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水镜八奇攻略(最新9篇)

浏览

207

文章

9

篇1:水镜先生的阴谋是什么?水镜先生是否借助司马家定天下了?

全文共 461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三国历史的走向问题也还是非常值得一说的,很多人说这个三国最后成了司马家的天下这背后也是非常有阴谋的,这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水镜先生,很多人说水镜先生就是这个司马家的人,而且水镜先生的阴谋就是借助司马家然后定三国天下,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司马徽,字德操,别名水镜先生、好好先生,是三国时期著名学者、名士。司马徽是殷王王室后代,曾经向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为人清雅,有知人之明,但他个人的才华始终未得施展,一生湮没不彰。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司马徽也被曹操所得,曹操想重用他,但司马徽在此后不久就病死了。

三国在历史长河中的独一无二性

纵观整个中国史,是一个统一与战乱交替出现的历史。但是三分天下的独特局面仅在东汉末年出现,其余割据史均是多个国家连年混战或者一家诸侯独大最终一统天下,多国混战比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唐朝后的五代十国等,在短时间内(一代人以内)一统天下的例如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共和国等。

也就是说,三分天下的历史是唯一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段独立的历史?答案就是天意和人谋。

虽然历史容不得假设,但是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规律作出以下推论:曹操打败最强大的敌人袁绍过后,统一北方,众所周知古代中国的人口集中在黄河流域,南方地区是尚未开垦的贫瘠之地,南方的人口、经济、名门望族与北方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说白了曹操已经问鼎中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南方的吴国的覆灭仅在旦夕之间,吴国内部一片主张投降之声。按正常的剧本就是,吴国要么直接投降,要么负隅顽抗最终十年之内天下尽归曹魏所有,魏武帝建立魏朝,中国又进入稳定的时代。

但是真实的三国史却是这样的,刘备这个买草鞋席子出生的平民在多年的奋斗生涯中没有得到根据地,正郁郁不得志逃亡途中越檀溪后遇到当时隐居的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刘备素问司马徽有经天纬地之才,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成就霸业。但是司马徽果断拒绝,并向刘备推荐了两个人,即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来同拜庞统和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所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根据地。当时刘备虽从未成器,但估计其凭高超的领导能力使得众多猛将谋士始终凝聚于其身边,然后在诸葛亮这个奇才的辅佐之下建立蜀汉政权割据一方,鼎足之势成矣,其后的时间里魏、蜀、吴三家相互制约,有了长达六十年的战乱。

所以说总的说来,三足鼎立之势从表面上看是刘备、诸葛亮、孙权、鲁肃、周瑜等一干人等人为操纵的独一无二的历史,其实这背后隐藏着司马家族的惊天阴谋,后文将进行分析。

诸葛亮的才学其实并不为当时的人所认可,由《隆中对》第一句不难看出:“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说白了当时诸葛亮在南阳种田,自比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以为他在吹牛,只有其好友崔州平、徐庶相信他确实有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诸葛亮不毛遂自荐,是很难有诸侯知道这个人才的。

此时天下大势其实已经确定,曹魏用不了太久就可以统一中国。刘备越檀溪偶然遇到水镜先生司马徽后,刘备想请这位第一高士出山辅佐,司马徽断然回绝,却把诸葛亮、庞统推荐给刘备。据史料记载司马徽大有“好好先生”之嫌,连他的妻子也不解地劝他说,人家有所疑,才问你,你哪能一概说好呢!你这样一皆说好,并不是别人问你的本意呀!德操说:“像你这样说,也很好!”李瀚《蒙求》诗曰:“司马称好。”今日的“好好先生”,典故便从此出此。其实,司马徽并不是一味的好好先生。刘备访问他,问天下大事,他在推荐诸葛亮、庞统时却态度坚决,语气十分肯定。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卧龙、凤雏。”刘备问是谁?他说:“诸葛孔明、庞士元”。其推荐诸葛亮、庞统的态度一反往常,由此可看出他很可能具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诸葛亮、庞统却乖乖中计。后来经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后,这位老谋深算的水镜先生说了一句看似非常不经意的话,却暴露了其狼子野心:“孔明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该句话说明作为著名的高士的司马徽其实从一开始就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得不了天下,但他为什么力荐诸葛亮、庞统给刘备?他不可能不知道三足鼎立后给人民带来的是连年战乱,无数家庭都将饱受生离死别的痛苦,中国国力也将因内斗逐渐衰弱,可能导致外族入侵(这在晋朝后的“五胡乱华”的浩劫中得以应验),为什么作为高明之士的司马徽敢冒着陷整个民族与不义之地的风险做出这个决定?难道他想做历史的罪人?只有以下两种可能:

司马徽唯恐天下不乱,是个类似于尼采的疯子;

司马徽可以在三方割据中得利。

显而易见,第二种是最说得通的。

据史料记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刘琮率荆州降曹,司马徽也为曹操所得,欲大用,惜不久病死。

由此可看出,司马徽在诸葛亮出山后,毫不犹豫地投靠了曹操!!而当时刘备要用他他却断然回绝,这充分证明了司马徽根本不看好刘备,他知道曹魏才是他司马氏的用武之地!以司马徽的智商,既然投靠了曹操,他就有必胜的把握可以取得天下,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郭嘉。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郭嘉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人物。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我们再看司马懿的档案:公元201年(建安六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掾。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诈病是司马懿的拿手好戏,后来又有他“诈病赚曹爽”的典故。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注意这里,郭嘉病逝于公元207年,而司马徽出山于公元208年。司马懿在201年就已经认识曹操,凭司马懿的智商很明显看出当时的局势对于司马家没有任何机会可言。郭奉孝才华横溢,天下必归曹氏所有,这就是当时司马懿的想法。哪知道天妒英才郭嘉英年早逝于207年,故公元208年司马懿发现时机已至,半推半就之下出任职务。不得不说司马得天下是有天时的帮助的。

曹操在这时候急于得到司马徽、司马懿正是希望有人能填补郭嘉的空缺,而此二人都是智谋极高的人,正和曹操之意。

此时司马徽、司马懿同在曹操手下任职,按照理想状况,司马徽主内,掌管文官集团,司马懿主外,担任大都督,则只要等到曹氏衰微,天下就尽归司马氏所有。多么好的如意算盘,可惜司马徽身体不好于当年病逝。这时司马家大事就全由司马懿一人承担。

司马徽死后,司马懿孤掌难鸣之下,俨然司马家夺天下的游戏难度瞬间由“普通”变为了“困难”,然而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最终完成了这一壮举,那么他要怎样才能得天下呢?答案就是——千方百计阻止三国中任何一方统一天下,韬光养晦,笼络人心。且看他如何做到这些。

赤壁之战

司马懿在赤壁之战沉默,阻止曹魏统一。

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上举足轻重的一战,曹魏的失败和孙刘联军的胜利直接导致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能取得胜利有以下必要条件,缺一不可:(1)北方士卒不惯水战;(2)曹操被周瑜用反间计错杀蔡瑁、张允;(3)周瑜与黄盖使用苦肉计骗取曹操对黄盖的信任;(4)庞统献连环计,曹操采用之;(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曹魏一方对南方气候不了解,没算到冬天会刮东南风。而曹魏一方只要保证(2)、(3)、(4)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不满足,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取得胜利,灭东吴。而在这三个关键性步骤中,曹操均被孙刘联军谋士智商完美压制,而其身边的谋士竟然没有提出任何有效的计谋。

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此时假设司马徽已经逝世,那不禁联想司马懿在干什么?三国的评书中说:

司马懿在曹操身后,站在徐庶旁边,观察徐庶的表现。徐庶不语,司马懿欲发表看法,徐庶摇头,司马懿便没有说话。

以司马懿的智商,所谓的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均不会逃出其法眼,虽然他当时官职不大,但是一向唯才是举、广纳忠言的曹操是不会看不起他的发言的。他不道明真相的原因在于,他想看曹操输。如果曹操赢,司马家空手套白狼的夺天下战略就失败了,说不定统一天下后曹操学刘邦来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司马懿也不能逃脱,因为曹操曾说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象,非常讨厌司马懿,并告诫曹丕此人不可掌兵权,一直不杀他一是要用其才,二是怕寒天下士人之心。基于这两点重大原因,司马懿选择了沉默。曹操赤壁败走后说过:“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司马懿此时偷偷地笑了......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经建立了夺天下的基本方案——拖。曹操不死,他永远翻不了身,曹操年纪太大,肯定活不过司马懿。

司马懿就这样熬,依靠长寿和权谋撑到魏、蜀、吴三家历经多世最后衰败,然后通过两个聪明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取得天下,最后其孙子司马炎逼魏帝让位则是水到渠成。

对晋朝的评价及司马家阴谋产生的蝴蝶效应

司马家通过篡位得天下,其正面作用为结束了三国混战的局面。但是通过分析可知,其实三国史是由司马家为一己私欲操纵而产生的灾难史,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姿态,而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并没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穷奢极欲。司马炎非常好色,好到什么程度呢?他曾经在中级以上的官员和普通士族家庭中挑选了五千名处女进宫为自己服务,灭吴以后,又在吴地选择了宫女五千人,总计一万人。这一万人可不是服务员,而是随时都有义务陪司马炎上床的。且其在任期间贪腐严重,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人民内部矛盾根本没有改善反而加剧,这是导致晋朝为短命王朝的最重要原因。最要命的是司马炎的太子是个弱智,他却不换太子,导致后来晋朝土崩瓦解,刚刚统一的中国又陷入连年战乱,魏国好不容易使得人口增长,但历史上著名的浩劫“五胡乱华”致使汉人人口再次锐减,到了304年五胡乱华以后,由于汉族遭到胡人贵族与胡人武装移民的大量屠杀,加之空前饥馑和疫病,以及残酷剥削导致的生活贫困化,导致汉族人口进一步锐减,而胡人由于处于生存优势地位,其人口增长更为迅速,并进一步深入到中原腹地,甚至在以往鲜有胡人移民居住的今河北、河南地区,也出现了大量胡人移民聚居区,例如在今河北省南部的后赵都城邺城地区,胡羯人口竟高达至少20万人以上,在今河北、河南境内的滏口、石渎、黎阳、桑壁、阳城、陈留、枣强、枋头等地,也都出现了大量的胡人军屯(即胡人武装移民据点),由此可见在前后赵时期,中原地区的胡人人口比重应比西晋初年更大,有可能已经接近当时中原人口的半数,民族比例可能已经接近于1:1。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水镜先生是谁 水镜先生是何人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水镜先生是司马徽。司马徽是东汉末年名士,他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司马徽不仅博学多闻还善于发掘人才,有知人之明,是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等人的,因为他也受世人的敬重,有“水镜先生”之称。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司马徽一共出现了两回,一次是在第三十五回和一次是在第三十七回。刘备马跃檀溪后,偶然相遇司马徽。司马徽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和庞统,并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刘备随后夜宿庄院。

次日,司马徽自称“山野闲散之人”,谢绝了刘备请求他出山辅佐的好意。不久,赵云率军寻找到庄前,刘备便随赵云离开。其后,刘备准备拜访诸葛亮,司马徽想要探访徐庶,但徐庶已经中曹操的计策前往许昌,刘备向司马徽提起徐庶举荐诸葛亮的事情,司马徽再次力荐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水镜先生只举荐卧龙凤雏为什么不提冢虎

全文共 95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水镜先生想必大家都是叫司马徽了,他给刘备举荐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人才的,一个就是卧龙诸葛亮,一个就是凤雏庞统,那么有的人要问了既然是举荐,那其实只要是觉得合适应该都可以举荐啊,那么为什么不也举荐举荐冢虎司马懿呢?下面就以这个话题我们来说说具体的情况吧!

我们都知道题头所提的“冢虎”指的就是司马懿。先看看“冢虎”的解释,所谓“冢虎”,指的是盘伏在石冢中的猛虎,比喻待时而起的大才。不同于诸葛亮和庞统的雅号“卧龙”、“凤雏”,闻之令人生畏,倒也符合司马懿那种隐忍持重、令人敬怖的性格特征,但这个称号史料中是没有记载的,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说起司马懿,他可是被曹孟德视为不安于人臣的一个大隐患,而司马懿却极力证明自己是个忠臣用了大约五十年的时间,最后其子却还是上演了曹家篡汉这一幕。

至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在刘备面前为什么不提冢虎,笔者认为有四种可能,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自知、不知、自明、下套。

笔者是偏重于第一种可能的。那就是:在东汉那个讲门第的时期,司马懿的出身可谓是又高又贵的,其高祖父司马均是汉安帝时的四征将军之一的征西大将军,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懿这个人打小就不同于其他小孩,名声在外,在那个门第观念太强的社会,司马懿这种贵族出身的人是备受关注的,水镜先生司马徽是熟知司马懿这号的,但他也明白,以司马懿的那种身份是不会给刘备这种得不到考证的皇叔身份的弱主称臣效力的,何况刘备连一块儿根据地也没有,试问天下有几个人会像关张赵三人跟着他居无定所的吃苦打江山?养尊处优的司马懿是万万不会去遭受这份罪的,他提了也白提,还徒惹刘备心里来埋怨自己推荐的所非其人,放空枪,自然就是闭口不提也罢。

第二种可能:水镜先生司马徽压根就不知道有司马懿这号的,既然不知道,他怎么提?

第三种可能:水镜先生是世外高人,是个地行仙,这从他长叹“卧龙得其明主,不得其时”中就能看出,当然,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认不得真。所以这老头儿不是再故弄玄虚,他早已算出三家归晋,不敢泄露天机,自然也不说了。

第四种可能:诸葛亮和其老友司马徽都看出刘备是可造之材,是卧龙和水镜先生合演给刘备看的一剧双簧戏来推销自己的,这样,就算水镜先生知道有司马懿这么个人,怎么可能在卧龙推销自己时,在刘备面前提出来呢?

综上所述,是笔者认为的四种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水镜先生是谁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徽,字德操,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司马徽为人清高拔俗,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

诸葛亮、庞统这些人均是司马徽的弟子。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出现在第三十五回和第三十七回。刘备军队大败后,偶然相遇司马徽,司马徽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和庞统,并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次日,司马徽自称“山野闲散之人”,谢绝了刘备请求他出山辅佐的好意。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司马徽也被曹操所得,曹操想重用他,但司马徽在此后不久就病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水镜先生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得其时 水镜先生真的料事如神吗

全文共 1876 字

+ 加入清单

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著名隐士,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肯定不会对他陌生。水镜先生为人低调,学识渊博,他向刘备推荐庞统和诸葛亮,助刘备成就一番事业。从这件事来看,水镜先生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而且看人非常准,当然很多人怀疑水镜先生是否真的料事如神。其实,当我们在看待水镜先生的所作所为时,也要保持客观。那今天就准备跟大家讲讲有关水镜先生的事迹,一起了解看看吧。“水镜先生”司马徽

大家都知道,司马徽出场是在刘备“马跃檀溪”的这一桥段中。当时蔡瑁设下计谋,宴请刘备,准备下手加害。刘备得到伊籍的暗中警示,发现蔡瑁图谋不轨,惊惶之下,借口离席不辞而别,在后有追兵的紧急情况下马跃檀溪,迷道进入山林野谷。

刘备在惶急逃脱途中,遇到了一个牧童。这个牧童一眼就认出了刘备,他是听一些来访师父司马徽的客人们谈起刘备外貌是“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因此就认出了刘备。这说明司马徽虽在山野林间,但对外面世界的局势发展和各方人物都了如指掌。在与小童的聊天中,我们还知道司马徽还熟悉庞德公和庞统叔侄二人,并对庞统的才能非常欣赏,“呼之为弟”。

刘备随小童到了司马徽隐居的山庄舍外,听到里面传出弹琴的音乐声,琴声停住,“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调,必有英雄窃听。”司马徽通过琴弦声音的变化而判断出了门外有英雄人物听琴。两人相见,司马徽又推断出刘备“今日幸免大难”,刚刚脱险。这是通过观察刘备的神情而发现的,“吾观公气色,已知之矣。”这说明司马徽还体察入微,很善于察言观色。

随后两人谈到刘备为什么混到如今仍然落魄不堪,刘备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命途多蹇,所以至此。”但司马徽却认为这是因为身边缺乏辅弼重臣“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觉得自己麾下还是有很多人才的,“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但水镜先生否定了他的观点,认为孙乾、糜竺、简雍等人“非经纶济世之才也”,若想成就一番大业,还需要寻找真正的辅弼大才。司马徽预测了荆州刘表即将去世,政治局势将发生巨变。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夜间徐庶造访水镜先生,刘备在室内听见两人交谈,这就开始了他寻访贤能大才之士的决心。这就是司马徽的第一次出场。“出世”的高人

司马徽再次出现就是在徐庶母亲被曹操扣押,逼迫其北上效力之后,司马徽到新野来见刘备。闻知徐庶离去的原因,司马徽立即指出,“此中曹操之计矣”,并预言“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可见司马徽对事物的剖析是何等睿智!

随后,司马徽向刘备举荐了“卧龙先生”诸葛亮,认为此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一语震惊四座。但与刘备告别而去的时候,司马徽却又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司马徽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是他预测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吗?当然也没有那么神奇。其实司马徽是知道了诸葛亮将会遇到他一生中最为强劲的敌人——司马懿,此时也出山了。

大家注意这个细节,司马徽与刘备在谈到各方人才的时候,说起到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和徐元直。刘备感叹“何颍川之多贤乎?”司马徽解释说天象大师殷馗(kuí)言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而在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战火烧博望坡之前,司马懿也出来了,大家看《三国演义》第39回,司马懿初次登场,被曹操任命为“文学掾”,说他是“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

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司马懿是“河内温人”,但他的爷爷司马隽曾经做过“颍川太守”,毫无疑问,水镜先生对这个司马懿非常了解。再进一步推想,两人之间极可能有血缘上的关系,甚至有过思想上的交流,所以水镜先生能够知道司马懿的才能足以与“卧龙凤雏”相匹敌。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将会遭遇到强有力的阻击。

要说“水镜先生”司马徽与“冢虎”司马懿两人之间谋略方面的差异,其实他们都是绝顶的高人,都洞明世事,堪破人心,都对时局的发展有着准确的辨析力和高妙的应对良策。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出世”的高人,一个是“入世”的智者;一个是与世无争,旁观者清,一个是身入险境,当局者迷而已。

世事发展犹如百川到海,虽百转千回却终归一途,总的走向不会有什么改变,这是由“势”来决定的,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发展过程却是经常受到人的影响的,江流入海的结局已定,所能改变的只是水流奔腾的路途,但纵然你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终究难以阻挡天下大势的滚滚巨涛奔涌向海。能在惊涛骇浪中一叶行舟,明析大势,知其所归,你就算得上是“高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水镜先生是谁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水镜先生是司马徽。他字德操,是颍川阳翟人,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其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出现在第三十五回和第三十七回。刘备马跃檀溪后,偶然相遇司马徽。司马徽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和庞统,并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

后世为纪念司马徽,人们为他修建了“司马徽墓”和“水镜庄”。其中水镜庄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城南,此地是东汉后期战乱频繁,司马徽为避战祸辗转客居的城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水镜先生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其实还真的是有点点可惜了,真的是才智过人,但是就是不能把三国给统一了,其实这件事情早有人预言了,那就是水镜先生早就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诸葛亮遇到了刘备这样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个乱世之中,一生操劳是在所难免的,最后诸葛亮无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说明了这一点。

诸葛亮一心为大汉尽忠,但是他尽忠的时候,大汉其实已经是一个空壳子了,而且当时曹魏、孙吴的政权都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诸葛亮要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目标,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所谓的未得其时。

其实,这句话中的,孔明未得其时,并不仅仅是指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间。

未得其时中的这个“时”字指的是天时中的时,是诸葛亮出山没有天时这一优势。

正是因为他没有天时这一优势,所以他六出祁山都没有成功,最后还病死在了五丈原上,最后落得个出身未接身先死的悲壮结局。

这句话并不是水镜先生说的,这句话是司马徽的谶语,只是司马徽在同情诸葛亮的遭遇。

孔明的不得其时还有一中说法,也就是他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太晚了,如果刘备在徐州的时候,他就加入刘备集团,刘备的霸业是很可能成功的。

然而,刘备在徐州的时候,是195年的事情,这时候的孔明只有十四岁,年纪还是非常小的。

而这时候的曹操早已经成了气候,天下局势更是错综复杂,即使孔明再有本事,他也不可能兴复汉室了。

综合上面的介绍,诸葛亮虽得其主,就是他得到了刘备这样的君主,但是不得其时,说的是他不得天时,而且加入刘备集团也太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得天下后面一句是什么?水镜先生预测蜀国将会灭亡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以得天下“不过最后事实证明这只是一句夸大而已,实际上水镜先生也是预测出了蜀国将会灭亡,因为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更加重要的。诸葛亮和庞统的确都是三国时期的大人才,不过蜀国”人和“的程度依旧比不上曹魏和东吴,内斗一直都存在着。而且第一批就跟着刘备打天下的人更是占据了绝对话语权,这点就是矛盾的起因,人心不和国力也不强这才是蜀国灭亡的原因。

相信大家都听过水镜先生司马徽预言的这句话,卧龙凤雏,得一人可以得天下,这个“卧龙”便是诸葛亮,这个“凤雏”则是庞统。

刘备自称中山晋王后其实势力并不大,要不是有关羽和张飞等名将的辅佐,恐怕三国里也没有他的位置。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卧龙”诸葛亮对刘备的辅佐作用是极大的,而诸葛亮的头脑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聪明头脑,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他为刘备的大业发展了很多势力,既可领兵打仗,又可以建言献策,刘备也很重用他。

“凤雏”庞统和诸葛亮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刘备得到了第二位贤才之后更是如虎添翼,蜀汉的国力也是扶摇直上,只可惜后来庞统在一次入蜀的战役中死了。

这时候我们又想起了水镜先生所言,刘备卧龙和凤雏都得到了,为什么最后还是得不到天下呢?其实,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这个“子初”指的刘巴,“孝直”指的是法正,刘巴一开始是不愿为刘备效力的,先是投奔曹操,后投奔刘璋,后来因为深受刘备称赞才愿意为刘备出谋划策,也为刘备的蜀汉之业贡献了力量,只可惜在刘备称帝后不久刘巴就死了。法正呢,先是引刘备入川,再是和刘备一起取汉中,也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位贤才,但是也是英年早逝。

子初和孝直都死了,水镜先生的预言也应验了,刘备最终没有得天下,汉室也难兴,最后走向了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水镜先生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水镜先生司马懿没有关系。水镜先生指的是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司马徽与荆州名士庞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阳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道友均有交往,关系甚密。司马徽视庞德公为兄长,被庞德公称为“水镜”。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