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宋都城遗址合集20篇

沙湾古遗址位于淇澳岛东部高出海岸的沙丘上,1984年文物普查中在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物,成为广东省境内屈指可数的历史年代较早的古文化遗址之一。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宋都城遗址,供大家参考!

浏览

1949

文章

1000

篇1:内蒙古发掘出8000年前原始村落遗址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在内蒙古敖汉旗发掘8000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专家认为,这次的发现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发展进程有重要价值。

这次发掘的8000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位于内蒙古敖汉旗东部兴隆沟村,共发掘出14座房址,30余座窖穴,8座室内墓葬。这次发掘出的房屋的遗址都是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灶坑位于居室的中部,房屋的居住面都夯实过。在房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铲、石球、石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工具,在其中的一个房址中发现了成组摆放的石器,最大的石铲长35厘米,最小的只有3.5厘米,整整相差十倍。反映出远古人类在制造和使用工具上的智慧。另外,在房屋内还出土了猪、鹿、狗等动物骨骼,反映出狩猎采集是当时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专家认为此次在内蒙古发掘的原始村落遗址保存完整、布局清晰,对研究中国远古社会形态以及早期人类建筑特点有重大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斯勒塔格佛寺位于柯坪县西北约10公里处,原柯坪县水泥厂旧址北克斯勒塔格山前。佛寺东为苏巴什河,南为生长茂密的胡杨林。

克斯勒塔格佛寺依托克斯勒塔格山体前延伸出的缓坡修建。在佛寺的构建过程中依照山体的走势,利用山体表面坑洼粗糙的特点,将黄泥土夯筑其上,构筑成一个大平台。整个佛寺建筑利用克斯勒塔山体的走势依次构建了三个高低错落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利用夯筑与大土坯垒砌筑的方式修建了高大的佛堂、禅房、僧房及佛塔。整个佛寺建筑依山体走势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在佛寺南面修筑了一条通往顶层佛殿的台阶。整个佛寺面积14854平方米,佛寺地表与山体最上部的佛堂高差达25米。在残存的僧房墙体上尚可见有烟道及土坑,为当时僧侣烧火做饭的地方,在佛殿的墙体上还可见有佛龛。克斯勒塔格佛寺利用山体构建,构思奇妙,技艺精湛,工程浩大。这种佛教寺院的建筑方式在阿克苏地区的佛教寺院建筑中是最神奇、壮观的一处。站在平地仰望佛寺,其宏伟壮观的身姿,雄踞险关的气势,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在佛法--时的宏大壮观场面,让人不由慨叹古人的勤劳、智慧与伟大。

1975年在佛寺下修建水泥厂取土时,在第二层平台的佛塔下出土了两件完整的彩绘舍利盒及泥塑佛像残件,现收藏于自治区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格致坪遗址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格致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格致坪遗址位于临洮县三甲乡格致坪村北5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齐家和寺洼三种文化。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米。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泥质橙黄陶片,彩陶纹有施黑彩带纹、网格纹、同心圆纹,器形有盆、罐等;齐家文化泥质和夹砂红陶片,饰绳纹、篮纹,器形有单、双大耳高领罐、鬲、盆等;寺洼文化夹砂红褐陶和灰陶片,饰绳纹,器形有马鞍口形罐、双耳袋足鬲等。并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石弹丸等。遗址保存较好,内涵丰富,对研究前述三种文化的承袭关系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马鞍山古人类遗址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马鞍山古人类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鞍山古人类遗址

马鞍山文化是我国旧石器多元文化的代表,是西南部文化区系的组成部分。马鞍山北洞文化遗址上部层位年代属晚更新世后期,距今约1.5至1.8万年;下部层位则距今2万年以上,与贵州黔西观音洞及邻近四川、云南、湖北房县等地同时代遗址亦有相似标本。1986年首次系统发掘的万余件化石中,找到大熊猫、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华南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代表性动物齿化石,出土一件人的下颌骨并附着前臼齿和臼齿;人类用火遗迹有灰坑、灰烬、烧骨等。所获骨器制作除打击技术外,有骨锥、骨铲、骨叉、耳陲、胸陲、还有骨镊和刻纹的骨棒,都是旧石器时代罕见的文化遗物。遗址中存在两个文化类型:出自层位上部的2―6层器物,以小型工具为主,频似四川富林文化,更远可追溯至我国北方的小石器文化传统,它代表一种交流文化。出自层位下部7―8层的文化遗物,与黔西观音洞文化接近,代表一个区域性文化。1990年第二次系统发掘,获2万件碎骨片,400多枚动物齿化石,石制品1300多件。碎骨片的专项研究中分析指出,这些碎骨的产生主要是遗址的占有者——马鞍山人的生活活动:敲骨吸髓和制作骨制品所造成的。文化性质与1986年发掘物相同。马鞍山南洞1990年发掘,出土化石万余件;动物齿化石300多件,经初步整理鉴定为15种属;石制品202件,其中43件已加工成器的工具、磨光石斧2件、它暗示遗址所在区域内在较长时间存在古人类活动;还获人牙化石4枚,分别为40岁左右,25-26岁,2-3岁的晚期智人。文化性质与北洞相同。总之从时间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考虑,以及出土文化遗物的丰富,它对研究我国旧石器多元结构和文化圈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发掘物,给我们描绘了马鞍山晚期智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图景。在马鞍山岩溶山间盆地周围、温暖多雨的气候,山峰坡脚雨水冲刷下堆积肥沃的土壤,洪水期蟠龙洞伏流泄水不及,盆地底部河流两岸沉积了肥沃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冲积土和第四纪以来发育堆积的黄壤土上,箐密林深,牧草旺长,鸟语花香,岁月的流逝,自生自灭自长,自我发展、自我适应,自我协调,形成良好的生态和气候环境,松、杉、柏、桃、李、杏、竹、柳、杨……等竞相生长,鲜花野草铺满了马鞍山周围盆地,山谷、山泉涓涓细流,泉水汩汩,湖水碧蓝,成群、喜温食草动物野鹿、水鹿、水牛、犀牛、剑齿象、熊猫、巨貘在牧草丛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追逐。一群马鞍山人的男女老幼手持自制的狩猎工具,如弓箭、木棒在围捕食草动物;一群在河边或湖边用鱼叉叉鱼。在马鞍山岩厦东方避风处他们用石制的砍砸器,刮削器、尖刃器剥离兽皮、割肉、然后用木棒或竹子挑着在火坑上烤熟,等待家人日落满载而归,围着火坑,迎着魁岩上升月亮洒下的银光,哼着愉快的小调,尽情欢乐地饮用。虽四周不时传来虎啸、狼嚎、熊啼,由于岩厦在悬岩绝壁下,一面临天门河,便于观察和防御,年老者守夜,其他男女老少皆香甜睡去。白天闲时,他们将兽骨敲骨吸髓后,选用好的骨片加工出骨稚、骨棒、耳坠、胸牌、鸡心式的胸坠来装饰打扮自己,缝制兽皮穿在身上。那些碎骨随意抛在西边斜坡上。马鞍山人后裔在何处,踪迹何处寻,还有许多谜团待人们去寻找、去探索、去寻根究底。

景点交通:该景点位于县城区南部,徒步或乘出租车、三轮车均可。

景点服务:该景点处于待开发阶段,所需服务可在县城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陕南军委会遗址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陕南军委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陕南军委会遗址

陕南军委会遗址位于南郑县郭滩乡利民村一组革命烈士陈-故居,是为了纪念汉中长征第一人陈-及陕南特委组建红二十九军的会议遗址:1981年3月被

南郑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小屏同志(1905-1935)1925年毕业于汉中联立中学,1931年2月在周家坪小学加入了中国0。12月任0协税支部委员,0西南区区委员,1932年2月任周家坪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3月接持0陕西省委特派员贾拓夫到陈家湾自己家中召开了0陕南-会,8月被选任0志褒西南区委书记,9月陕南特委书记陈淺伦来家共同研究建立红二十九军,指挥其侄子陈鼎刻制了一方“红二十九军关防“(大印),借此年春茺向广大群众宣传反内战,反苛损杂税,反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压迫,开仓放粮,发动群众参加游击队,参加红军,有力地开拓了游击区域和武装缔斗争,他的家居即是红二十九军的研究成立地,陕南特委,南郑县县委,军委活动地,军械库,地下党及西南区委重要会址。1930年底陈小屏将自家的田地全部卖掉,用于支援红军和革命活动,并动员党团员及红友大量损资迎接和支援红四方面军进陕入川。1933年他家被-三八军九十八团一营长李俊顔带兵包围,南褒区遭到破坏,他同陈庆伍,赵德茂受党指示迅速转移风县,12月风县党组遭到破坏,他带病返回家中,继续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敌人三次到陈家湾,流西河,他急忙转移到

1935年2月初红四方面军发动了陕南战役,他亲自率领党团骨干和优秀的劳苦群众参军参战,被任命为红军独立团政委,四方面军撤离汉中时,他随红军入川长征,一路英勇善战领导有方,为革命留下了丰功伟绩;五月初不幸于雅安反围攻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岁,一九五七年十二月援予有毛泽东和-委员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安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地位于四川省石棉县彝族乡,纪念地由以红军头像为标志的纪念碑、存放革命文物的纪念馆、大渡河红军渡口、红军炮台、红军机枪阵地、红军战斗遗址、红军强渡成功登岸的安靖坝桃子湾、红军书写的标语、保存完好的红军指挥楼等部分组成。

大渡河位于长江上游一条峡谷河流,水深流急,为一道天险。安顺场地处大渡河中游,是大渡河畔的一个重镇,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198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渡过金沙江休息5天后,由会理沿安宁河谷抵达大渡河安顺场渡口。红一团挑选了17名勇士,于5月25日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登岸,并陆续渡过了一个师,取得强渡大渡河的首战胜利。因此,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驰名。

保护范围:北至泸石公路,南至安顺场老街,西至松林河,东至迫击炮阵地。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南、北外延50米,向西外延2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青杠坡战役遗址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青杠坡战役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杠坡战役遗址

青杠坡战役遗址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在土城镇东北约3千米。以青杠坡战斗为核心的土城战役,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亲自指挥的第一仗,是导致红军四渡赤水的直接因素。

战役简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原定执行《渡江作战计划》,经习水从泸州至宜宾一线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24日,红一军团进占土城。中央纵队和三、五军团陆续抵达土城后。川军刘湘一面调重兵-长江,一面派八个旅分进合击。红一军团的一、二师分别在黄陂洞、复兴场受阻;红九军团在赤水箭滩受阻;红军从赤水入川的大门被川军封堵。同时川军模范师部郭勋祺等部尾追至青杠坡。此时红军前有阻敌,后有追兵。1月28日晨,红军在青杠坡与川军展开激战,毛泽东等到青杠坡附近的大埂上指挥。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共和国的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一任国务院总理(-)、七大元帅(-、-、彭德怀、聂荣臻、-、罗荣桓、-)及数百名将军参加作战。由于情报判断敌认兵力为两个旅四个团,但川军参战部队实为8个多团,且还有增援部队赶到。战斗非常惨烈,我军部分阵地被突破。危急关头,-、-亲上前线指挥作战;毛泽东、-命令干部团发起冲锋,夺回部分阵地,同时电令红二师从元厚跑步回援。经过反复争夺,红军占领了主阵地营棚顶,但未能达到歼灭追敌的目的。红军伤亡了3000多人。毛泽东等当机立断,给予川军重大杀伤,指挥红军主动撤出战斗,改变行军路线,西渡赤水河。以灵活机动的运动逐步摆脱了费口舌,迈出了由被动转为主动的第一步,青杠坡战斗为红军一渡赤水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2002年,老红军、-原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了“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碑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炮台遗址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炮台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古炮台遗址

古炮台遗址位于河口县城东南隅炮台山上。与越南隔河相望,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57-1908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圆桶形两层钢混结构碉堡式建筑,高11米,直径125米,设炮位三个对准不同方向,楼上三个窗口用于观察了望。底层有长4米、宽3米、深1米多的地下室。原英国铸造的两门铁炮和一件铜铳,保存在县文物管理所。1991年1月,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河口县城东南隅炮台山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南诏太和城遗址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南诏太和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太和城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桥乡太和村西的鹤顶峰麓,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是一座山坡上的城市。古城西起佛顶峰,以南延伸至洱滨村,长3350米,以北延伸至洱海岸边,长3225米,全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

太和城原为河蛮(白族的先民)所建立的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沼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次年(公元738年)以太和城为都城建立南诏政权,直到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止,历时42年,太和城是南诏前期的都城。山顶有金刚城,建有鹤顶寺,在洱海金梭岛上建有南诏避暑宫,城内立有著名的南诏德化碑,可供考察、游览。

太和城一直到明朝后才逐渐荒废,现在保留着一些断壁残垣。现存苍山顶的金刚城及南、北两道城墙。城墙多依山势用土夯筑而成,残存的北段城墙高出地面约3米,厚约5米。

太和城遗址是云南悠久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云南与中原交流往来的重要见证。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古城以南7公里的太和村西苍山佛顶峰麓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门市价:10.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汉代阿克陶古城遗址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汉代阿克陶古城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汉代阿克陶古城遗址

阿克陶古城是自治区人民政府1957年公布的首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为汉代古城,位于今阿克陶县旧城。又称阿合图古城,当地群众习惯称“阿克巴夏汗城”。“阿克巴夏汗”,又名“汗西尔达克”,为明末清初天山吉利吉思克普恰克部首领。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西尔达克将伊斯兰教黑山派和卓达尼雅勒接到阿克陶,支持其夺取白山派统治的叶尔羌汗国王位。据说此遗址即为阿克巴夏汗屯兵的兵营。此遗址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称其为汉代之桢中城。汉代桢中城,为疏勒国的卫星城,东汉元和元年(84年),疏勒王忠叛汉,拥兵桢中城,并联康居兵共守桢中以抗班超。班超遣月氏派使劝说康居,使其撤兵。康居兵撤出桢中,并将叛王忠带往康居。三年后,叛王忠再借康居兵占据桢中,并密谋以计诱杀班超。班超将计就计,带亲随至桢中,在忠设置的鸿门宴上,反客为主,将忠擒斩,并逐康居兵出桢中。随后班超即在桢中驻兵屯田,据传,此城即为班超驻兵屯田之地。桢中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城为方形,城墙为土墙,长约120米,地面曾发现古陶器残片。50年代初,城墙尚基本完好,由于城北为稻田,农民挖城墙土作为肥土施入稻田,城墙遭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山岗遗址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山岗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山岗遗址

1987—1990年,县博物馆普查文物时发现此址,县境内中南部至西北部的一带河溪旁的丘陵,遗留下三百多处山岗遣址。其时代的上限有的属新石器时期,下限至唐、宋时期,其中以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居多。县博物馆已采集到百个遗址的标本1000件以上。这些标本实物中有石铲、石斧、石凿、夹砂陶、印纹陶、刻划纹硬陶残片以及陶纺轮、历石、磨石等,发现这些山岗遗址得到自治区考古队的肯定,有利于研究县内古代经济文化以至桂东南地区的古代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暖泉山遗址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暖泉山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暖泉山遗址位于陇西县文峰镇暖泉村西南500米。是一处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断面暴露有白灰居址。采集有:夹砂和泥质红陶片,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器形有单、双耳罐和豆、钵、盆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

文峰镇:自然环境:文峰镇位于陇西县东南部,总土地面积84.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78万亩,平均海拔1682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7.5℃,全年无霜期146天。行政区划:辖4个居民委员会,34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22043户,乡镇总人口76783人,乡镇从业人员38392人。六通情况:13个村全部通电、通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红山大坪遗址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红山大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山大坪遗址位于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镇红山村东约50米。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与半山类型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2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质、夹砂红陶片及少量灰褐陶片。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纹样有带状纹、波浪纹,器形有长颈壶;属半山类型彩陶纹样有平行线纹、网格纹,器形有卷唇盆、单耳罐。另有石刀、弹丸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和兰州地区的古文化发展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马鬃山玉矿遗址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马鬃山玉矿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滚坡泉村村委会西20千米马明公路南侧戈壁滩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大小不等矿坑124处,分布范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4千米,南北宽约1千米,面积540万平方米。地表可见大量矿石堆积、夹砂陶片和白骨堆。遗址内的矿坑形状大部分呈不规则长方形,最大的东西宽约10米,南北长约50米,深约2.6米。2008年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与肃北县博物馆有关人员,对马鬃山玉矿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从遗址周边所采集的夹砂红陶、灰褐陶等遗物特征和矿井的开采方式等几个方面推断:该玉矿遗址是青铜时期—魏晋时期玉矿开采遗址。该遗址是甘肃境内所发现的唯一一处早期玉矿遗址。为研究河西走廊地区乃至甘青地区玉器制作的矿料来源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2019年,马鬃山玉矿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周原遗址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周原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扶风、岐山两县接壤处,保护面积24平方公里。这一带是周的发祥地,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出土数量多、铭文多、考古价值高著称,这里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周原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历史上的周原遗址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在此进行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发掘。时至今日,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获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包括:对几处西周建筑基址的系统发掘;窖藏和墓葬0土了成批的青铜器物;遗址中听见的大批刻辞卜骨;出土了其它一些具有珍贵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遗物。

周原是周室发祥之地。周原成为历史圣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称于世的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诗·大雅·绵》“古公直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朊朊,堇茶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记述的就是周部族在岐山脚下建邦立国的史实。周原遗址内涵丰富,文物遗存数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宝博大精探。1982年,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凤雏甲组西周早期宫室建筑基址发掘于1976年。基址位于京当乡风雏村西南,规模宏大,布局谨严,以门道、前堂中阶和过廊为中轴线,东西两边配置门房、厢房,左右对称,规整的“廊院制”平面布局开我国建筑史上四合院风格之先河,前堂为主体建筑,是周王处理朝政、举行祭祀天地祖先和婚丧等典礼的场所,后室是周王和嫔妃居住之处。

在基址发掘中,先后出土金箔、玉器、瓦陶器等贵重文物万余件及大型陶质水管等建筑材料,特别是在基址西厢二号房间发掘出占卜用的甲骨21050片,其中有字甲骨293片。这是我国首次大批发现的西周甲骨文,其意义之重大不亚于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主要记载上起先周王季或文王,下至西周康昭时期的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卜征伐和杂卜之事,为探索周文化的渊源,研究商末周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商周关系提供了珍贵资料。1989年,在宫室基址周围航测发现岐邑(周城)遗址。古城呈南稍偏西方向,周长约1300米,全城总面积约945000平方米。凤雏宫室建筑基址恰在城内中心部位,即小孟鼎铭“王格周庙”之周庙,亦即先周之京宫;古城即先周京都岐邑。

自汉代以来,在周原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为著名,与外地出土的虢季子白盘、矢人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1976年出土的牛形尊等为目前国内所仅有。1975年出土于京当乡董家村土窖-铜器37件,其中卫簋、卫蚕、懒匝等均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长篇铭文,分别记载着西周以物换田、土地交换、诉讼判决、策命赏赐等重要事件,是研究西周中期政治、经济、法律、土地制度、阶级关系等情况的实物资料。周原地区因之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阳平关遗址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阳平关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阳平关遗址

时代:汉

地点:勉县武侯镇莲水村

保护范围:以四周城墙墙基为界,向东至正寿路,向西至咸河,向南至汉江,向北至汉惠渠。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面各外延20米。

2008年,阳平关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镇:武侯镇位于勉县城西5公里处,是历史明镇。镇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深山区,中部是浅山丘陵,南部为平川地带。国道108公路、省道309公路沿镇而过,交通便利。境内有武侯祠、古阳平关城墙、诸葛亮读书台、万寿塔等文化旅游景点,有省属企业西北有色冶金地质勘探711总队,民营骨干企业三粮液酒厂、天元面粉厂和达峰精米加工厂,有省级重点中学--勉县一中。全镇总面积93平方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杜家坪遗址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杜家坪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永登县连城镇明家庄村西北约80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和马厂两个类型及辛店文化。面积约2.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采集陶片有泥质橙黄陶、红陶和夹砂红陶,纹饰有附加堆纹。另采集有彩陶片彩陶纹样有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黑彩弧线纹,器形有钵、瓶等;属马厂类型的黑彩平行线纹、宽带纹,器形有罐、壶;有属辛店文化的彩陶。另采集有石刀、石珠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及辛店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

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位于李家崖村西,无定河东岸。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南、西、北三面环水。东西筑有城墙,南北以高到百米的悬崖为天然屏障。古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122—213米,东西495米,总面积67000平方米。城内房址、道路清楚可辩。东城墙筑在土丘上,残长128米,复原长160米;西城墙残长35米,复原长151米。东西城墙为土石结构,用大小基本相同的小石块和土筑成,一层石块上敷一层土,其结构紧密,外壁平整坚固。遗址出土大量商至汉代的斧、棒、盆等石器;鬲、罐、碗等陶器;锥、铲、骨卜等骨器;圭、料珠等玉器;剑、矛、驽、印章、货币等青铜器。1983年5月,经省考古研究所确认,古城遗址为商代鬼方都城遗址。李家崖古城址文化遗存被考古界命名为李家崖文化。该遗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后稷祠遗址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后稷祠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后稷祠遗址

《水经注》卷十八载:邰(武功)“城东北有姜女原祠,城西南百步有后稷祠,眉之邰亭地”。此即武功有姜女原

、后稷祠的最早记载。《长安志》更于武功条下载:“后稷祠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姜女原祠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当然是就中亭川武功城(今武功镇)而言。康对山《武功县志》载:后稷庙、姜女原祠“今俱亡矣”,而“今(明正德时)后稷祠在城内西上,故宝意寺址也。明弘治丙辰(1496)知县(宋)学通改建,祠后又作姜女原祠”。《长安志》载:“宝意寺在县西一里,亦唐神尧别宅。乾封三年(668)建为宝意寺,周显德二年重恩宝意寺,寺东临绝崖”。显然是后稷祠在唐以前(乾封三年)即已有之,后来的宝意寺(俗称上阁寺),即以后稷祠为中心改建发展起来的。此后,厉有修葺。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后志》记载:“殿三楹,四角垂檐,南向,殿前有碑,马嵬阎铎记”。明、清数有修葺,每次立碑以记其事,碑文多言宝意寺“大唐创业天子(李世民)读书处”,与《长安志》的“唐神尧(李渊)别宅”之说想吻合。李渊在武功的住宅有三处,宝意寺即其一,此宅系以后稷祠为中心所建,由此可知,后稷祠建于李渊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南城子遗址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南城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城子遗址位于肃南县大泉沟乡南城子村西北200米。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173米,东西宽170米。面积29410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基宽6米,残高10.2米,夯层厚约0.2米。北墙开门,门外筑瓮城。瓮城东西长19.5米,南北宽18.5米,东向开门。城四角筑四棱台体角墩,突出墙外8--10米。距离东北角墩14.7米处建有高13米、边长23米的正四棱台体夯土台。城外有口宽8.5米、深1--3米的护城河环绕。地表散见黑釉、青花瓷片及残砖、瓦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城建史和技术有重要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