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曹操为什么带刘备见刘协汇总20篇

浏览

1725

文章

1000

篇1:明知汉朝气数已尽,诸葛亮为何还要投靠刘备?

全文共 1120 字

+ 加入清单

“三顾茅庐”的故事十分有名,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也为蜀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然而细细思考,诸葛亮究竟为何会选择刘备?当时的汉室衰微,几乎可以说是气数已尽,他作为一个聪明人,有治国之才,有雄心壮志,又为何会选择看似毫无前途可言的蜀汉来奋斗终生?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毕生致力于恢复大汉盛世,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更是呕心沥血,天天将先帝遗愿挂在嘴边,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完成克复中原的大业,实际诸葛亮早就知道汉朝的气数已尽,他在《隆中对》中就已经提到曹操如今有百万之众,不可与之争锋,但为什么诸葛亮后来仍然投靠了刘备的帐下并且拼命北伐呢?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投靠刘备,一半是无奈之举,一半是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如果不是刘备,恐怕诸葛亮一生都将隐于山林之中,在自娱自乐中度过自己的一生,诸葛亮和刘备之间是非常有缘分的,诸葛亮需要一位将自己当成宝贝的明主,而刘备则需要一位能够辅佐自己的贤臣,你需要,我来了,这就是最大的缘分,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和器重,尤其是在诸葛亮设计火烧博望坡之后,军中大将包括关羽、张飞等人都服了气,从此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便这样奠定起来了,那么当时诸葛亮为什么不主动投靠曹操和孙权呢,实际上诸葛亮看的很明白,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太多,自己去几乎没什么发言权,很难混出来。

另外曹操此人性格也非常怪异,曹操需要的是一个奴仆加谋士的角色,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干活,整日战战兢兢,非常憋屈!而孙权处已经内有张昭,外有周瑜,都是当年跟着孙策打天下的元老级人物,权力格局已经形成,此时诸葛亮如果投靠孙吴政权,完全是一个外来户,想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思来想去,唯有刚刚创业的刘备是最佳选择,诸葛亮虽然知道汉王朝的气数已尽,但是还是想实现自己的价值,隐居山林并不是诸葛亮的最终目的,实际上他是非常想入仕的,否则也不会天天研究地理、兵法等学问了。

但是当时诸葛亮未出茅庐,他的心态也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非刘备不可,自己一定要为恢复汉朝贡献全部,此时的诸葛亮并没有这么高的觉悟,而是在认认真真的挑老板,相信在刘备找诸葛亮之前,诸葛亮已经将曹操和孙权所处的形势全部分析了一遍,这三位老板无论是谁来请诸葛亮,诸葛亮都会复制出另外版本的《隆中对》,只不过是因为曹操和孙权太狂,而刘备有诚意,有耐心,这才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后来刘备死后,诸葛亮呕心沥血,实际上主要动力就是先帝的知遇之恩,刘备给足了诸葛亮面子,诸葛亮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了老板充分的支持,这才让诸葛亮有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激,也才有了后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诸葛亮投靠刘备并不是因为刘备的名号比较响,而是因为实在无处可去的情况下做的无奈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诸葛亮在刘备墓布下暗器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刘备墓布下暗器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在刘备的墓中布下暗器,其实还真不好说,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没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刘备,曹操以及孙权等害怕盗墓贼的骚扰,死后都是采用的秘葬,后人是不知道他们的墓在哪的。

既然刘备选择了秘葬,当然是有足够信心令盗墓贼找寻不到。那么,诸葛亮如果再费尽心思去设计反盗墓的机关,便是显得很是多余了。如果说安阳高陵确定为曹操真墓,里面其实也并没有传言般设置什么机关。至于说当时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在战场上其实没迸发出多大的火花,更何况每次使用还得耗费人力,最终还是被淘汰掉。这样笨重的东西,就算是设置在墓里也就是个占地方的摆设。

因此,刘备实施了秘葬并设有众多的虚冢,他的真墓里一定没有机关,顶多也就设个陷阱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曹操的很多朋友为何最后会成为他的敌人呢?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的很多好友却成为他的敌人呢?

曹操很多的朋友之所以最终就会变成敌人,是因为大家的看法不同,政治理念不同,所以最终就会走向不一样的道路,甚至也会成为敌人。

人们对于曹操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有人说这是无赖,有人说这是小人,也有人说,这其实就是一代枭雄。曹操不仅是一个天文学家,也同样是一个军事家。这三国时期董卓还是老大,曹操就打算刺杀董卓,但是最终失败,所以就选择匆匆的逃走,却不想居然被全国通缉。

原本曹操也应该回到自己的老家,但是在经过这件事情之后疑心病越来越重,无论做什么都是小心翼翼,所以就没有选择回家,没有选择去寻找源少,而是投靠自己的朋友张邈。虽然曹操一生都非常的多疑,面对不利自己的人一直都会非常的坚决,而对于忠于自己的人则表现的非常信任,始终都会知道知人善任。

曹操在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之后,就已经开始选择招兵买马,两个人也会一起去起兵,这本来就是一种共面敌、共患难的关系,本身就是非常亲近的。曹操的父亲在被杀之后,马上率领大军来到徐州,准备为自己的父亲报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避免被他人偷袭,曹操就将自己所有的一家老小全部都托付给自己的朋友,而且在临走之前还告诉妻子,如果自己不小心战败死亡,所有的一切全部都去找他,他一定会帮你。

由此可见,曹操还是非常相信他的,但是没有想到在自己离开之后,马上就被最信任的朋友背叛。曹操带领着部下去争讨徐州,原本是有一定的胜算,但是手下的谋士马上就联合好朋友去反叛,这种也导致失去了自己的城池。当时曹操的心中必然是极为气愤,因为这是自己最相信的人,可没有想到居然如此的背叛自己,心中必然也会觉得无法接受,所以在回城之后直接就灭了对方的三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刘备的儿子阿斗叫什么?刘备一共有几个儿子?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蜀国灭亡就是因为刘备儿子没有一个是像曹丕和曹植那样的人,不然蜀国的命运有可能会发生转变。不过实际上这种假设是不太准确的,因为双方的国力和条件都不在一个等级上。这次就专门为大家讲讲刘备的儿子们,刘备最出名的儿子肯定就是阿斗了,因为阿斗从小就被赵云救过好几次,而且刘备还差点把他给摔死,所以阿斗可以说是从小“成名”。其实阿斗的名字叫做刘禅,也是刘备的长子最后也继承了刘备的皇位。

刘禅在历史中的评价显得非常中庸,因为刘禅的确也没做出过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了。可能刘禅最大的成就就是,他是三国中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刘禅一共当了40年的皇帝,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如果刘禅不行可能蜀国会更早的灭亡。所以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刘禅可能还是要从蜀国后期的整体状况来看,诸葛亮死后蜀国朝中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分歧,姜维还是选择继续北伐,但是很多大臣觉得应该先把百姓治理好,不然还没等别人打过来自己就不行了。

所以说,在蜀国后期刘禅还是起到了飞航关键的作用的,不然蜀国也不可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可能当时诸葛亮也并不是太信任刘禅,所以朝中大事小事全部一人包揽,这也导致诸葛亮每天实在太辛苦,最终早逝。但是等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并没有慌了阵脚,反而某些方面比以前好好了很多。诸葛亮也并不是什么神,北伐时期就已经把他打回原形了。

刘备一共有三个亲儿子,一个养子。养子刘封在关羽死后被刘备赐死,其实刘封的能力也很强。不过始终不是亲生,就算还活着,刘备肯定也是选刘禅继位。而其他两个儿子关于他们的记载也都很少,可能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了吧。总之刘禅的能力肯定多多少少是有些被小看了,毕竟一个人在位这么久,如果能力不行很快就会被那些有资质和威望的老臣弄下台。可能司马懿要做的事就现在蜀国发生了。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也是带有一些偏见,不过从现在来看这些也都不重要了。因为蜀国的命运不管是谁来都救不了,刘禅最后投降并不是软弱,只是想减少一些没必要的牺牲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汉献帝和曹操是什么关系?没有曹操可能就没有汉献帝

全文共 2010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的汉献帝与曹操,一般都会认为,汉献帝在曹操的挟持之下,没有自由,身为皇帝却只能被当做一个摆设,傀儡,生活上自然也不会有多舒坦。但是如果单单这样认为,就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了,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复杂,可能在汉献帝看来还会很尴尬。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刘协虽说是傀儡,但并不是昏庸无能的君主。他不同于白痴皇帝晋惠帝,也不同于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刘禅。在备受压抑拘束的生活中,刘协身上不时闪耀出才干的火花。

十常侍之乱的时候,刘协和少帝刘辩被宦官挟持逃出宫外,正仓惶间,迎面遇上董卓率领的三千陇西铁骑奔驰而来。小皇帝刘辩见到这样的情形,吓得浑身哆哆嗦嗦,双腿战栗,口不能言。小皇帝手下的内侍太监和一众文官也都没人敢出口大气,只怕稍有闪失,便惹来杀身之祸。

此时,刘协挺身而出,问董卓:“你是来劫驾,还是来救驾?”董卓见是一个小孩,不由一愣道:“当然是来救驾!”刘协高声道:“既然是来救驾,为何见了圣上不跪!”遂朝少帝刘辩指了指说:“这就是当今天子,你还不下跪!”当时的刘协才九岁。能以稚龄之年面对这么大的阵仗而毫不慌乱,实属胆识过人。

据说,董卓正是因为这次经历,对刘协印象深刻,日后扶持他为新皇帝的。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天大旱,长安城内,谷一斛值钱三十万,人相食。献帝令侍御史侯汶开仓济民,饿死者如旧。献帝怀疑侯汶作弊,于是,亲自检验,用米、豆各五升于殿熬粥,竟有两大盆之多,和平时大不相同,轻而易举地弄清了侯汶的假公济私。结果是侯汶被当众杖责五十,很多饥民及时得到了赈济。

显然,魏国君臣也承认刘协的聪明睿智。在《谥法》中,“献”的解释是“聪明睿智曰献”。而刘协死后的谥号就是“汉献帝”。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协逃离战乱连绵的关中地区,来到已是一片废墟的旧都洛阳。在洛阳的几个月里,汉王朝的宫廷只能在城西残留的、原大太监赵忠那座勉强有四壁的破落院子里临时办公。大臣数十人,其中尚书郎以下的大臣必须自己去城外采摘野菜充饥。他们与饥民、乱兵一样,你争我夺。体弱的人就再也没有回来。但是刘协非常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只有在残破的洛阳,他才是真正的皇帝,可以独立自主地发号施令。这样的感觉是他梦寐以求的,尽管他的命令只在小小的洛阳城内部有效。为此,刘协正式改年号为“建安”。

遗憾的是,曹操随即率军来到了洛阳。刘协正式见到曹操时,后者已经是饱经征战,占据中原腹地的大军阀了。当时,幕僚们对曹操说,主公应该迎接困居在洛阳的皇帝,拯救形势危如累卵的朝廷。当然,也有人反对,说为什么要搭理那个只能算作是洛阳县令的倒霉小皇帝?曹操明智地决定,迎接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挟”字决定了刘协后半生的命运。

刘协的朝廷跟随曹操大军迁都到了许昌。曹操集团以许昌为中心,不断扩大势力范围。他击垮了北方占据冀、青、并、幽四州的袁绍;取下了盘踞在东南方向淮南的袁术和割据东边拥有徐州的吕布的头颅;安抚了西方割据关中的韩遂与马腾集团;招降了割据西南方向宛城的张绣集团。外圈辽东的公孙度、幽北的乌桓、河套长城沿线的匈奴都纷纷向曹操低头,向刘协称臣。曹操几乎是亲手梳理了一遍中原大地,塑造了一个新的王朝的雏形。在晚年,曹操曾下诏明志:“天下若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确,如果没有曹操,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在刘协生前南向称帝,又有多少人会称王一方。

在许昌的日子是刘协过得最安逸、最稳定的时期。他享受到了作为帝王的一切表面权威。随着曹操大军不断取得胜利,刘协手中的大汉王朝似乎实现了“中兴”。一个新的统一国家眼看就要从乱世的废墟中崛起了。可这不是刘协想要的生活。刘协也尝试着挣脱“傀儡”的命运,但没有成功。与曹操的其中一次交锋,就是名扬后世的“衣带诏”事件。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八岁的刘协任命岳父董承为车骑将军,秘密写下衣带诏赐给董承,授意董承联络汉室大臣诸侯,联合铲除曹操。

官渡之战前夕,董承联络西凉马腾、左将军刘备,动员自己掌握的军队在许昌宣称受汉献帝“衣带诏”,发动兵变。曹操毅然回兵董承,平定刘备在徐州叛乱,再次派遣卫觊入关,稳定韩遂、马腾集团。“除曹”行动尚未展开,与谋者董承、吴子兰、种辑等人就被灭三族了。刘协还曾授意自己的另一位岳父伏完筹划地下组织,再次遭到了失败。

为此,刘协付出了许多血的代价:他的岳父董承被灭了三族,董承之女董贵妃和腹中胎儿被一并诛杀;贵为皇后的伏氏及两个皇子连同伏氏的家族也成了曹操刀下之鬼……刘协处理与曹操的关系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刘协的小朝廷全赖曹操的支持,全靠曹操大军拓展疆土;但另一方面,曹操打下的江山却不再姓刘了。作为能力出众、又一心希望中兴汉室的君主,刘协为什么扮演了一个令人同情的末代皇帝的角色呢?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是这样评价汉献帝的:汉献帝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之所以在他手里终结东汉一朝,是因为他只不过是一空头皇帝,“威权去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刘备一直在乡下生活,为什么皇室族谱里面还有他?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还有一个刘皇叔的称号,是因为刘协见到刘备之后叫了他皇叔,而我们知道,汉朝时期因为汉武帝实行了推恩令,因此在各地分封的诸侯,一代代传下去都会逐渐没落,原本还是诸侯,但是后来基本上都成了平民,刘秀、刘备都是如此。不过,刘备出生的时候是在乡下,生活也一直都在乡下,为什么还能在皇室族谱上面看到他的名字?族谱上面又是如何记录刘备的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古代皇室是如何记录族谱的

三国当中的刘备用自己刘皇叔的身份,从一个卖草鞋的二道贩子,一步步走到了三分天下的霸主之一,可以说中山靖王后代的这个头衔真心好用。可让人奇怪的是刘备出生于乡下,并且之后的生活也一直在乡下,汉室的皇族世谱是如何记录到他的身份呢?

首先在汉朝有一种叫“宗正”的机构,专门用来记录汉室子孙的数量与名字,大家可以理解为家谱之类的东西。

毕竟古代人在生孩子方面真心太有天赋了,只要你敢放开口让他们生,十几二十个真心不在话下,这还是普通人家。

像皇室家族当中,老婆的数量多了之后,更是可以加大孩子的出产量,尤其是中山靖王这头传说中的种猪,足足有一百五十来个儿子。

听起来是不是很可怕,并且能生的不光他一个,所以皇族专门派人记录一下这些孩子们的数量与名字,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了这个记录只是起到个记录的意思而已,至于福利就免了,毕竟越往后的人口数量越多,就算是当朝天子也养不起这么张嘴呀。

所以刘备的族谱才会被皇室所收录,但只是记录一个简单的名字与出生年纪,只要刘备能证明自己的出生时间点,就可以对得上。

毕竟古代人对于生辰八字很是重视,轻易不会告诉别人的,所以只要你能对得上这个生辰八字,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2、汉献帝对刘备的需要

当然了这只是表面上的一种说法,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当时的汉献帝急需人来帮他打开局面,所以刘备这个中山靖王真与假并不重要,只要他可以帮自己办事,给他一个名号又如何。

曹操扶持汉献帝就是为了给自己服务,所以汉献帝的权势一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可以说这种局面如果不能打破的话,等曹操的羽翼丰满之后,也就到了对汉献帝亮刀的时刻。

虽然朝中依然还有很多人支持汉献帝,但这些人的能力真心有点弱。

其实也不能说是弱,只能说这些人在汉朝的朝中待久了,很多事情都要照章办事,像曹操这种不讲规则的人,他们不知道如何跟对方反抗。

而此时刘备的出现,直接让汉献帝看到了希望,明明是一个布衣出身,却有一股敢拼敢打的猛劲,这是朝中这些人所不具备的。

或者说朝中这些人想反抗曹操,却不敢站出来,大家都在等着别人领出头,然后自己跟着一起摇一下旗,即便失败了,曹操也会因为自己不是领头者,从轻发落。

说白了这些人其实被曹操吓怕了,任何事都不敢冒头了,只有刘备这个愣头青敢上,也就是说只要刘备这个愣头青冲上去,余下的这些臣子们就可以抱团跟曹操对抗。3、刘备需要有一个身份

但此时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是刘备的身份问题,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刘备想出头就一定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头,让大家可以很有信心的站在他的身边。

于是汉献帝直接把刘备刘皇叔的身份给坐实了,其实刘备是不是中山靖王的后代都不重要,重要是此时的汉献帝很需要他,所以他就是正牌的刘皇叔。

然后刘备带着正牌刘皇叔的名号,拿着衣带诏开始搞事情了,只是曹操的反应比较快,朝中的大臣们还没有搞事情,就被全部收拾掉了,刘备因为多年的逃跑经验,从而成功的逃出了生天,从此开始了自己“招摇撞骗”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上有两个曹操?除了三国曹操还有一个是谁?

全文共 95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的大名,可谓是无所不知,原本再简单不过的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历史上非常具有争议性的大人物。但是,说起来有些玄乎,历史上却并不只有这一个曹操,就像秦汉时期有两个韩信一样,明朝末年也有一个“曹操”。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事迹?为什么他也会叫做“曹操”呢?

三国时期的曹操自然不用再多说,他的形象一直以来都是“枭雄”,他有正的一面,同时却也有负的一面,加上后期对于曹操的抹黑,使得曹操这个人物越来越具有争议性,很多人对曹操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不过有一点却不可否认,他的确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他为后来的魏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死后的同年,他的儿子曹丕就称帝,创立了魏国。

而明朝末年的这个“曹操”又是谁呢?这个人的本名并非曹操,而是叫做罗汝才,明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罗汝才在当时是可以与李自成、张献忠相提并论的人物,多谋善变,但是也可以解读为狡诈反复,人送外号“曹操”。

明朝末年,可以说是相当倒霉的,首先是内忧,天灾人祸一应俱全,各地发生的天灾不说,明朝统治内部的腐朽,贪污腐败,崇祯皇帝看似想要匡扶明王朝,实际上他的很多作为却没有办法达到他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外患,那就是满清八旗的崛起,皇太极的威胁。

这种情况下,皇帝焦头烂额,但是最直接受到影响的还是农民,遭遇旱灾的地方,尤其是陕北,原本就土地贫瘠生产落后,哪里还能经得起严重的旱灾?农民们无法生存,直接威胁到了生存,因此,这里也是首先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

崇祯四年,一位农民起义首领王自用在山西组成三十六营,罗汝才就是其中的首领之一,没过多久就自成一军,单独作战。此后多次起事作战,崇祯十四年因为与张献忠不合,改投了李自成,后来受人挑拨,私通明朝将领左良玉,李自成以此为借口,将罗汝才杀掉。

尽管死的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明末流贼的核心人物并不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而是这位被称为“曹操”的罗汝才。他很善于调和各部之间的关系,因此大家都愿意与他合作,而且在攻下城池之后,大家都是平分的,清官一律不碰,打的正是贪官,所谓“盗亦有道”,这就是罗汝才的道义。

不过,罗汝才同样有另一面,因为原本是穷人,当上首领之后,原本从来没有过的金钱、美女都围绕在身边,这让他体验到了“暴发户”的快感,劫富济贫不过是一个口号,能让自己富起来,就算是死了他也不会委屈。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魏国没了曹操会怎么样?曹操死后最大受益者是谁?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吴蜀最有机会除掉曹操的一次就是在赤壁之战了,只是最后关羽念在旧情放了曹操一马。如果当时关羽杀掉曹操的话可能三国的格局就要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了,虽然就算曹魏没了曹操依然还有曹丕和曹植,但是内部势力肯定会加以阻拦以各种理由上位。实际上曹操在魏国有着别人都没有的威慑力,这是当时曹丕所没有的,如果曹操死了估计孙权是最开心的人了。

曹操一死,北方很有可能会重新陷入分裂。曹丕当时还没有被立为继承人,曹操平时又特别宠爱曹植,曹操一旦在此时撒手人寰,曹家子孙很可能效仿当年袁绍诸子争权夺利、祸起萧墙。曹操集团内部也有很多反对派,都蠢蠢欲动。

曹操死后,曹魏的实力必将大减,因为随曹操出征的大将无数,士卒无数,兵力战将损失,这是其一;曹操在公元208年还没有明确立世子,那么曹丕、曹植必会就世子大位而大打出手,曹魏的实力必会在内耗中而消亡殆尽,这是其二;其三,西凉马腾趁机起兵伐魏,曹魏政权也就到此结束了。

孙权方面:如果曹操在华容道死了,毫无疑问,最大的受益者当属东吴了,东吴携胜利之师,威震天下,趁刘备没有站稳之地,出兵直取荆州,这个时候刘备没有喘息的机会,我认为刘备必亡。然后孙权以荆州为基地,取西川,拿汉中,最后挥师北伐,马腾、韩遂之辈断断不是东吴的对手。所以,天下当归孙权大帝。

曹操被抓,送交给刘备诸葛亮,此种情况虽然尴尬,但关羽应该没啥责任,完全符合军令状要求,挠头的是刘备诸葛亮,这咋处理,杀掉?显然是不妥当的,那最好的处理,就是提条件交换;其次换啥?两大目标:一是汉献帝;二是地盘,具体就是要求已经占领南郡一带的曹仁,至少退回襄阳,樊城,好一点到南阳一带。

在孙刘联盟方面,由于魏国势力出现了巨大的真空,两方肯定要趁势进攻魏国,争取抢夺汉献帝,刘备应该能顺势再次占据荆州北部地区。孙权趁势夺取徐州的可能性很大。如此一来,孙刘联盟将提前破裂。

此外,西北的马超有可能趁势进攻长安,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关中一带。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有可能会趁中原大乱,趁势打劫。刘璋、张鲁等势力应该还会保持原状,荆南地区则会根据孙刘两方面的态势而决定归属。

曹操没了,北方群龙无首,必将出现内斗。中原是中国之本,得中原者得天下,这样的好机会,孙权岂能放过。而北方割据势力也会蠢蠢欲动,卷土重来。中原之争必然加剧,刘备就有机会渔翁得利。

没了曹操,必然有天下名士改弦易辙,转而投靠英雄刘备,刘备的人才队伍就能扩大,兵马也会增加。以刘备的才能,像刘邦那样出祁山伐中原,胜算还是很大的

而刘备这边很可能得到张辽徐晃等文臣武将将实力大增,就算江东孙权因曹操的死而翻脸,刘备也完全可以退到北方去占根据地,因为曹操一死,北方必然出现权利真空,刘备正好可以填补,假以时日中原逐鹿孙权未必能胜。

可诸葛亮当时考虑的是隆中对战略,也就是要先取荆州,可要取荆州曹操就不能死,只有曹操不死孙权才不敢翻脸。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曹操进军荆州时刘琮为什么直接投降了?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刘表和刘备的儿子自后人眼里都是软蛋一样的存在,不能和父辈的成就相提并论。曹操出兵荆州直接不战而胜,刘琮为什么这么轻易就投降呢?可能当时的刘琮已经没有反抗的想法了,而且身边人也劝他直接投降算了,和曹操正面交手几乎就是没有胜算可言。其实在三国时期枭雄不是天天都有的,可能更多的还是想刘琮这样的人。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荆州是刘表的地盘,刘表有个儿子叫刘琮,是刘表与后妻蔡夫人所生之子,甚得刘表宠爱。蔡氏一族欲立刘琮为主,在刘表病重之时断绝其长子刘琦与刘表的往来,刘表死后拥立刘琮为主。曹操大军南下之时,刘表旧臣傅巽、蒯越、王粲等人纷纷劝刘琮降曹,最终刘琮在蔡瑁等人主持之下举荆州而降。曹操封刘琮为荆州刺史,将刘琮与母蔡夫人遣送青州,却暗中命令于禁于半途截杀之。

那么历史上曹操攻打荆州的时候,刘琮也是这么爽快地投降吗?

刘琮生卒年不详,但是他哥哥刘琦生于公元173年,赤壁之战时35岁,他们俩一母同胞(蔡氏是后妈,不是刘琮生母),刘琮生母早逝,死了多年了,加上刘琮当时已经结婚多年,不会年纪太轻。

刘表的后妻蔡氏,把自己娘家的侄女许配给了刘琮,这样就亲上加亲了。她不是刘琮的亲妈。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

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军压境,襄阳城里乱成了一锅粥。那时,刘琮在他父亲去世不久后就在蔡瑁等人拥护之下接任荆州。当时刚坐上荆州的宝座上谁知,凳子还没坐热,那就遭到曹操的攻城。刘琮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会,说我们该怎么办?曹操打过来了。大家异口同声说:投降啊。

刘琮仍想反抗,说:“今天与你们诸位据守荆州,守父亲的基业,观望天下转变,不可以吗?”但傅巽说:“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我们以臣下抵抗朝廷,是叛逆之道;以新建设的荆州去对抗中原,必定是危险事;以刘备抵抗曹操,是不适当。三项都显得不足,想用以抵抗朝廷军队,是必定灭亡之道。将军觉得自己与刘备相比如何?”刘琮答:“不如。”傅巽因而说:“若刘备不能抵抗曹操,那么荆州就不能自存。若刘备能抵抗曹操,那么刘备就不再是将军的臣下了。希望将军不要再疑惑。”

最能打动刘琮的是傅巽的这样一句话,傅巽跟刘琮说:请将军想一想,刘备比得上曹操吗?刘琮说那比不上。比不上,好,我们姑且做两种可能,一种是刘备能挡住曹操,一种是刘备挡不住曹操,如果刘备挡不住曹操,结果是什么?结果是荆州变成曹操的;那如果刘备挡得住曹操呢,傅巽说刘备如果能够战胜曹操,他还肯做将军您的部下吗?刘琮想,是啊,这刘备如果把曹操打败了,他还听我的?那就是说,我让刘备去打曹操,不管打输了打赢了,我都没有好果子吃是不是?那我干脆提前投降曹操算了。投降了。

在曹操进军到襄阳时,刘琮就举州请降,刘备出奔夏口投靠刘琦。曹操以刘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按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诏令所示,刘琮及后获曹操表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及后事迹不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三国时最好色的大臣,曹操董卓都甘拜下风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故事其实还挺多的,说到曹操其实很多人不仅仅是想到这个人是一位枭雄更多的时候他也是一位非常有趣的人,他最让人诟病的地方想必就是喜欢人妻吧,其实这也没什么小编觉得,被人都醉倒帝王了这件事情真的是很正常了,其实说到董卓也好色,其实董卓本就是暴戾之人好事好酒也算正常,最近很多人也说了其实曹操董卓也不算什么的,因为三国时期还有一人比他们还好色一些,那么到底是谁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吧!

大家也知道曹操这个人喜欢人妻是出了名的,比较著名的就有何进的儿媳妇尹氏了,而且还是一个寡妇因为何进的儿子已经死了,曹操其实非常瞧不起何进,但是却喜欢他寡妇儿媳妇也还是挺有意思的。第二位比较出名的就是秦宜禄的妻子杜氏了,这个事情就显得更加有意思了,那就是秦宜禄其实是吕布的手下,但是吕布最后是被曹操打败了,所以秦宜禄之后也投降曹操了,但是秦宜禄的妻子就被曹操给霸占了,秦宜禄外战场给曹操杀敌,自己媳妇在家和曹操,唉真的是好惨啊。最后第三位就是张绣的生生邹氏了,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邹氏曹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邹氏长子曹昂死了,侄子曹安民也死了,最后的典韦也死了,最后曹操还是不忘邹氏,可见这曹操到底是中了什么魔力了,所以曹操也真的是奇怪!

再看看董卓,董卓本就是边陲守护国家的大将,所以不仅仅是战功卓著,在自己生活方面也是放诞不拘小节的,所以吃肉喝酒喜欢女人也在正常不过了,董卓和女人的故事比较出名的就是貂蝉了,这是他送命的原因了,所以女人对于有的人来说那就是送命的玩意啊。但是董卓最让人觉得恶心的地方就是淫乱后宫了,还有就是在明间看到谁喜欢就直接拖回宫中,可见这个人是多么的可怕。安乐窝这个地方就是董卓专门设立的,大家懂的,简直就是无以复制的恶心和变态。

看完了曹操和董卓,其实曹操比董卓要差远了,但是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说的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还是曹魏的一位重臣,这个人就是钟繇了。

说到钟繇其实很多人想到是一位老头子的形象了,而且喜欢书法和荀攸关系非常要好,荀攸的奇策十二计钟繇可是知道的亲亲楚楚的,这样一位正人君子的形象为什么会和桃色扯上关于呢?

其实时间要追溯到钟繇的儿子钟会出生的时候,钟会出生时间是公元225年,而钟繇的的出生时间是151年,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这样算下来钟繇是在七十四岁的时候生的钟会了,我的天啊,在三国时期活到三十岁左右其实算是高龄了,你钟繇活到了七十四岁不说还能生个儿子出来,可见钟繇在养肾方面还是很有心得的啊,所以钟繇这个人是有多么的喜欢美色也是可想而知的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孔融为什么留下了不孝的名声?孔融不喜欢曹操为什么还要跟着他?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孔融让梨让我们知道孔融是一位非常懂得谦让的人,但是孔融被杀的理由却是不孝,孔融到底做了什么呢?其实孔融也算是一位大才子了,但是嘴巴实在太过厉害,简直把冷嘲热讽做到了机制,而且对象还是曹操。但很奇怪的一点是,孔融既然不喜欢曹操为什么他离开他呢?最后还因为惹恼曹操直接被杀,这一生也是非常不值得。

在三国时期,只要有能耐就不愁没饭吃,而且“跳槽”,也就是换主公,那比我们今天换工作还要容易,因为当年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袁术袁绍公孙瓒甚至董卓吕布李傕郭汜都在招揽人才,就是段煨张绣也曾经短暂聘用过毒士贾诩,但是孔融却基本没人要,包括跟他关系很好的刘备,也没说找孔融去帮忙——他知道孔融就是个清谈客,不会帮忙只会添乱。

因为孔融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掉的,所以《三国志》里面连个传都没有——不孝之子是不可以青史留名的,但是因为是被曹操杀掉的,所以《后汉书》给孔融做了传,说了不少好话,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孔融确实有才,但他有的只是文才,而当时是诸侯争霸的乱世,只有文才等于是废材——除了拿俸禄喝酒吃肉,就是舞文弄墨发牢骚,对国家大事一点帮助都没有。

而这个孔融一贯认为自己有才就能治理天下,所以处处跟曹操做对,全忘了他在北海当军阀,被袁绍的儿子袁谭打了个落花流水,连老婆孩子都丢了,是曹操收留了他并给他官做这里要补充一句,当时袁谭在攻城,手下将士们在血战,孔融在城楼上读书,而且“谈笑自若”,这简直就是全无心肝了。除了大家知道的孔融的不孝“罪名”和他挖苦曹操的事情之外,孔融还干了一件现在看来极不地道的事情

当年乌桓作乱,曹操要去为北方百姓消除祸乱,孔融公开挖苦曹操:“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这意思是“从前肃慎不进贡木楛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融反对曹操,跟忠不忠于汉室无关,纯粹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曹操隐忍多年才动刀子,也算够爱惜人才的了,尽管孔融所具有的只是文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上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怎么死的?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曹冲是怎么死的

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是因为患有疾病而死的,在曹操的儿子中,曹冲是一个非常有知名度的人物,在课本上人们也会看到曹冲称象的一个故事,更是被大家称之为一个典型的案例。

这一个故事非常的简单,孙权就送来了一头大象,曹操想要知道这只大象到底是什么样的重量,因此所有的人面面相觑,此时曹冲就说出了一个办法让这些大象站在上面,然后做了一个记号。接着等到水位相同的时候就停下来,然后去称重石头,就可以知道这只大象的重量,有人说这简直就是当时的一个神童。

曹操一直都很喜欢这一个儿子,只是很可惜,在13岁的时候就患有重病,离开人世,当时的古代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随便换一个疾病都有可能会导致性命问题。在进入到东汉时期到处都是瘟疫,有无数的人都是因为温瑶死亡,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这就是患有疾病而死亡,其实对曹操来说,曹冲的死也真的会有一些痛苦。

曹冲在死后曹操也会觉得有一些特别的伤心,由此可见,曹操一直以来都会比较喜欢曹冲,而如果曹操一直能够活到成年,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必然就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只是很可惜,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太多的运气,在患有疾病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人世,也给大家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当人们在看到这个故事之后,也会觉得有一些遗憾,但是很显然这也会有一些无可奈何。在曹操的心目中会有这许多的人要说,最受到大家喜欢的应该就是这个孩子,从各方面来看都是非常聪慧的,只是很可惜,这或许就是天妒英才,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夺走了性命,也真的是让无数的人都觉得有一些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分析 曹操用荆州瓦解吴蜀联盟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赤壁之战上,刘备和孙权组成的联盟首次正面击败了曹操,也是让曹操遭到了重创。当时正是曹操如日中天的时候,所以非常有信息击败刘备和孙劝,根本没想过自己会输,所以等到输的那一刻曹操才终于觉醒,不过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无法改变。如果曹操能更加谨慎一点,说不定就不会惨败了,但是曹操派兵到荆州驻守也是想瓦解吴蜀联盟,毕竟当时曹操需要时间重新整备。

赤壁之战时,曹军大败,战败之后的曹操还兵于许昌,在回许昌的路上,沿路在合肥一带设重病布防,但是荆州,只留下了两万兵马。要知道,在当时,荆州在军事战略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荆襄九郡,物阜民丰,粮草充足,易守难攻。是曹操小看了敌人,故意留下两万军队,还是曹操另有所谋?

曹操被称为奸雄,其人更是奸诈无比,战场之上,更是屡出奇兵。在赤壁之战中,虽然是东吴打败的曹操大军,但那是孙刘两家合力抗曹的结果。孙刘联盟,可维持住三国鼎立之势。曹操想到的是,若要打破这种联合,只要让这孙刘联盟反目即可。

有什么办法能让联盟解体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荆州。

荆州,一块肥美之地;当时的刘皇叔戎马半生,天下虽大,却无落脚之地;东吴虽然有大片的土地版图,却并不会满足。荆州可以让刘备拥有一席之地,可以让东吴更加强大。贪婪,是人的本性。曹操就是想利用这一点,让孙刘二人为争荆州而反目。等待孙刘二人因为荆州大打出手,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兵一举拿下孙刘。这就是曹操的计谋,可见曹操的深谋远虑,眼光之长远。看来,做大事,必须得要有格局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曹操为何被称为奸雄?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后世的评论中,对曹操大多数都是一个词“奸雄”,而一提起这个词,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也是曹操。鉴人名士许劭曾说过,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他生逢安定,那么他就是治国能臣,但若他生逢乱世,就必定会是奸雄。曹操是有才能的,那么他的才能做到了什么地步,使得他会得到这样的评价?

“奸雄”一词,在词典中的释义是奸人的魁首,也指弄权欺世的人。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把这个词与曹操画上等号。虽说许邵对他的评价也算是被曹操磨出来的,但确实是很切实了。“奸雄”一词包含了两个概念,“奸”和“雄”,这两个字在曹操身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会连鞋子都来不及穿上,只为迎接来访的许攸,却又能在许攸狂妄之时,指派许褚将他杀了;他会在表面上对皇帝忠心不二,暗地里却将汉献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做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他还能在明地里不计较对他破口大骂的祢衡,转身却借刘表等人除掉了这个隐患。这些事情,可以说他表里不一,暗藏祸心,但不得不说,如果要成为天下霸主,不这样做,如何成事?

此外,很多人接触到的曹操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抛开作者推崇汉室,言语间自然会更加偏向刘备蜀汉不说,这本书本身就是“演义”,是小说,而但凡是小说,又哪能没有虚构呢?

历史上,曹操也有点类似于秦始皇,被西汉的史官加以批判,但从真实的历史事件来看,又算得上是功不可没。曹操接手东汉时,社会黑暗政治腐朽,经过他屯田的政策,改变了中原一带的局面。他智谋过人,是用兵熟手,他指挥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不仅如此,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他与两个儿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与后世同样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由此看来,曹操“奸雄”之称可算得上实至名归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曹操的谋士荀彧背后的颍川荀氏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全文共 3424 字

+ 加入清单

近几年的三国题材的电视剧中,荀彧一直是一个很受人注意的角色,他一生为汉臣,尽管一直在曹操手下做事,可是内心深处一直是向着汉室的。而提到他,可能会有人想起来,剧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颍川荀氏”,那是荀彧背后的家族势力,看人物们的表现,这个家族必定不是一股小力量。那么,这个颍川荀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呢?

颍川荀氏是后汉至西晋时期的典型士族之一,经历了从后汉末年形成世家大族再变成魏晋高门的整个时期,在晋室南渡后式微,并最终湮灭于南朝。从汉至隋,史书记载者百人,从政者诸多,各代人先后不同程度的参与了曹魏、西晋、东晋的建立和发展;联姻婚宦不是皇室就是其余高阀望族,是当之无愧的高门士族。

一.后汉时期

后汉一代,豪族逐渐发展壮大,开始把握仕途(举荐、世官、门生)、垄断文化(家传经学)、控制乡里(聚族、庄园经济、荫庇),一步一步侵蚀皇权。颍川荀氏就是后汉时期发展起来的世家大族,家族发展的奠基人是荀淑。荀淑“苙名事理,号称神君”,是颍川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名士。荀淑盛名除了自身“清识难当”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与党人交流紧密。

后汉末年,士人们频繁交游,以地域、师承为媒介,形成了一个个团体,也即是党人。党人中的核心是“三君”“八俊”“八及”“八顾”“八厨”,三君中的陈蕃,八俊中的李膺、王畅,都是荀淑的学生。这几人都是党人中的领袖级人物,作为他们老师的荀淑,自然盛名。

皇权面对士族的侵蚀,选择依靠的是皇权的两个附属,外戚与宦官。荀淑入仕时,讽刺执政的大将军外戚梁冀,被排挤出了朝廷;接着桓帝借宦官之力诛灭梁氏,又开始了宦官专权。士人们不喜欢外戚,更不喜欢宦官,尤其是他们阻碍了自己正常的仕宦之路。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并最终造成了第一次党锢之祸,以大量党人终身禁锢结束。

第一次党锢之祸后,荀淑认为“天地气闭,大人休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应当“怡神无事,偃息衡门,任其飞沈,与时抑扬”,对时局失望之余,决定保全家族。但在大将军外戚窦武辅政期间,士人与宦官双方矛盾再次激化,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这一次,以血腥的杀戮结束。颍川荀氏中的荀昱(也为八俊之一)被杀,荀昙禁锢终生。

颍川荀氏经此波折,家族子弟开始潜心治学,钻研儒学。荀淑八子,号称八龙。八子中,荀绲曾为周瑜祖父征辟,最后官至济南相;荀靖品德出众,恪守儒学,终身不仕,为许劭所重;最著名的则是荀爽。荀爽曾拒绝司空袁逢的举荐,但袁逢死后据《礼》为其守孝三年,天下敬重(袁逢,出自后汉顶级世家大族汝南袁氏,袁绍、袁术之父)。黄巾起义爆发,荀爽为太原王允所辟,党锢解除后,为大将军外戚何进所征,但何进瞬即死于宦官之手;董太师入朝,荀爽不足百日就从一介白丁升为司空,曾在董太师迁都一事上,搭救过弘农杨彪、颍川陈纪。迁都后,与王允谋诛董太师,未几而卒。

颍川荀氏,自荀淑奠基,到荀爽位列三公,此时门第已成,标志着颍川荀氏从地方豪族转化成中央士族。颍川荀氏之兴起,首先赖于有一名天下名士,德行高超,声誉播于天下,其次在于家族繁茂,家学相传,终于有人登顶台阁。

二.三国时期

自董太师进京后,天下大乱。荀绲之子荀彧认为颍川四战之地,乱世不宜所居,举族迁往冀州。冀州牧韩馥,颍川韩氏。荀彧之弟荀谌说服韩馥,把冀州让给了袁绍,成为了袁本初鹰扬河朔事业的开端。袁绍待荀氏兄弟以上宾之礼,荀谌为其谋主,但荀彧认为袁绍难成大事,与荀谌别,投奔曹操。

颍川荀氏这一选择,不但给日后家族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给正处于弱势的曹操集团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荀彧常年为曹操镇守后方,“居中持重十余年”,巩固基础,破吕布、定徐兖,迎奉汉帝,平袁绍,功勋卓著;更重要的是举荐人才,“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攸为曹操谋主,曹操称其“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降张绣、擒吕布、败袁绍,定河北,荀攸都参与其中,据说共献大计十二次。荀彧之兄荀衍,镇守邺城,都督河北;堂兄荀悦为侍中,执掌机要。

颍川荀氏为曹操集团内部的士人之首,影响巨大。其与颍川陈氏、颍川钟氏、河内司马氏等世家大族盘根错节的关系,使其形成的势力,仅次于掌军的诸夏侯曹。在时局不稳的情况下,颍川荀氏善于应变,分成两支分别支持袁绍和曹操直到官渡之战;荀彧反对曹操晋封魏公,荀攸却带头劝进,家族内部通过不同的选择,保证了家族的连贯发展,减少了宗族覆灭的风险。

三.魏晋时期

颍川荀氏是汉末的世家大族,儒学传家,士人领袖,社会声誉极高。曹氏“阉竖之后”所代表的则是法家寒门,这也是曹操荀彧两人理想冲突的根源。但曹丕为了升级成魏文帝,需要与这些世家大族进行妥协,所以荀氏作为政坛一股力量,得以在曹丕这个个人喜好极为明显的皇帝时代得以保留。虽然荀彧的儿子娶曹操女儿,但与曹植深交,深为曹丕所恨。但毕竟荀彧荀攸是士人领袖,九品中正又来自其女婿颍川陈群,所以家族一直后继有人,地位不降。

曹丕曹睿两代皇帝,都短命早亡,没有活过河内司马懿。司马懿是曹丕四友之一,西拒诸葛,北灭公孙,功勋卓著。在士族代表司马懿与曹魏皇权冲突的高平陵之变中,陈泰、荀顗等毫不迟疑的就选择了支持司马懿。荀顗是荀彧六子,早年被姐夫陈群所赏识,后来又被司马懿赞叹是“荀令君之子也”。在贾充杀高贵乡公后,为司马昭出谋划策,忠于司马氏,所以最后在魏晋禅代之际,有“佐命弼导之勋”,累迁至三公。死后,司马炎为之举丧,皇太子亲自吊唁,这样的重视对维持颍川荀氏地位相当重要。

颍川荀氏的另一个代表是荀勖,荀勖是荀爽曾孙,少年长于舅家,也就是颍川钟氏。他最初为曹爽所辟,高平陵之变曹爽死后,无人敢去吊唁,只有荀勖前往。后来被司马昭引为心腹,执掌机要二十余年,成为其谋主。甚至在钟会叛乱时依然不减其信任,也是依赖荀勖之前的进言,以卫瓘为监军,平息了钟会叛乱。此外,还有荀彧曾孙荀恺,外公为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之表兄弟,也是权重一时。

但这个时期的颍川荀氏,已经不再是后汉三国时期的二荀那般品德高洁,反而为了权势经常做出专权之事。比如荀顗党附于贾充,荀恺坚持拥护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荀勖排挤齐王司马攸、外调张华、忌恨羊祜。此时的颍川荀氏,虽然并没有完全抛弃了家学传统,依然在文学艺术上很高的造诣,政治上也有相当作为,但节操却早已变质。

魏晋时期是颍川荀氏的鼎盛时期,见于史书者四十余,其中一品五人,三品十三人。颍川荀氏的鼎盛归功于九品中正制和高平陵之变之外,其自身因素也很重要。首先是荀彧荀攸对于曹魏一代的显著功勋,另一个则是其与魏晋皇室和其他大族的联姻和灵活的政治态度。第三,是家族繁茂,靠宗族、姻亲、故旧相互提携。

四.东晋南朝时期

八王之乱后,琅琊王氏扶司马睿于江左,建立东晋。荀氏后人于司马氏是戚旧,荀组也曾经“移檄天下共劝进”,所以在过江后依然受到重用,荀勖之子荀组曾经官至司徒,录尚书事。但当时政出于门阀,而非皇室,忠于司马皇室并不能给颍川荀氏的地位实际提升。

但颍川荀氏毕竟是魏晋旧门,门第不低于琅琊王氏、河东裴氏,如果假以时间,未必不会复苏,因为东晋的执政核心就是过江侨姓。但过江后不久,颍川荀氏成员相继离世,导致家族势力大损,元气大伤。等到荀彧六世孙荀羡,终于迎来了转机。荀羡“少有大志”,尚公主,屡立战功,二十八岁拜徐兖两州刺史,为东晋开国以来最年轻者,“中兴方伯未有如荀羡之少者”。要知道当时“方伯之重,莫过荆徐”,在上游刺荆州的正是全面把家族提升为门阀的桓大司马。然而,荀羡突然病卒,英年早逝。自此之后,荀氏衰败。

过江之后的颍川荀氏,明显出现了一个下降的趋势。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家族人员损失极大,子弟漂流,世系散乱,无法维持显宦,最终在南朝销声匿迹。

五.结语

颍川荀氏起于后汉末年,湮没于东晋南朝,是一个成员文化素养很高、对历史有相当影响的中古士族。荀淑博学为神君,荀爽无双为硕儒,荀顗制礼乐,荀勖首创图书分类、独立书法为艺术,等等,都是颍川荀氏在文化上的贡献。在政治上,早期的颍川荀氏儒学传家,立身甚正,和党人一道与外戚、宦官斗争,荀彧荀攸为曹操出谋划策,稳定后方,举荐人才,统一北方多有其力;中期则开始腐化堕落,荀顗“无质直之操”,荀勖把持朝政,排挤政敌,荀恺居高位而无所事事;到了后期,荀羡试图以军功再起,中兴家族,可惜早逝,再无能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曹操有什么区别?罗贯中为什么把曹操刻画成一位奸臣?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当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大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为父报仇屠徐州、自封魏王、毒死太后、抢占别人老婆。可以说曹操的所作所为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绝对的反派人物,除非他是皇帝,不过曹操一生也并没有称帝,就是当了一个魏王,虽然他的待遇跟皇帝已经没了区别。那曹操的一生真的就像演义当中的描述那么坏么?如果你看了三国志的话,可能就会觉得稍微缓和一些,曹操是做了很多坏事但也做过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且把当时的很多庸俗风气都改正了过来。曹操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义之士”,但曹操一生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三国当中最大的。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只是在演义中加入了很多作者主观的东西,所以蜀汉出来的人物基本上都是身披光环,而曹魏被当做了最大的反派。不过还好最后的结局遵循了历史,不然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会被三国演义给误导。如果你只是顺着历史去读,过程是非常枯燥的,三国演义就像把每个人给写活了一样,读者看起来也会更加感兴趣,能被读者认可的书籍才是好书,这样三国演义才会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东汉末年,汉室已经逐渐丧失统治力,天下诸侯割据一方最后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其中分成了正义的一方和邪恶的一方。其实三国并没有什么正义、邪恶之分,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点大家还是要明白的。

曹操在演义当中,成为一位欺世盗名之徒,汉献帝还在位就自封魏王,而且出行礼仪都跟皇帝同一规格,这也让很多汉臣敢怒不敢言。不过曹操一生都没有称帝,为什么罗贯中对曹操的怨念会这么深呢?其实看看罗贯中的一生,基本上也是不怎么得志的,罗贯中出生于元朝末期,经历了一段天下大乱的时期,当时罗贯中的理想也是想达济天下,但是自己却加入到了朱元璋死对头的正营当中。所以等朱元璋称帝以后,罗贯中便放弃了自己当官的理想,所以也能看出罗贯中就是一位忠义之士,和蜀国的人物非常相似。

曹操在三国绝对是一位天下无双、文武双全的治世能臣。但罗贯中却把曹操写成了一位诡计多变、利欲熏心、残忍多疑的篡国逆臣。这样子曹操在人们的心里也就成了一位大反派,不管他做了哪些好事也都洗不掉了。而跟刘备、诸葛亮等忠君报国的人相比,曹操马上便落了下风。曹操让人又爱又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罗贯中把曹操给黑化的厉害。

历史中真正的曹操爱惜人才、唯才是举,采用了当时最开明的政策和手段招纳人才。而且曹操好想办法缓解了阶级之间的矛盾,让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而且从曹操写的诗中就能看出曹操是一位心胸非常广阔的政治家,已经做到如此地位但心中还是有无奈与不甘。当然一百个人看曹操,可能会对曹操有一百个不同的认知,那在你的理解中曹操是为怎样的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刘备在托孤的时候 刘备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诸葛亮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临死,为什么把兵权给了李严,而不是诸葛亮

这里其实就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李严的军事能力,相对来说更胜一筹,再者也是为了有效缓和集团内部的矛盾。

刘备是一个非常有知名度的君主,主要的优点就在于知人善用会拥有火眼金睛,能够有效看破手下的能力,因此就会让这些人找到一些比较合适的职位。魏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相信很多人在看到之后都能够明白。诸葛亮虽然会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并没有大家描述的这么夸张,甚至还可能会出现一些偏科的现象,在政治这一方面是比较出色的,但是在军事谋略这一方面难免就会有一些不足。

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能够有效缓和当前内部的矛盾。刘备在一开始的时候始终都会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后来才找到机会逐渐的扩张,然后就会创建蜀汉帝国。

蜀地其实也会有两大事例,当时一个就是东洲集团,另外一个就是益州集团,在这两个集团中始终都会有着明显的矛盾,不过两者之间倒也算是相安无事。刘备在进入到这里时,自然就会导致两个集团出现很多不服气的声音,刘备还特意听从对方的意见,决定迎娶吴懿的妹妹,这般做法是为了能够拉拢人心。

可是刘备统治属地的时间比较短,要想入所有的人服气,这本身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在这刘备的病情恶化,剩下的日子已经并不是特别的多,就只能够考虑目前内部的问题。刘备的继承人就是流产,这本身就是大家所说的无能之君,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稳定一切必然就会交给李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宋江和刘备相比如何?宋江与刘备谁厉害?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也是《三国演义》的主角。宋江,历史上确有其人,也的确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到了《水浒传》也成为了一位核心主角。这两个人并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期,而如果要将他们作对比,或许也就只能通过《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那么,通过这些,刘备与宋江两个人,究竟哪一位更厉害一些呢?

1.相似点

要将两个人做一番对比的话,这两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相似点,这样才好比较。不过因为关于宋江,人们熟悉的是小说《水浒传》的人物,而并非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因此我们在这里比较的,也就是两部小说里面的人物以及情节,不用太过对号入座,牵扯到正史的刘备与宋江。

两人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仁义,仁义到爱哭。不过两人也不是见谁都会哭,毕竟在不重视女性的时期,“哭”总是带着一种性别标签,如果随随便便说着就哭起来,一定会被人瞧不起。另外就是“装”,这其实也就是一种手段,在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示弱,表示自己对对方没有威胁,但是如果积攒到了实力,后果如何还用多说吗?

2.两人的不同

最明显的就是身份了。宋江虽然也是头领,但他属于江湖头领,占山为王的那种,而刘备,我们就算怀疑他“中山靖王”后人的身份,但他最终还是建立起了三足鼎立之一,这样的意义绝不是宋江水泊梁山所能相比的,就算差着辈,但是刘协肯叫他一声皇叔,那也是面子,说出去多有光,这可不是哪一个姓刘的都能有的。

鉴于此,刘备属于皇帝的级别,宋江只是一个山大王,刘备的目标是匡扶汉室,重新建立起属于汉朝的辉煌,我们虽然习惯称他的国家为蜀国,但实际上,他的国号是“汉”,称蜀只是因为史书的记载,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了。宋江呢,水泊梁山好汉虽然众多,但是如果要拿来与一个三分天下的国家相比,还是不够格的。

3.刘备与宋江谁厉害

从上一点中来看,至少在势力方面,刘备绝对是完胜宋江的,不过宋江也并非没有优势,同样是手底下的人,梁山上都是好汉,绿林好汉,每个人的经历《水浒传》都交代清楚了,但是《三国演义》可没办法把蜀国每个人说一遍,数十万民众士兵,真正讲了故事的,跟在身边的,绝没有梁山好汉那么多,加上宋江外号及时雨,慷慨不求回报的掏腰包,让他在江湖上收获了非常好的名声。

两人也是各有优缺点吧,文中所谈并不全面,必定会有很多疏漏,但是总体上来看,刘皇叔的能力还是要比孝义黑三郎更高一些,一个谋求天下,另一个只是小规模的起义罢了。你觉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孔融被杀对于曹操有什么样的影响?孔融之死成为曹操一生的转折点

全文共 2640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可以说是一生杀人无数,除却战场上的士兵,更有非常多的大臣、名士,而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可以说是非常重要,地位也与他人不同的,那就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而且,在杀死了孔融之后,曹操南下攻打吴国,几十万大军打不过几万人,孙刘联盟的确是有一部分作用,但是更大的原因其实是出在孔融之死上。那么,今天就带大家看看,为什么说孔融的死影响了曹操后来的发展。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其实只是一个文人,虽然在当时的影响很大,但他的生死对于天下大局应该没有多少影响,因为他既不会谋略,也不会武功,而且他处处与曹操作对,如果丢掉其他方面不讨论,曹操杀孔融其实是清除了一块绊脚石,对于曹操征服天下应该有利,但为何曹操杀孔融会成为其征服天下的分水岭呢?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天下环境,不难发现,曹操杀害孔融确实不对于其征服天下是有害而少利的。

之前,京兆人脂习,与孔融相好,曾劝诫孔融性格太过刚直。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曹操杀害孔融的影响有多大?

首先,孔融是当时文人的一面旗帜,他的影响可以用民心向背来形容。虽然孔融只是文人,但他不仅是孔子的后代,而且他的成就是当时文人的代表,可以说是一面旗帜,更何况,他是当时儒家道德方面的风向标,他的影响虽然在军事方面没有直接作用,但能够起到民心向背的作用。孔融在曹操阵营中一直是高官(虽然为汉之高官,但当时的汉朝廷实际上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所以,孔融能够在曹操阵营中风生水起,那对于天下文人来说那是一块巨大的磁石,而文人有一个特点,虽然打仗行的很少,但能够影响民心的走向。

现在,孔融被曹操杀害,那天下文人就会对曹操的看法发生根本的改变,口诛笔伐,再加上老百姓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观占据头脑,这样,天下老百姓对于曹操的看法就由好转坏,民心向背就在这个关键节点发生根本的改变,天下有识之士不再投奔曹操。曹操南征前,许多有识之士投奔曹操,南征后,天下少有有识之士再来投奔曹操就是证明。

其次,杀害孔融,曹操再也听不到不同的声音了。孔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一生似乎处处与曹操作对,从史书记载来看最著名的有三处,一处是讽刺曹操,如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第二处是反对曹操禁酒;第三处是对曹操发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持坚决的反对意见。

其实,纵观孔融讽刺和与曹操作对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孔融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反对曹操,而只是想表明一个文人的与众不同,尤其是只是表现其有才而已,即使在官渡之战前反对曹操,这其实也是正常,至少可以让曹操清醒,对于强大的敌人必须要注意什么,更何况,曹操与袁绍打起来之后,孔融并没有继续反对下去,而是和其他人一样在为曹操如何取得胜利在努力,这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民主,在形成决议时大家都可以议,表明各个方面的利害关系,这样,可以考虑充分、全面,但作出决定之后,大家一条心,这也是曹操在逐鹿中原时能够由一支普通的势力成长为平定北方的最大的势力。

但是,现在,曹操杀害了孔融,那些喜欢唱反调、讲事实、有不同意见的人从此闭嘴,而那些喜欢唯领导是从的人就得到了重视,曹操再也听不到不同意见的声音,表面上是上下同心,实际上只有曹操一个人的思想在转动,大家对于曹操的观点只高呼和喝彩,曹操也就在大家的喝彩声中迷失了自己,再也看不到不利的方面,也不会考虑不利的情形。所以,曹操南征,虽然是率领最豪华的阵营,那这种豪华也是表面的,所有谋臣集体失声,所有武将也不敢有自主能动性,这也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以几十万军队的阵营被周瑜率领的区区3万人马打得大败的最根本原因。而且曹操被打败之后只怀念郭嘉,认为其他谋士尤其是荀彧没有提出好的建议,但曹操没有反醒自己,在对于不同声音方面采取的政策实在令人寒心,郭嘉即使在,那郭嘉的那种性格他会再容忍吗?为什么程昱在南征前突然交出兵权呢?这应该都与曹操杀害孔融造成的影响有关。

其实,孔融在生前反对曹操南征刘表,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刘表是汉室成员,是皇族后代。如果曹操反过来一想,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同意孔融不南征,这样,刘表病死之后,刘备与孙权就会为争夺荆州两相争斗,曹操完全可以在他们两败俱伤时,以捍卫皇族为最大口号出兵,孔融等自然不再反对,这样,曹操就能坐收渔翁之利,那征服天下岂能还有对手?如果曹操没有想到,其他谋士也会想到,曹操可以轻松的得到天下。但是,曹操杀害了孔融,再也听不到反对的声音了,曹操只想到南征刘表时能够获得多少利益,而没有想到南征刘表会有哪些不利,至少刘备与孙权不但不会联合起来,而且会为争夺荆州而成为你死和活的敌人。

第三,杀害孔融,让那些匡扶汉室的志士从此清醒。孔融自然是匡扶汉室的典型代表,而且当时有匡扶汉室的志士不少,这其中还包括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荀彧,他为曹操举荐了大把的人才,最著名的就有荀攸、郭嘉等,而且他们之所以这样尽心辅助当时并不特别起眼的曹操,根本原因就是曹操打出的旗号就是匡扶汉室。

然而,随着曹操实力的壮大,他取代汉室的动作日益明显,现在,终于拿有志于匡扶汉室的孔融开刀,那岂能不让其他有匡扶汉室之志的人寒心?所以,这些人终于清醒,不再为曹操死心卖命了,这也是曹操南征时,所有谋士不再为曹操出力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程昱,干脆交出兵权。而其他各路英雄,他们也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现在,更有坚定的理由反对曹操了,也有坚定的理由联合对抗曹操了。

公元208年,之所以成为三国鼎立的关键一年,曹操成败的分水岭在此出现,不是曹操的智慧突然出现了问题,而是从杀害孔融开始,民心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刘邦笼络人心的手段和刘备有什么区别?刘邦可没有刘备那么仁慈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刘邦刘备早期的经历非常相似,两人都是底层出身,而且当朝的政权已经开始被动摇,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可能。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也正是因为当时的秦朝和汉朝已经到了生命末期,所以才给了刘邦还有刘备机会。虽然刘邦和刘备起义时年纪都不小了,关键是他们运气比较好,早期就笼络了很多有才干的人。刘备自然不用说,找来了大家最熟悉的关羽、张飞还有诸葛亮;刘邦这边则是张良和萧何,韩信是后来加入。这些人都是当时天下最顶尖的人才,不过刘邦和刘备笼络人心手段却大相径庭,刘邦的口碑可没刘备来的这么好。

我们都知道刘备以仁义著称,而且刘备并不是假仁义而是真的怀有一颗仁慈之心,为了百姓的性命差点把自己的命给丢了。而且刘备早期行走江湖靠的就是自己的人品和信誉,所以毫无任何背景的他才能吸引各路志士同他一起征战天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刘备的理想吸引了很多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当时曹操挟天子已令诸侯,已经算对汉室的大不敬了,拥汉志士都称曹操为汉贼。所以刘备打的旗号“匡扶汉室“,就成了拥汉党们最后的一道心理慰籍之所,有着相同的目标和目标,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而刘邦和刘备则完全不同。首先刘邦的口碑就要比刘备差很多,刘邦能够笼络人心靠的是他的帝王之术和他的城府。可能刘邦年纪要更大一些,所以会更加稳重,如果项羽能够看透刘邦这个人的话,或许最后就不会输那么惨了。刘邦起兵是自己已经快50岁了,所以早期项羽根本就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古时候到了这个年纪说不定哪一天就走了。但刘邦却硬生生撑了8年,而且在最艰难的时刻还多次以少胜多。

刘邦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双手一路杀过来的,所以在刘邦的眼里根本不可能有“仁慈”儿子,对别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同理,刘邦对人也是看三分做三分,一旦发现异样就会立马处理掉,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愿意为刘邦效力呢?因为刘邦也是看人的,如果你是真才实学,刘邦自然不会亏待你。说的不好听点刘邦对人对事都是功利心驱使,后来韩信也明白对刘邦必须有所防备,但心里也非常佩服他的为人。

刘邦虽然品行不行,但称王称霸的特质他是两者兼有。其实想要评价刘邦的为人也不难,总结起来就是:不孝、不仁、自大、粗鲁。刘邦似乎天生就是一位不喜欢遵守规矩的人,而且是为了破坏规矩而生。刘邦平时喜欢吹牛,但他感想常人不敢想之事,这种自信反而提升了他在对方内心的高大形象。那个时候的人多半有道德洁癖,所以对刘邦根本不削一顾,但刘邦始终能执行好自己手中的权利契约,所以最后开创了伟大的汉朝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