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火德公宗祠(优秀20篇)

浏览

264

文章

644

官坊上官氏宗祠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官坊上官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官坊上官氏宗祠位于清流县赖坊乡官坊村,年代为清。

简介:清嘉庆年间(1796—1820)建,由宗周公祠、阳崇公祠、书塾三组建筑组成。宗周公祠、阳崇公祠均坐西北朝东南,由前埕、门楼、正厅等组成;砖雕门楼,四柱三间三楼牌楼式;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2013年,官坊上官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周边各外延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天堂程氏宗祠古戏台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天堂程氏宗祠戏台为桂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天堂程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桂阳县桥市乡天堂村,年代为清乾隆四十年,类别为古建筑。

2017年4月12日,天堂程氏宗祠古戏台被公布为桂阳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宗祠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米处。

天堂村:天堂村(tiantang Cun) 天堂村位于桥市乡西部,东与本乡友好村相邻,南与本乡珠溪村接界,西与欧阳海镇毗邻,北与本乡枫树村接壤。辖天堂、石龙头、干旱头、雷家冲、横头冲、混札岭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318户1260人。 村域经济主要产业为蔬菜、水果。工农业总产值1.01亿元,人均纯收入0.71万元;工业以农产品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磻溪村汪氏宗祠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磻溪村汪氏宗祠

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点:景德镇市浮梁县

时代:清

汪氏宗祠始建于同治十一年光绪元年告竣。宗祠属典型的徽派建筑,座北朝南,气势恢宏。宗祠宽18米,深66米,总占地而积1188平方米,整栋建筑为三进,由前院、大门、戏台、过厅、正厅和后殿组成。一进宗祠前院一对硕大的石鼓旗杆石十分耀眼,一鼓足有一吨重。宗祠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内部抬梁穿斗式构架闱以高墙,中进过厅青石板铺就,正厅的川梁,金柱硕大,6根金柱围粗4尺有余,祠高14米,梁上精雕戏史人物,并配以祥云,彩色图案,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相坎嵌,配以象、狮、如意等木雕,绘以朱红、飞金,人物栩栩如生,戏台、后殿“如意拱斗”、“镂空化雕”,颇富变化,四周牌匾林立,一派雄伟富丽之势。就建筑形式、规模和独特的建筑地点而言,有浮北第一祠之称。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30米。建设控制高度:6.3米。面积:8122.91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公淤丰氏宗祠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公淤丰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公淤丰氏宗祠座落在公淤村北端村口,座东朝西,丰氏祠堂。共三进,三开间,进间设天井。硬山顶双坡顶,阴阳合瓦,有屋面板。第一进原有戏台,三进梁、牛腿等皆有雕刻。一、二进,三、五架梁及卷棚上宽柱用材大。第三进有搂,且地面高出二进。砖砌墙,三合土地面,鼓形、方形石柱础,墙内茅岗糊泥隔墙一层。有砖砌门楼,三楼四柱,砖檐翘角,上有墨书“褒忠流芳”四字,有简单壁画,麻石门框。根据建筑风格及宗谱记载,该建筑为清代乾隆辛卯年建,建筑年代相对确切,雕刻精美,保存较好,历史久远,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大溪边乡:开化县辖乡。1950年设大溪边乡,1956年更名胜利乡,1958年建村头公社大溪边管理区,1961年建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1.8公里。面积40.2平方公里,人口0.8万。底(本)大(桥头)公路过境。辖东山、大溪边、阳坑、阳坑口、坎上、墩上、墩下、大坞口、上安、月岭、柴塘、公淤1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茶叶。盛产蚕茧、柑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青白江陈氏宗祠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青白江陈氏宗祠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原叫做“旭高祠”,始建于清乾隆时期(1741年),距今已270多年。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呈长方形平面布局,面阔45米,深60米。解放后的“旭高祠”,长期作为国家中药材仓库用途。2005年,经重修后基本恢复了旧式模样,并更名为“陈氏宗祠”,于2006年11月正式挂匾。2007年6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陈氏宗祠不但成为成都地区陈氏祭祀先祖、宗亲联谊聚会的场所,同时也将成为研究“湖广填四川”历史事件的重要基地。

据《青白江区志》记载:“清康熙十年后,陈氏举族二百余家,计二千余人,自漳州府南靖县永溪来四川金堂,聚居今城厢及祥福、景峰、玉虹和绣水各乡。”陈氏是一个大家望族,古金堂县历来有着“陈半县”之说,有着“族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居同数百载,天下无双”的说法。在这两百多年的光阴里,陈氏家族涌现了多位才人:例如,清代四川文史学家陈一沺、学者及诗人陈一津、名宦陈时江、女诗人陈友琴等。陈家人“为弘扬祖德,睦族敬宗,德化乡里,同时亦作族中议事之地”,于是,便在城厢镇修建了这座三进式家族祠堂“旭高祠”。

保护范围:现占地范围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龚氏宗祠梁牌楼及浣纱记石雕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龚氏宗祠牌楼及浣纱记石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饶县应家乡龚氏宗祠两牌楼及石刻浣纱记位于应家乡安坑村,在龚氏宗祠后门西侧两块各长3.2米、宽1.7米的大青石板上,刻有昆腔传统剧目《浣纱记》。据《龚氏宗谱》记载,该石刻刻于明末。石雕共刻有人物240个、战马18匹、纨扇10对、案桌10张,还有刀、枪、剑等道具,刻工严谨,造型生动,神形兼备。经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该石刻是研究中国戏剧历史和戏剧表演艺术极其珍贵的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保存价值。

安坑村:安坑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杉洋李氏宗祠

全文共 1064 字

+ 加入清单

杉洋李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杉洋李氏宗祠是座古今贤杰众文物内涵丰富,保护完好的祠堂。它坐落在古田县杉洋镇西南凤林山麓下,始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如图),是古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杉洋李氏宗祠枕西北面东南,祠后层峦叠翠,祠前秀水回漩。祠为宫殿式建筑,三座透后,高阔敞亮,宏伟壮观,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三向围以风火墙,前为檐牙风雨墙。祠埕立有32副旗杆碣,埕右下方竖着7根高7米的圆形或方形的石柱,酷似华表,为历代科试登第碑刻者所献,至今保护完好,堪称一绝。

祠正门两侧石鼓一对,大门上有匾额“李氏宗祠”。门联“爼豆千秋垂庙貌,簪缨万世仰宗风”乃民国福建省省长兼督军李厚基撰书。

祠为木结构,歇山顶。祠面檐牙风雨墙,皆为泥塑花鸟草木装饰。进入祠门,是走廊和天井,走廊横槛雕梁画栋,两侧油柱漆户;天井培植盆花,左有百年丹桂,右有丛生腊梅;中有功名石。回首则见“尚书事”金字直匾。

举步前座,左右两侧分别是宋元两代古碑石两块,左是宋绍定四年(1231年)立的“李氏祠堂记”碑刻,右为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立的“李氏重建祠堂记”碑刻。由于年代久远,碑石风化剥蚀,碑面字迹难以辨认。

移步中座,“状元及第“鎏金直匾悬于正中,顶为工艺精湛、风格别致的藻井。梁间悬有“科名登第”、“文臣武职”、“清廉官宦”等牌匾。正中墙前是入闽始祖李诲及夫人彩塑,左右神龛供奉历代列祖灵牌。两庑设“像贤”、“名宦”、“褒功”、“节孝”四堂,祀其香位,纪其功劭。

后座大柱皆为覆竹楹联,名家撰书,其中朱熹墨迹尤多,如壁上的“忠、孝、廉、节”,条幅墨宝:“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道出了朱子在伪学禁起在此创办书院的愉悦心境。三柱楹联,其中第二柱联句“柱史编经传道德,天潢著望绍簪缨”,记载了杉洋李氏宗祖的功德。杉洋李氏始祖为唐代状元李诲,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为避黄巢起义,先迁浙江处州龙泉桥下村。次年李诲与兄李话家入闽,择古田杉洋定居,迄今已有1000余年,传40余代,子孙繁衍遍及闽省,支分浙广及港台。世代人旺族兴,人才辈出。一世祖李诲宦居唐福建观察使;四世祖李灞授闽国大丞相、录尚书事之职;五世祖李晓、李托分别为闽国兵部尚书,闽国刑部郎中;七世祖李倚、十二世祖李文广均为宋朝通议大夫,二十七世祖李夔隆为清霸州都督、居庸关总兵。近代有民国海军将领李世甲等,当代的专家、学者、博士层出不穷,青岛国家海洋研究院院长李向金,留美数学博士李松鹰,化学博士李超忠,理工博士李执中等颇有建树,不愧为杉洋李氏的杰出子孙。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功武村廖氏宗祠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功武村廖氏宗祠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廖氏宗祠座落在龙门县龙华镇功武村。建于清末,平面为四进院落式布局,坐东南向西北。面宽19.6米、总进深52.3米。正门前面为广场,广场前砌长方形的照壁,照壁前有一口池塘。占地面积共1400平方米。

头门门额置“廖氏宗祠”字,楷书阳刻。两侧封火山墙,硬山顶,龙船式脊塑有人物花草、鳌鱼塑雕,还有檐口置绿色的瓷质狮子。门内正中设一木隔屏风。柱梁间刻有姜太公访功吉、八仙闹海、穆桂英挂帅以及花木浮雕,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地面铺设红色方砖(边长均为37厘米)。两侧设套间。

二进中间是一座四柱歇山顶香亭。亭内铺红色灰地面,用线界成方砖样,地面十分光滑。亭顶瓦脊塑麒麟、花鸟灰塑。亭旁种有花木,颇有意趣。左右为廊。

三进为正堂,面阔、进深各三间。沿两旁通道可步入四进,中为祖堂,左、右设房。通道有横门。三、四进均为硬山屋顶,瓦脊上置有狮子、鳌鱼。地铺红方砖。

功武村:功武村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华镇功武村,为清代建筑。建筑群包括五宅、古码头、正街、廖氏宗祠等。现存古民居房屋上千间,院落10余座,其中五宅第和廖氏宗祠的梁架、木雕、灰塑水磨青砖墙体及正街店铺的曲尺柜台,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2002年7 月17日被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五宅坐北向南,建筑占地面积约9200平方米,以进士第、碉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张氏宗祠及长生桥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张氏宗祠及长生桥为歙县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宗祠及长生桥位于森村乡绍村,时代为清。

张氏宗祠及长生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村村:绍村村:地处天目山脉白际山系石耳山北麓,2010年11月由原绍村村与逢村村两村合并,村部设在原绍村村部所在地。绍村村现辖有20个村民组,621户、2331人。绍村村位于森村乡西北部,东南方与森村、渔岸村接壤,西南与王村镇为邻,西部与雄村镇交界,北与坑口乡毗连,敬绍公路穿村而过。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207亩,耕地面积1283亩,茶园面积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同里庞氏宗祠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里庞氏宗祠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同里庞氏宗祠位于吴江区同里镇,年代为1924年。

庞氏宗祠在同里镇珍珠塔景区内,原大门在船舫浜,后门临街面河。

庞氏先世由吴江庞山分支大光乡,清初始卜居同里。族人庞庆麟系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自任上倦退,斥资兴建庞氏宗祠。民国十九年(1930),庞元润将宗祠从同里下乡移迁于此。

解放前夕,地下党领导的农民自卫工作队,曾驻扎在庞氏宗祠内,作据点监视同里的地方反动武装,直至同里区人民政府成立,该支农民自卫武装奉命编组为区大队,才从庞氏宗祠撤离。

解放后,宗祠改粮库屯谷之处。2003年后,成为珍珠塔景点的一部分。

祠堂前后四进,依次是墙门、穿堂、享堂、寝堂,共四十余间,建筑面积871.64平方米,占地2357平方米,是同里镇最大的祠堂。

享堂面宽12.23米,进深12.14米,高7.82米,庞氏宗族供奉祖宗牌位和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同里庞氏宗祠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广安蒋氏宗祠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广安蒋氏宗祠为广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安蒋氏崇义祠堂:老祠堂者,谓之今崇义蒋氏的“先贤祠也。

该祠迫溯当始建于明中(约1300-1500 年)时期。木结构的四排三间瓦房,宽阔1.2 丈许。檐柱下的一双雄狮。虎觇对面的山间隐约处。窗花木雕炫丽精美,板壁高到7米,预防野启虫鼠的侵扰。四扇邓开的雕花馁空花窗大门开启,气派大方。纯系明初的建筑风格。修耸后的整座屋宇既古朴又庄重严肃,一见便知是久经风霜的过来人,殊不知他是在明末清初的四川兵祸天灾的旷日持久中,受尽煎熬,眼见主人殁于怀中,七沟八梁人烟绝,自己又被疯长的膝蔓杂树缠绕,树木荫被遮龠吞没千杂草乱林中偷生。全凭修行(檩柱粗壮结实,四周阴阳沟宽深) 有“术”方数百年“金身不败”。幸遇我宗人脉在“奉旨入川垦植”中,开荒砍伐出了这不化的古屋,遂定为蒋氏祠堂,掐指于今已600 岁矣。

经十七脉族人在2012 年的抢修,老词焕发出了昔日的光辉,恭迎蒋氏列祖列宗归位受祀。现在为广安区文物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西洋港徐氏宗祠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西洋港徐氏宗祠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西洋港徐氏宗祠位于海曙区古林镇西洋港村仓门自然村,清末建筑,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由门楼两厢及大殿组成,门楼为位于院墙正中,为一道夸雕石库门,大殿为单檐硬山顶高平房,面宽五间,明间梁架四柱十檩,前施卷棚顶,后为双步,次间用中柱,六柱落地,后为单步,设双廊,梢间用柱八根,穿斗式结构,天井两侧施厢房,单檐楼房,面宽二间,进深二柱六檩。

徐氏宗祠布局规整,牛腿、雀替月梁等木雕精美,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2014年7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十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信息来源:海曙区文管所

古林镇:古林,又名黄古林,是闻名中外的草席之乡,也是鄞州历史上四大重镇之一。古林镇座落于甬江、姚江、奉化江上游,东与宁波市区接壤,南邻宁波栎社机场,杭甬高速公路和鄞县大道穿境而过,境内的段梅公路横贯东西,水网纵横交叉,为典型的江南水乡。1986年1月,古林乡改名为古林镇。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原古林、布政、蜃蛟三乡镇合并建立新的古林镇。目前,全镇行政区域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下河庙汪氏宗祠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下河庙汪氏宗祠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宗祠

位于郧西县马安镇下河庙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一进带厢房天井院式。通宽14.5米,总长18米,建筑面积261平方米。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梁架穿斗式,人字坡屋面,布小青瓦,屋嵴青瓦干摆,天井用青石板铺墁。前厅及后堂面阔均三间,天井两侧厢房面阔一间。前厅、后堂之间围墙正中各开有一个券顶小门。山墙均为人字封火山墙,用有“汪氏宗祠”铭文的薄砖清水斗砌。该宗祠是极具地方特色,也是我省现存祠堂类建筑不可多得的一个实例,是研究古代公共建筑形式的实物资料。

信息来源:湖北省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傍江西罗氏大宗祠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江西罗氏宗祠为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傍江西罗氏大宗祠位于大龙街傍江西村中和大街8号,年代为1920年。

中华民国九年(1920)重建。广三路,深三进,祠堂规模较大,为典型的岭南广三路祠堂,保存了较明显的晚清建筑风格,对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很有价值。

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傍江西罗氏大宗祠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大龙街道: 大龙街是番禺区新成立的行政街道。辖区面积24.8平方公里,有12条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4.7万,流动人口16万。 大龙街地理位置优越,西与番禺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桥街接壤,东与广州亚运城所在地石碁镇相连,街内不仅配有番禺汽车客运站,还有多条省市级公路纵横过境,交通运输非常方便。 大龙街二三产业繁荣,有在册登记企业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定安张氏宗祠

全文共 1387 字

+ 加入清单

定安张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张氏宗祠位于海南定安县城定城镇东南20多公里处永丰乡高树林村,是一座有正屋和横主席台的院子。张氏宗祠那里陈列的主要是清代探花张岳崧的著作、书画、对联、碑帖匾额、印章等遗物和晚清名人关于记述张岳崧生平事迹的文章著作,对了解和研究张岳崧及晚清海南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重要价值的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的张岳崧,字子骏,又字翰山、瀚山,号觉庵,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于海南省定安县永丰乡高林村,上祖籍福建莆田县,宋嘉定年间迁琼,其祖为琼山尹,张氏宗祠故落籍琼山。张氏宗祠后迁定安。张氏宗祠张岳崧自小聪明好学,《翰山公行述》中记述:"七八岁时,或偕童稚钓游,每挟书与俱"。十岁时,负芨琼山县蔡南昭为师,学业进步很快。十二岁应童子试,十六岁补弟子员,嘉庆辛西(1801年)优引举质。嘉庆甲子(1804年)科中广东省举人,嘉庆已已(1809年),中进士,张氏宗祠的0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成为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官、会试正考官、文颖馆篡修官、武英馆篡修、都习庶吉士、四川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文渊阁校理、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燕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

张氏宗祠的张岳崧饱才博学,涉猎很广,业通书画、法律、经济、水利、军事、医学。张氏宗祠史称他“学问淹通醇粹”,说他“诗赋宗汉魏而出入唐宋诸家,书法得晋唐诸家奥秘,临仿造精妙,片褚只字,人争宝之。”他一生著有《筠心堂文集》10卷,《筠心堂诗集》4卷、《运河北行记》1卷、《训士录》1卷。现今海南岛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

张岳崧乐善好施,济困助学,他任陕甘学政时,曾捐俸修复荒废了的汉中之涅中、巩昌之南安、绥德之雕山等书院。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时,捐捧制作棉衣数千件,以救济水灾之民,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他也尽力而为,曾捐资历并合众力,重修岁久就圯的定安县文庙张氏宗祠,带头捐集4000两银,建立宾兴馆,以资助定安县贫寒的读书人做为赴乡试的旅费。还多次捐资给家乡高林村修路,晚年他致力编篡《琼州府志》,其“采访必确,抉择必精,删其丛杂舛谬,阅岁而成书。”他还捐资合刊《丘文庄海忠介文集》并为邢宥搜辑遗文。曾主讲琼州之琼台书院、雁峰书院,羊城之越秀书院、肇庆之端溪书院。张岳崧一生对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岳崧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家乡病逝。享年70岁,他的棺葬于琼山县甲子镇毛头村前。可惜墓地在“四清”、“文革”时期遭受破坏,其石柱、石栏、石牛、石羊、翁仲都荡然无存。在张岳崧前,明清两代,琼人登进士第者甚多,但尚未有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者。故当朝清嘉庆皇帝仁宗琰,为张岳崧的直接这样高的名次而骄傲地说:“何地无才!”后来在张岳崧直接熏陶下,他的长子张钟彦中了进士,三子张钟秀和张熊祥也均中举人。

张岳崧是海南历史上一位难得的人才,他有功于国于民,历来海南岛人民把他同丘浚、海瑞、邢宥、王宏诲等一起引以为荣。

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又字翰山、澥山,号觉庵、指山。广东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人。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革除各种陋规,四次受到皇帝召见,倡导并协助林则徐严禁鸦片。主持编纂《琼州府志》,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与丘浚、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是海南读绝(丘浚)、忠绝(海瑞)、吟绝(王佐)、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卢家洲卢氏宗祠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卢家洲卢氏宗祠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卢家洲村坐落在泸水、禾水交汇冲击而成的绿洲上,村中有明清建设遗存63栋,其中祠堂5座、书院4座、庙宇4座、古民居50栋。卢氏宗祠占地一亩,门框、门槛、台阶都用汉白玉砌筑。宗祠正厅中间的一级阶基,用一块5米长的汉白玉铺就,这在全国都属罕见。

氏宗祠大门汉白玉的门楣上雕有传说中的八仙和太白金星像,人物小巧神态各异,却栩栩如生,为祠堂添加了不少庄严的气势。大门下面的汉白玉门槛和门蹲上,雕有龙、蝙蝠、麒麟和喜鹊等祈福消灾的吉祥动物,门槛正中雕有“钱斗”,里面装有不少“花边”,希冀进出玉吃词卢氏族人,都能日进斗金。玉石浮雕图案之精美,寓意之深刻,让人叹为观止。

卢氏宗祠有大门、腰门、后堂门共8座,其门楣、门槛、门、卢家洲村蹲、条柱、门臼、墙角石、祠内16尊柱础以及面阔三间的明厅阶石均用整块汉白玉制成,其中,中厅阶石长近6米,宽0.48米,厚0.30米,比故宫最长的汉白玉还长1米多。此外,祠堂内还有大型汉白玉石鼓8尊。卢氏宗祠用这么多大型汉白玉造就,不仅造价昂贵,有的较故宫御用石料还大,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要灭九族的,然而卢氏居然用了,而且还没招祸,这确实是个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何宅何氏宗祠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何宅何氏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何宅何氏宗祠位于义乌市廿三里街道何宅村中22号,时代为清光绪,类别为古建筑。

2011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8年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8.02.09义政发【2018】21号。

何宅村:何宅村一直有着鸡毛换糖的传统。也是从鸡毛换糖开始,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何宅农民走出了农村,走上了经商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勤劳耕耘,现在何宅村农民荷包鼓起来了,眼界开阔了,纷纷出资改善村内落后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要把何宅村旧貌换新颜。目前,村内的标准化用电,有线电视,电话,路灯等配套设施完善。何宅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何宅村新农村建设于200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造罗寨蓝氏宗祠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造罗寨蓝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蓝氏宗祠位于阳春市三甲镇大垌村造罗寨自然村一口水塘边,座西南朝东北,背面和远处都是层层叠叠的山峦。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宗祠建于乾隆十年,即公元1745年,至今已有268年历史。

蓝氏宗祠是典型的岭南建筑,属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812平方米,其中宗祠建筑面积590.8平方米,宗祠共有三座九间,最外面的叫前座,往里走依次是中座、上座,且各座之间还有天井,祠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

1999年9月,蓝氏宗祠被列为阳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甲镇:三甲镇位于阳春市西南38公里处,总面积181.3平方公里,总人口47000多人,辖1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 三甲镇有三茂铁路客货运站,广湛中线公路从境内通过。建有寻呼机、移动电话通信基站。已建成8座总装机容量3830千瓦、年发电量1565万度的小水电站,尚有10座装机容量6553千瓦、年发电量2265万度的小水电站资源;建有11万伏输变电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潭村姚氏宗祠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潭村姚氏宗祠为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

姚氏宗祠年代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位于冼村街道潭村大街西。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有重修。坐东朝西。三间两进,建筑占地面积288平方米。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岩石脚。梁架装饰繁复。封檐板有缠枝花果雕花纹饰。墙上端有花鸟壁画,画面清晰。山墙墀头有砖雕。前有广场和水塘。梁架雕花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为天河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冼村街道:建于1999年12月,由沙河镇划出冼村地区组成,因辖区内有冼村,故名。2003年,面积4.07平方千米,总人口33890人,其中常住人口8890人。辖7个社区(冼村、杨箕东、新庆村、潭骏、跑马地、金城、金园)。辖内1个撤村改制公司:冼村企业集团(冼村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冼村行政村原辖有冼村1个自然村。1999年6月,原冼村撤村改制)。 冼村街道办事处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南坞杨氏宗祠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南坞杨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明、清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分内外祠堂两座。内祠堂位于村落中心,约建于明末清初,前后三进,包括砖雕门楼、前厅、中厅及后厅等,不设厢房。其中,中厅梁架制作较精良,山面缝砖雕梁架具有特色。外祠堂位于村口,建造时代稍晚于前者。前后三进,包括门厅、中厅、后厅及两侧厢房等。门厅前设三重檐木构门楼,具有江山一带特色。两翼带木构门廊各三间。门厅北向出戏台。其两侧厢房于平檐0歇山屋顶,此法为江山清代建筑中独见,颇具文物价值。正厅三开间,进深十一檩,梁架有精美雕刻、彩绘等。

除了木构建筑以外,宗祠外各有古井一。上述文物现保存状况较好。

2005年3月16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南坞村:江山市凤林镇南坞村地处市区南面35公里处,与江西省广丰县、玉山两县相毗邻,总面积9641亩,辖24个村民小组,728户,2638个人口,古民居96幢。是江山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村。南坞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名人辈出,民风清纯向上。东周时期,唐叔虞后裔藏,字伯齐,号尚父,封杨侯,因以为姓。自此杨氏生生不息,洋洋大观。最显赫者三十九世杨坚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定安胡氏宗祠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定安胡氏宗祠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定安胡氏宗祠位于定安县雷鸣镇,时代为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外缘为界,向西北延伸21米,向东南延伸6米,东北和西南面均以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围墙为界,面积为2.40亩。

雷鸣镇:雷鸣镇位于定安县中北部,东与龙湖镇、黄竹镇相邻,西与富文镇相邻,南与龙门镇相接,北与定城镇接壤,距定城16公里,至省会海口市47公里,定龙公路从其中横穿而过,交通四通发达,面积128.3平方公里,墟镇建成区65公顷,规划区130公顷。辖区有风光秀丽的南丽湖风景区,北接定安县城。辖11个村委会,117个自然村,234个经济社,是定安县规模较大的乡镇,2016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