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文明的冲撞与交融答案(经典20篇)

浏览

1074

文章

252

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梵蒂冈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梵蒂冈是一个宗教领袖制国家,梵蒂冈的元首即教宗,教宗选举上选举产生的,任期可达终身。

梵蒂冈位于欧洲,地理坐标(41°54′10″N,12°27′11″E)《面积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由于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故称“国中国”。同时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宗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边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伯多禄广场、圣伯多禄大殿、宗座宫、教宗避暑胜地(冈道尔夫堡)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伯多禄广场外,三面都有城墙环绕。它地处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墙为国界,另外,有一条“密道”从著名的圣天使堡通向梵蒂冈城内。

简而言之,梵蒂冈城,是梵蒂冈的首都,亦即国家,故曰“城国”。

早在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就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伯多禄殉难处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志纪念。到了15至16世纪,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伯多禄大殿,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

公元75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的区域送给教宗(教会史上称为“丕平献土”),后来成为西欧教会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意大利境内成立了以罗马为首都的教宗国,直辖领土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以上。

身为教宗国首府的罗马城面临统一在即,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以身为“教会的保护者”的名义出兵保护罗马城。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把驻在罗马的军队调回本国,使得意大利王国的军队得以顺利开进罗马城,意大利的统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之后历代教宗均敌视新的意大利王国,甚至不准信徒参与意大利王国的公职。

总结:规定从同年7月起成为独立的城市国家。国名全称就叫梵蒂冈城国。梵蒂冈为永久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美国独立战争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时间:1775—1783年。

3.领导人物: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历史功绩: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亲自主持制订了美国第一部宪法,并忠实地执行宪法。)

4.开始的标志: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5.美国独立的标志: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标志北美十三块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7月4日为美国国庆日)

6.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7.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8.胜利原因:

(1)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2)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强不屈,英勇作战;

(3)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意义: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10.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从而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政治体制。

2.意义: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过程:开始时间、标志: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

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结束时间、标志:1783年,美英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地位。

3.代表人物: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赢得国家独立。开创美国民主政治先河。《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被誉为美国"国父"。)

4.文献:《独立宣言》(马克思:第一个人权宣言)

(1)颁布时间、机构、意义:1776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第二届大陆会议;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

(2)内容:宣言痛斥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5.政体:资产阶级共和国。

6.历史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7.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美国是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美国南北战争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和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3.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叛乱的借口)

4.爆发的标志: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5.转折点: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结果:1865年,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7.性质:既是一场内战,又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8.意义:(1)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2)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的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9.林肯的贡献: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东亚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东亚

(一)概述

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2.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3.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岛、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东注入太平洋

4.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成因:海陆热力差异类型: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2)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中国西北部、蒙古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3)东西部气候差异:东部气候海洋性明显,向西大陆性增强。

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居民:大多数为黄色人种民族6.经济:东西部差异显著,东部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西部气候干旱,牧业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德、意、日轴心国

全文共 668 字

+ 加入清单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

1929-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1)背景(原因):①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化了社会矛盾。②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2)建立过程: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这是德国法西斯化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3)措施:

对内: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大肆迫害犹太人。

对外: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2、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

①背景:1929年经济危机使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②时间:1922年。③标志: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④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3、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①背景: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日本,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②法西斯主力:军部。③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④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二、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国勾结形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人”的发现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1.爆发的根本原因: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或商品经济的发展。

2.首先开展的国家、范围:意大利,后蔓延到整个西欧地区。

3.核心思想(思潮):人文主义(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4.性质(实质):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是创新而不是复古。)

5.代表人物、国别、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意大利,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文艺复兴的先驱)

达o芬奇:意大利,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英国,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上述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

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及影响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一)性质: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理由:因为二战交战的一方是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另一方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集团,它们参战的目的是彻底打垮法西斯势力。)

(二)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打垮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壮大人民民主力量和社会主义力量,推动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客观上促进科技的进步。)

(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人类历史上鲜为人知的60件奇特事实

全文共 352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有许多事情并不人们都逐一细数掌握的,比如:阿拉伯数字并不是起源于阿拉伯国家、1938年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论为“年度人物”、由于国库空虚,古罗马皇帝建造了世界第一个付费公厕等。

以下是60件历史上鲜为人知的60件奇特事实

1、1752年,英国和他的殖民地国家在这一年里只有354天,这是由于英国采用格里历(GregorianCalendar)代替罗马儒略历(Juliancalendar)。

2、“英法百年战争”实际上持续了116年,最终法国的圣妇女贞德领导军队取得了胜利。

3、从1309年至1377年,罗马天主教皇并不在罗马,而是在法国阿维尼翁市。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天主教皇与罗马帝国发生了争执,1378年,天主教皇格雷戈里14世再次返回罗马。

4、阿拉伯数字并不是起源于阿拉伯国家,实际上最早是由印度数学家发明的,经修改之后传至北非阿拉伯数学家,然后在中世纪传至欧洲。

5、经过美国内战之后,大约33-50%发布的报纸都伪造新闻。

6、1938年,《时代》杂志竟评选阿道夫-希特勒为“年度人物”,同年,他完全控制了德国军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通过胁迫和入侵完全控制了奥地利,并将德国境内的1.2万犹太人驱逐出境。

7、1685年,在新法兰西(法国在北美洲的领地)曾用扑克牌作为流通货币,这是由于当时短缺硬币。

8、1892年,意大利规定女性最低结婚年龄为12岁。

9、最早的避孕品源于远古埃及,埃及女性使用某些酸性物质作为阴道栓剂,并使用蜂蜜或油作为润滑剂。

10、历史上记载的历时最短战争是1896年发生在桑给巴尔(Zanzibar)和英国之间的战争,仅45分钟桑给巴尔就投降了。

1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协约国的第一颗炸弹落在了德国柏林,当时仅造成柏林动物园内一头大象死亡。

12、在美元上印着的“吾信吾主”(InGodWeTrust)并不是美国的国家格言,直到1956年,这一年的国会议事录上记录着:“目前美国并没有国家格言,国会认为‘吾信吾主’最适合作为美国的国家格言。”

13、日记作者约翰-奥布里(JohnAubrey)记录了关于牛津伯爵(EarlofOxford)的一个故事,当这位伯爵向英国女王行低礼时,竟不慎放了一个屁,对此他非常羞愧,便离开了英国7年之久。当英女王欢迎牛津伯爵的回国时,说道:“我的伯爵,我都快忘记你放的那个屁了!”

14、尽管1666年伦敦大火是一场令人恐惧的灾难,却仅造成8人死亡。据称,当时这场火灾至少毁灭了13500个房屋。

15、公元74年,古罗马皇帝韦斯巴西安(EmperorVespasian)由于内战消耗完国库钱财,为了筹集资金,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付费厕所。当他的儿子泰特斯对这项举措提出批判性意见时,韦斯巴西安称,这些钱虽然是从厕所里挣来的,但是它们并不臭。此后,“钱并不臭”作为一句俗谚流传开来。

16、美国银行最初叫做意大利银行,1904年该银行由阿马德奥-贾尼尼(AmadeoGiannini)创建的,他是意大利移民。20世纪20年代,该银行与“美国洛杉矶银行”合并,官方称为“美国银行”。

17、在20世纪90年代的利比里亚第一次战争中,军阀布雷希(JoshuaMiltonBlahyi)领导他的军队进行了一次“裸体战争”,他们仅穿着鞋子,手拿着枪。布雷希声称,他这样做是得到了撒旦的指示,在他11岁时,撒旦就告诉他这样做。他相信这样做会避免子弹击中身体。事实上,光屁股的布雷希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

1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美国空军仅有18名飞行员,5-12架飞机。

19、与大众的观点和传奇内容相反,探险家丹尼尔-布恩(DanielBoone)不仅不戴浣熊皮帽,他还很反感戴着这种帽子。相反他时常戴着一顶毡帽。

20、1838年,墨西哥将军安东尼奥-罗培兹-圣塔-安那在战争脚踝被炮火击伤,进行了腿部截肢手术,之后他为自己被截肢的腿部举行了一次纯军事化的葬礼。

21、在波士顿茶叶事件之前,实际上英国已降低了茶叶税,并未提高这项征税。

22、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实际上是德国人。

23、亚伯-塔斯曼(AbelTasman)在他的第一次航海中,“发现”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和斐济,但他却完全错过了澳大利亚大陆。

24、爱尔兰部落居民伯纳德-奥希金斯(BernardoO’Higgins)是智利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25、约翰-亚当斯(JohnAdams)和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是美国第二任总统和第三任总统,他们都是在同一天逝世的,这一天正好是美国独立日50周年。

26、当美国内战开始时,南方军队领导人罗伯特-爱德华-李(RobertE.Lee)并没有奴隶,而北方军队领导人格兰特却有奴隶。

27、德国凯撒-威廉二世、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和英国乔治五世都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

28、卡尔-马克思(KarlMarx)曾是《纽约每日先驱报》(NewYorkDailyTribune)的一位通讯记者。

29、苏联伟人斯大林曾经想成为一位牧师。

30、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特使亨利-基辛格(HenryKissinger)和巴勒斯坦总统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irArafat)都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然而印度甘地却从未获得过。

31、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实际上美国南部联邦宪法是禁止买卖奴隶的。

32、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这座城市实际上是1550年由瑞典国王建造的。

33、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的反攻日“D-Day”中的“D”是Day的意思。

34、19世纪90年代,在巴拉圭境内有一个新澳大利亚地区。

35、一位新奥尔良男子曾花钱雇一位海盗前往圣海伦那岛监狱营救拿破仑。

36、德古拉(在西方传说中是吸血鬼)实际上原型人物是苏格兰麦克佩斯国王,1040-1057年,他统治着苏格兰。

37、1839年,美国和加拿大进行着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猪肉和豆类战争”。

38、尽管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享有威望,但他从来没有正点准时登过火车。

39、1928年制定的《非战公约》中,一些强权国家发动的战争被正式定义为不合法战争。

40、古埃及人至少掌握着6种啤酒酿造方法。

41、事实上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没有考虑过近亲结婚的后果,他的妻子就是自己的表妹。

42、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F.Kennedy)、英国小说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Burgess)、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AldousHuxley)和英国文学界巨擎C.S.刘易斯(C.S.Lewis),都是在同一天逝世的;

43、历史上最长的战争是荷兰和锡利群岛之间,从1651年至1986年,然而这场战争却没有伤亡。

44、同性恋结婚最早是在古罗马得到认可,古罗马暴君尼禄(37-68年)至少有两个同性伴侣。

45、德国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的侄子威廉-希特勒(WilliamHitler)于1939年移居至美国,他与叔叔的立场完全不一致,致力于反抗德国法西斯。

46、美国18世纪革命家、思想宣传家汤姆斯-佩恩(ThomasPaine)成为大革命后法国国会第一位议员,然而佩恩却一句法国话都不会讲。

47、威廉-豪沃-塔夫托(WilliamHowardTaft)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参加过3次竞选的总统,他最终输给了对手伍德罗-威尔逊以及后来的共和党代表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

48、从历史纪录上,英国亨利8世仅有两个妻子,4次婚姻被废除。

49、理查德二世国王发明了手帕。

50、冰岛国会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代理国会,最初成立于930年。

51、未来派艺术运动的奠基人同时于1918年创建了第一个意大利法西斯党。

52、1952年,科学家艾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被提议担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但被拒绝。

53、新西兰是给予女性选举权的第一个国家,1805年,该国为女性提供选举权。

54、第27次美国宪法修正经过了202年才得以调整,该宪法修正案于1789年提出,1992年才批准调整。

55、直到2008年4月,萨克岛仍保持着欧洲最后的封建制度状态。

56、多年以来欧洲一直认为西红柿有毒,西红柿的种植仅作为观赏性植物,事实上,西红柿的叶子和枝干是有毒性的,但是它们可以适当地作为食物调料。

57、1173年,比萨斜塔开始建造不久,该塔的底基就不平坦,随后的建造进程被停止,在100年之后才得以再次建造。因此,比萨斜塔从未直立过。

58、古代埃及人使用石板作为枕头。

59、人们佩戴眼镜的历史已有700年。

60、西班牙查尔斯国王二世经常擦拭埃及法老木乃伊身上的灰尘,他认为这样可以吸收远古伟人的“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全文共 2080 字

+ 加入清单

注:以下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均发生于大西洋沿岸。

一、资产阶级统治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1课)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人:克伦威尔。

3、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4、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5、简单过程:(1)开始: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2)内战:国王查理一世发动内战,议会军打败王军;(3)共和国成立: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权;(4)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复辟;

(5)革命胜利:1688年宫廷政变。(6)巩固: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6、文献:《权利法案》:(1)背景:1688年宫廷政变后,英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2)制定机构:英国议会。(3)目的: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4)内容: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也不能随意废止法律。(5)作用:为限制国王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7、历史意义(影响):(1)国内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2)国际意义: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二)美国独立战争(第12课)

1、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性质:它具有双重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独立战争。

3、领导:

4、(1)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2)领导人:华盛顿。(3)领导机构:大陆会议。

5、时间:1775-1783年。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6、简单过程:⑴开始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⑵建军: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⑶建国: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诞生。⑷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之后获得法国等国的支持。⑸胜利: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革命取得成功。

7、文献:《独立宣言》:⑴时间:1776年7月4日。⑵制定机构:大陆会议。⑶基本内容:宣布人人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⑷意义:标志着美国的诞生。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国庆日。

8、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国际意义: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巩固:1787年颁布宪法,确立总统制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政体。

(1)内容: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的一种),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立法和司法大权。

(2)意义: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10、评价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了民族独立;独立后,他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又开创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国元勋和伟大政治家,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三)法国大革命(第13课)

1、原因:法国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领导:⑴领导阶级:资产阶级。⑵领导机构:三级会议。⑶领导人代表:罗伯斯庇尔。

3、时间:1789年7月14日开始

4、简单过程:

开始:⑴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召开。⑵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日)

发展:颁布《人权宣言》。

进一步发展:⑴成立共和国: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⑵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高潮:⑴巴黎人民再次起义,雅各宾派开始上台,罗伯斯庇尔掌权。⑵政变:1794年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革命高潮结束。

后续:⑴1799年,拿破仑通过政变掌权,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⑵封建王朝复辟。

5、成果巩固:革命成功后拿破仑颁布《法典》。

6、文献:《人权宣言》:⑴时间:1789年。⑵制定机构:制宪会议。⑶基本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⑷意义: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被称为法国"新社会的出生证书"。⑸评价:①积极性:宣传了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精神。②局限性: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7、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评价拿破仑:他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1799年通过政变夺取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最大的贡献),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成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典范。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捍卫并传播法国革命成果。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也侵犯了别国人民的利益,遭到各国的联合抵抗。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帝国覆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俄国十月革命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评价华盛顿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应该怎么样评价华盛顿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评价华盛顿:

答: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廉洁奉公,不居功,不恋权,不敛财的高尚品质,以身作则,为美国政府官员树立了一个为官清廉的光辉榜样。

(1)、他临危受命担任大陆军总司令,不畏艰险,领导大陆军和殖民地人民,坚持武装反英斗争,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2)、他坚持共和制,反对君主制,主持制定了美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组建了第一届联邦政府,巩固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

(3)、他坚持任期制,反对终身制,在第二届总统任期届满后,拒绝第三次出任总统,开创美国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

上面对评价华盛顿的知识,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记住,相信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会有很好的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美苏争霸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一、冷战政策

1、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及本质

(1)原因:①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②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同时二战刚刚结束,资本主义世界实力受到严重削弱,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冷战"政策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2、"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

3、"冷战"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1)1947年,杜鲁门发表国会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2)1947年,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1949年苏联建立"经互会"组织。

(3)1949年,美国与加拿大、西欧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军事同盟。1955年苏联与东欧7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形成。

4、关于冷战的标志:

A、"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B、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成立

C、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二、美苏争霸

1、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开始争取与美国平等的国际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2、美苏争霸涉及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1)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进行了英勇奋战,战争以美国的失败告终。(2)60~7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国大力援助越南人民战胜了美国。(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1月1日,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3、美苏争霸给世界的影响:

美苏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和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一、大化改新:1.时间:公元646年;改革者:孝德天皇;用的人: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

2.性质:它是日本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3.内容:(1)经济:①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②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2)政治:①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②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4.意义:大化改新为日本(1)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2)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5.标志: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阿拉伯帝国:

1.穆罕默德的事迹:(1)创立伊斯兰教产生:①时间:7世纪;②地点:阿拉伯半岛的麦加;③创始人:穆罕默德;④基本教义:安拉是唯一的神,只有信仰安拉死后才能进入天堂;⑤经典:《古兰经》。⑥影响:伊斯兰教"一神教"的宣传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2.传教: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他的后继者发展为成为地跨亚、非、欧的阿拉伯帝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人类的形成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

人类(human):人的总称。人类是地球出现最高级动物与智慧的结晶,目前处于所有物种统治者的地位。

人也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

人:“能制造精致的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有丰富的思维能力,有判断跟实际情况没有冲突和跟实际情况有冲突的能力,有呵护、爱护地球的能力,有创造能力和控制修复能力”。“进化论”认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200万年前起源于东非。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复杂的抽象思维、语言、自我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直立的身体构造使得人类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动,这让富有智慧的人类得以掌握远超出其它任何物种的工具使用能力,并最终发展出强大的劳动能力和创造性。

四大人种:亚洲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非洲人种(黑种人)、大洋洲人种(棕种人)。

人种的形成

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人类在距今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世界上的人类可分为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种族无优劣。

此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在人类进化史上,直立行走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高纬度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地理学意义上的高纬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人为界定的纬度位置。它是刻画太阳辐射分布的重要参考术语。

由太阳辐射引发的大气环流,网带等现象,是其进行窠定的重要内容,由此形成的各种气候变化和现象等,是其反应的重要任务。

为了粗略了解地球的表面位置,人们常常需要利用高纬度表达对地理现象认识。人们一般把地球表面的纬度按照纬度范围进行三等份。

纬度数在赤道到南北纬度30度的范围称为低纬度,在30度到60度的范围称为中纬度。高纬度就是指从南北纬度60度开始到南北两极点90度的范围。

高纬度的一个主要地理特征表现是气候方面特别寒冷,由于引发的各种地貌现象如南极冰川,特殊生物等。另外,极昼极夜现象等。

总结:高纬度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其所具有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与其它纬度带明显不同。其形成的气候,自然环境等地理要素差异显著。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相对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世界海峡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海峡是指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较狭窄的水道。它一般深度较大,水流较急。

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南海——印度洋的安达里海。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霍尔木兹海峡:伊朗——阿拉伯半岛之间,沟通波斯湾——阿拉伯海。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著名的“石油海峡”。

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太平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唯一通道。

曼德海峡: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之间;沟通红海——印度洋。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峡:黑海―爱琴海、地中海之间。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非洲大陆;沟通地中海——大西洋。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大不列颠岛——欧洲大陆;沟通北海——比斯开湾。北海——大西洋航运要道,世界货运最获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

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型轮船和航运要道。

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半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南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道。

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之间。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总结:海峡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不仅是交通要道、航运枢纽,而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人们常把它称之为“海上走廊”、“黄金水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拿破仑一世

全文共 954 字

+ 加入清单

拿破仑一世皇帝(1804-1815),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重要功绩还有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用法律更新人们的思想,在各地建立新的政权机构。消除封建残余,保证人的尊严,促进经济繁荣,以稳定联邦形式统一欧洲……』

--摘自拿破仑给儿子罗马王的遗嘱,其实这何曾不是他的宿愿。

拿破仑事略

·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

·10岁,接受法国教育。

·15岁,进入炮兵学校学习指挥。

·17岁,以少尉衔毕业,成绩平平。

·24岁,参加收复土伦堡战役,显露其军事才能。

·26岁,1795年10月,在巴黎平定保王党人的暴乱。

·27岁,越过阿尔卑斯山,挥师意大利,打败反法同盟重要国家奥地利。

·29岁,1798年5月,远征埃及打击英国势力。不久法国陷于第二次"反法同盟"国家重重包围之中。

·30岁,1799年8月,擅离职守,非法潜回国内。10月达巴黎,暗中组织夺权,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共和历雾月18日),任首席执政官,攫取政权。

·31岁,1800年5月,开始第二次意大利战役,再次打击奥地利。

·33岁,1802年8月,由首席执政变为终身执政,确立独裁统治。

·35岁,1804年3月,颁布《拿破仑法典》。5月,强迫元老院封他为帝。12月2日,令教皇为其加冕,即皇帝位,建立第一帝国。

·36岁,1805年5月底,成为意大利国王。12月,大败联军,赢得奥斯特里茨大捷。

·37岁,1806年横扫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解体,进入普京,颁柏林敕令(即大陆封锁令)。

·38岁,1807年弗里德兰之战打败俄国军队。占领葡萄牙国都里斯本。

·39岁,1808年,侵入西班牙,占其国都马德里。

·40岁,1809年,攻奥国,进入首都维也纳。攻占教皇国,软禁教皇,从此,教皇地位一落千丈。年底,废黜皇后约瑟芬。

·41岁,1810年4月,立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莎为后,吞并荷兰。封贝尔纳多特元帅为瑞典王太子,控制瑞典。

·42岁,1811年得子罗马王。加紧对俄战争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民族独立运动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1、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中国、朝鲜、越南北部等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独立。

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成就: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在核工业和航天技术上也取得显著成就。1998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1位。

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官僚体制僵化,基础设施落后。

2、非洲独立运动

1952年,纳赛尔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应被迫承认埃及独立;

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故称非洲独立年。

20世纪90年代前期,纳米比亚独立,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约500年的历史结束。

1994年,黑人曼德拉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人欧洲殖民者推行的种族隔离制度最终结束。

3、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展开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1977年,美、巴签订《巴拿马运河条约》,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死得其所

全文共 3048 字

+ 加入清单

戈登于1884年2月18日抵达喀土穆,惊惶失措的喀土穆居民夹道欢迎,象迎接救世主一样将戈登迎进城里。戈登到喀土穆以后并没有动手组织撤退,而是暂停徵税,减免债务,废除酷刑,甚至宣布奴隶贸易合法化。这些挽回人心的做法表现了戈登在苏丹坚持下去的决心。

戈登随即考察了喀土穆的防务。将妇孺疏散以后,喀土穆此时仍有四万人口,和八千埃及守军。城中存粮充裕,可以坚持半年。最让戈登喜出望外的是八支小汽船,改装成炮艇以后,可以用来控制尼罗河航道。5月初,苏丹北部重镇柏柏尔(Berber)陷落,喀土穆成为名符其实的孤岛。戈登咬紧牙关,固守待援,他全身心投入修建城防工事,埋置地雷,铺设铁网。工兵出身的戈登比照英国陆军的教科书一丝不苟地规划监督城防工程。由於苏丹政府近乎破产,戈登以自己的名义印制钞票,给官兵按时发饷,向他们保证英国政府将如数兑现。戈登还制定一套嘉奖制度,定期举行授勋仪式,以鼓舞士气。在戈登的努力下,喀土穆城防大大加强,马赫迪的将军们不得不放弃攻城,制定了长期围困的计划。

但是一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英国援军始终不见踪影。戈登在他的总督府房顶上架设了一副望远镜,每天都花几个小时的时间眺望北方,而北方的地平线始终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一天,戈登收到了马赫迪的一封亲笔信和一个包裹,内装一套苦行僧的白袍。马赫迪劝说戈登归依伊斯兰教,穿上白袍出城投奔真主。戈登当着众人的面将白袍扔在地上用力践踏,然后一言不发,独自爬上房顶,机械地将望远镜转向北方,继续眺望。

进入9月,尼罗河开始泛滥,水位上升,戈登的汽船因而可以渡过浅滩,一直开到埃及境内。戈登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向英国政府和公众进一步解释他的立场。戈登将几大箱文件,包括他和副手斯图亚特的围城日记,以及一封呼吁信,装上汽船"阿巴斯"号。临行前,英、法公使和助手斯图亚特都表示想随船离开,戈登爽快地答应了。"阿巴斯"号离开喀土穆以后,不幸在途中触礁沉没,船上乘员逃到岸上,被当地部落首领全部杀死,向马赫迪请赏。

戈登拒绝乘船撤离,再一次证实了格拉斯通的判断。戈登一直都有机会离开喀土穆,但他选择了留下和喀土穆共存亡。英国驻埃及公使巴林在备忘录中表明,此时戈登的职责就是设法撤离喀土穆。如果执意留下,则意味着英国政府将不得不出兵救援,势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如果离开,喀土穆四万居民只不过沦为马赫迪的囚犯。但是柏柏尔城陷落以后惨遭野蛮屠城,喀土穆城破之后只怕也逃不了相同的下场,戈登作为苏丹总督,对喀土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戈登的强梁性格,临阵脱逃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英、法公使和助手斯图亚特离去以后,戈登更加孤独,每天花很多时间写他的围城日记。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手稿,记录了三百多天绝望的等待中戈登的心理历程。戈登在日记里重申他的原则:"我庄严宣告,在喀土穆每一个愿意撤离的居民安全撤离以前,在一个有效的政府建立以前,我不会离开苏丹;因此我不会遵从任何让我撤离的命令,我愿意冒一切风险,留下来和此城共存亡。"这是赤裸裸的抗命不遵,但戈登天生不是一个顺从的人,他在日记中自嘲地说:"我绝不会雇佣象我这样的人,我是不可救药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戈登起初的信念也逐渐产生动摇。他估计城中四万居民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愿意投靠马赫迪。"埃及官员无能,士兵怯懦,"戈登沮丧地发现,"为他们牺牲真不值得。"他的尊敬都留给了对手,"马赫迪的信徒都是坚定的战士,能够忍受饥渴,舍生忘死,真是坚如磐石。"在他心目中,马赫迪士兵才是他喜欢带的兵。戈登虽然认定马赫迪欺世盗名,但在他的日记里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对马赫迪的尊敬。一天有谣言传来,马赫迪在城外出现,要求面见戈登,戈登居然一脸的兴奋之色。

9月底,城中存粮将尽之时,一些*商非法囤积的粮食意外地被发现,使喀土穆守军又坚持了几个月。12月14日,戈登的最后一艘汽船装着他的日记离开喀土穆。戈登写给他姐姐的最后一封信中言道:"我知道女王的政府会因为我强迫他们出兵而怒气冲天……由於援军的延误,这应该是你看到的最后一封信了。不过上帝主宰一切,他的意志将会得以实现。由於条件的限制,恐怕我在此的作为会显得不那么辉煌……我非常快乐,感谢上帝,我已经尽力履行了我的责任。"

沃斯利在埃及精心准备苏丹远征,他知道马赫迪有雄师十万,士气高昂,轻敌冒进只能是自取灭亡。到10月底,沃斯利才凑齐一万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此时尼罗河正值低潮,水路无法进入苏丹,如果走陆路,又没有足够的骆驼。直到11月底,远征军的先头部队才正式出发。进入苏丹以后,英军不断受到马赫迪部队的骚扰和阻击,行动非常缓慢。1885年1月20日,英军到达尼罗河畔的米提玛(Metemma),发现戈登派来迎接他们的四艘汽船已经在此等候了四个月。23日,英军先头部队乘汽船向马赫迪进发,于28日到达喀土穆城外,发现喀土穆已经沦陷,於是只得退了回去。

马赫迪大军于1月26日对喀土穆发动总攻。在饥馑中苦熬了一个多月的守军只抵抗了几个小时,喀土穆终於陷落。城中四万军民几乎被屠杀殆尽。根据英国官方历史记载,马赫迪士兵冲进总督府以后,发现戈登身着将军制服,手持指挥刀,站在楼梯上等着他们。戈登和总督府院内黑压压的马赫迪士兵对峙了几分钟,一时间鸦雀无声。这时一个名叫沙(TahaShahin)的马赫迪将领大喝一声:"遭天谴的家伙,你的末日到了!"话音未落便投掷出手中的长矛,透入戈登的胸膛。戈登一脸的轻蔑,身体只是晃动了一下。接着又有两支长矛刺中戈登,戈登这才倒地,马赫迪士兵於是一涌而上,刀斧齐下。戈登死后,他的头被马赫迪士兵割下来高挂在树上示众,那一双无神的眼睛依然瞪视着北方。

戈登的死掀起轩然大波,他效力过的国家纷纷发电表示震惊和哀悼。65岁的维多利亚女王痛心疾首地写信给戈登的姐姐:"我不知该怎样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您敬爱的、高贵的、英勇的胞弟,为他的国家和君主尽忠报效,不惜牺牲自己,到底未能得救。我竭尽全力促使派遣他的那些人做出救援的承诺,终究未能得到履行,我的悲痛真是无以言表!您弟弟壮烈而悲惨的命运,是英国名誉上永久的污点!"首相格拉斯通立刻成为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几家报纸直接称他为"戈登谋杀犯"。几个月后,声名狼藉的格拉斯通被迫辞职。

马赫迪没有福气享受他的胜利果实,于同年6月得暴病身亡。阿布杜拉(Abdullahi)接任哈里发,成为"马赫迪亚国"的统治者。马赫迪亚政权延续了13年,期间内战频繁,奴隶贸易猖獗,苏丹人民选择的政权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真可谓性格决定命运,戈登从政治理念上看应该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从他支持爱尔兰自治的言论可以证明。但是戈登的理想主义,基於宗教热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宁折不弯的性格,使他选择了和苏丹共存亡。戈登丧生喀土穆,实际上是为英国的帝国主义道路殉难,这大概有违他的初衷。

戈登和格拉斯通的政治角力,最后以戈登用生命的代价取得了胜利。但是平心而论,戈登和格拉斯通的争执,戈登完全是错误的一方。格拉斯通拒绝干涉苏丹,正是为英国的根本利益考虑。可惜正如戈登所预言,他的死使英国蒙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这是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所不能忍受的。戈登生前未能迫使英国干涉苏丹,死后却成功地使英国背上苏丹这个包袱。1898年,经过13年的准备,埃及英军司令基奇纳(HoratioKitchener)领军入侵苏丹,消灭了马赫迪亚政权,从此苏丹成为埃及的一个省份,英国沉重的财政负担,一直到1956年独立。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