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护国寺遗址【经典20篇】

浏览

2222

文章

1000

宝山冶银遗址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宝山冶银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宝山冶银遗址位于东莞市黄江镇宝山。明正德年间在此冶银,后因成本高,含银量低而停产。采银矿洞呈水平圆台形,深约11米,洞口高7米,宽4米,洞的深处高、宽各2米,内分两层,有人工开凿痕迹。洞前的小水沟有大量人工堆积土,堆积中含冶炼过的银矿石。其时称此洞为银窑。宝山原名卢山,因银矿而改称宝山,当时的宝安县亦因此而得名。

黄江镇:黄江镇地处粤港经济走廊的腹地,交通发达,西距广州 80 公里,南至香港 60 公里,北离京九铁路东莞站 6 公里,驱车往深圳国际机场和福永客运码头仅 48 公里,40 分钟车程即可到达,每天有多班直通巴士到达香港。全镇总面积约 98 平方公里,辖 11 个村, 3 个社区。本地人口 2.2 万人,外来人口20 余万人。 相传于太平天国时期,有几户人家聚居河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会宁吴家山遗址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会宁吴家山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会宁吴家山遗址位于会宁县丁家沟镇沈家屲村上吴家山社南山坡上。

吴家山遗址位于会宁县丁家沟乡沈家屲村吴家山社内的半山坡地带,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地表暴露有大量的陶器残片、残石器和玉器。20世纪70年代当地农民在修梯田时发现过墓葬、灰坑红烧土等遗迹。素陶片的纹式主要有绳纹和刻画纹,彩陶片的纹式有方格网纹、大圆圈纹、三角形纹、锯齿纹等。器形主要有双大耳罐、高颈壶、侈口罐、敞口钵。20世纪90年代初,会宁县博物馆曾在此征集到附加堆纹夹砂素陶一个。当地农民交会宁县博物馆玉璧一件。依据出土文物初步推断,该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共存遗址。1991年,该遗址被会宁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南中梁山坡中心为基点,向四周延伸10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丁家沟镇:丁家沟乡位于县城南部,南接安定区和通渭县,东面与中川乡毗邻,西、北靠会师镇。全乡10个村,88个村民小组,4410户,20864人,农村劳动力10988人。距会宁县城21公里,境内多为南北走向沟梁,属华岭山系二阴山区,是一个农业大乡。2004年生产总值达到325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1399.2万元,第二产业达到651万元,第三产业达到1203.8万元;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

全文共 1121 字

+ 加入清单

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太平镇红军驻地

保护范围:东至太平粮站家属房及太平小学西面围墙,南至老酒厂熊洪昌住宅,北至顺河街胡劲华住宅,西至顺河街牌坊口。占地面积约10公顷。

2.太平渡渡口

保护范围:东至袁代敏住宅,南至蔺郎公路,西至江自香住宅,北至老鹰石。东西长100米,南北宽70米,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

3.二郎红军街

保护范围:东起铜锣湾,西至蔺郎公路,红军街南、北两侧各外延30米。东西长450米,南北宽90米,占地面积约4.05公顷。

4.二郎滩渡口

保护范围:东至二郎大桥,南至蔺郎公路,西至污水处理厂,北为赤水河。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

5.双沙毛泽东及总司令部驻地旧址

保护范围:

毛泽东驻地旧址:东至旧址外5米唐树林住宅,南以旧址外10米双沙镇政府外围墙为界,西至旧址外12米老卫生院,北至旧址外17米双沙中学教师宿舍。东西长33米,南北宽35米,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

总司令部驻地旧址:东至旧址外30米老年门球场东外围墙,南至旧址外15米大田水渠,西至旧址外1米双沙镇政府大楼,北以旧址外8米徐光利宅为界。东西长46米,南北宽30米,面积1,380平方米。

6.观文云庄四渡赤水战斗遗址

保护范围:东至包包上,南至鱼塘湾三岔路岔点,西至战场遗址外50米至桥田,北至战场遗址外15米(至回龙村五社与六社乡村公路转弯处段)。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15米,面积约8.6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东、西、南以保护范围外延50米为界,北至保护范围外延5米。

7.镇龙山奔袭战战场遗址

保护范围:东以现龙山镇政府建筑外1.5公里至原拖拉机站,南至龙山小学,西至龙山街场口,北至现龙山镇政府800米至云盘山湾子头。东西长2,300米,南北宽900米,占地面积约207公顷。

8.鱼化红军村

保护范围:

毛泽东同志驻地旧址:建筑占地范围外延50米为界。

总司令部及军事法庭驻地旧址:以总司令部及军事法庭驻地旧址外延50米为界。

红一、五军团司令部驻地旧址:建筑占地范围外延50米。

9.金星乡岭上红军驻地旧址

保护范围:东南至旧址外19米毕比寨环山乡村公路,西北以旧址外30米为界,东北以旧址外20米为界,西南以旧址外45米为界。西南至东北长85米,西北至东南宽70米,面积5,950平方米。

10.东新乡正峰寺红军驻地旧址

保护范围:旧址四周外延20米。南北长59米,东西宽52米。面积3,068平方米。

11.土城乡改路沟红军驻地旧址

保护范围:东至旧址外25米王学军住宅,南至旧址外12米台桑公路,西至旧址坝子边缘外20米,北至旧址外20米。南北长62米,东西宽58米,面积3,596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良周秦汉宫遗址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良周秦汉遗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良周遗址

良周遗址位于陕西省澄城县刘家洼乡良周村北,为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遗址。

遗址中心区为一壕沟环绕成长方形,此范围内遗迹密集,出土遗物较多。其东部偏北有一座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较大。遗址范围内发现有多处柱础石,另见有云纹瓦当、砖及大量瓦砾。在筒瓦、板瓦上有“犬亭”、“大匠”等陶文戳记,在璧纹空心砖、滴水砖和铺地砖上有“宫”、“与天无极”等字。

良周遗址作为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的大型宫殿的代表性遗址,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行宫布局、宫殿结构及其用途有较高历史和学术价值。

良周秦汉宫景区位于澄城县王庄镇良周村,距县城30公里,西北有高耸的壶梯山,东北有宏伟险峻的杜公山,属黄龙山脉与洛水之间的山前冲积扇形黄土台塬,地势开阔、较为平坦,曾是秦汉时主要的练兵场。秦汉宫殿遗址是一处面积巨大、内涵丰富、保存完整的秦汉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建筑、交通、祭祀等具有很高的价值。秦汉宫景区现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渭北特色饮食一条街、共和国历程展厅、西安美院良周绘画基地、民俗展演区、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良周古民居、古城堡、古地道、垂钓园等景点正在建设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白河石长城遗址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白河长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

白河石长城遗址

白河县境,发现多处石长城遗址,从旬阳县延续而来,婉蜒于崇山峻岭间。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如卡子乡三双村与湖北茅塔界岭沟交界的山脉中峰上,有石垒城墙,有城门,门宽2.2—3米,石门坎高O.33米,石门转窝直径0.14米,深O.02米,转窝靠陕西一边。墙高1.62米,厚2.84米,石头风化严重。朝湖北方向有石板构筑成的“娘娘庙”一座,建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门上有一对联:“威扬秦楚神通大,福庇山河显峦高。”

卡子乡和平村的界岭处,今秦楚交界汉白公路旁,山脉中峰处,有毛石头垒砌的城墙,高处1.5米,低处0.5米,墙厚l米,少数地方有垛。四新乡晏家扒以南,有石城沿山岭而上,沿秦楚分水岭东西向延绵约0.5公里,墙厚约3米,有门宽2米,起伏于林莽深处。

南岔乡小界岭,有城门洞,城门以西有城墙数里,城门空宽1.4米,西边墙高2.45米,厚3.6米,门上无顶。城门两边层峦叠峰,地势险要。

自歌风乡韩家山经梭山沟墒、铁炉沟墒、溪莱沟墒、半天云、回水沟垴、迄汝花沟墒,沿秦楚两省界岭约15公里,石城墙清晰可辨,大部分地段保存较好。其间有城门洞四处,箭楼五处。梭子沟墒城门洞有石门槛等。门洞高均1.72米,宽2.33米。箭楼高2.4米,宽4.08米,其中一箭楼内有台阶,砌城门和箭楼的最大石头长2.38米,厚0.25米,宽0.5米。

白河(包括旬阳)石长城遗址,有别于陕北,关中地区的土夯、砖砌长城,为研究战国时秦楚争霸和中国古长城史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马家窑遗址

全文共 6523 字

+ 加入清单

马家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窟遗址因首先发现于临洮马家窑而得名,距今约5000--4500年。它包括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马家窑文化和较晚期的齐家文化,还有更晚期的“寺洼文化”。下部迭压着庙底沟类型文化层。房屋有方形,圆形,多为地下穴式,房址旁有公共墓地。随葬彩陶较多,底色以橙红为主,主要是黑彩(个别有百彩)花纹。石器有石铲,石刀,石镰,石磨等,也有盘状器,铲形器,磨制较细。此外,1975年在马家窑出土了一件钢刀,经坚定为青铜器。

马家窑类型号的彩陶制造业,从地域上讲,不断扩大规模,使其范围焉到河西欧国家走廊,南到青海东北和四川北部,北至宁夏南部,东面包括整个甘肃东部。1923年8月至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调查马家窑遗址,最早发现并标定于甘肃临洮县洮河西欧国家岸上的马家窑镇压,故而得叶,测定距今约5800年。20世纪50年代初,马家窑遗址被甘肃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出版的《新中国考古收获》一书中,首次使用马家窑文化这一名称。1975年后,甘肃省政府多次组织专家调查研究。1988年1月13日,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马家窑彩陶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早期类型的典型遗址有永登蒋家坪、东乡林家。主要器形以盆、钵、碗为主。中期限类型的典型遗址有东乡林家、兰州雁儿湾、临洮马家窑、民和核桃庄等。器形的种类和图案纹饰都有了较大的革新与发展,出现了敛口罐、带流钵、折腹宽平唇盆、大口浅腹罐、盘口罐和铃等。晚期类型的典型遗址有东乡林家、兰州西坡尘洼、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乐都脑庄、永登杜家台、榆中麻家寺等。主要以橙黄陶为主,器形主要有壶、瓶、盆、钵、瓮等。

马家窑彩陶孕育了马家窑文化节。就马家窑文化这个大的涵盖面讲,除了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外,还包括半山类型的彩陶和马厂类型的彩陶。半山类型因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昔对比约4500年;马厂类型的彩陶因最早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约4350年至4050年。这3大类型的彩陶支撑起一段长达5000多年风雨历史的早期文化,

马家窑型彩陶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晚于庙底沟类型。马家窑型彩陶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造型有侈口长颈双耳瓶、卷缘鼓腹盆、敛口深口瓮、侈口有肩尖底瓶等。彩陶底以飞橙黄为主,常绘黑彩,也有黑白两色和黑绘中加绘红彩的。仿生花纹仍多鸟纹及鸟纹变形纹,波纹线很多,螺旋线最为出色,具有柔和均匀,流利生动,结构巧妙和强烈的动感。另外,有不少彩陶的通体画满花纹,又有内彩,内彩即在广口的器皿里面饰彩。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公元前2050年。马家窑人在日常生活中,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的成就尤为突出。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陪葬陶器中,彩陶达到80%。

马家窑人居住的地方紧靠着洮河和大夏河,汹涌的河水奔腾着注入黄河,旋转的浪花也跳到了马家窑的彩陶上,演化出绚丽多彩的图案。旋涡纹,正是马家窑类型彩陶最有代表性的纹饰。

旋纹彩陶尖底瓶

马家窑遗址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制陶作坊,生产的器物有碗、钵、盆、瓶、尖底瓶、壶、罐、瓮、带嘴锅等等。彩绘分布在瓶、壶、罐、瓮的外壁,碗、钵、盆的外沿和器内。最常见的旋涡纹往往以点着圆心的圆圈或同心圆为中心,向左右或四周发散出波状的线条,连缀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旋纹彩陶尖底瓶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尖底瓶是新石器时代特有的汲水用具,整个器身近似纺锤形,流线型的尖底大大地减小了对水的阻力,系绳的两耳装在腹部的二分之一以下,让瓶子入水后容易倾倒,灌满水后提起绳子又是直立的,力学原理考虑得十分周到。这种本来就是水具的器皿,又让马家窑人着意地画上水涡的纹饰,以纵向排列的三个圆圈为中心,向四方发散出成束的S形波线,构成连绵不断布满器身的四方连续图案;而较细的瓶颈则画着一周一周的横线纹。整体看来,像是平静的水面下潜藏着汹涌的波涛。

画在盆、碗里面的旋涡纹又是另一种格局。有的以同心圆为骨架,中间或边缘的某一层产生一些变化,比如将线条拉直,变成等边三角形,夹在同心圆的旋涡中间;有的如同上述尖底瓶的纹饰布局,从圆心发散开去。发散的方向有两向的,如同S形;有三向的,即把圆形分成三等份,这种布局最多;还有分成四等份的,如果用直线条,就是十字形,如果旋转起来,就演变成卍字形。图案法则在马家窑彩陶的绘画中,被运用得出神入化。

除了旋涡纹,马家窑类型还有一件陶器必须提到,就是舞蹈纹彩陶盆。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物图画之一。它的纹饰,也同水有关。盆的内壁上,由成组的竖线分成三个区域,每区中,分别画着五个手拉手的人物剪影,她们整齐地侧着头,踏着统一的步伐,辫子甩向一侧,尾巴似的飘带甩向另一侧,静止的画面上展现了节奏和律动。俄罗斯芭蕾中四小天鹅的经典舞蹈,在五千年前的黄河边就有了相似的表现。人物的脚下,画着一周周水平线条,她们自然是在水边跳舞了。如果盆里盛上水,人物的倒影映出来,更是美妙无比。看来,这件陶器的纹饰,画师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它也反映出,奔跳的河水不仅满足了马家窑人的物质生活,也是他们精神生活所离不开的。

积石山县地处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州西北角的小积石山东麓,县北与闻名于世的炳灵寺石窟隔黄河相望,西与青海省循化县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毗邻,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秀美、民情纯朴。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县境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有发达的马家窑文化类型、马厂类型、半山类型、齐家文化类型和辛店文化类型,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1949年8月出土于安集乡三坪村的一件彩陶瓮,被誉为“彩陶王”,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990年4月10日,国家邮电部将“彩陶王”图案印制成纪念邮票一枚,发行国内外,使这一瑰宝大放异彩。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是三坪遗址所在地,地处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面积66万平方米。文物主要分布在头坪的庄窠大锅,尕鲁坪的上庄、尕塬,二坪的麻黄咀、高崖咀、坨子岭,三坪的圆地咀、梨地咀、城墙记。“彩陶王”就出土在这里。“彩陶王”高49.3厘米,平口,短颈阔肩,腹大,腹逐渐下收,平底,黑彩绘出上部花卉纹,中部漩涡纹,下部水波纹,线条流畅富丽,精美绝伦,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期晚期的文化,以首次发掘的甘肃省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不同的文化特征的类型。其年代为公元前3100至2700年间。出土文物主要有瓮、罐、瓶、盆、钵等,还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最为发达,多为橙黄色,是生活实用品和工艺美术相结合的产物,许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常画彩,花纹全为黑色,构图繁丽,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主要有横行、直行、同心圆、水波纹、重迭三角纹、垂帐纹、连弧纹、锯齿纹、漩涡纹、蛙纹、变形鸟纹、类砂陶多饰绳纹。马家窑陶器工艺十分发达,窑炉聚热聚温,烧窑温度比黄河下游及长江流域窑温高出300℃—500℃。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甘肃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迄今为至出现了距今约8000年以来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它经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文化,一直延续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二I: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分析、探讨彩陶花纹的演变、装饰手法的运用、装饰部位的选择等,研究工作在不断地深入。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临夏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区域,东乡县的林家遗址、康乐县的边家林遗址、广河县的地巴坪遗址是其中最重要的遗存。

林家遗址位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大夏河东岸的黄土塬上,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为主,包含有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

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共同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发现马家窑时期房屋遗迹27处,制陶窑址3处,灰坑985个(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四集)。从地层上初步搞清了马家窑类型遗存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堆积关系。发掘和采集各类遗物3000余件,其中各类工具和生活用具2000余件,以石器为主,骨器次之,也有少量的陶、蚌、角器。

最重要的是在遗址的房址0土了一件青铜刀,在H54灰坑0土了铜渣。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匀,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柄端有明显的安装木把的痕迹。1981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青铜。在一个窖穴内还发现有炭化的粟粒和成穗的粟子,说明粟是当时居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出土的陶器分泥质和夹砂两类,主要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制作。根据地层堆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陶器数量较少,主要有瓶、罐、盆、钵等,瓶多为喇叭口,罐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钵为圆唇。彩绘为黑色,漆黑发亮,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粗健古朴;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转,颈部变长,罐的颈部变短,纹饰以弧形并列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密,活泼流畅;晚期陶器数量最多,陶质较粗,主要器形有盆、钵、碗、壶、瓶、罐等,色彩也发生变化,出现了白彩,纹饰简化、潦草,以旋纹、平行条纹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为辅助装饰,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晚期的突出特点。

林家遗址的发掘,弄清了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地层堆积关系,为文化遗物的33期提供了明确的地层证据。特别是陶器,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发展和演变情况比较清楚,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边家林遗址位于甘肃省康乐县虎关乡关风村,是马家窑类型晚期墓地,分布在三岔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1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康乐县文化馆联合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清理墓葬17座,灰坑1个,出土陶器100多件,石、骨器等近800件。陶器以彩陶为主,器形有壶、罐、盆、瓶、碗、钵等。壶颈较细直,出现红彩。边家林晚期的器形和纹饰与半山早期的花寨子下层遗存类似,已清楚地显示出向半山类型过渡的趋势,填补了从马家窑类型发展到半山类型的缺环。

地巴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广河县城东南6公里处地巴坪村西北的广通河南岸台地。这里不但有半山类型遗存,还有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的遗存。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广河县文化馆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清理半山时期墓葬66座,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遗物756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和骨珠等。出土陶器392件,其中彩陶的比例达90%,每座墓一般出土7—8件彩陶,最多的有17件,最少的1件。地巴坪遗址是半山时期彩陶出土比例最高的一处遗存,陶器中以大型的小口直颈彩陶壶和侈口短颈彩陶瓮(罐)较为普遍。陶器组合基本是壶、瓮、罐或瓶,少数墓兼有盆或碗。陶质细腻,呈橙黄色或砖红色,器表打磨光滑。彩陶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辅绘制花纹,纹饰精美、繁缛,以旋纹和菱格纹为主。经过对出土的彩陶整理,与马家窑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纹饰作对比研究,地巴坪遗址应属半山类型早期遗址(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墓地》,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地巴坪遗址是半山类型保存较好、出土物较多的一处墓地,为研究半山时期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马家窑类型彩陶,器型非常优美,线条十分流畅,花纹自然精美。最大直经靠近陶器的肩部。用流畅而生动的黑色线条画成图案花纹。其花纹多为水波纹,当时的先民崇敬水并且庄严地赞美水。

马家窑文化实在是令人惊叹。它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之源。我钟情于马家窑彩陶,喜欢它的雄健、粗犷和充满神秘的色彩以及富有创造性的热情。在我眼中马家窑彩陶是雄性的,而相对精细的瓷器则是雌性的。因此,当我踏上诞生马家窑文化的古老而神圣的土地时,心中非常激动。在那里与同行的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王志安会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一座小山包上,年代约为距今4000-5000年。走进村庄,看见院落的门牌上写着:马家窑××号。登上褐黄色的小山坡,有一块“马家窑遗址”石碑立在道旁。我们考察了先民烧窑的遗迹,在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看到了窑场、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那残窑的灰层中,散落着红陶黑纹的碎片、兽骨、石斧,佐证了先民们创造的文明。我偶尔拾起几块红陶残片,虽然被黄土湮没了几千年,但残片上黑的图案依然清晰明畅,让人爱不释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我到过西藏、新疆、内蒙、四川等地考察,处处感受到马家窑文化的辐射,它是大中华的主流文化。

安特生其人其事马家窑是安特生发现的。安特生来中国之前,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1914年,受北洋政府的邀请,来中国帮助寻找铁矿和煤矿。但后来他迷上了考古。他最早调查了北京周口店的化石,这是后来发现“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前奏。1921年4月他在河南仰韶村调查矿物时,发现彩陶片和石器,从而发现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仰韶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祝英台塬遗址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祝英台塬遗址为清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祝英台塬遗址位于清水县永清镇祝英台塬村。年代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汉代,类别为古遗址。

1989年8月28日公布为清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中心点为基点,东:以马家沟西塬西侧断崖为界;西:以南道河为界;南:以南峡村居民住宅区为界;北:以桐温公路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周界为基础各向外延伸20米。

永清镇:自然环境:永清镇位于清水县中部,总土地面积3.78万亩,总耕地面积1.71万亩。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8.9°C,年平均降雨量580.5毫米,全年无霜期172天。行政区划:辖4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010户,乡镇总人口48428人,乡镇从业人员24280人。六通情况:19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代家嘴遗址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代家嘴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代家嘴遗址(华蓥市)位于华蓥市明月镇竹和村5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向东外延至良田,向西外延至渠江,向南外延至旧窑址,向北外延至山丘。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明月镇:华蓥市辖镇。1908年置明月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府9公里。面积49.2平方公里,人口3.3万。在建的广(安)渝(重庆)高速公路过境。辖明月、竹河、代家咀、人和寨、石院子、长田坎、石转山、白鹤咀、三河团、新店子、果子、郑家咀、沱湾、观音岩、铜堡、土溪、鼎跳、水口山、红光、团田、刘家庙、熊家桥22个村委会和明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青杠坡战役遗址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青杠坡战役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杠坡战役遗址

青杠坡战役遗址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在土城镇东北约3千米。以青杠坡战斗为核心的土城战役,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亲自指挥的第一仗,是导致红军四渡赤水的直接因素。

战役简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原定执行《渡江作战计划》,经习水从泸州至宜宾一线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24日,红一军团进占土城。中央纵队和三、五军团陆续抵达土城后。川军刘湘一面调重兵-长江,一面派八个旅分进合击。红一军团的一、二师分别在黄陂洞、复兴场受阻;红九军团在赤水箭滩受阻;红军从赤水入川的大门被川军封堵。同时川军模范师部郭勋祺等部尾追至青杠坡。此时红军前有阻敌,后有追兵。1月28日晨,红军在青杠坡与川军展开激战,毛泽东等到青杠坡附近的大埂上指挥。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共和国的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一任国务院总理(-)、七大元帅(-、-、彭德怀、聂荣臻、-、罗荣桓、-)及数百名将军参加作战。由于情报判断敌认兵力为两个旅四个团,但川军参战部队实为8个多团,且还有增援部队赶到。战斗非常惨烈,我军部分阵地被突破。危急关头,-、-亲上前线指挥作战;毛泽东、-命令干部团发起冲锋,夺回部分阵地,同时电令红二师从元厚跑步回援。经过反复争夺,红军占领了主阵地营棚顶,但未能达到歼灭追敌的目的。红军伤亡了3000多人。毛泽东等当机立断,给予川军重大杀伤,指挥红军主动撤出战斗,改变行军路线,西渡赤水河。以灵活机动的运动逐步摆脱了费口舌,迈出了由被动转为主动的第一步,青杠坡战斗为红军一渡赤水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2002年,老红军、-原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了“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碑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吴学礼烈士办报遗址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吴学礼烈士办报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吴学礼烈士办报遗址

营盘乡位于长顺县西部,总面积68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属山地地形。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全乡森林覆盖率为89

%,空气清新宜人,可说是天然氧吧。

革命烈士吴学礼曾在这里生长和进行革命活动。他创办的《大众报》是黔南最早的进步报刊;这里,曾是红军长征时驻扎过的地方,在松港村几面斑驳的民房墙壁上,当年红军书写的大红标语至今依稀可辨。那鲜红苍劲的字迹,像一簇熊熊燃烧的火苗,像一个毫不动摇的信仰,更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红军经过这里发生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村里的长者如数家珍。这里至今还保留着的一整套古法造纸术,见证着人类从文明走向文明的坚实足迹;走进这里,你会感受到在这里生生不息奋斗的人们的那种淳朴、善良和勤劳的良好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灯塔遗址外观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介绍: 亚历山大灯塔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与其他奇观不同的是,它的建立没有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造,它的灯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省的船只。 亚历山大灯塔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年,地点在埃及亚历山大港附近的法洛斯岛上。 当亚历山大灯塔建成后,它以400英尺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他的设计者是希腊的建筑师索斯查图斯。

灯塔以白色大理石建成,共分为三层。灯塔内部是螺旋状阶梯,燃油经阶梯送往塔顶,塔顶的一座房间内,工人便依靠燃烧石油产生的火光,再利用后方的镜收集光线,然后反射出去,以照亮夜间的大海,白天则依靠反射阳光。据说灯光能照射到56公里外的海道,并具有防卫及侦察敌人的功用。

1500年来,亚历山大灯塔一直在暗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它也是七大奇迹中最晚消失的一个。十四世纪的大地震彻底摧毁了它。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亚历山大港进行了一些挖掘工作,使人类对灯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灯塔遗址在亚历山大城外的法罗斯岛上,建于公元前280年。据文献记载,灯塔由4层构成,并均略向里倾斜。底层为正方形,高60米,有300余个房间和洞孔,供人员住宿、存放器物。第二层为八面体,高30米。灯塔的三层为圆形,由8根圆柱撑着一个圆顶,并有螺旋通道通向顶部,这一层即灯体所在。它的灯,或说是一个大型的金属镜,可在白昼反射白光,夜中反射月光;或说置巨大的长明火盆,另有磨光的花岗石所制的反光镜以反射火光。这样,远处海船都能遥见塔上灯光,晦明不息,据以导航。第四层为海神波塞东的巨大塑像,高7米。整个灯塔面积约930平方米,高达180米,全为石灰石、花岗石、白大理石和青铜铸成,气象巍峨。但是经过数次地震,灯塔于1435年完全毁坏。1480年用其石块在原址修筑城堡,以国王卡特巴的名字命名。1966年改为埃及航海博物馆,展出模型、壁画、油画等,介绍自一万年前从草船开始的埃及造船和航海史。与开罗古城堡并称为埃及两大中世纪古城堡。

埃及亚历山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一、四方面军会师遗址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师遗址包括达维会师桥和原懋功县城天主教堂干部同乐会遗址两部分。达维会师桥位于小金县达维镇东一公里的沃日河上。天主教堂位于中共小金县委大院内。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第二师第四团自宝兴硗碛出发,翻越长征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在达维桥上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师七十四团胜利会师。次日,中央机关翻越夹金山抵达维时,在达维桥上受到红四方面军接应部队的夹道欢迎。6月14日,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从达维开赴懋功县城。21日,总政治部在天主教堂召开了两军驻懋功团以上干部同乐会。毛泽东在驻地接见红四方面军在懋功的高级干部,详细分析了形势,提出了会师后的方针和任务。两大主力的胜利会师,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1)天主教堂

保护范围:现有围墙范围内。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

(2)达维会师桥

保护范围:桥体外延9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六圭河营盘遗址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六圭河营盘遗址为大方县文物保护单位。

六圭河营盘遗址位于黄泥塘镇松林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明代古遗址。

黄泥塘镇:2013:撤销大方县鸡场乡、黄泥塘镇,合并设置新的黄泥塘镇,以原鸡场乡、黄泥塘镇地域为新设置黄泥塘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黄泥村。在大方县东部。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2.77万,其中彝、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占9.7%。辖1居委会、15村委会。1949年属鸡场乡。1953年析设甘棠、在拱、化联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鸡场公社。1961年析建甘棠、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宁夏秦长城遗址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宁夏长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宁夏秦长城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县、固原县、彭阳县。

宁夏自古就是中国北部边防前线,素有“关中屏障,自陇咽喉”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几乎都在宁夏构筑过长城,令宁夏堪称长城博物馆。时至今日,秦长城、隋长城、宋壕堑、明长城等不同历史时期、用黄土夯筑、砂石构筑、石块垒砌的不同建筑材料修筑的古长城,在宁夏境内累计长度绵延3000多里,形成了一道绝妙的景观。

战国秦长城,由甘肃静宁县入境,进入宁夏西吉县,沿葫芦河东岸北行,经西吉县将台乡的东坡、保林、明荣村后,于将台乡的东南侧折而向东,进入马莲乡;又沿马莲川河东北上,经红庄乡,穿滴滴沟,至孙家庄南;折向东,过海子峡河到吴庄北,绕固原县城西北10里的长城梁、明庄、郭庄,到达清水河西岸。在此,长城分为内外两道:一道由海堡开始,绕乔洼,过清水河,至郑家磨,又沿河岸南下到陈家沙窝;另一道由海堡向东,过清水河,也到陈家沙窝,与前道长城合并,尔后进入固原东山。东南经西郊乡水泉3队,吴沟村的蔡家洼生产队,进入河川乡海坪村的墩弯,过寨洼村,又东行至河川乡黄河村后,东南到城阳乡的白岔、长城源,自叶家寨转向东北孟源乡的赵山庄、草滩、麻花洼后,折向北出宁夏境,进入甘肃省镇原县马渠乡的城墙弯村庄,全长约400余里。

2001年6月,宁夏秦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可乐遗址可乐古夜郎遗址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可乐遗址(可乐古夜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乐遗址位于贵州省赫章县可乐乡可乐河两岸的丘陵坡地上,是一处战国至汉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的遗址。

遗址区包括遗址2处、墓葬群

14处。遗址和墓葬群均有汉代遗址和战国时期的当地少数民族(即夜郎)遗址和墓葬两类。汉代城址,位于可乐河南岸,平面为“猪心形”,面积约6-7万平方米,有夯土城墙环绕。城内出土大量青铜戈、矛、钱币、瓦当、花纹砖等建材及陶、铜、铁等生产和生活用品。夜郎文化遗址距汉城约1

公里,位于可乐河北岸,出土石器、铜器、陶器。汉墓一般规模较大,随葬少量金、银、玉等饰件及铜、铁、陶器等物。少数民族墓群除随葬少量陶、铜、铁、漆器外,其葬式极为特殊,其中的“套头葬”在国内罕见,反映出夜郎民族的埋葬特点。

可乐遗址对研究夜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景点位置

贵州毕节赫章县可乐乡可乐河两岸的丘陵坡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周原遗址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周原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扶风、岐山两县接壤处,保护面积24平方公里。这一带是周的发祥地,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出土数量多、铭文多、考古价值高著称,这里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历史上的周原遗址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在此进行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发掘。时至今日,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获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包括:对几处西周建筑基址的系统发掘;窖藏和墓葬0土了成批的青铜器物;遗址中听见的大批刻辞卜骨;出土了其它一些具有珍贵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遗物。

周原是周室发祥之地。周原成为历史圣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称于世的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诗·大雅·绵》“古公直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朊朊,堇茶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记述的就是周部族在岐山脚下建邦立国的史实。周原遗址内涵丰富,文物遗存数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宝博大精探。1982年,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凤雏甲组西周早期宫室建筑基址发掘于1976年。基址位于京当乡风雏村西南,规模宏大,布局谨严,以门道、前堂中阶和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边配置门房、厢房,左右对称,规整的“廊院制”平面布局开我国建筑史上四合院风格之先河,前堂为主体建筑,是周王处理朝政、举行祭祀天地祖先和婚丧等典礼的场所,后室是周王和嫔妃居住之处。

在基址发掘中,先后出土金箔、玉器、瓦陶器等贵重文物万余件及大型陶质水管等建筑材料,特别是在基址西厢二号房间发掘出占卜用的甲骨21050片,其中有字甲骨293片。这是我国首次大批发现的西周甲骨文,其意义之重大不亚于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主要记载上起先周王季或文王,下至西周康昭时期的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卜征伐和杂卜之事,为探索周文化的渊源,研究商末周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商周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1989年,在宫室基址周围航测发现岐邑(周城)遗址。古城呈南稍偏西方向,周长约1300米,全城总面积约945000平方米。凤雏宫室建筑基址恰在城内中心部位,即小孟鼎铭“王格周庙”之周庙,亦即先周之京宫;古城即先周京都岐邑。

自汉代以来,在周原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为著名,与外地出土的虢季子白盘、矢人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1976年出土的牛形尊等为目前国内所仅有。1975年出土于京当乡董家村土窖-铜器37件,其中卫簋、卫蚕、懒匝等均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长篇铭文,分别记载着西周以物换田、土地交换、诉讼判决、策命赏赐等重要事件,是研究西周中期政治、经济、法律、土地制度、阶级关系等情况的实物资料。周原地区因之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吕家坪遗址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吕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吕家坪遗址 位于陇西县首阳镇。分属上、下吕家坪村。是两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遗址。上吕家坪村西500米渭河南岸台地上。面积约1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器表以素面为主,彩陶纹饰有黑彩条纹、旋涡纹、网纹纹,器形有尖底瓶、盆、钵、罐等。下吕家坪村西北300米 。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断面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彩陶纹饰有黑彩条纹、旋涡纹、网格纹,器形有旋涡纹尖底瓶、双耳罐、盆、深腹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首阳镇:自然环境:首阳镇位于陇西县西部,总土地面积69.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万亩。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7℃,全年无霜期160天。行政区划:辖20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651户,乡镇总人口44764人,乡镇从业人员22382人。六通情况:20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8个村通公路,6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叠石山遗址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石山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叠石山遗址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茶光村南面。年代为周代。遗址分布于叠石山的东坡与北坡。面积约3万平方米。1987年发现,同年发掘330平方米。发现干栏式建筑遗迹1处,有49个柱洞;灰坑1个。出土遗物丰富,包括有陶器、石器、铜器和铁器。陶器以泥质陶为主,烧造火候很高,器种有瓮、罐、尊、盒、碗、豆、簋、壶、钵、瓿、鼎、器座、支脚等,纹饰有方格纹、回形纹、夔纹、重圈纹、圈点纹、篦点纹及少量三角纹、米字纹,有部分原始瓷器。一些陶器口沿或圈足内可见刻划符号。石器有斧、锛。青铜器有锸。铁器有斧。碳十四测定木炭标本的年龄为距今2250年,应是遗址年代的下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东华门遗址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东华门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门遗址

年代:汉至明

2013年8月,为配合成都体育中心南侧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在例行勘探时发现一处唐代庭院,其后这里的考古发掘就不断带来惊喜。到2014年5月,发掘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发现有汉代、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城墙、道路、房屋院落、水井、水沟、灰坑、灰沟、池塘等遗迹现象。更为重大的则是成都历史中著名的摩诃池首次浮出水面,一座“豪华”的唐代官邸也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历史上,摩诃池曾经广为历代文人骚客所描绘,诗圣杜甫在池上“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而摩诃池的美,更是令宋代陆游“一过一0-”,但它却最终消失在成都的土地。

如今的东华门遗址,已发现战国至明清各时期文化遗存,城墙、道路、房屋院落、池塘等遗迹,并出土大量陶器、瓷器、钱币等遗物。发掘首次确认始于隋代的摩诃池位置,发掘出唐代官署建筑基址以及明代蜀王府和人工河遗址等,在成都的城市考古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东华门遗址大事记

2013年10月起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成都体育中心整体提升改造项目”工地开始正式发掘。此次发掘首次确认始于隋代的摩诃池位置,发掘出唐代官署建筑基址以及明代蜀王府和人工河遗址等。

2014年8月正式命名为东华门遗址。

2015年3月东华门遗址将确定建成遗址公园。

2015年11月成都东华门遗址公园概念规划完成,全开放零距离展陈隋代摩诃池。

2016年考古人员发现明代摩诃池的西北角。

2016年9月东华门遗址纳入全国大遗址保护“十三五”规划。

2016年11月东华门遗址挖出蜀王府后花园。

2017年8月成都计划打造约13.6平方公里“成都文化中心”,其中包括东华门遗址公园建设。

2018年天府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启动,其中,东华门遗址项目位于成都体育中心南侧,打造兼顾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的露天遗址公园,建设面积15亩,投资约1亿元。

2019年,东华门遗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景武塌战斗遗址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景武塌战斗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景武塌战斗遗址

时代:1934年

地址:子长县李家岔镇景武塌村

保护范围:东侧至二郎山山坡西侧,南至村口龙王庙北侧,西、北侧至石泉湾山边界。

建设控制地带:东、西、北至垴畔山,南至武塌村口公路北侧。

2018年,景武塌战斗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岔镇:李家岔镇地处延安市北部的白于山区,距子长县城30公里,是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的故乡。全镇辖34个然村,1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058人,总土地面积380.42平方公里,与靖边、安塞、横山等地接壤,地势呈东高西低,属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2℃,年降雨量450mm左右,无霜期145--150天。境内土地资源广阔,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淳化清柏树山别墅遗址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淳化柏树别墅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淳化清柏树山别墅遗址

位于固贤乡柏树山村。据遗址所存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川修泉记》石碑载,别墅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原县东里堡刘毓英创建,清末逐渐废弃。主体建筑在柏树山东麓,今仅存少量残墙断壁。村北300米处有“石室”遗迹,原有石砌窑洞5孔,今尚可辨认。遗址南段有“捉月池”;东段隔河有“五松台”,松树今不存;西山石崖中有清代吴大澂书:“龙岗环翠”摩崖刻石;再西1000米有“桃花川”。西山附近有“卧龙潭”、“大泉”、“凉水泉”、“汇泉”、“平泉”、“双泉”等,皆以自然景观命名。另有吴大澂“陶斋”题记石刻,原嵌于柏树山东侧窑洞,现存县文化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