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范式

范式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范式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范式问题。

分享

浏览

5412

文章

7

后汉书范式传并翻译 后汉书独行列传翻译

全文共 1927 字

+ 加入清单

《后汉书·范式传》翻译:范式,字巨卿。他是山阳郡金乡县人,又名汜。范式年少时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结为好友。张劭,字元伯。后来两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

后来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信他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范式当了郡里的功曹。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征早晚尽心照料着他。元伯临终时长叹说:“不能看到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真是万分遗憾呀!”子征说:“我和君章对您如此尽心,还不能算是至死不相负的朋友,你还要找谁?”元伯说:“像您二位这样,是我活着时的好友。山阳郡的范巨卿,才是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不久就死了。一天,范式突然梦见张劭戴着黑色帽子,帽上垂着缨带,急匆匆地走来,叫他说:“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了,要在某一时下葬,永归黄泉。您如果还没忘了我,能不能再见我一面?”范式惆怅地惊醒,悲伤长叹,大哭一场。他把事情全部向太守做了报告,请求让他前去奔丧。太守虽然心里并不相信,但不忍心违抗他的深情,就允许了这件事。

范式于是就穿上为朋友吊丧的服装,到下葬的那天,坐着快马奔赴那里。范式还未赶到时,灵柩就已经出发了,到了墓地,要下葬了,但灵柩却不肯进入墓穴。元伯的母亲抚摸着灵柩说:“元伯,难道你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于是就停下灵柩等了一段时间,就看到有辆白马拉的素车,远远号哭而来。元伯的母亲看着那车,就说:“一定是范巨卿来了。”巨卿一到,就叩拜灵柩说:“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异路,从此就永别了。”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动得流下眼泪。范式就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灵柩这才缓缓向前。然后,他又留在坟地,为元伯修坟种树,才离开那里。

后来,范式又回到了京城,到太学去求学。当时长沙的一个儒生叫陈平子的也在一起求学,但和范式从来没有见过面,平子染病快要死去,对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山阳郡的范巨卿,是节烈的贤士,可以死相托。我死后,把尸体浅埋在巨卿的门前。”然后就撕下块白布写了一封信,留给范式。他死后,妻子就遵照他的遗言去做。当时范式正好出行刚刚回来,读了信看见了坟墓,感伤不已,哭着向坟墓作揖,把他看作自己的死友。然后就护送照料平子的妻儿,亲自把灵柩护送回临湘。在离目的地四五里的地方,他就把白布写的信放在灵柩上,哭着告别离开了。平子兄弟得知这件事,马上就去找他,但再也找不到。长沙的上计掾史到京城办事时,上书表彰范式的事迹,三府都要征辟他,他都没有应召。范式后来升迁至庐江太守,享有威名,死于任上。

《后汉书·范式传》的原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汜。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醖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怳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

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7],将窆[8],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9]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

展开阅读全文

后汉书范式传并翻译 范式传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县人,别名汜。年少时他在太学游学,成为儒生,和汝南郡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后来二人一起请假回老家,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要回京城,我会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后就共同约定了日期。约定的日期即将到来,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布置好酒食恭候范式。母亲说:“你们都已经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这么相信他呢?”元伯回答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来了,二人升堂互拜对饮,喝得十分畅快后才相互告别。

范式当了郡里的功曹。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同郡的郅君章、殷子征早晚尽心照料着他。元伯临终时长叹说:“不能看到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真是万分遗憾呀!”子征说:“我和君章对您如此尽心,还不能算是至死不相负的朋友,你还要找谁?”元伯说:“像您二位这样,是我活着时的好友。山阳郡的范巨卿,才是我的至死不相负的朋友。”没过多久便去世了。一天,范式突然梦见张劭戴着黑色帽子,帽上垂着缨带,急匆匆地走来,叫他说:“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了,要在某一时下葬,永归黄泉。如果您还没有忘记我,能不能来再见我一面?”范式惆怅地惊醒,悲伤长叹,大哭一场。他把事情全部向太守做了报告,请求让他前去奔丧。太守虽然心里并不相信,但不忍心违抗他的深情,就允许了这件事。

范式于是就穿上为朋友吊丧的服装,到下葬的那天,坐着快马奔赴那里。范式还未赶到时,灵柩就已经出发了,到了墓地,要下葬了,但灵柩却不肯进入墓穴。元伯的母亲抚摸着灵柩说:“元伯,难道你还有心愿未了吗?”于是就停下灵柩等了一段时间,就看到有辆白马拉的素车,远远号哭而来。元伯的母亲看着那车,就说:“一定是范巨卿来了。”巨卿一到,就叩拜灵柩说:“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异路,从此就永别了。”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动得流下眼泪。范式就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灵柩这才缓缓向前。然后,他又留在坟地,为元伯修坟种树,才离开那里。

后来,范式又回到了京城,到太学去求学。当时长沙的一个儒生叫陈平子的也在一起求学,但和范式从来没有见过面,平子染病快要死去,对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山阳郡的范巨卿,是节烈的贤士,可以死相托。我死后,把尸体浅埋在巨卿的门前。”然后就撕下块白布写了一封信,留给范式。他死后,妻子就遵照他的遗言去做。当时范式正好出行刚刚回来,读了信看见了坟墓,感伤不已,哭着向坟墓作揖,把他当成自己的死友。然后就护送照料平子的妻儿,亲自把灵柩护送回临湘。在离目的地四五里的地方,他就把白布写的信放在灵柩上,哭着告别离开了。平子兄弟得知这件事,马上就去找他,但再也找不到。长沙的上计掾史到京城办事时,上书表彰范式的事迹,三府都要征辟他,他都没有应召。范式后来升迁至庐江太守,享有威名,死于任上。

展开阅读全文

数据库的3个范式之间的区别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个数据库的学习者,搞懂关系数据库三大范式是很有用的。很多人对数据库的3个范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都不太了解,今天整理了数据库的3个范式之间的区别,大家可以了解下:

数据库的3个范式之间的区别?

第一范式(1NF):属性不可拆分或无重复的列 。

这个简单,就是一个属性不允许再分成多个属性来建立列。事实上,在目前的DBMS中是不可能拆分属性的,因为他们不允许这么做。

第二范式(2NF):完全函数依赖 。

先讲讲什么是部分函数依赖。

部分函数依赖,就是多个属性决定另一个属性,但事实上,这多个属性是有冗余的。例如,(学号,班级)->姓名,事实上,只需要学号就能决定姓名,因此班级是冗余的,应该去掉。

满足第二范式的数据库设计必须先满足第一范式。

因此第二范式的目标就是消除函数依赖关系中左边存在的冗余属性。

3.第三范式(3NF):消除传递依赖不依赖于其他非主属性(消除传递依赖)。

满足第三范式的数据库必须先满足第二范式。

也就是,数据库中的属性依赖仅能依赖于主属性,不存在于其他非主属性的关联。

例如,图书,图书室的关系。图书包括编号、出版商、页码等信息,图书室包括图书室编号、所存图书(外键)。其中,图书室的表中不应该存储任何图书的具体信息,而只能通过主键图书编号来获得对应图书的信息。

4.BC范式(BCNF):

(1)所有非主属性对每一个码都是完全函数依赖。

(2)所有的主属性对于每一个不包含它的码,也是完全函数依赖。

(3)没有任何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非码的任意一个组合。

R属于3NF,不一定属于BCNF,如果R属于BCNF,一定属于3NF。

5.第四范式(4NF):

对于每一个X->Y,X都能找到一个候选码( 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表示一个元组,而其真子集不行,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

数据库的3个范式之间的区别?以上就是详细的介绍内容。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应该对数据库的3个范式有了一定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一文读懂金融市场交易范式变革:自动做市商制度AMM

全文共 6488 字

+ 加入清单

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皇家学会发表了一场著名的演讲。他在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只不过出现了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汤姆生的演讲代表了19世纪末物理学界的主流思潮:经典物理学基础牢固,臻善臻美,往后难有作为。但汤姆生很可能没有想到的是,两朵小乌云随后带来了狂风暴雨,经典物理学大厦被瞬间颠覆,物理学由此进入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新时代。

百年后的2020年,金融市场上正在发生同样的事情。交易制度一直是金融市场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经过200多年的发展,金融市场从最初的询价交易制度发展到后来的做市商交易制度,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兴起的竞价交易制度,金融市场呈现出丰富纷繁的交易制度。

资料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很多市场人士认为,目前的金融市场交易制度已经趋近成熟,稳定于“询价、报价、竞价”三种交易制度,难以再生产新型的交易制度。但2020年横空出世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项目Uniswap,却采用一种新的交易范式: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AMM(Automated MarketMaker,自动做市商)。

一、金融市场交易的范式革命---自动做市商(AMM)

范式(paradigm)一词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库恩认为只有导致科学革命,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的一套理论体系才能被称之为范式,而自动做市商(AMM)很明显属于此类。因为自动做市商制度(AMM)不仅仅只是实现了交易自动化,无人化,更重要的是它为金融市场引入了一种全新的交易方法和理念,是从“0到1”的创新。

想要理解AMM带给金融市场的变革,需要先了解现有的金融市场交易制度。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尤其是自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以来,金融市场目前有两种主要的交易制度:竞价制度和做市商制度。

图2. 金融市场现有交易制度

资料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首先是竞价制,竞价交易是市场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委托给代理经纪商),在市场的交易中心以买卖双向价格为基准,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等规则进行撮合达成交易的一种制度。因为价格由买方订单和卖方订单共同驱动,所以又称指令驱动制度。竞价制又分为集合竞价和连续竞价,其中在集合竞价制中,交易的买卖分时段性,是在某一规定的时间,将不同时点收到的订单集中起来进行匹配成交;而连续竞价制度,则是在各个时点连续不断地进行交易,只要存在两个相匹配的订单,交易就会发生。

其次是做市商交易,又称为双边报价交易,是指以报价商为市场的价格维护人,报价商向市场同时报出买价和卖价,市场的买家和卖家根据报价与之成交,而买家和卖家之间不直接成交的交易组织模式。该交易方式依赖做市商的报价来完成买卖,所以又称报价驱动制度。做市商制度又分为垄断型做市商制度和竞争型做市商制度,前者的由交易所指定一个券商来负责某一股票的交易,后者则是每一种股票同时由多个做市商负责。

图3. 竞价制度和做市商制度示意图

资料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无论是竞价制度还是做市商制度,两者依赖订单薄(Order Book),即需要将订单挂至订单薄上,以价格作为信号进行交易。在竞价制度中的要求撮合是按最有利于交易双方的价格买卖资产;同样地,做市商制度中要求做市商必须事先报出买卖价格,而投资人在看到报价后才能下达交易委托。

图4. 竞价制度下的订单薄示意图

资料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然而,以Uniswap为代表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则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交易制度---不需要订单薄,也不需要交易对手方(做市商),即可完成资产的自动交易兑换。这神奇的交易模式背后仅仅是依赖一个简洁的数学模型:x* y = k,其中x,y分别代表需要交易的两种资产的数量,而k是一个固定的常数。因此这类自动做市商又被称为常数函数做市商(constant function market makers,简称 CFMM)。

一般而言,CFMM中包括三类参与方,如下表所示。在这三类参与方中,最重要的角色是流动性提供者(LP),负责向Uniswap的智能合约中注入自己的资产,作为资产储备池,为交易提供流动性,并以此获取交易费用收益。其次是套利者,他们负责修正交易价格,保证交易价格与市场价格一致,但也会产生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给流动性提供者带来亏损的风险。

资料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我们以Uniswap中资产A和资产B的交易为例。在交易开始前,我们需要向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中注入x数量的资产A和y数量的资产B来作为流动性储备,即在公式x*y=k中, x,y和k的初始值由流动性提供者(LP)确定。因为资产A和资产B之间的初始价格P = x / y,所以当第一个流动性提供者(LP)把自己认为等价值的资产A和资产B充值到此智能合约中,就可以实现初始价格P的设置。

假如一个交易者想用m个资产A购买一定数量的资产B(忽略交易手续费,在实现中,这部分交易手续费将保留在资产池中并成为流动性提供者的收益),为此他需要向Uniswap的智能合约发送m个资产A。为了保证k值不变,那么智能合约需要向投资者支付n个资产B,即

公式(2)即决定了支付给交易者的资产B数量n。

从图像上看这一交易过程更为简洁:因为k是一个固定的常数,所以两种资产的数量x和y只能在下图中的反比例函数图像上运动。开始时(x,y)在图中的a点,当交易者向智能合约打入A资产时,(x,y)的坐标来到b点;为了使(x,y)回到反比例函数图像上,必须减少B资产的数量,随后(x,y)运动到了新位置C,并完成交易。

图5. AMM交易流程示意图

资料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自动做市商制度打破了传统的交易制度模式,不需要订单薄,也不需要做市商报价或者系统撮合,而是利用储备池中的流动性来完成资产的交易兑换;最重要的是,AMM的交易价格也不是由做市商的报价或交易者的订单确定,而是由资产池中两种资产数量的比值确定,因此它是一种流动性驱动的交易制度。

图6. 各交易制度的价格决定方式

资料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Uniswap的模型设计是基于两种资产进行交易,所以反映在二维图像上是一条双曲线;另一个著名的DeFi项目Balancer则对此进行了扩展,将CFMM推广到超过两种资产的情况,其恒定函数模型如下:

R 是每种资产的储备量,W 是每种资产的权重,k 是常数。从图像上看,Balancer将原来的二维双曲线扩展至多维,下图即在三维下的恒定值曲面图像。

图7.Balancer恒定函数模型在三维下的图像

资料来源:Balancer白皮书,欧科云链研究院

在Balancer的储备资产池中,尽管有多种资产,但与Uniswap平台一样,任意两种资产进行兑换时,如果资产数量只发生微小变动,其实际兑换价格实际上就是这两类资产的偏导数,即:

在金融市场交易制度日益复杂的今天,自动化做市商机制以x* y = k这样一个简洁的模型横空出世。自6月至今,CFMM类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在以太坊上迅速崛起,其月均交易额从年初的不足5亿美元迅速上升至目前的40亿美元。特别是Uniswap,其日均交易额突破1亿美元,超越了许多中小型交易所,达到美国最大加密资产交易平台Coinbase日均交易量的三分之一,这印证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大道至简。

图8. 去中心化交易所月均交易额变化

资料来源:Dune Analytics,欧科云链研究院

二、AMM是否能取代传统交易制度?

由于近几个月来AMM在以太坊上的大获成功,很多人都在讨论AMM能否取代传统的竞价和做市商制度。正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AMM凭借其极富数学简约之美的交易模型在市场上大放异彩,但也造就了它的缺陷不足。在与传统交易制度竞争时,AMM主要面临无法独立定价、无常损失和交易深度不足等问题,使得它很难取代传统的交易制度。

1. AMM的定价问题

首先是资产交易的独立定价问题。在竞价制度中,价格优先原则是竞价市场上普遍采用的撮合原则,而且被作为首要的优先原则,即第一优先原则。它要求经纪商在接受委托进行交易时,必须按照最有利于委托人的利益买进或卖出资产,即买进资产时,较高的买进价格订单优先满足于较低的买进价格订单;卖出资产时,较低的卖出价格订单优先满足于较高的卖出价格订单。除价格优先原则外,还有时间优先,数量优先,按比例分配等原则,但在世界各大金融市场上,尽管第二乃至第三、第四等撮合原则上差别很大,但第一原则一定是价格优先原则,以此保证交易制度的价格发现功能。

表2. 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撮合原则

做市商制度同样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做市商的收益主要来源于买卖差价,在对市场进行做市时,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这要求做市商必须充分利用市场信息,提出报价,与此同时,投资者根据做市商的报价做出投资决策,并将自己的交易信息及时反馈给做市商,随后做市商再根据手上的资产头寸和价格差异调整报价。因此,在做市商与投资者的共同推动下,市场可以发现真实的交易价格。资料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然而,自动化做市商制度却没有价格发现的功能。比如在某一资产的交易上,用户A(做市商A)挂出的是5 美元/ 手的买单,用户B(做市商B)挂出的是10美元/ 手的买单,在竞价制度或做市商制度下,用户B(做市商B)先实现交易,但在Uniswap平台上却无法保证用户B先成交。因为我们前面提到,AMM的价格是靠流动性驱动的,交易价格由储备池的资产情况决定,而非订单价格决定,即AMM只能产生交易价格,却不能发现市场价格。为此,AMM不得不引入套利者这一重要角色:一旦AMM平台上的价格与市场公允价格不同,就会出现套利空间,并将价格拉回正轨。

金融市场交易制度的核心是发现价格功能,无法发现价格的交易制度注定无法成为主流。因此,从未来发展看,自动做市商制度很难取代现有的竞价制度和做市商制度,但可以凭借其简洁灵活的交易特征,成为金融市场交易的补充。

2.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由于模型设计上的缺陷,AMM不得不引入套利机制以完善其价格机制。然而,这也带来了另一个严重后果---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无常损失实际上来源于套利行为。我们前面提前,AMM的交易价格与市场公允价格是脱轨的,为此需要套利者进来购买被低估的资产或卖出高估的资产,直到AMM 提供的价格跟外部市场匹配。因此,套利者的利润实际上来自于流动性提供者,由于套利给流动性提供者带来损失的这一部分就被称为无常损失。

我们以如下表格说明,在Uniswap的一个智能合约内有资产A1000份,资产B10份。

1)初始时刻,资产A的价格为1美元,资产B的价格为100美元,此时资产池总价值为1*1000+10*100=2000美元;

2)T2时刻,资产B的价格上升为110美元,此时资产池总价值变为1*1000+10*110=2100美元。注意到Uniswao此时的兑换价格为资产A数量与资产B数量的比值,即P=1000/10 =100,而在市场公允价格下,兑换价格为110美元/1美元=110,由此出现套利空间。

3)T3时刻,套利者向该智能合约注入48.81份资产A,换取0.47份资产B。套利结束后,资产A有1048.81份,资产B剩余9.53份,此时储备池内资产总价值为1048.81*1+9.53*110=2097.62美元,相较于套利前少了2.38美元,这部分损失即无常损失。

表3. 无常损失产生原理

资料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流动性提供者(LP)之所以为AMM提供流动性,是因为可以获取交易费用,然而无常损失的存在,提高了流动性提供者的风险。如果无常损失超过了流动性收益,那么LP将不再提供流动性。因此无常损失的大小是决定AMM类DEX能否正常运营的关键。

3.交易深度问题

交易深度是衡量市场交易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的是市场在承受大额交易时价格不出现大幅波动的能力。很多行业人士认为,只要向市场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就可以解决交易深度问题。对于以订单薄为基础的竞价制度和做市商制度确实如此,但对于AMM而言,其模型本身也会影响交易深度。

图9. Uniswap的定价图像

资料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交易制度,在提供相同流动性的情况下,AMM用户向交易合约中放入越多数量的资产A,换回的资产B数量越少,即交易价格越高。所以AMM的交易深度不仅仅取决于LP的大小(即k值),跟模型本身也有关。因此,尽管Uniswap简洁的交易模型给其带来了巨大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高滑点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储备池规模较小的交易对资产,无法支持大额交易,否则将支付更高的价格。随着AMM的日益火热,AMM的交易深度问题也成为用户和开发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三、自动做市商制度的未来发展

相较于传统交易制度,自动做市商具有自动化、低成本和高效的优势,但在定价权、无常损失和交易深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然而,如果考虑到自动做市商制度从创立至今只不过几年的时间,那么以苛责的眼光要求其做到尽善尽美并不妥当。实际上,自动做市商如今已经成为区块链行业中最热门的赛道之一,出于对未来转型和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前景的看好,许多大公司和创业都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推动该制度的完善。

1.无常损失的改善方案

究其本质,无常损失是由AMM平台价格与外部市场价格偏差产生的套利造成的。想要减少无常损失,必须要降低平台价格与外部市场价格之间的偏差。从理论上讲,这很难实现,因为AMM没有价格发现功能。然而我们却可以另辟蹊径---如果两种资产之间的兑换价格保持稳定,在AMM平台上进行交易时人们自然会以该兑换价格作为心理价格,那么价格偏差将会很小,无常损失也将很低。在区块链世界中,这类最理想的资产即稳定币,稳定币都以美元挂钩,价锚定在1美元,因此在稳定币之间的兑换上(如USDT与DAI之间的兑换),价格偏移将会很小,无常损失也最小。这也是Curve这类专注于稳定币交易的AMM类去中心化交易所迅速崛起的原因。

此外,行业内还有探索采用预言机提供价格的方案,以BancerV2为代表。只要预言机为智能合约提供真实准确的价格,就可以降低价格偏差,减小无常损失。需要强调的是,预言机只能减小无常损失,但无法解决无常损失问题。因为价格偏差的产生是由于AMM无价格发现功能引起的。价格预言机捕捉的仍然是历史价格,而非市场最新价格,这是一种对结果进行事后的修正,甚至不能像订单薄模式那样看到盘口价格(市场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2.交易深度的改善方案

x 是每种资产的储备量, n 是资产的种类, D 是一个不变量,代表储备中的价值,A 是“放大系数”,即一个可调的常数,提供一种类似杠杆的作用,影响资产价格的范围,并影响流动性提供者的利润空间 (即资产的波动性越高,A 也越大) 。

当投资组合比较均衡时,这个函数作为一个恒定总和函数而发挥作用,当投资组合变得更不均衡时,它转换为一个恒定乘积函数,由此实现了滑点与流动性的兼顾。

图10. Stableswap不变量与Uniswap(常积)、固定价格不变量的比较

资料来源:Stableswap白皮书,欧科云链研究院

四、总结

自动做市商制度是一项重大创新。尽管在交易深度、交易定价权等方面存在问题,但它具有去中介、自动化、交易快捷等优势,可在无订单薄的条件下完成交易,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交易范式。目前自动化做市商仍处于发展的萌芽期,但已经展现出惊人的潜力,期待未来看到更多的进展。

作者简介:欧科云链研究院是欧科集团旗下研究机构,主要研究内容围绕区块链产业和数字货币两大领域展开,与政府、企业、高校等都有密切的合作,在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欧科云链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区块链产业集团,总部设在中国北京,在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10 余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或办公室,旗下的欧科云链已在港交所上市。

展开阅读全文

一文了解 Arweave 存储计算新范式

全文共 3213 字

+ 加入清单

从 2020 年初开始,以太坊 defi 呈爆发式的增长,由 COMP,YFI 等引发的流动性挖矿导致以太坊急剧拥堵,矿工费一度提高至 500 Gwei,DeFi 手续费高达上百美金。以太坊拥堵不堪,亟需一种可扩展的智能合约方案。

10 月上旬,V 神发表评论 「以 Rollup 为中心的以太坊路线图」,开启了二层网络浪潮,ZK Rollups 和 Optimism Rollups 竞相出镜。ZK Rollups 和 OP Rollups 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证明模式,分别是:有效性证明和错误性证明。

ZK 的有效性证明是将一批次的交易和对应的完整性证明发送到以太坊的智能合约进行验证,如果验证正确则被合约接受,验证错误则拒绝交易;OP 属于错误性证明,是数据状态运营者将数据提交,并附加押金,在一段时间内任何人都可以发布非交互式的错误证明,如果这段时间内无人成功验证错误,则状态获得终局性,反之,成功证明错误则会罚没运营者押金。

ZK 和 OP 的区别在于对状态终局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我把 ZK 类比为 PoW,他是通过密码学算法验证结果有效性;而 OP 更像是 PoS,是运营者抵押资金(像 Staking 一样),采用了一系列的「治理」手段达到最终目的。ZK 由于密码学理论和技术的限制,由于其「指令集」过于简洁,难以处理复杂的业务程序;OP 的问题在于治理机制,需要将资金进行锁定并限制了流动性。

不管是 ZK 还是 OP,能对以太坊进行扩容的根本都在于对数据压缩和链外计算。如下图所示,为了节省一层网络的负载,数据进行了极大的压缩并将计算迁移到二层进行处理,此时一层存储的数据减少,并且只需要对状态进行验证即可,极大的降低了一层的负载。

但是降低负载并不代表无限负载。一层的区块大小和 gas 具有上限,并且在将来仍有大量的 gas 会消费在一层 DeFi 和组合性应用中,因此二层必定会和一层抢占资源,并且多个二层之间也会涉及到资源抢占问题。最终在有限资源下会不会存在某些二层无法上链、无法打包交易,那么二层是否会因此停机?就算二层不进行停机,一直在二层进行没有限制的交易,当资产需要要回到一层时,是否会存在过多的数据需要在一层验证,最终导致无法验证。另外,二层的组合行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以太坊是一台「世界计算机」,其设计初衷即是在区块链上完成计算和存储。在链上做计算意味着区块链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必须对计算过程进行处理,链上计算模式的成本不可能太低。就算采用二层的扩容方式,也仅仅是对数据和计算进行了压缩,但仍然需要计算过程(验证)在一层进行处理。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新的计算范式,与以太坊在链上计算的模式不同,该计算范式将计算完全放在链下,链上只作存储,此时区块链仅需要保证存储的可用性和确定性。假设一个计算的入参是确定性的,那么这个计算的输出结果也应该是确定的。比如 x + y = z 这个程序,如果 x 和 y 的值都是在链上记录,分别是 x = 1 和 y = 2,那么公式在任何地方计算结果 z 始终为 3。只要程序的参数在链上确定性的记录下来,那么程序其实也不需要在链上运行(任何人任何地方链下运行),其结果依然是确定可信的。由于计算过程与链完全解耦,计算参数完全依赖确定性存储,我们将这样的计算范式称为:存储计算范式。

图灵机,回归本源的存储计算范式

我们知道,不管是冯诺依曼结构还是哈佛结构的计算机,其本质都是一台通用图灵机。

图灵机是一台假想的机器,由一条无限长的纸带和一个带状态寄存器的纸带读取机器组成。读取器会在纸带上来回移动并将新的参数写入纸带。这样一台假想的机器可以进行任意复杂的计算(图灵完备)。

借助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将图灵机的纸带替换为区块链,可以得到下图中的新型计算模型(存储计算范式):

可以编写一个业务程序,将程序的代码提前上传到区块链上(上图区块高度 102)。任何人都可以将程序从可信的区块链中下载并运行起来,程序的读取和输出端都是区块链(纸带)。由于区块链具备可追溯、不可伪造的特性,因此链下程序的输入输出也具备确定性。程序加载来自区块链的确定性参数,最终生成的程序状态也是确定性的。

存储计算范式将程序的源代码、输入输出存储在区块链上。运行程序时,加载链上可信的源代码,对链上的可信参数进行链下计算,输出状态也必定具备一致性。任何人都可以运行程序,任何人运行的结果都一致的,达到可信计算的目的。

模型理论上可行,但将以太坊作为确定性存储依然过于昂贵,会到导致应用的成本激增。使用以太坊有限的区块大小作为存储也会使应用的扩展性大打折扣。借助 Arweave,一条以永久存储为目标的区块链,我们可以将存储计算范式进行实践。

Arweave 原理简介

Arweave 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文件存储协议,它具有一次性付费,永久存储文件的特点,它实现了一套简单的经济激励规则,让矿工能长久的存储数据。

永久存储是 AR 的核心功能,因此首先需要明确永久存储的成本。统计发现存储成本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降低,其中每 GB 的存储成本平均每年下降 30.57%。经计算,成本会收敛到一个常数,得出一个永久存储的成本。AR 使用这个收敛的永久成本作为数据存储的收费基准。下图所示,存储 1 GB 的数据消费 2.45 个 AR,花费约为 $9.8 (由于 AR 价格波动,存储花费也会有一定的波动)。

在有了收费基准后,怎么让矿工永久保存这些数据呢?AR 引进了全新的挖矿机制:开采一个新的区块时,会随机链到先前的一个「回忆块」,要求矿工证明可以访问这个回忆块的数据,才能开采出一个有效的新区块。这会激励矿工尽量多的存储历史区块。同时,该算法还激励矿工存储「稀有」区块,因为当稀有区块被选为回忆块时矿工能在更小的竞争下开采出新的区块,以达到数据永存的目的。

AR 能保证数据永存、价格稳定,便宜。依赖区块链技术,AR 存储的数据也具备可验证可追溯的特性,非常适合作为可信计算的「图灵机纸带」。

总结

存储计算范式能运行的关键在于数据永存和成本固定(低廉),只有永存能使数据始终「可得」,得到这些数据才能在链下计算出一致性的状态;成本的固定或低廉,能让应用的共识成本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不会像以太坊那样,在区块拥堵的情况下出现激烈竞争资源的情况,稳定的成本使应用更具备可用性。

将存储计算范式与 AR 结合,我们可能获得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确定性图灵机,一个可以实践应用的新型可信计算模型。

存储计算范式至少具备以下优势:

可以进行任意复杂度的计算。计算能力取决于链下机器的性能;

降低共识成本。共识的成本仅包含存储成本,不再包含计算成本。计算成本由应用的运营者(链下计算者)提供;

具备可组合性和优秀的「分片」能力。应用只需要从链上加载自己关心的数据,多个应用之间组合时加载多个应用的数据,运营者不再需要下载所有数据(比如运行一个 dapp 需要整个 geth 的支撑);

极强的可拓展性。一是共识成本的的降低提高了拓展性,二是数据不仅是下载「分片」,也能达成上传「分片」,因此性能瓶颈仅仅是网络带宽;

不限制编程语言。只需要将目标程序提前存入区块链并将程序的所有入参序列化上链。

我们对 Rollups 和 ETH 2.0 进行了深入研究,所有的努力方向都在将计算链外化,而最终的目标可能就是完全的链下计算。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程序没有二义性的情况下,只要输入输出的存储具备确定性,那么程序的计算结果也一定具备确定性。

存储计算范式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区块链计算模型的新事物,或许还需要很多时间让大众来接受和认可,但它一定是更接近本质(图灵机)的优秀可信计算范式。

感谢以太坊爱好者阿剑老师对 Rollups 和 ETH 2.0 的深度解读,星火矿池喵叔对 SmartWeave 的引介以及星火矿池李培对 Arweave 和 LazyLedger 的深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圣路易斯联储万字科普DeFi:金融业的范式转变

全文共 16194 字

+ 加入清单

术语去中心化金融(DeFi)是指建立在以太坊区块链之上的一种替代类金融基础设施。DeFi使用了智能合约创建协议,以更开放、互操作和透明的方式复制了现有金融服务。本文重点介绍了DeFi生态系统的机遇和潜在风险。个人提出了一种多层次的框架来分析隐含的架构以及各种DeFi构建块,包括代币标准、去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债务市场、区块链衍生品以及链上资产管理协议。我的结论是,DeFi仍然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的利基市场,但它在效率、透明度、可访问性和可组合性方面也具有一些有趣的特性。因此,DeFi可能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健全和透明的金融基础设施。

一、简介

去中心化金融(DeFi)是一种基于区块链的金融基础设施,其在近期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术语通常指构建在公共智能合约平台(如以太坊区块链)上的开放、无许可和高度互操作的协议栈。DeFi以更加公开和透明的方式复制现有的金融服务。特别是,DeFi不依赖中介机构和中央集权机构,相反,它是基于开放式协议和去中心化应用(DApp)。协议由代码强制执行,交易以安全和可验证的方式执行,并且合法的状态更改在公共区块链上持续存在。因此,这种架构可以创建一个不可更改的、高度互操作的金融系统,其具有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平等的访问权限,并且几乎不需要托管人、中央结算所或托管服务,因为其中大多数角色都可以由“智能合约”承担。

DeFi已经提供了广泛的应用,例如,人们可以在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上购买与美元挂钩的资产(所谓的稳定币),将这些资产转移到一个同样去中心化的借贷平台赚取利息,然后将有息工具添加到去中心化的流动性池或链上投资基金中。

所有DeFi协议和应用的主干是智能合约,智能合约通常指存储在区块链上的小型应用,由一组大型验证器并行执行。在公共区块链的背景下,网络的设计使得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参与并验证任何操作的正确执行。因此,与传统的中心化计算相比,智能合约的效率有些低下。然而,它们的优势是高度的安全性:智能合约将始终按照指定的方式执行,并允许任何人独立地验证结果状态更改。在安全实施时,智能合约具有高度的透明度,并将操纵和任意干预的风险降至最低。

要理解智能合约的新颖性,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常规基于服务器的web应用。当用户与这样的应用程序交互时,他们无法观察应用的内部逻辑。此外,用户无法控制执行环境。任何一个(或两者)都可能被操纵。因此,用户必须信任应用程序服务提供商。而智能合约可以缓解这两个问题,并确保应用程序按预期运行。合约代码存储在底层区块链上,因此可以公开审查。合约的行为是确定性的,函数调用(以事务的形式)由数千个网络参与者并行处理,这确保了执行的合法性。当执行导致状态变化时(例如账户余额的变化),这些变化受区块链网络共识规则的约束,并将反映在区块链的状态树中并受其保护。

智能合约可以访问丰富的指令集,因此是非常灵活的。此外,它们可以存储加密资产,从而承担托管人的角色,完全可以定制如何、何时以及向谁释放这些资产的标准。这使得各种各样的新应用和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成为了可能。

智能合约的最初概念,是由尼克.萨博(Nick Szabo)在1994年提出的,萨博在1997年用自动售货机的例子进一步描述了这个想法,并认为许多协议可以“嵌入到我们处理的硬件和软件中,2013年,Vitalik Buterin提出了一个基于去中心化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平台,以解决与执行环境有关的任何信任问题,并实现安全的全局状态。此外,该平台允许合约相互交互并构建在彼此之上(可组合性)。2015年,Gavin Wood进一步规范了这一概念,并将其命名为以太坊(Ethereum)。尽管有许多替代方案,但以太坊在市值、可用应用及开发活动方面,都是最大的智能合约平台。

DeFi仍然是一个利基市场,相关数据仍然较低,但这些数字正在迅速增长。与DeFi相关的智能合约中锁定的资产最近超过了100亿美元。有必要了解的是,这些不是交易量或市值,价值指的是以各种方式使用的智能合约中锁定的储备资金,这将在本文过程中解释。图1显示了DeFi应用中锁定的ETH和USD价值。

图1:DeFi合约中锁定的总价值 (USD and ETH)

这些资产的惊人增长以及一些真正创新的协议表明,DeFi可能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变得相关,并引发了决策者、研究人员和金融机构的兴趣。本文以这些组织中具有经济学或法律背景的个人为对象,以调查和介绍该主题。特别是,其识别到的机会与风险,应被视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二、 DeFi构建块

DeFi使用了一种多层架构,其中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目的。这些层彼此之间相互依附,并创建一个开放的、高度可组合的基础结构,允许每个人构建、重构或使用堆栈的其他部分。理解这些层是按等级划分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只与下面的层一样安全。例如,如果结算层区块链出现了问题,则所有后续层都将变得不安全。同样地,如果我们使用许可账本作为基础层,则任何下面层的努力都将是无效的。

本节内容提出了一个分析这些层,并更详细地研究代币和协议层的概念框架。它区分了5个层,如图2所示,包括:结算层、资产层、协议层、应用层和聚合层。

结算层(第1层)由区块链及其原生协议资产组成(例如,比特币区块链上的BTC以及以太坊区块链的ETH)。它允许网络安全地存储所有权信息,并确保任何状态更改都符合其规则集。区块链可以看作是无信任执行的基础,其充当了结算和争端解决层。

资产层(第2层)由结算层顶部发行的所有资产组成。这包括原生协议资产以及在此区块链上发行的任何其他资产(通常称为代币)。

协议层(第3层)为具体的用例提供了标准,比如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债务市场、衍生品和链上资产管理。这些标准通常作为一组智能合约来实现,任何用户(或DeFi应用程序)都可以访问这些标准。因此,这些协议具有高度的互操作性。

应用层(第4层)创建连接到各个协议的面向用户的应用。智能合约交互,通常由基于web浏览器的前端抽象化,这使得协议更易于使用。

聚合层(第5层)是应用层的扩展。聚合器创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连接到多个应用程序和协议。它们通常提供工具来比较和评价服务,允许用户通过同时连接到多个协议来执行其他复杂的任务,并以清晰简洁的方式组合相关信息。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概念模型,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看代币化和协议层。在简要介绍了资产代币化之后,我们将研究去中心化的交易协议、去中心化的借贷平台、去中心化的衍生品和链上资产管理协议。这使得我们能为我们分析DEFI的潜在风险提供必要的基础。

2、1 资产代币化

公共区块链是一种数据库,它允许参与者建立一个共享的、不可更变的所有权记录——账本。通常,账本会用于跟踪各个区块链的原生协议资产。然而,当公共区块链技术变得越来越流行时,在这些账本上提供额外资产的想法也变得越来越流行。向区块链添加新资产的过程,我们将其称为代币化,一项资产的区块链化表示,也被称为代币(token)。

代币化的总体思想是使资产更易访问,事务更高效。特别是,代币化资产可以很容易地在几秒钟内从世界上任何人转移到世界上任何人。它们可以用于许多去中心化的应用,并存储在智能合约中。因此,这些代币是DeFi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技术角度来看,创建公共区块链代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参见Roth、Schär和Schöpfer,2019)。然而,这些选项中的大多数,我们都可以忽略,因为绝大多数代币都是通过称为ERC-20代币标准的智能合约模板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发行的。这些令牌是可互操作的,几乎可以在所有DeFi应用中使用。截至2021年1月,以太坊上部署了超过35万个ERC-20代币合约。表1显示了交易所上市的代币数量以及每个区块链的累计代币市值(美元)。我们可以看到,在上市的代币当中,有接近90%的代币是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发行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对资产的性质比对用于实现资产数字表示的底层技术标准更感兴趣。在链上添加额外资产的主要动机是添加稳定币。虽然可以使用上述协议资产(BTC或ETH),但许多金融合约需要的是低波动性资产。代币化可支持创建这些资产。

然而,代币化资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发行方风险。原生地数字代币(BTC和ETH)没有这方面的问题,相比之下,当有人推出带有承诺的代币时(例如利息支付、分红或货物或服务的交付),相应代币的价值将取决于该claim的可信度。如果发行方不愿意或者无法交付,代币就可能会变得一文不值或以大幅折扣进行交易,这个逻辑也适用于稳定币。

一般来说,基于承诺的代币有三种背书模式:「链外抵押品」、「链内抵押品」和「无抵押品」。链外抵押品是指标的资产通过第三方托管服务存储,例如商业银行。链上抵押品,意味着资产是锁定在区块链上,通常是在智能合约内。而没有抵押品时,交易对手风险是最高的,在这种情况下,承诺是完全基于信任的。Berentsen和Schär(2019)就稳定币的情况分析了这三个类别。

链上抵押品有几个优点,首先,它是高度透明的,并且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来保护索赔,从而允许以半自动的方式执行流程。而链上抵押品的一个缺点是,该抵押品通常以原生协议资产(或其衍生品)持有,故而会经历价格波动。以Dai稳定币为例,它主要使用ETH作为其链上抵押品,以创建一个去中心化、无需信任的价值为1美元的Dai代币。由于以太坊上没有原生美元锚定币,Dai代币必须由另一项资产作为支撑。每当有人想要发行新的Dai代币时,他们首先需要在Maker协议提供的智能合约中锁定足够的ETH作为基础抵押品。由于美元/ETH汇率不固定,因此需要超额抵押。如果基础ETH抵押品的价值在任何时时候低于未偿Dai价值150%的最低阈值,智能合约将拍卖抵押品以取消Dai中的债务。

图3显示了Dai稳定币的一些关键指标,包括价格、流通中的总Dai数量以及稳定费,即任何创建新Dai的人必须支付的利率(见第2.3节)。

图3

还有几个链外抵押稳定币的例子,目前最受欢迎的是USDT和USDC,两者都是由美元支撑的稳定币,它们也是以太坊区块链上的ERC-20代币。DGX是一种由黄金作为支撑的ERC-20稳定币,WBTC是比特币的代币化版本,其使得比特币可以在以太坊区块链上使用。链外抵押代币可以降低汇率风险,因为抵押品可能等同于代币化债权(例如由实际美元支持的美元债权)。然而,链外抵押代币引入了交易对手风险和外部依赖性,使用链外抵押品的代币,需要定期审计和预防措施,以确保基础抵押品随时可用。这一过程成本高昂,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对代币持有人来说并不完全透明。

虽然我不赞同无抵押稳定币的任何功能设计,即不使用任何形式的抵押品来维持锚定汇率的稳定币,但一些组织正在研究这一想法。请注意,诸如Ampleforth或YAM之类的弹性代币不符合稳定币的标准,它们仅提供稳定的会计单位,但仍以动态代币数量的形式使持有人承受波动。

尽管稳定币在DeFi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将代币化的讨论仅限于这些资产,并不能解决代币化的问题。各种各样的代币都有多种用途,包括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治理代币,允许持有人在智能合约中执行特定操作的代币,类似于股票或债券的代币,甚至是可跟踪任何真实世界资产价格的合成代币。

另一个不同的类别是所谓的非同质代币(NFT),NFT是代表独特资产(即收藏品)的代币。它们既可以是实物(如艺术品)的数字表示,使其承受通常的交易对手风险,也可以是具有独特特征的数字原生价值单位。在任何情况下,代币的不可替代性属性都确保可以单独跟踪每项资产的所有权,并准确识别资产。NFT通常是建立在ERC-721代币标准上(Entriken等人,2018)。

以下各节内容会讨论协议层,并研究如何使用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代币(第2.2节),如何将代币用作贷款抵押品(第2.3节)和创建去中心化衍生品(第2.4节),以及如何将代币纳入链上投资基金(第2.5节)。

2、2 去中心化交易所协议

截至2020年9月,有超过7,092项加密资产在交易所上市,虽然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在经济上是无关紧要的(即市值和交易量都微不足道),但人们需要一个市场,在那里人们可以交易一些更受欢迎的资产。这将使这些资产的所有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风险状况重新平衡风险敞口,并调整投资组合配置。

在大多数情况下,加密资产交易都是通过中心化交易所进行的。中心化交易所是相对有效的,但它们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了能够在中心化的交易所进行交易,交易者必须首先将资产存入交易所。因此,他们丧失了对其资产的直接访问权,需要信任交易所经营者。而不诚实或者不专业的交易所经营者,可能会没收或丢失用户的资产。此外,中心化交易所还存在单点攻击风险,并面临不断成为恶意第三方攻击目标的威胁。相对较低的监管审查加剧了这两个问题,许多交易所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扩张。因此,一些中心化的加密资产交易所丢失客户资金也就不足为奇了。

去中心化交易所协议试图通过消除信任需求来缓解这些问题。用户不必再将资金存放在中心化交易所,取而代之的是,在交易完成之前,他们仍然对自己的资产拥有控制权。交易执行通过智能合约进行原子化,这意味着交易双方在一笔不可分割的交易中执行,从而降低了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智能合约可能承担额外的角色,有效地使许多中介机构(例如托管服务和中央对手方清算所(CCPs))过时。

早期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如EtherDelta)被设置为围墙花园,不同实现之间没有交互。交易所没有共享的流动性,导致交易量相对较低,买卖价差较大。高昂的网络费用,以及在这些去中心化交易所之间转移资金的繁琐和缓慢的过程,使得所谓的套利机会变得毫无用处。

而在最近,DEX开始朝着开放式交易协议的方向发展。这些项目试图通过提供有关如何进行资产交换的标准,并允许任何建立在协议之上的交易所使用共享流动性池和其他协议功能,来简化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架构。然而,最重要的是,其他DeFi协议可以使用这些市场,并在需要时交换或清算代币。

在下面的小节中,我比较了各种类型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协议,其中一些协议并不是狭义的交易所,但已包含在分析中,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用途。结果总结在表2当中。

去中心化订单簿交易所:去中心化订单簿交易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它们都使用智能合约进行交易结算,但它们在托管订单簿的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必须要区分链上订单簿和链下订单簿。

链上订单簿具有完全去中心化的优势,每个订单都存储在智能合约中。因此,不需要额外的基础设施或第三方,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一笔区块链交易,因此,这是一个代价高昂且缓慢的过程,即使是宣布交易意向也会导致网络费用。考虑到动荡的市场将需要频繁取消订单,这一劣势将变得更加昂贵。

因此,许多去中心化交易所协议依赖于链下订单簿,仅将区块链用作结算层。链下订单簿由中心化的第三方托管和更新,通常我们称其为中继,它们为taker提供选择他们想要匹配的订单所需的信息。虽然这种方法确实为系统引入了一些中心化组件和依赖关系,但中继者的作用是有限的,其无法控制资金,既不匹配也不执行订单。它们只是提供带有报价的有序列表,并可能为此服务收取费用。协议的开放性保证了中继层之间的竞争,降低了潜在的依赖性。

使用这种方法的主要协议称为0x,协议对交易采用三步流程:首先,maker将预先签署的订单发送给中继方,以便将其包含在订单簿中。第二,潜在的taker查询中继层并选择其中一个订单。第三,taker签署并向智能合约提交订单,触发加密资产的原子交换。

恒定函数做市商(CFMM)是一个智能合约流动性池,其持有(至少)两种储备加密资产,允许任何人存放一种类型的代币,从而提取另一种类型的代币。为了确定汇率,基于智能合约的流动性池使用了恒定函数模型,其中相对价格是智能合约的代币准备金率的函数。我所知道的最早的实现,是由Hertzog、Benartzi在2017年提出的,Adams在2018年简化了了模型,Zhang、Chen以及Park在2018年提供了概念的形式化证明,Martinelli和Mushegian在2019年将该概念推广到具有两个以上代币和动态代币权重的情况,Egorov在2019年则优化了稳定币交换的想法。

图4

最简单的形式恒定函数模型,可以表示为x*y = k,其中x和y对应于智能合约的代币储备,而k是常数。考虑到这个方程必须成立,当有人进行交易时,我们得到 (x + Δx) * (y + Δy) = k,然后可以很容易地看出Δy=(k / x +Δx)– y。因此,对于任何Δx>0,Δy将取负值。实际上,任何交易都对应于凸代币储备曲线上的移动,如图4A所示。使用此模型的流动资金池无法耗尽,因为代币的储备越低,成本越高。当两种代币中任何一种的代币供应量接近零时,其相对价格就会无限上升。

必须要指出的是,基于智能合约的流动性池并不依赖于外部喂价(所谓预言机)。每当资产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套利机会和智能合约交易代币,直到流动性池价格收敛到当前市场价格。恒定函数模型的隐含买/卖价差(加上少量交易费用)可能导致积累更多资金。向池中提供流动性的任何人,都会收到池子份额代币,这些代币允许他们参与该累积,并将这些代币兑换为他们在潜在增长的流动性池中的份额。流动性准备金导致k增长,如图4B所示。

基于智能合约的流动性池协议的突出例子有UniSwap、Balancer、Curve以及Bancor。

基于智能合约的储备聚合: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智能合约整合流动性储备,该合约允许大型流动性提供者(LP)连接并公布特定交易对的价格。想要将代币x交换为代币y的用户可以向智能合约发送交易请求,智能合约将比较所有流动性提供者的价格,代表用户接受最佳报价,并执行交易。它充当用户和流动性提供者之间的网关,确保最佳执行和原子结算。

与基于智能合约的流动性池不同,基于智能合约的储备金聚合,其价格不在智能合约内确定,而是由流动性提供者决定。如果有一个相对广泛的流动性提供者基础,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工作。然而,如果某一特定的交易对存在有限的竞争或没有竞争,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串通风险,甚至垄断定价。作为一种对策,储备聚合协议通常具有一些(中心化的)控制机制,例如最高价格或最小数量的流动性提供者。在某些情况下,流动性提供者只能在完成背景调查(包括KYC)后才能参与。

这一概念最著名的实现是Kyber Network ,它是各种DeFi应用的主干协议。

P2P协议:传统交易所或流动性池模型的一种替代方案是P2P协议,也称为场外交易(OTC)协议,它们大多采用两步方法,参与者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想要交易给定加密资产对的交易对手,然后进行双边汇率谈判。一旦双方就价格达成一致,交易将通过智能合约在链上执行。与其他协议不同,要约只能由参与谈判的当事方接受。特别是,第三方不可能通过观察未确认交易池(mempool)来预先安排某人接受要约。

为了提高效率,这个过程通常是自动化的。此外,还可以使用链外索引器进行对等方发现。这些索引器承担着目录的角色,人们可以在其中公布他们进行特定交易的意图。请注意,这些索引器仅用于建立连接,价格仍是P2P协商达成的。

AirSwap是最流行的去中心化P2P协议实现,其由Oved和Mosites在2017年首次提出。

2、3 去中心化借贷平台

借贷是DeFi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各种各样的协议允许人们借出和借用加密资产,去中心化借贷平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既不要求借款人也不要求贷款人表明自己的身份。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这些平台,并可能借钱或提供流动性以赚取利息。因此,DeFi借贷是完全无需许可的,其也不依赖于信任关系。

为了保护贷款人以及阻止借款人携款潜逃,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贷款必须以原子方式偿还的条件下提供信贷,这意味着借款人在同一区块链交易中接收、使用和偿还资金。假设借款人在交易执行周期结束时没有归还资金(加上利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就会无效,其任何结果(包括贷款本身)将会恢复。这些所谓的闪电贷是一个令人兴奋但仍具有高度实验性的应用。虽然闪电贷只能用于以原子方式和完全链上方式结算的应用程序,但它们是套利和投资组合重组的有效新工具。因此,它们有望成为DeFi借贷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贷款可以用抵押物完全担保。抵押品被锁定在一个智能合约中,只有在债务偿还后才被释放。抵押贷款平台存在三种变体:抵押债务头寸、池子抵押债务市场和P2P抵押债务市场。债务抵押头寸是使用新创建代币的贷款,而债务市场使用现有的代币,并要求借款方和出借方匹配。下面讨论这三种变化。

债务抵押头寸:一些DeFi应用允许用户创建债务抵押头寸,从而发行由抵押品支持的新代币。为了能够创建这些代币,用户必须在智能合约中锁定加密资产。可创建的代币数量取决于生成的代币的目标价格、用作抵押品的加密资产的价值以及目标抵押品比率。新创建的代币基本上是完全抵押贷款,不需要交易对手,允许用户获得流动资产,同时通过抵押品保持市场敞口。该贷款可用于消费,使个人能够克服暂时的流动性紧缩,或获得额外的加密资产进行杠杆风险敞口。

为了说明这个概念,让我们以MakerDAO为例,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用于发行锚定美元的稳定币Dai的协议。首先,用户将ETH存入分类为债务抵押头寸(CDP)(或保险库)的智能合约中。随后,它们调用合约函数来创建和提取一定数量的Dai,从而锁定抵押品。这一过程目前要求最低抵押比率为150%,这意味着对于合约中锁定的的任何100美元的ETH,用户最多可创建66.66 Dai。

任何未偿付的Dai都要缴纳稳定费,理论上应与Dai债务市场的最高利率相对应,这个费率是由社区(即MKR代币持有者)设置的。如图3所示,MakerDAO的稳定费用在0%到20%之间波动。

而要关闭一个CDP,持有者必须将未付的Dai加上累计利息发送到合约当中。智能合约将允许所有者在债务偿还后收回抵押品。如果借款人未能偿还债务,或者如果抵押品的价值低于150%的阈值,那么贷款的全部抵押品就有风险,智能合约将开始以潜在的折扣清算抵押品。

利息支付和清算费用部分用于“燃烧”MKR,从而减少MKR的总供应。作为交换,MKR持有人承担ETH价格极端负冲击的剩余风险,这可能导致抵押品不足,无法维持稳定币锚定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将创建新的MKR并以折扣出售,因此,在游戏中,MKR持有者维护一个健康的系统应该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MakerDAO系统要比这里描述的要复杂得多。尽管系统大部分是去中心化的,但它依赖于价格预言机,这引入了一些依赖性,正如第3.2节所述。

MakerDAO最近转向了一个多抵押品系统,其目标是通过允许多种加密资产用作抵押品,以使协议更具可扩展性。

债务抵押市场:相比创建新的代币,还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借用现有的加密资产。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这种方法需要一个偏好相反的交易对手。换言之:如果有人想要借ETH,就必须有另外一个人愿意出借ETH。为了降低交易对手风险并保护贷款人,贷款必须完全抵押,并且抵押物被锁定在智能合同中,就像我们前面的示例一样。

贷款人与借款人的匹配,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目前主要的分类是P2P和池匹配。P2P匹配是指提供流动性的人将加密资产将加密资产借给特定的借款人。因此,贷款人只有在有匹配的情况下才开始赚取利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双方商定一个时间段,并以固定利率运作。

资产池借贷利率是受供求关系影响的,所有借款人的资金都集中在一个基于智能合约的单一借贷池中,贷款人在将资金存入该池时就开始赚取利息。然而,利率是资金池利用率的函数。当流动性随时可用时,贷款将是廉价的。而当需求旺盛时,贷款将变得更加昂贵。借贷池还有一个额外的优势,即它们可以执行到期和规模转换,同时为单个贷款人保持相对较高的流动性。

图5

借贷协议种类繁多,其中最受欢迎的有Aave、Compound以及dYdX,图5显示了Dai和ETH的资产加权借贷利率,对于Dai而言,这个数字还包括MakerDAO稳定费,这应该系统中最高的费率。令人惊讶的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这意味着一些人在二级市场上付出了价格溢价,截至2020年9月份,Dai占DeFi生态系统所有贷款的近75%。

2、4 去中心化衍生品

去中心化衍生品是从标的资产的表现、事件的结果或任何其他可观察变量的发展中获得其价值的代币。它们通常需要一个预言机来跟踪这些变量,因此引入了一些依赖关系和中心化组件。当衍生品合约使用多个独立的数据来源时,就可以减少相依性。

我们区分基于资产和基于事件的衍生品代币,当其价格是标的资产表现的函数时,我们称之为衍生代币资产。当衍生产品的价格是一个函数的任何可观察的变量,而不是一个资产的表现,我们称其为基于事件的衍生产品。这两个类别将在以下章节中讨论。

基于资产的衍生代币:基于资产的衍生代币是第2.3节中描述的CDP模型的扩展。锁定发行的抵押品不仅可以限制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的发行,还可以用于发行跟随各种资产价格变动的合成代币。例子包括股票,贵重金属和其他加密资产的代币化版本。而基础资产的波动率越高,跌落到给定抵押率以下的风险就越大。

一种流行的衍生代币平台称为Synthetix,实施该计划的目的是使所有参与者的总债务池根据所有未偿还合成资产的总价增加或减少。这确保了具有相同底层资产的代币保持可互换性,也就是说赎回不取决于发行方。这种设计的另一面是,用户铸造资产时会承担额外的风险,因为他们的债务状况也会受到其他所有人资产配置的影响。

基于资产的衍生代币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反向代币,这种情况下,价格由给定价格范围内基础资产的表现的反函数确定,这些反向代币使得用户可以做空相应的加密资产。

基于事件的衍生代币:基于事件的衍生代币可以基于任何具有已知潜在结果集、指定观察时间和解析源的客观可观察变量。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在智能合约中锁定1 ETH为给定事件购买全套子代币。一个完整的子代币集由每个潜在输出的1个子代币组成。

这些子代币可以单独交易,当市场结算时,智能合约的加密资产将在获胜输出的子代币所有者之间分配。因此,在没有市场扭曲的情况下,每个子代币的ETH价格应与潜在结果的概率相对应。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预测市场可能成为未来结果可能性的去中心化预言机。然而,市场分辨率(以及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辨率来源的可信度。这样,基于事件的衍生代币会引入外部依赖性,并且可能会受到恶意报告者的单方面影响。潜在的攻击向量包括有缺陷的或误导性的问题说明、不完整的结果集(可能使事件无法解决)以及选择不可靠或欺诈性的解决源。

目前最流行的实现称为Augur,它使用了一个多阶段的解决方案和争议处理程序,该程序应尽可能减少对单个报告源的依赖性。如果代币持有者不同意指定的报告者,则他们可能会引发争议,最终应会导致正确的结果。

2、5 链上资产管理协议

与传统投资基金一样,链上基金主要用于投资组合多元化,它们允许用户投资一篮子加密资产,并采用各种策略,而无需单独处理代币。与传统基金不同,链上基金不需要托管方,相反,加密资产被锁定在一个智能合约中,投资者永远不会失去对其资金的控制,他们可提取或清算资金,并且可随时观察智能合约的代币余额。

设置智能合约的方式应使其遵循多种简单策略,包括使用移动平均线对投资组合权重和趋势交易进行半自动重平衡。或者,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基金经理来主动管理基金。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合约可以确保资产管理人遵守预定义的策略,并以投资者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特别是,资产管理人仅限于根据基金规则集和智能合约中规定的风险状况采取行动。智能合约可以缓解许多形式的委托代理问题,并通过在链上实施来纳入监管要求。因此,链上资产管理协议可以降低基金设立成本和审计成本。

每当有人投资链上基金时,相应的智能合约就会发行基金代币并将其转移到投资者的账户。这些代币代表了基金的部分所有权,允许代币持有人赎回或清算其资产份额。例如,如果投资者拥有1%的基金代币,则其将有权获得1%的锁定加密资产。当投资者决定结束投资时,基金代币就会被销毁,而标的资产则在去中心化交易所进行出售,然后投资者获得相应的资产。

链上基金协议有几种实现方式,包括Set Protocol、Enzyme Finance(原Melon协议)、Yearn机枪池以及Betoken。所有这些实现都限于ERC-20代币和ETH,此外,它们严重依赖于价格预言机和第三方协议,因此,它们存在严重的依赖性,这将在3.2节中进行详细讨论。

Enzyme Finance 和Set Protocol都允许任何人创建新的投资基金,Enzyme Finance专注于建立去中心化基金的基础架构,使用基于智能合约的规则集来确保基金经理遵守基金的策略。这些智能合约会强制执行交易限制参数,例如最大集中度、价格容忍度和最大持仓量,以及用户和资产白名单和黑名单,这些是由智能合约强制执行的。基金的收费设置也是如此,Set Protocol主要设计用于半自动策略,通过预先确定的阈值和时间锁触发确定性的投资组合再平衡,但该协议也用于主动管理。Betoken作为单一基金运作,由资产管理者社区通过精英体制管理,个人基金经理越成功,其未来对集体资源配置的影响就越大。UniSwap的流动资金池(见第2.2节)也具有链上投资基金的一些特征,恒定函数模型为投资组合权重的半自动再平衡创造了激励,而交易费用为投资者创造了被动收益。

Yearn机枪池是一种资产池类型的投资基金,其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给定资产的收益率,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涉及多个步骤和主动管理。在许多情况下,对于较小的金额,这些操作会过于昂贵(就交易费用而言),此外,它们还要求投资者保持警惕和知情。而Yearn机枪池通过利用大众的知识和集体行动,在所有参与者中按比例分摊网络费用来缓解这些问题。然而,协议的深度集成也引入了严重的依赖性。

三、机遇与风险

在本节中,我们将分析DeFi生态系统的机遇和风险,这也为第4节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3、1 机会

DeFi可以提高金融基础设施的效率、透明度和可访问性。此外,系统的可组合性允许任何人组合多个应用和协议,从而创建新的和令人兴奋的服务。我们将在以下小节中讨论这些方面。

效率:传统金融系统都是基于信任并依赖于中心化机构,而DeFi却用智能合约取代了其中的一些信任要求。合约可以承担托管方、托管代理人以及中央对手方清算所(CCP)的角色。例如,如果两方希望以代币形式交换数字资产,则无需获得CCP的担保。相反,这两个事务可以原子结算,这意味着要么两个传输都执行,要么两个传输都不执行。这大大降低了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使金融交易更加有效。较低的信任要求可能会带来额外的好处,这可以减少监管压力,减少对第三方审计的需求。几乎金融基础设施的每个领域都可能获得类似的效率提升。

此外,代币转账比传统金融体系中的任何转账都要快得多。使用Layer 2解决方案(如侧链或状态和支付通道网络)可以进一步提高传输速度和事务吞吐量。

透明度:DeFi应用是透明的,所有交易都是公开可见的,智能合约代码可以在链上进行分析。可观察性和确定性的执行,至少在理论上允许前所未有的透明度。

财务数据是公开的,研究人员和用户都可能会使用它们。在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历史(和当前)数据的可用性是对传统金融系统的极大改进,在传统金融系统中,许多信息分散在大量专有数据库中,或者根本不可用。这样,DeFi应用的透明性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帮助他们更快地了解它们的来源和出现时的潜在后果。

可访问性:默认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DeFi协议,因此,DeFi可能会创造一个真正开放和可访问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由于缺乏身份,几乎不存在歧视的风险。、

如果监管要求访问限制(例如,针对证券代币),则可以在代币合约中实现此类限制,而不会损害结算层的完整性和去中心化属性。

可组合性:DeFi协议经常被比作乐高积木,共享结算层允许这些协议和应用相互连接。例如,链上基金协议可以利用去中心化交易协议或通过借贷协议实现杠杆头寸。

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DeFi协议部分可以整合、分叉,或重新创造一些全新的东西,以前创建的任何内容都可以由个人或其他智能合约使用。这种灵活性使得对开放金融工程的可能性不断扩大,并且兴趣空前。

3、2 风险

DeFi也有一定的风险,即智能合约执行风险、操作安全性以及对其他协议和外部数据的依赖性风险。我们将在以下小节中讨论这些方面。

智能合约执行风险:尽管智能合约的确定性和去中心化执行确实有其优势,但也存在出问题的风险。如果存在编码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创建漏洞,使攻击者能够耗尽智能合约的资金、造成混乱或使协议无法使用。用户必须意识到,协议的安全性仅与它背后的智能合约一样。不幸的是,普通用户没有能力读取合约代码,更不用说评估其安全性。虽然审计、保险服务和形式化验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部分办法,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合约执行中也存在类似的风险。大多数用户不了解他们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被要求签名的数据有效负载,并且可能被泄露的前端误导。不幸的是,可用性和安全性之间似乎存在着固有的权衡。例如,一些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应用通常会请求权限,代表用户转移无限数量的代币,以使未来的交易更加方便和高效。然而,这种许可会使用户的资金处于风险当中。

操作安全:许多def协议和应用使用了管理密钥,这些密钥允许预定义的个人组(通常是项目的核心团队)升级合约并执行紧急停机机制。虽然可以理解,一些项目希望实施这些预防措施,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但这些关键点的存在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问题。如果密钥持有者不安全地创建或存储密钥,恶意第三方可能会获得这些密钥并危害智能合约。另外,核心团队成员本身也可能是恶意的,或者会受到重大的金钱激励。

大多数项目都试图通过多重签名或时间锁(timelock)来降低这种风险,多重签名需要M-of-N个密钥来执行智能合约的任何管理功能,时间锁(timelock)则指定可(成功)确认交易的最早时间。

另一种选择是,一些项目依赖于投票机制,其中相应的治理代币授予其所有者对协议的未来进行投票的权利。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大多数治理代币是由一小群人持有,有效地导致了与管理密钥类似的结果。一些项目试图通过奖励满足特定标准的早期采用者和用户来缓解投票权集中的问题,这些标准包括从简单的协议使用,到积极参与投票过程和第三方代币锁定(即流动性挖矿)。尽管这种分配方式被认为是相对“公平的”,但实际的分配往往仍然是高度集中的。

治理代币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事实上,当这些权利被代币化时,权力的高度集中可能更成问题。在没有行权期的情况下,恶意的创始人可以通过将他们持有的全部代币在CFMM上砸盘来实现盈利,造成巨大的供应冲击,损害项目的信誉。此外,流动性挖矿可能会导致集中化蔓延,这可能会创建大型元协议,其代币持有者实质上控制着DeFi基础设施的相当一部分。

依赖关系风险:如第3.1节所述,DeFi生态系统的一些最有前途的功能,是其开放性和可组合性。这些功能允许各种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区块链应用程序相互交互,并基于现有合约的组合提供新服务。另一方面,这些交互会引入严重的依赖性。如果一个智能合约存在问题,则可能对整个DeFi生态系统中的多个应用产生广泛影响。此外,Dai稳定币的问题或严重的以太坊价格冲击,可能会在整个DeFi生态系统中引起连锁反应。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了。让我们假设一个人在MakerDAO合约中锁定ETH作为抵押品来发行Dai稳定币,让我们进一步假设Dai稳定币被锁定在一个compound借贷智能合约中,以发行计息衍生代币,称为cDai,cDai代币随后和一些ETH一起被转移到UNISwap ETH/cDai流动性池,允许个人提取代表流动性池份额的UNI-cDai代币。每增加一个智能合约,漏洞的潜在风险就会增加,如果序列中的任何合约发生了失败,则UNI-cDai代币就可能变得一文不值。这些一层套一层的代币,可以使项目纠缠在一起,从而使理论透明性与实际透明性不对应。

外部数据风险:值得一提的另一点是,许多智能合约都依赖于外部数据。每当智能合约无法依赖链上可用数据时,则数据就必须由外部数据源提供。这些所谓的预言机引入了依赖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高度集中的合约执行。为了降低这种风险,许多项目依赖于去中心化的预言机网络和各种各样的数据提供方案。

非法活动风险:监管机构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是,想要避免记录和监控的个人可能会使用加密资产。虽然DeFi固有的透明性对这个用例是一种威慑,但是网络的假名特性可能提供了一些隐私。然而,这未必是坏事,而且情况比乍一看似乎更复杂。一方面,假名特性可能被意图不实的行为者滥用。另一方面,隐私可能是一些合法金融应用的理想属性。相应地,监管者应该谨慎行事,努力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让他们在必要时介入,而不至于扼杀创新。此外,人们必须意识到,监管去中心化的网络可能是不可行的。

尽管监管机构是否能够(或应该)监管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存在着疑问,但有两个领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即法币进出口和去中心化领域。

法币进出口是与传统金融体系的接口。无论何时,人们想要将资产从银行账户转移到基于区块链的系统或其他方式,他们都必须通过金融服务提供商。这些金融服务提供者受到监管,可能需要对资金来源进行背景调查。

同样,区分合法的去中心化协议和只声称去中心化,但实际上由一个组织或少数个人控制的项目也是很重要的。前者可能提供令人兴奋的新可能性,并消除一些依赖性,而后者可能会引入两个世界中最糟糕的情况,即事实上依赖于有限监管的中心化运营商。请牢记这一点,监管机构应密切注意并仔细分析给定的DeFi协议是否确实是去中心化的,或者DeFi标签是否只是为了逃避监管。

可扩展性:区块链面临着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之间的最终权衡。尽管以太坊区块链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但它很难跟上对区块空间的巨大需求。不断上涨的gas价格(交易费用)和较长的确认时间对DeFi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影响,并有利于能够进行大宗交易的富裕个人。

此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包括基础层分片,以及各种Layer 2解决方案,例如状态通道、ZK (零知识) rollup和optimistic rollup。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可扩展性的努力削弱了DeFi最突出的两个特性:可组合性和一般事务原子性。另一方面,将DeFi转移到一个更中心化的基础层,似乎也不是一个合理的方法,因为这将从本质上削弱其主要价值主张。因此,是否会有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能够跟上需求,并为开放、透明和不可变的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基础,还需我们拭目以待。

四、结论

DeFi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机会,并有可能创造一个真正开放、透明和不可更改的金融基础设施。由于DeFi由许多高度互操作的协议和应用组成,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验证所有交易和数据,以便用户和研究人员随时进行分析。

DeFi掀起了创新浪潮,一方面,开发人员正在使用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结算层来创建传统金融工具的无需信任的版本,另一方面,他们正在创造全新的金融工具,如果没有底层的公共区块链,就无法实现。原子互换、自主流动性池、去中心化稳定币以及闪电贷,只是展示这一生态系统巨大潜力的众多例子中的冰山一角。

尽管这项技术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智能合约可能存在允许意外使用的安全问题,可扩展性问题限制了用户数量。此外,“去中心化”一词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欺骗性,许多协议和应用使用外部数据源和特殊的管理密钥来管理系统、执行智能合约升级,甚至执行紧急关停。虽然这不一定构成问题,但用户应该意识到,在许多情况下,DeFi仍然涉及到很多信任。然而,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DeFi可能会导致金融业范式转变,并可能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健全、开放和透明的金融基础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什么是开放艺术?探讨融合区块链技术的新艺术范式

全文共 2393 字

+ 加入清单

开放艺术是一种依托密码学、分布式账本、分布式存储等技术,以创作、流通、收藏等领域的开放为特点的数字艺术。

相较于传统的实体艺术品,开放艺术具有产权明确、可溯源与流通性强的优势。此外,通过引入更具开放性的价值发现机制和交互功能,开放艺术拥有更多的潜在藏家与更为丰富的收藏体验。

我们将从创作、市场、收藏三个方面浅述对开放艺术的思考。

一种大胆的设想:超越艺术史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范式,开放艺术其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就是要以打破艺术史式的发展眼光来思考艺术作品。

艺术史所采取的分析思路,是以一种基于时间先后关系的发展视角去审视艺术品。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分析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弊端——让艺术品被矮化为了时代的标本和参考。它为某些缺乏生命力的所谓「艺术品」找到了被推崇的合理性,阻止公众以自己的感受去评价艺术品。

而在开放艺术中,所有无关于作品本身的预设立场被通通摒弃。传统不意味着陈旧,而现代也不代表着先进,任何风格都被「静置」为表现的手段。一切为内容服务,为表达服务。

同样地,为了服务于表达,开放艺术的呈现形式自由而多样:它可以是绘画、音乐、视频,也可以是文档,甚至是种种形式的结合。一切能被数字化的表现手段,都可以囊括在开放艺术之内。而在题材上,开放艺术也将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它不仅可以是安放在富人豪宅中的电子画像,也可以是一段脍炙人口的视频、一部爆款网文、一幅同人作品……

创作者的开放

基于这一理念,艺术家的身份也获得解放。在开放艺术中,不预设学院派与大众派的分野,不区别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分歧。专业与业余,女性与男性,甚至是人与 AI,一切的身份标签都被抹去。艺术家被「创作和表达」统合在一个场域之内,一切由作品本身说话。

我们尤其要强调开放艺术对 AI 的接纳与包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 AI 已经 「入侵」了艺术圈,AI 协作的艺术创作也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争议。我们认为,这股潮流是不可避免的、无法阻止的。因此,与其不断放大它的消极面,不如阐释它的积极面。

AI 可以实现一件作品跨风格体裁的转化,也可以基于对某一画家风格的「学习」而创作「伪作」……某种程度上,AI 实现了抛开艺术史发展叙事的、针对时间的「纵向开放」,同时也更进一步打破了艺术创作风格界限与体裁藩篱,实现「横向开放」。对于 AI 创作,我们翘首以盼并乐见其成。

总而言之,对「什么是艺术」这一问题,开放艺术在创作理念上采取的是一种开放性回答。开放艺术不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任何预设,只对其原创性做要求。在开放艺术运动中,创作者失去的只有枷锁,而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艺术品市场的开放

得益于区块链领域 NFT 技术的出现,开放艺术能够构建一个比传统艺术领域更为开放的交易市场。如果没有牢固的产权关系,一件电子艺术品的流通只能伴随着任意地复制与不可阻挡地贬值;而 NFT 的产权,则被由分布式账簿技术所产生的持续而机械性的共识牢固确认了。正基于此,每一件开放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才得以在技术上成立从而变得颠扑不破,进而为开放性市场奠定基础。

尽管技术解决了(或者说搁置了)许多原本存在于交易过程中的问题,我们仍需要更为丰富的价格发现机制来与之配套。目前的「限量多版」、「分图层售卖」等模式是非常好的尝试,它们使一件作品同时为多人持有成为了可能,我们试图沿着这些思路继续。

上面提到的两种模式是对艺术品基于实体(版本、图层、区块)的有限分割,那么能否更进一步,对艺术品进行无限(一定时间内)而抽象的分割呢?换言之,我们希望找到一系列更开放的价格发现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开放艺术品的市场中来。

对此,我们构想了三种艺术品售卖原型:

添柴式

无损式

尺棰式

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具体阐述这三种机制的流程和原理,他们虽然各有特点,但都依赖对艺术品股权式的分割,其应用的场景仅限于作品上链后的第一次售卖,而在以此为基础的开放艺术品二级市场中,玩法只会更为多样与有趣。

藏家的开放

在实现创作与市场的开放后,收藏活动的开放性便有了物质前提。作品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市场中流通,使一件作品被多人同时持有变为可能。而基于我们设想的新的「初售」方式,藏家的门槛也得以大大降低。一个在传统艺术品市场中暂时不具有较强叫价能力,却对某件作品抱有极大热爱的人,仍能成为一件开放艺术品的藏家。

而在收藏活动中,我们需要找到更多藏家与作品交互的手段,发现更多的「非财产性权利」,以适应艺术品本身「财产性权利」的变迁。旧有的交互模式所依托的是作品具象的某一部分(比如:展示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图层或版本),而这种交互的前提在开放艺术中已不复存在了。换言之,发现新的与艺术品交互的手段,既是开放艺术本身的追求,也是新的市场与产权模式所提出的要求。

这种新的交互方式,一方面要带给藏家以作品的归属感(收藏的乐趣),另一方面还需要具有差异性以与产权的差异相匹配,同时还不能破坏作品本身的整体性(因为作品只是被抽象地分割了)。

我们认为,基于作品可编程性而来的「电子题跋」与「电子印鉴」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题跋印鉴是中国文化圈所独有的藏家与藏品交互的方式。题跋是指藏家(或由藏家指定的人)在原作留白处或另附一纸题写的品评与感悟,印鉴则是藏家艺术化的个人符号,它们都是对原作内容的扩展。

在我们的设想中,每一位藏家都拥有「电子题跋权」与「电子钤印权」,但这些题跋与印鉴的呈现则是根据藏家持有的股份比而具有差异的。

这些来自于藏家的题跋印鉴,将一如在中国传统中所表现的那样,为作品的溯源与传承提供可视化的呈现,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以「二次创作」的形式暗合着开放艺术的主题。 伴随着题跋功能,藏家也以藏品为核心凝结成一个一个的小社区——或者说,一件开放艺术品由于具有了题跋功能,它本身也就成为了一个社区。

进一步需要讨论的细节是:题跋的形式可以是哪些?来源不一数量繁多的「收藏痕迹」如何与原作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实现更有效的最终呈现?这些仍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