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语文修辞手法选择题(19篇)

结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婚宴自然也是显得非常的重要,怎样让来客吃好,才算是一个圆满的婚宴,那么婚宴如何布菜呢?下面是问学吧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婚宴酒席菜单的选择。

浏览

6823

文章

110

语文修辞手法练习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四季更替,风物长新。一朵云,一阵风,一棵树,一枝花……是否唤起你心中的诗意?盼望下面的诗句能让你跃跃欲试,动笔将自己徜徉自然的观察感受用四个诗句表达出来,请选用恰当的修辞方法。(2发)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拔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答案】示例:细雨探访大地,微风探访林梢,溪流探访小草,我们探访春天.

(使用某种修辞方法以优美的语句分行写作,1分;表达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感受,1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实战演练

全文共 935 字

+ 加入清单

修辞手法及考试题目

实战演练

例3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仿写题,又是一道运用修辞题。要做好这道题,既要注意仿写的相关规则:即仿写题也可叫做句式运用题,它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做此题又要注意运用修辞,就一分句而言,“你是一棵大树”,“你是一泓清泉”可推测下一句应运用含“是”字的暗喻句;就整句来看,又应运用排比的关联词,“如果……就……”最后还要注意围绕中心去仿写含有两种修辞的句式,即围绕“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这一主题而展开。若经过这样的思考,就不难了。

【答案】

①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②如果你是一朵小花,就装着一分春色。

③如果你是一片云朵,就化作滴滴甘霖。

(答案可多种多样,但应注意运用修辞和句式正确。)

【说明】要做好这类题型,除了要掌握好仿写题和修辞的知识,还应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必须注意“观察”语言现象,重视语言积累,重视语感训练,才能更好地学习并运用语言。

例4对句子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A.比喻 拟人对偶夸张

B.拟人 拟人对偶比喻

C.比喻 对偶排比比喻

D.拟人 对偶排比夸张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别。①句中把“银波”的形状比作“鱼鳞”,是比喻。②句中把“根”富于人情味,“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是拟人。③句中把“长城内外”与“大河上下”作对偶,且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同样是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意义相近。④句中把太阳的温度夸大到“火”的程度。这是把事物夸大的一种,这是运用了夸张。

【答案】A

【说明】做这类修辞题目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像上面“分析”的方法,即逐句逐项地分析,直到找到正确答案为止;一种方法是直接筛选法,这种方法是若你一眼看出哪句是何种修辞,就给该句定位,用排除法即可确定,其他选项暂且不再过问。总之,做这类题的前提是应熟练掌握各种修辞的类型及判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精品题深度解析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错误的是

“重霾之下,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谈何健康中国!重霾之下,花草也被伤害,谈何美丽中国!重霾之下,连呼吸都不畅通,谈何幸福中国!”当何维委员在全国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连发质疑时,人民大会堂里顿时响起热烈掌声。

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无画处看有画,不约而同爆发的掌声,最能代表与会者的真实心声。正因如此,难道我们还要固步自封地迷恋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吗?在改革继续前行的道路上,经济稳定增长与环境治理要统筹兼顾,这甚至需要走钢丝般的平衡艺术。

A.选段运用“重霾之下……谈何……”的排比句式,强有力地突出了重霾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B.选段中“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无画处看有画”,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何维委员深厚的文化底蕴。

C.选段中“难道我们还要固步自封地迷恋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吗?”运用反问,强调我们不应迷恋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兼顾环境的治理。

D.选段中“这甚至需要走钢丝般的平衡艺术”,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平衡稳定增长与环境治理关系的难度与风险。

B

解析

试题分析:“表现了何维委员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说法是错误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无画处看有画”这个句子并不为了表现何维委员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是为了表现何维委员的远见卓识,敏锐的洞察力。

考点: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还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专题训练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专题训练

4.从采用修辞方法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B.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进的旅人。

C.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

D.塑像塑得精致、细腻,一个个都像活的。

5.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B.秦时明月汉时关

C.主人忘归客不发

D.烟笼寒水月笼沙

6.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C.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练习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该对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滥加粗暴的不讲理的非议。(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滥加”)

B.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C【解析】C项中的“沉湎”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是贬义词,其余几个都是褒义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比拟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要成熟的庄稼;稠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专项训练及解析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给友人

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更何况我们要去浪迹天涯走呵走呵

跌倒是一次纪念你说看到大海的时候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你会纵情欢笑

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是呵是呵

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我们的笑直上云霞

A.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经历的感悟。

B.诗中的“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解析】试题分析:“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两句诗强调的是“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坚持前行,风雨无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诗句的赏析的角度和现代文语句的赏析相同,一般从修辞、词语、手法、内容、情感等角度。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能结合诗歌全文内容对语句作出正确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注意事项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注意事项

学习修辞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2.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3.借喻和借代的不同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4.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排比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1.定义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

(1)用排比来说理,可起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典型例句

(1)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3)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自测题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比喻、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运用拟人、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反动势力的猖狂)

C.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运用排比、比喻,说明云的姿态万千)

D.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运用比喻,强调"她"长得很漂亮)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句是(C)

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

B.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全品本网

C.我的心情还像前几天一样无法平静。

D.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对偶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2)对偶的几种形式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理想,生活的旗帜;?实干,成功的途径。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修辞手法详解:比喻

全文共 2364 字

+ 加入清单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4、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⑤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1、例2是歌颂、赞扬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卑视本体。例如: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

5、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6、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7、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8、比喻的修辞举例

(1)带有比喻的成语

恩重如山冷若冰霜成竹在胸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风烛残年挥汗如雨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虚怀若谷轻如鸿毛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易如反掌切肤之痛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如虎添翼如胶似漆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刀山火海

a明喻:

虚怀若谷门庭若市如火如荼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寿比南山归心似箭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冷若冰霜

b暗喻:

车水马龙有口皆碑唇枪舌战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明珠暗投人老珠黄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木破镜重圆风平浪静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豺狼当道掌上明珠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愚公移山

(2)比喻句举例:

①露似珍珠月似弓。

②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③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④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⑤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⑥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⑦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⑧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⑨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⑩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1、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2、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13、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14、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15、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16、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17、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18、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19、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20、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精品题深度解析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各项对语法、修辞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粉丝”、“草根”、“纠结”、“动词”都属于名词。

B、短语“食品安全”“传递火炬”“愚公移山”与“唱响中国”的结构相同。

C、“电子书改变了信息与知识储存的方式和传播的速度。”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电子书改变了方式和速度。”

D、“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这两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雨”温柔可亲的形象。

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的“纠结”属于动词。B“传递火炬”“唱响中国”是动宾短语,“愚公移山”是主谓短语,“食品安全”是偏正短语。D句是拟人的修辞,而并非排比。

点评:在语文学习中,要把短语的类型(主谓、动宾、动补、并列短语等)、句子分类(单句、复句)、复句关系(并列、因果、转折、选择、递进等)、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语等)、词性(名、动、形、数、量、代等)等知识熟记于心,做到能够准确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练习

全文共 192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借代)

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比喻、拟人)

C.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设问)

D.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排比、反复)

B【解析】“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是拟人,但没有比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自测题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句使用不当的一项是(D)

A.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B.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颗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C.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

D.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B)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语文修辞手法详解:通感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练习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A)解析:B“由于”与“所决定”搭配不当。C“好坏”是两个方面,下文只涉及一个方面。D“不是”与“而是”后的内容没有构成对立关系,另“主旨”与“描写”不搭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修辞手法复习:夸张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引起共鸣、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隔壁千家醉(酒味浓重),开坛十里香(酒气香醇),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看作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视为泥丸)。极言其小以显示红军的高大。毛泽东《七律·长征》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极力强调身经百战而没受一点伤)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真题解析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真题练习: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012山西中考语文试题)

A.杜甫《春望》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怀凄然

B.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风)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明月拟人化,想象奇特

C.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侧面写尽农民矛盾的心理

D.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起笔的“老夫”与词中的“鬓微霜”相照应

答案:C

2、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721题(13分)

青春

塞缪尔·厄尔曼

①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态;青春不是粉面、红唇、柔膝,而是坚强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深泉的自在奔流

②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20岁的后生有之,六旬的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③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④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好奇之冲动,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你我心中都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会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⑤一旦天线落下,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20,实则垂垂老矣;然而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即使80高龄,行将告别尘寰,你也会觉得年轻依旧,希望永存

文中括号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案: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等积极因素对青春永驻的重要性(意思接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修辞手法练习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下面文字,补写一个与划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致、语意连贯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将修辞手法放在补写句中来考查的题目。做题时除了要注意补写的句式应与画线句相同或相似外,还要注意修辞运用的一致性。很明显所补写句子应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同时补写句子是对"无字处读书"的阐释。

参考答案:示例①: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示例②: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示例③: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