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月球地壳构造(最新20篇)

导语在生活中喜欢问为什么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好奇心有助于更加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知识和眼界。下面小编给大家解答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为什么”,快点来跟小编一起探索答案吧。意义七 促进空间天文研究月球环境是进行空间天文学研究得天独厚的场所。月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极其稳定,月球直接承受太阳的辐射,没有大气层对光线和电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扰,没有尘埃污染,没有磁场,月球的背面没有地球的光反射,屏蔽了地球的低频噪声,月震很微小。月球有漫长的黑夜,这种环境为建造高精度天文观测台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浏览

6450

文章

455

篇1:上肢牵引器的基本构造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户外健身器材上肢牵引器可以帮助老人改善上肢关节炎等病症。中老年人群中,上肢关节病症、肩周炎的发病率很高,使用户外健身器材上肢牵引器锻炼可以帮助缓解病痛,长期使用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使用上肢牵引器该注意什么呢?上肢牵引器的作用类似于到医院接受牵引治疗,对拉伸肌肉,预防椎间盘突出是有好处的。但建议那些手力不够的老人最好不要进行这项运动。要测试自己手力如何,可以能否做引体向上为标准,如果连一个引体向上都无法完成的老人,最好还是选择别的拉伸运动。此外,很多老人喜欢用压腿器来锻炼自己的柔韧性,医生提醒,抬腿的幅度最好不要超过肩关节,否则容易拉伤髋关节的韧带和肌肉,那么上肢牵引器的基本构造是怎么样的呢?

上肢牵引器是一款集钣金折弯、弯管、焊装于一体的中老年人健身模型,对中老年人上臂及身体平衡锻炼起到良好的效果,外形美观、性能可靠。本例充分运用了弯管、管切焊等工艺。通过模型的学习,能够让学习者对弯管设计、焊装设计的熟悉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上肢牵引器是室外健身器材设施中非常受欢迎的一项康复型户外健身器材。上肢牵引器由立柱、挑杆、滑轮和牵引绳索等部件构成。绳索两端装有手柄,通过滑轮可供练习者自成由牵拉。这项锻炼对于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增强肩带肌肉力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肩周炎有较好锻炼效果。对于已经患有肩周炎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有较好疗效的体育康复疗法。

双手握住手柄,左右手交替牵拉绳索,通过手臂的上下交叉运动,使肩关节及相关部位的肌肉得到锻炼。锻炼的动作既可以是上举,也可以是外展,一般每次可练习分钟对于肩周炎患者,锻炼方法则是通过健康手臂的向下拉动,使患肢被动上举,以逐步改善患肢的功能。使用室外健身器材开始时不可稳扎稳打,幅度要由小到大,有轻微疼痛属于正常,但感觉剧烈时则不宜再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在月球上怎么盖房子?用月球土壤+3D打印就可以了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你打算在月球上住在哪里?欧洲航天局(ESA)官方网站最近报道说,将来有可能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将月球尘埃打印成砖块,用于建造3D定居点。

“我们模拟了在太阳能炉中烧制月球材料的过程,”负责欧空局材料项目的工程师埃德温·尼特·玛卡亚说。3D打印平台可以在1000℃的温度下烘烤出直径约为0.1毫米的月尘颗粒,在5小时内完成20 * 10 * 3厘米的建筑砖。"

本实验以陆地上的火山物质为基本原料,根据真实月壤的组成和粒径,将月壤加工成模拟月壤。接下来,在位于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太阳能炉设施中,147面曲面镜将阳光聚焦成极高的温度,将土壤颗粒融化在一起。北欧的天气并不总是理想的,所以氙有时被用来辅助模拟过程。

经过详细的力学测试,这种3D打印砖具有石膏的强度。但是研究人员说,一些砖块的边缘扭曲了,因为它们的边缘比中心冷却得快。“我们正在寻找控制这种情况的方法。或许加快印刷过程将有助于减少砖块内部的热量积累。”埃德温·奈特说:“这个项目可能表明这种在月球上建造的方法确实可行。”。

这项成就是欧空局利用月球场资源制造基础设施和硬件的系列研究的一部分。其后续的RegoLight项目也将获得欧盟2020的资助。

埃德温·奈特补充道:“我们的演示是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的,但接下来的RegoLight项目将检测典型月球条件下砖块的印刷效果——真空和极端高温。”如果效果好,欧空局只需要将3D打印机和太阳能聚焦设备运送到月球。

负责欧空局材料和生产过程的托马索·海蒂尼指出:“为了建立月球基地,利用当地资源肯定会成为重要的实用技术之一。由此创造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能造福地球。例如,使用太阳能聚焦设备和当地资源的3D打印建筑材料可以在灾后快速建造应急避难所,从而避免昂贵和低效的传统供应链阻碍重建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月球属于什么星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天体名称,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是地球已知的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27.32日。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但是已知月球平均每年以3.8cm的速度逐渐与地球离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月球曾经和地球一样:有炽热的内核、有磁场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他们相信,至少在10亿年内,月球会有一个活跃的核心,这个核心是动态的、熔化的、持续对流的,因此会产生一个强磁场。然而,研究人员仍对这种熔化核心的驱动机制以及它最终将如何消失存有疑问。

麻省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该研究的合著者本杰明·韦斯说:“我们认为行星产生磁场的机制在于其核心深处导电流体的运动。”

地球核区域的熔融金属流体构成了地球内部的“发电机”——不断产生电流,从而产生地球磁场。

行星“发电机”是由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的,通过电磁感应,行星内核中的湍流导电流体形成行星磁场。

例如,地球的液体核心是由地球的冷却过程驱动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密度的流体受到干扰,用威斯的话说,这就像一个“熔岩灯”。

韦斯说:“我们现在主张的是,对阿波罗取回月球岩石样本的研究表明,月球过去也有一个熔化的核心和自己的‘内部发电机’。他说:“我们的数据显示,尽管月球的质量相对较小——只有地球的1%,但它的‘内部发电机’机制非常强大(甚至超过了今天地球磁场的强度),而且持续时间也不短,从大约42亿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大约35.6亿年前。这个时期与早期太阳系的大爆炸时期相吻合。在此期间,内太阳系的所有主要天体都被大量陨石击中,这与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记录相吻合,比现有线索显示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发电机机制要早。”

今天月球上没有全球磁场。然而,阿波罗时代宇航员收集的岩石样本的分析结果表明,月球可能在数十亿年前就有了这样的全球磁场。然而,科学家们仍然无法证实月球的古代磁场产生机制是否与地球的磁场产生机制完全一致,或者也许月球的磁场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例如,如果月球被大规模陨石撞击,可能会产生超高温等离子体,这将产生一个强大但只是暂时的磁场,从而解释了宇航员取回的月球岩石的磁化特性。

韦斯和前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索尼娅·蒂库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论文,他们认为月球的古代磁场应该是由月球内核的结晶过程驱动内部熔融流体对流发生器的机制产生的,这一机制持续了数十亿年。

他说:“一种可能的外部发生器机制可以解释古代月球的强磁场,也就是说,月球的液体核心被它上面的固体地幔的运动所扰乱,这就像一个搅拌器。月球地幔移动的原因是因为月球的旋转轴进动,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在晃动。这种运动在数十亿年前比今天更强烈,因为那时地球离月球更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NASA:登陆火星前,先要在月球轨道建个空间站

全文共 1261 字

+ 加入清单

据CNET称,美国宇航局几十年来一直设定“登陆火星”的目标,现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重申,他希望到2033年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的目标。本周,美国宇航局宣布了其火星着陆计划的更多细节,该计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华盛顿举行的人类登上火星峰会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负责政策和规划的副主任格雷格·威廉姆斯(Greg Williams)宣布,第一阶段包括在地球-月球空间的四次载人飞行,为到访的航天器提供乘员栖息地、科学研究实验室、电源和气闸舱。整个安装过程可以使用一个机械臂,如加拿大臂2,它甚至有许多自动功能。所有这些载人飞行将在2018年至2026年间完成。

美国宇航局计划首先在所谓的“地球-月球空间”建造一个绕月球运行的小型空间站,作为“深空门户”。威廉姆斯说:“这个空间站将作为地球-月球空间的传输节点,可以帮助火星探险。它还能增强人类的信心,使我们能够进行更远的深空探测。”这个“门户”将能够与猎户座宇宙飞船对接,每月支持多达四名宇航员。从明年到202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航天发射系统的持续发射将支持建造地球和月球之间的“门户”。当“门户”建成后,它将成为组装和测试深空运输的集结地,最终帮助人类进入更远的空间。

如果计划进展顺利,第二阶段将于2027年开始。美国宇航局将开始向地球和月球发射“深空运输”飞船,宇航员将在此停留一年。你可能还记得,美国宇航局要求六家私人公司为其下一步计划设计航天器。波音公司为它设计运输工具和栖息地。我们认为波音公司也可能是美国宇航局项目的参与者之一。

未来登陆火星的任务可能在2030年左右,探险队可能会使用“深空运输”飞船从月球出发。为了实现火星着陆计划,美国宇航局必须首先建造一个“太空发射系统”,因为它的目标是用重型运载火箭发射这些载荷。如果火箭开发进一步推迟,总体计划可能会受到影响,除非美国宇航局使用由私人航天公司制造的运载火箭。

威廉姆斯解释道:“如果我们能够在地球-月球空间的深空运输任务中执行长达一年的载人任务,我们相信我们将获得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并有足够的信心将人们送上火星,并在未来返回。”这是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的大致计划。威廉姆斯指出,美国宇航局希望与商业和国际合作伙伴一起实现这一目标。

那么,美国宇航局最终会在火星着陆计划上花费多少钱?美国宇航局资助的非盈利性火星研究所所长帕斯卡尔·李估计,在未来25年内,该项目的成本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但他说,这是一个“合理的数字”,因为阿波罗计划在10年内花费240亿美元登月,按通货膨胀调整后,相当于今天的1970亿美元。既然登陆火星比登陆月球复杂得多,帕斯卡认为你必须提高预算好几倍。

美国宇航局绝不是唯一想在火星着陆的机构。SpaceX和火星一号都希望人类更早登陆火星,而中国和俄罗斯也希望在2040年左右登陆火星。其中,SpaceX有可能赢得第一名。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已经表示,他计划在2018年将两名付费乘客送回地球,到附近的地方观光。也许美国宇航局和马斯克迟早需要协调火星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月球产生的原因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4.8公里,大约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阳一样大。月球的体积大概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差不多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

月球产生原因

月球的产生是否源于地球和一颗火星大小的原行星之间史诗般的碰撞?科学家们并未对这一巨型碰撞理论进行普遍审查,因为其中一些细节尚未证实为真。例如,地球和月球的化学组成成分是如此相似以至于这暗示了月球其实来源于地球,而非一次单独的撞击所致。然而其它模型表明,快速旋转的年轻地球在撞击过程中可能喷射了大量的熔岩,从而形成了化学组成成分相似的月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月球表面水冰有可能远远大于之前的预测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根据国外媒体报道,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月球表面的水冰可能比先前预测的要多得多。

在之前对水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在水星的极地地区发现了一些笼罩在阴影中的陨石坑,并且在这些陨石坑中还发现了水和冰蒸汽的证据。月亮和水星有相似的环境,水星和月亮都有阴影环形山。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水冰也很可能存在于月球上的这些类似区域。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水星上的这些环形山显示出由于环形山中的物质积累而褪色的迹象,并且先前的研究表明水星上积累的部分物质是冰。为了确定月球上是否也是如此,他们对水星上的2000个阴影环形山和月球上的12000个类似的阴影环形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描述。

他们比较了这些环形山的直径和深度,发现水星上阴影环形山的消退与月球上阴影环形山的变浅非常相似。这些证据表明,月球较浅的环形山中收集的物质也可能是水冰。如果他们的想法得到证实,这意味着月球表面有数百万吨水冰,远远超过大多数科学家的预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堪比砒霜!月球上一勺这个东西能让人瞬间暴毙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据报道,一项新的研究发现,附着在衣服上的月球尘埃会对人体细胞造成极大的伤害,并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这一发现源于美国宇航局阿波罗号宇航员哈里森·施密特,他于1972年访问了月球,并在挑战者号指令舱中对月球进行了大量研究。

根据哈里森·施密特的说法,在太空中没有人能听到你打喷嚏。一天,当他偶然吸入月球表面的一些尘埃时,他患上了“月球干燥症”:眼睛流泪,喉咙刺痛,不停地打喷嚏。

结果,他和他的指挥官追踪的挑战者号居民区的月球尘埃,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一旦月球尘埃附着在人类细胞上,将会非常危险:尘埃颗粒越小越尖锐,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大。

在实验室测试中,人们发现一勺月球尘埃足以杀死接触到它的90%的肺和脑细胞,其毒性相当于砷。

因为月球上没有风,灰尘永远不会侵蚀。相反,微陨石撞击产生的月球尘埃颗粒通常非常粗糙,容易被吸入宇航员的肺细胞。

最重要的是,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护,月球上的尘埃可能会像衣服一样产生静电摩擦,变成带电粒子。最后,月球上的尘埃可以悬浮在月球表面。

因此,灰尘很容易粘在宇航员宇航服的缝隙里,并被替换到宇航员的生活区。如果宇航员不小心摄入它,将对他们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人类终于站在了月球上面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阿姆斯特朗他们这次登月飞行共用了 195 小时又 18 分钟的时间,在离开月球前他们将登月舱的底座留在月面,作为这次访问月球的永久性纪念碑。在它上面的一块饰板上刻着美国当时的总统尼克松和三个宇航员的姓名: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尤金·奥尔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纪念碑上还有一行题字:“公元 1969 年 7 月,来自行星地球上的人们第一次在这里踏上月球,我们为全人类而平安地来到这里。”

阿波罗登月飞行共进行了 7 次,参加的航天员共 21 人,其中有 12 人登上了月球。阿波罗登月,除考察外,还在月球上建立了核动力科学站;驾驶月球车进行活动;采集的月岩月土标本达 400 千克,都带回地球作进一步科学分析。

阿波罗登月探险的成功,无疑具有伟大的科学和技术意义,因为它是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而到达别的天体,是人类向太空渗透的新里程碑,是一次飞跃。在人类向太空继续渗透,探索宇宙的奥秘时,月球还将成为桥头堡。登月的成功,也为人类开拓新的疆域,开发利用月球创造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为什么在英语中月球叫Moon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太阳系中几乎所有的行星及其轨道卫星都有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的英文名。例如,火星是以希腊和罗马的战神命名的。他也被称为阿瑞斯,而它的卫星戴莫斯和火卫一是以战神之子的名字命名的。同样,木星以宙斯命名,它的卫星以宙斯的性征服者命名。太阳系中奇怪的例外是天王星的卫星,它的名字来自莎士比亚的戏剧。

然后是地球和月亮的名字。事实上,除了月亮之外,月亮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卢娜,它来自一个古老而强大的神,罗马的卢娜。在拉丁语中,月亮仍然和月亮联系非常紧密。月亮被引用为月亮的根。

无论如何,在伽利略于1610年观测到木星的四个卫星之前,人类还没有发现其他行星,我们不能确定所有这些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

当人类第一次观测到太阳系中的其他卫星时,这些卫星被赋予不同名称的原因之一是人们想把它们与月球区分开来。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说法,在命名夜空中的每个天体的实际任务中,月亮能够保留它的官方名称。

此外,国际天文联合会在1919年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月亮命名。他们希望混乱的月球名称能够统一。

至于当时为什么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用月球来代替其他酷名,他们说既然月球是人类已知的第一颗卫星,直接使用这个简单的名字比重新引入一个新名字要好,毕竟他们最初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容易理解月球的名字。

当然,月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酷的名字,但是想到它的名字实际上是许多卫星的总称,人们就不那么高兴了。月亮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古代英语。据说它源自原始的日耳曼语单词梅农。根据这个词,原始印欧语单词“*月经”是派生出来的,意思是“月,月”。这突出了月亮和时间流逝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LIBS 发现火星“大陆地壳”的证据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火星大陆地壳”的证据,表明火星地壳与地球地壳的物质成分非常相似。

好奇号探测器调查分析发现,火星岩石样本与地壳成分非常相似。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好奇号探测车ChemCam在火星表面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浅色岩石,这是火星表面发现潜在“大陆地壳”的第一个证据。化学照相机的首席科学家兼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罗格维恩斯说:“沿着好奇号探测器的路线,我们发现了一些美丽的岩石,它们有着大而明亮的晶体,与普通的火星岩石大不相同。一般来说,浅色晶体的密度较低,富含构成地球大陆的火成岩。”

此前,科学家认为火星主要由玄武岩组成,玄武岩的火成岩成分较暗,密度与地球的海洋地壳相似。然而,好奇号探测器着陆的加勒陨石坑包含非常古老的岩石碎片(大约40亿年前),化学相机分析显示这些岩石颜色明显较浅。

法国和美国科学家观察并分析了22块岩石碎片的图像及其化学成分。他们认为长石富含这种灰色岩石,并且可能含有一些应时,这出乎意料地类似于地球的大陆地壳成分。

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Violaine Sautter指出,火星原始地壳的成分与“石英闪长岩-含金花岗岩-闪长岩(TTG)”非常相似,后者主要分布在25亿年前的太古代大陆地壳中。目前,研究报告发表在本周的《自然地理科学杂志》上,表明火星早期有一个“大陆地壳”。

加勒陨石坑形成于36亿年前。有相对古老的岩石层,为深入了解火星的原始地壳提供了重要线索。陨石坑壁提供了一个延伸到地壳3公里的自然地质剖面图。通过分析好奇号探测器路径的加勒环形山岩石样本,我们可以找到其他方法无法探测到的重要信息,比如轨道卫星。

化学相机是一个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它可以提供亚毫米化学分析数据。此外,详细的勘测图像由远程微型成像仪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人类月球日是什么

全文共 1869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月球日"是每年的7月20日,为了纪念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产生影响

人类登陆月球是人类首次对外太空进行探索并迈出的第一步。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人类登月为探索月球资源及移民火星提供了参考的价值,对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来说意义十分巨大。

2、登月过程

阿波罗11号的登陆点在宁静海(Mare Tranquillitatis)南部,在Sabine D环型山西南20公里处。这个登陆点被选择的原因是它比较平整(来自于游骑兵8号(Ranger 8)、勘察家5号(Surveyor 5)以及月球轨道器(Lunar Orbiter)提供的信息),也就不会在降落和舱外活动时制造太多困难。登陆之后,阿姆斯特朗把登陆点称做"静海基地"。

1969年7月20日18:11 UTC,当飞船在月球背面时,呼号为"鹰号"的登月舱从呼号为"哥伦比亚号"的指令舱中分离。1969年7月20日,人类首次登月成功,科林斯独自一人留在"哥伦比亚"上,在鹰号绕垂直轴旋转时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以确保这个飞行器一切正常。检查过后,科林斯做了一个简单的告别手势--"两位多加保重"--便离开了。科林斯的任务是留在指令舱中并绕月球环行,在以后的24个小时中只能监测控制中心与鹰号之间的通讯并祈祷登月一切顺利。如果鹰号发生了意外并且不能够从月面起飞的话(可能性极大),科林斯就只能独自一人返回地球。

很快,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启动了鹰号的推进器并开始下降。他们很快意识到它"飞过头"了:他们向月面降落时,表明计算机过载的警报器开始响起。鹰号在下降弹道中多飞了4秒,也就是说登月点会离计划西面若干公里远。导航计算机出现了若干次异常的程序警报。在休斯顿的约翰逊太空中心,飞行控制指挥官史蒂夫·贝尔斯(Steve Bales)面临着一个关键的、一刹那间的抉择--终止登月计划(这也意味着终止整个飞行计划,因为飞行器上的燃料仅够进行一次尝试),或者命令宇航员按照计划行动,不要理会登月舱计算机出现的问题。贝尔斯后来承认,他是"凭着直觉"允许阿姆斯特朗尝试登月的。重新开始注意窗外之后,阿姆斯特朗发现他们正处在一块岩石和一片硬地之间。计算机失灵导致他们飞过了预选着陆区,而燃料也很快就要耗尽了。此时,阿姆斯特朗选择了手动控制登月舱。登月舱不断下降,燃料开始耗尽--登月舱位于月面上空大约9米,所剩燃料仅够用30秒钟--阿姆斯特朗在遍布砾石和陨石坑的月面冷静地找到一处适合于着陆的地方,并驾驶登月舱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准确的登陆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3秒(休斯顿时间)。

3、发展历史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Sputnik I(卫星一号),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苏联的成功震惊了西方,引发了与美国冷战太空竞赛。

1959年1月2日,月球1号在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顺利升空,随即离开地球轨道。这使它成为人类发射成功的第一个摆脱地球引力场的航天器。1959年1月4日,月球1号从5995千米外掠过月球。月球1号的最终命运是成为了第一个人造行星,它将永远地围绕太阳公转,周期为450天。

1959年9月12日,月球2号探测器发射升空,9月14日-苏联的"月球"2号探测器成为首个在月球上降落的航天器。三个星期后,另一无人航天器卢纳3号探测器发回了第一张月球的照片。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总统呼吁国会支持在"这个十年结束时"实现载人登月任务。

1962年2月20日-格里恩成为第一位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

1964年7月31日-游骑者7号成为首个降落在月球上的美国航天器,在降落前发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

1966年2月3日-苏联的月球9号进行了首次有控制的月球软着陆,发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

1966年4月至5月-月球10号对月球轨道进行了第460次飞行,向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党党代会播放了"国际歌"。

1966年6月2日-探索者1号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软着陆的美国航天器。

1968年9月18日-探测器5号(zond 5)绕月球飞行,成为首个成功返回地球的航天器,降落在印度洋上。

1968年12月21日至27日-阿波罗8号实现首次载人绕月球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人阿姆斯特朗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人,称这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1970年4月11日-美国被迫中止阿波罗13号登月任务。

1971年7月31日-阿波罗15号乘员使用月球车。

1972年12月14日-阿波罗17号成为离开月球的最后一个载人航天器,格尔曼成为最后一个将足迹留在月球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转舌锁构造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转舌锁跟日常生活中所用的门锁是不同的的,转舌锁的结构比较简单,那么具体转舌锁构造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日常中所见到的转舌锁一般有锁舌、锁体、螺母、螺丝和钥匙构成。详情如下:

第一是锁体,转舌锁采用锌合金材质,一体压铸,锁体整体是采用精铸实心锁体,主要起到防水、防锈,结实耐用的作用,在锁体的螺纹细节上进行改变,加深螺纹,安装质感好;

第二是卡簧,主要是防止锁体晃动,对产品本身有所破坏,提高转舌的使用寿命;

第三是固定罗圈,采用精致加厚的固定罗圈,防止安装过后使用时转舌锁松动;

第四是90度限位卡簧;

第五是锁片,锁片在整个转舌中是精华部分,很多商家的转舌锁的锁片很容易断,但有些转舌锁在锁片上进行改进,加厚处理,手感平滑,牢固防盗;

第六是压花螺丝,简单易用。固紧不松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硬盘的工作原理和内部构造

全文共 1888 字

+ 加入清单

硬盘是电脑重要的储存媒介,是电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硬盘的工作原理,也不知道硬盘由哪些部件组成的。为了让大家学通弄懂硬盘的工作原理,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硬盘的工作原理和内部构造

1.硬盘的工作原理

硬件存储原理:

硬盘存储数据是根据电、磁转换原理实现的。硬盘由一个或几个表面镀有磁性物质的金属或玻璃等物质盘片以及盘片两面所安装的磁头和相应的控制电路组成,其中盘片和磁头密封在无尘的金属壳中。

硬盘工作时,盘片以设计转速高速旋转,设置在盘片表面的磁头则在电路控制下径向移动到指定位置然后将数据存储或读取出来。

写数据:系统向硬盘写入数据时,磁头中“写数据”电流产生磁场使盘片表面磁性物质状态发生改变,并在写电流磁场消失后仍能保持,这样数据就存储下来了;

读数据:系统从硬盘中读数据时,磁头经过盘片指定区域,盘片表面磁场使磁头产生感应电流或线圈阻抗产生变化,经相关电路处理后还原成数据。

上电启动过程:

计算机在按下power键以后,开始执行主板bios程序。进行完一系列检测和配置以后。开始按bios中设定的系统引导顺序引导系统。假定现在是硬盘。Bios执行完自己的程序后如何把执行权交给硬盘呢?交给硬盘后又执行存储在哪里的程序呢?

MBR位于整个硬盘的0柱面0磁头1扇区(可以看作是硬盘的第一个扇区),bios在执行自己固有的程序以后就会jump到mbr中的第一条指令。将系统的控制权交由mbr来执行。

磁盘的读写过程:

系统将文件存储到磁盘上时,按柱面、磁头、扇区的方式进行,即最先是第1磁道的第一磁头下(也就是第1盘面的第一磁道)的所有扇区,然后,是同一柱面的下一磁头,……,一个柱面存储满后就推进到下一个柱面,直到把文件内容全部写入磁盘。

步骤一、系统读出数据时通过告诉磁盘控制器要读出扇区所在的柱面号、磁头号和扇区号(物理地址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

步骤二、磁盘控制器则直接使磁头部件步进到相应的柱面,选通相应的磁头,等待要求的扇区移动到磁头下。

步骤三、在扇区到来时,磁盘控制器读出每个扇区的头标,把这些头标中的地址信息与期待检出的磁头和柱面号做比较(即寻道),然后,寻找要求的扇区号。

步骤四、待磁盘控制器找到该扇区头标时,根据其任务是写扇区还是读扇区,来决定是转换写电路,还是读出数据和尾部记录。

步骤五、找到扇区后,磁盘控制器必须在继续寻找下一个扇区之前对该扇区的信息进行后处理。如果是读数据,控制器计算此数据的ECC码,然后,把ECC码与已记录的ECC码相比较。如果是写数据,控制器计算出此数据的ECC码,与数据一起存储。在控制器对此扇区中的数据进行必要处理期间,磁盘继续旋转。

断电过程:

在断电的时候由于电源的不稳定,读写磁头会不会不稳定,造成数据的混乱呢?答案是会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在遇到蓝屏或紧急情况下直接断电没问题呢?

根据目前在网上胡乱找的资料来看,有两种解释具体的操作可能是需要根据具体厂家来定了。(非专业,仅供参考,求专家说明)

1)、当系统检测到电源送给系统的电压下降信号时,立刻向硬盘发送指令,使磁头返回,良好的电源可保证这一过程完成,在几十毫秒后才使整机断电。

2)、正常操作时磁头悬浮在盘面上,如果突然断电,控制磁头的音圈马达就会以为突然失电而失去动力,磁头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由于一个永磁铁的作用力而回到磁头托架上面去,这就是为什么硬盘在经受数次断电而没有损坏的原因。

目前市面上的硬盘无论是什么类型,大多数都采用温彻斯特技术。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刺头、盘片是封闭的,硬盘高速运转是,表面不起任何变化。硬盘运行时,磁头会向盘片的方向逐步移动,停止工作后才会停止,工作状态中不可能与盘片接触。

2.硬盘的组成

硬盘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盘片、盘体、电机。盘片就是将磁粉或玻璃依附在铝合金的圆盘上,然后这些磁粉分为几个不同区域,每个区域上都有很多小磁铁,这些磁粉在磁头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磁铁的佩列顺序发生变化,实现信息储存。盘体。盘体是很多个盘片组成的,这些盘点通过特殊手段放在封闭的盘体中,电脑运营中盘点在电机的带动下不同旋转,且速度超快,通常情况下转速分为3600、4500、5400、7200。电机。电脑硬盘的的电机属于无刷电机,高速运转下摩擦很小,长时间工作也不成问题,不过该种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不要轻易移动,若移动会导致电机损伤。

其实硬盘的工作原理非常深奥,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只能简单介绍下硬盘的工作方式和重要组成部分。不过非专业人士也没必要太深入了解硬盘的工作原理,只需要大概掌握即可,如果计划从事计算机行业,还是有必要详细了解硬盘的工作原理。责任编辑:YYX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金缕玉衣里面有人吗?仔细揭秘金缕玉衣的构造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金缕玉衣不知道大家有印象没有印象,反正小编当时看到这个其实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后来得知这个衣服是用玉片做的,而且还是用金丝串联起来的,哇,大家都知道玉的珍贵,知道金的贵,所以就感兴趣了,最近很多人都说了,金缕玉衣这个搞法,人是穿进去的呢?这个金缕玉衣里面到底有没有人呢?下面我们来仔细的看看这个金缕玉衣的构造,看看人到底是怎么进去的吧!

金缕玉衣里面有没有人,要分开来看,如果金缕玉衣在墓室里面原封不动的话,那肯定里面是有人的,金缕玉衣就是用来包裹人的啊。

那么如果在博物馆看的话,这个金缕玉衣里面是没有人的,都是模型了,因为不仅仅是金缕玉衣重要,这个金缕玉衣里面的主人同样重要,如果当时出土的时候里面还有人,那一定会把人给好好保存起来的,因为金缕玉衣一旦出土就不具备保护尸体的作用了。其实更多的时候金缕玉衣里面都空了,尸体已经腐烂,虽然传说玉能防止尸身不腐,但是毕竟是传说嘛。

金缕玉衣的结构也比较的简单,就是按照人的身型做一件玉做的衣服,玉片都不大,当然也有大一点的,然后把这些玉片用金丝链接起来,不散架,这样就做成了金缕玉衣了,所以构造什么的也不复制,主要就是费时费力,然后玉这个玩意也的的确确比较珍贵,金丝更加珍贵,所以金缕玉衣这玩意现在很受关注也是有原因的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月球上有什么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表面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球是地球已知的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关于月球的探索还在继续,更多的月球谜团等着人们去破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的是奥尔德林。

奥尔德林指的是巴兹·奥尔德林,是一位美国飞行员以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以在执行第一次载人登月任务阿波罗11号时,成为了第二个踏上月球的人而闻名,也是继尼尔·阿姆斯特朗之后第二个登月的人。

阿波罗11号不仅是美国国际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还是人类第一次登月的任务,由三位宇航员执行此任务,分别是指令长阿姆斯特朗、登月舱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以及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在1969年的7月20日,阿姆斯特朗以及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181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天文学家在给月球上的山起名字时,规定了月球上的山用地球上的山名,月球上的环形山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思想家的名字来命名。那么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形成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月球上的水资源

2013年据国外媒体报道,NASA正在开发一种新型月球车用来寻找月球上的“水资源”,科学家已经发现月球两极地区存在大量的冰水物质,如果将这些“水资源”开采,或可满足未来登月以及地月轨道补给站的需求。新型月球水资源及矿物探测器将于2017年发射,可对月球风化层、表面环境、氧气以及挥发物提取并探测。月球车将采用太阳能为主要动力,但这并非最佳选择,因为冰水物质存在于月球两极的永久阴影区内,这里并没有太阳光的照射。

未来的月球基地将使用来自月球极区的冰冻水,也可供给地月轨道上的空间站

月球车只能充满电后进入永久阴影区,对此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前项目主管威廉·拉尔森认为正常情况下需要使用核动力月球车对月球“水资源”以及挥发物进行探索,由于经费的问题只能选择太阳能,该动力更加实惠,项目预算只有2.5亿美元,其中包括了发射火箭的费用。当月球车成功登陆月球后,大约有2.5天的光照时间,并开始寻找氢,然后会进入两天的黑暗期。科学家为月球配备了钻探工具,使之可以对月球表面下大约1米的深处进行探测,提取固体样品后对其进行加热,希望能产生液态水。

威廉·拉尔森认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月球冰进行勘探,是否能寻找到水资源依然是个未知数,此外,科学家还试图从月球土壤样本中提取氧气。如果月球探水计划获得成功,甚至可以建造月球“淡水厂”,将永久阴影区的冰冻水提取并供给月球基地或地月系的轨道空间站。

美国宇航局LCROSS探测器对月球南极附近的撞击坑探测发现,其中存在大约5%的冰冻水,但是月球水资源起源于何处,仍然是个迷。有研究提出月球极区永久阴影区内的冰冻水来源于彗星和小行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科学家戴维·佩奇认为月球极区异常地寒冷,我们可通过发射探测器不断寻找月球水资源与矿物质的分布。

月球的地心引力仅为地球的1/6,这意味着月球火山熔岩的流动阻力,较地球更小,熔岩行进更为流畅。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月球阴暗区的表面大都平坦而光滑。同时,流畅的熔岩流很容易扩散开,因而形成巨大的玄武岩平原。此外,地心引力小,使得喷发出的火山灰碎片能够落得更远。因此,月球火山的喷发,只形成了宽阔平坦的熔岩平原,而非类似地球形态的火山锥。这也是月球上没有发现大型火山的原因之一。

月球上没有溶解的水。月球阴暗区是完全干涸的。而水在地球熔岩中是最常见的气体,是激起地球火山强烈喷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科学家认为缺乏水分,也对月球火山活动产生巨大影响。具体的说,没有水,月球火山的喷发就不会那么强烈,熔岩或许仅仅是平静流畅地涌到地面上。

流星体、陨石撞击

流星体撞击月球。1972年5月13日有一颗大的陨星体在月面上撞成一个有足球场那么大的陨石坑。撞击时引起的月震,被放置在月面的4个月震仪记录下来。主张陨石撞击的人认为,在距今约30亿年前,空间的陨星体很多,月球正处于半融熔状态。巨大的陨星撞击月面时,在其四周溅出岩石与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环形山。又由于月面上没有风雨的洗刷与猛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所以当初形成的环形山就一直保留下来了。

许多环形山的周围都呈现放射状斑纹结构,这种环形山至少在60座以上,如第谷,哥白尼,开普勒等环形山,都有形状不一,长短不同,条纹数量互异和亮度也很不一致的辐射纹。1968年美国的“勘测者”7号月球探测器,拍下了第谷环形山的一些辐射纹。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共有12条,它们穿过山脉,月谷,也横越月海,其中最长的一条辐射纹竟长达1800公里,最宽的一条有20公里宽。

辐射纹怎样形成的,多数科学家认为,火山喷发或者大的陨星体撞击月球表面时,岩石以及岩石粉末等被抛向四周。后来,这些物质逐渐回落到月面而成为辐射纹。由于它们的反照率比较大,所以看上去显得格外明亮。 这是月球表面那些奇异的辐射纹。“阿波罗”飞船从月球传回地面的月球图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陨石坑。

喷射

月球形成不久,月球内部的高热熔岩与气体冲破表层,喷射而出,就像地球上的火山喷发。它们开始威力较强,熔岩喷出又高又远,堆积喷口外部,形成了环形山。后来喷射威力逐渐减小,喷射堆积只在中央底部,形成了小山峰,就是环形山中的中央峰。有的喷射熄灭较早,或没有再次喷射,就没有中央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月球人

全文共 4400 字

+ 加入清单

在茫茫宇宙中,月亮这颗美丽的星球,作为我们地球唯一的伴侣,几十亿年来,形影不离地伴着我们地球在转动。它那明媚皎洁的光辉,为人类驱除了长夜幽暗,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遐思。

月亮离地球 38 万多公里。千百年来,它始终是人们神往的一个“极乐世界”。飞到月亮上去,这不仅是嫦娥追求的归宿,更是人们美好的企求。

月亮是美丽的,却又是人们猜不透的一个诱人的谜。直到人类迎来了星际航行的时代,人类才逐渐揭开了月亮“女神”迷人的面纱。

1959 年 10 月 7 日,前苏联第三个宇宙火箭装载的自动行星际站从月球背面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月球背面的奥秘初步揭开了。1969 年 7 月 16 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阿波罗 11 号宇宙飞船,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代表全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随后三年中,人们又先后 5 次登上月球,并在月亮表面设置了一系列科学考察的仪器,月亮表面情况也已一目了然。

月亮上没有大气,也没有水,那里是千古不毛之地,死气沉沉的表面没有任何生命,这早已成了人们的常识。

但是,关于月亮的奥秘,它永远不会像一杯开水那么清澄见底,一览无余。就说神秘的“月球人”吧,他还不时地在人们的脑海里兴起微波细澜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阿波罗 11 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见到的情景是惊人的。他当时在给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的报告中

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那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它们在月球上,它们在注视着我们  ”显然,阿姆斯特朗是不会向地面指挥中心谎报军情的。那么,他所见到的“难以置信”又大得惊人的宇宙飞船,从何而来呢?是外星人早就抢在地球人前面,捷足先登,率先登上了月球的吗?前苏联有一位天文学家就曾经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月亮可能是外星人的产物,15亿年来,它一直是他们的宇航站。月亮是空心的,在它荒漠的表面下存在着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如果说,前苏联这位天文学家的见解能够确认的话,“外星人”是从什么遥远的星球上飞到月球上来的呢?他们飞到月球这个“宇航站”以后,又飞到哪里去了呢?是到月球表层下面去了呢,还是在月球上中转了一下,又飞到别的什么星球上了呢?

又假如,阿姆斯特朗见到这些宇宙飞船不是外星人的产物,那就只能是“月球人”的飞行器了。那么拥有这些大得惊人的宇宙飞船的月球人,又生活在何处?难道在月球表层的下面真的如前苏联那位大文学家所说,有一个极为先进的月球人的文明世界吗?根据科学家测算,81 个月亮加起来,才有地球那么重。这样,可推算出月球的密度只是水的 3.34 倍,只有地球密度的十分之六。可见月球内部未必诚如前苏联那位天文学家所说,是“空心”,但也确实表明月球内部不像地球内部有一个很紧密的地核。如此说来,月球层下面真的有可能“居住”着月球人吗?月球人乘着他们那“排列在火山口”的“宇宙飞船”,又飞到哪些星体上去了呢?

就在阿姆斯特朗的惊人发现还是一个不解之谜之际,1976 年,美国乌姆兰德兄弟出版了一本关于玛雅文化的书。这本书,我们中国已翻译成《古昔追踪》,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作者们专门谈到了玛雅人与月球的关系。书中根据飞碟“权威人士”特伦奇的资料,煞有介事地说:“大约在 40 年前,天文学家们发现,在月球表面上有一些无法解释的‘圆顶物’。” “到 1960 年时,已经记录下来的就有 200 多个。更奇怪的是,人们发现它们还在移动,从月球的一个部位移动向另一个部位。”假如说,特伦奇的这些资料来源可信的话,这些无法解释的“圆顶物”就又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现在,人们都一致承认,月面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们暂时还解释不了的现象,这些现象就叫作“月面暂现现象”。那么,这些“圆顶物”是不是月面暂现现象呢?这些暂现现象是自然现象呢?还是人为现象呢?如果是自然现象,它们为什么又会移动位置呢?如果是人为现象,这个“人”到底是“外星人”呢,还是月球人,或者就是乌姆兰德兄弟所说的“玛雅人”?

与这“圆顶物”异曲同工的是,据说在月面上,还在大范围内存在着一些令人惊讶的“尖顶物”。这些“尖顶物”直径约为 15 米左右,高从 13 米到 23 米不等,这俨然已是像几层楼房那么高大的建筑物了。这些高大的“尖顶物”也不是乌姆兰德胡编乱造的东西,据他们说,这是前苏联“月球 9 号”和美国“宇航 2 号”两个卫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到的月球表面照片上反映出来的。于是,飞碟“权威”特伦奇又推测它们“像是智慧生命放置在那里的”。这个“智慧生命”又是谁呢?是“外星人”呢,还是月球人?

照乌姆兰特兄弟看来,这个智慧生命有可能就是玛雅人,他们就居住在月球表面的下面。

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这就使得它的温差变化极大,白天阳光照射,表面温度比沸水还要烫人,高达摄氏 127 度,夜间照不到阳光,气温骤然降到了摄氏零下 183 度。昼夜反差高达 310 度,这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

在月球表面的下面,就又是另一番“世界”了。在那里,不必担心温差的巨大变化,也不必担心多如牛毛的小陨星鲁莽的撞击,甚至还有可能寻找到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和水蒸汽。乌姆兰德兄弟认为,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玛雅人凭籍他们高度发达的智慧,建立自己高度文明的社会,也不是不可能的。

玛雅人,早在 13 世纪以前曾经一度在地球上的南美地区建立了自己高度发达的玛雅文化,创建了一个拥有 600 万人口的十分显赫的印加帝国。后来,他们竟然又莫名其妙地突然从地球上消失。这在人类学上至今还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联系到人们曾一度流传的一种“发现”,玛雅人在他们建立的一座庙宇的圆形拱门上,勾画了一幅月球背面图。由此看来,人们又不能不产生某种联想:难道地球上的玛雅人,同乌姆兰德兄弟所说的月球上的玛雅人,有什么剪不断,理还乱的渊源和血缘关系?

“月球人”的谜团还远不止这些。同“圆顶物”和“尖顶物”可以媲美的还有“方尖石”。乌姆兰德兄弟说,美国“月球轨道 2 号”探测器曾经在月球静海的 49 公里的上空,拍摄到了这些“方尖石”的“尊容”。有个叫阿勃拉莫夫的博士对这些“方尖石”的角度及分布状况作了精心测算,认为它们简直可以说好像是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的吉泽金字塔的翻版。至于这些“方尖石”上还有许多极其规则的正方形图案,又是自然“侵蚀”所难以圆满解释的现象。再浮想联翩,上天入地——上天:追溯到 5000 多万公里以处遥远的火星上,人们已发现有“金字塔”的蛛丝马迹,美国“海盗一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北半球拍摄到了“金字塔城”,它们的构图造形与埃及开罗附近大金字塔、巴西原始森林中高达 250 米的金字塔极其相似。入地:人们在地球上的魔鬼三角区——百慕大惊涛翻滚的大洋底下,也发现了金字塔,而且同火星上的金字塔非常相像。难道月球和火星上这些“金字塔”同玛雅人,以及那些排列在月球表面火山口的“宇宙飞船”之间,有什么神秘莫测的“瓜葛”?

关于“月球人”的谜团,更耸人听闻的还是 1986 年,有消息说,在月球背面,发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不仅像地球上的文明古城一样,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城墙内有清晰可见的巨大建筑物,甚至还有规模恢宏的“飞碟基地”。报道这消息的是美国的一家报纸叫《太阳报》,发现这“城市”的是前苏联空间探测器。这消息可靠吗?这“发现”确凿吗?倘若真的可信,那么,月球上有“月球人”,似乎已成了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建立了这样发达文明的月球人,他们如今又在哪里?还生活在那座城市里吗?这难道有可能吗?没有空气,没有水分,他们又何以能够生生不息,繁衍不绝?

比月球城市还要难以令人置信的是, 1987 年 3 月,前苏联一些科学家说,他们根据其发射的人造月球卫星发回的照片发现,在月球的一个环形山口中,存放着一架飞机。前苏联首席航天专家麦杰维耶夫博士说,这架飞机是美国重型轰炸机。机身表面虽被微流星冲击,有局部损伤,但整体机身上的一层青苔似的绿色物体,又让人联想到是从水中打捞上来的。就凭这点迹象,善于联想的瑞士飞碟协会主席威廉·格达甚至推测说:“它极可能与百慕大魔鬼三角海域的飞机、船只神秘失踪有关。”言下之意,他们几乎表示同意麦杰维耶夫博士的见解:“我们只能推测这架飞机可能是被外星人劫持,将它送到了月球上。”而最令人惊奇的是,据麦杰维耶夫博士说,一年以后,这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的美国飞机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因此神乎其神地解释说:这是因为苏美联合组成调查小组的消息被外星人获悉,他们抢先把飞机“坚壁清野”,保护起来了。真的如此吗?谁也说不清。

让人说不清的还有月球表面那时隐时现,忽明忽暗的神秘的辉光。800多年前,英国有 5 个人从不同地方同时看到了月亮上的一种闪光;200 多年前的 1783 年和 1787 年,发现天王星的威廉·赫歇耳不但先后两次看到了月亮上的闪光,甚至还从望远镜中看到这种闪光“好像是燃烧着的木炭,还薄薄地蒙上了一层热灰”,就差没有看到“月球人”在“煽风点火”,引火自炊了。到本世纪,关于月球神秘辉光的观测报告有增无减。英国、前苏联和美国天文学家们都先后多次看到了月亮上的辉光,颜色或者粉红,或者大红,时间长短也不一致,其中前苏联天文学家观测到一次粉红色的光焰喷发达半小时之久,拍下的光谱照片历历在目。直到 1969 年 7 月 20 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的前一天,也向地面指挥中心报告,他在俯视阿里斯塔克环形山时,发现那个地方显然比周围地区明亮得多,“仿佛正在发出一种淡淡的荧光”。更巧的是,与此同时,跟在太空登月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遥相呼应,地球上的两名德国天文爱好者也不谋而合,向柏林天文台报告,他们见到了阿里斯塔克环形山那儿的神奇辉光。天上人间,交相辉映,可见报告者们看到的并非是虚幻的景象。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为止,天文台收到这类并非是虚幻景象的观测报告已达 1400 多起。它们大多集中在阿里斯塔克及阿尔芬斯两个环形山区域。这些辉光它们的“光源”究竟在哪里呢?是月亮上活火山喷发形成的吗?是太阳风与月球相互作用形成的荧光吗?是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形成的吗?人们的设想可谓众说纷纭,五彩缤纷。但是谁也不能说自己的设想就符合这些神奇辉光的实际,更没有人能说清楚这些辉光为什么相对集中在阿里斯塔克和阿尔芬斯两个环形山区地带。于是,有人又难免把这些神奇的辉光推想成是“月球人”的“杰作”。

科学只相信事实,不相信传说。我们虽然没有充分证据对月球上的“圆顶物”、“尖顶物”、“方尖石”,乃至月球“城市”和美国轰炸机等“奇迹”加以否定,也没法对神奇的月球辉光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是,在“铁的事实”没有摆到我们面前之前,我们充其量也只能面对美丽的月亮女神,大胆询问一声——月球人,你在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铁为什么在月球上不生锈?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铁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容易生锈。空气中的氧气会使坚硬的铁变成一堆松散的铁锈。由于这个原因,科学家们花费了大量的努力,并且一直在寻找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但出乎意料的是,月亮给我们带来了曙光。由月球探测器带回的一系列月球铁样本在地球上停留了几年,但没有显示出氧化和生锈的迹象。这是怎么回事?

结果,科学家们模拟月球环境做实验,并利用x光光谱分析最终发现了这个谜。事实证明,月球在地球周围缺乏保护性大气。当它被太阳风击中时,各种物质表面的氧气被“掠夺”。从长远来看,这些物质会对氧气产生“免疫力”,因此它们到达地球后不会生锈。

这一事件启发了科学家:如果人工电流被用来模拟太阳风并撞击金属表面,从而形成一层抗氧化“装甲”,难道就不可能防止地球上的铁像“月球铁”一样生锈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