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65

文章

644

定安胡氏宗祠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定安胡氏宗祠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定安胡氏宗祠位于定安县雷鸣镇,时代为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外缘为界,向西北延伸21米,向东南延伸6米,东北和西南面均以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围墙为界,面积为2.40亩。

雷鸣镇:雷鸣镇位于定安县中北部,东与龙湖镇、黄竹镇相邻,西与富文镇相邻,南与龙门镇相接,北与定城镇接壤,距定城16公里,至省会海口市47公里,定龙公路从其中横穿而过,交通四通发达,面积128.3平方公里,墟镇建成区65公顷,规划区130公顷。辖区有风光秀丽的南丽湖风景区,北接定安县城。辖11个村委会,117个自然村,234个经济社,是定安县规模较大的乡镇,2016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温岭戴氏宗祠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温岭戴氏宗祠为温岭市文物保护单位。

戴氏宗祠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温峤镇上街村,据当地村民介绍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占地400多平方米。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一小四合院,包括照壁、台门、东西厢房、后堂及天井,照壁为1995年新建。台门面阔五间,明间进深三柱五檩,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上雕刻回纹、花草、兽纹等。东西厢房面阔三间,两层。后堂面阔五间,明间进深六柱九檩,抬梁式,次、稍间进深九柱九檩,穿斗式。天井中间贯穿一条长7.26米、宽1.95米的小道。宗祠建筑风格为清代,局部做法颇具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上街村:上街村位于温峤镇建城区,全村共3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732户1982人。有党员79人,村民代表51人。201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70万元。近年来,上街村党支部在温峤镇党委的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廉洁村”创建活动,建立重大事务决策“四议两公开”、党务、村务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瓮慢黄氏宗祠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瓮慢黄氏宗祠为碧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瓮慢黄氏宗祠位于六龙山乡瓮慢村西,坐南向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最后一次修缮为光绪5年(1879年),建筑分为戏楼、厢房及正殿,配殿四部分。戏楼、厢房均已毁。正殿为穿斗式硬山青瓦顶,面阔13.15米,为三开间前带过廊,西侧有配殿为辅助用房。祠堂内现藏有明代至清代的黄氏祖先牌位十余块。黄氏自明初由江西迁居于此,祠堂作黄氏祭祖之地,有时也作为当地戏剧或者傩堂戏演出场地。

瓮慢村:瓮慢是六龙山乡政府所在地,瓮慢村东与牛场村接壤,南与万山特区敖寨乡毗邻,西与万山特区岩屋坪居委会交界,北与甘溪坪村相连。村委会驻地在瓮慢。其中乡政府各行政事业单位驻于瓮慢村,全村总面积23平方公里,有6个村民组。其中包括瓮慢一组、瓮慢二组、瓮慢三组、龙田、秦楼坡、桥冲。全村共有住户296户,1583人。主要居住有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方村方氏宗祠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方村方氏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方村方氏宗祠位于孝顺镇方村。

2010年,金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孝顺镇: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是个千年古镇。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署长山县,县治即孝顺。距今已有1380余年了。唐懿宗咸通年间称孝顺乡,北宋在此驻军, 名孝顺镇。元代建驿,又称孝顺驿。明万历时称孝顺市,清代又称孝顺街。孝顺历史悠久,为历代交通要道,商贸繁荣之地。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2月设孝顺乡人民政府,隶属金华县孝顺区公所。1958年11月以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上丰叶氏宗祠雍睦堂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上丰叶氏宗祠(雍睦堂)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丰叶氏宗祠(雍睦堂)位于歙县上丰乡,时代为明。

上丰叶氏宗祠(雍睦堂)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丰乡:上丰乡地处黄山脚下,位于歙县北端,距离歙县人民政府21公里,丰源河纵贯全境南北60余公里。北与黄山区、旌德县、绩溪县接壤,西与许村镇,东与桂林镇相邻。全乡辖14个行政村(其中原岩源片8个行政村合并为岩源村),114个村民小组,3685户,总人口13000余人。全乡现有2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党员532人。辖地75平方公里。其中岩源村地处高山深山区,是皖南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溪姚氏宗祠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古溪姚氏宗祠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溪姚氏宗祠位于潮南区两英镇古溪社区寨内,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4年10月10日,古溪姚氏宗祠被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两英镇:广东省汕头潮南区两英镇是中国针织名镇、广东省科技创新试点镇和广东省中心镇,全镇总面积72.4平方公里,总人口18.8万人,下辖30个村(居)70个自然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南通深汕高速公路,北接324国道 省道司神公路、田池公路贯穿全境。城镇功能日臻完善,镇村二级主干道基本实现水泥硬底化,并配套路灯;拥有中小型水库35宗、自来水厂1座、220千伏输变电。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刘井刘氏宗祠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刘井刘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刘井刘氏宗祠

刘井刘氏宗祠,清代。位于桐城市新渡镇杨树店村刘井村民组。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面积200余平方米。前进七开间,东西稍间窄,为抬梁式木构架,架下立方形柱础,部分有雕刻,门厅内收,门向偏西南,石质门墩上立素面抱鼓石,檐口下饰有人物彩绘。后进亦为抬梁式木构架,五开间,前檐设卷棚,卷棚与枋之间有坐斗,斗下雕有花鸟,柱下设青石柱础,雕有纹饰,室内设香阁,供刘氏列祖列宗牌位,中进已毁,遗迹犹存。

2004年,刘氏族人按原状修复了宗祠前后两进。现状保存较好。整组建筑庄严肃穆,大方恢宏,雕刻细腻精美,是桐城地区宗祠建筑之杰作。

信息来源:桐城文博

杨树店村:杨树店村地处新渡镇区以西,属集镇控制区,东邻凤凰村西于青草镇中楼村毗邻,村共管辖44个村民组,涉及65个自然村庄,全村1189户,总人口4600人,村域面积131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5575亩,山场面积3100余亩,水面零散统计500余亩,现全村规划中心村庄一个,布点村庄五个。中心村庄座落在姚屋、周冲两组境内。现已入住130户536人,现建房屋按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水斗村伍氏大宗祠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水斗村伍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水斗村伍氏大宗祠位于县杏花镇杏花社区水斗花厅小组。始建于明末清初。现有建筑于清光绪元年(1875)在原址重建,坐北向南(分针为),砖木结构,硬山顶,三间三进合院式建筑。面阔23.16米,进深32.35米。占地面积749.23平方米。第一进面阔三间,正脊为博古脊,前廊为三步梁,梁上置驼墩、雕卷云纹、折枝花、如意云纹,驼墩上设五踩双层斗拱。门额书“伍氏大宗祠”五字。第二进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龙舟脊。梁架为抬梁穿斗相结合,五架梁为抬梁式。有元宝状托脚和饰卷云纹叉手。梁上驼墩置斗拱,斗拱为一斗三升偷心造。驼墩雕卷草如意纹。六根格木柱,柱头做成栌斗状。前廊为卷棚顶,双步梁上雕如意纹驼墩。第三进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正脊为龙舟脊,前廊三步梁上驼墩雕牡丹纹,明间正檩字“大清光绪元年岁序乙亥十一月戊子初七庚子日庚辰时大梁(?)众裔重建”。每进左侧各有一间与主体建筑同向的附屋,博古脊。水斗村伍氏大宗祠保存较好,山墙上的壁画古朴美观,可以作为我县同类建筑的鉴定标本,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003年9月18日,公布为封开县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南社谢氏大宗祠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南社谢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社谢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百岁坊对面,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清代曾修缮,1995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9.6米,总进深12.7米,占地面积约122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立柱、门框、墙脚石,麻石柱础、台阶、塾台。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屋脊,碌灰筒瓦。头门挂匾“谢氏宗祠”,进门屏风。后堂悬挂“聚顺堂”木匾。后堂神台供奉陈留堂上谢氏历代祖先牌位及明九世祖至民国廿三世谢氏祖先牌位。该祠堂为南社村明代建造最早的祠堂,对研究岭南地区祠堂具有较高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社村:南社村位于茶山镇东南面,距离东莞市区约18公里, 交通便利,占地面积4.13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690人,外来人口约1万人。2016年,南社村村组两级经营总收入为3362万元,纯收入为1808万元,集体经济保持稳步增长。自2015年以来,茶山镇南社村连续6次登上央视节目,使茶山乃至东莞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呈现在全国人民眼前。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在中国的南方几乎每个村都有宗祠,而北方为什么却没有呢?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道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中国的南方其实机会每个村子都是有宗祠的,但是我们再看北方好像就不多见了,甚至有很多地方都是没有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大家猜测也可能是习俗,那么到底是不是习俗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宗祠”是“宗法制”的象征。

“宗法”即祖宗之法,是一种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以血缘和家庭作为基础而建立起来。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以及区分嫡庶亲疏以世袭的方式维护、巩固中国的封建社会。

在古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关的九族。宗法制中的九族是指: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九族是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在宗法系统中的基本关系。

九族之内的亲属是最亲近的,表现在丧服制上就是“有服”,然后再按照五种丧服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来确定亲疏。比较子为父服斩衰三年。如果是舅父、外甥等亲属去世了,就只要服缌麻三个月。

在古代宗法制里,一个人会对自己的亲属关系认识得很全面,一来是关系拉得远,二来是划分非常详细。所以一个生活在古代的人绝不会像现代人一样“六亲不认”,甚至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宗法制”既是封建时代社会的坚固基础,也是社会的主要结构方式。在宗法制存在的年代,宗族非常有权力,民事纠纷、经济纠纷,甚至小的刑事案件都可以由族中长老判定解决,甚至连祠堂也不用开。开祠堂的都算是大事了。

至于为什么北方几乎没有宗祠而南方宗祠保留得比较多,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宗法制是西汉开始建立的,首先能立庙的是贵族,平民没有资格立庙。汉代以后晋室衣冠南渡,文化中心南移。南北时期北方胡风盛行,南方保留的汉文化更原汁原味。宋代北方有契丹、金朝,南方偏安。明朝都城原来在南京,后来也一直是南北两都,北方受瓦剌、鞑靼的危胁、影响,不如南方更稳定,利于传统的保留。清代也是异族王朝,定都北方的全国统一政权。基于这种历史发展,北方的宗法比南方更早毁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程氏宗祠

全文共 1566 字

+ 加入清单

程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宗祠是一个以姓氏、宗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和组织起来的,用以宗族内的祭祖和其他公共活动的空间,它承载着一个家族的传统和文化。程氏宗祠又名“惇睦”堂,释义为“惇厚诚实、相敬和睦”,“惇睦”二字,即是程氏祖先对族内子孙后代的期许,也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育。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代道光年间重新整修过,是当时瑶里程姓人家的活动空间,他们在这里祭祖先、议事、审断、举行婚丧嫁娶仪式,他们将之视为神圣之地,敬畏、信仰它。

瑶里程氏以唐代开国元勋、瓦岗寨英雄程咬金为始祖。每年冬至和清明节,族人都在这里祭祀他们的先祖,其中尤以冬至节祭礼最隆重。立于程氏宗祠之中往日的祭祀场面仿佛历历在目——跪拜、上香、祭酒、奉食、进汤。“子孙入祠堂,当正衣冠,即如祖考之在上,不得嘻笑、对语、疾步。”意为晚辈进入祠堂时衣着要整齐,不能在里面嬉笑、说话,走路的步速要慢。当然,不是人人都能亲历这个神圣的场合,宗族在选择参加祭祀的人时也是很有讲究的——必须是秀才以上的族人,靠钱买得学历的族人也允许参加,凡没有读过书的“白生”只能在年老时才能参加。于这庄严而神圣的祭祀场景中我们看到了古代人对与祖先的敬畏,对伦理的尊重;通过对祭祀人的限制,还宣扬了长幼有序、鼓励读书的思想。

无论何时鼓励读书总是不落伍的教化。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对谕广训》中对祠堂的功能有这样的说明:“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家庙即祠堂,它的首要功能就是祭祀祖;设家塾、置义田、修族谱也都是宗族的任务。

在瑶里,宗族的私塾学堂大多就设在祠堂里或附属在祠堂旁,比如这座祠堂的旁边就是程家的私塾学堂。虽说如今早已听不见朗朗书声,但是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孩童们束冠礼学,跟着先生摇头晃脑的背诵唐诗宋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海不复会”;几个学生顽皮,伏案偷偷逗蟋蟀,先生停下步子、睁眼,恰巧抓了现行,戒尺敲过一个一个稚嫩的手板,先生说,“看你还调皮!”。在对于古代私塾的猜想里,似乎总有李白的诗句被摇头晃脑的读出来,也总有一两个学生在先生的戒尺下重复一句又一句的“下次不敢了”。

不知是否应了“惇睦”二字,程氏宗祠曾经还流传着一段佳话。开国元帅陈毅来到瑶里亲自指导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当时曾在这里召开过抗日动员大会。会上,陈毅与他在国民党的胞兄陈孟熙上校握手言和,并且说:“我与哥哥,一个是共产党,一个是国民党,过去打了多年的仗,俗话说‘家不和外人欺’,现在日本鬼子打我们,因此,兄弟之间要团结,国共两党之间也要殊途同归,共同抗日,枪口一致对外”。

在古代祭祖先、猜灯谜、发粮饼、唱大戏,除不肖子孙外,从老到幼参与其中。如今去程氏祠堂,一定要去戏台上看一看戏才不枉此行。

戏台一般都设在门屋后,隔着天井面对享堂,为的是大家可以看到。程氏祠堂大门内的后面就是一个被称作“万年台”的戏台,这两侧高台的中部置有左右伸缩的戏台台板,演戏时伸出台板,不演戏时收回台板,伸缩自如,可惜台板在文革时被拆除了。好在,时至今日这里的戏台上依旧会响起咿咿呀呀的对白,所以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去瑶里、去程氏宗祠听一听戏的雅致。如果在家里对着电视机让你觉得有些冷漠,而去电影院看电影又未免太浮躁;如果你怀念儿时远远眺望的戏台,朴素无华的舞台表演,那么,就来程氏祠堂听一听戏吧。

景点位置

江西景德镇瑶里镇

瑶里镇:瑶里位于皖赣两省、四县(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处,距景德镇市区59公里。瑶里,古名窑里,旧属浮梁县锦绣乡新正都。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20世纪初,窑里三改名为瑶里。1994年8月24日撤乡置镇,2001年4月2日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9日,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8月9。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玉井林氏宗祠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玉井林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玉井林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玉井居委玉中路127号,建于明弘治年间,坐东南向西北,潮汕传统“四点金”局格,通面阔37米,通进深24.7米m。建筑面积913.9平方米。主体为二进一天口二伙巷,四个角各有厢房1间,祠后有后包。外观为广三路单门对称式,硬山顶,素胎瓦屋面,土形屋角,正门上方为宋体阳刻“林氏宗祠”石门匾1方,正厅使用梭形石柱,其正前中间上方有“明经”木质牌匾1方,屋内采用三载五瓜抬梁式结构,祠前有石狮一对。据族谱记载,玉井林氏于明代从福建莆田迁于此处,该祠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为玉井林姓宗祠,因祠堂天井地势偏低,每逢降雨之后,天井排水较慢,故名浸水祠。该宗祠还成立林巽墓园研讨会,现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研究潮汕古祠堂建筑文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塔前彭氏宗祠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塔前彭氏宗祠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塔前彭家传统村落隶属于樟树市刘公庙镇,坐落在刘公庙镇以南,樟树市以西。清嘉庆二年修建祠堂门楼,至清道光元年始修建宗祠,并镌刻有碑刻记载。该村距明清时期赣江中游的政治中心,临江府相距仅10公里,是历代临清商帮源地的核心区域,该村为形式单一的彭氏村落,现保存的古建筑绝大部分是名列临清商帮的彭氏族人所建。

宗祠前由左、中、右三门楼组成,中门楼为清嘉庆二十五年建造,左、右两侧设次门楼为嘉庆二年建造,宗祠主体建筑为清道光元年建造,宗祠四周均有门楼墙(寨墙)环绕。除彭氏主宗祠外,彭氏共有五房,之下均又设有支脉本族祠堂,由于年久失修,已毁坏二房支脉本族祠堂,现仅保存三房支脉本房祠堂。

刘公庙镇:刘公庙镇地处樟树市西北部,与高安市接壤,区域面积8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67个村小组,全镇人口18910人,其中农业人口17010人,耕地面积43815亩。境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赣粤高速公路横穿南北,并设有下道口,省道樟高公路贯穿东西,现已有赣粤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江西顺裕实业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落户。2005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392.4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新田李氏宗祠

全文共 4120 字

+ 加入清单

新田李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盆圩镇的李千二古村,这里有一处代表着李氏宗族文化与灵魂归宿的地方—李氏宗祠。

李氏始祖李百一,原籍江西泰和县,宋末因躲避战乱带领族人迁居湖南新田,因金盆圩镇地处盆地,气候宜人,非常适宜人居住,便决定迁此地,并于元天历二年(1329)组织族人在此始建李氏宗祠。岁月变迁,李氏宗祠几经风雨洗礼,但族人们仍承先志,不遗余力多次维修宗祠。据族谱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8)李文昇发动族人对宗祠进行了整体重修;明万历十九年(1592),李一本带领族人修缮了宗祠的残破部分;清雍正元年(1723年),李开宅组织族人再一次对宗祠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现在李氏宗祠的规模和建制保留的就是这次大修以后的模样。

古人建祠选址蕴含丰富的风水学,李氏宗祠也不例外。宗祠坐南朝北,前面是一片广阔的田垟,后面围绕着潺潺溪流,寄托了先人们祈祷五谷丰登、子嗣绵长的美好心愿。宗祠规模宏大,系砖木石结构,总面阔20.8米,总进深31.1米,建筑面积约647平方米,建筑群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及两边,平面布局为三进三开间,整体格局由前院—戏楼—天井—正厅—神堂五部分组成。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便是李氏宗祠的南北中轴线上,正对的就是前院的院墙。院墙有六面,砖石结构,三层飞檐翘角的风火马头墙上覆有小青瓦,不但有防火、防盗、防风的功能,层层跌宕的马头墙更映衬得宗祠静中有动,大气而威严!院墙上有对称的东西两门,门的大小跟形制是相同的。两门都建有门楼,从门边石上的米字纹可以推断出现存的两条进出门在清代已经修缮过。进入前院就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迎面扑来。前院总面阔20米,总进深9米,总面积大约180平方米,它的功用是婚、丧、寿、礼活动中供族人们休闲、娱乐、休息的场所。环顾四周,会发现院墙内镶嵌了九块青石祠堂碑,这些碑刻就像一座家族历史博物馆,精彩纷呈的过往都详细地记载在上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一下最具代表性的几块碑刻的内容:这块“重修祠堂碑记”记载着建立、宗祠的原因、经过以及历来修葺及其主事的情况。“祠堂书塾碑记”、“重修宗祠书塾碑记”(民国元年)记录的是先祖们教育后辈传承仁义、尊老爱幼、扶危济困、尊师重教的祖训。而“云龙山香田碑记”(道光十九年)记载的是族人在佛、菩萨诞辰之日捐赠香田的数量和具体位置。镶嵌在墙外的《茶铺碑记》则记录了李氏先祖施田捐款建茶铺,为路人施舍茶水的感人事迹,后因建造宗祠而拆毁茶铺的缘由。正因为如此淳朴的民风和尊师重教的风气盛行,几百年来李千二人才辈出,有三品官一个,痒生数名。

观赏完了前院和碑刻,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南北中轴线上宗祠主建筑群的第一部分—戏楼。戏楼是宗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无台不祠”的说法,它是宗祠中最精美绝伦的部分,也承载着李氏宗族祭祀和社交娱乐活动的功效。那么戏楼到底美在何处,精在何方呢?我们还是先从戏楼的背面说起。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戏楼的背面,也是宗祠三条进出门的门檐。门檐为由两根木柱支撑的穿斗木质结构建筑。木构件造型精美,上有各种朱漆浅浮雕图案,横梁上的缠枝花草纹图案,有家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挑梁上的凤穿牡丹浮雕图案,寓意富贵吉祥;穿插枋上的螭龙纹造型独特,双尾都演变成卷草纹,寓意美好、吉祥、夫妻恩爱。古人建房不但考虑美观,还会兼顾实用。大家抬头往上看,这种弧形的顶称为卷棚,站在屋檐下说话时有聚音和扩音的作用。镂空的花窗不但有利于空气的流通而且兼具戏楼后台的采光作用。进入宗祠有三条门,中间的是正门,左右两边的是偏门。平时族人出入都是走左右的偏门,只有贵客和官宦才能从正门进出,这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等级制度的严苛。

进入宗祠大门即可看见戏楼台基。台基高2米,用青砖、青条石砌成,两木横梁从台基一端延伸至门檐两立柱中间,运用榫卯工艺形成架空空间。形成的通道可储物,也可供人行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戏楼的正前方来欣赏它的全貌吧!戏楼总高10米,是单檐0式歇山顶建筑,砖木石结构,屋面覆小青瓦,大出檐,屋角反翘,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造型华丽中不失威严,极具湘南建筑特色。细心的客人会发现李氏宗祠的建筑群中,只有戏楼是坐南朝北的,与其他建筑的朝向刚刚相反,且面向神堂,这是因为旧时宗祠演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宗,所以戏台台口均面向祖宗牌位。戏台面阔6米,进深5.08米,台基上立木柱四根,木柱下置六面葫芦石柱础为基。戏台的三面均用青条石做围栏,正面的围栏上有刻有浮雕9幅,每一幅雕刻都精美精美,具有独特的寓意。左起第一幅为牡丹图,寓意花开富贵;第二幅有两只喜鹊站在梅花枝头上嬉戏,寓意喜上眉梢;第三幅凤穿牡丹,寓意富贵吉祥;第四幅是0犊情深,代表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第五幅丹凤朝阳,寓有完美、吉祥、前途光明的涵意;第六幅骏马图,寓意人才辈出,大有作为;第六幅鱼化龙,寓意金榜题名;第七幅一路连科,寓意科举仕途顺利。在围栏的中部还有一对圆雕小石狮子守护在戏台前沿,它们都微张着嘴,机灵中透着威严,憨态可掬。还有左右两边的石围栏上的回纹图案寓意吉利深长,俗称“富贵不断头”。戏楼的石雕如此精美,木雕和彩绘更令人叹为观止。戏楼飞檐下的卷棚上绘有15位神态各异的戏曲人物;卷棚下的三幅双层镂雕,描述的都是经典戏剧里的故事情节,左边飞檐下雕刻着一路连科、丹凤朝阳,右边飞檐下雕刻着喜鹊登梅、麟吐玉书。特别是梁枋上采用深雕、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而成的双龙戏珠,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立体的造型和生动的形象在整个湘南地区都实属罕见!

欣赏完了戏楼这么精美的石雕和木雕,大家肯定也想登上戏楼领略一下别样的戏曲人生吧!也许有的客人会问楼梯在哪呢?戏楼台基四周是没有楼梯可供上下的,要想登上戏楼必须得借助与戏楼相连的东西厢房了。现在大家先听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东西厢房的情况。东西厢房伫立在戏楼两侧,总面阔均为87.8平方米,木结构建筑,硬山顶上覆小青瓦,五根木柱下置石柱础,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厢房,供有身份地位的达官贵人观看演出,下层为架空空间,可供行人通行,和观看演出。厢房的木构件雕刻精美,镂空雕的各类植物花卉的花窗格,散发出浓厚的古朴韵味。雀替是横梁和檐柱之间的撑物木,厢房的雀替造型多变,梅花鹿的雀替有什么含义呢?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梅花鹿是护卫灵芝仙草的瑞兽,“禄”与“鹿”同音,天上的禄星主官运,因此鹿也是“加官晋爵”的美好象征。鱼化龙的雀替象征时来运转、腾达高升;双尾螭龙雀替是代表神圣、吉和喜庆;而大象性情温和、行为端正,是兽中之德者,此雀替寄托着先祖希望子孙后代德行善佳的美好心愿。大家看横梁和檐柱之间的榫头上有一个龙头,这叫螭吻,它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它有消灾灭火的功效。

厢房与戏楼因有两走马廊而相连。现在大家跟着我一起拾梯而上,穿过厢房去看一看戏台的模样。台中有弧形木质屏风三块,屏风上绘有以戏曲故事为题材的彩绘人物图案,造型生动自然,它把戏台分隔成前台和后台两部分,戏曲表演都在前台进行,而后台供演员化妆、更衣及勤杂人员休息。在后台的两侧有两条上下场门,面对戏台右边的门俗称“出将”,当剧目开始表演,锣鼓声响起的时候,演员从“出将”那扇门出来;而左边的门俗称“入相”,剧目表演完毕后,演员再从“入相”那扇门回去。把上下场门叫做“出将”和“入相”,还有一层寓意就是先祖们盼望后辈成大器,出则将军,入则丞相。大家请抬头往上看,头顶的天花是向上凹进去的,形状像一口深井,俗称藻井。藻井名称的由来是有渊源的。古代建筑通常都是木结构建筑,非常容易发生火灾,而古人喜欢观星宿定吉凶,二十八星宿中的井宿是主水的,所以便在殿堂、楼阁的最高处作井,同时上面绘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取名为藻井。我们现在看到的藻井上面绘制的是太极八卦图,这跟藻类植物一样,都有压伏火魔作祟的、消除火灾的作用。现在我站在这里说话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在没有电子扩音设备的古代,藻井还有聚音、扩音的作用,站在这里大家可否感受到了当年戏台上锣鼓喧天,台下人头攒动的情景呢!

参观完了中轴线上的第二部分—戏楼,我们现在来参观中轴线上的第三部分—天井。天井在古代建筑中集排水、采光、通风等功能于一体,雨水顺着四面的屋顶流下来,又有四水归堂之意,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李氏宗祠有三个天井,主天井在戏楼与正厅的中间,两次天井分列在戏楼两侧,均用青石铺就而成,四周有石沟,雨水通过暗沟外排。主天井中部有一块由生根石打磨而成的方石,上面刻有浮雕龙纹,祠堂所有的建筑均以这块石刻为中轴线建造而成,这种三井布局的建筑格局,凸显李氏宗祠的独特,据考在湘南仅此一处,极具研究价值。

现在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建筑群中轴线上的最后两个部分正厅和神堂。宗族的祭祀、议亊、惩戒和宣布族规家法等活动均在这里举行。这处李氏宗祠最重要的部分,是砖、木、石结构的硬山顶抬梁结构建筑,屋顶上覆小青瓦,屋脊中部有琉璃葫芦攢顶,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地威严气派。正厅面阔16.34米,进深7.8米,宽敞的空间可容上百人叩头跪拜和-。走进正厅会发现里面的木构件和石柱础造型都十分精美。石柱础均为六面形,雕刻着双层覆盆莲花及暗八仙和花草浮雕图案,上面立六根圆形杉木梁柱支撑着梁架。梁架和挑梁上雕刻着鱼化龙浅浮雕图案,有独占鳌头,辉煌一生的寓意。梁架两端皆异形梁托,檩上的木雕也精致细腻,各类花草、彩云、飘带图案目不暇给,斗拱也精饰繁杂。在梁和梁柱相交处运用力学和美学原理制造的木构件称为雀替,这是正厅和神堂的木构件中最别具一格的部分。采用深雕、圆雕、线雕、镂空雕手法相结合雕刻而成的凤凰,分饰挑梁两旁,昂首呼应,正欲展翅高飞;神堂的梁和檩上的雀替是一只鹿衔着一株瑞草,表达的是高士的仙风道骨,也有长命百岁,万寿无疆的意思。

神堂面阔5.4米,进深2.8米,是李氏家族供奉祖先神位之所,两旁的厢房配以精美的花窗格,古朴中透着雅致。神龛上有玉就栋梁四字,供奉的是“天、地、君、亲、师”之神位。梁架上挂有一方御赐牌匾,上刻楷体“千秋望族”四字,书法雄浑有力。据族谱记载,此匾的主人叫李琏(1599~1652),由武场中举而官至节度使,因立下大功,故御赐此牌匾。

作者:黄颖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道坛及宗祠古建筑群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大道坛及宗祠建筑群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道坛据传是南宋尚书潜说友的尚书府,但宏大的官邸已经在七百年前那场-中遭毁,现在是一片大“广场”,正是由于它的大,成为了姓王村丧事的举办地。大道坛周边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当属明清的古建筑,多数为村中大地主占有,所以在解放后受到冲击,现在在它们的大宅门石匾上仍可清晰辨认时代印记,如“劳动光荣”、“一心向公”、“忆苦思甜”等等,所幸老房子里木雕保护完好。

在大道坛往上,水塘头左右曾有一座砖石结构牌坊,上雕刻有鲤鱼、牡丹、蝙蝠、寿桃、诗书等吉祥图案,其中砖雕与石雕虽经历史洗刷依然艳丽动人,特别是覆盖在上的黑色琉璃瓦当。

姓王村里建于清嘉庆(1796)年间的王氏宗祠,占地面积为缙云县之最,共计达1000余平方米。祠堂共四进四厅,主厅(第三厅)由石柱支撑,古时曾有“文魁”、“武魁”、“敕封临淮大尹侯”、“妙手回春”等匾额,下有王姓昭穆祖先堂,供有历代牌位,楼上曾存有赶张山寨台阁。现为姓王村双委驻地。现在祠堂仍可见的除了文革后重篆的祠首“王氏宗祠”外,只有木雕牛腿尤为精美,只是由于保护不力,失窃居多,堪称艺术的已是村委后补之作。百年风雨侵蚀,木建筑为主的祠堂,坍圮与火患风险日增。

李氏宗祠现存建筑为民国末期(1944)所建,相比王姓祠堂,历史短、面积小(近900平方米),但总体上比王氏宗祠精美。无论是木雕、砖雕、石雕、绘画、书法、布局都是近代以来难得的徽派精品,现为姓王村老人协会场地,保护情况比王姓祠堂好。

姓王村:姓王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赵宋时代便有人民聚集居住,而到了明万历年间(1578年),三槐堂后人王仁七公成逊(孙)带领妻与子从仙居大林樟树桥三卜迁至今玉屏山脚下,这片土地自此兴旺发达,子孙绵延不绝,之后又有李氏也从福建白塘迁入。姓王村古称贞溪塘头,取此名源于村庄坐落于贞溪岸边,村中至今仍有“水塘头”作为地名。因为村中以王姓族人居多,方位处于乡里舒洪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王莲塘王氏宗祠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王莲塘王氏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莲塘王氏宗祠位于义乌市义亭镇王莲塘村380号旁边,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6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1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1.08.27义政发【2011】64号。

王莲塘村:王莲塘村概况义乌市义亭镇王莲塘村,地处义西丘陵地带,浙赣线电气化铁路穿村而过。全村576户,总人口为1382人,土地面积1280亩,十二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党员50名,村民代表12名,男女劳动力769人。村建有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团支部、民兵连、妇代会、治调委员会、老年协会、村民小组等组织。建有文体活动场所,丰富村民打球、跳舞等文体活动。保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最大吴氏宗祠在哪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中国最大的吴氏宗祠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不太好解决,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姓吴的,所以如果没有见到其他地方的吴氏宗祠的话,那这个地方的宗祠就是最大的了,所以这个不好说到底是谁最大,但是我们可以说一个公认的,那么这个公认的到底在哪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比较公认的是在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古巷的吴氏大宗祠奠,是中国算是最大的吴氏宗祠。

吴氏大宗祠

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古巷的吴氏大宗祠奠基于2004年7月24日,来自港、澳、广东各地及外省吴氏宗亲共400多人,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2005年元月开工,2006年12月竣工。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个大气磅礴、宏伟壮观的吴氏大宗祠!中国最美宗祠当之无愧是我们老吴家的!不用比,它就是中国第一!

纪念馆以广式建筑风格为主调,结合中原文化建筑风格,按地势台阶式三进三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馆金额约350万元。馆门前筑广场,与风水圹融为一体。

▲吴氏纪念馆

▲吴姓发祥地——无锡梅里

门前盘龙石柱,左右是大幅历史石雕,反映吴氏南迁历史。馆内屏风木雕精致,古色古香。

吴姓的先祖泰伯自陕西岐山南奔江苏无锡梅里,在这里开创了吴国的根基。无锡梅里由此成为吴文化、吴姓人的发祥地。

▲吴姓南迁祖地——南雄珠玑巷

▲吴氏大宗祠盘龙石柱

▲至德堂

2016南雄珠玑巷吴氏纪念馆落成十周年庆典:

▲国务院原副总理吴桂贤宗亲莅临庆典现场

纪念馆内设置了“议事厅”、“建馆公德厅”、“历史文化展览厅”和捐款芳名墙,展示吴氏文化内涵,凸显名人风采,弘扬祖德,敦睦乡谊。

吴氏纪念馆(祠)的落成,光前裕后,世代流芳,既是吾族团结、兴旺、发展之象征,更是泰伯公谦让、开拓、无私奉献精神之体现。从此,族裔到此,寻根有源,祭祖有祠,议事有厅;游客到此,游有胜地,观有胜景。堪称中国最美宗祠!!!

吴氏大宗祠!

大气磅礴!

当之无愧中国最美宗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港头叶氏宗祠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港头叶氏宗祠为福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港头叶氏宗祠位于港头镇后叶村,年代为明代。

1988年,港头叶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叶村:一、行政隶属与交通情况:后叶村系福清市港头镇的一个中等行政村。位于福清市东南部距城关30公里。东与陈库行政村相距3公里,西临兴化湾海,南与玉坂行政村毗邻,北与占阳行政村接壤。村落面积8.5平方公里。目前,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辖一个自然村(南林村),758户,2546人,有党员32名;村“两委”成员 6人,两委后备干部2名。对外交通条件优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城内林氏宗祠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城内林氏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内林氏宗祠位于仙游县城内济川巷31号,年代为清。

简介: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清代重建,坐北朝南(偏西),通面阔39.72米,通进深36.06米,建筑面积1432.3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前厅,天井、左右庑廊、正厅、左右护厝。前厅面阔五间,进深十五檩,悬山顶,抬梁穿斗式木结构;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十八檩,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整栋建筑的木柱、梁、枋用材硕大。两边护厝均面阔八间,各设四个小天井。大小天井共九个,中轴线上大天井长9.36米,宽12.34米。

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18年,城内林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尹氏宗祠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尹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尹氏宗祠,又名妙公祠,位于湘潭县白石乡尹家冲村紫荆山东麓龙形嘴。

据《尹氏宗祠记》载: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动工,宣统元年(1909年)落成,历时4年。尹氏宗祠是一栋湘潭传统式祠堂建筑。占地40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砖木结构,造型雅致。祠门上首有“尹氏宗祠”四字,两旁联曰:“金天帝胄;洛水儒宗。”都是湘潭文人尹虎臣所书。祠分二进,前后两进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前进两层,楼中为戏楼。戏楼天花有八角藻井,周围有雕刻精品,可惜大多被毁。戏楼两旁为演员化妆、休息室。前、后进之间,中为甬坪,是群众观看演出或-的地方。两侧有廊相联,也是两层。后进为香堂,堂前4根圆柱,左右两柱分别有枋木连接。上雕山水、人物、怪兽等。这些雕刻细观其雕技,别出心裁,古朴有趣。正厅上首,有一巨额横匾,-“善养堂”三字,也是尹虎臣所书。正厅左右墙壁上,有“忠孝廉节“四字,是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朱熹(1130-1200年)所书。笔力雄健,至今清晰、完好。

尹氏宗祠,过去是当地尹氏族人祭祀、讲学、议事之处。抗日战争时期,齐白石曾多次写信敦促马壁教授来祠内设馆讲学,先后被命名为养正学校、诚正学校。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尹家冲学校。“0”中,祠内部分建筑遭破坏,但屋染、锦屏、屋栋两侧的壁画,仍保持完好。尤其是木雕锦屏“金凤寻巢”、“顽童问路”、“太白题词”、“松鹤延年”四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2002年5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陈氏宗祠

全文共 231 字

+ 加入清单

陈氏宗祠为祁门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位于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时代为明。

陈氏宗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坑口村: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公布了第一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闪里镇坑口村名列其中。 坑口村境内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清澈秀丽、宛若玉带的文闪河,呈“s”形飘逸而过,环境优美,生物 资源、人文资源丰富。该村是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千村百镇”示范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百佳生态村、市级生态文明村、市“百村千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