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水灾过后会有地震吗优秀20篇

浏览

7064

文章

1000

地震楼房里怎么躲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住在楼房,发生地震时应该保持冷静,震后再走到户外。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如室内避震条件好的,可选择室内避震,但要牢记不可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人在电梯内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发生火情。

避震选择位置至关重要。房屋内的金属管道不易被撕裂,地震大幅度晃动也不易被甩出去,因此应尽量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房间内,但记住要远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不要钻到柜子或箱子内,一旦钻进去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也不利于被营救。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地震来临时,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不要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不要接近明火。

今天小编对地震楼房里怎么躲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来临时躲哪最安全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地震来了该怎么办

全文共 2705 字

+ 加入清单

遇到突发事件地震来了,应该怎么做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

1、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2)在平房的避震措施。当判断是近震时,能逃先逃,难逃则躲。

能逃先逃:如果你的位置距离房门较近,并且通道畅通,应该立即逃出房外。外逃时,最好头顶被子、枕头、安全帽。

难逃则躲:如果你的位置距离房门较远,或者室内房间布局复杂,通道狭窄曲折,外逃困难时,应立即在室内避震。要迅速躲在桌子旁边,床旁边,炕沿下或其他理想的地方。在室内避震时,要远离窗户和房顶大梁,不要靠近碎砖墙体。

注意:当打不开房门时,应在室内避震,千万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

2、在室外的应急避震措施。

(1)在室外活动的人们,要迅速环顾四周,根据所处的位置,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要远离建筑物,特别不要进入建筑物取物或救人。安全知识

(2)在街道上的 行人,要迅速离开电线杆、路灯、变压器、烟囱、高大建筑物等危险设施、设备和围墙、狭窄通道等。

(3)在过街桥或立交桥下的行人,要迅速远离桥下,跑到开 阔的地方,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近处有利地点躲避。

(4)行使中的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缓慢的逐渐刹车,停靠在路边或宽阔地,车上的乘客要抓住车中 的座椅,或就地蹲下,抓住其他牢固的物件。

(5)江河面上的船只,要立即停止航行,或者马上就近靠岸。

(6)在山区的人们,要远离陡崖,密切注意山崩、滑 坡、泥石流。当出现这些迹象时,千万不能在其前面往山下跑,应立即横向撤离。

(7)处在石化、煤化、天然气等易爆、有毒的设施附近的人们,要迅速离开,朝 污染源的上风处迎风奔跑,当遇到毒气泄漏,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向逆风方向奔跑;当遇到易燃气体泄漏,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逆风方向跑去, 同时切忌使用明火,以防爆炸燃烧。

(8)遇到火灾的人们,要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地震停止后,逆风向(或垂直风向)匍匐前进,转移到安全地方。

3、车间工人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4、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5、在街上行走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6、学校人员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避震原则:

(1)不要惊慌。在大地震来临时,要保持镇静,避免惊慌。要克服“惊呆”和“惊逃”两种不良反映。地震时严重伤亡的众多事例,大多是慌忙向外奔跑所致。

(2)伏而待定。要保持镇静,迅速躲到附近最安全的地方,这是从历史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3)定后转移。在主震之后相对平静的一段时间内,迅速离开藏身之处,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8、在家里的应急避震措施(2种情况)

(1)在楼房的避震措施。如果你在家里(公寓、楼房)遇到地震,应牢记6个字:一判断;二躲避;三疏散。

一判断:判断是近震还是远震。如果是远震,看着晃动几秒钟,再去打听这次地震发生在哪里、有多大。如果是近震,首先感到上下剧烈颠动,就要立刻采取行动,绝对不能迟疑。

二躲避:迅速躲在坚固的床沿旁边,卫生间、小厨房、小储藏间、内承重墙的墙角、墙根、已经固定好的大衣柜的旁边。躲避时,要用随手物件保护头部、 捂住口鼻,以免砸伤大脑或被泥沙烟尘呛住。躲避的姿势:身体尽量全区缩小、卧倒或蹲下,随手用物件护住头部、捂住口鼻,另一手抓住一格固定物(墙角或桌角)。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和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该采取自我保护的姿势,头尽量向胸部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脖后,保护头部或颈部。

三疏散:摇晃一停止,要立刻离开住所,疏散到空旷安全地带。注意:地震时,不要采取以下6种行为:

-----不要乘电梯。地震时电梯可能严重变形 危及生命,或断电无法逃生。

-----不要到阳台上。建筑物如果受损,阳台最容易毁坏的地方。

-----不要到窗户或外墙边。建筑物如果受损,窗户和外墙 是容易毁坏的地方。

-----不要找衣物或贵重物品。生命宝贵,逃生要紧。

------不要在床上或地中央。这属于危险地带。

------千万不要跳楼。 事实证明,跳楼的伤害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海底地震怎样引发海啸

全文共 1151 字

+ 加入清单

海洋地震是指震中位于海洋的地震。海洋地震可造成海底断层,引起海啸,但很多时候并不产生海啸。由于海水不能传播横波,因此海震时在海面上感受到的震动仅是纵波的冲击,当冲击力量大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使船上的人有触礁的感觉,海洋地震会引起哪些灾害呢?大家知道海洋地震总是会引发海啸,破坏性的海啸一般在地震构造运动出现垂直断层,震源深度小于20-50公里,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由于海水的压缩性很小,当受到地震能量的作用,水体只能以同等规模的波动形式把能量传递出去,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海底地震怎样引发海啸吧?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地震海啸形成机制分两种:“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1、“下降型”海啸是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2、“隆起型”海啸是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当海底地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当海水受到地震的作用,便很快以波动形式把所得到的能量传播出去。地震产生的这种海水波动,与平常我们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而由地震引起的波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力量非常大。

海啸在外海时一般不被注意,因为那里的水很深,波动起伏很小,但是当它到达岸边浅水处时,相同的震动能量遇到很浅的水,于是水就增加震动的幅度,有时就达几十米高,冲上岸时就像一道立起的水墙,这就是海啸形成的原因。

海啸就如用石头砸水搞出来的水波差不多,但小小的石头是引不起海啸的,只有当大面积水体突然抬升或者下沉,才能引发海啸。能有这等本事的家伙,除了海底地震之外,基本上就是海底火山爆发、海底大面积滑坡了。

这些过程释放的能量都是非常惊人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地震都会引起海啸。以海底地震而言,有些地震是由板块水平滑移断裂造成的。这种地震并未造成起始的水体抬升,就不会引起海啸。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震时在商场如何躲避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商场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商场里面是有应急灯的,即便是晚上发生停电或者在地下商场中,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一般有光亮的地方都是安全出口,应该向有光亮的地方逃生。

地震逃生最忌慌不择路,要保持冷静,就地择物如椅子等躲避,伏而待定,然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这时应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抉择。避震应选择结实、能掩护身体、开间小、有支撑、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比如洗手间、厕所等,切忌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以免发生生命危险。避震时身体应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最好抓住坚固的物体,如桌腿、下水管等,也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同时要保护头颈、眼睛,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

今天小编对地震时在商场如何躲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来临时躲哪最安全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上海在地震带上吗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成果,地球的岩石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构成,它们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的板块下面又可以分成小的板块。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之间经常会发生碰撞,形成地震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据专家说,中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上海不在地震带上,距离太平洋环海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很远远。而国内的华北地震带也离上还有一定距离。上海没有发生比较大的地震的记录。上海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624年,震级4.8。当然,上海不在地震带上,只是说明上海发生地震的概率比较小,不能说绝对不会发生地震。所以,做好防震准备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今天小编对上海在地震带上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哪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地带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浅源地震分类有哪些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km深度以下的范围内;而中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km左右,并且形成一个倾斜的地震带——称为本尼奥夫带。把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在“血缘”上联系在一起的,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被称为“地球科学革命”的全球构造理论,那什么是浅源地震呢?浅源地震一般是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它发震的频率最多,对人类的影响也最大,若以释放的能量多少来比较,百分之八十五是浅源地震。在大陆上,浅源地震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地震灾害主要由浅源地震造成,浅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岛弧外缘,深海沟内侧和大陆弧状山脉的沿海部分,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浅源地震分类举例有哪些吧?

1、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

2、2010年4月14日5时39分57秒,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拉秀乡日麻村发生4.7级浅源性地震。

四川地震是与印度板块同亚洲大陆板块相撞有关的地壳活动引起的。由于本周地震的震源较浅———距地面只有19公里,因此引起地面的强烈震动,造成大面积破坏。

3、2010年6月5日8时58分,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北纬38.20度,东经112.70度),发生(M)4.6级地震,震源深度5.0公里。此次地震也属于浅源性地震。

4、2012-05-2810:22在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北纬39.7,东经118.5)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8.0公里。此次地震也属于浅源性地震。

5、2013年11月24日6时4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北纬44.6度,东经124.1度)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此次地震导致松原房屋大面积损毁,也属于浅源性地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家庭地震逃生计划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俗语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破坏性地震地面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外逃可能来不及,而应选择室内就近躲避,这样可以把伤亡情况减少到最低限度,待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离至户外安全地方,以防余震使房屋倒塌造成的伤亡。

遇到一般破坏性以上地震时,一定要保持镇静,并就近躲避。震时躲避地震的主要内容有:

1、地震发生时,居住在一楼的人,假如处在门口或有时间逃出,且室外较开阔、没有高空坠落物砸压的情况下,应迅速跑出室外。

2、居住在二楼以上的,应迅速远离阳台、外墙及门窗旁,快速躲到坚实的家具旁、内墙角处,或躲到开间小地方(如厨房、浴室、厕所)。

3、在应迅速关闭电源或气源,以免引发火灾和次生灾害。

4、如遇燃气泄露,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如遇火灾,可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震后向安全地方撤离,要逆风匍匐而进。

5、如果自己被埋压,可用衣物捂住口鼻、防止泥尘吸入,引起窒息;同时应保持精力、体力、耐心等待救援。若听到人声,用敲击、呼喊等方法求救。

今天小编对家庭地震逃生计划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来临时躲哪最安全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震后应该怎样防止火灾等次生危害的发生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应该怎样防止火灾次生危害发生呢?所谓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后引起的水灾、火灾以及有毒气体蔓延等。“5.12”地震使灾区的工矿企业受灾情况相当严重,一些有色冶金、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地震影响,厂房、设备受损,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很大。地震后要积极防止次生危害发生。

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等物品,要严密监视。地震后,一旦发现剧毒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修。

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及时做好震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组织群众向安全地带转移。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地震若发生在山区,山体崩塌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以免因水灾造成人员伤亡。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

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灾更可怕。因此,避难之际首先要关掉液化气开关,消除火源。只要有可能的话,要设法关掉煤气总开关。

在工厂作业时,如遇地震,在冲出工作场所避难前,要尽可能切断电源,消除火源,停止机器运转。此外,平时要妥善放置易燃易爆物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厦门在地震带上吗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厦门岛、鼓浪屿、杏林、集美、西港底部均是距今1.13亿-0.92亿年前燕山晚期侵入的花岗岩构成。远古地质时期厦门诸岛和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即原为大陆的一部分,由于断裂构造或海水侵蚀,使它们从大陆分离出去。厦门地区主要由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相互切割的断裂组成,呈网络状展布。

距离厦门最近的地震带为环太平洋地震带,台湾岛就处于该地震带上。厦门虽然位于该地震带边缘,但隔着台湾海峡,距离台湾地震带有300多公里,即使邻区发生地震,对厦门也不会造成强烈的破坏度。另外,厦门虽处于九龙江断裂带上,但厦门历史上未见灾害性地震。从历史角度看,自明代到解放前历经数百年,厦门史上有资料可查的地震有几十次,甚至多达上百次,但都没有破坏性地震的记录。对厦门威胁最大的震害主要来自邻区及海域的强震。

厦门地震记录

1.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1604年12月29日)酉时,泉州外海发生的7.5级大地震对厦门有破坏性影响。

2.1879年1月8日,晚9时47分地震,震动持续四秒,厦门和鼓浪屿都有震感。

3.1882年12月9日,晚上强烈地震,福州、福安亦震。

4.1887年3月18日,下午1时45分鼓浪屿和漳州感到一次强烈地震。

5.1894年6月20日,厦门及鼓浪屿发生一次剧烈地震。

6.1906年4月5日,金门海外强震,厦门有感。历15秒钟稍定,过十几分钟又震。

7.民国6年(1917年)1月25日,台湾海峡发生地震引发海啸,厦门海域渔船多沉没。

8.民国7年(1918年)正月初三(2月13日),广东南澳——福建诏安外海发生7.3级地震,厦门受影响。

9.1936年8月22日,午后3时地微震,凡玻璃窗、百叶扉未下钩者均摇动,历时两分钟始止,震中在台湾恒春东海中。

10.1937年6月8日,下午1时15分地震,震中在莆田兴化湾。

11.1948年5月26日,12时12分地震,历时1分钟21秒,思明东路、思明南路一带震动颇剧。

今天小编对厦门在地震带上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哪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地带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发生地震时我们要如何自救

全文共 2621 字

+ 加入清单

在震中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俱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

震后如发现自己不能脱险时,应采取延缓生存时间的自救措施。地震引起房倒屋塌时,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灰尘,因此,首先要防止呼吸道被尘埃堵塞;其次决定生死的首要条件是有无空气,故不要乱喊叫,尽量节省氧气,保存体力;再者要冷静观察自身所处环境,努力创造供生存的安全空间和易于被外面人发现的条件。

地震时的应急防护原则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学校人员如何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在商店遇震时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地震虽然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从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的。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

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

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

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

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

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原因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新西兰是地处世界两大构造板块之间的岛国,位于“太平洋火环”断裂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大陆板块相撞后俯冲到一个被称作地幔的巨热、巨压区,该潜入过程为火山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因此,新西兰具有高密度活火山及火山时常喷发的特征,这些火山属于“太平洋火环”的组成部分。该区的地质活动频繁,地震活动活跃。新西兰属于地震、火山频发地区,因此极易受到火山喷发、地震和海啸的袭击,遭受洪水、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每年有1000多个地震报告。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有一连串海沟、列岛和火山、板块移动剧烈。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该地震带发生的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80%,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90%的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300~700千米)。

今天小编对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原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地震防范知识

全文共 2418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很难预测,但可以预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地震的防范措施,欢迎阅读。

(三)地震时,在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一旦地震发生,在工作、生产岗位上的人员,首先应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的阀门,个人根据所处的环境,当机立断迅速避震。

1.地震时,在办公楼的工作人员,要赶紧躲在办公桌下面,震后迅速从楼梯撤离,千万不要跳楼。

2.在厂区上班的工人,地震时,要立即关闭机器、断掉电源,迅速躲在车床、机床及高大的设备下,绝不要慌忙乱跑。

3.井下作业工人,地震时,应立即停止生产,不要急于往外跑,地面下一般较地面上安全。避开巷道或竖井等危险地区,选择有支撑的巷道避震。地震过后,有组织、有秩序地向地面转移。

4.一些生命线工程中的在岗人员,应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规范,立即采取措施避震。如化工厂在地震时,紧急防止易燃、易爆、有毒气体和液体外溢,立即关停各种闸门和电源,关闭运转设备,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四)地震时,在公共场所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在群众集聚的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最忌慌乱,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压挤而导致人员伤亡,而应有组织地从多路口快速疏散。

1.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

3.正在上课的学习,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决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震避震。

4.正在进行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混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体育场外疏散。

二、地震后的个人自救方法一次大震发生后,到处是断坦残壁,危楼及倒房构成的瓦砾堆。在没有外来人员援救之前,自救是一项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斗争。时间就是生命,从历次大地震的经验得知,地震发生后,一天内扒出的人,救活率可达80%,第二吞们有30-40%,时间越长,存活率越低。地震对人身的伤害,大部分是倒塌的房屋所造成的,一旦被埋压后,要做到:1.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至关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发生崩溃,要有勇气和毅力。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是自救过程中创造奇迹的强大动力。

2.被压埋后,注意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及意外事故,尽量活动手和脚,消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用周围可搬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扩大安全活动空间,保障有足够的空气。条件允许时,应尽量设法逃避险境,朝更安全宽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动。

3.被埋压后,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设法爬出去,无法爬出去时,不要大声呼喊,当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叫,或敲击出声,向外界传信息求救。

4.无力脱险时,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食物和水,并计划使用,乐观等待时机,想办法与外面援救人员取得联系。

三、地震后的群众互救方法地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救人应当先从最近处救起,不论是家人、邻居、工作岗位上的同事,或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是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这样可以争取时间,减少伤亡。震后救人的原则是:1.在互救过程中,要有组织,讲究方法,避免盲目图快而增加不应有的伤亡。首先通过侦听、呼叫、询问及根据建筑物结构特点,判断被埋人员的位置,特别是头部方位,在开挖施救中,最好用手一点点拨,不可用利器刨挖。

2.如伤势严重,不能自行出来的,不得强拉硬拖,应设法暴露全身,查明伤情,施行包扎固定或急救。

3.在互救中,应利用铲、铁杆等轻便工具和毛巾、被单、衬衣、木板等方便器材。

4.挖掘时要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压埋阻挡物,应保护支撑物,清除埋压物,才能保护被压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

5.清除压埋物及钻凿、分割时,有条件的要泼水,以防伤员呛闷而死。

6.对暂时无力救出的伤员,要使废墟下面的空间保护通风,递送食品,静等时机再进行营救

(一)地震时,在家中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则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减少伤亡。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职工,震时可头顶被子、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一般来说,不要跑出建筑物,最好就近找个安全处躲避,待地震后,如果需要疏散,再沉着离开。

2.地震时,门框会因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夜间地震时,要争分夺秒向安全地方转移,不要因寻找物品和穿衣而耽误时间,如有可能,要立即拉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明灯。照明最子用手电筒,不要用火柴、蜡烛等明火。

3.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去。若无通道,则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喊大叫,要静听外面的动静,如听到有人走过的声音,可敲击铁管或墙避使声音传出去,以便救援。同时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找食物维持生命。

(二)地震时,室外的人员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1.地震时在户外的人,千万不要冒着大地的震动进屋去救亲人,只能等地震过后,再对他们及时抢救。

2.如果你正行走在高楼旁的人行道上,要迅速躲到高楼的门口处,以防碎片掉下来砸伤。

3.汽车司机要就地刹车刹车,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媛地逐渐刹车,保证列车和旅客的人身安全。

4.如果在山坡上感到地震发生,千万不要跟着滚石往山下跑,而应躲在山坡上隆起的小山包背后,同时要远离陡崖峭壁,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5.在海边,如发现海水突然后退,比退潮更快、更低,就要注意海啸的突然袭击,尽快向高处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遭遇地震时要这样做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从我国唐山大地震的资料看,有些人之所以能在被埋没的瓦砾中生存下来是因为:1.没有受到致命的内脏伤;2.试着寻找出路道德找到通气口,然后找到出口,并迅速脱离侄塌的房屋废墟;3.在没有听到挖掘声及寻呼声时,不大呼大叫或无谓地翻滚折腾,惊慌失措、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耗氧量,还会吸入大量烟尘而致窒息。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总结有以下几点:

1.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2.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3.保持镇静在地震中,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4.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农村人预测地震方法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里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大自然,很容易感受到其中的一些异常变化,例如池塘中的水突然消失,或者井水、泉水等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异常现象。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饲养的动物们在地震前会产生异常表现:

1.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2.猪、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3.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

4.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5.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6.鸭、鹅: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

7.鸡: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

8.鸽: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9.鱼: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发出叫声、呆滞、死亡。

其他动物的一些反常现象

1.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

2.蛇: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

3.蟾蜍(癞蛤蟆):成群出洞。

今天小编对农村人预测地震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怎样提前预知地震的发生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国四川为什么会是地震多发的地区

全文共 1100 字

+ 加入清单

四川地区活跃着多个地震带,包括金沙江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松潘-较场地震带等。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汶川大地震和雅安地震,就发生在龙门山地震带上。而8月8号发生的九寨口地震发生在松潘-较场地震带上,下面来看看我国四川为什么会是地震多发的地区吧?

地震发生的原因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四川地震的原因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

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强震,震中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级地震发生在岷江断裂带附近。

由此可见四川地震和断裂带有直接关系。龙门山大断裂——它是一条贯穿岩石圈的巨型地壳断裂系统,南北延伸越500公里,宽达70公里。本来,以岩石组成的坚硬地壳几乎坚不可摧,它之所以能发生如此大的断裂、扭曲,一定是有什么强大的力量撕裂了它。于是,科学家们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中岩石的应力场发现,这股强大的应力的确客观存在,而它,则来自西南方向的更高一阶的地域——青藏高原。

龙门山断裂带中多发的地震,就是来自青藏高原方向的应力场持续对地壳提供挤压应力,当地壳中的岩石实在不堪应力的重压而破碎、断裂时,巨大的能量释放,以机械波的形式传遍四周,便构成了惨烈的地震。龙门山是山区与盆地两个地质体的接触带,由于对刚性客体来说,默认其力作用在两者交界的边缘,因此,山与盆接触的前锋带,便成为了应力场释放其机械力的集中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地震便多发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学生地震逃生常识

全文共 881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生处在不同的环境,逃生方法是不同的,但是基本的原则是相同的,不能慌张,就近躲避。

在学校教学楼内,首先应该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能慌乱。地震发生的时候,应该躲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还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地震平稳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撤离。

在街上行走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霓虹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在商店遇震,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就近躲在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注意应该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

在家庭避震,应该迅速躲避在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例如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今天小编对小学生地震逃生常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来临时躲哪最安全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公共场所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物或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在户外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震发生前经常会出现5大异常现象

全文共 925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它发生时场常常会使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等,严重的还会发生山崩、滑坡、海啸等此生灾害,甚至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其实,地震发生时是有一些宏观前兆的,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些前兆,就可以提前做好防御措施,如此一来便可大大减轻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损害,其实地震发生前经常会出现5大异常现象

1、地震前兆有哪些现象: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地震生物异常现象表示为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等。

2、地震前兆有哪些现象: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3、地震前兆有哪些现象:地光异常

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

4、地震前兆有哪些现象:地气异常

地气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雾气,又称地气雾或地雾。这种雾气,具有白、黑、黄等多种颜色,有时无色,常在震前几天至几分钟内出现,常伴随怪味,有时伴有声响或带有高温。

5、地震前兆有哪些现象:地声异常

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当地震发生时,有纵波从震源辐射,沿地面传播,使空气振动发声,由于纵波速度较大但势弱,人们只闻其声,而不觉地动,需横波到后才有动的感觉。所以,震中区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内声响,似地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的记载。如果在震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震中如何巧用手机求救 地震急救方法

全文共 1371 字

+ 加入清单

九寨沟地震牵动着人们的心,遇到地震之类的灾害怎么办?在地震等灾害发生的时候,要综合利用一切的工具帮助自己帮助他人逃生。在紧急时刻,跟随在我们身边的可能就只有智能手机了,怎么样好好的利用它来帮上忙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有网络状态 赶紧联系外界求助

有网络时,智能手机可以做的事儿多的去了。它可以打电话求助,110、119、120等的急救电话就不用小编说了,别忘了,你还可以用发送短信到12110的方式进行报警。还可以可以给亲朋好友发送位置信息,方便他人搜寻到你,微信等的即时通讯软件是非常好的联络求助工具。IOS中安装开启和朋友分享我的位置功能也是不错的办法。

建议设置手机的一键拨号功能,以方便快速对指定联系人进行一键拨号,可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呼出电话。

还有就是通过地震及自然灾害预警预警手机应用来进行地震预警逃生及自然灾害避险。

“地震预警”应用,指的是监测仪器捕捉到地震波后,电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该应用可提前向周边地区发出地震警报信号。

“国家应急广播”,该软件为用户提供最权威的预警(包括各种自然灾害)消息,及突发事件的新闻,此外还有全面的科普知识急救逃生知识,还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逃生工具及一键求助工具。

没有了网络 智能手机还能干些啥?

但是,许多自然灾害的到来会导致网络及电网的中断,那么当智能手机无法连接互联网络时(没流量、没信号、没wifi),智能手机还能干些啥。

节约电量是第一要务

首先,你要做的就是节约电量,关闭蓝牙、GPS等的无关紧要的功能,甚至关闭wifi和移动数据,还要退出不必要的应用程序,将屏幕亮度调到最低,进入省电模式是个不错的选择。接着关闭屏幕,你可以隔一段时间点亮屏幕查看一下手机有无信号。怀念以前的非智能机,动辄一个星期待机时间,有的还能达到一个月,现在的智能机普遍都是一天一充。充电宝是个好东东!

开启热点 以另类方式求助

然后,如果你在被困住了,可以打开智能手机的热点功能,将热点名称设置为你所在的地点描述,希望有人会根据此找到你。需要注意的是,开启热点会格外消耗手机电量,请在听到外边有动静后再开启。当然,敲打管道发出声响引导救援人员的措施你也别忘。

闪光灯 收音机 录音机 这些小工具也能帮上大忙

到了夜晚,手机的闪光灯就派上了用场,不仅可以当手电筒用,还能以闪光形式发送求救信号,国际上通用的SOS救援信号的频率是“三长,三短,三长”,有些手电筒或急救应用可以帮你自动发出此类信号。

手机的收音机功能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惜的是目前有许多手机已经去掉了该功能,收音机是自然灾害发生时最容易获得外界资讯的工具。不过,要用手机的收音机功能,大多数手机都要求你插入耳机当作天线。

急救指南 教你用正确的方式救助自己或他人

在手机上下载好一款支持离线查询的急救类手机应用,关键时候可以查询各种急救方法,那些需要联网的就算了吧。

现场急救指南涵盖了非常全面的现场急救知识和技法,从心肺复苏到蚊虫叮咬到猫狗咬伤、触电、淹溺、冻伤、烧伤等等的都有详细、专业的急救教程。同样的还有国内红十字会推出的“急救”。小编特地测试了一下这两款急救类应用,文字类型的急救方法都无需联网即可查看,而视频教学的部分也无需联网。

总结

在灾难面前善用一切的工具,救助自己救助他人,愿大家平安。你还有哪些可以利用手机的妙招请在评论区域分享给大家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玉树地震发生的原因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截止2010年5月30日18时,经青海省民政厅、公安厅和玉树州政府按相关程序规定核准,玉树地震已造成2698人遇难,其中已确认身份2687人,无名尸体11具,失踪270人。已确认身份的遇难人员:男性1290人,女性1397人;青海玉树籍2537人,省内非玉树籍54人,外省籍96人(含香港籍贯1人);遇难学生199人。

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相关,是地壳应力释放所致。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一样,也是发生在欧亚板块的板内地震,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玉树历史上曾多发地震,并且震级都不低。由于玉树地震之前,即14日5时39分发生过一次4.7级地震,主震发生后,又发生了6级地震,因此,玉树地震是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余震活动可能较为丰富。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至4月15日16时,已记录余震总数829次,3.0级以上余震9次,其中6.0级至6.9级地震1次,5.0级至5.9级地震0次,4.0级至4.9级地震3次,3.0级至3.9级地震5次。

今天小编对玉树地震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台湾高雄地震历史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高雄辖域东北至中央山脉以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岛、中洲岛,以及东沙群岛。顺时针方向与台南市、嘉义县、南投县、花莲县、台东县、屏东县等县市相邻。2013年,高雄市共辖38区,高雄近两年地震发生的次数比较多。

由于台湾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本身岛内就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而且在台湾西南部是复杂的破碎地层,有密集的断层带,包括左镇断层、新化断层、甲仙断层和旗山断层,因此高雄发生的地震会更多一些,下面带您了解一下近两年,台湾高雄发生的地震。

1)2016年2月6日凌晨03时57分,台湾高雄市(北纬22.94度,东经120.54度)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多处楼房倒塌,此次地震强度为近六年来最强,威力相当于两颗原子弹,福建广东等地网友表示震感强烈。根据台湾气象部门的统计,3时57分发生地震后,到清晨6时,余震共40起,其中33起是无感,规模4以上的有5起。

2)2016年11月21日下午2时38分,高雄六龟发生里氏规模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8.1公里。

3)2017年02月11日01时12分在台湾高雄市(北纬22.85度,东经120.20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今天小编对台湾高雄地震历史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地震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武汉在地震带上吗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区,且呈有规律的带状,叫做‘地震带’。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和火山活动带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下列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那武汉在地震带上吗?

湖北武汉属长江中下游地震带,位于华北断块与华南断块交汇部位,断裂发育,主要有北西-北西西向、北东向及近东西向三组近30条活动断裂。主要分布在鄂西地区及麻城、黄冈和咸宁至崇阳一线。

今天小编对地震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哪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地带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