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西洋

大西洋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大西洋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大西洋问题。

分享

浏览

478

文章

26

大西洋在哪里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大西洋(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积的近20%,原面积9165.5万平方千米,在南冰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7676.2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9219米。

大西洋呈“S”型,以赤道为界被划分成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此外,大西洋还有数个附属海,较大的如地中海、加勒比海、北海、波罗的海、墨西哥湾等。大西洋南北距离甚远,故气候多样,自北部格陵兰岛的极地气候,直至西非、巴西沿岸的热带沙漠或雨林气候,大西洋都囊括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与太平洋分界线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洋大西洋分界线在德雷克海峡处,大致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67°16’线为界,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长300公里,宽900-950公里,平均水深3400米,最深4750米。

德雷克海峡

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其宽度竟达970公里,最窄处也有890公里。同时,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其最大深度为5248米。如果把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放到海峡中去,连山头都不会露出海面。表层水温冬季为0.5-3.0°C,浮冰可漂浮至南美南端;夏季为3.0-5.5°C,无浮冰。表层水富含磷酸盐、硝酸盐和硅酸盐,自北向南递增。这里是世界上已知的营养盐丰富,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海区之一。在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以前,德雷克海峡对19和20世纪初叶的贸易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巨型油轮的出现和巴拿马运河的日益拥挤,德雷克海峡有可能再度成为重要航道。

德雷克海峡的气候

海峡两侧气压差12毫巴,促使南极大陆的干冷德雷克海峡空气与美洲大陆相对湿暖的气流南北交换。南极辐合带在南纬60°附近通过海峡中部,东风环流和西风环流在此汇合。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加之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因此,风暴成为德雷克海峡的主宰。海峡内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飓风狂浪,一年365天,风力都在8级以上。即便是万吨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也被震颤得像一片树叶。这片终年狂风怒号的海峡,历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在此倾覆海底。于是,德雷克海峡被人称之为"杀人的西风带"、"暴风走廊"、"魔鬼海峡",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走廊"。

展开阅读全文

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运河是什么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连接太平洋大西洋运河是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

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建造完成,1914年开始通航。现由巴拿马共和国拥有和管理,属于水闸式运河。从一侧的海岸线到另一侧海岸线长度约为65千米(40英里),而由加勒比海的深水处至太平洋一侧的深水处约82千米(50英里),宽的地方达304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52米。

巴拿马运河极大地缩短了美国东西海岸间的航程,比绕合恩角缩短了1万4千8百公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利用运河将航空母舰送去补充几乎被毁灭的太平洋舰队。航空母舰虽然能够通过运河,但是需要先拆除航标,腾出航道。

展开阅读全文

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运河是啥运河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连接太平洋大西洋运河是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洋。该运河是由美国建造完成的,于1914年开始通航,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是重要的航运要道。

其从一侧的海岸线到另一侧海岸线长度大约为四十英里,而由加勒比海的深水处到太平洋一侧的深水处大约五十英里,宽的地方可达到三百零四米,最窄的地方也有一百五十二米。2016年6月26日,巴拿马运河拓宽工程举行了竣工启用仪式。2018年12月4日,巴拿马运河第四座大桥正式开始建设;当天巴拿马总统巴雷拉把开工令颁发给承建这一工程的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联营体。

巴拿马运河并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由东向西横过地峡,而是在大西洋一侧科隆的入口向南通往加通水闸,进入到加通湖的最宽处,然后急转向东,沿着一条大致向东南的航道,到达了太平洋一侧的巴拿马湾。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是怎样命名的?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大西洋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英雄阿特拉斯的名字,古代中国把海洋分为东洋、南洋、西洋和北冰洋,后来又把西洋分为两部分,非洲以东的叫小西洋,非洲以西的叫大西洋,并一直沿用至今。

大西洋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明朝记载。利玛窦来华在晋谒明神宗时,自称是“大西洋人”,他把印度洋海域称之为“小西洋”,把欧洲以西的海域称之为“大西洋”。我国明朝年间,东西洋分界,大体以雷州半岛至加里曼丹一线为界,它的西面叫“西洋”,而把日本人称之为“东洋人”。随着人们对欧洲地理概况的了解,于是,改称印度洋为“小西洋”,而把欧洲以西的海域称“大西洋”。西方世界地理学和地图作品传入我国后,对于Atla-nticOcean,我国翻译家颇感到难于译成汉语,于是便以“大西洋”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印度洋古称“厄立特里亚海”,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古希腊著名地理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425年)所著《历史》一书,以及他所编绘的世界地图中,即“红海”之意。

印度洋的得名要比厄立特里亚海晚得多,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可能是公元1世纪后期的罗马地理学家彭波尼乌斯·梅拉。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编绘的世界地图上,也使用了这个名字。而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则是在1515年左右,当时中欧地图学家舍奈尔编绘的地图上,把这片大洋叫做“东方的印度洋”,此处“东方的”一词是和大西洋相对而言。到了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所编绘的世界地图集里,把“东方的印度洋”一名的“东方的”去掉,成为通用的称呼。

印度是亚洲的一个国名,可人们单单把它作为大洋的名字,其实,说来也不奇怪。因为在古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整个世界的了解还很少。在欧洲人眼中,印度是块富庶的宝地,所谓到东方就是到印度,通往东方的航路也就是通往印度的航路。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的美洲之行,实际上为的是寻找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哥伦布曾把在加勒比海中发现的岛屿称之为西印度群岛。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穿越广阔的海面,也是要驶向印度。由此看来,印度在欧洲人中印象极为深刻,所以,把通往印度的广阔大海命名为印度洋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雪松精油的功效是什么,有哪些作用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大西洋雪松精油的功效作用是,具有丰富的治疗用途和健康益处,包括抗炎,抗痉挛,抗真菌,滋补,收敛,利尿,镇静和杀虫等特性。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性使其可用于各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皮肤问题,脱发,感染,压力等等。这种精油甚至可以驱除家中的飞蛾和害虫,同时抑制霉菌的生长! 这些优点使大西洋雪松精油成为家庭常用油之一。

1、雪松精油主要的作用在于呼吸道方面,由于其止咳化痰的特性,能改善支气管炎、咳嗽和流鼻水等问题,对唇部疱疹、水痘、以及带状疱疹通常都颇有效。

2、雪松精油对呼吸道的传染性疾病,如呼吸困难、扁桃腺炎、气管炎和肺结核有显著的效果。

3、雪松精油是循环系统的滋补剂,有显著的防腐功能,还能能安抚神经紧张和焦虑状态,同时也具有驱蚊的功效,可以将雪松精油兑水喷洒。

4、雪松精油对生殖泌尿系统有帮助,减轻慢性风湿病,对支气管炎、咳嗽、流鼻水、多痰等有绝佳疗效,还可调节肾功能、壮阳。

5、雪松精油能帮助消除疮痂、脓、以及一些慢性病,如湿疹和干癣,对外阴瘙痒、尿道炎、肾炎、淋病、阴道炎、膀胱炎、血毒症都有很好改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控制气候变暖,大西洋是关键?

全文共 1274 字

+ 加入清单

温暖水域的洋流流向高纬度地区,然后沉入深海,并返回赤道附近。

8月22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西洋和大南海之间洋流循环模式的变化可能导致了20世纪末全球变暖的显著减缓。文章的第一作者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气象学家Ka-Kit Tung,他解释说,洋流的循环将热带水域的高温气流带到高纬度地区,在那里,太阳加热的气流下沉,然后返回赤道地区。

董教授还说,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暖流循环相对缓慢。长时间停留在海洋表面的暖流将更多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从而加速了全球变暖。然而,董家杰和他的合作者陈先尧教授(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学家)认为,1999年前后洋流加速,导致暖流沉入深海区域,是1998年地球陆地和海平面温度保持异常稳定的原因。

科学家正试图解释为什么气候变暖的速度正在减缓。有许多解释,包括阳光照射程度的轻微变化和亚洲空气污染的增加。科学家认为后者产生的烟雾会散射本应返回宇宙的阳光。

散热之谜

为了验证他们的假设,董教授和陈教授研究了海洋研究仪器收集到的数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董教授和陈教授在许多海域部署了一些仪器,观察海洋表面的状况,以查明损失的热量是否"隐藏"在深海区域。

起初,他们研究了关于太平洋情况的数据,因为太平洋在过去几年里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董教授提到,"虽然我们发现了一点变化,但还不够。"然而,在研究了大西洋和南大洋的数据后,他们发现在全球变暖减缓期间,大量暖流潜入1500米以下的水域,其数量大大增加。

随着洋流循环周期的变化,高纬度水域的水和盐含量也将周期性变化。换句话说,如果洋流的循环速度变得缓慢,暖流中更多的水的蒸发将导致海水中盐含量的增加和盐水密度的增加。当到达高纬度时,这部分洋流会下沉,当下沉到某个关键点时,它会推动周围洋流的加速循环。

不过,董教授也警告说,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洋流流动越快,暖流中的水分蒸发越少,从而稀释了盐水。暖流将融化冰川、冰帽和浮冰,更多的冰水将注入海洋。当不断稀释的洋流进入高纬度地区时,它们将不再像以前那样迅速下沉,最终全球洋流的循环速度将会减慢。来自英格兰中部的气候数据显示,这一过程持续了约350年,周期约为70年。

暂时稳定

这项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全球变暖并没有停止。气候变暖就像一部宏伟的自动扶梯,一些相对稳定的站台区域介入了快速上升的大趋势。“我们现在处于这样一个平台区域,”董教授说。

其他科学家仍对该研究对减缓气候变暖速度的解释持怀疑态度。“原因已经找到了,”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气候学家加文·施密特说。他认为有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气候朝着同一个方向变化。

美国大学园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理学家理查德·艾利(Richard Alley)表示,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无论这项研究结果是一个全新的发现,还是只是事实的一部分,我认为它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然而,阿里支持对大西洋的研究重点。“一直以来,我们这些致力于古气候研究的人认为大西洋对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说。“根据冰河时期全球气候记录的数据,北大西洋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开尔文勋爵: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的英雄

全文共 2400 字

+ 加入清单

莫尔斯于1837年发明了电报。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电报这种新的通信方式在世界上变得流行起来。那时,收音机还没有发明。电报只能通过电线传输。因为它们只能在陆地上使用,所以被称为陆地电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以及欧洲和美国之间的传统邮件通信方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制造和铺设海底电缆已成为当务之急。

1851年11月,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多佛海峡成功铺设了最早的海底电缆。然而,多佛海峡的海底电缆相对较短,总长只有30公里。要制造和铺设数千公里的大西洋海底电缆,这项工程要艰巨得多,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1855年,31岁的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年轻教授威廉·汤姆森提出了海底电缆信号衰减理论,为海底电缆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随后,大西洋海底电缆公司成立,其股东推选汤姆森为董事。从那以后,汤姆森致力于在大西洋铺设海底电缆的庞大工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威廉·汤姆森(网络图)

1857年,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被铺设。英国和美国政府已经分配了两艘专门用于建筑的海船。电缆两端的着陆点是加拿大的纽芬兰和英国的爱尔兰。当电缆工程开始铺设时,电气工程师沃尔特·霍斯因病拒绝随船航行。董事会要求汤姆森代他行事,但尽管没有薪水,汤姆森还是同意了。不幸的是,当缆绳下降到330海里时,它意外断裂,第一次下降失败。

汤姆森在一艘铺设海底电缆的船上(网络图)

汤姆森没有因为挫折而气馁。他对事故进行了分析,发现电缆断裂的原因是表面机械强度不足,这并不难解决。关键问题是如何接收微弱电流信号。那时,电子管还没有出现。没有电子放大电路,就不可能用当时普遍使用的电报终端从电缆终端接收信号。年轻的电工们已经下定决心,他们必须尽快开发出更灵敏的电报。汤姆森把他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格拉斯哥实验室,许多学生为他当助手。这位年轻的物理教授尝试了许多方案,但都失败了。

1858年春天,汤姆森受到反射镜的启发,发明了镜面检流计电报,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汤姆森发明的电报灵敏度高,为长距离电缆通信提供了实用的终端设备。

1858年春夏之交,第二个大西洋海底电缆沉没项目开始了。阿伽门农号船从北美出发,用缆绳穿过大西洋。汤姆森负责实验室。出乎意料的是,当船驶入大西洋的第二天,海上突然出现了一场风暴。汤姆森和他的工作人员不顾危险,放下缆绳,劈开前面的海浪。大风大浪持续了整整一周。“阿伽门纳”号在海上战斗了一个多月,终于在8月3日驶入爱尔兰。8月5日上午,电缆着陆了。下午3点55分,汤姆森从欧洲给美国发了第一封电报。五分钟后,美方显然收到了信号。浩瀚的大西洋终于被征服了!

消息传开后,大西洋两岸的人们都兴高采烈。

汤姆森在制造和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方面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赞扬。他在海上的坚定和沉着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然而,他所有的工作都是自愿的,没有报酬。甚至电流计电报也是他自费开发的。

通往科学的道路总是不平坦的。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投入使用一个月后,发生了严重故障,信号变得模糊。两周后,电缆完全损坏,新建立的跨大西洋通讯被切断。公众的反应非常强烈,有各种各样的批评。大西洋海底电缆公司花了几十万英镑建造第一条电缆,但没有赢得商业胜利。许多股东想退出。

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的“大东方”(网络图)

汤姆森尽力宣传说:“尽管第一条海底电缆的寿命很短,但它证明了长距离海底通信是完全可能的。”总经理费尔特也坚持要房东张茜下去。这位仅比汤姆森大5岁的美国导演在整个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公司内部的意见分歧和财务困难,海底电缆的建设被推迟了很长时间。后来,在政府的鼓励下,第二条大西洋海底电缆的建设开始了。

1865年初,第二条改进的大西洋海底电缆被生产出来,汤姆森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该公司也学到了第一课。在制造过程中,相关的技术问题已经过测试,证明是可行的,才投入生产。

同年6月,第二条大西洋海底电缆开始建造。五年前,汤姆森在滑冰时摔断了左腿,成了瘸子。他不能移动,但他参加了长途航行并领导了施工。电缆敷设船“大东”是一艘22000多吨的巨轮,有6个主桅杆和3个大烟囱。它的外壳又高又华丽,比最后的“阿伽门纳”壮观得多。

俗话说,万事如意。人们对这次沉没寄予厚望。出人意料的是,当“大东”号航行到大西洋中部时,电缆意外断裂,并陷入4000米深的海底。不仅铺设不成功,连首都也失去了。几年的艰苦努力白费了,汤姆森和他的同事们非常苦恼。当他们乘着一艘空船回家时,每个人脸上都掉了眼泪。

这一挫折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公司在那一年暂停了工作。一些贸易成员幸灾乐祸,一些表示遗憾。

一天晚上,总经理费尔特去海边散步。他远远地看见汤姆森拄着拐杖,面朝大海。夕阳像青铜雕塑一样映出他的全身。

“教授,你在想什么?”总经理走近汤姆森,亲切地问道。

“海底电缆!”电气工程师凝视着大海。

“是的,我们已经付出了九年的代价,”费尔特激动地说。

汤姆森转过身来,兴奋地回答,“费尔特先生,只要你再建一条电缆,我保证会成功!”

“你确定吗?”

"我相信大西洋不能阻止人类的进步!"

汤姆森的精神感动了费尔特。该公司鼓起勇气,决定建造第三条海底电缆。

每个人又开始努力奋斗了。第二年春天,第三条海底电缆终于制造出来了。

威廉·汤姆森被命名为开尔文勋爵(网络图)

1866年4月,“大东方”号再次起航。汤姆森仍然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并主持了第四个铺设项目。有志者事竟成。这一次沉船完全成功了。6月中旬,海底电缆终端在爱尔兰登陆,并很快被通知到美国,效果良好。永久的大西洋海底电缆终于完工了,整个工程已经进行了十年!

大西洋海底电缆的成功铺设建立了全球长途通信。就像电报的发明一样,它是人类交流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汤姆森为大西洋海底通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赢得了很高的荣誉。1866年,他被英国政府封为爵士,并于1892年被授予开尔文勋爵的头衔。从那时起,人们就称他为开尔文勋爵。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

全文共 1866 字

+ 加入清单

[概述]

地理位置:欧洲、非洲和南、北美和南极洲之间。

面积:9336.3万平方公里,占海洋面积的25.4%,太平洋面积的一半,是世界第二大海洋。

范围:南极洲以南的大西洋;北部是挪威最北部——冰岛——格陵兰岛的南端——戴维斯海峡的南端——拉布拉多半岛的布尔韦尔港和北冰洋之间的边界;西南方通过穿过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的子午线划分太平洋;东南以穿过南非安格斯角的子午线为界,与印度洋接壤。大西洋的轮廓略呈S形。

深度:平均深度为3627米。最深的部分是波多黎各岛北部波多黎各海沟中的9212米。

地理区划:根据大西洋的风向、海流和温度,通常以北纬5度为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的分界线。北半球大西洋的陆地边界比南半球长得多,海岸曲折,许多属于海洋和海湾。

海洋和海湾的重要属: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比斯开湾、几内亚湾、哈得孙湾、巴芬湾、圣劳伦斯湾、威德尔海、马尾藻海等。

重要的岛屿和群岛:大不列颠、爱尔兰、冰岛、纽芬兰、古巴、伊斯帕尼奥拉以及加勒比海和地中海的许多岛屿,格陵兰岛也位于大西洋的一小部分。

[自然环境]

海底地形:大西洋海底地形的特征之一是大的大陆架区域,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沿海。2000米以上的深水占80.2%,200-2000米之间的水域占11.1%,大陆架占8.7%,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第二个原因是,在洋底中部有一个大西洋中脊,从冰岛延伸到布韦托约15000公里,被赤道地区一个狭窄的配水鞍切断。它一般离水面3000米,有些部分伸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岛屿。整个山脊呈S形弯曲,将大西洋分成两个平行于山脊延伸的深水盆地。东海盆地比西海盆地浅,一般深度不超过6000米。西部洋盆较深,深海沟大多在西部洋盆。在南半球,大西洋中部海脊的主体向东和向西延伸到许多横向海脊分支,如延伸到非洲西南海岸的沃尔维斯海脊(鲸脊)和延伸到南美洲东海岸的里奥格兰德海脊。在中大西洋海脊的南端,布韦岛以南,是一个水深超过5000米的地区,被称为大西洋-印度洋盆地。南三明治海沟有8428米深,是南大西洋最深的地方。另一方面,在大西洋中脊的北端,海底逐渐上升。在格陵兰岛、冰岛、法罗群岛和设得兰群岛之间,海洋深度不到600米。大西洋东部有许多水下浅滩,特别是在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气候:大西洋的气候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都很不一样。年温范围不大,赤道地区小于1℃,亚热带地区小于5℃,北纬60度、南纬60度为10℃。只有海洋的西北部和最南端超过25℃。北大西洋盛行东北信风,南方盛行东南信风。温带地区位于寒流和暖流交汇的过渡带和风力最强的西风带。北纬40-60度之间有许多风暴;从五月到十月,飓风在北半球的热带地区很常见。大西洋地区的降水在高纬度地区为500-1000毫米,在中纬度地区为1000-1500毫米,在从东到西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为100-1000毫米或更多,在赤道地区超过2000毫米。大西洋表面赤道附近的平均温度约为25-27℃。在南纬30度和北纬30度之间,东部比西部冷,但与北纬30度的北部相反。在大西洋,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夏季浮冰可分别达到南纬和北纬40度左右。

洋流:大西洋洋流从北到南形成环流系统:北环流顺时针运行,由北赤道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和加那利冷流组成,其中墨西哥湾暖流延伸至北大西洋暖流,最远到达北冰洋;南环流逆时针运行,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和本格拉冷流组成。两个主要环流之间有一个赤道逆流,从西向东流向几内亚湾,称为几内亚暖流。

[海洋资源]

渔业:海洋资源丰富。西北部和东北部的纽芬兰和北海是主要的渔场,盛产鲱鱼、鳕鱼、沙丁鱼、鲭鱼、好望角鱼等。其他鱼类包括牡蛎、贻贝、小龙虾、螃蟹和各种藻类等。海洋捕捞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3-2/5。鲸鱼、海豹和磷虾产于南极大陆附近,海洋动物的捕获量也很大。

矿产: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北海、几内亚湾和地中海富含海底石油和天然气。

[交通]

航运:大西洋航运非常发达。东西方分别通过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海船全年都可以航行,世界上大约75%的海港都位于这个海域。欧洲和北美之间主要有北大西洋航线。欧洲、亚洲和大洋洲之间的远东路线;欧洲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的大西洋中部航线;欧洲和南美洲大西洋海岸之间的南大西洋航线;从西欧沿非洲大西洋海岸到开普敦的路线。大西洋海底电缆的总长度超过20万公里。从爱尔兰的巴伦西亚岛和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西北端到加拿大纽芬兰岛的东南端,或者一直到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的北端,是大西洋海底电缆的主要干线。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位于巴拉那州和圣保罗州,其中包括巴西最好和最大的热带雨林类型。由25块保护区组成,占地1691750公顷,展示了生物财富和热带雨林持续的进化历史。山上覆盖密林,下面是湿地、隔离的山脉和沙丘沿海岛屿,这一地区含有景色优美的自然环境。喀斯特地貌是巴西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最典型的地理特征。深邃的河谷加上雄伟的山峰点缀其间,形成了一幅壮丽的雨林风光。

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底层,由第三纪火山喷发而成,还有一些地区由一系列石灰质山丘形成了岩溶地形。由于该地降雨丰富,空气湿度大,所以产生了众多的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大西洋东南热带雨林保护区现已发掘出50多处考古地点,在其中的一些考古点发现了贝壳、陶器以及石制工具。此地还是一个林区传统文化的中心,有些居民至今仍在使用班图语,并且保持着他们祖先的风俗。

Atlantic Forest South-East Reserves

必去理由:巴西最好和最大的热带雨林

景点所在大洲: 南美洲【South Ame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巴西[Brazil]

景点所在省、州:巴拉那州和圣保罗州 [Parana and Sao Paulo ]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之路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大西洋之路2005年被评选为“挪威的世纪性建筑”,这条全长8.72公里的公路将小型海岸社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从克里斯蒂安松小镇出发,沿着大西洋公路(Atlanterhavsveien)只需30分钟车程即可穿越大西洋隧道。驶出隧道,您就会路过迷人的阿沃尔群岛,岛上建有克韦尔内斯木板教堂(Kvernes Stavkirke),群岛西侧的自然风光尤其美丽,群岛壮观的海岸线一直延伸到胡斯达维卡。

大西洋之路于1989年开通,目前免费开放。大西洋之路呈“之“字形,不仅穿越了12座稍微高出海面的低桥,而且横跨了西部峡湾莫尔德(Molde)和克里斯蒂安松(Kristiansund)之间的所有岛屿。斯托尔桑德特桥(Storseisundet)是其中最高的一座,她不仅有壮观美丽的弧线,还将艺术元素融入到桥梁建设这项技术工程中。风平浪静之时,也许还能看到鲸鱼和海豹的踪影,同时还有很多机会领略大西洋富饶的生态资源,如丰富的海鸟物种和海豹。

Atlantic Road

必去理由:唯一一条穿越大西洋的路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挪威[Norway]

景点所在省、州:默勒-鲁姆斯达尔郡 [Møre og Romsdal County]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裂谷探秘

全文共 1224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人们以为洋底像锅,越往中央越深,而“锅底”一定是平坦的。1873年,英国海洋考查船“挑战者”号用普通测海锤测得大西洋中间有一带比较高的地方,好像是一座大山。

1925~1927年,德国海洋考查船“流星”号,用回声探测仪探查到了那座大山,还给它画了图像:这座大山在大西洋中部,由北向南,呈S状绵延,长27780千米,宽1100~1800千米,山顶锯齿形,平均高出洋底3000米。它如同—条巨龙卧在洋底,成为大西洋的—条“脊梁骨”。因此,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十分形象的名称——“大西洋中脊”。

1953年,美国地质学家尤因和希曾惊奇地发现,大西洋中脊与大陆上的山脉大不一样。它好像被谁用一把快刀,顺着山的走势,逢中劈开一道裂缝。这条裂缝深1~2千米,科学家叫它“裂谷”。

“冰岛裂谷”是大西洋中脊露出水面的地方。1967年,英国地质学家来到冰岛,他们在裂谷两边的山尖插上标杆,严格监视,定期测量标杆的距离。他们的辛劳终于有了成果——几年之内,标杆之间的距离比原来拉开了5~8厘米。明白了,大西洋中脊的裂谷,正在不断扩展!科学家们十分纳闷,是谁劈开了山岭,使伤口不断“化脓”,而且越张越大呢?

科学家们真想一头扎进裂谷洋底看个究竟,可几千米深的洋底,可不是闹着玩的!后来,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美国和法国首先制造了“深潜器”,人坐在里边,可以安全下潜到几千米深的洋底。1972~1974年,美法科学家联合行动,美国出了一艘“阿尔文”号;法国开出两艘,一艘叫“阿基米德”号,一艘叫“塞纳”号。他们沉到2800米深的亚速尔群岛大裂谷底部,在深潜器强聚光灯的照耀下,从小小的玻璃窗往外瞧——他们瞧见了什么?在宽约2000米的裂谷底下到处都是裂口,好像是一个个张开的大嘴巴。那些大嘴巴,正在喷吐热水。从裂口里溢出的熔岩,在洋底凝固:有的如一卷卷棉纱,有的如同挤出的牙膏,有的像一条条钢管,有的垒成一座座尖锥形的火山口……啊!

科学家们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这儿是大西洋底地壳裂开的地方,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从地下升起,正使劲把裂谷朝两旁推开。多危险呀! 这儿正在制造地震和火山!

事实证明,大西洋正在以每年1~4厘米的速度扩张。几亿年前,南北美洲、欧洲和非洲大陆,原本是一家,由于地壳由北向南断开了一个裂口,海水涌入,淹成了一条海沟。海底裂口不断,爆发火山涌出熔岩,将地壳朝东西两边推去。经过了漫长的1.5亿年,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翻开世界地图,你仔细瞧瞧,南美巴西那个大直角,不是刚好同非洲几内亚湾吻合在一起吗?

北美和欧洲也有类似的情形。这一点早已被“大陆漂移说”的创立者维格纳所证实。

人们不禁要问,将来会怎样?科学家预测,5000万年后,大西洋还要张开1000千米。由于印度洋也在扩展地盘,没准几亿年后,太平洋关闭,美洲大陆就会同亚洲大陆撞在一起。那时我们到美洲去旅游就不必坐轮船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极简单的推想。因为地壳的运动非常复杂,决不单是大西洋中脊这种情形。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的未来命运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300万年之后,北美洲东岸可能出现延伸长达3000公里的海沟,大西洋的海床将由此处向下隐没,至于整个事件的发生条件,则要看北美东岸近海沉积岩受到海水渗透的情况。由于岩石因此变得具有塑性,而引发了接下来的隐没作用。

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的板块汇集有隐没作用,经海沟进入地球内部而消灭。目前北美东岸并没有海沟的存在,但是过去一亿年经由陆地搬运而来的沉积物堆积在此,估计至少已经有数十公里厚,重压在海床底部,使海床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研究人员仿真了这些沉积物所形成的沉积岩在受到海水渗透之后的情形,它们将会变得柔软而具有塑性,并持续受到大西洋中洋脊扩张推挤的影响,海床最终将会向下隐没而形成海沟,时间约在300~1000万年之后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什么没有厄尔尼诺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全世界出现的异常天气,有范围广、灾情重、时间长等特点。在这一系列异常天气中,科学家发现一种作为海洋与大气系统重要现象之一的“厄尔尼诺”潮流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大西洋什么没有厄尔尼诺呢?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与预防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海洋灾害小知识。

大西洋没有厄尔尼诺的原因

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即带走了热带降雨。由于太平洋是一个控制大气运动的巨大热源和水气源,因此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将引起全球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文,塬意是“圣婴”,用来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

展开阅读全文

飞越大西洋的尝试

全文共 992 字

+ 加入清单

1919 年和 1920 年是世界航空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两年。就在这两年间,完成了一些著名的首次国际飞行:横跨大西洋飞行,南到澳大利亚的飞行,以及到达南非的飞行。

翻开地图,我们就会看到,北大西洋连接着东半球和西半球,跨越大西洋的飞行有很大的诱惑力。当时有不少的人们准备进行这样的尝试。1919 年 5 月初,一位少校组成了一个机组,驾驶一架飞机起飞了。一周过去了,这个机组杳无音信,人们都认为他们已经遇难了。实际上,他们的飞机因发动机温度过高,在海面上迫降,被一艘船救了起来。这艘船上没有安装无线电,所以他们被救的消息外界并不知道。

这次飞越大西洋的失败,并没有把人们吓倒,阿尔科克上尉和布朗中尉驾驶的一架飞机,又开始了飞越大西洋的飞行。

1919 年 6 月 14 日下午 4 时左右,飞机从加拿大纽芬兰的圣约翰斯起飞了,向东飞越大西洋,很快飞机就飞进了云层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负责领航任务的布郎中尉在这种时候,很难判断飞机的位置,直到黑夜降临,他才根据星星的位置判断出飞机的航向。

突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飞机进入了很厚的云层中,看不见星星,也看不见海面,阿尔科克简直不知该怎样来操纵飞机,也无法辨认航向。当时,飞机上还没有完善的仪表设备,飞机失速进入了螺旋状态,向海面冲去。飞机在离大海 150 米的高度上穿出了云底,飞机是带着一定的坡度下降,大海就好像直立在他们的身旁。阿尔科克立即稳住飞机,使它恢复了正常。

黑暗渐渐过去,清晨来临了。空中的气温很低。忽然天气起了变化,雪花夹着冰雹向飞机袭来,阿尔科克稳稳地操纵飞机,布郎清除飞落在表盘上的雪花及冰层。在风雪、冰雹中飞行,又多了几分惊险,也增了几分情趣,使他们的飞行更有意义了。第二天上午 8 点左右,他们两人在飞机上开始吃早餐,食物是他们起飞前带上飞机的,每人两块三明治。这时,飞机离海平面只有 76 米的高度,他们并不想飞得这样低,是因为云层太低,飞机再高就看不清下面的情况了,但如果再继续在这样的高度上飞行,那是很危险的,因为岸边上的山峰都超过 76 米,很容易撞山。当飞机飞过大西洋,到达英国上空后,阿尔科克决定尽快降落,他们在英国的境内选择了一块沼泽地,果断地降了下去。

飞越大西洋的航行成功了!

阿尔科克和布郎被接到伦敦,英国首相将《每日邮报》颁发的 1 万英镑奖金授与他们。他们驾驶的那架飞机,现仍旧陈列在伦敦科学博物馆里。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公墓吃人海滩是什么 大西洋公墓什么意思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大西洋公墓,相信很多人听到这个词会比较懵。所谓的大西洋公墓其实指的就是塞布岛,也可以称之为塞布尔岛,一座位于加拿大诺瓦斯高沙省西南方向300公里处的北大西洋中,呈月牙形的小岛。塞布尔岛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沉船之岛”,在这里沉没的海船,先后达500多艘,因此塞布尔岛被称为“大西洋公墓”。

这个岛十分古怪,会移动位置,而且移得很快,200多年来,小岛已经向东“旅行”了20公里,平均每年移动100米。塞布尔岛由泥沙冲积而成,该岛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6公里,面积约80平方公里,呈月牙形。全岛到处是细沙,四周布满流沙浅滩。船只只要触到四周的流沙浅滩,就会遭到翻沉的厄运。由于塞布尔岛海拔不高,只有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才能望见它露出水面的月牙。历史资料表明,从遥远的古代起,在塞布尔岛那几百米厚的流沙下面,便埋葬了各式各样的海盗船、捕鲸船、载重船以及世界各国的近代海轮。

由于岛上浅沙滩经常移动位置,因此人们偶有机会发现沙滩中航船的残骸。为了解释船舶沉没的原因,不少学者提出了种种假设,有的认为,导致大量船只沉没的原因可能是该岛不停的改变形状和位置。还有的认为,塞布尔岛磁场通异于其邻近海面,且变幻无常,使航行于附近海域的船舶上的导航罗盘等仪器失灵,从而导致船舶失事沉没。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岛屿附近流沙和浅滩太多造成的。

塞布尔岛上唯一幸存的生物,就是当年从附近沉船中遗留下来的这些野马了,目前野马数量规模已经达到了400多头。如今塞布尔岛已划入加拿大版图,近些年来,塞布尔岛附近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资源。加拿大在塞布尔岛附近海域进行了油气开发。

如今,塞布尔岛上现已建立有现代化设备的救生站、水文气象站、电台、灯塔,并备有直升飞机。每当夜幕降临时,岛上无线电导航台不停地向过往的各国船只发射电波信号警告避开这可怕的坟场。关于这座“死神岛”之谜,看来仍需今后深入探索和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蠵龟的养护重点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大西洋蠵龟

大西洋蠵龟的数量日渐稀少,这是一个必然且已经在发生的事实,人类的过度捕杀已经使这一品种的龟岌岌可危,更有一些人甚至会去蠵龟的产卵地盗取一些龟卵,导致蠵龟数量急剧下降。

一、大西洋蠵龟的濒危状态

掠夺性的乱捕滥杀,滥挖龟卵,是西沙群岛海龟资源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每年4-7月份大批渔民成群结队来西沙,尤以琼海县渔民为甚。他们不仅在海上撒网捕龟,而且上岛捉龟挖蛋。在每个岛屿附近的海面上都能看到捉海龟的渔船游弋。在中建岛看到琼海00258号渔船已捕有海龟20多只(该船回琼海县谭门港被渔政部门抓获,海龟没收放生并罚款);在珊瑚岛,有2条装有海龟的渔船看到调查船开来便仓惶逃跑。每当海龟产卵旺季,捕捉海龟的船只多达数十条,1条船1年捕捉海龟100只以上,挖去的海龟蛋多的达1000只以上。"(欧阳统等,1992)据该文介绍,过去海南岛也曾有过较多海龟,正是由于人们捕龟挖蛋,导致海南岛早在20年前就看不到海龟踪影了。台湾省东海岸沙滩风景优美,可惜在人为捕杀破坏后,已几乎无海龟在此产卵(程一骏,1997)。

二、大西洋蠵龟的保护措施

现有保护措施: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名录中。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与农业部联合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Ⅱ级保护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蠵龟的形态特征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大西洋蠵龟

大西洋蠵龟是蠵龟的其中一个分支,是比较大型的龟类,体长可达一米,但是性格温顺,并且肉质鲜美,有营养价值,所以人们曾经过渡捕杀,已经使大西洋蠵龟成为保护物种。

大西洋蠵龟的体型很大,长可达1米,一般重约100千克,最大300~400千克。头与体背红或红褐色,腹黄色。腭钩状,头大而宽。头背鳞片对称排列,前额鳞2对,背甲前缘椭圆形,后缘趋尖,中央稍隆起。幼体背部具3个强棱,成长后逐渐不显。椎盾5~6枚,肋盾通常5对,甲桥有3枚扩大的下缘盾。四肢桨状,前肢长,具1~2爪。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内温水海域。中国南海、东海海域有太平洋蠵龟分布。

蠵龟可分2亚种:大西洋蠵龟(C.c caretta)和太平洋蠵龟(C.c gigas)。太平洋蠵龟在西太平洋的主要产卵场为日本的冲绳、鹿儿岛、熊本、德岛、爱知、神奈川、千叶各县的沙滩。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蠵龟的品种简介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大西洋蠵龟

大西洋蠵龟是典型的海龟品种,既然是海龟品种,那么很多习性就会与其他种类的龟不同,比如大西洋蠵龟的洄游行为就是比较有特点,值得人们去研究的。人们一直在探寻,在茫茫的水面下,大西洋蠵龟是如何准确得知方位的。

大西洋蠵龟(Loggerhead turtle),俗名绿蠵龟。分布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内温水海域。中国南海、东海海域有大西洋蠵龟。体大,长可达1米,一般重约100千克。以鱼、虾、蟹、软体动物和藻类为食。

中文学名:蠵龟

中文俗名:红海龟、赤蠵龟、灵龟

拉丁文名:Carettacaretta

英文名:Loggerheadseaturtl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

目:龟鳖目

科:龟科

种:大西洋蠵龟

分布: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内温水海域。中国南海、东海海域

保护: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名录中。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与农业部联合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Ⅱ级保护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蠵龟的生活环境及洄游

全文共 1165 字

+ 加入清单

大西洋蠵龟

大西洋蠵龟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奔波中度过,因为这是他们需要做的事:洄游!洄游的主要目的是产卵繁殖,现在人们也并不清楚为什么这种龟一定要选择洄游繁殖的方式,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他们的方向感极强。

大西洋蠵龟是大型的海洋爬虫类动物,所以发报器的大小不会对其行为构成影响,但因具造价与资料处理费用十分昂贵,所以到目前为止,采用这个技术来研究大西洋蠵龟洄游行为的案例,全球不超过两百个,其中大西洋蠵龟的相关研究亦不到四十个。基本上研究人员发现,海龟的洄游方式可分成跨海的快速游泳,和沿着大岛或是大陆边缘缓慢游泳两种。在前一种方式中,对大多数的大西洋蠵龟而言,因水过深,没有合适的栖地,再加上他的游泳速度很快,经常需要浮上水面换气,因此一般不会在超过30公尺的水中活动。然而对巨大的大西洋蠵龟如革龟而言,他因追逐大洋中的水母为食,其潜水深度可达一千公尺以上。

在后一种方式中,除格龟外,因沿岸的海域尤其是岩石及珊瑚礁的海岸,多为海龟的优良觅食地,加上母龟在长达三、四个月的产卵期间多会停止进食,因此它们在返回长期觅食地的途中,往往会在这种地方小做停留,以便觅食补充体力。此期间,大西洋蠵龟通常会停留在海底做较长时间的栖息,浮上水面换气的频率也较少。此时亦是他们遭到捕杀或渔民意外捕获机率最大的时候。这两个不同的洄游方式,并无一定的排列顺序,如望安三号会跨越台湾海峡快速的游到大陆近海,沿着广东、福建沿海向南游到香港外海,再跨海游到海南岛的近海地区。

当大西洋蠵龟结束其产后洄游之后,便会返回其觅食地。产后洄游时间的长短则视其产卵与觅食地的远近而定,从九、十天到两、三个月不等,洄游的距离则从两、三百公里到数干公里不等。成龟回到其觅食地后,就会待在那一直等到下次发情才会重新返回其出生地去交配及产卵。这个间隔,从两到九年不等,但以三年的情形最为常见。虽然有学者认为海龟,尤其是大西洋蠵龟,不但对其出生地,而且对其觅食地的忠诚度很高,因此他的产卵洄游,基本上是在觅食与产卵地之间的来回迁徙。然而,我们并不知道,成龟的终生觅食地是否在其结束幼年浮游期即决定之,还是在成长过程中,经过一连串的转换才决定下来的。至于大西洋蠵龟为何不像许多的鱼类,每年都会返回其出生地去产卵?生理生态学家对此有一套说法,他们认为对于那些一生多产性而且每次产卵时都得做长距离洄游的动物而言,为了节省洄中所消耗的能量与减少可能的天敌捕食压力,最佳的生殖策略就是每隔数年才回去产卵一次。由于每头大西洋蠵龟的发情期都不一样,因此每年回去产卵的成龟数量变化很大,幅度甚至超过200%。像从民国81到86年之间,在澎湖望安岛上产卵的大西洋蠵龟数量变化度为8到14头之间,而在美国夏威夷岛上产卵之母的大西洋蠵龟,数量则介于200到600头之间,每年产卵的母龟数量均不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