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提出中微子的科学家(汇集12篇)

在学习上,我们经常会要遇到需要进行对提出中微子的科学家写作,由于我们对科学家了解不多,这让我们十分为难。下面是问学吧小编为你整理的提出中微子的科学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2824

文章

12

篇1: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 日心说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哥白尼。哥白尼是波兰数学家与天文学家,他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哥白尼对日心说的发现,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日心说的主要内容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打破了长期以来“地心说”的宗教统治地位,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日心说的观点如下:1.地球是球形的。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2.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因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是不可想象。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克隆又称无性繁殖细胞系或无性繁殖系,是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产生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

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科学家

是澳大利亚免疫学家F.M.伯内特于1957年提出的。伯内特认为动物体内存在着许多免疫活性细胞克隆,不同克隆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表面受体,能与相对应的抗原决定簇发生互补结合。一旦某种抗原进入体内与相应克隆的受体发生结合后便选择性地激活了这一克隆,使它扩增并产生大量抗体(即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子的特异性与被选择的细胞的表面受体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科学家提出消灭疟疾新方法:基因改造让雌蚊嘴巴变小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消灭疟疾等蚊子传播疾病的方法:对蚊子进行基因改造

意大利托尼一个绝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认为,为了解决蚊子传播的传染病问题,可以通过基因技术改变雌性蚊子的DNA,使它们更像雄性蚊子——研究人员称它们为“某种雌雄同体”。与口器发育不全、不能刺穿皮肤的雄性蚊子相比,雌性蚊子有更大的刺吸式口器,适于叮咬和吸血,从而传播疟原虫、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因此,减少雌性蚊子的雌性特征并缩小它们的口器可以防止它们传播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近一半的人口面临疟疾风险。仅在2015年,就有2.12亿人感染了疟疾,其中42.9万人死亡。

根据美国非营利媒体组织国家公共电台的一份报告,调整雌性蚊子的性发育可能会拯救无数生命,尤其是在非洲。负责这项研究的昆虫学家露丝·穆勒(Ruth Mueller)说,蚊子的基因可以通过CRISPR技术进行编辑,并确保额外的雄性特征能够传递给所有后代。

这种效应进一步传播和积累,直到突变的雄性和雌性蚊子的后代既不能叮咬也不能繁殖。“女性变得更像男性,”露丝·米勒说。“这有点像雌雄同体。”随着越来越多的雌性蚊子继承了改良的基因,不育的蚊子也越来越多。

动物和环境活动家批评了这种方法,但露丝·米勒博士坚持认为,转基因蚊子只会影响数百种物种中的一种。一些专家认为这个实验是合乎道德的,因为它仍然是在一个受控的环境中进行的。目前,蚊子作为样本被保存在安全的条件下。只有当这些蚊子被认为足够安全时,它们才会被释放到非洲村庄。在那里,它们将传播“自毁”基因,减少蚊子数量。

包括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在内的支持者认为,这一尝试的益处超过了任何负面结果,包括植物授粉。“疟疾是影响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主要问题,”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蚊子基因工程师托尼·诺兰说。“任何技术都会引起关注,但我认为在试图理解医学技术的革命性潜力之前,不应该放弃它。此外,如果这项技术真的奏效,它将是革命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日美科学家提出巨大黑洞成因的新见解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日美科学家提出巨大黑洞成因的新见解

由日美两国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最近就巨大黑洞的诞生提出了新见解,认为巨大黑洞是由“中质量黑洞”集合而成的。

黑洞是一种天体,它们的引力非常强大,包括光在内的任何物质,都不能逃脱黑洞的吸引。迄今,科学家已经知道宇宙中存在着两种黑洞:一种是小质量黑洞,其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0至20倍;另一种是处在银河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其质量据认为是太阳的数百万至数亿倍。由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不久前在日本天文学会秋季年会上发表论文说,他们使用厘米波干涉仪和高性能射电望远镜都曾观察到“中质量黑洞”的存在。他们使用超高速专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该研究小组认为,由新星爆炸而形成的星团中生成“中质量黑洞”,它们向银河系的中心落下,相互集合成一体,从而形成了巨大黑洞。

关于巨大黑洞的成因,迄今有很多理论,有的认为它由巨大星体演变而成,也有理论认为是由小型黑洞集合而成的。据认为,日美科学家提出的巨大黑洞成因新见解为研究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也有助于研究宇宙的诞生和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科学家提出太阳内部可能存在暗物质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提出太阳内部可能存在物质

英国科学家最近提出,在地球人身边最明亮的物体——太阳的表层之下,可能存在大量暗物质。

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宇宙中约有 90%的物质以暗物质的形态存在。它们在电磁波谱的各个波段都不可见。理论物理学家曾经预言过一种粒子,称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被视为暗物质的重要候选者。据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牛津大学的两位天体物理学家提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在经过太阳这样的大质量天体时会被俘获。假设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质量为 1000 亿电子伏,则太阳诞生 50 亿年以来应该有 10 的 44 次方个这种粒子。

按照理论,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一般不与普通物质反应。但少数粒子可能撞击太阳内部参加核反应的原子,加快能量从太阳内部传送到外层,可能使太阳核心温度下降约 0.1%,从而使核反应速率下降 1% 左右。

由于核反应的速率影响到太阳产生的中微子数量,通过分析一些地面中微子接收实验装置获得的太阳中微子数据,将有可能验证上述说法可靠与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科学家提出巨大黑洞成因的新见解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由日美两国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最近就巨大黑洞的诞生提出了新见解,认为巨大黑洞是由“中质量黑洞”集合而成的。

黑洞是一种天体,它们的引力非常强大,包括光在内的任何物质,都不能逃脱黑洞的吸引。迄今,科学家已经知道宇宙中存在着两种黑洞:一种是小质量黑洞,其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0至20倍;另一种是处在银河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其质量据认为是太阳的数百万至数亿倍。

由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不久前在日本天文学会秋季年会上发表论文说,他们使用厘米波干涉仪和高性能射电望远镜都曾观察到“中质量黑洞”的存在。他们使用超高速专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该研究小组认为,由新星爆炸而形成的星团中生成“中质量黑洞”,它们向银河系的中心落下,相互集合成一体,从而形成了巨大黑洞。

关于巨大黑洞的成因,迄今有很多理论,有的认为它由巨大星体演变而成,也有理论认为是由小型黑洞集合而成的。据认为,日美科学家提出的巨大黑洞成因新见解为研究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也有助于研究宇宙的诞生和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以色列科学家声称一年内提出治愈癌症的神秘疗法

全文共 3067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以色列科学家宣称,他们将在2020年前开发出一种新的癌症治疗方法,或者给癌症患者带来好消息。然而,世界癌症护理和治疗专家对此并不乐观,认为单一疗法难以适用于所有癌症。

2018年12月,对免疫疗法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艾利森说:“现实生活中,人们容易患癌症,世界永远不会缺少癌症。”他列举了包括黑色素瘤在内的一些疾病的治疗进展。

现在以色列的加速进化生物技术公司声称他们以前的观点是错误的。目前,它使用一种被称为多肽的蛋白质片段的小网络,这种网络可以紧紧包裹章鱼等癌细胞,从多个角度攻击肿瘤,并到达其他治疗分子无法到达的狭窄区域。研究人员表示,多肽是一种非常微妙的物质,可以防止肿瘤的逆转,以及晕船和“化疗脑”等副作用。

然而,批评专家表示,这是一种有希望的疗法,多肽的功效得到科学界的认可,但其“癌症治愈能力”被夸大了,因为迄今为止唯一的研究对象是小鼠,而小鼠尚未进入人类临床试验阶段。就连相关技术的开发者也承认,启动和完成人体试验需要几年时间。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可能开发出一种针对所有癌症的单一疗法。毕竟,各种癌症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不言而喻,我们都希望他们是对的,”美国癌症协会(ACS)首席医疗官Len Lichtenfeld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它还没有被证明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更不用说完全治愈了。"

研究人员尚未发布数据来支持他们的说法,即这是迄今为止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他们关于“老鼠探索实验”的研究报告发表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邮报》上。

莫菲特癌症中心癌症生物学助理教授文斯·卢卡博士说,这不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多肽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治疗药物,但是很少有相关的多肽药物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肿瘤治疗。

以色列科学家关于“普遍癌症治疗”的研究报告尚未通过类似的审查和出版刊物进行审查和出版,也没有在人类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因此,他们的声明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在某种程度上不能用作治疗。利奇菲尔德博士警告说,寻找潜在的治疗方法和治愈癌症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一直希望在癌症诊断和治疗方面有新的突破。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许多激动人心的技术进步影响着癌症患者的护理。我们希望这种方法能治愈癌症患者。但同时,我们必须提醒每个人,从老鼠到人类的治疗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利奇菲尔德说:“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次,从成功的老鼠实验到有效和令人兴奋的实验室概念治疗癌症患者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漫长而危险的过程,充满了不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障碍和困难。”

多肽物质在癌症治疗中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科学家仍在努力发挥它们的作用。尽管人类医疗技术在癌症治疗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要消除癌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超过1800万,癌症死亡人数超过820万。

免疫疗法是一种新的特殊疗法。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癌症免疫治疗科学家。这种疗法可以使患者绕过免疫系统对药物的反应问题,使人类免疫系统能够直接与癌症作斗争。

然而,免疫疗法的成本很高,并且仍在主流医疗系统中推广。即使是免疫疗法的发明者,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也没有完全把免疫疗法作为一种癌症疗法来推广。

此外,我们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更直接地向肿瘤提供化疗药物,以避免痛苦的副作用。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抗体,这是提供靶向药物的理想载体。然而,抗体分子通常太大,无法到达脑组织来治疗脑瘤。此外,抗体分子往往与免疫系统中对肝脏和骨髓有毒性作用的部分结合。

多肽物质是一种链氨基酸,被认为是完美的替代品。它的制造和管理成本非常低,而且不太可能产生副作用。此外,它可以有效地定位特定位置而不影响周围组织。

目前,三种肽物质已被用于治疗癌症,主要针对促进肿瘤生长的激素。然而,许多专家认为,多肽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在未来的癌症治疗中与其他疗法结合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以色列研究小组宣布的发展前景。

根据2018年的一项研究,多肽有一个问题。它们非常脆弱,无法与肿瘤细胞相匹配。同时,多肽的短半衰期意味着它们不具有长时间攻击肿瘤细胞的耐力。科学家以前曾试图延长多肽的半衰期以增强其强度,但迄今为止没有效果。

利奇菲尔德博士说:“美国癌症学会的同事告诉我,噬菌体或肽展示技术是选择高亲和力结合剂的一个非常强大的研究工具,但作为一种潜在的药物,它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验证。如果以色列研究小组刚刚开始临床试验,他们在未来将面临更具挑战性的试验。”

以色列研究小组的研究项目有什么不同?我应该注意什么?

据《耶路撒冷邮报》报道,加速进化生物技术公司(AEBi)尚未进行任何人类临床试验,相关研究人员仅完成了一项小鼠研究项目。

这远远不是建立有价值的癌症疗法所需要的,更不用说完全治愈癌症了。因此,大多数癌症专家会认为这项研究只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而治愈癌症的说法有点言过其实。

然而,这种方法确实是基于对用于癌症治疗的多肽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使它们更强的新想法。加速进化生物技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伊兰·莫拉德博士将这种“突变”疗法与多角度的艾滋病毒靶向鸡尾酒疗法进行了比较。

莫拉德说:“这种仅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脆弱链结构包含了针对每个癌细胞的多种癌症靶向肽物质,包括一种能够以独特方式杀死癌细胞的强肽毒素。随着所用靶标数量的增加,同时改变所有靶标受体多重突变的可能性也将显著降低。我们不是一次攻击一个受体,而是一次攻击三个受体。甚至癌症也不能同时突变三种受体。”

这种癌症疗法能在一年内达到临床治疗吗?

目前,以色列科学家提出的最新癌症疗法在许多方面仍需改进,这是一项为期12个月的艰巨任务。首先,加速进化生物技术公司表示,它目前正在申请这种特殊肽结构的专利。其次,他们的目标是进行人体实验,预计需要几年时间。迄今为止,他们首次进行了培养皿实验和老鼠实验。第三,该公司的目标是通过从癌症患者体内提取活检来实现个性化治疗,从而确定哪些受体需要靶向治疗,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

加速进化生物技术公司的主席丹·阿里多声称,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和可重复的”,我们相信一年内将为癌症患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治疗计划。我们的癌症治疗将从第一天开始生效,持续数周,不会产生相应的副作用,或者副作用非常小,并且其成本低于市场上的大多数治疗方法。

然而,利希菲尔德博士警告说,在了解了这种癌症疗法之后,人们应该对加速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持保留态度。毕竟,这不是研究团队第一次发表类似的言论。他建议制定一个“完美的实验计划”,以更好地定义从实验室到临床阶段的过程中,它是如何工作的,或者可能不工作。

他解释说,目前证明这种新的癌症疗法的益处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但不幸的是,基于其他类似的癌症治疗突破性技术的陈述,这种疗法可能不会成功。

我们可能无法开发出单一的癌症疗法

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各种类型的肿瘤和不同的身体部位,似乎不可能用单一的疗法来治疗癌症。莫菲特癌症研究中心人口科学副主任谢莉·斯·迪·罗格尔博士说,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许多类型的癌症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例如戒烟、改善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更好地控制体重以及注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这将使我们能够忽略可预防的癌症类型,并将我们的资源集中在其他癌症类型上。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癌症,也许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治疗艾滋病等慢性病。然而,正如目前的以色列研究小组所设想的,用单一疗法如抗生素杀死病毒是不可能治愈癌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为了对抗“超级细菌”,中国科学家提出了“生物杀菌”

全文共 2487 字

+ 加入清单

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世界上对人类健康最具耐药性和最危险的“超级细菌”的“前12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名单”上的细菌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生素来对付它们。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类似的名单,这意味着“超级细菌”警报已经响起。

“超级细菌”的可怕之处不是它对人类的致命性,而是它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急需开发新抗生素的12种主要耐药菌中,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耐碳青霉烯类的肠杆菌科细菌排在第一位,对新抗生素的需求最迫切,其次是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黄青山教授说,所谓的“超级细菌”是指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有耐药性的细菌。这种细菌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对人类的致命性,而在于它对普通抗菌药物——抗生素的耐药性。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微生物是指所有个体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一些小型原生动物、微藻等。数据显示大约有40,000种细菌,其中4,760种目前已知。它们微小、多样,与人类关系密切。他们广泛涉及许多领域,如食品、医药、工农业、环境保护等。有些对人类有益,有些对人类有害。

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性。英国抗微生物评估委员会估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1000万人患有抗生素耐药性。然而,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值得我们警惕和重视。

中国动物保健协会的统计数据还显示,中国批准的兽用抗菌药物有70多种。国际权威杂志用著名的“两半”描述了这种情况:2013年,中国使用了162,000吨抗生素,约占世界消费量的一半,其中一半用于动物。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表示,这份名单并不是为了吓唬那些“超级细菌”的人,而是为了提醒研究人员和制药公司他们应该首先做什么。世界卫生组织也为此做出了努力: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控制细菌耐药性;如果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没有药品了”;抗生素耐药性全球行动计划将于2015年发布,要求所有成员国在2017年5月前实施国家行动计划。

2016年9月,20国集团杭州峰会公报承诺“促进抗生素的谨慎使用”。抗生素耐药性的话题已经上升到国际水平,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同月,出席联合国大会的193个成员国签署了一项宣言,承诺加强对抗生素的控制。

当人们使用抗生素时,细菌会通过四种方式解决危机,变得更加顽强。

从1929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1942年青霉素的大规模使用,抗生素的出现帮助人类解决了许多问题,拯救了无数生命,成为人类健康的守护者。现在,随着“超级细菌”一个接一个的出现,耐药菌的阵容变得越来越整齐和强大。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菌的出现正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严重危机。

"耐药细菌是极其聪明和坚韧的分子."黄青山说,当人类使用抗生素时,细菌通常会通过四种方式巧妙地化解危机,从而生存并变得更加顽强。首先是抗生素外排泵的机理,即细菌将抗生素作为敌人排出体外。二是抗生素降解酶的机理,即细菌通过自身的降解酶降解抗生素。三是抗生素修饰酶的作用机理,即当抗生素不能降解时,采用同化方法,使抗生素对细菌不构成威胁;第四是自我拯救机制,即当抗生素堵塞细菌的重要动脉时,细菌可以非常聪明地开辟新的途径,避免抗生素的锋利,并重新打开自己的重要通道。因此,一般来说,新抗生素上市后,新的耐药菌往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出现,并刺激细菌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从而使治疗更加困难。

面对抗药性细菌的猖獗攻击,人类已经向科学寻求方法。1964年,溶葡萄球菌酶首次在国际上被发现。这种酶能直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其作用机理不同于传统抗生素。它能快速杀灭细菌,对细菌的静止期和繁殖期均有效。20世纪90年代初,黄青山与中国预防医学协会消毒分会常务委员陆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率先在国内外提出了“生物消毒”的新概念,即用抗菌酶或抗菌肽替代部分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

令人鼓舞的是,在生物酶制剂研发的初始阶段,科研团队成功地抢救出了下一位术后“超级细菌”感染患者。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布针对耐药菌的国家行动计划,中国也一直在采取积极行动。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布针对耐药菌的国家行动计划,中国也一直在采取积极行动。2015年8月,卫生规划委员会修订并发布了《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2016年8月,14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制止细菌耐药性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今年2月,农业部制定了《2017年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

在科学界,中国工程院院士夏·教授率先撰写了《中国耐药病原菌及菌群失调与防治策略研究报告》,指出在基础研究中,应探明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分布、流行规律及其产生和传播的关键因素。在应用研究中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如生物新抗菌药物和中药抗菌药物;实施抗菌药物分类管理;加强兽药抗菌药物和兽药饲料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然而,在过去的10年里,国内外新抗菌药物的研发进入了瓶颈状态,市场上的新药越来越少,这与临床细菌耐药性的迅速上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造成了一些耐药菌感染无法获得药物的困境。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科学家越来越重视抗菌药物和耐药菌的研究,重点开发具有全新杀菌机制的高效、安全、无刺激性、不易产生耐药性、易分解、无残留和环境友好的新型抗菌剂。

陆和黄青山的团队通过研究发现,重组溶葡萄球菌酶比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具有更好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该团队新发现的噬菌体裂解酶AB09和抗菌肽也有望攻克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2大耐药菌”前3名。

目前,农场已成为耐药菌的重要摇篮,动物已成为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重要储存库(超过60%的人类致病菌来自动物)。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华领导的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的抗生素替代品——新型抗菌抗内毒素双效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强的抗菌性能,对新药的临床开发具有良好的优势。

夏院士认为,人类努力的目标是不断开发具有新杀菌机制的抗菌药物,抑制细菌耐药性,合理使用传统抗生素。我相信,通过全世界科学家的努力和世界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科学技术最终将被用来战胜“超级细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低氧能够介导白血病细胞分化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陈国强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低氧模拟化合物和低氧环境能够体外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并提出低氧诱导因子-1蛋白可能成为筛选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药物的潜在靶标。权威刊物美国《白血病》(LEUKEMIA)杂志审稿人表示,这一工作可能成为推动白血病治疗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原创发现。

所谓诱导分化是指利用某些手段“教化”幼稚的恶性癌细胞“改邪归正”,使之成为功能成熟的细胞。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先开展的全反式维甲酸有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研究,使肿瘤的诱导分化治疗策略从假说成为现实。然而,迄今为止,诱导分化治疗模式仍然仅仅局限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能否通过诱导分化治疗其他类型的白血病甚至是实体瘤,一直是各国肿瘤研究者的重要目标。

在研究砒霜有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机制过程中,陈国强发现,砒霜在体外诱导这一疾病细胞分化的能力远不如体内明显,他提出体内某些因素可能有助于砒霜的临床治疗效应。于是,他和他的研究生在研究时注意这些潜在因素。终于,在众多实验中发现低氧模拟化合物--氧化钴和低氧环境(2%-3%O2)本身不仅能够大大加强砒霜在体外诱导细胞分化的能力,而且还可以直接触发白血病细胞分化。特别重要的是,除了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细胞外,低氧也能诱导其他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分化。他最终提出,低氧诱导因子-1蛋白可能是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的重要信息载体,抑制这一载体降解的铁离子鳌合剂也能在体外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

陈国强表示,尽管这一发现为白血病发病学和治疗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但是能否在治疗上实现突破尚需时日。目前研究人员正以此为基础,开展药物筛选工作和相应的动物实验,力求实现我国学者开拓的诱导分化治疗在其他白血病的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现象,大原理——科学家对水滴溅起提出了新理论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资料来源:bogitw/pixabay

水滴飞溅的现象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的科学原理。然而,现在科学家们觉得一切都变得更清晰了,他们对水滴飞溅时微观层面的变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一个新的数学模型显示,这种极其稀薄的空气层会导致比它大几倍的水滴溅起小水滴。压力和粘度也影响水滴溅射的可能性。

根据英国华威大学的数学家詹姆斯·斯普里特莱斯的说法,这些空气层实际上非常薄。它们相当于一厘米厚,可以防止海啸袭击海岸。

该模型显示,微观空气层只有1微米——比人类头发的宽度小50倍——但它足以聚集1毫米的水滴,使水滴飞溅在一起,而不是均匀地散布在表面上。

“这层空气的宽度非常窄,所以它类似于空气分子在撞击中行进的距离。所以传统的模型是不准确的,我们需要一个微观的理论,”斯普利特解释道。

动画展示了水滴运动的模型。资料来源:沃里克大学

虽然人们以前也曾提出空气层影响水的飞溅,但新模型可以更详细地解释不同条件下气体和液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最小层现象。

类似的情况是,当山顶的气压低时,溅水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因为空气很容易在液体中逸出。

然而,这类研究的好处远远不止帮助登山者预测他们倒出的饮料是否会倒流。

理解为什么和如何溅水这两个主题对研究人员非常有帮助。从分析犯罪现场的血溅到确定向植物喷洒肥料的速度以防止肥料溅回,这些理解非常有用。

“最有希望的是,这一新理论可以应用于广泛的相关现象,如气候科学,”斯普利特说。“这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当云形成时水滴是如何碰撞的,或者帮助人们估计降雨带入海洋的气体量。”

正如之前的研究表明的那样,即使是水温也能改变水四处飞溅的方式。Sprittles说,将他的新假设与现有模型结合起来应该不难。

下一步是基于这个基本框架构建一个更复杂的模型,然后我们将能够更好地预测在不同类型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类型的飞溅。

Sprittles说:“令人意外的是,如此复杂的原理隐藏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背后。

蝌蚪工作人员从科学警报,翻译李,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科学家提出金星自东向西转新解释

全文共 3083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提出金星自东向西转新解释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包括地球在内的 8 颗行星都是自西向东自转,惟独金星别具一格地自东向西自转。法国科学家最近指出,这可能是由于这样自转对金星来说是一种更加稳定的运动状态。

此前人们曾猜想,金星原本与其它大行星一样,也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后来可能曾经发生过某种特殊的天文事件,导致金星在自转轴上来了个上下颠倒,变成现在的怪样子。

法国科学家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对金星的运动状态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发现有 4 种运动状态是比较稳定的,其中两种是自西向东的“正转”,另两种是自东向西的“反转”。而反转的状态又比正转更加稳定,因此金星反转可能是一种必然结果,而不是偶然事件所致。

科学家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这 4 颗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其自转轴倾斜度的变化具有混沌运动特征,对微小的影响都非常敏感,最终结果非常难以预测。研究人员选取了大量不同的初始条件,模拟金星的运动在大气潮汐及液态核心与岩石地幔相互摩擦等因素下的变化,得出了上述结果。(完)火从天降(维利考夫斯基理论)筱筱编

“公元前 15 至 8 世纪期间,地球有几次几乎和其它星体碰撞,因而发生剧烈震动。这些宇宙间的摩擦引起一连串的大灾难,改变了古代史的进程。”“大量的古代神话传说为这些灾变的景象提供了线索。” “土星在一次崩裂中诞生了金星,因此金星的温度肯定极高  ”

以上是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家维利考夫斯基所著的《碰撞的世界》一书中提出的论点。该书出版于 1950 年因其与当时天文学界的传统观点相悖,遭到猛烈的抵制。但近年来被源源不断地来自射电望远镜和空间探测器的证据证实。人们开始再次注意《碰撞的世界》。

维利考夫斯基于 1895 年 6 月生于俄国,1921 年获莫斯科大学医学学位。随后前往柏林创办并主编《百科论丛》,爱因斯坦是该刊的重要撰稿人。

1939 年,维利考夫斯基到美国休假,在做一本书的研究工作时联想到,世界各地许多神话传说中的灾变故事,可能并不仅仅是寓言或神话,也许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的记载。如果是这样的话,史书的记载应当与各地的神话传说相对应。于是,维利考夫斯基开始悉心钻研古代史,最后出版了《碰撞的世界》一书。维利考夫斯基的理论基础有物理学、神话学、遗传学、考古学、天文学等。每门学科都提供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相互吻合,使他对以往的太阳系假说产生了疑问。

以往的学说认为,太阳系自诞生起就像钟表一样精确无误的运行,是一成不变的,维利考夫斯基则认为,太阳系行星运行的轨道曾经受到过强烈干扰。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在《碰撞的世界》中这样写到,大约 4 千多年前的某个时期,比地球大数百倍的巨大行星木星经历了一场破裂性震动,将部分物质抛入空间,太阳系这一新成员即原生状态的金星被抛入一条最终危及地球轨道的运行。证实这一点的是全世界各民族都有关于金星在火中诞生的记载:中国人说,金星跨越天际,与太阳争辉。古犹太教文献写到,金星的灿烂光辉,从宇宙的一端闪耀到另一端等等。维利考夫斯基根据考古学和天文学推论,公元前

15  世纪中叶,地球在公转时曾进入原生金星的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尾部,尘粒越来越粗大,最后成了陨石雨砸到地球上。墨西哥的古代编年史里记载道:天空中不是下雨,而是下火和滚烫的石头。玛雅人的圣书记载道: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人们淹死在从天而降的粘乎乎的雨中。维利考夫斯基推测,这种粘雨是原生金星尾迹中各种气体混合而行成的石油,有些燃烧,有些没燃烧。南美一些国家的史书记载;天空在霎那间变得烈焰熊熊,下了骇人听闻的火雨。

随着地球更深入进入金星的“尾迹”,在原生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壳发生褶皱和移动。城市夷为平地,海洋吞没陆地。地球上大多动物因此灭绝了。

地球倾斜了。这时一些地区黑夜漫漫,而另一些地区则白昼绵延。波斯人惊恐地看到,白天和黑夜都比往常长了 3 倍。中国人也写到,太阳连续数日不落山,大地烤焦了。这些现象是由于金星的靠近产生的引力错位,这一错位倒转了地轴的方向。古埃及史书叙述道:夏季成了冬季,月份颠倒,钟点也乱了套。在中国,黑暗笼罩大地,当局把学者派往四方重新定出东、南、西、北,并制订新的历法。据玛雅史料记载,这种状况持续 25 年,金星曾两度冒犯地球,从此,各地按自己的文化传统,开始对金星顶礼膜拜。

尽管维利考夫斯基找到了大量的依据,但《碰撞的世界》并未被认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都证实了他的假说。不少科学家开始将神话、传说与古天文、古历史文献联系起来研究。

在《碰撞的世界》出版 10 年后,英国著名宇宙学家 R.A.特尔顿从数学上证明,包括金星在内的所有《内圈》行星,实际上都是从木星上甩出来的,只是时间比维利考夫斯基的推测早的多。从而证实了他的第一个推断。1974 年,《水手 10 号》还观测到金星确有一条彗星状尾巴。

早在 1950 年维利考夫斯基就提出,金星在一定阶段内处于炽热状态。而在当时,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金星的温度只比地球高及度。1962 年,《水手 11 号》飞经金星,测得金星表面温度高达数百摄氏度。他还预测到,金星周围有一个巨大的大气层。这一论点曾遭到不少科学家反对。1966 年苏联探测器《金星 3 号》在向金星降落时,遭遇到意外的巨大压力而坠毁。原来金星大气层的比重是地球大气的 95 倍。

维利考夫斯基认为,太空不是真空,遍布电磁场,爱因斯坦生前并不赞成这种观点,但 1955 年初,卡内基研究所的天文学家们听到来自木星的强烈无线电讯号,大为震惊。爱因斯坦得悉后宣布支持维利考夫斯基的理论。不幸九天后他与世长辞,他的书桌上放着一本摊开的书──《碰撞的世界》。

除了金星以外,维利考夫斯基推测火星因金星的引力作用曾改变轨道,并对地球造成威胁。火星每隔

15    年靠近一次,据以色列人目击和史料记载,太阳似乎迫不及待地过早下山了。希腊人及不少国家和地区都观测到了相同的现象。

火星最后一次灾难性临近发生在公元前 487 年春天,3 月 23 日晚。中国人记录了天空中星相紊乱的情况,并注明了日期。当时繁星象下雨似地陨落,地球抖动不止。古罗马人把 3 月 23 日这一天定为战神节,而火星与战神正好同名。维利考夫斯基断言,火星肯定保留着一些当年在空间横冲直撞的痕迹,这一点已被空间探测器证实。维利考夫斯基还指出,火星大气中存在大量的氩和氖。1974 年苏联发送的火星探测器证实,火星大气中确实有大量的氩和氖。

他认为月球上也留有这些碰撞的痕迹。指出,不到 3000 年前,月球表面不断熔化,冒泡。它的岩石、岩浆因此富含磁性。月震必定很频繁。“阿波罗”号 6 次登月飞行带回的岩样和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证实了上述断言。读者要问,维利考夫斯基的理论对现代科学有什么意义呢?他的理论将对传统考古学、天文学、生物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部分重写人类进化、发展史。他的理论是现在已为广大科学家认可的“生物进化灾变论”的基础。灾变曾改变了整个生物进化的进程。

达尔文在 1834 年 1 月 9 日的考察日记中写道“:先前这里肯定是巨兽遍布之地,而如今只能见到矮小的动物,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种属灭绝殆尽呢?”虽然达尔文还没有接受灾变说,但的确对生物如此大规模的灭绝感到困惑。尽管现代科学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维利考夫斯基在《碰撞的世界》中的大部分观点,但要完全被人认可还需时间。然而他的思想的力量是不可磨灭的,从来没有一个人,为了弄清一个问题涉足如此多的学科,他的精神与成果永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无需魔法就能隐身,以色列科学家提出隐身衣新概念!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隐身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散射照射在物体上的光线,使其无法被探测到。这个想法可以用来创造一种“隐身衣”,它可以将光波分散到物体周围,从而完全隐藏在人们面前。

以色列本古立昂大学的科学家将开始建造一个隐形斗篷的原型,以证明他们让物体隐形的方法确实可行。如果他们的研究成功,这项技术将与其他技术一起为军方服务,如用于吸收隐形飞机雷达的深色涂料、局部光学伪装、防止红外探测的表面冷却和电磁波扫描。

该研究的首席科学家阿林纳·卡拉布切夫斯基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表明,用光学芯片使物体周围的光线弯曲是可能的。光线不会与物体相互作用,这将使物体不可见。”

这项研究表明,当一个物体被放置在由不可见材料制成的表面上时,物体周围的光将被散射。这个物体用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它仍然可以被红外传感器或雷达探测到。科学家在超材料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种隐身方法。

科学家致力于通过观察光与物体的相互作用来探索和操纵光。超材料是一种新材料,当它撞击固体时可以反射光线。

美国能源部的研究人员也在使用这种材料。他们创造了一种看不见的“皮肤斗篷”,可以适应物体的大小,并且很难被发现。隐身衣是2015年发明的,但只能在微观层面使用。研究人员也一直在探索为大型物体开发更大版本的隐身衣。

科学家将继续挑战光和物体相互作用的极限。他们将在未来的实验中使用x光、红外线和光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