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火德公宗祠【经典19篇】

浏览

270

文章

644

响肠方氏宗祠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响肠方氏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响肠方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响肠村。

清康熙九年(1670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坐南朝北,三进两天井。一进祠门,面阔三间,大门位于明间进深二分之一处,形成前门廊后过厅格局。大门背面二层为戏台,面向中厅,单檐歇山顶,台口矮栏,三面敞开,左右看楼相接。二进中厅面阔三间,五架抬梁前轩后双步结构。三进神堂面阔三间,左右厢房各一间。左包屋已毁,右包屋尚存。方式宗祠附属谱馆一座,与主祠相对,且为同期建筑,两进二层四合院。

保护范围:东至屋檐滴水外12米,南至后墙外8米土坎,西至惜字亭外5米国道边,北至河边1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至上街桥90米,南至保护范围外人行道,西至惜字亭外5米,北同保护范围。

响肠村:响肠村地处响肠镇中心地带,辖35个村民组,1013户,总面积8.77平方公里(其中山场5992亩,水田2794亩,旱地913亩),村部与镇政府隔河相望,是响肠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三条村级水泥路全长18.5公里,有一座小二型农田灌溉水库,库容面积4.5,三条小河呈东西流淌至响肠河,商业店铺129家,个私加工企业6家。 响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北亭崔氏宗祠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北亭崔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亭崔氏宗祠位于番禺区小谷围街道北亭村渭水大街14号,该祠堂始建于清代光绪四年(1878),1997年重修,2008年重修。坐东向西,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30.46米,总进深52.47米,占地面积1602.58平方米。该公祠三路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祠前有开阔地坪,立有旗杆夹石一对。大门门额镶木匾阳刻“崔氏宗祠”四字,两边有钟鼓楼、青云巷,左路青云巷石额阳刻“礼门”,右路青云巷石额阳刻“义路”。大门前一对抱鼓石。中堂梁架正中悬刻“大衍堂”木匾,上款“光绪四年戊庚岁”,下款“1997年仲春”。天井铺条形花岗岩石条,后堂设前廊,后堂衬祠天井处有一口古井。

2008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崔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保存完整,对研究番禺古代祠堂文化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北亭村:小谷围街北亭村距离番禺市区20公里,离小谷围街道办事处3公里,与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相邻。广州大学城兴建前,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大学城建设后,部分村民仍留原地居住;部分受拆迁影响的村民则搬往谷围新村安置。现该面积约3.98平方公里;村户籍人口4300多人,流动人口近3000人。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村属土地发包收入,旧村闲置土地、北亭广场商铺等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溪下金氏宗祠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溪下金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溪下金氏宗祠位于永嘉县溪下乡,年代为清。

溪下金氏宗祠为浙南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永嘉县溪下乡溪下村。坐西朝东,建于1901年。该旧址由大小两座宗祠组成,大宗祠为两进四合院式布局,周围围墙用块石垒砌。木结构梁架,戏台为歇山式屋面,内设藻井,施斗栱,檐柱头出一跳承檐。小宗祠建于大宗祠南侧,三合院形制,

1929年12月19日,在西内钟山84村庄农民武装暴-动-的过程中,永嘉中心县委在溪下建立了浙南革命委员会,为土地革命的开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溪下乡:溪下乡辖1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溪下村。溪下乡地处永嘉县西北边缘,与仙居乡接壤。全乡辖12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总人口2027户、7931人,土地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山场17万亩(其中林地7500亩)耕地4712亩,人均耕地0.6亩。200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41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318元,是永嘉县42个乡镇中典型的贫困山乡与老革0据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埔坪林氏宗祠建筑群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埔坪林氏宗祠建筑群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埔坪林氏宗祠建筑群位于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年代为清。

简介:由花砖宗祠、林氏大宗、龙头宗祠和绥丰宗祠组成。宗祠分前后两排排列,前排为绥丰宗祠,后排由东往西依次为花砖宗祠、龙头宗祠、林氏大宗。其中林氏大宗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以后陆续建设其他三座宗祠,占地面积1292.22平方米,建筑面积829.18平方米。建筑群坐北朝南偏东,均为两落一进合院,悬山顶。清光绪十九年(1893),台湾雾峰林家林朝栋等回乡祭祖,立有“奇昴公祀田”碑记一通。

保护范围:各单体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18年,埔坪林氏宗祠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埔坪村:埔坪村位于五寨乡西南方,有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65人。多山丘地形,主要种植蜜柚、水稻、毛豆等。埔坪村林氏家庙洋溢着海峡两岸一家亲的浓浓深情。雾峰林家的开台始祖林石,是我们埔坪开基祖林子慕的第十四裔孙。自林石渡台后,台湾林氏族亲与五寨埔坪宗亲就经常往来,世世代代不曾中断。林祖密之后,由于历史原因,两岸林氏交往不那么频繁。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台湾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位于亳州市涡阳县青疃镇大袁庄,年代为清。

属清代后期建筑,均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建筑均为砖石砌墙,小瓦覆顶,设计错落有致。其中故居现有房屋40余间,祠堂现有房屋10余间。房屋主人袁大化是清末爱国将领,曾任漠河金矿总办、清河道、山东按察使和新疆巡抚等职。

2012年,袁氏宗祠及袁大化故居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袁氏宗祠。

保护范围:祠堂四周围墙外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10米至祠堂东侧的南北沟东岸,南200米至原祠堂以南的鱼塘,西10米至大路西侧的南北路西侧,北150米到殷庙至刘村的东西大路。

(2)袁大化故居。

保护范围:故居四周围墙外2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8米至故居以东的南北路,南23米至东西大路,西28米至村中南北大路,北38米至故居北侧的东西大沟。

袁大化(1851~1935),字行南,涡阳县青疃区大袁庄人。进学入廪后不甘寂寞,于光绪十七年(1891 年)往关东投效。当时负责外事的吴某,曾派袁大化往伯力、海参崴、双城子等地侦察俄军情况。后到额木尔河沿岸勘察漠河金矿,提出采金方法,受李鸿章赏识,委以重任,并为袁大化特捐“同知”衔,派充漠河总办。经营8 年,每年盈余万计,被晋升为二品衔道员,戴花翎。因户部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桂林王氏宗祠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桂林王氏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桂林王氏宗祠位于福安市穆云乡桂林村,年代为清。

简介:始建明万历十三年(1585),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坐西向东,由门楼、戏楼、祠厅、祖堂等组成,占地面积1612平方米。四座单体建筑均为穿斗、抬梁式梁架,以厢房、天井、围墙连成整体,屋面依次为牌楼式、歇山顶、悬山顶、悬山顶鹊尾脊;牌楼、戏台、祖堂均施藻井。

2013年,桂林王氏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祠东、南、北侧各外延10米,西侧外延2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磻溪村汪氏宗祠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磻溪村汪氏宗祠

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点:景德镇市浮梁县

时代:清

汪氏宗祠始建于同治十一年光绪元年告竣。宗祠属典型的徽派建筑,座北朝南,气势恢宏。宗祠宽18米,深66米,总占地而积1188平方米,整栋建筑为三进,由前院、大门、戏台、过厅、正厅和后殿组成。一进宗祠前院一对硕大的石鼓旗杆石十分耀眼,一鼓足有一吨重。宗祠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内部抬梁穿斗式构架闱以高墙,中进过厅青石板铺就,正厅的川梁,金柱硕大,6根金柱围粗4尺有余,祠高14米,梁上精雕戏史人物,并配以祥云,彩色图案,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相坎嵌,配以象、狮、如意等木雕,绘以朱红、飞金,人物栩栩如生,戏台、后殿“如意拱斗”、“镂空化雕”,颇富变化,四周牌匾林立,一派雄伟富丽之势。就建筑形式、规模和独特的建筑地点而言,有浮北第一祠之称。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30米。建设控制高度:6.3米。面积:8122.91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湖源乡农民协会成立旧址——戴氏宗祠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湖源乡农民协会成立旧址——戴氏宗祠为新罗区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湖源乡农民协会成立旧址——戴氏宗祠座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湖坑村龙登岭半月腰,二厅二厢房带二护厝土木结构平房建筑,占地面积668平方米,始建于清代中叶,旧址坐西朝东,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池塘、灰坪、大门、灰坪、前厅、边厅、天井、后厅、左右护厝。后厅面阔二间,进深4米。正中设有戴氏历代先祖牌位。祠堂共有房8间,厅堂2间。是研究湖坑村戴氏源流的重要实物资料。2017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张氏宗祠及长生桥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张氏宗祠及长生桥为歙县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宗祠及长生桥位于森村乡绍村,时代为清。

张氏宗祠及长生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绍村村:绍村村:地处天目山脉白际山系石耳山北麓,2010年11月由原绍村村与逢村村两村合并,村部设在原绍村村部所在地。绍村村现辖有20个村民组,621户、2331人。绍村村位于森村乡西北部,东南方与森村、渔岸村接壤,西南与王村镇为邻,西部与雄村镇交界,北与坑口乡毗连,敬绍公路穿村而过。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207亩,耕地面积1283亩,茶园面积10。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华堂王氏宗祠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华堂王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明至清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

该祠由大宗祠和新祠堂两座祠堂组成。大宗祠始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是为祭祀王羲之三十六世孙王琼夫妇而筑。建筑面南向,面积约1800平方米。华堂村是王氏聚居地,华堂王氏宗祠对研究王氏家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绍兴华堂王氏宗祠建筑一进为王氏三卜六世祖与其配偶石氏的灵位,一进与二进之间有二层厢房,二进供奉王羲之像和王氏祖先的灵位。绍兴华堂王氏宗祠神堂建于明末清初,南面有一古戏台,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5米,通高6米,台板高1.7米,四角柱顶架设横桁,桁下柱间穿插雕花月梁,台内顶设天花板,上绘人物、花草、竹石图案,正中置网形藻井。

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汨罗闵氏宗祠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汨罗闵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闵氏宗祠位于汨罗市白水镇三星村闵家巷,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95平方米。该宗祠为三间三进,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为仪门—拜殿—寝室三进,两进院落的东西两侧为厢房。赵磐介绍,闵氏宗祠体量虽不大,但却是湘北地区祠堂建筑的一个代表,它将家族文化、民俗文化、礼仪文化和建筑文化融于一体,体现了湘北地区宗族文化的一个脉络。

2019年,汨罗闵氏宗祠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三星村:三星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麦氏大宗祠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麦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塘尾街道麦屋村麦氏大宗祠建筑风格碧瓦朱檐,古色古香,祠堂内记录了麦氏先人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麦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二十六年,数次重修,解放后,该宗祠改为麦屋小学,1998年,后人又将它重建,成为今天我们见到这间大宗祠。

祠堂内设置有麦国树纪念厅、麦为仪纪念厅、历代仕官纪念厅、革命老区纪念厅、知名人士留念厅和功德留念厅等六个展馆。麦国树是麦屋村人,他生平好古敏求,潜修经典,博学多才,被乾隆皇帝特赐为“翰林院检讨”。

麦氏理事会麦伟松说:国树公出生于康熙己卯年,1699年,到乾隆二十六年中翰林,中翰林后因为他才貌超群,皇帝让他教太子,是太子的老师,很值得人尊敬,后因年老还乡,皇帝特赐“耆年宿学”的匾额。

塘尾街道:塘尾街道位于吴川市区西南部,毗邻市区,濒临南海,西傍鉴江。全街道面积33.37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下辖7个社区居委会,是吴川市工业园A、B区所在地。2005年该街道被广东省批准为羽绒科技专业镇,2006年被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羽绒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007年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东省火炬计划羽绒特色产业基地。塘尾还是广东十大机智人物麦为仪的故乡。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侯材骥故居及墓含侯氏宗祠

全文共 1285 字

+ 加入清单

侯材故居及墓(含侯氏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侯材骥故居位于县城东南方30公里处,依山傍水而建,属典型的湘南大户人家建筑,雕梁画栋,木格花窗,“叠梁式”构架体系,结构复杂而华美。整栋占地面积18000余平方米。一进三厅,分前厅、中厅、后厅,每厅有屏障天井相隔,左右设侧门相连,两厢房与整栋三厅呈“十”字形布局,厢房前均设有一眼两亩左右的鱼塘,朝向为座北朝南,正厅朝向高山亮。屋前有良田千余亩,攸洋河横贯其中,视野开阔。

侯材骥故居所在村,叫万田村,该村山青水奇,土地肥沃。既有夏天如冰的泉水井,又有恒温42°以上热水塘。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宜居最理想的地方,对此,该村原有众多富丽的古村落古建筑,就是最好的历史佐证。攸洋桥,是安仁境内最古老的桥梁之一,约建于清嘉庆年间。该桥用青石砌成,单拱,长5米,宽3.5米,高4米左右。桥西头设有桥碑,碑长0.8米,宽0.8米,厚0.2米,青石制成,碑文为正楷字书。碑文大部分字已模糊不清,但“攸洋桥碑”、“嘉庆”等字清晰可辨。此桥至今完好。

桂林书院,是本县有名的古书院之一,就在本村的应学组境内。书院为砖木结构,分前后三进,左右各有厢房,中间有天井,正门两侧设有小门。据考证,该书院建于清代中期。清诰封资政大夫福建候补道侯材骥曾在此教过书。1928年湘南暴-动后期,曾在此书院设立过区苏维埃政府。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侯材骥调任福州知府,后继任漳州知府,深得闽浙总督卞宝第、谭忠麟的器重。后因抗法理政有功,民众口碑上佳,清廷委加盐运使衔,以道台补用。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过度劳累,体力透支,积痨成疾,英年早逝,享年57岁。他的去世,闽人多为哀悼,台人更是悲切,三子扶棂回乡,归葬于龙海镇万田村新湾组高山亮北坡。

《湖南拔贡志》载:侯材骥,诰授中议大夫,晋赠资政大夫,钦加盐运使衔,福建候补道。历任台湾、福州、漳州等知府,两科文闱内监试,后人还追认他为:“抗法民族英雄”。

侯材骥墓,有墓围、墓碑和石柱。现存一块墓碑长1.7米,宽0.7米,厚0.2米。两根方形石柱高2米。墓围直径3.5米。碑和石柱上的字均为正楷阴刻。墓碑:“诰授资政大夫福建补同”。东面石柱:“熊耳棲神”;西面石柱:“龙湖流惠”。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历代王朝都实行了有效统治和管辖,与大陆血脉相连,同文同祖,不可分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关系。”为纪念侯材骥抗法入侵及发展台湾教育的丰功伟绩,2001年,安仁县人民政府将其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故居、侯氏宗祠、侯材骥墓列为湖南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王诗语

侯材骥,号仙舫,安仁县龙海镇人,生于清道光年间。其父侯振焕,是一个优廪生,博学善文,授徒训子,享有盛名。子三人,材骥居长;次材骅,监生;材骧,庠生。材骥于咸丰辛酉年(1861年)考取拔贡生;同治元年(1862年),在顺天乡试考取举人。奉派在户部任主事,做了二十年京官。光绪八年(1882年),清廷放他在任台湾知府。适值法军侵犯,攻陷基隆,军情紧迫,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潮安陈氏大宗祠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潮安陈氏大宗祠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大宗祠,位于潮安县官塘镇巷下乡,座西向东,三进格局。该祠宽21.3米,进深约43米,单门一体,三进依次增高,第一天井至中厅约增高83厘米,由四级台阶递升,第二天井至后厅约增高93厘米,亦由四级台阶递升。

陈氏大宗祠前有石刻对联:“闽海分藩传旧德,秋溪仆世振新猷”。匾额“陈氏大宗庙”,背镌“清泉流派”,落款:“乾隆庚午秋玖月裔孙义勇等重建”。

据官塘清末秀才陈舜臣所著的《心耕谷果》一书所载:“陈坦父名宗庆,坦由进士知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事(宋元符间),公治邑有惠政,任满,为百姓所攀留,遂卜居秋溪鹳塘,建祠以祀先祖,终后葬后山山柄”。由此可知,陈氏大宗祠始建于宋。经明清重修后,至今还保存着一些宋代建筑的特点:如木瓜肥大、斗拱无饰、墙为砖砌,且砖的尺度大等。

《陈氏族谱》记载:陈坦祖名洪进,因扶助宋太祖有功,曾封为岐国公,谥忠顺。

巷下村:巷下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南山禇氏宗祠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南山禇氏宗祠为高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禇氏宗祠位于高安市黄沙岗镇,年代为清。

2012年12月24日,高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沙岗镇:黄沙岗镇历史悠久,集镇兴起可追朔到500多年以前,历来是商业繁华地区,属高安四大圩镇之一。集镇位于高安市南部,地处交通要道,高胡一级公路和黄付公路穿境而过,离“赣粤”、“沪瑞”高速公路仅25公里,昆沪高铁13公里,为本市南方九个乡镇的必经之地,距市区9.8公里。1996年 12月撤乡设镇,镇政府设黄沙岗圩,辖铁团、黄沙、田垅、长沙、田溪、枧溪、狮子、松林、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深澳康氏宗祠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深澳康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澳县康氏宗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澳县深澳镇新街107号,是清嘉庆五年(1800年)有“南澳康百万”之称的南澳康氏第五代祖康耀德、康耀美兄弟所建的,堂名“裕德堂”。

康氏宗祠(当地人称康厝祠),它不仅是岛上现有的古建筑之一,也是当年康氏家族盛极一时的见证,更隐藏着主人“康百万”传奇的发迹故事。

康氏宗祠由主座三进,两侧巷厝、后包厅及大门口埕、戏台、书斋等建筑物组成。大门口埕左侧树有“朝议大夫”旗杆座。主体建筑进深54.6米,面阔28米,门埕连戏台深42米、阔28米。二进大门两侧梁檐及墙壁有精致石雕。有名盖九县的一对油麻石鼓、屋檐倒吊镂空石花篮。二进大门内有精工漆金木雕屋架。二进与三进之间的两廊墙壁上有清嘉庆六年辛酉科二甲第二十名进士、四川岳池人康以铭所题写的“忠、孝、弟、敬、义、礼、廉、节”劝世文石刻8副。三进大堂及拜亭屋架梁柱有精工金漆木雕。是南澳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中期祠堂,经历过1918年7.25级强烈地震,建筑结构至今完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崇州黄氏宗祠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崇州黄氏宗祠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省崇州市元通镇有名的黄氏宗祠始建于清末民初,现存砖门结构二重院落约800平米,门前一楼一底临街,门前中设大门和二门,二墙中脊。正厅单艳檐硬山式屋顶;全部建筑除正厅为花脊鹤吻覆钟柱础外,其余为方堆抱鼓式柱础,硬山式屋顶。后院精致,前院宽敞,典型中式建筑与西式门柱合璧。黄氏故居多用黄莺牡丹作饰,暗切黄氏大富大贵之意,既是民国中期小镇地主生活,权势的实物见证;也是研究中西建筑艺术融合的实物资料。

保护范围:以建筑外墙头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以宗祠建筑群外推10米,北至民居外墙,东至麒麟街,南与供销社为临,西抵西河河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欧村刘氏宗祠

全文共 210 字

+ 加入清单

欧村刘氏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欧村刘氏宗祠位于封开县罗董镇欧村。

欧村刘氏宗祠坐北向南,广三路,两侧有青云巷。建筑前有约175平方米的长方形晒地,总占地面积629.37平方米。

欧村刘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重建。

欧村刘氏宗祠是封开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其建筑工艺巧妙地运用木雕、灰塑、壁画等,技艺高超,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欧村刘氏宗祠在2011年1月被封开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东门上官氏宗祠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东门上官宗祠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上官氏宗祠位于长汀县汀州镇东大街劳动巷,坐北朝南,由大门、下厅、上厅、左横屋等组成,占地面积565平方米。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带卷棚式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汀州镇:长汀县汀州镇位于福建省西部,汀江上游,武夷山脉南端,是县人民政府驻地。辖区划10.6平方公理,设九个居委会,6.26万人.自唐以来就是州、君、路、府的所在地,是客家人祖地。是历史悠久的著名手工业城市,为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赞美汀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市之一",1931年中央苏区设"汀州市",有红色小上海之称,一九九二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塘尾李氏宗祠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塘尾李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塘尾李氏宗祠在塘尾村西北角,坐北朝南,五开间三进院落,占地770多平方米,建于明初,重修三次,最近一次维修是1999年。门外左右各遗旗杆夹,乃清光绪23年乡试中举第三名的举人李衍广所立。二进堂号“追远”,前檐下还挂“文魁”、“经元”二匾,皆由后人仿造,原匾由明成化年间举人李质立,已于文革被毁。里间壁栊满置神主,两边对联“举目思言功祖德,存心为孝子慈孙”,其时从六世祖坟上担回来的三只乳猪静静躺在坛前,香火缭绕,供祖宗享用。

五开二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间李质中举后,在宗祠追远堂挂“文魁”木匾,文革期间木匾被毁。民间二十一年(1932)宗祠辟为东莞第十六间小学,为石排第一间小学。

塘尾村: 石排镇塘尾村位于东莞市东部,占地面积1.57平方公里,村内道路四通八达,太和中路、石岗大道、李横路三条大道穿过村内,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塘尾村内的古村落,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环境生态和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于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村落布局严谨,保存完整,房屋类型多样,建筑风格兼备,岭南特色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