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尔邦节典故【实用20篇】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在每年伊历12月10日庆祝古尔邦。古尔邦节有什么祝福语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古尔邦节的祝福语带图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5209

文章

828

土崩瓦解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实际上在三国中,东吴一直被大家小看,其实孙权身边也是人才辈出。从周瑜、鲁肃到陆逊,个个都是能比肩顶级军师的人选。特别是陆逊,东吴能在夷陵之战中大胜刘备,就是多亏陆逊的计谋,当然陆逊其实早就显露才华,但当时周瑜的光芒实在太过耀眼。今天将的这个成语土崩瓦解就和陆逊有关,一起来看看是发生了什么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陆逊传》,时间是在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主人公是刘备和陆逊。原文如下:

(陆逊)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陆逊于是下令让士兵们都手拿一把茅草,用火攻对付刘备。蜀军营寨顿时火起,各路东吴大军同时向蜀军发动总攻,斩杀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和胡王沙摩柯等人,一举攻破蜀军四十多座营寨。蜀军将领杜路、刘宁无路可逃,不得不向东吴大军投降。

刘备带着残部抢占马鞍山,负隅顽抗。陆逊又率部展开四面围攻,蜀军防线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一万多名士兵阵亡。刘备趁黑夜冲出重围,靠沿途驿站烧毁将士们丢弃的乐器、铠甲来阻挡东吴大军的追兵,这才仓皇逃至白帝城。蜀军所有的舟船、军械等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将士们的尸骸漂满江面,顺江而下。刘备非常悔恨地说道:“我居然被陆逊这个小子所羞辱,这难道是天意吗?!”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这段记载中所提到的“土崩瓦解”,意为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形容彻底崩溃。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见于司马懿所著《史记·秦始皇本纪论》当中的“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这则成语故事中所介绍的战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便是决定三国疆域的一场重要战役——夷陵之战。这场战争因关羽被杀、荆州易主而起。刘备亲自挂帅,以数万大军发动东征,孙权则任命陆逊为前敌统帅对抗留别。尽管在战争开始阶段刘备取得了一些战国,但随后在战略、战术上犯下了很多错误,被东吴主帅陆逊抓住机会,火烧连营,终于兵败夷陵,不但未能夺回荆州,还使得蜀汉帝国大伤元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夙兴夜寐是什么意思?夙兴夜寐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时期,要想每天睡个好觉可能都不是个容易事,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精神都是时刻紧绷的。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了蜀国的主心骨,而且诸葛亮本人十分喜欢操心,各大食物都要亲自过问,每天都相当辛苦。当时就有人对司马懿说诸葛亮每天夙兴夜寐,司马懿听后就知道诸葛亮可能活不长了,那夙兴夜寐到底是什么意思?这背后的典故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氏春秋》,时间是在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为司马懿和一位不知名的蜀汉使者。原文如下:

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宣王将出战,辛毗杖节奉诏,勒宣王及军吏已下,乃止。宣王见亮使,唯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过数升。”宣王曰:“亮体毙矣,其能久乎?”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诸葛亮多次派遣使者来到司马懿军营递交战书,还送来了一些妇女用的服饰,想以此激怒司马懿。司马懿准备率部出战,辛毗奉魏明帝曹睿之命手持符节来到军营,严令司马懿及其手下将士不要轻举妄动。于是,曹魏大军继续闭门不出。

此后,司马懿会见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仅仅询问了诸葛亮近来的吃饭、睡觉和一些琐事,避而不谈交战的问题。这名使者回答:“诸葛亮丞相早起晚睡,惩罚二十杖以上都要亲自过问,每天吃的饭不过几升。”司马懿后来表示:“诸葛亮已经身心疲惫,看来他活不了多久了。”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蜀汉使者口中所说的“夙兴夜寐”,意为早起晚睡,比喻非常辛苦和勤劳。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诗经》中的“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自第四次北伐开始,诸葛亮与司马懿便成了一对冤家,几乎每一次战斗都是诸葛亮在进攻,司马懿在防御。这倒不是司马懿有多么惧怕诸葛亮,而是他心里非常清楚,只要避而不战,死死拖住诸葛亮,不但能减少士兵的伤亡,同时还能将蜀汉大军粮草供应不足的缺陷最大化,从而迫使诸葛亮撤军。

在蜀汉建兴十二年的第五次北伐当中,司马懿采取的也正是这种避而不战的策略。对此,诸葛亮无可奈何,甚至想出了送女人服饰的办法,想借此激怒司马懿。不过,司马懿依然不为所动。再加上辛毗的到来,曹魏大军更加坚定了避而不战、拖死诸葛亮的战术。

就在两军对峙期间,司马懿还抽空询问了诸葛亮的近况,当从使者口中得知诸葛亮“夙兴夜寐”等消息之后,司马懿很快天得出了诸葛亮命不久矣的结论。为何司马懿会得出这个结论呢?理由很简单:诸葛亮既不能吃又不能睡,事无巨细样样都管,即便是个年轻人都难以承受,而诸葛亮这位年过五十的老人又哪能承受这样的重压。而历史的发展也正如司马懿所预料的那样,没过多久,诸葛亮就因为积劳成疾而病逝五丈原,终年仅仅五十四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九泉之下什么意思?九泉之下典故介绍

全文共 1626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被曹操俘虏以后,曹操非但没有为难关羽,反而还给了关羽很多好处,希望能将他留在自己身边。当时曹操把吕布的赤兔马送给了关羽,关羽第一次发自肺腑的感谢曹操,但原因却是有了这匹马关羽便能去寻找刘备。按照曹操的性格,既然他得不到必然也不会成全别人,但在关羽身上却成了英雄惜英雄。最后曹操选择放走关羽,当他回到刘备身边。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典故,就和这件事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发生在关羽投降曹操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关羽和甘夫人。原文如下:

甘夫人曰:“我夜梦皇叔身陷于土坑之内,觉来与糜夫人论之,想在九泉之下矣!是以相哭。”关公曰:“梦寐之事,不可凭信,此是嫂嫂想念之故。请勿忧愁。”正说间,适曹操命使来请关公赴宴。公辞二嫂,往见操……公醉,自绰其髯而言曰:“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操问曰:“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操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因此人皆呼为“美髯公”。

忽一日,操请关公宴。临散,送公出府,见公马瘦,操曰:“公马因何而瘦?”关公曰:“贱躯颇重,马不能载,因此常瘦。”操令左右备一马来。须臾牵至。那马身如火炭,状甚雄伟。操指曰:“公识此马否?”公曰:“莫非吕布所骑赤兔马乎?”操曰:“然也。”遂并鞍辔送与关公。关公再拜称谢。操不悦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然而悔。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将关羽及刘备的二位夫人带回许昌后,对关羽尽显拉拢之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给关羽美女、锦袍和皂纱囊。直到曹操将吕布的赤兔马送给关羽时,关羽下拜称谢。曹操非常奇怪,询问关羽为何拜谢。关羽回答说有了这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一旦直到了兄长刘备的下落,自己只需要一天就能与刘备见面。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甘夫人口中的“九泉之下”, 意为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魏书阳平王传》中的“若为死鬼,永旷天颜,九泉之下,实深重恨。”

小说中提到的曹操对关羽的厚待和拉拢,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关羽传》载:“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曹操为什么要厚待关羽呢?理由非常简单,是因为曹操“壮(关)羽为人”,认为关羽是“天下义士”。这不仅说明关羽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体现出曹操的宽阔胸襟。不过,为了贬低曹操,小说作者故意虚构了曹操让关羽与两位夫人同住及送美女诱惑关羽的情节,使得原本历史上一段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变了味。

小说中提到的曹操送皂纱囊及赤兔马给关羽的故事情节,都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关羽“美髯公”的雅号来自诸葛亮。据《三国志关羽传》载,关羽镇守荆州期间,诸葛亮曾经给关羽写过一封信,在信中有“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之语。关羽看完这封信后,非常高兴,“美髯公”的雅号也因此得以流传。至于曹操送关羽赤兔马的情节,不见于史料,很明显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是为关羽的神勇而特意添加的道具。

对比了小说与历史的区别,再来谈谈小说这一故事情节。上面提到,在小说中曹操送给关羽皂纱囊及赤兔马。其中的皂纱囊“成就”了曹操“美髯公”的雅号,使得关羽的形象增色不少。不过,曹操送给关羽的赤兔马却要了关羽的性命,这一点无论是曹操还是关羽都没有想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关羽得到赤兔马到荆州兵败而亡,一共有十九年时间,这期间关羽一直骑着这匹马驰骋疆场。而马的平均寿命位三十年。从小说的时间来推算,关羽得到赤兔马时,这匹马的岁数最少也有五岁。这也就意味着关羽得到这匹马时,赤兔马正当壮年,有十五岁左右。但到了荆州之战时,这匹马已是三十四岁的“高龄”,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关羽骑着这匹“高龄”的赤兔马,自然无法冲出东吴大军的重围。难怪有网友戏称:就是赤兔马最终要了关羽的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赴汤蹈火典故出处 赴汤蹈火什么意思?

全文共 112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来给大家讲讲赴汤蹈火这个成语的典故。赴汤蹈火这个成语平时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比较多,一般都是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对话,下属会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以表自己的忠心。那赴汤蹈火的出处到底是哪里呢?其实这个故事的背景就是在我们非常熟悉的三国时期。而且和贾诩、诸葛亮还有刘表三人有关,一起来看看赴汤蹈火的典故到底是怎么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傅子》,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年间,主人公是时任荆州牧的刘表和荆州从事中郎韩嵩。原文如下:

初表谓嵩曰:“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曹公拥天子都许,君为我观其衅。”嵩对曰:“圣达节,次守节。嵩,守节者也。夫事君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以嵩观之,曹公至明,必济天下。将军能上顺天子,下归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国实受其佑,使嵩可也;设计未定,嵩使京师,天子假嵩一官,则天子之臣,而将军之故吏耳。在君为君,则嵩守天子之命,义不得复为将军死也。唯将军重思,无负嵩。”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初刘表对韩嵩说:“如今天下大乱,不知何时才能稳定。曹操拥戴天子在许昌建都,你帮去观察一下他的弱点。”韩嵩回答:“高尚的人能通晓节操,较差一点的人能信守节操。我韩嵩是守节之人。为君王做事,为君王着想,是臣子应尽的职责。如今我听命于将军,自然会不惧艰险,虽死无憾。以我的观察,曹操为人英明,必将一统天下。将军若能对上归顺天子,对下依附曹操,一定会享百世的好处,荆州也能得到保护。如果将军也是这么想的,派我去理所应当。

但如果将军并不是这样想的,那么一旦派我前往许都,如果天子封我一个官职,那我就变成了天子的臣子,将军的故吏。在天下身边就要为天子做事,那我我应当遵从天子的命令,就不能再为将军卖命了。请将军好好想想,日后不要辜负我。”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韩嵩口中的“赴汤蹈火”,意为敢于投入沸水、跳进烈火当中,比喻不避艰险。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荀子.议兵》中的“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韩嵩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想告诉刘表,万一朝廷给予了自己一官半职,与刘表的关系就由君臣变成了同僚,因此也就要为听命于天子而非刘表,意图是希望刘表能够依附曹操。

而刘表的思路与韩嵩有着很大的不同,他是希望韩嵩去观察曹操的虚实,这就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韩嵩出使许昌后,朝廷封他为侍中,并担任零陵太守。结果韩嵩回来后盛赞曹操,并建议刘表将儿子送往许都作为人质,这让刘表非常恼火,认为韩嵩是为曹操做说客,将韩嵩抓捕拷打,最终才弄明白韩嵩并无背叛自己的心思,这才作罢。由此可见刘表虽然外表儒雅,内心却诸多疑惑猜忌,难怪诸葛亮、贾诩等人都认为刘表成不了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所向无前什么意思?所向无前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22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是所向无前,这个成语的背景发生自三国时期,是由曹操首创的成语。其实曹操一生创作出了很多成语,但被遗留下来的并不多,毕竟有些成语具有相同的意思,所以经过时间的选择逐渐就被抛弃了。所向无前的使用频率还算不错,意思大家肯定都明白,这次就专门为大家讲讲背后发生的故事和典故。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这次曹操又是做了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夏侯渊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主人公为宋建和夏侯渊。原文如下:

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余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初,枹罕人宋建趁着凉州大乱之机,自称河首平汉王。曹操派遣夏侯渊率领大军前去征讨。夏侯渊达到后,包围了枹罕,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将其占领,并斩杀了宋建及其他所设置的丞相以下的官吏。此后,夏侯渊又派张郃等人平定河关地区,并渡过黄河进入小湟中。河西的羌人部落全部投降,陇山以西地区全部平定。曹操下令说:“宋建造反作乱长达三十多年,夏侯渊一举将其歼灭,扬威函谷关以西地区,军威壮盛,锐不可当,正如控制说过的那样:‘我和你们都不如他啊!’”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曹操所说的“所向无前”,意为无论走到哪里,前面都没有能阻挡的。形容军威壮盛,锐不可当。这也是由曹操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故事里的两位相关人物。首先要说的是这位河首平汉王宋建。据《三国志》中的相关传记记载,宋建本是羌族人氏,早在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便与王国、韩遂、马腾一起在凉州地区发动叛乱,并先后与皇甫嵩、董卓、孙坚等人东汉将领发生过激战,多次击败汉军,其战力非常彪悍。

此后,王国在与皇甫嵩的交战中阵亡,叛军内部随即发生分裂,韩遂和马腾先后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唯有宋建坚决不像朝廷妥协。据据《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余年。”这也就意味着早在公元185年前后,宋建便在枹罕地区自立为王,不仅控制了陇西郡及周边的部分地区,同时还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

汉末凉州局势混乱,而宋建所建立的这一政权却在三十年间屹立不倒,这就足以说明其实力之雄厚,力量之强大。不过,随着曹操征讨关中,西北地区的混乱局势得到扭转,宋建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最终在曹魏名将夏侯渊的打击下灰飞烟灭。

至于该故事中的另外一位主角夏侯渊,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只想说明一点。夏侯渊作战以行动迅速、出其不意、善于奇袭见长。他也是曹魏军中与曹仁齐名的一代名将。不过,此后曹操对他的安排却出现了严重失误,将这位擅长进攻的名将放在汉中地区去防御刘备,这个部安排可谓扬短避长,最终将夏侯渊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江郎才尽什么意思?江郎才尽典故介绍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千百年来,“江郎”一直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就没有消停过,小编知道“江郎才尽”这词语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能和本领已经枯竭了,再也拿不出任何东西了。那么大家知道“江郎才尽”的意思真的是这样的吗?它的故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增长大家的知识。

1、成语释意

江郎,指南朝梁文人江淹。「江郎才尽」则指江淹晚年才思减退,所作诗文皆无佳句。#典出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中.齐光禄江淹》。后用「江郎才尽」比喻文人的才思枯竭,无法再创佳句。

2、成语辨析

【近义词】黔驴技穷、江淹才尽

【反义词】出类拔萃、初露锋芒

3、成语典故

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节选自《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江郎”才不尽》)。

上文就是关于江郎才尽的意思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黄花菜凉了的典故是什么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黄花菜都凉了”的典故:是从“明日黄花蝶也愁”演变而来,只是因为苏轼的诗句太雅了,老百姓囫囵吞枣,难以消化,遂以讹传讹,就把“黄花”变成了“黄花菜”。“黄花菜都凉了”是一句俗语。

黄花菜都凉了意思指的是对迟到的人或迟办的事的一种调侃式批评。随着大家的广泛使用,后来便用黄花菜都凉了指过的时间太久和等的时间太长。

黄花菜原本为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而湖南省邵东县和祁东县被命名为“黄花菜原产地”。

相传在盛产黄花菜的湖南省祁东县地区,在摆宴席的时候出的最后一道菜就是黄花菜,如果有人在最后-道菜凉了才来的话,那么大家当然会责怪这个人,但是又为了不伤他(她)的面子,就会说出“等你等的黄花菜都凉了"这句话,随着大家的广泛使用,后来便用“黄花菜都凉了”指过的时间太久和等的时候太长的意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生灵涂炭的涂是什么意思 生灵涂炭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学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很多,而且很多在历史上的一些成语都是有各种故事或者是形容一个人。那么关于这个“生灵涂炭”的涂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成语讲述的历史典故又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生灵涂炭的涂是什么意思

生灵涂炭,汉语成语,拼音是shēng líng tú tàn,意思是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出自《尚书·仲虺之诰》。

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

《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2、生灵涂炭的历史典故

后燕 、后秦 联合攻打前秦 ,于是前秦的国都长安被人包围,苻坚 因此退到五将山 ,等待有适当的机会能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 就一直驻在邺城 。不过,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 等人的拥护下,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 左丞相。王永写了一篇召告,想号召前秦的部队去讨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一蹶不振 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可惜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

3、生灵涂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反义词: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近义词:黎庶涂炭、水深火热、荼毒生灵、民不聊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水陆并进什么意思?水陆并进典故介绍

全文共 1497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北伐最大的敌人变成了司马懿,实际上正史中诸葛亮北伐之战并没有遇见过司马懿,两人根本就没有交手的机会。其实司马懿在带兵方面的才能根本没办法和诸葛亮相比,如果两人真有交手恐怕历史将会被改写。但在演义里司马懿成了最后的赢家。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水陆并进”,就和北伐一役有关,下面就来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发生在北原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司马懿、诸葛亮和王平。原文如下:

懿唤诸将议曰:“孔明如此设施,其中有计:彼以取北原为名,顺水来烧浮桥,乱吾后,却攻吾前也。”即传令与夏侯霸、夏侯威曰:“若听得北原发喊,便提兵于渭水南山之中,待蜀兵至击之。”又令张虎、乐綝,引二千弓弩手伏于渭水浮桥北岸:“若蜀兵乘木筏顺水而来,可一齐射之,休令近桥。”又传令郭淮、孙礼曰:“孔明来北原暗渡渭水,汝新立之营,人马不多,可尽伏于半路。若蜀兵于午后渡水,黄昏时分,必来攻汝。汝诈败而走,蜀兵必追。汝等皆以弓弩射之。吾水陆并进。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挥而击之。”

各处下令已毕,又令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引兵救应前营。懿自引一军救北原。却说孔明令魏延、马岱引兵渡渭水攻北原;令吴班、吴懿引木筏兵去烧浮桥;令王平、张嶷为前队,姜维、马忠为中队,廖化、张翼为后队:兵分三路,去攻渭水旱营……却被魏兵抄在背后,一声炮响,一齐杀来,火光冲天。王平、张嶷引兵相迎,两军混战一场。平、嶷二人奋力杀出,蜀兵折伤大半。孔明回到祁山大寨,收聚败兵,约折了万余人,心中忧闷。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兵出祁山,企图在北原一带伏击司马懿。不过,诸葛亮的这一计策被司马懿识破。司马懿随即下令由张虎、郭淮、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在渭水一带埋伏。战事打响后,王平、张嶷所部遭到司马懿大军痛击,伤亡惨重,只得突围而出。战事结束后,诸葛亮清点人数,竟然损失了一万多人。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水陆并进”,意为水上陆上同时进兵。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先主传》中的“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北原之战,在三国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据《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最后一次北伐,从斜谷口进入曹魏雍州扶风郡一带。此时,诸葛亮发现司马懿大军主力正在向渭水一带运动,随即以一部兵力立即向渭水北岸的北原地区进发,力争抢在司马懿前面攻占这个北岸的战略要地。不料,诸葛亮的这一战术企图被一员曹魏将领一眼识破。

据《三国志•郭淮传》载,得知诸葛亮兵出斜谷口后,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立刻意识到北原将是诸葛亮争夺的目标。该传称,郭淮对司马懿及其他曹魏将领表示:“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郭淮认为,如果诸葛亮抢先渡过渭水占领北原,就可以和北部山区的叛乱势力联合起来,切断通往陇西的道路,届时雍州地区到处战火弥漫,将会对曹魏军队非常不利。因此,郭淮主张立即出兵坚持抢占北原。最终,司马懿采纳了郭淮的意见,命令郭淮立即率部前往北原固守,防止诸葛亮大军的突袭。

由于郭淮的准确预判,司马懿得知调兵遣将赶到北原。《三国志•郭淮传》载:“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诸葛亮突袭北原受挫,被迫改变部署,将主力驻扎在五丈原一带。郭淮此举的重要性不仅仅挫败了诸葛亮的攻势,同时逼迫诸葛亮放弃了经北原进入雍州地区的图谋,导致占据出现重大逆转。至此,诸葛亮大军被司马懿三面围困在五丈原地区,双方陷入僵持阶段。这也使得诸葛亮再也无法突破司马懿的防御圈,最终病逝于五丈原。郭淮的这次成功预判,足以令诸葛亮抱憾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死灰复燃的故事 死灰复燃的典故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时期,韩安国是汉景帝与梁孝王身边一个很受欢迎的人。由于受到某件事的牵连,韩安国被送进监狱,等最后的判决下来。狱吏田甲以为韩安国失势,对他非常不礼貌,常常毫不留情地羞辱他。

韩安国告诉田甲说:“你把我看成熄了火头的灰烬,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吗?”田甲得意地说:“如果会的话,我一定会撒尿浇灭它。”没过多久,韩安国无罪释放,还做了大官,故意扬言说要杀了田甲全家。田甲被吓得面如土色,只好到府上向韩安国磕头认错。韩安国不仅放了他,而且还善待了他,后来也一直为韩安国效力。成语死灰复燃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江郎才尽主人公是谁?江郎才尽典故

全文共 2111 字

+ 加入清单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朋友都好奇这个“江郎”指的到底是谁。其实“江郎”正是南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江淹,江淹从小就十分聪慧,六岁便能作诗。但到了江淹晚年,他决定罢官回家,有一天梦中江淹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写不出好的诗句,因为很多人都说他才尽了。这个故事便是“江郎才尽”的由来,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江淹,还有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确有其人,历经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传下来一百四十多首诗,但是对于后人影响更大的是其《恨赋》、《别赋》等文章,不太喜欢文学的朋友,也大多听说过《别赋》中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郎才尽这个故事在《诗品》《南史·江淹传》均有记录。但是江淹未必是才尽,更大的可能是为了避祸而已。江郎才尽应该是江淹给自己编写的一个谎话。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诗品》中的江郎才尽

钟嵘《诗品》 记载:

"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南朝钟嵘(约468-约518)和江淹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他说江淹梦到了前辈郭璞,把他的五色笔要了回去,从此江淹就写不出好的诗文了。

这个故事说江淹的文采来自于前人所授,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江淹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拟古,严羽的《沧浪诗话》特别提到:

拟古惟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独拟李都尉一首不似西汉耳。

渊明是陶渊明,康乐是谢灵运,左思就是那个写《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的人物。郭璞也不是普通人,他是游仙诗的代表人物,游仙诗开山水诗的滥觞,郭璞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

另外郭璞善于看风水,颇具传奇色彩,还是风水学的祖师爷。

据说他的墓地建在了镇江金山寺下的百花洲,老街前些年还特意去过一次,可惜什么痕迹也没有看到。

二、《南史·江淹传》中的江郎才尽

《南史·江淹传》讲了两个故事: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馀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

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南史》是由隋唐时期的李大师(570年-628年)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年代上比钟嵘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

当时的书籍传世已经不多了,估计江郎才尽的故事流传甚广,未必是从钟嵘《诗品》那里看到的。

《南史·江淹传》提到的张景阳是西晋文学家,名叫张协,他与兄张载、弟张亢,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序中将"三张"与"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并提,是当时的名士。

张景阳跟江淹要了“一匹锦”,郭璞跟江淹要了一枝“五色笔”,总之是把江淹的才气都要走了。

于是江淹“为诗绝无美句”,写不出佳句来了,当时的人称之才尽。

三、江郎为什么才尽?萧衍是什么人?

江郎才尽是一个成语故事,有一点玄幻的色彩。在今天无神论者看来,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江淹后来写不出佳作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古籍记载,江淹是在“宣城太守时罢归”时做的那个梦。做完梦后,特意跟丘迟说,我偷偷留下了“数尺既无所用”,我送给你吧。

丘迟是萧衍的亲信之人,萧衍代齐为帝建立南梁的的劝进文书均为丘迟所作。这种表态更像对梁武帝萧衍的表态。

江淹(444年-505年)经历了宋(420年-479年)、齐(479年-502年)、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三个时代。短短的几十年中,他看到了数不尽的血雨腥风。

齐高帝萧道杀刘宋皇帝建立齐朝,齐明帝萧鸾杀了侄子继位,为了保住皇位,在位期间把哥哥齐武帝的后代斩草除根。可以也仅仅在位5年。

梁武帝萧衍先后杀了齐东昏侯萧宝卷、齐和帝萧宝融,建立了梁朝。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停地杀戮之中,王侯将相跟着一批批倒下。

老年的江淹估计已经看透了这一切,早就不敢出头了。但是,跟他的文才又有什么关系呢?

梁朝代齐以前,齐永明时期有著名的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这八个人都是当时一流的文学家和诗人。

其中的萧衍篡夺了齐的天下,他就是后来的梁武帝。在萧衍继位以后,原来的诗友们自然要避让三分。

竟陵八友之一的沈约也是萧衍的心腹大臣之一,曾经有一次和梁武帝比才学,两人比赛关于“栗子”的典故的多少。二人各自分条写下,结果沈约比萧衍少了三件事。出宫后沈约说自己是故意输的,担心皇帝输不起,结果梁武帝听说后大怒,后来沈约恐惧而死。沈约时候,梁武帝不肯给他“文”的谥号,改谥号为“隐”。

结束语

隋朝的大诗人薛道衡有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据传说其引起隋炀帝嫉妒而被逼自杀。

三国时候的杨修也有因过于显露才能,引起曹操的不快,最后丢了性命。

江淹当然不是丢了什么五彩笔才写不出诗来,应该是年龄大了以后,看明白了人情世故。皇帝自己就是一个大诗人,自己又何必出风头呢?

江郎才尽应该是江淹给自己编写的一个谎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披头跣足什么意思?披头跣足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45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演义当中,赵云七进七出救出阿斗,令赵云一战成名。不过比较可惜的就是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最后选择了投井自尽。不过在正史中,这一幕是不存在的,因为糜夫人早在之前便以去世了。所以赵云的长板坡一战算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场战役,当然这种事好像经常在蜀国人身上发生。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披头跣足”就和此次事件有关,历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发生在赵云“单骑救主”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赵云和麋夫人。原文如下:

赵云便问二夫人消息。军士曰:“恰才见甘夫人披头跣足,相随一伙百姓妇女,投南而走。”云见说,也不顾军士,急纵马望南赶去……赵云听了,连忙追寻。只见一个人家,被火烧坏土墙,麋夫人抱着阿斗,坐于墙下枯井之傍啼哭。云急下马伏地而拜。夫人曰:“妾得见将军,阿斗有命矣。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血。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

云曰:“夫人受难,云之罪也。不必多言,请夫人上马。云自步行死战,保夫人透出重围。”麋夫人曰:“不可!将军岂可无马!此子全赖将军保护。妾已重伤,死何足惜!望将军速抱此子前去,勿以妾为累也。”云曰:“喊声将近,追兵已至,请夫人速速上马。”麋夫人曰:“妾身委实难去。休得两误。”乃将阿斗递与赵云曰:“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赵云三回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只不肯上马。四边喊声又起。云厉声曰:“夫人不听吾言,追军若至,为之奈何?”麋夫人乃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占据荆州,刘备仓皇南撤,结果在当阳长坂坡一带被曹军追上。在乱军当中,赵云与两位夫人和少主刘禅失散。经过一番寻找后,终于在一烧坏的土墙下找到了二人。眼看曹军迫近,麋夫人将刘禅交给赵云,自己投井而死。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披头跣足”,意为头发散乱,光着脚,比喻十分狼狈或穷困潦倒的样子。

刘备在当阳一带遭曹军痛击,损失惨重,连儿子刘禅都差点死于乱军当中,最终被赵云所救,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三国志·二主妃子传》中说:“值曹公军至,追及先主于当阳长阪,于时困逼,弃后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而《三国志·赵云传》则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从这两个记载中可以发现,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赵云保护的是甘氏和刘禅,却只字未提麋夫人。那么,历史上的麋夫人究竟是不是在长坂坡自己而亡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麋夫人早在八年前就已经离开了刘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麋夫人的记载,在《三国志》中较为零散。《三国志·麋竺传》记载:“谦卒,竺奉谦遗命,迎先主于小沛。建安元年,吕布乘先主之出拒袁术,袭下邳,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之所以摘录这段记载,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麋氏的身份是夫人,也就是正妻。下面再来看看另外一段记载。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这个“妻”是谁呢?从《麋竺传》的记载可以得知,她便是麋竺的妹妹麋氏。

麋氏最终的结局如何,很多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以为她在关羽的保护下回到了刘备身边,但真相却并非如此。按照《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关羽杀死颜良后离开曹操,重返刘备身边,并无麋夫人随行的记载。这也就意味着麋氏依然在曹操的手里,从此再无消息。这也就意味着她也就不可能出现当阳,更不可能投井而死。因此,小说中关于麋夫人之死仅仅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并非历史的真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谚语,实际上是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句话里只提到萧何,但实际上是后人根据萧何对韩信一生起落的影响,引申出这句话。

这个典故出自西汉时期的一段历史,根据《史记》的记载,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

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民间因此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悔之无及什么意思?悔之无及典故介绍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了北伐的重任,不过蜀国很多大臣并不信任他。觉得诸葛亮都没办法完成的事情,难道换成你姜维就可以办到么?所以很多大臣主张姜维放弃北伐,还是以防守为主。但是姜维深知防守只是坐以待毙,而北伐还能创造一片生机。悔之无及这个成语的背景故事就是讲述了此事,一起来看看这个典故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姜维传》注引《汉晋春秋》,时间是在蜀汉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主人公为费祎和姜维。原文如下:

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费祎对姜维说:“我们这些人对丞相诸葛亮相比,相差的太远。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更何况我们这些人呢!还不如保国治民,守住江山社稷,留下丞相建立的功业去等待有能力的人来继承。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以为打一次大仗就能决定天下胜负。那样做的话,一旦事态发展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出自费祎之口,叫做“悔之无及”,意为后悔都来不及了。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见于左丘明所撰《左传》中的“既成谋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

自诸葛亮病逝后,蜀汉的国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蒋琬辅政时期,蜀汉的国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蒋琬根据蜀汉连年征战,国力疲惫的现状,改变了诸葛亮时期主动出击的做法,在边境地区采用积极防御、伺机进攻的策略应付来自曹魏的袭击。费祎继任后,对外战略更加保守,费祎认为自己的才能远逊与诸葛亮,而诸葛亮尚且不能平定中原,可见难度之大,以自己的能力更加不宜常年出兵北伐并取得胜利。因此,费祎继续沿用了蒋琬时期所采用的防御性策略。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姜维的看法与蒋琬、费祎等人大相径庭。他始终认为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又有在凉州多年的生活经历,可以诱使羌、胡等少数民族的作为内应,拿下陇西地区易如反掌,这样一来就可以乘势夺取凉州进而出兵中原实现统一全国的梦想。故此,等到了姜维执政时期,他先后发动了九次北伐,不但劳而无功,反倒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国力,最终也导致了蜀汉帝国的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回族古尔邦节由来 回族古尔邦节的叫法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回族古尔邦节由来与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向真主安拉献祭自己儿子的故事有关,安拉被易卜拉欣的忠诚所打动,用羊代替了易卜拉欣儿子的献祭,后来“献祭节”被流传下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古尔邦节。

回族古尔邦节由来

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的重大节日,我国回族人也过此节,而回族古尔邦节的由来与穆斯林所过的古尔邦节一样,与一个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献祭自己儿子的事迹有关,易卜拉欣的忠诚打动了真正安拉,最后用羊代替了儿子的献祭,所以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献牲节”。

回族古尔邦节的叫法

古尔邦节的“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我国宁夏南部山区等地的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两肋插刀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7 字

+ 加入清单

隋朝末年,秦琼在山东的县衙当差,后奉命缉拿境内“响马”。而秦琼的一些朋友就是做劫富救贫的“响马”,秦琼为搭救朋友,就先派人暗中通知被缉捕的朋友躲避。

在衙门的抓捕途中,秦琼故意带领众捕快走岔道,以此来保护“响马”朋友。后来,秦琼因抓捕行动失败遭到牵连,还险些丧命,因那些“响马”朋友奋力抢救,才能得以活命。

渐渐地这个故事就演化成了“两肋插刀”,表示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大雨滂沱什么意思?大雨滂沱典故介绍

全文共 1307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离开曹操,打算寻找刘备。一日大雨滂沱,关羽等人来到一庄院借宿,庄内主人名叫郭常。据说郭常是医生,他得知对方是关羽后,立马摆上羊酒相待。结果到了晚间,郭常的儿子却带人偷马,结果双方爆发了冲突,此后郭常向关羽求情。关羽看在老人招待的份上,就饶了他儿子一命。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大雨滂沱”,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样的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发生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关羽、孙乾和郭常。原文如下:

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行装尽湿。遥望山冈边有一所庄院,关公引着车仗,到彼借宿。庄内一老人出迎。关公具言来意……郭常陪关公、孙乾于草堂饮酒。一边烘焙行李,一边喂养马匹。至黄昏时候,忽见一少年,引数人入庄,径上草堂。郭常唤曰:“吾儿来拜将军。”因谓关公曰:“此愚男也。”关公问何来。常曰:“射猎方回。”少年见过关公,即下堂去了。

常流泪言曰:“老夫耕读传家,止生此子,不务本业,惟以游猎为事。是家门不幸也!”关公曰:“方今乱世,若武艺精熟,亦可以取功名,何云不幸?”常曰:“他若肯习武艺,便是有志之人。今专务游荡,无所不为:老夫所以忧耳!”关公亦为叹息。至更深,郭常辞出。关公与孙乾方欲就寝,忽闻后院马嘶人叫。关公急唤从人,却都不应,乃与孙乾提剑往视之。只见郭常之子倒在地上叫唤,从人正与庄客厮打。公问其故。从人曰:“此人来盗赤兔马,被马踢倒。我等闻叫唤之声,起来巡看,庄客们反来厮闹。”公怒曰:“鼠贼焉敢盗吾马!”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挂印封金,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途中因大雨在一位名叫郭常的人家休息。随之郭常之子竟然带着几位庄客在夜间盗马。结果郭常之子被赤兔马踢倒在地,所带庄客与关羽的从人厮打在一起。关羽正待发作,郭常赶到求情,关羽放过了其子。谁知等关羽离开郭常家继续赶路时,郭常之子又领着落草的黄巾余部裴元绍前来抢马。幸好裴元绍久闻关羽大名,下马谢罪,这个小插曲终于结束。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关羽途中遭遇的大雨天气,叫做“大雨滂沱”,意为雨下得很大。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篇章。但看过史料的人也非常清楚,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并非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关羽传》载,当关羽斩杀颜良后,便离开官渡前线前往河北与留别重逢。曹操得知此事后,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也正因为如此,关羽一路上非常顺利,并未遭到沿途曹军将士的追击,其间自然也并非出现小说中所言的过关斩将之事。

与关羽过关斩将的故事一样,郭常之子盗马的情节自然也是小说家虚构的。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以宏大的战争场面及敌我双方之间的斗智最为出色,而像郭常之子盗马这样的小插曲在书中非常罕见。那么,这个小插曲的出现究竟是何含义呢?清人毛宗岗在此回的夹评中提到:“人情多爱独子,而妇人之情,又每怜不肖之子。则此子之不肖,未必非怜爱酿成之也。”这个解读非常有趣,毛宗岗的这番话简而言之就一句话:溺爱必出不孝子。故此,郭常之子才会作出这种胆大包天、不知死活的事情。不知各位读者对于这个解读是否赞同,欢迎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3092 字

+ 加入清单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一句著名谚语,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但你知道这句话的典故出处是怎样的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意思是不把自己放入险境,就难以获得成功。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在职31年总共收复了西域50多个国家,威震远域也成为了东汉的头号功臣之一。下面就为大家仔细介绍下这句谚语的典故,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你知道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源自何人何事?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不仅如西汉的张骞一样,再次打通了中国通往西方的道路;而且,还在西域镇守了三十余年,使得西域诸国皆臣服于汉朝。班超的这些功绩,不但让他名垂青史,也被后世广为赞颂。重温班超出使西域的这段历史,除了能够了解班超如何建功西域外,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启示:国弱无外交,使弱交不成。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其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也都是名垂青史的人。因为《汉书》虽然署名班固撰写,但实际是经过班彪、班固、班昭以及同乡马续四人之手而成书的。班超曾与其兄班固同为兰台令史(兰台令史六人,为俸禄百石的官职,掌管图书、奏章及各类文书)。后因受别人的牵连而免官。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以代理司马的官职,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征匈奴时,率军直击伊吾(新疆东北部),在蒲类海(匈奴海名)的激战中,斩杀匈奴甚多,并得胜而还。窦固认为班超能力超群,便上奏了朝廷。朝廷便派班超和从事官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刚到鄯善国(今新疆若羌附近)时,鄯善王接待班超一行礼节周备,后来忽然变得疏远怠慢起来。班超看出了其中的蹊跷,便对随员说:“你们有没有觉得鄯善王的礼节差多了,这是在有意疏远我们。”随员说:“胡人在礼节上没有什么章程,在接人待物上也没有长性,忽冷忽热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班超说:“不对!肯定是北匈奴的使者来了,鄯善王正在犹豫,不知道归从谁为好。聪明的人应该看到事情的萌芽前状况,何况现在的情况己经很明显了。”于是,班超唤来为汉使服务的胡人侍者,连诈带唬地说:“匈奴使者己经来了几天了,他们现在住在哪里?”胡人果然被吓唬住了,惊惶失措地说:“己经来了三天,住在离这里三十里的地方。”班超把这些胡人侍者全都关了起来。随后,悉数集合随行吏士三十六人一起喝酒,酒正喝得酣畅时,班超为了激怒这些随行人员,站起来说:“诸位和我都远离故土深入绝域,现在北匈奴使者才到几日,鄯善王就开始礼数俱废怠慢我们。如果鄯善王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我们的尸骨将永远留在这里被豺狼吃掉。大家说该怎么办?”随行吏士都说:“如今我们处在危亡的境地,生死都听从司马的。”班超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此成语流传至后世)。现在的办法是,只有利用夜晚火攻匈奴人。这样,他们不知道我们来了多少人,必然会惊恐万分,我们则可以趁乱全部消灭他们。消灭了匈奴人,鄯善王就会被吓破胆,我们就可以建立功勋了。”随行人员说:“这事还应该和从事郭恂商量一下。”班超非常生气地说:“吉凶就取决于今日,郭从事是个文官,听到此事一定会惊恐,万一泄露了这个计划,就是死了也不能成名,这不是壮士所为。”众人齐声应答“好!”遂按班超的计谋实施。

初更时分,班超率领全部吏士直奔匈奴人营房。天遂人愿,当晚刮起了大风,班超命令十人拿着鼓,藏在匈奴人营舍后面,并相约说:“看见大火燃起,你们立即擂鼓,并大声呐喊。”其余的人都手执兵器和弓弩,埋伏在营门两边。班超顺风点火,火借风势,一时火光冲天,营房前后都在擂鼓呐喊,匈奴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个个惊慌失措。班超亲手格杀了三个匈奴人,吏兵们斩杀了匈奴使者和随从三十多人,剩下约一百人都被烧死。第二天回来,班超才将此事告诉郭恂。郭从事大惊,脸都变了色。班超知道他的意思,既怕担责,又想分功。班超把手一举说:“从事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行动,但还是有功的,班超不会独占功劳。”郭恂这才高兴起来。

班超召来鄯善王,“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首示之,一国震怖。”(见《后汉书.班超传》、《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一个召字,说明是把鄯善王叫来,而不是请来,更不是去拜见。鄯善王来后,班超把匈奴使者的首级拿给他看,鄯善全国大为震惊。班超趁势向他们宣示汉朝的威德,令他们不要再和北匈奴来往。鄯善王向班超叩头表示:“愿意归汉,从此决无二心。”并把儿子交给班超,作为归顺汉朝的人质。班超回来报告窦固,窦固大为欣喜,立即向朝廷上报了班超的功劳,并请求朝廷另外更换使者出使西域。汉明帝接报后说:“班超这样的官员,为何不派遣?还需要另外更换吗?现在就升班超为军司马,令其再继前功。”

班超遂以军司马的身份再次被任命为出使西域的使节。这次出使的地方是于阗国(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包括今和田、墨玉、于田等县市),奉车都尉窦固想给班超增加随行的兵力,而班超却只愿带原来的三十六名随员,他说:“于阗国不但大,而且遥远,如果带领几百人去,对增加实力并没有什么好处,万一遭遇不测,人多反而是累赘。”此时,于阗国在西域南道上正处于旺盛时期,而且该国还有匈奴派遣的使臣监护。班超来到于阗国后,国王广德对汉使的礼节很是简慢,根本没把班超一行人当回事。该国的民俗信巫术,巫师说:“现在天神发怒了。天神说,为何要投向汉朝?汉朝来的使者有黑嘴的黄马,赶快取来祭祀我。”于是,国王广德就派国相私来比前去汉使处要马。班超早己暗中知道了这件事,就答应了私来比,但提出要巫师来取马。不一会,这个不知死活的巫师还真来了,班超立即将巫师捉住斩首,并将私来比鞭打了数百下。然后,将巫师的首级给广德送去,并对他进行了遣责。国王广德本来就知道班超在鄯善杀过匈奴使者,这一下更是大为惶恐,立即下令杀掉监护于阗国的匈奴使者,并且向汉朝投降。班超重赏了于阗王以下的诸臣,以此来安抚他们。由是,西域各国的国王纷纷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作为人质,以示归顺。至此,西域与大汉断绝了六十五年的交往又得以恢复。

班超之所以能在这两次外交行动中,以惊人的特殊手段建立奇功,一是依仗东汉初期的强盛国力以及汉军对西域形成的泰山压卵之势,二是凭着自己能够审时度势和临危不乱的高超处事能力。这恰恰也印证了一个“国弱无外交,使弱交不成”的道理。

其后,班超一直在西域活动。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汉朝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府,朝廷封班超为西域都护。永元七年(公元95年),朝廷下旨,称赞班超不但越过了葱岭,还到达了县度(古山名,今新疆塔什库尔干西南四百里)。前后二十二年,使西域诸国无不臣服汉朝,就连遥远的外邦也能与汉朝和睦相处。为了表彰为汉朝建立奇功的的班超,皇帝封班超为定远侯,食邑千户。

从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至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班超前后在西域待了三十余年,经历了三朝皇帝,但始终没有回过故乡。永元十四年,年老思乡的班超给皇帝上书,希望能活着进入玉门关。他的妹妹班昭,也向皇帝写了言辞恳切,希望让年迈的二哥,在有生之年能回到故乡的请求信。汉和帝被感动了,下旨召班超还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九月便因病去世了。时年七十一岁。

班超在回朝前,与继任的都护任尚交接时,任尚曾经问计于班超,班超说:“你的性格比较严厉和急躁,这是要注意的。水太清了没有大鱼,政策太严厉了就难以得到下级的拥护,凡事应删繁就简,宽容小过失,总领大纲就行了。”班超走后,任尚对亲信说:“我以为班超一定有什么奇谋妙计,今日听他所言,只是很平常的言论而己。”对班超的忠告不以为然的任尚,由于处事失当,不久便致边境失和,战衅再起。

由此可见,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对人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育精养神什么意思?育精养神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96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关于曹睿的历史评价,正面和负面都比较多,主要还是因为曹睿太好女色,而且大肆兴建宫殿,有些奢侈浪费。好在曹睿还是有些许才华的,没让曹家江山毁在他这一代,不过曹睿对于朝中大臣的猜忌实在太严重了,就连自家宗亲都不信。如果曹睿能像曹丕那么开放,说不定后来曹氏政权也不会被司马懿给篡夺。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育精养神”,就和曹睿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是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高柔传》,时间是在魏明帝太和年间,主人公是高柔。原文如下:

后大兴殿舍,百姓劳役;广采众女,充盈后宫;后宫皇子连夭,继嗣未育。柔上疏曰:“……昔轩辕以二十五子,传祚弥远;周室以姬国四十,历年滋多。陛下聪达,穷理尽性,而顷皇子连多夭逝,熊罴之祥又未感应。群下之心,莫不悒戚。周礼,天子后妃以下百二十人,嫔嫱之仪,既以盛矣。窃闻后庭之数,或复过之,圣嗣不昌,殆能由此。臣愚以为可妙简淑媛,以备内官之数,其余尽遣还家。且以育精养神,专静为宝。如此,则螽斯之徵,可庶而致矣。”帝报曰:“知卿忠允,乃心王室,辄克昌言;他复以闻。”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后来魏明帝曹睿大肆兴建宫殿馆舍,老百姓服役非常劳苦。曹睿还到处挑选美女进入后宫,皇宫里的皇子却接连早死,连继承大位的太子人选都没有。高柔上奏说:“过去轩辕因为有二十五个儿子,国脉传承才非常久远;周王室有姬姓国四十个,经历的年代更为长久。陛下聪颖明达,穷理尽性,但不久前皇子们接连夭折,又没有再诞下龙子的迹象,群臣心中都感到非常悲伤。

按照《周礼》的规定,天子后妃、嫔嫱的人数最多一百二十人,数目已经很多了。臣私下听说陛下后宫的人数已经远远超出这个数目。后嗣不昌盛,原因可能就出在这里。臣认为可以挑选一些贤淑的女子,完备后宫的人数,其余的可以全部遣送回家。况且使身心得到滋补或休息,以增进体力保持健康最为可贵。如果能做到这样,子孙兴旺完全可以实现。”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高柔口中的“育精养神”,意为使身心得到滋补或休息,以增进体力保持健康。这也是由高柔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在曹魏皇帝当中,曹睿可谓是天分最高、成就最大的一位。在他的统治下,曹魏国力蒸蒸日上。不过,正当壮年的曹睿也有两个致命的缺陷:好大喜功、贪恋美色。对此,曹魏不少大臣提出过劝谏。作为曹操时期的老臣,高柔的劝谏更为直接。

高柔认为之所以曹睿的儿子纷纷夭折,主要是因为曹睿后宫人数太多,曹睿为此整天沉浸于美色当中,导致身体日渐虚弱,生下的儿子先天不良,纷纷夭折。按照现代优生优育学的观点来看,高柔的说法很有科学依据。整天沉迷于女色,身体被掏空,精子质量下降,生下的孩子体质太差,因此才会早年夭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思妇病母什么意思?思妇病母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46 字

+ 加入清单

思妇病母的意思思念自己的妻子,却用母亲生病当做理由,比喻为撒谎而找的借口。不过古人似乎也有些太严格了,为什么连思念妻子这样的事都不能很正常的表达出来呢。主要还是因为“孝”这个字的分量太重,古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爹妈放弃自己的一切,百善孝为先,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重品质。那这次就为大家讲讲思妇病母背后的故事,背景实在三国时期,到底是谁思念自己的妻子却还要编制一个谎言呢?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梁习传》注引《魏略•苛吏传》,时间是在曹魏皇帝曹芳主政的正始年间,主人公名叫王思。原文如下:

(王)思与薛悌、郤嘉俱从征起,官位略等。三人中,悌差挟儒术,所在名为间省。嘉与思事行相似。文帝诏曰:“薛悌驳吏,王思、郤嘉纯吏也,各赐关内侯,以报其勤。”思为人虽烦碎,而晓练文书,敬贤礼士,倾意形势,亦以是显名。正始中,为大司农,年老目瞑,瞋怒无度,下吏嗷然不知何据。性少信,时有吏父病笃,近在外舍,自白求假。思疑其不实,发怒曰:“世有思妇病母者,岂此谓乎!”遂不与假。吏父明日死,思无恨意。其为刻薄类如此。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王思与薛悌、郤嘉一样,都是被征召做官,官位也大致相当。在这三人中,薛悌精通儒学,而他做官的地方则是个无关紧要的地区。郤嘉和王思二人的行事作风更为相似。魏文帝曹丕曾经下诏说:“薛悌是个不纯的官吏,而王思、郤嘉二人则是纯良的官吏,都封为关内侯,作为他们辛勤工作的奖赏。”

王思为人性情急躁、琐碎,但精通文书,敬重有才之士,对他们以礼相待,同时对时局较为关注,因此在当时非常有名气。正始年间,王思担任大司农一职,因年纪太大而眼睛昏花,经常无端生气、发怒,他的下属们有时候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为什么大喊大叫。当时,有一名官吏的父亲病重,且住在距离官署不远的驿馆中。官吏据实禀报,想向王思告假以便照顾父亲。不料王思却怀疑该官吏是在撒谎,生气地表示:“不少人因为思念自己的媳妇而谎称母亲生病,说的不就是你这种人吗?!”于是不给官吏假期。到了第二天,官吏的父亲病逝,王思竟然没有一点悔恨之意,他为人刻薄的程度可见一斑。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王思口中的“思妇病母”,意为想老婆却以母亲生病为借口,比喻为了达到不正当的目的而撒谎找借口。这也是由王思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王思,济阴人氏,早年加入曹魏集团,曾受到曹操和曹丕父子的赏识,担任过刺史、尚书仆射、大司农这样的要职。不过,此人不仅性格古怪,且不近人情。本文所提到的“思妇病母”便是其中的一例。故此,鱼豢在王思列入苛吏。遇上这样的上司,下属也真够倒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卧旗息鼓什么意思?卧旗息鼓典故出处介绍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空城计算是诸葛亮的成名之计了,也被当作是司马懿忌惮诸葛亮的证明,毕竟一座空城便把司马懿十万大军给吓走,比赤壁之战时还要夸张。但在正史中并没有发生空城计这件事,当时司马懿和诸葛亮根本就不在一个地方,但空城计实在太过经典,所以一直都被后人传颂。这次要为大家讲的成语卧旗息鼓,背景故事也是出自空城计,诸葛亮能吓走司马懿的关键你们都知道吗?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是西晋时期金城人郭冲讲述的一个有关诸葛亮的事迹。原文如下: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诸葛亮屯兵阳平,派遣魏延等人率部向东下,自己只留下一万多人守城。司马懿率领二十万大军抵御诸葛亮,与魏延等人错过,却直接来到了距离阳平只有六十里的地方。侦察兵报告说,诸葛亮在阳平的军队很少。此时,诸葛亮也知道了司马懿的大军正在向阳平逼近,很快将兵临城下,于是想离开阳平前往魏延军队,可惜此时与魏延所部距离太远,又无法及时让魏延回军增援阳平。阳平将士无不大惊失色,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此时,只有诸葛亮镇定自若,他下令放倒军旗,停敲战鼓,任何人不得随意走出营帐。又下令打开四门,派人清扫街道。司马懿一向认为诸葛亮处事谨慎,现在却故意摆出示弱的样子,便怀疑他有伏兵,于是率军向北上山,没有向阳平发动攻击。等到了第二天吃饭之时,诸葛亮拍着手对部下大笑道:“司马懿必定认为我故意表现出胆怯是因为怀疑我设下了伏兵,所以才上山逃跑了。”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上文记载中的“卧旗息鼓”,意为放倒军旗,停敲战鼓。这也是由郭冲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后来“空城计”的原型。不过,虽说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但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虚构情节,理由也非常简单。据《三国志》及《晋书》等史料记载,此时的司马懿尚在荆州任职,根本没有来到西北,诸葛亮面对的对手是曹真和张郃。因此,这个所谓的“空城计”其实是郭冲自己臆想出来的事情,在历史上并未发生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