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最新20篇)

浏览

2499

文章

1000

篇1:再问一下,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吗?

全文共 2830 字

+ 加入清单

确实,有一些可敬的学者对“地球宇宙中心”这一普遍被接受的论点提出过异议。古希腊哲学家费洛索菲·费洛拉斯首先提出了一个新论点,他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它也是绕着某一个物体而在空间运动的星体,上述的“某物体”才是宇宙的中心。大约在公元前 450 年,他提出地球和所有的行星、太阳一起绕着一个看不见的亮点运动,这个亮点我们是看不到的,除非它可以反射太阳的光。他的论点既未被证实,同时也存在逻辑问题,因而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个世纪以后,公元前 350 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海瑞克莱第斯提出了一个较切合实际的设想。他注意到了水星和金星的运动规律,即水星和金星在运行中总与太阳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时远离太阳一点,而后又返回来。当它们运行到太阳的另一侧时,又远离太阳一点,而后又返回来,周而复始,规律依旧。于是他提出,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水星和金星在绕着太阳旋转,而太阳和水星、金星又一起绕着地球转动。这个观点给人们许多启示,但对多数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来说是无法接受的。这些天文学家信奉着地球中心学说,他们固执地认为所有的星球都围绕着地球转动,这是天经地义的,毫无例外。

约公元前 260 年,古希腊的另一位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提出了一个更激进的设想,这个想法是他试验计算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时猛然想到的。当月亮处于半月状的时候,月亮、地球、太阳间的位置正好组成一个正三角形,它们分别处在正三角形的顶点上(这一点在后面的论述中还要做详细的解释)。这恰是我们三角学所研究的三角形的一种,如果你知道了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你就可以利用三角原理算出太阳距月亮有多远。可惜的是阿瑞斯塔修斯没有工具,无法准确地量出这三个角的角度,所以这个计算没有完成。尽管如此,他仍认定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月亮到地球距离的 20 倍,而太阳和月亮在空中看起来大小相同,因此,太阳大小肯定是月亮的 20 倍。

依照这种计算,他估计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 7 倍。尽管这个结论的误差非常大,但还是可以说明硕大的太阳是围绕相对来说十分渺小的地球旋转这一观点,该是多么地荒谬。而事实也正相反,地球和所有的行星围绕着太阳转。

阿里斯塔克是第一个提出太阳为宇宙中心的人(我们称这一论点为“宇宙日心说”)。由于其他天文学家未能严肃地对待这一论点,他也没得到普遍的承认。

然而,几个世纪过后,天文学家们对那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有些不知所措了,于是他们认为需要重新理解一下“地心”学说了。1252 年卡斯泰勒国王阿方索五世研究了新的星系结构,提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星系排列理论:“阿方索排列”,他激昂地说:“即使万物之灵降临于人世时向我发问,我也会坚持这个单一的宇宙体系。”到 1500 年,波兰天文学家尼克洛·哥白尼也发现了宇宙的这个单一体系——即阿里斯塔克的日心体系理论。

阿里斯塔克只不过将日心学说公式化了,他在具体研究上并没做什么工作。卡波奈库茨不但继承了这一理论,而且用日心学说解释了行星之所以逆行的原因,对星星或明或暗现象也做了完满的解答。更重要的是,日心学说使行星位置的计算变得更简单了。

在当时,是否发表这一研究成果,哥白尼是犹豫不决的。因为他知道,一旦宣布了他就会陷入困境,会遭到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曾经扼杀过日心学说,他们信奉上帝,《圣经》在支持他们。哥白尼的手稿在天文学家的手里传来传去,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即 1543 年才公诸于世(即使是在日心学说中,地球也是中心的理论还残有一席之地,至少月亮是围着它转的)。

第一位使用日心学说计算行星位置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埃若斯莫茨·瑞索德,他的计算结果于 1551 年公布于众,并得到普鲁士公爵阿尔伯特的支持和推广。为此,后人称它为“普鲁士排列”。尽管这一体系比“阿方索排列”先进得多,而且历史也向前推进了三个世纪,但不少人仍不愿意放弃陈旧的观念。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坚持认为,日心说理论虽然能产生更好的行星排列,但不过是一种灵巧的数学计算而已,它并不意味着地球真的围绕着太阳旋转。这种争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直到伽利略和他的望远镜问世才算终了。1610 年伽利略观察到了木星,在他的望远镜里木星成了一个小亮球,这一结果第一次说明了木星也可能是一个世界,它四周还有四个较小的星球环绕它转。正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一样。像这样附属的星体我们称之为“卫星”(“卫星”来自于拉丁语,语意是指那些对头面人物阿谀奉承的人)。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

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于,不是所有的星球都是绕着地球旋转,如木星的四颗卫星,它们绕着木星旋转。这意味着地球绝非万物围绕的中心。

当然,有关这一点也还有争议,有人可能认为木星连同它的四颗卫星一起环绕着地球旋转。后来,这一说法也被伽利略的新发现否定了。伽利略对金星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从旧的地心学说来看,一个不发光体的光亮应来自反射光,而金星的位置正介于太阳和地球之间,那它就总是以新月形的形象出现在天空。如按日心学说来理解,那么金星就应该像月亮一样在空中出现各种盈亏形象,即从新月形到满月形。事实表明,金星的形象正如伽利略所描述的那样,它有盈有亏。

这个发现奠定了日心学说。行星,包括地球一起环绕着太阳旋转,所谓“行星”只限于绕太阳旋转的星体。因此,太阳不是行星。月亮也不是行星,它只是地球的一颗卫星。而地球呢,毫无疑问它是一颗行星。由此可得出结论:到当时为止,至少有六颗行星以太阳为中心,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和月亮)、火星、木星(和四颗卫星)和土星。所有这些星体组成在一起,构成了人们常说的太阳系(sol 是拉丁语,语意是太阳)。

那些旧学说的信奉者们极力争辩:如果一个人能从望远镜里观察到什么东西,这个人的视觉肯定有毛病。其实这些人只能引起人们的嘲笑。 1633 年天主教皇采用了强制性的手段,强迫伽利略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伽利略在酷刑下认可了。但教庭拿不出证据来证明他们是对的。有关由行星(包括地球在内)组成了太阳系,它们以太阳为中心旋转着这一事实从伽利略开始就被受过教育的人们普遍接受了。当然,日心学说也引出了一些问题:似乎太阳在空中也有一定的运行路线,并与地球的赤道呈一定角度,因而才产生四个不同的季节。用日心学说怎么解释它呢?如果地球的地轴绕太阳旋转的平面是垂直的,那么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刚好在赤道上空。实际上,地轴相对于旋转平面的垂线呈 23.5°,这个倾角在行星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永远保持不变。这意味着地球是绕轨道运行的,有一半的过程是地球的北半部正对着太阳,使得太阳在中午的时候直射在赤道以北的区域里;而另一半的过程是地球的南半部正对着太阳,使得太阳在中午的时候照在赤道以南的区域。这一事实很明确地解释了太阳升降和四季轮回的原因。

这样,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就可以按真正的天文意义来定义了:即“一天”是指地球以它的轴旋转时的周期,“一日”指的是月亮绕地球旋转的周期,“一年”指的是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周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吗?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这似乎又是一个不该问的问题。中世纪时人们对地球就是宇宙中心确信无疑。用他们的观点来看,整个宇宙由地球和天空组成,天空仿佛总是在我们的上方,不管在哪里,天空到地球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天空也要随地形的变化而起伏。天空包围着地球,地球位于天空的中心。难道这还有什么疑问吗?

那时,人们唯一无法确定的是那些行星的位置,它们处在地球与天空之间的什么位置上呢?古希腊人曾猜想,既然行星的运行速度各异,相对于其他星系运行得越快的行星离地球就越近。我们观看场地赛马时会发现,当马群在距我们较远的跑道上飞奔时,其速度似乎较慢,但当马群在我们眼前飞驰而过时,速度之快如同飞一样。当我们观看汽车赛时,会看到同样的结果。同理,一架飞机在低空飞行时,速度如闪电一般,而同一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在高空飞行时,看上去如同蠕动一般。

古希腊人从星球运行速度上判断,得出如下的结论:即在所有的行星中,月亮离地球最近。除月亮以外,依次排列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它们都有各自的飞行轨道,加起来共七条,在这之外就是第八条,是其他恒星的运行轨道。

这里勾画了一幅很美的图画,但它并没有彻底地解释行星的全部问题。古代人若能做一些占星术,就能得知星体确切的行踪,天文学家们(历史上,大多数天文学家是很忠实于自己的信仰的)仔细地研究过行星的运动,为真正的星际科学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天文学”。

人类对于天空的研究始于史前,英格兰西南部石器时代的石碑上记载了这一事实,那是在公元前 1500 年。据推断,那时就已经有一种测量太阳和月亮行踪的工具了。

恒星的运行是稳定而有规律的,若行星也像它们一样,就不会出现要推断行星未来位置的问题了(天文学也就不会存在了,因为行星的行踪就很容易标记了,不会有人对这类问题感兴趣了)。恰恰相反,行星的运动是很复杂的。月亮在穿越天空飞行时,有一半的行程其速度低于另一半行程的速度。同样,太阳也是如此,尽管这种差异会小一些,但上述事实是存在的。

其他行星的情况可能更复杂。纵观全局,它们相对于恒星由西向东运行,但在某个时刻,它们会停下来,甚至是向回运行一段时间,也就是从东向西运动(我们称之为逆行运动,拉丁语的语意是向后退了一步),然后才又恢复成顺行运动。每个行星都有各自的顺行和逆行规律,也都有一时刻显得比其他星星亮。这些行星特有的运行方式,使得人类对某颗星体于特定时间段内所处位置的分析和计算更为错综复杂。一些古希腊天文学家想出了如何确定行星位置的方法。他们假设,各个行星都是在小半径的运行轨道上运动,而它们运行的中心也是在一个大半径的运行轨道上运动,其中有些行星的运行轨道稍稍偏离这个假设的中心,等等。这些假设是相当繁琐的。最终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克路修斯·托勒密在 150 年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著名的“托勒密”理论。该理论大纲在一本书里,书中阐述了宇宙的数学结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星体的运行轨道都围绕着这个中心,组成一个体系。后人以托勒密的名字命名了这个体系,称之为托勒密宇宙,或称做地心宇宙(希腊语的语意为地心)。在以后的 1700 年中,人们一直接受这个理论,几乎没有一个人对它提出过疑问,但这个理论完全是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宇宙的中心是地球吗?

全文共 1156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中心地球吗?

“XX功”邪教组织的头目李某某宣称,通过修炼“XX功”就能直接完全地认识宇宙的真相,这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是完全经不住科学论证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随着实践而发展,不断在广度和深度上向前发展。所谓“宇”指上下四方,“宙”即古往今来。从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角度上来看,对宇宙的认识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对于地球是否为宇宙中心的问题,同样也不例外。

远古时代,人类对天地关系的认识,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对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的认识,完全是靠感觉,是直观的。世界上最早提出“地心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他认为:宇宙是透明层次的水晶球体系,地球位于整个水晶球的中心.所有的天体,包括太阳在内都围绕着地球而旋转。直到 1543 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详细论证了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后,才动摇沿袭地球中心说的地位。1584 年布鲁诺在哥白尼学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宇宙的无限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地球中心说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为神学理论服务的,适应当时那个时代的需要。宗教宣扬的是“上帝创造万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太阳是为了照亮大地,上帝创造星星和月亮是为了点缀天空。当然地球就是中心了。那个时代宗教统治者根本不可能允许科学的真理存在。哥白尼的日心说死后才得以发表,布鲁诺由于不屈从于宗教的“地心说”而被活活烧死。

科学证实,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地球都不是宇宙的中心。今天,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人不多了,但是宇宙是否有中心,许多人仍不得其解。因为太阳系有中心,太阳系的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就是中心;银河系也有中心,银河系的恒星都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那么宇宙有没有中心呢?似乎宇宙也应该有一个中心,但科学家认为宇宙不存在中心。

根据宇宙膨胀理论,我们的宇宙最初是从一个奇点开始慢慢向四周扩散、膨胀。膨胀的宇宙一般来说应该包括四维空间:除长度、宽度和高度之外还应有第四维,即时间。描述四维空间膨胀可以借气球的膨胀来解释。假如一个膨胀着的气球就是宇宙,而逐渐散开的星系都存在于气球表面上,包括我们的地球都在这个表面的某一个点上,所有的星系都只能随着气球的膨胀而移动,不能单独向内或向外运动。因为都在气球表面上,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二维空间,但宇宙不断膨胀,也就是气球上的每一个点都一起向外运动,随着气球的扩张表面上的每一个点的距离就越来越远。如在某一点上看其它恒星,就会看到它们离自己越来越远。气球的膨胀是从内部中心开始的,是在三维空间内运动的,而恒星的位置是分布在二维空间上的,就整个膨胀的过程而言又是在四维空间内进行的,宇宙星系运动的历史是不可能倒行逆施,回到以往的任何瞬间,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这个宇宙的恒定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宇宙有中心吗?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都绕着太阳旋转。银河也有中心,它周围所有的恒星也都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那么宇宙有中心吗?一个让所有的星系包围在中间的中心点?

看起来应该存在这样的中心,但是实际上它并不存在。因为宇宙的膨胀一般不发生在三维空间内,而是发生在四维空间内的,它不仅包括普通三维空间(长度、宽度和高度),还包括第四维空间——时间。描述四维空间的膨胀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推断气球的膨胀来解释它。

我们可以假设宇宙是一个正在膨胀的气球,而星系是气球表面上的点,我们就住在这些点上。我们还可以假设星系不会离开气球的表面,只能沿着表面移动而不能进入气球内部或向外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把自己描述为一个二维空间的人。

如果宇宙不断膨胀,也就是说气球的表面不断地向外膨胀,则表面上的每个点彼此离得越来越远。其中,某一点上的某个人将会看到其他所有的点都在退行,而且离得越远的点退行速度越快。

现在,假设我们要寻找气球表面上的点开始退行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已经不在气球表面上的二维空间内了。气球的膨胀实际上是从内部的中心开始的,是在三维空间内的,而我们是在二维空间上,所以我们不可能探测到三维空间内的事物。

同样的,宇宙的膨胀不是在三维空间内开始的,而我们只能在宇宙的三维空间内运动。宇宙开始膨胀的地方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即亿万年以前,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可以获得有关的信息,而我们却无法回到那个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整个宇宙有多重?至少2600万亿亿亿倍太阳质量!

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这么大,包含了数不胜数的行星、星云、恒星、黑洞等物质。仅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就有2000亿颗以上的恒星、行星,整个银河系重达太阳的1万亿倍。那么,整个宇宙究竟有多重呢?

为了知道宇宙有多重,首先要知道宇宙有多大。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们的宇宙在138亿年前诞生于一个无穷小的奇点。宇宙形成后,空间快速膨胀,甚至超过了光速,使得目前的宇宙范围变得非常大。

目前,我们在地球上所能观测到的宇宙半径为465亿光年,在这之外的宇宙现阶段无法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遥远宇宙传来的光有足够的时间到达地球,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的不可观测宇宙部分。但由于空间膨胀速度过快,即便再过更长的时间,更远宇宙发出的光永远也不可能进入我们的观测范围,我们注定无法看到整个宇宙的样子。

由于我们不知道可观测宇宙外的情况,所以无法确定整个宇宙究竟有多大。整个宇宙的大小或是有限的,也有可能是无限的。天文学家对整个宇宙大小的估计范围变化很大,整个宇宙的半径估计超过了11.5万亿光年。

虽然星系犹如宇宙中的孤岛,星系之间的空间是空荡荡的,但从大范围的宇宙尺度来看,宇宙中的物质分布是非常均匀的。因此,可观测宇宙中的物质密度,可以认为适用于整个宇宙。

宇宙中除了我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恒星、星云等普通物质外,更多的其实是那些无法用电磁波手段进行探测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根据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的观测数据,普通物质只占宇宙质量总量的4.6%,另外24%是暗物质,最多的71.4%为暗能量。

之所以天文学家知道宇宙中存在大量无法探测的物质和能量,是因为它们正在显著地影响着宇宙。如果没有大量存在暗物质,星系本身没有足够的引力来维持完整的结构,宇宙中不会产生星系。虽然我们无法直接探测到暗物质,但它们贡献的巨大引力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在充满物质的宇宙中,引力作用必然会导致空间膨胀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然而,天文学家观测到的现象却完全相反,目前空间膨胀的速度超越了过去,这意味着空间膨胀速率在加快。存在于空间结构本身的暗能量起到了排斥引力的作用,它们推动着宇宙加速膨胀。

通过折算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宇宙的平均密度为9.9×10^-27千克/立方米。可观测宇宙的总质量为3.5×10^54千克,其中普通物质的质量为1.6×10^53千克。

如果整个宇宙的半径按照11.5万亿光年来计算,并且整个宇宙的物质分布均匀,那么,整个宇宙的总质量至少可达5.3×10^61千克,相当于太阳质量的2.6×10^31倍,或者2600万亿亿亿个太阳,其中普通物质的总质量为2.5×10^60千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银河系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的质量是太阳的多少倍?宇宙有多少颗恒星?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银河系物质约90%集中在恒星内,银河系里还有气体和尘埃,其含量约占银河系总质量的10%。银河系的总质量大约是我们太阳质量的1万亿倍,大致10倍于银河系全部恒星质量的总和。银河系所有的恒星的总质量倾向于认为有7000亿个太阳质量,而据计算,1颗恒星的平均质量是太阳的质量的0.7倍,那么7000亿个太阳质量也就是意味着有10000亿颗恒星了。宇宙中太约有800亿-1250亿个星系,有着800万亿亿颗恒星,其误差是10倍左右,也有人计算是5000万亿亿颗恒星,与实际情况不会超过6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宇宙神秘天体正围绕着太阳旋转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8月,一研究团队发现在太阳系中,宇宙神秘天体围绕着太阳旋转,而科学家目前尚不能对此作出解释。该研究团队将这个天体戏称为“Niku”,用中文翻译过来是“逆骨”的意思。研究人员表示,之所以选这个名字,是因为该天体的轨道是倒退的,也就是说它的运行方向与太阳系中绝大部分天体的运行方向相反。那么,该神秘的天体究竟是个什么天体?位于哪?就让我们往下了解。

今年8月,一研究团队发现有一个神秘的天体正围绕着太阳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旋转。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者们使用位于夏威夷的全景巡天望远镜和快速回应系统(Pan-STARRS)发现了Niku,它位于太阳系海王星轨道外,距离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的35倍。

相较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相对扁平的轨道平面来说,Niku轨道的倾斜角则达到110°,相反,其他的外海王星体(TNOs)的倾斜角就小得多。Niku这个倒退以及极度倾斜的轨道,与另一个昵称为“Drac”的海外天体(TNO)使得科学家们好奇,国际小行星组织的数据库(包括了太阳系中超过1000个小型天体的信息)中还有没有其他具有类似轨道特征的天体。科学家们又发现了四个倒退/近似倒退并且同时高度倾斜的天体,其中两个是半人马小行星,也就是位于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的天体。

科学家们惊讶的发现,这六个天体的轨道似乎都包括了一个相同的行星,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MatthewPayne表示,它们不是在天空中随机分散的,看起来是对齐的。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Niku和Drac可能已经照这个轨道运行了数百万年,另外,科学家们还表示,可能还有倾斜角更大的天体。

科学家们还不知道为什么这四个天体会聚集在同一个区域,加州理工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KonstantinBatygin和MichaelBrown近日发现,它们可能会受到太阳系“第九大行星”(质量大约为地球的10倍,有可能距离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的500倍)的引力作用,从而与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分散。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银河潮汐”。由于太阳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转,它的活动都位于星系的圆盘中,通常认为,作用于太阳系的潮汐能会带来多种影响,例如会影响奥尔特云,并会向太阳系投掷彗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最新研究结果认为银河系质量大约是太阳的2100亿倍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最新研究结果认为银河系质量大约是太阳的2100亿倍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腾讯太空(罗辑/编译):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对银河系的质量进行了精确计算,最新的结果认为我们的银河系质量大约是太阳的2100亿倍,包括银河系边缘拥有数千颗恒星的恒星团。科学家通过超级计算机运行后获得了银河系质量分布图,目前计算出的银河系质量是最为精确的,这项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对银河系的结构进行研究,比如银河系的跨度等。之前我们对银河系质量的估计来自观测恒星移动的速度,其中拥有巨大的误差。

在银河系附近还有大量的暗物质无法观测,大多数恒星聚集在4万光年的半径内,之外几乎完全是由暗物质统治,因此银河系内还有许多无法观测到的暗物质质量。目前科学家正在使用斯隆数字巡天,以便对银河系内的恒星进行更加精确定位。银河系的大小在宇宙中应当属于中流水平,不会太“重”也不会太“瘦”,下一步科学家计划继续对银河系质量进行研究,并与宇宙中的其他星系进行对比。本项研究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不来梅宇宙科学中心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不来梅宇宙科学中心是不来梅的一个现代科学博物馆,临近不来梅大学,于2000年开馆,通过250多项多姿多彩的互动展览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年约有45万游客造访这个神奇的科学世界。

不来梅宇宙科学中心所在的建筑非常具有特色,由40000多个不锈钢组成,远远望去既像是一个张开嘴的贝壳,也像是一个露出牙齿的鲸鱼。科学中心的内部展览面积约4000平方米,250多项展览围绕着三大主题展开,即人类、地球和宇宙,游客将被带入一个奇妙的体验世界,您可以亲自研究、实验和尝试。这座博物馆的名言为“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探索科学奥妙的活动中来。馆内设有模拟设施和特殊设计的空间供人们体验,比如了解龙卷风是怎样形成的和肥皂泡为什么是彩色的或者为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甚至还可以通过模拟的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等。

Universum Science Center

必去理由:不来梅最引人注目的科学中心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德国[Germany]

景点所在省、州:不来梅州 [Bremen]

景点所在城市:不来梅 [Bremen]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在银河系中心发,有个比太阳还重10万倍的黑洞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质量是太阳10万倍的黑洞。这个黑洞是迄今为止银河系中发现的第二大黑洞,仅次于人马座A*。日本科学家发现黑洞隐藏在离地球约25000光年的气体云中。

这个黑洞被科学家归类为“中等质量黑洞”,它的发现填补了理解超大质量黑洞形成机制的空白。

科学家利用位于南美洲智利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发现了分子云中的黑洞。这种先进设备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使科学家能够观察到离银河系中心点只有195光年远的气体云。

在此之前,天文学家仅仅从理论上预测了中等质量黑洞的存在,但是他们从未在实际观测中发现任何真实的情况--直到现在。

根据最新研究,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对星系、恒星甚至生命的出现至关重要。关于这项工作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上。这将有助于科学家理解像银河系中心这样的超大质量黑洞是如何产生并成长为如此大的质量的。

当宇宙相对年轻时,更小的黑洞出现了。科学家认为,这些黑洞可能是孕育后来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它们相互融合,最终形成巨大的质量。

很难找到黑洞,因为它们是完全黑暗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有线索可以引导我们找到它们。

黑洞是一个特殊的时空区域,在这个区域里,重力非常强,没有任何物体甚至光可以从中逃脱。日本庆应大学科学技术部的冈本教授和他的同事利用计算机模拟发现了银河系中心区域附近气体云的非理性高速运动,从而推断出这个中等质量黑洞的存在。此外,研究小组还注意到,整个分子云团发出的辐射特征与银河核心超大质量黑洞的缩小版本非常相似。

冈彭志教授指出,天文学中有一个共识,即质量超过太阳100万倍的超大质量黑洞通常存在于大型星系的核心,但它们的起源仍不清楚。

他说:“由于密集星团中恒星不受控制的合并,中等质量的黑洞已经形成。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这些中等质量的黑洞在银河核心融合,最终形成超大质量的黑洞。在此之前,虽然有几个中等质量黑洞的可疑目标,但没有一个被最终确认。最近,我们在银河系中心附近观察到一个气体云。根据仔细的计算和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有一个质量约为太阳10万倍的致密天体。”

冈彭志教授说,这个中等质量的黑洞似乎并不活跃,因为它并没有消耗太多的周围物质。

然而,尽管它在真实的科学和科幻小说中都是一个非常流行的主题,黑洞的概念只存在了大约100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它。

冈彭志教授说:“黑洞这个术语直到1967年才被首次使用,我们在46年前才发现了第一个黑洞。未来对高速致密天体的观测,类似于我们研究中的观测,可能会增加不发光的隐藏黑洞的数量,从而为检验广义相对论提供更多的样本。这将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宇宙最大天体有多大?质量等于1000万亿个太阳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北京时间4月26日《每日邮报》的报道,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宇宙积累过程的开始,这一过程可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星系。

这一发现是通过使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望远镜观察90%的可观测宇宙而实现的。

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离地球124亿光年的原恒星群,它的光在宇宙形成14亿年后开始传播到地球。

计算表明,该星系团迄今已经吞噬了数百个星系。它的质量相当于1000万亿个太阳,这意味着它是宇宙中已知最大的天体

天文学家认为,至少有14个星系被“挤压”到一个四倍于银盘直径的区域。

它的单个星系形成恒星的速度是银河系的1000倍。

由此产生的星系团相当于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一些最大的星系团。

天体如此拥挤,恒星形成如此之快,这是闻所未闻的。

“我们似乎在形成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星系团,”该论文的合著者、纽约弗莱特研究所计算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助理研究员克里斯·海沃德说。这是我们对集群形成的理解中缺失的一环。"

使用基于实际观测的数学模型,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已经能够预测这个星系团的运动。

该论文的合著者、达尔豪西大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斯科特·查普曼说,然而,这个星系团是如何迅速变得如此巨大的,仍然是一个谜。

提姆·米勒是耶鲁大学的博士生,也是一篇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说,“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它不是在数十亿年间慢慢形成的。这一发现为研究星系团和巨型星系在极端环境下如何融合提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机会。”

当前的理论和计算机模型表明,如此巨大的原始集群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化。

天文学家此前认为,这类事件发生在“大爆炸”后约30亿年。当科学家发现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比计划提前了一半时,他们渴望找到一个新的解释。

查普曼说,“在形成过程的初始阶段发现巨型星团是令人惊奇的。然而,它发生在宇宙历史的早期阶段,对我们目前对宇宙结构形成的理解提出了重大挑战。”

这个星系团首先是利用南极望远镜和赫歇尔太空天文台发现的。后来,天文学家用阿塔卡马的大型毫米/亚毫米望远镜对它进行了更多的观察。

在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天文望远镜(ALMA)观测之后,观测到的星系团中的星系数量迅速增加。查普曼说,“我们发现的星系数量突然从3个增加到14个。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巨大的结构形成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贝佐斯想让月球成为重工业中心,你认为可能吗?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在洛杉矶的太空发展会议上,杰夫·贝佐斯谈到了把月球变成重工业中心的想法,他认为这将有助于节约地球资源。他说,“在不久的将来——我说的是几十年,也许是100年,现在地球上能做的许多事情将变得更容易在太空中实现,因为我们将有如此多的能量。我们将不得不离开地球。我们必须离开它,这将使地球变得更好。”

他解释说,在未来,地球仍然需要提供足够的矿物和资源,而这些是从月球上得不到的,但是从其他方面来说,建造一个月球制造基地是很容易的。太阳能电池可以全天候充电,地下有水和许多可建造的风化层。就像有人为我们建造了这个星球。"

贝佐斯已经提议蓝色起源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建造一个月球着陆器来测试月球的制造和生存可能性。着陆器将能够向月球表面运送五吨有效载荷,足以支持月球上的相关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知道早期宇宙的暗物质藏在哪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是由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物质组成的。它被称为“暗物质”。虽然暗物质非常丰富,但对它的研究也非常困难。几十年前的计算表明,从宇宙的早期开始,年轻星系周围的暗物质比古老星系多,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暗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一项新的研究提供了答案。

过去的研究表明,我们在附近看到的星系比遥远的星系有更多的暗物质。科学家认为在那些古老的星系周围可能没有这么多暗物质。但是新的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在研究了大约1500个星系后,由达勒姆大学的阿尔弗雷德·蒂利领导的研究小组已经确定,这些巨大的恒星和行星周围的暗物质数量与以前大致相同。

探测星系周围的暗物质可能很棘手,但计算物质对周围环境的引力效应更容易。我们在太空中看不到暗物质,因为它不反射光,但它仍然像“正常”物质一样施加重力。通过考虑星系的大小和边缘恒星的移动速度,科学家们可以计算出暗物质潜伏在边缘的程度。

在最新一轮的研究中,科学家将同样的公式应用于数百个年轻和年老的星系。科学家现在认为,与年轻星系相比,古老星系周围的暗物质数量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据《生活科学》报道,天文学界还没有完全接受这一新发现。蒂利和他的团队使用的模型受到了质疑,特别是因为它与其他寻找暗物质的人所研究的遥远高质量星系的测量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的概率很低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认为,至少一些行星与地球非常相似,但他们不确定它们是否是其他智慧生命的故乡。巴斯大学的高级讲师尼克·朗里奇在《生活科学》发表的一篇新文章中认为,宇宙存在其他智能生命的可能性很小。

在任何给定的行星和智能生命的出现之间都有许多障碍。首先,这颗行星必须是一颗岩石行星,有合适的温度和较厚的大气层。此外,朗里奇说,根据目前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理解,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即表面的液态水和正确的分子混合物必须存在。

然而,即使这一切都发生了,微生物已经开始出现,进化将最终决定什么样的生命机会存在。以地球为例,微观生命进化成简单生命需要数十亿年,而更复杂的生命则需要数亿年。

即使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星球已经被复杂的生物充斥了数亿年,没有任何“智能”生命。恐龙和其他生物主宰着陆地和海洋。进化决定了生物的生存,但没有智能生命。在小行星撞击导致地球上大多数生命消失后,灵长类获得了新的生命,在短时间内,他们的大脑开始变得既大又复杂。

正如朗里奇所说,在地球的时间线上,有许多地方进化可能停滞不前,完全阻止了智能生命的存在:

想象一下,智能生命依赖于七条不太可能的创新链——生命起源、光合作用、复杂细胞、性、复杂动物、骨骼和智能本身——每一条都有10%的进化机会。不断进化的智能生命的概率是一千万分之一。

这些百分比只是基本的猜测,因为人们无法知道这些个别事件发生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上的可能性。

朗里奇指出,如果这个百分比更低(在1%的范围内),在一个可居住的世界里,智慧生命的概率大约是100万亿分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科技:发现有记录以来最大规模宇宙爆炸亮度为太阳的2万亿倍 标志着什么?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在观测过程中发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亮度最高的宇宙爆炸,命名为AT2021lwx。这次爆炸可追溯到80亿光年之外,持续了3年多的时间。这次宇宙爆炸亮度是太阳的2万亿倍,远超已知超新星的10倍以上。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这次发现意义重大。AT2021lwx的爆炸可能源于一个巨大的气体云坠入黑洞,形成了类星体。这种天体是宇宙中最亮且最能释放能量的物体之一,也是天文学家们研究宇宙的重要工具。

AT2021lwx也提供了对黑洞和星系演化过程的新见解,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最奇特的物体之一,巨大的引力场可以扭曲空间时间,吞噬周围的物质。AT2021lwx爆炸的产生,很可能与黑洞引力场的强度有关,可以增进对黑洞的认识和了解。该发现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宇宙中的星系演化。研究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是天文学家长期以来的研究方向,AT2021lwx的发现也为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信息。

黑洞一直是领域内备受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天文学家们一直在探索黑洞的本质和特性。有很多理论和研究表明,当巨大的气体云坠入黑洞时,就会引发一次前所未有的宇宙爆炸,这也是恒星死亡的可能结果。

此次发现的宇宙爆炸可能源于气体云坠入黑洞,这次发现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黑洞。这一发现也再次证明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的探索精神,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和规律,也能够更好地应对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将会有更多深入探索宇宙的机会和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太阳在银河系的中心位置吗?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不是

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中心。银河系的中心在人马座方向,而太阳和整个太阳系都处于银河系的边缘。

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经过长期观测,于1785年使用恒星技术的方法,绘制了一幅银河系结构图。这幅银河系结构图以太阳的位置为中心,总体又扁又平。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测定遥远恒星距离的方法,所以,赫歇尔只能假设所有恒星都具有一样的亮度,然后根据不同恒星的亮度明暗,来推断它们与地球的距离。这种假设自然是相当粗糙的。此外,赫歇尔并不十分了解太空中的星际物质,并不知道宇宙空间中的气体和尘埃能够吸收恒星发出的光芒。赫歇尔没有见到银河系的全貌,只是以自身所在的区域为中心来认识和了解整个银河系,所以他认为太阳处于银河系的中心位置。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这种解释当然是错误的。

1918年,美国著名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当时已经掌握的约100个星团的研究,发现90%以上的星团的位置都是以人马座为中心的,约三分之一的星团分布在人马座方向。沙普利设想这些星团在银河系中的分布是对称的,如果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那么站在地球上观看宇宙星空,这些星团应该是对称分布的才对。很显然,这种假设和现实情况是矛盾的。沙普利进行了进一步推测,如果太阳并不处于银河系的中心,那么从地球上看星空,就不会是对称分布的。此后经过多年的观测,沙普利终于建立了银河系结构模型,得出了一个惊人而且正确的结论: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银河系的中心在人马座方向,而太阳和整个太阳系都处于银河系的边缘。

很早以前哥白尼就否定了“地心说”,而沙普利的结论证明“日心说”也是不正确的。太阳和其他星球一样,只是亿万星球中普普通通的一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什么说黑洞可以删除宇宙

全文共 158 字

为什么说黑洞可以删除宇宙

其实黑洞不是洞

而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天体

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下

燃料耗尽后发生引力坍缩

所产生的极大的密度

致使它的中心

形成了几乎可以无限大的引力

不仅能吞噬靠近它的一切物质

还能够将其他恒星

撕裂成原子大小的碎片

就算是光也无法逃脱

这也是为什么说

它能够删除宇宙的原因

关注我

下期科普为什么有些人会秃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太阳花的养殖方法_太阳花怎么养殖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花生长习性性喜温暖向阳,对土壤要求不严。那么,对于养殖新手而言,要如何去养殖好太阳花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探讨下关于太阳花的养殖要点。

太阳花的养殖方法

1、土壤:极耐瘠薄,一般土壤都能适应,而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最相宜,可用3份田园熟土、5份黄沙、2份砻糠灰或细锯末,再加少许过磷酸钙粉均匀拌和即成。

2、光照:太阳花喜阳光充足,整个生长期间若能保证阳光充足,就能叶茂花繁。

3、温度:太阳花喜温气候,发芽温度21~24℃,约7~10天出苗,幼苗极其细弱,因此如保持较高的温度,小苗生长很快,便能形成较为粗壮、肉质的枝叶。

4、虫害:太阳花极少病虫害,只要防治蚜虫、杏仁蜂、杏球坚介壳虫等,防治蚜虫的关键是在发芽前、即花芽膨大期喷药。此期可用吡虫啉4000~5000倍液。发芽后使用吡虫啉4000~5000倍液并加兑氯氰菊酯2000~3000倍液即可杀灭蚜虫,也可兼治杏仁蜂。坐果后可用蚜灭净1500倍液。

5、施肥:太阳花对肥料要求不高,半月施一次千分之一的磷酸二氢钾,就能达到花大色艳、花开不断的目的。

太阳花的繁殖方法

太阳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开花必须是在光照条件下,太阳花这个名字也由此得来。太阳花极易容易养活,只要是在太阳下,任何土壤环境都能存活。但是在没有太阳的阴暗环境中,纵使很肥沃的土壤依然会出现生长不良现象。

太阳花的种植方法有扦插和繁殖两种。通常情况下,太阳花的繁殖以播种为主,其自身的播种能力较强,因而在外面养殖的太阳花不需要人工播种。而在室内做盆栽的话则需要人工进行播种,不过人工采种比较困难,所以现在很多家庭种植也开始采用扦插繁殖。扦插繁殖的对象是重瓣品种的太阳花,扦插繁殖对于茎枝的要求低,就算是萎蔫的茎枝也可以扦插。扦插的方法是在夏天的时候从嫩枝上剪下枝梢,进行扦插即可,由于其生命力强,一般都能顺利成活。

太阳花的生长习性

太阳花性喜欢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阴暗潮湿之处生长不良。极耐瘠薄,一般土壤均能适应,对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特别钟爱。见阳光花开,早、晚、阴天闭合,故有太阳花、午时花之名。花期5~11月,岭南地区全年绽放。半支莲不仅花色丰富、色彩鲜艳,景观效果极其优秀;其生长强健,管理非常粗放;无论自播繁衍还是扦插繁殖都相当出众,短期内即可达到观赏效果,是非常优秀的景观花种。花虽然小,并且叫作太阳花,但是如果没有太阳,仔细观察,它们只会收敛花瓣,但是绝不低头,直至花败 。

太阳花养殖的注意事项

①光照充足。大花马齿苋是一种强阳性植物,生长开花期都需阳光充足,无论露地栽培或盆栽都应选择在向阳、日照良好的地方。开花期若天气晴朗,气候干燥则必定是开花繁多色彩鲜艳,同时开花状况随日照变化而变化,见阳光即花开,早晚光照不足就闭合,阴、雨天不开话。

②排水要好。大花马齿苋极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排水一定要良好,露地栽培忌种在低洼处。盆栽土宜选用疏松的培养土,否则积水与久湿会引起植株腐烂。

③肥水管理要适当。由于大花马齿苋具有肉质状的茎叶,耐干旱,因此土壤稍带干为好,一般以表土发白即浇水为宜。生长期需追施液肥2~3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

全文共 1297 字

+ 加入清单

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是一个什么机构?担任了什么职能?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下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吧。

1、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发展历程

20年的风雨历程,20年的改革探索, 山西省企业 养老保险制度和管理日臻完善,对促进 国有企业改革、进行 经济结构调整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确保了百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筹措资金,对全省的历史拖欠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了全面的补发。

——覆盖范围从国有、 集体企业职工向多种所有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扩展,2005年参保人员达到285万人。

——基金征缴收入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4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93.5亿元。“十五”期间全省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收入实现了年平均增长21%的好成绩。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断加强,收支“两条线”的 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全省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企业养老保险待遇支付能力已达20个月。

——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稳步推进,进入街道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达到了57万人,企业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十一五”期间是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工作任重而道远,中心全体职工信心满怀,决心在省政府和省劳动保障厅的领导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狠抓落实,为促进山西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便民服务

为了更好地打造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品牌形象,加强能力建设,为参保企业职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中心建设了服务大厅,配置了业务管理的小型机、PC机、打印机和扫描仪等。建立了中心内部 计算机局域网。与中国移动、铁通等部门合作建设养老保险网站和个人短信查询、电话语音查询,向社会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为企业和职工提供了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赢得了参保企业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3、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介绍

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前身为山西省劳动厅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成立于1988年10月,是山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直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1年12月,山西省劳动厅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更名为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以来,中心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凭借着优秀的成绩,中心连续八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其间分别获得劳动保障部“集体一等功”、“优质服务窗口”、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的“巾帼文明岗”、省政府“再就业先进单位”等称号。

4、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主要职能

一是负责全省企业 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对全省11市 企业养老保险的基金征缴、管理、 基金调剂、养老金发放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二是直接经办煤炭、电力、铁路、金融、邮电、水利、有色、民航等八个行业和转制事业单位的108.3万人员(其中:在职81.8万人,离退休26.5万人) 养老保险业务。

5、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机构简介

山西省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现有职工50人。其中党员42人,大专以上学历43人,中级以上专业人员21人,45岁以下工作人员39人。内设综合、参保管理、基金财务、审计稽核、信息、地方业务、行业业务一科、行业业务二科、行业业务三科、 灵活就业人员管理、养老金发放科、社会化服务、个人账户管理13个科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太阳菌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菌子实体大,浅橙黄色至浅黄色。菌盖直径6-17cm,初期近卵圆形,钟形,后呈扁平至近平展,中部有宽的凸起,表面光滑或光亮,边缘有细长条棱,湿时粘。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太阳菌的功效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太阳菌的特点

形态特征:子实体大,浅橙黄色至浅黄色。菌盖直径6-17cm,初期近卵圆形,钟形,后呈扁平至近平展,中部有宽的凸起,表面光滑或光亮,边缘有细长条棱,湿时粘。菌肉白黄色,盖中部稍厚。菌褶浅黄至黄色,离生,稍密,不等长。菌柄柱形或上部渐细,同盖色,长9.5-30cm,粗0.8-2.5cm,有深色花纹,内部松软至空心。

菌环膜质,生柄之上部,同盖色。菌托苞状,大型,白色。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无色,宽椭圆形至近球形,7.7-12μm×6-7.5μm,非糊性反应。 生态习性:夏秋季生于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散生。

分布地区:(墨脱、察隅)等。经济用途:产区食用,其味鲜美。此种与橙盖鹅膏菌(A. caesarea)十分相似,其明显差异是全体呈浅橙黄或浅黄色,而绝不呈现橙红色。菌盖条棱细长。属外生菌根菌。

太阳菌的功效和作用

全身:减轻舒缓风湿病、关节炎,消除四肢及肌肉疼痛。

头:保持头部健康,改善头痛及偏头痛。

癌:阻止坏细胞的出现,治愈某些情况,改善皮肤癌。

肝:改善肝的效能,软化肝硬化,并且解决水泡问题。

心脏:减轻、改善心脏相关疾病。

肌肉:舒缓变硬的肌肉,松弛后颈的肌肉。

神经:消除神经痛、失眠、头晕。

肥胖症:治疗肥胖,燃烧脂肪(改善甲状腺)。

眼睛:恢复视力,消除白内障。

头发:重新加固原来的颜色,避免秃头。

肺:增强、巩固、治疗支气管炎、气喘、消除咳嗽。

肾:治疗常见病,改善小便,减少肾结石。

血液:降低胆固醇,使硬化的静脉能柔软松弛,控制调节某些糖尿病,减低高血压、治疗痔疮,保持身体在 夏天清凉、冬天温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