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修辞手法题及答案50题经典20篇

这样一种把数学的美丽带入现实生活的玩具,永远都不会因为乏味而丧失魅力。抛开任何公式,很少有人能靠自己单独解开魔方。大部分人抓到魔方后都会鼓捣好一阵子,然后开始求助于魔方公式。照着公式解开后,人们对魔方的热情才刚刚开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理解魔方上: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东西,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变化。

浏览

3338

文章

234

梅岭三章中的修辞手法 梅岭三章中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梅岭三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阎罗”比喻敌人,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痛恨;诗中还用“自由花”比喻新社会,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梅岭三章》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旌旗”借代部队。

《梅岭三章》的全文

陈毅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的译文

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山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的逃脱了敌人的包围。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顶针是什么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顶真的例子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顶针又称顶真,是一种在句子的开头使用前句的结尾词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修饰手法。使用顶针时,不需要限制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顶针可以使文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顶针的释义

顶针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在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从而修饰两句子的声韵。使用顶针时,无须限制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这种方法,也用到影视剧及动漫的蒙太奇中,称为顶针蒙太奇。

顶针的例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愚公移山》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长恨歌》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诗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专项训练及解析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对下面文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和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撇在后边,雪山寒气很快就拥抱住你,让你感到畅饮冰泉般的凉爽。

赏析: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雪山寒气能带给人们出奇凉爽的感觉。

B.风,从水面掠过,留下粼粼碧波;雨,从山头飘过,留下片片新绿;阳光,从林间穿过,留下丝丝暖意……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走过,也该留下点点足迹。

赏析:本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充满激情地强调了风雨阳光能带来美丽的春色。

C.黄昏时分,雨过风停,东天的云彩映着夕阳的余晖,幻化为火红的晚霞——难道不正是云打造出了这黄昏壮丽的风景?

赏析:本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强调了云的确是打造黄昏壮丽风景的重要因素。

D.沙尘暴来了,雾霾被吹走了,大家很开心。沙尘暴不是一种灾害天气吗?为什么反倒变成好事了?这是因为和沙尘暴相比,雾霾的危害更不好防治。

赏析:本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引发读者思考,重点引出对沙尘暴危害的揭示。

A【解析

试题分析:A.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撇在后边,雪山寒气很快就拥抱住你,让你感到畅饮冰泉般的凉爽。赏析: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突出表现雪山寒气能带给人们出奇凉爽的感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点评:采用排除法即可选出答案。修辞手法,是语言的润滑剂,是语言调色板,恰当地使用修辞,能使语言富有韵味,使文章平添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的修辞手法 敲成玉磬穿林响的修辞手法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冰比作玉磬、玻璃,表现出了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赏析

一、二句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儿童将冰穿上丝线当锣敲,突出了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的特点。

第三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比作玉磬、玻璃,突出了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语文反问句修辞手法例句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问句

1、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2、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3、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4、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5、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6、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7、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8、人们怎么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9、人难道可以没有一点精神吗?

10、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10、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吗

11、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吗?

12、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13、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

14、我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是正是这样的野花吗?

15、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16、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7、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方望一望呢?

18、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19、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卜算子咏梅运用了什么手法 卜算子咏梅修辞手法分析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卜算子·咏梅》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通过写梅花的寂寞、愁苦的处境和凌寒独香的品格,体现出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作者将梅花拟人化,上片集中写梅花的困难处境,文中的梅花不仅没有主人照顾,还要遭受风雨的摧残,十分凄惨。下片写梅花高尚的精神,虽然无意争春却惹得百花嫉妒,就尽管是如此,就算是凋落到地上变成泥土,她也会留下芳香,表达出梅花高尚、不争宠献媚的品质。

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物自喻,以清新的笔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荷尽已无擎雨盖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荷尽已无擎雨盖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荷尽已无擎雨盖”运用修辞手法是比喻。这句诗把荷叶比作擎雨盖,而“擎雨盖”就是雨伞,这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刘景文》,是诗人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全诗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介绍

苏轼,汉族人,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写《赠刘景文》这首诗时正在杭州任职,与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交情很深。

《赠刘景文》整首诗写的都是初冬秋末的景物,但是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突出了诗人的文笔之高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具体讲解之排比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怒发冲冠是什么修辞手法 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怒发冲冠”一词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一种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怒发冲冠”一词形容人愤怒时头发直竖,几乎要将帽子顶起的样子。怒发冲冠的近义词有怒形于色、怒火中烧等等。

怒发冲冠的出处

怒发冲冠出自《庄子·盗跖》,原文如下: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怒发冲冠一词常用于形容人极端愤怒的样子。

怒发冲冠的用法示例

《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闯关》:他怒发冲冠,他咬牙切齿,而他显然还没有尽情发作。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儒林外史》第九回:有这样读书君子,却被守钱奴如此凌虐,足令人怒发冲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半亩方塘一鉴开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书本比喻成方塘,又把方塘比喻成镜子。诗中作者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诗的一、二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三、四两句颇有哲理,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修辞手法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作者以“绿”代替叶,以“红”代替花,以“肥”、“瘦”形容人的词语形容海棠,“绿肥红瘦”一句,反映出了词人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人,是宋代著名的词人。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精通琴棋书画,其中词的成就最高。她所写的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自成一派,将南宋的生活特点一一在词中描绘了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羌笛何须怨杨柳的修辞手法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羌笛和杨柳赋予人的感情及动作,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羌笛怎么会抱怨呢,不过是将之拟人化。“何须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修辞手法详解:拟人

全文共 1833 字

+ 加入清单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甲】

把非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④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

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⑥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电车”、“星星”、“稿纸”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乙】

把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④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小草”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丙】

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④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你的领队是数、理、化,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高士其《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

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⑥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连元帅也被陷害,总理也死而含冤。(艾青《在浪尖上》)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科学技术”、“数理化”、“理工农医”、“冬天”、“正义”、“真理”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

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风要是换成雨就不能推风筝,风筝换成汽车,也不会这么怕水弄湿,也不可能飞到天上去。太阳有很强的光和热,强光刺得风筝睁不开眼;热气又像火一样烫得风筝受不了。假如写月亮和星星也有这样的光和热,就不符合月亮和星星的属性了。文中的月亮,身子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就像个弯钩;星星闪亮着眼睛……

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夸张是不是修辞手法 夸张是不是修辞手法呢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夸张修辞手法。夸张指的是一种通过想象力,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特征,以达到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比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句诗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作用

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还能增强文字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夸张法并不等于有失真实或不要事实,而是通过夸张把事物的本质更好地体现出来。夸张法既用在日常会话中,也用在文学作品中。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顶真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顶真,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顶真的修辞手法作用是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顶真,是一种修辞方法。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八篇:“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措辞法。多见于歌曲……如 李白送刘十六归山的《白云歌》:‘ 楚 山 秦 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 楚 山里,云亦随君渡 湘水,湘水 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参见“ 顶真续麻 ”。

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个方式时,毋须限制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这种方法,也用到影视剧及动漫的蒙太奇中,称为顶针蒙太奇。

顶真修辞手法的作用: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这句话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这句话出自唐代王维的《春中田园作》,《春中田园作》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敏锐的感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诗歌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具体的诗句如下: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首诗写仲春的田园景色和农事活动。首两句写景,鸠鸣、花白,有声有色,春意盎然。三四句写农事,农民们也开始伐扬、觇脉,既紧张又兴奋。诗人以敏锐的感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结尾则表达远行者对乡土的眷恋。全诗健康活泼,清新醇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真题解析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真题练习: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012山西中考语文试题)

A.杜甫《春望》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怀凄然

B.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风)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明月拟人化,想象奇特

C.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侧面写尽农民矛盾的心理

D.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起笔的“老夫”与词中的“鬓微霜”相照应

答案:C

2、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721题(13分)

青春

塞缪尔·厄尔曼

①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态;青春不是粉面、红唇、柔膝,而是坚强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深泉的自在奔流

②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20岁的后生有之,六旬的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③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④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好奇之冲动,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你我心中都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会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⑤一旦天线落下,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20,实则垂垂老矣;然而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即使80高龄,行将告别尘寰,你也会觉得年轻依旧,希望永存

文中括号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案: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等积极因素对青春永驻的重要性(意思接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巴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巴蕉不展丁香结的意思是::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是:那绵绵的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可是一团团结成的愁怨。“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句诗出自于唐代李商隐的《代赠二首》第一首。这一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

《代赠二首》第一首原文: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赠二首》第一首译文:

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

蕉心未展丁香也是含苞未放,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这里,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比喻的种类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修辞手法

比喻:比喻的构成(此构成为大众有特殊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值得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点。运用比喻的好处: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很大作用。它不但可以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练明快。

通常比喻分为3种:

明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比喻句称之为明喻。例:太阳像个大火球。太阳:本体;像:比喻词;大火球:喻体。两者的相似点:热。

暗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不明显看出来。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景色:本体;简直:比喻词;山水画:喻体。两者相似点:绿,都是景色。

借喻:只有喻体。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必须注意:一、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你说话的对象所熟悉的。二、与被比喻的事物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不能用来做比。

比喻必须爱憎分明,富有感情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考法

全文共 2194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考查大扫描

对于修辞手法主要考它的实际运用。浏览全国各地的中考题,对修辞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将修辞手法渗透在阅读理解中考查

纵观近几年来的全国各地中考题,把各种修辞手法渗透在阅读理解中考查的特别多,考查的大致方式是:有的明确告诉某个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让考生结合阅读材料分析其表达作用;有的让考生从阅读材料中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有时自由找,有时指定段落),然后再分析其表达作用;有的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赏析句子。无论哪种形式,都重在考查考生对语言的运用和鉴赏能力,不涉及到名词术语。如:

1.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读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像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_____——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是一道仿写句子题,可以单独列出来考查,但放在阅读理解中进行(此题的阅读材料题目为《善读可医愚》),目的是为了加深对原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认识,是阅读的延伸,且明确要求考生运用修辞手法来仿写,是考查考生对读书问题的感悟。参考示例1:书是良师,每看一本好书就如结识了一位良师。示例2:书是航船,每一本好书都是把我们送进知识海洋的航船。

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

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

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

此题是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赏析指定的三个句子中的任意一个,虽然没有直接要求考生运用修辞手法来赏析,但是,在这三个句子中,A、B两句显然运用了修辞手法,从这一角度来赏析,比较好回答。此题A句运用排比的手法,富有气势,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B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碱蓬草的从容和生命力的顽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C句侧面烘托了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

3.根据本文末段介绍的内容,完成下面的比喻。

树林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阴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这里,人们不但会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受到它在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双重影响。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寒冷的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冬天不至于过分干燥;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造成了夏天绿地里的良好小气候环境,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此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依据阅读材料来叙写一句话。为了能窥见全貌,我们把阅读材料的最后一段引用过来:“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阴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这里,人们不但会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受到它在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双重影响。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寒冷的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冬天不至于过分干燥;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造成了夏天绿地里的良好小气候环境,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从此段的内容来看,是介绍了森林对城市的温度和湿度的双重影响,即起着调节作用。抓住这一点,就好回答了。参考答案:一部巨大的空调机。

4.请从下面A、B两句中自选一句进行品析。(湖北省黄冈市课改区中考题)

A.于是,我轻轻地挥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好月色……(李汉荣《山中访友》)

B.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冰心《谈生命》)

我会品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虽然单独考查,不是直接放在阅读理解中考查,但是这两句话都是从课内阅读文章中摘录出来的,实际上还是在阅读理解中考查。题目也没有明确要求考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赏析,但是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入手就容易解决了。参考答案:A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真情期盼,有一种亲切感。B句以“江流”与“种子”作比喻,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尽管拼搏与奋斗并不意味着成功,但拼搏奋斗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人必须在奋斗中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5.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古诗歌阅读考查题,内容考生都很熟悉,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作者在第二联中,借助于比喻,运用情景交融、互相联想的手法,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个人身世、国家命运以及作者的感情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解答此题必须明确这一点。参考答案: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修辞手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运用了拟人、对偶、反衬的修辞手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自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诗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原文如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