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问句

问句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问句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问句问题。

分享

浏览

6257

文章

11

什么是设问句

全文共 191 字

+ 加入清单

问句是一个语法名词,无疑而问,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

比如:

学英语一定要背单词吗?必须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水向东流;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中心;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设问句可以用在段首或段尾,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吸引读者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设问句和反问句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问句与设问句的区别在于:反问句是有问无答,设问句是有问有答。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设问句: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根据内容的需要,设问可以采取连用的形式。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做标题,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must问句的否定回答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must引出的一般疑问句,肯定回答用must,否定回答用needn’t,don’t need to或don’t have to均可,但不用mustn’t,因为mustn’t表示“不许、禁止”的意思,与问句的原意不符.如:

—Must I stay at home?我必须留在家里吗?

—Yes,you must.是的,你必须留在家里.

(No,you needn’t.或No,you don’t have to.)(不,不用了.)

如果是反意疑问句,疑问部分一般不用needn’t,而用mustn’t;否定回答时仍用needn’t,don’t need to或don’t have to.如:

—You must go on foot,mustn’t you?你必须走着去,是吗?

—Yes,I must.是的,是这样.

(No,I needn’t.或No,I don’t have to.) (不,不是的.)

展开阅读全文

反问句和陈述句的相互转换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陈述句是一种对客观的事物和现象进行陈述和说明的句子,而反问句就是用一种反问的说话来表达陈述句的观点。

2

一般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反问句中的问号要改成句号,陈述句中的句号要改成问号。

3

反问句改陈述句,要把句首和末尾的语气词删去,然后看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是肯定的要删掉不等否定词,如果是否定的要加上不等否定词。

4

陈述句改反问句,要把句首和末尾的语气词加上,然后看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是肯定的就要加上不等否定词,如果是否定的要删去否定词

5

下面有几个例子:

1.难道你今天没吃饭吗? 你今天吃饭了。

2.你喜欢我。 难道你不喜欢我吗?

特别提示

希望对你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设问句的例子有哪些 有什么作用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设置问题是一种无疑问题、自问自答的格式。比如学英语一定要背单词吗?一定要。问你有多愁善感?就像一条河向东流。问渠这么清楚?为了有活水的源头。问你为什么?心远自偏。

问句作用是引起阅读的注意和思考,因为它采用了设问的形式。提到设问句时,很容易想到无疑问题、明知故问题、自问自答等词语,这也是设问句的一些明显形式特征。

设置问题可以引发阅读和思考,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主题。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士兵,我认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通过问答的形式,阅读既有思考,又有深刻的思考。

问句可以用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作用是承上启下。比如谁是带头闹事的人?是李大个。然后可以引出下面,继续写下去,起到过渡的作用。

问题也可以用在推理文章中,目的是使辩证更深入,推理效果更好。例如,我不知道谁剪了细叶?二月的春风就像一把剪刀。这句话也采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春风与剪刀相比,更生动。

设问句最容易与反问句混淆。反问句不需要回答,但答案已经在句子本身了。比如物理有那么难吗?这意味着物理并不难。设问句的表述是:物理难吗?不难。当然,也有一些设问句只问不答,比如问茫茫大地,谁主起伏?

展开阅读全文

什么是设问句 设问句指的是什么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问句是一个语法名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

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根据内容的需要,设问可以采取连用的形式。

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做标题,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至于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不管设问出现在文章的哪个部分上,也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总的来说,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展开阅读全文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改为设问句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改为设问句是什么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哪一次我的思潮没有波涛的清响改为设问句是:哪一次我的思潮里面没有你波涛的清响呢?每次都有。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技巧,通常用来表示强调。为了突出某一部分的内容时,作者通常会采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然后再针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正确运用设问,可以引人注意,启发读者的思维,这样有助于文章层次化、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描述人物的思想活动。用设问的方式来强调某些内容,可以使文章产生波澜,情感上也能发生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反问句还可以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什么是反问句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从表面上看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句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反问句的例子

1、当土夫子,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 ——强调当土夫子也需要文化知识。

2、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吗?——强调我们该去学习他的精神。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吗?——说话者在强调数学并非那么难。

4、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突出时间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上元夜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上元夜中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上元夜》中连用两个问句,不仅将京城的繁花似锦描写了出来,还把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使人回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赏析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第二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诗的三、四句连用两个问句,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问句,不仅将京城的盛景描写了出来,还把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问句的固定表述

全文共 1247 字

+ 加入清单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

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

(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何所……”等于“所……(者)何”。“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反问句修辞手法例句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问句

1、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2、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3、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4、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5、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6、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7、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8、人们怎么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9、人难道可以没有一点精神吗?

10、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10、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吗

11、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吗?

12、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13、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

14、我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是正是这样的野花吗?

15、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16、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7、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方望一望呢?

18、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19、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