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屈原跳江后(精品20篇)

浏览

389

文章

123

篇1: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

全文共 1389 字

+ 加入清单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其主要原因有政治上的失败、楚王的昏庸、新君继位、楚国灭亡。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其主要原因有政治上的失败、楚王的昏庸、新君继位、楚国灭亡。

具体原因如下:

1、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2、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可以说是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当时秦国有个相国叫张仪,去楚国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答应以六城相酬谢,大约有六百里土呀,这是很大的地盘了,楚王便答应下来,并满派人到齐国当面唇骂齐君,就这样,楚齐失合,当楚王派人接收这六百里土地时,秦国翻脸了,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齐国说合,另一方面,发全国之兵与秦国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楚王还是不算完,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国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国给夺了去,这时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国讲和,并且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目的就是要张仪。张仪自愿到了楚国,被楚王关进了大狱,本来杀张仪是可以平息楚国的民怨的,可是张仪很聪明,他用重金贿赂楚王的爱妃,在女人的枕边风下,楚王放归了张仪,屈原那时正好从齐国赶回,见到楚王便当殿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这才明白过来,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秦国当时的国君驾崩后,新君继位,请楚王参加大会商量事情,屈原极力反对楚王去参加,因为屈原知道这是秦国的一计,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会被扣下,而这时,楚王的两个儿子,却一至赞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赞成,屈原当时甚至都扯着楚王的衣服不让他走,可是楚王就是听不进去,他认为,秦是大国,不会背信弃义,而他一到约会地,就被秦给扣了,这位楚王,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3、新君继位。楚王的两个儿子继位,一个是新楚王,一个是相国,他们俩是楚国人最恨的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陷自己的父亲于绝境,自己却继位了,而满朝的大臣,也一致拥戴这两个人,唯一一个反对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单势孤,被新君给流放了,这一流放,就二十几年,屈原当时虽然被流放,但身体和精神却一直很好,只不过就是放心不下当时的朝政,可以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4、楚国灭亡。楚国最终被秦国给灭了,知道国亡后的屈原,万念俱灰,什么想法也没有了,他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就这样,最终投江自尽。

屈原之死,可以说是当时腐败朝政的牺牲品,既不逢其时,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明士,就这样惨死于江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屈原投江的故事传说简介

全文共 1399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到底屈原投江是源于什么呢?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屈原投江的故事吧。

屈原投江故事传说1

殉道说。此说以近人曲沐为代表。他认为“屈原的自杀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的黑暗,一是性格的刚直,是生命在与现实的撞击中而毁灭”。屈原是出身于华族贵胄的政洽家,其理想中的‘明君”、“哲王”已不复存在。

面对楚怀王、顷襄王这样的昏君,其抱负与志向无法实现,加之群小的谗害,因而愤感不平,屈原是战国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位别具特色的“士”,他的人格力量在于他坚守“人道自任”的理念和对自身“内美”、“修能”的不可动摇的认知,义无反顾地坚持理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只身赴死,以求得精神上的圆满。

看过“屈原投江的故事传说简介”

屈原投江的原因故事简介

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屈原在担任大夫和左徒期间,心系苍生社稷,力主改革朝政、联齐抗秦。

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势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诬陷,最终导致与楚怀王的疏远,两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但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希望楚怀王和后来执政的顷襄王召回自己,为国尽力,最后在楚国郢都被秦国将领白起攻破之后,他不忍心看着祖国灭亡,投汨罗江自尽。

用生命潜写了一曲千古悲歌。关于属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是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四说。

屈原投江故事传说3

洁身说。屈原为国君昏庸而痛心,不愿看着“党人”乱政,葬送楚国锦绣河山。加之长期放逐,身心交瘁,再无重返朝廷、实施理想“美政”的希望。为了保持清白高洁的操守,捍卫自己所毕生追索的理想,终于带着不尽的遗憾,愤然投身汨罗江中。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曾赞叹屈原不肯在浊世中苟活,故而“蝉蜕于污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综观以上说法,屈原愤然自尽的内因似应是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这样的死,当然不是怯儒或逃避对祖国的责任,而是对现实清醒的认知,是屈原坚守气节的最终追求。

屈原投江故事传说4

尸谏说。此说以近人王之江为代表。持此说的人认为屈原看到楚国“党人”横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没有忠良之臣,国家没有守备外敌的力量,楚国将面临亡国大祸。满怀救国大志的屈原却遭谗言而被流放,报国无门的他没有办法身谏楚王,哀叹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绝望的屈原决心以死来震醒昏君。

屈原在《离骚》篇末有:“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贤士大夫,他曾忠心劝谏国君,遭到漠视,最后愤然投水而死。由此看来屈原之死是尸谏,是向彭咸学习而来的。

屈原投江故事传说5

殉国说。此说以清代王夫之和现代郭沫若为代表。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所以写下著名的诗章《哀郢》,是由于哀叹郢都的陷落,宗庙社稷成为荒丘废墟,人民流离失所。顷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军。楚国灭亡指日可待。

据此,现代的屈斌研究者大都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灭亡,故而投江殉国。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写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哀郢》,他看不过国破家亡,百姓颠沛流离的苦状,才悲愤自杀的。”他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写道: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屈原跳江原因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是什么原因跳江的

屈原跳江的原因到现在也并不清楚,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面对着日益衰败的国家,可能早就已经无能为力,自己拥有着满腔热血,但是却并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一切。因此屈原就选择跳江身亡,这就是代表了老庄哲学,希望能够随波逐流,好好的活着。

一、屈原代表的是什么

屈原肯定不是代表儒家会拥有着狂放的气质,是儒家,一直都会比较反对的,可为什么非要去代表这一些呢?是独立的,是一个不想要受到侮辱的灵魂,现在为了几两银子就需要去侮辱自己,因此就只能够选择飘到汪洋大海去。

二、屈原惊动了龙宫

屈原在跳河之后,显然就惊动了龙宫,每到端午节时都会赛龙舟,吃粽子,这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保留节目,有人会说这所有的一切习俗,其实和屈原都没有关系。也有人认为这些起源可能和屈原是有关的,但自从屈原选择跳河之后,这些粽子和端午节龙舟就开始有了紧密的关系,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可能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三、屈原到底是谁

许多人都知道屈原其实就是贵族,但大家并不了解这还是一个皇族,贵族和皇族之间仅仅只是相差一个字,但对于国家的责任,对于国家的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始终都会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得非常的好,只可惜政治这个东西并不会特别适合屈原,因此可能在平时过程中,也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忍受,才有了今天的这样的一个结果。屈原在平时可能就会有一些玻璃心,这是我国的一个诗人,但是却并没有诗,没有什么明确的作者,也没有展现出自己的感情,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就选择了自杀,直到现在,大家都不知道在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爱国诗人屈原

全文共 36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现在所过的端午节就是后人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专门设立的日子。大家也都知道屈原是最后抱石投江而死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年轻时的屈原可以说是一心为国事担忧,年轻时的屈原就很有才华,所以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当时屈原给楚怀王上谏的多种关于治国的策略方针都有得到楚怀王的赞赏并且加以实施,但是事情的转折点便是发生在屈原的大改革。

当时战国末年,多数国家都开始了改革,尤其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在改革之后秦国的实力日益增强,这一点各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屈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向楚怀王提出改革的想法,但就是这一改革,触动了朝中多数人的利益,他们便是联合起来向楚怀王诋毁屈原,说屈原改革以来越发目中无人,楚怀王听信了谗言,也是远离了屈原,之后的屈原一腔热血无处可施,看着日益衰败的国家,含恨抱石投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屈原为什么投江 屈原投江的原因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人,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吗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它不是起源于纪念屈原,其实在纪念屈原之前,人们就开始过端午节了。端午节临近夏至,气温开始升高,各种毒虫、病害、瘟疫都将滋生了,古人他有强烈的防范意识,要和这些五毒去进行斗争,所以端午节它自己有它独特的民族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屈原有哪些四句古诗?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没有四句的古诗。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他的作品中最短的是《九歌·礼魂》,原文为“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鞠,长无绝兮终古。”

屈原没有四句的古诗,他的作品中最短的是《九歌·礼魂》,原文为“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鞠,长无绝兮终古。”译文: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姣美的女子唱得从容自如;春天供以兰秋天又供以菊,长此以往不断绝直到终古。

赏析:诗篇以简洁的文字生动描绘出一个热烈而隆重的大合乐送神场面。一开始,先点出是“成礼”,使它和《九歌》各篇发生了联系。祀礼完成后,于是响起密集的鼓点,于是一边把花朵互相传递,一边更番交替地跳起舞。美貌女郎唱起歌,歌声舒徐和缓,从容不迫。这正是一个祭众神已毕时简短而又热烈的娱神场面。而春天供以兰,秋天供以菊,人们多么希望美好的生活能月月如此,岁岁如此。于是,大家从春供到秋,以时令之花把美好的愿望总告于众神灵,并许以长此不绝以至终古的供奉之愿,表达人们敬神事神的虔诚之心。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全文共 2308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广泛庆祝的传统节日,很多人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大家知道为什么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_端午节吃什么好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吃什么菜合适

1、苋菜

中医认为,苋菜性凉味微甘,入肺、大肠,生于田间或路旁,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止痢等作用。营养学认为,苋菜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对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可起到促进作用,并能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防止肌肉痉挛(抽筋)。它含有丰富的铁、钙和维生素K,具有促进凝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并提高携氧能力,促进造血等功能。苋菜还是减肥餐桌上的主角,常食可以减肥轻身,促进排毒,防止便秘。

今天说的苋菜,首选红苋菜,以叶片大而完整、较嫩为主,紫红色较好,萎烂的苋菜则不宜选购。焯苋菜时烫一下即可捞起,防止营养成分遭到破坏,影响疗效。苋菜不耐久放,最好尽快吃完。短期存放可用保鲜膜包裹或放入保鲜袋,置冰箱冷藏。

2、茄子

茄子含有龙葵碱,能抑制消化系统肿瘤的增殖,对于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此外,茄子还有清退癌热的作用,因此尤其适合夏季食用。茄子含有维生素E,有防止出血和抗衰老功能,常吃茄子,可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不致增高,对延缓人体衰老具有积极的意义。

由于茄子性味甘寒,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因此,身体体弱,有消化不良、容易腹泻、脾胃虚寒、哮喘、便溏症状的孕妇朋友不宜多吃。手术前也不要吃茄子,麻醉剂可能无法被正常地分解,会拖延病人苏醒时间,影响病人康复速度。

3、黄鱼

黄花鱼不仅肉质肥厚、脆嫩、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黄花鱼的鳔、肉、胆均可治疗疾病。《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有,黄鱼味甘、性平,有明目、安神、益气、健脾开胃等功效。现代营养学研究也发现,黄花鱼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并富含脂肪、钙、磷、铁、碘以及大量欧咪伽—3脂肪酸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黄花鱼特别适用于体质虚弱、面黄肌瘦、少气乏力、目昏神倦、食欲下降等症状的人食用,对有睡眠障碍、容易失眠的人有一定的安神、促进睡眠的作用。而在唐代《开宝本草》中介绍的“莼菜黄鱼羹”食疗方,即用莼菜15克,黄花鱼250克,共煮煎浓汁服用,有益气开胃的功效,胃口不好的人可以多吃。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

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

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因此,端午节乃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上海端午节吃什么菜

1、粽子

过端午,吃粽子这个重头戏自然少不了。过端午吃粽子是我国各地都很流行的一种风俗。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屈原一片丹心却报国无望,于五月初五这天含恨投汩罗江而死。当地百姓奋力救捞,还是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他们就用糯米包成的粽子扔到江中去喂鱼虾,以防屈原的尸体被鱼吃。这就形成了后来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2、五黄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解除,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端午节里为何要吃“五黄”?这是江南一带的习俗,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尊贵的颜色,五月麦熟,也是丰收景象,带有吉祥意味;雄黄之黄,克杀邪毒,也有驱除五月气候中邪气的作用。所以说,吃“五黄”的目的是驱邪毒、求吉祥。

3、三白一红

端午还有个说法,叫做:“五月五,五黄三白过端午。”五月又称五黄月,所以端午节要吃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和咸鸭蛋黄;还要吃茭白、咸鸭蛋蛋白、白切肉。另外,“一红”指的是汗菜(加大蒜炒熟后菜汤红色)。

端午节时,阳气才开始抬升,百虫开始活动,邪气很盛,古人及采取一些方法健身、辟邪、驱虫、蛇、蝎,吃三白就是其中方法。

4、菖蒲酒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现在你知道上海人民端午节都吃的是什么了吧,除了粽子,他们还会吃菖蒲酒、五黄、三百一红,这些小编以前都没怎么听过,看来还是一方水土一方习俗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

全文共 1891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那么,你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吗?

端午节到底是纪念屈原、伍子胥、还是曹娥?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一般大家都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主要因为屈原投江的故事而得的,但是小编还听过一个传说,也流传甚广,那就是纪念伍子胥而得的。两个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听听小编给你科普下吧。

纪念屈原之说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伍子胥之说

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宰相,收了越国的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之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伍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悬钟馗像、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等等,现在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赛龙舟和吃粽子吧,不知道大家是喜欢是甜粽子还是咸粽子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端午节的由来,为什么要在这一天纪念屈原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本来是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它原先是从咱们中国古代的一个祭祀的一种民俗遗传下来的。

它本来是指中国古代祭祀的时候,有一个礼天礼地的这么一个过程。礼天礼地的过程当中,需要娱神,礼神的过程当中,第一个需要用东西来祭祀神就是给神吃,另一个我们还要给神表演节目,传统的端午节里边,用粽子来祭祀神,用龙舟来娱神,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个遗传。

然后一直到了战国时期,因为我们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他在端午节的这一天自投汨罗江而死,然后中国古代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就转化成了纪念屈原的一个日子,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端午节,为什么纪念屈原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湖南常德发现屈原同代人墓群怎么回事?墓主人是谁出土了什么?

全文共 2038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大家可以说都已经是非常熟悉的了,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非常有名的爱国诗人,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屈原的作品。屈原虽然说距离现代的时间已经非常的久远了,但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却不会改变。而就在最近,在湖南常德,就发现了一个与屈原同时期的墓葬群,也就是一个战国墓葬群。这个墓葬群的年份可以说也是很久的了,那么,这个墓葬群里面究竟墓主人都是谁呢?在墓中又出土了哪些文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湖南常德发现屈原同代人墓群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人们过世都是土葬,而现在的人则是火化后再入土。你走在一条未知的道路上,很有可能脚下就藏有古墓,而湖南常德发现屈原同代人墓群,这一发现立马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在汉寿县沧水与浪水合流处附近的一块台地之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176座,与墓葬同时期遗址1处,而这些墓大多都是小型墓。从出土的器物来看,这些多是战国中晚期的墓葬,而少部分的则是西汉墓葬以及距今已有10万年之久的旧石器遗址。

出土的器物多达600余件,有陶器,铜器,铁器以及玉石琉璃等。

经过专家们小心翼翼的挖掘,你可以看到一个个古代精致小巧的玉器,以及构造独特却使用的陶器等。你可能会疑惑这些墓主是谁?有没有比较高的身份地位?可惜,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墓主基本上都是平民,所挖掘的器皿多是平民日常所用的东西,不过,可以确信是屈原同代人墓群。2、墓葬群情况简介

“我们在湖南常德汉寿老坟山墓群惊喜地发现了与屈原同时代的一批墓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13日在常德表示,屈原在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迁江南,到公元前278年秦国占领楚国郢都的这18年,屈原一直都在沅湘一带。之后的数年,他也应该是在这一带徘徊。公元前278年之后的湖南,包括沅水流域在内,还在楚国的管辖范围。屈原流放江南写下《九歌》等辞赋时,就在包括汉寿在内的沅水流域一带。

郭伟民表示,包括钱穆在内的很多史学家都认为屈原是流放在汉水中游,没有流放到湖南,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屈原最后的归宿就是在湖南沅水和湘水之间,他的生活与这一带所有的东西都息息相关。屈原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其诸多辞赋中对这一带的山水、人文有很精准的描写。“我大胆推测,这里的某一个人说不定曾与屈原擦肩而过。”

汉寿老坟山墓群位于常德市汉寿县株木山乡全赋村。因常益长铁路项目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汉寿县文物局对项目红线范围内涉及的老坟山墓群区域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项目主线涉及老坟山墓群区域面积约16000平方米,分布于相邻三处山丘之上,现已发现墓葬176座。项目另有走形线涉及墓群面积约37000平方米,亦分布有大量墓葬。截至6月6日,考古人员已发掘墓葬111座,其中战国中晚期墓葬100座,西汉墓11座;累计出土器物600余件(套),包括陶器487件(套)、铜器99件(套)、铁器6件(套)、玉石琉璃器8件(套)。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何赞介绍,此次考古发掘将是汉寿楚墓最大规模的一次发掘。目前来看,该墓地墓葬基本上以中小型墓为主,随葬器物以鼎、敦、壶或鼎、簠、壶或罐、盂、豆等陶器组合为主,基本不见铜礼器,出土铜器以剑、戈、矛、戟等兵器为主。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可初步断定老坟山墓群楚墓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何赞说,汉寿县城西侧6公里处的有一处古城址——西湖古城,应为战国至汉代县治所在。老坟山墓群作为汉寿县战国至汉代墓群的一部分,其与西湖古城直线距离约8公里,距离较近,且老坟山墓群规模较大,推测墓群墓主生前应为西湖古城的居民。目前业内对西湖古城的研究尚未深入,此次考古发掘为进一步了解西湖古城的准确年代、聚落分布与结构等问题提供了切入点,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沅水下游地区战国至汉代历史与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3、已发掘墓葬111座

近期,为配合常益长铁路项目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汉寿县文物局对项目涉及的老坟山墓群区域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该墓群正处于汉寿县沧水与浪水合流处附近的一块台地之上,现已发现墓葬176座、与墓葬同时期遗址1处,以中小型墓为主。目前,100座战国中晚期的楚墓及11座汉墓被揭露,出土器物600余件(套)。

西周时期,处于洞庭湖平原、距离楚国都城不远的汉寿成为楚文化入湘的前站。到了战国中晚期,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当地人民相对富裕。此次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虽然墓主人都是平民,但目前发掘的战国墓100座中,87座有陪葬器,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琉璃器等500余件(套)。其中,陶器有鼎、敦、壶等。初步分析可分为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两种不同组合。

陪葬铜器有剑、剑首、箭簇、戈、矛、戟、砝码、印、镜、等,以兵器为主,礼器基本不见。湖南常德发现屈原同代人墓群,目前已发掘100座墓。他们为何热衷携带兵器入葬?老坟山墓群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办主任何赞介绍:“战国中晚期,这里已经属于楚国与秦国交界的边界地带,面对强秦的压力,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增添了军事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屈原跳的汨罗江在哪个省哪个县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跳的汨罗江在湖南省平江县。汨罗江发源于湖南省平江县、湖北省通城县,流经修水县白石桥,流经平江县城关、浯口、青冲、黄旗塅,至新市进入汨罗市,流经长乐街、新市、汨罗、于磊石山北注入南洞庭湖。

诗人屈原曾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杜甫葬于汨罗江畔平江县小田村天井湖,因此汨罗江有蓝墨水上游之称。汨罗江全长254.4公里,流域年均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有什么典故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在我国绝对算是一大名人,小到三岁毛童,上至耄耋老人,无一不知晓他,毕竟我国还特别为了纪念他设立了一个节日—端午节。很多人不知道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接下来给大家详细说一下屈原跳河自尽的原因。

因为国家灭亡,君主无能,听信谗言,自己的才华得不到重用,报国无门,失望中就跳河自杀了。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后来又被召返,之后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后来客死秦国。再加上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再次把驱逐屈原。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跳河自尽的原因主要是国家灭亡,君主无能,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报国无门,失望中就选择了跳河自杀,使得后世敬仰,是可歌可泣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全文共 1763 字

+ 加入清单

在很多地区,其实都默默地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象征的美好寓意

1、驱赶邪佞消灾。端午节有一项是重要的寓意,那就是避五毒驱赶邪佞消灾。所以每当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们都要挂艾草、挂菖蒲、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点艾条、黛苍术、晒百日姜、挂黄葛藤、佩香囊、栓五彩绳、佩豆娘、贴五毒图、挂钟馗像、喝雄黄酒等等,以此来化解灾劫、驱散虫蚁。

2、自然崇拜。端午节也有着自然崇拜的寓意,这与端午节最初的来源有关。早在上古时候起,人们就对自然充满了崇敬,甚至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要祭祀龙图腾和自然,所以民间有着赛龙舟的习俗,直到今天赛龙舟依旧是端午节最主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端午节祈福平安

从古时候起,端午节就有着祈福平安的内涵寓意,古人会在这一天集体进行聚午宴、佩戴长命缕、画额、洗草药水等等活动,以便能够祈福家人和自身平安。所以端午节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直到今天我们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依旧没有降低过,甚至将其设立为法定节假日。

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据说屈原在五月初自投汨罗江,后来楚国的人们都在五月初五屈原投殉难日同江中扔棕子,划龙船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以初月初五端午节,就成为中华民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释义: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午节,代表着人们对中国华夏民族几千年祖国传统文化的追怀,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吃大蒜、儿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的习俗,也是人们品味生活,热爱生命,发展文明,抑恶扬善的不懈追求。

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五毒月,天气炎热,瘟疫流行,人易生病,需要驱毒避邪,夫妇要克制夫妻房事生活,以保持身体有足够的抵抗力。在这个节日里,一般成年人喝雄黄酒、菖蒲酒,小孩佩戴香荷包,采草药,所以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应当继续发扬和传承。

端午节有什么传统

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等一些国家,而且深受各国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屈原为什么投江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投河是为了殉自己高洁的心志。

屈原投河殉国的说法,流行数百年,早已成为中国人的常识,它一次次地激励着中国人的爱国热肠。然而,屈原的绝命词《怀沙》,丝毫没有亡国形势的逼迫,没有殉国的迹象。《怀沙》写明自己有赴死的意向,赴死的理由不是殉国,而是殉自己高洁的心志。

屈赋中没有殉国的内容,汉代人也没有屈原殉国的说法,汉代人对屈原的赞颂都集中于他的人格高洁。东汉文学家王逸颂扬屈原“清白”,至于屈原投河原因,王逸说得很清楚:“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屈原的成就:

1、禁朋党

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2、明赏罚

无论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吴起,都注重严格的律条来约束将士的功过。在变法这样的问题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而独成一体。

3、移风易俗

屈原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个个能言善辩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损害国家的主题利益来投机取巧。此次的变法也把楚国的不良之风用法律形式来约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屈原是哪国的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战国人。屈原是一名中国诗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扩展资料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屈原为什么会投河

全文共 1044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中华史上有名的诗人,那么他为什么要投河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屈原为什么会投河”的相关内容,方便大家学习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屈原为什么姓芈又姓屈?

司马迁曾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王室为芈姓熊氏,芈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怀王熊槐为本家。春秋时期,楚武王封儿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领,因为瑕王子本来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错,就让他去享用屈邑的物产,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由此,楚王为芈姓熊氏,屈氏就成为了熊氏的一个支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魏晋之后姓氏合一,就不再存在这个问题。

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

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吃粽子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在《诗经》的基础上,对楚国的民歌加以改进,创立了“楚辞”这种诗歌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早年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投河的原因

在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原本是楚国的一名重臣,经常会主持一些外交事务,后来楚国的国力不断增强,楚怀王听了他人的谗言,开始疏远屈原,之后屈原被流放,心中郁闷不堪,到了公元前278年,秦国开始进攻楚国,屈原逐渐绝望,于是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投江的日子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

屈原为什么投河?

首先,他是楚国的贵族。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亲疏有别地分封到不同地方当诸侯,诸侯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国家分给不同的大夫。楚国和其它诸侯国有点不同,国君和周天子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其它诸侯只能称“公”、“侯”时,楚国国君就能自称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称号。楚国的君臣同样有这种关系,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有一份大臣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

屈原为什么会投河

屈原投河而死的原因:一、君主无能当时楚怀王在位,不分辨是非,听信谗言。二、新君继位时一心想造福国家的屈原与大家意见不统一受到了所有人的排挤和诽谤,被新君王逐出到汉北。三、政治上,屈原的政治权利被打压,不甘受不到重用与理解,想到以身殉国,以死明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屈原跳的是什么江在哪里 屈原投身的河流是什么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跳的是汨罗江,在洞庭湖东侧,属洞庭湖水系,发源于湖南省平江县、湖北省通城县、江西省修水3县交界处的黄龙山梨树埚,汨罗江的出名就是因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跳的是什么江在哪里

屈原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诗人以及政治家,最后的结局是以投江而亡,屈原跳的河流就是汨罗江,汨罗江也因为屈原的关系而出名,战国末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屈原被流放时,曾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市)被秦军攻破,屈原感到救国无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杜甫葬于汨罗江畔平江县小田村天井湖,因此汨罗江有“蓝墨水上游”之称。

汨罗江在洞庭湖东侧,属洞庭湖水系。在汨罗江注入湖口以上约1.5公里处,潭水很深,是三闾大夫屈原投江殉难处,名曰河泊潭,有石碑记其事。河泊潭为汨罗江的一部分,因为此处不太深,又为汨罗江的弯曲部位,故名河泊潭,相传三闾大夫屈原就在此处投江,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沿江的人们都在此处投放粽子给屈原飨食,另外还举行大型的民间龙舟赛。原来在河边立的碑石已被洪水冲倒,还没有修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湖湘文化的开启者:屈原和贾谊简介

全文共 1235 字

+ 加入清单

湖湘文化,乃是在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的中原文化中心南移大背景下,受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双重影响而在今湖南地区形成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对其后千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有着重要影响。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两位湖湘文化的开启者:屈原贾谊

屈原与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的思想渊源之一,就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荆楚文化。湖湘文化与荆楚文化一样,都是同属于中华地域性文化中的楚文化,屈原,正是楚地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湖湘文化的核心所在,用屈原的诗句来体现,就是“哀民生之多艰,先天下之忧而忧”;它的鲜明特征,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屈原思想颇有关联,或者说受到了屈原思想的影响。

屈原思想是什么?是求索精神。求真、求善、求美,是屈原精神的内在本质。屈原的这种精神,既包含了他为真理而奋斗的理念,同时也包含了他为理想而献身的思想,也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他的“美政”、“美人”思想。

哺育着屈原的荆楚文明,是一种开拓者的文明,洋溢着一种开辟草莽,于荆棘丛生的处女地上开拓物质文明空间和精神文明空间的创业精神。屈原在楚国衰落的时候守持着楚国上升振兴时期的开拓进取的精神,把诗性文明的开拓伸展到当时还处在原始洪荒的江南湖湘之地。

贾谊与湖湘文化

贾谊与湖湘文化精神的悲壮气质渊源极深。贾谊承袭光大了发端于屈原的湖湘迁谪文学,虽感慨个人遭际,但主要强调对人格操守的坚持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同于先秦与汉代众多学者,贾谊将学术与谋略完美结合,积极投身于政治实践、社会变革,为湖湘知识分子的“经世致用”开创了榜样。

公元前179年,22岁的贾谊被汉文帝召为博士,随后被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略,包括定制度、兴礼乐、“众建诸侯”削藩等。年少有为的贾谊因自己的锋芒毕露遭嫉恨,更重要的是,他的改革方略已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他也因此被群起而攻之,直到被外放到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在长沙不到4年,却成就“贾长沙”与“屈贾之乡”相互成全、荣耀的佳话。在到任长沙的四年间,贾谊协助朝廷稳定了南部边境,利用长沙王老师的身份以及与文帝的密切关系,有效调和了二者关系,使长沙王室始终与汉廷保持一致,长沙国政局趋于稳定。

不同于先秦与汉代众多学者,贾谊将学术与谋略完美结合,积极投身于政治实践、社会变革,为湖湘知识分子的“经世致用”开创了榜样。湖南的文化人格中最重要的经世致用,由贾谊开始实践。

贾谊对后世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近代曾国藩、左宗棠、毛领袖等人,不仅在他身上吸取了思想之源,而且将他的主张和手段运用于政治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贾谊及后世湖湘精英的行事,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为环境和人事所迫。面对责任和道义时,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正是湖湘文化的悲壮气质,也正是湖湘文化大放异彩璀璨夺目之所在。

你可能也喜欢:

历史文明之邦:潮汕文化的影响何在?

被人遗忘的战场,好水川古战场在哪里

云南丽江有哪些民族?蕴含纳西文化精华

著名吴文化地名来历:烟火千家青阳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屈原怎么死的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屈原,都知道他是伟大的诗人,也知道现在过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历史上的屈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还是战国时期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公元前340年左右,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但他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再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公元前321年,秦国入侵,屈原积极领导秭归乐平里的健儿们奋力抗击,从此崭露头角,踏上仕途之路。

春秋时期开始,楚国就是强大的诸侯国。战国时期,楚国大将昭阳大败魏国后,楚国就逐渐成为当时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楚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若不进行改革,很难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于是,屈原受楚怀王的任命,重视对贤臣才士的任用,坚定实施依法治国。屈原的这次变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许多旧贵族因为此次变法利益受到损害,大家都对屈原心怀仇恨,都等待着时机破害他。后来挑拨的人多了,楚怀王便对屈原渐渐疏远,最后在奸臣的谗言下,楚王撤掉屈原官职,先后流放到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楚怀王客死他乡,悲愤交加的屈原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自杀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