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120

文章

777

篇1:威震天下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1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时期,曹操身边从来都不缺能人异士,而且更是有大把人挤破头都想帮曹操效力。一方面是因为曹操的确爱才,还有就是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施展自己的抱负也就只有这一条路选择了。不过早期郭嘉还是曹操最信任的军师,郭嘉最遗憾的就是活的不长,但是郭嘉的能力绝对毋庸置疑,毕竟是能压制住司马懿的人,今天讲的这个成语威震天下就和郭嘉有关,一起来看看是个怎样的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郭嘉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主人公是郭嘉。原文如下: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操打算征讨袁尚及三郡乌丸,但手下不少文武却惧怕刘表会派遣刘备以讨伐曹操的名义偷袭许昌。郭嘉表示:“曹公您的威名虽然传遍全国,但乌丸自持地处偏远,肯定不会加以防备。我们利用他们的这个弱点发动奇袭,一定可以将其击败。

袁绍生前对乌丸的胡人和汉人都有恩惠,所以袁尚兄弟才逃到了那里。如今青州、幽州、并州、冀州等地虽然被我军占领,但当地百姓只是迫于我军的强大压力,我们并没有施以恩惠。如果我们舍弃乌丸而南征刘表,袁尚就可以借助乌丸的支持,召集忠心的旧部继续与我们为敌。乌丸一旦有所动作,百姓们就会纷纷响应,这就会进一步增强蹋顿的野心,届时恐怕青州和冀州就难以被我们所控制。

刘表不过是个空谈家,他只知才能不及刘备,重用刘备就担心日后更加难以控制,不用则刘备不会真心实意为其卖命。目前虽然远征乌丸会造成中原空虚,但曹公根本不必担心。”于是,曹操便率部开始远征乌丸。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郭嘉口中的“威震天下”,意为威名传遍全国。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非鞅》中的“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

远征乌丸,是曹操彻底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并统一中国北方的关键一步。就在此时,寄寓荆州的刘备向刘表提出利用中原空虚偷袭许昌的计划,曹营中的部分文武对此非常担心和忧虑。此时郭嘉的表态就显得非常关键和重要。他认为不出兵征讨乌丸就无法稳定中原局势,同时认为刘备的计策虽然高明,但刘表却不会采纳。这不但体现出郭嘉出色的战略头脑,同时也可以看出郭嘉对刘表、刘备之间关系的精准判断。

后来的历史进程也证明郭嘉的判断是正确的。曹操远征三郡,很快便歼灭了蹋顿及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而刘表也正如郭嘉所预料的那样拒绝了刘备的建议。从这则成语故事可以看出,郭嘉的能力是多么的高强。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他与诸葛亮之间的较量就会成为曹、刘斗法的焦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4节气立夏的典故简介

全文共 1512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节气都有它诞生的缘由,每一个节气都有它独特的故事,每一个节气都有它的民间风俗,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魅力,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4节气立夏典故简介最新,欢迎阅读!

立夏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立夏还是一个传统的岁时礼俗节日,周代在立夏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众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并举行祭祀先帝祝融的仪式。汉代也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并用柳枝穿果叠作小儿食品,江浙一带还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民间习俗还有“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说立夏时吃鸡蛋鸭蛋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笋,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赶在节日这天,名曰“立夏见三新”,南方地区旧时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种水果,馈赠亲戚邻居。

传说二

立夏“称人”的第二种传说与三国时的蜀后主刘禅有关。

三国末期,后主刘禅经营的蜀国已是兵微将寡国力不继。这一年魏国大将邓艾奉命率大军伐蜀,兵逼刘禅投降。蜀国有位忠臣叫正,他对邓艾提出“刘禅乃一国之君,投降去了魏都后不能受到半点虐待,不能瘦一星半点肉,不然宁死不降”。邓艾答应了这一条件。

刘禅投降后被带到了当时魏国的都城洛阳,魏国公封他为安乐公,赐给他住宅、绸缎万匹、美女百名。刘禅从此花天酒地吃喝玩乐竟没有半点忘国之耻。第二年正叫人给刘禅称了一下体重,这忘国之君不仅没瘦反而重了二十多斤。这一天也恰好是立夏日,《三国演义》里有诗说“追玩作乐笑颜开,不念危土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二十四节气中立夏的特点

节气气温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雨水特点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节气立夏的典故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

汉代也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并用柳枝穿果叠作小儿食品,江浙一带还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民间习俗还有“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说立夏时吃鸡蛋鸭蛋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笋,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赶在节日这天,名曰“立夏见三新”,南方地区旧时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种水果,馈赠亲戚邻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面不改色什么意思?面不改色典故介绍

全文共 1182 字

+ 加入清单

秦宓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思维敏捷,善于辩论。秦宓早年是刘璋的手下,后来被刘备麾入账下。史书上对于秦宓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不过其中有一件事让他差点丢了性命。关羽死后,刘备下决心伐吴,此时秦宓力劝刘备不要意气用事,结果刘备大怒要杀秦宓,最后还是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饶了秦宓一命,只是将他下狱。这次介绍的成语“面不改色”,就和秦宓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发生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秦宓、诸葛亮和刘备。原文如下:

次日,先主整兵要行。学士秦宓奏曰:“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先主曰:“云长与朕,犹一体也。大义尚在,岂可忘耶?”宓伏地不起曰:“陛下不从臣言,诚恐有失。”先主大怒曰:“朕欲兴兵,尔何出此不利之言!”叱武士推出斩之,宓面不改色,回顾先主而笑曰:“臣死无恨,但可惜新创之业,又将颠覆耳!”众官皆为秦宓告免。先主曰:“暂且囚下,待朕报仇回时发落。”

孔明闻知,即上表救秦宓。其略曰:“臣亮等窃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先主看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遇害后,刘备决定亲自挂帅征讨孙权。学士秦宓上奏劝阻,刘备勃然大怒,下令将秦宓处死。诸葛亮得知此事后,再度上奏劝阻刘备。但刘备将诸葛亮的奏章扔在地上,表示自己的心意已决,不再接受大臣的劝谏。同时,刘备又下令将秦宓关押,等战事胜利后再做发落。此后,刘备亲征东吴,但遭到陆逊的顽强抵抗,最终兵败夷陵,蜀汉帝国也因此元气大伤。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秦宓提到刘备要处死自己时的反应,叫做“面不改色”,意为脸上神色不变。形容遇到突发事件时神态自若,从容镇静。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晏子春秋》中的“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

小说中提到的学士秦宓劝阻刘备征讨东吴的情节,是符合历史原貌的。据《三国志•秦宓传》载:“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直到刘备病逝后,秦宓才重新被诸葛亮录用。

刘备征讨东吴的决定,在蜀汉朝臣中还是引起了一番争议的。《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载,作为元老系的代表赵云,就曾公开对刘备的决定表示异议。赵云表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不过,刘备不但拒绝听取赵云的意见,还不让其一起参与战事,仅仅让其镇守江州作为后应。比起早年就跟随刘备的赵云,秦宓的命运就要悲惨的多。若非刘备病逝,秦宓恐怕用不出头之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有哪些?

全文共 3584 字

+ 加入清单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有安不忘危、出奇制胜、白驹过隙、当局者迷、走为上计、因材施教、相知恨晚、唯利是图、人弃我取、蓬生麻中。

1、安不忘危

我国最早的一部占卜书《周易》关于吉凶祸福有深刻的论述,特别在治国方面的解释是相当深刻。真正有远见卓识的人,应该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告诫当政者在生存的时候不要忘记灭亡,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在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发生动乱的可能性。“安”的背后之所以隐藏着“危”,是因为许多人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导致最安全的状态演变为最危险的状态。

2、出奇制胜

春秋时期,燕昭王派大将乐毅攻齐。五年便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最后只剩下即墨。赫赫有名的齐国人田单足智多谋,对兵法也是了如指掌。最初他在齐国临淄当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吏,乐毅攻入齐国时,他让家人把车轴两端突出部分锯掉,在轴头包上铁皮,安平被燕军攻破后齐人争先恐后逃亡,许多车子轴头被撞断,唯有田单家的车子由于经过改装,他们安全地逃到了即墨城。即墨大夫守军推举田单为将军领导即墨的抗燕。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派大将骑劫接替乐毅的职务,将乐毅调回国。乐毅被无缘无故撤职后,燕军士气一落千丈。田单接二连三地派人混进燕军四处散布流言蜚语,致使齐军的士气高涨,而燕军的斗志则越来越松懈。此时田单在晚上叫人把数千条牛集成群,将牛的尾马点着火,派五千精兵跟在牛的后面。燕军被突如其来的牛群吓坏了,他们像惊弓之鸟一样手足无措地四散而逃,跟在牛群后面的齐军趁乱将燕军杀得一败涂地。田单奋起直追,将七十多座城池悉数夺回,在田单的拥护下襄王被立为齐军,田单也被封为安平君。

3、白驹过隙

春秋时期,孔子专程去向德高望重的老子请教关于“至道”的学问,老子对孔子说道:“你想问道的学问,就必须先斋戒,把心里的杂念去掉,专心致志,洗涤身心才能够听得进去。现在我给你粗略的说一说道的内容。”接着老子推心置腹地对孔子说:“人活在天地之间,时间是非常短的,就像是白色的骏马一闪而过,世间的事总是千变万化,生的生,死的死,生了死,死了生,生死往来都是在变化,这本来就是常态不足为奇。但是人们对于死却感到十分悲伤,因为他们被生死的观念思维所束缚。如果能够将死看成身体埋在地下而精神升华至天空成为无形的东西,那就是从有形归于无形,便不会感到悲哀了。道是不可以多求问的,最重要的是心神领会,当你真正懂了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奥秘。”孔子听了以后向老子表示感谢,并回去通过深思熟虑,真正悟出了道理。

4、当局者迷

唐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学者元澹撰写过三十多篇《魏典》,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大臣魏光上书给唐玄宗提出把魏征修订过的《礼记》列为经书,唐玄宗非常赞同,他让元澹等人进行校阅并加上注解。经过元澹等人废寝忘食的工作完成了这个任务。此时右丞相张却提出异议,他说西汉戴圣的《礼记》用了上千年,东汉时郑玄也加过注解,改用魏征的修订本不是多此一举吗?玄宗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开始改变主意。元澹为此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了一篇《释疑》的文章来表明本子要改换的观点。其中客人先问:“《礼记》这部作品,是戴圣编写郑玄加注的好还是魏征修订的好?”主人回答道:“戴圣编著的本子从西汉就开始用,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正是因为这样魏征才重新进行整理,只是没想到有部分墨守成规的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客人听后赞不绝口地称道:“是呀,这好像是下棋一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走为上计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八回:晁盖问吴用道:“我们事在危急,却是怎地解救?”吴学究道:“兄长不须商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晁盖道:“却才宋押司也教我们走为上计,却是走那里去好?”吴用道:“我已寻思在肚里了。如今我们收拾五七担挑了,一径都走奔石碣村三阮家里去。今急遣一人,先与他弟兄说知。”晁盖道:“三阮是个打鱼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许多人?”吴用道:“兄长,你好不精细!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晁盖道:“这一论极是上策,只恐怕他们不肯收留我们。”吴用道:“我等有的是金银,送献些与他,便入伙了。”正是:无道之时多有盗,英雄进退两俱难。只因秀士居山寨,买盗犹然似买官。

6、因材施教

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孔子成为了中国最早公开讲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因材施教”就是其中一个。孟武伯、孟懿子、子夏、子游四人都开诚布公地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孝”,孔子给予他们的回答却是不相同的:孟武伯对父母的冷暖病痛从来都不注意,孔子推心置腹地对他说,首先要关心父母的健康,才称得上孝;孟懿子是鲁国的达官贵人,一直以来对“周礼”就视而不见,常有违犯周礼的僭(jiàn)越行为,孔子就跟他说,无论父母生前死后,都要遵守周礼,才称得上孝;子游、子夏平时对父母生活还是很关注,孔子就对他们说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蔼可亲,必恭必敬便是孝。同是一个“孝”,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孔子都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这便是有的放矢的教育。

7、相知恨晚

西汉时期,吴楚等七王举兵叛乱,汉景帝任命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被为大将军,还赏赐给他很多的钱财。窦婴把皇帝赐的钱物放在走廊上,将士们路过走廊时可以按自已的支出取用,自己却分文不取。战乱平定之后,窦婴被封为武其侯,后来还当过丞相,当时位高权重,许多达官贵人们都想投到他门下,因此阿其所好用尽所有办法巴结他,当时可谓门庭若市。平定七王之乱时灌夫曾经带着数十个骑兵冲入吴王营中杀敌数十人,战功赫赫有名,灌夫平时为人刚正不阿,对阿谀奉承的事情深恶痛绝,但他对贫穷没有身份的人却保持着尊重。窦太后死后窦婴的权力渐渐削弱,过去趋炎附势的那些人渐渐的开始疏远窦婴,但灌夫对窦婴的态度还是跟往常一样,两人相处时经常表示相知太晚。灌夫后来因为窦婴没有受到势利小人的尊重而打抱不平,得罪武安侯田蚡最终招到杀身之祸。

8、唯利是图

春秋时期,秦恒公与晋厉公双方签订了友好盟约,约定双方今后保持和平相处的政策,不做任何伤害对方利益的事情。可是没想到,盟约墨迹未干,秦桓公就派人到狄国和楚国游说,并且乐此不疲地怂恿它们出兵攻打晋国。晋厉公派特使吕相到秦国去抗议。吕相推心置腹地对秦桓公说:“你们秦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国,可是为什么从来都是背信弃义?你一方面与晋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另一方面却对楚国说,支持它侵犯晋国的行动。世人应该怎么理解你们的政策?”秦桓公妄自尊大地回答道:“这很好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只要对秦国有好处,其他后果我们可以视无不见。”吕相吃惊地指出:“你们的做法真是骇人听闻,这难道不是唯利是图吗?”秦桓公说:“你概括得很淮确,我们所需要的正是唯利是图的政策。”吕相开诚布公地质问道:“你们就不怕别国跟你们断交吗?’秦桓公说:“那就悉听尊便吧。”不久以后,晋、秦便开始绝交了,之后两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战争。

9、人弃我取

战国时期,魏国国相李悝在国内鼓励农民多多益善地种粮食,并实行“平籴”法,丰年时国家平价收粮食,荒年时再以平价卖粮食。洛阳城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富商名叫白圭,他从李悝的政策中受到了一些启发,想出了一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赚钱理论。他的做法是:别人如果因为过量生产低价销售,他就多收购,当别人高价要买的时侯,他便卖出。白圭是这样操作的:当粮食丰收时大量上市的时侯价格便宜他就买进并囤起来;此时正好是蚕丝、漆价格好的时侯,他在这时侯把囤积的蚕丝跟漆高价卖出去。到了蚕丝出产的时侯蚕丝价格便宜了他又低价收进,而此时粮食的价格又上涨了,他这时又在高价卖出粮食。白圭乐此不疲地通过这样低买高卖的手法,他的财富也迅速地增长了。

10、蓬生麻中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传位给8岁的刘弗陵,即汉昭帝,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辅政。汉武帝的五儿子刘胥虽然没有真才实学但野心不小,见昭帝年少无知,就希望他早日死去,好轮到他当皇帝。刘胥请来女巫诅咒昭帝。那女巫装神弄鬼,碰巧昭帝命不长,活了21岁就死了,刘胥兴高采烈地等着继位。不料霍光等决定立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胥恼羞成怒,命女巫诅咒刘贺。刘贺听说要立他为帝,就滥用职权强抢民女,甚至国丧期间吃喝玩乐。于是霍光采取措施将他驱逐出宫,他只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废去。刘胥以为这回可以轮到他了。不料霍光等又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史称汉宣帝。刘胥一方面命女巫诅咒宣帝,一方面与楚王刘延寿暗中勾结,阴谋篡位夺权。后来东窗事发刘延寿畏罪自杀,刘胥则被免去死罪。刘胥让女巫诅咒皇帝这件事败露,朝廷决定查究。刘胥如惊弓之鸟,将女巫及知情二十余人毒死。刘胥杀人灭口的消息传开后,宣帝派大臣去审理这个案子。刘胥知道天网恢恢,索性在王府摆开宴席,将儿子叫来,命宠姬穿着霓裳羽衣来献舞陪饮,直到天明,与大儿子诀别后便上吊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提琴是哪个国家发明的?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15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后来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成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居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名叫达萨洛的人制成的。而现存的最早的小提琴“查理九世”是由安德里亚·阿玛蒂于1560年在意大利克雷莫纳制作出来的。

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出现了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和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18世纪以后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是仿照意大利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来制作小提琴的,因此可以说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詹姓的历史典故,它竟然是皇族的姓氏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有皇室血统就有30个姓氏,占到百家姓中的三分之一,那么詹姓是不是皇族呢?

詹姓是皇族,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现在很多人认为占姓是比较准确的,其实不是这样的,现代并没有占这个性,占姓是詹姓的误用,现代人把詹写成占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为国家推行简写字,很多的詹姓族人都以为占是詹的简写,现在很多地方族人都把詹写成占了,以至于人口姓氏普查中把詹和占分成两个姓,而事实上,只有詹姓一个。通过对詹姓进行普查,很多人也认为詹姓应该写成占,这是时代沿用的一种常见现象,只要说是詹姓,他们都会写成占。

詹姓是皇族,是詹文侯的后人,在古代也有詹国这个国家,所以詹姓是皇族姓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惠州的别称及典故

全文共 2336 字

+ 加入清单

惠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简称鹅城。今有惠民之州的美誉。那么,关于惠州的别称典故你知道吗?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惠州旅游景点推荐

旅游景区一:广东罗浮山风景名胜区

罗浮山位于博罗县西北,东江之滨,地跨博罗、龙门和增城三县,为岭南著名的旅游胜地,素有“蓬莱仙境”之称。

风景名胜

罗浮山风景幽美,气候宜人。山峰林立,有 铁桥、玉女、骆驼和上界等大小山峰 432座。主峰飞云峰海拔近1300米,不愧是“岭南第一山”。 罗浮山水源相当丰富,山上有980 多个瀑布泉井, 其中著名的有“薄雾炎天犹飘渺,十里吹来毛骨 寒”的白漓瀑布,“跌宕千尽响如雷”的白水门 瀑布,以及“峰头两道瀑布水,飞作满天风雨声” 的黄龙洞瀑布。山下有微波荡漾的白莲湖和芙蓉 池。泉井如“泉涌而出,满而不溢,汲而不涸, 清洌甘甜”、为苏东坡所推崇的卓锡泉。

最佳旅游时间

罗浮山地处广东惠州,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22度,四季皆宜旅游。

历史文化

罗浮山药用植物达1200多种,有天然中草花库之说。粤东四市之一的药市就设在罗浮山冲虚古观的左侧,称洞天药市。罗浮山泉水丰盛,水质甘甜清洌。冲虚观内的“长生井”泉水,1987年被全国矿泉水鉴定会鉴定为“含锌的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为世上稀有。著名土特产酥醪菜、云雾甜茶和盛产的柑、橙、桔、柚、荔枝、龙眼、柿子、杨梅等岭南佳果别具风味。

旅游景区二: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在市内,由平湖、丰湖、菱湖、鳄、南湖等五湖组成,东西约四公里,南北约六公里,面积约为杭州西湖的四倍。湖光山色,风景迷人,向有八大景色:百花岛语、红棉水榭、苏堤玩月、留丹点翠、玉塔微澜、桃园日暖、西新避暑、荔浦风清。

湖畔白鹤峰上,原有苏东坡故居,现尚存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立的东坡亭和宋代始建、清代重修的丰湖书院。清代诗人和书家宋湘有《白鹤峰东坡先生故居》诗:“古瓦千年在,奇才一相难。半生多请郡,万里此镌官。有德邻聊十,无邪思自看。客心私淑地,一过一凭栏”。

旅游景区三:龙门铁泉度假村

惠州龙门温泉旅游度假区占地50万平方米,建有亚洲最大的温泉康乐中心,有“亚洲第一泉”之称。度假区设有露天温泉泡浴、温泉水上文化乐园(水国迷城)、别墅旅馆、风味餐饮、商务会议、理疗保健、休闲娱乐、郊野闲情等服务项目。惠州龙门温泉旅游度假区距广州153公里,距深圳180公里,距东莞128公里,距惠州市区90公里,距龙门县城1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极为方便。

惠州龙门温泉旅游度假区有十分丰富的温矿泉水资源,水温高达76°C,泉水富含铁、锍、氡、钙、镁等48种有益身心的矿物质元素,对神经性骨痛、风湿病、腰肌劳损、肌肉萎缩、肠胃病等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经常泡浴能护肤美容、养颜健身。同时,由于含铁元素丰富,故被专家称为“黄金泉”,而这种被日本人视为最珍贵的黄金泉,在这里比比皆是。惠州龙门温泉旅游度假区的露天温泉池区占地12万平方米,目前共有大小、功能各异的温泉池48个,分为动感区、休闲区、养生区、娱乐区和‘水国迷城’水上娱乐公园等五区。特色最为显著的有超大型温泉瀑布群、天然黄金泉蒸气浴、动力按摩温泉、草本(药疗)温泉、岩洞温泉、动感温泉冲浪,(其中黄金温泉蒸气浴不仅是在国内为首创,在整个东南亚也极为罕有)。颇具特色的还有九龙潭、天地五行池、乾坤池、摇滚池、泡泡池、十二生肖池等。另外,‘水国迷城’是惠州龙门温泉旅游度假区新近推崇的亮点项目,是健身、娱乐的首选场所。在这里可以体验到环岛漂流、山水激浪、儿童水上乐园、螺旋滑梯、激情屋及冰泉、冰洞、冰船等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旅游激情。

旅游景区四:惠东县双月湾

双月湾位于惠东港口镇,即现在的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双月湾共分两湾,左湾水平如镜,右湾波涛汹涌。沙滩连绵20公里,雄奇壮观,几乎见不到人为开发的痕迹。沙滩宽约200米。海水清澈见底,海底平坦舒缓,离岸200米,人们还可在海中站立,堪称一绝。洁白的弧形沙滩,沙质幼细,晶莹洁净。摩托车、小汽车在沙滩上行驶尤如海上行车,乐趣无穷。游泳、沙滩足球、拔河比赛、烧烤、露营等活动项目。

惠州的典故

在抗战期间,惠州桥东(老惠城区人叫县城)水东街曲尺巷旁边有一间“新新”茶楼,厨房后锅厨师名叫李瓦,惠州桥东晒布场人氏,人称他为“阿瓦爷”。此人有个特点,是他份内的事就一丝不苟认真做好,至于是他份外的事,别人叫他做,他总是不理睬,而且白眼一翻,说声:“囹知”! 就快步走人,但是老板命令他做的话,就无可奈何,边做边自言自语道:“囹知、囹知”!久而久之,伙计们听惯了,都知道他这句话的用意,也学着这样说,渐渐地以这句粗话代替了其尊称。 凡是不想理、不想做的事,事不关己的事都以一句:“阿瓦爷”代替。开始在店内讲,后来传到店外,传遍了整个惠州城,郊区乡民也知道:“阿瓦爷”这句话的意思,一时间,成为了当时惠州男女老少的口头语。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句口头语已逐渐被遗忘了,知道这话意思的,也只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惠城区人而已了。

惠州别称“鹅城”的由来

据说是与神话有关。

从前天上有位蓝巾仙女,某日经过惠州上空,为惠州美丽的风景所吸引,于是骑上一只木鹅来到惠州,化身为一村姑在惠生活.且常为百姓做好事。后不久,被天庭发现且不容.于是发来天兵捉拿.被擒回天宫之际,将自己的宝物--宝镜,偷偷抛下凡间,于是碎成五块,因此又有了西湖.

第二种说法:西湖在宋朝以前为天然的湖泊,水域面积达19平方公里.而今日的飞鹅岭公园,就是当日西湖中唯一的山,因其形状酷似腾飞而起的天鹅,后苏东坡又为其题写一个大鹅字,因而得名叫鹅城。

四川威远被称为“婆城”

四川丰都被称为“鬼城”

厦门别称“鹭城”、“鹭岛”、“鹭门”

河北邢台称为“卧牛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秋毫无犯什么意思?秋毫无犯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完全没有继承父辈的英勇和才智。当年曹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夏侯楙,招他当了驸马,夏侯楙手中虽握有兵权,但从来没有带兵上过战场。后来听闻诸葛亮起兵北伐,夏侯楙主动请缨,要求带军出征抵御诸葛亮。初上战场的夏侯楙怎么会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只是略施小计便击破了夏侯楙的防线,并且活捉夏侯楙。此次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就跟此事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发生在诸葛亮“一出祁山”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夏侯楙、邓芝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关兴跟崔谅先行,张苞在后。杨陵下城,在门边迎接。兴手起刀落,斩杨陵于马下。崔谅大惊,急拨马奔到吊桥边,张苞大喝曰:“贼子休走!汝等诡计,如何瞒得丞相耶!”手起一枪,刺崔谅于马下。关兴早到城上,放起火来。四面蜀兵齐入。夏侯楙措手不及,开南门并力杀出。一彪军拦住,为首大将,乃是王平;交马只一合,生擒夏侯楙于马上,余皆杀死。孔明入南安,招谕军民,秋毫无犯。众将各各献功。孔明将夏侯楙囚于车中。

邓芝问曰:“丞相何故知崔谅诈也?”孔明曰:“吾已知此人无降心,故意使入城。彼必尽情告与夏侯楙,欲将计就计而行。吾见来情,足知其诈,复使二将同去,以稳其心。此人若有真心,必然阻当;彼忻然同去者,恐吾疑也。他意中度二将同去,赚入城内杀之未迟;又令吾军有托,放心而进。吾已暗嘱二将,就城门下图之。城内必无准备,吾军随后便到。此出其不意也。”众将拜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一出祁山,对南安郡发动围攻。诸葛亮运筹帷幄,一举攻破该城并活捉夏侯楙。时候邓芝询问取胜之道,诸葛亮才是说出了利用安定太守崔谅的诈降将计就计之策,令众将拜服不已。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北伐大军占领南安郡后表现,叫做“秋毫无犯”, 意为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小说中提到的这位夏侯楙,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是曹魏名将夏侯惇的儿子,时任安西将军,是当时曹魏在西北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之一。不过据《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记载:“(夏侯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难怪魏延会提出兵出子午谷之策,原因就是瞧不起夏侯楙,认为可一战生擒此人从而占据长安。

不过,小说中所描述的夏侯楙并诸葛亮生擒却并非是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载:“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还为尚书。”这也就意味着连魏明帝曹睿都知道夏侯楙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因此在开战伊始便将他调回了中原,免得碍事。夏侯楙因此逃过一劫,也就没有栽在诸葛亮的手里。

不过,这位夏侯楙回到中原后却遭遇了更大的劫难,而这一切还是源自他驻扎西北期间的所作所为。《魏略》称,夏侯楙驻扎西北时纳了不少小妾,此举引起他的妻子、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的愤怒。清河公主与夏侯楙的弟弟们一起上奏诬陷夏侯楙诽谤朝廷。魏明帝曹睿大怒,打算将夏侯楙处死。幸好长水校尉段默经过一番调查终于发现清河公主是诬告,夏侯楙这才逃过一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油条的典故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岳飞被残忍杀害,人民悲痛欲绝。当时发明了油条。当时的油条不叫油条,叫油柏。据史料记载,有一个卖早餐的小贩,为了表达对秦桧的仇恨。用面团捏了捏秦娲的样子,放进油锅里炸。这种小吃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

油条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国意大利面,中空油炸食品,口感脆而坚韧,是中国传统的早餐之一。类似的油炸面食,起源远早于宋代,可以追溯到唐代,具体时期不能验证。

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谢就记录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然而,这种被称为冷工具的食物应该像女人穿的缠臂金,类似于撒子,而不是油条。油条应该是南宋以油炸面食的又一创新。

所以这种油条的起源也与秦桧有关,岳飞深受南宋人民的喜爱。每个人都为岳飞感到骄傲。但正是这样一个英雄被残忍地杀死了,人们怎么能不感到悲伤呢。因此,秦桧的恶名也在民间流传。民间人民以各种方式诅咒秦桧,一个叛徒,当时发明了油条。

当时的油条不叫油条,叫炸油桧。据史料记载,有一个卖早餐的小贩,为了表达内心对秦桧的仇恨。

于是一天早上,两个恶棍用面团捏了捏,他们有自己的样子。一个是仿秦桧画像捏出来的奸臣秦桧,另一个是仿照画像捏出来的秦桧老婆。

为了发泄对们对这对夫妇的巨大仇恨,他们把这两个恶棍绞在一起,扔进沸腾的油锅里。虽然这个炸的只是用面团做成的秦桧,但也足以看出当时民间对这对奸臣的仇恨有多深。与人们对岳飞的热爱相比,它真的是一个永恒的世界,一个臭味。

这种小吃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快速传播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小吃的名字和意义。

另一种是这种小吃的味道也很受欢迎,所以很快街上就有摊位卖了。经过长时间的传播,这个名字逐渐随着南宋的崩溃而改变。现在,它已经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油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是什么典故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现在,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只要把一本书看上百遍,自然就能领悟其中的精髓。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读书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书的种类则要多出百倍,在三国时期大家想看书可能也就只有春秋时期的书籍,所以只能来来回回反复的读。所以这次讲的成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凸显了古人的读书方法,虽然书不多但能保证每一本都读透,每个人也能参悟出不同的道理,起来看看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王肃传》注引《魏略》,时间是在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主人公名叫董遇。原文如下:

初,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初,董遇对《老子》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为该书作训诂注疏。他还非常喜欢《左氏传》,并为该书辨别异同。有人想拜董遇为师,却遭到董遇的拒绝。董遇表示:“读书一定要先读上一百遍,书中的意思便自然会显露出来。”有学生对董遇表示:“苦于没有时间读书。”董遇回答道:“应当利用三余的时间来读书。”学生问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晚上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阴雨天都是多余的时间,也可以读书。”

本文要要介绍的三国成语有两个,一个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另一个则是“三余读书”。前者的意思是读书的遍数一多,书中的意思便自然显露出来;后者的意思则为抓住一切空闲时间读书。这两句成语都是由董遇所首创。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但如何抓住空闲时间读书、怎样才能理解书籍的精髓,这里面的诀窍却并非人人都能明白。而早在一千多年前,董遇所首创的这两句成语恰恰回答了这两个疑问。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董遇这个人物。关于董遇的事迹,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无只言片语,但在三国时人鱼豢所撰的《魏略》当中,董遇与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详等人的事迹被并传,有个简略的介绍,他们七人被鱼豢誉为“儒宗”,简言之就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家。

董遇,字季直,籍贯不详,早年与哥哥季中一起投靠将军段煨,后来又来到京城,担任过黄门侍郎。曹丕及曹睿当政期间,董遇先后担任侍中、大司农等职,数年后病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拈花微笑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在历史文化中,禅宗的特色就是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但是其中就有很多人不理解其中的意义,更不知道怎么理解,但是有人问到拈花微笑典故是什么,你了解多少,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

拈花微笑的典故: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之后其中的一个迦叶“破颜微笑”,宗教堂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这就是禅宗“拈花微笑”的典故。

拈花微笑的典故,指的是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雁塔题名的典故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

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尽管新科进士们诗兴不减,而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花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罄竹难书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隋末时,杨玄感起兵准备推翻隋炀帝的统治,便把李密请去做谋士。后来,杨玄感由于在关键时刻未采用李密的计谋,导致最后兵败被杀。

随后,李密就投奔了瓦岗的翟让,并帮助起义军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大胜利。后来,李密设计将翟让杀死,夺位建立政权。在起义军准备攻打洛阳时,李密发表了一篇声讨隋炀帝的檄文,宣布隋炀帝有十大罪状,号召百姓起来推翻隋炀帝。在这篇檄文中,就写到“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指将南山的竹子全做成竹简,都写不完隋炀帝的罪行。

渐渐地这个故事就演变成了罄竹难书,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写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秋节吃月饼有什么典故?有什么故事?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休声美誉什么意思?休声美誉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484 字

+ 加入清单

汉献帝刘协本来还当不了汉朝皇帝,是因为董卓入住朝廷,他把刘辩废掉,才让刘协有机会当这个皇帝。董卓这番举动,也让刘辨成了东汉唯一一位被废黜的皇帝。不过当时汉室政权已经被极大削弱,董卓就不能直接挟持汉少帝达到同样的效果么,为什么还要专门扶持刘协上位。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休声美誉”,就和这起事件有关,董卓也算老谋深算之人,一起来看看背后的真相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回,发生在董卓废掉少帝、另立献帝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董卓和李儒。原文如下: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乃命李儒读策曰:“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董卓进入洛阳后,利用吕布杀死了丁原,控制了洛阳的军队。接着,董卓由于袁绍发生冲突,袁绍不得不被迫离开洛阳。至此,董卓再无后顾之忧,便趁着少帝上朝之际,公然让谋士李儒宣读策文,废掉了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李儒在策文中所提到的“休声美誉”,意为美好的声誉。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董卓为何改立刘协为帝呢?小说作者在《三国演义》中给出了一个理由,说是董卓认为“今上(指刘辩)懦弱,不若陈留王(指刘协)聪明好学”,这个说法也与历史记载近似,在《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纪》中曾经提到:“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

不过,由此却引申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既然无论是谁当皇帝,都会沦为董卓的傀儡,董卓又为什么一定要大费周章废掉刘辩而改立刘协呢?这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刘辩和刘协的身世说起。

少帝刘辩生于汉灵帝嘉平五年(公元176年),他是汉灵帝与皇后何氏所生。何氏的哥哥也就是大将军何进,外戚集团的首脑。而后来的汉献帝刘协则是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母亲是汉灵帝的妃子王荣。其母王荣在生下刘协后不久便遭皇后何氏毒杀。与哥哥刘辩相比,童年时期的刘协可谓历经坎坷。

尽管刘协的年纪小于刘辩,但在汉灵帝的心中,刘辩举止轻浮,没有帝王应有的气质。故此,汉灵帝曾经倾向于立刘协为太子。但由于碍于当时的继嗣传统,迟迟没有下定决心。等到了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逝之前,他将刘协交给自己最为信任的宦官蹇硕,做好了一旦自己驾崩就由蹇硕辅佐刘协登基的准备。

汉灵帝病逝后,蹇硕打算先除掉何进,铲除何氏一党,让刘协顺利登基。不料还没等蹇硕动手,何进就抢先一步将蹇硕杀死,刘协因此失去了登基的机会,刘辩登上了皇位。

对于董卓而言,刘辩代表的是外戚集团,而刘协才是汉灵帝心中最为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因此,董卓进京后提出废掉刘辩改立刘协为帝,目的是希望通过此举赢得士大夫集团的好感,为自己的专权创造有利条件。不过,令董卓没有想到的是,士大夫集团对于自己这个来自“边鄙之地”的武夫并无好感。无论他是否进行废立之举,士大夫集团都会与其反目。而董卓此次的废立之举,恰恰给了士大夫集团们一个绝佳的借口,诸侯讨董之战也因此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指掌而谭什么意思?指掌而谭典故介绍

全文共 1239 字

+ 加入清单

彭羕是东汉末年官吏,彭羕原本是刘璋的手下,在益州担任书佐。但此后有人向刘璋诽谤彭羕,导致彭羕被贬为奴隶。正好此时刘备入住益州,彭羕便想投靠刘备,所以去找庞统当中间人。彭羕的确有才,但容易嚣张自矜,诸葛亮就对他十分不满意,此后刘备也是逐渐疏远彭羕。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指掌而谭”就和彭羕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彭羕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主人公名叫彭羕。原文如下:

羕于狱中与诸葛亮书曰:“仆昔有事于诸侯,以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振威暗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与兴业致治,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会公来西,仆因法孝直自衒鬻,庞统斟酌其间,遂得诣公于葭萌,指掌而谭,论治世之务,讲霸王之义,建取益州之策,公亦宿虑明定,即相然赞,遂举事焉……至于内外之言,欲使孟起立功北州,戮力主公,共讨曹操耳,宁敢有他志邪?孟起说之是也,但不分别其间,痛人心耳。”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彭羕在狱中写信给诸葛亮说:“以前我奔走与诸侯之间,认为曹操暴虐无道,孙权不守道义,刘璋愚暗软弱,只有主公具备王霸气度,可以与他一起振兴汉室,所以我才有了高翔远举、奋发向上的志向。

正巧主公来到蜀中,我通过法正自荐于主公,再加上庞统的沟通安排,我才得以与主公在葭萌相见。我们谈得非常融洽,纵论天下大势,讲述王霸之略,我还提出了夺取益州的策略,而这正是主公所需要的,对此非常赞同,于是便成就了今天的事业。

至于我与马超所说的你主外我主内之类的话,不过是要马超在北部边境立功,为主公效力,共讨曹贼而已,哪里敢有别的想法?马超汇报这些话是对的,但他不加分析,不作说明,真让人痛心!”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彭羕口中的“指掌而谭”,意为打着手势进行交谈,比喻交谈非常融洽。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国策·秦策一》中的“见说赵王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彭羕,是汉末益州名士。刘备与刘璋爆发益州争夺战期间,彭羕依附了刘备,并受到发生和庞统的器重,并将其推荐给刘备。刘备对彭羕的评价也很高,“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刘备夺得益州后,彭羕被任命为治中从事,足见刘备对其的重视程度。

不过,诸葛亮对彭羕却并不看好。他多次密奏刘备,指责彭羕有二心。久而久之,刘备对彭羕逐渐疏远,后来干脆将其降级到江阳担任太守。彭羕对此非常不满,在马超面前发泄。据《三国志·彭羕传》载,彭羕在与马超的谈话中曾经说出“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之语,不仅表达对刘备的蔑视,还唆使马超背叛刘备。

彭羕的这番话让原本就在刘备手下很不如意的马超非常担心,唯恐自己受到牵连,便将这些话汇报给刘备和诸葛亮。刘备大怒,将彭羕逮捕治罪。彭羕在狱中写信给诸葛亮,对自己的言语进行诡辩。不过,诸葛亮并没有因此在刘备面前替彭羕求情。没过多久,彭羕被处死,年仅三十七岁。从彭羕的行径来看,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怪不得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烛光斧影是个什么典故

全文共 177 字

+ 加入清单

烛光斧影”其实是个历史典故。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做了17年皇帝。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有野史传说赵匡胤是被弟弟,太宗赵光义所杀。太祖死前只有赵光义在旁,有人看到烛影下赵光义身影移动,又听到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继承皇位的是赵匡胤的弟弟而非儿子,不合传统习惯,因此后世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才高八斗的故事 才高八斗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有名的山水诗作家,他常常自叹怀才不遇,丢下公务不管,出去游山玩水。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一顿。只要他作出一首新诗,便被人争相抄录,宋文帝也十分赞赏他。对此,谢灵运曾这样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才高八斗》成语典故

南朝宋国有个人名叫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政治上的失意,从而寄情于山水,写有大量山水诗,与文章冠绝当时的另一个文人颜延之齐名,并称为“江东第一”。

他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的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谢灵运为人清狂,恃才傲物,曾于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意味天下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只有曹植文才卓越,可使他由衷折服。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汉族,原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人称谢客,以字行于世。他是南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谢灵运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开创者,也是由他开始,山水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美食典故 奶酪的起源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美食典故奶酪起源

奶酪是最古老的加工食品之一。公元前约3000年,苏尔美人记载的大约20种软奶酪是奶酪诞生最早的证明,在欧洲和埃及发现的遗留下来的奶酪制造设备也出现在那个时候。然而,对于奶酪制造工艺真实出现的时间我们却只能猜测。

最可能的理论是:大约公元前10,000年,山羊和绵羊被家养,早期的牧人开始利用变酸的牛奶分离出凝乳和乳浆,再经过沥干,成型,干燥,凝乳就可以变成一种简单而有营养的食物。由于牛被家养的时间明显晚于山羊和绵羊,所以牛奶奶酪比羊奶奶酪晚两三千年。

古希腊的奶酪

提起奶酪和奶酪制造就不得不提到古希腊文学。荷马的《奥德赛》中描述了当尤利西斯和他的人藏在独眼巨人山洞中时,独眼巨人给他的母牛和山羊挤奶,然后使一半的牛奶变酸,沥干凝乳,把它们放在一边的柳条筐中。

罗马的奶酪

罗马人喜欢直接吃奶酪或用奶酪、甜酒和橄榄油做成小蛋糕。有一篇农业的专题论文中写道“鲜奶是怎样变成奶酪的?是把凝乳中的乳清去除,撒上盐然后放置在阴凉的地方。除了加重味道以外,盐还有助于奶酪的风干和保存,所以研制和硬化需要不断的重复。”成熟的奶酪需要经过洗涤、干燥、包装后运输。自从奶酪被定为美国军人协会会员日常补给后,也会被运往军队的仓库。

罗马之后

罗马帝国覆灭后,先后被诺曼底人、蒙古人、阿拉伯人占领过。先前奶酪的做法和技术经过千年的时间,逐渐被人们淡忘,只在山区和偏远的修道院中保留了下来。在那里有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古老的奶酪制作工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