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护国寺遗址(汇总20篇)

浏览

2220

文章

1000

内蒙古发掘出8000年前原始村落遗址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在内蒙古敖汉旗发掘8000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专家认为,这次的发现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发展进程有重要价值。

这次发掘的8000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位于内蒙古敖汉旗东部兴隆沟村,共发掘出14座房址,30余座窖穴,8座室内墓葬。这次发掘出的房屋的遗址都是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灶坑位于居室的中部,房屋的居住面都夯实过。在房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铲、石球、石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工具,在其中的一个房址中发现了成组摆放的石器,最大的石铲长35厘米,最小的只有3.5厘米,整整相差十倍。反映出远古人类在制造和使用工具上的智慧。另外,在房屋内还出土了猪、鹿、狗等动物骨骼,反映出狩猎采集是当时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专家认为此次在内蒙古发掘的原始村落遗址保存完整、布局清晰,对研究中国远古社会形态以及早期人类建筑特点有重大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钟秀山滑岩洞古人类遗址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秀山岩洞古人类遗址为灵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钟秀山滑岩洞古人类遗址位于灵山县石塘镇钟秀山北面半山腰,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非文物建筑。

201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塘镇:地处灵山县东部,距县城33公里,与浦北县的乐民、 赛圩、福旺、横县的百合、 马山等镇毗邻。总面积112.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47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529公顷。辖17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93个自然村,总人口47988人,其中农业人口46228人。全镇实现村村通汽车,钦玉二级公路贯通境内。全镇18个村(居)委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广播;有线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岚皋太平寺遗址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岚皋太平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太平寺遗址

太平寺遗址位于岚皋县晓道乡双喜村晓道小学,清代。太平寺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占地约210平方米,坐北面南,由前殿、后殿和东、西厢房组成,共10余间。前、后殿均为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梁枋施花卉彩画,门窗有花卉木雕。文革时期,前殿被毁,1990年以后,左右厢房又相继被毁。现仅存后殿及碑碣十通(其中有6通已漫漶)。后殿面阔3间,宽7.02米,进深4.04米,占地29平方米,因上世纪九十年代做过学生教室,门窗已改换。碑碣其一名为续众碑,砂岩,圭首,身首一体,碑座已佚,碑身长1米,宽0.58米,厚0.05米,楷书阴刻,记载寺僧续众籍贯及生卒年月;碑碣其二名为地契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3米,宽0.58米,厚0.05米,四边为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记述太山会和关帝会为太平寺买置土地事;碑碣其三名为地界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25米,宽0.58米,厚0.05米,四边为缠枝花纹,碑文楷书阴刻,记述太平寺周围地界一事;碑碣其四名为功德碑,砂岩,方首,长方形,长1.26米,宽0.58米,厚0.05米,楷书阴刻维修太平寺捐资人名单。被毁的前殿及左右厢房已被晓道小学占用,分别建起了操场和教学楼,台基已无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上塔遗址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上塔遗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上塔遗址

级别:省级

时代:新石器

地址:位于桂平市寻旺乡上塔村西南浔江南岸台地上

保护范围:东北自东塔起至西南的油榨村边止,西北自浔江南岸河边起至东南100米外止为保护范围。

建控地带: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相同。

公布文件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桂政发[1994]63号

寻旺乡:桂平市寻旺乡位于贵港市东北部,304省道横贯其中,黔江、郁江流经寻旺乡汇合后,流入浔江。全乡共辖13个行政村,行政区城面积108.5平方公里。2004年末人口5.5266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6‰,耕地面积0.2766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0.580万公顷。有农用机械动力2.706万千瓦,有林面积28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0%,二级公路里程15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观音山战斗遗址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观音战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红军战场遗址

1935年3月中央红军南渡乌江经过龙里。4月6日先头部队由开阳县进入洗马河一带。4月7日红军主力进入龙里。8日,左路军佯攻龙里,于今响水河景区内的播箕堡前与敌滇军孙渡手下龚顺壁旅十四团遭遇,经激战敌败退播箕桥南岸对峙。红军向观音山急进,在哨关田与滇军十八团遭遇急战。敌军飞机轰炸元宝、哨关田、王关等地,红军牺牲15人。红一方面军曾在观音山与敌激战4小时。1936年1月红二、六兵团在观音山会师。观音山革命战斗遗址于198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灵龙寺遗址龙山松林十里竹溪蔡伦庙遗址永协营遗迹古驿道遗迹国翁岭宝合岭龙架岭九子同根疏林草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那北咀贝丘遗址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那北咀贝丘遗址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那北咀贝丘遗址位于青秀区长塘镇五合村那窝坡南面邕江边,时代为1935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989年,那北咀贝丘遗址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塘镇:长塘镇位于青秀区政府所在地的东南部,距区政府25公里,前身为长塘乡,1987年从原伶俐乡分出,2000年撤乡建镇,东南西北分别与伶俐、南阳、刘圩、邕宁区的蒲庙、兴宁区的三塘、四塘、五塘等乡镇为邻。湘桂铁路、邕江河、柳南高速公路分别穿境而过,主要交通干道为伶俐至蒲庙柏油路。全镇总面积265平方公里,辖9个村、1个社区、116个自然坡、334个村民小组、1007。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云顶山遗址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云顶山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顶山遗址,位于金堂县东19公里淮口镇云顶村,古名石城山,又名紫云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名为云顶山。自古有诸葛武候置兵守隘,历晋、隋、五代均曾屯兵拱卫成都,云顶山遗址(云顶石城)建于南宋,宋蒙战争期间,为川境内布置抵抗蒙军的山城防御体系,于宋淳佑三年(1243年)修建了云顶石城,先后戌守20余年,于宋咸淳二年(1266年)被破。“云顶山遗址”包括石城、慈云寺等各级文保单位十余处,形成了一条靓丽的古代文化旅游风景线。199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顶石城城墙长7.2公里,基本完整,古城门7道,除后宰门完全垮塌,瓮城门部分垮塌外,其余较为完整,方圆炮台8个,瞭望岗亭5个基本保存,城墙部分未修复,部分倾斜、垮塌,水师码头和蹬山道毁坏严重,马道凹凸不平有沉陷。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应尽快采取措施,及时修复,展示昔日烽火连天,--,如歌如泣的战争场面。

淮口街道:淮口镇位于四川金堂县城东南,东邻黄家乡,南邻白果镇,西邻九龙镇,北与赵家镇接壤。海拔425-915.5米。镇人民政府驻文化街23号,距县城25公里。1999年,全镇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861亩,其中:田8583亩、土23279亩。 元代为杨村地。明代于此置怀口镇巡检司,以镇西为古怀安军而得名。清初置怀口镇,属大渡乡。宣统二年(19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梁嵩故居遗址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梁嵩故居遗址为平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梁嵩故居遗址

级别:县级

时代:五代

地址:大鹏镇龙街

以故居遗址(包括土阁墩)为中心前后左右100米为保护范围,150米为控制地带。跑马坪中心为点前后左右80米为保护范围,100米为控制地带。以故居遗址(包括土阁墩)为中心前后左右150米为控制地带。跑马坪中心为点前后左右100米为控制地带。

1989.7.20

平南县人民政府(平政发[1989]136号)

梁嵩,龚州(今广西平南)人。字子高,又字仲邱。生卒年 不详。五代十国南汉白龙元年(925)状元。梁嵩自幼勤奋好学,善诗文。南汉刘龑帝效法唐制,开乙 酉进士科考于广州。梁嵩在殿试时作《赋荔枝诗》:“露湿胭脂 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 生。桔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金门若有栽培地,须 占人间第一名。”被皇帝赞赏,点其为状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汉城遗址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汉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汉城遗址

奇台汉城是对满城而言,位于唐时蒲类城南侧,曾修筑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城址是在原古城子军事堡的旧址上逐渐扩展起来的。这里除了古城堡之外,还有一座老满城,城名叫“孚远城”。它和古城堡的命运一样,在百年战乱中,焚毁不堪。

光绪九年(1883),古城子县治由老奇台靖宁城迁至汉城。两年后,清政府在原古城堡旧址上修筑了两座新城—一座是汉城,一座是满城。同时还修复了已毁的老满城。

光绪二十二年(1896),扩展县城时将汉城和满城连接在一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从抵御战乱起见,政府动员百姓,绕城一圈,筑起一道城墙,将果果滩和老满城都圈入城内。自此,汉城、满城和老满城便贯为一城。这一时期,汉城以犁铧尖为中心、以东西大街为主街道,街道的商号、商行、店铺、货栈、作坊、庙宇、会馆等混杂在一起,鳞次栉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通材中学遗址--中共通材中学特支活动旧址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通材中学遗址(原通材小学)位于乐山市五通桥区竹根镇文化街368号。

1938年夏,共产党员贺国干回到五通桥,担任了五通桥盐业同业公会主席、五通桥抗敌后援会理事、私立通材中学校董事会董事长职务。他利用这一职务作掩护,向省工委汇报,要求加派革命力量。贺国干根据省工委指示,聘请共产党员李嘉仲任通材中学校长,聘请共产党员廖友陶、赵君陶、张元鼎、卓问渔、卢良弼和进步青年10余人到通材中、小学任教。9月,经中共嘉属工作委员会批准,建立中共五通桥通材中学特支,廖友陶、朱泽淮先后任书记。特支成立后,积极领导通材中、小学进步师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成立“锻冶社”,出版《锻冶》刊物;在井王庙兴办民众夜校,宣传抗日救亡道理。通材特支把发展党员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本校青年学生上,大力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到1939年上半年,发展党员达80余人,致使一些尚不具备党员条件的进步青年涌入党内,在党员中发生了横的关系,暴露党的机密。对此,中心县委派人前往整顿,停止党组织的一切活动,把不够党员条件的淘汰出去,符合党员标准而又被暴露的撤退,并将留校党员20人分班分级组成若干平行小组,实行单线联系,交由中共五通桥区委领导,通材中学特支结束。

1998年3月27日,乐山市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乐山市五通桥区政协书画院使用。

竹根镇:乐山市五通桥区辖镇,区府驻地。1949年前为五通镇,1951年建竹根镇,1956年为桥滩镇,1958年分为桥滩镇和竹根公社,1962年撤桥滩镇复建五通镇(1984年改为五通街道)、竹根镇。1984年改竹根公社为竹根乡。1987年撤竹根乡并入竹根镇,1992年撤五通街道并入竹根镇。位于区境中部,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6万。乐(山)内(江)、乐(山)雷(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陕甘宁边区通讯总站遗址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陕甘宁边区通讯总站遗址为延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陕甘宁边区通讯总站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南关街市场沟沟口。

陕甘宁边区通讯总站是在陕北省苏维埃邮政局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35年,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邮政局在永坪镇成立。1937年1月,进驻延安。5月,改称陕甘宁特区邮政管理局。9月,改称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局。

1938年,边区邮政局撤销。此举实施未及两月,因信件积压及投递迟缓等原因,于1938年5月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通讯总站。总站设在延安城内,站长刘笃义。

1938年11月,边区通讯总站迁驻延安城北大砭沟。后迁至延安城南白家坪。1943年1月,边区通讯总站由自家坪迁至新市场后沟。5月,刘义维任总站站长。

1946年,边区通讯总站奉命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局。

1949年6月,边区邮政局迁至西安,改组为西北邮政管理局。

现遗址已损毁,仅留有标志碑一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众宝寺遗址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众宝寺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众宝寺遗址

时代:唐

地点:甘泉县高哨乡寺沟村

保护范围:南至山坡底,西北至寺沟村,其余两面至台地边缘,面积约13万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

2008年,众宝寺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哨乡:高哨乡位于甘泉县城西北8公里处,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乡辖14个村民委员会,26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187户5303人。全乡总面积17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7324.69亩,其中川地3495.02亩,台地3472.31亩,山地10357.36亩。该乡自然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洞遗址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大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洞遗址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盘县珠东乡十里坪村,距县城约49公里,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大洞遗址属于石灰岩洞穴遗址,洞口宽55米,高约40米,主洞长1600米。1992年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了首次发掘,已揭露面积为80平方米。遗址内出土有石制品1300余件,部分石器的特征可与西方同期文化相比较。此外,遗址中还出土有属于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动物化石40余种。

大洞遗址是目前贵州省发现的最早的文化遗址,其文化遗物和原始生活遗迹保存了弃置时的状态,洞内的第四纪堆积丰厚且保存完好,为建立华南地区第四纪洞穴堆积的标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水沟秦汉回中宫遗址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水沟秦汉(回中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水沟秦汉(回中宫)遗址

水沟秦汉(回中宫)遗址位于县城北1公里香水镇水沟村西侧,面积约30万平方米,确认为秦汉遗址。亦有历史学者认为是秦汉“回中宫”遗址。遗址地表散布着大量的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出土有灰陶罐、铁灯、铁釜及“半两”、“五铢”铜币,还出土有铜弩机残件及泥质灰陶形地下排水管道等秦汉时期的建筑材料。《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宫。鸡头山在泾源县境内,当年秦始皇巡边曾驻骅回中宫。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骑兵劫掠中原,在萧关(今三关口一带)与西汉北地郡都尉孙卬大战一场,孙卬英勇迎敌,战死疆场。匈奴撤离时焚烧了回中宫,至今遗址内还有火烧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松山大战遗址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松山大战遗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松山战役遗址

松山战役遗址位于龙陵县腊勐乡大松山,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

二战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松山战役就在这里进行。

现在的松山战役遗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七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地可见。其中较重要的足迹有:松山主阵地我军坑道作业遗迹及大0坑;滚龙坡、鹰蹲山等战场遗址;日军发电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遗址等。龙陵县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松山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极为重视,拨专款15万元修复抗日将士公墓,修建了3座标志说明碑、18座遗址说明碑和一条上山公路。1986年5月松山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山战役遗址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二战战场遗址之一,先后被确定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云南省海峡两岸交流示范基地、云南松山国防小镇和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为充分保护、挖掘和利用抗战文化资源,实现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结合、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龙陵县委、政府把以松山战役遗址为龙头的抗战文化保护开发列入文化旅游“三张牌”、纳入“文旅扬县”战略,以5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松山,最终将使之成为集遗址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军事教育研究和训练、文化交流以及旅游休闲、民俗体验、影视拍摄等为一体的二战遗址纪念园。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大垭口村

类型:山军事

开放时间:

9:00-17: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交通

在龙陵客运站坐乘坐直达腊勐的班车可到松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龙州铁桥阻击战遗址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龙州铁桥阻击战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民国2年(即1913年),陆荣廷、谭浩明、林甫田等龙州军政要人会同议定兴建龙州铁桥。铁桥由当时的华利公司老板魏木华(华侨)负责承建,中国工程师黄英设计,全桥施工历时二年,民国4年竣工。桥长123米,宽3.8米,高26米,是民国时期唯一连接龙州县城南北的桥梁,是广西最早的公路铁桥。1930年3月20日,桂系军队突袭龙州,俞作豫带领红八军将士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由于敌我兵力悬殊,为了掩护军部和主力部队转移,400多名红八军战士据守龙州铁桥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铁桥阻击战,共毙敌800多人,400多名红八军将士壮烈牺牲。民国29年(即1940年)7月,日本侵略军从南宁第二次进犯龙州前夕,国民党军队以阻遏日军进犯为名,将铁桥炸毁。

为了尊重历史,牢记历史,激励后人,2009年,龙州县按照红色旅游建设项目规划,将铁桥阻击战遗址进行修复,该项目主要是拓宽铁桥阻击战遗址面积,修建小型休闲广场,复原断桥,修筑堤岸,工程于2010年1月下旬竣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果者堡遗址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果者堡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果者堡遗址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白龙江南岸的果者村凤凰山,堡子东西宽约33米,南北长约40.3米,占地面积约1330平方米。堡子坐北向南,略呈长方形,四面墙体均用石板垒筑而成。堡子内呈上下阶台地状,上阶为麒麟寺所占,下阶为荒院,西南墙体上层有大小不等的箭窗10多个,北墙处有后勤供给门道,堡子南面有古道由东向西通过,再延伸可达华年城址。另外,在果者村后现遗有一段残垣,根据地形特征和建筑风格,可能与华年城址始建于同一时代。果者堡子位于古丝绸之路河南道上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地带,是甘川交界地带保存最完好的古堡垒,对研究唐、宋时期历史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曲江池遗址公园观光小火车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曲江遗址公园观光火车为文化旅游景点。

曲江池遗址公园由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担纲总设计。占地471亩,在原曲江池基础上2008年7月1日建成,曲江池水面仅南北纵长就达1088米,东西宽窄不等,最宽处达552米,分上池和下池两部分。园内的观光小火车可以让人轻松悠闲的游玩整个曲江池公园,还有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景点。观光小火车的速度并不是很快,可以将途中的景色轻松游览,走累的了时观光小火车更是您休息代步的选择哦。

地址: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内

开放时间:

9:00-22: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30.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大水沟西夏离宫遗址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水沟西夏离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沿110国道北上平罗县上庙乡沿西侧路口上行到贺兰山大水沟沟口。沟口右侧有一高66米,底宽133.2米的土筑平台,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穆桂英点将台”。据专家考证为西夏时期李元昊离宫遗址。遗址下方曾多次出土过西夏窖藏钱币和大量的西夏砖、瓦等建筑构件。山口1千米处有保存基本完整的明代长城。三公里处有古寺庙遗址一处。称“上庙”周围多处发现有古代游牧民族留下的岩画。沟口山泉常年不断,两岸山势峻峭,山内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是郊游、登山的好去处。

据史书记载:李元昊登基称帝后,除大规模扩建都城兴庆府(银川市)外,还在贺兰山东麓大兴土木,沿各个山口修建了大批离宫、寺院,有“绵延数百里”之说。经考古证明,贺兰山东麓由南向北的滚钟口、黄旗口、拜寺口、大水沟口都有大量的西夏建筑遗址,其中大水沟为西夏最大的离宫遗址。

西夏离宫遗址在大水沟沟口两侧,由沙湖向北走十几公里即可到达,南北长4公里。《平罗县志》记载:“位于平罗下庙大水沟侧的西夏离宫之雄伟,建筑台地10余座,其中每座台面长100余米,前后宽70余米,高出地面12米左右。”遗址现存有建筑台地数十座,攀山头而眺望,看得出当年那巍峨辉煌、富丽华贵的气势。在西夏离宫遗址,回望后山,极似四尊坐佛,忽隐忽现。离宫之前约3公里的山坡之上,有一条南北向的废渠,便是李王渠。进大水沟向西走3公里左右,有庙一座,称为上庙。走至沟外下庙乡有下庙。正所谓有上就有下一般的对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延安抗小遗址景区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延安抗小遗址景区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延安抗小是1945年8月至1947年3月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一所八路军干部与抗日军人家属子弟小学。这里走出了一大批担任过党政军重要职务的领导干部和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才。

抗小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抗日战争时期,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达成抗日统一战线,为了使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抗日军人家属子弟小学(简称抗小)以解决抗日将士子女的教育问题。抗小学生后来大部分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诸多岗位上的专家。

延安抗小遗址景区位于枣园邓家沟内,在延安众多显赫的革命遗址中独树一帜,不可替代。

景点介绍

建设延安抗小遗址景区,对弘扬延安精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推进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展延安旅游业有着重要意义,被列为我市十大革命旧址景区建设项目之一。项目总体规划依据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保护革命遗址的原真性为重点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充分考虑生态节能,体现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顺应地势、与环境和谐共生,营造宜人的活动、纪念、休闲空间。

遗址景区的建设规模分为门户区(接待窑洞宾馆及大型水上乐园)、抗小景区旧址(学校)和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商业步行街、抗小景区现代娱乐拓展区、抗小景区小长征路、抗小景区住宅区等六大功能区。

青少年教育基地

利用修复加固的原窑洞地形,参照原抗小,保小小学生生活模式,举办节假日和假期1至3日青少年短期培训班,对参训学生进行传统生活体验培训,学生进入体验区,生活完全自理,活动按照40年代的抗小、保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作息时间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梁家坡遗址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梁家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梁家坡遗址在羌白镇梁家村东北1公里处,距县城西南12.5公里,属洛河南岸二级阶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0年10月,西博和县馆作过初步调查。

1981年秋,试掘224平方米。文化层分上、下两层,晚、早两期:晚期,发现半地下室结构的房屋遗址2座,椭圆形灶坑3个,圆形袋状、桶状和椭圆形袋状窖穴6个,硬土圈结构的柱洞lo个。遗物中生活用具有盆、罐、钵、碗、瓮、缸、尖底瓶、葫芦瓶、盂等。红陶占90%以上,少数为灰陶和桔黄色陶,彩陶不多。纹饰以绳纹为主,弦纹、指甲纹、附加堆纹为数较少。生产工具有石铲、磨石、砺石、石球、石核、石片、刮削器和陶错、陶刮器、陶刃等。

早期,发现的生活用具有:圆底钵、圈足钵、三足钵、三足罐等。陶胎薄,夹细沙,质地疏松,外红内黑。多饰网状,交错绳纹。生产用具有骨锥、骨算、骨镞、骨针、陶刮器等。

梁家坡晚期文化层的面貌属新石器时代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