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盔甲

盔甲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盔甲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盔甲问题。

分享

浏览

3888

文章

14

盔甲在打仗时候的用途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士兵将军穿的盔甲有什么作用

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古装剧中,都知道在冷兵器时代上场的士兵们都要身穿铠甲,那时候的铠甲都是由金属铁器打造,而成,对于抵抗冷兵器来说是很好的防御铠甲,能够有效的抵挡一些伤害,提高作战的质量。而在近代作战以后,就没有看到像古人一样身穿铠甲,而是身穿军装铠甲。为什么会被遗弃?

其实并不算是完全放弃。在战场上,我们也曾看到一些防护的盔甲,例如,德国的龙虾甲在一战的时候就曾经使用过,但是这种材质过于沉重,一般也只用在守卫和哨兵身上,并不会用在战场。在以前的战场中,盔甲是有着很好的防护效果,但是手脚并没有防御提防,并且这种材质耗费资源以及金钱,战争本来就耗费财力物力人力,在做出这样影响作战人员灵敏性以及耗费成本资源的事情,可以说得不偿失。

这些装备在古代打仗的时候会严重的拖累行军速度,碰见泥泞的环境或者有弹道的地方会有不便和不足之处。总的来说是武器进化升级太快,导致防护也更新换代,但是总体发展速度始终都是武器攻击要比装备快,只要有战争就会有靠着防护装备来保命,但是并没有能够很好的实现。

盔甲在冷兵器时期的战场特别的重要,他们能够起到保护士兵性命的作用,并且在多数战争中还起到了决定胜利的作用。因为在战场中,如果有哪边的队伍,他们的盔甲足够多,那么他们将会有着更大的优势,因为盔甲他们的防御力很好,在面对到敌人杀伤性武器的时候可以给人带来很好的防护。也正是因为盔甲特别的重要,所以在每个朝代都不允许有人私自制造盔甲,盔甲都是由一个朝代统一定制的,如果发现有人私造盔甲,那么就会以谋反论处。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战马很少穿戴盔甲,为何不会被轻易砍死呢?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古代战马也要穿盔甲?

这是因为马往往都会拥有着较高的血量,而且也会比较灵活,因此随时都有可能会逃脱。在古代的战争中,杀马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讲究,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会选择先杀骑兵,因为杀一个骑兵会比较容易。

古代的战马很少会穿盔甲,但是会有马甲能够有效起到保护的效果,除了四肢还有尾巴露在外面之外,都会被包裹起来。马甲虽然比较笨重,让战马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没有那么高,但是也同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去保护马匹,不会受到一定的伤害。一直到了明清时期马甲已经开始进入到慢慢完善的阶段,可以保护,而且也能够有效避免更多的问题。

使得这些马在活动的过程中会更加的灵活,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机动性,而且也可以有效的减轻负担,所以在那个时候战马并不会轻松的被杀掉,他们就如同和士兵一样会受到一定的保护。在战争的过程中,弓箭手基本上都是在后方和战马之间有着比较远的距离,这些箭在射出去之后根本就没有机会射中战马,更加不要说马甲。

那个时候自然就会选择先射人,因为一旦骑兵死了,这些战马就会失去控制,也就没有任何的气候。马虽然是一种比较有灵性的动物,但是和一些人的智慧显然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战马在失去骑兵之后,就好像是船失去了控制,这些船在失去了控制之后,就只能够自己走出海洋中,所以这还是会有着较大的难度。

因为这些原因,战场上无数的人就会选择攻击对方,取下对方的手机,而并不是选择去杀马,因为在这个战场上很明显,去选择杀马会浪费更多的时间,自然就应该选择先杀人,不应该去浪费作战的最佳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盘点世界上那些雷人的盔甲,刺豚做头盔

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从古到今,为了能在战场上减少士兵的伤亡,哪些制造盔甲的工匠们在制造防护工具上花费了不少的世间和精力的,与研制武器所花费的时间不相上下,在这其中就不乏会出现一些很奇葩很累人的一些设计。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判断一下世界上那些雷人的盔甲。

头盔

生活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民,他们既不了解铁这种材质,也没有铁这种资源。所以他们就利用了手边能找到的任何东西,例如动物的皮毛、骨头或植物纤维来制造他们的武器和盔甲。于是基里巴斯人就想出了用刺豚皮来制作头盔的方法。他们的战士会在刺豚膨胀时将其抓住并埋进沙子里,经过几天以后,刺豚的身体会干掉,变成一个空心而带刺的球。然后他们会把刺豚鱼皮包在椰子壳上,这样头盔就做好了。刺豚头盔对战士的头部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可以抵挡当地鲨鱼牙齿剑的劈砍。

基里巴斯防具

基里巴斯的盔甲是以人类的头发缝合而成的,这种盔甲可以保护他们的胸部、腹部和大腿上部。而这些也就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他们之所以会使用人类头发的原因,是因为头发其实非常结实且有弹性,甚至比植物纤维更为耐用。基里巴斯战士的胳膊和腿也由椰子纤维制成的盔甲所保护,两者都是用椰子纤维制成的线所织成的,上面装饰着贝壳、头发和贝珠,可以很好的抵挡当时武器的砍割伤害。

布鲁斯特防弹衣

布鲁斯特的防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国陆军研制的有效防弹衣。由布鲁斯特博士所设计,它的设计是为了保护士兵免受子弹和炸弹碎片的伤害。防弹衣由胸甲和头盔组成,能够承受每秒速度822米的英国子弹。然而这种防弹衣重约18公斤,大大阻碍了士兵的行动,而头盔也影响了他们的视野,所以后来这种设计没能在战场上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盔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士兵会被挑选出来组成突击队,而他们的任务就是要突破敌人的防线。这些士兵会配备着特殊的装备,发明这种带有链幕的头盔就是为了保护士兵不受炸弹碎片的伤害。

这里最神奇的装备之一就是这种变形盔甲,它可以作为普通的防弹衣又可当做盾牌来使用,这种金属挡板可以用来建立一个坚固的射击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可用于战场的液体防弹盔甲视频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当面对子弹的威胁时,大多数人不会过多考虑他们的防弹背心材料。但是如果防弹背心能提供更好的保护,他们肯定会在意的。

Moratex安全技术研究所正准备开发一种液体防弹装甲。波兰公司最近测试了一种剪切增稠流体,或称STF,它也被称为扩容,在非牛顿流体中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增加。据说这种材料不仅比普通防弹材料更轻、更有韧性,而且还能提供更强的屏障。

该研究所副所长谈到防弹设备时说:“有时,即使子弹没有穿透防弹层,使用者也会死亡或严重受伤。液体防弹装甲具有液体的特性,可以完全消除这种威胁。我们已经将挠度(弯曲变形过程中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横截面质心的线性位移)从4厘米减少到1厘米。”

减少偏斜意味着击中防弹装甲的子弹不会穿透人体,这对被击中的穿着者来说是件好事。

目前,该公司尚未披露制造液体装甲的具体液体成分,但该研究机构称,只要这种液体用于防弹背心,就能阻止450米/秒的子弹发射,并防止致命反弹。

这种液体属于非牛顿流体,这意味着当遇到强大的力时,它不会消散或被切断。相反,它会变得更加困难。Moratex研究所表示,警察和军队将很快能够购买该产品。

非牛顿流体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太陌生了,所以小蝌蚪君特意找了一段视频来帮助你理解:

探索慢下来/YouTube

简言之,这是一种神奇的液体。从感官的角度来看,它通常是液体,但一旦受到外力作用,它看起来就像变成了固体。具有较好的吸收外力和缓冲作用。

这家波兰研究所并不是第一家涉足液体装甲领域的公司。2010年,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宣布了一种新的更轻的防弹材料,它结合了凯夫拉尔合成纤维和剪切增稠液体的特性。它还具有作为运动保护器、汽车保险杠和路障材料的巨大潜力。

特拉华大学是21世纪初第一个在液体装甲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的大学。从那以后,该大学一直与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合作,研究悬浮在增稠液体中的陶瓷米粉如何保护身体免受子弹、刀子和飞行弹片的伤害。

就像莫拉泰克斯研究所的剪切增稠液体一样,该大学开发的物质在受到冲击或震动时会变硬。一旦这种外部压力停止,防弹背心就会恢复原状。该大学命名其专利液体装甲,这也有发展潜力以外的战场

特拉华大学化学工程教授诺曼·瓦格纳(Norman Wagner)和他的团队正在研发高科技防穿刺手套,这种手套可以保护医务人员免受割伤和针头伤害,并防止他们感染乙型肝炎和艾滋病毒。瓦格纳说他对莫拉克研究所一无所知,但该研究所似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古罗马士兵的护甲是怎么样的?详解古罗马士兵盔甲

全文共 4537 字

+ 加入清单

欧洲古代征战四方的罗马能够屡屡取得胜利不仅仅只是依靠着现今的战术和战法,同时还有着先进的军事技术的辅助。众所周知,罗马军团是古罗马帝国的核心军事力量,配备着帝国所能给予的最好装备,其中士兵精良的铠甲和头盔就是古罗马在军工技术方面先进的强力佐证。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古罗马士兵的盔甲吧。从科鲁斯式头盔到帝国高卢式头盔

共和国时期,罗马军团的头盔质量并不能说有多好,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军团主要佩戴的是十分简陋的蒙式(Montefortino)头盔和科鲁斯式(Coolus)头盔,其中,蒙式头盔在科鲁斯头盔出现后不久就被淘汰了,而科鲁斯式头盔则一直用到了公元二世纪。

科鲁斯式头盔,虽然比蒙式头盔要更加优良,但其实它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件好头盔。跟蒙式头盔一样,科鲁斯式头盔是用青铜制作的,它先是将铜融化,铸造成一块铜圆盘,然后再慢慢锻打,使其形成半球体的形状,然后再拉伸出一块护颈片,最后形成头盔主体。在这个主体上,罗马铁匠会再加上护颊、竖鬃扣以及眉杠,用以加强它的防御力。其中,护颊顾名思义为护住脸颊的部分,竖鬃扣用于装上羽毛的,眉杠则是加在眼睛上方,用来应对敌手从上向下的挥砍的。最后再加上扣带,一件科鲁斯式头盔就做好了。

【共和国晚期到帝国初期的科鲁斯头盔】

科鲁斯式头盔在设计上,保护了士兵的天灵盖、脸颊、后颈,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使得它的防御力远远不够看。这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科鲁斯式头盔,它的厚度太薄了。作为保护要害部位的头盔,科鲁斯式头盔的厚度只有不到1毫米的厚度。尽管工匠加厚了头盔的边缘处,使其达到4.5毫米的厚度,但如果是其他部位遭受猛烈的直击,科鲁斯式头盔完全无法承受。

斯洛尼亚出土的一件科鲁斯式头盔,就是一副完全被打瘪的模样。同样,在古罗马作家塞内卡的笔下,恺撒的老兵曾经向恺撒哭诉,说他被人用西班牙剑隔着头盔打得头骨骨折,就连眼珠子都被打得掉出来了。科鲁斯式头盔糟糕的防御力,一方面是由于它用硬度不够的青铜锻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厚度太薄。

【斯洛尼亚出土的一顶科鲁斯头盔,已经被打瘪了】

虽然在帝国初期,防御力尴尬的科鲁斯式头盔是罗马军团的标配,但到了公元一世纪中叶,一款新式头盔出场了。帝国高卢式(imperial-Gallic)头盔闪亮登场了。这种新式的头盔,是罗马帝国工匠最新的技术成果,使军团士兵头部的防御力提升了一个档次。

帝国高卢式头盔在样式上跟科鲁斯式头盔大体相同,也有护颈片、护颊、眉杠,其标志性的特征,是眉杠上的两道眉毛浮雕。之所以说它提升了士兵的头部防御力,有两个原因,一是使用钢铁锻造,二是增加厚度,最厚的高卢式头盔能达到2毫米以上的平均厚度。可见,这两点都是针对科鲁斯式头盔的缺点来改进的。

【帝国高卢式盔自身其实也一直在发展,但眉杠上那两缕眉毛却始终不变】

能对科鲁斯式头盔进行改进,跟帝国时期罗马冶金技术的进步有很大关系。钢铁,虽然强度和韧性要比青铜好上很多,但为了保持性能,钢铁不能像青铜那样使用熔化再成型的方式来制造,只能通过锻打的方式来使其慢慢成型,而头盔厚度越厚,锻打难度越大。通过先进的冶金技术打造出来的高卢式铁盔,硬度达到了200hv以上,足以抵挡住绝大多数的刀劈剑砍。

【意大利卡式头盔,性能和形制与帝国高卢式盔差不多,其特征是盔顶的交叉十字】锁子甲

锁子甲,是中世纪欧洲最为普遍的盔甲,非常具有代表性。不过,它不是中世纪才诞生的,早在公元前,凯尔特人就已经发明了这套极为实用的盔甲。罗马人从凯尔特人那里获取了很多军事技术,其中就包括锁子甲这件"高新"产物。顾名思义,锁子甲是由一个个锁环串联起来的盔甲,它在具备较高防御力的时候,还能让穿戴者腾挪闪避,灵活动作,可以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罗马式锁子甲,双肩都会加多一层】

罗马帝国的锁子甲,仿照高卢样式,是一件无袖及臀,双肩加厚的盔甲。一般的锁子甲,覆盖的地方都只有一层锁环,因此双肩加厚也成为罗马式和高卢式锁子甲的特征。至于为什么罗马人和高卢人要采取双肩加厚的样式,这要归根于古代西方文明,喜欢持盾战斗的习惯。由于古代地中海战士面对的敌人往往会带着一面盾牌,要越过盾牌攻击到对方,从上方越过盾牌劈砍和戳刺是十分常见的方式。这样一来,肩膀就成为受打击的"重灾区"。所以,高卢人在双肩加强防护,是基于长久的战斗经验所得出的结论,罗马人也深知这一点,所以继承了这一样式。

除了双肩加厚这一点,罗马人比高卢人更进一步的是,他们改进了锁子甲的相扣方式。串连锁子甲的方式,有三种,第一是对接,即锁环有一个非常细微的断裂处,能让别的锁环用力挤进锁环内,其原理跟一些钥匙扣相同;第二是铆接,就是将未封口的锁环,先套住另一个锁环,然后将锁环不相连处钉起来;第三种是焊接,即通过电焊将锁环封口封死,古代没有这种方式。

【左边的是对接锁环,右边的是铆接锁环】

罗马人使用的串连锁子甲的方式是对接和铆接,并充分利用了这两种串联方式的优缺点。对接串连、拆卸起来都较为方便,但是在遭受重击的时候会一下就散开,完全起不到防护作用。铆接比起对接,连接得非常牢固,几乎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它一下断开,不过它在串连、拆卸的时候比起对接又麻烦太多,会很消耗时间。为了制作、维修得更快,同时还让锁子甲具有足够的防御力,罗马人在不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使用对接的方式串连锁环,在易受攻击的地方则使用铆接的方式。不仅如此,罗马人甚至还会在锁子甲上使用完全封闭的锁环,这就进一步的加强了锁子甲的防御力。除此之外,不同材质、大小的锁环也会结合使用。像是的直径3毫米的铜锁环,会在影响灵活性的部位上使用,而直径9毫米的铁锁环,则会在更需要防护的地方使用。

【封闭式锁环与不同锁环的串联】

罗马人以这种复杂方式制造出来的锁子甲,无论是防御力还是灵活性上,都难被超越。虽然长及臀部,而且双肩加厚,但罗马人制作的锁子甲,通常只有6~10kg重,比历史上大多数的锁子甲都要轻,这不得不归功于不同锁环的结合利用上。防御力也是不用担心,哪怕是能击穿盾牌的皮鲁姆打在锁子甲上,都无法崩开铆接的锁环,可见其牢固性,不过经受了这样的打击,士兵也会产生严重的内伤,所以说子甲也还是有其劣势的地方。鳞甲

鳞甲,这件早在亚述帝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古老盔甲,一直由于其卓越的防御力和优良的灵活性被各个文明的军队所使用,哪怕远在东亚的汉朝,也有过相似类型的鱼鳞铁甲。善于汲取各个文明先进经验的罗马人,自然而然也不会放过这种经受过近千年战争考验的优秀盔甲。

【罗马帝国的鳞甲样式】

罗马军团的鳞甲,与札甲不同,并不是通过甲片与甲片之间的串联制成的,它是由一个个小甲片,缝制在亚麻或皮革内衬上。这种鳞甲形制有它的考虑,因为罗马的鳞甲甲片通常没有在边缘做钝化处理,一旦受到攻击,压在下方的甲片容易割伤穿戴者的皮肤,给穿戴者带来创伤,这就违背了盔甲本来的意愿。因此,鳞甲必须有内衬,而且要足够的厚。

【罗马鳞甲堆叠示意图,黑色部分的是四层堆叠,灰色部分是双层堆叠,白色则是单层堆叠】

有了厚实的内衬做缓冲还不够,鳞甲本身也要防御过硬,才能抵挡得住敌人的劈砍戳刺。跟帝国高卢盔一样,罗马军团的鳞甲甲片也达到了200hv以上的硬度,厚度也有1毫米,可以说是还算不错。但是,鳞甲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它的防御力往往不能单单看鳞片的厚度。由于鳞甲是一片叠在一片上,所以它不是向身体下方垂直的,事实上它会与身体曲线产生一个角度,足有45°,如此一来,当武器击打在鳞甲上,它产生的力需要通过的甲片厚度就变成了1.41毫米,而非甲片本身厚度的1毫米。

【当刀剑劈在鳞甲上时,它面对的多层倾斜的甲片】

当然,1.41毫米也配不上鳞甲那令人称道的防御力,鳞甲的防御力优势,还体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如上所说,鳞甲甲片是层层堆叠的,也就意味着敌人的刀剑要面对的不会是一片甲片,而是堆叠起来的两片、三片、四片甲片。罗马式的鳞甲,充分地发挥了鳞甲甲片堆叠的这个特性,使用罗马方式制造的鳞甲,防护面积中只有11%是只有单层甲片防护,其中68%是双层甲片防护,21%是四层甲片防护,这将鳞甲的防御力推到一个恐怖的地步。简单算一算,两片甲片的厚度是2毫米,倾斜了之后是2.82毫米,四片甲片的厚度是4毫米,倾斜了之后是5.64毫米,可以说在古代几乎没有任何单兵武器能击穿四层甲片堆叠起来的鳞甲。罗马鳞甲的防御力,显然毋庸置疑。环片甲

要说到罗马人最负盛名的铠甲,既不是锁子甲,也不是鳞片甲,而是大名鼎鼎的环片甲。早在公元前9年,它就出现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中,是贯穿了整个罗马帝国繁盛时期的盔甲,它的兴起与没落从侧面印证了罗马帝国的兴起与没落。这款盔甲,是由数块铁甲片拼接成的坚实铠甲,这是它与同时代许多盔甲与众不同的一点,也是它拥有优秀防御力的原因所在。

【环片甲结构示意图】

由于金属对力的传导性好,所以越是一个整体的盔甲,它能承受的力就越大,因为它会将力传导到盔甲的其他部位,从而减轻受力点的压力。同时,金属盔甲越是一个整体,它就越不容易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进而减少穿戴者受内伤的几率,比如说锁子甲这种像衣服一样能任意折叠的盔甲,就是因为缺少刚性结构,所以才会在挡下标枪投掷的同时,还给穿戴者带来严重的内伤。

环片甲,虽然没有板甲那么强的刚性结构,但比起同时代的绝大部分盔甲来说,它的整体性毫无疑问要更强。也就是说,要想透过环片甲给予穿戴者内伤,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盔甲来说,差不多是最难的。同样的力度打在锁子甲上,可能能把肋骨打断,但打在环片甲上,可能就只能打出一块淤青。那么,要想给环片甲战士造成足够的伤害,除非用力道非常大的武器攻击,否则就只能攻击环片甲没有防护到的地方。

【罗马军团与达西亚人之间的战斗】

这样的武器一般都是双手武器,在所有罗马人的敌人当中,只有达西亚人拥有的达西亚弯刀能对其造成威胁。现代实验曾经对此做过复原,一个成年壮汉使用达西亚弯刀猛地劈下去,给一块1.2毫米厚的低碳钢板造成了40毫米长的切口,而且刀刃深入到钢板下的38毫米处。另外一个实验中,一块1.6毫米厚的低碳钢板,遭受到了同样的结局,所以如果环片甲甲片不够厚,它还是能被敌人给击穿。

而然,虽然环片甲在腰腹部的甲片厚度只有约0.7毫米,但是它的双肩像其他盔甲一样也是多层加厚过的,足足有3毫米的厚度,达西亚弯刀最大力的挥砍方式就是从上往下劈,环片甲的双肩完全能抵挡住这个劈砍。就算达西亚人想要横劈,罗马的大盾也会在前方挡住敌人的进攻,使得达西亚人无从下手。考虑到了军团士兵的大盾,采取下薄上厚的设计方式,环片甲可以说是为军团量身定做的盔甲,也正是得益于这套盔甲,罗马帝国能在开疆拓土、抵御外敌上做得更加出色。

【达西亚弯刀最好的使用方式便是从上往下劈,但这恰好被军团的装备所针对】结语

帝国先进的铠甲和头盔无疑是罗马军团战胜一个又一个强敌的重要助力,锁甲灵活迅捷,鳞甲厚实坚固,环片甲刚性结构,这些不同的盔甲在保证防御力的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帝国的头盔也是,将士兵的头部保护好的同时,还留下了开阔的视野。这些不同的护具靠着自己不同的优势,一同为帝国的开疆拓土做出贡献。帝国能成功抵御外敌,征服敌国,这些铠甲与头盔功不可没。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为何有纸做的盔甲?竟然还是最坚硬的盔甲?

全文共 2441 字

+ 加入清单

纸是我们生活中最基础的一种物品,而纸一般也都是很薄的一层,自然也是不会有什么“防护”类型的作用的,而说到盔甲,很多人首先自然会想到的就是坚硬、厚重,都是用的非常坚硬的材质制作的,但其实,在古代,是真的存在纸质的盔甲的,不仅如此,这种材质的盔甲居然还是最坚硬的盔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纸质的盔甲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还会是最坚硬的盔甲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纸质的盔甲是什么样

提起铠甲大家肯定会沉重以及行动不便等,在古代行军打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个个体态臃肿的士兵,身穿盔甲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士兵能够在战场上存活的概率变大,然而你知道在历史上最坚硬的铠甲竟然是用纸做的。

这种用纸做的盔甲或许会让你觉得非常的没用,在战场上岂不是敌人一刀就砍穿了吗?纸我们都知道是汉代时期蔡伦所发明的东西,给我们的感觉也都是轻薄用手指都能捅破用这个来做盔甲能行吗?

答案是可以的,甚至比一些精良的盔甲还要厉害,而且还更加的轻便这就是纸甲,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使用过的但是真正的投入到战争中的还要从唐朝说起,在大唐时期常见的盔甲中就有纸甲,甚至能与当时著名的明光甲以及山纹甲并列,

那么这种盔甲的防御能力如何呢?根据记载在战场上这种盔甲连弓箭都无法射穿,曾经在北宋时期就有一支3万的纸甲部队深受当时军队的喜爱,

因为这种甲在防御力上比一般的甲还要好而且更加轻便,而且制造的成本也非常的便宜,因为特性这些纸甲主要用于弓箭手和一些轻装的步兵或是骑兵。在当时运用也十分的广泛,甚至在一些朝代都成为了主要装备的盔甲。2、盔甲的种类

在冷兵器时代,盔甲对于士兵的防护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而在宋代各方的兵器均以弓弩为主,火药兵器发展尚处于雏形阶段的情况下,宋朝也始终比较重视盔甲的制造与装备。北宋的铠甲,在唐代铠甲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完整的形制。

北宋的铠甲按用途可分为“步人甲”“马军甲”和“马甲”。北宋步兵使用的叫“步人甲”,按《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的记载,士兵的盔甲一般分头黎、披膊、身甲、腿裙等部分。头部的兜奖是圆形的覆钵状,后面垂缀着较长的颊项,顶上中央插着三朵漂亮的缨球。甲身是一整片,由小长方形甲片组成,上面是保护胸、背的部分,用带子从肩上系连,腰部又用带子向前束扎,下垂左右两片腿裙。身甲上缀披膊,左右两片披膊在颈背后联成一体,用带子结系在颈下。

北宋军中的马甲有皮质和铁质两种。包括面帘、鸡颈、荡胸(即当胸)、马身甲和搭后五部分,披裹在战马身上,可有效地护住战马的头、颈和躯干,只有眼睛、嘴、耳朵、四肢和尾巴露在外面。这种皮马甲外还涂漆,最初涂黑色,以后逐渐改成了朱红色。宋朝的铠甲若按甲宵的质料分有铁、皮、纸三种,铁铠最为贵重。因为南方产纸较多,故纸甲的产量也相当多。如南宋高宗末,四川“调梁、洋义士万数,授以褚甲”,驱势与金军交锋。

宋朝制造盔甲的长短、大小与士兵的高矮肥瘦是要尽量相称的。按《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行军约束》中规定:“均配衣甲,亦定长短为三等,量人才大小给之。”而且兵种不同,士兵所穿的盔甲也有所不同。南宋的华岳在《翠微北征录》卷七《甲制》、《马军甲制》中就说:“步人则直身行立,短则露足;马军则曲膝蹲坐,长则结绊,马军甲裙所以独用过膝三寸。步人则甲身、腰圈、吊腿连成一片,名曰全装,而易为披带;马军则吊腿、抡泥遴作二段,名曰摘吊,而便于去取,故截为两段,上安结项四枚。遇敌则挂上吊腿,而用避矢石,退师则解入搭袋,而免被牵制”可见,当时的盔甲制造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制造水平己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盾是中国古代一种手持的防护械具,亦称牌。形体多为长方形、梯形或圆形,背后有握持的把手。盾的用途是将杀伤力加以消耗或偏导,以及作为助攻武器。也同样是北宋军队的主要防御武器之一。由于重量问题,历代盾牌都以藤、木或皮盾为主,由于木、皮盾表面需要涂漆以防潮腐,便连带产生了精美的盾面图案。宋军使用的盾牌,也叫旁牌,按兵种可分为步兵旁牌和骑兵旁牌两类。

按《武经总要》的记载,它们均为硬木制成,表面有皮革。步兵旁牌比骑兵旁牌要长大,平底尖首,中间有横档,可以倚立在地上,使步兵的整个身躯都蔽隐在牌后,用其来掩护作战。骑兵旁牌为圆形,面积较小,牌面上绘有兽头等图形,背面有套环,骑兵作战时可将其套在手臂上,用来遮挡矢石。

就北宋步兵盾而言,其制作材料前后也有一些变化。自太祖至仁宗,这一时期北宋步人盾主要是木质。但到宋神宗时,设立“官编修军器什物法制,择精致者修为法式”。同时改革宋军兵器法式,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弓、甲等。其中包括“改造桐木漆牌为奕竹穿皮长牌”。至此时起,北宋生产的盾牌由木质改为竹质。一直到北宋灭亡。3、纸质铠甲为何最坚硬

“纸的褶皱是盔甲,力量是无法穿透的。”这是古书对纸铠甲的描述。当纸铠甲能够抵挡枪声时,不难看出它有多好。有更多的历史记载,在宋朝,朝廷专门制造了三万副纸铠甲。用于更新北部边境地区的军事装备。

纸铠甲比铁甲有明显的优势。纸甲重量轻,便于携带,可为士兵在战斗中节省大量体力。随着造纸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纸张装甲的生产成本也越来越低。纸铠甲常用于装备轻装步兵、轻装骑兵和需要敏捷的弓箭手。

在发明造纸术的土地上出生的聪明的古人把造纸术用于各种目的。纸铠甲是由普通的纸和布制成的。纸铠甲是由折叠纸和少量织物到一定厚度,然后用锤子捣固而成。等等,最后把它弄成3英寸厚。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切割和缝合,得到坚固的装甲。当浸泡在水里时,这种盔甲可以承受弓,箭,甚至是火焰喷射器。这不是胡说八道。据史料记载,明代戚继光抗联时,由于南方气候潮湿,盔甲易穿,士兵多穿皮甲。然而,他们经常使用火枪和其他更先进的武器,使穿着皮甲的部队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抵抗。后来,戚继光将军毅然采用纸铠甲来解决这个问题。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纸装甲具有较强的抗火爆破能力。纸铠甲长期用于抵抗倭黑猩猩。

但纸铠甲毕竟还是纸,纸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怕火。随着热兵器的发展,曾经辉煌的纸铠甲只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最帅的十套盔甲是哪十套?盘点世界上最帅的十套盔甲

全文共 166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铠甲,这个是属于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在古时候的冷兵器时代,人们打仗都会穿着十分厚重的盔甲和手握非常尖锐的武器。双方士兵作战都是靠近身格斗来分出胜负了,为了能够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就有了铠甲。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世界上最帅的十套盔甲,看看它们都源自于哪里,流行在哪一个时代。话不多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1、哥特式铠甲

这是十五世纪在欧洲非常流行的铠甲,也是最著名的铠甲之一,它主要是给骑兵用的,看起来会有一种奥特曼变身的既视感,有很强烈的金属感,但是它防护性不错,只不过在关节处没有特别的保护,算是增加了灵活性而失去了全身防护。2、印度锁子甲

这款铠甲放在当代就是非主流本流,它看起来闪闪发亮,实际上制作工艺很复杂,又很笨重,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铆钉,只剩下一双眼睛没有保护起来,怎么看怎么丑,丝毫没有把战士的英气给展现出来不说,有点尖锐的冷兵器就能穿透,实用性太差了。3、日本胴丸铠甲

日本是一个崇尚武士道精神的国家,在他们的概念里,武士就是要被社会所尊重的人,可是就如同日军的佩刀一样。不同级别佩戴的刀都不一样,这种胴丸铠甲就是给下级武士使用,就是用一些绳子、皮革制成,那一把小刀都可以对付这个铠甲,属于最没有用的。4、米兰盔甲

这也是产自于欧洲,铠甲发展到这里,就已经十分的先进了,它全身都使用了很强的防护,并且在薄弱的位置都加了护板,还不影响穿戴者的灵活性,就是不知道那一条缝能不能让人看清外面的状况。5、中国唐十三铠

这个铠甲可谓是中国集大成者的作品,唐朝本身就是个很繁荣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颗耀眼的星星,周边国家都要来朝贡,那时候唐朝的军事实力又很强,这个铠甲就是减轻了重量有加强了防护,并且它具有艺术审美,很像国漫里面的神鬼奇兵穿的战衣,是这五个里面最帅气的。6、罗马军队团铠甲

鼎盛时期的罗马军团步兵的形象,是从古至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他们头戴装饰着红色马鬃盔缨的钢铁头盔,身穿红色或白色的战袍,装备着分节式胸甲,使用匕首、短剑和矩形盾牌,脚穿军用便鞋。7、古希腊重装步兵铠甲

希腊重装士兵的武器装备非常齐全.身上穿青铜盔甲,头戴青铜头盔,手拿青铜包裹的木盾,持有2-3米长的铁头木杆长枪,在加上青铜护腿,和腰部铁质短剑,全身的装备就重达40公斤,这就对士兵的身体要求非常的高.但是身着40公斤的士兵,单独作战的能力和行动能力是非常受限的,因此,希腊士兵演化出了最适合自己的作战方式,那就是重装步兵方阵。8、十字军锁子甲

十字军一件锁子甲大约重13~18公斤,上面约有小铁圈17000多个。所有的重量都由双肩承担,可以有效的防护刀剑枪矛等利器,但弱点是其柔软,用打击武器猛劈力砸,穿着锁子甲一样难以幸免。因此很多时候,穿戴锁子甲的武士,还要在甲外再套上一层薄铁铠。9.马穆鲁克锁子甲

马穆鲁克苏丹的盔甲,流传至今的极其罕见。卡特巴苏丹打造的锁子甲长78.7厘米,重11.41千克。其最为独特之处是附着在链甲上的87片板甲以及技艺精湛、具有独创性的鎏金装饰。它在保存至今的15-16世纪伊斯兰铠甲中,可谓鹤立鸡群。锁子甲的整体结构沿袭了伊斯兰传统,包裹住脖颈、手臂和臀部,数排并列的板甲加强保护了身躯最脆弱的部位。87片板甲以9列的形式垂直排行,每个都精心裁剪,完美贴合人体躯干,且能适应四肢动作,的确体现了出类拔萃的工艺水平。10.欧洲胸甲骑兵盔甲

胸甲骑兵因为装备了厚重的胸甲而得名,这种胸甲由前后两片甲板组成,主要材料是铁,搭扣和铆钉为黄铜,由皮带连接,表面抛光。为了背负沉重的胸甲,胸甲骑兵必须体格强壮,拿破仑胸甲骑兵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由此对坐骑负重能力的要求也非同一般,只有法国佩尔什马、诺曼科博马、英国夏尔马等重型马才能驼载胸甲骑兵。

胸甲对刀剑有很强的防护力,也能抵御早期火枪。胸甲骑兵还配备头盔,法国胸甲骑兵头盔是钢质的,下部环绕毛皮,顶部有黄铜的隆起头饰,辅以马的鬃毛。抛光的胸甲使骑兵冲击时光芒四射,对敌方会产生心里震慑。但胸甲制作和维护复杂,再加上对人员和马匹的特殊要求,因此胸甲骑兵是高成本兵种,只有强国才装备得起。

展开阅读全文

古代夏天穿盔甲热不热?如何在热天保持战斗?

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隋唐英雄传》这部剧相信不少人都有看过了吧,在这部剧中播放到唐朝军队以车轮的方式破掉了王世充的铁甲阵,完全就是靠着那三伏天的酷热把铁甲阵的士兵体力给耗光了,而就算是没有身着铁甲的唐军在夏日炎炎的酷热面前也是大汗淋漓。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在穿着这么多盔甲的士兵在夏天不热吗?在夏日炎炎的夏天穿着这么多盔甲还要进行高强度的作战,那么士兵是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的呢?

首先,就第一个问题来说,要说不热那是骗人的,有人说古代的夏天没有现代夏天这么热,可是就算如此穿着几十斤重的盔甲在烈日的照射下盔甲里的士兵肯定也不好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如何保障战斗力的呢?

可以说这个时候就很考验将领的指挥功底了,在古代打仗虽然不是像现在一样要精通那么技能,可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将领那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兵法中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些问题也是需要考虑到的,就拿两宋交加的铁浮屠来说吧,他可是完完全全的重甲骑兵,全身被各种铁甲包裹着,那么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铁浮屠”的战斗力呢?

首先一个问题古代打仗并不会如同电视剧之中播放的一样,两军摆开阵势拉开架打,因为当时的将领都知道,重甲兵虽然战斗力很强,却也有一个很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太重,不宜活动,如果在夏日炎炎的夏天暴晒等于就把人晒成了烤乳猪。

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己方将领充分考虑对方的动向,凭借手中有限的情报以及对敌方将领的了解,在合适的时机才会出击,并不会一直让队伍全副武装在烈日下傻等。

当然,两军对峙的局面并不能说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将领也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保持士兵的体力,比如派哨骑时刻观察敌军动向,设置障碍物牵制敌人来延缓敌人的攻击速度等等。

就拿两宋交隔的“顺昌之战”来说吧,这就是一场典型的在夏天大战的案例:

公元1140年,金国元帅金兀术以收回河南、陕西之地为借口,撕毁之前达成的和约,兵分四路大举攻宋。此时顺昌城的守将刘琦在得知金兀术南下攻打顺昌的消息后,便开始着手顺昌的防御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刘琦采取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就是发动城中百姓、士兵修筑工事,并制造大量的障碍物来延缓敌人的进攻,在那个时代“铁浮屠”堪称是冷兵器时代的“坦克”,而当时刘琦的部队大多都是步兵,可以说对阵铁浮屠根本没有优势。

可是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刘琦并不是一般将领,他的军事水平绝对不比当时的“中兴四将”差,甚至有人认为“中兴四将”中的刘光世、张俊的位置应该让给吴氏兄弟和刘琦。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琦就是在大夏天靠着烈日大败金兀术的“铁浮屠”的,在战前他摆上了一幅铁甲,时不时的让部下去摸摸温度,直到铁甲烫的不行了,刘琦才派军出战。

可以说刘琦的方法对“铁浮屠”很有效,他先叫来一队将士事先吃好避暑药,用大斧子专门砍“铁浮屠”的马腿,因为“铁浮屠”是连在一起的,只要一匹马倒下,那么另外两匹也会跟着倒下,再加上铁浮屠本身就是重甲骑兵,厚厚的盔甲穿在身上自然是酷热难当。

而刘琦呢,早就安排好了,当一队将士完成既定目标之后,立马叫回来休息,喝绿豆汤消暑解渴,派上另外一队以逸待劳的将士用同样的方法去对付铁浮屠,就这样过了好几天,“铁浮屠”就被刘琦的这种车轮战法给活活耗得筋疲力尽,无奈只有撤军,而刘琦就取得了“顺昌大捷”的胜利,乃至于第二年金军看到刘琦的名字都吓得撤退。

可以说在夏天打仗的确是会有士兵的作战能力下降的局面发生,关键在于看指挥的将领如何协调、搭配,而这又是极为考验一个将领的军事水平的。

展开阅读全文

3DMAX怎么结合Photoshop制作身穿盔甲的外星人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本教程向大家介绍利用3DMAX制作逼真的身穿盔甲外星人过程,制作方法不是很难,介绍很详细,转发过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一起进步!

导言:

我最初是在2年前开始制作这个项目的,当时是受到Piccinini制作的一个雕刻作品的启发。现在这张图已经收到了我的个人项目文件夹中。图01是我2年前制作的图片效果。

作者:Malanjo

使用软件:3ds Max,photoshop

先看看效果图

下面是教程

图01

下一步要做的是重新制作几何体,在角色和模式的设计上尝试其他不同的方法。我的主要来自电影《指环王》和奇幻艺术,我真的非常喜欢奇幻艺术!所以这是制作这张图的主题出发点,而且对确定角色的模式也有帮助。下面是制作过程中做的一些测试(图02-03)。

图02

图03

你们可以从图04看出,角色的身体上还没有做最后的盔甲。我认为角色还需要更多的奇幻特征,一些更像是一个特别的战斗者的特征。他是一支军队中的战士,一个有着特殊武器的老家伙,长着一张奇特的脸(衰老而且有伤痕,但同时脸上浮现出笑容,这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家伙!)。

这个特别的家伙有着不一般的盔甲,但是又这件起保护作用的盔甲却形同虚设。我还使用了“散射”来创建衣服上的柔软材质。

图04

这个项目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工程,在制作过程中我测试了很多东西,做了大量的改动,进行了绘制学习,扭曲了两次基础照明,同时还有描影器和纹理的改动。在一个数字项目中做这些工作是非常有趣的,就像过去在实时绘画或者图像设计项目中我经常做的那样。

图05是照明套索。

图05

衣服上的皮毛和盔甲上小装饰的制作。我使用了Photoshop插件the NVIDIA plug-in生成的一个法线贴图。下面是一些纹理和描影器(图06)。

图06

图07是一个Mental Ray皮肤描影器。

图07

最后一步是不同通道的合成。这一步的主要灵感来自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绘画,主要是照明的设定方法,我是的Photoshop中制作的所有合成,图08是一些通道。

图08

感谢阅读,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尝试制作!

最终效果图

教程结束,希望大家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澳北盔甲龟的生活环境要求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澳北盔甲

澳北盔甲龟的栖息环境中,主要为淡水或半咸水。澳北盔甲龟喜欢底部松软、流速缓慢、植被丰茂的浅水区。并时常占据麝鼠的住处。在人工饲养的环境条件下,也要为澳北盔甲龟提供浅水与石沙。

一、自制孵化箱

原料是:一个泡沫箱,一个加热棒,一个带盖的加温盒(大塑料盒),若干个带盖的孵化盒。

原理是:利用水的比热大,温度变化小来加温,利用孵化盒来保湿。

1.打开带盖的加温盒(大塑料盒),在盒子上沿烫一个圆槽孔,能卡进去加热棒的电线就行,加热棒调到30度,加上温水,盖上盒盖,这样,加温的部分就做好了,由于大塑料盒基本密封,水汽不会蒸发,比蒸包子式的加热法更容易控制湿度。

2.把加温盒放在泡沫箱底,上面放上孵化盒,用孵化盒打孔和喷水来控制湿度,在盖上泡沫盒,把泡沫盒上沿烫一个圆槽孔,能卡进去加热棒的电线,这样,一个基本密封的孵化箱就做好了,温度非常稳定,加热盒由于基本密封,长期不用换水,也不用担心龟卵后期湿度大的问题。

二、龟环境要求

水质十分重要。在"倾斜水槽"的浅水中,由于过滤器无法发挥作用,饲养者必须经常换水。而对于成体,我们建议使用金属过滤器,因为它们可以迅速清理并提供一流的水质。如果是饲养在水池中,可以使用典型的水池过滤器。考虑到龟的排泄物多于鱼类,应当使用大功率的过滤器。如果在设计与购买过滤系统时多花一点时间与精力,与水龟相关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澳北盔甲龟的养护知识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澳北盔甲

澳北盔甲龟分布于澳洲北部的河流沼泽区,适宜生长的温度是摄氏21~28度。最大40cm。头顶带有大块的角质皮肤,颈短小,眼下方带有一条淡色的条纹,一直延伸到颈部。

1.阳光:澳北盔甲龟是需要上岸的龟,日常饲养中观察,澳北盔甲龟对早晚的阳光非常偏好,并且晚上也多在陆地上睡觉,如果提供一块让它感觉安全的陆地,你会发现它更多的时间是呆在陆地上,所以,最好能提供一个能晒到阳光的平台,如果没有阳光,也提供一块陆地供它上岸。

2.水质:澳北盔甲龟对水质的要求一般,一方面是因为它比较喜欢上岸,另一方面,澳北盔甲龟本身也对水质不太敏感,一般过滤的情况下,一周换1/3的自来水。

3.温度:由于澳北盔甲龟的适应性相对比较强,一般来说,可以参照类似黄喉草龟的饲养,高于18度开食,32度以上夏眠。适宜的温度在21~28度之间。

4.食物:澳北盔甲龟基本上什么都吃,龟粮,鱼,虾,蚯蚓,一切水龟爱吃的它都吃,温度适宜的时候两三天一喂。

5.水深:最深的一般是20CM,相对来说游泳水平还可以,但是从指间的璞上来看,它不是一种特别能适合深水养殖的龟。

展开阅读全文

澳北盔甲龟的形态特征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澳北盔甲

澳北盔甲龟背甲橄榄色至深棕色,不带花纹,光滑无棱。没有特别增大的缘盾。腹甲黄色至棕色,两个铰链关节,盾片11枚。雄龟尾部的末端长有发育良好的钉突,后腿内侧缀有粗糙的鳞片。

公龟个体明显小于母龟,公龟也和多数水龟一样,有墨化的特征,公龟有非常粗大的尾巴,成体多在9~10CM,母龟个体大,宽,成体多在11~13CM。公龟后腿弯处有一片硬质角化皮肤,用于交配的时候抓住母龟。由于公母的尾巴区别很明显,所以不用看别的,就看尾巴分别就行了。

孵化和一般水龟的孵化没有区别,一般是30度恒温人工孵化,前期控制在95%以上的湿度,1个半月出现大量的血丝后,湿度可以稍低,把蛋稍微露出来的多一些,两个半月后80%左右的湿度就可以了,再把蛋露出的更多一些,一小半在蛭石里就行了。一般来说85天~95天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澳北盔甲龟的品种简介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澳北盔甲

澳北盔甲龟分布于康涅狄格州西南部和长岛,向南至佛罗里达州南部,向西至德克萨斯州中部,向北包括密西西比流域,至伊里诺州南部和印第安纳州的西南部。在印第安纳州的西北部还有孤立的群落。

澳北盔甲龟于四月至十月间活动。在温暖的月份里,可以看到它们在水底四处徘徊觅食。如果栖息地干涸了,龟就会越过陆地迁入永久性的水体,或者埋在泥土中,进入夏眠。它们的陆栖程度高得惊人,人们时常可以看到它们穿过公路,有许多龟因此而丧生。

目:侧颈龟亚目(Pleurodira)

科:蛇颈龟科 Chelidae

属:癞颈龟属 Elseya

中文名:澳北盔甲龟

英文名:Northern Australian snapping turtle

拉丁学名:dentata

习性:河流沼泽区。适温:摄氏21~28度。

繁殖方式:卵生

体形特征:最大40cm。头顶带有大块的角质皮肤,颈短小,眼下方带有一条淡色的条纹,一直延伸到颈部。

展开阅读全文

澳北盔甲龟的饲喂方法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澳北盔甲

澳北盔甲龟目前在欧洲与美国的众多地区均有饲养。强烈建议爱好者不要购买野生龟。与强壮、耐寒的人工繁殖品相比,捕捉、管理、与其他品种一起储存与运输的过程将给野生的澳北盔甲龟带来巨大压力,一般会导致它们极度虚弱。

澳北盔甲龟的幼体会迅速食用所提供的食物。为避免过渡喂食,推荐每1至2天喂食一次。龟苗食性很杂,食用昆虫与融解的冰冻乳鼠,也会食用部分绿叶蔬菜。请注意,它们很喜欢咬食同类的尾巴尖。任何水生植物比如水萍都是它们钟爱的食物。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物中植物的比重会逐步增加。许多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商业用龟粮都是澳北盔甲龟幼体理想的食物。与所有水龟、陆龟一样,保持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此种生物的健康成长。

钙质补充对维持澳北盔甲龟的健康至关重要。钙粉可以撒在所有食物上。建议对室内饲养的澳北盔甲龟使用钙质与维生素D3添加剂,对室外饲养的澳北盔甲龟使用钙质添加剂,同时提供墨鱼骨以供其咀嚼。如果没有使用商业用龟粮,还应当使用多种维生素添加剂以保持良好的脂肪新陈代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