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好牧羊人教堂的典故【合集20篇】

浏览

2311

文章

1000

篇1:何足道哉什么意思?何足道哉典故介绍

全文共 1912 字

+ 加入清单

199年,汉献帝秘密发布衣带诏,董承邀请刘备加入,刘备还几番犹豫。后来曹操邀请刘备煮酒论英雄,把刘备吓了个够呛,但也因此明白了曹操的心意,所以答应董承加入。结果计划遭到提前暴露,刘备出逃,曹操派刘岱等人缉拿刘备,好在刘备当时已有数万兵马,击退了刘岱大军。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何足道哉”,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发生在王忠和刘岱征讨徐州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张飞和刘岱。原文如下:

玄德曰:“吾恐翼德躁暴,杀了王忠,故不教去。此等人杀之无益,留之可为解和之地。”张飞曰:“二哥捉了王忠,我去生擒刘岱来!”玄德曰:“刘岱昔为兖州刺史,虎牢关伐董卓时,也是一镇诸侯,今日为前军,不可轻敌。”飞曰:“量此辈何足道哉!我也似二哥生擒将来便了。”玄德曰:“只恐坏了他性命,误我大事。”飞曰:“如杀了,我偿他命!”玄德遂与军三千。飞引兵前进……张飞每日在寨前叫骂,岱听知是张飞,越不敢出。

飞守了数日,见岱不出,心生一计:传令今夜二更去劫寨;日间却在帐中饮酒诈醉,寻军士罪过,打了一顿……军士得脱,偷走出营,径往刘岱营中来报劫寨之事。刘岱见降卒身受重伤,遂听其说,虚扎空寨,伏兵在外。是夜张飞却分兵三路,中间使三十余人,劫寨放火;却教两路军抄出他寨后,看火起为号,夹击之。三更时分,张飞自引精兵,先断刘岱后路;中路三十余人,抢入寨中放火……刘岱引一队残军,夺路而走,正撞见张飞,狭路相逢,急难回避,交马只一合,早被张飞生擒过去。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王忠和刘岱奉曹操之命征讨夺回徐州的刘备。在首战的较量中,关羽生擒王忠。张飞见兄长立功,便叫嚷着要出战歼灭刘岱。不过,刘备交待给张飞的任务却是一定要活捉刘岱。此后,张飞率领三千兵马出战,刘岱坚守不出。张飞想出一个计策,故意鞭打士卒,公开声称夜间将偷袭刘岱营寨,暗中故意让这名士卒逃走。该士卒逃到刘岱营寨后,将张飞即将偷袭的消息告诉了刘岱。刘岱深信不疑,在营寨外设下埋伏。谁知这恰恰中了张飞的计策。张飞佯攻营寨,将刘岱的伏兵团团包围,最终将其活捉。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张飞口中的“何足道哉”,意为不值一提,带有轻蔑之意。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语·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诗贵夫如此。若使人一览而意尽,亦何足道哉。”

小说中提到的王忠和刘岱征讨徐州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冑,举兵屯沛。遣刘岱、王忠击之。”《三国志·先主传》亦称:“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过,这场战斗的结果并非小说中所言的王忠和刘岱分别为关羽、张飞活捉,而是简简单单地两个字:“不克。”这既意味着这场仗义刘备的胜利而告终,同时也说明两人并未被活捉。

小说中描述这段故事时,出现了一处明显的失误。在小说中,刘备曾对张飞说过这样一番话:“刘岱昔为兖州刺史,虎牢关伐董卓时,也是一镇诸侯。”其实这位征讨徐州的刘岱并非十八路诸侯讨董时的兖州刺史刘岱。《三国志·武帝纪》载:“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刘)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这说明早在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兖州刺史刘岱便战死沙场,他又怎么能够在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死而复生去征讨刘备呢?

那么,是不是史料记载出现了失误呢?答案是否定的。当时与王忠一起征讨刘备的另外一名将领的确名叫刘岱。这个刘岱又是谁呢?《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载:“岱字公山,沛国人。以司空长史从征伐有功,封列侯。”从这个记载可以发现,在汉末三国时期出现过两个刘岱,一个是兖州刺史,一个是曹操的部将。小说作者阅读史料不细,这才导致了失误的出现。

说完了历史与小说的差异,再来谈谈小说的这个故事情节。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当中,张飞以鲁莽、武勇而著称。在他经历的战斗中,不是斩杀敌方大将,就是击溃对方大军,而此次刘备提出的要求不啻于是一道难题,既要获得胜利,又要留下对方将领性命的战斗,连刘备自己都不认为张飞能完成任务。但令刘备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场战斗中,张飞利用鞭打士卒并提供假消息迷惑了刘岱,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让这道难题迎刃而解。

小说中的张飞虽然非常鲁莽,但却是粗中有细,也能想出一些计策击败对手。二十二回中活捉刘岱是一例,七十回中击败张郃亦是一例。通过这些故事情节,作者将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新教堂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教堂是荷兰阿姆斯特丹15世纪的一座教堂,位于市中心的水坝广场,毗邻阿姆斯特丹王宫,用于皇室加冕礼(最后一次是在1980年)和婚礼(最后一次是在2002年)。1408年,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原有的老教堂不敷使用,乌德勒支主教批准阿姆斯特丹成立第二个本堂区,即新教堂。

1421年和1452年,新教堂两次遭遇大火,在1645年几乎完全烧毁,此后重建为哥特式建筑,19世纪重建时加入了不少新哥特式元素,其哥德式的建筑显露出一种华丽的风格。这座教堂现已不再举行礼拜,只是一个普通的展览场地,也举办风琴演奏会。此外,新教堂还是许多名人的陵寝之地,从海军上将瑞特到画家李维斯,都在此地安眠着。

De Nieuwe Kerk Amsterdam

必去理由:阿姆斯特丹最有看头的教堂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荷兰[Netherlands]

景点所在省、州:北荷兰省 [North Holland]

景点所在城市: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句话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因为不管是在课本里还是影视剧当中都会经常的出现。但是你知不知道“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句话背后的典故又是怎样的呢?其实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东吴的,吕蒙和鲁肃之间的对话产生了这一个金句。其实吕蒙的一生还挺励志的,不太熟悉他的朋友赶快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之后,主要人物有两个,一个是鲁肃,另一个是吕蒙。原文如下: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于是吕蒙开始努力学习,专心致志,从不厌倦,他所浏览的书籍,比以前的大儒还要多。后来鲁肃接替周瑜的职务经过吕蒙的驻地,就无法难倒吕蒙。鲁肃非常高兴,拍着吕蒙的后背对他说:“我原本以为你只有军事才能,没想到你的学识居然也是很如此渊博,再也不是当年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回答:“即使三日不见,别人也会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如今兄长接替周瑜,很难继续他的事业,同时您又与关羽为邻。此人很好学,能够背诵《左传》,嗓音洪亮,气概非常威武。然而他性格自负,喜欢凌驾于他人之上。与他对阵,应该用出奇制胜的策略来对付。”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吕蒙口中的“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意为即使三日不见,别人也会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这也是吕蒙首创的一句成语。

鲁肃对鲁肃的态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很瞧不起吕蒙,原因是觉得吕蒙只是个一勇之夫,没什么文化。第二阶段则是这一次与吕蒙见面后。因为鲁肃突然发现吕蒙学识渊博,非常感叹。

不过,有一点是鲁肃没有想到的。此次会面之后,鲁肃又在孙权面前夸赞吕蒙,孙权对吕蒙也更加重视。其最终的结果却是吕蒙在孙权心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而鲁肃却在下降。究其缘由,还是鲁肃一味对刘备妥协,引发以吕蒙为首的东吴少壮派将领的不满。

此后,吕蒙又向孙权提出建议,改变了鲁肃实行的联合刘备的主张,转而向图谋荆州。最终,吕蒙也如愿以偿歼灭了关羽,拿下荆州。而多年以后,孙权也公开表态,认为鲁肃对刘备的妥协是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东山再起的典故 东山再起的典故是谁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东山再起典故:东晋政治家谢安在年轻时就已经成名,朝廷屡次征召谢安入朝为官,他一概推辞。后来有官员认为谢安历年不应征召,应该禁锢终身,谢安便放浪于东部的名胜之地。直到谢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谢安才有了做官的志趣,其后被征召入朝,竭力辅政,最后官至宰相之职。

东山再起的意思

东山再起常用于比喻一个人在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典故的主人公是中国东晋时期政治家谢安。“东山再起”出自《晋书·谢安传》,《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该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于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原文为: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谢安的介绍

谢安字安石,是东晋时期政治家、名士。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是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谢安少年时,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导的器重,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朝廷最初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职,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深根固本什么意思?深根固本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785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当年能在徐州安然发展两年之久,可能还要感谢荀彧。因为曹操原本是要攻打刘备,但荀彧建议曹操先拿下吕布,所以曹操才没进攻徐州,不然刘备是绝对抵挡不住曹操的。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深根固本”就出自荀彧的口中。荀彧是曹操前期最重要的谋士,算是曹操心腹之一,但荀彧和曹操志向不同,最终也没能好聚好散。深根固本是荀彧一项的主张,来看看这次是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荀彧传》,时间是在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主人公是荀彧。原文如下: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间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

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原将军熟虑之。”太祖乃止。大收麦,复与布战,分兵平诸县。布败走,兖州遂平。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陶谦死后,曹操准备先夺取刘备占据的徐州,然后再消灭占据兖州的吕布。荀彧说:“过去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令萧何镇守关中;汉光武帝刘秀经营黄河以北时,令寇恂固守河内。这都是为了使根基深固而不可动摇,这样进可战胜敌人,退可牢固守己。所以,虽然他们都曾遇到挫折,但最终都完成了大业。将军您是从兖州起兵的,平定了山东一带的叛乱,老百姓心悦诚服。更何况兖州是战略要地,如今虽然残破,但还是很容易自保的。这也就是您的关中与河内啊!不可不首先占据该地。

如今将军已打败了李封、薛兰,如果分兵向东进攻陈宫,陈宫必定不敢向西发动反击。您可以利用这个空隙率部收割成熟的麦子,积蓄谷物,加强后勤储备,就一定能够打败吕布。消灭吕布后,您率兵向南,与扬州的刘繇联合,共同讨伐袁术,与袁术在淮泗一带对峙。如果放弃吕布而直接进攻徐州,必然要留下相当的兵力驻守城池,出城作战的兵力必将不足。吕布会乘虚而入,侵犯您的领地,残害民众,又将造成人心惶惶。到了那时,只有甄、范和卫这三地可以保全,其余地方都将落入吕布之手,这就等于失去了兖州。如果此时将军在徐州作战不利,您又应该在何处落脚呢?

况且虽然陶谦已死,但徐州也不易被攻克。他们鉴于以前失利的教训,各州郡必定团结一致,紧密合作,与您决一死战。同时,徐州一带都以进入收割季节,他们必定坚壁清野来对付您的进攻。假如您久攻不下,又缺乏粮草供应,不出十天,大军必将陷入困境。上次征讨徐州时,我军对当地的破坏严重,受害人的亲属们不会忘记父兄被杀之仇,每个人都会拼死与您对抗,誓死不降。即使您拿下徐州,也不可能完全占有它。做事固然有取舍,用大的换小的可以,用安全交换危险可以,不担心根基不稳也可以。但现在这么做都毫无有利之处,希望您能仔细考虑一下。”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放弃了进攻徐州的念头,在兖州大量收割麦子,又与吕布交战,分兵平定各县。吕布终于战败逃走,兖州得到平定。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荀彧口中的“深根固本”,意为使根基深固而不可动摇。这也是由荀彧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吕布和陈宫等人发动叛乱、曹操回援兖州、徐州被刘备控制期间。当时,曹操与吕布等人呈拉锯之势,难以在短时间内获胜。于是,曹操便向放弃进攻吕布,转而向徐州发展,去攻打刘备占据的徐州。

此时,荀彧提出建议,认为应当尽快拿下兖州,将其作为曹操集团发展、壮大的根据地,之后再向徐州及豫州一带发展。后来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先后占据了兖州和豫州地区,实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也正是这个缘故,刘备才能占据徐州达两年之久。否则的话,刘备能否挡住曹操的猛攻将士一个巨大的疑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宾客如云典故出处介绍 宾客如云到底什么意思?

全文共 100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和大家讲讲宾客如云这个成语的典故还有意思,宾客如云也算是我们现在依然非常实习的成语,不过它的出现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了。和宾客如云意思相近的成语也不少的,但还是保留了下来说明古人也是非常喜欢用这个词,毕竟在古代很多成语都被同化或者被替代,能保存至今的也是归纳方面做的特备好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方技传》注引《辂别传》,故事发生在汉末三国时期的曹魏帝国,但具体时间不详,所牵涉到的人物是当时的一位神人。先来看看原文:

辂别传曰:既有明才,遭朱阳之运,于时名势赫奕,若火猛风疾。当涂之士,莫不枝附叶连。宾客如云,无多少皆为设食。宾无贵贱,候之以礼。京城纷纷,非徒归其名势而已,然亦怀其德焉。向不夭命,辂之荣华,非世所测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据《辂别传》记载:管辂既有聪明才智,又有朱阳的运数,在当时声名显赫,如同火、风一样迅猛。同道之人个个都像树叶依附大树一样投奔他。来拜访他的客人如同天上的云一样聚集。管辂无论来人贵贱,都一一为他们准备酒食,以礼相待。京城很多人去拜访他,并非仅为了他的名气,而是满怀崇敬。假如管辂不过早离世,他将获得的荣华富贵将令人难以想象。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这段文字中提到的“宾客如云”,意为来客多得如聚集的云层,形容客人多。

这个故事中提到的管辂,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术士,按今天的话中就是个神人。天文地理,占卜看相,风水堪舆,他都非常精通。这一点在《三国志·方技传》中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他最神奇的地方是能准确算出人的吉凶祸福,而且无不灵验。而且最终他还算出了自己的死期。像管辂这样的神人在历史典籍中有不少,将其嗤之为迷信其实并非科学的态度。

好了,说完了这句成语和相关的人物,再来说另外的一个话题:宾客如云的最早出处何在?关于这个问题,部分专著出现了失误。例如2009年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将其归在明代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中:“又制下布衣一袭,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铅华,穿着布素,闭门念佛;虽宾客如云,此日断不接见,以此为常。”而百度百科照葫芦画瓢,也是按照这个说法。

看完本文,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了,上面的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其最早出处其实是《三国志·方技传》注引。这里再附带说一句,“宾客如云”这句成语在《三国志》中一共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本文提及的《辂别传》,另一次则是在《三国志·邴原传》注引《原别传》当中。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3招摆脱婚前恐惧 开心入教堂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3招摆脱婚前恐惧开心教堂

一、婚前恐惧症的表现

1、担心婚后没有自由

很多大龄剩女习惯了潇潇洒洒的单身生活,要是一下子步入婚姻的话,很担心对方会约束自己,而且整天二人相对也不是什么美妙的事情,加之婚后的生活琐事也会将所有的新婚浪漫都全部抹杀。要想克服这个心理问题,首先给自己一个心理适应期,并在这个适应期内尽量承担自己的责任,相信你对家庭的信心就会逐步建立起来。

2、担心老婆与妈妈合不来

婆媳关系是婚姻生活中的重头戏,同一屋檐下,相互间的摩擦也就不可避免。出了问题我应该向着谁?同时落水先救妈妈还是老婆?这种时候,男人们只有一个头两个大的份儿了。

3、担心结婚后会影响工作和前途

从工作方面讲,结婚对男人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儿。社会竞争激烈,有了家庭的牵绊,难以在工作上大展手脚。应酬去不去?几点回?酒能不能喝太多?老婆催了电话接不接?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男人们当然进退两难。

二、如何克服婚前恐惧症

1、睡眠

睡眠不足会成为婚前恐惧症的诱因。睡眠不佳情况下,精神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困扰,压力也随之而加大。所以,婚前保证准时入睡,睡眠时间控制在8小时上下,有助预防和克服婚前恐惧症。

2、增加双方了解

男女双方需要不断地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加重感情,这是最重要的婚前心理准备。这项准备若不充分,其他准备再完备也不会保障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纵然是婚前物质准备应有尽有,亦难以弥补心理的损伤,维持夫妻真挚的恩爱。建议你们还是多了解一下再考虑结婚,或者婚前长谈一次,尽可能多的互相了解,或许可以消除对未来婚姻的恐惧感。

3、树立正确爱情观和婚姻观

首先是要对患者进行安全的培养,为患者营造出一种归属感,为患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其次是用精神支持疗法来对婚前恐惧症进行治疗。关于支持心理疗法的治疗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别是解释、理解、鼓励、保证、指导,需要的时候应该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中的焦虑症状、恐惧症状进行干扰,还可以借助药物进行辅助的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苏黎世圣彼得教堂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苏黎世彼得教堂临近林登霍夫山丘(Lindenhof hill),为苏黎世最知名、最重要的教堂之一,是苏黎世老城的4座主要教堂之一,曾经为苏黎世唯一的本堂区教堂。

苏黎世圣彼得教堂建造于一座纪念朱庇特神庙的遗址之上,8或者9世纪的早期教堂长10米,宽7米,大约在1000年前后改建为罗曼式教堂,1230年改为后期罗曼式,1460年重建为哥特式教堂。现存的建筑于1706年祝圣,是新教主宰时期的第一座教堂,在瑞士宗教改革之前,圣彼得教堂是该市唯一的本堂区教堂,其余的都附属于修道院,教堂的修复工作完成于1970-1975年。

苏黎世圣彼得教堂最起眼的当属高高耸立的尖塔和尖塔上的钟,尖塔的钟面直径8.7米,是欧洲最大的教堂钟面,历史可以追溯至1880年。

St. Peter, Zurich

必去理由:苏黎世最受欢迎的教堂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瑞士[Switzerland]

景点所在省、州:苏黎世州 [Canton of Zurich]

景点所在城市:苏黎世 [Zurich]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竭力尽忠什么意思?竭力尽忠典故介绍

全文共 1617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北伐出师不利,又多次败在司马懿手上。此后诸葛亮打算联合孙权,对魏军一并发起进攻。孙权答应诸葛亮的提议,但也告诫诸葛亮魏延此人心术不正,还说杨仪、魏延等都是小人也,一旦哪天诸葛亮不在,蜀汉内部必会大乱。孙权说这番话也是耐人寻味,不知是真为了诸葛亮好,还是想要趁势打破人心。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竭力尽忠”,就和孙权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发生在费祎出使江东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费祎和孙权。原文如下:

权拆视之,书略曰:“汉室不幸,王纲失纪,曹贼篡逆,蔓延及今。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尽忠: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伏望陛下念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取中原,同分天下。书不尽言,万希圣听!”权览毕,大喜,乃谓费祎曰:“朕久欲兴兵,未得会合孔明。今既有书到,即日朕自亲征,入居巢门,取魏新城;再令陆逊、诸葛瑾等屯兵于江夏、沔口取襄阳;孙韶、张承等出兵广陵取淮阳等处:三处一齐进军,共三十万,克日兴师。”

费祎拜谢曰:“诚如此,则中原不日自破矣!”权设宴款待费祎。饮宴间,权问曰:“丞相军前,用谁当先破敌?”祎曰:“魏延为首。”权笑曰:“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祎曰:“陛下之言极当!臣今归去,即当以此言告孔明。”遂拜辞孙权,回到祁山,见了孔明,具言吴主起大兵三十万,御驾亲征,兵分三路而进。孔明又问曰:“吴主别有所言否?”费祎将论魏延之语告之。孔明叹曰:“真聪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为惜其勇,故用之耳。”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再度出兵北伐,却在北原一役中被司马懿击败。为了减轻战场压力,诸葛亮派费祎出使江东,希望东吴能在淮南一线发动进攻,牵制曹魏的兵力。孙权满口应允,答应派遣诸葛瑾、陆逊等人出兵。在与费祎的交谈之中,孙权指出,魏延心术不正,日后必定生乱。回到前线后,费祎将孙权此言转告给诸葛亮。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这个在给孙权的信中提到的“竭力尽忠”,意为用尽气力,竭尽忠诚。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屈原《卜居》中的“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

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在北原遭曹魏大军击败之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郭淮传》载:“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此战也令诸葛亮战前制定的北进战略破产,只得固守五丈原,与司马懿形成了长期对峙。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费祎出使东吴的故事情节,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三国志·费祎传》载:“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当时,陪同费祎一起出使的还有蜀汉宣信中郎董恢。也正是在这次出使期间,孙权提到了魏延和杨仪。

据《三国志·董允传》注引《襄阳记》载:“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

对于孙权的这番言论,费祎错愕不已,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幸好董恢及时出言化解。董恢告诉孙权,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只是私怨,并非有野心。“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孙权听了董恢的这番解释,一笑而过。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对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孙权一清二楚。孙权防患于未然,尽早解决,否则后患无穷。等费祎和董恢回到蜀汉后,将此事告诉了诸葛亮。只可惜诸葛亮没有听从孙权的建议,在魏延和杨仪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等到诸葛亮病逝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激化,终于酿成大祸,最终以魏延被杀、杨仪自尽的悲剧告终。如果诸葛亮当初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及早解决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这样的悲剧就可以完全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中秋的典故

全文共 1194 字

+ 加入清单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佳节万家欢,你知道有关中秋的典故吗?今天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有关中秋的典故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有关中秋的典故1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 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 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猜你喜欢:

有关中秋的典故2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有关中秋的典故3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 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 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 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退避三舍什么意思?退避三舍典故介绍

全文共 1592 字

+ 加入清单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典故和晋文公有关,其实发生在晋文公身上的成语典故还挺多的,例如贪天之功、竭泽而渔、师直为壮、兵不厌诈、志在四方等。晋文公作为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和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是整个春秋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而且晋文公的一生也十分具有传奇色彩,骊姬之乱差点毁了整个晋国。下面就为大家讲讲“退避三舍”的典故故事,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晋国公子重耳因为骊姬之乱,被迫离开晋国,整整十九年,流亡了七个国家。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失势的公子而轻视他,相反,而是采取了高逼格的规模接待了他。当然,重耳并不是一个人流亡的,而是一大群人,手下即有春秋第一名将先轸,也有千古高士介之推,更有足智多谋的狐偃等人。不知道是说话太投机了,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楚成王对重耳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二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然而,酒无好酒,宴无好宴,酒是穿肠毒药,喝多了是要误事的。在一次的宴会上,楚成王不知道是喝高了,还是过度兴奋,在清醒与迷醉之间,或真或假的问了重耳一个问题,而重耳也是半醉半醒,迷迷糊糊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重耳的回答并没有让楚成王觉得有什么不对,倒是旁边的楚国令尹子玉被气的吐血,拔出宝剑差点剁了重耳。

原来,楚成王的问题是:公子他日若做了晋国国君,打算如何回报我楚国,如何报答寡人?本来嘛,就是一个醉酒的胡话,不过是一场戏言而已。他楚成王高高在上,真能看得起重耳吗?很难。就算是重耳虎落平阳,但他真的是只虎吗?就算是,那他什么时候才能呼啸山林?一辈子可有登高而呼的机会?一切都是未知之数。所以,楚成王不过是一句调侃而已,是当不得真的。

可重耳的回答确实让人意外,意外之余难免让人气愤,而气愤之后又多了些滑稽可笑。重耳答道:“楚国地大物博,金银财宝应有尽有,这些东西自然不能再给楚国了,但大王仁义无双,不因重耳流落异乡而轻视于我,接待之恩,重耳不能不报,不然天下人都会骂我是忘恩负义之人。”本来嘛,夸夸楚国,夸夸楚成王,这事就过去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多好的结果。可是,重耳呢,偏偏接着又说:“怎么报答大王您呢,嗯,有了,如果啊,如果他日晋国与楚国交战,重耳愿意礼让楚军,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三舍自然是九十里,就是说如果重耳当了晋国国君,到时候如果晋楚再开战,晋国会主动退后九十里来报答楚成王今日的接待之恩。

他一个无权无势无兵无马甚至朝不保夕的流亡公子竟然敢公然与大国国君叫板,关键自己还在人家国中,可以说自己的身家性命全在人家一念之间。估计重耳是喝多了,嘴上没有把门的,稍微清醒一点,也不至于如此的不要命。这不,重耳刚说完,旁边的楚国令尹子玉气的立马站了起来,大骂重耳是个白眼狼,拔出佩剑就要杀了重耳,还好楚成王制止了他,要不然,哪里还有后来的春秋五霸晋文公。

楚成王虽然制止了子玉处死重耳,可他内心中也实在不是滋味,毕竟无利谁愿意起早,辛辛苦苦的养了一只鹰,最后反而被他啄瞎了眼,这不是世上最愚蠢的事吗?重耳旁边的狐偃听到重耳的回答后,也是吓出一身冷汗,尤其是子玉拔出剑来要砍了重耳,狐偃连忙道歉,一直作揖行礼,连说公子喝多了,酒后胡言乱语。重耳在楚成王和狐偃的保护下,才算保住了性命,但楚成王对他已不再待见,子玉更是对他恨之入骨。重耳回去后,也觉得自己说的话太不应该,楚国看来是待不下去了,必须得另寻良所,不久之后,重耳等人又开始了新的流亡。

酒这个东西不知道是谁的发明,将粮食发酵蒸馏,这实在是不敢恭维的一项发明。曹孟德当年下过禁酒令,说是酒能误事。再看看重耳酒后的张狂和乱舞,可以说真是在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传说,自那之后,重耳开始了戒酒,正是因为戒酒之后的清醒,重耳才称霸天下,成就春秋霸主。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操持一颗清醒的头脑都是第一要务,如果因为酒醉而乱做决定,不仅容易误事,更有可能召开灭顶之灾。故而,酒,这个东西,一定要适可而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折简相召什么意思?折简相召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63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虽然将整个曹氏宗亲瓦解,但朝中还有很多忠于曹氏的大臣抵抗司马懿,所以司马懿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他们除掉。这点也和当年曹操的举动并无两样,事后魏国大臣王凌准备起兵对抗司马懿,结果消息走漏风声,被司马懿提前一步。论权术王凌哪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假意饶恕王凌,实则是想让他放松警惕。这次讲述的成语“折简相召”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王凌传》注引《魏略》,时间是在曹魏嘉平三年(公元215年),主人公是司马懿和王凌。原文如下:

太傅使人解其缚。凌既蒙赦,加怙旧好,不复自疑,径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余丈。凌知见外,乃遥谓太傅曰:“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简者故也。”凌曰:“卿负我!”太傅曰:“我宁负卿,不负国家。”遂使人送来西。凌自知罪重,试索棺钉,以观太傅意,太傅给之。凌行到项,夜呼掾属与决曰:“行年八十,身名并灭邪!”遂自杀。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太傅司马懿派人前去为王凌松绑。王凌认为既然已经得到了赦免,加上认为自己与司马懿是昔日的朋友,便不再怀疑,于是单独乘坐小船去迎接司马懿。司马懿却下令王凌所乘小船停在淮水之中,自己距离小船十余丈远,与王凌相见。

直到此时,王凌才发觉司马懿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于是对司马懿说道:“您一直以竹简作书给我写信,我怎么敢不来呢?为何您却带着军队一同前来?”司马懿回答道:“我认为你一定不会轻易就范,所以特意采用了这种方式。”王凌说道:“您这么做有负于我。”司马懿回答:“我的确辜负了你,但没有辜负国家。”此后,司马懿派人押送王凌西行。王凌自知罪孽深重,为了试探司马懿的用意,向其索要钉棺材所用的钉子,司马懿便派人将钉子送来。等王凌被押到项城后,于夜间召集掾吏诀别。王凌说道:“我戎马一生,已年近八十,没想到却落得如此身败名裂的下场!”然后自杀而亡。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根据王凌口中“卿直以折简召我”而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叫做“折简相召”,意为以谦逊的态度进行召见。这也是由王凌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在此之前,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政权,引发了依然忠于曹氏宗室的部分将领不满,当时镇守淮南一带的司空王凌趁机起兵对抗司马懿。不料就在王凌起兵前夕,司马懿得到消息,立即率军南下。王凌见势不妙,连忙上表请罪。

司马懿表面上赦免了王凌,但得到与王凌见面后,还是将其逮捕并押往京城。途中,王凌向司马懿索要一颗钉棺材的钉子。王凌此举的意图很明确,如果司马懿给了这根钉子,就意味着自己将难逃一死。司马懿的回应也很干脆,立即派人将钉子送了过来。王凌眼看走投无路,便在项城自尽而亡。

不过,王凌的故事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据《晋书•宣帝纪》载,就在王凌死后数月,“帝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从这个记载来看,司马懿虽然要了王凌的命,但王凌阴魂不散,最终又要了司马懿的命,真可谓是因果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似是而非什么意思?似是而非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535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和刘备称帝都有一个比较好的理由。但是孙权手下既没有汉献帝,他也不是汉室后代,那他称帝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孙权想这个问题想了9年,最终还是当上了东吴皇帝。后来诸葛亮评价孙权称帝也是比较有意思,和今天要讲的成语似是而非有关。似是而非的意思就是,表面看起来是对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对的,用来形容孙权称帝也是比较贴切了,不过孙权晚了这么多年才当上皇帝算是非常给面子了。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时间是在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主人公是诸葛亮。原文如下:

是岁,孙权称尊号,其群臣以并尊二帝来告。议者咸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乃遣卫尉陈震庆权正号。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这一年,孙权即位称帝。他的大臣来到蜀汉通报,希望蜀汉能够予以正式承认。蜀汉群臣在讨论此事时大都认为与东吴交好并没有多大的好处,而且一旦承认孙权的帝位就会变得名号不正,体例不顺。不少人建议应当申明大义,与东吴断绝关系。

这时,诸葛亮表示:“孙权早有篡逆称帝之心,朝廷之所以没有过分注重这方面的问题,是为了牵制曹魏,求得东吴的援助。现在如果明确地与东吴断绝关系,东吴必将与我们结下冤仇,我们就必须派军队进行讨伐,只有打败了东吴才能进军中原。如今东吴有不少贤能之士,将相和睦,难以在短时间内消灭他们。如果与他们展开长期对峙,反而会使曹魏有机可乘,这绝非上策。当初孝文皇帝以谦卑的口气与匈奴议和,先帝宽宏大量地与东吴结盟,。都是顺应时势、善于变通、深谋远虑的做法,并非泄一时之忿。

如今大家都认为孙权只求三足鼎立,不想与我们一起共同讨伐曹魏,这个看法看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才智和实力不如曹魏,所以才依托长江自保。孙权无法越过长江北上,就像曹魏无法渡过汉水进攻我们一样,并非实力有余,而是不愿意承担沉重的代价。

如果我们派兵征讨曹魏,东吴既可以同时出兵与曹魏发生大规模战争,也可以发动小规模战事,掳掠曹魏百姓,扩大自己的地盘。即便他们按兵不动,和我们友好相处,我们北伐的时候也不会有后顾之忧,而曹魏也不敢调动黄河以南的军队来到西北对付我军。这对我们的好处已经很大了孙权僭越称帝的罪名,我们还是不公开指责较为妥当。”于是,蜀汉便派遣卫尉陈震前往东吴祝贺。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诸葛亮口中的“似是而非”,意为是指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论衡》中的“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

坚持与东吴联盟,是诸葛亮外交思想的核心。他这么做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利用东吴的力量牵制曹魏,进一步分散曹魏的军力,为北伐的胜利创造条件。故此,他才会建议群臣不要对孙权称帝采取抵制甚至反目的态度。不过,从诸葛亮的这番话也可以看出,对于孙权称帝,诸葛亮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抵触的,只是因为蜀汉利益的需要而不得不做出的抉择。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曹魏被消灭之后,诸葛亮一定会以此为借口,向东吴展开全面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咬牙切齿什么意思?咬牙切齿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476 字

+ 加入清单

吴蜀联军能够以少胜多,在赤壁战场击败强大的曹军,就是多亏周瑜和黄盖上演的苦肉计成功骗过了曹操。其实东吴每到关键时刻都能爆发惊人的潜力,曾多次力克曹魏,其实在赤壁之战时还有一位功臣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甘宁。周瑜和黄盖并没有把他们之间的计谋透露给第三个人,但甘宁却洞察出了其中的真相,将计就计骗过了蔡中和蔡和。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咬牙切齿”,就和此次计谋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发生在阚泽前往曹营送诈降信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阚泽、黄盖、甘宁和蔡中蔡和兄弟。原文如下:

泽至宁寨,宁接入,泽曰:“将军昨为救黄公覆,被周公瑾所辱,吾甚不平。”宁笑而不答。正话间,蔡和、蔡中至。泽以目送甘宁,宁会意,乃曰:“周公瑾只自恃其能,全不以我等为念。我今被辱,羞见江左诸人!”说罢,咬牙切齿,拍案大叫。泽乃虚与宁耳边低语。宁低头不言,长叹数声。蔡和、蔡中见宁、泽皆有反意,以言挑之曰:“将军何故烦恼?先生有何不平?”泽曰:“吾等腹中之苦,汝岂知耶!”蔡和曰:“莫非欲背吴投曹耶?”

阚泽失色,甘宁拔剑而起曰:“吾事已为窥破,不可不杀之以灭口!”蔡和、蔡中慌曰:“二公勿忧。吾亦当以心腹之事相告。”宁曰:“可速言之!”蔡和曰:“吾二人乃曹公使来诈降者。二公若有归顺之心,吾当引进。”宁曰:“汝言果真?”二人齐声曰;“安敢相欺!”宁佯喜曰;“若如此,是天赐其便也!”二蔡曰:“黄公覆与将军被辱之事,吾已报知丞相矣。”泽曰:“吾已为黄公覆献书丞相,今特来见兴霸,相约同降耳。”宁曰:“大丈夫既遇明主,自当倾心相投。”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黄盖与周瑜导演了一出“苦肉计”后,阚泽又主动前往曹营从诈降信,博得了曹操的信任。为了计策更加逼真,阚泽回到江东后,来到甘宁营寨。虽然无论是周瑜、黄盖还是阚泽都没有告诉甘宁实情,但甘宁却意识到这一定是欺骗蔡中蔡和的计策。于是,他又在蔡中蔡和面前谎称要归顺曹操。蔡中蔡和二人信以为真,写信将这一消息告诉曹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甘宁故意在蔡中蔡和面前表达自己对周瑜不满时的表情,叫做“咬牙切齿”,意为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极度仇视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中的“为甚事咬牙切齿,諕的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苦肉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情节,历来被津津乐道。围绕着“苦肉计”,小说中又出现了诈降信、连环计等诸多情节,令读者看得非常过瘾。不过,这些情节虽然热闹,但除了黄盖写信诈降曹操一事属于历史的真实外,其余事件都是小说家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过,这里就不再引经据典来论证了。

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为何作者又将与黄盖诈降事件毫无关系的甘宁拉入诈降将领之中呢?这只能说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在这个情节之前,作者就特别设计了一个故事做铺垫。对小说较为熟悉的读者应该会记得,在小说第四十六回中,当蔡中蔡和来到江东后,周瑜随即与甘宁有过一番嘱咐。周瑜是这样说的:“此二人不带家小,非真投降,乃曹操使来为奸细者。吾今欲将计就计,教他通报消息。汝可殷勤相待,就里提防。至出兵之日,先要杀他两个祭旗。汝切须小心,不可有误。”

故此,虽然无人告诉甘宁黄盖与周瑜上演的是“苦肉计”,但甘宁却敏锐地觉察出其中的蹊跷。于是,甘宁这才主动配合阚泽继续演戏,达到了骗过蔡中蔡和兄弟,为赤壁之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连串的故事设计可谓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增加了整个情节的可信度,也体现了小说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位极人臣什么意思?位极人臣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79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防备李严,故意将他调离蜀汉中心,以削弱他的地位和权利。虽然李严和诸葛亮都是托孤大臣,但实际上诸葛亮还是比李严官高一阶,所以有权利指挥李严。刘备原本是想要李严辅佐诸葛亮,但诸葛亮跟李严一直不和,这是刘备没有意料的事情。这次要为大家讲的成语位极人臣就跟李严、诸葛亮有关。李严曾建议诸葛亮提升自己的地位,却被诸葛亮怒斥,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呢?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时间是在蜀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主人公为诸葛亮。原文如下:

(李严)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李严劝诸葛亮接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写了一封信给李严说:“我与您相交已经很久了,难道你对我还不够了解吗?你正以振兴国家来教诲我,以不要拘泥常规来告诫我,因为我也不能再沉默了。

我本来是东方的一个普通读书人,被先帝误用,成了地位最高的臣子,俸禄和赏赐成千上万。如今讨伐曹贼未见成效,知遇之恩尚未报答,您却要我获得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荣耀,自责自大,这不符合道义。如果灭掉了曹魏,杀死了曹睿,皇上能回到故都。到那时我与各位一起获得晋升,即使是十锡都可以接受,何况是九锡呢!”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诸葛亮在信中所提到的“位极人臣”,意为官位达到最高一级的臣子。这也是由诸葛亮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除了将蜀汉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之外,其实还有一项特别的安排。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也就意味着两人都是刘备的托孤重臣,李严位居诸葛亮之下,是诸葛亮的副手,职务为尚书令,与这两个共同执掌蜀汉大权。

但当刘备病逝后,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特别安排:“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将李严调到远离成都这一蜀汉政治中心,留在蜀汉东部边境的永安地区,由此可见诸葛亮对李严的防备之心。至此,蜀汉大权尽归诸葛亮掌握,李严成了一个局外人。

此时,不甘心大权就此被诸葛亮夺走的李严想出了一个主意,劝诸葛亮进爵称王。这一招看似奉承,实际上居心险恶。一旦诸葛亮接受李严的这个主意,就等同于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幸好诸葛亮没上当,回信驳斥李严,李严的图谋才宣告破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六一居士是谁的别号?有什么来历和典故?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六一居士是欧阳修的别号。《礼记》中就有“居士锦带”一词,居士含有隐士的意思,而六一居士这个别号是欧阳修自称的。欧阳修在《六一居士传》中写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籍贯吉州庐陵永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因此也被称为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文坛领袖之一,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叫做居士,很多著名的文人都有居士别号,例如李白是青莲居士,白居易是香山居士,苏轼是东坡居士,李清照是易安居士,辛弃疾是稼轩居士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悬壶济世的典故 悬壶济世的典故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悬壶”是中医行医的专用名词,典出《后汉书》及《神仙传》,与道医壶公有关。《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云:“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

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王府符》凡二十余卷,皆出于壶公……”壶公乃是东汉时一位卖药的老翁,有道术,善用符治病。因常悬一壶于市头卖药,“药不二价”、“治病皆愈”,故后世称行医为“悬壶”。这一典故流传甚广,至今为人传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中秋的典故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我国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你知道关于中秋的典故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关于中秋的典故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中秋祈福的方式

可以祭拜中国好神中的兔爷儿,相传兔爷儿是玉兔的化身,兔爷儿的传说与信仰则是来自北京,而兔爷儿的神迹就是下凡来帮助有病痛的人让他康复,所以可以在中秋节祭拜兔爷儿(玉兔)让自己与家人健康。

提前收到的月饼礼盒或是黄金白银的月饼祈福月饼摆件可以用红布包起来放在客厅、办公室或主卧的正北方。

备注:就流年风水而言,今年的喜庆位在正北方,而且喜庆位的九紫星五行属性属火,所以建议可以把吃的月饼放在客厅或是餐厅的北边,而黄金或白银的月饼摆件则可以用红布包起来放在卧室与办公室的正北边帮助我们带来喜庆。

当然在这有浪漫的中秋节中 祝全天下的朋友月饼吃多多,月饼收多多,爱情顺利,出行平安与身体健康。

关于中秋的典故

在后羿和嫦娥结合以前,后羿是王母的侍从,嫦娥是玉帝的婢女。后来,后羿遭他人陷害。玉帝一怒之下把他夫妻二人双双贬下天庭。后羿在凡间做了一名神射手。因助尧帝射日,得长生药丸一粒。尧叮嘱他说要禁食一年方可服用。后羿回到家,把不老仙丹藏在椽下,收敛心神,以待成仙。一日,后羿得尧召见。嫦娥见椽下白光闪烁,甚是可喜,就找到药丸,吞了下去。瞬时间,她的身体越变越轻,不一会儿竟飞上天去了。后羿回来,刚好看到这一幕,又急又气。他弯弓搭箭,向天射去,希望能够追回嫦娥。但是最后因为风的原因,后羿不得不折返地球,眼睁睁地看嫦娥飞到了月亮上。嫦娥到了月亮上,一阵猛咳,吐出半颗药丸。药丸变成一个玉兔,整日捣药,与她做伴。

中秋有关月亮的禁忌

九月的中秋节是个赏月看星星的好日子,当然;对吃货而言,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可以吃好吃的月饼并在赏月的时候配上烧烤与啤酒。传统的中国民俗文化里的中秋节有很多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发桂、玉兔捣药、月饼起义等,在中秋佳节中,分享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月亮的禁忌与祈福文化吧!

不可以用手指月亮:相传月亮上面有神明,所以古人认为用手指指月亮是对月亮不尊敬,还有些地方的古代传说更认为用手指月亮会被月亮里的神明逞罚,逞罚方式就是晚上做梦的时候月神会来割指祂的那根手指。

备注:古代月神有嫦娥、吴刚、月亮帝、太阴等,是哪个神所传下的这个习俗已经不可考了。

赏月时不可以去人气比较少或是比较阴森的地方,如坟场、古战场、废弃的大楼或是学校、或是山谷幽暗地方等。

建议:去郊外赏月时可以把佛经(如:心经)或是有关神佛的卡片放在皮包或是外套里面增加安全感,或是在车上与身上的口袋放点艾草或是海盐避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尼尔逊基督大教堂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尼尔逊基督教堂坐落于尼尔逊区首府尼尔逊市,为英国国教教堂,于1925年开始建设,1965年建造完成,是尼尔逊区最壮观的教堂之一,最显眼的就是其高高矗立的塔楼。

尼尔逊基督大教堂长58米,宽27米,塔楼高35米,非常引人注目,在市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见其高耸的塔楼,沿塔楼的方向就可找到大教堂。教堂的外表由大理石和灰泥建造,大理石来源于塔卡卡附近的山脉,使其外表有一种不寻常的颜色。内部的台阶由来自于海滩的花岗岩铺设,坚硬耐磨。大教堂可容纳1200人,内部的管风琴于1871年在伦敦打造后运到尼尔逊,经过多次的改造,目前的管风琴由2000多个音管组成,气势宏伟,可演奏出动听的音乐。

气势恢宏的尼尔逊基督大教堂是市民和基督教徒祈祷和做礼拜的地方,在这里心灵可以得到净化,心情可以得到沉淀,同时也成为了本市知名的旅游景点。

Christ Church Cathedral, Nelson

必去理由:新西兰最气势恢宏的大教堂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大洋洲【Ocean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新西兰[New Zealand]

景点所在省、州:尼尔逊大区 [Nelson Region]

景点所在城市:尼尔逊 [Nelson]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德国圣凯瑟琳教堂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凯瑟琳教堂坐落于德国汉堡,是汉堡的5座主要新教教堂之一,其尖顶基础的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是该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从传统意义上讲,圣凯瑟琳教堂是一座海员的教堂。

最早的教堂历史可追溯至1256年,主体部分在15世纪中期的时候重建,1657年巴洛克形式的屋顶和尖顶建立起来,在之后的1950年和1957年对教堂进行了重建。圣凯瑟琳教堂为哥特式建筑,尖顶高大115米,直达云霄。教堂在15世纪的时候曾有一个大型管风琴,之后被新的管风琴所替代。世界上知名的风琴演奏者和作曲家或在此工作或演奏管风琴,其中管风琴大师赖若丹(Johann Adam Reinken)在此演奏了近40年。

St. Catherines Church, Hamburg

必去理由:汉堡最知名的教堂之一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德国[Germany]

景点所在省、州:汉堡州 [Hamburg]

景点所在城市:汉堡 [Hamburg]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