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汉书

汉书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汉书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汉书问题。

分享

浏览

1058

文章

11

《汉书》第八卷讲的什么内容 《书痴》里的织女为何会在第八章出现

全文共 1568 字

+ 加入清单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叫《书痴》的故事。男主郎玉柱是太守之子,但他父亲为官清廉,一生酷爱读书,所以家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到了郎玉柱这一代,反倒变的贫穷,已经到了需要贩卖家中物品补贴生活的地步,但父亲依然不肯出售他的那些藏书。有一天,郎玉柱在读《汉书》,读到第八卷时,突然发现了一个美人剪纸,这个美人此后还成了活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1、织女

说的是在彭城有一个秀才叫郎玉柱,非常喜欢读书。

一天,在读《汉书》的时候读到了第八卷,读到了一半,看到了有一个纱剪得美人夹在书卷中。他非常惊奇,就说,书中有颜如玉,这难道就是吗?他仔细拿起这一个纱剪得美人来看,看到上面还写着两个字“织女”。

他心里非常奇怪,每天把它放在书上观看,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正看着的时候,这个美人忽然坐了起来,慢慢的变大了,成了一个真人,这个秀才很高兴。

每天读书的时候就让这个女的坐在身旁,女的不让他读,他不听,忽然女的不见了,他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

忽然想起了当初这个纱剪美人藏的地方,就拿来《汉书》翻到了第八卷。果然找到了这个纱剪美人。于是,他趴在地上哀求,这个女的又变成了真人。后来这个秀才不听这个美女的话,又拿起书来读,女的又不见了。

他又到《汉书》的第八卷当中去找,果然又找到了。

到最后,这个女的变真人的事情传了出去,被知县知道了。知县就想看一看这个女的,就把这个秀才给抓住了。但是,女的不见了。后来,这个知县就把秀才家里的书集中在一起都烧了,秀才非常愤怒。到最后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做了大官,又把这个知县惩办了。2、《汉书》第八卷写了什么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一个细节,这个叫织女的仙女为什么会藏到《汉书》第八卷当中呢?

《汉书》是我国的前四史之一,是汉朝的班固撰写的,总共有100卷。这女藏到哪一卷里不行呢,为什么非得藏到八卷里面呢?《汉书》的第八卷有什么奇怪的呢?

我们就来看一下第八卷的内容是什么。

它记载了汉武帝的曾孙孝宣皇帝的事迹,这个孝宣皇帝叫做刘病己,他的身世也非常的坎坷。但是正是因为他经历非常坎坷,在他当了皇帝之后,也是非常有作为的一个人。

在他当皇帝的时期内,他曾经几次大赦天下,而且对民间的一些无依无靠的孤独人员都经常赐予钱财和物品,有的时候,遇到了祥瑞的事情,还对天下所有的人都赐爵一级。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天下又经常丰收。

史书记载,谷子一石五钱,也就是说,120斤的谷子只要五个铜钱就可以买到。所以说,那时候的人们生活是非常富足的。

在最后,史书上班固对他的评价是,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功光祖宗,业垂后世,可谓中兴。也就是说刘病己当皇帝的时候,天下是非常安定的一个时代。而且他的功绩可谓是汉朝的中兴时代。

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即便是当时最低下的一些工匠,也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是以前的朝代所不能及的。官吏也非常称职,民安其业。在外交,匈奴也能够稽首称臣。在汉朝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朝代了。3、蒲松龄用意

那么蒲松龄让神女一次又一次躲进《汉书》的第八卷里面,说明蒲松龄对《汉书》第八卷里面刘病己治理下的汉朝是非常赞同的,也是非常心向往之的。

拿现在的话说,这就是蒲松龄所埋下的一个彩蛋。否则的话,书中的神女为什么一次一次躲在《汉书》第八卷里面,为什么不躲在别的卷里面呢?所以说读书的乐趣就在于此。

那么,问题又出来了,织女下凡了,原来和她一起的牛郎哪去了?没有和织女一块下凡吗?

本人估计,这个织女和牛郎织女里面的织女应该不是一个人,要不,牛郎知道了,后果就很难预料了。而蒲松龄的本意则是说明书中自有颜如玉,但如不能学以致用,其结果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也是织女屡次不让郎秀才读书的原因。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更无一点尘。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读书的乐趣,也是每个读书人所追求的境界吧!

蒲松龄当然也不例外。

【作者简介】张长国,某县作协会员。

展开阅读全文

《汉书》: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书

全文共 2577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大量的古籍和记录,其中许多都与洛阳有关:要么是洛阳人写的,要么被描述为洛阳事件,要么是写在洛阳……在发黄的纸后面,有灿烂的智慧之光。在这个系列中,我们选择一些古籍来看看它们当时的样子。

当事物繁荣和衰落时,它们就会变得坚实。

明军重视谷物,但不重视黄金和玉石。

按照人民的心意,有三件事要补充:第一,主要用足,第二,人民要少给,第三,要鼓励农民劳动。

在汉初,虽然有三章,但网错过了吞船的鱼。但是,彝族三个民族仍然有一个伟大的创造的秩序。

-韩曙

韩曙(网络地图)

儿子继承了父亲的书《韩曙》

"石之良是第一个移动和巩固."在历史学家看来,班固的《汉书》和司马迁的《史记》同等重要。事实上,两者之间有某种联系。他们的“联系人”是班彪,班固的父亲。

班彪,西汉末年生于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他来自一个显赫的家庭,收藏了大量的书籍。他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当时,许多人继续写《史记》,他也“继续收集过去的历史遗迹,阅读不同的故事,并制作了65份《史记》”。这是韩曙的雏形。

不幸的是,52岁的班彪在这本书完成之前就去世了。当时是公元54年,他的大儿子班固23岁,还在洛阳国子监读书。

班固肖像(网络地图)

班固自幼聪明,能“吟诗作赋”。当他长大后,他读了很多书,是一个真正的天才。父亲死后,他离开洛阳,回到了扶风的老家。在此期间,他发现班彪“在继续研究之前并不了解历史的细节”,于是决定步其父的后尘,在《史记》的基础上写“韩曙”。没想到,他差点给他造成一场大灾难。

原来,在公元62年,有人向法院报告说,班固“把自己变成了国家历史”。汉明帝生气时,班固被关进监狱,他的手稿被检查。幸运的是,他的弟弟班超,赶到洛阳,首都,并告诉汉明帝的初衷,他的父亲和哥哥写历史。汉明帝看了手稿后,发现班固受了委屈,任命他为蓝泰石林。后来他被提升为学校书法家。他被要求修改皇家图书馆,继续在洛阳学习历史。

应该说,朝廷仍是好待班固的,但他才华横溢,只能是个小郎官,他的心难免不平衡。公元89年,58岁的班固投靠了窦家。他跟随窦宪到北方去招募匈奴人。他在杨希嫣山(今蒙古的汉喀山)为自己题写了凤眼澜山。他雕刻石头记录自己的成就,回国后进入窦县幕府。

离窦宪太近并没有给班固带来多少好处。公元92年,高震的统治者窦宪被迫自杀。班固也被洛阳震惊,在狱中被杀,享年61岁。这时,韩曙还没有写完,汉和帝就命令他的妹妹班昭继续写作。班昭参照洛阳东莞藏书阁所存资料,在同一县马云的协助下,完成了其余“表”和“录”的书写。

创造编年史的风格

《韩曙》一出版,“这本书对当事人来说非常重要,学者们总是咬着它背诵。”人们发现,虽然它在体例上引用了《史记》,但它有许多创新之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传记通史。它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西汉初年的几千年历史。《汉书》又称《前汉书》,记载了从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新朝王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的230年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以朝代为界的断代史,包括12部传记、8张表、10部记录和70部传记。后来的历史学家参照韩曙修改了他们的历史。

历史记录(网络图)

从内容上看,《韩曙》使用了大量的诏令、奏章、诗歌等。,并在原文中记录了许多原始史料,因而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例如,《贾谊传》中的“治安政策”和《公孙弘传》中的“圣贤良策”都不包括在《史记》中。

此外,《韩曙》还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文艺志》等。许多条目的内容贯穿古今,不限于西汉。例如,《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演变,也包含了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例如,《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它考察了各种学术派别的起源,记录了世界上现存的书籍。而专列《地理》的官方历史,也是从《韩曙》开始的。

在班固生活的时代,汉朝疆域辽阔,国力强大,水陆交通发达。原来的地理作品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韩曙》专门列出了《地理志》,记载了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包括行政区划、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从而为子孙后代保存丰富的地理数据。后来,历代官方历史上的《地理志》和《全国普通地理志》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它们。

很少有“全文和全部细节”

毫无疑问,韩曙的价值和地位无法与后世的通史相比。班固的文学才华是后世一般历史学家所不能企及的。尽管如此,后人对他有不同的看法。

没有必要提及表扬。班固与司马相如、杨雄、张衡并称“汉代四大赋家”。在韩曙,他还使用简洁、整齐、措辞优雅的句型。然而,郑松·乔在《同治》中批评他说,“班固浮华之人无学术知识,专事剽窃”。班固学识渊博。他不可能一点学术知识都没有。这显然太绝对了。

《后汉书》的作者叶凡对班固的评价更为中肯。他说:“(司马迁)直文字和考虑,(班)固定文字和考虑。”他补充道:“事件的固定顺序不会激发矛盾,不会抑制抵抗,支持但不会玷污,详细但有身体……”也就是说,班固叙事理性,写作连贯,能够自始至终解释一个事件的始末。然而,他也说:“它的讨论经常把死亡节放在一边。不管它是否公正,不杀人而成为仁是美丽的。它轻视正义,让节日变得廉价。”这意味着班固的义利观不高。

《后汉书》(网络地图)

的确,在《史记》中,司马迁的著作有关于平原君、聂政、荆轲等。所有自杀的人都非常重视正义。有了“太师龚玥”的直接评论,他们总是让人兴奋不已。韩曙呢?我不知道是因为班固太过理性,还是因为他“痴迷于这个世界”,经常“一事无成”。幸运的是,他达到了“小心理解情况”的目标,这是非常罕见的。

在《韩曙》的各种版本中,最早的版本是《春花》,刻于北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现已不复存在《白河研究》的拥有者、洛阳古籍收藏家赵会元说,在《春华》之后,北宋有游静本、宋祁本、Xi宁本和宣和本。其中,游静版是现存最早的版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尚未全面流传。南宋时期,清源本有100卷,系以宋祁本为基础,参考了宁本。它们现在存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明代的国子监本和清代的英雄祠都继承了这一版本。

“白河书屋是汉代明代书评林,清同治八年金陵书局仿吉谷葛版《韩曙》。这两本书都来自司马迁的家乡陕西省的韩市晁先生说,当时他有一套明末程铮的《史记》。首尔的读书俱乐部非常想交换“韩曙”。他认为“韩曙”花了近半个世纪才完成,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所以他同意了。

"这样,当《史记》回到韩城,《汉书》回到洛阳,大家都很高兴."赵先生笑着说。

展开阅读全文

汉书作者 汉书是谁写的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展开阅读全文

汉书遗址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汉书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汉书遗址位于大安市月亮泡乡汉书村东北1公里的月亮泡南岸一个隆起的黄土岗上,经考证,汉书遗址属青铜时期人类生活的遗存。

汉书一期文化居民较广泛地使用了青铜器,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当时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制。已迈向了阶级社会的门槛,其年代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

汉书二期文化遗物相当丰富,有陶器、骨角器、石器、青铜器及少量铁器。当时人民已过上了定居生活,农业、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制陶业也有了相当发展和进步,并且出现了原始纺织业。汉书二期文化年代下限相当于西汉,其族属可能是当时活跃在松嫩平原的夫余族。

吉林白城

展开阅读全文

后汉书赵憙传翻译 赵憙字伯阳翻译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郡宛人。年轻时就有节操。堂兄被人杀死,没有孩子,赵憙那时只有十五岁,一心想着为兄报仇。于是操练兵器,结交宾客,后来就去复仇。而仇家全部都病倒了,没有人可以抵抗他。赵憙以为因病报仇把人杀死,不是仁者想法,暂且放弃而离去。回头对仇者说:“如果你们的病好了,应该远远避开我。”更始即位,舞阴县城大姓李氏拥城不降。更始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信守节义,非常著名,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就征召赵憙。那时候赵憙还不到二十岁,召见后,便任命他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让他到舞阴,李氏就向他投降。光武攻破了王寻、王邑,赵憙受了伤,有战功,回来后拜为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平素与邓奉友善,多次写信给他,恳切地指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诬告赵憙与邓奉合谋,帝以此感到怀疑。等到邓奉失败,光武帝搜得赵憙写给邓奉的信,于是大惊道:“赵憙真是一位长者啊。”后来拜为怀县县令。大姓李子春起初担任琅邪相,豪强掠夺兼并,为人所患。赵憙一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未查出,就极力查问其中的奸情,逮捕拷问李子春,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为他说情的达数十人,最终没有听从。当时赵王刘良病重将死,光武帝亲临看望赵王,问他有什么要说。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相好,今犯罪,怀令赵憙想杀他,愿乞求留其性命。”帝说“:官吏奉法,法律不可歪曲,你再说还有什么要求。”赵王再没有说话。这年,升任赵憙为平原太守。

当时平原的盗贼有很多,赵憙与诸郡讨伐追捕,斩其首领,余党受其株连者数千人。赵憙上书说:“恶人作恶罚及其身就行了,可将他们徙往京城近郡的地区。”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就将他们全部迁移安置到颖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锄掉奸恶之徒。后来青州发生大蝗灾,蝗虫一侵入到平原郡地界就会死掉,平原境内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被授予太尉官职,赐爵关内侯。当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都来入朝修好,帝令赵憙主持边疆事务,打算作长久规划。建初五年,赵憙生病,帝亲临探视。等到病逝之后,帝亲往临吊。时年八十四岁,谥曰正侯。

展开阅读全文

汉书卷六十七朱云翻译 汉书卷六十七朱云全文及翻译

全文共 1738 字

+ 加入清单

朱云,字游,是鲁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多,仪容伟岸,凭借勇力闻名。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崇敬他。

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命令五鹿充宗和《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和能言善变,诸儒没有谁能和(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从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令。

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我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回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说:“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当死不能赦免!”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能够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啊!”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在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在当世著称。假如他说得有理(对),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本来应该容纳他。我斗胆用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等到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整修一下,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

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户县的颖村中,教授学生。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做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用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观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我难道是想做丞相的小吏么?”薛宣就不敢再说这事。

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须容身,墓穴只须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

原文: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①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展开阅读全文

后汉书范式传并翻译 后汉书独行列传翻译

全文共 1927 字

+ 加入清单

《后汉书·范式传》翻译:范式,字巨卿。他是山阳郡金乡县人,又名汜。范式年少时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结为好友。张劭,字元伯。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

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信他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范式当了郡里的功曹。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征早晚尽心照料着他。元伯临终时长叹说:“不能看到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真是万分遗憾呀!”子征说:“我和君章对您如此尽心,还不能算是至死不相负的朋友,你还要找谁?”元伯说:“像您二位这样,是我活着时的好友。山阳郡的范巨卿,才是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不久就死了。一天,范式突然梦见张劭戴着黑色帽子,帽上垂着缨带,急匆匆地走来,叫他说:“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了,要在某一时下葬,永归黄泉。您如果还没忘了我,能不能再见我一面?”范式惆怅地惊醒,悲伤长叹,大哭一场。他把事情全部向太守做了报告,请求让他前去奔丧。太守虽然心里并不相信,但不忍心违抗他的深情,就允许了这件事。

范式于是就穿上为朋友吊丧的服装,到下葬的那天,坐着快马奔赴那里。范式还未赶到时,灵柩就已经出发了,到了墓地,要下葬了,但灵柩却不肯进入墓穴。元伯的母亲抚摸着灵柩说:“元伯,难道你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于是就停下灵柩等了一段时间,就看到有辆白马拉的素车,远远号哭而来。元伯的母亲看着那车,就说:“一定是范巨卿来了。”巨卿一到,就叩拜灵柩说:“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异路,从此就永别了。”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动得流下眼泪。范式就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灵柩这才缓缓向前。然后,他又留在坟地,为元伯修坟种树,才离开那里。

后来,范式又回到了京城,到太学去求学。当时长沙的一个儒生叫陈平子的也在一起求学,但和范式从来没有见过面,平子染病快要死去,对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山阳郡的范巨卿,是节烈的贤士,可以死相托。我死后,把尸体浅埋在巨卿的门前。”然后就撕下块白布写了一封信,留给范式。他死后,妻子就遵照他的遗言去做。当时范式正好出行刚刚回来,读了信看见了坟墓,感伤不已,哭着向坟墓作揖,把他看作自己的死友。然后就护送照料平子的妻儿,亲自把灵柩护送回临湘。在离目的地四五里的地方,他就把白布写的信放在灵柩上,哭着告别离开了。平子兄弟得知这件事,马上就去找他,但再也找不到。长沙的上计掾史到京城办事时,上书表彰范式的事迹,三府都要征辟他,他都没有应召。范式后来升迁至庐江太守,享有威名,死于任上。

《后汉书·范式传》的原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汜。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醖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怳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

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7],将窆[8],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9]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

展开阅读全文

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人的意思 后汉书郭伋传翻译启示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人”的意思:郭伋担心失信于儿童们,就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约定的日期才进城。“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人”出自文言文《郭伋夜宿野亭》,这篇故事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伋恐违信的出处

“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人”出自《郭伋夜宿野亭》,原文如下: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迎拜于道。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须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

译文:

汉朝时代,有一个姓郭名叫伋的,表字叫做细侯,是茂陵地方的人,在并州地方做太守官。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到任不久便要去巡行部属郡美稷县(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有几百个小孩子,各自带了一根竹马,在道路旁拜迎。问他什么日子才可以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可是郭伋巡视回来,比从前告诉小孩们预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怕失去信用,就在野亭里住着,等到约定的日期,才走进境里来。以太守的尊严,和儿童在道路旁边说话,也不愿失信于儿童。郭伋宁愿在野亭再住一天来等候期限,可见他诚信到了极点啊。

展开阅读全文

后汉书范式传并翻译 范式传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县人,别名汜。年少时他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后来二人一起请假回老家,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约定的日期即将到来,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你们都已经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这么相信他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范式当了郡里的功曹。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征早晚尽心照料着他。元伯临终时长叹说:“不能看到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真是万分遗憾呀!”子征说:“我和君章对您如此尽心,还不能算是至死不相负的朋友,你还要找谁?”元伯说:“像您二位这样,是我活着时的好友。山阳郡的范巨卿,才是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没过多久便去世了。一天,范式突然梦见张劭戴着黑色帽子,帽上垂着缨带,急匆匆地走来,叫他说:“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了,要在某一时下葬,永归黄泉。如果您还没有忘记我,能不能来再见我一面?”范式惆怅地惊醒,悲伤长叹,大哭一场。他把事情全部向太守做了报告,请求让他前去奔丧。太守虽然心里并不相信,但不忍心违抗他的深情,就允许了这件事。

范式于是就穿上为朋友吊丧的服装,到下葬的那天,坐着快马奔赴那里。范式还未赶到时,灵柩就已经出发了,到了墓地,要下葬了,但灵柩却不肯进入墓穴。元伯的母亲抚摸着灵柩说:“元伯,难道你还有心愿未了吗?”于是就停下灵柩等了一段时间,就看到有辆白马拉的素车,远远号哭而来。元伯的母亲看着那车,就说:“一定是范巨卿来了。”巨卿一到,就叩拜灵柩说:“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异路,从此就永别了。”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动得流下眼泪。范式就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灵柩这才缓缓向前。然后,他又留在坟地,为元伯修坟种树,才离开那里。

后来,范式又回到了京城,到太学去求学。当时长沙的一个儒生叫陈平子的也在一起求学,但和范式从来没有见过面,平子染病快要死去,对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山阳郡的范巨卿,是节烈的贤士,可以死相托。我死后,把尸体浅埋在巨卿的门前。”然后就撕下块白布写了一封信,留给范式。他死后,妻子就遵照他的遗言去做。当时范式正好出行刚刚回来,读了信看见了坟墓,感伤不已,哭着向坟墓作揖,把他当成自己的死友。然后就护送照料平子的妻儿,亲自把灵柩护送回临湘。在离目的地四五里的地方,他就把白布写的信放在灵柩上,哭着告别离开了。平子兄弟得知这件事,马上就去找他,但再也找不到。长沙的上计掾史到京城办事时,上书表彰范式的事迹,三府都要征辟他,他都没有应召。范式后来升迁至庐江太守,享有威名,死于任上。

展开阅读全文

后汉书窦宪传翻译 窦融列传第十三翻译

全文共 1339 字

+ 加入清单

《后汉书·窦宪传》的翻译如下:窦宪,字伯度。他的父亲窦勋被杀,因此窦宪从小就是孤儿。建初二年,窦宪的妹妹被册立为皇后,窦宪被任命为郎官,不久又升任为侍中、虎贵中郎将。窦宪的弟弟窦笃,担任黄门侍郎的职位。兄弟两人都受到了皇帝的亲幸,一同在宫中侍奉,受到赏赐无数,荣宠日盛。

自王侯、公主到阴、马各个皇后家族,没有不畏惧忌惮的。窦宪仗着宫中的权势,便以低贱的价格强行夺取了沁水公主的园田,公主畏惧逼迫,不敢计较。后来肃宗的车驾经过园子,用手指着园子问窦宪,窦宪语塞无法应对。后来事情被察觉,皇帝大怒,召见窦宪并责备他。此后虽然没有判定窦宪的罪过,但也不再对他委以重任了。和帝即位,太后掌管政权,任命窦宪为侍中,掌管宫内机密要事,宣布诏令。内外协调依附,没有产生嫌隙。

窦宪性情比较暴躁。起初,永平年间,谒者韩纡曾经审理他父亲窦勋的案件,于是窦宪便派遣刺客杀了韩纡的儿子,以其儿子的头颅来祭祀窦勋的坟。后派遣刺客在屯兵宿卫的地方杀了齐殇王子都乡侯刘畅,事情真相被发觉,太后震怒,将窦宪幽禁在内宫。窦宪担心被杀,便自行请求带兵攻打匈奴以此救赎自己的罪过。当时恰好南单于请求出兵北伐匈奴,于是便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金官印紫绶带,属官则依据司空的编制,任命执金吾耿秉为副将,征召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等十二郡的骑士,以及羌胡兵出塞。第二年,和北单于在稽落山交战,大破北单于的军队,敌军阵营崩溃,北单于逃走,追击敌军各个营部。窦宪、耿秉便登上燕然山,和边塞相距三千多里,在石头上刻下此次的功劳,记录下汉室的威德,并命令班固为此作了铭文。

和帝水元元年九月,皇帝下诏让中郎将拿着符节前往五原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窦宪执意推辞,朝廷又赏赐策书加以赞许。旧时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下,设置属官时要依照太尉的编制。窦宪权震朝廷,公卿们也都看着在上者的意思曲意迎合,上奏窦宪的职位应该在太傅之下,三公之上。窦宪休整军队返回京师。于是大开仓府,慰劳赏赐将士,他所带领的各个郡守的子弟,全部得到了太子舍人的职位。兄弟四家竞相休整府邸,穷极工匠。

窦宪因为北匈奴的势力薄弱,便想要将它消灭。第二年,派遣耿夔等人带兵在金微山攻打北匈奴,并大破北匈奴军,俘虏敌军众多。窦宪平定匈奴之后,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类的人,都被安置在幕府,主要掌管文章之类的工作。刺史、守令大多出于他的门下。由此朝臣震慑,望风秉承他的旨意。

窦宪依仗着自己功劳巨大,骄横放纵得越来越厉害。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等图谋弑杀皇帝。皇帝私下里知道了他们的阴谋,于是便和亲近的中常侍郑众商议诛杀他们的策略。后又派遣谒者仆射收回了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更改为冠军侯。皇帝又因为太后的原因,不想以谋逆的罪名诛杀窦宪,于是便挑选一些严厉出色的国相监督他们。窦宪回到封地,被逼迫自杀。

论说:卫青、霍去病依仗强大的汉朝军队,连年和匈奴作战,国家耗损过半,却并没有战胜狡猾的敌军,后世人犹且传颂他们为忠臣良将,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终生俱付于此的缘故吗!窦宪带领羌胡军队以及边境地区聚集来的兵力,一举攻破了北方匈奴的宫廷。列举他的功绩,要比前代多得多,而后世人却没有称颂的,大多是因为放大了他之后的过失而抹去了他之前的功劳。

展开阅读全文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汉书》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文帝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农人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若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厝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略有删改)

【注释】①跸:帝王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拜释之为廷尉()(2)使骑捕之,属廷尉

(3)此人亲惊吾马()(4)民安所厝其手足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

译文:

(2)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译文:

12.你认为文帝和张释之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答:

(二)(16分)9.(4分)拜:任命,授给官职;属:同“瞩”,委托、交付;惊:使……受惊,惊吓;厝:放,放置。(每个1分)10.(2分)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每处1分)11.(6分)(1)(3分)我认为皇帝的队伍走过去了,从桥下出来后,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跑开。(得分点:“以为”“既出”“走”,句子通顺,意思正确)(2)(3分)如今有照法律应像这样判决,如果改变判罚标准加重他的罪,这样我们的法律就不能被人民信服。(得分点:“是”“更”“信”,句子通顺,意思正确)12.(4分)(4分)文帝善于纳谏,有错能改(2分)。张释之刚正不阿,敢于谏言(1分);秉公执法(依法办事)(1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