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裂谷

裂谷知识专题栏目,提供与裂谷相关内容的知识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裂谷问题。

分享

浏览

2936

文章

21

东非大裂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理位置东非裂谷位于非洲东部,整体呈现出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用三个点来描述它的地理位置,北点进入死海,南点在莫桑比克入海口,西北点在苏丹约旦河。

特点: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也是一座天然储水库,拥有“地球伤疤”的称号。

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裂谷的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湖,向北纵贯东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直达红海北端,全长约五千八百公里,西支南起马拉维湖西北端,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蒙博托湖等,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谷,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这里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大约在三千万年以前,由于这两个板块的张烈拉伸,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于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从而使得地壳发生大断裂,最后形成了裂谷。

展开阅读全文

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东非裂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由于两个板块张裂拉伸,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素有“地球伤疤”之称。当乘飞机越过浩瀚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比的“刀痕”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据美国宇宙飞船测量,大裂谷每年以几毫米到几十毫米的速度加宽。有科学家预言,如果按这样的速度继续,2亿年后,它将撕裂成一个新的大洲。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

东非大裂谷的整个形状可画成不规则三角形,该谷宽几十至二百公里、深达1000~2000米,裂谷的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湖,向北纵贯东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直达红海北端,全长约5800公里;西支南起马拉维湖西北端,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蒙博托湖等,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谷,全长1700多公里,是世界最长的不连续谷,由探险家约翰·华特·古格里所命名。东非大裂谷的详细地理位置以三角形的三个点来描述的话,南点在莫桑比克入海口,西北点则远到苏丹约旦河,北点则可进入死海。中间有相当多个湖泊、火山群。这条大裂谷带是一座天然储水库,集中了非洲大部分湖泊,总共有30多个。

据地质学家考察研究认为,因为这里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两个板块张裂拉伸,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总长6400千米。

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展开阅读全文

东非大裂谷是由哪些板块运动形成的,分别是什么?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东非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东非大裂谷素有“地球伤疤”之称。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

东非大裂谷的详细地理位置以三角形的三个点来看,南点在莫桑比克入海口,西北点则远到苏丹约旦河,北点则可进入死海。

在裂谷带两侧排列着众多火山,其中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最为有名。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邻近肯尼亚,由地下熔岩强烈涌动堆覆的三个圆锥形火山丘组成。乞力马扎罗山的植被,因高度及坡向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从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直到高山草地、荒漠、冰川,依次而上。

展开阅读全文

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 如今被称为什么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下层地幔物质的涌动,固体地壳被腐蚀和侵蚀,上层地壳变薄扩张,部分物质下沉形成大裂缝谷。东非大裂缝谷是世界上最大的断裂带,被称为地球上的疤痕。

东非大裂谷的下沉始于渐新世,主要发生在中新世,大错误时期从上新世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将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在几个活动裂谷的扩张下,马达加斯加岛也与非洲大陆分离。

裂谷分支

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

东支裂谷带

东支裂谷是主裂谷。沿着维多利亚湖的东侧,它经过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进入红海,然后从红海向西北延伸到约旦谷,全长近6000公里。这里的裂谷带宽约为几十到200公里,大部分谷底相对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悬崖,谷底与悬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

沿着维多利亚湖西侧,从南到北穿过坦加尼喀湖、基伍湖等一系列湖泊,逐渐向北消失,规模相对较小,全长1700多公里。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有许多火山。

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约有30多个珠状湖泊。这些湖泊狭长,水深较深,其中南北长670公里,东西宽40公里~80公里是世界上最窄的湖泊,平均水深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和红海是世界第三深湖。

展开阅读全文

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全文共 3931 字

+ 加入清单

东非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东非大裂谷卫星图片伤疤。看着它你是不是对它的形成充满了好奇?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

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总长6400千米。

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裂谷分支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

东支裂谷带

东支裂谷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穿越坦桑尼亚中部的埃亚西湖、纳特龙湖等,经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以及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的阿巴亚湖、兹怀湖等,继续向北直抵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公里,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

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尔伯特湖等一串湖泊,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附近,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全长1700多公里。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东非大裂谷的湖泊

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尼亚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位于东、西两支裂谷带之间高原面上)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属陆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较浅,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马拉维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7倍,最深达706米,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10.3倍,最深处达1470米,为非洲第一、世界第二深湖)等图尔卡纳

肯尼亚北部地区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沙漠,这里由于干旱荒凉,人烟稀少,几乎不生长任何农作物,只是稀疏地分布着一些荆棘和灌木丛,当地居民以游牧或者半游牧业为主。然而,当你乘飞机飞越这片土地时,凭窗俯视,眼下仿佛有一颗巨大而又美丽水晶珠在茫茫荒野上跳跃着,这就是非洲著名的内陆湖泊——图尔卡纳湖,又名碧玉湖。图尔卡纳湖曾经被称为“卢多尔湖”,卢多尔夫是奥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区西岸马赛族的图尔卡纳部落的名字。

图尔卡纳湖同样是东非裂谷带上许多湖泊中的一个。湖区呈条带状,南北伸延256公里,向北一直抵达到埃塞俄比亚边界,东西宽50至60公里,面积6400多平方公里,湖南海拔375米,它不仅是肯尼亚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之一。

由于图尔卡纳湖处于干旱地区,水源不足,湖盆周围的侵蚀作用比较微弱,因而到今天仍然停留在孤立隔绝的状态之中。由于湖水不能外流,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碱水湖泊,湖水具有明显的滑腻感,表现出较强的去污能力。其实在那久远的年代里,图尔卡纳湖曾经同尼罗河是相通的,只是因为后来的地壳运动,相互之间才渐渐失去联系。今日的图尔卡纳湖,其南部是一片深水区,最深处可达120米左右。

湖心有南、北、中并列的3个小岛,岛上长满了翠绿的草丛。图尔卡纳湖水碧绿,水性清凉,非常有趣的是,除南部湖水中含盐度高可以提取各种盐类外,其他浅水区的湖水只是略带咸味,仍然可以入口饮用。尤其是湖区内的水产异常丰富,鱼的种类众多,鱼儿的个头也比较大,有的鱼长约数米,重达百十来斤。特别是湖中盛产鲤鱼,鲤鱼的数量众多,个头也比较大,有的长达10多米,发怒时能够顶翻湖水中的木船。

由于图尔卡纳湖是因断层陷落形成的,湖区四周耸立着许多座火山。这些早已熄灭的“死火山”,形同一个个巨大的圆锥傲然挺立在东非高原上,显得格外壮观醒目。由于这些火山昔日多次喷发,火山风化物已经形成一层厚厚的暗棕色土壤,土质肥力非常强,加之气候湿热,非常适宜各种植物生长。火山山腰及湖滨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树木和牧草,碧绿的香蕉、芭蕉丛,鲜嫩的青藤架,巨大的芒果树以及椰子树、棕榈树等,满山遍野,比比皆是。树木、草丛中栖身着成群成群的羚羊、斑马、野鹿等动物。白天,湖区四周一片寂静;黄昏,羚羊纷纷钻出草丛,斑马追逐嘶叫着来湖滨饮水,湖畔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图尔卡纳湖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居住,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从1967年以来,考古学家们在湖区东岸的库彼福勒区不断发现大批古人类化石、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石器的年代竟然远达200多万年以前。图尔卡纳湖滨地区一直是非洲著名的游牧民族--马赛族人的活动区域,这个民族的居民性格勇猛顽强,待人憨厚朴实,而且迄今仍然保持着许多引人入胜的传统风俗习惯。

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湖位于两大裂谷之间。该湖大部分在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境内,为两国与肯尼亚界湖。面积69000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仅次于北美的苏必利湖。它还是尼罗河主要水源。1860年,英国探险家斯皮克到此考察尼罗河的源头时,遂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该湖泊。

维多利亚湖湖岸线曲折。常年有卡盖拉河等众多河流注入其中,湖水唯一出口是北岸的维多利亚尼罗河,在那里形成了每秒达600立方米里本瀑布。著名的尼罗河支流白尼罗河就发源于此。维多利亚湖水产丰富,尤以非洲鲫鱼、尼罗河鲈鱼最为有名。

坦噶尼喀

“坦噶尼喀”在班图语中意为“汇合”或“聚集”,是指无数溪流在此汇合以及许多部落群居在沿湖。坦噶尼喀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位。它属于标准的裂谷型湖。断裂作用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蜿蜒曲折的湖岸线长达1900公里。湖泊深1470米,是仅次于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面积3300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湖。为非洲的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四个国家共有。

坦噶尼喀湖由于它丰富而洁净的水源,使它成了鱼与鸟的家乡。湖中至少有300种以上属丽鱼科鱼和150种非丽鱼科的鱼类。多数都生活在湖底。这里的非洲鲫鱼最为有名,鸟类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很多,有白胸鸦、红喉雀、斑鸠、白鹭、黄莺、灰鹳、鹦鹉……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红鹤。

坦噶尼喀湖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周围植物生长繁茂,野生动物成群出现。湖中多鳄鱼和河马,周围有大象、羚羊、狮子、长颈鹿等。

马拉维

“马拉维”在当地尼昂加语中是“火焰”的意思。湖面狭长,面积308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3米,最深处达706米,其水量相当于300个鄱阳湖,属世界第四深湖。大部分水域位于马拉维共和国境内。

马拉维湖栖息着10个科的500多种鱼类,其中属于该地所特有的鱼类超过90%。这里的各种鱼类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重要性就如同雀类之于加拉帕哥斯群岛。

马拉维湖国家公园里的哺乳动物包括河马、豹、弯角羚、薮羚、山羚、黑斑羚、灰色的潜水羚羊、大狒狒、绿长尾猴和大河猪等。公园里的岛屿是成千上万的白胸鸬鹚的重要栖息地,沿滨还生活着许多鱼鹰。爬行动物则以湾鳄、蜥蜴和形形色色的蛇类为主。

马拉维湖湖岸俊俏,烟波浩渺。周围山峦迭障,青翠遍野,云蒸雾绕,胜似仙境。1984年马拉维湖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东非大裂谷的草原

草原是裂谷带的重要景观。这里草原不仅面积大,而且集成了非洲大部分特征性动物资源。马塞马拉和塞伦盖蒂两个国家公园则是草原的典型代表。它虽分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但却连成一体。

马塞马拉国家公园

马塞马拉国家公园位于肯尼亚的西南角,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野生动物园毗邻,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这里野生动物不仅种类多,而且种群数量大。主要动物有猎豹、非洲象、黑犀牛、河马、斑马、长颈鹿、野牛、牛羚、羚羊、狮子、斑鬣狗、山地小苇羚、豺狗、瞪羚、蝠耳狐、蜜熊、獴、河狸、疣猪和7种灵长类动物。

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每到雨季到来的时候,会有140万只角马和20万只斑马从坦桑尼亚向北迁徙到马塞马拉。隆隆的蹄声象闷雷一样此起彼伏,壮观无比。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北部,与肯尼亚的马塞马拉国家公园相连。它是东非野生动物众多保护区的核心部分。

公园植被以开阔草原型植物为主。主要植物是马唐和鼠尾草等茅草及水蜈蚣属植物,低地和山地植物主要是金合欢。公园里有两条向西的河流常年有水,还有不少的湖泊、沼泽、泉眼,使这里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公园拥有规模极大的动物群落。在95种哺乳动物中,大都为这里特有。它们在季节性的水源地和草场之间来往迁徙。1991年,最后一群野狗从公园中消失。这里还有450种鸟类,包括34种猛禽、6种秃鹫、大鸨、鸵鸟和红鹳(火烈鸟)。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连同肯尼亚的马塞马拉国家公园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最大的裂谷

全文共 8380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有不少的人或多或少也接触过东非大裂谷,或许有的人看过它的卫星照片。从卫星照片上看,东非大裂谷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世界上最大的裂谷——东非大裂谷的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裂谷草原

草原是裂谷带的重要景观。这里草原不仅面积大,而且集成了非洲大部分特征性动物资源。马塞马拉和塞伦盖蒂两个国家公园则是草原的典型代表。它虽分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但却连成一体。

马塞马拉国家公园

马塞马拉国家公园位于肯尼亚的西南角,面积1500多平方千米,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野生动物园毗邻,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这里野生动物不仅种类多,而且种群数量大。主要动物有猎豹、非洲象、黑犀牛、河马、斑马、长颈鹿、野牛、牛羚、羚羊、狮子、斑鬣狗、山地小苇羚、豺狗、瞪羚、蝠耳狐、蜜熊、獴、河狸、疣猪、狐狼、红鹤、秃鹫和7种灵长类动物。肯尼亚等国政府将这些地方辟为野生动物园或野生动物保护区。

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每到雨季到来的时候,会有140万只角马和20万只斑马从坦桑尼亚向北迁徙到马塞马拉。隆隆的蹄声象闷雷一样此起彼伏,壮观无比。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北部,与肯尼亚的马塞马拉国家公园相连。它是东非野生动物众多保护区的核心部分。

公园植被以开阔草原型植物为主。主要植物是马唐和鼠尾草等茅草及水蜈蚣属植物,低地和山地植物主要是金合欢。公园里有两条向西的河流常年有水,还有不少的湖泊、沼泽、泉眼,使这里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公园拥有规模极大的动物群落。在95种哺乳动物中,大都为这里特有。它们在季节性的水源地和草场之间来往迁徙。1991年,最后一群野狗从公园中消失。这里还有450种鸟类,包括34种猛禽、6种秃鹫、大鸨、鸵鸟和红鹳(火烈鸟)。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连同肯尼亚的马塞马拉国家公园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未来命运

东非大裂谷从广义上讲,北起西亚,从靠近伊斯肯德仑港的南土耳其开始,南抵非洲东南,一直延伸到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跨越50多个纬度,总长超过6500千米。人们称它是"大地上最大的伤疤。"古往今来,东非大裂谷一直引人注目;当今世界,东非大裂谷的未来命运,更是举世关注。

英国地理学家约翰·乔治,曾在1893年对裂谷进行5个星期的实地调查。他设想:东非裂谷不是像美国的大峡谷那样由河流冲刷而成,而是因为地壳下沉,形成了一个两边峭壁相夹的沟谷四地。这在地貌上称"地堑"。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创立者及拥护者竞相把东非大裂谷作为支持他们理论的有力证据。有人在研究肯尼亚裂谷带时注意到,两侧断层和火山岩的年龄,随着离开裂谷轴部的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从而他们认为这里是一起大陆扩张的中心。根据本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裂谷北段的红海扩张速度达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陆上,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1978年11月6日,地处吉布提的阿法尔三角区地表突然破裂,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几分钟内突然喷发,并把非洲大陆同阿拉伯半岛又分隔开1.2米。一些科学家指出,红海和亚丁湾就是这种扩张运动的产物。他们还预言,如果照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再过2亿年光景,东非大裂谷就会被彻底撕裂开,"分娩"出新的大洋,就像当年的大西洋一样。但是,反对板块理论的人则认为这些都是危言耸听。他们认为大陆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无论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重大改变,地壳活动主要是作上下的垂直运动,裂谷不过是沉降区而已。在它接受了巨厚的沉积之后,将来也可能转向上升运动,隆起成高山而不是沉降为大洋。

2005年年9月,埃塞俄比亚北部某地的地面突然下沉10英尺,迅速向两侧裂开,裂开的大洞足以将数头骆驼和数只山羊吞没。在接下来三周时间,这个地方发生了160次地震,形成一个宽25英尺、长约0.34英里的大裂缝。

英格兰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家蒂姆·赖特使用卫星雷达数据,将这一裂缝的形成过程准确地拼合起来。当非洲和阿拉伯构造板块向两侧漂移时,两个板块之间的地壳会变弱。赖特说:"在地壳底部形成的岩浆会定期向下面滴,就向熔岩灯一样,形成一个腔状气球,气球逐渐膨胀。当这个气球达到临界压力时,它就会爆炸。"

据赖特估计,在未来100万年左右,裂缝将继续扩大,届时非洲之角将从非洲大陆完全脱离,形成地球上第八大洲--东非洲。赖特说,这种地质过程始终都在发生,不过,地面裂开通常只发生在海底,那个区域人们很难看到。他说:"这是我们首次利用现代仪器直接观察这一极其重要的地质过程。"

这一发现轰动了科学界。2006年,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的考察队纷纷前来阿法尔。经过分析和研究,他们预言一个新的大陆将会在100万年间形成,东非大裂谷将会比如今长10倍,东非的好望角将从非洲大陆上分离出去。对此,美国地质学家辛迪-艾宾格表示:"许多人认为剧烈的地质现象只发生遥远的古代,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见它们正在发生。"

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命运究竟如何?也许人类只有拭目以待。

形成原因

据地质学家考察研究认为,因为这里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两个板块张裂拉伸,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总长6400千米。

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众多火山

在裂谷带两侧排列着众多火山,其中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最为有名。乞力马扎罗山现已辟为国家公园,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遗产录》。

乞力马扎罗山的神奇、壮美与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期待更多的人们来欣赏、品味。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邻近肯尼亚。它由地下熔岩强烈涌动堆覆的三个圆锥形火山丘组成。主峰基博峰("乌呼鲁峰")高5963米,是非洲最高山峰,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山峰雪线在海拔5000米左右,峰顶有一个直径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内冰雪覆盖,宛如巨大的玉盆。由于靠近赤道,气候炎热时,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

乞力马扎罗山的植被,因高度及坡向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从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直到高山草地、荒漠、冰川,依次而上。翠绿的身姿顶托着洁白的玉冠,远在200千米就能映入人们的眼帘。极目望去,翠白相间,云雾缭绕,无不使人心神幻动。

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

当乘飞机越过浩翰的印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比的"刀痕"呈现在眼前,顿时让人产生一种惊异而神奇的感觉,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或"东非大裂谷"。 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古往今来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东非大裂谷的整个形状可画成不规则三角形,最深达2000米,宽30-100千米,全长6000千米,是世界最长的不连续谷,由探险家约翰·华特·古格里所命名。东非大裂谷的详细地理位置以三角形的三个点来描述的话,南点在莫桑比克入海口,西北点则远到苏丹约旦河,北点则可进入死海。中间有相当多个湖泊、火山群。

人类起源

东非大裂谷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东非大裂谷东支的西侧、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韦谷地,发现了具史前人的头骨化石,据测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万年,这具头骨化石被命名东非勇士为"东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图尔卡纳湖畔,发掘出一具生代已经有290万年的头骨,其牲与现代人十分近似,被认为是已经完成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亚与肯尼亚交界处的裂谷地带,发现了距今已经有350万年的"能人"遗骨,并在硬化的火山灰烬层中发现了一段延续22米的"能人"足印。这说明,早在350万年以前,大裂谷地区已经出现能够直立行走的人,属于人类最早的成员。

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这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说成的"野蛮、贫穷、落后的非洲",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一块拥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土地。

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的起源。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议。对于智人的起源,学术界则存在两种假说。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即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的祖先在大约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在距今10万年以内离开非洲,向亚洲和欧洲扩散。还有少数科学家支持"多地区进化说",认为各大洲人种是由当地的早期人类连续进化而来,即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一系列DNA研究证据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非洲起源说"有一个缺陷:缺乏10万年前至20万年前现代人化石的支持。1997年,美国科学家怀特率领的国际研究组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发现了3块人类头骨化石。几年后,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轰动学界的研究结果。这些头骨化石的生存年代为距今约16万年前,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化石。这一发现为非洲起源说增加了重要砝码。《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科学家证实,1967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两个人类头骨化石距今已有19.5万年历史。此前曾认为这两个头盖骨有15.4万年到16万年历史。这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提供了新的证据中国人不是北京猿人的后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早在1984年就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同行共同提出了"多地区进化说":自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扩散到世界其他大陆以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的非洲人、亚洲人、大洋洲人和欧洲人,在每个地方都按连续进化方式演化,产生现代人。他认为自100多万年前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就连续进化,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也就是说,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仍是中国人的祖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从1997年开始采集中国各个民族的DNA样本,在对近2万个DNA样本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在10万年前左右,现代智人逐渐迁移出非洲,来到中亚,其中一些人在当地定居,人类进一步分化。大约到了4-6万年前,一部分人迁移到了东亚,进入到了中国大陆;经过4万年的演化,这部分人逐渐分支,产生了56个民族。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金力指出,现代人是单一物种,而各地猿人却属于不同物种,只有东非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故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祖先。

裂谷分支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

东支裂谷带

东支裂谷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穿越坦桑尼亚中部的埃亚西湖、纳特龙湖等,经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以及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的阿巴亚湖、兹怀湖等,继续向北直抵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千米,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

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尔伯特湖等一串湖泊,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附近,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全长1700多千米。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廊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登上悬崖,放眼望去,只见裂谷底部松柏叠翠、深不可测,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抛掷在沟壑中的弹丸,串串湖泊宛如闪闪发光的宝石。裂谷右侧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这一带是东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地主,气候温和凉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茶叶、咖啡、水果、除虫菊、剑麻等。在这里,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两次,茶叶一年内有9个多月可以每半个月采摘一次,除虫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剑麻成熟后天天可以收割。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等。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政府,已将这些地方辟为野生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比如,位于肯尼亚峡谷省省会纳库鲁近郊的纳库鲁湖,是一个鸟类资源丰富的湖泊,共有鸟类400多种,是肯尼亚重点保护的国家公园。在结众多的鸟类之中,有一种名叫弗拉明哥的鸟,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鸟,一般情况下,有5万多只火烈鸟聚集在湖区,最多时可达到15万多只。当成千上万只鸟儿在湖面上飞翔或者在湖畔栖息时,远远望去,一片红霞,十分好看。

有许多人在没有见东非大裂谷之前,凭他们的想象认为,那里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恐怖的断涧深,其间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无人烟。其实,当你来到裂谷之处,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连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的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掌、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山水之间,白去飘荡。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荡荡,牧草丰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

裂谷湖泊

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尼亚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位于东、西两支裂谷带之间高原面上)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属陆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较浅,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马拉维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7倍,最深达706米,仅次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10.3倍,最深处达1470米,为非洲第一、世界第二深湖)等图尔卡纳

肯尼亚北部地区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沙漠,这里由于干旱荒凉,人烟稀少,几乎不生长任何农作物,只是稀疏地分布着一些荆棘和灌木丛,当地居民以游牧或者半游牧业为主。然而,当你乘飞机飞越这片土地时,凭窗俯视,眼下仿佛有一颗巨大而又美丽水晶珠在茫茫荒野上跳跃着,这就是非洲著名的内陆湖泊--图尔卡纳湖,又名碧玉湖。图尔卡纳湖曾经被称为"卢多尔湖",卢多尔夫是奥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区西岸马赛族的图尔卡纳部落的名字。

图尔卡纳湖同样是东非裂谷带上许多湖泊中的一个。湖区呈条带状,南北伸延256千米,向北一直抵达到埃塞俄比亚边界,东西宽50至60千米,面积6400多平方千米,湖南海拔375米,它不仅是肯尼亚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之一。

由于图尔卡纳湖处于干旱地区,水源不足,湖盆周围的侵蚀作用比较微弱,因而到今天仍然停留在孤立隔绝的状态之中。由于湖水不能外流,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碱水湖泊,湖水具有明显的滑腻感,表现出较强的去污能力。其实在那久远的年代里,图尔卡纳湖曾经同尼罗河是相通的,只是因为后来的地壳运动,相互之间才渐渐失去联系。今日的图尔卡纳湖,其南部是一片深水区,最深处可达120米左右。

湖心有南、北、中并列的3个小岛,岛上长满了翠绿的草丛。图尔卡纳湖水碧绿,水性清凉,非常有趣的是,除南部湖水中含盐度高可以提取各种盐类外,其他浅水区的湖水只是略带咸味,仍然可以入口饮用。尤其是湖区内的水产异常丰富,鱼的种类众多,鱼儿的个头也比较大,有的鱼长约数米,重达百十来斤。特别是湖中盛产鲤鱼,鲤鱼的数量众多,个头也比较大,有的长达10多米,发怒时能够顶翻湖水中的木船。

由于图尔卡纳湖是因断层陷落形成的,湖区四周耸立着许多座火山。这些早已熄灭的"死火山",形同一个个巨大的圆锥傲然挺立在东非高原上,显得格外壮观醒目。由于这些火山昔日多次喷发,火山风化物已经形成一层厚厚的暗棕色土壤,土质肥力非常强,加之气候湿热,非常适宜各种植物生长。火山山腰及湖滨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树木和牧草,碧绿的香蕉、芭蕉丛,鲜嫩的青藤架,巨大的芒果树以及椰子树、棕榈树等,满山遍野,比比皆是。树木、草丛中栖身着成群成群的羚羊、斑马、野鹿等动物。白天,湖区四周一片寂静;黄昏,羚羊纷纷钻出草丛,斑马追逐嘶叫着来湖滨饮水,湖畔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图尔卡纳湖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居住,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从1967年以来,考古学家们在湖区东岸的库彼福勒区不断发现大批古人类化石、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石器的年代竟然远达200多万年以前。图尔卡纳湖滨地区一直是非洲著名的游牧民族--马赛族人的活动区域,这个民族的居民性格勇猛顽强,待人憨厚朴实,而且迄今仍然保持着许多引人入胜的传统风俗习惯。

维多利亚湖

维多利亚湖位于两大裂谷之间。该湖大部分在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境内,为两国与肯尼亚界湖。面积69000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仅次于北美的苏必利尔湖。它还是尼罗河主要水源。1860年,英国探险家斯皮克到此考察尼罗河的源头时,遂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该湖泊。

维多利亚湖湖岸线曲折。常年有卡盖拉河等众多河流注入其中,湖水唯一出口是北岸的维多利亚尼罗河,在那里形成了每秒达600立方米里本瀑布。著名的尼罗河支流白尼罗河就发源于此。维多利亚湖水产丰富,尤以非洲鲫鱼、尼罗河鲈鱼最为有名。

坦噶尼喀湖

"坦噶尼喀"在班图语中意为"汇合"或"聚集",是指无数溪流在此汇合以及许多部落群居在沿湖。坦噶尼喀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位。它属于标准的裂谷型湖。断裂作用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蜿蜒曲折的湖岸线长达1900千米。湖泊深1470米,是仅次于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面积33000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湖。为非洲的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四个国家共有。

坦噶尼喀湖由于它丰富而洁净的水源,使它成了鱼与鸟的家乡。湖中至少有300种以上属丽鱼科鱼和150种非丽鱼科的鱼类。多数都生活在湖底。这里的非洲鲫鱼最为有名,鸟类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很多,有白胸鸦、红喉雀、斑鸠、白鹭、黄莺、灰鹳、鹦鹉……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红鹤。

坦噶尼喀湖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周围植物生长繁茂,野生动物成群出现。湖中多鳄鱼和河马,周围有大象、羚羊、狮子、长颈鹿等。

马拉维湖

"马拉维"在当地尼昂加语中是"火焰"的意思。湖面狭长,面积308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3米,最深处达706米,其水量相当于300个鄱阳湖,属世界第四深湖。大部分水域位于马拉维共和国境内。

马拉维湖栖息着10个科的500多种鱼类,其中属于该地所特有的鱼类超过90%。这里的各种鱼类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重要性就如同雀类之于加拉帕哥斯群岛。

马拉维湖国家公园里的哺乳动物包括河马、豹、弯角羚、薮羚、山羚、黑斑羚、灰色的潜水羚羊、大狒狒、绿长尾猴和大河猪等。公园里的岛屿是成千上万的白胸鸬鹚的重要栖息地,沿滨还生活着许多鱼鹰。爬行动物则以湾鳄、蜥蜴和形形色色的蛇类为主。

马拉维湖湖岸俊俏,烟波浩渺。周围山峦迭障,青翠遍野,云蒸雾绕,胜似仙境。1984年马拉维湖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最大的裂谷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一些人来说,旅行就是去探险,去看一些平时看不到的风景,体验平时没法尝试的玩法。今天小编就带你们看看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吧。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当乘飞机越过浩翰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朋的“刀痕”呈现在眼前,顿时让人产生一种惊异而神奇的感觉,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或“东非大地沟”。

由于这条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经实际超过东非的范围,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区,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非洲——阿拉伯裂谷系统”。

地球表面最大裂谷的一部分。从约旦向南延伸,穿过非洲,止於莫桑比克。总长6,400公里(4,000哩),平均宽度48??64公里(30??40哩)。北段有约旦河、死海和亚喀巴(Aqaba)湾。向南沿红海进入衣索比亚的达纳基勒(Danakil)洼地,继而有肯亚的鲁道夫湖、奈瓦沙(Naivasha)湖和马加迪(Magadi)湖。坦尚尼亚境内一段东缘因受侵蚀已不太明显。裂谷後经希雷(Shire)谷到达莫桑比克的印度洋沿岸。西面一岔裂谷从尼亚沙湖北端呈弧形延伸,经过鲁夸湖、坦干伊喀湖(世界第二深湖)、基伏湖、爱德华湖和艾伯特湖。裂谷湖泊多深而似峡湾,裂谷附近高原一般向上朝裂谷倾斜,有些湖底大大低於海平面。至谷底平均落差600??900公尺(2,000??3,000呎),有些地段达2,700公尺(9,000呎)以上。据推测,裂谷形成於上新世和更新世,一些地段同时伴随有大规模火山活动,因而形成吉力马札罗山(5,895公尺〔19,340呎〕)和肯亚山(5,199公尺〔17,058呎〕)等山峰。

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古往今来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陆地上最大的裂谷带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有很多自然奇观,其中裂谷带就是最令人惊奇的奇观之一!小编带大家走近世界陆地上最大的裂谷带!

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经马拉维湖分为东西2支:东支裂谷带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

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么形成的呢?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非洲广泛分布着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大断裂,最著名的是东非大裂谷,又称非洲-阿拉伯大裂谷、大裂谷或裂谷。它是地球表面最大裂谷的一部分。从约旦向南延伸,穿过非洲,止于莫桑比克。总长6400公里,平均宽度48至64公里。北段有约旦河、死海和亚喀巴湾。向南沿红海进入埃塞俄比亚的达纳基勒洼地,然后进入肯尼亚的鲁道夫湖、奈瓦沙湖和马加迪湖。

坦桑尼亚境内一段东缘因受侵蚀已不太明显。裂谷后向南经希雷谷到达莫桑比克贝拉附近的印度洋沿岸。西面一岔裂谷从尼亚萨湖北端呈弧形延伸,经过鲁夸湖、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湖,1463米)、基伍湖、爱德华湖和艾伯特湖。裂谷湖泊多深而似峡湾,有些湖底大大低于海平面。裂谷附近高原一般向上朝裂谷倾斜,至谷底平均落差600至900米,有些地段达2700米以上。据推测,裂谷形成于上新世和更新世,一些地段同时伴随有大规模火山活动,因而形成乞力马扎罗(5895米)和肯尼亚(5199米)等山峰。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最大的大陆裂谷是什么

全文共 2222 字

+ 加入清单

那么多的世界之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小编突然间对大裂谷来了兴趣,接下来就探讨下世界之最的大裂谷,感受它的磅礴,感受它的气势。

东非大裂谷的裂谷分支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东支裂谷带东支裂谷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穿越坦桑尼亚中部的埃亚西湖、纳特龙湖等,经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以及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的阿巴亚湖、兹怀湖等,继续向北直抵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千米,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尔伯特湖等一串湖泊,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附近,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全长1700多千米。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廊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登上悬崖,放眼望去,只见裂谷底部松柏叠翠、深不可测,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抛掷在沟壑中的弹丸,串串湖泊宛如闪闪发光的宝石。裂谷右侧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这一带是东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地主,气候温和凉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茶叶、咖啡、水果、除虫菊、剑麻等。在这里,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两次,茶叶一年内有9个多月可以每半个月采摘一次,除虫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剑麻成熟后天天可以收割。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等。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政府,已将这些地方辟为野生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比如,位于肯尼亚峡谷省省会纳库鲁近郊的纳库鲁湖,是一个鸟类资源丰富的湖泊,共有鸟类400多种,是肯尼亚重点保护的国家公园。在结众多的鸟类之中,有一种名叫弗拉明哥的鸟,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鸟,一般情况下,有5万[1-2] 多只火烈鸟聚集在湖区,最多时可达到15万多只。当成千上万只鸟儿在湖面上飞翔或者在湖畔栖息时,远远望去,一片红霞,十分好看。有许多人在没有见东非大裂谷之前,凭他们的想象认为,那里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恐怖的断涧深,其间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无人烟。其实,当你来到裂谷之处,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连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的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掌、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山水之间,白去飘荡。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荡荡,牧草丰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

世界上最长的裂谷东非大裂谷的基本概述

东非大裂谷的整个形状可画成不规则三角形,该谷宽几十至二百公里、深达一千至二千米,裂谷的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湖,向北纵贯东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直达红海北端,全长约五千八百公里;西支南起马拉维湖西北端,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蒙博托湖等,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谷,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是世界最长的不连续谷,由探险家约翰·华特·古格里所命名。东非大裂谷的详细地理位置以三角形的三个点来描述的话,南点在莫桑比克入海口,西北点则远到苏丹约旦河,北点则可进入死海。中间有相当多个湖泊、火山群。这条大裂谷带是一座天然储水库,集中了非洲大部分湖泊,总共有三十多个。当乘飞机越过浩翰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比的“刀痕”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 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

据地质学家考察研究认为,因为这里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两个板块张裂拉伸,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总长6400千米。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展开阅读全文

形成“东非大裂谷”的原因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东非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

东非大裂谷的整个形状可画成不规则三角形,最深达2000米,宽30-100千米,全长6000千米,是世界最长的不连续谷,由探险家约翰·华特·古格里所命名。东非大裂谷的详细地理位置以三角形的三个点来描述的话,南点在莫桑比克入海口,西北点则远到苏丹约旦河,北点则可进入死海。中间有相当多个湖泊、火山群。

东非大裂谷

形成“东非大裂谷”的原因

地壳岩层受到地壳运动引起的强大外力时,会发生断裂和破碎。这种发生断裂的岩层,就叫断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自南向北纵贯东非高原,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大断层,被称为“地球的伤痕”。它全长6400千米,宽度为32~56千米,高山与深谷相差一二千米。地质学家分析表明,该处上涌的地幔物质冲破已经存在的地壳破裂部位, 促使地壳隆起、 变薄、 出现大裂口,然后陆地继续向两侧扩张,从而形成东非大裂谷。据观测,目前这条大裂谷仍在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向两侧扩张。科学家们曾预测,按照这种速度扩张下去,在2亿年后,裂谷间将会形成一个新的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

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在断层谷的低洼地区,水通常会聚集成湖泊。裂谷带中的大多数湖泊都是人工湖泊,狭长而深,与裂谷的延伸方向一致,呈串珠状分布。世界上第二深的湖是这个裂谷带中的坦噶尼喀湖,水深近1435米。东北部的阿萨雷湖是非洲大陆的最低点,海拔只有1150米。

东非高原上,从南到北有一条又长又深的裂谷。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东非裂谷。

大裂谷从南部的赞比西河河口开始,穿过北部的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穿过红海和亚喀巴湾,延伸到约旦河流域。它长约6000公里,在马拉维湖附近分叉。它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阿明湖和曼波湖,并延伸到杰博特的尼罗河流域。虽然裂谷的宽度只有35-55公里,但两边陡峭的谷壁可以比谷底高出1000-2000米。

在断层谷的低洼处,水经常积聚成湖泊。裂谷带中的大多数湖泊都是人工湖泊,狭长而深,与裂谷的延伸方向一致,呈串珠状分布。世界上第二深的湖是这个裂谷带中的坦噶尼喀湖,水深近1435米。东北部的阿萨雷湖是非洲大陆的最低点,海拔只有1150米。

是什么力量创造了这个壮观的裂谷?

非洲大陆最初是冈瓦纳大陆南部古陆的一部分,在侏罗纪之后逐渐分裂,成为一个独立而稳定的古陆。始于第三纪并延续到第四纪的造山运动在非洲引起了强烈的隆升和断裂活动。东非大裂谷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至于具体的原因,在地质学上有许多认识和理解。板块理论认为,地壳下面的地幔上升流强烈上升,导致地壳膨胀,形成东非高原。向上的水流向两边扩散,巨大的拉力导致地壳断裂,形成东非大裂谷。这种观点认为,裂缝的出现反映了大陆的分裂和海洋的孕育。如果裂缝继续扩大,它将变成海洋。地壳的破裂必然伴随着火山和地震活动。裂谷带附近的地壳运动极其活跃,岩浆活动强烈,火山众多,成群结队,地震时有发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有一系列高达5公里的山脉,以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等闻名。

展开阅读全文

东非大裂谷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东非裂谷是地球上最长的裂谷带,总长6400公里,平均宽度为48?65公里,最宽处达200公里以上,在裂谷断层的深处形成众多的湖泊。裂谷两侧悬崖绝壁宛如鬼斧神刀劈成一般。大裂谷绵延不绝,深不见底,沿途湖光山色交汇成趣,其景致为世上绝无仅有。

东非大裂谷北起西亚的死海??约旦河谷地,南出亚喀巴湾经红海,由东北向西南纵贯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抵达埃塞俄比亚南端的阿巴亚湖后,大裂谷分成东西两支继续向南延伸。东支裂谷为主裂谷,它经肯尼亚北端的图尔卡纳湖向南纵贯肯尼亚高地,过马尼亚拉湖向西南延伸至坦桑尼亚南端的马拉维湖。西支裂谷出阿巴亚湖后,经蒙博托湖、爱德华湖、基伍湖、坦噶尼喀湖、鲁夸湖,呈弧形入马拉维湖。至此,一度分开的大裂谷又重归一处,并继续向南延伸,经希雷河达赞比亚河河口入印度洋消失。

东非裂谷带地形复杂,千姿百态。有时高峰矗立,层峦叠嶂;有时峡谷含幽,湖光秀美。裂谷带火山林立,多姿多彩。在众多的火山中有数百年不曾活动的死火山,也有本世纪还曾爆发过的活火山。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乞力马扎罗山和位于肯尼亚境内的肯尼亚火山。坦桑尼亚境内的梅鲁火山是一座活火山,曾于1953年爆发过。这里最为壮观的活火山应数位于基伍湖以北的尼腊贡戈火山。这座火山海拔只有3700米,但火山上空终年笼罩着浓烟,方圆几十里都可闻刺鼻的硫磺气味,火山口里有一个充满高温熔岩的岩浆湖,湖中岩浆红如钢水,时而热浪翻滚,火光冲天,时而轰鸣大作,响彻云霄,真可谓为世上少有的奇观。

东非大裂谷几乎跨越了东部非洲所有的国家,其中以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为最长。其实东非大裂谷不只局限于东非范围之内,它实际上是地跨中东与东非的一条巨大断裂带,所以人们将其称为地球最大的伤疤。埃塞俄比亚境内的裂谷带湖泊相对较少,而且较小,但因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势较南部的裂谷带要高,所以裂谷并不比南部的多湖地带浅。有的地段谷深达2000米,两侧绝壁千尺,景观极为独特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

展开阅读全文

东非大裂谷的湖泊系统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景色绝美的肯尼亚东非裂谷湖泊系统(Kenya Lake System in the Great Rift Valley)是本届世界遗产大会首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这一遗址由肯尼亚裂谷省的三座水位相对较浅的湖泊,博格利亚湖(Bogoria)、纳库鲁湖(Nakuru) 和埃尔门泰塔湖(Elementaita)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风景极其优美的湖泊系统,总面积达32034公顷。

肯尼亚东非大裂谷的湖泊系统地区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有13种鸟类是濒危物种。这里不仅是小火烈鸟最重要的觅食之所,也是白鹈鹕筑巢和繁殖基地。景区内还生活着大量的大型哺乳动物,如黑犀牛、罗斯柴尔德长颈鹿、扭角林羚、狮子、猎豹和野狗等,对研究重大生态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Kenya Lake System in the Great Rift Valley

必去理由:世界上鸟类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非洲【Afric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肯尼亚[Kenya]

景点所在省、州:裂谷省和中部省 [Rift Valley and Central Provinces]

展开阅读全文

双龙大裂谷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双龙裂谷自然风景区隶属北庄镇辖区,依傍于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抱犊崮风景区西部的熊耳山上,集双龙大裂谷、溶洞群、黄龙洞府、龙抓崖、牡丹庵、八戒洞、龙泉等自然景观为一体,是一处全省独有、全国唯一、独具特色的岩溶地质地貌自然奇观。双龙大裂谷自然风景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各种林木植被资源丰富,交通、通讯十分方便,西临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和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东傍-公路和连云港、石臼港,枣(庄)费(县)公路,博(山)徐(州)公路穿境而过,自然环境优美,景色怡人,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地理优势。

双龙大裂谷位于熊耳山西麓南侧,是一处全国唯一、独具特色的岩溶地质地貌自然景观。裂谷内自西向东达600米,从南到北300米,平均高40米,纵横交错,变化奇妙,时而遮天避日,时而寄存器然开朗,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洞天相依,错落有致,犹如天街长廊,两边悬崖陡峻,壁立千仞,钟乳石遍布崖间。

双龙大裂谷最宽处达10米,最窄处仅容人侧身而过。裂谷中有玉女峰、擎天玉柱、蘑菇塔、飞来石、一线天、飞天瀑布、天街走廊等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确实是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套洞,洞连洞,别有景致,蔚为壮观。内部还发现苦干文物,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双龙大裂谷自然风景区真可谓崇山峻岭,连绵起伏;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深涧大壑,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大自然这杰出的雕刻家施展了巧夺天工的魔力,使熊耳山的山水林石造化神奇,置身这秀色可餐的佳景,能听到泉水的叮咚声,闻到诱人的山花香,吸吮到清爽的山野气息,看到神奇的自然景观,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它是人们旅游、踏青、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特别推荐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枣庄市东北20公里处,此处群山绵延不绝,峰头林立,自西向东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森林植被面积大,主要树种为……抗战初期,爱国将领李宗仁亲自指挥中-队,在台儿庄地区与侵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赢得战争的胜利。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武陵山大裂谷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武陵山大裂谷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武陵山大裂谷,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涪陵区城东南约45公里的武陵山乡境内,系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景区以地球上最古老的“伤痕”—剧烈地壳运动所致绝壁裂缝称奇,有着“中国第一动感峡谷”美誉。景区1380米天然落差,10公里喀斯特地貌原生态裂谷,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夏季气温平均气温低至22摄氏度,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0万个以上。

景区以地球上最古老的“伤痕”—剧烈地壳运动所致绝壁裂缝称奇,有着“中国第一动感峡谷”美誉。景区1380米天然落差,10公里喀斯特地貌原生态裂谷,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夏季气温平均气温低至22摄氏度,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0万个以上。武陵山大裂谷地处乌江下游边滩峡东面纵深。东接武隆县双河乡,东北与涪陵区白涛街道和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等景区共同构成涪陵武陵山旅游度假区。

武陵山大裂谷景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涪陵区城东南约45公里的武陵山乡境内。属著名的武陵山脉西北段,以峭壁、奇峰和地缝奇观闻名。

景区面积30平方公里,景区内山峰、台地、沟谷等景观高低错落,层次丰富,海拔从600米到1980米,谷底至峰巅间的落差达700多米,山势奇峻多姿,极具壮观之美。

景区核心区为一条长约10公里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裂谷。整个裂谷雄阔壮美、气势磅礴,两岸层峦叠嶂、峭壁如削,瀑布直挂绝岭、飞泻而下,河谷迂回婉转、幽深迷离,谷底奇石叠垒、溪流淙淙。-景区集山、峡、林、泉、瀑、崖、洞、潭、溪、坑、缝于一体,特别是其状如薄刀、连绵上千米的绝壁石峰国内罕见,一段长约1500米的裂谷地缝冠绝天下。在绿荫葱茏的主游道上,分布着一处处奇观异景:刀削斧劈,薄如纸翼的五座石峰,突兀而起,名之薄刀岭;绝壁相对,仅数尺狭缝,栈道嵌壁,碧潭盈底,称之石夹门;壁立千仞,岩面细缝排列,状似卷册,字之万卷书;百尺巨石斜插峭壁之间,形若盔甲猛士,号之将军头;还有如来神掌、铜墙铁壁、孔雀开屏、五猴下山、雌雄巨猩、一柱擎天、鳄鱼出水、巴将军、老君崖、水晶湖、灯杆石、情人谷、舍身崖、一线天、万丈坑等。一路行来,别有洞天,移步换景,数不胜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其林木为次原始针叶林与阔叶林组合,随季节变化而呈现出美好的林相,生态环境极佳。植物种类超过2000种,其中南方红豆杉、水杉等珍稀树种四处分布。茂密的丛林中栖息着包括猕猴、麂子、刺猬、野猪、锦鸡等在内的数十种珍禽异兽。景区内有高山涌泉3处,水质清澈纯净,日自流量在200吨以上,且长年不断流。

景区空气质量极其优良,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0万个以上,被游客誉为“天然氧吧”,夏季气温比涪陵城区低6—8摄氏度,清凉宜人,是避暑纳凉的绝佳胜地。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己衣大裂谷景区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己衣大裂谷景区

大裂谷位于县城北部119km的金沙江畔,两岸绝壁耸立,惊险奇特。裂谷绵延10km,最宽约200m,最窄6m,深约200米。与大裂谷相连的金沙江沿岸,热水塘、五曲沟、罗能、新民一带,热区水果应有尽有,四季瓜果飘香。热水塘村的天然温泉矿物质含量高,治病效果好,远近闻名,可到此洗温泉浴。

该景区融滇中最大的裂谷、天生桥、定向爆破筑成的中型水库、金沙江风光、天然温泉与甘彝族、黑彝族、傈僳族、傣族风情为一体,是开展探险、漂流、康体、热区农业观光、自助旅游之佳境。

己衣大梁河大裂谷长约12公里,最宽处约200米,最窄处约6米,最深处300余米。谷底是湍流急下的大梁河。两侧绝壁间隙古树风貌,野猴成群。裂谷两侧顶端平地间是自然村落,虽鸡犬相闻,却难以相通,形成了雄、奇、险、秀的崖壁奇景。在裂谷最窄处,一块天然巨石横亘其间,天堑变通途,由此处形成了一条通往两壁的人马古驿道。有诗描述道:“万仞垂崖立两边,灵猿也闻神鬼泣。闻得潺潺不见水,若立谷底不见天。巢中雏燕不敢鸣,只有仙花独自开。”

地址: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县城北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己衣镇

类型:峡谷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交通

到达武定后乘坐去己衣的公交约4个小时可到达己衣

己衣镇:己衣镇位于武定县北部,地处川滇两省三县交界的金沙江畔,是古川滇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北与四川省会理县隔江相望,东与禄劝县汤郎乡山水相连,距县城122公里,是一个集“民族、宗教、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典型山区农业镇。境内最高海拔2956米,最低海拔862米,均为全县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素有“山头飘白雪、山腰开桃花、山脚收庄稼”的美誉。【行政区划】:全镇辖。

展开阅读全文

大西洋裂谷探秘

全文共 1224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人们以为洋底像锅,越往中央越深,而“锅底”一定是平坦的。1873年,英国海洋考查船“挑战者”号用普通测海锤测得大西洋中间有一带比较高的地方,好像是一座大山。

1925~1927年,德国海洋考查船“流星”号,用回声探测仪探查到了那座大山,还给它画了图像:这座大山在大西洋中部,由北向南,呈S状绵延,长27780千米,宽1100~1800千米,山顶锯齿形,平均高出洋底3000米。它如同—条巨龙卧在洋底,成为大西洋的—条“脊梁骨”。因此,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十分形象的名称——“大西洋中脊”。

1953年,美国地质学家尤因和希曾惊奇地发现,大西洋中脊与大陆上的山脉大不一样。它好像被谁用一把快刀,顺着山的走势,逢中劈开一道裂缝。这条裂缝深1~2千米,科学家叫它“裂谷”。

“冰岛裂谷”是大西洋中脊露出水面的地方。1967年,英国地质学家来到冰岛,他们在裂谷两边的山尖插上标杆,严格监视,定期测量标杆的距离。他们的辛劳终于有了成果——几年之内,标杆之间的距离比原来拉开了5~8厘米。明白了,大西洋中脊的裂谷,正在不断扩展!科学家们十分纳闷,是谁劈开了山岭,使伤口不断“化脓”,而且越张越大呢?

科学家们真想一头扎进裂谷洋底看个究竟,可几千米深的洋底,可不是闹着玩的!后来,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美国和法国首先制造了“深潜器”,人坐在里边,可以安全下潜到几千米深的洋底。1972~1974年,美法科学家联合行动,美国出了一艘“阿尔文”号;法国开出两艘,一艘叫“阿基米德”号,一艘叫“塞纳”号。他们沉到2800米深的亚速尔群岛大裂谷底部,在深潜器强聚光灯的照耀下,从小小的玻璃窗往外瞧——他们瞧见了什么?在宽约2000米的裂谷底下到处都是裂口,好像是一个个张开的大嘴巴。那些大嘴巴,正在喷吐热水。从裂口里溢出的熔岩,在洋底凝固:有的如一卷卷棉纱,有的如同挤出的牙膏,有的像一条条钢管,有的垒成一座座尖锥形的火山口……啊!

科学家们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这儿是大西洋底地壳裂开的地方,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从地下升起,正使劲把裂谷朝两旁推开。多危险呀! 这儿正在制造地震和火山!

事实证明,大西洋正在以每年1~4厘米的速度扩张。几亿年前,南北美洲、欧洲和非洲大陆,原本是一家,由于地壳由北向南断开了一个裂口,海水涌入,淹成了一条海沟。海底裂口不断,爆发火山涌出熔岩,将地壳朝东西两边推去。经过了漫长的1.5亿年,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翻开世界地图,你仔细瞧瞧,南美巴西那个大直角,不是刚好同非洲几内亚湾吻合在一起吗?

北美和欧洲也有类似的情形。这一点早已被“大陆漂移说”的创立者维格纳所证实。

人们不禁要问,将来会怎样?科学家预测,5000万年后,大西洋还要张开1000千米。由于印度洋也在扩展地盘,没准几亿年后,太平洋关闭,美洲大陆就会同亚洲大陆撞在一起。那时我们到美洲去旅游就不必坐轮船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极简单的推想。因为地壳的运动非常复杂,决不单是大西洋中脊这种情形。

展开阅读全文

东非大裂谷多火山原因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很多学者根据板块理论建立了全球火山模式,认为大多数火山都分布在板块边界上,少数火山分布在板内,前者构成了四大火山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带、大洋中脊火山带、东非裂谷火山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那么,大家是否了解东非大裂谷多火山原因呢?

据地质学家考察研究认为,因为这里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两个板块张裂拉伸,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

东非大裂谷位于板块交界处非洲板块内部,地壳比较薄弱,地下岩浆向上喷出形成火山。

火山的危害: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而且在火山喷发之后,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巨大震动,会导致火山周边的泥土松动,从而导致山体滑坡。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如果您还想了解火山爆发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地质灾害小知识和自然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我们的。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东非大裂谷和海底深处的大裂谷

全文共 152 字

+ 加入清单

在许多人的眼中,我们生活的地球应是一个圆形的,其实不然,在这个“圆满”的地球上,有许多难以愈合的伤口,谁也不知道那“伤口”是怎样形成的。几万年过去了,至今仍留给我们许多未解之谜。

地球上最大的伤口是东非裂谷海底深处的大裂谷。

总之,地球上的伤口,现在仍无法知道它的形成原因,只等科学的不断发展,再去破解。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是什么?东非大裂谷形成原因

全文共 2478 字

+ 加入清单

东非裂谷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古往今来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是什么?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

东非大裂谷(EastAfricanGreatRiftValley)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东非大裂谷卫星图片伤疤。当乘飞机越过浩翰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朋的“刀痕”呈现在眼前,顿时让人产生一种惊异而神奇的感觉,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或“东非大地沟”。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古往今来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

据地质学家们考察研究认为,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运动,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

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是什么?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

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裂谷分支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

东支裂谷带

东支裂谷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公里,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

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全长1700多公里。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红海为世界第三深湖。

东非大裂谷的人类起源

东非大裂谷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东非大裂谷东支的西侧、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韦谷地,发现了具史前人的头骨化石,据测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万年,这具头骨化石被命名东非勇士为“东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图尔卡纳湖畔,发掘出一具生代已经有290万年的头骨,其牲与现代人十分近似,被认为是已经完成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亚与肯尼亚交界处的裂谷地带,发现了距今已经有350万年的“能人”遗骨,并在硬化的火山灰烬层中发现了一段延续22米的“能人”足印。这说明,早在350万年以前,大裂谷地区已经出现能够直立行走的人,属于人类最早的成员。

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这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说成的“野蛮、贫穷、落后的非洲”,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一块拥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土地。

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的起源。从目前的化石资料来看,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议。对于智人的起源,学术界则存在两种假说。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即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的祖先在大约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在距今10万年以内离开非洲,向亚洲和欧洲扩散。还有少数科学家支持“多地区进化说”,认为各大洲人种是由当地的早期人类连续进化而来,即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一系列DNA研究证据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非洲起源说”有一个缺陷:缺乏10万年前至20万年前现代人化石的支持。1997年,美国科学家怀特率领的国际研究组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发现了3块人类头骨化石。几年后,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轰动学界的研究结果。这些头骨化石的生存年代为距今约16万年前,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化石。这一发现为非洲起源说增加了重要砝码。今年2月,《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科学家证实,1967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两个人类头骨化石距今已有19.5万年历史。此前曾认为这两个头盖骨有15.4万年到16万年历史。这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提供了新的证据中国人不是北京猿人的后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早在1984年就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同行共同提出了“多地区进化说”:自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扩散到世界其他大陆以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的非洲人、亚洲人、大洋洲人和欧洲人,在每个地方都按连续进化方式演化,产生现代人。他认为自100多万年前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就连续进化,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也就是说,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仍是中国人的祖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从1997年开始采集中国各个民族的DNA样本,在对近2万个DNA样本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在10万年前左右,现代智人逐渐迁移出非洲,来到中亚,其中一些人在当地定居,人类进一步分化。大约到了4—6万年前,一部分人迁移到了东亚,进入到了中国大陆;经过4万年的演化,这部分人逐渐分支,产生了56个民族。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金力指出,现代人是单一物种,而各地猿人却属于不同物种,只有东非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故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祖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