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谁能告诉我04592是什么意思啊!汇总12篇

浏览

667

文章

12

篇1: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南辕北辙意思是: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辕北辙故事简介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路人告诉他方向错了,楚国应该往南方走,往北方走永远都到不了。那人依然固执地让车夫往北走。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南辕北辙的出处

南辕北辙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魏策》:“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虎作伥是什么意思 为虎作伥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2391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古代的一些成语很多都是寓意比较深刻的,或者就是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故事。比如说这个“为虎作伥”,想必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吧,这个成语应该是比较常见的一个。那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告诉大家什么样的道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为虎作伥是什么意思

为虎作伥,汉语成语,拼音是wèi hǔ zuò chāng,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出自《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

【近义词】率兽食人、助桀为恶、借势作恶、为虎傅翼、助纣为虐、助桀为虐、为虎添翼

【反义词】 劫富济贫、两肋插刀、除暴安良、为民除害

成语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2、为虎作伥的故事

故事一

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作“伥”(chāng),伥会死心塌地地为老虎奔走效劳。

有个叫马拯的读书人,爱好游历山水。这一天,他来到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衡山风景秀丽,马拯忘情山水,在松林间转悠,不知不觉到了黄昏,看来这个晚上他是走不出去了。

马拯正着急,忽然看到前面大树上搭着一个窝棚,上面一个猎人正朝他示意。马拯一低头,看见原来就在前面不远是猎人设的一个陷阱,马拯吓了一跳说:“好险!”

猎人从树上跳下来,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天黑了还在林子里转悠?”

马拯把自己贪恋山水而忘了时间的事说给猎人听了。猎人说:“这里老虎很多,十分危险,你一个人不要再走了,就在我这里过一夜吧。”猎人边说,边走到陷阱边,架好捕虎用的机关,然后带马拯登上大树的窝棚。马拯一个劲道谢。

半夜里,马拯从睡梦中醒来,忽听得树下叽叽喳喳有许多人在讲话,声音越来越近。马拯警觉起来,借着月光,看见前面走来一大群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总共怕有几十人。这些人走到马拯和猎人栖身的大树近旁时,忽然走在前面的那人发现了陷阱,十分生气地叫起来:“你们看!是谁在这里暗设了机关陷阱,想谋害我们大王!真是太可恶了!是谁竟敢如此大胆!”说着,和另外两个人一起将猎人设在陷阱上的机关给拆卸下来,然后才前呼后拥互相招呼着走过去了。

待这伙人走后,马拯赶紧叫醒猎人,把刚才的一幕告诉了猎人。猎人说:“那些家伙叫做伥,他们原本都是被老虎吃掉的人,可是他们变作伥鬼后,反而死心塌地为老虎服务,晚间老虎出来之前,他们便替老虎开路。”马拯听后明白了,他对猎人说:“那他们刚才所说的大王一定是老虎了。老虎可能不多久就要来了,你赶快再去把机关架好。”

猎人敏捷地从树上下来,把陷阱上的机关重新架好,刚登上大树,只听一阵狂叫,一只凶猛的老虎从山上直窜过来,一下扑到陷阱的机关上,只听“嗖”的一声,一支弩箭弹出,正中老虎心窝。只见老虎狂暴地跳起,大声吼叫,叫声直震得松林发抖,老虎挣扎了一阵,倒在地上死了。

老虎巨大的哀叫声,惊动了已走了很远的伥鬼们,他们纷纷跑回来,爬在胸口还流着血的死老虎身上大哭起来,边哭还边伤心地哀号着:“是谁杀死了我们大王呀!是谁杀死了我们大王呀!”

马拯在树上听得明白,不由得大发雷霆,他厉声骂道:“你们这些伥鬼!自己是怎么做的鬼还一点不知道,你们原本就死在老虎嘴里,至今还执迷不悟,还为老虎痛哭!真令人气愤!”

这些伥鬼,自己明明被坏蛋害死,可是死后还要做坏蛋的帮凶,实是可恨。

故事二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吃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

故事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

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 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3、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做坏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有强大的武力支持。试问:没有老虎提供武力支持这个坏事还能做的成吗?它隐藏的含义是: 要想为民除害先要把老虎弄走,没了武力支持的坏人是做不成坏事的。因为他以前做坏事别人不敢反抗是因为害怕老虎,现在老虎不在了他再欺服别人别人就敢反抗了,他的坏事就做不成了。 打个比方:你们班有个人他亲戚是校长,他仗着亲戚是校长天天欺服人,其他人害怕校长不敢反抗,如果校长换人了,他再欺服别人别人还会怕他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将夜颜瑟告诉宁缺横竖皆二便是井是什么意思?​井字符有什么用?

全文共 1277 字

+ 加入清单

颜瑟作为人间第一神符师,也是宁缺学习神符的首席师傅。不过颜瑟在与卫光明决战中两人同归于尽,颜瑟临死前告知宁缺“横竖皆二便是井”,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宁缺当然也知道井字怎么写的,但对于这个井字符还没有完全领悟透彻。不过这道井字符是宁缺后期来用报仇非常重要的一道必杀技,颜瑟如此用心良苦帮助宁缺,也是看中了他以后的潜力,其实当做主角光环也是说得通的。

横竖皆二便是井什么意思?

话说颜瑟大师与为光明决战的时候,两人都知道这一战不会有好结果,因为两人的实力是差不多的,一个是大唐最有名的神符师,一个是西陵神殿的光明大神官,都是达到了巅峰的境界,所以他们在决战前也是交代了他们的后事,为光明交给了桑桑黄金罗盘,把光明大神官的位置留给了桑桑,而颜瑟大师给桑桑一句话要桑桑带给宁缺,这句话就是“横竖皆二便是井”,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宁缺从荒原回来的时候,桑桑也把这句话告诉了宁缺,宁缺也记住了,但就是琢磨不出其中的道理,宁缺也知道师傅送给他的是一道神符,但究竟如何使用,宁缺是不知道的,但宁缺不是一个愚笨的人,在慢慢的学习中终于知道了这个“井”字符的威力。

宁缺来大唐就是为了给林光远一家报仇,所以他进了书院,拜了夫子为师,而颜瑟大师也看出了宁缺的潜力修为也收了宁缺为徒,还教宁缺练习神符,当宁缺画出人生第一道符的时候,连桑桑都是替他高兴,还有后山的师兄师姐,这也是宁缺的一大突破,宁缺就是要壮大自己才能杀死自己的仇人。

井字符威力初显

当年卓尔还收集了杀死林光远一家的仇人名单,名单中就有御史张贻奇,铁匠陈子贤,茶师颜肃清,还有两个叫黄兴和于水主的人,他们都参与过当年的那场杀戮,而最大的凶手就是夏侯和亲王,宁缺是一个都不会放过的,也将一个一个的去要他们的命,夏侯和亲王是很厉害的人物,是要谋划好了的,而其他人宁缺是不会放在眼里的。

黄兴和于水主都是当年参与杀死林光远一家的人,他们也都拿了很多的好处,他们就是想到退休的时候过上好日子,黄兴和于水主都是负责开关城门的人,每天早上负责开城门,每天晚上负责关城门,工作很清闲,但是他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这天两人下班,无意中说起当年的那件事情。而在下班的路上他们遇见了一个背着大黑伞、背着砍柴刀的黑衣男子,黑衣男子还给他们行了礼,而他们却看到了黑衣男子那不一样的眼神,他们也是一阵心惊。

感到心惊就是感到害怕,也感觉到危险越来越近,这两个人都是亲王和夏侯的人,而黄兴手里此时却多了一张纸条,纸条上的字符他也看不懂,黄兴就赶紧叫于水主去告诉亲王,而自己也要回头去看一看,而坐在马车里的黄兴正感到害怕的时候,手上的纸符竟然燃烧了起来,然后是身上,全部燃烧,在黄兴的大叫下没多久已经变成一摊骨灰。而于水主在路上跑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的腿走不动了,一看自己的腿已经和身子分离了,而过后就是身体、膀子、头颅都慢慢的分开,最后变成了一堆肉块,而他们的死就是宁缺干的,黄兴被宁缺的火符烧死,而于水主就是使用的颜瑟大师留给他的“井”字符,宁缺把浩然剑气融入“井”字符,两横两竖把于水主分成了八块肉块,宁缺终于知道师傅留给他的遗言是多么的厉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多什么意思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曹冲称象的故事说明了曹冲非常聪明睿智,能够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并善于解决矛盾,他用大石头,化整为零地解决了远古时期没有地磅的疑难问题,说明了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曹冲称象故事:

曹操的儿子曹冲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孙权曾经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曹冲简介

曹冲字仓舒,谥号邓哀王,东汉末年沛国谯人。是曹操的三儿子,由曹操的小妾环夫人所生。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冲病重不治而去世,年仅十三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物极必反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物极必反的意思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物极必反告诉我们当事物发展到极端时,就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物极必反的近义词有:月盈则亏、剥极则复、剥极将复、日中则昃、极则必反、乐极生悲、穷则思变、否极泰来、周而复始。

物极必反的用例

1、我坚信凡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2、世界上的事总是物极必反,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3、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以免物极必反,收到反效果。

4、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5、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一条规律。

6、俗话说,物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7、事物发展重要的一条规律是物极必反。

8、要知道物极必反,最黑暗的阶段过去了,光明就会到来。

9、世界上的事总是物极必反,可以说是亙古不变的定律。

10、凡事物极必反,如果耽溺于富贵,就会招来灾祸。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揠苗助长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也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成语解释

揠(拔)苗助长,汉语成语,拼音是yà miáo zhù zhǎng,意思是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的意思 草书大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意思是: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出自《草书大王》。

《草书大王》原文

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工整。人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字非常潦草,写了满纸。他当即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询问张丞相念什么字。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草书大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

1、做一件事光靠爱好是不够的,要付出努力才可以获得成功,否则最后只会令自己难堪!

2、做错事情不能责怪别人,要检点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意思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告诉我们什么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意思是: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路程,就不可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不可能汇成江海。这句话出自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劝学》。

不积跬步的原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劝学》)

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燕子和蝙蝠的争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燕子与蝙蝠的争论寓言意思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燕子蝙蝠争论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忽略事情本身具有的宏观性,否则得到的结果一定是片面的,也是不正确的。

《燕子和蝙蝠的争论》

夜幕降临,燕子忙活了一整个白天,准备归家休息,这时蝙蝠刚睡醒,准备出来活动了。燕子指责蝙蝠说,它不应该每天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却反驳燕子说,日落是早晨,日出是傍晚,当然应该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

对此,燕子和蝙蝠争论不休,于是它们两个打算去找百鸟之王凤凰评判。在路上,它们碰到了一只鸟儿,鸟儿告诉燕子和蝙蝠说,凤凰最近出门游玩了,一切事务都交给了猫头鹰代为管理。因为猫头鹰的习性和蝙蝠一样,于是就另外悄悄地告诉燕子说,即便燕子和蝙蝠去了猫头鹰那里,也评判不了什么的。

《燕子和蝙蝠的争论》的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不要站在个人的角度上看问题,如果我们忽略了事情本身具有的宏观性的话,得到的结果也一定是片面的、不完整、不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囫囵吞枣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囫囵吞枣意思是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事不要着急,不要把一步不能完成的是事,强行一步做好,要按事物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

囫囵吞枣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纪昌学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0个字 纪昌学射意思及道理

全文共 1111 字

+ 加入清单

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要学会一项本领,必须下苦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并且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前进,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学习没有捷径,要想精益求精,只能依靠反复、刻苦的训练。

《纪昌学射》的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尅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译文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才可以学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两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看东西才可以。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向南远远地看着它,十天之后,虱子在纪昌的眼中渐渐变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用这种方法 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加固的弓,用楚地出产的篷秆作为箭,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心,但毛却没有断。

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抬高脚踏步,跺脚,拍胸膛。说道:“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纪昌把飞卫的功夫全部学到手以后,觉得全天下只有飞卫才能和自己匹敌,于是谋划除掉飞卫。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在野外相遇。纪昌和飞卫都互相朝对方射箭,两个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却没有尘土扬起。最后飞卫的箭射完了,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飞卫赶忙举起身边的棘刺去戳飞来的箭头,把箭分毫不差地挡了下来。于是两个人都扔了弓相拥而泣,互相认为父子,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任何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讽刺了什么 狐假虎威寓言故事意思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他人表面的威势所吓倒,要看清现象背后的实质。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仗势欺人的无能小人以及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假虎威》的故事

老虎在森林里寻找各种野兽,想要吃掉它们,终于老虎抓到了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结果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狐假虎威》的出处

《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原文如下: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