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漂移

漂移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漂移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漂移问题。

分享

浏览

3350

文章

20

自动挡的车能漂移吗?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自动挡的车辆也是可以进行漂移的,但是在漂移之前要先将车辆的所有电子设备关闭,比如电子刹车,关闭之后就能用刹车来进行漂移了。

2

那么怎么漂移呢?我们以手动挡为例,在保持直线行驶的过程中可以一下子拉手刹,然后再打方向盘,这样就能够漂移了,当然要保证有速度。

3

对于自动挡车辆来说,在直线加速行驶的时候可以直接猛踩刹车,然后再打方向盘,这样也能进行漂移,但是前提是要关闭掉所有电子设备。

4

漂移这个操作对车辆的磨损是比较大的,建议私家车就不用尝试漂移了,要体验漂移的话可以去专门的场地和赛道体验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历史上,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主要证据有三点:大陆轮廓的一致性;大陆几个古代地层的相似性;大陆几种生物的相似性。

大陆漂移假设是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和演变的理论。大陆之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和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被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之前都是统一的巨大陆块,被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和漂移,并逐渐达到目前的位置。

大陆漂移假andChina漂移假说的主要证据有三点:大陆轮廓的一致性;结合大陆几个古地层的相似性;结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似性。

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两岸结构:北美、非洲和欧洲在地层、岩石和结构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的褶皱山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相对应﹐都属于早古生代造山带﹔在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的晚古生代结构方向上,岩石层所含化石一致。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群.例如,巴西和南非石炭的地层中有一种爬行类型,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中龙化石﹐到目前为止,世界其他地区还没有发现.例如,舌羊齿植物化石主要生长在寒冷的气候中,广泛分布在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的石炭一二叠系.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则不同。

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发生了广泛的冰川作用.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在热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除印度外,北半球广大地区还没有发现确切的晚古冰川遗迹﹐相反,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热气候的生物化石.这说明当时列出了古冰川的诸大陆相连﹐统一大陆。

科学发展为大陆漂移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准确的地球测量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继续水平运动;古磁数据表明,许多大陆块的位置并不代表它的初始位置,而是通过长或短的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板块构造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关系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的关系是大陆漂移学说是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板块构造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是有一定的区别,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曾经有过一块巨大的陆地,所有陆地是由它分裂漂移而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地球是由许多块拼成的,它包括陆地与海洋。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适合漂移的平民车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来说,普通平民用车的扭矩不是很高,而且ESP等系统也会限制发动机的输出,防止轮胎打滑,所以普通的平民车很难漂移。虽然普通的平民车很难漂移,但不能概括。毕竟世界上还是有适合漂移的平民车。

1、丰田锐志

众所周知,后驱车非常适合漂移车型,而丰田锐志则是前后驱车型。虽然锐志已停产,但当年已有20.98万~31.48万的价格相对平民。瑞智配备6档手动自动变速器,也非常适合漂移操作。手刹也是拉索式的,但是踩脚的方式有点遗憾。14年来,日本漂移之父土屋圭市曾在中国用丰田锐志进行漂移表演和教学。

二、福特Mustang

看到了Mustang很多人认为它不属于平民车,但它的价格只有36辆.98-59.18万,是稍微富裕一点的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车型,所以也算是平民车。Mustang每个人都知道能不能漂移,四缸版434N·m的扭矩、V8版本556N·m扭矩,即使轮胎正常行驶也很快磨损,随意踩油门可以让轮胎滑动汽车漂移太简单了。

三、本田飞度

与上述两款车不同,飞度之所以能漂移,更多是因为车轻,重心在车头,而且还没有。ESP。飞度的价格真的属于平民,不到10万就能赢。另外,飞度的改装潜力比较大,即使没有这么好的漂移技术,改装后也很容易飘起来,改装成本也不贵。

展开阅读全文

开车漂移的技巧有哪些

全文共 1377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漂移,这是一个高难度的开车的技术,这只有在电视上才会看得到,现实中其实你也可以像漂移大神一样甩出个很帅的开车招式,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漂移的技巧。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开车漂移的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开车漂移的技巧之过弯漂移

漂移过弯是车友们应用最多的漂移技法,与原地打圈相比,加了制动、减档、反打方向等流程,相对复杂。在入弯前要保持高速,按照速度和弯道的不同找到入弯前的一个“预甩位”,从视觉判断等车子到达“预甩位”后,马上制动 (刹车),但不要松开油门,迅速将车头打回到入弯的方向,同时减档,车尾会由于冲力会快速地朝车头摆正,此时反打方向、增大回转半径(如果弯度大、弯道长,急转漂移时为避免车子压到弯道内侧或者急停造成原地打弯,一般都要反打方向,修正过弯角度),此时最终车子会以与出弯直路平行的方向过弯,当车头对准直路后马上换档踏油门,车子便会以高速完成整个过弯过程。

操作:

1.进入弯道前,保持足够的速度,轻拉手刹,使重心前移,迅速往弯道方向打方向盘,同时踩离合,挂低档(油门不松,使引擎高速空转,后轮失去抓地力)。

2. 猛向弯道打方向后,此时注意用油门来调整动力的持续性并维持平衡。

3.车尾随惯性甩出后,为增加回转半径往弯道的反方向打方向盘,持续踏油门,保持高转速漂移过弯。

4.在要漂移出弯道前,保持持续给油(新手在出弯道前可减油踩刹车,总之以控制住车辆的行驶轨迹为前提)。

5.滑出弯道后,矫正方向,使车尽快和赛道平行,加档位、恢复正常行驶。整个步骤要在2-3秒内完成,过早则会撞到弯道内线,过晚则会撞向外线。

开车漂移的技巧之原地打圈

登车之后务必先系好安全带:赛车的安全带与普通家用车的安全带不同,赛车安全带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四点式,第二种是五点式,一般家用的轿车都是三点式,赛车对安全系数要求的很高所以采用四点式或五点式安全带,这两种会把赛车手牢牢的固定在赛车座椅上,如果赛车发生意外,可以尽大可能的保护车手免受伤害。

原地打圈,相信很多人都会,打满方向持续给油就好了。练习时寻找合适的场地非常重要。首先要求路面平坦,其次是不会的打扰到周围的人。

操作:

第一步:打满方向,踩住离合器,挂入1挡。

第二步:踩油门,轰油门让发动机达到一定的转速(转速越高,轮胎越容易迅速打滑,一般要高于5000转,因为松离合的瞬间转速会迅速掉落,为了保证后轮持续打滑,高转速是为了提供足够的扭力)。

第三步:弹离合(松手刹后,迅速抬起离合器,抬起的时候切记要快,否则一些马力较小的车很容易产生推头现象而增大回转半径,增加控制难度。)方向盘保持打满,持续给油、保持发动机转速。

注意:随时注意转速表,转速表指针要尽量保持在红线区域以内!

原地漂移绕弯更多的是让车手找一下漂移的感觉,熟悉自己车辆的性能并掌握其操控性,稍加熟练后可慢慢的回转方向盘,增大回转半径,为过弯漂移做准备。

漂移原理

漂移到底是起源于日本还是其他国家,至今没有定论,宽泛意义上的漂移是指让车头的指向与车身实际运动方向之间产生较大的夹角,使车身侧滑过弯的系列操作。漂移时车辆的后轮会失去抓地力,失去抓地力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后轮抱死,二是后轮空转(一般情况下:后驱用动力,前驱用手刹,专业的漂移车手也经常会运用手刹在侧滑的过程中来纠正车身侧滑的角度) 。这两种方法都对车都有非常大的损害,所以漂移车都要经过专业级的改装。今天我们找的是一款后驱车,所以主要运用后轮空转进行漂移。

展开阅读全文

漂移有什么技巧

全文共 970 字

+ 加入清单

漂移技巧是一种驾驶技巧,又叫“侧滑”、“滑胎”或“甩尾”,车手以过度转向的方式令车子侧滑行走。那么,漂移有什么技巧呢?

漂移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轻踩油门入弯,打方向盘同时拉手刹,手刹要拉的果断迅速。整个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是漂移的角度,初学者可能会出现转向过度的情况。建议在专业赛道练习。汽车漂移

漂移的基本原理 (不甘心只在甩尾赛中漂移的玩家看过来)

·漂移的完美完成还要有一个前提——保持前轮的抓地力。

1.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有很大的速度差(一般后驱车不用担心)

2.行驶中不使前轮与地面间正压力减少太多,最好就是可以增大正压力(用刹车产生的惯性使重心前移来增大前轮压力)

·再就是使后轮失去抓地力,前面提到了3种理论方法:

1.使后轮与地面间有负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低)

2.使后轮与地面间有正速度差(后轮速度相对高)

3.减小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正压力(就是重力转移)

·最后,还是要联系实际,产生漂移的方法就是:

漂移

1.直路行驶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盘

2.转弯中拉手刹

3.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盘

4.转弯中猛踩刹车

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盘

PS:通常只用3、4方法,1、2方法只用于前驱车和拉力比赛用的四驱车,而且可免则免,除非你不怕弄坏车。

基本状况了解后,我们再来逐一分析

1.直路行驶中拉起手刹之后打方向盘——就是利用后轮与地面产生负速度差来达到使后轮失去抓地力的目的从而漂移;

2.转弯中拉手刹——利用在转弯过程中,突然拉手刹,使重心突然前移,后轮失去抓地力从而漂移;

3.直路行驶中猛踩刹车后打方向盘——原理同1,不过速度损耗比1要小,因为刹车产生的惯性比手刹的要小;

4.转弯中猛踩刹车——原理同2,也是速度损耗较2要小;

5.功率足够大的后驱车(或前后轮驱动力分配比例趋向于后驱车的四驱车)在速度不很高时猛踩油门并且打方向盘——看FD起步时,你是否发现,其车的后尾有点摆动,就是利用突然加速(加速度要足够大),使后轮与地面产生正速度差,以失去抓地力从而漂移。像FR型的车(就是前置引擎, 后轮驱动——引擎在车头,通过传动杆把动力传给后轮,再由后轮传到地面)车,由于驱动关系,可以在瞬间获得动力,所以在看FD起步时,车尾会摆动。这时只要适当打方向盘就可以漂移。(定点漂移)

展开阅读全文

地球的磁场正向西漂移,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磁场通过偏转带电粒子来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的影响。出于某种原因,磁场一直向西漂移。资料来源:CLAUS LUNAU/Getty

在过去的400年里,人类一直在测量地球的磁场,但它无情地向西方漂移。现在,一个新的假设表明,地球外核的奇怪波动可能导致了这种漂移。

慢波,也称为罗斯贝波,是在旋转的流体中产生的。它们也被称为“行星波”,存在于许多大型旋转天体中,包括地球的海洋和大气,以及木星和太阳。

地球的外核也是一种旋转流体,这意味着罗斯伯格波也在其中循环。然而,海洋和大气中的罗伯斯庇尔波有向西移动的波峰,与地球的东转形成对比。在内核中,罗伯斯庇尔波“有点像大气中翻转的罗伯斯庇尔波,”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生、罗伯斯庇尔假说新研究的作者奥普·巴尔兹利说。研究发现它们的山峰总是向东移动。

旋转的力量

地球核心中磁铁矿的旋转产生了地球的地磁场。地磁场反过来保护地球免受太阳辐射,这对地球上的生命非常重要。没有它,地球表面将受到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的轰击,最终撕裂地球大气层。

当巴尔兹利试图理解波在地核中的传播时,他意识到这些波可以解释地球磁场的一个秘密。在过去的四个世纪里,科学家们已经测量了磁偏角,也就是当磁针静止时,北和真北之间的角度。(因为磁场中充满了小的区域性异常,指南针会根据你所处的位置而稍微偏离正北。)

在这四个世纪中,这些偏差测量显示的异常显示了地磁场向西移动的趋势。巴尔兹利在一份新的研究报告中进行了报道,该报告于5月15日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上。

“向西漂移主要表现为大西洋赤道附近的一系列点,”巴尔兹利告诉野外科学,它们每年漂移约10.5英里(17公里)。

东方和西方

解释漂移的理论通常集中在外核的动力学上。巴尔兹利说,最流行的假设是,外核包含一个类似于大气射流的环流,它向西移动,同时也拖动地球磁场。巴尔兹利说,问题是没有具体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流通。他说这很可能存在,但由于没有直接证据,其他解释仍然是可能的。

巴尔兹利说一种可能性是罗伯斯庇尔解释了地球表面磁场的奇异性。他认为这有点奇怪,因为内核中的罗斯贝波峰正在向东移动,与向西移动的罗斯贝波相反。但是峰值并不总是代表它们运动的总能量。

巴尔兹利说:“如果有一组波峰向东移动,但它们的总能量向西移动,这是完全可能的。”

类似的事情甚至可能发生在水波上。巴尔德尔说,它们的峰值通常与大部分能量方向相同,但它们的速度不一定相同。

巴尔兹利说,地球磁场的表面测量捕捉了大量的能量运动,但没有包括所有的小细节。因此,罗斯贝波具有大规模的向西运动趋势,这可以解释在大西洋测得的向西漂移。然而,小规模的细节,如向东移动的山峰,无法检测到。

向西漂移和罗斯贝波假说与磁场的一个更著名的问题无关:地球磁场翻转。在地球的整个历史中,磁性北极和磁性南极是相互交换的。巴尔德尔说,这不是主要问题。这个过程只需要大约10,000年。问题是这个过程会导致异常的增加和两极之间磁场的减弱。

减弱的磁场将导致更多的太阳粒子通过,从而破坏地球的电网,并给导航系统带来问题。然而,科学家不确定过去一两个世纪磁场的减弱是即将到来的大事件的信号,还是只是一个可恢复的暂时不稳定状态。

蝌蚪工作人员从space.com编译,翻译李同信,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能看到《战狼2》中坦克玩漂移,你还要感谢他们!

全文共 1534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夏季档案电影市场被《狼来了2》点燃。截至8月15日,《狼来了2》的累计票房收入已经超过47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许多人对坦克版本的“速度和激情”印象特别深刻:坦克版本漂移,坦克撞上坦克,坦克滚过直升机...我们可以看到怪物“表演”。除了感谢电影的创作者,我们还应该向坦克的发明者致敬吗?

电影《狼战士2》中的坦克(见水印来源)

坦克被称为“陆地战争之王”。它们是装备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战车。它们具有火力凶猛、机动灵活和装甲防护能力强的特点。它们是一种集矛和盾于一体的战斗力很强的武器。它的诞生归功于一名陆军记者的创造力和丘吉尔的明智决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由于军事装备差,攻防力量弱,英法联军相继被守卫严密的德国击退,造成重大伤亡。

英国陆军记者斯温顿目睹了这一切,并对他的军队的重大伤亡深感忧虑。他认为拥有一种能够结合攻击和防御的重型武器会很好。防御,需要厚重的钢铁盔甲铁衣,当然,士兵是不可能穿上的;攻击需要一辆能穿越沟渠和爬山的大型车辆。我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样的车辆?他是一名“霍尔特”大型拖拉机驾驶员,他知道履带式拖拉机可以爬坡和穿越沟渠,但它们是用于生产而非战斗的车辆,而且它们没有防御和进攻能力。这时,一个想法突然进入他的脑海。如果有一辆大型履带式拖拉机,它能穿越沟渠和爬坡,穿着厚厚的钢铁盔甲和铁,使它不怕子弹,然后装备重型武器,如大炮和机枪,使它可以攻击!

欧内斯特·斯温顿(网络图)

斯温顿立即建议英国将“霍尔特”拖拉机改装成既能防御又能攻击的战车。当时,英国军队对此不感兴趣,嘲笑斯温顿的愚蠢想法。然而,时任海军部长的丘吉尔非常幸运,他下令成立“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发展。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斯温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支制造和冶金技术制造“陆地战舰”。

很快,根据斯温顿的想法设计和生产的“陆地战舰”在一家英国工厂生产。这艘“陆地战舰”被厚厚的钢铁盔甲包围着,不怕子弹。车轮被跟踪,可以在非平坦地面上自由移动。他们特别擅长爬山和过沟,可以直接冲进敌人的阵地。这辆车装有机枪和其他高破坏性武器。因为这艘巨大的“陆地战舰”看起来像一辆大型坦克,所以它以这辆坦克命名。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代坦克。

“小威利”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成型的坦克。它于1915年12月出生于英国,目前停放在英国的鲍恩顿坦克博物馆。(见水印的来源)

“霍尔特”拖拉机制造的坦克(网络图)

当坦克突然出现在地面上时,德国军队解散了它,并用枪射击。然而,这个怪物并不害怕子弹,它飞奔过战场,越过障碍和战壕,势不可挡。它很快显示出不可摧毁的力量。德国军队被打败后逃跑了。英法联军很快赢得了这场战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显示了他们的威力,成为地面战斗部队的主要突击力量。交战各方生产了大约30万辆坦克和其他装甲车,其中10.4万辆是前苏联生产的。坦克也登上了“陆地战争之王”的宝座。

自从坦克被发明以来,100多年过去了。许多国家根据自己的作战思想和最新科技成果,积极提高坦克性能。现在,随着作战模式的改变,坦克的设计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子系统的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前苏联T-54A坦克生产技术,开发生产了59辆中型坦克。1959年10月1日,国庆10周年阅兵式上,32辆坦克驶过天安门广场。西方国家惊呼:“中国军队一夜之间就拥有了和西方一样的主战坦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阅兵上检阅的坦克(见水印来源)

现在,经过40多年的改造和完善,中国已经诞生了一系列三代坦克家族,第四代坦克也已经出现。

中国陆军96B主战坦克(新浪军)参加2017年国际坦克大赛

知识库:坦克尾部的木头是一个“救命的神器”

展开阅读全文

“大陆漂移"学说是怎么提出来的?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引言:这是两大洲合二为一的时候吗?“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因为人们一直认为大陆是不可改变的。大陆会分裂和漂移,这难道不奇怪吗?

如果你看世界地图,你会发现南美洲和非洲的东海岸。。

这两个大陆的西海岸彼此重合,就好像它们是在一个大陆分裂和南美洲漂移出去之后形成的。

20世纪初的一天,德国30岁的气象学家和探险家魏格纳在看世界地图时也发现了这一现象。

他立刻被这个奇妙的现象吸引住了。南美洲巴西的一个突出部分在形状上与非洲喀麦隆海岸的凹陷部分非常相似。如果两个大陆被移动以使它们靠近,它们会不会重合?

"这两个大陆在古代是一体的吗?"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因为人们一直认为大陆是不可改变的。大陆会分裂和漂移,这难道不奇怪吗?

魏格纳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人。为了证明他的想法,他开始收集大量的证据并努力学习。事实不断告诉他,大陆边缘不仅地形相似,动物也相似。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南美洲和非洲之间,也存在于亚洲和欧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之间。经过两年的艰苦研究,魏格纳确信地球的大陆最初是一整块,大约在3亿年前开始分裂并向东、西、北、南移动,后来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因此,他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

1915年,魏格纳出版了《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其中充分讨论了大陆漂移的证据。在他看来,世界上实际上只有一个大陆,叫做泛大陆。构成地壳的硅铝层比它下面的硅镁层轻,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座大冰山。因为地球从西向东旋转,南美洲和北美洲远离非洲大陆,而印度和澳大利亚向东漂移。泛大陆的解体始于石炭纪,经过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多次分裂和漂移,现已形成七大洲和四大洋。

当然,当时魏格纳的理论不能被正统学派所接受。然而,他死后几十年的科学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他大胆的理论是有科学依据的可靠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漂移怎么操作 漂移技巧教程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具体操作如下:一、手动挡漂移:那就用换挡来漂移。就是快到拐弯的时候,让变速箱降下一档,用左右方向键,把油门键慢慢松开一下,快到出弯时,把汽车头摆正,放开左右键,踩下压油门,就可以漂移了,不用踩刹车,是靠惯性过弯的。

二、自动挡漂移:要用刹车和倒车两个。就是快到拐弯的时候,轻点一下刹车,把车头转过弯时,这时一起要配合也轻踩下倒车,速度约是10公里的时候,就可以漂移了,且速度丝毫不减。

弹离合(初学级):能够比较理想的直接破坏掉轮胎的抓地力。通过对离合踏板的踩击导致扭力在传动系统的不均匀传递来使后轮失去牵引力。所谓的踩击的意思就是说:迅速而有力的将离合踏板踹到底,然后再迅速的抬起。一般运用在比较窄,没有足够的空间利用重心转移造成甩尾的入弯处。在低速时进行强力的弹离合,是最直接有效能够在瞬间使节流阀完全开启的办法。而在有一定的速度的基础下或这是正在侧滑的过程中,则要轻而柔和的弹离合。只可能运用在后驱车。

展开阅读全文

广场儿童摇摆漂移车安全吗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儿童摇摆漂移车是一种由玻璃钢和橡胶做成的外壳经电机驱动制作成一种可以上下摇动的儿童玩具车。儿童漂移车要具备平衡感和健康的体魄,太过弱小和年龄过小的孩子最好不要过早的接触这项运动。运动本身是增强孩子的体魄,让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中增强自身的平衡感和肢体配合能力,所以小编建议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开始学习儿童漂移车。

但是,近年来,这种儿童摇摆漂移车很受孩子喜爱,但是很多家长也很担心,会不会有什么安全问题,今天,就来为各位家长扩充一下这方面的广场安全小知识-广场儿童摇摆漂移车安全吗。

夹断手指

虽然坐在摇摆车上的孩子手不容易接触到摇摇车的驱动设备,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但是那些围在摇摇车旁边等待的孩子们,可能会出于好奇或者有疯狂打闹的行为就很容易接触到摇摇车的驱动零件设备,后果不堪设想!

损伤视力

在不少大型商场的室内游戏厅里,同样也能找到摇摇车的身影,这样的摇摇车看起来要比街边上的摇摇车要高级不少,它们不仅能够摇摆还能够玩游戏,游戏时间也大大延长了,颜色鲜艳游戏的种类也特别丰富。

因为在摇摇车不断在晃动,电子屏幕的画面不断在变换,再加上一般商场室内游戏厅的光线比较的昏暗,使孩子的眼睛更容易疲劳,眼睛疲劳之后就可能诱发近视眼。

相信宝妈们看到这样的信息,自己心里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了,想了解更多的安全小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滑板好还是漂移板好

全文共 1122 字

+ 加入清单

滑板入门简单,大多数人踩上去就能滑了。但是进阶难。漂移板入门难,俗话说的好,漂移板站上去就相当于发了一个大招。进阶也难。那么,滑板好还是漂移板好你知道吗?现在和一起看看这方面的极限运动安全小知识吧。

漂移板价格不算最便宜的,但论加速,最终速度都是漂移板快,不像滑板,不用脚总是蹬地。可以刹车,花样,而且酷。你要问累不累的话,就是玩哪个开始都是很累的,因为不熟需要练习,掌握之后都不累。

刷街的话,我说一下利弊:

1.漂移板

玩这个,如果有游龙滑板的基础,会挺简单入门学的,我上学期教我们滑社的一个大三学长,教了他不到一个礼拜,他就能自己溜着滑了。

滑平地的时候,受路况影响挺大的,一个略大石子什么的绊一下就容易摔。

刷上坡需要Z字形滑坡,这个网络教程有的,可以自己学,我的感觉是,略累。

用来滑下坡也是阔以的,用S形滑大弯,可以避免速度太快。

而且漂移板不能身上背太多东西(至少我不可以..),背双肩书包装两本书就差不多行了,不然不容易掌握平衡。

漂移板由于板子就是踩在脚底下的,所以,转弯什么的,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可以踩着玩,我就有时候在台东步行街刷着玩,用来代步。只要不撞到人,玩得好的话,还能收到侧目(此处掌声..)

漂移板急刹的话,你跳下来就好了,板子小,就算飞出去,伤害到路人的可能性也很小。

2.双翘

一开始如果没有任何基础的话,你光站在一块儿板子上都站不稳。玩这个要胆儿大,别畏畏缩缩的。

双翘也可以转弯什么的,用后脚不同方向压板子就可以了。

双翘没办法滑上坡,你得一个脚踩着,一个脚一直蹬,太累了!我看到上坡,都是发力,一脚把板子踹上去..@( ̄- ̄)@然后一脚不够再补第二脚。。。以后可以用这个技能来踹男票:)【逃..其实并舍不得..

速度特别快的时候,你不太好刹车,当你冲坡的时候,整个小速度都起来了,如果你面前是一波人,你必须跳下板子来,不仅容易摔而且板子还会砸到路人。

但是双翘滑平地不那么累,蹬一下板子,站在板子上,速度下来了,再蹬一脚。而且受路况影响没有漂移板那么大,碰到小石子根本没事儿,稳住的话,滑过井盖也阔以。

我觉得如果代步的路途人比较的多话,建议你用漂移板代步灵活。

代步的路途人比较少,而且上坡什么的没有,平路多,那就用双翘,平稳省力。

但是,额其实,我觉得,如果真想代步的话,而且平路多的话,我真心推荐的是长板。如果有人看,感兴趣的话,我再补充长板的好处。

而且我觉得轮滑也不错,帅气~。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四条第一项,规定了行人不得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

滑板好还是漂移板好答案已经出来了,如果你是滑板爱好者,还要掌握参加滑板运动时该注意什么的知识,家人最好陪伴身边,注意出行安全,保护自己的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漂移板怎么玩

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漂移板一般人刚开始都是学一个方向,当你学会一个方向的时候再学另外一个方向的话会更加困难,所以建议开始扶着栏杆两个方向一起学,因为想要晋级的话最简单的一个花式动作180两边都得用上,滑板好还是漂移板好呢?滑板入门简单,大多数人踩上去就能滑了。但是进阶难。漂移板入门难,俗话说的好,漂移板站上去就相当于发了一个大招,进阶也难;另外漂移板价格不算最便宜的,但论加速,最终速度都是漂移板快,不像滑板,不用脚总是蹬地,可以刹车,花样,而且酷,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漂移板怎么玩吧?

一、平地花式

1.平地滑左进、右进

一般人刚开始都是学一个方向,当你学会一个方向的时候再学另外一个方向的话会更加困难,所以建议开始扶着栏杆两个方向一起学,因为想要晋级的话最简单的一个花式动作180两边都得用上。

2.刹车

刹车:左进前刹、后刹;右进前刹、后刹;双刹;T刹;铲刹。

3.旋转

四项180,四项360;540,720,1080,无限转。

4.丢板

丢板又叫抛板,大致有四种:单丢跟双丢,单丢包括直丢、前丢、后丢、侧丢,翻板丢包括前翻板丢跟后翻板丢,旋转丢包括顺时针旋转丢跟逆时针旋转丢,双丢包括双手直丢、双手翻板丢跟单手抛丢。丢板也就这么多啦!

5.单脚

单脚有正向前单跟后单,反向前单后单,前后单抽板。

6.过桩

过桩大概有四种:双脚前后摆动过桩、双脚一起摆动(腰部发力)过桩、双脚交叉过桩(桩子从两腿交叉的缝隙中过去)、双脚直线(两个脚滑出的路线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桩子从中间过去)过桩。

7.换板

包括双换和单换单。

8.交叉腿

这种花式比较多也比较随意,常见的四项交叉松板,四项交叉反松,交叉转身,交叉换板,交叉踢,交叉OT等等。

9.台阶

下台阶:抓板下台阶,不抓板下台阶,蹬跳;上台阶:蹬跳和直接上台阶(脚不离板)。

二、刷街

刷街这个就很随意啦大家就随便发挥啦,不过刷街要用到的必备物品还是要说下的比如腰包、手套、MP3(个性比较张扬的可以配上音响)、背包、纯净水(最好是功能性饮料,因为玩漂移板运动量相当大会出很多汗尤其是天热的时候)、绑脚带如果可以的话也要带上(因为像很多技术还达不到的情况下,上下台阶就难啦,如果有了绑脚带的话会很不错)也就这么多啦,有了这些东西你就是刷街一族啦!

三、速降

速降既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但又是危险系数比较高的,但最刺激的还是速降,这个最主要的技术要求就是减速也就是走大S路线,(建议初学者最好不要冲,冲的话也要从比较缓的坡开始,然后再慢慢加大坡的缓度),最后再加一句:最好到人少车少的地方去玩,最主要的是安全第一!!!

四、U池

基本功要扎实才能下U池,难度系数和危险系数都比较高。也由于场地的限制,所以国内的U池水平并不高。之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高难度动作出现。漂移板总会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五、街区

漂移板街区主要动作是“蹬跳”蹬跳是一种人和板一起腾空落地并且踩中的一套动作,街区动作包裹蹬跳类、不抓板下台阶类、借用道具类,三大类。蹬跳类主要有:蹬跳转体180.、360、翻板、抛板。不抓板类有:下上台阶、翻板勾板等。借用道具类有:飞台、铁杆子、台阶等。街区主要追求漂移板的自由性和刺激性,具有很强烈的观赏性。

展开阅读全文

如何挑选漂移板

全文共 1684 字

+ 加入清单

漂移板有一体的,有分开的,在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玩的,这是因为漂移板是要两脚放上去后身体要平衡,上身要向前弯曲,不要挺直腰板,要多练习后,掌握要领才能将漂移板玩起来,滑板好还是漂移板好呢?滑板入门简单,大多数人踩上去就能滑了。但是进阶难。漂移板入门难,俗话说的好,漂移板站上去就相当于发了一个大招,进阶也难;另外漂移板价格不算最便宜的,但论加速,最终速度都是漂移板快,不像滑板,不用脚总是蹬地,可以刹车,花样,而且酷,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如何挑选漂移板吧?

1、板面的选择

如果是代步刷街建议考虑枫木板或者竹木板,木板滑行轻松,减震好。木板采用横竖交叉的7层薄片冷压而成,强度也很高,不用担心耐用问题。如果是练动作建议选金属板面的,金属板相对枫木来说更耐摔,材料重,做动作跟滑行比较稳,而缺点就是没有枫木轻松。板还有大小之分,小板都是几十元的才有,上百元的都是大板,大板质量比小板好,配的轮子也是标准大轮。

2、支架的选择

市面上分两种支架,一种是S架一种是刀架,S架也是漂移板的经典款式,价位比较高。S架代表产品Freeline的OG款式,滑行比刀架稳。S架里面是整根钢筋,外面镁铝合金浇铸成型,又经过热处理,强度高,制造工艺比较复杂,因为支架跟板面是一体的,比分体的耐用。零件少,问题也相对比较少,廉价的S架千万别买,里面钢筋是分开的,压铸工艺强度低,容易变形,买廉价的S架还不如选择刀架板强度更高。立刀架相对S架来说工艺简单,整片钢板折弯即可,低价位也能达到高强度的要求。

立刀架又分为三种,分别为:外折、内折、分体外折,外折比内折成本低一些,外折螺丝暴露在外面,做动作容易戳伤。内折螺丝藏在里面,抓板空间更大,也不容易误伤,也是最合理的设计。分体支架就直接忽略不用买,连支架这点钱都要省的牌子,其他配置也不会好到哪去。

3、轮子的选择

轮子是滑行省力的关键,比轴承更重要(省力轮子占7成轴承占3成)。好轮子不用太好的轴承,都很省力。如果轮子不好,轴承再好也是很费力。国外不直接生产漂移板轮,国内进口的也只是原材料,而国内就两个代工厂能生产高端轮,市面上的高端轮也都出自这两个代工厂,工厂生产三种质量等级的轮子,做出来后被印成了你们熟知品牌,虽然品牌之间价位不同,但很多用着都一样。除了等级的区别,也就是硬度上的区别,有的品牌做82A硬轮,有的做78A软轮,现在主流的都是做78A软轮,滑行比较舒适。其中一个代工厂还特别定制了一款轮子,虽说是平轮,但是因为材料好,比弧形轮还好滑。只可惜成本高,舍得用的品牌比较少,图腾轮还坚持用这个材料。用过就知道多脚感完全不一样。

轮子形状还分为弧形轮跟平轮,两种轮子各有优劣,平轮接触面积大,相对弧形轮费力些,但是耐用,滑行比较稳。弧形轮因为接触面积小,比平轮省力,但是寿命相对平轮较短。平轮用久就成了弧形轮,而弧形轮用久就要换新轮了。

4、轴承的选择

很多人一上来就问空转能多久,以为空转久就是好轴承,导致商家不得不跟着需求来,殊不知空转久的轴承,容易生锈,寿命短。要达到空转的2个要素,第一就是只加少量液体清油,而清油容易挥发,如果不及时加油,轴承温度急剧升高,缩短寿命,还会使钢材暴露在空气中,容易生锈。空转第二要素就是加大钢珠跟外圈的间隙,这个问题导致螺丝上紧后,轮子还是晃动比较大。如果喜欢空转,你只要买最差的轴承,只要把里面的油洗掉,空转都能几分钟,空转只是好看,对滑行没有多少影响,而且容易坏。真正的好轴承是加了固态润滑脂,固态润滑脂不易挥发,能更好的保护轴承,且越用越润,空转时间能在10-30秒,且没有明显的噪音,就是好轴承。

轴承还分为一体轴承(轴承跟轴套一体),跟常规轴承。轴承本质是一样的,不会因为轴套跟轴承连在一起而更好滑,常规轴承技术还更成熟些,这个问题问做轴承的都懂。在这里更推荐常规的轴承,一体轴承更多的只是个卖点。漂移板对轴套长度的要求极为精准,如果轴套跟轴承一体,因为轴套长度是固定死的,如果换了其他轮子,轮毂尺寸有差别,会导致轴套偏短轴承不转,或者偏长滑行响,轴承就无法使用。而标准轴承,因为轴套跟轴承是分开的,换轮子也只需换合适长度的轴套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漂移板轴承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漂移板最先由美国的极限运动者RyanFarrelly于2004年发明,最初灵感来自于滑板高山速降运动,于是漂移板便变成了陆上的速降运动。那么,漂移板轴承呢?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漂移板轴承的话要耐用则推荐日本NSK,新加坡NMB,outdo轴承(强烈推荐outdo),在国内没有熟人的话,很难买到全新的日本NSK和新加坡NMB,基本上是拆机的轴承(滚珠速度已经和便宜的轴承滚珠差不多了),会比国产ABEC-7轴承快那么一点点,正品NSK、NMB全新一颗10元左右,一套漂移板用8颗轴承(80大洋啊,单买几颗轴承比板还贵),国内的中端板(极限板)都用拆机的NMB轴承,国产的轴承也不是不好,也分好坏,ABEC的基本是最便宜的轴承啦,国产名牌轴承中有HRB(哈尔滨),CU人本,与全新的NSK、NMB不分上下的啦,价格也很贵的,属于高精度轴承,要速度超快的,又不贵的,推荐outdo轴承,这也是国产的精品轴承,价格很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电动漂移板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出行代步工具的需求也不断变化,或快捷或轻便或时尚。如电动独轮车和电动漂移板等。那么,电动漂移板呢?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电动漂移板是依靠电机轮的旋转带动板与人前进,其滑行状态与普通漂移板一样灵活,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机制动减速。电动漂移板的电机轮是将PU等弹性耐磨材料通过注塑工艺包覆在电机转子的外侧,形成PU圈,PU圈与地面接触,当电机轮转动时,电机定子是固定的,电机转子带动PU圈一起转动,从而带动板与人前进。现有的电机轮一般是通过止转螺丝将电机定子与漂移板的支架相对固定,当电机轮转动时,需要依靠止转螺丝的抗剪切力来承受整个漂移板的驱动扭力,而止转螺丝由于受到电机定子的尺寸限制,最大直径只能做到5mm,其抗剪切力是非常有限的,在漂移板工作时,一旦止转螺丝失效,就很容易发生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漂移板速降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漂移板作为一项新兴体育活动在全国许多高校被人们熟知,很多年轻人把这项运动作为堪称青春与活力的象征。那么,漂移板速降呢?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漂移板的速降既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但又是危险系数比较高的,但最刺激的还是速降,这个最主要的技术要求就是减速也就是走大S路线,(建议初学者最好不要冲,冲的话也要从比较缓的坡开始,然后再慢慢加大坡的缓度),最后再加一句:最好到人少车少的地方去玩,最主要的是安全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什么是白平衡漂移 白平衡漂移概念

全文共 3564 字

+ 加入清单

平衡,字面上的理解是白色的平衡。白平衡是描述显示器中红、绿、蓝三基色混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白平衡是电视摄像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它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的一系列问题。白平衡是随着电子影像再现色彩真实而产生的,在专业摄像领域白平衡应用的较早,现在家用电子产品(家用摄像机、数码照相机)中也广泛地使用,然而技术的发展使得白平衡调整变得越来越简单容易,但许多使用者还不甚了解白平衡的工作原理,理解上存在诸多误区。

它是实现摄像机图像能精确反映被摄物的色彩状况,有手动白平衡和自动白平衡等方式。许多人在使用数码摄像机拍摄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日光灯的房间里拍摄的影像会显得发绿,在室内钨丝灯光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而在日光阴影处拍摄到的照片则莫名其妙地偏蓝,其原因就在于白平衡的设置上。

白平衡是什么?怎么理解白平衡?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白平衡, 它指的是在图像处理的过程中, 对原本材质为白色的物体的图像进行色彩还原, 去除外部光源色温的影响, 使其在照片上也显示白色。

那色温是怎么理解的呢?这个概念其实有点绕, 它是开尔文通过黑体(blackbody) 这一理想光源, 在不同温度下, 所发出光线的颜色特性来定义的。黑体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它是这么一个物体, 能发光, 但会吸收掉任何来自外部的光线, 同时又会把吸收的所有能量以光的形式完全释放出来, 所以叫做黑体。黑体的温度单叫做开尔(K)。从 3300K 到 9300K 的温度变化情况下, 它发光的颜色分别是, 红色, 白色、蓝色。便于理解, 你可以这么想象, 火焰你肯定见过, 内焰温度较低, 外焰温度较高(蓝色), 内焰温度较低的地方是黄色的(暖色), 于是火焰最外面温度最高的地方反而会是蓝色的(冷色), 是不是有点反常识。而色温就是借助黑体的这个温度变化特性来量化色彩倾向的。色温数值低, 偏黄, 色温数值高, 偏蓝, 所谓的冷暖色调就是一种比较感性的叫法了。

《3300K

暖色

3300~6000K

白色

》6000K

冷色

以下是几个常见场景的色温:

烛光 1930K, 钨丝灯 2900K, 中午阳光 5600K, 蓝天 18000K

讲白平衡是如何修正之前, 有两个很重要的理论需要知道:

灰度世界理论:这个理论蛮有意思, 与其说是色彩学, 我觉得更像是统计学的范畴, 它认为任何一幅图像, 当有足够的色彩变化时, 其R, G, B分量均值会趋于平衡(即 RGB 三个数值相等, 也就是说应当是黑白灰类型的颜色)。这个理论在全局白平衡中得到广泛应用, 特点是能够利用更多的图像信息来做判断, 但在面对色彩较为单一的图像时就显得有些乏力了。

全反射理论:一幅图像中亮度最大的点就是白点, 即假设在 YCbCr 空间中Y值最大的点为白色, 以此来校正整幅图像。特点是只考虑色彩最亮的那部分, 跟上面的灰度世界理论正好相反, 在处理色彩偏单调的图像时效果好些, 但面对颜色丰富的图片时, 因为最亮的点不一定是白色的, 可能会出现偏色的情况。

这两个理论分别对应着两种色彩空间 RGB 和 YCbCr 调整白平衡的理论基础:判断一张图片白平衡是否准确, 如果不准确, 如何量化其偏离数值。

白平衡就是一个纠正画面整体偏色的过程, 那为什么人眼不需要呢?其实在你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 眼睛就已经对它进行了色彩修正。相机肯定没有人眼那么智能(至少现在没有), 概括的说, 它的自动白平衡算法就是设定一个范围, 如果拍摄照片的色彩平均值落在这个范围里面, 那就 OK, 说明无需修正。如果偏离出这个范围, 就需要调整参数, 并校正色彩数据直到其均值落入指定的范围内。这就是WB白平衡修正的过程。

下面就来简单介绍几个白平衡算法大致原理, 但具体的增益计算和数学建模过程就不作赘述了, 这东西正常人看了都会头大的。

1. 灰度世界算法(Gray World AssumpTIon)

这个算法原理很简单, 就是根据前面所说的灰度世界理论, 将原始图像的RGB均值分别调整到R=G=B即可。不完美的地方就是这个算法对颜色不丰富的图像敏感程度一般, 处理起来效果也就不会很理想, 局限性较大。

2. 标准差加权灰度世界算法(Standard DeviaTIonWeighted Gray World AssumpTIon)

标准差加权灰度世界算法是针对上一个算法的改进, 它的原理是把图像等分成几块, 然后对每个块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看里面颜色的丰富程度, 颜色多的就加权, 颜色少得就减少权重, 最后求和得出一个均值。根据这个相对精确的数值来进行RGB数值的修正。

3. 全反射算法(Perfect Reflector AssumpuTIon)

这个是基于前面介绍的全反射理论生成的算法, 理解起来也不难, 它认为中最亮的那个点就一定是白色的, 如果原始图像中最亮的那个点不是, 那就针对偏离白色的数值进行逆向修正。缺点就是如果图像色彩复杂或者就是没有高光点, 它的修正效果就会比较乏力。

上面三个算法比较简单, 运算量不大, 但各有优缺点, 也就进一步衍生出了更加有效但是却要复杂的多一些混合算法, 例如:亮度加权灰度世界算法与全反射算法的正交组合算法(QuadraticCombining Luminance Weighted Gray World & Prefect Reflector Assumption)。看这么长的名字就知道, 这个算法很复杂, 白平衡修正效果也是蛮不错的, 而且它本身是收敛的, 在对图像处理的时候不会带来太多损失, 但可惜运算量巨大, 对硬件资源的要求过高。

算法方面挺枯燥的, 非理工科对数学没兴趣的也可以直接略过, 大体知道这么回事儿就行。但我可以给出的结论是:最终效果越好的算法, 其复杂程度就越高, 运算量就越大, 对硬件电路的要求也高。具体的实现还需要在白平衡校正能力, 算法执行效率, 处理器硬件性能三个方面进行权衡。

而通过上面的了解你就会发现, 如果ISP图像处理器的性能够高, 白平衡算法施展的空间就会大了很多。某些时候白平衡不准确, 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与ISP性能跟不上有关, 当然, 这里也要看各家厂商在算法优化方面的功底。一般来说同一代各个品牌的旗舰处理性能差别不会特别大, 虽然软件方面下的功夫不容易看到, 但重要性确实毋庸置疑的, 能否把硬件整体性能充分发挥出来才是关键。

举例来说, 在单反刚刚数码化的那个年代, 相机的图像处理器性能比较低下, 难以承受高运算强度的白平衡算法的蹂躏, 于是很多单反相机(如佳能1D, 尼康D2, 奥林巴斯E-1等) 机身上是有一个白平衡感应装置的(就是机身正面的那个小白点), 这个可以辅助提高白平衡准确度。到后来随着相机图像处理器的性能飙升, 大概是从富士通给尼康代工的Expeed一代处理器开始, 就取消了外置白平衡感应器这个装置。通过越来越多的RGB测光分区数, 配合越发强大的处理器来进行更加准确的色温修正。这里多说两句, 分区越多, 白平衡采样处理就越准确, 但同时也会带来计算量上面的飙升, 从最初的只有几个分区, 到 D800 上面用的 9.1 万像素 RGB 感应器, 在同时完成测光和白平衡计算的同时, 甚至还能够余出力气进行人脸识别, 背后那块改用了 ARM 架构 Expeed 3 才是最大的功臣。而像 DC 啊, 手机摄像头啊这类连续取景的相机, 则是用前一帧图像的处理结果应用到后面的图像上去的, 实现方式同单反上面那个单独的测光感应器还不太一样的。这是产品本身结构差异性导致的。

下图这组图片中就是在设置不同的白平衡下拍摄的:

白平衡漂移

相机的设置菜单中有白平衡漂移/包围一栏,以前也没有用过,这次讨教以后知道可以根据场景与需要加以控制。遂在家中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拍摄对象是挂在墙上的一幅小品,光线是窗外的散射光。分别将白平衡漂移点放在中央、四个边上(离边缘差一个点)、以及四个角上,得到9幅图像如下:

用photoshop中的Camera RAW检查每幅图像,发现每个图像的色温和色调都不一样,具体为

中央:5150,+14

左侧:4450,+14

右侧:6200,+11

上侧;5100,-20

下侧:5150,+46

左上:4250,-16

左下:4450,+43

右上:6200,-27

右下:6100,+48

所以可以断定,其实改变白平衡漂移,就是人为改变色温与色调。为了证实这一点,又做了一个实验,将白平衡漂移点在中央(即无漂移)的图像,在Camera RAW中改变其色温与色调,改变后的值与漂移的图像的值一致,结果是改变后的图像与设置白平衡漂移得到的图像几乎完全一样:

由此可见,改变白平衡漂移,可以在拍摄前期得到需要的色彩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分类说明文:大陆漂移的原因

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大陆漂移原因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

地核():

蜕变():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mà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hé,地球的中心部分。tuì,发生质变。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3.“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4.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5.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6.D7.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