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斗卫星画报【精品20篇】

浏览

5409

文章

437

篇1:我国沿海重点区域实现5G连续覆盖 “5G+卫星+WiFi”融合组网有哪些意义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沿海重点区域实现5G连续覆盖,“5G+卫星+WiFi”的融合组网将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继续关注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发挥其潜力,推动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也需要关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确保这些技术的应用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为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机遇。

近年来,我国在沿海重点区域已经实现了5G连续覆盖。这意味着在这些地区,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快速、更稳定的5G网络服务。无论是下载电影、玩游戏还是视频通话,5G网络都能提供更加流畅的体验。5G连续覆盖也使得物联网、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得以广泛实施。

除了在地面建设5G网络,我国还在积极探索“5G+卫星”的融合组网。通过将5G技术和卫星通信相结合,可以实现更广泛、更高效的通信覆盖。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人口稀少等原因,铺设光纤等传统通信方式成本较高。通过“5G+卫星”的融合组网,可以快速实现这些地区的网络覆盖,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5G连续覆盖的实现,“5G+卫星+WiFi”的融合组网将带来更多的机遇。这种先进的通信技术将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通信方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融合组网将促进科技创新。5G、卫星通信和WiFi技术的发展将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推动科技的进步。这种融合组网还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实现更快速、更稳定的网络连接,可以提供更好的娱乐、教育和医疗等服务,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北斗”去哪儿了

全文共 3141 字

+ 加入清单

北斗导航测试系统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视觉中国绘画)

2015年9月30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四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视觉中国绘画)

作为一个“国家重量级人物”,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走进普通人的家,它在何时、何人、如何使用等方面备受关注。因此,1月12日,当北斗卫星再次成功发射并于2018年启动高密度发射时,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再次被提及:“北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明白?

自从十多年前第一颗导航卫星“北斗”发射以来,北斗的现状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高铁、支付宝、自行车共享和网上购物等“四大新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之外,北斗本身也正从“向中国提供服务”和“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的“三步走”的前两步,走向“向世界提供服务”的最后一步,离2020年底中国将建成真正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只剩下两年时间。

更重要的是,多年来,“北斗”不仅在空中编织了空间网络,而且还不断地为地球上的人类提供服务。这项服务已经运行了五年。去年年底,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言人冉承启透露,在过去五年里,中国推出了世界上首个支持北斗的加速辅助定位系统,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亿多用户和2亿多日常服务。

然而,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可能是普通人的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除了在一些专业领域听到的北斗放牛和北斗菜品,北斗的影子似乎很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国家名片“北斗”到底去了哪里?

扭转“有机无核心”的局面,有望成为未来手机的“标准”

谈到北斗的应用,冉承启经常先谈到国家安全和重点领域,然后是大众消费。毕竟,北斗作为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精度的复杂系统,对我国从根本上摆脱导航技术对他人的限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安全和重点领域,“北斗”已被用作标准。

据冉承启说,这种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芯片到终端,到制造,到服务。以芯片为例,工艺从0.35微米提高到28纳米,整体性能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截至2017年底,国产“北斗”芯片已售出5000多万枚,接收天线已占国内市场的90%。

相比之下,五年前,国内还没有北斗芯片,“有机无芯”曾经是批评的对象。不要一个一个看不起芯片。这些是北斗进入普通人家庭的先决条件。一位记者曾问冉承启,“北斗”是否有助于当前火热的无人驾驶。他说,事实上,许多专注于无人驾驶的国内公司已经将北斗芯片纳入了整个系统的研发。

这种变化看起来很缓慢,但一旦发生,就会变得异常激烈。用这句话来描述北斗的应用是恰当的。冉承启给出了一组数据: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480万辆营运车辆已经被发射到全球最大的北斗车载网络平台,全国有4万多艘渔船安装了北斗。

相应的一组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公安派警时间缩短了近20%,突发重大灾害报告时间缩短至1小时以内,应急救援响应效率提高了2倍。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司长彭思毅表示,这些数字都是由北斗卫星提供的,截至去年底,北斗卫星还拯救了1万多名渔民,甚至被称为“海洋的守护神”。

很难想象五年前,外国卫星导航系统基本上在我国各行各业使用——尽管当时已经有十几颗北斗卫星飞入太空。用冉承启的话来说,“在过去的五年里,北斗已经从“大商”变成了“地气”。

他以北京为例,在33500辆出租车和21000辆公交车上安装了北斗,实现了北斗定位的全覆盖。1500辆物流卡车和19000名调度员通过北斗终端和手镯连接到物流云平台,实现实时调度。

当代社会的人们有这样一种错觉,只要手机上没有“站到一边”,似乎就很难说“站到一边”。据冉承启介绍,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主流手机芯片已经支持北斗。他还透露,北斗正在成为中国销售的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

像水和电一样的新位置

对于一套导航系统来说,人们最关心的是它的定位精度,但很少有人知道,仅仅依靠“空中”卫星,定位精度只能控制在10米左右。为了提高这种准确性,似乎只有“实地”的努力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目前,中国有一个由1400多个北斗基站和数万套设备组成的北斗网络。这在冉承启看来意义重大。“它将给整个传统的位置导航服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北斗的高精度服务将成为像中国水电一样的公共服务!”

他举了一个例子,在普通导航的时代,使用汽车导航系统是“容易出错”的,尤其是在一些主要道路和辅助道路的交叉口。然而,如果使用“北斗”,可能没有必要在车辆到达的最后100米或者甚至10米处“大喊”来确认服务,“车辆可以直接行驶到您的脚下”。

事实上,这个“网络”不是凭空建立的。在全球定位系统时代,气象、交通、国土资源等许多行业都建立了大量的全球定位系统基准站。冉承启表示,通过技术升级和改造,这些基准站将成为北斗基站,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缝覆盖的北斗基础加固网络。

他还透露,去年上半年,中国基本具备了提供服务的能力。初始服务能力可以提供米级和分米级的高精度服务,厘米级的高精度服务在一些地方已经实现。完工后,人们将体验从10米到分米和厘米的飞跃。

去年5月,国家测绘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全国卫星参考服务系统工作成果。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李伟森在会上提到,中国已经有能力为公众提供实时导航和定位。

会议还向外界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普通人将享受“亚米”精度服务,而“厘米”和“毫米”精度服务则向专业用户开放。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土地测绘处处长白桂霞表示,向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主要是基于实际需求,并考虑到成本、效率和信息安全等因素。以地下水位为例。简单地说,小于1米的精度等级,例如0.8米和0.9米,优于1米,这足以让普通人使用汽车导航服务。

他还提到,从技术成本的角度来看,厘米和毫米服务终端需要使用特殊设备。然而,从目前的制造工艺来看,很难将设备“装入”手机。当然,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厘米和毫米的精确定位已经涉及到国家地理信息安全,需要相应的资质才能获得。

四大教派“握手”和100多颗卫星携手“照耀”地球

两个月前,一份题为“关于北斗和全球定位系统信号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联合声明”的文件引起了中美两国的极大关注。冉承启表示,所谓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一般来说,是共存和共享,而这份协议的签署是两个导航系统“共存和共享”的重要标志。

纵观世界,世界四大导航“派别”,包括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欧洲的伽利略、俄国的GLONASS和中国的北斗,都在争夺荣耀。然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除了其他因素之外,触手可及的产品通常被选择为可用且易于使用。

冉承启说,自这一声明以来,全球定位系统和北斗系统在国际电联的框架下已经完全兼容。这意味着普通用户可以同时使用北斗和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几乎不会增加成本。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卢谈到这次合作时说:“这具有历史意义。”她说,根据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接收机需要同时“看到”至少四颗导航卫星才能实现定位。如果使用单一导航系统,一旦接收器与卫星断开,定位服务的连续性将受到影响。

现在,在北斗和全球定位系统互操作之后,用户可以用一个接收器同时接收两个系统的卫星信号。卢表示,如果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的数量不够,以及“北斗”卫星,用户将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使用“定位”。

事实上,早在2006年,联合国就成立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以协调各种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冉承启表示,基于该平台,中国的“北斗”已经与俄罗斯和欧洲以及美国建立了合作机制。

他说,可以预见,有一天,“北斗”和其他系统会兼容,“北斗”用户可以使用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在天空中100多颗卫星的照耀下,每个人都会享受到更舒适的卫星导航服务。”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北斗已经走出国门,正在加速融入世界。”冉承启说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七星北斗汶塘村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封开汶塘村四周是山,水秀山青,汶水长流,是集传统文化、“风水地理”,休闲渡假于一体的生态、环保旅游景点。

全村现有人口近四百人,靠种植水稻为主。

得名

据传,汶塘村因村前有一口“

汶水”塘而得名。据查考,“汶”字古越语中的一个译音字。如果译成现代汉语,“

汶”近似“喷”,也就是说,有一眼地下泉水涌喷出地面上来的意思。地理位置如日月星辰布局,士佳书室有一联写道:“东星山,西屏山,南北青山,山山顾祖;前汶水,后峡水,左右绿水,水水朝宗”。

汶塘村村民侯姓。据《侯氏宗枝》记载,汶塘村侯姓是侯村侯姓的一个分枝,约在明代万历年间从侯村搬迁到这里开枝散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太阳活动引发近年最强地磁暴,或增加卫星脱轨风险

全文共 194 字

+ 加入清单

俄罗斯卫星网络称,俄罗斯科学院列别德夫物理研究所宇宙天文中心称,近年来最强的磁暴增加了卫星脱轨风险,并给卫星导航和通信造成了问题。

该中心的一名代表早些时候告诉卫星新闻机构,太阳活动引发了过去1.5到2年来最强的三级磁暴。

该消息人士指出:“这种级别的磁暴对设备,尤其是空间设备有明显的影响,包括增加卫星脱轨和定位问题的风险。”

此外,磁暴预计会带来无线电干扰、卫星导航和高频无线电通信中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手机定位用的是GPS还是北斗?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国产的手机基本上都是使用的兼容了GPS和北斗的双模芯片,在手机品牌官方网站的手机参数中可以查到手机支持哪种卫星导航系统,也可以在手机的“设置”中找到“位置信息”,就能看到该手机支持的定位系统有哪些,一般手机都是支持多种卫星定位系统的,有GPS、北斗、GLONASS、Galileo等,苹果手机不支持北斗卫星系统。

手机的定位是由手机芯片硬件决定的,2018年12月正式对外公布我国的北斗三号卫星基本系统建成并且全球对外提供服务,后来上市的手机基本上都主要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导航,但是苹果手机是不支持的。

不过手机的定位系统并不是只能GPS或者北斗,只不过这两个最常用而已。目前的国产手机都使用的是兼容GPS和北斗的双模芯片,在使用地图导航的时候,手机会根据信号情况自动选择导航定位,比如GPS信号差的时候手机会自动搜星,使用北斗导航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最后一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运抵发射场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4月4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如期抵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标志着北斗全球星座组网的最后冲刺阶段。

这颗卫星是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测试、组装和加油。计划在五月推出。

北斗项目向所有在第一线牺牲的防疫战士致敬。他们用自己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保护了祖国和人民的福祉。它们还创造了条件,并为北斗全球联网任务的如期顺利实施做出了贡献。

在新的冠状肺炎疫情下,北斗人同时在防疫、防疫和工程建设两个战场上奋战。对“服务世界、造福人类”的北斗梦想的追求从未停止。主要系统的开发正在按计划进行,发射计划的后墙不会失败。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北斗人克服困难,大力推进产品开发,按计划按质量完成卫星集成测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北斗九星是哪些星?为什么会多了两个是什么星?

全文共 1076 字

+ 加入清单

北斗七星我们都很熟悉了,虽然你不一定能完全准确地把这七颗星的名字全部一字不差的叫出来,但是在各种小说设定当中,北斗七星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北斗七星却只是后续的发展版本,在古代,古人竟然有北斗九星的说法,他们观测到的一共是九颗星而不是七颗,多出来的那两颗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了?

北斗七星是古代天文学当中非常重要的星斗,它们一共有七颗星,属于现代天文学中大熊座,它们分别叫做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这些名字其实在很多小说或者游戏、影视剧当中经常出现。古人将这七颗星连起来,发现与用来舀酒的斗非常相似,所以命名为北斗,因为有七颗星,所以也叫做北斗七星。

它们在夜空中,不同的时间出现的位置也不相同,而且与当时的季节时节有很大的关系,斗柄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时候,分别对应的季节就是春夏秋冬,亘古不变,古人也是因此来判定季节的。而在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延长的长度大约有五倍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和北斗七星的亮度差不多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了。

北斗七星发现的时间大约在先秦时期,而北斗九星,则是在北斗七星之外,还有两颗星,分别是洞明星、隐元星。北斗九星又被称为“九皇”,同样是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都还有北斗九星的说法。而北斗九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分别是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与左辅、右弼,与之前的名字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杀气。

不过,虽然是北斗九星,但是为何后来又成了北斗七星?多出来的那两颗为什么不见了?其实这一点古人也有解释,北斗九星是“七现二隐”。也就是说,其中有七颗星是可以被看见的,但是还有两颗星却是隐藏起来的,即辅星和弼星,它们并不是一直都会发光,所以看不见也是很正常的,而古代的时候人们观测到了这两颗星,才有了北斗九星之说。

那么这两颗隐形的星星,有什么含义吗?因为古人对于星象很有研究,而且很多时候能从星象中联系到人类世界中发生的事情,比如以星辰指代皇帝、国运等等,这两颗隐星在道教的文化中,也属于大吉,因为平时很难见到,如果哪天有幸看到这两颗星,就代表着快要走运了,日后必然也是大富大贵之人,可见这两颗星寓意还是非常好的。

然而现在有些西方的科学家是不承认这两颗星的,原因就是看不到,但这并不能证明它们不存在,就像是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商朝存在的时候,他们也不承认商朝的存在,直到大量文物和文字资料出现,证实了这个朝代。很多时候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宇宙星空浩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变化,也许一个上一秒还能观测到的星星,下一秒就没有了,难道能说明它不存在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卫星系统,卫星系统的组成有哪些?

全文共 1172 字

+ 加入清单

卫星系统,卫星系统的组成有哪些?

卫星系统功能方框图示于下图:

由上图可知,卫星的主要设备包括下列七大系统。

(1)位置与姿态控制系统

从理论上讲,静止卫星的位置相对于地球说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实际上它并不是经常能够保持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这是因为地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圆球形状,使得卫星对地球的相对速度受到影响。同时当太阳、月亮的辐射压力发生强烈变化时,由于他们所产生的对卫星的干扰,也往往会破坏卫星对地球的相对位置。这些都会使得卫星漂移出轨道,使得通信无法进行。负责保持和控制自己在轨道上的位置就是轨道控制系统的任务之一。仅仅使卫星保持在轨道上的指定位置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使它在这个位置上有一个正确的姿态。因为星上定向天线的波束必须永远指向地球中心或覆盖区的中心。由于定向波束只有十几度或更窄,波束指向受卫星姿态变化的影响相当大,再加上卫星距离地球表面有36000KM,姿态差之毫厘,将导致天线的指向谬之千里。再者,太阳电池的表面必须经常朝向太阳,所有这些都要求对卫星姿态进行控制。

(2)天线系统

通信卫星的天线系统包括通信天线和遥测指令天线。要求两种天线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寿命长、增益高、波束永远指向地球,分别采用消旋天线和全向天线。

(3)转发器系统

空间转发器系统是通信卫星的主体。实际上是一部高灵敏度的宽带收发信机。其智能就是以最小的附加噪声和失真以及尽可能高的放大量来转发无线信号。

(4)遥测指令系统

遥测指令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把卫星上的设备工作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地面上的卫星测控站,同时忠实地接收并执行地面测控站发来的指令信号。

(5)电源系统

现代通信卫星的电源同时采用太阳能电池和化学电池。要求电源系统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寿命长。

(6)温控系统

温控系统能使卫星内部和表面温度保持在允许的范围内,否则将影响星上的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寿命,甚至会发生故障。另外,在卫星壳体或天线上温差过大的时候,往往产生变形,对天线的指向以及传感器精度以及喷嘴的方向性等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7)入轨和推进系统

静止卫星的轨道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轴向和横向两个喷射推进系统构成的。轴向喷嘴是用来控制卫星在纬度方向的漂移,横向喷嘴是用来控制卫星因环绕速度发生变化造成卫星的在经度方向的漂移。喷嘴是由小的气体(一种气体燃料)火箭组成的,它的点火时刻和燃气的持续时间由地面测控站发给卫星的控制信号加以控制的。

推进系统的另一职能是采用自旋稳定、重力梯度稳定和磁力稳定等方法对卫星进行姿态控制。

图中所示的姿态控制方法就是自旋控制。这种卫星被送上天时,在与火箭分离之前由火箭中的一个旋转装置使它以每分钟10~100转的速度旋转。旋转的卫星好像陀螺一样,旋转轴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就不会随意翻滚了。但是装在卫星轴上的天线,却不能随着星体转,所以要装上一个消旋装置,使天线稳稳地瞄准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日本卫星在太空中突发故障 联系中断原因尚不明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据法国《宇航防务》报道,日本国家空间机构日前宣布,一颗正在太空中工作的日本地球资源观测卫星,同时也是同类当中最大的,突然同地面站失去了联系。到25日为止,日本空间机构尚不能确定其故障原因

日本航空航天探索局在一份声明中称,“在(24日)8时55分前后,卫星同地面站联系中断,向地面发送的遥感数据也同时停止。”据报道,这颗故障卫星代号为ADEOS-2,去年12

月由日本自行研制的H-2A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日本发射的第二颗卫星,耗资700亿日元折合6.36亿美元 研发,用以替代1996年发射升空的ADEOS-1号卫星。

据称,ADEOS-2号卫星上装有美国和法国研制的遥感探测装置,能够收集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数据。据称,其设计使用年限为3年,将以距离地面800公里的高度跨越地球两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几年几月几日发射的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卫星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东方红一号卫星工作28天。卫星于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021年6月24日,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迄今仍在轨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北斗七星的名字是什么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天枢、天璇、天暨、天权组成斗身,古代称魁;

玉衡、开阳、瑶光组成斗柄,古称斗柄。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出现在天空的不同方向,所以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东指,世界春天;斗柄南指,夏天;斗柄西指,秋天;斗柄北指,冬天。

从斗身上端到斗柄末端,北斗七星依次命名为α、β、γ、δ、ε、ζ、η,在古代,汉族天文学家称之为天枢、天轩、天鸡、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从天轩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延伸约5倍,你可以看到一颗与北斗七星几乎明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由天枢、天轩、天鸡、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又称瑶光)七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而得名。北斗七星是紫微垣的星官。《晋书·《天文志》记载,枢为天,玄为地,迅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在七星中,玉衡最亮,亮度接近一等星。天权最暗,是一颗三等星。另外五颗是二等星。开阳附近有一颗小伴星,叫开阳辅或开阳增一。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的不同时间出现在北半球天空的不同方向,所以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古籍《关子》记载: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季节交替与黄赤角密切相关。黄赤角是地球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影响着与之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方向,古人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古语有云,夜看北斗知北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

全文共 2421 字

+ 加入清单

1957 年 10 月 4 日,前苏联政府向全世界宣布: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 1 号”。

这一天,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架上矗立着一枚高大的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在它的顶端装有一球形物体,这就是将要实现人类多少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首次发射上天的伴侣 1 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前的各项检测工作完毕,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最后 10 秒的倒数计时发射指令:“10  4、3、2、1,发射!”随着一声轰隆巨响,火箭在一片浓烟烈焰的掩映下缓缓升起,尾部喷射出长长的火舌,不断加速,直冲云霄,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茫茫天际中。不久,卫星从太空传来“噼啪、噼啪”的无线电波声,宣告人类航天时代开始了。

这第一颗人造卫星呈圆球形,直径为 58 厘米,重 83.6 公斤,用铝合金制成。卫星周围均匀分布 4 根弹簧鞭状天线,其中一对长 240 厘米,另一对长 290 厘米。卫星内装有 4 台功率为 1 千毫瓦的无线电发射机,以及化学电池、温度与压力传感器等科学仪器。它进入太空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近地点 228.5 公里,远地点 946.l 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 65 度,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 96.17 分钟。在太空进行了星内温度压力试验、地球大气密度测量和电离层研究,首次获得了大气层外发回的试验数据。

“伴侣 1 号”卫星的主要设计者是米·吉洪拉沃夫。1900 年生于弗拉基米尔城,少年时代就开始涉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著作,对宇航发生浓厚兴趣。 1927 年他结识了科罗廖夫,后来一道加入火箭研究小组。他们在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影响下,不谋而合地走到宇航科学之路上来了,满怀信心的致力于探索宇宙这项新的冒险事业。后来两人倡议建立了喷气推进研究小组,占用莫斯科沙多沃一斯帕斯基街 19 号的一间地下室,集合一批志同道合者着手研制火箭及火箭发动机。这间小小的地下室,不仅是他们从事设计的场所,而且成了他们的试验室和试制厂。1933 年 8 月 17 日,当苏联第一枚试验液体火箭在莫斯科郊外的纳哈宾诺附近发射成功时,吉洪拉沃夫孕育了开发人造卫星的思想。他认真研究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宇宙火箭列车》、《火箭最高速度》等著作,论证了就当代火箭发展水平而言,能够获得第一宇宙速度发射卫星所必备的条件。同年 10 月,世界上第一个喷气科学研究所成立,这个所荟萃了吉洪拉沃夫和科罗廖夫等一批才华横溢的火箭专家。

1934 年 2 月 17 日,吉洪拉沃夫去卡卢城会见齐奥尔科夫斯基,受到这位宇航先驱的教诲。这次会见使吉洪拉沃夫最终选定了自己的目标:造出人

造地球卫星,实现人到太空遨游。这一年他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启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了题为《应用火箭飞行装置研究同温层》的报告,阐述了借助火箭到宇宙空间考察的重要课题。

可是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前苏联全力投入伟大的卫国战争,于是这个设想只有到了卫国战争结束以后才提上了计划日程。吉洪拉沃夫组织了一个专家小组,进行了大量计算和研究,证明当时单级火箭最多只能达到每秒 7 公里的速度,而且仅考虑到使用最好的推进剂,而未计入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认为,只有靠多级火箭的接力来加大推力,才有可能达到每秒 7.9 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吉洪拉沃夫据此首先设计出了 BP—190 型高空火箭,奠定了卫星上天的基础。

吉洪拉沃夫研制人造卫星的设想,曾遭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把吉洪拉沃夫讥笑为“怪人”。但吉洪拉沃夫不以为然,不改初衷,还倡议成立一个特别小组,探讨制造人造卫星的理论问题。1948 年 6 月,他申请在一个学术年会上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有些科学家把他的报告说成是“幻想文学”,在“浪费时间”。但科罗廖夫和格鲁什科支持他,并建议把他的研究成果列入研究所的计划。

后来,吉洪拉沃夫在另一个年会上作了题为《在技术条件下借助多级火箭到达第一宇宙速度和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的报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科罗廖夫正在研究的单级火箭速度可达到每秒 3 公里。在此基础上,吉洪拉沃夫在报告中完成了对二级火箭的分析工作,提出完全可以把较重的卫星送上地球轨道。鉴于他的科学论证更加充分,似乎过去的议论和责难都烟消云散了。科罗廖夫保护了吉洪拉沃夫的“卫星”小组,并在 1953 年把这个小组吸收进入了设计局。

1954 年,吉洪拉沃夫提出了论证人造地球卫星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建议。他在建议中指出:“目前所进行的新产品研制情况,允许我们考虑在近几年内报告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能否适时合理地组建科研机构,以便对卫星的研究工作进行初步探索。”科罗廖夫和科学院院长凯尔迪什都表示赞同,于 1956 年 1 月 30 日决定开展研制人造卫星的实际工作。年底,吉洪拉沃夫建议“卫星造得小一点,简单一点,最好为 30 公斤重”。这个建议又得到科罗廖夫的支持。

1957 年 6 月,前苏联设计制造出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而同年 7 月开始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又成为第一颗卫星上天的助产婆。8 月 21 日,P—7 运载火箭在经过多次试验后取得成功,科罗廖夫深信这种火箭一定能把卫星送上轨道。8 月 31 日,科罗廖夫和吉洪拉沃夫一起决定进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联合试验。火箭和卫星于 9 月初相继运到发射场,紧张地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 10 月 2 日,一切准备就绪,发射试验的命令下达了。

10 月 4 日夜晚,探照灯将整个发射场照得通明,在一瞬寂静之后,突然发射场上闪过一道白光,大地震颤,火箭在轰隆声中喷出一团火焰,浓烟和气团弥漫,火箭徐徐升空,向天空飞去,火光照亮了夜幕下的草原。不一会儿从空中传来“噼啪、噼啪”的无线电信号声,发射场顿时沸腾起来。

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终于诞生了,它升上了太空!这个消息一传开,世界都为之震惊和振奋不已。人们在欢呼,宇宙空间新时代开始了。

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什么是数字直播卫星DBS接入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数字直播卫星(DBS)接入

DBS技术也叫数字直播卫星接入技术,该技术利用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将高速广播数据送到用户的接收天线,所以它一般也称为高轨卫星通信。其特点是通信距离远,费用与距离无关,覆盖面积大且不受地理条件限制,频带宽,容量大,适用于多业务传输,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大跨度、大范围、远距离的漫游和机动灵活的移动通信服务等。在DBS系统中,大量的数据通过频分或时分等调制后利用卫星主站的高速上行通道和卫星转发器进行广播,用户通过卫星天线和卫星接收Modem接收数据,接收天线直径一般为0.45m或0.53m。

由于数字卫星系统具有高可靠性,不像PSTN网络中采用双绞线的模拟电话需要较多的信号纠错,因此可使下载速率达到400kb/s,而实际的DBS广播速率最高可达到12Mb/s。目前,美国已经可以提供DBS服务,主要用于因特网接入,其中最大的DBS网络是休斯网络系统公司的DirectPC。DirectPC的数据传输也是不对称的,在接入因特网时,下载速率为400kb/s,上行速率为33.6kb/s,这一速率虽然比普通拨号Modem提高不少,但与DSL及Cable Modem技术仍无法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reike nen鞋子多少钱?画报般的潮流经典

全文共 1437 字

+ 加入清单

reikenen的鞋子在韩国有不少明星都有穿过,像孔孝真、秀智都是这个牌子的粉丝,reikenen的鞋子设计的很有自己的特色,穿着超级好看。下面本网小编给大家讲讲reikenen鞋子多少钱?

reikenen鞋子多少钱

reikenen的鞋子价位是在两千元人民币左右的。

ReikeNen是来自韩国首尔的设计师鞋履品牌,最擅长前卫帅气的中性风设计。这个不仅在韩剧中出镜率高,在欧美也受追捧的潮牌实体店被我在制鞋工艺历史久远的圣水洞挖掘出来了,店铺不太好找,隐匿在小巷子里。不过他家是预约制的,实体店除了提供试穿鞋履,基本零现货,等待周期是2个星期,好在他家官网提供预约和海外配送,不过注册起来难度系数不低,需要韩国的住址电话等。

reikenen鞋子怎么样

reikenen丝绒短靴,去年买的了,当时是看savi配裙子穿觉得超好看的,裙子靴子一起买了,这个靴子有型是蛮有型的,跟挺高的,但不适合腿粗和腿弯腿短,简的来说就是要腿好看的穿,因为筒比较高。我只能搭配喇叭牛仔裤穿好看,穿了几次可能因为走路姿势很容易磨损到拉链旁边的位置,觉得不太实穿。

reikenen丝绒靴,今年黑五入的唯一一双鞋,被savis种草的,其实我平时很少穿靴子,基本都是球鞋,但这双简直太美没忍住,所以就入了墨绿色的,这鞋等了一个月才到手,因为reikenen的鞋全部都是手工做,必须得等,拿到实物那一刻简直太惊喜了,真的非常非常美,又女人又帅气,而且高度正好不显胖,配九分八分裤很好看,整双鞋包括鞋跟都是丝绒的,叫我这种穿习惯球鞋的汉子都忍不住一直喊太美啦,不过在wconcept买鞋体验不好,不能退货,但它所有的鞋因为是韩国产,码数和美码欧码完全不同,我也是战战兢兢地选大了一码,结果很合适,总之非常喜欢这双短靴。

reikenen经典系列

天鹅绒系列

天鹅绒系列让ReikeNen大火了一阵子,尤其是带有金属环扣拉链的经典短靴,曾入镜于闵孝琳等韩国明星拍摄的时尚大片。2017秋冬系列,玛丽珍鞋款成为主打,搭配小方头和1cm的防水台设计,打造全新的经典时尚。

羊毛绒系列

羊毛绒特别柔软,具有很好的弹性。其保暖性高于羊毛的8倍,重量却在羊毛的一半。这也是ReikeNen鞋款一大优点,用此面料制作成的单鞋和短靴都相当轻便,看似稳重走起路来却一点也不费劲。结合尖头和猫跟设计,摩登感和轻柔知性兼并。

起皱系列

2018春夏的第一批新款-起皱系列,采用两种起皱工艺,配上vintage味的金属扣件,主打那没完没了的复古潮。

穿编系列

这一系列,鞋帮上穿编的设计结合两种款型。一是尖头设计的后空单鞋,二是方头设计的穆勒拖,以船坞蓝与金盏花黄为主打色彩,复古风味再现。

女鞋怎么挑选

1、大约有2/3的人两只脚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掌握自己脚的大小,试鞋的时候两只脚都要试穿,以稍大一点的脚为选鞋标准,切记不可依据鞋的尺码或让人代买,因为品牌不同,款式不同,鞋的尺码也会各有差异。

2、女性朋友在选购女鞋的时候,最好购买前穿丝袜,便于试穿鞋时穿脱。

3、最理想的尺码应该是确保每个脚趾都可以在鞋内自由活动,留有鞋垫和适度的内部空间,鞋内底面与脚部凹陷处的弧度舒适、踝骨、脚尖触碰不到鞋;脚趾前部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如用脚尖顶住鞋头,脚后跟应与鞋后帮之间留有一个手指的距离,那么这个尺码刚好合适。

4、选购鞋子的时候不要着急,充充了事,不要因为打折、促销的诱惑或以喜欢为由让自己的脚迁就一双不合尺寸的鞋,尺寸小的鞋子即便穿的再久,撑大程度也是有限的,不要因为一时的风光造成鸡眼、水泡、脚疼、腿疼、后背疼等一系列的病症,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北斗女神”徐颖:科研科普同闪亮

全文共 1829 字

+ 加入清单

网络图

36岁的徐莹留着齐肩长发,穿着黑色皮夹克,双手交叉放在胸前,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出现在一份先锋青年杂志的封面上。

摇滚明星?不,她是科学家。

徐莹目前正带领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开发北斗卫星系统的地面导航增强技术。

北斗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一个国家级砝码。目前正处于建设和应用推广阶段。它由5颗地球静止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卫星组成。它是世界上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其他的包括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国的GLONASS系统和欧盟的伽利略系统。

徐莹出生在四川。他4岁上小学,16岁去北京学习。她从小就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尤其是在物理、数学和其他学科。

“我喜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给了我一种真正的成就感。”徐莹说道。

2006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开始参与北斗二号卫星系统的研究。三年后,她以博士的身份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2015年,32岁的徐莹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有人称许为天才,但她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像大多数女性一样,“喜欢通过吃零食和购物来减压”

当被问及女性是否适合科学研究时,徐莹打趣道:“以性别来判断女性是否适合科学研究,就像以星座来判断一样。这根本不科学!”

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自我讨论”论坛上的公开演讲让徐莹一举成名。

当时,北斗二号系统已经完成,14个导航卫星网络已经建立。它开始为亚太地区提供定位、计时、测速和通信服务。

为了帮助公众了解北斗系统及其研发过程,徐莹在演讲中做了许多有趣的类比。

北斗系统的特点之一是可以为数百万用户提供短消息服务。“每个人都看过《鲁滨逊漂流记》。如果有一天一个人漂流到一个孤岛上会怎么样?如果他此时选择全球定位系统,他只能知道自己在哪里,不能通知其他人来救援,所以他只能在荒岛上生存。如果我们使用北斗系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不仅能知道我们在哪里,还能把我们的位置发送给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甚至几千英里以外的人。”徐莹说道。

“相信我,如果你选择北斗定位系统,你很快就能和你在救援船上的小伙伴说再见了。”她一开口,观众就笑了。

在演讲中,她回忆了北斗卫星首次发射的紧张时刻。在卫星发射前四分钟,现场工作人员挽救了局面,解决了突然的设备故障。她讲述了第九颗北斗卫星是如何在一个雷雨之夜发射升空,成功避免了与闪电的碰撞。她还向观众列举了导航系统在追踪野生动物、控制森林火灾和海上搜救方面的应用技术。

中国科学普及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普作家王大鹏说,徐莹可以用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传达深刻的科学研究,让人们对科学技术有更理性的理解。

"她是一位罕见的年轻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科普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王大鹏说。

许多人喜欢徐莹,因为她敢于反驳谣言。

2011年,互联网上有传言称,清华大学的一名女大学生破解了北斗密码并将其发送至美国,这表明北斗不如其外国竞争对手准确可靠。

然而,徐莹在他的讲话中说,北斗系统根本没有失去全球定位系统。北斗系统为民用和军用用户提供信号,但是学生只破解了民用密码,实际上并没有加密。破解民用代码在技术上并不困难,也不会给系统带来任何风险。

“我们一直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使用北斗,它不仅是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

徐莹说,中国已经发布了北斗的编码格式,并提供免费的民用服务,如全球定位系统。北斗的军用密码经过加密等特殊设计,非常稳定可靠。

她用她一贯的揶揄口吻说,“如果有人想破解军事代码系统,我们可以建议一些更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制造一个时间旅行机器来窃听北斗的军事代码设计。这种技术难度比破解北斗军事代码要容易得多。”

她机智、坦率、易懂的解释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吸引了数百万点击和转发,她也被网民誉为“北斗女神”。就连《人民日报》也评论说,“科普更需要徐莹”。

文章认为,徐莹10多分钟的演讲,是科学家带领老百姓发射北斗系统的一次“美妙体验”。“它激发了公众的科研兴趣和热情,也让更多人对北斗乃至中国的独立科研有了新的认识。这既是科普,也是热反应。”

今年,徐莹再次被中国科协任命为“科普中国”形象大使。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和中国第一位太空宇航员杨利伟也获得了这一荣誉。

中国今年还将发射10颗北斗卫星,并在2020年前完成全球联网。

徐莹的工作比以前更忙了,但她说她不会放弃科普工作。她认为科学家有责任与公众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他们也应该抵制科学欺诈和谣言。

好的科学普及首先是正确的,没有错误,其次是有趣的,这能使观众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徐莹说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北斗七星的方向是什么,你了解清楚了吗?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看古装剧的网友都知道,古人一般都是以观星象来预测吉凶的,有时候在遇到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时,也会选择看星象来解释。在古人经常所观望的星星中,北斗七星一直都是宠儿般的存在。于是有人会问了,北斗七星指向什么方向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问的不是很严谨,因为北斗七星所指的方向并不是固定的,为什么呢?北斗七星一共由七颗星组成,属于大熊座的一个部分。其斗勺位置的四颗星靠近北极方向,而斗柄的三颗星则是靠在外面。而关于北斗七星的指向,在中国有着这样一句老话,“斗柄向东指世上皆春,斗柄向南指世上皆夏;斗柄向西指,世上皆秋;斗柄向北指,世上皆冬。”

综上所述,北斗七星的指向并非是固定的,随着季节的转变,北斗七星所指的方向也开始进行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什么是卫星通信

全文共 7978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就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航天技术相结合并由计算机实现其控制的先进通信方式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面积(区域)大,通信传输距离远,通信频带宽、容量大,通信线路稳定、质量好,建设成网快、机动灵活,可以广播方式工作、便于实现多址联接,通信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等诸多优点。 通信卫星是指接收和转发中继信号,用来作为通信中介的人造地球卫星。按通信方式来分则可分为有源和无源两种。由于无源通信卫星只是反射电波,需要大功率的发射机,大尺寸的接收天线和高灵敏的放大接收设备,对发送和接收设备的技术要求较高,费用昂贵,因而难以实用;有源通信卫星则在卫星上装备了电源和接收、放大、发送设备,使地面接收设备简化,易于实现。目前运行的均为有源卫星。通信卫星多采用低轨、大椭圆或地球同步轨道。目前,通信卫星绝大部分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在地球赤道上空约36000km外围绕地球的圆形轨道运行,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是24小时,刚好与地球自转同步,这样相对于地球上的某一区域就像是静止不动的一样,又叫同步卫星,也叫静止卫星,其运行轨道叫同步或静止轨道。我们常常提到的VSAT卫星和我国相继发射的几颗通信卫星都属于同步轨道卫星。近年来为大多数读者耳熟能详的几个全球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国际移动通信卫星(ICO)、铱(Iridium)和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都属于中轨道(MEO,5000km~15000km)、 低轨道(LEO,500km~1500km)卫星通信系统。通信卫星按工作区域可分为国际通信卫星、国内通信卫星和区域通信卫星。按应用领域则又可分为广播电视卫星、跟踪卫星、数据中继转发卫星、国防通信卫星、航空卫星、航海卫星、战术通信卫星、舰队通信卫星和军用数据转发卫星。 频率的划分:作为无线电通信的一种,频率的划分非常重要。卫星通信工作频段的选择和划分,直接影响卫星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质量、可靠性、设备复杂程度和成本,也影响到与其它通信系统的协调。具体来说,要求频带足够宽,电波传播损耗尽可能小,外部噪声尽可能小,与其它微波通信设备间的干扰尽可能小等。 目前,大部分国际通信卫星均采用上行6GHz/下行4GHz频段,称为C频段,其中常规的500MHz带宽,上行5925~6425MHz,下行3700~4200MHz;575MHz带宽,上行5850~6425MHz ,下行3625~4200MHz。扩展的800MHz带宽,上行5850~6650MHz,下行3400~4200MHz。随着卫星通信业务量的增加,又开发使用了14/11、14/12GHz频段,称为Ku频段。全球通用为上行14~14.25MHz,14.25~14.5MHz,下行10.95~11.2GHz,11.45~11.7GHz 。第Ⅰ区使用,上行14.00~14.50GHz,下行12.50~12.75GHz。第Ⅱ区使用,上行14.00~14.50GHz,下行11.7~11.95GHz,11.95~12.20GHz。第Ⅲ区使用,上行14.00~14.50GHz,下行12.20~12.50GHz,12.50~12.75GHz (Ⅰ区包括欧洲、非洲、前苏联的亚洲部分、蒙古、伊朗西部边界以西的亚洲国家;Ⅱ区包括南、北美洲和格陵兰、夏威夷;Ⅲ区包括亚洲的其它部分(含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另外还有30/20GHz,称为Ka频段,上行29.5~30GHz,下行19.7~20.2GHz。同步卫星移动业务使用1.6/1.5GHz频段,称为L频段:上行1626.50~1660.50MHz,下行1524~1529MHz。 天象对卫星通信的影响 通信卫星、地球、月亮和太阳夜以继日不停地在各自轨道上运行。当它们之间处于特定的相对位置时,会构成对卫星通信的影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天象影响”。地星食,当地球处在太阳和卫星之间,并成一条线的时候,由于地球阴影的原因,卫星的太阳能电池不能正常供电。日凌是影响卫星通信的另一种天象,其起因和地星食类似。也是在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太阳越过地球赤道平面,在卫星星下点,当地时间下午时分,卫星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连线上。这时,指向卫星的地球站的天线也就正好对准了太阳,强大的太阳噪声导致通信中断,即地球站收不到卫星信号了。这种现象就是日凌中断现象。日凌中断持续时间约6天,每次几分钟,约占全年通信时间的0.02%。

通信体制:卫星通信体制主要包括调制方式和多址方式。调制方式有FM、PSK(移项键控调制)等调制方法。而多址技术则用以解决用户入网时互不干扰地共用通信资源的问题。在一般卫星通信中采用的是FDMA、TDMA、CDMA等多址技术。 同步卫星 1945年,英国物理学家克拉克普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发表题为《地球以外的中继》的文章,预言人类能够利用在赤道上空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实现远距离的通信。今天,这已成为现实。在一颗通信卫星天线的波束所覆盖的地域内,各个地球站之间都可以通过卫星中继转发信号,实现通信。例如,当某地的地球站要和另一地区的地球站通信时,该站将无线电信号发射给卫星,卫星将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频率变换等处理后再转发给另一地球站,于是就建立起该站和另一地球站之间的通信联系。一颗距地球表面36000km(距地心42000km)远的同步通信卫星,其天线波束覆盖地域(即对地面的视区)超过地球表面的42.4%,只需要把3颗相隔120°的同步卫星送上天,就可以实现除南北极之外的全球通信。 同步卫星通信有如下优点:通信距离远,经卫星“一跳”可及,最远的通信距离可达13000km。通信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如山河海洋的阻隔),也不受自然灾害(如洪涝灾害、地震灾害等)和人为事件的影响。通信质量高。这首先是因为通常经过卫星一跳就可以把信息传送到对方,不像微波接力通信引入噪声;其次,无线电波主要在外层空间传播,所受大气折射和地面反射影响较小,有较好的传播特性。通信容量大,6万多人可同时打电话。适用于广播型和用户型业务。利用卫星通信可以在大范围内点对多点地传输电视、广播节目,这是难以用其它通信手段代替的。利用卫星通信,还可实现直达用户办公楼的交互数据传输,即也适用于用户型业务,通信灵活、机动。卫星通信可以在两点间提供中小容量的话音、数据通道,可以实现多址传输,还可以提供海上、空中移动通信服务。 同步卫星通信的缺点是:传输时延大。卫星通信中,信号经同步通信卫星一跳至对方地球站所实现的单向传输距离约80000km,要花费大约270ms的时间。高纬度地区难以实现卫星通信,在地球两极附近,存在卫星通信的“盲区”。地球的同步轨道只有一条,两颗卫星之间又必须有一定的间隔,因此轨道上可容纳的同步通信卫星数量受到限制。 卫星通信系统由空间段和地面段两部分组成。通信卫星和测控站合称为空间段。典型地面段即地球站。 地球站是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由天线、馈线设备、发射设备、接收设备、信道终端设备、电源设备、自动跟踪设备以及临近设备等组成。 抛物面天线的抛物面反射器把无线电波集中成窄窄的一束,有很强的方向性,减小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时的损失,保证通信卫星上的转发器和地球站设备接收正常的信号。凭借地球站中的自动跟踪设备,天线始终瞄准天空中的卫星。 地球站由高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合路器、分配器、上变频器、下变频器、调制器、解调器以及基带设备等组成。以电话通信为例,电话信号先从长途电话局经地面传输系统传送到地球站。地球站中的基带设备等对信号进行处理,使之成为符合卫星传输的基带信号。然后此基带信号送入调制器调制成为70MHz或140MHz的中频信号。中频信号再经上变频器变频,变换为载频为6MHz的上行载波信号。此信号最后送至高功率放大器放大到所需的发射功率,由天线发往卫星。以上介绍的是信号在地球站发射设备中的处理过程。接收过程则正好相反。 甚小天线地球站(VSAT),略有不同。它天线直径小,一般只有0.3~2.4m。用户可凭借它直接利用卫星进行通信,而无需通过地面通信网的汇接。VSAT把高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和上、下变频器组合成为一个组件,叫做低噪组合器(LNB)或低噪声变频器(LNC),它可装在室外,用电缆与室内单元连通,从而简化了结构。 通信卫星由以下几种主要设备组成:天线系统是卫星收发无线电信号的出入口。根据通信需要,天线有全球波束天线、区域波束天线、国内波束天线和点波束天线等多种。空间转发器系统是卫星的主体,用于放大、变频进而转发天线收到的无线电信号。一颗通信卫星上有几个到几十个转发器,每个转发器能同时接收和转发多个地球站的信号。位置控制和姿态控制系统用于保持和控制卫星在轨道上的正确位置和姿态。遥测指令系统用于将卫星工作情况及时通知地面测控站,并接收地面测控站发出的指令信号,使星上设备按指令动作。电源系统用于提供星上设备工作所需的电能,包括太阳能电池阵、蓄电池组等。以上这些设备,都安装在用耐高温、轻金属材料做成的外壳内。 测控是跟踪、遥测、指令和监测(TTC & M)的简称。测控站的任务是准确可靠地跟踪、测量卫星,对卫星进行轨道修正、位置保持以及姿态保持等控制。一个测控站可以测控多颗卫星,但一颗卫星在同一时间只能由一个特定的测控站测控。 中、低轨道非同步卫星 中、低轨卫星系统能提供局部、区域和全球通信且有与之对应的网络结构。中、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卫星、用户终端和关口站。这三部分通过相应的链路接续起来,构成各种卫星移动通信网络。这些链路有用户链路,馈送链路、星间链路。关口站用於卫星移动通信网与公共电话网和地面移动网之间的接口,它完成协议转换、流量控制、寻址、路由选择、分组的打包和拆包等功能。它也是卫星网到网管及卫星控制系统的接续点。有的关口站本身就有网络管理功能。 关口站通常使用高增益天线,而且要用几副天线接收几颗卫星信号。-个网使用的关口站数目很不相同,具有星上处理能力和星间链路的卫星移动通信网使用关口站较少。个人卫星通信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达到终端手持化,这当中手持终端的价格和重量因素涉及到个人卫星通信能否普遍使用的两个因素。 采用非同步中、低轨道卫星的优点:传播时延短,路径损耗低,能更有效地频率再用卫星研制周期短,能多星发射,卫星互为备份抗摧毁能力强,多星组网可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覆盖。 面向21世纪的现代MEO/LEO卫星通信具有下述一些基本特征: (1)具有全球/区域覆盖能力,以适应未来个人化业务连接需要。 (2)利用极地轨道或网状覆盖倾斜轨道,一方面可弥补同步轨道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支撑更优良的装备实施与业务性能的需要。 (3)通信业务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以期与未来多媒体高速信息传输相沟通。 (4)由于可能与全球个人业务相连接,用户终端可使用类似或兼容于陆地蜂窝移动系统的蓄电池供电的小型手持机。 (5)系统设计及网络结构可提供进入或组合于现有公用通信网及陆地移动通信网的能力。 (6)网络设计、系统构成、星间协调、星星处理等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智能化、数字化及多媒体化的最新技术,以技术优势换取市场竞争和价格/性能比上的优势。 (7)除轨道资源扩充外,对频率资源亦进行积极扩充,包括利用或混合利用Ku、Ka甚至EHF等高频段,以及光频段开发,以满足高吞吐量宽带业务传输及馈线链路和星际链路的构成需要。 宽带卫星通信:最初,在人们的印象中地面宽带光纤网络的建设将导致卫星通信的逐步没落。然而由于卫星通信的特性,使它在新一代的宽带浪潮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中美海底光缆断裂期间,更引起人们的关注。1990年起至今,卫星通信领域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新时期,LEO、MEO和混合式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开始广泛应用于全球电信网,以满足宽带和移动用户的各种需求。而在利用卫星实现宽带互联网应用上,欧美已有十几个多媒体卫星系统设计方案相继问世。已出台的多媒体卫星系统主要有低轨大数量卫星群、同步轨道大功率卫星和中轨卫星群3种方案。它们针对不同的区域和用户,采用不同的轨道,各有特点。同步轨道卫星(GEO)的多点广播特性和低轨道卫星(LEO)的实时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满足高速交互式业务和广播业务的需求。1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星座系统:如劳拉空间公司的网络之星(Cyberstar),意大利阿莱尼亚宇航公司的欧洲太空之路(Euro Skyway),洛马公司的宇宙链路(Astro1ink)。同步轨道卫星星座三颗卫星就可基本实现全球覆盖,但因轨道较高,路径损耗较大,信号有较大的时延,对话音和图像传输质量有一定的影响。2低轨道卫星星座系统:典型的是比尔.盖茨和麦考倡议和投资的Te1edesic系统和阿尔卡特Skybridge。低轨道通信卫星的信号时延只有100ms左右,与目前陆地光纤系统大体相当,从而大大提高了话音和图像的传输质量,可在任何两个用户之间提供近似实时的交互式业务。但低轨道卫星星座要覆盖全球需要的卫星数目多,如Te1edesic设计卫星数目为288颗,Skybridge的设计卫星数目为64颗。相应地,系统的控制和网络的管理比较复杂,从而增加了成本,系统投资规模大。3同步轨道卫星和非静止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系统:, 休斯公司决, 定发展的太空之路, , (Spaceway),由8颗同步轨道卫星和20颗中轨道卫星组成。另外,劳拉空间公司的CyberStar准备和阿尔卡特的Skybridge联合起来。混合结构是为了利用同步轨道卫星和非静止轨道卫星各自的优点和能力。同步轨道卫星适合于广播分配业务和多播应用;而非静止轨道卫星因高度低、时延小允许快速交互式响应,且因传输损耗小可使用小的低功率终端和小的天线。另外,未来卫星通信将会更多的使用Ka这一频段,而这一频段出现的雨衰现象已经可以得到较好的克服。目前,在传统卫星通信业务继续应用的同时,非对称Internet接入业务 、交互式卫星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双向卫星会议电视、电子商务以及寻呼卫星覆盖等业务已在和正在应用实现过程中。 VSAT:对于国内的许多用户来说,VSAT可以说让人耳熟能详,特别是基于它的Direc PC等技术,已经有多家公司可以在国内提供宽带卫星数据接入服务。

VSAT是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的简称,即甚小口径的终端,实际表示意义是指一类具有甚小口径天线的、非常廉价的智能化小型或微型地球站,可以方便地安装在用户处。按VSAT的性质、用途、网络结构和某些特征来对其进行分类。按VSAT支持的主要业务类型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以话音业务为主的VSAT系统,如TES。以数据业务为主的VSAT系统,如PES。以综合业务为主的VSAT系统,如TSAT、NEXTAR。从VSAT网采用的网络结构来看,也可分为三类:星形结构的VSAT系统,如PES。网形结构的VSAT系统,如TES。除了个别宽带业务外,VSAT卫星通信网几乎可支持所有现有业务,包括话音、数据、传真、LAN互连、会议电话、可视电话、低速图像、可视电话会议、采用帧中继接口的动态图像和电视、数字音乐等。VSAT网可对各种业务分别采用广播(点到多点)、收集(多点到点)、点到点双向交互、点到多点双向交互等多种传递方式。 VSAT通信网由VSAT小站、主站和卫星转发器组成。数据VSAT卫星通信网通常采用星状结构,采用星状结构的典型VSAT卫星通信网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主站也叫中心站或中央站,是VSAT网的心脏,与普通地球站一样,使用大型天线,天线直径一般约为3.5m~8m(Ku波段)或7m~13m(C波段)。在以数据业务为主的VSAT卫星通信网(下面简称数据VSAT网)中,主站既是业务中心也是控制中心。主站通常与主计算机放在一起或通过其它(地面或卫星)线路与主计算机连接,作为业务中心(网络的中心结点);同时在主站内还有一个网络控制中心(NCC)负责对全网进行监测、管理、控制和维护。 由于主站涉及整个VSAT网的运行,其故障会影响全网正常工作,故其设备皆有备份。为了便于重新组合,主站一般采用模块化结构,设备之间采用高速局域网的方式互连。 VSAT小站由小口径天线、室外单元(ODU)和室内单元(IDU)组成。卫星转发器一般采用工作于C或Ku波段的同步卫星透明转发器。在数据VSAT卫星通信网中,小站和主站通过卫星转发器构成星状网,主站是VSAT网的中心结点。星状网充分体现了VSAT系统的特点,即小站要尽可能小。其主站的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高,接收品质因数(G/T)大,故所有小站均可同主站互通。而小站之间不能直接通信,必须经主站转发。 数据VSAT网通常是分组交换网,数据业务采用分组传输方式,其工作过程是这样的:任何进入VSAT网的数据在发送之前先进行格式化,即把较长的数据报文分解成若干固定长度的信息段,加上地址和控制信息后构成一个分组,传输和交换时以一个分组作为整体来进行,到达接收点后,再把各分组按原来的顺序装配起来,恢复成原来的报文。 以星状网的主站为参考点,数据VSAT网使用的卫星信道可以分为外向(Outbound)信道和内向(Inbound)信道。在数据VSAT网中,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是一致的,即业务子网和控制子网具有相同的星状结构。主站通过卫星转发器向小站发数据的过程叫外向传输。用于外向传输的信道(外向信道)一般采用时分复用方式(TDM)。从主站向各小站发送的数据,由主计算机进行分组化,组成TDM帧,通过卫星以广播方式发向网中所有小站。每个TDM帧中都有进行同步所需的同步码,帧中每个分组都包含有一个接收小站的地址。小站根据每个分组中携带的地址进行接收。 小站通过卫星转发器向主站发数据的过程叫内向传输。用于内向传输的信道(内向信道)一般采用随机争用方式(ALOHA一类),也有采用SCPC和TDMA的。由小站向主站发送的数据,由小站进行格式化,组成信道帧(其中包括起始标记、地址字段、控制字段、数据字段、CRC和终止标记),通过卫星按照采用的信道共享协议发向主站。 Direc PC是一种VSAT系统,由美国的休斯公司提出,采用外交互方式。它利用现有的通信卫星,工作在Ku(11/14GMHz)频段,同时利用了Internet信息传输的不对称性,将用户的上、下行数据分离,相对较少的上行数据可通过现有的电话Modem、ISDN和DDN专线等方式传输,而大量的下行数据则通过72M的宽带卫星转发器直接发送到用户端,在用户端只需装上一个75厘米的Ku天线,并连到已经插入计算机内的一块卫星接收卡上,再装上相应的软件,即可上网浏览。所以卫星宽带接入具有信道利用率高、速度快(400k的浏览和下载速度)、不受地域限制、安装简便、价格低等优势。(如图2)

,

图2

卫星宽带接入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稳定、快速的接入服务,同一套设备还可以接收运营商提供的各种信息,如股票行情、金融信息等。利用它可以实现诸如远程教育等多种应用,如图3中星在线的远程教育方案。

图3在国内以色列的吉来特公司的VSAT系统也在作为宽带卫星接入系统被采用,比如东方卫星网络公司提供的卫星教育和上网服务。与Direct PC不同的是,它采用内交互式星状卫星网络可以提供双向的卫星传输,在用户终端处采用接收卡和发射卡。通信频段使用Ku波段,支持TCP/IP协议,主站出境信息速率2 Mbps~ 40 Mbp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暗物质探测卫星获名悟空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第一颗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悟空”是通过公开征集从32517个名字中选出的。它将从酒泉发射,捕捉太空中的暗物质,探索宇宙的起源。

“悟空”的任务是寻找太空中暗物质的证据。它有一只“金眼”,有望在物理学前沿带来重大突破,因为它的观测能量范围和能量分辨率超过了世界上其他类似探测器。

据报道,在公开征集名字的过程中,名列前茅的候选人还包括“田燕”、“盘古”、“特务”和“光明”。最后,总结专家意见,确定名称为“悟空”。

据介绍,中国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迄今为止观测能量范围最广、能量分辨率最高的空间探测器,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同类探测器。科学载荷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大宋北斗司小说是什么结局?太岁最终怎么样了?

全文共 173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宋北斗司》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但是作为一部改编剧,很多时候可能并不会做到与原著小说是完全一样的剧情。电视剧正在播出,我们没有办法得知最终会改编成怎样的剧情和结局,但是小说已经完结,那么,《大宋北斗司》原著的小说最终又是什么结局呢?拥有不死之身的太岁最终怎么样了,他是皇帝的亲兄弟,最后又有没有与皇帝相认?他和瑶光最后有没有在一起?

《大宋北斗司》是一部古装探案剧,一般这样的电视剧都会在各种小案子背后埋藏一个大阴谋,而各位主角破案的过程,就是粉碎反派阴谋的过程。这部剧其实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讲述太岁和北斗司的成员一起破解疑案的故事,那么这部剧的小说结局是什么呢?

在小说结局中,太岁发现了自己的身世,他并非是一个孤儿,而是宋仁宗的儿子,也是宋真宗的哥哥,最后他恢复了皇子的身份,宋真宗想要封他为贤王,但是太岁一直是一个自由惯了的人,比起做王爷,他更喜欢在北斗司破案,所以他被封为了逍遥王,可以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感情方面,太岁也和瑶光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柳随风是一个极其风流的人,可实际上他也是用情至深,但是最后他没有和任何人在一起,一个人逍遥自在,继续留在北斗司破案。北斗司的另一位成员开阳,也继续留在北斗司,一起为皇上效力。

《大宋北斗司》是根据月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作者亲自担任编剧,由原著作者做编剧,可以极大的还原小说,毕竟只有作者才能明白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很多人在看这部剧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起了《夜天子》,其实也是月关的作品。

《大宋北斗司》中的每一位主角都有自己的特长,太岁能加入北斗司也是因为他具有不死之身,而瑶光和开阳,一个靠的是蛮力,一个靠的是机关术,而柳随风则靠的是“咆哮神功”。他们四个人组成了一个无坚不摧的破案团队,他们在揭穿反派阴谋的时候,也收获了友谊,最主要的是他们都是很搞笑的人,让这部剧具有很浓厚的喜剧色彩。

《大宋北斗司》男主太岁在机缘巧合下加入北斗司,认识了武瑶光和开阳这两位红颜知己,那剧中太岁喜欢瑶光还是开阳?瑶光性格开朗里带着火爆,一受刺激就会狂化,开阳是个温柔善良的大家闺秀,外柔内刚,她们两个人性格天差地别,那太岁到底喜欢的是谁呢?

太岁从记事起就跟随师父住在道观修行,拥有不死之身,这跟他的真实身世有关。长大后的太岁追踪仇人德妙,寻找报仇机会,意外卷入郑御史被杀一案,并跟北斗司的几位成员结下不解之缘。

太岁性格活泼开朗,聪慧敏锐,只是行事做派有些莽撞,需要别人引导和指点。太岁认识了武瑶光、柳随风和开阳三位好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太岁加入了朝廷秘密组织“北斗司”,成为探案小分队的一员,开启了他的传奇之旅。

在破案的过程中,太岁对开阳产生好感,与泼辣火爆的武瑶光相比,他更喜欢跟温柔娴雅的开阳在一起,难道这就是喜欢吗?开阳告诉太岁,其实他心里喜欢的是瑶光,虽然他们俩平常打打闹闹,谁也不待见谁,还说许多“狠毒”的话,但感情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慢慢培养的,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太岁听完开阳的话后,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意,原来瑶光已经成为他心里的一部分,没有瑶光的日子,太岁会觉得特别无聊,最后太岁和瑶光敞开了心扉。

瑶光和太岁互帮互助,与其他人联手惩奸除恶,匡扶正义,最后太岁不仅找到了家人,还与瑶光相守在一起,这样的结局是最圆满的。

太岁之所以能够进北斗司,因为他也不是个普通人,太岁拥有不死身,这才是他能够进入北斗司最重要的原因。太岁进入北斗司之后认识了武瑶光,虽然大家都很喜欢武瑶光,但是太岁却觉得她太暴力了,对武瑶光并不感冒。

之后在查案的过程中,太岁才渐渐发现武瑶光是个重情重义的女孩子,对她的印象逐渐发生了改变。武瑶光和太岁在相处的过程中互生情愫,但是太岁身边还出现了个开阳。开阳温婉贤淑,和武瑶光完全是两个类型的女孩,开阳对太岁也很好,让太岁有些难以抉择。

太岁最开始喜欢的就是温柔一点的女孩子,他一直觉得武瑶光十分暴力,所以才不喜欢武瑶光。只不过,同样是北斗司成员的柳随风却对武瑶光情根深种,一直都默默喜欢着武瑶光。

在结局中,武瑶光最后还是和太岁在一起了,两个人是天注定的姻缘,赶都赶不走,在破案的过程中太岁已经深深爱上了武瑶光。最后柳随风也想通了,不再执着于得不到的武瑶光,反而看到了身边人的好,和开阳走到了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北斗导航对生活的好处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北斗导航一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运用在地图导航、公共交通工具、卫星电话航空运输等地方,甚至是突发事件的紧急信息也要通过北斗导航第一时间传送。

说起导航大家都会统一想到GPS,但其实中国已经自主研发了“北斗导航”,在许多地方都已经开始运用起来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以及保障,下面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详细内容

1

系统导航

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创新、独立建设并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北斗定位精度是5米,比GPS的10米可以说定位精度提升了一倍,们出行用手机导航肯定速度更快,搜星更快,导航更准确的,这将会大大便利我们的生活的。

2

卫星电话

现在的卫星电话可以采用北斗卫星电话了,这有利于我们好多出国人员在没有信号地区能够通过我们自己的卫星加强联系,这样肯定能够降低卫星电话的成本和提升通话效率的,这也将是一个很大的好处的。

3

航空运输

当飞机在机场跑道着陆时,最基本的要求是确保飞机相互间的安全距离,利用卫星导航精确定位与测速的优势,可实时确定飞机的瞬时位置,有效减小飞机之间的安全距离,甚至在大雾天气情况下,可以实现自动盲降,极大提高飞行安全和机场运营效率;通过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有效结合,将为航空运输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4

海运和水运

海运和水运是全世界最广泛的运输方式之一,也是卫星导航最早应用的领域之一;目前在世界各大洋和江河湖洎行驶的各类船舶大多都安装了卫星导航终端设置,使海上和水路运输更为高效和安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任何天气条件下,为水上航行船舶提供导航定位和安全保障。

5

突发事件通讯

我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上报灾情,对各级政府迅速开展减灾救灾指挥调度尤为重要;然而在一些基层城乡社区和西部偏远地区,基础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地面通信网络往往随之中断,突发灾情和灾区救助需求无法及时上报;在这种情况下,北斗系统在灾害区域就成了受灾群众的“保护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