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洲石刻是什么朝代(实用20篇)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和海外进行贸易的海上通商之路,其实在我国,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鼓励和海外进行通商贸易的,那么究竟海上丝绸之路最鼎盛的时期是哪个朝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浏览

4225

文章

1000

篇1:故宫建成于哪个朝代?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

故宫建成于明朝。1406年永乐皇帝朱棣为了完成自己父亲朱元璋生前的愿望,准备把明朝的首都迁到北京去。于是就命人根据南京故宫的样子,在北京也建造一座故宫,一直到了1420年北京故宫才建立完成,总共用了十四年。

故宫建成于明朝。故宫在明朝永乐皇帝四年也就是1406年开始建造,是在南京故宫为建造蓝本的基础上建造的。1406年永乐皇帝朱棣为了完成自己父亲朱元璋生前的愿望,准备把明朝的首都迁到北京去。于是就命人根据南京故宫的样子,在北京也建造一座故宫,一直到了1420年北京故宫才建立完成,总共用了十四年。

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帝开始修建故宫。《明史》上说,修建这座世所罕见的巨大皇宫役使了10万最优秀的工匠和100万普通劳工,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并无多少改动。

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统皇帝溥仪。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宽的巨大平台上,总面积约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

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为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

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交泰殿则是皇后的活动场所。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养心殿,从雍正皇帝起,这里就成为帝王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般若岩”石刻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般若岩”石刻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般若岩”石刻位于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元村,年代为清。

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般若岩”石刻被公布为安庆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龙山镇:大龙山镇座落在安庆市北郊集贤关,紧接安庆市民航机场和铁路货运站,以大龙山而得名。是安庆通往西北辖县(市)的第一镇,皖西南通江入海的咽喉要地。 大龙山介于东经116°58′~117°01′,北纬30°35′~30°38′之间,南抵山口乡,西怀月山镇毗连,北与五横乡接壤,东北与大龙山风景区为邻。距合肥市178公里,距安庆市10公里,距怀宁县城20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黄龙洞摩崖石刻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黄龙洞,在湖州市区北郊9公里弁山北麓。相传五代(907—960)梁时,有黄龙破洞而出,由此得名。

黄龙洞摩崖石刻尚存10余处,集中在洞周山崖上。黄龙洞3个楷书大字系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所题,笔力遒劲。字大如磐径,高90厘米、宽87厘米。

见于著录尚有字迹可辨者有两处:

南宋绍定五年(1232)周弼小楷题记:“绍定王辰二月二十八日,汶阳周弼空相守辉同侍行僧宗仰。”

南宋嘉熙二年(1238)程公许行书题记:“云台散史眉山程公许自武林过吴兴,访郡太守东平刘长翁,命其子儒珍偕馆客南郑苏垓,汉嘉赵庭、眉山王木肃载洒拉浚仪赵钥夫,从碧澜堂放船谒祥应宫,登弁山顶,观太湖、窥金井洞,徘徊文书倪公云岩,走赵代玉林,泛九曲池,取法华院陟上,方晚饮沈氏小玲珑,金井摩崖上方刻柱皆为东坡先生宝墨。嘉熙二年(1238)龙集戊戌维夏六日。”旧志载,历代文人杜牧、苏轼、叶梦得、赵孟烦曾游此,并留有不少诗文。

信息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黄竹坑石刻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黄竹坑石刻是香港史前时期的石刻,位于香港岛黄竹坑东北部一条小溪的旁边,近南风道一带,现已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黄竹坑石刻的特色是有3组明显的回旋纹,状似动物的眼睛,亦有一说为雷纹,用以镇压水患。其石刻风格上与长州及蒲台岛的两组石刻极为相似。而黄竹坑石刻的特别之处是深入内陆约1公里,不同于香港其他石刻位于海边。有估计指石刻发现之处,于新石器时代是临近海边的,但亦有指石刻下有小溪流经,仍可以算是接近水边。

Rock Carvings at Wong Chuk Hang

必去理由:香港最古老的史前石刻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故宫建于什么朝代 故宫是哪个朝代建的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人们所说的故宫指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朝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中间历时14年,到永乐十八年建成。

故宫又叫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故宫从建成到现在已有600年历史,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见证了24位皇帝的兴衰成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叫姓的起源是哪里?叫姓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咱们中国的姓氏就等同于中华民族的起源,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通志·氏族略》有记载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形成这样的原因也是因为夏商周以前是母系社会,女子的地位高于男性。

周公制礼以后,姓氏就开始融合,但最古老的姓氏只有八个大姓,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姬姓和姜姓就是最古老八姓之一,其余的古姓分别是::姚、妫、姒、嬴、姞、妘。

后世的姓也都是在这八大姓当中衍生得来,《三语》中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三皇之后,便是五帝时代。

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周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为姬姓,周朝姬发的姬姓国就多达53个,而《通志·氏族略》的姓氏也说了贵贱,这也是因为帝王赐姓。

但是中国历史上经过数次的大变迁,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有不少的人为了避免霍乱开始迁移,五胡之乱更是让大批的汉人进行南迁,清兵入关也有不少的迁居历史,各种各样的拥有不同形式的人也分散在各地,不过湖南有一支独特的姓氏,此姓只有湖南有。

这个姓氏就是“叫姓”叫姓可能很多人听都没听过,叫姓相对李姓、王姓来说实在是太稀少了,稀少到全国只有湖南存在,而湖南拥有6737万人,但拥有这个姓氏的仅仅只有300人不到。

这300人只分布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菜花坪镇菜坪村的斑竹垅,根据历史学家考察,他们在这里已经生活了数百年,至于“叫”姓的来源,还得从他们的族谱考究,叫氏人口在几百年当中一直都在记录《叫氏五修族谱》。

叫氏族谱一共经历了五大大修,明万历年间修了一次,康熙年间二修、乾隆年间三修、道光年间四修、中华民国时期五修,根据族谱记载,叫姓的先祖来自仲康,仲康生于明洪武十二年,死于正统十四年,他为了避免战乱来到了这里。

《班行诗》当中首句为“正叫流光应宗祖”,这也是暗示仲康赖着这里之后改姓为“叫”,但是千姓万姓偏偏改成了“叫”,这让人不得不疑惑,这也成了“叫”姓年轻男女的一大心结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洞庙及石刻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高洞庙及石刻为遂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高洞庙及石刻

年代:明、清

类别:古建筑

公布时间:2004年1月6日

地址: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明月镇高洞村

简介:高洞庙位于明月镇高洞村,高洞庙现存正殿及僧房,建筑面积365平方米,正殿坐东朝西,素面台基用条石围砌,高0.7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九架梁用三柱,单檐歇山顶,上覆小青瓦,面阔三间13.6米,进深8.4米,通高7.15米,檐高3.9米,柱径0.41米,覆盆式柱础。僧房素面台基用条石围砌,高2米,木结构,抬梁式梁架,十架梁用7柱,单檐歇山顶,上覆小青瓦,面阔三间11.5米,进深13.1米,通6.9米,檐高2.8米,柱径0.4米,阶梯式踏道10级。

高洞村:高洞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会仙山摩崖石刻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会仙山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仙山摩崖石刻

会仙山摩崖石刻位于我市城北会仙山。摩崖石壁上有历代碑刻六十块,涉及重要人物有宋代的徐嘉宾、岳和声、张自明、史少南,明代张烜、彭举、胡智、孔孺、刘良彦、蔡文、郭子卢,清代杨彪、昭沈、石达开等。其中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唱和诗碑》为全国仅存的太平天国诗文石刻;宋代《五百罗汉名号碑》是全国现存最早的五百罗汉名号碑;此外还有婺州双林寺善慧大士《化迹应现图》、徐嘉宾《述职碑》等。会仙山摩崖石刻,对研究宜州的历史文化以及太平天国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2013年5月,会仙山摩崖石刻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赵州桥建于哪个朝代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俗称大石桥, 是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境内一座跨洨河的石拱桥,始建于隋开皇十五年至隋大业元年,由隋朝匠师李春建造, 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

赵州桥为一座单跨石拱桥,其设计兼具美学与科学;全桥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相融,桥上的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不仅在中国古桥是首屈一指,据世界桥梁的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期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杨捷墓石刻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杨捷石刻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捷墓石刻位于天长市谕兴乡,时代为清。杨捷(1618—1700年),江苏宝应人,官为清光禄大夫昭武将军少保并太子太保督江南总兵。他戎马一生,屡建战功,死后赠少傅兼太子太傅。墓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为一高大山丘,墓前有长400米、宽30米神道,神道西高东低,用砖铺砌,墓前有双牌坊、双碑亭、7对石象生,1对石柱,整个墓地气势壮观。墓前石刻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墓区外四周4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6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元宵节始于什么朝代

全文共 1418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你知道元宵节开始的朝代吗?下面小编就告诉你元宵节开始的朝代,一起看看吧!

元宵节的习俗

在民间过元宵的习俗有很多种,不同的民族过元宵的方式也会有所不一,以下是不同民族人们过元宵节的方式。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3、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5、放焰火

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少数民族地区元宵节的习俗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

猜你喜欢:

元宵节开始的朝代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知屋漏者在宇下出自什么政论家王充的论衡 屋漏者在宇下出自什么朝代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知屋漏者在宇下”出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人。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大约于章和二年成书,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

《论衡》简介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大约于章和二年成书,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王充在《论衡》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为武器,无情地批判了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

《论衡》简见解

1、书中提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

2、《论衡》书首先从宇宙观上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天”,还世界的物质性面貌。

3、《论衡》书不仅对汉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但它并不完全否定儒学),而且它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天道”、“礼和法”、“鬼神与薄葬”、“命”、“性善和性恶”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评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金家村陵墓石刻

全文共 1378 字

+ 加入清单

家村陵墓石刻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家村陵墓石刻:位于丹阳后巷镇建山金家村。

从景安陵旁边的路一直向北,大约5公里,是一丁字路口,左转约600米,在路的左边就是金家村。开车进入村里,找个空地停车。一直向南走,有一片大的田地,四周被围着,顺着田垄,走到最南端,石刻就在那里。这个石刻比较难找,因为田地地势低洼,四面地势都比这里高,所以在外面根本看不见。朱偰考察丹阳的南朝石刻,把这里漏掉了,可见多么难找啊。因此《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里没有此处的照片,也无法比较这个石刻的磨损变化。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文物部门1977年4月将沉于水塘和土中的天禄、麒麟提升安放。东为天禄长2.38米,高2.25米,颈高1.2米,体围2米,头已残,失三足,风化严重。西为麒麟,长2.13米,高1.9米,颈高1.05米,体围1.65米,吻部及左后足已失。据判断应为齐、梁佚名皇陵。

这里被文物部门命名为金家村南朝石刻,表示文物部门对这是谁的陵墓尚未有统一认识,没有最后确认。有的书籍则直接认定是齐废帝萧宝卷的陵墓,就不是那么合适的了,比如《魏晋南北朝隋陵》一书。

据《魏晋南北朝隋陵》载:齐废帝萧宝卷陵在丹阳建山乡金家村,位于景帝修安陵的东南约二里(实际测量为二公里)的地方。建于大头山南麓,它背靠大头山,东面是秃头山,西面为西山,各相距均约80米。墓的封土现为一圆形土堆,面积和萧宝融恭安陵的封土基本相当。当地老百姓称其为“皇(王)坟墩”。墓的方向为南,墓前为广阔平地。墓前600米处有一个水塘,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在水塘前200米的地方有一对石兽,位置正对着墓室,石兽、水塘、墓室都在一条中轴线上。1968年8月,南京博物院对它进行了清理,当时,在西面的一只石兽深埋于地下,仅头部外露出地面;东面的一只石兽也倾倒在左边的小水塘里,为塘中积水所淹没。据群众说,原来是立在塘边岸上,左右对称,相距32米左右。清理后,1976年由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整修,将这两只石兽扶起,恢复到原来的地面上。两只石兽雕刻苍劲有力,威武雄壮,其中西兽作独角,张口伸舌,刻有双翼,为公兽,身长2.13米,高1.90米,东兽作双角,形体比西兽高大,昂首挺胸,亦张口伸舌,有尾下垂,同为公兽,身长2.38米,高2.25。

对于石刻与陵墓的关系位置,(日)曾布川宽《六朝帝陵》的记载与此略异:它(金家村南朝陵墓)背依一个名叫黄泥山的小山(海拔167.2米),墓的前方200米处有一东西30米、南北20米的水池,再前方200米处是一对石兽,石兽、池和墓室几乎成一直线,在宽约80米的低缓谷地即是神道。

根据文物资料画出的金家村陵墓分布图,从图里可以看出,《六朝帝陵》相对准确一些。当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去寻找陵寝的位置。看地图上,陵寝所在的山正在炸山取石,破坏严重。不知道陵寝是否还安然?

此处石刻早时被命名为金王陈南朝失名陵石刻,指石刻位于建山的金家、王家、陈家村附近。而不是象有的网友说的位于金王陈村,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三个村的位置我在图上也标识出来了。

关于石刻的主人,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认为很可能是萧宝卷的陵墓。而日本人曾布川宽在《六朝帝陵》一书认为是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是谁的呢?很可能在宋代就已对此为何人之陵开始疑问,因为在宋代方志中没有记载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汪思温石刻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汪思温墓道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外燕窝山,1995年,在村民谢君叶家中发现《王氏幽堂记》后,并调查得悉来自燕窝山的汪思温墓道。1998年,该墓志铭由谢君叶同志捐献给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库藏,该墓志还入选了《鄞州碑碣精品集——碑铭撷英》。汪思温卒于1155年,具体该墓道石刻可以推算到约1150年。

现存墓前石刻三件,一件石龟趺残长1.40 米,宽1.10米,离土高 0.50 米,背部有槽,曾是插碑之座。该龟背纹采用三条阴刻线托出二条阳线的“双线六边形连环龟背纹”刻法。另一件埋于土中,位于残龟相对方向的西侧,可能完整,为防被盗,故不开挖。残龟向北7米处有一对武将,其中一个已剩上半身,高1.20米,宽0.74 米。头戴凤翅耳战盔,身穿鱼鳞片铠甲,双手握剑,威武古朴,但表情平乏。

汪思温墓坐南朝北,三面环山形似燕子的窠,山名曰:“燕窝”。墓由解放初期被毁,从遗迹测得神道长约100余米,穴于山腰,已毁。现只有一些零星石象位于岙中平缓处。

该石刻2005年5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乾隆是谁?乾隆是什么朝代的?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1、您可以介绍一下乾隆帝的身份吗?

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他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一共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2、乾隆帝有哪些卓越的成就?

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乾隆帝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统一了新疆,从而扩大了清朝的疆域。

3、乾隆帝在历史上的评价有哪些?

乾隆是中国古代享年最高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还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与孝贤皇后伉俪情深,可谓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皇后去世后,弘历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 感情真挚,令人动容。而且从字面上看,他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作诗41863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梁武帝萧衍修石刻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南朝(549年)丹阳县荆林刘家庄1988年作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

萧衍(公元464-549年),父萧顺之,母张尚柔。迫使齐和帝禅位于己,时年39岁,在位48年(公元502-549年)。饿死,葬修陵。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梁武帝修陵,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荆林乡三城巷,在其父文帝萧顺之建陵之北约100米处。修陵陵冢早已荒平,仅陵前存石麒麟一只,位于神道北侧,身长主1米,高又8米,颈高l.45米,体围2.35米。今存南朝陵墓石刻,有墓主可考并依据艺术风格略可定为梁墓的,占全部石刻的半数以上,其制作年代也在梁武帝统治的四十多年间,修陵的这具石麒麟又可作为梁代石刻的代表作。这具石麒麟在雕刻装饰技法上明显不同于齐朝石刻圆雕,浮雕,统雕并用,整体夸张与局部刻划、兼顾的做法,而是趋向简朴、写实,力图把坚硬的石头变得浑圆、柔软而富有弹性。更为重要的是,强调巨大的体积感,头大颈长,昂首天边,雄踞一世,显得气魄非凡,有咄咄逼人之感。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皇帝。他博学多通,文武兼备。南齐末年,出为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机打造兵器,整治舟船,静等天下大变。齐永元二年(公元500年),以讨伐东昏侯萧宝卷为名,举兵攻入建康城,掌握南齐王朝的实权。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迫使齐和帝禅位于己,正式称帝。即位之后,梁武帝施行了一系列整顿措施,增设官品官衔,土族庶族并用,尽量减少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减免赋税,减轻劳役,劝课农桑,多次诏令各地兴修水利设施。恢复太学,建学校、修孔庙,亲自为太学生讲课,著述《孝经义》、《周易六十卦》等二百余卷。梁武帝统治时期,是南朝历史上最为稳定富足的几十年。作为统治阶级的总代理人,梁武帝又有其失策和迂腐的一面。到他统治时期,南北关系已经缓和,但他慕名好事,屡起边衅,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他竟下令在淮河上立浮小堰,企图水淹北魏,结果一夜之间堰决堤崩,淮河两岸数万居民死于非命。梁武帝崇佛更是荒唐,他不但广建佛寺,而且三次舍身同泰寺,又让臣下以数亿钱赎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时建康城内有多少佛寺,老百姓贫苦交加,却要供养成千上万的僧人。他还组织人马,举行辩论,攻击无神论者范缜及其神灭论思想。太清二年(公元549年),降将侯景叛乱,攻破建康宫城一台城。梁武帝被囚禁在净居殿,仍念经不辍。四月,忧愤饥饿而死。清袁枚有梁武帝《疑陵诗》一首,其中有云:“有叟为言梁武陵,语虽未切心怦怦尔时羯磨难赎身,谁将八饽礼台城?”

修陵麒麟

修陵麒麟

修陵麒麟正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全文共 1922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你知道七夕节的起源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七夕情人节由来故事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发展、演变,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情节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织云彩,也称云锦天衣;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头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诉他,天上织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银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织女的羽衣,这样没有了羽衣,织女就不能飞回天上了,就会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

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就会得到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后来有一天,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私奔”凡间,大为恼怒,就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想起老牛告诉他急难时披上牛皮会得到帮助的话,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飞到了天上。就在牛郎要追上织女的关键时刻,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在织女身后一划,那划痕就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现在牛郎星旁的两颗小星,称扁担星,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的一对儿女。最后,牛郎织女的真情感动了天上的喜鹊,它们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丽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桥,让这对相思一年的夫妇在这一夜相会。

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还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情人节诗词

孟郊 【古意】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赵璜 【题七夕图】

帝子吹箫上翠微,秋风一曲凤凰归。

明年七月重相见,依旧高悬织女机。

卢殷 【七夕】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

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

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李群玉 【感兴四首】

昔窃不死药,奔空有嫦娥。

盈盈天上艳,孤洁栖金波。

织女了无语,长宵隔银河。

轧轧挥素手,几时停玉梭。

李白 【拟古十二首】

青天何历历,明星如白石。

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

银河无鹊桥,非时将安适。

闺人理纨素,游子悲行役。

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

客似秋叶飞,飘飖不言归。

别后罗带长,愁宽去时衣。

乘月托宵梦,因之寄金徽。

元稹 【相和歌辞·决绝词三首】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

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

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

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

对面且如此,背面当何知。

春风撩乱伯劳语,此时抛去时。

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

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

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

杜甫 【牵牛织女】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猜你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为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

“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位于五华县双华镇军营村碑石门。全名为《廉明太爷丁奉道审详给风围水口碑》,刻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孟春,高2.58、宽1.05米,全文共566字,字体古劲,笔划清晰,除题名横排阴刻外,余皆直排阴刻。上下两端还刻有别致的花草飘带装饰图案。石刻主要内容记述清代乾隆年间,“武生冯武元藉前朝废契,影占官山,盗卖荷树凹风围树木”,与丰顺县奸商勾结,“越境取木烧炭,得银分肥”,经长乐县(今五华)县令丁履仁“当堂查讯”明白后,下令严禁丰顺、长乐两县交界处的“军营、荷树凹、崩塘、禾田水、上下磜及该乡等处风围水口树木”,任何人都不得“擅卖擅买,强砍烧炭”,“借采废碑滋事”。石刻明示:“如敢故违蔑视碑石,立即指名禀赴本县以凭差拿,严惩详究”,“倘地甲容隐不报,一并究处不贷”。通乡据长乐知县丁履仁的处理,勒石永禁。现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1984年五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军营村:梅州市五华县双华镇军营村位于双华镇的东部。我村委辖区有6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337户,人口1913人;全村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亩。上一年我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10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圣水庵石刻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圣水石刻为济南市文物保护单位。

圣水庵石刻位于莱芜区鹏泉街道东龙崮村,年代为明,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

2015年5月4日,圣水庵石刻被公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鹏泉街道: [1]鹏泉街道位于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东部,由莱芜经济开发区代管。辖程故事、小故事、大故事、冯家林、南姜庄、北姜庄、地理沟、黄泥沟、大桥、孙故事10个社区,前宋、后宋、李陈庄、北孝义、孝义楼、中和、南连河、北连河、朴务头、毕家庄、郭家庄、官厂、南孝义、南张家庄、 陶家庄、泉子、瓜皮岭、柳龙崮、马龙崮、西峪、杨家庄、西陈家峪、小陈家峪、中陈家峪、上陈家峪、汶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五代十国都是哪些朝代后裔建立的?五代国号有哪些习俗讲究?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以后,全国进入到了一段为期60多年的五代十国时期,不过还好这次五代十国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不像晋朝十六国那样混乱。但是仔细看看五代十国的国号会非常有意思,基本上都是过去灭亡朝代的国号,难道这些国家的建立者都是当时皇室的后裔么?其实也不全是,大部分都是为了一个名号而已。就像当年刘备那样,自己跟汉室没什么太大关系,但口号是匡扶汉室,国号也是汉。那五代的这些国家,国号又有哪些讲究呢?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很多时期都有“中国”这个称呼,但真正的国号,却是另有他名,比如咱们所熟知的,“唐”、“宋”、“明”等等,都是某一个时期咱们中国的国号。

在这么多的朝代中,有一个时期,很多人对它的国号都会有些疑惑,那就是唐朝之后的五代时期。这段时期的五个朝代,咱们现在称呼它们时,都会在前面加上一个“后”字,比如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代命短不富强咱们大家都知道,但起个国号还要用别的朝代用过的,难道五代就这么肤浅没文化?

其实不然!这国号啊,命名可是都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大概能分为四种。

第一种,使用前朝曾封给新天子的职位(或者说封地)来命名。

这个很好理解,举几个例子:项羽得天下的时候,封给刘邦汉王的称号,驻守巴蜀、汉中等地,后来刘邦就建立了汉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后来他儿子曹丕登基,就成立了魏朝;再后来司马炎夺帝位,用的是他爹司马昭曾被封的晋王,因此取国号晋。

五代时的后梁之主朱温,在唐朝时就是被封为了梁王,封地是开封一带,也叫“大梁”,因此朱温就用“梁”为国号。历史上用这种方法来命国号的,算是主流。

第二种,使用自己的姓氏(或者说家族血统)来命名。

最为典型的例子,直接说五代时的:后唐之主李存瑁,他曾被唐朝封为晋王,按理说应该建国号为“晋”,但他觉得,自己姓李,大唐也姓李,自己登基了,延续的是李家的血统,应该叫“唐”!不过实质上,他的这个“唐”和李渊的“唐”,真不是一回事,毕竟,他可是沙陀人,原姓是“朱邪”,“李”只是大唐赐给他的姓。

还有后汉之主刘知远,觉得自己姓刘,便取国号为“汉”;后周之主郭威,觉得自己是西周时期的贵族虢叔之后,干脆就命国号为“周”!这攀亲的本事,也挺厉害的。

第三种,使用自己曾发迹的地方来命名。

这个和第一种有点类似,但毕竟没有封号什么什么王,所以还是有些区别的。比如宋太祖赵匡胤,他创建宋朝时,就是因为自己曾在宋州发迹,官至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所以登基时便用“宋”来当国号。

第四种,按照自己的想法、信仰等来命名。

这个就有点天马行空了,没个标准,但也有些酷。比如王莽篡汉,觉得前无古人,改朝换代,是个新鲜事,一切都要新,于是命国号为“新”;李自成推翻明朝,觉得明朝气数已尽,这是天意,顺天者昌,所以命国号为“顺”;

朱元璋信仰光明,在金庸小说里,还与明教、光明顶等关系密切,所以命国号为“明”;女真族觉得金克铁,是大好,于是命名“金”;后来皇太极入主中原,觉得金人在宋朝时给汉人留下的名声太不好,而女真又为满族,满带有水,明朝的明带有“日月”,日月为火,因此,取名“清”,水克火。

整体上来看,历史中的朝代命名,都是上面这几种原则。但不管如何命名,古往今来,我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