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历史世界古代史知识点总结【精彩20篇】

浏览

171

文章

171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汉谟拉比法典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老师提供下面的复习资料学习。

汉谟拉比法典

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

①法典规定了奴隶主对平民和奴隶所享有的特权;

②法典规定了奴隶可以买卖、抵债,使奴隶买卖合法化;

③在法典中,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

④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⑤法典保护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

上面对汉谟拉比法典知识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老师提供的复习资料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复习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拯救戈登

全文共 2606 字

+ 加入清单

戈登临行前非常明白自己的任务--组织埃及公职人员撤离苏丹。到达开罗以后,戈登会见了软禁于此的苏丹豪强佐拜尔,两人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虽然这个苏丹最大的奴隶贩子曾经是戈登的死敌,而且和戈登有杀子之仇(佐拜尔之子苏莱曼兵败以后被戈登的副手处决),但通过这次谈话,他开始坚信佐拜尔代表着苏丹的未来。此时戈登心中充满了对苏丹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将自己的任务抛到九霄云外。

戈登乘船沿尼罗河而上前往喀土穆期间,发的电报象雪片一样飞到英国驻埃及公使巴林爵士(SirEvelynBaring)的桌上。在这些电报中,戈登向巴林坦白自己解决苏丹危机的打算:佐拜尔将作为副总督到喀土穆来协助他,以佐拜尔在苏丹的号召力分化瓦解马赫迪阵营。由於苏丹政府和佐拜尔都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戈登认为英国应该派遣军队"粉碎"马赫迪运动。未来的苏丹应该由苏丹人佐拜尔领导,而英国在幕后指挥,如同阿富汗一样。正在此时,马赫迪军队攻占了苏丹红海岸边的苏阿金港(Suakin),威胁到英国的红海航线。驻埃英军立刻派出格兰姆将军(SirGeraldGraham)率部反攻苏阿金港,并两次击败马赫迪军队。戈登认为这支部队应该立刻乘胜前进,一举剿灭马赫迪运动。

英国政府非常干脆地拒绝了戈登的建议。佐拜尔是苏丹最大的奴隶贩子,出於道义原则英国政府不可能支持这样一个人物。格兰姆将军的部队在收复苏阿金港以后,立刻撤回埃及。不久英国放弃苏丹的计划公布于众,持观望态度的苏丹各部落首领对英国彻底绝望,全部投靠马赫迪。戈登于1884年2月18日抵达喀土穆,仅仅一个月以后,马赫迪军队就完成对喀土穆的包围。戈登只在合围之前将城中的妇孺抢运到埃及。巴林3月24日发电给外交部长格兰维尔,认为撤离苏丹的计划已经流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戈登和他的助手安全撤出喀土穆城。

戈登被困喀土穆的消息很快传到英国,立刻引起公众极大的关注。4月,通往喀土穆的电报线被切断,戈登和外界的联系中断。最先为戈登的安危担忧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她于3月25日打电报给国防大臣哈廷顿爵士(LordHartington):"这真是骇人,戈登将军面临危险,你一定要解救他……你肩负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维多利亚女王的电报代表了当时的公众情绪,英国各大报纸充斥着讨论戈登安危的社论和读者来信,戈登的朋友们设立了一个援助基金,认捐者踊跃。5月初,公众的担忧达到顶点,社会各界召开集会,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两个月前,英国政府很快屈从于舆论压力,起用戈登总督苏丹,但现在内阁却出奇的固执。政府一反常态地顶住了舆论的压力,拒不发兵。显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左右苏丹政策,使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方针,完全不顾民意。这股力量来自英国首相格拉斯通。

75岁的格拉斯通正处於一生事业的顶峰。格拉斯通曾经是保守党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后来逐渐蜕变,成为自由党的顶梁柱。此时的格拉斯通寂寞无敌,他的政坛对手如保守党领袖迪斯雷利(BenjaminDisraeli)都已经死去,他享受全体国民的景仰,被英国媒体敬畏地称作"伟大的老人"。如果抛开格拉斯通的城府和机心,我们会发现他具有和戈登一样单纯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1879年大选时,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通的竞选主张之一就是不走帝国主义道路。执政以后,格拉斯通在许多场合表示"埃及应该由埃及人治理",反对英国接管埃及事务。起初格拉斯通非常勉强地同意起用戈登。戈登一到苏丹,英国的苏丹政策就开始偏移,逐渐向征服苏丹和吞并埃及的方向滑行。格拉斯通痛下决心,一定要悬崖勒马。在英国公众的眼里,出兵苏丹的结果不外乎使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得救,但格拉斯通却看到了"旷日持久的战乱,成千上万的牺牲,军事占领的残暴,和对一个民族的奴役。"

1884年5月,反对党在议会提案敦促政府发兵救援戈登。他们认为,戈登的命运和大英帝国的名声紧密相联。格拉斯通这样反诘:"出兵苏丹,是对一个争取自由的民族的征服战争……他们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是正义的。"格拉斯通表示,如果戈登的确处境危险,则政府责无旁贷应该出兵救援。但事实上喀土穆虽然陆路断绝,水道依然畅通,戈登随时可以乘汽船撤出喀土穆。戈登陷于险地完全是自觉自愿的。

戈登发给巴林的最后几封电报证实了格拉斯通的判断。戈登告诉巴林,既然英国政府拒绝出兵苏丹或派佐拜尔来协助他,他认为自己可以根据形势自作主张。"你们最终会被迫前来消灭马赫迪,"戈登认为如果政府一意孤行,将会蒙受"洗雪不掉的耻辱"。戈登的电报被各大报纸刊登,而格拉斯通是在一个乡间俱乐部看报纸时读到这些话的。在场的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格拉斯通拿起报纸,眼光立刻停留在戈登的电报上。读着读着,脸开始变得僵硬和苍白,他的眼里开始喷射出怒火,好像要将报纸点着--他这种神情只有在议会辩论中勃然大怒时我才见过--仿佛戈登的言语灼伤了他的灵魂,激起怒火万丈。他面色惨白、一言不发,在那里呆坐了几分钟,然后起身离去,那天再也没有露面。"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戈登试图将武装干涉苏丹的政策强加于英国政府。戈登认为只要能够在喀土穆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他就可以迫使英国政府出兵消灭马赫迪。洞悉戈登心理的格拉斯通象一头被激怒的雄狮。戈登以自己的生命要挟政府,不仅是在蔑视他的治国理念,更是在挑战他的个人权威。格拉斯通横下一条心,不理会媒体的指责和声讨,坚决拒绝出兵。喀土穆被包围以后,整整四个月英国政府对戈登的困境无动于衷。事到如今只有一个人能够打破这个僵局,那就是国防大臣哈廷顿爵士。

哈廷顿是自由党内的二号人物,他代表的贵族势力,是自由党的政治基石。哈廷顿为人朴实诚恳,公正无私,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典范。自从维多利亚女王嘱咐他尽力挽救戈登以后,哈廷顿一直在内阁强烈主张出兵。但哈廷顿是一个毫无心机的人,不但理解力迟钝,而且行动缓慢。他被格拉斯通的闪烁其辞所迷惑,一直没有领会其真正意图。6月初的时候,哈廷顿还打电报给外交大臣格兰维尔,询问政府打算何时出兵。格拉斯通的想法昭然若揭以后,哈廷顿又等待了近两个月,才迈出关键的一步。7月30日,哈廷顿告诉格拉斯通,如果政府不立刻出兵,他将辞职。格拉斯通明白哈廷顿的份量,他的辞职就意味着政府的垮台。8月5日,格拉斯通终於同意出兵苏丹,议会很快批下30万英镑的军费。26日,沃斯利被任命为苏丹远征军统帅。9月9日,沃斯利到达埃及,开始准备向苏丹进军。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古代两河流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认真学习,对于古代河流域、希腊、和中国的传说的共同特点,我们做下面的复习。

古代两河流

古代两河流域、希腊、和中国的传说有什么共同特点:

①从传说反映的时间来看,大致都是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②从内容来看,多是英雄人物的故事,反映了早期民众的英雄史观倾向;

③从历史资料的形式来看,都属于口述资料;

④从它们的意义或价值来看,传说故事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上面对古代两河流域、希腊、和中国的传说的共同特点做了四个方面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很好的掌握,并做好迎接考试的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至今仍在进行。起源国:美国。

2、主要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3、成就: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它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在数据和信息的交流中进入信息化社会。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出现重大突破,核心是基因工程,目前克隆技术引人注目。

4、特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5、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6、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评价:"科学技术是一柄双仞剑",新的技术在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和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全球化趋势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1、原因:⑴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主流。⑵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2、特征: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3、表现:⑴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⑵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⑶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例子: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海尔公司成为跨国公司。

5、影响(作用):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仞剑。⑴有利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能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⑵不利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大。因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又有弊。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

6、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关系的复杂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各国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由于又相互依存,因而在面临严峻挑战时,会通过对话与合作,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7、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A、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限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兴利除弊;B、要重视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内部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速发展;C、在维护国家基本权益的前提下,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开发市场、公平贸易,提升自身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8、中国是怎样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的?A、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限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兴利除弊;B、重视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内部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速发展;C、在维护国家基本权益的前提下,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开发市场、公平贸易,提升自身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9、随着经济全球化,人类面临哪些问题: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人口增长的控制;太空、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毒品、艾滋病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

10、解决问题的对策: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第一,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二,协调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第三,增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各国之间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11、在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国际联盟诞生记

全文共 1327 字

+ 加入清单

2月11日,离威尔逊回国还有三天,国联事务委员会开了一整天的会。

法国提出了建立一支国联军队的修正案,威尔逊说这"既不合规也不实际"。会议在没有做出决议的情况下休会。第二天,塞西尔冷冷地指出了法国人面临的窘境:

"法国人是在向美国人叫板,顺带也在针对英国,告诉这两国法国不接受眼前的礼物,是因为东西还不够好。他直截了当地警告法国人,如果国联建立不起来,那剩下的方案只能是英美结盟"。

布儒瓦让步了,但他还是要做一下无望的挣扎。一个月后,他提出建议,称国联还是要有自己的军事参谋团。

他小心翼翼地说,参谋团可以向国联提供信息,谋划方案,这样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国联不至于措手不及。

威尔逊大发雷霆。他后来告诉自己的医生格雷森:"法国代表简直不可理喻,一遍一遍地重申那些已经讨论烂了的、不能更改的事情。"

布儒瓦也很不满,他告诉普恩加来说,威尔逊是个独裁者,万万不可相信。"他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威望。"

到了2月13日,第一份草案已经就绪了。威尔逊很高兴,因为这一天是他的吉日,而且草案总共有26条内容,也就是两个"13"(13是威尔逊的幸运数字)。

国联大体上成型了:

这是一个所有成员国参加的大会,有一位秘书长,还有一个五巨头勉强占多数的执行委员会(由于美国后来没能加入国联,所以这一条并不成立)。

国联没有自己的军队,也没有强制仲裁权或裁军权。不过公约也指出,国联所有成员国都有义务尊重彼此的独立和领土。

由于大国担心小国可能会联合起来投票否决它们,所以还加了一个条款,规定国联的大多数决议必须得到一致通过才能作数。

后来人们把国联的无用都归咎于这一条。

德国现在被排除在国联之外。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异常坚决,它的盟友准备让步。

实际上,威尔逊支持把德国看成一个需要改正错误的有罪国家。"从道德上说,世人有权力要求德国裁军,这个国家应该交到有思想的一代人手中。"

这样一来,德国就处在一个非常古怪的地位上,既要同意《凡尔赛和约》里建立国联的条款,但它自己又无法成为其中的一员。英国和美国后来都认为,这是极不公平的。

《凡尔赛和约》也体现了人道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的一些要求。它做出了一项保证,即国联将考虑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法庭。

它还加入了若干条款,反对非法贩运军火,反对奴役行径,支持国际红十字会扩大影响力。

它还建立了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LabourOrganization),为工作条件设定国际标准。这是中产阶级改革人士、左翼政党以及工会期盼已久的东西("八小时工作制"是这些人的主要口号)

2月14日,威尔逊在巴黎和会的一次全体会议上递交了国联公约草案。国联事务委员会成员十分自豪,他们拿出了一份既能实际操作又能鼓舞人心的文件。

"战争带来了许多可怕的事情,"威尔逊总结道,"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非常美好的事情。"他于当晚离开巴黎返回美国,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出席和会的主要任务。

不过公约本身还未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法国人还是想在里面加入一些有关军事的内容,日本人之前警告称要加入一条涉及种族平等的条款。

该条款有很大争议,有关德国前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的托管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决定了美国美洲政策的门罗主义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编辑推荐:国际联盟诞生记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俄国革命的先驱——12月党人

全文共 2026 字

+ 加入清单

1818年9月的一天,在彼得堡皇家近卫军营地,几名年轻的军官在上尉雷列耶夫的房间里正低声而热烈地议论着什么。这时,从外面走进一个高大而英俊的青年人,房间里的人一见他进来,马上一起欢呼:"你终于回来,我们正谈论着呢!"看来,他们彼此都很熟。

进来的人姓恰达耶夫,也是一名近卫军军官,他刚从法国旅行回来。

"你们谈论些什么?"恰达耶夫问。

"那还有什么?当然是你和你的法国之行。怎么样?你带回些什么?"年轻的军官们迫不及待地问。

"我带回了你们最需要的东西,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著作,凡是我能弄到的都带回来了,他们的著作在法国是禁书。贵族们每天都在担心哪一天会再来一次革命,所以他们禁止出版这些人的书。"

"伏尔泰在《老实人》中不是说过吗,要紧的是耕种自己的园地。这话说得真精彩,我们要做的,不就是耕种俄国这块土地吗?俄国需要的是象法国那样的革命!"雷列耶夫激动地说。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宣传,俄国到处都是黑暗、愚昧、落后,我们要象法国人那样搞思想启蒙。所以,在俄国出版伏尔泰等人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雷列耶夫说。

"我认为,在俄国,我们要先推翻沙皇,消灭野蛮的农奴制。你们还记得普希金的《自由颂》吗?"一名军官说。"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

专制的暴君和魔王,

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

你的覆灭,你子孙的死亡。"

有诗人气质的雷列耶夫和几名军官一齐大声背诵普希金《自由颂》的最后一节。普希金和这些人是亲密的朋友,对于普希金的诗,他们都非常喜欢,也非常熟悉。

"说到普希金,他的勇气我们都比不上,虽然还不到20岁,诗写得却非常有力量。有自由思想的青年人都会喜欢他的诗。我去法国之前,他为我送行,还送我一首诗,你们看吧,看最后一节,写得多么好!"恰达耶夫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本子递给雷列耶夫。

雷列耶夫一看,诗的题目是《致恰达耶夫》最后一节写道:

"朋友,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晨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太好了!"

"真棒!"

"好极了!"

年轻的军官们激动地纷纷称赞。他们是一些有头脑的贵族青年,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他们追击拿破仑的法军,一直打到巴黎。在那里,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看到了大革命给法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由、民主、平等这些字眼,让这些年轻人热血沸腾。是啊,英国、法国都发生了革命,日益强大起来,而俄国呢,还是落后反动的专制农奴制。他们决心改变这种黑暗现实。

恰达耶夫,雷列耶夫是年轻军官们的领袖,他们成立了秘密的革命团体和小组,在俄国各地从事宣传鼓动工作,等待时机,准备先在彼得堡发动一次起义。

转眼1825年底。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了。他没有子女,谁来继位呢?俄国枢密院大臣和大主教最后决定由沙皇的二弟康斯坦丁继承皇位。于是,他们派信使去迎接远在华沙的康斯坦丁回国。

但是,康斯坦丁从华沙写信回来,表示自己不愿当沙皇,声明放弃继承权。

这时,沙皇的三弟尼古拉趁机写信给二哥康斯坦丁,表示自己想当沙皇。康斯坦丁马上同意了。于是,枢密院通告全国臣民,决定在12月14日举行正式的登基仪式。

12月14日清晨,全副武装的3000多名近卫军突然开进彼得堡的元老院广场,围绕着彼得大帝的铜像排成一个战斗的方阵,领头的军官正是雷列耶夫,恰达耶夫等人。

"打倒专制暴君沙皇!"

"制定宪法!"

"要求民主!"

"要求自由!"

"废除农奴制!"

近卫军突然高呼口号,洪亮的口号声惊醒了彼得堡市民,他们兴奋地打开窗子,注视着近卫军官兵,为他们呐喊助威。口号声传到了皇宫,正在试穿登基新衣的尼古拉大为惊恐,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时候会有人反对他。他恼羞成怒,大声吼道:"马上集合军队,消灭这群叛党!"

"是"。

"是"。

大臣和将军们急忙出了皇宫去调集军队。一队骑兵向起义者冲去,他们高举雪亮的马刀,气势汹汹,"砰!""砰!"突然一阵枪响,沙皇的骑兵纷纷落马,后边的又冲上来,起义者还以密集的射击,沙皇的人马自相践踏,混乱一片。

勇敢的起义者鼓舞了广大的市民。中午时分,彼得堡的穷苦工人、手工业者、贫民纷纷涌向广场,用砖头瓦块袭击政府军。起义的队伍迅速扩大了。

这时,彼得堡城外的炮兵开了进来,尼古拉命令大炮对准广场袭击。一颗颗炮弹在广场中央爆炸,起义的人群很挤,不一会儿广场上就血流成河,起义队伍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出广场。沙皇的骑兵又猛冲过来,雷列耶夫指挥士兵顽强抵抗,但因寡不敌众,起义队伍很快溃散了。恰达耶夫和雷列耶夫被沙皇抓住,关进监狱。

半个月以后,即在12月29日,俄国南部的乌春兰士兵发动起义,结果也被残酷镇压下去。

因为彼得堡和乌克兰起义正好是在俄历12月,他们又是相同组织发起的,所以历史书上把领导这次起义的成员称为"12月党人"。

起义失败之后,12月党人的五位领袖雷列耶夫,恰达耶夫等人被绞死,100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600多人受到牵连被判刑。

12月党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英勇无畏反抗暴政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的俄国革命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主要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电力、石油的利用)

3.领先于世界的国家:美国和德国

4.主要发明:

(1)新电器:灯泡(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动机等。

(2)新机器:内燃机(卡尔·本茨发明)、电动机。

(3)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发明),飞机(美国莱特兄弟发明)。

5.影响:

(1)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2)政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3)外交(国际关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烈,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西方文明之源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西方文明之源

以“西方文明之源”为题介绍了古代希腊和罗马奴隶制文明的基本概况。标题点出了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西方文明之源。包括两个子目:一是雅典城邦的繁荣;二是罗马共和国的兴亡。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奴隶劳动普遍使用,中小奴隶主数量增多。中小奴隶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扩大政治权力。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顺应了这一趋势和要求,他改革政治,扩大了奴隶主民主,从而使雅典的奴隶主统治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把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在这种高度发达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统治下,雅典的奴隶制经济也达到高度繁荣,文化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罗马由共和国发展为帝国的原因是社会危机严重,奴隶主贵族要求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彼得一世1672~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俄国沙皇,史称彼得大帝,统帅。1682年与其兄伊凡五世并立为沙皇,由其姊索菲亚·阿列克谢耶夫娜摄政。1689年推翻索菲亚掌握实权。1696年伊凡五世病死后,彼得独掌政权。1697年随同俄国使团化名出国,考察西欧,先后在荷兰、英国等国学习造炮、造船和航海。1698年仓促回国,镇压禁卫军宫廷政变。随后效法西欧发达国家,在国内实行全面改革。彼得一世自1699年始,在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正规陆军、海军,至1709年军事改革基本完成。重视发展军事工业,以减少对进口武器的依赖。以普列奥布拉任斯克团和谢苗诺沃团为新建正规军骨干。实行新兵役制,以扩充兵源。开办军事学校,延聘外国军事专家。规定贵族子弟必须由军事学校毕业和从士兵循序晋升。注意破格提拔人才。设立陆军院和海军院,以统一指挥。实行军衔制。设置勋章奖章制度。还亲自参与制订陆军条令(1716)和海军条令(1720)。他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政策,重点是夺取出海口,K.马克思称之为“世界性侵略体制”。1695~1696年远征土耳其附庸克里木□国,取得顿河出海口亚速;1700~1721年进行针对北欧强国瑞典的北方战争,打败瑞典军队,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俄国遂跃居欧洲强国之列。战后被枢密院尊为“大帝”。1722~1723年进行对波斯战争,兼并里海西岸和南岸一带。彼得一世被称为俄国军事史上民族学派的奠基人。他强调战略进攻,主张到敌人土地上去找敌人。必要时也采取战略防御,实行诱敌深入,以“小战”消耗劲敌,在有利条件下才进行决战。强调从实战出发练兵。善于总结失败教训,在作战指挥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灵活运用战术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美国经济的发展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原因

1.战时积累的大量工业生产需求;

2.有效的经济措施;

3.战后对外的经济扩张: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3)马歇尔计划开拓欧洲市场;

(4)第四点原则开拓第三世界国家市场。

4.新的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

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

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了沙皇****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人类的形成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

人类(human):人的总称。人类是地球出现最高级动物与智慧的结晶,目前处于所有物种统治者的地位。

人也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

人:“能制造精致的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有丰富的思维能力,有判断跟实际情况没有冲突和跟实际情况有冲突的能力,有呵护、爱护地球的能力,有创造能力和控制修复能力”。“进化论”认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200万年前起源于东非。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复杂的抽象思维、语言、自我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直立的身体构造使得人类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动,这让富有智慧的人类得以掌握远超出其它任何物种的工具使用能力,并最终发展出强大的劳动能力和创造性。

四大人种:亚洲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非洲人种(黑种人)、大洋洲人种(棕种人)。

人种的形成

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人类在距今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世界上的人类可分为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种族无优劣。

此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在人类进化史上,直立行走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人戈登传奇之临危受命

全文共 2246 字

+ 加入清单

1880年爆发的苏丹马赫迪运动,在很多方面都酷似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运动领袖马赫迪和洪秀全一样,以宗教改革者的身份领导人民起义,最后建立王权统治。

马赫迪原名阿赫麦德(MahommedAhmed),1844年生于苏丹一个木匠家庭,16岁成为伊斯兰教的苦行僧(Dervish)。阿赫麦德成年以后在苏丹各地漫游传教,渐渐得到苏丹底层贫民的拥戴。1881年,阿赫麦德公开称自己是马赫迪(Mahdi,真主的使者),抨击埃及政府派来的土耳其官员不读古兰经、饮酒、压迫其他穆斯林等等罪行,号召苏丹人发动圣战,驱逐土耳其人,取得民族独立。

马赫迪属於瓦哈比教派(Wahhabism),这个教派由十八世纪阿拉伯人瓦哈比(Muhammadibn-Abd-al-Wahab)首创。瓦哈比教派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一个重要派别,主张古兰经是所有教义的唯一来源,摈弃骄傲、嫉妒、忽视日常祈祷等罪过,而追求谦逊、温顺、坚忍、节欲、朝圣等美德。需要指出的是瓦哈比教派是当今沙特阿拉伯的国教,也是本拉登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义,近两年很多学者把本拉登和马赫迪相提并论。和本拉登一样,马赫迪的理想是伊斯兰教统一世界,他公开宣称,苏丹解放以后,他将征服埃及,然后是麦加和耶路撒冷,最后是全世界。被征服的异教徒要么归依真主,要么引颈就戮。马赫迪运动和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非常相似,依照古兰经制定严刑峻法,比如盗窃者剁去手足,禁止饮酒、鼓掌、恶语、跳舞、淫乱、阅读禁书、穿着鲜艳等等。

马赫迪运动吸引了大批苏丹贫民,以及一些企图投机的地方豪强和奴隶贩子,这些人在马赫迪的默许下继续他们的奴隶贸易。很多苏丹部落首领仍然持观望态度,期望英国政府有所行动。马赫迪信徒们身穿粗制棉布做成的白袍,以长矛、弯刀为武器,组成一支充满宗教狂热的军队。埃及政府在以后的两年间派遣了三支西式装备的远征军前来征讨,都被消灭。每一次胜利都使马赫迪的队伍壮大一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个身材高大,肩膀宽阔的苦行僧就是安拉派来的救世主。

正当苏丹马赫迪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埃及也爆发了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暴动。一个名叫阿拉比(AhmedArabi)的埃及军官发动兵变,企图驱逐土耳其苏丹任命的埃及政府,建立埃及民族政权。腐败的埃及政府不堪一击,关键时刻英国派遣沃斯利将军(LordWolseley,也就是当年参与火烧圆明园的沃斯利中校)率军于1882年9月进入开罗,镇压了阿拉比暴动,扶持埃及政府复辟。苏伊士运河和红海航线对大英帝国战略意义重大,英国决不能容忍埃及被一个桀骜不驯的民族政权控制。不过海外驻军开销巨大,英国政府并不打算在埃及久留,一旦埃及傀儡们能够控制局面以后就离开。但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让英国欲罢不能,英军在埃及一驻就是74年,直到1956年才全部撤出。

埃及政府刚刚渡过危机,就着手解决苏丹问题。他们任命英国人希克斯(WilliamHicks)为远征军司令,由他率领一万刚刚兵变过的埃及部队,前去镇压马赫迪运动。结果希克斯远征军在苏丹科尔多凡地区(Kordofan)遭到四万马赫迪军队的伏击,全军覆灭。消息传来,英国政府开始正视苏丹马赫迪运动。首相格拉斯通领导的自由党内阁介入埃及事务已经相当勉强,而苏丹对英国并没有任何战略价值。英国内阁经过讨论,决定要求埃及放弃苏丹。然而这个决议实行起来难度相当大,因为在苏丹有数万埃及军政官员和他们的家属,散布在沿尼罗河的据点内,而马赫迪军队兵势正盛,已经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

英国媒体对苏丹问题异常关注,帝国主义势力控制的报纸煽风点火,大肆丑化马赫迪运动,要求政府出兵消灭这个邪恶而危险的组织。拥护执政党的报纸则担心撤退计划因为缺乏领导而流产,导致人道主义灾难。无论哪一派的媒体,都认为苏丹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物,而苏丹前任总督戈登是当仁不让的最佳人选。

戈登自从三年多以前离开苏丹以后,在世界各地奔波,1880年夏天的中国之行以后,戈登前往南非,负责处理棘手的土著事务。戈登无论在哪里,都不改其直言无讳的风格,他曾公开批评英国的爱尔兰政策,支持爱尔兰的自治运动,并因此得罪了英国政府。1882年戈登晋升少将。离开南非以后,戈登有一年多的时间处於赋闲状态,他於是前往巴勒斯坦,沉浸于圣经的历史研究,写了两千多页手稿。1883年底,戈登接到比利时国王的公函,请他出任刚果总督。戈登接受了邀请,返回英国为非洲之行做准备。

戈登于1884年1月回到英国,意外地发现自己又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各大媒体异口同声地为起用戈登造势。没几天,戈登的老朋友沃斯利就代表国防部和他会晤,请求他再次出任苏丹总督。这是英国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丧失判断力的一个典型例子。戈登是一个斗士,一个冒险家,一个理想主义者,以桀骜不驯、宁折不弯著称,而英国政府交给他的任务却是屈辱的撤离。没有人比戈登更不适合这项工作了。

这个意外的任命使戈登胸中熄灭已久的热情之火又开始熊熊燃烧。近几年的怀才不遇,使戈登相当郁闷。现在他的价值终於得到了应得的认可,而苏丹将是他建立丰功伟绩的地方。面见外交部长格兰维尔(LordGranville)几个小时以后,戈登就在副手斯图亚特上校(ColonelStewart)的陪同下,来到伦敦车站,格兰维尔已经为他们买好了前往南安普顿港的车票。戈登上车以后,沃斯利匆匆赶来,从车窗塞给他一个皮包,里面是几个朋友凑的两百英镑路费。火车在汽笛声中渐渐驶离站台,戈登从车窗向送行的亲朋好友挥手道别,就此一去不复返。

编辑推荐:英国人戈登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马歇尔的升迁史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过十五年少尉的马歇尔先后晋升为正式上尉、临时中校与临时上校,并跟随美国远征军司令潘兴前往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潘兴任命为自己的副官。

一时间,马歇尔似乎前程灿烂。但麦克阿瑟的出现,成了马歇尔升迁的障碍。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马歇尔的老首长阿瑟·麦克阿瑟的儿子,而且还是他在利文沃思堡步骑兵学校的同学。但这两层关系并没有使他俩亲近起来,有显赫家庭背景的麦克阿瑟骄傲自负,根本瞧不起官卑职低的马歇尔。虽然在军校时麦克阿瑟的成绩不如马歇尔,但晋升却快得多。马歇尔还是正式上尉和临时上校时,麦克阿瑟已经是正式上校和临时准将。

战争结束后,马歇尔随军胜利返美。回国后,马歇尔临时上校的军衔被取消了,改领少校军衔。对于在军队中已干了十八年的马歇尔来说,少校军衔太低了,特别是对比麦克阿瑟,就更令人沮丧了。他和麦克阿瑟几乎同岁,又是同时参军,在同一场战争中干得同样出色,但马歇尔只是少校,而麦克阿瑟已经升为令人向往的正式准将,跻身于高级军官之列了。后来,马歇尔在中校的位置上一呆又是十几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他仍然是一名中校,而麦克阿瑟在1930年就担任了堂堂的美国陆军参谋长,成为陆军的最高长官。

然而马歇尔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他舍不得离开陆军,不愿意放弃对闪耀的将星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由于自己的对头占据了有权势的职位而变得有点渺茫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努力,不管还要遭到什么样的不公正对待,他都要继续干下去。

麦克阿瑟在美国陆军参谋长任上一直干到1935年。其间马歇尔的晋升一再遇到他的阻挠和刁难。马歇尔知道,只要麦克阿瑟还当陆军参谋长,自己就终生与将军军衔无缘。但他仍不灰心。他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再耐心等待一两年,华盛顿的形势会好起来的。”果然,麦克阿瑟被派往菲律宾,不可能再挡马歇尔的道了。1936年8月24日,马歇尔终于戴上渴望已久的准将军衔。此时,他已经五十五岁。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他还需要九年的时间去获得领章上的第二颗星。他自己也想不到,他后来的晋升会如此迅速。

1938年,马歇尔被提升为陆军副参谋长。两个月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马歇尔出任陆军参谋长,领临时上将和永久少将军衔。而麦克阿瑟倒成了他手下的一个战区司令。

马歇尔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最终修成正果。

如果马歇尔在与麦克阿瑟比荣誉和地位的时候就妄自菲薄,放弃追求,他会有日后的辉煌吗?长跑是耐力和素质的比赛,有足够的耐力和良好的素质,便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叶卡杰琳娜二世

全文共 1612 字

+ 加入清单

1744年,一个年仅15岁的德国姑娘来到了俄国宫廷。她名叫索菲亚,是德国一个亲王的女儿。索菲亚不会说俄语,更不懂俄国的规矩。但是她聪明伶俐,又机智又好学,很快就学会了俄语,研究了俄国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她善于察言观色,讨人欢心,所以,宫廷里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她。

那么,德国的公主为什么来到俄国宫廷呢?这事还要从彼得大帝说起。

彼得打败了瑞典,夺取了波罗地海沿岸广大地区后,企图获得整个海域的控制权。当时,波罗地海沿岸最大的国家是德国,彼得就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德国的一个亲王。彼得死后,许多人争夺皇位,最后他的小女儿当上了沙皇。可是这个女沙皇没有儿子,就去德国把姐姐的儿子领来做自己的儿子,取名彼得三世。彼得三世到俄国来时,也把未婚妻带来了,她就是索菲亚。因为彼得大帝的姐姐也叫索菲亚,所以就给她取了一个俄国名字--叶卡杰琳娜

1761年底,女沙皇死了,彼得三世即位。彼得三世采取了许多改善下层人民生活的措施,遭到了大地主和大贵族的反对,野心勃勃的女沙皇就想趁这个有利的机会,发动一次宫廷政变,自己当皇帝。

她把自己的两个情人找来商议对策,他们姓奥尔洛夫,是亲兄弟,都是皇家近卫军军官。

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叶卡杰琳娜问:"近卫军里有什么问题吗?"

"皇后陛下不用担心,我们近卫军一定效忠您。"奥尔洛夫兄弟回答。

"那就好,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陛下,这事儿恐怕没外国人支持不行。"

"英国人?奥地利人?还是普鲁士人?我想都没问题,你们把他们的大使都给我找来。"

过了两天,各国大使来见叶卡杰琳娜,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叶卡杰琳娜又获得了几个欧洲大国的支持。

1762年6月28日,她发动了宫廷政变,秘密处死了彼得三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在俄国历史上,叶卡杰琳娜是个非常反动的皇帝。她一上台就企图加强封建农奴制的专制制度。她扩大贵族特权,把许多土地,连同居住在上面的农民都赏赐给贵族。在她统治时期,贵族所有的农奴数占全国农民数的一半以上。

她还赐给贵族可以任意放逐农奴去服苦役的权力,而农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控告贵族地主。农奴常常像牲口一样在市场被买卖。出卖农奴的广告同出卖骡马、狗的广告的一起登在官方的报纸上。

叶卡杰琳娜非常虚伪、荒淫、残忍。她一面嘲笑启蒙学派的演说,一面又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信,说她准备把他们的主张作为对政策的箴言。她总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开明君主",她居然写信告诉伏尔泰,俄国农民生活富裕,每天都能吃鸡。而实际上,俄国农民只能吃粗黑面包。

1775年,叶卡杰琳娜二世残酷地镇压了普加乔夫农民起义,把他戴上脚镣手铐装在木笼里运到莫斯科,然后把普加乔夫砍头、肢解、焚尸。

叶卡杰琳娜二世还频频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疯狂地扩张俄国的领土。她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攫取了波兰62%的领土,灭亡了波兰共和国,在那里建立了血腥的殖民统治。她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夺得了黑海沿岸的大片土地,使俄国船队能顺利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实现了彼得大帝都没能实现的梦想。

在亚洲,叶卡杰琳娜通过修筑军事堡垒,蚕食高加索,侵入中亚北部的哈萨克草原。到18世纪八80年代,俄国完全占领了西伯利亚北部,获得了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俄国还从亚洲东北部越过太平洋,占领了阿拉斯加,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一块俄国殖民地。

叶卡杰琳娜二世还是革命的不共戴天的敌人。她咒骂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为"法兰西瘟疫",发誓要予以"剿灭"。她派俄国海军到北海去封锁法国,"制止革命。"叶卡杰琳娜又出资600卢布支持普鲁士、奥地利干涉法国革命。

1796年8月,叶卡杰琳娜二世病入膏盲。垂死之际,她还在狂叫:"假如我能活到200岁,欧洲全部就会落到俄国脚下。我要建立一个包括六个都城的大帝国,它包括彼得堡、柏林、维也纳、巴黎、君士坦丁堡、阿拉斯特罕。把我的孙子取名为亚历山大吧,我希望他像古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大俄罗斯帝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世界语系简介

全文共 2355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人们一般把世界的语言划分为九大语系

1)汉藏语系,

2)印欧语系,

3)阿尔泰语系,

4)闪-含语系,

5)乌拉尔语系,

6)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7)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

8)南亚语系,

9)达罗毗荼语系。

此外,还有非洲和美洲的一些语言和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

主要的世界七大语系,介绍:

19世纪,欧洲的比较学派研究了世界上近一百种语言,发现有些语言的某些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有对应关系,有些相似之处,他们便把这些语文归为一类,称为同族语言;由于有的族与族之间又有些对应关系,又归在一起,称为同系语言,这就是所谓语言间的谱系关系。现在,世界上主要的语系有七大类:

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下分印度、伊朗、日耳曼、拉丁、斯拉夫、波罗的海等语族。印度语族包括梵语、印地语、巴利语等。伊朗语族包括波斯语、阿富汗语等。日耳曼语族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主要语言。拉丁语族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斯拉夫语族有俄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波罗的海语族包括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

汉藏语系下分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克伦语、壮语、苗语、瑶语等。

阿尔泰语系下分西阿尔泰语族、东阿尔泰语族。前者包括突阙诸语言以及前苏联境内的楚瓦什语,后者包括蒙古语以及前苏联境内的埃文基语。

闪含语系又称亚非语系。下分闪语族和含语族。前者包括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等,后者包括古埃及语、豪萨语等。

德拉维达语系又称达罗毗荼语系。印度南部的语言都属于这一语系,包括比哈尔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马拉亚兰语等。

高加索语系这一语系的语言分布在高加索一带,主要的语言有格鲁吉亚语、车臣语等。

乌拉尔语系下分芬兰语族和乌戈尔语族。前者包括芬兰语、爱沙尼亚语等,后者包括匈牙利语、曼西语等。

此外还有一些语系,如非洲的尼日尔—刚果语系、沙里—尼罗语系、科依散语系,美洲的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以及一些印第安语系,大洋洲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密克罗尼西亚语系。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有些语言,从谱系上看,不属于任何语系,如日语、朝鲜语等,就是独立的语言。

在近两个世纪里,各国学者把全世界形形色色的语言分成各种语系如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非罗一亚细亚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等等,但还有一些语言至今系属不明,如分布于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与西班牙接壤地区的巴斯克语、古代两河流域使用的苏美尔语等。那么,这些不同的语言和语系是怎样起源的呢?说同一语系语言的居民共同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同语系及其居民之间是否在远古彼此就有联系呢?全世界数十亿人所说的成千上万种语言是否有一个共同起源呢?这些问题在过去是无法准确回答的,也曾被视为科学的"禁区"。但是近20多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和考古学、语言学的进展,我们终于看到了解开这些"世纪之谜"的希望的曙光。这是各门科学相互渗透,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不断进步的结果。

印度语族(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吉卜赛语等等)

伊朗语族(波斯语、库尔德语、阿富汗语等等)

斯拉夫语族(俄语、塞尔维亚语、波兰语、捷克语、保加利亚语等等)

亚美尼亚语族(以亚美尼亚语为主)

波罗的语族(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等等)

日耳曼语族(德语、丹麦语、瑞典语、荷兰语、英语等等)

拉丁(罗曼)语族(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罗马尼亚语等等)

希腊语族(以希腊语为主)

克尔特语族(以爱尔兰语为主)

阿尔巴尼亚语族(以阿尔巴尼亚语为主)

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这个语系以中国为中心,略向西南辐射,讲话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地理分布上较为集中。下分四个语族,即汉语族、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

阿尔泰语系。以现在中、俄、哈、蒙交界的阿尔泰山为中心,广泛分布于亚洲腹部的荒漠和草原地区。下分三个语族,即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满语族。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朝鲜语、日本语的主要成份,属于这个语系。

闪含语系。分布于西亚北非地区,分为两个语族,即西亚的闪语族、北非的含语族。

班图语系。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整个黑非洲地区,拥有数千种语言,大部分是部族语言。代表性语言是斯瓦希利语。

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大洋洲各国。中国台湾岛的高山族语言,即属于南岛语系。

其他的语系还有达罗毗图语系(印度半岛南部)、南亚语系(中南半岛南部)、芬兰-乌戈尔语系(主要在芬兰和匈牙利)、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高加索山脉一带),分布地区较狭小,对世界交往的影响力有限。

还有人这样分的世界23语系

语系有共同来源的一些语言的总称。同来源的语言叫做亲属语言,语言谱系分类就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与语言的亲属关系和历史结合起来,分成语系,语族和语支。语系分类法对了解语言,民族关系非常重要,所以在文化地理学中,都采用语系分类法划分语言和民族。据法国科学院推定世界有语言2796种,国际辅助语言协会估计为2500种。在地理学研究中,通常把语言做为划分民族的重要基础。战后有将语系进一步详细划分的倾向。有的学者将世界划分成23个语系,将原有八大语系进一步细划,如将原来的闪含语系分成闪语系与含语系两种;汉藏语系中又划出南亚语系;增添了许多原来设有包括的语系,如苏丹语系,班图语系,印第安语系等。目前的23语系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闪语系,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芬兰语系,乌戈尔语系,萨莫底语系(俄罗斯北极地区),突厥语系,蒙古语系,通古斯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安达曼语系,南亚语系,马来、玻利尼亚语系,澳大利亚语系,巴布亚语系,苏丹语系,班图语系,古非洲语系,古亚洲语系,诺依达语系,印第安语系,属性不明的语系(曰语、朝鲜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昔日的辉煌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1.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4000年代末,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这种文字既有_语义符号__,又有_语音符号__。稍晚一点的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属于真正的文字。

2.史诗在古代文明中是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书。包括两部分:《伊利亚特》、《奥德赛》

3.最能代表古希腊文学成就的是悲剧。著名悲剧家有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4.《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

5.古代著名的建筑有希腊的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建筑)、阿拉伯麦加清真寺(特点:圆顶、尖塔和精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人”的发现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1.爆发的根本原因: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或商品经济的发展。

2.首先开展的国家、范围:意大利,后蔓延到整个西欧地区。

3.核心思想(思潮):人文主义(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4.性质(实质):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是创新而不是复古。)

5.代表人物、国别、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意大利,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文艺复兴的先驱)

达o芬奇:意大利,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英国,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上述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

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1.英国的宪章运动(1836-1848年)

(1)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2)中心内容: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际管理。

(3)评价: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马克思主义诞生

(1)诞生时间、标志:时间:1848年;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意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3.巴黎公社(1871年)

(1)成立:1871年,人民选举产生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性质)--巴黎公社。

(2)结果:1871年5月21日-28日"五月流血周",巴黎公社失败。

(3)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4)《国际歌》:词:欧仁·鲍狄埃曲:狄盖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