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五子登科是哪五子(精品20篇)

浏览

3982

文章

1000

古代虎符有着什么作用?为何没人去偷?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皇帝是古代权利最高的统治者,但是皇帝的权利再高也是需要军队来进行维持的。没有军队作为后盾,那么皇帝也就是徒有虚名了,没有什么是指权力的。若是皇帝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那么下场是很惨的,汉末与清末时期最具有代表性了。

没有军权的皇帝就会想出了用虎符调兵这个办法。这个虎符又叫兵符,最早的兵符是做成铜制虎形,分成两部分,左边的是给带兵的将领,右边的则在皇帝手中,为了防止出现冒牌的虎符,皇帝在虎符上刻上铭文,需要调兵的时候需要两者合二为一,检验真伪才行。

这样一来古代将军只有带兵的权利,但是如果你需要调兵,就必须使用虎符。在影视剧中常看到这样一个片段,太子造反意图拉着大军主帅,但是没有虎符,调兵时候就被下属质疑必须拿出虎符才能出兵。而且虎符并不是只有一个,一个地方的虎符只能调动一个地方的士兵。比如秦国的管理就很严格,你想调出五十个士兵就需要出示虎符。嫪毐当年想依靠太后的势力大造假的玉玺,但是因为没有虎符,在造反的时候只能用自己养的门客来应付,结果被嬴政杀的片甲不留。

士兵只认虎符不认人,这也就无意中增加了虎符的权威和严谨。在汉武帝统治后期,内部爆发蛊毒之祸,当时太子刘据想调兵,却因为没有虎符被拒绝。虽说当时大将都认识刘据,再说太子怎么可能造反,但是因为见不到虎符,大将只能选择得罪太子。有人会问,当时虎符作用那么大,为什么没有人会去偷呢?其实原因四个字就能解释了。战国时期的魏国信陵君盗窃虎符去救赵国,为了救被秦国围困的赵国,信陵君用美人计把虎符给盗了过来,最后调来军队击败了秦军,解除了危险。

这个故事不是在说兵符的重要性,而是说想偷兵符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看其中一个细节就知道了,当时信陵君拿着虎符给大将,但是大将不信他的,一直不肯发兵,最后信陵君乘其不备一刀杀了他,这才发兵成功。很明显,最终把军队调来并不是因为虎符,而是靠着信陵君的名声,如果当时换做其他人,那把主将杀了别人也会杀了你。既然有了虎符,但信陵君还是调不动军队,这是为什么呢?在虎符之外其实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诏书!诏书上必须写明出兵的缘由以及地点。

在魏国出兵前魏王就下令让大将坐山观虎斗,这样谁都得罪不了。在信陵君来前,大将一直没收到更改的诏书,肯定会起疑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世界上有哪些人像穿越者?中国古代有一人

全文共 1379 字

+ 加入清单

穿越听上去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话题,各种与穿越有关的小说,都是虚构出来的,但是很多科学家的言论,却又让人相信,或许在未来,人们真的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来往于其他的时间。而世界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三个人,他们做出了很多与那个时代不相符的事情,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穿越者,他们分别都是谁呢?

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不乏出现一些天才人物,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些人因为一些奇思妙想,根本不会被当时的人理解。甚至我们现在还不能理解。这些超越时代的人我们往往会觉得他们是穿越者,那么世界历史上有哪些人像穿越者呢?

第一位:达芬奇(1452年4月23日~1519年5月2日)

我们首先听到达芬奇的名字可能会想到他是一个画家,因为世界上最有名的一幅画《蒙娜丽莎》就是出自达芬奇之手,那么这个达芬奇为什么像一个穿越者呢?首先达芬奇并不仅仅是一个穿越者,在维基百科上面达芬奇被称为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家,音乐家,数学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作家。

这些名称并不是简单地称呼,而是在各个行业都有建树。但是这只能收达芬奇是一个全才,为什么说他是穿越者呢?看看达芬奇的手稿就知道了,达芬奇的收稿里面发明的东西有水下呼吸装置、发条传动装置、滚珠装置、反向螺旋、差动螺旋、风速计和陀螺仪。

达芬奇作了鸟类飞行的详细研究,同时策划了数部飞行机器,包括了以4个人力运作的直升机以及轻型滑翔翼。另外达芬奇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月球不会发光。这些学在他的那个年代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说达芬奇是穿越者绝不过分。

第二位:尼古拉·特斯拉(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

现在提起特斯拉只知道是电动汽车的名字,而这个名字的命名还是源自于一个叫做“特斯拉”的科学家,特斯拉也是一名天才,他每天只睡2个小时,最终独自取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另外他精通塞尔维亚语、英语、捷克语、德语、法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等八国语言。

那么为什么说特斯拉是一个穿越者呢?因为他的发明实在是太超前了,到现在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他的发明有交流电、无线电、遥控机器人、X光治疗仪,并最早提出了互联网、电视、移动电话、雷达、导弹防御系统等概念。

特斯拉的发明实在是太超前了,现在很多人都比较崇拜特斯拉,一度认为特斯拉是穿越者,要么就是外星人。

第三位: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

第三位是一个中国人,我们提到王莽首先会想到的就是王莽篡政,既然是簒政那么必然是大逆不道的,可是谁又知道王莽是多么有才能呢?为什么说王莽是一个穿越者呢?看看王莽的政策就知道了。王莽的第一项政策是“土地国有:私人不准买卖”

第二项政策是“耕地重新分配,一对夫妇一百亩,不到一百亩的政府补贴”

第三项政策是“冻结奴隶制,不准奴隶买卖,而不是立马废除,避免动乱”

第四项政策是“强迫劳动:凡无业游民,政府罚钱,实在不行政府为他找工作”

第五项政策是“实行专卖制度:酒专卖,盐专卖,铁器专卖,山川矿产只能官府开采”

第六项政策是“实行计划经济:由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等等政策都表明王莽是正确的,但是当时的人并不能意识到这是一个先进的方法。可以说王莽是正儿八经穿越过去的。

另外王莽发明的游标卡尺也足以证明王莽是穿越者。因为王莽发明的青铜卡尺,和现在的游标卡尺简直是一模一样。要知道王莽可是两千年前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斯特罗斯马约古代大师美术馆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斯特罗斯马约古代大师美术馆坐落于克罗地亚的首都萨格勒布,为克罗地亚艺术和科学学院的一部分,展出由主教斯特罗斯马约(Josip Juraj Strossmayer)所捐赠的艺术作品,名字以此命名。

美术馆收藏从14世纪至19世纪欧洲画家的绘画作品,被分为三大类,即意大利、法国和北欧(德国、荷兰和佛兰德),此外,也收藏有克罗地亚艺术家的杰出作品。馆内收藏有4000多件古代大师的优秀作品,其中250件位于展览之列,是克罗地亚欣赏大师作品的理想之地。馆内最知名的作品为“圣三一画像”,创作于15世纪,是一幅描绘圣父圣子圣灵的画像,画像属于文艺复兴初期的荷兰学派风格,与南部文艺复兴风格有所联系。

Strossmayer Gallery of Old Masters

必去理由:克罗地亚最知名的美术馆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克罗地亚[Croatia]

景点所在省、州:萨格勒布直辖市 [Zagreb]

景点所在城市:萨格勒布直辖市 [Zagreb]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城市有下水道系统吗?古代排水系统长什么样?

全文共 1887 字

+ 加入清单

下水道是现代城市最基本的公共设施,下水道不仅能排除各种污水,还能缓解暴雨所带来的淹水情况。下水道系统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时期,而近代下水道起源于法国,目前法国巴黎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下水道系统。那在中国古代有没有下水道呢?实际上也是有的,这对于人口本来就多的地区更为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排水系统,城市适居的能力便会下降,历史上长安城被弃用就和它的生活条件逐渐恶化有一定关系。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金玉良言是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提到的,本意是巴黎宽阔的下水道是那些社会弱势群体的庇护所,而实际上城市错综复杂的排水系统不眠不休,维持着一座城市污水处理,说是城市的良心再正确不过了。“水失其性,百川逆溢,坏乡邑,溺人民,而为灾也。”稍有不慎,便成灾害。

至今发现最早的排水系统,是距今4300年河南淮阳平粮台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陶排水管道。这些管道埋于地下,依靠榫口得以套接,已然非常先进。时至汉唐时代的长安的排水系统已是一座城市建设的基础配置。下文我们走入汉、唐长安,来感受一下古人对于城市排水营造的良心。

刘邦建立汉朝后,于公元前202年在渭水以南秦旧宫的基础上兴建长安城,周围有完善的城市水系,可以解决城市供水排水等问题,《三辅黄图》是以汉长安城为对象、带有历史地理考据性质的书,其中描述汉长安“城下有池周绕,广三丈,深二丈。” 当时汉长安排水系统主要由城壕和明渠组成,城外环绕的城壕,明渠横贯全城。

雨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主要是通过建筑群内的地漏和街道的路沟收集,然后再通过排水管道排泄到建筑群外的水渠,与城内的明渠相连,最后汇入附近河流。而城中宫殿、官署等建筑的排水设施主要有渗水井和排水管道,组成了汉长安完善的城市排水、排洪系统。下图为汉长安城直城门下水道,很像是未切开的瓦管。全部采用子母扣榫卯结构,管道底部宽,至今看来都十分壮观。

时至公元581年,杨坚改朝换代,原本仍以汉长安城为都,但是经历800年的使用,汉长安城的污水聚而不泄,百姓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根据《隋书》记载,隋代大臣庚季才上奏隋文帝:“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隋文帝是有抱负的君王,最后选择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坡的平原上建新都,取名大兴城,而唐长安城的前身就是隋大兴城。虽然隋代国祚三十余年,却也为唐代长安城繁华打下基础。

《隋书》记载:“及迁都,上以恺有巧思,诏领营新都副监。高颎虽总大纲,凡所规画,皆出于恺。”任营宗庙副监的宇文恺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于开皇三年(583)三月正式迁都。隋唐长安城在建城前经周密调查和精心设计,选址地势相对平坦,除龙首原外,长安城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位于渭水和秦岭之间,发源于秦岭北坡的众多河流环绕。

隋唐长安水系可以概括为八水五渠,“八水”指长安城周围主要有八条河流,为了更好地利用这八条河流,隋唐时长安城内还开凿了五条主要渠道把城外的水引入到城中来,分别是清明渠、龙首渠、永安渠,黄渠,漕渠。其中清明渠、龙首渠和永安渠为隋代开凿,这三渠在流经城内的里坊和池苑后,注入渭河和沪河,除供应城市用水外,也起到了分洪的作用。到了唐开元年间又开凿黄渠,供给曲江池的用水,也为长安城提供了一处优美的游览境地;唐玄宗天宝二年又开凿了漕渠以贮木材,满足了城市漕运的需求。“八水五渠”为我们展示了唐长安城的强大水利系统。

另外城中还有多条支渠与水沟,并与诸大渠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的供排水系网络。或许您会好奇,是否真像《长安十二时辰》中情节狼卫曹破延从西市的暗渠逃走。不妨了解下图含光门过水涵洞遗址,覆压于隋所建皇城之下,原涵洞通道曾设有菱形水栅,水栅用边长近十厘米的粗方铁柱直立,间隙很窄,就算是儿童也很难从这个缝隙进入,更何况成人?城门要有过所才能通行,下面涵洞又设有水栅,两相呼应,管理严格,才能确保皇城安全。

隋大兴城有106坊,唐朝增至110坊,后因兴建兴庆宫和十六宅,变为108坊,不断修建扩充,唐长安城成为面积达83平方公里、人口逾百万的特大城市。排水系统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正常运作,实际上长安城排水系统遍布于由街、坊组中,基本每个里坊内外、横街、十字街等路两侧都会有排水明沟。下图长安西市遗址出土的砖砌排水沟。唐长安城八水环绕,引水入西市,既通水运,又解决了供水和排水问题,是西市繁荣的基本条件之一。

又到多雨时节,城市的排水系统更是决定了城市和百姓的命运。雨水和污水是否会向街道和居民的住宅逆流?废水是否会张开大口将城市吞没?百姓生命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这个亘古就有的问题,要靠一座城市的“良心”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年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5.唐诗的成就把古代诗歌的发展推向了高峰。李白字太白,号“清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称;他的一首游仙诗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其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古体诗《蜀道难》《将进酒》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诗风豪放飘逸,著有《李太白全集》。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创作态度的写照。其代表作是“三吏”即《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歌犹如安史之乱前后的一面镜子,被人称为“诗史”,具有不朽的价值。作者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推己及人思想的那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其人品和诗才出众,诗风沉郁顿挫,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今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1962年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为“诗魔”。他的创作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另一些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如《琵琶行》《长恨歌》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同样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指的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西施浣纱

西施浣纱是记录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一个叫西施的浣纱美女在河边浣纱时,鱼儿看见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浣纱也代指西施。

昭君出塞

王昭君,西汉时期的和亲宫女,因为在出塞当日昭君一曲琵琶引得天上飞雁痴迷于乐曲忘记飞翔,从空中跌落,所以有了“落雁”的美誉。

貂蝉拜月

貂蝉非常喜欢赏月,有一天月圆之月,貂蝉正在后花园抚琴赏月,忽然一阵风吹来,天上一朵云把满圆的月亮给遮住了。此时淡淡的月光从云缝中洒下,照在貂蝉的脸上,旁边的守卫都看的眼前一呆,这是倾城倾国的美貌,当世独一无二。正巧这个时候她父亲王允来到后花园,不由的赞叹:“我女儿的美和月亮比起来,月亮都黯然失色,都躲到云彩后面去了。”过后王允遇到熟人就这样夸赞他的养女貂蝉,自然而然的,貂蝉的“闭月”之称就这样流传了出去。

杨贵妃观花

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玄宗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响马是什么意思?响马来历介绍

全文共 2201 字

+ 加入清单

响马一词起源于山东地区,在古代专指马贼、强盗。每当有旅商路过,马贼便会放出一支响箭,此后马匪就会杀出,掠夺财物。因为古代山东马匪会在马脖子上挂满铃铛,所以才有了响马这样的称号。直到山东爆发农民起义,响马逐渐变成了英雄好汉的代名词,此后响马的意思多指起义军而不是马匪。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响马”一词的来历,还有词意究竟是如何发生转变的,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国古代,拦路抢劫的强盗、土匪,又被称“响马”,指他们在拦路抢劫时,因放出响箭示警,然后骑马奔腾而至抢劫商旅货物而得名。

那么,“响马”一词又是具体从何时出现的呢?

其实,“响马”这个名称和明朝中叶一场历时两年,纵横八省的农民大起义有关。下面,笔者简单来叙述一下这场农民起义的来龙去脉。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抵御北元贵族的侵扰,明成祖朱棣规定在京畿周围地区计丁养马。后来的明朝皇帝又逐渐把这项制度推行到河北,河南等地。

当时,明朝按百姓丁田授给种马,叫马户,然后每年征驹(即小马),若种马死或者小马数量不足的,百姓都得自己赔补。

到明朝中叶时,由于宦官擅权,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十分激烈。庄田日增而导致草场日少,饲料短缺,马户无力饲养,军马死亡不少。官吏又催督苛刻,农民因赔偿往往弄得家破人亡,加之连年灾荒,致使“民困已极,庐舍几空”。当时有人形容为“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

在这种情况下,京畿周围的人们往往利用自己饲养的官马,组织成马队,劫富济贫,反抗官府,他们这样的人被明朝称为“响马盗”。

明正德初,“响马”的势力越来越大,明朝统治者派官兵四处镇压,并设立“什五连坐法”,乱杀乱捕无辜的百姓。

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杨虎、刘六、刘七率领众“响马”揭竿而起,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

杨虎,河北交河县人,是著名的“响马”,他屡受官军的追捕。刘六名宠,刘七名宸,是霸州(今河北霸县)的贫困农民,他们弟兄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但“胆力弓矢绝伦”。

他们起义后推杨虎为首领,攻打京畿南面的州县,一时间,四方贫困百姓云集响应,“旬日间众至数千”。

由于起义爆发于饲养军马的京畿地区,许多马户都参加了起义,起义军便拥有了许多军马,“一昼夜驰数百里”,“倏忽来去,势如风雨”。官兵兵少马弱,对义军莫可奈何。许多地方州县的官吏不是“望风奔溃”,就是“开门迎款”。

起义军兵分两路,东路由刘六、刘七率领,自河北转入山东;西路由杨虎率领,进入山西。义军纵横数千里,所到之处,百姓备粮酒相迎,声势极为浩大。

明朝的统治者对爆发的农民起义大为震惊,慌忙调兵遣将,加强防守和镇压。

为打破官军的包围,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杨虎率领义军迂回于河南、山西;而刘六、刘七则转战于山东、河南,出湖广、江西。

起义军“持马力倏忽驰骤”,不占城池,不建立根据地,采取的完全是流动作战的战术,“所至纵横,如蹈无人之境”。

八月,两路义军又会师于霸州,直逼京师。明朝廷急忙命兵部侍郎陆完率领京营和边军回师救援。义军为避敌锋芒,又挥师南下。

十一月,杨虎在夏邑(今河南夏邑县)小黄河战斗中牺牲。起义军又推刘三(刘惠)为首领,称奉天征讨大元帅,又推秀才赵鐩为副元帅。起义军还进行了一番整顿,把义军编为28营,并严申军纪,不许抢掠,不许妄杀。

义军还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树立起了两面金字大旗,上面写着“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这个口号继承了元末红巾军的传统,表达了义军要推翻明朝腐朽统治的决心。

正德七年(1512年),明朝再度调集重兵围剿义军。起义军为了牵制官军,再度分兵。刘三、赵鐩转战河南,刘六、刘七出兵山东。

在河南的义军受到明将仇钺的疯狂反扑后,进入安徽,又转战湖广。闰五月,义军在湖广应山县与明军激战失利,赵鐩突围后化妆成僧人,不幸在江夏(今武昌)被俘。

刘三突围至河南南召,在战斗中中箭牺牲。赵鐩和其他被俘的义军首领共计37人被囚车押至京城,赵鐩等六位主要将领被明廷处以残酷的剥皮之刑,其他人均被处以磔刑。

刘六、刘七为了援救河南战场,率军入豫,当他们到达河南时,刘三、赵鐩均已兵败牺牲,明军集中兵力向刘六、刘七疯狂扑来。

陷入孤军奋战的刘六、刘七为了摆脱明军的围剿,被迫“弃马登舟”,引兵南下湖广、江西。在湖北黄州的战斗中,刘六中箭受伤后,不愿被官军俘虏,投江自杀。

刘七继续领导义军,攻克江西九江,顺流而下,转战于安徽安庆、芜湖和江苏瓜州、镇江、南通等地,“三过南京,往来如无人之境”。

但是,水上的舟船毕竟不是惯于骑射的义军的长处,七月,明军用火药击沉义军战船,义军只好登陆,占据南通狼山岛。

明军大举围攻,由于寡不敌众,刘七中流矢溺水而亡,其他将士有的战死,有的投江自尽,义军最后全军覆灭。

这帮“响马”起义军奋战两年,纵横八省(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是明朝中叶规模最大的一场农民大起义。

这场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下去,但是,这次起义也给明朝统治者一个沉重而深刻的教训,使明武宗认识到仅凭高压政策难以维持长久统治,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缓和社会矛盾。

起义失败的第二年,明朝廷下令减免京畿、山东、河南等地税粮,并宣布“流民复业者,官给廪食、庐舍、牛种,复五年”。

明武宗去世后,明世宗朱厚熜继位后,对朝廷内部也加以整顿,进行了杨廷和领导的改革,罢免了部分宦官,裁撤冗官,清查皇庄、官庄,退还自正德以来侵占的民田。明朝出现了嘉靖初年较为清明的政治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剧场阿尔勒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阿尔勒为地中海地区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因古罗马和罗马式古迹而闻名世界,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古罗马遗迹,正因为如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阿尔勒的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而且文化气息非常浓厚,古代剧场备受关注。

古代剧场也是一座古罗马建筑,建于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罗马殖民地建立之后不久。它始建于公元前40年到30年之间,完成于公元前12年左右,是罗马世界较早建造的石砌剧场之一。整个剧场的看台是个宏伟的半圆形,和竞技场的差不多,舞台上矗立着两根残柱,舞台异常巨大,舞台背景是一面巨大的石墙,上面有浮雕雕塑。

古代剧场于1840年被列为法国文化古迹,是游览阿尔勒必须参观的一大景点,一些特殊的或者重大的艺术表演会在此举办,到时整个剧场上人山人海,在欣赏艺术表演的同时,也可感受古老剧场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Théâtre Antique dArles

必去理由:罗马最早建造的石砌剧场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法国[France]

景点所在省、州: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 [Provence-Alpes-Côte dAzur Region]

景点所在城市:阿尔勒 [Arles]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的国号是怎么设定的?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国名是一个国家或王朝的名称。开国君主登上王位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这一称谓由来已久,《史记·五帝本纪》载有“从黄帝到舜禹,同姓异名,同为张明德”。当然,这里记录的头衔不是真正的王朝,而是传说时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事实上,中国的第一个国家冠军是“夏天”,这是由夏柒决定的。

那么全国冠军是如何确定的呢?国家名称的来源一般有五种情况:

一是根据开国君主发迹的地方来确定国家的数量。

例如,秦的祖先姓“应”,因其在养马方面的功勋而被周封于秦境内。因此,他们获得了秦魏的称号。升任诸侯后,仍以秦魏为爵位;秦王嬴政在灭六国后称帝,并继续使用秦魏的国号。宋朝的开国元勋在嵩州(今河南商丘)任特使,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称为“宋”。

秦始皇(网络图)

第二是根据开国君主授予的头衔来命名国家。

这种国号有历史上最相似的朝代。例如,汉朝的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朝的国王,所以他在成为国王后就把“韩”作为他的国号。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曹操,曾被封为王维。他的儿子曹丕继承爵位建国后,仍以“魏”为国号。

第三是根据开国君主发迹的地方的特点来设定国家的号码。

例如,辽国的开国君主耶律阿保基,开发了房地产铁(“辽”在契丹的文本中是指“熟铁”),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辽”被作为国家的称号。然而,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认为“辽朝以熟铁为名,以其力为用”。尽管熟铁很坚固,但最终会变质,但黄金不会。为了显示他们比廖更强,他们把"金"作为他们的国家象征。

第四是根据预言或字面意思设定国家号码。

例如,元朝的名字在彝语中取“大在”的意思,蒙古将其改名为袁。清朝之所以被称为“清”,是因为前一个朝代是明朝。清朝也以五行水为特征,明朝以火为特征,水控制火。

第五是出于其他原因确立国家称号。

例如,后周太祖郭为认为自己是周王室纪的后裔,并以“周”为国号。王莽篡汉时,认为“天下新”,以“新”为国号。春秋末期,晋国被朝鲜、赵、魏三个家族瓜分,建立了以这三个姓氏为国号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玛雅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有什么联系吗?玛雅有哪些未解之谜?

全文共 2622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题目看起来有些奇怪了,因为中国古代文明玛雅文明,看上去其实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文化,因为诞生地的不同,而且当时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来往交流,怎么会有什么关系呢?关于这一点,也正是这篇文章要解释的地方。而玛雅文明并没有像中国文明这样延续下来,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就存在着很多的未解之谜,到底有哪些呢?

两者的相似之处:

1.人种:不少资料显示,玛雅人相貌很接近黄种人,例:在墨西哥发现的一万多年前的人头骨复原像酷似亚洲的蒙古人种。又如现在的部分印第安初生的婴儿的臀部有块青记,也与蒙古人相似,史称“蒙古记”。这些可以说明中国人与玛雅人可能源于同一个祖先。

2.文字:玛雅是美洲大陆唯一留下文字的民族,他们的文字被称为角形文字。而中国的文字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甚至更早。令人吃惊的是1979年美国人类学家尼尔•斯蒂得在发掘墨西哥城东南850公里处的玛雅文化遗址时发现刻有中文的碑文,并发现遗址中砌金字塔用的砖中,近3%的砖上的文字图画属于亚洲文化。事实上,玛雅象形文字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的象形文字很相近,只是符号的组合远较汉字复杂,块体不像汉字要求方正而是以近似圆形或椭圆为主。字符的线条也不像汉字的笔画那样夫整竖直,更多地依随图形起伏变化、圆通流畅。在文字这方面,似乎也能提供一些证据来“拉拢”玛雅与华夏文明。

3.雕刻与雕刻玛雅与华夏在这方面可能有很多的不同,但细究之,其实也可以发现它们惊人的相似之处。建筑是玛雅艺术最突出的成就,那么金字塔则是精华中的瑰宝了,很多人认为玛雅的金字塔与埃及的如出一辙,我倒也认为它更像中国天坛或者诸如此类的祭坛,且它们在功用上也几近相同——祭神、祭天。玛雅人的雕刻同样令人叹为观止。额鼻人是由玛雅人雕刻遗留而闻名,但竟在苏州紫金庵也存有其雕像,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4.崇拜的图腾:众所周知,中国历来崇拜龙虎,而玛雅人则崇拜蛇(羽毛蛇)和豹,这可以从很多的古代建筑雕刻上得到答案。龙本蛇身,是古人在此基础上空幻出来的,不能不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虎豹的凶猛,迅疾的速度,也使人们很快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5. 饰物:玛雅人和中国人一样偏爱玉。玛雅人的装饰品以玉石为主,他们视玉为生命和繁衍的象征,还有用玉为死者陪葬的习俗。这在中国古代也是不足为奇的。

6.纸与书:玛雅与中国一样,有自已的纸与书。玛雅的纸是一种很精致的工艺品,它用当地的一种无花果树的嫩皮制成。玛雅人先把树皮捣成纸浆,与另一种树上的胶液混合,压平晒干后成为硬纸板,再在这硬纸板上涂抹一层石灰,将石灰面擦拭得平滑而光亮,一张可以写字作画的纸就制成了,把这些硬纸板折叠成册,就是玛雅人奇特的书了。玛雅人的这种纸张和图书在古典期就已流行,它发明的时间与中国纸张出现是时间差不多。从其他迹象看,玛雅人用纸写书、写信是比较常见的,但由于象形文字的艰深和纸张的昂贵,写书写信只是祭司和贵族享有的特权,书籍也只有上层人物才能拥有。

未解之谜

1.玛雅人自古以来就与世隔绝吗?

此说难以置信。特别是近年来有人发现,我国彝族民间也有一种365天历法,以20天为一个月,18个月零5天为一年,酷似玛雅历法,这能说是巧合吗?也有人类学家从印第安人与东亚人在遗传学特征上相近出发,认为包括玛雅人在内的古印第安人是1.5万至2万年前,白令海峡仍为陆地覆盖之时,从亚洲大陆迁移到美洲的。由关上面这一观点也可从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具有与印第安人酷似的风俗习惯得到旁证。

2.金字塔如何建造

玛雅人并未建造连接都市与密林的道路,而且始终不曾使用过金属。在热带雨林建造世界最大的超文明金字塔,所需的巨石必须从10里以外的地方搬运过来,并再切成块状。那么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切块和搬运的呢?玛雅人会制造车轮,但不使用车轮,也禁止金属用做实际用途,他们认为金属和武器有关,可能导致战争,因此金属只允许用于农业、寺院建筑以及仪式上的祭器。那么他们建造巨石建筑,既不用车轮,也不用家畜,更不用金属,难道真的只用人力吗?在金字塔附近,并没有道路或水路供运输,但有大型的平坦的广场,因此使人怀疑玛雅人是否曾受到外星人的帮助。

3.玛雅人难道集体进入了地心世界

玛雅文明昌盛了二千年,但到公元9世纪,它所属的各王国突然衰落下去,逐渐解体,数十座古老的城邦同时被废弃,逐渐为森林所淹没。关于玛雅文明中断以及玛雅人突然消失的原因,至今仍莫衷一是。有的科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也许玛雅人现在就像蚂蚁那样,成了地下生活的人。地下有一个神秘的世界。

巴西考古学家乔治·狄真路博士带领20名学生到圣保罗附近山区寻找印第安土人古物。结果寻到一个地下人居住过的地下城遗址。乔治博士指出,这是一个既湿又黑的大洞穴。而且深不可测。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地下城市已存在8000年之久。也有人认为是外星人居住过的遗址。不管是地下人还是外星人,都是地下世界的事。这本身就很令人惊叹。

4.玛雅庙宇月球地图何解

1950年,考古学家在一座玛雅庙宇中发现了一幅关于月球的地图,这是一幅月球的背面地图。图中标示了一些尖状物,这是从地球上无法看到的。这些突起的尖顶物估计有12~22米高。直径约为15米。根据着名的UFO权威人士B.L.特伦奇的说法。它们“像是由智慧的生命放置在那里的。”前苏联和美国的航天飞船都拍摄到月球上的一些“尖顶物”,证实了地图的准确性。除非玛雅人曾经到过月球,或乘着其种飞行工具在月球附近的轨道上来往过,否则他们怎能给成这样一幅地图呢?

5.玛雅古隧道何人所建

70年代,人们在南美洲发现了一条玛雅人的古隧道,据估计它至少有5万多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它的年代更为古远。这条隧道离地面250米深,仅在秘鲁、厄瓜多尔境内就有数百里长。隧道的秘密入口由一个印第安部落(古代玛雅人的后裔)把守着。他们说,这里是“神灵”居住的地方,他们遵守祖训,世世代代守在这里。隧道的穴壁光洁平滑,似乎经过磨光,与地面成直角,在古隧道里,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许多远古文物,包括用用黄金制作的航天飞机模型。

6、外星球的历法

外星说的最主要依据是玛雅人的“卓金历”,这种历法以一年为260天计算,但在太阳系内,却没有一个能适用这种历法的星球。依照这种历法,这颗行星的大致位置应在金星和地球之间,应十分温暖,所以玛雅人选择在酷热的热带雨林居住。考古学家还发现,如奇琴·伊察、提卡尔、帕伦克等地的巨型建筑都并非出自玛雅人的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严格依照神奇的玛雅历法周期建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鹤在古代有什么寓意 驾鹤西去的含义背景介绍

全文共 1868 字

+ 加入清单

鹤在古人眼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特别是在道教文化中,那鹤究竟具有哪些寓意呢?邓友梅的作品《那五》中,有这样一个成语叫“驾鹤西去”,意思为骑着鹤去到西方,是对死亡的一种避讳的讲法,含有尊敬之意。可能会有小伙伴不理解为什么这里要用“鹤”类比,其实鹤在古代有着长寿、吉祥、品德高尚等含义,所以放在此成语中是一种美好、婉转的说法,其实非常符合中国文化。关于鹤

对鹤,中国人从来都是很喜爱的。

它全身多为黑白羽毛相间分布,两色却不显得杂乱,黑白却不显得单调,脖颈修长,姿态优美,能高飞,似能与太阳并肩,叫声高昂,总是响亮。单单它的形态外表,便足以俘获众多人的芳心。

这样纯洁美好又显得高贵的动物,在西周时就已经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西周末年便有了鹤为周天子跳舞的记述,《诗经》中也写到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这些,不仅将鹤这个动物写入了文学作品之中,还将它描述得很美好,很有气势。

而后随时间的流逝,大家对于鹤的喜爱不减反增。甚至它慢慢地成为了仙的代名词。

这是入了语文教材的一千古名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驾鹤去的昔人,我们常常解作为仙人,这鹤,便是仙的坐骑。而后我们一谈到鹤,就会想到仙鹤,仙人,仙气飘飘,云雾缭绕。

鹤本来就美好的姿态再加上优秀前人的推崇欣赏,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形成了一种鹤文化。它总是象征着好,有仙气,灵气祥瑞。

这是很奇妙的感受,或许有些人一生从来没有真正见到过鹤,只因为生活文化环境对鹤有这样美好的印象,一提到鹤,这些仙气的意象就会不由自主地蹦入人的脑海当中。关于死亡

每一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新生儿降临在这个世界,如春天树上之新芽吐绿,肆意生长。而每一年也会有成千上万的生命离去,正如秋天枯黄的落叶,脱落枝头归于尘土。

美国的一部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描述着这样一种理念:一个人死了,会去到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在那个世界,这个人还可以行动,还可以思考,还可以像活着的人一般正常地生活。而完全意义上的死亡消失,是在现实世界再没有人记得这个人以后。

现实世界的人,也就是活着的人们,只要他们记得亡者,那么亡者便可以长存。就比如说,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便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长久活着,而那种没有亲人朋友的流浪汉便可能很快消失。

可动画只是艺术,只是想象,我们都知道,在唯物主义的世界,不会存在亡者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的说法。

但不可否认,一个人死亡,他亲友脑海中有关他的记忆不会轻易消失。只是这些记忆带给活着的人的,总是巨大的伤痛与遗憾。这个时候,死亡这个词,提起来只会是将活着的人还未愈合的伤口撕开,再一次带来痛苦。

所以,一些对死亡的隐晦称呼就显得很是必要。

为什么不用其它?

我们之所以发明这么多个对于死亡的隐晦称呼,是为了减弱死亡带来的沉重伤痛,而怎样的隐晦说法更有劝说力度呢?

或许就是对亡者未来的一种美好期许祝愿。

“驾鹤西去”中的鹤,很重要的便是它那成仙、吉祥这些文化印象。试想,故去的亡者乘着鹤飞去西方极乐世界,或许可以羽化成仙,这会给死者亲属以安慰,也蕴含对于死者的祝愿。

但是,鹤是美好的动物,除了它,就没有其它的美好的动物了吗?

这样的动物自然是有的,比如贵气的龙、凤凰等,比如同是鸟类的大雁、白鹭、天鹅,再比如也很漂亮的孔雀等等……

钱钟书先生曾在他的作品中写到过:“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戴了面具的必然。”万事皆有因果,“驾鹤西去”中的鹤自然也是如此。

一个文人,对鹤有了好印象,他很欣喜,来了灵感,然后便将灵感变为作品,文学作品再被大家传阅,这个文人对于鹤的个人印象便传给了其他人,如果这个印象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群体印象就会逐渐形成,而后,便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印象。

而这样的情况也一定不仅仅是鹤,比如龙,一谈起它,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将它与帝王挂钩,谈到天鹅,或许就会想到丑小鸭。

所以,当前人赋予了鹤灵气祥瑞,仙气飘飘的意象,我们在“驾鹤西去”一称呼当中使用“鹤”,而不用其它动物,便是很自然而然的做法。思考

“驾鹤西去”,是我们现代还在使用的一个词,并且多数,是用在德高望重的人死去的时候。

语言或者习俗,总是随着人的需要而发展。或许一开始只是某个人的随意一提,可当它受到认可,被记住,并且流传了下去,那么很可能在后来便成为了一个常用表达。

只是这样,也有了很多让人疑惑的表达,不知道“驾鹤西去”中为什么用鹤?不知道为什么乌鸦象征不好的事,而喜鹊是报喜?不知道当下一个网络用语为什么是那个意思……

不过,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只要花时间去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底蕴,那么这些疑惑,一定都会迎刃而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道士为何一直剑不离身?不仅仅只是降妖除魔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可以在很多影视作品以及民间传说当中看到道士这个角色。在历史上,道士与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比如《水浒传》中入云龙宫孙胜使用松纹七星剑,金庸武侠世界中那些武当派鼎鼎大名的太极剑,道教祖师爷吕洞宾更是随身都带着一把纯阳剑等等。似乎道士与剑是寸步不离的。

实际上,如果我们再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道士除了宝剑不离身外还有一个宝物也时常带在身边,那就是印。

剑和印可谓是道士的标配,这源自于祖天师张道陵。

传说中,祖天师飞升之际,留言“吾升天之后,留太上所赐宝剑、都功印箓,以付子孙”,自此,印和剑就成了道教中师徒代代相传、延续法脉的信物。

实际上,除了作为信物外,剑在道士修道生涯中还承载了很多作用。

首先,剑是能够辟邪斩妖的法器。

在道教科仪中,剑是高功法师行法时所用的重要法器之一,咒、讳、气、符等,常与法剑配合使用。道经《抱朴子·遐览篇》中记载:“符剑可以却鬼辟邪而已”,南北朝时期《录异传》中也记录了会稽道士凭借宝剑驱策鬼神的故事,虽然是故事,但也可侧面得知,早在南北朝时,剑已经成为道士手中的法器。

其次,剑也是能够斩断心魔的象征。

道教修真重在坚定道心,斩断心魔。在道袍纽扣部位便有两条成剑型的长带,被称为慧剑,也就是“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沉沦五苦门”,吕洞宾吕祖更将慧剑寓意解释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

第三,道教以性命双修为本,重视身体训练。

道教信仰文化不仅重视性,也就是内在的心灵修炼,同样注重对命,即身体的锻炼,今日道教中,自幼习练传统武术的道长们很多,古时更为普遍,而剑作为传统武术主要器械之一,又与道教追寻的空灵逍遥等吻合,自然备受道士们的喜爱。

最后,古代道士喜欢佩剑,还与常在深山修炼需要武器防身等实用性有关,所以,如今清平世界朗朗乾坤里,法剑在科仪中常用,随身佩带者已不多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年初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必备训练题填空题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4、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是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5、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6、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位________诗人,开创了一种新诗体,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__________,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开创了我国___________诗歌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_________”,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fǔ)、黄庭坚、欧阳询、柳公权、苏轼最为出色。其中,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自成一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主义家,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赵孟頫,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书法家、画家、诗人,博学多才,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的官员也要考勤吗?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会遇到学生会的出席者。下班后,工作单位将有自己的考勤系统。你有没有想过考勤制度会被用来限制古代官员的工作?古代也是如此。每个朝代都有关于官员迟到的详细规定,而且比现代的考勤制度更严格。他们的迟到不像扣款那么简单。

(互联网图片)

让我们先看看古代官员通常早上几点去上班,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早于早上8点。在古代,官员们遵循“鸡鸣意味着工作”的传统。这个时间段是“石矛”,即早上5点到7点,所以出勤被称为“毛毛”。考勤人员有一本“插座簿”,当他们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他们必须说“是”,这叫“茅颖”,或者用自己的名字签到,这叫“华茂”。

“清、申、秦”是古代官员的基本原则,“秦”的最低要求是按时上下班。每个朝代的工作时间没有大的变化。例如,清朝规定工作应该在春夏下午4点完成,秋冬下午3点完成。古代官员一天的总工作时间与现代官员大致相同,即从早上67点到下午34点,不包括中午休息时间,总计超过8个小时。

(互联网图片)

在现代,人们厌倦了工作中的会议。在古代,官员在工作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会。会议的关键点很多,一起工作的同事彼此都很熟悉,谁也没有一眼就到了。如果有人迟到或旷工,古代法律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在唐代,有一条法律规定“官员不得无故上班”。也就是说,国内外的官员都不应该去工作。如果他们旷工一天,他们将被20根小木板棍打,每三天加一根。如果他们缺席25天,他们将被用100块厚木板殴打,如果他们缺席35天,他们将被判处一年监禁。在军事城镇或边境地区工作的官员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当然,在古代,不去上班或无故迟到的人会像现在一样扣款。当唐玄宗规定“文武官员参加会议,如果他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参加,他们将得到一个季节的工资”。当我到达唐肃宗时,“朝鲜参与皇宫是不合理的,我在一月赢得了我的薪水”。想想看,这比现代扣款的惩罚要大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古代的数学

全文共 1493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更多的数学故事和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形中培养儿童的兴趣。来和奥林匹亚先生一起学习更多的数学文化。

中国古代的数学,像天文学和其他许多科学技术一样,也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毫不夸张地说,直到明朝中叶,中国在数学的许多分支领域都遥遥领先。中国古代许多数学家曾经写过许多著名的数学著作。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都是因为这些古籍而流传下来的。这些中国古代数学名著是了解古代数学成就的丰富宝库。

例如,已知最早的数学著作《周易suan经》和《九章算术》都是公元前后的著作,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能够将2000年前的数学书籍传播到现在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起初,人们通过复制来学习,并将他们的数学知识传给下一代。直到北宋,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数学书籍开始出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数学书籍。现存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南宋五书《周易suan经》和《九章算术》更是珍贵的文物。

从汉唐到宋元,历代都出现了著名的计算书:有的是用中国传统方法对现有的计算书进行注释,在注释过程中又提出了新的算法;或者写一本新书,创新,创新。这些流传下来的古代数学书籍汇集了各个时代数学家的劳动成果。它们是历代数学家留下的宝贵遗产。

《数学十书》是指汉唐之间1000多年间的十部著名数学著作。它们是隋唐时期的国子监数学教科书。这十本书的名字是:Suan经,九章Suan经,道经,曹无经,孙子经,夏侯阳经,章丘见算经,五经算经,计古算经,徐书。

在这十本书中,suan的《周易》是最早的。我不知道是谁写的。据考证,它写于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周易·suan经》不仅是一本数学书,更确切地说,它是一本讲述当时一个天文学派的故事的天文书,《盖天论》。就数学内容而言,这本书记录了使用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天文计算,以及更复杂的分数计算。当然,不能说这两种算法直到公元前一世纪才为人所知。这只能说明,周坤算声是一个比较早就记录在已知数据中的。

十本书中最重要的一本《算术九章》全面完整地介绍了古代数学的各个方面。它对中国古代数学未来发展的影响就像古希腊欧几里得(约330-275)元素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一样深远。在中国,数千年来它一直被直接用作数学教育的教科书。它也影响了外国。朝鲜和日本也把它作为教科书。

《九章算术》也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只是西汉初年著名数学家张苍(201-152)和耿寿昌等人对其进行了增删和补充。《志》虽无《九章算术》之称,但有许尚、所撰《算术》,故有人推测其中可能也有许、杜的著作。1984年,湖北省江陵张家山西汉初年墓出土了《算书》。据估计,这本书比《算术九章》早完成了一个半世纪。其内容与《算术九章》非常相似。有些《算术》和《九章算术》的句子基本相同,这说明这两部书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可以说,《九章算术》虽然有些算法可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存在,但经过长时间的多次修改,逐渐形成。正如书名所反映的,这本书分为九章,收集了246道数学题。连同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被分成九类,每一类都被视为一章。

从数学成就来看,首先要提到的是,这本书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四点算法和比例算法。这本书还记录了解决各种面积和体积问题的算法,以及用毕达哥拉斯定理测量的各种问题。《算术九章》最重要的成就是在代数方面。这本书记录了平方根和平方根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它有一个一般二次方程的数值解(第一项的系数不是负数)。还有整整一章是关于联立方程的解,这和中学里说的基本相同。这比欧洲的类似算法早了1500多年。在同一章中,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录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有没有食人族?我国历史上有这种家族吗?

全文共 1865 字

+ 加入清单

食人族可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个种族了,他们原本也是人,但是却以人为食,一想到就让人不寒而栗。不过,虽然有很多与此相关的传说,但传说毕竟还是没有办法还原全部的真相,是被人们加工传播过的一种传言。那么,在世界上其他的很多地方都有食人族的传说,那么在中国古代,是否也存在食人族呢?

说到食人族,无疑是一个极其恐怖的话题。那种将人肢解、烹煮,之后分而食之的令人惊悚的行径,听起来都让人感到不寒而栗。那么,历史中到底有没有这种食人部族呢?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有关吃人的几个记载。《墨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说“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意思是说,这个楚南之国有个特殊的习俗,谁家生了第一个孩子,必是先杀掉分吃。而且“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如果人肉鲜美,还要献给君王。君王吃的高兴了,就会大加赏赐。

《南史》中提到一个叫做毗骞的小国家,“国法刑人,并于王前啖其肉”,将犯人处死,要当面吃掉他的肉。这还不算,还要拿他的脑袋当酒壶用,“又取其骷髅破之以饮酒”。《北史》中的流求国,也有类似的吃人记载,说“国人好相攻击,收斗死者,聚食之”。战场杀敌还要把敌人吃掉,这也可能是杀急了眼。但“人有死者,邑里共食之”,乡里死了人,乡亲们也是分而食之,就不能不说是一种习俗了。?

可见,这种食人的习俗,确实在历史中存在过。不过要说最有资格背上食人族恶名的,当是十六国时期的羯胡人无疑。关于他们的行径,在《晋阳秋》一书中记述颇多,说羯胡人行军打仗从不带粮草,他们把汉人女子当作“双脚羊”来饲养,随时奸淫,随时宰杀烹食以作军粮。然而,这些记载是否真实,是否有夸张的成分,是否由于当时人们对羯胡愤恨而有所渲染,我们现在无从考证。

羯人吃人,在正史中也有相关记载。比如后赵皇帝石虎的儿子石邃,对“比丘尼有姿色者,与其交亵而杀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把女尼身上的肉割下来,和牛羊肉混着煮。之后还“赐左右,欲以识其味”(《晋书》),让属下猜测是什么原料做的。将吃人肉的恐怖,演绎成一档品尝美味佳娱乐节目。

不过,这也只是一个特例,像石虎父子那样凶残而又人性泯灭的,毕竟不是很多。石邃的吃人肉,可以说是一种变态之举,有强烈的精神分裂症也未可知。他的父亲石虎,是十六国时期有名的暴君,嗜杀成瘾,也没听说有吃人的习惯。所以,石邃的吃人行为,并不能证明羯胡族所有人都有着吃人的嗜好。

在战场上吃人的,氐族也出现过。前秦王苻登让将士们“啖死人肉”(《晋书》),以人肉作军粮。这支吃人肉的虎狼之师,也是因为当时“岁旱众饥”(《晋书》),被逼的没法子了。之前的前秦军队,也并没有吃人肉的记载。也就是说,在十六国时期,刻意的吃人,或是将吃人当做一种习俗的,并没有专门的正史记载,也就不存在什么食人族了。

专门吃人的食人族虽然没有,但是人吃人的现象,在那时却并不算什么新鲜事。比如:八王之乱时,河间王司马颙败退长安,急右将军招张方,张方“掠洛中官私奴婢万余人而西。军中乏食,杀人杂牛马肉食之”(《通鉴》);汉赵政权统治时期,“北地(今甘肃宁县西北)饥甚,人相食啖”(《晋书》);?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后燕和前秦连年征战,“幽、冀大饥,人相食,邑落萧条”(《通鉴》);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凉州大饥,米斗直钱五百,人相食,死者太半”(《通鉴》)

后凉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公元403年,“姑臧大饥,米斗直钱五千,人相食,饥死者十余万口”(《通鉴》)

公元409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被儿子拓跋绍杀死,拓跋嗣平定内祸,“其先犯乘舆者,群臣脔食之”(《通鉴》)。对那些参与叛乱的人,全部杀了吃肉;公元431年,大夏国北平公赫连韦攻打后秦的南安城,南安“城中大饥,人相食”(《魏书》)。

这样的例子在史书中比比皆是。这个时期之所以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其最根本的原因,在路卫兵看来,还是因为饥荒所致。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当时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极其匮乏,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人吃人也实属无奈。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误传夸大的成分。比如,公元374年,前秦王苻坚执政时,有人想劝苻坚除掉慕容氏,便跑进明光殿大声嚷嚷,说“鱼羊食人,悲哉无复遗!”(《资治通鉴》),鱼羊即为鲜,是说投降前秦的前燕鲜卑人要谋反。但这话传的久了,以讹传讹,难免会演化成鲜卑人有吃人的习俗了。

如果遇到了饥荒,那么吃人也变成了会发生的事情,毕竟在存活面前,人类很难再有理智。抛去这些特殊的现象不说,中国古代流行的活人祭祀与殉葬,又跟吃人有什么区别呢?好在历史已经过去,在今天应该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国为什么在古代称为“九州”?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引言:“九州”是我们国家的另一个名字,指的是整个国家。传说四五千年前,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大洪水,迫使人们迁移到山顶和高地。后来,于疏浚河道,控制洪水,把世界分成九个区域供后人居住,因此得名“九州”。

“九州”是我们国家的另一个名字,指的是整个国家。传说四五千年前,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大洪水,迫使人们迁移到山顶和高地。后来,于疏浚河道,控制洪水,把世界分成九个区域供后人居住,因此得名“九州”。《左传》云:“满、虞分为九州,九路通。人们有他们睡觉的寺庙,动物有他们茂盛的草,每个都有自己的地方。”后来,《商虞书公》、《李周直方》、《吕氏春秋》和《尔雅释弟》都记载了《九州》。以“龚宇”为例,“九州”的划分如下:

冀州,现在山西,河北和辽宁。这些山脉是湖口(山西省蓟县西北部,陕西省宜川县东北部)、梁山(陕西省韩城市)、岐山(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部);河流包括漳河、恒河(唐河)和渭河。

兖州位于冀水和黄河之间,现在是河北、河南和山东的交界处。有九条河,曲水等。

现在位于山东和辽宁东部的青州,位于渤海和泰山之间。河流有渭水、滋水和文水。

徐州,现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和安徽,位于黄海,泰山和淮河之间。群山是蒙山和余姚。四川有淮河和沂河。

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淮河以南、东海。水包括栗鹏(鄱阳湖)和镇泽(太湖)。

荆州,今天的两个湖和江西西部。山是京山和衡阳,水是江汉(嘉陵江),沱水和潜水(汉江支流)。

禹州,即现在的河南和湖北北部,位于荆山(湖北南漳县)和黄河之间。

水有伊、罗、詹等。

周亮现在位于陕西南部和四川之间,华阳和黑水之间。这些山是岷山、山番、西青、蔡和孟。这条河充满了水和水。

永州,今陕西北部和中部,甘肃及其西部,秦岭以北,东至黄河,西至甘肃。这里有岐山、景山、钟南山、鸟鼠山和三维山。这条河有弱水、水镜、渭水、岐水、曲水和风水。

此外,与“九州”同义的有九语、九尾、九语、九曲、九幽、九木、九宇、九阴、九宇、九代等。这些名字已经形成了很长的历史,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禅让制是什么意思?古代皇帝想禅让并没那么简单

全文共 255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有出现过皇帝禅让的情况,不过大部分都不是出自真心,一般是受到威胁或者另有目的才会选择禅位。在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尧在临死前主动禅位给舜,是看重舜的能力,但这样一种继承的方式并没有被后世朝代给采纳,后来皇帝更加青睐世袭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禅让的本质没有我们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有时候不是皇帝想让就能让的。下面就来了解下禅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史记》之《伯夷列传》首段,藏有一段极有意义的记载: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是:远古时代传承帝位、天下重任,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啊,以至于像舜、禹被九州部落头领们推选为帝位候选人后,苦苦干了数十年,功业建立,诸侯朝服,才得以代行帝事,后来践帝位。这才是远古时代“禅让制”真正的意思,没那么简单说让帝位就让帝位的。

而且如太史公所说,这段描述是有史料可查的,“《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不是虚构。这就值得后人认真思考了。至于详细记载“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舜乃豫荐禹于天”等等内容,可见于《史记》首篇《五帝本纪》。(一)功兴授政

这次若不是细心阅读,我又是一翻即过,还真不知道原来舜、禹当个部落总首领的过程,是如此漫长。数十年,在古人就是大半生啊,若掐幼头去老尾的,几乎就是要用一生的大好时光去苦干,才能争取到从“代理首领”过渡到“正式总首领”的。

这期间,长寿的帝尧、舜可一直是在老“总首领”的位置上瞧着呢,更有诸小部落首领们的年年拭目以待,暗中考察,能干到数十年满了,大家还能拥戴他们,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做人的弊病,舜、禹是真的不容易啊!舜、禹老来接受帝位,名至实归。资料上可没记载他们那时接受天子位可以靠武力恫吓,也没有私人团队宣传喉舌的欺蒙,他们完全是靠实干苦持赢得了部落人心。

自夏禹以后,我还真想不起有哪一个朝代真正实行过这样纯粹的“禅让制”制度,最高统治者只有在很长的试用期内干合格了,才会被授予正式帝王之位。

太子储君算吗?太子储君可不是来自民间,需民选民决,也不能独立担当国事。尧、舜可没徇私看上他们那些不肖的儿子。

说明白点,这个试用帝王最终能不能成为真正的帝王,不全是由禅让的老帝王说了算,也要由各地方部落首领推荐说了算,“岳牧咸荐”;要用试用期的政绩说了算,“功用既兴”。试用期若不合格,各地就不愿衷心归附,都用脚去投票,那最后还是不能授予正式帝位。

等到禅让的老帝王要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的时候,中国就开始进入了“家天下”的封建制国家,夏朝。

回过头来一想,原来这样“一手交房,一手交钱”的硬核政权交接方式,不搞政权“预售制度”,在朴素的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只是后来才失去几千年的。后来的封建政权,都是先把政权搞到手再说,然后边享受富贵边干干政事,干得好不好百姓基本上没法管了——除非直接发起冲突把帝王家族推翻,经过一番生死博斗。

尧、舜那样的禅让授权,似乎就可以防止那些沽名钓誉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登上大位,干不好可以随时换人考察,尧就换过很多人;也可以堵绝深藏恶劣之心的人,在一旦掌控政权之后,就滥用权力为所欲为,祸害百姓,百姓悔之已晚。(二)人心惟危

但禅让后的实际情况是怎样呢?

实际上再看看,舜,在“代理首领”的位置上苦干了数十年获得了帝尧的认可禅让帝位后,他就将尧——也是他的“双妃岳父”,囚禁放逐。他还放逐尧的儿子,使他们父子从此两隔,这难道不是公报私怨?等舜死了,二妃都不愿与他同葬,“舜葬苍梧,二妃不从”。

而大禹呢?

他登上大位后也逞露内心阴暗,干了坏事。舜曾进言尧“殛鲧(流放禹的父亲鲧)于羽山”,“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天下人都认为是舜杀了禹的父亲)”。禹于是又流放舜于苍梧,“崩于苍梧之野”,死前情状很惨。他们登位后表现出的德行都不仁道,变了面目。这就是一个人一旦手中掌握了至高权力,失去监摄,就大概率会为所欲为干出坏事,权力有多大坏事就可能干多大。

如果这些传说都是真的,人心真是不可测啊!所以后人由“禅让制”的历史讲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性本恶”这样拔动心弦的话。连那么慎密的“禅让制”都不能保证那些远古帝王的笃诚始终,后来人心的复杂诡谲更是想起来就可怕啊!

这种“功兴授政”的制度,在夏朝之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是很少可能发生的。世上没有人不内心垂涎帝王之权位,只要有机会都会倾轧相争,这是人性在历代社会竞争中愈趋于更恶的结果,文化的不断积累一点也没有让人优先选择从善,而是把恶藏得更深更隐蔽更智慧。

比如汉昌邑王刘贺就象是个代理帝王,刚试用期就不合格,一进宫就大行淫乱,马上被霍光等人共废之,死了也不得谥称为帝。

又比如王莾、曹丕、司马昭、拿破仑等很多中外帝王,在上台之前为收获人心,极尽谦虚惺惺惺作态,一旦加冕就急不可耐丑态毕露了。

还有袁术、袁世凯这二袁急欲称帝丑态百出,而沦为历史的笑料。(三)以古为鉴

代理职位制度,在现代社会倒比较常见,且有很完善的法律备用,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在政治领域,一般用于短期应急,或者直接依法由副领导人暂代了。但像禅让制那样,让某人先把政事干好了,最后才获得正式领导人称号的,还没见到,那样“名不正,则事不成”,不利于放开手脚干事。而正式领导人也不能长期空缺或不干政事吧。

这种“禅让”制度,仍然值得现代人重新审视其意义,至少可以激励代理职位人在获得正式职位之前勤勉于政事,可以减少有些人一旦领导权力到手,就私心膨胀得意忘形。他必须得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干出成绩,方可等到真正上位的日子。否则,他就只是个试用领导,暂代权力而已,随时准备好走路的,旁边拍马溜须的也没有那么多人吧。

远古的时候客观条件实在太差,房无片瓦,蓬茅为覆,当帝王其实也是个苦力活,所以许由、务光等人才会逃避当帝,伯夷、叔齐才会听说西周赡养老人就往姬昌那儿跑吧,而不一定是他们的道德真的有多么高尚——当然,以高尚作为灯塔照引后人行进的方向是应该的。

太史公说的“伯夷叔齐虽贤”我实在是感受不深,他们“得夫子(与太史公)而名益彰”倒是真的。凡有坎坷人与不平事,太史公总是会给予特殊关切,他每次想倾吐的其实是他自己的坎坷不平。

【作者简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黄冈人,工学本科。现自由职业,业余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以古代四大美人名字命名的菜 美味非同心响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都知道古有四大美人,更有以四大美人名字命名的四道名菜。而且四大美人的貌美自然不在话下,那么这几道名菜又如何呢?下面跟随本网了解一下吧!

一、西施舌

因为西施故里有一种点心被称为“西施舌”。糕点师用吊浆技法,先用糯米粉制成水磨粉,然后再以糯米粉为包入枣泥、核桃肉、桂花、青梅等十几种果料拌成的馅心,放在舌形模具中压制成型,汤煮或油煎均可。这种点心特色颜色如皓月,香甜爽口。

还有一道以海鲜贝类牙蛤或沙蛤制成的汤类,也被赐以“西施舌”的美名,相传唐玄宗东游崂山时,厨师给他做了这道汤菜,唐玄宗吃后连声叫绝。可见此菜美味同心响。

西施虾仁

“西施虾仁”是广东名菜。它用虾仁、鸡蛋清、鲜奶、火腿末、龙虾片及猪油、精盐、味精、黄酒、麻油、胡椒等材料烹制成。此菜色泽奶白、品味鲜嫩、爽滑适口,故名西施虾仁。

西施银芽

“西施银芽”是诸暨东白山麓盛产的一种名茶。它外形秀润,香高持久,汤色清澈,滋味鲜醇——这才是美人故里特有的风味!

二、贵妃鸡

而这是上海名厨独创的一道川菜肴。因为它是用肥嫩的母鸡作为主料,然后用葡萄酒作调料,成菜后酒香浓郁美味醉人,有“贵妃鸡”之意。

不过在西安还有一种“贵妃鸡”。但是它以鸡脯肉、葱末、料酒、蘑菇等为馅的饺子,形似饱满的麦穗,皮薄馅嫩,鲜美不腻。

三、昭君鸭

但是传说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出塞后不惯面食,于是厨师就将粉条和油面筋泡合在一起,用鸭汤煮,甚合昭君之意。后来人们便用粉条、面筋与肥鸭烹调成菜,有称之为“昭君鸭”,一直流传至今。

昭君皮子

在西北地区还流行一种以王昭君的名字命名的“昭君皮子”,是人们在夏日常吃的酿皮子。其做法是将面粉分离成淀粉和面筋,并以淀粉制成面条,面筋切成薄片,搭配并食,并辅以麻辣调料。吃起来酸辣凉爽,柔韧可口。

四、貂蝉豆腐

这个菜又名“泥鳅钻豆腐”。它是以泥鳅比喻奸滑的董卓,泥鳅在热汤中急得无处藏身,钻人冷豆腐中,结果还是逃脱不了烹煮的命运。好似王允献貂蝉,巧使美人计一样。此菜豆腐洁白,味道鲜美带辣,汤汁腻香。

貂蝉汤圆

民间小吃中还有种“貂蝉汤圆”。传说王允请人在普通的汤圆中加了生姜和辣椒。董卓吃了这种洁白诱人、麻辣爽口、醇香宜人的汤圆后,头脑发胀,大汗淋漓,不觉自醉,被吕布乘隙杀了。

而且民间小吃中还有“貂蝉汤圆”。传说王允请人在普通的汤圆中加了生姜和辣椒。董卓吃了这种洁白诱人、麻辣爽口、醇香宜人的汤圆后,头脑发胀,大汗淋漓,不觉自醉,所以被吕布乘隙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的六书是什么 我国古代六书有哪些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六书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书同时也是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古代的六书是什么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指《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同时六书也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的形体构造分为内部结构和外形结构两部分。内部结构指汉字的构造方法,或称造字方法,传统叫做六书。其中象形、指事是“造字法”,会意、形声是“组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