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修辞手法题及答案50题精选20篇

这样一种把数学的美丽带入现实生活的玩具,永远都不会因为乏味而丧失魅力。抛开任何公式,很少有人能靠自己单独解开魔方。大部分人抓到魔方后都会鼓捣好一阵子,然后开始求助于魔方公式。照着公式解开后,人们对魔方的热情才刚刚开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理解魔方上: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东西,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变化。

浏览

3335

文章

234

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精品题深度解析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判断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4)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

A、比喻引用排比拟人

B、拟人反语拟人比喻

C、比喻反语呼告拟人

D、拟人引用排比反语

C

解析

试题分析:一句中的“像”是比喻词,且有本体和喻体。二句中的“正义君子”是反语,三句中的“咆哮吧”三次,可构成排比(直呼“风”,也可认为是呼告的修辞)。四句中的大自然“她的儿女开战”把大自然人格化,是拟人。综合考量,应选择C.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知道常见的修辞有哪些,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等。本题中的呼告是指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了解即可,不属于考查重点。可用排除的方法选择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什么是拟人句修辞手法 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的意思是什么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拟人指的是将非人的无情物形容成具有人格特点的事物,即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或神态。拟人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叫做拟人句。

拟人句的作用

拟人句可以让作者试图描述的事物具有更鲜明的特征,可以突出作者试图强调的事物特点。拟人句还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还能强调对这一事物的喜爱之情。

拟人句的例子

1.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2.花儿随风舞蹈。

3.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4.今天,太阳好害羞,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迟迟不肯露面。

5.溪水中金鱼悠闲地摇着尾巴游过来。

6.青蛙击鼓跳舞为你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修辞手法 是处红衰翠减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红代花,翠代叶;意思是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显得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菊花争芳斗艳红的似火粉的似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运用了比喻跟排比的修辞手法。原句是:菊花争芳斗艳,红的似火,粉的似像霞,白的似雪。“红的似火,粉的似像霞,白的似雪”,将三个“比喻”修辞格连着使用。而这三个比喻句又组成排比句。

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句话也是排比句)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但是还是要区别排比跟对偶,两种修辞手法很多人弄混淆,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修辞手法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群众差不多嗓子都喊哑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群众一种难以掩饰的喜悦,急于想要表达激动的心情。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是什么修辞手法 泥融飞燕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通过对山河、花草、泥沙、鸳鸯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春阳高照、鸟语花香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江山沐浴在春光下,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绝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运用修辞手法是夸张。

夸张是一种修辞方式,旨在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属性、功能和程度,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夸张可以分为普通和超前两个类别。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故意放大或减少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加修辞技巧的表达效果,又称为夸饰或铺张。

用夸张的词来描述事物,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所讲者的力量。以夸张的方式,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强化作者的某些情感,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千里”对“万里”,“冰封”对“雪飘”因此是对偶。另外,实际生活中不可能这么大面积冰封和雪飘,所以又有夸张。出自《沁园春·雪》。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雪梅这首诗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描写梅雪争春 雪梅卢梅坡全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雪梅》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妙雪“梅雪争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诗针对冬雪、寒梅各自的特色,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语。作者通过雪与梅花的对比,写出了二者的优点,将“梅雪争春”的情景写得生动有趣。

《雪梅二首》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译文

梅花和雪花在春日里互相争奇斗艳,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梅与雪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

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夜喜雨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 春夜喜雨运用的修辞手法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春夜喜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无人性无知觉的春雨拟人化了。“好雨知时节”一句将春雨描绘得仿佛体贴人意、知晓时节,由此表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抒发了诗人因为春天的到来而欣喜雀跃的心情。

《春夜喜雨》的赏析

《春夜喜雨》一诗在开头将无知觉的春雨变成有性灵的活物,表现出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人从听觉、视觉等多个角度写了雨,还把自己的现象也写进了诗中,表现了高超的艺术写作技巧。表达出了诗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首联赞美了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则是从听觉的角度上描写春雨,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通过对“好雨”的赞美,表现了自己的高尚品格。

《春夜喜雨》的原文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排比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1.定义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

(1)用排比来说理,可起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典型例句

(1)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3)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手法。出自唐代的《咏鹅》。骆宾王是唐代大臣、诗人、儒客大家,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一生著作颇丰,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有唐一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一生著作颇丰,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有唐一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

骆宾王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骆宾王的书启文感情真挚、精练简省,一反齐梁骈文感情空洞、用典繁缛的弊病,是对庾信文风的充分继承和有益的改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修辞手法练习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仿照加点句子,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2分)

钻石再大,若永埋地底也只是等同于砖石;黄金再多,若久藏土中也只是等同于黄土;,……

世上许许多多东西,若永远不为人所用,原本珍贵的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答案】【要求:能准确把握提挈语"……再……,若……也只是等同于……",内容不重复,语意连贯。酌情赋分。】参考示例一:时间再珍贵,若任其流逝(不能抓紧)也只是等同于流水。参考示例二:生命再宝贵,若虚度光阴(不知珍惜)也只是等同于朽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该句采用了拟人化手法。将羌笛和杨柳作为行为的主动方和被动方,将羌笛的声声“怨”,表达了诗人的情绪;“度”字则赋予了春风人性化的动作。出自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和诗人远离家乡的悲愁情怀。

原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羌笛是羌族乐器,横吹式管乐。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所以诗人在玉门关一带听到了羌笛之音。杨柳:这里指西北地区的杨树和柳树。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怨:埋怨,怨怪。度:度过,越过。这里是吹过的意思。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语文修辞手法详解:比喻

全文共 2364 字

+ 加入清单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4、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⑤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1、例2是歌颂、赞扬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卑视本体。例如: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

5、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6、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7、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8、比喻的修辞举例

(1)带有比喻的成语

恩重如山冷若冰霜成竹在胸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风烛残年挥汗如雨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虚怀若谷轻如鸿毛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易如反掌切肤之痛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如虎添翼如胶似漆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刀山火海

a明喻:

虚怀若谷门庭若市如火如荼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寿比南山归心似箭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冷若冰霜

b暗喻:

车水马龙有口皆碑唇枪舌战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明珠暗投人老珠黄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木破镜重圆风平浪静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豺狼当道掌上明珠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愚公移山

(2)比喻句举例:

①露似珍珠月似弓。

②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③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④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⑤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⑥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⑦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⑧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⑨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⑩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1、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2、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13、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14、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15、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16、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17、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18、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19、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20、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的修辞手法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渔船上的灯火比作萤火虫发出的微光,勾勒出一幅幽静的江边月夜图,寄寓了诗人心中寂寞单调、茫然无奈的情感。

《舟夜书所见》的赏析

诗人描绘出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仅用几笔就出勾勒出这转瞬即逝的景物。全诗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全诗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给人安逸宁静的心灵感受。

《舟夜书所见》的全文

《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排比的用法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修辞手法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说话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不管思想内容与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势必造成形式主义,不但不能增强表现力,反而会削弱表现力。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修辞手法小学语文中也常常会学到,那么小学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和学习语文的修辞手法,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析一下有什么修辞手法,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叫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修辞手法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修辞手法详解:借代

全文共 1814 字

+ 加入清单

借代

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运用方式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3、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6、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7、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一)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

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三)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

,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要无缘无故地故作夸张。夸张与浮夸有着严格区别,浮夸是违背客观事实,说假话,必须坚决反对;夸张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的真实性不在于表面的真实,而是在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夸张的奥妙在于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下面的例句就没有现实基础,属于浮夸:

我们的大河网犹如另一个地球社会,日夜运行着,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内,太阳系又多出一个行星世界。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求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钢锹驾火箭,驾起青龙上云端,三山五岳听我令,玉皇下马我上鞍。

毛的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

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设问是修辞手法吗 设问是写作手法还是修辞手法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来表示强调作用,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等,使用修辞手法可以提高表达效果,适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

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反问: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实战演练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修辞手法及考试题目

实战演练

例1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对偶手法,描绘了一幅风和日雨、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运用反问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青山的动态美。

【分析】此题既考查学生对修辞格的辨识,又考查学生对所用修辞作用的理解,是一道修辞方法的综合题。做题时要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看各自运用什么修辞方法,二要结合语言环境体会所用修辞的作用,甚至结合全文内容去理解。如A项运用反复修辞,作用理解十分正确,B项是对偶,其作用亦如此。C项是反问,所表达思想感情是正确的。最后我们来看D项,“出”字的确出神入化地写出青山的动态美,但决非是夸张的修辞,而是拟人。

【答案】D

【说明】这类题既应注重修辞的运用,又应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只有两者结合,深入分析,才能做准做好。应予以重视。

例2下面句中的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分析】此题是对修辞方法是否正确运用的考查。做此题时,必须结合语境去考虑。如A项运用比喻,将“红润的脸蛋”比喻成“盛开的梨花”,本体与喻体虽然本质上不同类,但二者截然不同的颜色,使二者失去相似点。因此A项运用“比喻”是不恰当的。另外三项B、C、D分别是拟人、夸张、反问,运用恰如其分。

【答案】A

【说明】这类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修辞方法运用能力的测试,要做好这类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含义,其次,选择合适的修辞格来介绍、描述这一事物。关键就是看这一修辞运用是否合理。故修辞的运用须紧紧结合语境来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