村和边湾浴场,南连本县美亭瓜果批发市场,西环高速公路和粤海铁路贯穿其境。目前,老城镇在澄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青白江陈氏宗祠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青白江陈氏宗祠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原叫做“旭高祠”,始建于清乾隆时期(1741年),距今已270多年。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呈长方形平面布局,面阔45米,深60米。解放后的“旭高祠”,长期作为国家中药材仓库用途。2005年,经重修后基本恢复了旧式模样,并更名为“陈氏宗祠”,于2006年11月正式挂匾。2007年6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陈氏宗祠不但成为成都地区陈氏祭祀先祖、宗亲联谊聚会的场所,同时也将成为研究“湖广填四川”历史事件的重要基地。

据《青白江区志》记载:“清康熙十年后,陈氏举族二百余家,计二千余人,自漳州府南靖县永溪来四川金堂,聚居今城厢及祥福、景峰、玉虹和绣水各乡。”陈氏是一个大家望族,古金堂县历来有着“陈半县”之说,有着“族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居同数百载,天下无双”的说法。在这两百多年的光阴里,陈氏家族涌现了多位才人:例如,清代四川文史学家陈一沺、学者及诗人陈一津、名宦陈时江、女诗人陈友琴等。陈家人“为弘扬祖德,睦族敬宗,德化乡里,同时亦作族中议事之地”,于是,便在城厢镇修建了这座三进式家族祠堂“旭高祠”。

保护范围:现占地范围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在中国的南方几乎每个村都有宗祠,而北方为什么却没有呢?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道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中国的南方其实机会每个村子都是有宗祠的,但是我们再看北方好像就不多见了,甚至有很多地方都是没有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大家猜测也可能是习俗,那么到底是不是习俗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宗祠”是“宗法制”的象征。

“宗法”即祖宗之法,是一种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以血缘和家庭作为基础而建立起来。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以及区分嫡庶亲疏以世袭的方式维护、巩固中国的封建社会。

在古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关的九族。宗法制中的九族是指: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九族是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在宗法系统中的基本关系。

九族之内的亲属是最亲近的,表现在丧服制上就是“有服”,然后再按照五种丧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来确定亲疏。比较子为父服斩衰三年。如果是舅父、外甥等亲属去世了,就只要服缌麻三个月。

在古代宗法制里,一个人会对自己的亲属关系认识得很全面,一来是关系拉得远,二来是划分非常详细。所以一个生活在古代的人绝不会像现代人一样“六亲不认”,甚至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宗法制”既是封建时代社会的坚固基础,也是社会的主要结构方式。在宗法制存在的年代,宗族非常有权力,民事纠纷、经济纠纷,甚至小的刑事案件都可以由族中长老判定解决,甚至连祠堂也不用开。开祠堂的都算是大事了。

至于为什么北方几乎没有宗祠而南方宗祠保留得比较多,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宗法制是西汉开始建立的,首先能立庙的是贵族,平民没有资格立庙。汉代以后晋室衣冠南渡,文化中心南移。南北时期北方胡风盛行,南方保留的汉文化更原汁原味。宋代北方有契丹、金朝,南方偏安。明朝都城原来在南京,后来也一直是南北两都,北方受瓦剌、鞑靼的危胁、影响,不如南方更稳定,利于传统的保留。清代也是异族王朝,定都北方的全国统一政权。基于这种历史发展,北方的宗法比南方更早毁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褚氏宗祠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褚氏宗祠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褚氏宗祠位于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上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光绪年间重修。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由大厅、厢楼、门厅组成院落。

上村,地处晓岭村上段而得名。村民多褚姓,据《褚氏宗谱》载:“南宋孝宗时,镇江录事参军褚邦英由慈溪金川徙余姚四明小岭(今晓岭),为小岭褚氏始祖,嗣后子孙有分居低塘、梁弄、王石坑、深坑、上庄等地者”。再据宗谱记载,晓岭褚氏为唐代永徽四年宰相、书法大家褚遂良后裔徙居晓岭的族群。

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鹿亭乡:鹿亭乡位于余姚市南部,四明山麓,东邻鄞州章水镇,南靠大岚镇,西接梁弄镇,北邻陆埠镇与余姚市东南街道。是一个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山区乡镇。全乡总人口近2万,下辖12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70.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29亩,山林78800亩,茶园7248亩,毛竹林37478亩,森林履盖率达85%。中心地理位置:北纬29度54分,东径121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叙永曹氏宗祠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叙永曹氏宗祠为叙永县文物保护单位。

叙永曹氏宗祠位于赤水镇,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9年12月18日,叙永县人民政府公布叙永曹氏宗祠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赤水镇:叙永县辖镇。1948年设赤水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6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南与贵州省隔赤水河相望,距县城96公里。面积168平方公里,人口2.9万。321国道、川云路东线过境。辖赤水河、北门、天官、岩头、双山、荆州、孙家、土桥、松林、桐河、大文、良坪、柏丝、官坪、茅坪、中沙、新哨、石门、海螺堡、九龙、檬梓、南山、北坪、白龙、雪山、黄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