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是悬空的(实用20篇)

浏览

1112

文章

1000

宇宙射线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射线流的强度突然变大,透过大气层的深度会增加,很可能会对空中交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比方说,现代飞机上所使用的控制系统和导航系统均有相当敏感的微电路组成。一旦在高空遭到带电粒子的攻击,就有可能失效,给飞机的飞行带来相当大的麻烦和威胁。

近些年,普遍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很有可能也与宇宙射线有直接关系。宇宙射线有可能通过改变低层大气中形成云层的方式来促使地球变暖。由于来自外层空间的高能粒子将原子中的电子轰击出来,形成的带电离子可以引起水滴的凝结,从而可增加云层的生长。也就是说,当宇宙射线较少时,意味着产生的云层就少,这样,太阳就可以直接加热地球表面。对过去20年太阳活动和它的放射性强度的观测数据支持这种新的观点,即太阳活动变得更剧烈时,低空云层的覆盖面就减少。这是因为从太阳射出的低能量带电粒子(即太阳风)可使宇宙射线偏转,随着太阳活动加剧,太阳风也增强,从而使到达地球的宇宙射线较少,因此形成的云层就少。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高,温度就高。

此外,还认为宇宙射线很有可能与生物物种的灭绝与出现有关,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很有可能破坏地球的臭氧层,增加地球环境的放射性,导致物种的变异乃至于灭绝。

今天小编就宇宙射线对地球有哪些影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探索行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地球和保护地球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发射航天器去探测太阳系天体,只用了 20 多年,这一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为此人类付出了十分昂贵的代价,仅阿波罗登月,就耗资 250 亿美元,先后有 400 万人参加了工作。据说 60 年代前苏联用于宇宙探索的费用每年都保待在国民生产总值的 2%左右。但是这些付出是值得的,正像不久前故去的、名闻当代的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说的:“迄今为止,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我从未想像人类能在短短的 20 年中对天体的探索达到这样深的程度。”航天器的探测使我们目睹了行星及其卫星的许多瑰丽离奇的景象。然而人类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探索行星,难道只是为了猎奇吗?当然不是。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而作为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地球的存在与宇宙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联系。我们通过对地球的兄弟姐妹进行广泛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认识地球和保护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气候最适于生命存在的一颗行星,为了弄清楚对地球气候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需要找一些比较简单的全球性气象系统进行研究,而木星、金星、火星等行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它们的情况既有和地球相近之处,又存在着不少的差异,研究这种差异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防止地球朝火星和金星的恶劣环境转化。

地球磁场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它像一道防护林,保护我们不受太阳风的袭击。但有迹象表明,地球磁场正在减弱,科学家预言,如果这种趋势不受到控制,很可能在 2000 年后,地球会失去磁场,那时太阳风会长驱直入,使许多人患上可怕的皮肤癌。因此,人类必须彻底弄清地球的磁场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对其他行星磁场的探测研究会不断带给科学家新的启示。

在其他行星和卫星上寻找生命的探索将帮助我们解开生命起源的疑团,帮助我们加深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使今后的人类生活更加美满。

人类加紧进行行星探测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目的。随着地球上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日益匮乏,人们必然要考虑扩大自身在太阳系的活动范围,向别的星球索取资源。在考察火星任务完成后,人类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改造火星或再造一个地球。

少年朋友们,现在一定要抓紧学习,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未来的太阳系探索还等着你们大显身手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球资源卫星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们为了研究和更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于是就研制了地球资源卫星。1972 年 7 月 25 日,美国发射了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后来改名为陆地卫星Ⅰ号,由雨云气象卫星改进而来。它能够重复观测海洋与陆地各种资源,每隔 18 天送回一套全球图象数据。1975 年、1978 年,美国相继发射了陆地卫星Ⅱ号、Ⅲ号地球资源卫星。这种卫星广泛应用于地质、海洋、渔业、环保等部门中,并取得很大的收获。

目前,地球资源卫星能迅速、全面、经济地提供地球资源的情况,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现在,美国有“陆地卫星”;俄罗斯有“地球资源卫星”;法国有“斯波特”;印度有遥感卫星“IRS—A”;日本有“日本地球资源卫星”;加拿大有“雷达卫星”;欧洲也有“遥感卫星”。中国和巴西 1988 年合作研制了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该卫星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和无线电传送信息。该卫星能每天飞经我国三次,一侧装有三块太阳电池组成的太阳帆板。我国用它能够遥测国土资源的变化、测量全国耕地面积、进行农作物估产并监测自然、人为灾害等。它为我国的资源普查和勘测提供了新的现代化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太阳风会影响地球上的电子信号的原因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风(solar wind)的密度与地球上的磁场密度相比是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况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中,每立方厘米有几个到几十个粒子,而地球上风的密度则为每立方厘米有2687亿亿个分子。然而太阳风虽十分稀薄,但它刮起来的猛烈劲,却远远胜过地球上的风。在地球上,12级台风的风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太阳风的风速,在地球附近却经常保持在每秒350~450千米,是地球风速的上万倍,最猛烈时可达每秒800千米以上。

太阳风

太阳风会影响地球上的电子信号原因

短波通信的信道是电离层,电磁波通过电离层反射传播信息,而电离层又是由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和射线撞击大气层形成的所以电离层容易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当太阳活动激烈时电离层的厚度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影响信道传播特性,而长波不是通过电离层反射传播信息所以不受影响,长波一般是通过地球表面传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地球大气对人类的不利因素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周围的大气确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它也有不好的一面,它给天文学家的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大家知道,大气能吸收天体发来的紫外线、X 射线等射线,使它们不能达到地面。只有可见光和一部分无线电波能到达地球表面。天体发来的绝大部分射线都给挡住了。

这样就给天文学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因为天文学家的工作,就是研究天体的各种性质,而研究天体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天体发来的射线。分析这些射线带来的情报,就能知道天体的各种性质。现在绝大多数射线都被大气挡在外面,成了天文研究工作中的一个大障碍。

面对这种情况,科学家们做了顽强的努力。开始时,他们把各种天文仪器用气球、火箭送到高空去,后来,又发展到利用人造卫星来进行观察测量。现在,人类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宇宙飞船也能飞到太阳系的各个行星近旁去考察。大气这个障碍终于被人类的智慧所突破,天体发来的全部射线几乎都能接收到,为天文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绕着地球飞了718天后,神秘的X-37B终于返航了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据CNET称,周日,执行神秘任务的美国空军无人驾驶“太空飞机”X-37B自2015年5月发射以来首次着陆。那天早上,随着佛罗里达州中部的一声巨大爆炸,神秘的地球轨道飞行测试员在绕地球连续飞行718天后返回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

2015年5月20日,军用太空无人驾驶飞行器从附近的卡纳维纳尔角发射升空,搭载了Atlas5火箭。这架由波音公司制造的飞机看起来像是第四次发射的航天飞机的缩小版。该计划至少有两架相同的飞机在四次测试中在空中飞行了2085天。第四次测试于周日结束,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打破了2012-2014年创下的连续飞行614天的记录。

美国空军发表声明,但没有提供其他细节。声明称:“这次轨道飞行测试再次创造了在轨时间记录,飞机首次在佛罗里达着陆。这种在同一地点着陆、翻新和发射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轨道测试飞机快速集成和测试新空间技术的能力。”根据美国空军的情况说明,X-37B用于测试包括“先进的驾驶、导航和控制技术、热保护系统、航空电子设备、高温结构和密封技术、保形可重复使用的绝缘体、轻型机电飞行系统、先进的推进系统、先进的材料和自动轨道飞行、再入和着陆技术。”

目前,X-37B的具体任务还不完全清楚。官方确认包括美国宇航局的新材料研究和喷气火箭发动机霍尔效应推进器测试项目。X-37B项目负责人罗恩·费伦说,X-37B的飞行再次创造了在轨运行的记录。每个人都对太空飞机的性能感到满意,并对收集到的数据感到兴奋。

秘密的美国空军飞机不会在地面停留太久,第五次发射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世界地球日要干什么

全文共 2198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地球日的真正意义,无非是在于希望能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地球日要干什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世界地球日设立的意义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活动。作为人类现代环保活动的开端,它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

如美国就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等法规;1970年的地球日还促成了美国国家环保局的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成立,国际性环境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地球日网络的创建,以及保护环境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增加,“地球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就成为了全球性的活动。

人们普遍认为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发生的第一届地球日活动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这次运动催化了人类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已开发国家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并且直接催生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而1970年活动的组织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们称为地球日之父。

世界地球日的来历

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发起并组织的环境保护活动,犹如星火燎原。全美国共有2000多万人参加,约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国的各大团体参加了这次活动,这一天就成了第一个地球日。 1972年全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此后保护环境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地球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成为了全球性的活动,我国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举行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

世界地球日公益宣传标语

1、不要让绿色从身边消失。

2、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3、让绿色的希望从校园萌芽!

4、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5、同在蓝天下,共爱一个家。

6、垃圾也有用,请别乱扔它。

7、小花多可爱,请你别伤害。

8、少些尘土,再现碧蓝天空。

9、当环保卫士,做时代公民。

10、护绿色雅韵,享幸福生活。

11、爱护花草树木,人人有责。

12、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13、世界地球日,让空气更清新。

14、同在蓝天下,共享美好家园。

15、回收的不是废品,而是资源。

16、幸福就是天蓝、山青、水绿。

17、让绿色的旋律环绕每一个生命!

18、追求美好生活,应先拥抱绿色!

19、人人保护生态,生态保你健康。

20、使用清洁能源,还我碧水蓝天。

世界地球日要干什么

关闭计算机,一起去郊游

有时候,我们的电脑可能一直开启着,但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是又不想关掉,重新启动太麻烦,但是这样会耗费更多的电力,因此我们上网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在关闭计算机后,请记住:拔掉电源插头。待机同样是耗费电力的,点滴汇聚成的能量是巨大的,请从细节做起。

绿色出行,首选自行车

自行车无疑是当下最流行,最环保的交通工具了,如果你准备出行且路程不远的话,就请不要乘坐私家车了和公汽了,我们来一个环保一些的,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城市中,还可以锻炼身体。如果路程很远的话,我们乘坐公共汽车就可以了。私家车污染环境,浪费空间,还需要不小的开支。

限制塑料制品和纸质制品的使用

检查一下家中的餐具,购物袋等生活用品是不是塑料或纸质材料制成的,塑料材质不易分解,纸质产品则是一次性的,同样带来了环境污染,现在比较流行陶瓷杯,我们买几个放在家中使用,肯定是非常别致的。

购买和更换节能电器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同一瓦数之下,一盏节能灯比白炽灯节能80%,平均寿命延长8倍,热辐射仅20%。而这仅仅是电灯泡,如果我们我们将家中的耗能高的电器换成节能电器,不仅可以节约电费的开支,还减少了电力的耗费。

放飞心情,贴近自然

让我们在这个春光无限好的日子里去亲近自然吧!可以制定一个郊游计划,例如我们可以去郊区,乡村,田野等地方游玩,带着食物和水,亲近绿色,将会使我们放松疲惫的身体,减轻学习和工作的压力。

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参加

别忘了自己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亲朋好友、同学同事等身边的人们也一起行动,传递环保力量,共同撑起这份蔚蓝的天空,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可以用更改自己的各种社交网站头像和签名,发表日志的形式来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并积极参与到保护地球环境的活动中来。

世界地球日的活动心得体会

现在我们的地球母亲已经生病了。而造成地球母亲生病的罪魁祸首却是我们———人类。但我们人类竟然还在危害我们的地球。加重了地球母亲的病情。

当我们把那永不化的汽水瓶丢进了清清的河流。当时那河水清的可以看的到底。而现在已经被河里的脏东西污染了。而现在那条河里面的鱼因为不小心喝了被污染的水都生了病。人吃了也生了病。

当人们把那费旧的电池丢进了土地的时候,那已经污染了非常非常多的地下水。被污染的这些地下水的量之多,起码是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而在那些灾区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连一口水都没得喝。这边竟在破坏水源。

当人们为了看着电视,忘记关闭水笼头的时候,不知道已经浪费了多少吨的水源。当那些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时,不知道已经浪费了多少的空气。

地球母亲已经病得重了。可是由谁来为我们的地球治病呢?没办法,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你拾起一个塑料袋。也是在保护我们地球的表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月离地球渐行渐远的原因

全文共 1007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一些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经过深入观测研究,发现月球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并且将越来越暗。

月离地球渐行渐远的原因

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利用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时放置在月球上的镜子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28年来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增加了一米多,美法两国科学家是利用精确的时间测量法来测量月地之间距离变化的,这种方法将激光脉冲投射到镜面上然后又反射回地面上的探测器,一个来回约为2。5秒钟,不断测量来回所用时间的变化,就可得知月地距离的变化。多次测量表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由于地球表面上潮汐的磨擦作用每年增加将近4厘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科学家认为,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产生潮汐,这种潮汐运动中的一部分能量就分散到地球的海洋里,由于这种能量的失去,月球系统的运动就受到影响,这就是月球逐渐远离地球的原因。

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印证。美国两位地理学家通过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也发现月球确实正在远离地球。这两个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化石的研究,发现其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年轮一样的功能,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农历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这种特殊生长现象使两位科学家得到极大启发,他们又观察了古鹦鹉螺化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螺壳生长线却是固定不变的。研究显示,现代鹦鹉螺的贝壳上,生长线是30条;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9天。两位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学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结果是,在4亿多年前,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仅为现在的43%。

科学家们还对近3000年来有记录的月蚀现象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也与上述推理完全吻合,证明月亮正在逐渐远去。

【相关链接】

月球起源猜想

分裂说:月球是地球的“亲生女儿”,即月球是从地球中分裂出来的。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呈熔融态,自转得飞快,赤道面上的一部分熔体被甩了出去,在行星际空间凝聚后形成月球,太平洋就是分裂出月球后留下的“疤痕”。

同源说:月球与地球是“兄弟”,它们在太阳星云凝聚过程中同时“出生”,月球是地球形成后剩下的残余物质所组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地球上的四大火山带分别位于哪里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自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很多学者根据板块理论建立了全球火山模式,认为大多数火山都分布在板块边界上,少数火山分布在板内,火山带为火山活动的地区。与地壳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带或板块构造边缘软弱带有关,常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地球上的四大火山带分别位于哪里呢?和小编一起来学习下吧。

世界上有4个主要火山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带,有400余座活火山,其中厄瓜多尔的科托帕克希火山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阿根廷安第斯山脉的阿空加瓜火山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②地中海火山带。西起伊比利亚半岛,向东经喜马拉雅山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③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北起格陵兰岛,经冰岛、亚速尔群岛至圣赫勒拿岛,约有近60座活火山;④东非火山带。沿东非大断裂带分布,如著名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中国境内约有660座火山,绝大多数是死火山,主要分布在3个地带:①环蒙古高原带。火山数目最多,如大同、五大连池火山群;②青藏高原带。如云南腾冲火山群;③环太平洋带。如长白山及台湾大屯火山群。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如果您还想了解火山爆发最活跃的地区是哪里的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地质灾害小知识和自然灾害小知识,还请关注我们的。以上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地球上的水都是“来自星星的水”

全文共 3747 字

+ 加入清单

水资源真的会越来越贫乏吗?从某个角度来看,答案应该是:永远不会。

美国作家查尔斯·费什曼所著的一本书《大水荒:水资源大战与动荡未来》中告诉我们:水只会在人们习惯找到它的地方慢慢消失,仍然会有大量的水存在于地幔中,比如存在于岩石中的水。而地球上的水几乎都来自于外太空。

1猎户座星云是个“造水工厂”

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有42.8亿年历史。这些年代久远的岩石,几乎与太阳系的年龄相近(据估计,太阳系已经存在46亿年)。可是你也许不知道,我们卫生间的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极有可能比加拿大的岩石更为古老——它可能已存在了43亿、44亿或者45亿年。

尽管这个说法仍存在争议,但应该说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水,的确早已存在,并会永远存在下去。因为地球上的水的分子式一直都是H2O。这些水不仅来自太空,甚至也形成于太空。实际上,水本身就是宇宙的“体液”,比太阳系的形成还早数亿年,甚至数十亿年。

加里·梅尔尼克是美国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中心的资深天体物理学家,他也是1997年时通过欧洲航天局设计的红外线太空天文台,发现一个相当规模的“星际水源”的团队成员之一。多年来,他一直用轨道望远镜研究星体的形成和太空水。他发现猎户座的星体属于银河系,其旁边有一个亮闪闪的点,即猎户座“宝剑”上的一个小圆点,实际上它不是星体,而是一个巨大、明亮、由气体和尘雾形成的云团,即“猎户座分子云团”。氢气就在这种云团里凝结,正在形成新的星体。梅尔尼克说:“猎户座离地球最近,是大星体形成的区域。”这个氢气云团看起来像猎户座旁的一个小圆点,其实它规模庞大,可以产生成千上万个星体。

梅尔尼克在和同事们用望远镜观察猎户座分子云团时发现,那里“每24分钟产生的水,足以填满地球上的所有海洋”。这些星体结合或分解时会发出冲击波,冲击波穿过含有游离态的氢和氧的气体云,当冲击波冲击氢原子和氧原子使它们结合时,通常就会形成水。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氢是宇宙中最普遍的元素,而氧元素位列第三。因此,悬挂在猎户座腰部的“宝剑”其实就像一个造水厂,一直在源源不断地造水,每天制造的水量甚至是地球所需的60倍,其规模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这一片正在造水的区域,不过是银河系中一片不起眼的“沼泽”而已。

梅尔尼克说,宇宙之大,我们难以想象。“那些星云所造之水虽然很多,且密度很大,但我们仍不会说,若飘在太空,可能会被一大堆水打到。”所以尽管这块星云产水量如此巨大,但它是在相当于420个太阳系范围大小的空间内造水,它周围的温度相对于我们来说,也仍不算“潮湿”。即使在这块星云中微尘最多的地方,即粒子最集中的地方,也比人类在地球上能创造出来的任何真空都“空寂”。

梅尔尼克称自他们发现这块星云以来的14年里,它已经创造出了如地球一样湿润多水的30万颗星体上所有的水的总量。

2地球水的“第四种存在形态”

让我们回到地球上——地球上的水更大多数其实并不是以我们所熟知的冰、水、气三种形式存在。水还有另外一种存在形式,这种形式异乎寻常——那就是封存在岩石中的水。

可以说,这些岩石像一个巨大的水库,它的含水量至少与地球上所有河流、海洋和冰川中的水量加起来一样多,或许还是海洋水量的4倍、6倍或10倍。但它们一直被深埋在我们脚下410千米(约255英里)处。

这种奇特的“第四种形态”的水,还可能隐匿在你家的厨房中。如果你家厨房的绿石灶台是用蛇纹石做成的,假设一块蛇纹石的锅台面板重约90公斤,在这块石头中,就有约10公斤会是水,即石头中可能融入了10升水。但是,这种融合并不像把鸡蛋搅在稀面糊中那样,而是水融进矿石的每个分子中,即裹在构成蛇纹石的镁、硅和氧原子的点阵结构中。几乎地下410千米深处的矿石大都以这样的方式融进了水,当然这些水的存在形态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种——410千米厚的岩石叠加在一起所产生的重力,以及2000华氏度(约1093.33℃)高温加热的共同作用下,一个氢原子会离开水分子,留下一个羟基,而这个氢原子会融入矿石分子。科学家把这种融入水的矿石称为“水合矿物质”(即“水岩”)。

有一点难以理解之处:一旦把羟基和单独的氢原子注入岩石的晶体点阵,埋在地下近500千米的深处,这些原子若依然结合成水分子,将以何种方式存在?

美国西北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史蒂芬·雅各布森专门研究地球内部的热量、压力,以及人类几乎不能到达的漆黑世界。他用巨大的压力(用来锻造人造钻石的压力)模拟在地下约500千米深处的压力和温度,将水挤进岩石。他说:“如果去除压力和温度,氢原子和羟基会合成水分子。如果它不在岩石中,它就是水。如果它被融入岩石,它看起来就还是岩石。所以矿石是地球上大部分水的存在之处——水就在矿石中。”

可以这样形象地解释: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某种矿石的确将水吸入其分子结构中,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而水分子进入矿石就会分解,分解为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羟基。所以矿石中绝对有水。

而且科学家至少从三方面得出了结论:水岩确实比没有水合状态时更柔韧,更易变形;科学家能用红外线分光镜测量出矿石分子结构中的水分子;最重要的是,当矿石承受的压力和温度以适当的方式被去除时,氢原子和羟基就会从矿石中脱离,以水的形式从矿石中流出。

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弄清楚,这种水岩遍布地下400-650千米的深处,厚达240千米,比地球表面的水层还要厚。

雅各布森说,即使这种矿石的含水量只有1%,其水量也很大,实际上已相当于地球海洋水量的几倍。如今全球有成百上千名科学家正在研究地球深层水的物理特性和巨大作用。

我们也许看不见这种隐身在地球深处的水,而且这种水或许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09年在月球上发现的水的存在形式更难研究、更难理解,但地球的深层水与美国圣莫尼卡码头、英国多佛白崖的汹涌波涛,以及南非约翰内斯堡或上海的地平线涌起的风暴云其实都有关联。

3或许真正的水循环是这样的——

陨石-海水-深层水岩-火山云-海水-深层水岩

约瑟夫·史密斯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地质学家,致力于研究深层水的动力学和重要意义,也是该领域的先驱之一。他认为,地幔深处矿石中的水是从海洋中而来,而地球表面的水其实又来自于地幔深处的深层水。

史密斯解释说,海洋底部有一层叫橄榄石的矿物质。当橄榄石和海水发生化学反应时,会生成蛇纹石,即上面所讲过的、能当厨房灶台用的绿石。然后,在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的地方,海洋底发生“潜没”,即在大陆漂移的作用下,这些矿石被猛地推入地球内部。因此,这些浸透了水的蛇纹石便进入了地壳。

而深层水又是如何回到地球表面的呢?“大部分深层水是通过火山返回地面的,当安第斯山脉的火山或圣海伦火山喷发时,形成那些铺天盖地的火山云的主要物质其实仍是水,里面夹杂着火山灰。”通常,火山喷出的火山云70%都是水,甚至更多。史密斯说,“事实上,正是岩浆里的水,引起了火山喷发。”

地幔中到底储存了多少水,仍然是个谜。科学家一直在苦苦探索。迄今为止,人类在地球表面所钻的孔最深的有12千米,由苏联人耗时24年时间、斥资1亿美元才得以完成。截至2008年,世界上最深的矿井,即人类实际探索地球内部的最深处,也只有3.9千米深。这两个深度就像“手指甲在地球表面的抓痕”,离地球真正的“内部”仍然遥不可及。

但科学家们肯定,地球内部深层水区的反应约发生在410千米深处。所有的研究均通过声波和地震学,以及模拟地球410千米深处的强压和高温进行。科学家这才得以创造出供其研究的地球深处的矿石样本。但模拟强压和高温的代价极大,要动用一架两层楼高的液压机。即使地幔中有相当于四五个海洋总水量的深层水,抽取它却不像勘探巨大的油田和天然气田那样容易。因为人类根本不可能直接取样,更不用说抽取它来灌溉撒哈拉沙漠中的一块土地。

不过史密斯认为,这种锁在矿石中的第四种形态的水,或许是地球上最初的水源。他说:“地球上的水大多是‘球粒状陨石’初期陨落时,以羟基的形式来到地球的——对于这一点,现在还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此外,也有些水则是以分子形式来到了地球。”

也就是说,水仍然首先是在太空中形成,然后通过陨石的陨落来到了地球。当然,至今仍有一种说法认为地球上的水也可能由地球上早期的火山活动而来。

不管怎样,毫无疑问的是,地球深处的水岩对地球地质构造极其重要。这种水降低了矿石的黏度,使其产生柔韧性,也使大陆板块能移动或重叠,而移动的板块造就了地球上的大部分地貌。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地球深层水或许是地球通体蔚蓝的唯一原因。雅各布森说:“追溯到至少5亿年前,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已经拥有了相对恒定的海水总量……虽然海平面的确在上升或下降,但也只是在几十米的范围内波动。”地质学家将海拔高于海洋的大陆称为“大陆超高”。如果你不太担心大陆的边缘(很不幸,大多数人就居住在大陆边缘),那么数亿年来,大陆超高的总量一直恒定,这令人称奇——地球内部可能储存着5倍于地球海洋总量的水,而海平面却一直稳定不变,这真令人迷惑。因为从地球深层即使释放出与现在地球海洋的水量相当的水,地球上的一切也都会被淹没。

雅各布森总结说:“或许,地幔中的深层水就是海洋存在的原因。我们目前仍无法开发饮用地幔中的水,但可能正是地幔中的水在维持着地球上海洋的总水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

全文共 1372 字

+ 加入清单

水可以说无所不在,雨雪天气寒霜,江河湖泊……大家身旁四处由此可见水的影子,但非常少有些人会问“水到底究竟是从哪里而来的呢?”。而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十分复杂,也许要一直上溯宇宙起源阶段。

在宇宙膨胀不久产生时,质子、中子和电子器件都会达到100亿度的高溫下挤成一团。利用这种基础预制构件,只是已过几分钟,氢原子和氦原子这二种轻元素便刚开始成型,这一全过程全名是“核生成”。偏重的原素则出現得比较晚一些,由轻元素在行星內部和超新星爆炸期内的核反应生成。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行星中问世的重元素愈来愈多,包含氧以内的各种各样原素被源源不绝地送进外太空当中,与更加轻的原素互相混和。

自然,氡气分子结构和氧气分子的产生与事后水的产生彻底是两回事。由于即使氡气分子结构和氧气分子混和在了一起,也必须动能的激起才可以变为水。这是一个十分激烈的反映全过程,现阶段生物学家仍找不到在地球上安全性生成水的方式。

那麼,地球上遮盖的江河湖泊也是究竟是从哪里而来的呢?的呢?生物学家还不清楚回答,但是早已明确提出了一些构想。在其中一种基础理论觉得,大概40亿光年前,地球表层曾遭受过不计其数万颗小行星和彗星的负电子。看一下月球表面一颗颗的环形山,你也就能大约想像出地球那时候是什么情况了。而该基础理论称,打中地球的这种小行星和彗星并并不是一般的岩层,只是一种相近“海棉”的物品,里边存储的水份在碰撞土层以后便释放出来来到地球上。

尽管科学家早已确认,小行星和彗星中确实存有水份,但该基础理论還是遭受了一部分生物学家的提出质疑:地球深海中的水流量这般巨大,光凭小行星和彗星碰撞或许没法出示充足多的水。除此之外科学研究工作人员还发觉,美的·劳申伯彗星中常含的重水(即由一个氢原子、一个氘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水分)远比地球深海中多很多,这表明要不碰撞地球的彗星与小行星和美的·劳申伯彗星截然不同,要不地球上的一般水(即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水分)另有来源于。

而就在前不久,前一种猜测也许获得了科学家的确认。利用同温层红外感应天文台认证(SOFIA),科学家发觉,当希尔塔宁彗星上年11月抵达近日点时,向太空中排污的水蒸汽“与海水成分十分相近”。

希尔塔宁彗星是一颗“超活跃性彗星”,该种类彗星会向太空中排污大量水蒸汽。科学研究工作人员根据较为蒸气中一般水和重水的占比得到了这一结果。地球深海中的重水和一般水拥有 一定的占比,而希尔塔宁彗星上二种水的占比好像与地球同样。因为地球空气会导致阻拦,我们无法从地球上观查红外线光波长,只有利用太空望远镜和坐落于空气顶层的同温层红外感应天文台认证对彗星进行靠谱观察。

也有一种基础理论觉得,地球曾在青年人阶段遭受过太阳内部产生的氧等重元素的“空袭”,而这种氧元素依靠一种全名是“除气”的全过程、与地球释放出来的氡气等汽体紧密结合,慢慢产生了地球上的深海和空气。

而一组日本国生物学家又明确提出了另一种基础理论,称土层或许以前被一层很厚氡气所遮盖,并慢慢与地球内部中的金属氧化物产生相互影响,最后产生了深海。

17年的一次电子计算机仿真模拟则为一部分地下水的来源于明确提出了另一种表述,觉得水将会是在地核最深处产生的,最后伴随着地震灾害赶到了土层。

总的来说,虽然大家还没法彻底明确地球上的水到底究竟是从哪里而来的呢?,但最少该为这一結果觉得幸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大悬空寺

全文共 2006 字

+ 加入清单

悬空寺”字面看来就是指依山而立,悬挂于半山之中,这只是因为外观所取的名字,其实另有“玄”机,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接下来小编带你看看中国著名景点中的三大悬空寺。

河北苍岩山悬空寺:

桥楼殿是我国三大悬空寺之一。据考证石桥为隋代建筑,略早于赵州安济桥。它坐西向东 ,横跨在两山峭壁之间,为敞肩拱式,翼角高翘,流苏彩绘,高架于云天雾海之上,有高不可攀之威、腾空欲飞之势。建于桥上的桥楼殿内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王佛三尊佛像,正中背面塑观音像,殿内两侧十八罗汉像。

巍峨独特的桥楼殿堂,于重山叠翠、峡谷一线处,形成“桥殿飞虹”的天下奇观,为苍岩山“三绝”之一。最令人惊异莫名的是,在桥楼殿上方100米的弯路上,过往行人皮肤有变黄变绿的现象,光学专家、气功大师、佛教人士说法不一,此为苍岩山“一奇”。

云南西山悬空寺

三清阁位于昆明着名的西山区景游览区的最北端,是通向龙门风景点的门户。这里山崖险峭,石峰高耸,苍松翠柏之间一条人工开凿的石道蹬的石道蹬梯沿石壁陡岩缝隙间蜿蜒。这里是观望山下五百里浩瀚滇池风光的最佳处之一,也是寻古探幽之所在。以山道险奇而论,这里也算“之最”;

三清阁始建于元朝,原为梁王避暑行宫,古称避暑台,后元末兵战不断,烽火四起,此山逐渐走向荒废残破;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世袭黔国公沐氏富豪捐资,由滇池摆渡村人李应举在此兴建海涯寺;因寺上有石形似罗汉,因此海在寺又称罗汉寺。到清朝道光年间,有关方面再次组织工匠沿着此段险峭悬崖重新修建楼阁,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以三清阁为主体的九层十一阁的建筑群。远远望去,层楼叠宇,凌空欲飞,景致颇为壮观;

三清阁是道教的所在地,道教在云南源远流长。南诏与唐使苍山盟誓,曾经“请天、地、水三宫,五岳四渎”诸神为证。那些时崇拜的最高神就是“道”的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居于清微天玉清境地的元始天尊(亦称太上道君)。

按道家的说法,这三位尊神主持“三天三仙境”,这玉清、上清、天清三境,合称就是“三清”,指道家神仙居住的最高仙境。故道家所建宫观,多以“三清”命名,为此,三清阁殿宇里所供奉的,也都是道教信奉的偶像,比如雷神,关帝,张仙,吕真,真武,灵官,三清,玉皇等;

所以,三清阁一带的建筑群,都是比较典型的道观建筑风格;踞山临海,危奇筑巢,高远而居,正所谓“屋在天边住,人人壁上来,侧身一回顾,妙境豁然开。”以远离尘世面是超然,而达观。三清阁周围的匾题或对联,既渲染道观宗教色彩,又写实状景,寓人生哲理于一炉。

如游人初始踏上通向三清阁的盘山曲径,上七十二道石梯,来到“三清境”石坊,就可看见这样一幅对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这既是具状实写,又蕴含促人向高处奋力攀登的意味;

因此,游人爬上三清阁及周围的楼阁,随便找一处观风景,都令人有一种俯视众生超度于外的感觉,仿佛进入脱俗境界。那罗汉崖上接云天,下临滇池,蓝天白云浮其上,碧水白帆缀其下,远处昆明城区楼影遥对,脚下村落炊烟恍若隔世。在此观赏景致。可谓洗周身尘世忧烦,于美景怡目中重获心胸舒坦,神清气爽;

三清阁往上登至“凌霄宝阁”坊,幽道石壁前有一小泉,名曰:“孝牛泉”。相传明朝嘉靖初年,有一赵氏道人在上隐居-,苦于无水,凡炊饮用水,皆役使牛从山下驮来,历二十余年之久。后牛老将死,奋力以蹄蹴岩,脚下忽涌水成池,虽旱不涸。后人受感动取名曰“教牛泉”。今游人到此,都为这干硬岩壁间忽而出现的这眼清澈泉水叹啧不已;

历史上的三清阁栈道比今天窄小险峻得多,有的路段真可令行人举步脚颤心惊。解放后,经过多次修葺改造,使陡峭山道的安全系数得到增强,利于更多人前来游览。但尽管如此,今天游人行至此段仍需加倍小心,可谓风景和风险共存。也许正是凭着这一点,三清阁才变得令人心驰神往的;

山西恒山悬空寺:

位於北岳恒山脚下的金龙峡,距大同市约80公里,这就是我国五岳名山之一的北岳恒山十八景中最独特的一景,号称恒山第一胜景。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这座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其设计思想可谓真绝,其建筑艺术可谓真高。

这里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建在这悬崖上,或者说像是粘贴的悬崖上似的,真有凌空欲飞之势,惊险奇特,别具一格。远远望去,只见神楼仙宫,凌空危挂。丹廊朱户,傍崖飞栖,仿佛是玲拢的雕刻镶嵌在万仞峭壁间。

游人登临,钻天窗,穿石窟,跨栈道,步长廊,如临仙境。这些建筑都集中一个凹进的庞大崖龛里,每逢暴雨倾盆,雨水从寺顶突出的岩头上飞流直下,泻入谷底,便给这琼楼仙阁挂上了一排排晶莹的水帘,蔚为奇观。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

你可能也喜欢:

衡水地标性建筑是什么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有多大年龄了?

全文共 1930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时间测定的问题,那么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个与时间有关的问题,即地球年龄到底有多大呢?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 3000 年发明了文字,如果以这些文献为依据,我们可以认为地球已经至少存在了 5000 年了。不过在这之前,人们已经会制造陶器和雕塑。到了 19 世纪,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认为地球已有 6000 岁了,这一观点的依据完全来自于《圣经》,人们将之奉为神圣的真理,但这一认识没有科学依据。

从历史上看,总有一些人——当然是极少数的——在怀疑《圣经》的正确性,并致力于推翻这一错误理论的工作。是什么促使这些学者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呢?是雨、风,以及波涛对海岸的拍击等多种缓慢地改变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他们认为是这些自然力量的长期作用才使地球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这一时间过程绝不可能只有 6000 年。这些学者之一有 1570 年前法国的一位学者,他的名字叫做伯纳德·帕里塞。

那些相信地球的年龄只有 6000 岁的人们并不否认地球在不断变化着,但他们只是幼稚地认为这一切只是“诺亚方舟”故事中那次大水灾的结果。帕里塞认为那次传说中的世界性范围内的大水灾根本不可能是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只能是很长时间以来缓慢积累的结果。他最终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他的那个时代对于使用自己大脑的人来说简直是个灾难时代。

后来到了 1681 年,一位名叫托马斯·白奈特的英国牧师写了一本支持“诺亚大水灾”观点的书。但是到 1692 年,他又写了一本书,该书的观点对“亚当和夏娃”之类的传说提出了质疑,这本书也就毁了他的前程。

在 1749 年,一位名叫乔治·路易斯·布丰的法国自然科学家开始致力于写一部百科全书,在该书中他极力想通过科学的观点来剖析这个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他估算出地球变成当时那个样子至少应该经历了 75000 年了。这一论点给他带来了麻烦,最后他只能像伽利略一样,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不过归根到底,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碍人们的思想进步。历史前进到 1795 年,一位名叫詹姆斯·哈顿的苏格兰地理学家出版了一本名为《地球理论》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他汇集了大量有关地球“缓变说”的有力论据。大约半个世纪过后,科学界接受了他的观点,并称之为“均变说”,即缓慢的稳定的变化理论。不过,这一理论并不排除偶然的剧烈变化对地球的影响,比如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等。

此后,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研究地球自身发生了哪些变化及这些变化发生的速率。如果人们假定这些变化以相同的速率发生,另一些人就可以计算出这些变化使地球改变现有的状态所需的时间。

第一位进行这一尝试的是埃德蒙·哈雷,他也是揭示风向变化的第一个人。1715 年,他发现海水含有丰富的盐,并认为这些盐来自注入海洋的河流,这些河流从其流经的地域带来了少量的盐,进而,他发现在日光照射下海水会蒸发到空气中,而食盐却不会蒸发。因而雨水都是淡水,这些雨水重新注入海中,又在汇入大海的过程中携有更多的盐。日积月累,海水也就越来越咸了。

如果我们假设海洋本来是淡的,那么只要计算出每年注入海洋的盐量,就可以知道海水经历了多少年才变成现在这么咸的。这一方法听起来是不错,但并不可行。首先,海水本来就不是淡的,而是含有少量盐分;其次,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每年注入海洋的盐量,在哈雷的年代,西方人根本不知道欧洲之外的河流。另外,实际上在当时注入海洋的盐分的总量和以后年代时所注入的也不一定相同。哈雷的理论没有提及盐分回流的问题,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一现象不会出现,但在大陆架地区,由于海水较少,水分有可能完全蒸发,从而形成大面积的盐场。

哈雷最大限度地忽略了类似的偶然因素,最后计算出达到现今海水咸度需用 10 亿年。这一过程在当时人们的意识中几乎是不可思议。这个数字几乎是 70 年后卜奉计算结果的 13000 倍。但在当时的英国,科学家的日子已经好过多了,哈雷并没有遇到任何麻烦。

另一种地球年龄的计算方法是利用泥沙沉积的速度。河流、湖泊、海洋携有大量泥沙,它们沉积后形成了陆地,人们称之为“沉积物”(该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定居”)。沉积越久,地面上层对下层的压力也就越大,从而在下层形成沉积岩。我们可以算出沉积的速率,假设这个沉积速率是恒定的,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地球上发现的沉积岩形成的时间。利用这一方法人们就可估算出地球的年龄大约为 5 亿年。

上述各种有关地球年龄的估算结果都是比较粗略的,但常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它不能作为准确的结果。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在地球形成时代就已存在的,有严格规律性的,并且容易观测到的变化过程作为精确计算时间的依据。在哈雷和布丰的时代,人们还不可能找到符合这一条件的自然现象,而大约在 19 世纪后期它在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上被人们发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地球上的盐怎么样形成的

全文共 2142 字

+ 加入清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盐,但是对于盐的形成原因可能就不太清楚了。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盐的形成原因相关知识。

古人与盐的故事

人类最早何时开始食用盐,迄今尚无史籍记载或考古资料可以确切说明。但是,可以想见,如同火的使用一样,盐的发现和食用,同样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当古代先民处于“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蒙昧时代,尚不知何为咸味,亦不知盐为何物。后世人们在祭祀用的肉汤中不加盐,即所谓“大羹不致”,以表示对古礼的遵循。

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对这种古礼也作了记载:“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典籍的这些记载,都可视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盐、不识盐的佐证。因而可以推论,古代先民确实曾经历过一个不知食用盐的漫长的历史时期。

人类饮食文化正是从品尝万物开始的,大自然赐与人类的万物中,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过人的亲口品尝的积累,才获得食用经验的。中国古代神话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想这不会是古人毫无根据的编造。正是古代先民无数次地大胆品尝,才构筑起了人类饮食文化进步的阶梯。古代先民经过无数次随机性地品尝海水、咸湖水、盐岩、盐土等,尝到了咸味的香美,并将自然生成的盐添加到食物中去,发现有些食物带有咸味比本味要香,经过尝试以后,就逐渐用盐作调味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依靠大自然的恩赐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盐,开始摸索从海水、盐湖水、盐岩、盐土中制取。地球上盐的储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的记载是关于海盐制作的记载。古籍记载,炎帝(一说即神农氏)时的诸侯宿沙氏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宿沙作煮盐”。

历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断定,但可以说,这位诸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海水煮盐智慧的化身。实际上,用海水煮盐,也不可能是宿沙氏一人之所为,而是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创造了海盐制作工艺。在当前尚无更新的考古发现和典籍可资证明的情况下,“宿沙作煮盐”可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宿沙氏是中国海盐业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盐的成因也早有探索,并有先识之见,认为盐的生成与水气有很大关系:“水曰润下,润下作咸”。这是对湖盐生成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

湖盐又称“池盐”,内陆的盐湖(池),由于受干燥气候影响,能够自然生成结晶体状的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东盐池(亦称“解池”,今山西省运城县南、中条山北麓一带),就是借助风和太阳的蒸发作用,自然生成食盐,历史上称为“解盐”、“潞盐”或“河东盐”。关于“解池”的最早记载见之于《山海经·北山经》,其中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句。据晋人郭璞释云:盐贩之泽,“即盐池也”。

现在我国青海省境内的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即盛产这种池盐,其中察尔汗盐湖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盐湖。池盐具有自然结晶的特点,晋人王廙著《洛都赋》云:“河东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沃,成之自然”。就是说池盐不需煮制,自然可成。“解池”地处黄河流域,由此可以想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会很早就接触到这种天然池盐。(摘录自 作者:蒋大鸣)

看了地球上的盐怎么样形成的还看:

形成地球上的盐的原因

海水是盐的“故乡”,海水中含有各种盐类,其中百分之90左右是氯化钠,也就是食盐。另外还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碳酸镁及含钾、碘、钠、溴等各种元素的其他盐类。氯化镁是点豆腐用的卤水的主要成分,味道是苦的,因此,含盐类比重很大的海水喝起来就又咸又苦了。

如果把海水中的盐全部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陆地的高度可以增加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发干了,海底就会积上60米厚的盐层。

海水里这么多的盐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家们把海水和河水加以比较,研究了雨后的土壤和碎石,得知海水中的盐是由陆地上的江河通过流水带来的。当雨水降到地面,便向低处汇集,形成小河,流入江河,一部分水穿过各种地层渗入地下,然后又在其他地段冒出来,最后都流进大海。水在流动过程中,经过各种土壤和岩层,使其分解产生各种盐类物质,这些物质随水被带进大海。海水经过不断蒸发,盐的浓度就越来越高,而海洋的形成经过了几十亿年,海水中含有这么多的盐也就不奇怪了。

海水中的盐类,来自于陆地的岩石和土壤,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诞生,此时的海水却是淡的,但是在岩石和土壤中却含有着大量的盐分。后来因为地壳经过了强烈的运动,火山喷发,形成了大量的水蒸气,于是就不断下雨。盐在水里会溶解,溶解在水里的盐被雨水冲刷到了河里,然后跟着河水慢慢地流入海里。这样,海水就变得有异味了。据科学家估算,每年经过江河流到大海里的盐就高达19亿多吨。

那河水为什么不是咸的呢,那是因为河水相对于大海一直都在运动着,并且,在河水中的盐含量并不多。而河水在流入海里后,并无法像可以进入海洋那样通过别的途径稀释盐量,在经过阳光的照射,使得海水不断蒸发,使得海水的盐含量越来越多。

盐的成分

市面上销售的盐通常有粗盐、精盐、晶体盐和食用盐等。食用盐通常由岩盐和海盐制成,一般添加有碘。平均每100克精盐中,含钠39311毫克、镁2毫克。岩盐得自于地质变迁时期的自然矿产中,除了钠和氯化物,几乎不含别的矿物质。海盐通常来自盐碱滩,海盐含有微量矿物质,如钙、镁、钾、溴化物和其他各种微量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失去月球 地球将靠什么生存?

全文共 164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的印象中,月球地球存在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因此,人们逐渐不会考虑月亮是否会消失。然而,这种可能性是真实的,有许多电影讲述了这个故事。如果有一天月亮消失了,地球还能存在吗?

在由岩石构成或有陆地的行星中,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有一颗相对较大的卫星。月球的直径在太阳系的卫星中排名第五,是地球直径的27%,它的质量仅仅是地球的1/80多一点。

显然,月球在地球生命的进化中扮演了一个角色,但是不清楚它到底有多必要。潮汐引起的周期性洪水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初始动力,驱使生命向陆地扩张。许多生物,如海龟,利用满月作为筑巢和产卵的信号。但是如果没有,生活的弹性肯定会帮助他们找到其他的方法。

彼得·沃德和唐纳德·布朗·李写的《稀土元素》(2000)指出,巨大月球的存在是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必要关键因素。阿瑟·奥格雷林的《无数的天空》(2005)描绘了另一个天文场景:没有月亮的地球。

与电影中的情节相反,失去月球不会立即使地球陷入混乱,但长期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尽管有许多尝试,但没有人的研究能真正将月球与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有效预测联系起来。(是的,我们知道2003年在台湾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非常微弱的统计信号。)地球-月球系统的所有角动量仍将转移到某个地方。

月球正在缓慢地“制动”地球的旋转,每67000年使其旋转周期减慢约一秒。阿波罗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镜子可以反射我们发射回来的激光,因此我们知道月球正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我们。月亮的碎片将保持它们的角动量,即使它们处于电影中描述的半粉碎状态。

月球对地球最显著的影响是它对海潮的影响。没有月球,太阳将成为产生潮汐的主要因素,但这种影响将大大减少。然而,月球最大的功能是长期稳定地球的旋转轴。

长期以来,米兰科维奇周期在地球气候波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地球偏心率、轴向倾角和轨道进动变化的结果。例如,在现在的时代,近日点通常在北半球冬季中期的一月出现。地轴的倾斜角度是四季变化的最大原因。它将在41000年内从22.1增加到24.5,然后减少到22.1。当前倾斜角为23.4°,并且正在减小。

然而,如果没有大型卫星来抑制倾角的变化,将会出现更大的范围和更不可预测的角度摆动。例如,在过去的1000万到2000万年间,火星的旋转轴从13度变成了40度。地球轴线倾斜的长期稳定性是大型卫星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好处。没有月亮,我们将无法看到银河系中罕见的天文奇观:日全食和月全食。也许一些天文学家甚至欢迎外星人入侵舰队摧毁月球。月亮的光污染效应导致大多数深空摄影师停止工作,在满月前后的一周与家人团聚。然而,为了支持保护我们的天然卫星,我还有一件事要说,那就是日食和月食。

我们目前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一个极好的位置,在那里,日全食和月全食时有发生。事实上,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能在日全食期间看到卫星遮挡太阳的行星。月亮的直径是太阳的1/400,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地球和月亮的400倍。几乎可以肯定,这种情况在银河系中非常罕见。也许当外星入侵者真的出现时,我们不需要派装有核弹的汤姆·克鲁斯去攻击,我们只需要利用日食观测之旅来收买他们...没有月球,地球还能生存吗?

月球的遥远也意味着地球上最后一次月食将在大约14亿年后发生。因此,在地球历史的早期,月亮更近,看起来更大。第一次短暂的日环食发生在不到10亿年前。这与今年(2013年)5月10日发生的事件没有太大不同。在当今时代,日环食占日全食总数的33.2%,而概率递减的日全食占26.7%。(其余的是混合日食和偏食。如果月球是生命在地球上扎根的必要因素,那么生命可能是宇宙中一个微小的概率事件。今天的月球形成理论认为,在它自身历史的早期,地球被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泰娅”撞击。这个理论解释了月球与地球相比密度相对较低的原因。

很难想象没有月亮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人们已经习惯了月球的存在,地球一直生活在月球的影响下。如果这一切都消失了,无疑将是对人类的巨大打击。地球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激光新用途:为地球提供能量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国邓迪大学的阿德里安·库特曼博士正在研究将阳光转化为激光能量的方法。在他看来,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首先必须发射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然后,卫星通过安装的镜子收集阳光,并将其转换成激光。最后,卫星利用半导体以激光的形式将能量发射回地球。

如果阿德里安·库特曼博士的想法能够实现,这不仅意味着英国的苏格兰可以使用太阳能,而且意味着人类可以迅速恢复灾区的电力供应。他告诉《泰晤士报》:“通过使用我提出的方法,激光可以对准相应的太阳能电池板,这可以大大增加电池板接收的能量。”此前,阿德里安·库特曼博士已经在英格兰的苏格兰成功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实验,现在他希望在葡萄牙进行这个实验。

与电影不同,阿德里安·库特曼博士的激光不能摧毁地球,甚至不能摧毁盲鸽。

事实上,人们对激光的应用有许多不同的想法。上周,东京日本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希望在国际空间站安装激光设备来清理太空垃圾。他们相信空间站上现有的望远镜可以用来寻找和定位空间碎片(最远100公里)。然后,激光被用来发射强脉冲,迫使空间碎片进入大气层,导致空间碎片在与大气层的高速摩擦中燃烧。这种激光设备的能量也很小,只能处理小于1厘米的目标,不足以成为太空武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空间激光绝对安全。库尔登博士本人承认,我们不能允许任何人控制这些卫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只有地球上有云彩,是真的吗?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由沙尘暴形成的沙云在火星上非常有名。根据水手4号宇宙飞船的观测,火星有相当于地球大气1/5的稀薄大气和少量水蒸气,所以它可以像地球一样形成冰云。

我们看到的云是厚厚的大气层中水蒸气形成的水或冰的微粒。因此,在月球上不可能看到没有大气层的云和只有地球重量1/20的水星。木星和土星等巨型行星的云层厚度超过1000公里,温度较低。自上而下形成的固体氨、硫化氨和水(冰)层由于对流显示出花条纹。

除了上面提到的水星,类地行星也有云。

沙尘暴形成的沙云在火星上非常有名。根据水手4号宇宙飞船的观测,火星有相当于地球大气1/5的稀薄大气和少量水蒸气,所以它可以像地球一样形成冰云。

然而,其中95%是二氧化碳。维京1号宇宙飞船观测到的天空最低温度是139摄氏度。由于这种低温,形成的云几乎都是干冰。

就金星而言,在95%二氧化碳的大气中,云的厚度是50公里,云的上方是120摄氏度,这不能形成干冰。金星探测器观察到液体粒子云,这被认为是硫酸云至少在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球物理阵列电磁法“火眼金睛”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科研人员历经十余载,研究成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同步、阵列天然场与人工场相结合的大探测深度电磁法找矿新技术。运用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已在内蒙古一矿区地下300多米处,探明了40米厚最高品位25克/吨(工业级高品位)金矿体;在陕西一缺水地区,探明并打出日出水量5000吨的深部优质地下水,解决了当地饮水难题。2004年7月4日,该所发布了这一研究成果。

这种被称为地球物理阵列电磁法的新技术,以天然及人工电磁场为场源,采用阵列覆盖、多点同步数据采集方式,以及先进的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方法,获取地下电性结构和物像信息。自上世纪90年代起,科研人员从单通道、有线遥测、阵列天然场方法技术起步,如今已发展为多通道、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同步、阵列天然场与阵列人工场相结合、多参量大探测深度电磁法新技术。整个系统由阵列接收机和轻便多频发射机组成。

阵列模式排列犹如几十名学生做广播体操队形,每个人前后左右都有一定距离,每个人位置相当于阵列的一个点,在同一时间各点同步测量,计算机同步录入各点测量数据,整个过程均由计算机控制。这种排列既可对较大范围空间实现密集覆盖,又易于确立参照系,进行拟连续追索对比和精密发现突变现象和探测目标;保障在阵列所及的观测点上同一时刻高质量地采集各测点数据。

据介绍,这种用于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危机矿山勘查研究的新技术,经在沙漠戈壁滩、西藏高原、林区、黄土沟壑等地貌使用,均取得良好找矿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石油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1361 字

+ 加入清单

素有“黑色金子”之称的石油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工业能源,不过石油是怎么形成的呢?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管道——输送石油】

“我们的交通工具是管道,输送途中遇到了来自各个油田的朋友,沿途的输油站对我们也照顾有加:冷了,加热;累了,提供动力;还时不时地为我们注入减阻剂、降凝剂防止瞌睡。最后,根据我们的差异采用分输、分储、顺序输送、混合输送等不同方式,并参考各炼厂的处理能力为我们确定流向。就这样我们欢乐地奔向炼化厂实现自己的价值。”

【畅想——石油的未来】

这一段段的独白,让我对石油有了更深的了解。不由得想到石油的发展,有调查表明,世界对石油的需求将以每年近2%的速度增长,而与之对应的却是有限的资源和仍需完善的技术知识,这一切都指向这一问题,石油要枯竭了吗?”石器时代的终结并非源于缺少石头,同样石油时代也不会因为石油枯竭而消亡。“欧佩克创始人扎基·业马尼不无幽默地说,而我要说的是,即使在未来,石油时代像蒸汽时代一样被历史翻过,它所做出的贡献仍会被人们铭记于心。当今,对待石油资源最好的方案仍是可持续发展,在发现其他可以替代的能源产品前,我们应合理使用这份自然的馈赠。

【钻井——开采石油】

“一天,正当我们在地下酣睡,猛地被石油工人的钻杆搅醒了。原来,在得知油田位置后,人类就着手研究怎么把我们从地下抽取出来,受利用水井获得地下水启发,他们通过钻井建立了一条通往地下油层的通道,就这样,我和伙伴们开始了我们的地上之旅。”

【勘察—解密石油】

素有“黑色金子”之称的石油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工业能源,这种黑棕色的,粘稠的液体,早已渗透在运输、供暖、合成材料等与我们相关的众多领域。这份自然的馈赠历时良久,却历久弥珍。那么,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们纷纷上阵,想弄清几百万年前,在人类不曾参与的地球演化长河中,那些埋藏在地表数千米以下的岩石里究竟发生过什么。

看到这么受重视,石油分子们不禁开怀:“其实我们年龄可大着嘞,在地下生活了几千万年,更有甚者几亿万年。地球的某些时间段,包括人类所谓的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进入海洋,由于海水中存在着大量盐分就没有立刻被细菌分解,而是降到海底和泥沙等混合形成有机淤泥得以保存下来,这就是我们的起源。后来,在重力作用下低洼地区不断地下沉;而不断重复的过程又导致沉积物层层加厚,我们的祖先——有机淤泥随这些外在条件的改变而不得不承受逐渐增大的压力和温度,最终,经过生物化学、高催化、高压等种种漫长的磨难,最终我们和天然气兄弟诞生了。因为在转化时氧元素被分离出去,碳、氢元素则组成碳氢化合物,所以我们就是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而成的。即使在我们出生之后,压力仍没有停止,我们被挤出来,无处停留,因为和四周那些大家伙——岩石相比,我们这些小液滴密度偏轻,就开始了我们的上移之旅。就这样虽然慢但是走的还算顺畅,直到有一天,遇到一些怪家伙,这些岩石本身致密,不肯让我们通过,我们无论怎么穿行都无法透过,只好停留下来,安家扎营,慢慢地数量增多就聚集起来形成了油田。终于在经历‘生、储、盖、运、聚、保’这六字真经后,修成正果,其难度不亚于西天取经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对了,谨记,除了特殊的地质环境,我们还需要特定的温度范围,专业人士称之为‘油窗’。若低于这一温度,我们无法形成,太高则会形成我们的兄弟——天然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地球上流量最大的是哪条河?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亚马逊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流量最大,流域最广。亚马逊河发源于秘鲁南部的安第斯山脉,向东流。它沿途有1000多条支流,全长6437公里,最后流入大西洋。据估计,亚马逊河占地球表面总流量的20%和25%。亚马逊河河口宽240公里,洪水期间每秒钟有18万立方米的流量,是密西西比河的10倍。释放的水量如此之大,以至于距河口160公里以内的海水也变得更轻了。它每年向大西洋注入约6600立方千米的水,相当于世界河流注入海洋的水总量的1/6。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行星撞地球灭绝了恐龙,还让地球黑暗两年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导致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灭绝了曾经统治陆地的恐龙。美国科学家的最新模拟研究表明,撞击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火灾,大量的烟尘进入大气层,最终在地球上方形成一道屏障,使地球陷入黑暗中近两年。

这项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领导的研究发现,估计有150亿吨烟尘进入大气层,阻挡了超过99%的阳光到达地球表面。起初,天空漆黑一片,仿佛是一个月夜。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空逐渐变亮,但植物至少有18个月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研究人员说,由于地球上的大多数植物都被撞击引起的火灾所破坏,处于海洋食物链底部的海洋浮游植物受黑暗的影响最大。由于缺乏光合作用,浮游植物死亡后,连锁效应最终导致许多海洋生物灭绝。

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只有50亿吨烟尘进入大气层,地球也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来恢复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地球陆地温度可能下降28摄氏度,而海洋表面温度可能下降11摄氏度。

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这项研究还发现,由于煤烟吸收阳光,大气中平流层的温度变得非常高,导致大量臭氧消耗,并储存了大量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化合物,导致臭氧进一步消耗。煤烟被清除后,臭氧消耗将导致破坏性剂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这可能进一步对生物体造成伤害。

令人惊讶的是,分析显示,一旦蒸汽开始清除大气中的烟尘,这个过程就非常快。当煤烟带着水蒸气回到地球时,高层大气的温度开始下降,导致水蒸气凝结成冰粒,从而进一步清除更多的煤烟。在由温度下降和降雨引起的温度下降引起的降雨循环下,薄薄的烟尘层在几个月内被清除。

研究人员希望这项研究的结果能够比过去更清楚地描述白垩纪-第三纪大规模灭绝的过程,但同时他们也指出,他们的模拟研究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以今天的地球为基础的模拟,以及地球目前的大陆位置与6600万年前略有不同,而且大气成分也不同。此外,他们也没有考虑火山爆发和其他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