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第几条20篇

元旦是个欢庆的节日,到处都是张灯结彩,一派热闹景象,那么你知道元旦的风俗文化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第几条”,欢迎阅读与借鉴!

浏览

3250

文章

74

篇1: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全文共 3191 字

+ 加入清单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能够先于春节、清明、中秋跻身世界“非遗”,不得不提几年前的那场“申遗”工作。而这次“申遗”成功,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端午,并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韩国“抢报”,中国“申遗”提速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少,而发展到现代,相比于中秋节、春节,甚至是清明节,端午节都算不上是最盛大的节日。那么,为什么首次跻身世界“非遗”的恰恰是端午节呢?事情还得从2004年的一封信函说起。

2004年5月初,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收到一份急件称,韩国已将“端午”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在一次会议上,周和平焦虑地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消息当时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媒体与网络沸沸扬扬了好一阵,有关方面也理清了韩国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是两回事,但这事给国人的刺激着实不小。很多人纳闷:中国的端午节是本源,历史更悠久,为何他国抢先?这种心有不甘的反思,也使有关方面的紧迫感增强,端午“申遗”得以提速。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端午节与70项民俗一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出的代表地区有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2008年6月的端午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还有委员建议在端午节前后恢复“黄金周”。凡此种种,都为端午“申遗”提速埋下了伏笔。

材料被退回,申报受挫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申遗”必须至少符合其规定的10个标准之一(包括6个文化遗产标准和4个自然遗产标准),由所在国政府提出候选名单,最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是否纳入世遗名录。如果正式申报未被通过,则4年后才能再次申报。这给申报工作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在专家委员会进行了4-5轮预审后,文本撰写和视频资料编辑工作着手开始:第一是节日习俗的内容,比如端午节挂艾叶、挂菖蒲;第二是祭祀方面的习俗,纪念屈原、伍子胥等;第三是体育游戏竞技活动,要归纳概括出全国的特点。

申报材料的准备难度不小:要与“非遗”项目持有人进行多次沟通,又要按照规定的文本起草;同时,因为是三省四地打包申报,涉及的内容繁杂众多,需要仔细甄别梳理;申报语言既要准确表达专有习俗的含义,又要采用通俗易懂语言,并且全部要用英文流畅表达……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2008年10月,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总部递交了申报书和相关材料。

申遗之路绝非一帆风顺。没想到,2008年年底申报文本却被退了回来。理由是文本格式不规范,“要求在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做最通俗易懂的表达,让人一看就明白。”另外,“项目涉及多个省份,申报材料中缺少相关省份的申报授权书”。

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迅速获得相关授权,并组织专家对申报书进行多次修订,使中英文对照更加通俗易懂,派专人两次赶赴北京征询专家意见,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将相关材料再次递交上去。

规则更改,助推端午“申遗”成功

在2008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申报每两年进行一次,且每个国家一次只允许申报一项。那一年,中国确定了35个参加“申遗”的项目。为保护重要项目入选,在2008年专门召开的世界申遗会上,按照“少数民族项目重点关注、海峡两岸项目有所倾斜、周边国家共享项目重点考虑”的原则,确定了中国“申遗”的核心项目,而端午节只能排在备选之列。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遗”规则的更改,并最终助推了端午节的“申遗”成功。

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讨论,对“申遗”评审规则进行了两项大的修改:一是将以前的两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二是每个国家一次仅申报一项改为可同时申报多项。

这让中国的端午节申报项目从备选的第二梯队一下子冲到第一梯队,跻身重要项目。

2009年9月,好消息终于传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端午节”被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有“申遗”工作人员说:第一时间听到成功的消息时大家都不敢相信,随后的反应是,太惊喜了,成功来得太快、太突然了。而这次“申遗”成功,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端午,并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省四地联合“打包”申报

2008年,中国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定,最终的申报材料由鄂湘苏三省联合“打包”,湖北省牵头申报。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每个地方都各有特色,为何选择湖北牵头申报?原来,在国家确定的湖北秭归和黄石、湖南汨罗、江苏苏州这三省四地中,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家乡、湖南汨罗市是屈原投江的地方、湖北黄石以赛龙舟为核心、而江苏省苏州市是端午纪念伍子胥的代表地区。各地习俗虽然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都是祭祀、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其中尤其以湖北省的秭归县和黄石市更具典型性。

在屈原故里秭归,一个端午过三次: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尤为独特的是,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农民们自发组织的骚坛诗社,每年端午节咏唱“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400年来传承不息。

而在黄石,西塞山神舟会有着整套完备的活动方式,从神舟扎制、唱大戏、祭祀、巡游到最后的送神舟下水,一系列仪式历时40天,群众活动丰富多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期间时间最长的祝福和祭祀活动。

千年节俗传统延续至今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这从节日名称中就可看出。端午节,除了民间通常说的端阳节外,又名天中节、天医节、卫生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

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泛,虽然各地因自然风土与人文环境有所差异,具体的节日习俗上也各有侧重,但总体来看,在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全国共享意义的端午节节俗传统。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饮食节物、竞技娱乐、家庭人伦等。

全生避害。在湿热的仲夏时节,由于蚊蝇肆虐,疾病瘟疫容易流行,古人将端午所在的五月初五看作是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全生避害。比如用艾草做成人形,悬于门户之上;并佩彩丝避瘟,用五色线系在小儿手腕上,男左女右,称为“端午索”或“长寿线”;另外,饮菖蒲雄黄酒也是端午避邪解毒的主要保健习俗之一,一直延续到今天。

人神祭祀。端午是夏季大节,古人为了顺利度过这段时间,要祈求神灵的佑护,多数地区人们祭祀的是具有高尚人格或对地方有特殊贡献的先贤。如楚地的屈原、吴越地区的伍子胥、勾践与曹娥、广西苍梧的陈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等。其中,屈原在后世影响最大,长江中游端午节俗中最引人关注的“龙舟竞渡”,传说就是为了追悼屈原。

饮食节物。节日食品不仅是节日享受的佳品,更是民众通过味觉对岁时有所感知的精神表达与象征。“五月家家过端阳,盐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的粽子就是这样一种意蕴特别丰厚的文化创造物。它不仅造型独特,包裹方式与包裹内容也有特别的意涵。

竞技娱乐。围绕着夏至形成的端午节,吸收了南方民族竞赛传统,主要是龙舟竞渡、斗百草、斗蛋游戏等。端午节赛龙舟传统至今在南方水乡地区传承。

家庭人伦。聚合家庭情感,强化家庭血缘伦理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要素之一,端午节自不例外。除了祭祀祖先外,古时端午还特别重视未成年的女性。明代北京端午期间,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石榴花,称为“女儿节”。直到近代,在江苏、湖北、陕西一些地方,新嫁女在端午节也要回娘家省亲,称为“躲端午”。

端午的这些节俗传统,从古及今延续下来,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chánɡ)调民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安徽宣纸、书法、篆刻、剪纸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热播剧《延禧攻略》中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文共 1617 字

+ 加入清单

颜夕宫服务文化路故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通俗话剧《颜夕宫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融入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丝绒花、司空、点翠等工艺品。

Kesi

从“一只耳朵、三把钳子”到清代宫廷绘画中的“两个小脑袋”发型、柳眉、绛唇妆,再到服装设计和场景道具的展示,他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今天,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这出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1螺纹

于在他的微博中提到,剧中的服装和粉丝都是丝绸做的。

Kesi工艺

丝绸,也叫丝绸雕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丝绸。它的特点是纬纱不横穿整个宽度,而是只在必要的地方与经纱交织,这就是所谓的“经纱和纬纱断裂”。成品的正面和背面是相同的,不同颜色的轮廓之间没有联系。这就像用刀雕刻一样,从稀薄的空气背光中观察可见的斑点和毛孔。

起初,羊毛织物采用“疏通渠道、断纬”的织造技术,称为羊毛织造。

这种技术在唐代被应用于丝绸。南宋时期,柯思能摹仿书画,风格细腻柔和,具有欣赏的艺术价值。明清时期的科西中心位于苏州,在甘龙世界达到顶峰。生产的大部分织物都是法庭使用的。

2009年,“司空织法”作为“中国蚕桑织法”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亮点:“刻丝”

1.成品的正面和背面是一样的

2、背光时看起来像一把刀

刺绣

刺绣

播种刺绣

别名“打籽”是指在刺绣表面用丝线形成细小的线结。在平面北京刺绣艺术中,如果你在其上播种,你可以展示不同的峰和突起的效果,使刺绣更加微妙的变化。

清代宫廷中大量的后妃都有“打籽绣”的刺绣方法。

照片:故宫博物院藏[鲜黄绢绣牡丹、金花、长寿床单、梭织服装]

要点:播种刺绣;

1.丝线形成极小的结

2.线结上有“种子”,突出不同的“峰”。

镀金刺绣

传统刺绣针法和其他刺绣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刺绣线的不同。清宫金绣所用的金线是用金锤箔和绞线制成的纯金线。

泛金刺绣是基于丝绸刺绣图案,金线围绕着刺绣或未刺绣图案的边缘旋转。绣花线有“双金”和“单金”之分(两条金线称为双金绣,一条金线称为单金绣)。一般来说,双金是作为主线,它被称为板金刺绣,因为它的线方向徘徊在模式。

照片:故宫博物院藏[金绣布盘]

要点:盘锦刺绣:

1、“圆盘”——线的方向在样品(形状)周围盘旋

2.“金”——纯金线(材料)

03达舒华展

达舒华展

大舒华表演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的一项汉族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是河北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独特的古老节日火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铁水溅到古城墙上,形成10000个火花。它被称为“树花”,因为它有繁茂的树冠。它的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

据说那时候暖泉镇有许多铁匠作坊。春节期间,富人燃放烟花来庆祝。铁匠也渴望热闹的庆祝活动。然而,铁匠买不起烟火。他们受到火花的启发,当他们撞击铁,把熔化的铁倒在城堡大门上方的砖墙上,就像盛开的烟花。

这种特殊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拥有烟花的富人永远不会忘记它的热闹和喜庆气氛。因此,每年新年都有“富人燃放烟花,穷人表演舒华”的民俗。

焦点:达舒华秀:

1.“树花”是指铁水溅在古城墙上形成的火花。

2.来源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

3.第一次使用它的是那些买不起烟火来庆祝节日的铁匠。

据说《颜夕宫的故事》的剧组专门带着老铁匠从张家口到横店拍摄,每个老铁匠都给了相机。

达舒华展工匠

我认为这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安慰,只有当我查阅资料时,我才知道即使在温泉的发源地,也只有四个人能做这项古老的技艺。

科斯很美,刺绣很美,点翠很美,铁花也很美,从漫长的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很美,它们经历了朝代的更替,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融合,坎坷而幸运地保留到今天。

《颜夕宫的故事》剧照

不幸的是,我们不知道这些美丽的东西会持续多久。

与冗长的文字相比,影视作品实际上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光影色彩的刺激能更直接地给人们带来美感。《颜夕宫的故事》的剧本可能不太好,演员的选择可能不像预期的那样令人满意,但是仅仅在服务中使用它的想法已经很了不起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高原上的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因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物产丰富,人文地理显着。土族、撒拉族是青海特有的民族,多种民族文化融合共存着。那么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呢?本期青海文化为你揭晓答案。

土族安召舞

土族安召舞是流行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群众中一种无伴奏圆圈歌舞形式,是土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集体性歌舞。表达人们对生活的赞美、祝福之情。通过歌舞、曲艺、武术、说唱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展现青海省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市民领略青藏高原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格萨尔》

《格萨尔》是藏族人们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英雄史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区流传广泛。说唱极具感情色彩,曲调高昂、铿锵有力。

藏族螭鼓舞

藏族螭鼓舞流传于青海循化地区,是一种藏族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有较为固定的表演形式和风格。以集体歌舞形式,表现请神、敬神、送神、降魔等,反映了当地藏族的宗教信仰、劳动和生活情趣以及审美观。

纳顿

纳顿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娱乐节目,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以为“娱乐”。从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日才结束,历史近两个月,称纳顿节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藏族服饰

藏族的服饰,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关,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情趣。

黄南藏戏

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

你可能也喜欢:

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点

盘点泉州标志性建筑,你最钟意哪个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京东大鼓

全文共 1058 字

+ 加入清单

京东大鼓是发源于河北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主要乐器,除了演唱者左手挟铜板,右手击鼓外,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演出全凭演员的演唱功夫和击鼓技巧。为此京东大鼓时常被作为一种文艺汇演的表演项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京东大鼓的历史溯源

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三河、宝坻、香河一带的农村。据艺人祖谱及口碑资料,早在清乾隆中叶.河北省南皮县贾九堡村木板大鼓名家李文通(一说山东人,名尚志,绰号弦子李)从家乡逃荒来京东行艺.他吸收了京东广为流行的汉族民歌小调“靠山调”,丰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增加了京东乡音,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因他的演唱讲求韵味,人称这种京东风味的木板大鼓为“小口”木板大鼓,李在行艺中收徒张百奎(河间人)、曹占奎(大城人)、李振奎(义子)、崔登奎和邓殿奎,世称“清门五奎”,其中以邓殿奎(一说邓连奎)最为有名。

邓殿奎,殿奎系拜师学艺后之艺名,香河县刘宋镇人,后迁居马厂,生卒年不详,世传1754年在世。相传他有“三钢”,即钢性子、钢嗓子和钢板。他喜欢唱民歌,尤爱唱《放风筝》。邓继承乃师的创造精神,改革木板大鼓“小口”派唱法,将一板一眼的单一板式改为“慢板”、“平板”、“垛板”等多种演唱板式。

并吸收了京剧西皮“快板”唱腔,用在《华容道》、《古城会》等段子的结尾处演唱,名之为“二簧柳儿”(京剧在河北称二簧)。他演唱“二簧柳儿”时,仍用木板击节,而在演唱其它板式唱腔时,则用钢(铁)板替代木板击节,这些改革得到师父赞赏及听众首肯,新腔很快流行开来。这种新腔在北京演唱时,因是京东乡音,故被京城人称做京东怯大鼓。

京东大鼓的表演方式

京东大鼓的表演形式,最初为木板击节,后改为铁片、铜板。演唱者右手击书鼓,左手击板站立演唱;弦师弹大三弦伴奏。后又加入扬琴伴奏。三弦伴奏及三弦加扬琴伴奏两种形式并存。唱腔京东大鼓表演为板腔体,常用板式有头板、二板、快板和锁板。

京东大鼓的演唱形式与铁片大鼓、单琴大鼓基本相同。过去,在撂地说书阶段,曾有一种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员坐抱三弦,边弹边唱,其右脚踩一鼓楗击鼓(以矮鼓架支撑,置于地上),左腿上绑一“节子板”(五块板儿),以司节奏。颇能招揽观众。京东大鼓唱词的基本格式为七字句(二、二、三),但句首常加三字头,句中也常嵌字、词及短语,句尾常加“哪”、“啊”等虚字。其短篇唱段多由八落或十落组成,一般为数十句唱词。

你可能也喜欢:

台湾土生土长的剧中“歌仔戏”

中国传统雕刻技艺:福建惠安石雕文化

中国四大名绣之湖南湘绣文化

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山西耍孩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属于伊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几个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经历过朝代的更换,历史的冲刷。还能散发着光的遗产,让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做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和弘扬。本期伊春文化就为你介绍伊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核桃皮镶嵌制作技艺”、“东北大鼓(江北派)”和“鄂伦春族斗熊舞”通过了省级专家的评审,被省文化厅确定列入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

山核桃皮镶嵌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历经数百年,其历史文化价值在于经过长期发展,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其完美性、合理性、实用性、装饰性都达到了巅峰。因为其手工性、艺术性决定了山核桃皮镶嵌品不能采用工业方式生产,而只能通过手工劳动制出成品,同时也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近年来,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山核桃皮镶嵌品制作技艺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产品市场狭小,制作者后继乏人,许多传统技艺已开始变形和失传。

东北大鼓为清音子弟书流入沈阳后形成的(清音子弟书盛于乾隆年间衰于清末)民间传统曲艺形式。经不断吸收东北民歌小调及其他姊妹艺术的营养,衍生出的一种新说唱,后叫“奉天大鼓”或“辽宁大鼓”,20世纪50年代定名为“东北大鼓”。在黑龙江区域的东北大鼓分为“江北派”和“下江派”,“江北派”,是指活动于松花江以北广大区域的东北大鼓。如今,东北大鼓“江北派”面临传承人缺少及观众缺失的危机,能在舞台上演出东北大鼓“江北派”的艺人已经寥寥无几,许多书目没人去唱,东北大鼓“江北派”发展举步维艰。

鄂伦春族舞蹈“斗熊舞”,是纯正鄂伦春族舞蹈,早在游牧时期就已经开始。斗熊舞从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来看,带有明显的民族宗教色彩和狩猎生产、生活特征,表现了鄂伦春民族勇猛顽强、善于与猛兽搏斗的特质和民族娱乐的浪漫,具有原始狩猎时形成的原始意识形态。其最重要的价值是它以一种舞蹈的形式记录了人类从狩猎到采集的原始生态发展及演绎的进程。随着老一代鄂伦春族人的谢世,许多舞蹈包括民歌相继失传。新一代鄂伦春族年轻人又很快融入了时代舞蹈新潮中,对老的鄂伦春民间舞蹈传承逐渐淡漠,他们跳斗熊舞缺乏民族韵味。

为了系统、全面、深入地宣传保护工作的意义,唤起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发掘、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历史意义。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山核桃皮镶嵌制作技艺”、“东北大鼓(江北派)”和“鄂伦春族斗熊舞”进行了认真的收集整理,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对该项目进行认真评审,通过市里专家组认定申报了省级保护项目。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的审批通过,将对我们以后对该项目的保护、传承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你可能也喜欢: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五营公园:享受大自然静寂古朴的美

大自然赐予:鬼斧神工的峡谷茅兰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绥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绥棱农民画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绥化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个最为接近民间艺术的叫:绥棱农民画。绥棱农民画是以农民生产会主的民画。这幅画风格独特,而且画风不讲究法则。从2009年被列为黑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就带你了解绥棱农民画吧!

绥棱农民画来源于民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北大荒独特的地理环境。早在20世纪40年代,绥棱县地处半山区,使用木材方便,家家在打制箱柜后,都习惯找来当地的“名”画匠,在柜上画木纹、四季花,写福字,也有少量的写吉利话。发展到后来的立柜、炕、高低柜、书橱、碗架子,都要画上画,又增添了山水、花鸟作品,这些画匠便是当时的农民画作者,成为绥棱农民画的雏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生态的创作在内容形式上也不断发展、创新,作品大多反映农民的生产与劳动,创作者通过自我抒发,寄托理想,再通过形象达意的创作,感染人打动人。

绥棱农民画诞生于北大荒,它以农民的生产和劳动为主,艺术独立,风格独特,画面不讲究透视法则和三度空间,擅用平面构图、多点观察,一幅画里可以同时出现多种角度观察的物体,追求饱满、协调、变异、和谐的效果。作品属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为研究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标本。

绥棱农民画设色大胆、色彩明快,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艺术特色。农民画创作者兼收并蓄积极汲取了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木板年画、门神等其它姊妹艺术的技法和形式,并逐渐形成了独特民间艺术风格。1990年,40多幅绥棱农民画作品被外商购买收藏。

你可能也喜欢:

盘点广州有哪些文化遗产

不是简单的山洞:中国十大名窟

济宁结婚习俗及传统礼仪

历史悠久的济宁大运河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南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全文共 1761 字

+ 加入清单

各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各有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等等。你了解南平文化中南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到底有哪些?小编找了些资料,列出来一些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南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19项)

2007年4月1日

一、民间音乐(3项):浦城闽派古琴、邵武长门、延平佛教修士音乐

二、民间舞蹈(2项):延平战胜鼓、邵武傩舞

三、戏曲(4项):政和四平戏、延平塔前大腔金线傀儡、南平南词戏、邵武三角戏

四、曲艺(2项):南平南词曲艺、邵武南词北调

五、民间杂技(1项):建瓯挑幡

六、民间手工技艺(3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建阳建本雕版印刷、邵武和平游浆豆腐制作工艺

七、民间美术(1项):浦城民间剪纸

八、民间习俗(1项):邵武河坊抢酒节

九、民间信仰(2项):延平樟湖崇蛙、崇蛇民俗,顺昌大圣崇拜习俗

南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18项)

2008年12月25日

一、民间音乐(2项):岭炳洋畲歌(延平)、太平十番(延平)

二、民间舞蹈(1 项):王台太平鼓(延平)

三、戏曲(2项):峡阳南剑戏(延平)、传子木偶(浦城)

四、曲艺(1项):建瓯唱曲子(建瓯)

五、杂技与竞技(1项):葫芦潭畲族武术(邵武)

六、民间手工技艺(4项):建盏制作技艺(建阳)、弓鱼技艺(建瓯)、丹桂茶制作技艺(浦城)、坎头摆果台蔬果保鲜技艺(邵武)

七、民间习俗(5项):枫坡拔烛桥(武夷山)、葫芦潭畲族打醮(邵武)、和平浴佛节传经(邵武)、徐洋三月三(延平)、宜坊过火节(邵武)

八、民间信仰(2项):萧公圣君民俗信仰(延平)、太保信仰(建瓯)

南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24项)

2010年7月15日

一、民间文学(1项):张三丰传说(邵武)

二、民间音乐(2项):十番音乐(延平)、畲族民歌(顺昌)

三、民间舞蹈(1项):五夫龙鱼戏(武夷山)

四、传统戏剧(2项):南剑戏(延平)、三角戏(光泽)

五、民间美术(1项):松溪版画制作技艺(松溪)

六、传统手工技艺(10项):九龙窑青瓷制作技艺(松溪)、湛卢宝剑铸造技艺(松溪)、浦城包酒酿造技艺(浦城)、木雕活字印刷(光泽)、仁寿灌蛋制作工艺(顺昌)、洋口油纸伞制作工艺(顺昌)、包糍制作技艺(邵武)、脚跟糍制作技艺(邵武)、碎铜茶制作技艺(邵武)、北苑御茶制作技艺(建瓯)

七、传统医药(1项):畲家青草茶(顺昌)

八、民俗(6项):伏虎禅师信仰(延平)、戏神田公信仰(延平)、猎神信仰(延平)、妈祖信仰(顺昌、邵武)、畲族婚礼习俗(顺昌)、七夕行桥(邵武)

南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15项)

2012年7月10日

一、传统舞蹈(2项):王台镇黄龙灯舞(延平区)、邵武钱棍舞(邵武市)

二、曲艺(1项):大腔戏坐唱(延平区)

三、传统技艺(10项):闽北古民居营造技艺(光泽)、闽北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政和、顺昌)、武夷山遇林亭黑釉茶盏制作技艺(武夷山市)、武夷山分茶游艺——茶百戏(武夷山市)、政和白茶制作技艺(政和县)、政和高粱白酒酿造技艺(政和县)、浦城豆腐丸制作技艺(浦城县)、松溪小角制作技艺(松溪县)、擂茶制作技艺(邵武)、连史纸制作技艺(光泽)

四、民俗(2项):将石神龙会(邵武市)、烛桥灯民俗(建阳黄坑)

南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19项)

2014年10月22日

一、民间文学:程门立雪典故(延平区 )

二、传统戏剧:政和四平提线木偶戏(政和县)

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张三丰(原式)太极拳 邵武市

四、传统技艺:光泽仿古箱包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光泽县)、建瓯林氏金银器制作技艺(建瓯市)、建瓯高炉光饼制作技艺(建瓯市)、顺昌畲族腊肉加工工艺(顺昌县)、顺昌元坑水轮车营造技艺(顺昌县)、顺昌灯笼制作技艺(顺昌县)、政和工夫茶制作技艺(政和县)、东平老窖酿造技艺(政和县)、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武夷山市)、九曲竹排制作技艺(武夷山市)岚谷熏鹅制作技艺(武夷山市)、漳墩贡眉白茶制作技艺(建阳市)

五、民俗:顺昌陈靖姑信俗(顺昌县)、政和杨源铁坑殿李三娘文化(政和县)、政和走古事 (政和县)、龙岗祖殿(潘公堂)民俗文化(延平区)

你可能也喜欢:

最接近普通话的语言——承德方言

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带你品茗张家口茶文化

与众不同的张家口方言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全文共 1474 字

+ 加入清单

各种团体的,群体的或者个人对文化遗产的实践,技能,表现形式或者表演等等都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小编找了一些关于烟台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你知道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吗?一起来看看吧!

掖县滑石雕刻:

掖县滑石雕刻是原产于山东莱州的一个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它在我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也是莱州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

掖县滑石雕刻源于宋代,兴于清代,盛于上世纪60-70年代。明清以来县城周围,特别是在现永安路街道辖区所属村庄,以滑石雕刻技艺为业的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建国后,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莱州市雕刻厂,并有三十余村组建了村属雕刻组,后来雕刻艺人遍及八十余村庄,从业人员数以千计。

使掖县滑石雕刻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形成长江以北最重要的滑石雕刻工艺品产地和出口基地,成为莱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烟台剪纸:

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烟台剪纸。

蓝关戏: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据有关典籍记载、着述表明及历代艺人的口碑资料,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明代末年,弋阳腔在其风靡全国之时传至莱州,成为早期“蓝关戏”发生的重要契机,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

蓝关戏即是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了胶东的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

关于“蓝关戏”的名称,也还有几种说法。有说“蓝关戏”主要剧目是唱韩湘子的故事为多,其叔父韩愈,处处过难关,取了难关的谐音,故名“蓝关”;又有说“蓝关戏”帮腔用弋阳腔(高腔),来自南方故称南官腔,因而叫“南官戏”(“官腔”之称,见张次溪《戏剧漫话》);还有说“蓝关戏”叫“连字戏”,取其连续不断的意思。

海阳大秧歌:

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中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

洪熙一年为公元1425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据上所述,海阳秧歌是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

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

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另外,海阳秧歌中“乐大夫”俗有“螳螂门”、“八卦门”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动作汲取了不同拳术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你可能也喜欢:

体验骑马狂奔的感觉:张北草原

具有地域特色的克山火山石工艺

齐齐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

两座山崖间只留下一个缝隙:一线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花鼓

全文共 2910 字

+ 加入清单

商洛花鼓国家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能够更好的继承与传播商洛花鼓,也为了能够让人们更了解商洛花鼓,特此进行了一番了解与调查,本期的商洛文化,就带你进一步的认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属于民间地方戏曲,是中国陕西商洛地区特有的一种汉族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商洛民间艺术特色,唱腔以商洛地方语言为主,故称“商洛花鼓”。商洛花鼓艺术形式丰富多样,音乐曲调流畅优美,传承历史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

关于商洛花鼓的起源,说法颇多。据镇安、山阳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始源于湖南,上传湖北,南由汉水传至安康、汉中一带;北由丹江传到丹凤、商县、洛南一带,进而传人关中。而据丹凤、商县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则是由汉代秦陇马上鼓吹乐衍变而来,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载,诸葛亮军中就置有吹乐队,以锣鼓悬系腰间,手指击之,口唱歌词,迷溃敌人。《敦煌拾零》《隋唐演义》等书也有这样的记载,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曾以“打花鼓”作掩护,计入敌营,救回了秦琼,故有“唐将班子花鼓”之说。五代以后,花鼓才进入民间。宋杂剧中的“大迓鼓”、“迓鼓舞”、“跑汉船”等,就是其艺术化了的舞段形式。花鼓戏是清光绪年间由湖北传入境内。当时湖北遭遇了数十年未有的大水灾,许多灾民便通过打花鼓卖唱的形式到处飘流,靠“化谷物”维持生计,人们将其所唱之调叫“化谷调”,以后逐渐衍称“花鼓调”。现今,一些地方在演唱《扎锥子》等部分剧目时仍沿用下河话(即鄂西北语言)。“花谷调”传至商洛后,与当地流行的山歌、小调融合,兼收渭南、华阴秧歌、迷胡小调,逐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动听、朴实之风格的地方小戏。

商洛花鼓解放前夕几濒绝境。新中国建立以后,商洛花鼓迎来了风和日丽的春天,50年代创作的花鼓戏《夫妻观灯》曾走进中南海,为毛、刘等党和国家负责人演出。从1953年起,商洛地区各县多次举行民间文艺座谈会、训练班和戏曲调演,组织花鼓艺人呈艺献宝。经专业戏曲工作者与老艺人合作,对花鼓艺术进行丁全面的改革和升华。首次排出的花鼓传统剧《夫妻观灯》,在省上文艺会演中轰动戏剧界,获得了一等奖。不久又被拍成电影,发行全国。

以后又相继创排出《桑园人家》《水轮飞转》《换猪》《凤凰飞进光棍堂》《屠夫状元》、《月亮光光》等优秀剧目,享誉大江南北。一曲曲地方花鼓戏,犹如烂漫山花,为商洛赢得了“戏剧之乡”美誉,分别荣获了国家、省、市剧本和演出奖等奖项。

其中《月亮光光》在2002年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最佳编剧等10项大奖,2003年代表陕西省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荣获曹禹戏剧文学奖、特别奖和优秀编剧等七个单项奖,同年荣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后又获得文化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文华新剧目”奖,并被确定为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重点剧目。该剧先后在全国各地地巡回演出数百场,并在中央电视台、陕西卫视等国家、省、市多家电视台播出,赢得了广泛好评。

商洛花鼓也叫“跳花鼓”、“舞花鼓”,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汉族民间艺术,因此,“跳”和“舞”便成为花鼓表演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贯穿于一堂花鼓的人物表演始终。花鼓跳法多样,姿态刚健优美,有蹦跳、闪跳、弹跳、扭跳、踏跳;有兔子跳、麻雀跳、侧身跳、单腿跳、双蹬跳;有三角跳、十字跳、之字跳、拐线跳、双八字跳。跳的名目虽然很多,但表演起来却没有固定程式,由演员自由发挥,显得优美大方、自然生动,耐人观赏。

商洛花鼓戏的音乐结构属于联曲体。它把一支支花鼓小调有机地联缀起来,或单独使用或用几首曲调来表现戏剧内容,构成具体的花鼓戏唱腔。其音乐形式,依据内容可分为大筒子、八岔子和花鼓子三种。花鼓子主要用民歌小调演出,也叫小调戏,多反映当地人民的劳动与爱情生活,代表性剧目有《打铁》、《打草鞋》、《哥接妹》、《瞎子摸妻》、《贾金莲回河南》等;八岔子用八岔调演出,也叫八岔戏,多反映公子、小姐的艳情故事,其曲调分阳八岔和阴八岔两种,阳八岔又称硬八岔或大八岔,阴八岔又叫软八岔或小八岔,代表性剧目有《坐西楼》、《送香茶》、《小东楼》、《小牙楼》等;大筒子以筒子胡琴伴奏,也叫筒子戏,属于花鼓中的大中型戏,多表现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内容,代表性剧目有《蓝桥担水》、《刘海戏金蟾》、《血刀记》、《万寿图》、《山伯访友》、《四姐下凡》、《正德王访贤》等。商洛花鼓以演出“三小戏”为主,小生、小旦、小丑是其主要脚色,表演生动活泼,富于民间色彩。

由于传播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商丹路与镇柞路两种。商丹路在音乐风格和语言音调上,多用关中语系和当地土语(部分也用下河语),曲调流畅、优美、柔和、婉转。镇柞路在音乐风格和语言音调上一般采用当地音(即鄂西北语系,当地称下河语),曲调多高亢、明亮、欢快。

大筒子

(又名二棚子、筒子戏):这是花鼓戏较高级的一种,具有文武场面,近于戏曲形式。因为棚子是它的舞台,其舞台次于演大戏的舞台,大于演小戏的台子,所以叫二棚子。又因文场所用的乐器叫筒子胡,其形似二胡,琴头较粗大,音色清脆、明亮、粗犷、浑厚。曲调有:小生调、老生调、老配少调、半板、板半、阴调、放哀子等七种。

八岔子

分阳八岔与阴八岔两种(阳八岔又称硬八岔,大八岔;阴八岔又叫软八岔或七岔子)。因为主要曲调为八岔调,所以民间称它为《八岔戏》。阳八岔其特点是一人开唱,众人帮腔。伴奏形式为演员清唱,锣鼓配节,即演员清唱,在腔句之间穿插固定的锣鼓点伴奏,不用弦索,句末由台后帮腔,成为“一人唱而众人合之”的形式。它的声腔结构是分腔、合腔、诉板相结合;阴八岔曲调开朗、豪爽而又抒情。节奏别致。属五声“征”调式。一般用于剧目开头或行路时唱。在运用中并可加其他小调来演唱。每个小戏中间只要有这两个调的都可叫做“阴八岔”戏。

花鼓子

(又名小调戏):因戏中的曲调是由民歌小调所构成,所以也叫小调戏,它的特点是:保持了一般民歌的原貌,戏剧化的程度较少;曲调多,旋律节奏、调式变化较丰富。有的剧目以一曲多变形式演唱到终,有的以多种曲调联用变化。曲式结构既有对偶句结构,又有启承转合形态。宫、商、角、征、羽各类调式都有。以商、征、羽调式居多,特别是商调特性较明显突出(如石榴娃烧火调),唱腔丰富多彩;由戏名起曲名,曲调短小,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它的伴奏仅用锣鼓按演唱的需要加在每一曲调的某一乐段或曲终处,词格也无严格的局限,五、七、十字句皆有,还有不正规的穿句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曲调有二百五十多支。

传承意义:

商洛花鼓传统的唱腔音乐结构形式单一,历史年代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商洛花鼓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和保护。

你可能也喜欢:

民族服饰欣赏:景颇族服饰图片

月德贵人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说法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国度,有非常多前人留下来的珍贵宝藏,但是因为有些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但是还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而我国就有非常多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消失了,想想都觉得可惜,你对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多少呢?本期承德文化为你解析。

白云古洞遗址作为承德市丰宁县优秀地理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之一,对当地人的精神文明具有其独特的影响力。它是由若干峰、洞、谷和寺庙组成,其洞或寺庙内设有孔子、文曲星、弥勒佛、三皇五帝等供人信奉的佛像。

二仙洞两洞相通,其中分别设有文曲星、武曲星的佛像。二仙洞地势险峻,极难攀登,如果没有团队的帮助很难登上,但一旦克服恐惧,团结一致,成功攀上高峰,不仅能获得文、武曲星的保佑,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征服的喜悦与心灵的洗礼。这才是大自然真正赐予我们的礼物。正如俗语所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文化遗产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深远的。

承德清音会音乐呈现着汉族宫廷音乐与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复合型态,充分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大统一”的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遗存,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河北省承德市申报的“承德清音会”入选,列入传统音乐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也许还喜欢:

最具特色的景观——海口骑楼文化

现代的北京葬礼习俗是怎样?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什么建立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国家物质文化遗产由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国家文化部规划建立的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为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传承实践成果。在多年保护工作中,按照项目不同属性梳理形成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共十大类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8年起施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对于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规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圳石岩客家山歌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的一种,歌曲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深圳石岩的客家山歌比较平实婉转,在当地广为传唱。客家山歌不仅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深圳文化里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深圳石岩客家山歌是广东省省级文化遗产,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的汉族民歌。在客家人居住的各个社区,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个人自唱也可以两人一唱一和,其中擂台斗歌是客家山歌最精彩、最激烈、最吸引人的一种演唱形式。

民歌起源

石岩客家山歌和所有客家地区的山歌一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方风格特点。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细嗓三种。山歌歌体结构形式比较整齐划一,山歌中的格式和闽、粤、赣、桂、湘、川、台等地区大体相同,韵律也是平平仄仄的声韵为基调,歌词多以当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往往以物抒怀,真情实景,寓情于景。

民歌体裁

在种类和体裁上,石岩客家山歌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驳尾、戏谑性、虚玄歌、逞歌、猜调、哀歌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赋体山歌、比喻山歌、起兴山歌、叠字山歌、双关山歌等。除了劳动山歌以外最精彩也是最精华的一部分应该说就是客家情歌了,占客家山歌很大一部分比重。

石岩客家山歌对研究客家先民一千多年前的先后五次大迁徙过程中,长期以来与当地人相处、互相取长补短、与南方各地的土语山歌互相混化与影响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研究古代汉族音乐发展及客家山歌音律艺术及语言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你可能也喜欢:

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

沈阳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萧山的冬至习俗都有哪些

宁波冬至的习俗与过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樟树林展示馆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树林展示馆是江西首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活态体验、贴近生活、活动传播为特色,全面展现赣江流域的非遗魅力,激发民众文化自觉,同时,通过将非遗与教育、体验、旅游及艺术鉴赏创新对接,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传世,她正在创造一个非遗保护的传奇!全馆包括博览区、体验区等部分。

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樟树林展示馆,致力于成为江西非遗科普课堂、江西特色旅游景点、江西非遗传承人服务中心、江西非遗对外交流窗口,以及非遗项目产业化的孵化器。她正在开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动的发展新模式和典范。将江西民风民俗分成文章结义、白鹤鱼米、工艺瑰宝、毓秀山川、人和家园五个章节来展示江西璀璨的非遗文化。

地址:南昌市佘山路66号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

类型:展馆展览

游玩时间: 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

周二-周五10:00-12:30、13:30-18:00;周六、周日10:00-12:30、13:30-21:00。(景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在岁月的变迁,人类的变化中,那些已经成为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了,时光蹉跎,岁月如梭,现如今的我们还在成长,而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需要保护起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郑州文化遗产。

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面积达1500平方,陈列展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类的“非遗”项目,有雄伟壮观的“小相狮舞”、流传千年的“新密麻纸制作技艺”、豫中地区独有的民间特色“猴加官”、中原民间的“布艺堆画”、“面塑”、“嵩山木雕”等展品展出。

民间传说与技艺类则有古老神秘的“嵩山摸摸会”、传统精湛的“古画修复技艺”、中华名小吃“蔡记蒸饺”等,则是利用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

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馆长李桂玲介绍,展馆囊括了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展示、制作表演、收藏培训、动手操作、产品自选服务等功能,集中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选之地,也将是郑州市一座新的文化地标。

目前,郑州市已建立起国家、省和市三级名录体系,共公布四批,有14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149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少林功夫、新郑黄帝拜祖祭奠、超化吹歌、苌家拳、小相狮舞、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6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许由传说、黄河澄泥砚、闹阁、猴加官等40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0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你可能也喜欢:

苏剧的来源与艺术特点

沈阳历史名人,你知道几个?

精妙绝伦的苏绣文化

古老而传统的剧种:苏州昆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拓展资料:

民间文学:苗族古歌、布洛陀、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刻道、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满族说部、河西宝卷、耿村民间故事、伍家沟民间故事、下堡坪民间故事、走马镇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等。

传统音乐:蒙古族呼麦、河曲民歌、左权开花调、蒙古族长调歌、巢湖民歌等。

传统舞蹈:京西太平鼓、秧歌、井陉拉花、龙舞、狮舞等。

传统戏剧:昆曲、潮剧、弋阳腔、青阳腔、高腔、河北梆子等。

传统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石湾陶塑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等。

曲艺: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福州评话、山东大鼓、山东琴书、河南坠子、绍兴莲花落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天桥中幡、维吾尔族达瓦孜、抖空竹、宁德霍童线狮、线狮等。

传统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等。

传统医药: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养生、藏医药等。

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太极拳是哪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全文共 165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太极拳大家也应该知道的吧,非常的有历史的一个拳法了,感觉就是从古至今就有,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太极拳话说竟然是在近几年才入选这个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那么太极拳到底具体是哪一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研究看看!1、太极拳是哪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是2020年。

其实最早的时候是在2008年申请过,但是别拒绝了。2、太极拳申遗过程

太极拳是全球流行的、有数百年历史的中国武术运动。十多年来(最初的申请在2008年被拒绝),中国一直试图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时,评委们告诉中国,除太极拳外还有太多项目申遗,没有考虑好它的定位。据报道,在当年递交的12份申请中,还包括少林功夫、京剧和针灸,中国被告知要减少申请数量。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项让人健身的运动,它还包含着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太极拳申遗始于2008年,现在我们取得了胜利,这将有助于这项运动被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太极拳在全球拥有大量追随者。数以百万计的中国老年人每天在城市公园里练太极,名人和其他公众人物经常公开提到为了健身在练太极。

据美国梅奥诊所称,练太极可以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提高有氧能力、能量和耐力,增强免疫系统,缓解关节疼痛。

世界上收入最高的模特之一吉赛尔·邦辰把太极拳融入了她的日常生活,她的丈夫汤姆·布雷迪也是如此。其他大谈特谈太极拳在其生活中用途的还有很多演艺界名人——更不用说其对成龙、李小龙和李连杰等武术艺术家的重要性了。

报道指出,这一中国传统武术是17世纪中叶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形成的。据报道,目前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1亿人在练太极拳。

在批准令人垂涎的遗产名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重要的考量之一是评估申遗主题是否代表了“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其他因素包括,展示人类价值的重要交流以及“被证明对文化传统或文明具有独特或至少不同寻常的贡献”。

继中国于2008年多个项目申遗后,规定改为将文化遗产地位的申请限制为每年最多两个项目参与申请。次年,中国的京剧和针灸参与申遗。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一项新规定——每个国家每次只能有一个项目申遗。

2011年,中国皮影戏申遗成功。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传统的戏剧形式。表演时,艺人边用棍子操纵由皮革或纸张制成的五颜六色的人物形象边演唱,并伴以中国传统音乐。2013年,中国珠算项目正式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6年,河南省将太极拳申遗列为优先事项。

陈家沟有几十所太极拳学校,现有800多名大师。

还有电影,比如2010年热映的《功夫梦》(由威尔·史密斯的儿子贾登·史密斯和成龙主演),有助于在全球舞台上宣扬这种古老的功夫。《功夫梦》描绘了一个少年融会贯通地运用太极拳和中国其他武术来对付欺凌他的人。

在中国,太极拳在电影和其他媒体中广泛存在。1997年,受欢迎的中国电视剧《太极宗师》描绘了一个年轻人试图从一个真正的太极大师那里学习这种武术的故事。

报道称,太极拳的价值现在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3、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起源于武当派的祖师张三丰,另一种是太极拳创自陈王廷。

中国的太极拳以柔克刚,含蓄内敛,是一种集养生与防御为一体的武术,它运用道家阴阳调和的原理,使用意念贯通全身,达到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的效果,是广受大家喜爱的一种运动。

但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却有些分歧。在抗日战争之前,大家都公认武当派的祖师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创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武术,都是立足于道家学说的原理,进行引申出来的。

太极拳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也符合道家顺应自然,淡泊无为的主张。加上武当功夫名扬天下,所以在此之前没有人质疑过太极拳的起源。

但后世人细究太极拳的起源的时候,发现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在时间上比张三丰的早,而且根据陈氏家族留下的太极拳招式记载,与武当太极拳留下的招式相差无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中山市是中国4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也是广东的辖地级市,古时的中山市也被称为是香山寺,中山市看名字便是清楚这名字是来自于孙中山先生。本期中山文化带你去了解一下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民间舞蹈:醉龙舞

醉龙舞又称“剪龙”、“转龙”,流行于现中山、珠海、澳门一带,因起舞时要“醉态朦胧”,故名。过去,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即传说中佛祖释加牟尼的诞辰,中山民间就要舞醉龙并吃栾樨饼。

民间习俗:崖口飘色

崖口飘色是具有中山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和民间艺术,是当地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一起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以及民间文化的创造力。

民间歌曲:中山咸水歌

咸水歌是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汉族传统渔歌,又称“白话渔歌”,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白话渔歌,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附近以及民众镇一带的汉族民歌,也是当地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

民间习俗:小榄菊花会

小榄菊花会是清代嘉庆甲戌年,由“菊试”、“菊社”等民间组织自发组织起来的赏花盛会,在盛会上各家族会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会期几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有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后发展成为每10年一度的“黄花会”。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

传统手工工艺:凉茶

凉茶是汉族特色茶饮,是中草药植物饮料的通称。广东凉茶是汉族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凉茶是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着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汉族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

民间歌曲:白口莲山歌

白口莲山歌是广东省中山市汉族传统民歌中较为流行的歌种之一,白口莲山歌是中山客家人的传统优秀民间音乐,是岭南地区汉族音乐的重要元素,是中山民歌的瑰宝。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民间舞蹈:鹤舞

我国是东北地区,把丹顶鹤择偶过程中对歌对舞看成吉兆,美其名曰“鹤舞”。朝鲜族(包括我国、韩国、朝鲜)人民根据大自然中仙鹤的动作编创的舞蹈。

《鹤舞》起源历史悠久,朝鲜族独有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它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研究的价值,对于研究朝鲜族舞蹈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族舞蹈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你可能也喜欢:

中山历史名人分别有哪些

中山詹园——综合古典园林的特色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点

全文共 2135 字

+ 加入清单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明确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就是不是物质的遗产,有可能是人,有可能是一种风俗。本期秦皇岛文化将带你走进秦皇岛,带你认识秦皇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吹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乐器形制极为特殊且种类繁多,乐曲丰富多彩,深具古韵。历史上鼓吹乐名人辈出,他们在冀东和东北久负盛名,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鼓吹乐中的唢呐与其它地区的唢呐构造不同,演奏方法也不同,在全国都是极具特色。抚宁鼓吹乐中艺人的“借字”、“双搬家”及创作乐曲的技法、板式、速度、加花减字的变奏方法,是我国民间音乐中的宝贵财富。可以说,抚宁鼓吹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学、律学、音乐史学、民俗学等,都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孟姜女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流传广泛,遍及全国。山海关是孟姜女故事流传的核心地区,早已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而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众多, 如万里长城、孟姜女庙、姜女坟、孟姜女哭倒长城等处,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孟姜女传说传递了不畏强权和对爱情忠贞的精神,它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民间流传了2500余年,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昌黎地秧歌是昌黎县普遍开展的一种自娱性较强的民间舞蹈,产生年代久远,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受封建礼教的桎梏,各行当均由男性扮演,直至元代因受蒙古文化的影响,在角色、结构、服饰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地秧歌队伍中“丑”角所戴的“缨子帽”就是从蒙古服饰延续而来的。昌黎地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其明显的个性,从活动形式上看,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从表演内容来看,大多数的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中的角色分为“妞”、“丑”、“ 擓 ”、“公子”四个行当,各行当的表演各具特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昌黎地秧歌发展的鼎盛时期。1956年,昌黎地秧歌节目《跑驴》,参加了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银奖。从而使昌黎地秧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走向了世界舞台,各地盛传出“从南京,到北京,跑驴荷花灯”的佳话。

昌黎民歌是一种民间小调。演唱内容有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爱情、生活四种类型;演唱形式有秧歌调、单口唱和对口篇三种形式。昌黎民歌因地区不同,演唱内容的分布也不同,东部沿海,盛兴劳动号子、渔民号子;南部地区以秧歌调为主;西部与评剧的发源地滦县交界,单口唱和对口篇较多。无论是在高雅的艺术殿堂还是在平凡的乡间舞台上,都流淌着昌黎民歌的优美旋律。

昌黎皮影戏是一种产生年代久远的民间艺术,是冀东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冀东皮影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皮影艺术产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皮影戏创出了自身别具一格的唱腔。昌黎皮影戏有其独特的演出形式,台前一张影窗、台中上挂明灯,由二人操纵用驴皮刻制的影人,此二人称之为上线和下线,操纵者依据唱者所唱的内容舞动影人,唱腔由铜管的四胡伴奏,并由鼓、板、锣等打击乐器加以烘托。昌黎皮影戏在演唱时用手紧掐声带部位,掐嗓演唱,这样不仅使唱腔声调柔媚、娓娓动听,更能使音域拓宽,能达到三个八度。昌黎皮影戏的念白以老奤方言为标准,极具昌黎地方语音特色。

周贺华,1940年9月出生,14岁开始学习地秧歌,师从着名昌黎地秧歌表演艺术家周国宝、张千、秦焕、伦宝善等人。主要学习其叔叔周国宝的“周派”秧歌丑角,同时又学习了其他派别的风格,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周贺华得到周派真传,是昌黎周派秧歌的正宗传人,学艺期间又受到黄济世老师的精心指点。作为昌黎地秧歌的代表人物和周派秧歌传人,周贺华一直活跃在地秧歌表演舞台上,成为宣传昌黎地秧歌的“形象大使”。

于振江,1944年出生,河北省舞蹈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十大民间舞星之一。于振江1953年学习地秧歌,师从于昌黎地秧歌着名表演艺术家周国宝学习丑角表演。1984年开始组建自己的秧歌队并开始收徒授艺,徒弟有100余人。为发展和传承昌黎地秧歌艺术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秦梦雨,1938年10月出生,他出生于秧歌世家。12岁他又正式拜秦来为师,专攻丑行。秦梦雨善于综合各种表演流派,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表演技巧,由于他的扎实的基本功和超人的表演技能,在丑行表演中推崇他为丑行第一。秦梦雨认为昌黎地秧歌是老百姓心中一块宝要世代相传下去,于是他广招贤徒,毫不保留地传授昌黎地秧歌。他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不知疲倦的传徒授艺,是昌黎地秧歌得以不断的发展和传承。

张向东,1947年9月出生,少年时期学习皮影戏操纵和演唱。学习演唱师从冀东皮影着名老艺人厉景阳,同时拜着名皮影操纵大师齐永衡等学习皮影操纵技艺。他在学习期间两项技艺都是突飞猛进,演唱“小生”唱腔唱段如“哪吒闹海”、“王金榜哭山”、“田恩进宝”、“二度梅中的春香闹学、梅壁宿店”等一鸣惊人,同时操纵剧中人物中一个换“冠带”迅速动作又引来观众的满堂喝彩,被誉为“小箭杆王”,深受皮影艺人和广大观众的认可。冀东皮影操纵艺术是全国各流域皮影表演中的一绝,张向东自学艺数十年来,无论是否在皮影本行,都不忘操杆基本功的练习,表演风格独特、逼真。

你可能也喜欢:

解析:昆明为什么称为春城

昆明标志性建筑,你知道几个?

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

别致的桂林鸡血玉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云朵艾杨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判断的?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云朵艾杨是汉方植物护肤品牌,主要生产以补水、保湿、焕亮、防斑、抗衰为功效的护肤产品,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艺术、传统技艺和医药历法、传统礼仪、传统体育等等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历史感的人类的共同遗产,云朵艾杨并不符合条件。

云朵艾杨是汉方植物护肤品牌。护肤配方是在古典汉方的基础上,以植物为原料开发出以补水、保湿、焕亮、防斑、抗衰为主的系列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