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欧阳修

欧阳修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欧阳修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欧阳修问题。

分享

浏览

4748

文章

12

北宋庆历三年谁与欧阳修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庆历三年、范仲淹入朝为枢密副史、旋拜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推行“庆历新政”。庆历新政为中国北宋仁宗庆历(1041年-1048年)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次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展开阅读全文

欧阳修年轻时期的生平经历,揭秘欧阳修年轻时候做了什么

全文共 258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欧阳修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很厉害,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散文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所以他的厉害之处大家还是可想而知的,给力给力,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的是,但凡是有成就的人,在年轻时候的人生都是有故事的,这个欧阳修也是的,那么欧阳修又有什么故事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称之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景德四年(1007年),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他的父亲担任绵州军事推官,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郑氏只得带着他到湖北随州去投奔叔叔。叔叔的家境也并不富裕,母亲就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

虽然生活贫困,但在母亲的教导下,欧阳修从小就喜欢读书。家里没有书籍,他就常常从城南一户姓李的人家借来书边抄边读。他聪明而又勤奋,所以一本书往往还没有抄完,就已经能够背诵下来。十岁时,他读到了六卷《昌黎先生文集》,从此对韩愈的文章爱不释手,这为他日后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欧阳修少年时所作的诗赋文章就相当老练,他的叔叔看了以后,曾对他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这孩子是奇才!他日必定可以光宗耀祖,闻名天下。”

虽然才华出众,但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却并不十分顺利。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他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榜而归。

天圣七年(1029年),欧阳修进入了朝廷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并在解试中获得了第一名。第二年,他在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这让欧阳修信心大增,他觉得即将要举行的殿试中,自己一定能夺得状元,就专门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他在广文馆有个同窗叫王拱辰,只有十九岁,也获得了这次殿试的资格。有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大笑说:“我穿状元袍子啦!”

没想到的是,在殿试的时候,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欧阳修位列第十四名。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没能夺得第一,是因为锋芒太露,众考官想要挫一挫他的锐气。

虽然没中状元,但能够金榜题名,也是天大的喜事。紧接着,他又迎来了人生的另一大喜事。宋朝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廷里的大官们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所以,欧阳修昔日的恩师胥偃选定了这个门生做自己的女婿。

不幸的是,这位胥氏夫人,新婚后不久就去世了。后来,欧阳修续娶了已故宰相薛奎的二女儿。有意思的是,薛奎的大女婿不是别人,正是一起参加殿试获得状元的王拱辰。后来,王拱辰的夫人去世了,又娶了薛奎的三女儿。欧阳修就调侃他说:“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此时的欧阳修,可谓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不久,朝廷任命他为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欧阳修抵达洛阳。很快,他就和同僚梅尧臣、尹洙等人结为至交,常常在一起切磋诗文。

当时,他们的上司是西京留守钱惟演。钱惟演也是著名的文人,他很欣赏这帮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不仅很少让他们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公然支持他们饮酒赋诗。欧阳修和他的朋友们得其所哉,就越发地放浪形骸了。

有一次,欧阳修和同僚们到嵩山游玩,傍晚正要下山时,突然下起了雪。他们正在发愁怎么赶回去,钱惟演的使者却赶到了,不仅带来了府里最好的厨师和歌妓,并且传话说:“府里没什么事,你们不用急着回来,好好地在嵩山赏雪吧。”

洛阳的生活是何等美好,欧阳修可以尽情地游玩饮酒,尽情地吟诗作文。年少风流的他也结识了不少美丽的歌妓,并为她们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词作。比如这首《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情景交融,意境幽深,尤其是最后两句,历来被人赞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有一天下午,钱惟演和下属们在后园宴饮,梅尧臣等人早早到席,只有欧阳修和一个官妓过了很久才一起到来。大家都看着他们,钱惟演就问那个官妓:“你怎么来得这么晚?”这个女子回答:“天气太热了,我去凉堂午睡,醒来时不见了金钗,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所以来晚了。”钱惟演看看一旁的欧阳修,也没有责怪这个女子,给她出了一个题目说:“你要能让欧阳推官当场作词一首,我就送你一支金钗。”不等那女子开口,欧阳修当即赋出了一首《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引人遐想,满座无不称赞。钱惟演也说是好词,就让那女子斟满一大杯酒赏给欧阳修,并送了她一支金钗。

当然,欧阳修这批青年才子们,也不光是吃喝玩乐。在钱惟演的支持下,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琢磨文章,他们力图打破当时文坛上的陈腐文风,推行“古文”。这就是古文创作在宋代繁盛一时的开端。

但是,好日子不能一直持续下去。钱惟演离职了,只能离开洛阳。欧阳修等人流着眼泪送走了钱惟演。

继任者是年逾古稀的的前宰相王曙。王曙为人方正,对下属非常严格,他看到欧阳修这些年轻人整天游山玩水喝酒吟诗,心里十分不满。有一天,他把欧阳修等人集中起来,严厉地训诫他们说:“你们看寇莱公(寇准)这样的人,尚且因为耽于享乐而被贬官,何况你们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莱公,怎么还敢这样呢?”听了这番教训,大家都不敢做声。只有欧阳修年轻气盛,马上回嘴说:“寇莱公晚年之所以被贬,不是因为他耽于享乐,而是因为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退隐。”王曙一下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转瞬之间,欧阳修的三年任职期满,就要离开洛阳回京城了。在离别的宴会上,他写下了这首《玉楼春》,离别时刻的无限眷恋一时凝聚笔端: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这首词在纵横的豪气之中隐含了沉重的悲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这首词时,说它“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在洛阳的数年生活,不仅奠定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基础,更成为了欧阳修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他一直在诗词中回忆着洛阳的生活,甚至后来被贬官的时候,依然深情地写道:“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展开阅读全文

欧阳修因绯闻差点身败名裂,他和吴春燕究竟什么关系

全文共 3779 字

+ 加入清单

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名声响彻今古。不过谁能想到,大文豪欧阳修曾因绯闻差点身败名裂,《涑水纪闻》中有记载:"士大夫以濮议不正,咸疾欧阳修,有谤其私从子妇者。"欧阳修的绯闻究竟是怎么来的,是真是假呢?欧阳修作为北宋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在文学界的成就和地位毋庸置疑。但在私事上,欧阳修坎坷多难,其中事件真相也是扑朔迷离。1、画荻教子

欧阳修于公元1007年出生于父亲任职所在地绵州(今四川绵阳),那时,欧阳修的父亲56岁,任绵州军事推官,晚年才得到这一宝贝儿子,自是十分疼爱。

只可惜,欧阳修4岁那年,父亲染病不幸过早离世。由因父亲为官清廉,没有给妻儿留下生活所需的房产和土地。父亲突然离去,家庭一下陷入困顿之中,欧阳修的童年由此变得坎坷多艰。

无奈之下,母亲只好携欧阳修远赴湖北随州,投奔任随州推官的叔叔欧阳晔,寄望欧阳晔的接济谋生。

只是,为人正直、为官也很清廉的叔叔欧阳晔家境清贫,仅能提供基本的食宿。尽管他对侄儿欧阳修关爱有加,但没有多余的钱为他购买纸笔等读书学习工具。

好在母亲郑氏乃江南名门望族出身,是知书识理的大家闺秀,她理解欧阳晔的难处,便亲自辅导欧阳修学习:找来芦杆当笔,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识字念书。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的故事。

正是这样的艰难困苦,使得欧阳修从小即发愤刻苦读书,一跃而成为远近皆知的"学霸"。

这在《欧阳修年谱》中有明确记载:"家益贫,借书抄诵。"可见,小时候的欧阳修读书是多不容易。

另考:欧阳修在10岁时,偶然从邻人那里借得韩愈《昌黎先生文集》六卷,从而爱不释手,悉心苦读下,终得以大成。时称"奇童也,他日必有重名。"

后来成为文坛宗师的欧阳修,的确深受韩愈的影响,还在他的基础上推进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由此开创一代文风。2、连中三元

欧阳修在17岁时,也就是天圣元年在随州参加科举应试,却意外落榜。复读三年后,20岁的欧阳修再次参加考试,仍未高中。

没有气馁的欧阳修在家又用了二年时间继续巩固复习,几经反省,亦谋叔叔"需走出来,天地可能会广阔些"的提点,便于天圣六年(1028年)到汉阳游学,聆听进士出身的知军胥偃讲课后,深受启迪,便写了封情真意切的拜师信《上胥学士偃启》,胥偃为欧阳修的文采所感动,便收欧阳修为徒悉心指导。

次年,胥偃陪同欧阳修到京城开封,保举他参加开封府国子监考试。

这次,沉着冷静的欧阳修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得以名列榜首,高中"监元"。不久,入围的欧阳修参加国学解试,再次名列榜首,得中"解元"。

转年(1030年)欧阳修再次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仍居榜首,成为"省元"。

这就是欧阳修"连中三元"的故事,由此名声大震。

不久,他参加仁宗皇帝在崇政殿主持的殿试,排名14,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说这次考试,他的文章写得极好,本可以摘冠。只因主考官晏殊担心若欧阳修再列榜首会骄傲自满,有意压了名次打磨他。

即便这样,欧阳修的才华与潜力亦不胫而走。后来极为欣赏欧阳修的恩师胥偃还把女儿胥莺莺许配给他,招为女婿。

一时,欧阳修科考高中,又有了工作,有了娇妻,三喜临门,可谓否极泰来,格外荣光。3、三起三落

天圣九年,即公元1031年,25岁的欧阳修得授将仕郎、秘书省校书郎,赴西京任洛阳推官,由此步入仕途。

欧阳修在洛阳工作三年多时间,于景祐元年(1034年)应召回京,授宣德郎,任馆阁校勘,参编《崇文总目》。

期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呼吁朝政改革,冒犯了以刘太后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于景祐三年(1036年)30岁时,被贬下地方,任夷陵县令(今湖北宜昌)。

这就是欧阳修的"一起一落"。

公元1040年,因朝廷编修《崇文总目》的需要,便又召在夷陵当了4年县令的欧阳修回京,继续编修《崇文总目》,复任馆阁校勘。任务完成后,改知谏院,转为一名谏官。

由此,欧阳修积极参与得到仁宗皇帝支持、由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朝廷重臣发起的"庆历新政"。

哪知,"庆历新政"实施不到两年时间,于公元1045年便以失败告终。随着范仲淹等人被贬,欧阳修也被贬知滁州,后改扬州、颖州、应天府等地,又在地方工作了4年左右的时间。

这就是欧阳修的"二起二落"。

皇佑元年(1049年),宋仁宗复召43岁的欧阳修回京,提任为翰林学士,主要负责史馆修撰工作。

至和元年(1054年),欧阳修被人诬陷拟贬同州时,宋仁宗在欧阳修向他辞行时收回成命,令欧阳修留京编修《新唐书》。

欧阳修至此便在京城得以长期工作,且官运亨通。除了编修《新唐书》外,还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并于嘉佑元年(1057年)担任主考官主持礼部(进士)考试;于嘉佑三年兼任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两年后,拜枢密副使;公元1061年,55岁的欧阳修升任副宰相职务的参加政事,兼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仕途由此登顶。

熙宁三年(1070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实施"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对变法中的青苗法等持不同意见,遭到王安石排斥,欧阳修便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自号"六一居士"。次年欧阳修辞去太子少师之职,迁居颖州(今安徽阜阳)。熙宁五年(1072年),66岁的欧阳修在家中逝世。死后,获赠"太子太师",赐谥号"文忠"(他的著作由此称《欧阳文忠集》)。

这就是欧阳修的"三起三落"。4、桃李满天下

欧阳修成为翰林学士、礼部主考后,堪称"千古伯乐",他好为人师,对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一旦发现必是量才使用、竭力推荐。

在"唐宋八大家"之中,除前辈韩愈、柳宗元以外,其余的"三苏"、曾巩、王安石五人均曾被其相中或提携或举荐而名扬天下。

欧阳修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传承者,他主张与之一脉相承的"通达平易"文风,积极推行诗文革新行动,反对华而不实的"西昆体",不主张刘几倡导的以玩弄生僻字词为时尚的"太学体"。

欧阳修在1057年担任礼部主考官那年,发现了两份试卷。一份就是"太学体",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马上续作"秀才剌,试官刷。"予以犀利批评,意思也很风趣: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只好不录取了。

一份就是有"平实"文风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该文写得语言流畅,说理也透彻。欧阳修原以为是他的学生曾巩所写,不便录为榜首,便定为第二名。当拆开封卷得知作者是苏轼,大为欣赏,从此便对苏轼奖掖有加。在欧阳修的栽培下,苏轼成为继他之后的又一文化巨人。

此外,欧阳修还对张载、程颢、吕大均等旷世大儒有推荐与提携,对包拯、韩琦、文彦博等朝廷重臣也有激励与共勉。

可以说,北宋文坛泰斗欧阳修挖掘、录用和提携了一大批当世有影响力的才俊,被他相中的,好多当时还是布衣之身,寂寂无名。正因为遇上欧阳修这位大神级的"伯乐",使得北宋中期一时星光闪耀,泽被后世。5、绯闻缠身

不过,欧阳修也是凡人。

他年少时,尤其在刚步入仕途"曾是洛阳花下客"期间,亦多情风流。不仅与好友梅尧臣(宋诗开山鼻祖)、尹洙(1024年进士)等人时常饮酒赋诗纵情放歌,还红尘作伴,放荡不羁,亦得顶头上司洛阳留守钱惟演的默许与支持。

这钱惟演是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生性豪放,对后起之秀颇为厚爱。欧阳修来洛阳工作后,尽管他年长30岁,但志趣相投,二人成为"忘年交"。

一次,钱惟演作东宴请欧阳修等一干年轻人,谁知欧阳修迟到了半个小时,还携带一名"官妓"气喘吁吁赶到。迟到原因竟是欧阳修为这名女子找金钗,找遍了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没找到。钱惟演对此并没有介意,还哈哈大笑说,若欧阳修当场作一首词,作得好,他补给女子一枚新金钗;做得不好,罚酒三杯。

欧阳修思忖片刻,当即作《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修有堕钗横。

落笔自然,造境精致,一时赢得满堂喝彩。钱惟演只好令仆人去购来金钗为女子补上。

欧阳修后来亦为青楼女子作了大量艳词,其代表作如《少年游》、《系裙腰》等,虽是随手应景之作,但也体现其私生活有失检点。步入仕途后便被政敌作为武器拿来攻击,以致欧阳修被绯闻缠身,弄得狼狈不堪。

典型的莫过于以下两次:

一次发生在1045年欧阳修在京任谏官时,开封府审理一个案子,恰好是他侄子欧阳晟的妻子张氏与府中仆人偷情而被告官。这张氏系欧阳修的外甥女,不仅当庭承认此事,还透露私情说与舅舅欧阳修也有染。证据便是谏官钱明逸煞费苦心找到的《望江南》,说这首词就是欧阳修早年写给她的: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

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

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这一意外的"绯闻"顿时让欧阳修哭笑不得,尽管后来朝廷派出调查组核实,因证据不足宣布此事不成立。

但欧阳修还是被贬到滁州,究其真正原因,其实是他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而遭到蓄谋已久的政治攻击:原来张氏已被钱明逸买通,有意给欧阳修制造这起似是而非的花边新闻。

另一次发生在1065年,欧阳修已58岁回京任副宰相的高位。

又有谏官举报欧阳修,说他大儿媳吴春燕与之"爬灰"。这一诽闻经调查仍"证据不足",但也让欧阳修险些陷入身败名裂之中,因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就曾记述:"士大夫以濮议不正,咸疾欧阳修,有谤其私从子妇者。"

所幸宋神宗没有轻信谏官之说,还抚慰欧阳修"不要理会这些流言,朝廷还是相信你的。"欧阳修的颜面才得以保全。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展开阅读全文

欧阳修母亲为何能跻身“四大贤母”之一?欧阳修母亲的故事介绍

全文共 522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孟母、陶母、欧母、岳母被称为“四大贤母”,今天就为大家讲讲欧阳修母亲欧母的故事。欧阳修母亲郑氏,从小就对欧阳修严加管教,欧阳修年幼丧父,全靠母亲将他带大。小时候家里贫穷,买不起纸笔,欧母便尝以荻画地教子。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定,并且不屈服命运的人,这也让欧阳修从小受到了教育,并且理解了母亲的用心良苦,长大后高中进士。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下伟大的欧母吧。

从幼年丧父的寒门孤儿到跻身“千古圣贤”,欧阳修的一生,是一个千年不遇的草根逆袭故事。而逆袭的,不仅仅是欧阳修。他的母亲以“欧母画荻”的故事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国四大贤母之一。他们为什么这么牛?而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

一千年前,大宋王朝出了一对文韬武略的奇才,文的叫欧阳修,武的叫范仲淹。

欧阳修比范仲淹小十八岁。早在国子监读书的时候,欧阳同学就认识范仲淹老师。他们引为知己,是 1033 年,欧阳修二十七岁的时候。

这一年,以“敢说”闻名的范仲淹当了谏官,一个月过去了,没有留下一句批评皇帝大臣的话。

欧阳修看不下去,给范老师写了一封信:一来,祝贺你当上职责不输宰相的谏官;二来,批评你占着茅坑不拉屎,混日子;三来,希望你好好干,我们这些寒门子弟小时候为什么坐在茅草屋里苦读?不就是为了谋个官职,为皇帝干一番事业吗?

范老师读完之后,很感动,私下里开始称兄道弟,范老师变成了范大哥。

从此,欧阳修跟范大哥肝胆相照,携手并肩,干下很多青史留名的大事。

但这一章,我重点想说说他们各自的妈妈。

这两个人不仅是一对好友,还有着相同的身世:幼年丧父。他们的爸爸去世之后,一个人的母亲改嫁,另一个人的母亲守寡,两个妈妈都培育出青史留名的儿子。

现在的问题是:谁的妈妈更牛?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有点突兀,有点无厘头,有点莫名其妙?

你先往下看,看到结尾,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答案也会在本章结尾,为你揭晓。

1007 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夜里四点前后,欧阳修呱呱落地。

欧阳修出生的时候,妈妈二十七岁,是爸爸的填房。爸爸之前有个妻子,还生了一个儿子,不知怎么惹恼了丈夫,被休了,孩子也跟着一起走了。

欧阳修的诞生地,是爸爸的公家宿舍。五十六岁的爸爸是绵阳的“军事推官”,作为绵阳地方领导的助手,日常工作就是协助领导审理案件。

欧阳修的出生,不但让欧爸爸欣喜若狂,也给欧妈妈的人生,带来了无限希望。

遗憾的是,欧爸爸没有看到儿子这一天。欧阳修四岁的时候,欧爸爸死了,死在今天的江苏泰州,不到六十岁。

爸爸死的时候,欧阳修还有一个妹妹,两三岁。

你别看欧爸爸是个官,死的时候,并没给他们孤儿寡母留下什么家产。欧阳修的妈妈没办法,投奔了欧阳修的叔叔。他的叔叔也是一个小官,家里养了一大家子的人。去叔叔家不久,欧阳修的妈妈就带着他们兄妹,在叔叔家附近另辟一个地方单独生活。

妈妈自立门户之后,给人家做些针线活,缝缝补补的,养活欧阳修兄妹。虽然欧阳修的叔叔有各种各样的照应,但这样的生活,肯定是清苦的。

欧阳修的母亲自己读过书,不愿意欧阳修兄妹不念书,可是,他们家条件差,读不起书。

欧阳修见别人家的孩子念书,自己也想念。欧阳修的妈妈,就拿了一根芦苇,在地上描了一个大大的“一”字,跟他说这个字念“一”。就这样,欧阳修的母亲用一根芦苇,开始教欧阳修写字读书。

《宋史》中著名的“欧母画荻”,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可是欧阳修的妈妈毕竟不是儒学先生,自己又能记得多少书呢?也是欧阳修命好,他们家隔壁有一个姓李的大户人家。李家的少爷跟他玩得比较好,经常给欧阳修送点笔纸之类的东西,还把丢弃不用的旧书送给他读。

后来,欧阳修中了进士,做了大官。这个李家的少爷终其一生,只中了一个秀才的功名。想想李家少爷对自己的帮助,欧阳修非常感恩,专门写了一篇答谢李秀才的文章。

欧阳修的妈妈出身于江南望族,或多或少见过一些世面,要不然欧阳修长大考进士,屡试屡败,怎么可能从他母亲那里,得到那么多的安慰呢?

下面,我来说范仲淹的妈妈。

欧阳修跟着画荻的妈妈启蒙认字的时候,范仲淹考中了进士。

那一年,范仲淹二十七岁。在所有的考生中,名列第九十七名。皇帝发榜昭告天下,榜文上“范仲淹”这三个字是没有的,代表“范仲淹”这个人的,是两个字“朱说”。

为什么叫朱说呢?因为继父姓朱。

范仲淹是江苏苏州人,他的父亲在他出生的时候,是徐州的一个干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妈妈谢氏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非常艰难,守丧两年之后,就改嫁到山东,嫁给一个姓朱的小干部,做了他的填房。

从此,范仲淹跟继父姓朱,名字是继父取的“说”。朱家的条件应该不错,继父待他也不薄,范仲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二十二岁那年,范仲淹回家,见到继父与前妻所生的儿子,花钱大手大脚,觉得不满,上前规劝。这个哥哥很恼火,说,我花的是朱家的钱,不是范家的钱。

这下,范仲淹知道自己原来是个拖油瓶,是范家的孩子。

范仲淹泪流满面,跟他娘说,我不想继续待在朱家了,我要自己外出读书,自己想办法。范仲淹在外面想了什么办法,我们不得而知,《宋史》里面说得也不清楚,只知他历尽人间辛苦。

日后,范仲淹跟欧阳修同朝为官,闲来无事,两个人比苦。

一个说,我一个月只吃一条咸鱼,另一个说,我两年吃一个月饼。

你这月饼不发霉吗?

我今年中秋吃一半,装坛子封存,明年中秋再吃另一半。

苦尽甘来的范仲淹,后来当官了,有了俸禄,回到朱家,把自己的母亲接出来,跟自己一起生活。

范仲淹工作很出色,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个协助地方领导审理案件的九品官。他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两年,被提拔了。提拔以后,范仲淹觉得自己证明了自己,就报告朝廷,请求改名范仲淹。

这是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生父给他起的名字。

范仲淹虽然受到继父家哥哥的讥讽,也没有记恨。后来,他做了大官,每次得到皇帝的赏赐,都要先给朱家的人,感激朱家的养育之恩。

三十九岁那年秋天,范仲淹的妈妈死了。

按照当时的制度,范仲淹应该给母亲服丧,他服丧的地方在今天的河南商丘。

也是时来运转。当时,北宋大文学家、著名词人晏殊,在商丘当一把手,他久闻范仲淹的才华,就邀请他到自己的书院,出任今天大学教务长一样的职务。得到晏殊的赏识,对范仲淹日后挤进大宋帝国权力核心,至关重要。

不久,范仲淹就给当时的宰相,写了一封万言书,呼吁改革。

宰相很欣赏,就请当时已经调到中央的晏殊,向皇帝推荐范仲淹。

于是,四十岁的范仲淹,从地方跳到中央机关,负责皇家图书的校对整理,是个八品官。五六年后,欧阳修也得到了这个官职,不同的是,欧阳修当时才二十八岁。

起步很晚的范仲淹,敢于搏出位,敢于说话。

第二年冬天,皇帝打算率领文武百官,给垂帘听政的皇太后祝寿。

范仲淹给皇帝写了一封报告,说:不能这么干。

为什么?

因为家礼跟国礼不同。皇帝你要做孝子贤孙,可以在皇宫里,在你们家给她祝寿。但是,你不能带着文武百官,一起去祝寿,搞得自己像个臣子。你要知道,你才是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

报告交上去,没有下文。

不久,范仲淹打出一发威力更大更响的炮弹,请求皇太后停止垂帘听政,让年轻的皇帝自己做主。

报告又交上去了,又没有下文。

推荐他进京的晏殊吓坏了:天哪,范仲淹,你怎么这么干?

你会连累我这个推荐人的。

非凡人物总有非凡之语。他给晏殊写了一封公开信,说:我是对的,阿谀奉承的事我不干,虽死无悔。

两份报告,加上这封信,流传开来,范仲淹高山打鼓,名震九州。跟富贵悠游的老派官僚不一样啊,这样的气势,让范仲淹引来一大批出身贫寒的士大夫崇拜者,包括欧阳修。

三年之后,皇太后驾崩,年轻的皇帝终于当家做主。一度出京的范仲淹,被皇帝召回来,当上了谏官。

一个月之后,我在本章开头所说的欧阳修祝贺、批评、勉励他的《与范司谏书》就来了。

又过了三年,早已高升的范大哥与宰相为敌,掀起轩然大波。皇帝一怒,把范大哥贬出京城。

欧阳修站出来,为范大哥说话,被贬到偏僻的湖北夷陵当县令,人生落入低谷。

当时的欧阳修,三十岁,从洛阳调回京城刚刚两年,和范大哥一样,在校对整理皇家藏书,工资微薄,想喝酒没钱,好歹妈妈跟自己住在一起,可以安度晚年。

这一下,犯了事,去穷乡僻壤当县令,连累五十七岁的老妈,欧阳修有点儿难过。

六年前,欧阳修中了进士,把妈妈跟妹妹接到了京城。而后,妈妈主婚,儿子迎娶了胥大学士的女儿,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

可是,欧妈妈并没有过几天省心的日子。

胥大学士的女儿,娶进家门一年多之后,生下一个胖小子,没乐几天,媳妇就死了。欧妈妈开始拉扯这个没娘的大孙子。

接着,欧妈妈等到第二个媳妇娶进门,也是一个京官的女儿,没料想,很快又死了。

丧事办完,不到一年,又要跟着儿子远离京城,跋山涉水去遥远的蛮荒之地。

欧阳修觉得对不起妈妈。但是,妈妈不但不难过,还表扬他,为范大哥说话,做得对。安慰他,我们本来就是穷苦人家,没关系。

多年之后,欧阳修写文章纪念妈妈,还声情并茂地提起这些往事。

范仲淹对欧阳修跟自己一起倒霉,很感动。两个人的战斗情谊,更为浓厚。

四年过后,五十二岁的范仲淹东山再起,去陕西对付西夏。

范仲淹请欧阳修跟自己一起干,做一个负责草拟文件的“掌书记”。

欧阳修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谢绝了。

他跟妈妈说,我可以和范仲淹同退,但是不能和范仲淹同进,不能说他进步了,我就跟着他一起进步,搞裙带关系,这不好。

欧妈妈说,儿子,你做得非常对。

后来,励精图治的皇帝发起“庆历新政”,欧阳修当上了谏官,跟调回中央、当上副宰相级高官的范大哥并肩作战,气势如虹。

再后来,“庆历新政”虎头蛇尾,范仲淹主动请求外放,写作《岳阳楼记》,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欧阳修呢,被政敌抓了小辫子,被贬到安徽滁州,写了一篇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这些我们小时候都读过。

欧阳修一生的成就在于文采,他是宋朝的文坛泰斗;范仲淹的成就主要在于武略,他死后得到司马光所说的“最美的”谥号“文正”,主要是因为他平定西夏的军事功劳,而不仅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

1052 年春天,七十二岁的妈妈,在河南商丘欧阳修的官舍去世。三个月后,欧阳修尊敬的范大哥,在他的出生地,猝然离世,享年六十四岁。

欧阳修把妈妈的灵柩,运送到江西老家,跟欧爸爸安葬在一起。之后,提起笔来,给这位“榜样大哥”写神道碑。

两年之后,欧阳老弟服丧期满,重登庙堂,干出了一番大事业。这些,范大哥再也不知道了。

有趣的是,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他们两个人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一起。作为两个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他们的名气,在今天,完胜他们效忠过的每一个皇帝。

今天的人们,说起他们的时候,还会说起他们的妈妈,两个只有姓氏没有名字的女人。

现在,我们回到本章开头的问题:谁的妈妈更牛呢?

如果说,母以子贵,比儿子的官职、成就,这两个妈妈不相上下,两个儿子都当过副宰相级别的参知政事。

如果说,比身后名,欧妈妈远胜范妈妈。

欧妈妈死后,历史的风沙把她与孟母、陶母、岳母吹到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儿子欧阳修讲述的“欧母画荻”的故事,与“孟母三迁”“陶母退鱼”“岳母刺字”一起,荣登中国代四大母教经典。

这是历史的玩笑。

生前,范妈妈跟欧妈妈没什么大的差别。所有的差别,就是范妈妈改嫁,欧妈妈守寡。后人歌颂“欧母画荻”,赞美欧妈妈教子有方,默认的前提都是欧妈妈守节。

其实,她们生活其中的时代,并不在乎寡妇守不守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明清两代的事,不是北宋时代的事,那时候,教导寡妇守节的“宋明理学”,还没问世。

大宋帝国,开国皇帝的妹夫死了,哥哥马上劝妹妹再嫁一个老公,不要一个人不开心。

欧妈妈、范妈妈在世的时候,寡妇改嫁,不但合法,也合情。

哪个女人死了老公,发誓守节,的确会被人高看一眼,但是,社会上没什么瞧不起改嫁的风气。欧阳修有位同事,一位副宰相级高官,弟弟死了,弟媳妇久久没有改嫁,反而被纪检监察干部给告了,指责他故意不让弟媳妇改嫁,胡来。

那么,为什么欧妈妈、范妈妈死后,社会上开始慢慢重视守节了呢?

这一切,与她们的儿子倡导“名节”息息相关。

范仲淹提倡名节,是欧阳修的“榜样大哥”。范仲淹死后,欧阳修在他的传世之作《新五代史》中,继续挥舞“名节”的大旗。

他们要影响的是文人士大夫,经年累月,也影响到贩夫走卒,影响到乡下的寡妇。

对皇帝忠诚不二,是他们一生的信念,是他们心中最大的名节。他们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他们生前的官位与荣誉,而是他们的行为、作品、思想对后代的影响。

特别是欧阳修,他太能写了,他作为文学家的天赋,极大地拔高了他作为封建时代政治家、理论家、史学家的历史地位。他一生奋斗,得到的最高职位只是一个副宰相,然而,千年之后,有几个人知道,当时的宰相是谁皇帝是谁。

最后,你是不是已经明白,我为什么要在本章追问欧妈妈、范妈妈谁牛?我希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提醒你,本书所说的欧阳修的故事,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八卦,请你阅读本书的时候,不要沉迷于欧阳修的爱恨情仇,而要关注这个从小死了爸的孩子,从草根到圣贤的历史逻辑。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逻辑。

文 | 章敬平

《欧阳修传》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欧阳修的卖油翁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卖油翁背后的典故解析

全文共 1596 字

+ 加入清单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写过一篇寓言故事,我们在上学时应该都有学过,就是这篇《卖油翁》。这则故事告诉了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不过欧阳修通过《卖油翁》其实还表达了另一个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呢?当然你可能需要十分了解这则故事的背景才能体会到,欧阳修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卖油翁》的,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卖油翁》文章不长,仅一百三十余字,但很好地阐述了一个道理:熟能生巧。老师在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从这篇文章中受益,明白了一定的道理。但是,当初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打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吗?也许并非如此。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rǔ)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shú)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而遣(qiǎn)之。

文中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陈尧咨,一个是卖油翁。卖油翁无名无姓,在历史上并不可考,应该是作者虚构的。但陈尧咨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物。作者杜撰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来说明一个道理,为什么要拉上一个真实人物呢?这里面是不是别有意图?这就要从北宋的基本国策说起。我们知道,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就开启了整个宋朝重文轻武、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据宋人笔记,出身洛阳的尹洙就曾经说过:“状元及第,比大将军拥兵千万,收复幽燕,驱逐强敌于沙漠中,凯旋归来,献捷于太庙,还要更加光耀千百倍。”而这个陈尧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少年英俊。

著名历史学者纪连海老师在谈到《卖油翁》时说,公元1000年,陈尧咨30岁的时候,就高中状元。四年之后,宋辽两国交兵,签订“澶渊之盟”。两国使臣第一次接洽的时候,辽国派出的使臣中有一人长得英俊潇洒,而且文武全才,不但文笔好,而且箭法精妙。而北宋派出的使臣都是五大三粗之辈,从颜值上被对方秒杀。此事传到宋仁宗耳中,身为一国之君的宋仁宗觉得丢了面子,很不高兴。于是决定也要选出一个颜值高、文采好、精通箭法的人,代表北宋继续与辽国交涉,并作为武将镇守北方重镇,结果陈尧咨被选中了。

陈尧咨被选中本是好事,但陈家的家教极严,虽然陈尧咨已身居高官,但仍要听从母亲的意见。谁知道陈母听闻此事后大怒,手拿戒尺喝令陈尧咨跪下,对他说:我家世代读书传家,以考取功名为最高荣耀,你算什么东西,就凭你会射箭就想舍弃文官?

你不知道丢人吗?训诫还不解恨,陈母又狠狠地打了他五十戒尺。结果陈尧咨的北疆之行就没有成行,直到陈母去世后他才被授予军职。当然此事也许有杜撰的成分,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当时那个时代,整个北宋,这种严重的崇文抑武现象。

而且,也就是因为陈尧咨会射箭,后来还被授予军职,就被包括欧阳修在内的所有文人看不起。所以,欧阳修专门写了《卖油翁》这样一篇文章,来嘲笑奚落陈尧咨,言外之意是:你会射箭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熟能生巧嘛!谁练谁会。当然,我们今天来读这篇文章,就没有必要去深究当时人们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崇文抑武思想了,只要明白“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就可以了。

回到我们开篇提出的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观上就是为了嘲笑陈尧咨,所以虚构了一个卖油翁的形象。但客观上却是阐明了一个道理:熟能生巧。有意思的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恰恰是作者写此文的副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欧阳修的最经典词作名首含鉴赏

全文共 6868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欧阳修其实大家也是知道的,这个人到底有多么的厉害小编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因为小编词穷了,小编依稀记得欧阳修是这个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而且诗词遍天下都是,所以欧阳修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这个诗词了,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欧阳修的词作,前后有20首,都是最著名的,欢迎大家来鉴赏看看了!1、《秋声赋》

欧陽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廖;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陽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陽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陽、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j,。

欧陽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陽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陽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陽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2、《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陽修也。3、《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简析】

落英缤纷、柳絮纷飞的暮春景色*,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而欧陽修面对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却别有会心发出了赞美之声。昔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已不复见,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4、《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错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简析】

在那华灯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的花市,主人公与心爱的人在月挂柳梢的黄昏时刻相约赴会。现实是这样的凄凉,月光华灯依旧,然而却见不到去年的情人,主人公伤心的眼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5、《蝶恋花》

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

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

露重烟轻,

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

离愁引著江南岸。

【简析】

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6、《临江仙》

池外轻雷池上雨

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

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

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

水精双枕

傍有堕钗横

【简析】

词中的这位女主人公,她的生活无疑是华贵的,她的心灵却并不欢快。凉席上,玉枕旁,陪伴她的只有她自己金钗。这就暗示我们:她正独守空闺。她在妆楼倚栏依望。她听到雷声、雨声、雨打荷叶声,却听不到丈夫归来的马蹄声。她看到雨后彩虹,夜空的新月,却看不到丈夫的身影。她又在无望的期待中度过一个炎夏的永昼。她只得怅怅的,恹恹的,独自回到闺房,垂下珠帘,因为她不愿那成双捉对的燕儿窥见她的萦寞,嘲笑她的孤单,可以想见,睡梦中她一定仍在期待。8、《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

六幺摧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樽前

【简析】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9、《阮郎归》

南园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

草烟低

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梁双燕栖

【简析】

风和日丽,马嘶声声,可以想踏青上车马来往之景,青梅结子如豆,柳叶舒展如眉,日长气暖,蝴蝶翩翩,大自然中的生命都处在蓬勃之中。踏青过后,又荡秋千,不觉慵困,遂解罗诊小憩,只见画堂前双燕飞归。10、《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

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

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

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

知与谁同11、《诉衷情》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

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

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

欲笑还颦

最断人肠12、《少年游》

阑干十二独凭春

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

二月三月

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

江淹浦畔

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

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陽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陽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14、《鹤冲天》

梅谢粉

柳拖金

香满旧园林

养花天气半晴-阴-

花好却愁深

花无数

愁无数

花好却愁春去

戴花持酒祝东风

千万莫匆匆15、《玉楼春》

樽前拟把归期说

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

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陽花

始共春风容易别

【简析】

作者西京留守推官任满,离别洛陽时,和亲友话别,内心凄凉。在离筵上拟说归期,却又未语先咽。"拟把"、"欲语"两词,蕴含了多少不忍说出的惜别之情。然而作为一个理性*的词人,别离之际虽然不免"春容惨咽",但并没有沉溺于一已的离愁别绪而不能自拨,而是由已及人,将离别一事推向整个人世的共同主题。作者清醒地认识到:"离情别恨是人与生惧来的情感,与风花雪月无关。因此,离别的歌不要再翻新曲了,一曲已经令人痛断肝肠了。词在抒写离愁别绪这一主题方面不同凡响,有悲情凄凉,更有豪情纵横,寄寓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爱恋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16、《临江仙》

记得金銮同唱第

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

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

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

红树远连霞17、《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

龙纹玉掌梳

去来窗下笑相扶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

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功夫

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18、《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简析】

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陽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显著特点是构思别致,它打破了一般词作所采取的前景后情的寻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别描写与离别有关的两个方面,并用离情相思这根线索把二者紧密地穿连起来,揉成为统一的艺术整体,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运用于各片之中。很明显,这首词的前片写行者忆家,后片写居者(闺中的少妇)忆外。前片以景带情。例如,望见春水迢迢,便陡然引起无穷无尽的离愁。后片由情人景,是忆极而生的想象虚拟之辞。但它却景缘情生,景中有人,读来倍感真切。居者行者,前后萦带;景耶情耶?上下难分。这二者相互交融,曲尽其妙。同时,这首词还很注意层次的安排。例如开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它不仅交待了远行的时间、季节,而且还暗暗描绘出远行的全过程,用笔细腻形象,含蓄深厚,富于启发性*。

另一显著特点是比喻贴切。特别是上下片结尾两句,用比巧妙生动。“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虽然可以使人联想到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些名句,但因作者善于变换句法,并且使这一生动比喻跟全词的整体形象,跟词的意境结合得十分紧密,故貌似仿效,而实则是创新,天然浑成,不露痕迹。下片以“春山”喻远,引出佳人登高遥望,更觉委婉缠绵,别饶韵味。

欧陽修虽受“花间”和冯延巳的影响较深,但就本篇来看,他能摒弃“花间”铺金缀玉的积习,洗净了浓脂艳粉的气息,发展了词的抒情性*与形象性*的特长。19、《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简析】

上阙一开端即描绘出思妇所外的典型环境,三个“深”字, 极见庭院之深邃了。通过刻画描写,一位幽闭深闺女的贵族女子,因为薄幸之人一味追求狭邪之游的愁苦心情便跃 然纸上了。下阙,“三月暮”点出时令,“雨横风狂”, 描述气候特征。此时此景只有掩起门户独守空房,发出“无计留春住”的悲叹。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 秋千去”,是历来受人赞赏的名句。20、《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简析】

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不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忆在平滑的春波上移支。

展开阅读全文

他是“造塔鲁班”,被欧阳修称为“木工第一人”

全文共 160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河南省开封市的东北角,有一座仿木结构的亭状砖塔——尤果寺塔,堪称千古杰作。人们可以沿着登岛路爬到塔顶,俯瞰古城开封。“流云楼”也是汴梁自宋代以来的八大名胜之一。

开封右国寺埃菲尔铁塔(中国民族宗教网)

这座著名的砖塔是由北宋早期的一位谦虚的建筑家俞浩主持的。欧阳修在《归田记》中曾称赞他为“自国朝以来唯一的木匠”。

俞浩,尽管出身卑微,却勤奋学习,提问和研究。他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超人智慧。为了掌握和理解木结构建筑的技术,俞浩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寻找和阅读有关古建筑的书籍和资料,另一方面又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实践他的主人传授的许多知识和技能。

俞浩的勤奋是众所周知的。当时,余浩遇到了一座由唐朝建造的索国寺。它有10种不同的建筑结构,被称为“十大奇迹”。余浩仔细看了看。慢慢地,他理解了十种独特技能中的九种,其中一种不理解。哪一个?是屋檐的四角向上卷的“卷檐”结构。据说门楼的屋檐建造得非常巧妙。每次路过,俞浩都要抬头仔细观察和研究建造门楼的方法,找出房檐构造的奥秘,甚至躺在地上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和大量的生活实践,俞浩在木结构建筑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成名,因其在建造高大的厅堂和房屋方面的专长而成为著名的工匠。

《余浩》漫画书封面(7788.com)

有一年,吴越王派人在杭州的梵天寺建造了一座方形木塔。当这座塔只有两三层楼大的时候,吴越国王爬上来,感觉到塔在摇晃。他问原因是什么。主持施工的工匠自信地回答道:“因为塔还没有铺瓷砖,太轻了,所以有点摇晃。”然而,在这座塔建成并铺上瓷砖后,人们爬上了它,而这座塔仍然摇摇晃晃。工匠暂时别无选择,害怕被吴王和越王指责。后来,当他听说余浩非常擅长建造木塔时,他就去请教余浩。俞浩笑着说:“只要在每层楼都铺上木板,把木板钉在木梁上就行了。这样,水平拉力增加了,塔也不会摇晃。”在工匠根据俞浩的建议进行改进后,塔变得非常稳定,一点也没有摇晃。工匠们不得不佩服于浩的才华。

余浩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主持了汴梁开宝寺木塔的建造。为了建造这座宝塔,他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俞浩建了一个13层八角形的宝塔模型。每层的截面积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在破土动工之前,他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仔细研究并修改了模型的尺寸。

经过多年的努力,宏伟的八角形13层琉璃塔终于建成,这就是著名的开宝寺木塔。这座塔建成后,人们觉得余浩这次似乎太粗心了:塔身明显向西北倾斜。听了别人的评论,俞浩向大家解释道:“这里的土壤比较疏松,常年刮西北风。这座塔建成后,几十年或几百年后,塔身会稍微下陷。据估计,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由于持续的西北风,塔身将被风吹直。”读完这篇文章后,许多人会想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吗?如果我们认为比萨斜塔的倾斜是一个错误,它将在未来的几代人中不断得到纠正,而开宝寺的斜塔是故意建造的,我们很可能会为俞浩鼓掌喝彩。

开宝寺的木塔是当地几座宝塔中最高的,也是当时最精致的建筑,代表了当时中国最高的塔式建筑技术水平。于是,虞浩就被称为“塔鲁班”。

北宋第四年(1044年),开宝寺的木塔被雷火所毁。它于陀帝元年(1049年)重建,现在是铁塔。

虽然这座宝塔没有保存完好,但余浩建造这座宝塔的经验已经传了下来。基于俞浩建造宝塔的设计理念,建于宋末的铁琉璃砖塔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瑞丽的伸展姿态享誉海内外,享有“世界第一塔”的美誉。今天,当畅游古开封汴京八景之一时,人们不会忘记余浩对汴京的巨大贡献。

开封右国寺埃菲尔铁塔的外墙(见水印来源)

-

人们的小档案:俞浩,又叫俞浩和俞浩。出生和死亡的日期不详。他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第五代末、北宋初的建筑师。他在木结构建筑,尤其是多层宝塔和亭台楼阁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他主持了汴梁(今开封)开宝寺木塔的建造。这座塔高120米,11级,花了8年才完成。《木经》三卷的作者,可惜已经失传。欧阳修曾在《归田记》中称赞他为“国朝以来唯一的木匠”。

展开阅读全文

欧阳修题刻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欧阳修题刻为福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修题刻位于一都镇东山村,年代为宋代。

1988年,欧阳修题刻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参与纂写《新唐书》《五代史》,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著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作品。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刚劲正直,见义勇为,他的诗文和部分“雅词”表现出其性格中的这个侧面。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

展开阅读全文

欧阳修故居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欧阳修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欧阳修故居位于襄城县麦岭镇欧营村。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官至参知政事。欧阳修4岁丧父,家中贫穷,自幼好学。23岁和2 4岁两次参加国子监考试和礼部会试,均获第一,在最后殿试中,以甲科第14名的成绩授于进士及第,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洛阳)留守推官(负责勘问刑狱的司法官)。在西京任职的3年中,欧阳修在襄城东汝水岸边,购得田宅一所,将母亲和妹妹接来居住。

襄城的秀丽山川和勤劳朴实的民风,给欧阳修留下美好印象。景祜元年(1034年)任职西京推官期满后,回襄城探亲时写下《罢官后初还襄城敝居述怀》诗一首:

路尽见家山,欣然望吾庐。 植仗望远林,行歌登故墟。

陋巷叩柴扉,迎候遥惊呼。 夙志在一壑,兹焉将荷锄。

儿童戏饮马,田里邀篮舆。 言谢洛社友,因招洛中愚。

春桑郁已绿,岁事催农夫。 马卿已倦客,严安犹献书。

朝日飞雉雏,东臬新雨余。 行矣方于役,岂能遂归欤!

宝元二年(1039年)六月,欧阳修复职,将母亲和妹妹接往南阳居住。初冬,欧阳修又到襄城,把田宅托付给邻里照看。这次襄城之行,欧阳修又写下了《初冬归襄城敝居》诗:

日落原野晦,天寒闾市闲。

牛羊远陂去,鸟雀空檐间。

凭高植藜杖,旷日瞻前山。

垅麦风际绿,霜鸦村外还。

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

酣歌岁之暮,寂寞向柴关。

此后10年间,欧阳修无论任职京城,还是迁至地方,都把襄城视作第二故乡。皇佑元年(1049年)移至颍州(安徽阜阳),又置田产一区,建起宅第,供老母和妻小居住。这一年生四子辨。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归居颍州宅第,剖分家产,将襄城田宅交四子欧阳辨(官至承议郎),欧阳辨后代定居襄城至今900余年。欧阳修故居,被其后裔改成欧阳家族祠堂,祠堂分前院后院,前院有正堂三间和东西厢房,内奉欧阳辨及后裔历代神主。后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殿五楹,为悬山式,前檐插廊,殿内正位供欧阳修和夫人画像,其四个儿子画像分别悬挂东西两壁。后因岁月变迁、年久失修,欧阳祠堂房舍大部分被毁,现仅存前院东厢房和正堂。正堂砖石结构,0式,二梁起架,五脊两坡硬山式,小灰瓦覆项。整个建筑简朴大方。

展开阅读全文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号是什么 欧阳修的代表作及简介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的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长相思·花似伊》等。

欧阳修作品

1、《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西湖上虽然百花凋零,但是风景还是很美好,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笙箫歌声渐渐消歇,游人也都已经尽兴散去,这个时候才开始觉得春日空寂。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2、《长相思·花似伊》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译文

看着那花儿像你,看着那柳枝也像你;现在正是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伤心的人儿不禁垂首默默流泪。

一个在长江的东边,一个住在长江的西边,就像两岸的鸳鸯在两处飞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再次相逢呢?

3、《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译文

荷花盛开后的西湖风光艳丽,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然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彩画游船驶进荷花深处的时候,酒杯上也沾染了荷花的清香。傍晚时候下起了朦胧微雨,在一片笙歌中,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展开阅读全文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的翻译 欧阳修画地学书翻译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的翻译:(欧阳修)家境贫寒,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出自《宋史·欧阳修传》,讲述了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年幼时因为家贫而用荻杆在地上练习写字的故事。

画地学书的全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郑氏下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荻杆在地上练习写字。欧阳修幼年时天资聪颖,悟性超过常人,读过的书当即就能背诵。等到成年时,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在那以后,就以文章闻名天下了。

欧阳修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生性刚直,见义勇为,即使有陷害人的圈套在前面,都一直前往即使身受伤害都不回头。即使多次被贬官放逐,他的志向也没有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之醉翁亭记 欧阳修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一、词类活用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意动用法。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4、山行六七里。"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5、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形作名。

二、古今异义

1、丝: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古义,弦乐器,今义,蚕丝。

三、重点实词

1、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2、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3、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4、临于泉上者:靠近。

5、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

6、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7、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8、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

9、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10、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11、醉翁之意意:情趣。

12、深秀者:秀丽。

1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4、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

15、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16、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17、辄:就

18、弈:下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