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渔溪王氏宗祠(最新20篇)

浏览

2111

文章

644

篇1:青阳宁氏宗祠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青阳宁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宁氏宗祠位于青阳县陵阳镇粮站大院内。

为清代砖木结构古建筑,坐西朝东,面阔23.95米,进深三进55.60米,占地面积1321.6平方米。由于该祠堂座落在陵阳粮站内,长期作粮仓使用,梁、柱、石、椽完好率达70%左右。

保护范围:四面各距墙基脚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10米。

陵阳镇:陵阳镇位于青阳县南部,辖24个行政村(180个村民组)、1个街道居委会,面积213.85平方公里,人口25589人,2005年镇财政收入1907万元,总量跃居全县和全市第二。陵阳历来就有“富贵陵阳镇”的美誉,在西汉时期(前109年)置县郡,战国时期屈原曾驻足多年,自古为江南重镇,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明清时期为徽州文化的传播要道,商业兴隆,多富商大贾,196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最大吴氏宗祠在哪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中国最大的吴氏宗祠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不太好解决,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姓吴的,所以如果没有见到其他地方的吴氏宗祠的话,那这个地方的宗祠就是最大的了,所以这个不好说到底是谁最大,但是我们可以说一个公认的,那么这个公认的到底在哪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比较公认的是在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古巷的吴氏大宗祠奠,是中国算是最大的吴氏宗祠。

吴氏大宗祠

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古巷的吴氏大宗祠奠基于2004年7月24日,来自港、澳、广东各地及外省吴氏宗亲共400多人,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2005年元月开工,2006年12月竣工。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个大气磅礴、宏伟壮观的吴氏大宗祠!中国最美宗祠当之无愧是我们老吴家的!不用比,它就是中国第一!

纪念馆以广式建筑风格为主调,结合中原文化建筑风格,按地势台阶式三进三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馆金额约350万元。馆门前筑广场,与风水圹融为一体。

▲吴氏纪念馆

▲吴姓发祥地——无锡梅里

门前盘龙石柱,左右是大幅历史石雕,反映吴氏南迁历史。馆内屏风木雕精致,古色古香。

吴姓的先祖泰伯自陕西岐山南奔江苏无锡梅里,在这里开创了吴国的根基。无锡梅里由此成为吴文化、吴姓人的发祥地。

▲吴姓南迁祖地——南雄珠玑巷

▲吴氏大宗祠盘龙石柱

▲至德堂

2016南雄珠玑巷吴氏纪念馆落成十周年庆典:

▲国务院原副总理吴桂贤宗亲莅临庆典现场

纪念馆内设置了“议事厅”、“建馆公德厅”、“历史文化展览厅”和捐款芳名墙,展示吴氏文化内涵,凸显名人风采,弘扬祖德,敦睦乡谊。

吴氏纪念馆(祠)的落成,光前裕后,世代流芳,既是吾族团结、兴旺、发展之象征,更是泰伯公谦让、开拓、无私奉献精神之体现。从此,族裔到此,寻根有源,祭祖有祠,议事有厅;游客到此,游有胜地,观有胜景。堪称中国最美宗祠!!!

吴氏大宗祠!

大气磅礴!

当之无愧中国最美宗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螺洲陈氏五楼及宗祠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螺洲陈氏五楼及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螺洲陈氏五楼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后门埕(螺洲镇政府边),是陈宝琛(清代大儒,曾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太傅,是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贬官后回乡兴建的住所。

五楼始建于清光绪间,民国初竣工,历时25年,包括沧趣楼、赐书楼、还读楼、北望楼、晞楼等建筑,规模宏大,有鱼池假山、庭院花园等,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建筑群中大部分建筑南偏西20度;其中赐书楼,前后两进,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二层楼房,均面阔七间,进深三柱带前后廊,内珍藏御赐陈若霖的书籍;其后为还读楼,二层楼房,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楼下架空,楼上为陈宝琛藏书之所;东侧为晞楼,单檐歇山顶二层楼房,穿斗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三面游廊。其南建露台为陈宝琛纳凉赏月之所。晞楼之北为北望楼,建于民国初,以示“思君”,分前后两栋,均五脊四坡顶,南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北楼面阔四间,进深一间,因其结构精巧,俗称“小姐楼”。北隅为沧趣楼,系陈宝琛珍藏金石书画之所。歇山顶,二层楼房,穿斗架,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其与还读楼之间有小园林,内有铁石轩、假山、池塘、凉亭等。

1983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螺洲镇:福州市仓山区辖镇。1958年成立螺洲镇,1970年划入城门公社,1984年复置螺洲镇。位于市境东南,距市区中心17公里。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0.9万。有公路连接福厦路,螺洲天厝码头水运可抵达闽侯镇。辖天福、乾元、敖山、杜园、店前、吴厝、洲尾7个村委会和螺洲居委会。企业有石制品、花茶加工、建筑、运输、印刷等厂。农业主产水稻、水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广发李氏宗祠含楚江门楼、楚江惜字炉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广发李氏宗祠(含楚江门楼、楚江惜字炉)为郴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发李氏宗祠(含楚江门楼、楚江惜字炉)位于嘉禾县广发镇楚江村,时代为清。

2018年,广发李氏宗祠(含楚江门楼、楚江惜字炉)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建筑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延10米处。

广发镇:嘉禾县辖乡。1949年为广发乡,1950年属第四区广发乡,1958年设东风公社后改广发公社,1986年复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2.5公里,面积64.7平方公里,人口2.9万。乡政府驻广发圩。嘉(禾)新(田)、嘉(禾)宁(远)公路过境。辖广发、水头岭、楚江、马峰、乌泥塘、乐仁坊、白觉、瑞溪、青山、新元坊、陶岭、忠良、西溪、平峰、圳头、大村、大塘、欧家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岩坦戴氏宗祠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岩坦戴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岩坦戴氏宗祠位于永嘉县岩坦镇,年代为明、清。

戴氏宗祠建于明代,坐东朝西,宗祠由正厅、厢房、戏台、门厅组成,正厅面阔五开间,中间天井。戏台歇山顶,门厅屋面悬山顶,铺小青瓦。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岩坦镇:永嘉县辖镇。1949年为岩坦乡,1961年改建公社,1984年复设乡,1986年改置镇。位于县境北部,楠溪江上游两岸。面积46平方公里,人口1.1万。辖岩坦街居委会和岩坦、坦一、西壪、叶坑、三面山、源头、闪坑、岩门、屿北、蛙蟆垄、东岙、庙下12个村委会。有公路接仙(居)清(水埠)水路。产柑橘。有编织、竹木加工等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太和章氏宗祠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太和章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章氏宗祠位于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和平村太和章自然村。

该祠坐北朝南,以南北中轴线而建,三进,为台梁式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大修,进深长43米、面阔12.6米、高9.12米,占地面积541平方米。宗祠整体格局为门厅、露天小院、中厅、天井、祭祖祠。门厅两侧为厢房,后进祭祖祠为一、二层结构。一楼两侧设单梯直上,二层供放历代先祖排位。该祠内部木质结构较为完整。大额枋、小额枋、斗拱、平盘拱、格扇等均雕有图案。基础石为青石质,圆形鼓腹,有圆形、六边形、八边形、方形等。屋面为硬山式,天井两侧为单坡,顶部盖有青灰小瓦,四周立砌不荷重墙。地面为黄土和白灰掺糯米汁夯筑。贵池章氏第一祖视唐代闽地琅琊王章仔钧之孙章文炎为鼻祖,元代初迁居贵池,到清朝中期章氏人丁兴旺,成为贵池“杜、姜、李、章”四大姓之一。宗祠木质构架保存完整,祭祖祠为一、二层,是当地遗存的宗祠中唯独的一处,现宗祠为家族傩戏活动场所。它的保护对研究古代建筑历史和地方文化提供极为珍贵的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价值。2004年被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宗祠门楼向南延伸10米,东、西、北三面至墙基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各5米,南同保护范围。

梅街镇:梅街镇前身桃坡乡。很早以前,桃坡下首全是一片坡地,并栽有满坡桃树。古人曾以此作了“桃放三月,坡平十里”的对联,后人因此取名“桃坡”。解放初是乡的建制,1958年成立桃坡公社,1968年与解放公社合并,1971年又重新划分为桃坡、解放公社,1984年体改时为桃坡乡,1992年撤区并乡时撤销了桃坡乡,并将刘街乡的梅街村划入,成立梅街镇。镇址设在原梅街区公所——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华坞林氏宗祠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华坞林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华坞林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大华街道华坞居委大路22号,坐北向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通面阔14.8米,通进深23.7米,建筑面积305.76平方米,两进一天井一拜亭格局,贝灰转杉木结构,主体东西两侧各有伙巷1条,其外观为歇山顶,琉璃瓦屋面,屋脊镶双凤朝牡丹、人物故事纹嵌瓷,前门为对称式,其左右两侧墙铺砌白象、花卉等吉祥图案的花岗岩浮雕,祠堂大门左右设有石鼓一对,大门上方有“林氏宗祠”四字阳刻石门匾,屋内采用三载五木瓜抬梁式木结构,拜亭及通廊为方形石柱,正厅为梭形石柱,整座建筑是潮汕典型祠堂风格。门前埕口面积400平方米,照壁有三星福禄寿嵌瓷。据林氏宗祠记载,建国后后,林氏宗祠作为新石大队属下华坞生产队办公室,2000年林氏海外子孙捐资修建。林氏宗祠春秋两祭,香火旺盛。该建筑对研究汕头民俗文化及古建筑形制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广安蒋氏宗祠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广安蒋氏宗祠为广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安蒋氏崇义祠堂:老祠堂者,谓之今崇义蒋氏的“先贤祠也。

该祠迫溯当始建于明中(约1300-1500 年)时期。木结构的四排三间瓦房,宽阔1.2 丈许。檐柱下的一双雄狮。虎觇对面的山间隐约处。窗花木雕炫丽精美,板壁高到7米,预防野启虫鼠的侵扰。四扇邓开的雕花馁空花窗大门开启,气派大方。纯系明初的建筑风格。修耸后的整座屋宇既古朴又庄重严肃,一见便知是久经风霜的过来人,殊不知他是在明末清初的四川兵祸天灾的旷日持久中,受尽煎熬,眼见主人殁于怀中,七沟八梁人烟绝,自己又被疯长的膝蔓杂树缠绕,树木荫被遮龠吞没千杂草乱林中偷生。全凭修行(檩柱粗壮结实,四周阴阳沟宽深) 有“术”方数百年“金身不败”。幸遇我宗人脉在“奉旨入川垦植”中,开荒砍伐出了这不化的古屋,遂定为蒋氏祠堂,掐指于今已600 岁矣。

经十七脉族人在2012 年的抢修,老词焕发出了昔日的光辉,恭迎蒋氏列祖列宗归位受祀。现在为广安区文物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莞城黄氏宗祠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莞城黄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东正社区学左街三巷17号。为清代祠堂建筑,民国十九年、2006年两次重修。坐北向南,三间两进两连廊结构,总面阔11.3米,总进深22米。青砖墙体,红砂岩塾台、勒角、门框、柱及柱础,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龙船形脊,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承重。该宗祠对了解东莞清代祠堂建筑及宗族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

东正社区:莞城东正社区地处东莞市莞城区东北面,东至鸦叫尾,南至市人民公园,西靠西正路,北临运河。社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1万人。东正社区党工委下设三个支部,辖下东正、宣化、安靖、新河、鸿裕、翠景、叫尾七个居民小组。辖区内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院、中小学校、市级医院、幼儿园、图书馆、少年宫、人民公园、东门广场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城市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凤山查氏宗祠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凤山查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婺源查氏宗祠是查氏族人祭祀始祖查文徽之总宗祠,建于1644年,宗祠占地面积达2460平方米,直进六层,由广场、花园、大天池,大礼堂、后堂等部分组成,民国初年在此开办了洋学堂,也就是凤山中心小学的前身。由于历史原因,礼堂的大天池、厨房等被改作他用,但宗祠主要建筑保存完好,身在祠内,依然能感受到该宗祠当初的雄伟气势。查氏宗祠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于2013年正式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婺源县重视残缺损坏古祠堂、古民居、古遗址的修葺和保护,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保护古建筑中来,促进婺源旅游可持续发展。大修开工仪式上,许多来自河南、浙江、广东等地的查氏后人现场捐款,凝心聚力,追古寻根,共--建这座规模宏大的“查氏文化大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坎下欧阳宗祠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坎下欧阳宗祠为邵武文物保护单位。

坎下欧阳宗祠位于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时代为清代。

坎下欧阳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坎下村:坎下村是2011年邵武市文明村位于东经117°16′48″,北纬27°12′27″。该村位于邵武市南部,距和平镇所在地6千米,距城区46公里。座落在和平镇最高峰武阳仙峰(观星山)脚下。东与坎头村、朱源村相邻,西与金坑乡交界,南与罗前村相邻,北与沿山镇交界。坎下村系邵武市和平镇第二大行政村,因村后有较高的田埂,方言“埂”即“坎”,故名坎下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山背吴氏宗祠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山背吴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背吴氏宗祠位于赤溪街道山背村,为该村吴氏家族总祠,现存建筑为清中期,平面为三间三进五开间两明堂,正面建有砖雕,门楼、内有木雕,狮、象、鹿、鹤、花卉人物,工艺精湛,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坐东朝西,硬山顶,阴阳合瓦。前进用四柱三楼坊式,砖雕门楼,檐口有出二跳砖雕斗拱承托,明间为一戏台,梁架不露明,上设平棋。中进梁架为四柱九檩,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月梁造,梁断面呈鼓形,梁嘴饰半月状龙须纹,梁下用扇形雀替及丁头拱。2005年11月3日公布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背村:山背村坐落于兰溪市赤溪街道,与杨家村,姓方村,常满塘村同乡,友好好客,山清水秀,空气好主要农产品:无花果,芹菜,大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何家湾何氏宗祠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何家湾何氏宗祠为桂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何家湾何氏宗祠位于桂阳县鹿峰街道新城村何家组,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

2017年4月12日,何家湾何氏宗祠被公布为桂阳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宗祠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米处。

新城村:新城村(Xincheng Cun) 新城村的前身是新城大队,在1983年更名为新城村。位于桂阳县南部,东与正和镇解放村、官溪村相邻,西与本街道子龙村接壤,北与本街道牛巷口村、百花村毗邻,南与黄沙坪街道白树村接界,是城中村。辖双流、马鞍、黄家、何家、徐家、花马、枫木7个自然村。2011年末,全村428户,常住人口1480人。村域经济主要为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晋江市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诞生旧址——尤氏宗祠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晋江市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诞生旧址——尤氏宗祠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晋江市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诞生旧址尤氏宗祠位于内坑镇砌坑村御里路29号。

1933年8月,中共晋南县委委员、官桥区委书记尤大斧在砌坑村尤氏宗祠成立赤卫队,共有19人,掌握-和鸟-19支,尤大斧兼任队长,这是晋江市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在此基础上,翌年4月,尤大斧、吴永乐在中共晋南县委领导下,组建晋南武装队,拥有15人-。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即红二支队)支队长尹利东、政委李剑光率30多名精干游击队员转战晋南时,在南安岭兜与中共晋南县委研究决定,将晋南武装队扩编为晋南游击队,队长尤大斧,政委傅文煌(后叛变),副队长王美,政治部主任王村生,拥有50多人-。扩编后的晋南游击队在晋南地区发动群众,镇压地主恶霸、土豪劣绅和不法奸商,积极开展“五抗”斗争,击退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的多次“围剿”,是一支深受群众拥护、威震晋南地区的人民革命武装队伍。1935年9月至10月晋南游击区遭受多次“围剿”,党组织和游击队受到重创。1936年1月,晋南游击队被打散。

尤氏宗祠在80年代时遭到火灾,损毁严重,旧貌已不复存在,在旧址上重新翻建了一座具有闽南宗祠特色的建筑,砖土结构,面宽14米,进深24米,占地面积约330多平方米,现已废旧,无人使用。

信息来源:惠安县委党史研究室

内坑镇:晋江市辖镇。1961年置内坑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改镇。位于市境西部。面积45平方公里,人6.1万。通公路。辖潘厝、山头、湖内、后山、宅内、古山、东宅、下村、土安、黎山、吕厝、葛州、砌坑、柑市、下尾、上方、亭顶、前洪、白安、加塘、后坑、东村、坑尾、深圳、长坡、内山尾、内湖、黄塘28个村委会。主要企业有制糖、建材、制鞋、农机、榨油、食品、粮食加工。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塘下李氏宗祠碑群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塘下李氏宗祠碑群为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宗祠碑群位于瑞安市塘下镇海安城南村李氏宗祠内。共有明代碑刻五方,其中墓志三方,画像碑二方,从海安城北石岗山原李氏家族墓地拆运而来。

《明故静庵李公墓铭》,高1.54米,宽0.79米,圆额,左右刻团云纹,周边缠枝纹。永嘉郡庠生王应辰撰文,西涧山人王湖书,明弘治(1488-1505)年间刻。

《敬轩处士李君墓志铭》,高1.62米,宽0.82米,圆额,左右刻团云纹,周边缠枝花,进士玄谷周感撰文,奉直大夫尚宝少卿周令书,明嘉靖(1522-1566)年间刻。

《明故义官务本李公墓志铭》,高1.62米,宽0.82米,圆额,左右与周边刻团云纹。福建布政使兵部郎中郡人东崖王澈撰文,郡人金云鸿书,明嘉(1522-1566)靖年间刻。

《明静庵先生李公画像碑》,高1.66米,宽0.82米,明弘治(1488-1505)年间刻。

《明义官务本李公画像碑》,高1.67米,宽0.82米,明嘉靖(1522-1566)年间刻。

信息来源:温州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王莲塘王氏宗祠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王莲塘王氏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莲塘王氏宗祠位于义乌市义亭镇王莲塘村380号旁边,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6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1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1.08.27义政发【2011】64号。

王莲塘村:王莲塘村概况义乌市义亭镇王莲塘村,地处义西丘陵地带,浙赣线电气化铁路穿村而过。全村576户,总人口为1382人,土地面积1280亩,十二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党员50名,村民代表12名,男女劳动力769人。村建有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团支部、民兵连、妇代会、治调委员会、老年协会、村民小组等组织。建有文体活动场所,丰富村民打球、跳舞等文体活动。保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石厦碉楼及宗祠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石厦碉楼及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地点:福田沙头街道办事处石厦村

年代:清--民国

说明:石厦碉楼建于民国初年,位于在石厦村中心,面阔4.9米,进深4.6米,占地面积22平方米,座南朝北,土木结构,四周外墙用三合土板筑而成,高16.5米。楼高五层,每层有木楼相通,各层皆有在四周外墙设兼有通气和采光作用的设计孔洞,顶层有凸出墙面的防卫设施。该建筑是清代民初时期深圳地区社会面貌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潘氏宗祠,位于福田区沙头街道办事处的石厦村南,创建于清,为三开间两天进深一天井的建筑结构,面阔10.3米,通进深19.6米,建筑物包括院门、前堂、正堂和两廊。

保护范围:建筑物外墙向外延伸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延伸30米

保护级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单位:石厦股份公司

沙头街道: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办事处位于福田区西南部,南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西与南山区华侨城旅游风景区相邻,北以深南大道为界,东接新洲路,紧靠深圳市中心区。辖区面积18.9平方公里,居住人口45万,下辖12个社区工作站及新洲、沙嘴、沙尾、上沙、下沙等5个集体股份公司;有金地、沙尾、泰然、天安数码城等工业园区;有中小学17所,医院及社区健康服务中心16所;有红树林自然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潭村姚氏宗祠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潭村姚氏宗祠为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

姚氏宗祠年代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位于冼村街道潭村大街西。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有重修。坐东朝西。三间两进,建筑占地面积288平方米。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岩石脚。梁架装饰繁复。封檐板有缠枝花果雕花纹饰。墙上端有花鸟壁画,画面清晰。山墙墀头有砖雕。前有广场和水塘。梁架雕花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冼村街道:建于1999年12月,由沙河镇划出冼村地区组成,因辖区内有冼村,故名。2003年,面积4.07平方千米,总人口33890人,其中常住人口8890人。辖7个社区(冼村、杨箕东、新庆村、潭骏、跑马地、金城、金园)。辖内1个撤村改制公司:冼村企业集团(冼村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冼村行政村原辖有冼村1个自然村。1999年6月,原冼村撤村改制)。 冼村街道办事处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社门王氏宗祠古戏台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社门王氏宗祠戏台为桂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社门王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桂阳县和平镇社门村,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

2017年4月12日,社门王氏宗祠古戏台被公布为桂阳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宗祠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米处。

社门村:社门村(Shemeng Cun)位于和平镇东南部,东与本镇石碑村、下溪村相邻,南与本镇上苍村接界,西与本镇石城村毗邻,北与本镇西利村接壤,距镇政府6.5公里。辖白市、高家、上乐、中乐湾、四元、社门、大元、赤市、严家9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2011年全村498户2087人,王姓、高姓占70%人口。总面积16957.3亩。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儒里朱氏宗祠

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儒里朱宗祠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宗祠位于姚桥镇儒里老街北街上。朱氏宗祠的类别是古建筑的坛庙祠堂,年代是明朝,使用单位是朱氏宗祠修缮委员会。原有门厅,中厅,后厅,为南宋理学家朱熹嫡裔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祠堂坐东朝西。2007年修缮前仍存三进17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第一进门厅面阔五间,对面为大照壁,中间形成广场。第二进中厅五间,原曾悬挂康熙御赐匾及功名匾8方,第三进后厅五间。

2009年,当地政府拨款、民间集资,历时三年修缮了古祠。现在已正式对外开放参观。修缮后的古祠,再现了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三雕精湛的徽派特色。中厅(祭堂)塑起了根据朱熹自画像雕琢的汉白玉立像(高2.9米、重3.2吨),复制了康熙御书的“学达性天”匾,朱熹遗墨楹联抱柱和朱伯庐手迹《治家格言》木雕大屏风。为“旌表前贤,激励后生”,仿照旧式给几位朱氏族人重上了“专家”、“博士”功名匾。后厅(享堂)又恢复了木制祖宗灵龛,精工雕镂吊格花窗、灵牌林立威严肃默,设置了宗祠“标志性”设施。祠内尚保全古井(亨三公来时所掘)、古木(已有640余年树龄的金桂)各一,其余石刻碑林若干(小虹井、小武夷、孝字碑、咏植桂等),实现了“一碑一诗一景典”,每个景点都寓有一个典故传奇,让人获得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满足感。门厅里复制了南宋皇帝度宗诏赐的“阙里世家”匾额。大门对面大照壁上,新制作了巨幅花岗石浮雕《儒里春秋图》(长12米、高3米),以一组九画面浓缩了儒里从古到今七百年的历史。

祠内藏有镇祠之宝玉塔。该塔由2吨重玉石雕琢而成,底座80公分,高1.7米,九层,有72连环(2007年扬中朱氏老板赠送祠堂珍藏)。2010年,儒里民间修祠委员会已制定出宗祠周边环境整治方案,规划占地20亩。

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