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官职九品(汇总15篇)

浏览

3324

文章

15

篇1:古代的知县与县令哪个官职大?知县与县令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1102 字

+ 加入清单

知县县令都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官职,不过受到历史剧和一些古代小说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知县与县令是同一种官职,都是一县之长。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知县与县令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那么具体又有什么不同呢?两者之间哪个官职更大一些呢?

一听“县”,许多人会想起郡县制,认为这个官职起始于秦朝。其实并非如此,战国末期就有许多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才在全国推行。在郡县制的体系中,朝廷只管到郡、县一级,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但是,县以下还有“乡、亭、里”三级,其长官都由本地人推荐,朝廷并不干涉。

秦汉时期,一县长官称为“县令”或者“县长”,但两者也有微小区别。一般情况下,人口达到万户以上的县,长官被称为“县令”,俸禄从六百石到千石不等;人口万户以下的县,长官被称为“县长”,俸禄从三百石到五百石不等。

魏晋时期,因为战乱的关系,导致人口大减,所以县令和县长的衡量标准又有不同。《晋令》有记载,“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

南北朝时期,因为中原处于割据时代,每个国家的疆域并不稳固,总有大量人口的流失。这时,每朝每国取消了“县长”的说法,一县之长统称为“县令”,这在《宋书·州郡志》和《隋书·百官志》中都有记载。

到了唐朝,偶尔会出现县令空置,由县里其他官员临时代理县令的情况,这时,这个官员就被称为“知县事”,这也是“知县”一词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从秦汉到隋唐,一县之长的称呼为“县令”。

值得说的是,因为中国自汉以来的强大,千百年一直是东亚诸国的宗主国,因此县令一词也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县令也是这些国家一县之长的称呼。直到宋朝,“县令”一词才发生改变,从唐朝中后期到宋朝初期,两百年的藩镇割据,引发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吸取前朝的经验,一方面重文抑武,一方面改变地方官员的权力。赵匡胤从唐朝的“知县事”受到启发,索性不再任命地方官员,而是由朝廷派遣官员代理地方事务,称为“知事”。因此,以前的刺史、太守和县令的称呼都变了,成为后人熟悉的知州、知府和知县。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知县”比“县令”的职权还要大,不仅管理一县政务,还监管地方军事。

元朝不是汉人王朝,没采用汉制,一县之长既不是县令,也不是知县,而被称为“县尹”。明朝初期,为了掌控地方,朱元璋沿袭了宋朝的“知县”制。清朝虽然不是汉人王朝,但是大部分制度都是沿袭明朝的,“知县”便是如此。

那么,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呢?两者虽然都是一县之长,但“县令”是地方性官员,而“知县”却是朝廷选派的。从官职的高低来说,县令大多是“正五品”官员,而知县则是“正七品”官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的“员外”是指什么?员外是什么官职?

全文共 114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员外”,估计有很多小伙伴对这个词比较陌生。员外原先是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来指的是地主豪绅。后世是可以因此类官职进行捐买,所以符号都被称之为员外。自从明朝以后,员外郎就是一种闲职了,与科举没有了任何该案系,但是渐渐的与财富却联系在了一起。只要肯定花钱,地主或是商人就可以弄个员外官来做。一、名词解释

(一)、基本解释

1、 [ministry councillor]:古指正员以外官员(全称为"员外郎")

2、 [landlord]:指地主豪绅(多见于早期白话)

结交此间一个大财主赵员外,养做外宅。--《水浒传》

不多时郭彰带到,伴当对他,指着白玉堂道:"这是我家五员外。"--《三侠五义》

(二)详细解释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一个开线铺的员外 张士廉年过六旬,妈妈死后,孑然一身,并无儿女。"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不是什么员外,俺们这里有几贯钱的人,都称他做员外,无过是个土财主,没品职的。"

清《三侠五义》第五十四回:白玉堂却笑着道:"那老儿不要害怕。我非山贼盗寇,不是甚么大寨主。"伴当在旁道:"你称呼员外。"郭老道:"员外在上,听老儿诉禀。"便将带领女儿上瓜州投亲,被胡烈截住为给员外提亲,因未允,将小老儿囚禁在山洞之内,细细说了一遍。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四章五:"他颇有点员外的风度,招待起朋友来倒还洒脱得很。"参见" 员外郎 "。二、沿革

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初又置员外散骑侍郎。南北朝时,又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员外"。隋开皇六年(568),在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此外,唐、宋、辽、金在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下,也有员外郎。元属中书省。清代理藩院、太仆寺、内务府等也有员外郎。

到了现代,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员外这一称呼逐渐淡出。但随之出现了"候补委员"这一新的职位称呼,于是就有了候补委员,其涵义与"员外"相比有一定变化,但大同小异,延用至今。三、级别

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通称副郎。南北朝简称员外散骑侍郎为员外郎。是较高贵的近侍官。隋代始于六部郎中之下设员外郎,以为郎中之助理,由此延至清代不变。惟唐制列在六品,明清则升为从五品。

俗称的含义随着时间推移和官制改革,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不再与科举相关,而渐渐和财富联系在了一起,只要肯花银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财富是得到仕途功名的捷径,而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之苦尽可以统统免去。

员外郎作为禄星,由他来保佑读书人状元及第、金榜题名,这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但即便是如此塑造,还是不能解决角色重复的问题,因为福星的尊贵其实已包含富贵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的“黄门郎”是什么官职?

全文共 305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读书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中举出人头地。闯过这一关的人有很大的概率成为官员,并且就此摆脱了泥腿子的身份。当然,就算是进入到了官僚集团中,他们的命运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人官运亨通,从此青云直上,一生名利双收;有些人则蹉跎不前,一生沉沦下僚;更有很多官员,因各种原因而身陷囹圄,昔日十年寒窗的辛苦,便就此付诸东流。

升官并非没有捷径。譬如西汉时期的黄门郎,便是一条升官的“快车道”。很多权臣从黄门郎这个职位开始,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但与此同时,权力也是一柄双刃剑。这些平步青云的权臣,几乎无一人得到了善终。

越是快车道,车毁人亡的风险就越高,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西汉的官员选拔体制,本身就有着很大的问题。其制度以“察举”为主,考试为辅。这种制度的暗箱操作空间非常大,世家大族便得以上下其手。当外戚垄断了权力之后,其弊端更是愈演愈烈。这个一度强大无比的帝国,在那些“贤良方正”的官员手里,渐渐变得摇摇欲坠。

帝国由盛转衰的背后,不乏“黄门郎”们的身影。因为西汉时期的“黄门郎”,是一条升官发财的“快车道”。(一)黄门郎是个什么官职?

黄门郎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替皇帝传递旨意,偶尔做一些打杂的工作。虽然官职不大,俸禄也非常有限(秩六百石),但黄门郎这个职位,距离权力的中心非常近。一旦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想要升职加薪,简直易如反掌。每个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黄门郎,都会得到皇帝的重用。

当然,善于见风使舵不等于自作聪明。有些黄门郎不懂这个道理,于是便弄巧成拙,反而把自己搭了进去。譬如在汉末三国时期,东吴皇帝孙权死后,他的儿子孙亮继位。有一天,孙亮想吃点蜂蜜泡梅子,于是便命令手下的黄门郎去取。当这些蜜被端上来之后,孙亮却皱起了眉头。原来,蜜里面进了很多老鼠屎,蜂蜜管理员的工作看来没做到位,按照惯常的逻辑,这个人多半是要被治罪的。

但孙亮却大笑了起来,并且命令手下把老鼠屎取出来,然后一一掰开。果不其然,这些老鼠屎都是外湿内干。于是孙亮给出了结论,这些老鼠屎一定是别人刚放进去的,作案嫌疑最大的人,就是搬运蜂蜜的黄门郎。

然而孙亮早已看穿了一切

听完了皇帝的分析,做贼心虚的黄门郎立刻跪倒在地,并且磕头认罪。原来,他曾经向管蜂蜜的人要过蜂蜜,但对方并没有给他。于是他怀恨在心,趁机报复,但这点小伎俩,根本瞒不过皇帝的眼睛。这下子,别说升官发财了,说不定下半辈子,都得在监狱里度过了。

《三国志·吴书》的原文如下:“亮后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从汝求蜜邪?”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由此可见,小聪明或许能瞒过一时。却瞒不过一世。如果真想飞黄腾达,必须得有两把刷子。(二)淳于长与董贤,西汉黄门郎双煞

汉成帝在位期间,二十岁的淳于长以黄门郎之位出仕。不久之后,淳于长成为了汉成帝的宠臣。众所周知,汉成帝宠爱赵飞燕,还想将其立为皇后,但王太后却根本不同意。这个时候,淳于长便有了用武之地。

根据《汉书·佞幸传》的记载,“(淳于)长主往来通语东宫。岁余,赵皇后得立。”无论如何,淳于长费了一年的劲,总算是说动了太后。当汉成帝如愿以偿地将赵飞燕立为皇后之后,立刻便加封淳于长为侯爵。此时此刻,淳于长摇身一变,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臣,无论谁送来贿赂,他都一一笑纳,从不拒绝。

由此可见,一个人升职加薪,并不取决于他为公司做了多少贡献,而是取决于那个决定他命运的关键人。讨好这个人,比一味埋头苦干强上千倍。

如果说淳于长是主动出击,那么董贤,无疑就是靠盛世美颜被动吸引了。因为汉成帝没有儿子,所以他的侄子刘欣继承了他的皇位,史称汉哀帝。等汉哀帝看到外形俊美的董贤时,立刻决定将其留在身边。于是,他将董贤封为黄门郎,两个人形影不离,成为了一对名垂青史的好基友。

汉哀帝对董贤宠爱到了什么地步呢?两人一同午睡时,汉哀帝率先醒来。为了不惊动董贤,他把被董贤压住的袖子用剑切断,然后自己悄悄离去。这也就是“断袖”这个典故的来源。在汉哀帝的宠爱之下,董贤自然是权势熏天。朝中文武争相巴结,董贤则大收贿赂。根据《汉书·佞幸传》的记载,当董贤死后被抄家时,“县官斥卖董氏财凡四十三万万”,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四十三亿枚五铢钱,可以轻松买下千间豪宅,万头牛羊。董贤所受之恩宠,可见一斑。

长得好看的人,往往能够得到更多便利。古人追求“美姿容”,今人的胆子更大,甚至动起了在脸上动刀子的主意。譬如在今年,主打医美业务的新氧,便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其市值已经高达15.74亿美元。从古至今,人们对外貌的追求,却是始终如一。

太阳底下从无新鲜事,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在重演,从不例外。(三)“黄门郎终结者”王莽,其实也是黄门郎出身

虽然淳于长一时风头无两,董贤一时权势熏天,可这两位权臣,最后都栽到了老谋深算的王莽手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王莽,也是黄门郎出身。

淳于长的败亡,属于典型的“自作孽,不可活”。既然蒙受了皇帝的恩宠,也过上了妻妾成群、富可敌国的生活,淳于长就该安分守己。但他千不该,万不该,不应该把黑手伸向被废的许皇后。他不仅收受了对方的很多财物,还许诺为对方重谋封号。大臣插手后宫之事,便是谋逆大罪,至于什么时候该掉脑袋,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而手眼通天的王莽,自然将淳于长的确凿罪证记了下来,然后第一时间捅到了王太后那里。王太后震怒无比,立刻告知皇帝,然后免去了淳于长的官职。后来,皇帝将淳于长关进了监狱。这个不可一世的权臣,最终凄凉地死在了监狱里。

董贤则死于外戚家族间的碾压。当汉成帝的母族得势时,他的母亲丁氏、祖母傅氏都得到了尊号,同时得到了权力。而王莽所在的王氏家族,则走上了下坡路,王莽本人也被免职。

然而,王莽无论得势失势,都始终简朴克己、礼贤下士,还结交了很多名士朋友。正巧在王莽被免职后,天上出现了日食,他昔日的朋友立刻纷纷上奏表示:之所以出现这种天象,证明人间的贤能之士遭到了冤屈。太皇太后王氏,趁机要求让王莽回来执政。汉哀帝迫于无奈,只能答应他的请求。

此时的董卿权势熏天,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而王莽刚一回到朝廷,就做了一件让人大快人心的事情。他收走了董贤的印绶,并将其软禁在家中,董贤则畏罪自杀。汉哀帝的外戚丁氏、傅氏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王家则彻底把持了大汉的朝政。

多年以后,王莽露出了自己的獠牙。他废掉了汉朝的皇帝,自己登基称帝,史称新朝。但王莽之后的改制却不得民心,最终民间叛军四起,汉朝皇族更是趁机反扑,最终把王莽斩杀在了乱军之中。死无全尸的王莽,比前两位还要惨。如果将他前半生的苦心经营,与后半生的惨淡收场相比,无疑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四)权力的游戏

在权力的游戏中,只有胜利和死亡两个结局,并无第三条路可走。对于权势熏天的大臣来说,当他们志得意满的那一刻,死亡的阴影便已笼罩在他们的头上,随时可能带走他们的性命。

一旦他们露出弱点,觊觎他们地位的人,便会趁机将他们击倒。这种行为始于嫉妒,终于正义,哪怕是权倾朝野的权臣,也逃不过利维坦的铁拳。

无论如何,这些权臣宛如会吸血的藤,他们缠绕在西汉帝国这株大树上,本想爬到更高处,结果却加速了它的枯萎。这便是权力垄断所带来的恶果。而这三位官运亨通的黄门郎,无疑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为我们诠释出了这万古不变的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亭长是什么官 古代的亭长属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亭长是秦朝官名,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郡县制,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在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主要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汉高祖刘邦曾在秦朝担任亭长,到了秦朝末期,他参与推翻暴秦的行动。楚汉之争后,刘邦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在位期间,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一面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刘邦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夫在我国古代是指什么官职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大夫”在我国古代是古代的一个是官阶,不是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官职怎么划分的,文官和武官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古代官职分明,职位分的都非常的明确,能够很好的帮助君王管理朝政,朝职的设立让古代的朝政管理更加的方便,对于一个王朝的发展是非常的有促进作用的,古代往往设立有文官武官,那么文官和武官有什么区别呢?

文官武官都是古代朝廷设立的职位,朝廷的政策实施是要根据两者结合来做出决定的,文官通常是指饱腹经文、深谋远虑的一类人,主要负责的是为朝政改革以及朝廷发展等出谋划策,保证朝廷的实力壮大,而武官则是武艺高超、勇猛强悍的一类人,主要是负责朝廷的征战以及边疆的守候,是朝廷安稳的守门人。

所以文官和武官的区别是职责不同,文官武官都是朝廷不能缺少的,文官可以保障朝政的合理性,能够帮助朝廷的长治久安,而武官则是朝廷的“剑”,是一个王朝稳定的根本,同时也是朝廷扩展疆土的武器,所以对于朝廷的稳定发展是离不开两者的结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宇宙大将军是什么意思?盘点古代奇葩的官职

全文共 145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现在看古代很多人的各种不同的官职,都会觉得不好理解,因为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甚至同一个官职也是有不同的叫法的,各自的职权范围也不一样,但在这众多正经的官职名称当中,却还有一些听起来不那么正经的奇葩官职名称,比如宇宙大将军、银牌天使等等,这些官职都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吧。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宇宙大将军

宇宙大将军这个官职名字可谓是嚣张至极,在中国历史上也只出现过一次,而且还是侯景封赏给自己的,侯景是北魏时期的蝎人,侯景天生左脚残疾,但是骑射技术非常高超,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更是当时的佼佼者,为北魏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侯景做人反复无常,先后投靠过多个主子,这也导致了他凄惨的结局。

公元549年,侯景投靠了南梁,在第二年的时候,发生叛乱,攻陷了南京。随后梁武帝萧衍更是被侯景活活饿死。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侯景扶持梁武帝的儿子萧纲为南梁皇帝,随后自封为“宇宙大将军”,当萧纲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下巴都快掉了,直接愣愣的说:“将军这个职位和宇宙根本不搭边啊!”即使很多人进言,侯景还是我行我素,当了宇宙大将军。2、银牌天使

“银牌天使”这个名字可能是所有的官职名当中最好听的,但是“银牌天使”的行为方式与这个名字截然相反,银牌天使更是点燃了契丹和女真指点的恩怨。契丹人建立了辽朝之后,势力不断的扩张,因此当时的女真人为了得以生存,就投靠了契丹,自这以后,女真部落就一直被契丹所控制。为了更好的管制女真人,契丹的最高统治者就派遣心腹之人专门手持着银牌前往女真部落巡视,因此这些人的权力极大,督促女真向契丹进贡,于是就有了“银牌天使”的称号。

仗着契丹军队的支持,银牌天使肆意妄为,逼迫女真向他们自己进贡大量的金钱财物、奇珍异宝。随着野心的膨胀,银牌天使的要求越来越过分,享有了“荐枕”特权。“荐枕”指的是:女真人为了讨好这些所谓的银牌天使,就向他们进贡大量的未婚女子。女真人的讨好越来越助长了银牌天使的嚣张跋扈,到了后来,只要是银牌天使看上的女子,不管已婚还是未婚,都要“荐枕”。很快,银牌天使的行为使得积怨已久的女真人忍无可忍,立起了反抗契丹的大旗。3、太子洗马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官职名字可能就有一种想法:“给太子洗马的仆人还有一个专门的官职?”实际上“太子洗马”干的并不是洗马的活,而是辅佐太子处理政务,是朝廷的从五品官员,俸禄六百石。中国的很多名人都担任过这个官职,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唐代名臣魏征,还有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张之洞。并且在早先的时候,这个叫做先马,最早设立于秦汉时期,太子出行时,在前面引路叫做先马,后人因为笔误,使得一个高大上的名字瞬间变得矮矬穷。

后来太子洗马也成了一个经常被调侃的官职。明代的刘定之刚刚当上太子洗马时,当时的兵部侍郎王伟就开玩笑的说到:“皇宫里面的好马数不胜数,你可要好好的洗,必须把所有的马儿都洗干净”。刘定之听完就幽默的回复:“不单是皇宫里的好马,就算是司马脏了,我也会把他给洗干净”,王伟听完哈哈大笑。因为在明代,兵部侍郎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少司马”。4、囧卿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官职名字都是一脸懵,实际上囧卿是太仆寺卿的另外一个叫法,主要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道路运输,另外囧卿还负责掌管国家的马匹,囧卿这个管职最早诞生于周朝,历史上第一个太仆寺卿的名字叫做伯囧,因此后人也把太仆寺卿称作囧卿。

马在封建时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国家的马决定了其战斗力,而且马匹同时也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三国时期袁绍和袁术的老爸袁逢就担任过这个官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有一不起眼的官职,却是个油水极大的肥差,叫“吃马粪”

全文共 1373 字

+ 加入清单

马粪是耕种农作物上好的肥料,古代的军营在和平时期,会积攒大量马粪卖给百姓,获得一份收入。

《资治通鉴》记载:“少府监裴匪舒,善营利,奏卖苑中马粪,岁的钱二十万缗……”

唐朝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少府监裴匪舒善于理财盈利,上奏称:皇宫官马苑的马粪堆积如山,若贩卖给百姓,每年可以获利二十万缗。

唐高宗李治问宰相刘仁轨是否可行,刘仁轨说:“恐怕后人会说李唐皇家贩卖马粪,名声不好听!”唐高宗因此作罢。

宋朝强盛的时候,禁军士卒每人拥有两匹战马,宋真宗在位时期,禁军多达五十万人,这样算来,战马则多达一百万匹。

战马消耗大量草料的同时,也会排泄大量的马粪。

士兵当然不会让百姓到军营白白拾走,会收集起来卖给百姓。

一百万匹战马的排泄物可不是小数目,军官也不会允许士兵私自倒卖,会集中起来销售。

军中设立了专门处理马粪的机构,卖马粪的钱私设小金库,除了充作军费,下级军官也会贪占一些,当然还要逐级孝敬上司,而收集马粪的士兵得到的就少得可怜了。

《归田录》记载:“群牧司领内外坊监使副判官,比他司俸入最优,又岁收粪墼钱颇多,以充公用。故京师谓之语曰:‘三班吃香,群牧吃粪’也。”

负责马政的群牧司官员本来俸禄就很高,外加卖马粪的收入,令其他部门的官员羡慕嫉妒恨,以至于戏称群牧司官员“吃马粪”。

大臣晁宗悫[què] 升迁,临别给同僚丁度写了便条,对他一直以来的关照表示感谢,丁度当时任职群牧司的二把手——判官,于是对晁宗悫说:“我不给你回信啦,改天我送给你一车马粪吧!”

晁宗悫回答:“好啊!那马粪可比信函实惠多了!”

《醴泉笔录》记载:“夏守恩太尉作殿帅。旧例,诸营马粪钱分纳诸帅。夏既纳一分,鱼轩要一分……”

“鱼轩”是古代女子乘坐的车辆,外表以鱼皮装饰,故称鱼轩,这里代指夏守恩的妻子。

太尉夏守恩任职殿前司最高长官的时候,各军营卖马粪获利要孝敬上司,给夏守恩一份,另外还要给他的老婆一份。《孔氏谈苑》里也有类似的记载:“夏守恩作殿帅。旧例,诸营马粪钱分纳诸帅。守恩受之,夫人别要一份。”

夏守恩心安理得接受下属的马粪贿赂,不知有所收敛,以致后来因此被弹劾贬职。

夏守恩,字君殊,并州榆次人,父亲夏遇曾任职武骑军校,抗击契丹人时战死。

朝廷照顾阵亡将士子女,夏守恩当年才六岁,被授“补下班殿侍”,后升迁为西头供奉官。

宋真宗在位时期,夏守恩升任北作坊使、普州刺史。

宋真宗御驾亲征契丹,夏守恩奉命随行,“数见任使”,后历任博州刺史、都指挥使、泰州防御使等官职

宋真宗病重的时候,皇后刘娥干预朝政,任命夏守恩为殿前都虞候,掌管禁军,受到刘皇后的器重。

宋真宗病逝,十三岁的赵祯即位,即宋仁宗,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提拔夏守恩为安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兼任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事。

后历任步军副都指挥使、威塞军节度使、永定陵总管、马步军都总管、天雄、泰宁、武宁三州节度使等官职。

夏守恩仰仗刘太后的宠信而骄纵不法,在地方疯狂贪污受贿,他的儿子不仅索贿受贿,还欺行霸市,鱼肉百姓。

定州通判李参弹劾夏守恩父子不法行为,宋仁宗命御史赵及、大名府通判李钺审讯,论罪当死。

景祐四年(1037年)四月,宋仁宗宽恕了夏守恩,贬到连州接受“编管”,后因不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死于贬所。

“王相德用作都虞候,独不受”,王相德接替夏守恩,任殿前都虞候一职,却拒不接受属下的马粪贿赂,同样是殿前都虞候,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代的奇葩官职有哪些?

全文共 212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奇葩职位有:1、太子洗马,辅佐太子处理政务的侍从官,从五品。2、银牌天使,享有“荐枕”特权。3、中书舍人,舍人是国君和太子的属官。4、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相当于交通部长兼皇家车队负责人。5、专操大臣,负责军队阅兵的具体事务。6、言官,规谏皇帝、监督各部、纠察百官是言官的职责。7、宇宙大将军,应该是史上最强的官职了。

太子洗马

太子洗(xiǎn)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秦汉始置,作先马,后人可能误写,作“洗马”,从此留下千古悬念。正史王朝统一将官名做“洗马”,而不用“冼马”或“先马”。明朝就经常有人嘲笑“洗马”一职为洗马的官,可见,洗意和现在相同了。

银牌天使

银牌天使,辽官名。亦称“银牌郎君”。始于唐,宋、金亦设。唐代,发驿遣使,由门下省给银牌。辽代凡遣使外出,贵人佩金牌,其次佩银牌。凡有重要命令,皇帝即以银牌亲授使者,给驿马若干匹,昼夜驰行500~700里,使者所至如皇帝亲临、需索更易,无敢违抗。

中书舍人

“舍人”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本是君王或贵族的亲近属官。《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至南朝梁去通事之名,改称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仅次于侍郎,掌呈进章奏、撰作诏诰、委任出使之事,历朝权责不一。隋炀帝时曾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称帝时中书省改称为凤阁,中书舍人即凤阁舍人。西台舍人,唐时置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宋初亦设此官,但无实权,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明清内阁亦设有中书舍人,其职仅为缮写文书,职权大不如前朝。《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

冏卿

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冏,原意是指光明,因字形颇似一张尴尬的人脸,成为网络热词。而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相当于交通部长兼皇家车队负责人。据《尚书冏命序》记载:“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周王任命伯冏为太仆寺卿,由此冏卿闪亮登场。

在古代,马既是社会的生产力,又是战争的战斗力,在国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冏卿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马政,为国家管理、培育、改良、训练、储备马匹。此外,皇帝出行时,冏卿负责安排车队配置随从。在举办重大祭祀和典礼时,冏卿还要亲自驾车,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非亲即贵,前途无量。袁绍和袁术的老爸袁逢就曾担任过冏卿。说实话,冏卿不就是现在的“老司机”吗!

专操大臣

在古代,十分重视军队建设,阅兵不只是检验军队的重要形式,也是威慑其他国家的特殊手段。为此,清代专设了这样的官职,负责军队阅兵的具体事务,是整个阅兵仪式的总指挥,很牛掰的官职吧!

1906年10月22日,清政府组织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军演和阅兵,因阅兵地点设在彰德(今河南省安阳),故名“彰德秋操”。当时的专操大臣是袁世凯和铁良,秋操总计5天,前四天军演,第五天阅兵,动用了3.4万人、马5000匹、车辆1500辆,分为南北两军对垒,有马、步、炮、工、辎重等兵种参与,清军精锐尽数到场。秋操期间,还邀请二百多名外国武官和记者观摩。清军的优异表现,引起当时世界的轰动。爱好排场慈禧老婆娘对“彰德秋操”很满意,嘉奖了袁世凯和铁良。“彰德秋操”的成功,专操大臣功不可没。

言官

皇帝最头疼的是谁?不是后宫的嫔妃,而是无处不在的言官。在古代,历朝历代建立了监督制度和组织机构,明朝在这方面做的是最棒的。明朝的言官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人数约为200人。规谏皇帝、监督各部、纠察百官是言官的职责。言官的存在,是对国家机器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在明朝的言官中,不得不提到欧阳一敬。这位仁兄是江西彭泽人,官至太常少卿,从征授刑科给事中开始,一生中弹劾公爵两人、侯爵一人、三品以上官员二十人。欧阳一敬的特点是陈述事实,直言敢谏。就连内阁首辅高拱都载在他的手里。有欧阳一敬在,也够皇帝喝一壶的。难怪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将欧阳一敬封为明朝第一“骂神”。

宇宙大将军

宇宙和大将军搭配在一起,这是上天的节奏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个人,把“宇宙大将军”的官职,封给了自己。他就是北魏时期的侯景。说起侯景(503年—553年),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左脚残疾,善于骑射。

侯景政治和军事能力出众,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是东魏的头号打手。不过此人反复无常,先后在尔朱荣、高欢、萧衍等人手下讨生活,公元547年,侯景投靠南梁,驻守寿阳(今安徽省寿县城关镇)。次年,爆发“侯景之乱”,叛军进攻南京。公元549年,侯景攻破位于朱雀航(今江苏南京西)的台城,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侯景立太子萧纲为皇帝,自封宇宙大将军。萧纲得知这个官职,惊得下巴都快掉了,大呼:“将军和宇宙完全不搭啊!”尽管如此,伦家侯景就是喜欢。

公元551年,侯景篡梁自立,国号汉,改元太始。第二年,王僧辫、陈霸先率兵击败了侯景。在逃亡途中,侯景被部下所杀。他的头颅被涂上生漆,保存在武库,尸体被当地百姓分食,就连他老婆也吃了他的肉,骨灰被人掺酒喝下。宇宙大将军,应该是史上最强的官职了。侯景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这回真的上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官职中,左相和右相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政治朝堂上,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而左相和右相设立的历史很悠久,春秋末齐景公就有左丞相、右丞相各一人。那么,左相和右相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左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右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一般右丞相的官职略大于左丞相。不过每个朝代都是不同的,南宋时右相大,北宋左相大,秦时左相大,汉朝右相大,明初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督大。丞相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就是说理论上丞相应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因为丞相这种特殊的属性,因此丞相的权力往往会给皇帝带来威胁,让皇帝有如芒刺在背,所以皇帝常常视丞相如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左相右相的区别:在皇上右边站立的丞相官职要大于站在皇上左边的丞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客卿是什么官职?秦国为什么要设立客卿这个职位?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现代社会已经高度的国际化,很多跨国公司都会聘请其他国家的员工来工作或者担任高管,其实这种类似的模式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过了,当时这个职位就叫客卿。客卿这个官职的意思就是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本国当官,可见当时有才华的人各国还是会选择抢着要的,而且比较自由。当时秦国的客卿都很厉害,但是他们的下场却有点令人唏嘘,毕竟一旦混入一个间谍什么的就麻烦了。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甚为贫穷与落后。一则,自晋秦崤之战后,秦国东出之路便被晋(魏)国所阻断,而与东方诸侯往来不便。各诸侯强国,都是在互相交流与碰撞中,才得以进步与成长。秦国却缺少这种历练,以致其渐渐远离了华夏诸侯的文明圈,而被东方诸侯视为戎狄。二则,自春秋迈入战国这段期间,秦国由于君位长期动荡而使国力渐为疲弱。

秦孝公正是鉴於秦国落后、诸侯卑秦的现状,才痛定思痛。不吝疆土之封、爵位之赏,而下诏求贤。卫鞅(商鞅)听闻秦国求贤,便西入秦国,而在秦孝公的信任与支持之下,实行变法,使秦国为之焕然一新,日益强盛起来。但是,商鞅的最终却被诬以谋反,惨遭车裂而死。

有人认为商鞅之死,只是秦国君位更替所致,并不能说明秦国对客卿的过河拆桥。但商鞅之后,张仪、范雎(张禄,据《睡虎地秦简》,昭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吕不韦、李斯等这些宰辅级的客卿,无一能在秦国获得善终。从中看来,张仪被秦武王一脚踹开(张仪使计),并最终死在了魏国,算是秦国宰辅级客卿中下场较为完美的了。难道这些都是秦国的君位更替,权力斗争所致?这显然说不过去。

战国时期的变法主题,都是围绕着加强君主集权而展开的。而最为重要措施便是削弱国内封君的势力,以实行县制(郡制),此即废除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卿大夫有世袭封地、私兵、独立的政令,实际上为国中之国)。

而商鞅变法的核心,便是打破“世卿世禄”制,而建立“军功授爵”制。秦国连几百年的世袭贵族(通常也都有几世之勋)都能彻底抛弃,更何况是仅有一世之功的外来客卿。故而,秦国对外来客卿过河拆桥,在心理上更是可以做到面不红、心不跳。

再则,客卿在秦国并无深厚的根基,故只能尽心为秦国王室服务。而秦国也是通过不断重用外来客卿,以抑制与削弱本土世卿的势力,进而加强君主集权。秦国对外来客卿过河拆桥,一则是外来客卿通常充当秦王“鹰犬”的角色,尽情撕咬秦国本土世卿。以致秦国本土世卿势力对外来客卿,恨入骨髓。故而,适时地抛弃外来客卿,能缓解本土世卿的不满情绪。二则,又能有效预防外来客卿,衍生成秦国的本土世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之古代官职

全文共 5098 字

+ 加入清单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八府巡抚在古代是什么官职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影中八府巡抚包龙星可是相当的威风,水师提督、刑部尚书,都得靠边站,后来李莲英来了,也只能陪坐。那么这八府巡抚到底多大官,居然这么牛?八府巡抚也叫八府巡按,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这个官名,它完全出自于旧时戏剧。不过它有一个参考原型,就是临时由朝廷委派,巡视各省考核吏治的监察御史。

明、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都察院,而监察御史,就是都察院中的公务人员,所以“八府巡抚”实际上是个七品御史。但大家可别小看这个御史,它虽然级别不高,但可都是皇帝身边的人,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有什么问题,随随便便就能上达天听。以至于后来明清市民文化兴起的时候,各种文学作品将监察御史,改为“八府巡抚”,来代指民间百姓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御史中丞在古代是什么官职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时代,司马懿一手把曹丕扶上了帝位,曹丕为了感谢他,封了司马懿为御史中丞。这个御史中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能容下司马懿这样一尊大佛呢?

御史中丞是秦始皇时期,设立的中央监察机构次官,负责协助主官御史大夫,监督弹劾百官。西汉末年御史大夫,不再兼管监察,新设立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主官。到了隋代,又开始复置御史大夫,监督百官,并与中丞并存,不过御史大夫长期空缺,御史中丞仍为御史台实际上的主官。

到了明清时期废除了御史台,改设都察院。御史中丞之职被取消,其责被都察院,都御史所取代。御史中丞在明清前,权利极大,地位只在丞相之下,除了可以监督弹劾百官,还能参与立法和军事行动,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检察长加中央政府秘书长。怎么样各位看官,现在你们知道御史中丞是多大的官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官职太师别称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太师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它的别称有很多:太师、太傅、太保,但这仅仅是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另外一种太师官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明史官职志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