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火德公宗祠【通用20篇】

浏览

274

文章

644

溪下金氏宗祠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溪下金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溪下金氏宗祠位于永嘉县溪下乡,年代为清。

溪下金氏宗祠为浙南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永嘉县溪下乡溪下村。坐西朝东,建于1901年。该旧址由大小两座宗祠组成,大宗祠为两进四合院式布局,周围围墙用块石垒砌。木结构梁架,戏台为歇山式屋面,内设藻井,施斗栱,檐柱头出一跳承檐。小宗祠建于大宗祠南侧,三合院形制,

1929年12月19日,在西内钟山84村庄农民武装暴-动-的过程中,永嘉中心县委在溪下建立了浙南革命委员会,为土地革命的开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溪下乡:溪下乡辖1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溪下村。溪下乡地处永嘉县西北边缘,与仙居乡接壤。全乡辖12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总人口2027户、7931人,土地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山场17万亩(其中林地7500亩)耕地4712亩,人均耕地0.6亩。200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41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318元,是永嘉县42个乡镇中典型的贫困山乡与老革0据地。。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奉化蒋氏宗祠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奉化蒋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蒋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蒋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浙江省溪口城建中心地段,是溪口街上蒋姓宗氏在春节、清明等传统民间节日祭祖、演戏、聚众及举办其他红白喜事的场所。

溪口风景区涉及蒋氏祖宗祠庙和活动场所的有“武山庙”、“摩诃殿”、“蒋氏宗祠”等,而真正属蒋氏一族使用的是“蒋氏宗祠”。原规模较小,后蒋介石出资在老祠堂基础上翻修、扩建,并亲自题写了“忠孝传家”牌匾。如果想对溪口蒋氏起源、演变、发迹等历史有所了解,当然得参观“蒋氏宗祠”。

“蒋氏宗祠”建立年代久远。清朝康熙五十五年。曾进行一次大修缮。修缮式样、面积都没改变。1930年,蒋介石扩建故居丰镐房,把蒋姓三房的堂前也买进。地盘扩大了许多。当时,有人向蒋介石提出:“三房祖先安放在哪里?”蒋介石就拨出大笔资金建了一座新祠堂,面积超过他的故居丰镐房,且气势宏伟、壮观,相当有气派,族里人祭祖、看戏等活动都很方便,两边还有厢房,可供十多户族人居住。

蒋介石题字

新祠堂造好,族长请蒋介石题写牌楼匾额。当时蒋介石正在看书, 刚看到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拍案叫绝。突然,族长走了进来,他抖着胡子着说:“族里老小都知您书-夫不浅,特来请您题写宗祠牌楼匾额,打扰之处,请别见怪哟!”蒋介石连忙站起,扶他坐下,命人磨墨、展纸,询问道:“写什么?” 族长笑道:“你满肚文墨,爱写什么就写什么。”

蒋介石放下笔,倒剪双手在房内踱起步子。走到桌前看到那本《三国演义》,想起书上写着关公的“忠、勇、礼、义、智、信”,不由眼前一亮--关云长的“忠孝礼义”不就是蒋家子孙需要弘扬的吗?他沉思片刻,觉得族人要以“忠”为本,只有忠,上对得起国家、祖宗,下对得起万民、子孙。为人者,不可不孝,知孝者,能恭奉先人,关爱晚辈,孝悌弟兄。主意已定,挥笔写下“忠孝传家”四个大字,递给族长。族长一看,连说几声好,忙将题词制成匾,挂在蒋氏宗祠牌楼上方,时时告示族人要以忠孝行事。

不久,蒋介石亲自组织祭祖,大办酒席,宴请族人,并出资组织人员重修宗谱。同时,还请来戏班子,在“蒋氏宗祠”演了几个晚上的戏文,他亲自到场观看演出,溪口蒋氏族人着实热闹了一番。1937年4月,蒋介石的长兄蒋介卿染病身亡,灵柩停放在“蒋氏宗祠”,在此举办丧事。4月14日行丧时。溪口蒋姓族人聚在蒋氏宗祠参加葬礼。两年后的1939年,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被日军侵略飞机炸死,也在“蒋氏宗祠”举办丧事。

如今,“蒋氏宗祠”里,除了摆设着蒋氏家族的历史陈迹外,还展出了国务院台办、新闻办联合制作的台湾问题图片,(台湾历史、海峡-)以及解说文字,形象地展示了台湾问题及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人们了解蒋氏历史的一大景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五里谌氏宗祠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五里谌氏宗祠为高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里谌氏宗祠位于高安市灰埠镇,年代为明。

2012年12月24日,高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灰埠镇:灰埠镇位于高安市西南部,距省会南昌84公里,距高安市区23公里,地势南高北低,以丘陵和冲积平原为主。全镇总面积122.46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灰埠)。总人口47973人,其中农业人口39772人。 灰埠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灰埠之名,始于唐初,因盛产石灰并通过锦河码头外销而得名。宋代历史学家刘恕是灰埠钧山刘村人,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槐江罗氏宗祠古戏台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槐江罗氏宗祠戏台为桂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槐--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桂阳县舂陵江镇槐江村,年代为清乾隆时期,类别为古建筑。

2017年4月12日,槐--氏宗祠古戏台被公布为桂阳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宗祠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米处。

槐江村:槐江村(Huaijiang Cun)槐江,原名槐子江,罗氏村民聚族而居之地。罗氏始祖嫩少十五郎(字庆衍1226至1298年)因宋未遭金乱,从江西大和县鹅颈丘迁居上海螺塘(今上塘村),五世祖罗文仙(1367至1444年)移居在此,以槐树布满小江两岸而得名,已有600余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北接敖泉镇,南连本镇觉山,海塘,上塘村。村域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涧峰徐氏宗祠及余氏宗祠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涧峰徐氏宗祠及余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涧峰徐氏宗祠及余氏宗祠位于衢江区莲花镇涧峰村,2017年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1573-1722),坐南朝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584.6平方米,建筑面积527.4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前厅、中厅、后厅,大部分保存望砖。歇山式门楼,门厅有戏台,明间抬梁式结构带后双步前单步,柱头置有斗拱,次间为穿斗式。中厅明间为抬梁式前双步后单步结构,次间为穿斗式。后厅明间为抬梁式带前双步后单步。两天井连接前、中、后厅。徐氏大宗祠用材讲究,雕花简洁,建筑虽经多次修缮,至今仍保留明代宗祠建筑风格。

余氏宗祠建造于清末时期(1821-1911),坐南朝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483.6平方米,建筑面积252平方米。中轴线依次为前厅、天井、后厅,正门牌坊式结构,做工精细,大门两边开小拱门,现已改变原貌全部封闭。前厅明间为抬梁式兼前后双步结构,次间为穿斗式结构。后厅明间为抬梁式兼前后双步,次间为穿斗式。所有雀替、牛腿均雕刻有人物,花草图案,部分人物在“文革”中被铲除。门楼做法独特,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涧峰徐氏宗祠及余氏宗祠所在相对村是省重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村,人文内涵深厚,生态环境秀美。两处文物文物价值较高,在衢江区宗祠建筑中具有代表性,对反映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涧峰村:莲花镇涧峰村位于莲花镇北面,2010年5月行政村调整,由原涧峰村、董家村、大墩村合并组成。东与东湖畈村交界,北与峡川镇交界,西靠月山村,南邻五坦村,距衢州市区35公里,距莲花镇政府驻地3.5公里。村域面积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76亩,山地面积1436亩,旱地254亩,人均耕地面积1.107亩。全村共有794户2689人,其中涧峰村自然村507户17。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上西村汪氏宗祠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西村汪氏宗祠为绩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西村汪氏宗祠

坐落在伏岭镇上西村,坐南朝北,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92平方米。该祠由门楼、庭院、廊庑、享堂、厢房等部分组成,明间上方高悬有“越国世家”和“叙伦堂”两个匾额,享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硬山屋顶,斗拱承挑出檐,驼峰、平盘斗、雀替均饰雕刻。2006年,村民集资进行了重修,整幢建筑保存基本完整,艺术价值较高。

伏岭镇:伏岭镇位于绩溪县东南部,东临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南接瀛洲乡,西连扬溪镇,北靠家朋乡。绩胡公路南北纵贯全境,胡坎公路直连省道芜屯公路,镇政府住地距县城22公里。全镇总面积183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共有山场面积216350亩,耕地14145亩,总人口21232人,总户数6164户,辖12个村委会。 大自然的造化和聪明勤劳的先辈给我们留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厦门李氏宗祠

全文共 360 字

+ 加入清单

厦门李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初的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国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清代、民国及1985年均曾重修。清雍正、乾隆年代,兑山李氏十四及十五世开始迁入台湾台北芦山等地,繁衍成为台湾著名的芦山李氏。位于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兑山村,是厦门涉台文物之一。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为两进一天井式结构。宗祠内供奉开基祖李仲文及各位祖先的牌位。宗祠是凝聚中国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据《兑山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先祖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南宋理宗时,兑山李氏开基祖李仲文约由同安仙店迁入。兑山李氏人才历来辈出。马来西亚拿督李雅和、抗日志士李友邦、国民党二十八军军长李良荣等,均是兑山李氏的后裔。他们的画像,被宗亲们视为家族荣誉挂在宗祠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潮安谢氏大宗祠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潮安谢氏宗祠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潮安谢氏大宗祠位于潮安区凤塘镇玉窖村新市门直街,时代为清。

2016年,潮安谢氏大宗祠被公布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玉窖村:玉窖村凤塘镇玉窖村全村总人口中2988人,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9882万元,人平收入4848元,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奔康致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改善教学环境,兴建玉窖学校,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投入资金160。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腊田埔村熊氏宗祠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腊田埔村熊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腊田埔村熊氏宗祠位于增城区派潭镇高村腊田埔自然村北端,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西以祠堂前广场围墙边线为界,其余以祠堂(中路三间六进)建筑外墙边线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祠堂东侧山坡地与耕地平地的分界线。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70米至腊田埔村新村南边线,局部至祠堂北门楼北侧现状路北边线。南从祠堂建筑外缘外延约130米,至南侧池塘外侧现状路北边线。西包括祠堂西侧水塘,至水塘外侧现状路东边线。

派潭镇:概况:派潭镇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北端,是增城市北部最大的山区镇,南距增城市中心28公里,距东莞60公里,西距从化市中心22公里,距广州市70公里,东北面与龙门县毗邻。全镇总面积289.5平方公里,2004年末人口76799人;辖34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为14.38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8820多人,总户数2210户。 交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岳西孙氏宗祠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岳西孙宗祠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孙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岳西县姚河乡梯岭村杉宕村民组,距舒城县、岳西县交界的105国道仅5公里。

这里崇山峻岭、峰峦巍峨,,青山叠翠,荫翳蔽日。依山而建的孙氏宗祠,气势恢宏,祠宇轩昂。

据祠内碑铭记载,该祠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开始兴建,至十八年(1753)落成,历时八年。祠宇座北朝南,建筑面积3220平方米,还不包含祠前的开阔祠埕和旗杆石柱基占地和门前池塘。祠堂东侧建有一栋供族人子弟求学攻书的学堂曰“映雪斋”,取义唐代孙康家贫好学,无油点灯,映雪苦读的故事而定名。西侧建有庖厨餐厅供族人来祠庆典或祀祭膳食和住宿,两者建筑面积1056平方米。祠屋本身三重五进,布局严谨,通体砖木结构,穿枋翘角,斗栱抬梁,青砖小瓦,歇山顶,马头墙面,皖西南建筑风格表现得十分明显。门首镶嵌着书有“孙氏宗祠”的巨型石匾,其下有五个阀越以示门庭之尊贵。大门前廊设有栅栏、园门(隐喻辕门)。迈进大门,则是一座戏台(见图二),台口面向神堂。祠堂竣工之日,即请戏班登台献艺,以示敬贺和让祖先与族人共同欣赏戏曲,谓酬祖娱神,以求人神共乐。从此以后,每逢庆典大事或重大宗族祭祀活动和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都请戏班登台。台上有天花藻井,台中悬挂着湖北省英山县知事任之镛赠送大红木匾,其文曰:“朗襟照雪”(见图三),字体苍劲混重。后台两侧的板壁上,仍残留着用墨或-书写的当时演出的情况,记录着班社名称,演出时间和剧目。现清晰可见的有“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初一日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龙川胡氏宗祠

全文共 1071 字

+ 加入清单

龙川胡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川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瀛洲乡大坑口村。龙川胡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祠内装饰以各类木雕为主,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称,龙川也是原国家主席-同志的祖居地。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川胡氏宗祠位于古徽州的发迹地--绩溪,绩溪古属徽州,文风鼎盛,宗祠建筑遍布。龙川胡氏宗祠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红顶商人胡光镛的族祠,宗祠坐北朝南,前后3进,占地总面积1271平方米,以山带水,气势飞动,有"徽派木雕艺术宝库"之称,有关专家赞誉它是中国古祠一绝。

龙川胡氏宗祠前是一个约100平方米的广场,房屋场基和广场的场地、阶挥、栏杆全用清一色的花岗石砌成。前进是座22米宽的高大门楼,门楼前后两向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四根方梁,结构严谨,布局匀称。方梁梁面雕刻精致图案,中间前一根为"九狮滚球遍地锦",后一根是"九龙戏珠满天星"。两旁木梁雕刻均为戏文人物。门楼后面为天井,也是用花岗石铺成。20根石柱同20根月梁衔接,排列在天井四周,擎起东西两廊和前中两进的南北房檐。

过天井是中进,为祠堂正厅。由14根围粗达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架着大小19根冬瓜梁构成。每根屋梁两端皆配有椭圆形梁托,梁托上雕有彩云、飘带,中间分别楼成龙、凤、狮、虎。梁间悬挂层层云朵,楔上镶嵌片片花雕,连梁钩(挂灯用)都衬以刻有蟋龙、孔雀、水仙花、万年青等动植物形象的钩托。

正厅两侧各为高达丈余的落地窗门,每扇窗上截有镂空花格,下截是平板花雕,内容以荷为主体,间以水禽。正厅上首也是一排落地窗门,花雕画面以鹿为中心,衬以山光水色,竹木花草。后进是寝室,上下两档,中隔一个狭长的天井。寝室窗门雕刻的全是花瓶,采用浮雕和浅刻技法。窗门中间的小片花板上,分别楼刻着八仙道具、文房四宝、书案画卷、圆椅条桌等,小巧玲珑,立体感强。

据历史记载,龙川是坑口村的古称。坑口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故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龙川胡氏宗祠宗祠是古徽州聚族统宗,维护宗族的建宗法制的产物。对现今说已失去它的作用和意义,但它的木雕艺术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历史文物来研究有它特有的考古和观赏价值。尤其是它的木刻花雕独树一帜,形成自有的艺术风格,可谓木雕艺术的一颗"明珠","古祠一绝"的含义也就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甘岭龚氏宗祠古戏台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甘岭龚氏宗祠戏台为桂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甘岭龚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桂阳县莲塘镇甘岭村,年代为清乾隆时期,类别为古建筑。

2017年4月12日,甘岭龚氏宗祠古戏台被公布为桂阳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宗祠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10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米处。

莲塘镇:光明乡、莲塘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莲塘镇。新设立的莲塘镇辖38个建制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52.58平方千米,总人口4.73万人,镇人民政府驻莲塘圩(原莲塘镇人民政府驻地);名称来历 唐开成元年(836年),江西人始迁此地定居,地有五口莲池,故名“莲塘”。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33′26″~112°45′46″,北纬25°37′1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廉江庞氏宗祠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廉江庞氏宗祠位于廉江市石城镇那良村。始建于清初。坐东向西,四合院布局,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三进,各进之间以天井相隔。厅房共23间,均属砖木结构,硬山顶。梁架、斗栱装饰美观。门前照壁正中有砖阶梯五级。左右门额:“源衍风井”、“流远廉江”。门联“祠对青山三台献瑞,门环绿水万派朝宗”,“朝建巍峨泽贻元宋,地钟灵秀榜发东西”。

那良村:那良村委会:总人口5925人,党员123名,总面积10.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15亩,下辖那良、南岸山、老虎伽、陈胜、刻石、新屋、枫木林、头茂墩等8条自然村。主要经济作物荔枝、龙眼等,现有群众连片种植荔枝2000多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场口曹氏宗祠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场口曹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场口曹氏宗祠位于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年代为清。

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场口镇:场口镇地处富阳市西南部,北面紧濒富春江,东南与环山乡和常安镇接壤,西与桐庐深沃镇相邻,地域面积58.4平方公里,下辖50个行政村,总人口40654人。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1.1亿元,规模企业达21家,粮食播种面积28164亩,财政总收入2091.9万元,农民人均所得5961元。有中学3所,小学14所,幼儿园14所,在校中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潜山余氏宗祠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潜山余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余氏宗祠,位于德馨庄西侧30米处,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建于乾隆57年(1792年)。堂内石刻各异,柱脚上雕刻精细图案和脊枋,顺坊上八仙过海等图案仍清晰可见。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较高。

为什么要建余氏宗祠呢?据说,余文章出生后不足一月,其父病逝,母亲尤氏坚守贞操,独自一人将余文章抚养成人,为怀念母亲,供奉祖先,整治家风,文章公按三进两厢建成了约400平方米支祠公所,宗祠内悬有“五世同堂”、“七叶衍祥”匾额以及余氏后代的历史名人画像。

官庄镇:官庄镇地处潜山县东北角,位于桐、岳、潜、舒四县交界处,北靠合肥,东临巢湖,南接安庆,西望武汉,与安庆机场和安庆客货码头相距80公里,到沪蓉高速和京九铁路仅60公里。全镇总面积18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55个村民组,8535户,32800余人口。对外到舒城、桐城均有公路通车,内部村村通车,主干道均为沥青油路面,交通较为方便。境内有移动、联通基站各3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相对方氏私己厅及相对方氏宗祠

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对方氏私己厅及相对方氏宗祠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衢江区周家乡相对村方氏宗祠东面,2017年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

相对方氏私己厅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坐北朝南,砖墙,硬山造,三合院式,正厅面阔三间,建筑占地面积135.22平方米。正厅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单步后双步,次间梁架为穿斗式,五柱用八檩。有牛腿六只,牛腿雕刻为人物、花草、狮子,牛腿硕大,雕刻逼真。施有望砖,柱上有斗拱,梁柱用材粗大,门面墙上有彩绘,天井以长条石铺设,礩形柱础。正厅堂前有“椿靈毓秀”四字匾额一块,丙辰年仲春方桌然题,匾边有花纹。该厅为方氏族人所建,现为方延松民居。

相对方氏宗祠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周家乡相对村。据村民方石宝介绍,该宗祠建于清晚期(1821—1911)。2013年5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坐北朝南,共三进,建筑占地面积315.28平方米。八字门,双坡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前厅面阔三间,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次间穿斗式,分心五柱用九檩。厢房面阔二间。天井用鹅卵石铺设成钱纹,四周用长条石铺砌。中厅明间为五架梁带前双步后单步,次间为穿斗式,分心五柱用八檩。后厅明次间梁架均为穿斗式,五柱用五檩。过廊连接中厅与后厅,两边各设有小天井一个。前厅、中厅设有望砖,中厅采用踬形柱础,下垫覆盆,柱头设有斗拱。牛腿、雀替等木构件有人物、花草等图案。方氏宗祠格局基本完整,做工较考究,木雕精细美观,造作工艺水平较高,地方宗祠特征明显。据史料记载,元末方良森次子方瑞贤赘居于此,因与兄瑞享所居宅基相对,故名。

相对方氏私己厅、方氏宗祠所在相对村是省重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村,人文内涵深厚,生态环境秀美。两处文物布局规整,用材粗大,木构件雕刻精细,工艺精湛,文物价值较高,是中国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宗祠建筑,对反映近现代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周家乡:衢县辖乡。1950年设乡后改公社,1984年复设乡。位于县境北部,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1.5万。有公路两条。辖石井、后堆、诚村、板桥、川坑、江家、崇源、苦竹岗、坞溪桥、丰村、宋家、上林、蟠塘坞、周家、后溪塘、井头根、下清源、裴家、相对、上姜、宅基、春山坪、上岗头2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石灰、食品加工为主,农业以水稻、油菜、枇杷、茶叶、柑橘种植业和饲养业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何家湾何氏宗祠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何家湾何氏宗祠为桂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何家湾何氏宗祠位于桂阳县鹿峰街道新城村何家组,年代为清代,类别为古建筑。

2017年4月12日,何家湾何氏宗祠被公布为桂阳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宗祠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米处。

新城村:新城村(Xincheng Cun) 新城村的前身是新城大队,在1983年更名为新城村。位于桂阳县南部,东与正和镇解放村、官溪村相邻,西与本街道子龙村接壤,北与本街道牛巷口村、百花村毗邻,南与黄沙坪街道白树村接界,是城中村。辖双流、马鞍、黄家、何家、徐家、花马、枫木7个自然村。2011年末,全村428户,常住人口1480人。村域经济主要为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蒲塘王氏宗祠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蒲塘王氏宗祠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蒲塘王氏宗祠位于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始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年),见证了蒲塘的历史变迁。宗祠内陈列着3位王氏始祖像和祖先像赞18副,高悬于中堂之上的赫赫牌匾达50余方。

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蒲塘村:一、历程回顾:从2007年村庄整治开始,蒲塘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我村投入400多万元进行了村庄整治,全村34个生产组630户农户,户户墙体粉刷,并通上了水泥路。并成立了卫生保洁队伍,保证农户生活垃圾的正常清运,确保村庄卫生环境整洁。在2008年进行污水整治,使得渠道通畅,塘水清澈、塘岸绿美。在村庄整治的基础上,对全村主要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铁炉胡氏宗祠古戏台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铁炉胡氏宗祠戏台为桂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铁炉胡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桂阳县敖泉镇水星村铁炉组,年代为清咸丰十一年,类别为古建筑。

2017年4月12日,铁炉胡氏宗祠古戏台被公布为桂阳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宗祠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米处。

水星村:水星村(Shuixing Cun) 水星村村域位于敖泉镇西部,南与光路村相邻,东与塘汪村相接,西与仁义镇毗邻,北与湘山村接壤。该村下辖太平窝、冲头、冷水、铁炉下、上户、下户、大宽、大村、上集、玉兆、塘边、洞头、茶元、田头、子桥等15个村民小组,2011年有610户农户,总人口为2530人。村域经济主要为劳务输出和农业收入,年人均纯收入约为8。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宁波周氏宗祠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宁波周氏宗祠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宗祠位于海曙区高桥镇新庄村新庄自然村2号,据周氏家谱记载始建于清道光丁酉年间。主体坐北朝南,略偏西,由前、中、后三进及两厢组成,占地面积684.42㎡。前进为门厅,单檐硬山顶平房,面阔七间,进深四柱七檩,明间安两扇大门,左右两侧立一对石狮门枕石,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中进为大殿,单檐硬山顶高平房,面阔五间,明次间进深四柱九檩,五架抬梁前后双步。梢间用中柱,穿斗式结构,明次间后端放有周氏祖宗画像及排位,供周氏族人祭祀。后进为重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五间,明次间进深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梢间用中柱,五柱落地。前进与中进之间设厢房,为单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中进与后进之间左右两侧设廊,经后期翻新。

周氏宗祠布局规整,建筑高大宽敞,用材考究,牛腿、雀替等雕刻精细、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及历史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是归至海曙区。

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新庄村:新庄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邝氏宗祠——抗战期间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地遗址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邝氏宗祠——抗战期间开展军事训练活动遗址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邝氏宗祠——抗战期间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地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旧围,GPS坐标:北纬22°5509.3",东经113°4842.1",海拔高程34米。

该遗址始建于明末清初,坐北向南,是三间二进合院布置,面阔10.4米,进深17.5米,砖木石结构。

1938年1月,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派张英到大岭山开展工作。张英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以太公岭村为中心,向四周的乡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训练壮丁,在各村组建自卫队,同时建立中共支部,发展党员,在太公岭村建立一个交通接待站,打下了群众基础。1938年初,张英在邝氏宗祠以办学为掩护,开展宣传、组织抗日救亡工作。同年12月,以宗祠前地堂作操场进行军事训练。

邝氏宗祠于1962年和2007年分别进行过两次重修,现在旧址保存良好,并基本恢复了原貌。2004年1月,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公岭村:大岭山镇太公岭村位于大岭山镇的西北面,距镇区3.5公里,辖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太公岭村村民委员会下辖五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五个村民住宅小区,分别是:大地小区、园塘仔小区、双岭小区、金榄小区、园山仔小区。常住本市户籍有478户,人口1675人,新莞人7100多人,有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共37家。2010年村组两级经济总收入1260 万元。太公岭村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