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太史桥阻击战(优秀20篇)

浏览

2465

文章

28

篇1:丹溪少共国际师石城阻击战指挥部旧址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丹溪少共国际石城阻击战指挥部旧址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丹溪少共国际师石城阻击战指挥部旧址(含李氏家庙、许氏宗祠、许氏家庙)

地址:小松镇丹溪村

事件发生年代:1934年

旧址位于小松镇丹溪村祠堂坪。由李氏家庙、许氏宗祠、许氏家庙组成,均为清代建筑,客家祠堂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占地3000多平方米。

1934年8月底,奉命参加石城阻击战的少共国际师(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在小松桐江、丹溪一带布防,以配合红三军团阻击国民党北路军进军步伐。少共国际师司令部驻扎于此地并设立指挥所,1934年9月26日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10月6日胜利结束。少共国际师从石城北部撤至石城南部的珠坑、横江一带集结休整,9日、10日从驻地出发,于16日到达于都段屋、宽田地域。

该旧址的保存对于研究红军长征及其苏区革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8年3月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赣府发[2018]4号)。

丹溪村:丹溪村位于小松镇东北部,距镇政府8公里。全村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01亩,山地16600亩(流转种油茶、桉树、香樟6000余亩)。2014年辖26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有总户数828户,总人口3649人。全村有中-员47人,其中女党员5人。丹溪村主要产业以种植烟叶、白莲和水稻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洋嶂阻击战战场遗址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大洋阻击战战场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大洋嶂阻击战战场遗址位于泰宁县城西北的杉城镇邱洪行政村大洋坪自然村。

大洋坪自然村处于大洋嶂南面山脚下,村前有一片开阔平坦的山坡地,站在大洋嶂顶峰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村庄,对于阻击敌人十分有利。

大洋嶂距离泰宁县城约10公里,是一座雄踞于从县城北上新桥和江西黎川交通要道的大山。主峰海拔1100米,东、西、北三面全是悬崖峭壁,只有南面的两座小山峰之间有路通往山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邱洪村:邱洪村系位于泰宁县北部,距县城10公里,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2户434人,拥有山林面积5947亩,土地面积667亩。改革开放以来,给我村村容村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县城到我村路面进行了水泥硬化,一条国家标准的二级公路通往我村,县新开发的大洋坪工业园区座落在我村境内,开发用地面积3000余亩。全村以种植水稻、烟叶等多种经济为主,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雪山岽阻击战遗址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雪山阻击战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雪山岽阻击战遗址位于建宁县城东面的濉溪镇大源村的廖家坊和圳头村的源尾、董家、际上之间。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红军在雪山岽阻击国民党军从东面向建宁县城进攻,是红军在建宁保卫建宁县城的东部重要防线。

1934年4月底,国民党军汤恩伯部占领挽舟岭后,驻兵梅口、挽舟岭、茅店一线待命。5月8日,北线周浑元部占领将军殿。10日下午,汤恩伯令第10师从茅店运动至雪山岽发起攻击。红5军团第34师和红1军团第1师的一个团严阵以待。10日下午2时许,敌第10师占领江家店后兵分两路运动至雪山岽发起攻击。红军居高临下,严阵以待,待敌冲上半山腰时,从两翼用机-扫射,投掷手-,打退敌军冲锋。接着,红34师红军战士在机-掩护下,冲出战壕,追杀敌军。敌军急向茅店方向溃退,在洛阳堡被红军截击。红军毙敌1000余人,俘敌300余人,其中军官30余名,缴获-800余支、机-5挺、-20000余发、-1担、手-100余颗。

13日,国民党军第88师占领雪山岽北面的武镇岭。14日上午,国民党军第88师从武镇岭进攻雪山岽,16时30分,敌进攻部队逼近红军阵前,-炮、小炮一起向红军阵地射击轰炸。红军与敌激战至下午6时30分,向县城方向撤退,雪山岽被敌占领。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龙州铁桥阻击战遗址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龙州铁桥阻击战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民国2年(即1913年),陆荣廷、谭浩明、林甫田等龙州军政要人会同议定兴建龙州铁桥。铁桥由当时的华利公司老板魏木华(华侨)负责承建,中国工程师黄英设计,全桥施工历时二年,民国4年竣工。桥长123米,宽3.8米,高26米,是民国时期唯一连接龙州县城南北的桥梁,是广西最早的公路铁桥。1930年3月20日,桂系军队突袭龙州,俞作豫带领红八军将士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由于敌我兵力悬殊,为了掩护军部和主力部队转移,400多名红八军战士据守龙州铁桥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铁桥阻击战,共毙敌800多人,400多名红八军将士壮烈牺牲。民国29年(即1940年)7月,日本侵略军从南宁第二次进犯龙州前夕,国民党军队以阻遏日军进犯为名,将铁桥炸毁。

为了尊重历史,牢记历史,激励后人,2009年,龙州县按照红色旅游建设项目规划,将铁桥阻击战遗址进行修复,该项目主要是拓宽铁桥阻击战遗址面积,修建小型休闲广场,复原断桥,修筑堤岸,工程于2010年1月下旬竣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葫芦岛塔山阻击战纪念塔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葫芦岛塔山阻击战纪念塔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介绍

纪念塔位塔身背面有碑文。详述了战斗经过和英雄事迹。葫芦岛市区以东12公里的连山区塔山乡塔山村东楼台山顶, 西南距市区9公里。

烈士塔建于1963年10月,是为缅怀1948年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而建立的。塔址是明朝天启年间的烽火台,群众称“东楼台”。战争时这里是我军前沿指挥所,战争激烈时三面都是战场,纪念塔建在此处意义重大。1979年纪念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烈士塔陵园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呈正方形,地势高耸,视野开阔。纪念塔是由白色花岗岩方石筑成,内用钢筋水泥浇灌,平面呈凸形,塔高12.5米,塔座方正,正面突出部分是花环浮雕,图案是大瓣玫瑰用宽带束成的大花环,塔身正面金色大字是:“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署名-。战争时期,-同志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副政委。塔身的左右侧与背后各有一组五角星和三面旗帜的浮雕。塔顶一周是祥云状的浮雕,塔座背面镶嵌锦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敬立的铜碑,详细叙述了战斗经过和英雄事迹,碑方阴刻正楷字,共524个字。 塔南陈列室陈列有塔山阻击战时遗留的革命文物。

辽宁葫芦岛

塔山乡: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乡座于辽阔的渤海湾畔,这里一面临海,一面靠山,形成依山傍海,山水一体独特的地理环境,塔山乡位于辽西走廊,是闻名中外塔山阻击 战发生地,这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风光怡人,是理想的投资场所。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 塔山乡面积57平方公里,10个行政村,16个自然屯,是葫芦岛市东部第一乡,距市区最近三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大洋嶂阻击战指挥部遗址

全文共 998 字

+ 加入清单

大洋阻击战指挥部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大洋嶂阻击战指挥部遗址位于泰宁县杉城镇际头村杨梅垇自然村。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的1934年3月24日,盘踞在泰宁县城的国民党东路军第10纵队第4、第89师移师北上,与占据江西黎川的北路军第3纵队的两个师会合后,向中央苏区的战略要地建宁发起进攻。为了阻止国民党军的会合,红3军团第4师12团2营和师部侦察队约550余人,在大洋嶂与国民党军第89师265旅的3个团约4000余人展开一场激战。

红军在红12团党总支书记--和2营营长陈昌泰率领下,沿着陡峭的山坡,抢先占领大洋嶂主峰制高点和有利地形,痛击迎面之敌。向红军阵地正面进攻的国民党军第89师265旅抢先占领山腰上两个小山峰,架设轻重机-向主峰疯狂扫射,掩护400多人向红军阵地猛冲。敌人第一次冲锋被红军打退后,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又组织1000多人发起第二次冲锋。之后,国民党军发起一次又一次冲峰。敌军先后出动6架次飞机,向红军阵地轮番轰炸,架设在东侧狮子山上的大炮也不断地向大洋嶂主峰狂轰滥炸,形势极其险恶。但红军战士毫不畏惧,奋力拼杀,牢牢坚守阵地,甚至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整个战斗持续约八九个小时,从上午9时直打到下午太阳落山。敌军锐气大挫,而红军开始发起猛烈--,杀得国民党军丢盔弃甲、仓惶逃窜。战斗中,红军击毙敌团长2人、营长4人,打死打伤士兵400余人,俘虏副团长以下官兵100余人,缴获轻重机-10余挺、-200余支、-10万发,敌529团几乎全军覆没。红军2营营长陈昌泰和部分官兵壮烈牺牲。红军完成阻击任务后,乘着夜色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大洋嶂阻击战是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光辉典范。

大洋嶂阻击战指挥部设于杨梅垇自然村上、下杨梅垇中的下梅垇,这里地处大洋嶂西南麓,地理位置隐蔽、安全且靠近前线,距离红3军团驻扎地很近,便于联络、指挥作战和调遣增援部队,以及抢救伤员。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杉城镇:泰宁县辖镇,县府驻地。1956年设城关镇,1958年建红旗公社,1961年更名城关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县境中部。面积228平方公里,人口3.5万。省道下甘线穿境而过。辖民主、水南、胜一、胜二、红光、红卫、蔬菜、南会、吕家坊、八里桥、东石、王石、长兴、梅桥、邱洪、洋川、调村、丰岩、南溪、磜溪、帐干、大坪22个村委会和城东、水东、水西、地洲、炉峰、和平6个。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武镇岭阻击战遗址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武镇岭阻击战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武镇岭阻击战遗址位于建宁县城东面的濉溪镇器村村红星自然村后山一带,在雪山岽之北。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红军在武镇岭阻击国民党军从东面向建宁县城进攻,是红军在建宁保卫建宁县城的东部重要防线。广昌战役后,红7军团第19师和公略步兵学校学生等部奉命回援建宁防守武镇岭,在禾达坳、寨下际坑、段寨坳、象山一带构筑工事,凭险据守。

5月10日雪山岽战斗后,国民党军汤恩伯部第10师固守茅店袁庄一线,与雪山岽红军对峙;国民党军第88师、第89师和第4师30旅准备进攻武镇岭。5月13日6时,国民党军由茅店、袁庄向武镇岭推进,7时抵达前沿阵地,用-炮向红军阵地轰击,红军被迫向后撤至后山高地。国民党军继续向红军坚守的高地进攻,并用山炮、飞机轮番轰炸。中午,红军撤离阵地,武镇岭右翼高地全部被敌占领。与此同时,国民党军第527团从中部地区进攻。红军与国民党军经过五六次反复搏斗,退向山谷,武镇岭高地全部被敌所占。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徐东阻击战是怎样的?徐东阻击战打的有多惨烈?

全文共 1560 字

+ 加入清单

淮海战役爆发之后,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就成为了华野的首要目标。黄百韬也不傻,警觉性很高,很快就察觉到了危机,于是马上就给刘峙打电话请求向徐州撤退。但是刘峙却要他在新安镇等候第44军一起撤退。结果黄百韬愣是在新安镇耽误了整整两天的时间,而这个时候华野军已经追了上来。之后黄百韬请求李弥的第13兵团和自己抱成团向徐州撤退,但李弥没有答应,先跑了。

意识到处境不妙的黄百韬急忙派人把总统府少将参军李以劻给送走了,临行前,黄百韬不无悲凉地对李以劻说:“请告刘老总(刘峙)注意,要其他兵团快点集结,迟了就会误大事。如我被围,希望别的兵团来救。古人说,胜则举杯相庆,败则出死相救,我们是办不到的。国事千钧重,头颅一抛轻,个人生死本不足惜。但这次战事与以前战役性质不同,是主力决战,关系党国存亡,请告老总务必激励各级指挥官,否则同归于尽,谁也走不了。请你面报总统,我黄某受总统知遇之隆,生死早置之度外,决不辜负总统期望。我临难是不苟免的,请记下来,一定要转到!”

李以劻刚走,何基沣和张克侠就率部在贾汪起义了,黄百韬的退路被彻底堵死,12万大军被华野包围在了碾庄圩地区。回到南京的李以劻向老蒋转述了黄百韬的临别赠言,老蒋十分感动,称黄百韬为“国之栋梁”。为了给黄百韬解围,他命令邱清泉和李弥以5个军的兵力向碾庄疾进,并给邱清泉发了这样一封电报:“党国存亡,在此一举,吾弟应发扬黄埔精神,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不惜一切牺牲,将当面敌人击溃,以解黄兵团之围。”

我军负责打援的是华野第7、第10和第11三个纵队,阻援的第一线阵地北起大黄山,南至邓楼村,全长约20公里;第二线阵地北起不老河,南至黄河故道,全长约30公里。这条阻击防线除了南部有一小部分地区是丘陵之外,其他地方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完全无险可守。而碾庄距徐州仅有50公里,可以说是近在咫尺,阻援部队的压力可想而知。由于徐州通往碾庄的公路和铁路都在防线北段,所以北段的阻击任务最重,由最擅长阻击的第10纵队负责防御。

重任在身的宋时轮不敢有丝毫大意,指挥部队修筑了数量众多的品字形和梅花形工事,各火力点之间都有交通壕相连,同时还在敌坦克便于通行的地段挖掘了反坦克沟并布置了地雷和障碍物。1948年11月13日,邱清泉和李弥投入了6个师的兵力向我阻援部队展开了全线猛攻,我阻击部队奋起抵抗。激战了三天,邱清泉和李弥才前进了十公里。

杜聿明对此十分不满,在17日上午亲自来到前沿督战。邱清泉决心要在杜聿明面前打一个漂亮仗,他把自己的王牌第5军第45师拿了出来,徐东阻击战惨烈的孙庄战斗打响了。敌机投下了五百磅的重型炸弹和大量的燃烧弹,整个村庄变成一片火海,45师师长郭吉谦撇着嘴说:只要搜索一下就可以占领了!然而敌人刚靠近村子就遭到了我军的猛烈射击!为了在邱清泉和杜聿明面前邀功,45师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但都被打了回来。这种潮涨潮落式的反复拉锯持续了十几个回合,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

中午时分,十纵司令员宋时轮给坚守阵地的82团团长邢永生打来了电话,要求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把阵地丢了,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挡住邱清泉。邢永生随即给部队下达了死战不退的命令,并把预备队派了上去。敌人也组建了督战队和敢死队,战况空前激烈。危急关头,82团的通信员、炊事员和轻伤员全都上了前线,团长邢永生和政委龙飞虎也端起步枪作为普通一兵参加了战斗。激战一直持续到深夜,敌人终于攻不动了,第45师是邱清泉的起家部队,他再也不愿意为黄百韬作牺牲了,于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这一天的战斗我军共毙敌1000多人,自身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两个加强营只剩下了一个班,战壕里都是烈士的遗体。孙庄战斗后,敌人锐气大挫,再也没有死命进攻过,直到黄百韬全军覆没,邱清泉和李弥距碾庄还有整整20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将军殿阻击战遗址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将军殿阻击战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将军殿阻击战遗址位于建宁县黄坊乡将上村将军殿自然村的石坑杨坡寨,在建宁县城东北40华里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红军在此阻击国民党军向建宁县城进攻,是红军在保卫建宁县城的北部第二道防线。

邱家隘战斗后,建宁东北线的国民党军固守待机。国民党东路军由东向西进攻中央苏区。其中,汤恩伯部由沙县、将乐、泰宁一线向建宁推进。3月19日,汤恩伯部占领泰宁县城,24日攻占新桥,实现了与北路军的会合。4月22日,汤恩伯部的第88师、第10师、第4师向建宁东侧进犯,28日占领挽舟岭。这时,广昌县城也被敌占领,敌人完成了从西、北、东三面对建宁的包围,蒋介石特令建宁北面的周浑元部由邱家隘前进,与汤恩伯部协攻建宁。

5月7日,国民党军周浑元部第5、第96、第98等3个师,向将军殿进攻。将军殿是建宁城东北40华里处的一个小集镇,是红军保卫建宁的第二道防线,守备部队有红9军团第3师、红5军团第13师、红1军团第15师(少共国际师)。上午,敌第5师抢占了杨家窠高地,并向西源村推进。红3师立即向西源村运动阻击敌军。途中两军相遇,激战至中午,形成对峙。午后2时,敌第96师、第98师分别占取将军殿北面的蜜蜂山、浮沙峰,派出十几架飞机猛烈轰炸红军阵地。红军冲出敌人包围圈,退守驻马寨阵地。

将军殿阻击战遗址是建宁北出黎川的商旅通道,地势较平坦宽阔,四周群山环绕。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将上村:将上村位于黄坊乡西部,丘陵山区。与安寅村、芦岭村相邻,距县城21公里,黄坊乡15公里。村落与居民:村域面积22平方公里,全村有10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常住户332户,全村总人口1363人,劳动资源812个,村境外务工劳动力196个。物产经济:全村耕地面积3685亩,其中水田3433亩。山地面积2万亩,毛竹山1600亩,果山面积1100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邱家隘阻击战遗址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邱家隘阻击战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邱家隘阻击战遗址位于建宁县县城北面的黄坊乡芦岭村、毛坊村与江西黎川交界的邱家隘、寨头隘、竹箕隘、黄家隘一线。

邱家隘阻击战是建宁东北部邱家隘、寨头隘、竹箕隘、黄家隘一带系列战斗的统称。这一带是黎川进入建宁的主要通道。

1934年1月24日,国民党北路军占领樟村后,国民党军罗卓英、樊松甫、周浑元各部先后进攻红军黄家隘、邱家隘、寨头隘、竹箕隘防线。在这一线防守的有红15师(少共国际师)、红5军团第13师。26日上午6时,国民党军第79师向寨头隘发动进攻,红15师打退了敌人的10余次冲锋。后敌军派出一侦察部队绕到红军阵地后面,前后夹击红军。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红军撤到毛坊、黄坊一线,寨头隘被敌占领。同日中午,敌第11师、第67师各一部和第11师66团分别向邱家隘和竹箕隘进攻,战至下午5时,邱家隘和竹箕隘被敌占领,我军退守三岬障。敌人占领邱家隘后,又向黄家隘进攻,并派一个团从黄家隘背后包抄红军阵地,红军一个营被敌重重包围,赖耀珠营长带队突围,绕道转移,阵地为敌所占。之后,红1军团第1师、第2师、红9军团第3师、第14师和红5军团一部,在毛坊、黄坊一线向敌反扑。1月27日,红9军团从毛坊、黄坊攻打寨头隘不克,退至溪口墟一带,毛坊被敌所占。2月1日,红1军团第1、第2师和红5、红9军团各一部攻打平寮,以密集梯队向敌阵地冲锋,后因敌机猛烈轰炸,红军伤亡惨重,被迫向平寮东南方向撤退,平寮村被敌军炮火彻底摧毁。同日傍晚,敌3个师从邱家隘、黄家隘向三岬障推进。红1师第1团奉命阻击,在雨夜急行军抢先占领三岬障,以1个团的兵力坚持至3日傍晚,阻击了敌3个师在飞机炮火猛烈轰炸下的数次进攻,后与前来增援的红1师第2、第3团和红2师第4团将敌打退,迫敌退回邱家隘、黄家隘。之后,敌人在这一带建造碉堡,构筑--线固守,敌我双方形成短暂对峙状态。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芦岭村:黄坊乡芦岭村位于武夷山脉南面,黄坊乡西北部,属中高山地区,北与江西省黎川县西城乡毗邻,省界有邱家隘,黄家隘等隘口,闽赣交通险道。村落与居民:总人口1115人,262户,辖1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历史人文:1932年11月成立沟桥乡苏维埃政府,组建农会、妇代会、赤卫队等组织、开展土地革命、普选支前等工作,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本村的邱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长源庙阻击战旧址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长源阻击战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长源庙阻击战旧址:

位于南城县沙洲镇境内。1932年11月至1933年1月间,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指挥的红一方面军在南城接连进行了渭水桥、黄狮渡、长源庙三次战斗。1933年1月,红5军团在黄狮渡左侧的长源庙吸引和箝制3倍于己之敌,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在已胜利完成箝制任务,战斗即将结束之际,1月8日,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参谋长赵博生赵博生在指挥战斗时不幸右额中弹,壮烈牺牲。目前此战斗遗址已挂牌,成为南城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沙洲镇:沙洲镇原名珀玕,唐天佑元年(904年),由鄱阳白干迁此,仍用原名白干,逐渐演变为珀玕;后因地名志改革,为区别东乡县珀玕公社,而改名为沙洲。我镇位于东经116°43′56″~116°52′55″,北纬27°40′4″~27°47′6″。位于地处南城县东北部,位于南城、金溪、资溪三县交界处,东邻资溪县高田镇、石峡乡,南与本县浔溪、徐家乡接壤,西靠本县徐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魏沟阻击战纪念公园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魏沟阻击战烈士纪念公园位袁寨镇,已于2008年4月4日揭碑。在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从河南确山急至阜城,妄图从颍河突破,过河北上,增援被围困在徐州的黄伯韬兵团。我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魏沟口一带同敌人浴血奋战,多次成功地阻击了企图强渡颍河北上的敌人,为解放军在北部战场上布阵歼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28位战士在魏沟阻击战中壮烈牺牲,烈士的忠骨掩埋在魏沟口。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立下了永垂史册的不朽功勋。为缅怀先烈,增强爱国主义情怀,颍东区委、区政府决定,在魏沟阻击战遗址,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颍东增添了一处红色旅游景点。

信息来源:颍东区政府网

袁寨镇:颍东区袁寨镇位于阜阳市区东13公里处,面积56平方公里,辖26个村(居)委会,160个自然庄,381个村民组,13776户,总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9万人,共有4万多亩耕地。该镇地理位置优越,南临颍河,阜口公路、阜淮铁路、济河穿境而过,交通方便,土壤有沙土、淤土和黑土之分,土质肥沃。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雪峰山会战旧址--梅口阻击战旧址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雪峰会战旧址--梅口阻击战旧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雪峰山会战旧址——梅口阻击战旧址位于绥宁县关峡苗族乡梅口村峡口两侧山坡,总长一公里左右,由关峡战壕遗址、学堂背山战壕遗址、大山坳战壕遗址组成,战壕呈环形,始建于1945年。2019年1月,绥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了雪峰山会战遗址——梅口阻击战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2019年,雪峰山会战旧址--梅口阻击战旧址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口村:梅口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建泰沿线阻击战遗址纪念碑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建泰沿线阻击战遗址纪念碑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建泰沿线阻击战遗址纪念碑位于泰宁县梅口乡金湖悬索桥头。

1934年3月19日,泰宁县城保卫战失败后,红5军团第34师从泰宁县城撤出,按中革军委命令继续驻防建泰沿线,阻击、迟滞向建宁压迫前进的敌人,从4月22日到5月9日的20天里,先后进行了李家坊、油店、弋口、梅口、挽舟岭、横路下等6场艰难的阻击战,给予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

最为艰难的是梅口阻击战。梅口位于杉溪和濉溪的交汇口,是建宁、泰宁两县水陆交通的集散码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驻守梅口的红34师在当地苏维埃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下,早巳沿河构筑好阵地工事,严阵以待。4月26日,国民党军第88师264旅527团推进到梅口东岸的店上村,以-炮的强大火力开路,掩护工兵营架设浮桥。坚守河滩的红34师100、102两团则集中轻重机-火力--河面。双方相持终日,国民党军伤亡惨重,至晚6时才停止攻击。4月27日,国民党军527团两个营涉水强渡,渡过金溪,红100团2营战士立即展开肉搏战,将该敌压下河去,但其侧翼被国民党军突破。国民党军抢占河滩后,配合工兵营抢挖战壕和架设浮桥,待后续部队过河集结后才开始向红军纵深攻击。下午3时,国民党军占领梅口。红34师退出梅口后,仍以红102团扼守挽舟岭高地,红100、红101团转移到茜元、横路下一带继续牵制和迟滞向建宁推进的国民党军。后终因敌众我寡,虽经反复肉搏拼杀,红军只得退出阵地,向建宁转移。

建泰沿线的阻击战斗,红军共击毙国民党官兵150余人,伤200余人,缴获--支100余支。红军也付出了较大伤亡,红102团团长吕观音、红100团3营营长王得贵及300余名战士牺牲。

2001年,为纪念建泰沿线阻击战,泰宁县民政部门在梅口乡金湖悬索桥头立碑以作纪念。1980年,建泰沿线阻击战大部分遗址因池潭水电站大坝建成蓄水,而被淹没湖底。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梅口乡:梅口乡:在县境中南部偏西处,西与建宁县交界,东北及东西与杉城镇、下渠乡毗邻,北连大田乡,南接大布乡,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耕地0.8公亩.1980年3月池潭水电站建成,大坝关闸后,形成人工湖──金湖的北半部湖区就在梅口乡境内.乡驻地洋地寺,原为寺庙兼学塾的偏静去处,金湖形成后,从水际至歧滩,全县南部最繁荣的集镇梅口、戈口、都成为库区,乡乃带名迁治到拥坑,又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湘江战役灌阳新圩阻击战旧址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湘江战役阳新阻击战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新圩阻击战主战场1934年11月26日,红三军团命令红五师星夜赶到新圩,阻击灌阳方向桂军第十五军的两个师,第七军的一个团,以保证红军全军左翼安全,掩护红军大部队过湘江。红五师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率领全师指战员把阻击阵地选择在杨柳井附近的水口山、枫树脚、板桥铺一带。红十五团在公路左侧(往灌阳县城方向),占住钟山、打锣山、坦复、定复一带,红十四团在右侧的霞上坪、判官山、打矿山、马鞍山一线,师指挥所设在杨柳井左侧山头上;红星炮兵营配置指挥所设在附近山头,战地医院设在下立安村,后勤部设在上立安村。新圩阻击战是湘江战役打得最艰苦、最悲壮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历时三天三夜。由此可见,新圩阻击战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对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信息来源:灌阳县人民政府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老隆战役乌石坝阻击战指挥部旧址回霍庵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老隆战役乌石坝阻击战指挥部旧址位于龙川县丰稔镇回霍庵。

1949年5月14日,老隆战役打响。为有效阻击驻和平东水的国民党广东保四师五团前来老隆援救,老隆战役总指挥部指示郑群率粤赣湘纵队东江第二支队主力,埋伏在距老隆数公里的东江上游河岸阻击援兵。东二支司令员郑群派出主力三团云南队及起义部队保十三团搜索连在乌石坝制高点设伏,三团其他连队及飞鹏队则在右侧埋伏。如同我军战前分析一样,老隆敌保四师师部被我军包围后,副师长彭建龙即向和平驻军求援。下午三时许,保四师副师长兼保五团团长列应佳率驻和平的两个营约一千多人的兵力,顺水路往老隆方向赶来,当援兵船只抵达乌石坝时,突遇我军的猛烈炮火阻击,敌军顿时乱了阵脚,溃败而退,军官用-口顶着士兵的脑袋要他们轮番冲锋,受到我阻击部队猛烈炮火打击。在正面对敌打击后,预先埋伏在右侧的四个连向敌背后迂回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死伤惨重,许多士兵纷纷跳进东江河里,溃不成军。激战至傍晚,敌两个营兵力全部被打垮。是役,击毙敌政训室主任区晋生,以及敌官兵一百多人,击伤副团长龚耀辉,俘敌240多人,缴获八二迫击炮两门、六○炮两门、轻重机-十三挺、长-二百五十支、掷弹筒十一支、电台一部、战马三匹。副师长列应佳跳入东江河的草篷里,借夜色逃至四都镇后,回东水收拾残部。乌石坝的回霍庵是当年战斗的指挥所。

丰稔镇:丰稔镇位于县城北郊,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丘陵地带,总面积136平方公里,现辖15个村民委员会,75个自然村,1个街道居委会,244个经济合作社,总人口3.8万。 现有耕地2.44万亩,其中水田1.54万亩,主产稻谷、木薯、花生、黄豆、烟叶等农产品;现有林地16万亩,其中松林10万亩,油茶2.25万亩,柿子林3343亩,是柿子、油茶基地之一。境内高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天生关阻击战纪念碑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天生阻击战纪念碑为石林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岔口老颧窝阿诗玛文化生态园内。

1949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贵阳、重庆、南宁相继解放。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候和潘文华通电起义,蒋介石集团拼凑的西南防线土崩瓦解。国民党陆军总部、何绍周兵团、第8军第3师、第6编练处特务团、宪兵团等残部,沿着川滇、滇黔公路拼死向滇南方向溃逃,妄图与败退开远、蒙自一带的第8军、第26军会合,作最后的垂死挣扎。中国人民解放军2野5兵团17军49师,奉命支援卢汉起义,入滇追歼逃敌。12月中旬,49师以146团为先遣队,昼夜兼程,向云南开进。12月23日至25日,在“边纵”6支队和2支队的配合下,146团接连攻占沾益、曲靖、陆良三座县城,一、三营继续乘车前进追踪逃敌,敌军经沾益、曲靖、陆良向滇南溃逃,由于沿途受到“边纵”2支队和当地民兵、游击队的阻击和袭扰,行动迟缓。“边纵”2支队所属的民兵游击队在-阻击敌军,沿公路一直向前冲杀,敌军指挥官误认为是有人趁机反水,立即命令部下还击。顿时前后左右互相对射,逃敌乱成一锅粥。公路无法通行,从子夜到拂晓敌军混战了大半夜,从天生关到路南北大村的十多公里公路枪声不绝。敌军不知我军虚实,心存侥幸负隅顽抗。当敌军逃到北大村与石林岔口之间时,公路石拱桥已被芝云乡乡长郭希率民兵拆毁,顿时几百辆汽车全被堵在公路上无法通过,动弹不得。从天生关经北大村到石林,山上山下都是解放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敌军被死死地围困在沿线公路,进退无路。敌军从12月25日下午到26日下午,一天一夜粒米未沾,疲惫不堪。在我军沉重的军事打击和强有力的政治攻势下,敌军相继缴械投降。12月27日晨,我军全歼敌军,取得了天生关战斗的全面胜利。共歼敌5000余人,缴获军车100余辆,“陆军总司令部”铜质关防4枚、军用物资一批。天生关战斗,是以野战军为主、“边纵”和地方民兵游击队密切配合,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在路南境内进行的最大一次战斗,战斗的胜利,为大规模的滇南追歼战拉开了序幕。

该纪念碑是石林县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1986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位于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从禹王山靠310国道一侧的入口上山,从很远的地方便能仰望到高达8米的纪念塔。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馆的修建方案由清华大学设计,多个建筑主体均在山顶沿着山脊线形成的纪念轴线,由西向东有节奏地布置纪念广场、鉴池、纪念馆、战壕遗迹以及禹王庙等主要建筑和场所,最终恰好指向禹王山战役初次交火地点陈瓦房村的方向。

纪念馆为地下地上各8米,分为负一、二层和地面一层。地面突出部分建筑形似碉堡状,围绕该建筑则是层次分明的三重叠落地建筑结构,寓意参加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的60军182、183、184三个师。

顺着纪念馆向西,即是抗日军人战时的战壕遗迹。这块遗迹的修复尽量维持原貌,总长度设计为140米的外侧墙面,象征着战争中的伤亡将士,每米100厘米,象征着100名将士。资料显示,在禹王山抗日阻击战中,伤亡将士共计14000人。同时,在这一米的墙面上,还将镌刻这100位将士的姓名或数字编号。

纵观整个纪念轴线,所铺设的石板阶梯也以踏步节奏,暗合战役发生的时间,并以不同的梯段宽度暗合战役进行的重要日期节点。

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位于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

李圩村:李圩村:位于戴庄镇西南4公里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位于黑山县城北,总占地面积32224平方米,由陵园、纪念馆、101高地三部分组成。

黑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的著名战役,为全歼驻东北的国民党主力兵团,解放全东北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为缅怀在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激励后人继承烈士遗志,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役结束后,当地政府和参战部队于1949年修建了“黑山战役烈士之墓”,1979年重修,1984年辽沈战役胜利35周年之际维修扩建成“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

陵园由纪念塔、烈士墓群等组成。塔高13.5米,塔身正面阴刻楷书“黑山阻击战纪念塔”,背面刻着原第四野战军政委罗荣桓元帅的亲笔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墓群包括一个公墓和六个单墓,共安葬着751具革命烈士忠骨。当年参加黑山阻击战指挥的原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28师师长贺庆积(1909—1998年)逝世后部分骨灰于1999年安葬在陵园中。

纪念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内容分为党中央的战略决策、解放军的英勇作战、黑山阻击战、辽西围歼战、人民的积极支援、烈士的丰功伟绩等部分,现保存烈士遗物20多件,图片200多幅,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战争的壮烈场面,纪念馆前还设立了国防教育专栏。

多年来,陵园以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为己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长年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年清明节、“五四”、“七一”、“八一”以及全民国防教育日等节日和纪念日,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纷纷组织到此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活动。在清明节期间,陵园积极创造条件,为来此祭奠的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服务。在每年征兵期间,会同县征兵办公室组织适龄青年到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参军报国热情,并在新兵入伍前在此举行新兵入伍仪式,激励他们为国防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陵园先后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命名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革命烈士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分别于1998年12月、2004年4月命名其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省政府于2007年4月重新命名其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驻马寨阻击战遗址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驻马寨阻击战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驻马寨阻击战遗址位于建宁县城北面20华里处的溪口镇的马源村、桐源村、半源村与黄坊乡的安寅村之间。

驻马寨位于建宁城北20华里处,周围村稠人密,是建宁东北面的第三道防线。驻马寨阻击战是将军殿战斗的继续,由林彪、聂荣臻指挥,红军参战部队有红1军团第1师、第2师,红5军团和红7军团各一部,红9军团第3师、第21师。国民党军参战部队有第5师、第96师、第98师,以及第13师的一个团,由周浑元指挥。1934年5月15日,国民党军分三路向红军阵地进攻。上午8时许,敌两个团向红21师所在阵地皮子岭高地进攻,并用飞机、山炮猛轰,红军撤离战斗,皮子岭被敌占领。紧接着敌军展开兵力,围攻红5团阵地,9时许,敌飞机、大炮猛轰红5团阵地。红4团、红6团和红2师指挥部在红5团的掩护下撤离阵地,随后,红5团以2、3营和特务连组织敢死队,由3营营长率领向敌人猛冲,杀开一条血路,成功突围。11时,驻马寨以西高地被敌占领。午后,敌停止攻击,整修战壕,准备夜战。深夜,主力红军向建宁西南方向转移。16日清晨,敌军占领驻马寨。

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溪口镇:溪口镇位于建宁县北郊,镇域面积22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万多人,是以生产种子、莲子、果子为主要特色的城郊型农业镇。去年初以来,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动镇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全镇上下开展了“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诚心和农民交朋友、消除干部与群众疑虑”活动(简称“加、减、诚、除”活动)。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