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读韩杜集唐杜牧最新20篇

浏览

3431

文章

21

篇1:秋夕的诗意 秋夕唐杜牧的诗意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秋夕》的诗意:在秋天的夜晚里,银色而精美的蜡烛发出冷冷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宫女手执绫罗小扇,在扑打飞动的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宫女静坐在石阶上,凝视着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秋夕》全诗描绘了深宫生活的图景,表现了失意宫女的孤寂幽怨之情。

《秋夕》的原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的赏析

首句描绘了深宫生活的图景,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表现出她的寂寞与无聊。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轻罗小扇”即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后两句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表现了宫女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全诗语言质朴流畅,感情蕴藉婉约,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两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杜牧清明带古诗图片精美好看

全文共 130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现在就让小编来为你推荐杜牧清明图片古诗

清明节 图1

猜你喜欢:

杜牧清明图片

清明节 图1

清明节 图2

清明节 图3

清明节 图4

清明节图片带古诗

清明节 图1

清明节 图2

清明节 图3

清明节 图4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杜牧是哪个朝代的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著名的唐代诗人。青年时期杜牧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大和二年杜牧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

公元835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回到长安任职。后来,杜牧因京官俸禄低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被拒。在任湖州刺史时,杜牧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公元852年,杜牧病重逝世。杜牧的《阿房宫赋》等作品也是如今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必学篇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杜牧的秋夕带拼音 杜牧的秋夕古诗拼音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银烛秋光冷画屏yín zhú qiū guāng lěng huà píng,

轻罗小扇扑流萤qīng luó xiǎo shàn pū liú yíng。

天阶夜色凉如水tiān jiē yè sè liáng rú shuǐ,

坐看牵牛织女星wò kàn qiān niú zhī nǚ xīng。

《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宫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杜牧的诗有哪些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1

1、《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清明》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2

4、《题新定八松院小石》雨滴珠玑碎,苔生紫翠重。故关何日到,且看小三峰。

5、《齐安郡中偶题二首》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6、《鹭鸶》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7、《骕骦坂》荆州一万里,不如蒯易度。仰首望飞鸣,伊人何异趣。

3

8、《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9、《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10、《题刘秀才新竹》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11、《陵阳送客》南楼送郢客,西郭望荆门。凫鹄下寒渚,牛羊归远村。兰舟倚行棹,桂酒掩馀樽。重此一留宿,前汀烟月昏。

4

12、《遣兴》镜弄白髭须,如何作老夫。浮生长勿勿,儿小且呜呜。忍过事堪喜,泰来忧胜无。治平心径熟,不遣有穷途。

13、《送张判官归兼谒鄂州大夫》处士闻名早,游秦献疏回。腹中书万卷,身外酒千杯。江雨春波阔,园林客梦催。今君拜旌戟,凛凛近霜台。

14、《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君》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礼数全优知隗始,讨论常见念回愚。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

15、《送刘秀才归江陵》彩服鲜华觐渚宫,鲈鱼新熟别江东。刘郎浦夜侵船月,宋玉亭春弄袖风。落落精神终有立,飘飘才思杳无穷。谁人世上为金口,借取明时一荐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杜甫和李商隐合称为什么 杜牧和李商隐合称是什么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李商隐并没有合称,杜甫和李白合称为“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代表作有《绝句》、《登高》、《望岳》等。

杜甫简介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具有“诗圣”的美称,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在诗歌方面有很大的造诣,他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就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2、《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周围小路开满鲜花,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嬉闹的彩蝶在花间盘旋飞舞不舍离去,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人。

3、《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沾湿的云鬟散发着阵阵香雾,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村行杜牧翻译及赏析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翻译

仲春时节我经过南阳县西,村庄里的桑树都长出了嫩芽。和风吹拂着依依垂柳,点点细雨滴在曲折的池塘上。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我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

赏析

这首诗是杜牧于开成四年(839)春,由宣州到长安做官时途经南阳,在南阳城西农家避雨时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有感而写下的田园村野风景小诗。

这是一幅美丽的农村风景画。仲春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时,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阳西”中,隐约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荣。着一“过”字,境界全出。“柔桑过村坞”,在动态中,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就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了。加之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再看,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黄色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行路征人,解下半湿的衣衫,在村里歇脚,村主人热情地用鸡黍招待客人。这首诗,首联、颔联是写村景,颈联、尾联是写村情。其景实,其情真,与诗题是呼应的。

古诗原文:

《村行》

杜牧〔唐代〕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袅袅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杜牧最有名的一首诗是什么?这首诗千年以来素负盛誉

全文共 1471 字

+ 加入清单

杜牧是唐朝著名诗人,相信我们在课本中都有学过杜牧的诗。杜牧的著作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为豪迈、抒怀一类,所以读起来会感觉气势和精致并存。当然杜牧在诗、赋方面都颇有成就,那杜牧最有名的一首诗是什么呢?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诗,是杜牧的一首七绝,内容主要描写江南景色,而这首诗在千百年以来也是富有盛誉,更是诸多爱诗之人心中的经典,那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是诗歌文化的巅峰,初唐有四杰,盛唐有李杜,中唐有白居易,即使是在王朝末日之时,也有杜牧和李商隐扛起了最后的尊严。在杜牧所处的时代,诗歌的各种风格已经被前辈们运用得炉火纯青。李白的豪迈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情画意,白居易的浅显直白,甚至连李贺也开创了阴森鬼魅的流派。杜牧却能独树一帜,以英发俊爽的魅力,站在唐朝诗人的金字塔尖,实在是难能可贵之事。

杜牧的诗歌,明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豪迈的感怀诗,它们慷慨激昂,笔调拗峭,从立意到行文,处处透出诗人的新奇思路。另一类则是香艳诗,它们旖旎动人,细致入微,如同涓涓细流,洒入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两类诗的风格完全不搭界,如果能将一类写到极致,就已经是诗坛大家,而杜牧却两者兼备。这样的才情,实在让人拍案叫绝。

在他的感怀诗中,留下过对家国兴亡的感叹,也留下过对圣主明君的无限景仰,更留下过对于历史英雄的歌咏崇拜。然而,最让人永远怀念,也是最为著名的,还是这首《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表面上来看,这首诗没有半点矫揉造作,炫耀辞工的意思。它是以诗人冷眼旁观的口吻,娓娓道来,留下了万千风情:江南大地之内,千里之处都是鸟鸣声声,绿草红花相映生辉,水村山寨之中,酒家的旗帜都在随风飘动。南朝当时留下了四百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都被烟雨中笼罩。

全诗的第一、二句便出语惊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如同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又如同电影之中的镜头切换一般,让读者很容易沉浸其中。江南千里,自然是风景不同,气候不同。然而,作者却巧妙地抓住了最为典型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气息。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生气,是伴随着百姓的恬淡生活的。虽然没有出现一个人,诗人却描述了酒家林立,店旗飘飘的盛况。也就是这种人与自然的结合,才让江南风光更为绮丽。

本来这两句,已经是相当出色了,诗人却尤嫌不足,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更是千古经典之作。它如同在明亮的油画之上,以寺庙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以烟雨增加的色彩的朦胧感。在江南春色之中,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寺庙,这既是祥和生活的写照,也是对于和平的向往。

当然,在近些年以来,有些学者认为,这首诗还具有深刻的现实讽刺意义。他们认为杜牧本人是厌恶佛教的,他的《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被看作是反对佛教的战斗檄文。在此文中,杜牧盛赞了会昌灭佛的英明,并且切中当时佛教的种种利弊,与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堪称双璧。

因此,这些学者认为,末尾两句也是作者对朝廷之中崇佛信佛的担忧,认为会重蹈南朝的覆辙。因此,它借南朝佛寺在烟雨之中被无情吹打,以一种极为冷静地态度告诉当权者,光靠佛教来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的,南朝兴修了那么多佛教,一样还是被人摒弃。

但是,长期以来,更多学者认为它就是一首咏景的七绝,不应该参杂太多的感情。杜牧却是对佛教提出过批评,但并不代表他就是彻底的反对者,光从樊川居士这个字号就能看出他与佛教其实存在不解之缘,而且他的朋友之中也不乏僧道之人。

末尾这两句写得太过精彩,还引起了如此发人深省的争议,大概处于杜牧本人的意料,也为后人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杜荀鹤是杜牧的儿子吗 杜牧和程氏关系介绍

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诗人杜荀鹤杜牧儿子,是杜牧和他的小妾程氏所生。杜牧的作品《清明》实际上就很隐晦的讲述了他的这段感情故事,只是旁人很难看出,其中的心酸和不舍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读过这首诗的朋友,应该很难想到这首七言绝句竟然隐藏了这样的内容,看来杜牧也是一位性情中人。如果这个说法属实,为何当年杜牧不能和程氏还有自己的儿子在一起呢?下面就来了解下这段历史吧。

大诗人杜牧有一首流传千古的清明诗,穿插着诗人和一个歌舞伎,那段缠绵悱恻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杜牧做了黄州刺史,赴任时,下属为他接风洗尘,请了当地有名的歌舞妓程氏前来助兴。杜牧爱上程氏

这程氏名伎的名号可不是白担虚名的,美丽非凡,像桃花仙子一样,娇艳欲滴的脸庞,配上着清澈如湖水的眼睛,满腹诗书,使人见之忘俗。整个宴会过程中,杜牧这双欣赏的眼睛都注视着这程美女,才子佳人的故事就此开启。

甜蜜的日子总是太短暂!杜牧的夫人不接受程氏,不允许程氏进家。无奈,杜牧只好把程氏安置在外。几年后杜牧调任湖州刺史。

杜牧走后,程氏收拾行李前往湖州,这时的程氏已经有孕在身,行动不便,偏又碰到绵连阴雨,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湖州的杏花村,在杜牧的好友杜筠家住了下来。

忙完公事的杜牧赶到杏花村,看望爱妾程氏。程氏哭诉了一番后,把自己在路上见闻有感而发写出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别了酒家问牧童,

那里才是杏花村。杏花村背后的故事

后来程氏产下一子,取名杜荀鹤,也就是唐末大诗人。第二年的春天,杜牧前来看望,逢清明阴雨连绵,走在泥泞的路上,想起了去年程氏写的诗,于是就和了一首,也就这首流传千古的《清明》。

几年后,杜牧又调任睦州,本想带走程氏,可是夫人以死相阻。这时的程氏因为有了孩子不能千里奔波,无奈只好留下。上任后的杜牧,因为各种压力和打击,再加上对爱妾的深深思念,不久病倒了,带着无限的遗憾去世了。

程氏为了把儿子抚养大,嫁了乡下一个老实的农人。

从此以后,程氏卸下罗裙换上粗布衣服,把心爱的琵琶收拾了起来,粗茶淡饭,从事繁重的农活。无论怎样的苦难她都没有放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培养好她的儿子。

在乡间无忧无虑的儿子,却不爱读书,看到书就头疼,不是溜走捉鱼虾,就是上树掏鸟窝,这可愁坏了程氏。

一天,程氏拿出这首《清明》读给儿子听,并告诉儿子他的父亲就是大诗人杜牧。儿子震惊了,他原本以为这个老实巴交的农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呢,以为他就属于这乡间土地,从没想过别的什么。

原来自己的父亲是大诗人杜牧,母亲为了自己没少吃苦,而自己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真是太不应该了。说来也奇怪,这小子忽然开窍了,像变了一个人,变得热爱读书学习了。

后来程氏的这个儿子也成了一个大诗人,授予翰林学士。

一首《清明》,深埋着杜牧和歌伎的爱情故事,那清明的雨水,泥泞的道路,仿佛穿越千年,让行人泣泪。

【作者简介】刘翠,女,生于小说鼻祖干宝故里__新蔡,爱好文学、音乐,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文章发在各种媒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雨晴香佛醉人头的上一句是什么 蔷薇花古诗翻译杜牧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原句应是:雨晴香拂醉人头。上一句是:朵朵精神叶叶柔。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蔷薇花》。

《蔷薇花》

唐·杜牧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

石家锦障依然在,闲倚狂风夜不收。

译文

蔷薇花朵朵精神,叶叶娇柔,雨后晴天香气拂过醉上人头。一排排如石崇家的锦罗维帐还留存到今,悠闲中对着狂风夜晚花开都不收拢。

赏析

这首诗是对蔷薇的描写,首句写花的饱满,是写蔷薇的神韵气质,次句写花的香,三句比喻这成排的蔷薇就如同当年晋朝的石崇的五十里锦步障一样华丽奢侈,是写蔷薇的美,末句写蔷薇的精神,一个“闲”字,描绘出了蔷薇坚韧而旷达的品质,是本诗的一个小小的境界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唐代诗人杜牧被称为什么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网上有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消息,那就是有人说这个唐代诗人杜牧,不仅仅有这个诗圣的称号,话说他还有一个戏称,那么又是什么呢?这些个问题也都非常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杜牧的名字很多,可以叫:牧之,也可以叫:樊川(因为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杜牧还叫:杜紫微(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后来还叫:小杜(晚唐成就颇高)。又后来了区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合叫:小李杜。

所以这个杜牧的名字太多太多了,大家可以简单的看下,但是“诗圣”这个还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哦。

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为什么被合称为“小李杜”?

“小李杜”即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他们都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小李杜”这是人们对他们的爱称。

李商隐(约812~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人排挤,潦倒终身。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独特风格,著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有《锦瑟》、《夜雨寄北》等。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小李杜”呢?我想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为了区别大家记忆。李商隐是唐代有较大影响的诗人。可以说他与杜牧齐名,并在一起称为李杜,但为了与同时代的李白、杜甫区别开来,所以又称小李杜。

二是从文学成来看。“大李杜”的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们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绝对的大家,他人难以逾越。而李商隐和杜牧就只能排在他们之后,所以用“小李杜”来和“大李杜”来分开。

三悬以长为尊。李白、杜甫在前,他们年长于李商隐和杜牧。不管怎么来说,也不可能把前面李白、杜甫称小李杜而把后来的李商隐和杜牧称大李杜。所以,按中国人的习惯只能把李商隐和杜牧称“小李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杜牧是谁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出生名门,自幼政治才华出众。后来,杜牧专注于治乱和军事,写了许多策论咨文。大和二年,杜牧进士及第,先后担任弘文馆校书郎、监察御史。会昌二年,因牛李党争,杜牧外放为黄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杜牧在周墀的帮助下,担任吏部员外郎。后来,杜牧因俸禄过低难以养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在得到批准后,杜牧在湖州结识诗友,并做不少诗歌。宣宗大中六年,杜牧病重逝世。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很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杜牧是哪个朝代的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杜牧是唐朝诗人,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因其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也称杜牧为“杜樊川”。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如《感怀诗》、《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李甘诗》等等。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除诗歌外,杜牧的散文也颇有成就。他的一些记人叙事抒情状物的文章在艺术上别开生面,独具匠心,并且善于形象地描写、叙述,鲜明生动,富于真切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杜牧的一生是怎样的?是什么造就了杜牧?

全文共 365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杜牧,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了,也是唐朝时期非常著名的诗人。相比于其他唐朝诗人来说的话,杜牧其实是真正的多才多艺,这一点跟他的远足杜预比较相像。杜牧的诗相信我们也读过不少了,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一起来聊聊杜牧这个人,看看他的一生是怎样的,是什么成就了杜牧。

多才多艺的杜牧

杜预的多才已经到了伟大的程度:论文治,杜预注释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到现在仍学问家常常引用的经典;论武功,他是钟会两次伐蜀时的长史(这个官职类似于秘书长或总参谋长),又是伐吴战役的主持者,甚至可以说他是三国归一统的主要军事指挥者……这还不够,他还懂工程建设,会造桥,会治水,又懂手工艺,亲自复原过周朝太庙中的欹器,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同时进文庙和武庙配享的历史人物。

杜牧是杜预的十六世孙,他基本全面继承了杜预的优良基因,前面说过,杜预的血统是真牛,他的十三世孙还有一位称得上“伟大”的诗人杜甫,杜牧虽然在诗歌史上不像杜甫那样称得上“伟大”,但足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巨星,足可青史留名。

杜牧的多才多艺体现在:诗文以外(诗文这一条不用说,大家心中有数),他还精通书画,他的墨迹《张好好诗并序》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里,已成国宝,书法沿王羲之一路,书法界公认为右军正宗;他临摹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像,很少夸人的宋代书画天才米芾在《画史》中赞为“精采照人”;他不仅知兵,甚至还亲自注解《孙子》,成为继曹操之后注解《孙子》最著名的注家;他对制作器物也感兴趣,亲自注解《考工记》;他的围棋水平很高,基本是大唐国手的水平;有朋友寄笛子给他,想必他的音乐造诣也应相当高……

还能说什么,杜牧是真正的全才、高才。

“党争”的消耗与浪漫的代价

杜牧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才结束了他长达七年的地方刺史生涯(先后是黄州、池州、睦州,这七年是他心理上最受折磨的七年),被召回长安任吏部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或许朋友们会说,刘禹锡做不管事的司马都按十年计(否则后来也不会说“二十三年弃置身”),七年刺史算啥,可问题是,杜牧只活了五十岁,而“诗豪”刘禹锡活了七十岁。相对于50年的生命长度来说,七年的确有点长了,更何况在此之前,他为了熬资格,在幕府里生生过了10年的青春时光。

二十六岁中进士,将近十年(实际大略只有八年多)的幕府生涯,“赢得青楼薄幸名”,到三十三岁回京担任监察御史,次年害怕朝局有变,称病分司东都躲过了“甘露之变”。

到三十六岁时,他获得了左补阙、史馆修撰的职位,为了弟弟的病在路上耽搁了半年多之后又升膳部、比部员外郎。此后基本没啥作为就被党争一下子扔到了黄州,此后一路黄州、池州、睦州,刺史一当就是七年,各地普通的州务工作对于高才的杜牧根本没有难度,他虽志不在此,但仍然把刺史做得中规中矩,此时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国家大局,在刺史任上,不断给李德裕上书,为国筹策。

蹉跎之后,等到再次回到京城,杜牧已经四十六岁,人生走到了尾声。

杜牧多少算是个“牛党”人物,这次回京,他基本算是赶上了党争“牛党”占上风的最后一班车,因为,在这一年的十月,牛僧孺就死去了,党争的另一党主角李德裕也于第二年死在了远贬的海南,基本贯穿了杜牧一生的“牛李党争”拉上了帷幕。

杜牧是真正被长达40年的“牛李党争”耽误的不世高才。后面的李商隐也是,相对杜牧,李商隐活得更短,而且在牛李党争中李商隐更加左右不讨好,这个以后再说。

杜牧的短寿让人叹息,但原因却大多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童年有整整三年的“食野蒿藿”吃野菜的日子,这让正在长身体的他营养不良,或者可以说,他的身体底子并不好,又加上后来他自己浪漫的生活状态:流连诗酒,倚红偎翠,房事不节,享受痛快的同时,他也透支了身体。

据记载,他三十几岁时须发已开始发白,四十岁时已经发白如霜,到了四十八岁听力大降,同年又有掉牙记录,汇总一下,发白、耳聋、齿脱,都是肾虚的症状,中医说“肾开窍于耳”,到四十八岁时,他已经完全一派肾精不继的身体状态。

打败他的除了“党争”的国情,还有他自己的浪漫,这似乎是一个连环套,因为不得志,所以浪漫放荡,因为浪漫放荡,所以短寿,又因为短寿,最终没有在朝堂上大有作为……好悲催,死循环的一生!

苦难和挫折造就了杜牧

从《离骚》开始,中国诗歌史上的好作品,几乎全部出自遭受苦难或挫折的诗人。唐诗当然也不例外,李白被赐金放还,所以才有了李白,杜甫苦难了一生,才成就了“诗圣”,刘禹锡不是一辈子都在打击之中,哪儿来的“诗豪”,李贺因为短命又历经苦难,所以才成就了“诗鬼”……

这让人想起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一段话,这段话我一直认为可以成为正在经历苦难和不得志的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杜牧的诗也有很多是被苦难和挫折憋出来的,因此产生的郁郁不得志心态命使他胸中块垒无数,由此生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不得志的人生经历是杜牧有此诗歌成就的最重要原因,当然他的不得志更多的是他自己的自我感受(如果换作别人,挺好的,地方行政长官刺史做着,三品官俸禄拿着,想啥呢,不一定非得高居庙堂才能实现人生抱负啊)。

也有人开玩笑说,杜牧是自己把自己咒死的,这似乎有点谶语的味道。他自比贾谊(贾谊只活了33岁)和张纲,贾谊终身郁郁不得志,好不容易回京城任太傅了,梁怀王又坠马死了,这跟杜牧很像;他还自比张纲(东汉时人,张良的后人,以仗义直谏闻名),可问题是张纲也是个十足的短命鬼(《后汉书》记载他活了四十六岁,但实际计算,从108到143,他不过也只活了36岁),杜牧真不该拿这两个人自比。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杜牧身体一直很好,那么他将来出将入相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因为唐宣宗非常喜欢他的诗,这样一个为官履历足够,才力十足的能臣,号称“小太宗”的唐宣宗是决不会视而不见的。

杜牧去世那一年,他已经官至中书舍人,我们说过,这是真正权力中心的人,是天子最亲密之近臣,掌管诏旨、制敕与皇宫财政,负责执掌诏诰、决策政令、辅佐天子。如果真多活几年,升至为官的顶峰,不成问题。

可惜历史无法假设!没办法,没有苦难和挫折,不是“牛李党争”,他不会长期在朝局之外,也就不会有风流浪漫的杜牧,细细想想,苦难可能催残了他的肉体健康,这让他有可能死于肾病,但郁郁不得志的心理疾病才是压垮他的那根最沉重的稻草,他太敏感了。总之,他是被党争和浪漫毁掉的大唐天才。

感叹时光飞逝的一首诗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写于杜牧罢睦州刺史,回京任吏部司勋员外郎的路上,他从九月出发,从水路取道金陵,宋州,向长安进发。

驴马人力船行时代,行程要远慢于现代的交通。九月得旨的杜牧,走水路到汴河段向西而行时,已是隆冬时节,汴河已经封冻,虽然初冻之冰并不牢固,还可以勉强行船,但逆流西行已属不易,冰冻的河水无异更加深了沿岸纤夫的拖船痛苦。

最要紧的是,为刺七载空度日的杜牧此时归心似箭,天气之冷、船行之慢、河冰之声、纤夫之苦、人生易老都引他沉下心来思考,于是他在船上写了这首诗,诗的标题就称《汴河阻冻》,全诗如下: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这是杜牧最擅长的七绝。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这是实写,但似乎又有隐含的快意在句中(回长安心情毕竟是愉悦的),这是起承最正常的起承两句,河水初冻,船行破冰,碎冰相撞以及船冰相撞的声音如玉珂环佩之声,清脆中透着明快,但细细品味,这份明快之中又凝着隆冬的寒意,因为诗人很快就“转”了——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破冰的声音清脆响亮,冰下的河水却静默无声地日夜东流。于是诗人不禁感叹,人的一生,可不就好像这冰下的河水,虽然悄无声息,但却日夜东流。他感叹失去的时光,感叹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自己,感叹自己失去的诗酒年华,“转”的有力,“合”的韵味悠长。

早一点的孔圣人说“逝者如斯夫”,晚一点的苏轼说“哀吾生之须臾”,时光流失的痛苦是千古同慨,就算浑浑噩噩的人或许也会在某个时刻在心头荡起这种感觉,更何况雄才高致的杜牧,杜牧算是清醒知道自己追求的人,所以他的这份痛苦,更加烧灼、煎熬着他的灵魂,他嫌人生太短,他慨叹河水东流,却又无可奈何。

不过,此时的诗里还只是叹息,并不绝望。或许,他还有“只争朝夕”的念头。

可是后来,等他到了长安没多久,他终于发现,长安的美好,只不过是他自己“三守僻左,七换星霜”的痛苦之下臆想出来的,即便身在朝堂,他依然无力于朝局,于是他又请求外放(先是请杭州,未果,又请放湖州,三请之后,终于成行),刺史毕竟能多挣点钱,实惠得多(后来他也确实用俸钱重修了樊川别墅)。实际上,那是他对生命、对家国理想的绝望。

我们之所以选这首诗作为我们读杜牧的最后一首诗,是因为后来的作品中,让人惊艳的已经不多了,有一大部分作品,已经算是职务作品,无味道了。劫波渡尽,好作品就不再出现在诗人的胸中与笔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唐诗七言绝句谁最强?是七绝圣手王昌龄,还是春风十里的杜牧?

全文共 134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唐诗其实那当然就是在唐朝这个时候是非常的发达的呀,既然是发达那就是这个东西应该就是扎堆的存在的,那就是会出现谁是最厉害这件事情了,那么到底谁最厉害呢?今天我们就拿唐诗里面的七言绝句来做比较吧,看看到底谁更加的厉害,谁更强!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别错过了,欢迎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王昌龄在世时就享有诗名,被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把他比作诗歌中的孔子,后人还称他为“七绝圣手”。

绝句这种形式在王昌龄以前并不是最常见的诗体。南北朝时期都是以长篇大作,或是五言诗为主流,当时的鲍照开始大力的推广七言的诗。

到了唐朝初期,绝句也不是很流行。王昌龄爱做绝句,他一生留下了七十多首诗,其中大部分都是七言绝句,如果没有王昌龄,七言绝句恐怕在后期不会这么流行。

但是在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的七言绝句条目下,王昌龄只有三首入选,入选最多的是晚唐杜牧,多达九首。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九首大半都是挺脍炙人口的佳作,其它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没有收录,从诗的艺术性和传诵度来说,杜牧确是挺强的。那么问题来了,七言绝句到底谁最强呢?我们再来看王昌龄的,入选《唐诗三百首》的有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怨》: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昌龄入选的这首《春宫曲》好多人都很陌生,这就涉及到蘅塘退士的选诗标准:“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估计他免不了以儒家知识分子的眼光看问题,收录了不少质量一般的应制诗和宫体诗,而好多在百姓间“脍炙人口之作”却没有入其法眼。比如王昌龄的其它堪称千古绝唱的七言绝句。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从数量上,王昌龄似乎确实不如杜牧,但是,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价文人的作品第一往往会有很大的争议,对于王昌龄和杜牧,到底谁的七言绝句最强,历代评论家都各执一词,大家觉得如何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杜牧是哪个朝代的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杜牧是唐朝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以及散文家。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今陕西西安人。在诗歌方面成就颇高,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人物简介

杜牧是唐朝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流传至今的也有不少,在诗歌方面成就颇高,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文学创作涉及到诗、赋、古文等多个方面,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赠别.其一》拼音版 赠别 杜牧翻译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pīng pīng niǎo niǎo shí sān yú ,dòu kòu shāo tóu èr yuè chū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chūn fēng shí lǐ yáng zhōu lù ,juǎn shàng zhū lián zǒng bù rú 。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其一》

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

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

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

赏析

《赠别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杜牧世称什么 杜牧被后人称为是什么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杜牧世称“杜樊川”,因为他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便有了“杜樊川”这个称号。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擅长七言绝句,代表作有《清明》、《山行》、《江南春》等。

杜牧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散文家,后人为了区分他与杜甫,便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杜牧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作品

1、《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上拿着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如冷水一般清凉,静静坐着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2、《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辽阔的江南到处都是莺歌燕舞,绿树与红花交相辉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都笼罩在这朦胧烟雨之中。

3、《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好像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杜牧为什么叫诗魂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杜牧不是被称为诗魂,诗魂是李商隐。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诗词列举

1、《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诗秋夕的诗意是什么 杜牧《秋夕》诗意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在秋天的夜晚里,烛光映照着冷清的画屏,手里拿着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如凉水般清凉,静坐在台阶上,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诗的首句写秋景,一个“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散文家,后人为了区分他与杜甫,便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杜牧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