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桐梓人遗址距今(汇总20篇)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1953年春被发现,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0平方米。该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浏览

5471

文章

1000

篇1:大马厩岩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马厩岩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马厩岩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大马厩岩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姚关盆地西侧火星山峡谷山腰岩厦台地。岩厦坐北向南,厦檐覆盖地平面约70平方米。在1987年2月、3月、8月三次调查中,于岩厦之下和岩厦前后缓坡耕地地表约1000平方米范围内采集打制石器20余件和动物骨骸多块。石器主要有单平面砾石手锤、刮削器、砍砸器等,此外还有尖状器、石砧兼手锤和石核等。石器类型、制法和骨片石化程度均同塘子沟、万仞岗,年代亦大致相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鹤鸣山道教遗址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鹤鸣道教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鹤鸣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约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70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鹤鸣山作为游戏里门派的名称出现。

中国道教发源于大邑县鹤鸣乡鹤鸣山,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道教本家和鹤鸣山历史遗迹,均一致表明这里是中国道教发源地。

鹤鸣山上的最早建筑,名称及沿革均已湮没难寻。明人张景贤在《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中记载,"观之创不可考,然隋唐之际,尝有旧址,而宋开宝、元至正年间皆敕赐重建".嘉靖年间是鹤鸣山道教发展史上的另一个辉煌时期,世宗五次遣使在此举行万寿大醮。张景贤记载了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大醮的盛况,"分遣使臣,于治世元岳等五处(齐云山、三茅山、王屋山、武当山、鹤鸣山),会地方守臣,以八月十日万寿节,各诣其所,建祈天永命大醮,集庆安邦,而鹤鸣其一焉。唯时两台及地方重臣,暨诸郡邑守宰,莫不咸在,以供厥事。逮今凡五举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祈祷有功,沈皇后遣大真人彭瑞衡施药物、赐经卷于鹤鸣山,以示褒奖。明末清初,随着全真道的兴起以及武当山陈清觉仙师人川整顿教务,与蜀中许多道观一样,鹤鸣山成为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所属,并至今承其戒坛。

据地方史志记载,历史上鹤鸣山曾殿宇鳞次,鼎盛时期有太清宫、文昌宫、三官殿、迎仙阁、慈航殿、三清殿、玉皇楼等殿、宫、庭、阁建筑上百间。直至上世纪中叶,这些建筑仍保存较为完整,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严重损毁。1987年,鹤鸣山恢复宗教活动,并逐步重建了迎仙阁、斗姥殿、三圣殿及道众生活配套设施。今天的鹤鸣山,香烟袅袅,古木参天。山脚之下,草丛中有一块斑驳的石碑标明了昔年古观的旧址,熙熙攘攘的信众从旁边拾级而上,来到依山而建的各个殿堂,焚香朝拜,祈求福佑。

保护范围:遗址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伸4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紫荆遗址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紫荆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西周

紫荆遗址位于陕西省商县城东南约七公里处紫荆村附近的丹江南岸第二级阶地上。

该遗址于1953年发现,1977-1978年商县图书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首次发掘。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文化层的堆积及其内涵,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于1982年4-7月,再次进行了发掘。发掘区紧接第一次发掘区的南边,共开5×5探方15个,发掘面积375平方米。

发现的遗迹有房址2座、窖穴60多个、陶窑2座、墓葬16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等。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擂鼓寨遗址

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擂鼓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擂鼓寨遗址位于通江县东南约20公里的春载乡擂鼓寨村,地理位置为东经107°17′,北纬31°51′,海拔高度740米。这里地处川东北米仓山的东段南麓,属低中山区。通(江)——达(川市)公路从擂鼓寨北面自西向东经过,附近有长江水系的通江河及其支流自东向西南流过。

鼓寨孤峰独出,呈三角形,三面都是悬崖。遗址地处擂鼓寨西北和南面悬崖下的缓坡地上,分为北区和南区。北区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10米,面积约500平方米;南区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1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遗址地表为耕地。

擂鼓寨遗址,1984年春载乡小学教师赵明皓在编写《春载乡志》时发现,1987年文物普查中得到确认。1990年进行了科学发掘,文化层深3米,共分9层,共出土石器、陶器等20685件(片),其中石器及石器半成品812件,陶器19873件(片)。遗址文化内函较为复杂,所出陶器的陶质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以黑陶为主,次为橙黄陶、褐陶、红陶、灰陶较少。器物所施纹饰在第1段较为发达,在一件器物上很少单施一种纹饰,而常见两种以上的复合纹饰,纹饰种类主要有划纹、方格纹、绳纹、波浪纹、附加堆纹、凹凸弦纹、戳印纹、篦点文和镂孔等;第2段以后素面陶器增至71%以上,纹饰种类则多由第1段延续下来。流行将器物口沿做成锯齿状或波浪状花边口作风。器物组合主要有罐、尊形器、瓶、盆、钵、杯、碗、器盖等。器物造型以平底器最多,少见环底和圈足器,不见三足器和豆类。制法多为手工制作加慢轮修整,多数陶器火候不高。

遗址中还出土较多的石器和石器半成品。以磨制为主,器形主要有斧、锛、凿、镞,矛、石球、盘状器等。打制石器数量较少,器形主要有肩石锄、肩石斧、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细石器共出土4件,均为刮削器。

保护范围:以擂鼓寨东侧发掘区为中心东南西北各外延80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家门城遗址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家门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门城遗址位于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太平村高家门社东200米的台地上,东接喜家岘后沟,南临喜家岘小学,西临关川河,北面是马沟山。城址呈长方形,长约210米,宽约70米,分布面积约1.47万平方米。城墙基宽8米,高8-10米,系黄土夯筑,夯土层厚16-18厘米。四角有角墩,城门朝西南开,外有瓮城,瓮城周长160米,城门宽12米。城内、城外地表暴露有瓷片、砖瓦等遗物,其中有宋代青瓷残片。根据城内采集的宋代青瓷片等遗物分析,可以确认该城为北宋时期所筑。有较高文物价值。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村:太平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2012年7月1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加泰土丘新石器时代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南部,由两座山丘所组成,占地34英亩。

加泰土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东边的山丘较高,展示了公元前7400年至公元前6200年之间新石器时代居住地的18个发展级别,包括壁画、浮雕、雕塑和其他具有象征性、艺术性的特质。它们一起见证了人类为了调整自身适应定居生活而在社会组织和文化实践方面的演变。西边山丘则展示了公元前6200年至公元前5200年铜石期间的文化习俗的演变。加泰土丘遗址反映了两千年的时间中,同一位置的定居村落如何向城市聚居地转变。定居点一项独特是这里没有街道,房屋与房屋背靠背连成一个集群,房子的入口则设在屋顶。

Neolithic Site of Çatalhöyük

必去理由:土耳其于2012年最新增加的世界文化遗产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土耳其[turkey]

景点所在省、州:科尼亚省 [Konya Province]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为龙州县文物保护单位。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位于龙州县上金乡两岸村小岸屯左江右岸、宝剑山岩画南面约5米的崖壁下岩洞内,北距宝剑山B洞洞穴遗址约80米。遗址所处的宝剑山为南北向的峰丛,东面临江,隔江为左江江岸一级台地。东北隔河距小岸屯2公里,北距荷村1.7公里,距离上游沉香角岩画点及沉香角遗址2.3公里,下游1.2公里处是水岩山岩画点。洞口距江面约10米,洞口方向朝东南。洞内面积约12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堆积很厚,保存现状好。从2013年9月初试掘情况来看,洞内堆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上部堆积为岩洞葬,下部堆积为贝丘遗址,两个时期的文化大致衔接。试掘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和水陆生动物遗骸。文化遗物有石器、陶器、蚌器等。锯齿刃蚌器在广西古代贝丘遗址中十分罕见。初步判断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不仅堆积厚,而且文化内涵丰富,有助于了解左江地区古代文化发展的内涵和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等问题。

两岸村:两岸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明宫遗址博物馆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遗址博物馆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位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轴景观中心地下,采用半地下结构设计。这是一座以展示唐代大明宫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分序厅、千宫之宫、如日之升、万国来朝、守望辉煌几个展厅展出了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文物、相关资料以及大唐皇家使用的用具、器皿等。

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大厅中央陈列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建成前后的模型沙盘。馆内展出了兽面纹方砖、团花纹方砖、菱格草纹方砖、鸱尾、石螭首、三彩马、石刻飞兽、白石象、文官俑等文物267件(组),均为唐代文物精品。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自强东路585号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

类型:古迹博物馆

游玩时间:建议25-30分钟

电话:029-82200808

开放时间:

9:30-18:00,17:00停止售票。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60元门票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万河遗址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万河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万河遗址位于会宁县丁家沟镇慢湾村万河社东山上。

万河遗址位于会宁县丁家沟乡万家河村内的半山坡地带,西在李家北接东山社,东至上大山1,南近嵩家社。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20世纪70年代当地农民在搞农田建设时曾出土过玉璧和玉璜。现地表暴露有大量的陶片、石器、木炭经源屑和房址的白灰地面,文化层解深1-2米。陶片多为红色,也有少量的灰陶和彩陶片。器形有双大耳罐、鼓腹高颈壶、长颌瓶等。该遗址为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生活区。1993年,该遗址被会宇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东山社,南至那坡社,西至河底,北至老人沟。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向四周延伸50米。

慢湾村:慢湾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周原遗址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周原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扶风、岐山两县接壤处,保护面积24平方公里。这一带是周的发祥地,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出土数量多、铭文多、考古价值高著称,这里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历史上的周原遗址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在此进行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发掘。时至今日,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获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包括:对几处西周建筑基址的系统发掘;窖藏和墓葬0土了成批的青铜器物;遗址中听见的大批刻辞卜骨;出土了其它一些具有珍贵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遗物。

周原是周室发祥之地。周原成为历史圣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称于世的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诗·大雅·绵》“古公直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朊朊,堇茶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记述的就是周部族在岐山脚下建邦立国的史实。周原遗址内涵丰富,文物遗存数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宝博大精探。1982年,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凤雏甲组西周早期宫室建筑基址发掘于1976年。基址位于京当乡风雏村西南,规模宏大,布局谨严,以门道、前堂中阶和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边配置门房、厢房,左右对称,规整的“廊院制”平面布局开我国建筑史上四合院风格之先河,前堂为主体建筑,是周王处理朝政、举行祭祀天地祖先和婚丧等典礼的场所,后室是周王和嫔妃居住之处。

在基址发掘中,先后出土金箔、玉器、瓦陶器等贵重文物万余件及大型陶质水管等建筑材料,特别是在基址西厢二号房间发掘出占卜用的甲骨21050片,其中有字甲骨293片。这是我国首次大批发现的西周甲骨文,其意义之重大不亚于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主要记载上起先周王季或文王,下至西周康昭时期的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卜征伐和杂卜之事,为探索周文化的渊源,研究商末周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商周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1989年,在宫室基址周围航测发现岐邑(周城)遗址。古城呈南稍偏西方向,周长约1300米,全城总面积约945000平方米。凤雏宫室建筑基址恰在城内中心部位,即小孟鼎铭“王格周庙”之周庙,亦即先周之京宫;古城即先周京都岐邑。

自汉代以来,在周原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为著名,与外地出土的虢季子白盘、矢人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1976年出土的牛形尊等为目前国内所仅有。1975年出土于京当乡董家村土窖-铜器37件,其中卫簋、卫蚕、懒匝等均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长篇铭文,分别记载着西周以物换田、土地交换、诉讼判决、策命赏赐等重要事件,是研究西周中期政治、经济、法律、土地制度、阶级关系等情况的实物资料。周原地区因之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虎台遗址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虎台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台遗址,位于西宁市西郊,为公元4世纪南梁(小国)的遗址。

这个高大的土台是南凉王朝第三代君王溽檀于公元402年,用他的太子“虎”的名字命名修建的阅兵台,“虎台”之名由此而来。《西宁府新志》中记载,台的东面有四个高七丈多的土墩,墩与墩之间相距二百一十丈,只有东北角一墩高一丈多,台西面还有相连的六个小墩,不知为何时所筑。只是当年宏伟的建筑,

景点特色:

如今已经荒颓,只剩寑台一座,被包围在高大的现代化的楼群建筑之间。

传说南凉王曾在台下阵兵十万,以炫扬武力。西宁诗人李焕章《虎台怀古》一诗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忆昔南凉图霸王,仗铖登台曾誓师。飞扬大纛接云汉,鼍鼓声中画角吹。鲜卑畏威来献马,青海部落拜台下。兵卫森列顾盼雄,观者如山语呕哑。

今日读来,仍有一股铁马金戈的气势跃然于纸上。然而,这个兵卫森列,顾盼自雄的小王朝,在历史上仅存了十八年就灭亡了。西宁诗人基生兰凭吊虎台,缅怀往事,写下一首诗:在昔南凉王,穷兵复黩武。纵横河湟间,动辄提桴鼓。为战国必亡,率为西秦虏。也隔几沧桑,岿然历千古。

地理位置:

位于西宁市城西区虎台的一座覆斗形土台,现存台高30米,周长360米,当地群众称其为“将台”或“点将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白银露天矿遗址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白银露天矿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银露天矿遗址位于白银市白银区,矿区占地总面积约913.40万平方米,被称为“白银第一爆”的露天矿一号坑大爆破于1956年2月开始,历时10个月,掘进巷道1.18万米,药室473个,开发方量4.91万立方米,充填巷道4780米,消耗01056万吨,总费用2133.7万元。大爆破于1956年7月19日、11月15日、12月31日分三次进行,共完成爆破石量903.10万立方米,是国内首次大规模爆破工程。

露天矿开采了33年,其中一号坑从1956年2月至1984年6月,二号坑从1956年2月至1988年4月。共完成采剥矿岩1013亿立方米,提供铜矿石6634万吨,含铜金属82.20万吨;采出黄铁矿436.40万吨。产值达39.08亿元。露天矿1988年4月闭坑。一采场(一号坑)上部长度1320米,宽度600米,最大深度284米,最终坑底标高1638.5米,最终边坡角42-45度;二采场(二号坑)上部长度1030米,宽度560米,最大深度270米,最终坑底标高1664米,最终边坡角40-46度。1997年露天矿遗址被开辟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露天矿遗迹是矿业开发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踪迹和实物,是人类矿业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功能和旅游观赏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羊马河战役遗址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羊马河战役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羊马河战役遗址位于延安市子长县余家坪乡羊马河村。

羊马河地处今瓦窑堡镇西南约12公里处。

1947年4月14日,西北野战军在羊马河地区,全歼胡宗南部整编15师135旅4700余人。

1947年2月,蒋介石在西安部署34个旅,计23万余人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西北线有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和榆林邓宝珊集团,南线胡宗南集团15个旅约14万人向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突进。1947年4月11日,西北野战军得悉胡部驻清涧72团,将接替瓦窑堡135旅的防务,便决定在运动中歼灭敌135旅。西北野战军主力分布于羊马河周围。瓦窑堡东南岭湾、黑山寺、杜家畔集结2纵359旅、独4旅和教导旅;瓦窑堡西南由新4旅防守,1纵358旅集结于白家坪一带,独1旅集结于安家嘴一线;警备7团驻守石窑河一线。4月14日,敌135旅沿瓦窑堡至蟠龙大道的两侧高地南下,逐山跃进,异常谨慎。上午9时,其右翼404团先头到三郎岔、李家滴哨附近高地时,就被西北野战军新4旅堵截。其左翼405团行至磁家沟高地,即被独4旅拦截,独4旅12团击溃敌一个营的反扑,俘敌100余人。第14团抢占石家沟南端高地后,继续向羊马河突进,迫使敌405团退缩三郎岔东北高地,敌135旅全被西北野战军合围。胡宗南得知135旅被包围后,一面电令其固守,拖住西北野战军,一面调整编第1军、第29军速向135旅靠拢。胡部第1军、第29军共9个旅,都被西野阻击部队阻击于三皇庙、云山寺两线,胡军虽与135旅只有数里之隔,可相望而不能相救。包围圈中的135旅分别占据东、西高地顽抗,西野采取分割手段,集中兵力攻击东山敌405团,战斗一个多小时,405团大部被歼,残部向西溃逃。敌左翼被歼后,西野攻击部队稍加整理,于下午2时向西山敌404团发起进攻。激战两个小时,攻占高地,消灭其大部,残部逃窜,也被西野第14团追至流泪坡附近歼灭。羊马河战役俘敌135旅代旅长麦宗禹、404团团长成耀煌、405团团长陈简均,歼灭敌一个整旅。

羊马河战役遗址在子长县余家坪乡羊马河村,主战场上有子长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1月建的标志碑一块。碑高2.2米、宽2.3米。纪念碑四周为居民农田。纪念碑旁边住一户居民。

时代:1947年

地点:子长县瓦窑堡镇羊马河村和新庄库村

保护范围:以三郎岔村为中心,10平方公里范围内。

2008年,羊马河战役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宝成铁路略阳段遗址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宝成铁路略阳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宝成铁路略阳段遗址

时代:现代

地址:汉中市略阳县徐家坪镇大地边村

保护范围:废弃段铁路本体及附属建筑物。

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100米。

2014年,宝成铁路略阳段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坪镇:徐家坪镇地处东经106度,北纬33.6度;位于略阳县城西北18公里处,东与原白石沟乡接镶,西连郭镇木瓜院,南邻金家河、横现河镇,北临马蹄湾、西淮坝镇,平均海拔716米,总面积204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16257亩。全镇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72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总户数3472户,农业人口13087人。基本农田16327亩,退耕还林面积9119。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仲巴切庆吐司法轮石刻遗址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仲巴切庆吐司法石刻遗址为杂多县文物保护单位。

仲巴切庆吐司0-石刻遗址位于杂多县结多乡藏尕村,年代为唐,类别为古遗址。

2018年7月13日,仲巴切庆吐司0-石刻遗址列入杂多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结多乡:结多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33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2380平方千米。辖藏尕、巴麻、优美、优多、达俄5个牧委会。1956年设结多肖格(区),1959年建立结多公社,1963年改设结多乡,1971年改设结多公社,1984年复设结多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天生城遗址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天生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生城为古万州八景之一“天城倚空”,位于重庆市万州区西北一公里处,海拔467米,总面积400亩,山势呈南北走向,北窄南宽,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500米,是长江三峡名胜区域内的重要景点。天生城因山势雄奇,平地隆起,四面悬岩,绝壁凌空,峭立如堵,自然成城而得名。相传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时,曾屯兵于此,故又名天子城。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难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要塞。四方悬崖峭壁,仅一线蜿蜒陡直,曲折窄小的石路可通寨门。

天生城的历史

据资料记载,南宋末期,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为了抵抗蒙古大军的入侵,率领四川军民修造了一系列山城防御体系,而天生城作为其中的一个据点,与合川的钓鱼城、苍溪大获城以及奉节白帝城等,把当时横扫欧亚的蒙哥铁骑挡在城外达三十六年之久,不但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是大大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被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称为“川中八柱”。

蒙古大军在灭亡了腐朽糜烂的南宋王朝后,派元朝大将杨大渊带兵进川,其侄文安亲率大军将天子城团团围住,昼夜攻打,城中军民在守将上官夔将军的领导下,拒不投降,拚死抵抗,终于在坚持了五十三天,因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被元军攻克。上官夔将军在巷战中力尽而死,印证了三国时川军将领严颜“没有投降的将军,只有砍头的将领”的名言。至今天生城的老人们说起那段历史依然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眼前。

清初,此城为夔东农民抗清据点。至今寨门石壁仍存有摩岩石刻,为元初杨文安陷城纪功碑。

解放前,当地土匪横行,民不聊生,天生城又因其险恶的地势成了当时财主们的聚集地。匪帮因垂咽其财富,曾无数次的攻打过天生城,可总是无功而返,望着陡峭的四壁,徒呼奈何。今天当地还流传着“好个天生城,山高路不平,肥猪一大遍,看到捉不成”的歌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大荔人”遗址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大荔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荔人”遗址

1978年3月21日,陕西省水利局刘顺堂在段家乡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沟东崖洛河三级阶地的砾石层(第三层)中,发现了一个较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经国家古人类学者多方考证,确定其为早期智人中的较早类型,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具体时间约在20万年左右。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古人过渡的一个代表,因发现在大荔境内,故命名其化石人为“大荔人”,具体发现地址为“大荔人”遗址,距县城西北23公里。

1978年至198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所)、西安半坡博物馆(以下简称西博)、本县文化馆(以下简称县馆)、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县文管会)和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班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和一次野外调查。在“大荔人”遗址到育红村一带共发现12处与“大荔人”文化层相当或稍晚的石器地点,其遗址代号是:南区为d1、d2、d3、d4、d5、d6、d7;北区为d8、d9、d10、d11、d12、d13。南区在甜水沟以北,北区在育红村周围,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主要发现了大量石器和兽骨化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房湖遗址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房湖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雒城镇西南500米•唐代•省文物保护单位]房湖系唐代名相房琯(697~763),字次律,河南洛阳人。上元元年(760)罢相,谪任汉州刺史时主持开凿,《绳乡记略•古迹》中载:“房公次律罢相后,为汉州刺史,凿巨浸,人号为‘房湖’。湖面约4000平方米。湖畔竹木浓荫,亭台楼榭,是房琯公余休憩之所。现公园更名为“房湖公园”,湖旁修建有“琯园”、“修琴馆”、“信可居”、“清怀轩”、“冰光阁”等仿古建筑,并将“房公石”移入“修琴馆”内保存。1991年4月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房湖东堤岸游道,南至房湖南堤岸游道,西至琯园西围墙,北至房湖北堤岸游道。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片马巷,南至九江路,西至中山大道,北至房湖公园北围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老鼓楼衙署遗址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鼓楼衙署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南宋至清

类型:古遗址

地区:重庆市渝中区

批次:第七批

该址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约6亩,现建筑面积230平方米,该建筑结构为穿逗排架房屋,屋面小青瓦,装板墙面和抹灰墙面,地面青石、三合土,花格窗、木板门,正堂装有贴金箔的照面雕花枋,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雕刻,在室外有贴金撑拱、雀替、看枋、花牙子。该建筑最具独特的是三波六铺水,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也只有二波四铺水,该建筑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一处最为珍贵而独特的古建筑,反映了重庆古代建筑的特色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景观价值。巴县署,俗称巴县衙门,现作重庆市渝中区的街名。属西三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原县署前出老鼓楼街一段称衙门口街,后抵坐山,上去是左营街,右抵文华街,左靠重庆府经历署。县署撤掉,辟作巴县衙门街,与中大街、西四街平行,前出老鼓楼街,后靠山坡,上面是左营街和公园,两旁有小巷,分别通征收局巷与文华街。巴县署是重庆城内最重要的官署。是古代重庆的区域军事、政治中心。据《巴县志》:“旧在重庆府治右,依山东向。明末毁于兵,清康熙六年(1667年)知县张 冉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王尔鉴重修。清制,县役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正中为大堂、二堂,三堂在后,两庑为花厅、签押房。二堂后为官眷所居,正堂右为大厨房,正堂左为典史(吏)署。大堂前为大坝,大坝右为监狱、茶馆,左为衙神祠、马王庙、朝天驿,大坝前为仪门两座,仪门习称二门,出仪门为甬壁,甬壁左右为东西辕门,习称头门。出衙门口,向左为老鼓楼街,向右为鱼市口。抗日战争初,老鼓楼、衙门口、鱼市口等街拼为林森路的一段,现为解放东路的一段。巴县衙门旧址于2003年,由渝中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渭桥遗址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中渭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桥遗址在今窑店镇南东龙村以东150米处。秦建都咸阳后,渭北有咸阳宫,渭南有舆宫。秦昭王为接通南北二宫,于渭水之上造桥,名横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扩建咸阳宫的同时,也扩建了横桥,所谓“渭水贯都,以象天流,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西汉初重修横桥改名横门桥、渭桥。景帝刘启五年(前152)在今高陵县耿镇南建渭桥,后称东渭桥,武帝刘彻建元年三年(前38)在今秦都区两寺渡一带“初作便门桥”,后称西渭桥。唐代以横门桥居中,故称中渭桥。三国至魏,中渭桥多次又废又修。

唐太宗贞观年间,又将此桥东移10里至阳陵之南,唐末桥仍在。

渭河3桥以中渭桥规模最大,桥广6丈,南北380米,68间,750柱,122梁,柱南北有堤激(泊岸),桥之北端垒石。西安北郊高庙村北2里贵家花园发现有南北方向的古桥遗址,宽度,可通马车,遗址北对窑店。

2019年,中渭桥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