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最长寿的人活了多少岁精选7篇

浏览

6968

文章

7

篇1:古代最长寿的诗人

全文共 4358 字

+ 加入清单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享年86岁,是我国古代诗坛寿命最长的诗人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陆游的一些生平资料。

宦海浮沉

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先后任命为福州、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淳熙六年(1179年)秋,陆游被任为江西常平提举,主管粮仓、水利事宜。次年,江西水灾,陆游号令各郡开仓放粮,并亲自“榜舟发粟”。 同时上奏朝廷告急,请求开常平仓赈灾。十一月,陆游奉诏返京,给事中赵汝愚借机弹劾陆游“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陆游忿然辞官,重回山阴。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闲居山阴五年之后 ,朝廷才重新起用他为严州知州。陆游入京向孝宗辞行,时陆游诗名大胜,孝宗于延和殿勉励陆游说:“严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览赋咏。” 陆游在严州任上,“重赐蠲放,广行赈恤”,深得百姓爱戴。 闲暇之余,陆游整理旧作,命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陆游任满,朝廷升为军器少监,掌管兵器制造与修缮,再次进入京师。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赵惇(宋光宗),陆游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的系统意见,建议“减轻赋税、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以恢复中原。

绍熙元年(1190年),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 ,再次进言光宗广开言路、慎独多思 ,并劝告光宗带头节俭,以尚风化。 由于陆游“喜论恢复”,谏议大夫何澹弹劾陆游之议“不合时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陆游再次离开京师,悲愤不已,自题住宅为“风月轩”。

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蜀中生涯

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被任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官职清闲,陆游骑驴入川 ,颇不得志。 次年,改任蜀州通判 ;五月,经四川宣抚使虞允文举荐,陆游又改调嘉州通判。

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虞允文病逝,陆游又调回蜀州通判。再任蜀州期间,陆游深入考察地方风土民情,并先后造访翠围院 、白塔院 、大明寺等当地名胜,愈发爱上了这块天府之地,并萌发出“终焉于斯”的念头。

三月,参知政事郑闻以资政殿大学士出任四川宣抚使,陆游大胆上书,建议出师北伐,收复失地,未被采纳。 五月,陆游主持州考,杨鉴夺得第一名,取得参加秋试的资格,陆游写诗以资鼓励。 八月,陆游在蜀州阅兵,作《蜀州大阅》,抨击南宋养兵不用、苟且偷安。 十月,陆游又被派到荣州代理州事。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由桂林调至成都,任四川制置使,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范成大统帅蜀州,陆游为参议官,二人以文会友,成莫逆之交。 南宋主和势力诋毁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就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开辟菜园,躬耕于蜀州。

淳熙三年(1176年),为回应主和派攻击他“颓放”、“狂放”,陆游自号“放翁”,进行反击。 六月,陆游奉命主管台州桐柏山崇道观,以“祠禄”维持家人生计。 淳熙四年(1177年)六月,范成大奉召还京,陆游送至眉州,恳请范成大回朝后劝皇帝“先取关中次河北”、“早为神州清虏尘”。

军僚幕府

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赋闲四年的陆游,任为夔州通判,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陆游携家眷由山阴逆流而上,采撷沿路风土民情,作《入蜀记》。

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干办公事,陆游得书甚为欣喜,只身前往南郑,与张季长 、阎苍舒、范西叔、高子长等十余人同在南郑幕府任职。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

陆游到王炎的军幕后,常到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并到大散关巡逻。 时吴璘之子吴挺代父掌兵,骄傲放纵、多次因微小过失杀人,王炎不敢得罪。陆游建议用吴玠之子吴拱代替吴挺掌管兵权。王炎认为“吴拱胆怯、缺少智谋,遇到敌人必败”,陆游反驳说:“吴挺遇敌,又怎能保证他不败?如果吴挺立有战功,更难驾驭。”至韩侂胄北伐时,吴挺之子吴曦叛敌,陆游的话果然得到验证。

十月,朝廷否决北伐计划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陆游感到无比的忧伤。 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是陆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生活虽只有八个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临终示儿

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陆游回到山阴,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辛弃疾拜访陆游,二人促膝长谈,共论国事。辛弃疾见陆游住宅简陋,多次提出帮他构筑田舍,都被陆游拒绝。

嘉泰四年(1204年),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作诗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协助韩侂胄谨慎用兵,早日实现复国大计。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闻讯,欣喜若狂。 宋军准备充分,出师顺利,先后收复泗州、华州等地。 但韩侂胄用人失察,吴曦等里通金朝,按兵不动,图谋割据。陆游诗翰多次催促,吴曦不理。不久,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主和,韩侂胄日益陷于孤立。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

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 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编修国史

绍熙五年(1194年),太上皇赵昚病故,宋光宗赵惇称病不肯居丧,满朝哗然。知阁门事韩侂胄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等密谋,废除赵惇,立太子赵扩为帝,是为宋宁宗。 韩侂胄是赵扩妻韩氏的叔父,把持朝政,独揽大权,贬朱熹、斥理学、兴“庆元党禁”,专权跋扈,陆游便写诗谴责韩侂胄。

嘉泰二年(1202年),陆游被罢官十三年后,朝廷诏陆游入京,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一职,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并免去上朝请安之礼,不久陆游兼任秘书监。

编修国史其间,因韩侂胄主张北伐,陆游大力赞扬和支持,给予种种合作,并应韩侂胄之请,为其作记题诗,勉励韩侂胄抗击外侮,为国立功。

嘉泰三年(1203年)四月,国史编撰完成,宁宗升陆游为宝章阁待制,陆游遂以此致仕,时年七十九岁。

家世背景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北伐献策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 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 时孝宗在宫中取乐,并未重视,陆游得知后告诉大臣张焘。张焘入宫质问,孝宗遂罢陆游为镇江府通判。

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以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勿轻率出兵。 张浚派大将李显忠、邵宏渊领兵出击,收复灵壁、虹县,进据符离,因李邵不睦,宋军大败(符离之战),偏安之论随即甚嚣尘上。张浚上疏领罪,被贬为江淮宣抚使。

隆兴二年(1164年)春,陆游在镇江任上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张浚赞扬为“志在恢复”。四月,“隆兴和议”将签成,陆游上书东西两府,进言说:“江东之地,自吴国以来,莫不以建康为都城。临安频临大海,运粮不便,且易受意外袭击,皇上驻扎临安,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合约签订之后,皇上应驻扎建康、临安,金朝来使,或到临安、或到建康,这样以来,可以争取时间建都立国,而不令金朝生疑。” 时龙大渊、曾觌掌权,陆游就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利用职权,广结私党,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后患无穷。”张焘闻言奏报朝廷,孝宗大怒,贬陆游为建康府通判。

乾道元年(1165年),陆游调任隆兴府通判。 有人进言陆游“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朝廷即罢免了陆游的官职。

初入仕途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先后师从毛德昭、韩有功、陆彦远等人 ,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因长辈有功,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临安(今杭州)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 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1]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 陆游进入朝中后,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高宗酷爱珍稀玩物,陆游认为“亏损圣德”,建议皇帝严于律己。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陆游以杨存中掌握禁军过久,权威日盛,多有不便,进谏罢免杨存中,高宗采纳,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枸杞水是古代人长寿的秘密武器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枸杞性平,味甘,具有补精气、坚筋骨、滋肝肾、止消渴、明目、抗衰老的功效,用于治病。而枸杞水是古代长寿秘密武器

李清云(1677-1933)寿享256年,是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时,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长期素食,二心静、开朗,三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枸杞子,又名杞子、血果、天精、地仙,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因其有抗衰延龄作用,因而历代医家又称其为“却老”。人们一直将其作为滋补益寿良药。

枸杞的祛疾延龄作用由来已久,早在殷代的甲骨文及《诗经》、《山海经》中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言其“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药性论》言其“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本草汇言》载:“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焉”。唐代诗人刘禹锡对枸杞极为推崇,并有《枸杞井》诗赞云:“僧方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黛叶生笼不愁,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有一勺可延龄。”

服食枸杞子延年却老的方式方法很多,数千年的食补食疗文化,孕育了以枸杞子为主药的多种剂型的药方。以下列举实用简便易学的一些药膳配方,以飨读者。

草龙珠蜜汁枸杞子枸杞子、龙眼肉各20克,葡萄干50克,蜂蜜20克,菠萝200克。以上各种用净水冲净,入小碗加蜂蜜及适量水入蒸笼蒸20分钟。常服延年益寿,充实正气,补气养血。

枸杞枇杷膏枸杞子、枇杷果、黑芝麻、桃仁各50克,蜂蜜适量,将枇杷果、桃仁切碎,枸杞子、黑芝麻洗净加水浸泡放入锅内,大火烧沸,小火熬煮20分钟,取煎汁1次,加水再煮共取液3次,合并煎液,用小火浓缩至膏,加蜜1倍即成,冷却装瓶待用,益肺肾补虚,平喘咳润燥,用于晚期肺癌虚弱,体质软弱患者。

因此说,枸杞也是老年人长寿的一大秘诀,尤其是常喝枸杞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是谁?她有什么样的经历?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长寿是很多人的梦想,虽然现代人比起古代人平均寿命是更长了,但这仍旧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同样,在平均寿命并不高的古代,活到七十那就是“珍稀动物”了。既然是珍稀,必定数量不多,那么在古代,活得最长的皇帝是乾隆,活得最长的皇后又是谁呢?她的一生又做过些什么事情,最后是怎么死的?

1.活得最长的皇后

根据史书记载的生卒年,寿命最长的皇后应当是西汉时期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政君,从公元前71年到公元13年,活了84岁。不仅是活得最长,还是在位时间,包括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等时间第二长的人物,在历史上仅次于清朝时期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的63年,王政君在位长达61年。

2.王政君生平

刘奭,就是那个从囚牢中走出来的皇帝刘病已刘洵的儿子,他在位时间并不长,只有16年。他的皇后王政君生平十分奇特,在未入宫的时候曾经许过两家人,但都是因为男方在婚前就死了,占卜说王政君贵不可言,家中便将她送入宫中,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当时还是太子刘奭之妻,而且一改十多位太子姬妾无人怀孕的现状,生下了一个儿子。

汉宣帝刘洵自然高兴,将这个孙子命名为刘骜,也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刘奭继位后,王政君自然成为皇后,而刘骜登基之后,便将母亲尊为皇太后。汉成帝刘骜,历史上十分好酒色,最终也是死在美人赵合德宫中,刘欣即位,王政君成为太皇太后。这一时期,也是王氏势力衰弱的时期,刘欣不满意王氏占据朝廷的局面,因此从各方面排挤王氏外戚。

然而,刘欣没几年也死了,王政君依旧是太皇太后,立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同样也是不长命的,汉平帝死后孺子婴继位。孺子婴本身就是个悲剧,王莽摄政,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王政君怒斥,被逼之下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玉玺因此缺了一角,但王莽不在乎。

3.王政君怎么死的

王莽想要刻意讨好姑姑王政君,但王政君却懒得搭理他,双方在一些制度上对着干,王莽改制度,王政君就偏偏按照旧制度做给王莽看。不过,王政君毕竟年事已高,八十四岁时逝世,与汉元帝合葬,王莽还令扬雄为她写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有哪些长寿的名人 他们活了多少岁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长寿,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希望达到的一个状态,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寿,所以在很多神话故事当中,就有很多长生不老的神仙和传说,这样的故事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不过,既然是神仙,那么长生不老就不奇怪了,能够令人感到神奇的应该是“真人”的长寿。那么在古代,有多少这种超出想象的长寿的人?他们又活了多少岁呢?1.彭祖

要说长寿,彭祖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相传他一共活了八百年,从尧时期一直活到商周时期。不过八百岁这一听就是一个神话故事,一个人如何能活到这样长寿?所谓说彭祖活了八百岁,实际上说的是彭国的存在年限八百年,而彭祖就是彭国的先祖。不过这个氏族善于养生倒是真的,八百岁不可能,但也的确是有很多长寿老人。

有关彭祖的传说不少,很多人好奇他到底是为什么能活那么久,因此也就诞生了很多说法。不过很大一部分都认为,是因为彭祖在地府名册上面没有他的名字,鬼差勾魂也就不会来找他,可等他安然活到八百岁的时候,这个秘密却被泄露,于是,他的寿命也就到此终结了。2.张三丰

再说张三丰。他经常出现在各种武侠小说当中,也是武侠爱好者心中的一代宗师。他创立的武当派,到现在依旧在延续,而他本人也是当时的武林高手,说是武林至尊也不为过。相传,从宋朝一直到清朝,很多皇帝都在寻找张三丰,也就是说,这位武林泰斗很可能是历经四朝,不是四位皇帝,而是四个朝代。

张三丰的年纪始终是个谜,正史中记载他生于1247年,但是相传他在清朝道光年间还出现过,那时候已经临近清朝灭亡,但也有说法认为张三丰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人,创立武当派,还曾经帮助朱元璋取得江山。总之,张三丰行踪不定,也许是有人打着他的旗号做事,也许他就是一个虚构人物。3.李庆远

最后一位李庆远。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长寿的人,活了256岁,1933年逝世。李庆远的长寿看起来像是真实的又像是虚构的,因为他接受过很多西方学者的采访,还总结过自己的长寿经验,但是要说一个人活到256岁,怎么说都不像是真事,让人想信又不敢信,毕竟他说的经验都很有道理,但是真的很难做到吧。

也许李庆远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真正长寿的人物,活到两百多岁,从清朝初期活到民国,见证了太多,所以对什么事情都不会太上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古代文人能长寿的原因

全文共 1042 字

+ 加入清单

长寿几乎是世界各民族的追求。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强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用灵丹妙药,以求长生。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百岁以上的老人有一种共同的基因突变,科学家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找到减缓人类老化的方法。

中国古代文人为什么能长寿?

据专家根据史料推算,中国古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在30岁左右,就是到了建国前也不过35岁而已。这与古代自然条件的恶劣,医疗条件的欠缺,艰苦的劳作,瘟疫流行,战乱频仍不无关系。但即便如此,中国古代的文人似乎算是一个特例。他们中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于逾百岁的寿星不乏其人。

据已有资料显示的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先秦两汉时期,生卒记载明确的文人有20人,平均寿命为58.4岁。这其中孔子活了73岁,荀子74岁,庄子83岁,孟子84岁,墨子92岁,汉朝的伏生活了92岁;隋唐五代79人,平均寿命为65.6岁,“药王”孙思邈活了141岁,以“欧体”传世的书法家欧阳询85岁,“柳体”的创造者、大书法家柳公权88岁;宋代82人,平均为65.6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陆游享年85岁;金元29人,平均寿命为67岁,画家书法家黄公望卒年85岁;明代77人,平均为64岁,善音律的冷谦享年150岁,“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活到90岁;清代126人,平均为63.4岁,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美誉的黄宗羲享年85岁,桐城学派代表人物“桐城三祖”姚鼐84岁、刘大櫆83岁、方苞81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人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古人平均寿命的一倍左右。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人为什么较常人的寿命要长些?笔者认为他们身上存在着三点共性的原因

一,善修养、重情操。修身可以养性,读书可以怡情,当然也可以消愁解闷了。中国古代文人以圣人为楷模,心态较常人也有优越感,多数时候能保持一份心灵上的恬静与淡定,可以说精神上是充实的。行为上又多奉行中庸之道,处事平和,不温不火,这些都是极助于养生的。

二,有坚忍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性格,从而也赋予了古代文人顽强的生命力。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的指导思想给古代的文人锁定了人生目标,从而也培育了他们顽强韧性的特性,也不断磨练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古人年近花甲仍孜孜读书以求功名的大有人在。这种精神和毅力让他们遇事不公之时能隐忍,于不开心处能释怀。

三,勤奋多思。勤于用脑有益于健康,文人自是用脑很多,脑细胞充满活力,衰老的自然慢些,也只有身心都健康人才能长寿。

可见中国古代文人的性格和处事态度是他们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为什么古代皇帝很难长寿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为何古代皇帝的寿命很难

在2000多年的朝代史中,一共出现了83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掌权的人,也就是帝王皇帝。在古代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他们的地位和权力至高无上。在别人眼中,他们每天都会衣食无忧,而且吃的跟用的东西都是全国最好,整个国家人民生死掌握在他一人手中,这令很多人都无比羡慕。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皇帝的生活也很苦,而且皇帝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寿命。

历史上,几乎大多数皇帝都没法长寿,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9岁。按照正常逻辑来说,帝王是一国之君,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们却最终还是无法长寿。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是正常原因去世。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因为正常的生老病死而离世,而是因为其他的人为原因,因为古代谁坐上了帝王的位置,就相当于拥有了天下。在权力的诱惑之下,难免不会有人以身犯险去夺取皇位,于是皇帝自然就被杀,而取而代之的可能由此见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当。

第二个原因就是皇帝自身情绪问题,因为帝王他所操心的事情很多,不仅要担心外来民族和国家的侵略,还要提防着国内重臣的夺权,还要防止手里有兵权的大将叛乱,这样时间一长,难免不会影响到身体健康,还有寿命。

第三个原因就是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太大。在历史记载当中我们就能知道,除了一些昏庸的君王之外,大多数的君王都是比较开明的君王,他们勤于政事,并且为了国家和人民操劳,作为一个国家的君王,他承受的压力肯定是常人难以想象。还有,古代皇帝有着后宫嫔妃几千人,就算重宠幸不过来,也得宠幸一小部分,这也需要消耗很多的精力。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遗传因素,古代一直讲就是亲上加亲,所以就有了近亲通婚的现象,自然遗传病就多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

全文共 523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皇帝长寿的是乾隆,享年89岁。作为寿命最长的皇帝,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世人对他的评价及关注度也是极高。

早年经历

康熙五十年(1711年),弘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弘历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

康熙六十年(1721年),据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就是后来的雍和宫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当时弘历十岁,祖父康熙见而惊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锦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皇帝“再期忌辰”,弘历第二次“祭景陵” 。

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赐成大婚,与出身满洲名门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富察氏结为夫妻,居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 。是年,三阿哥弘时因放纵不谨,削宗籍 。

雍正八年(1730年),嫡子永琏生,雍正帝亲自命名为永琏,隐含继承皇位之意,将所著论赋诗词等编成十四卷之《乐善堂集》。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 自此,经常奉命祭陵、祭孔、祭关圣帝君、享太庙、祭地、祭太岁、祭大社大稷等。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弘历与弘昼、鄂尔泰等共同办理苗疆事务。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九月初三日,即皇帝位于太和殿,颁登极诏书,大赦天下,以明年为乾隆元年。 九月二十七日,移居养心殿。免民欠丁赋及额赋。 十月,宣布宽严相济的为治之道。 令各省呈报虚垦地亩,始行裁除各省杂税;赏阿其那、塞思黑子孙红带,收入玉牒。十一月,左都御史孙嘉淦上疏除“三习”、杜“三弊”。十二月,严禁各省工程摊派;赈济安徽、湖北等地水灾。以“大逆不道”罪处死曾静、张熙。上皇太后钮祜禄氏徽号为崇庆皇太后。[1]

基本信息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弘历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弘历在位期间,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文字狱之风比康熙、雍正时期更加严酷。 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统治后期

中年以后,弘历逐渐好大喜功,不但大兴土木,六下江南耗用国家人力物力 ,贪污腐化又再开始盛行,整个清王朝亦在乾隆后期由盛转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甘肃人苏四十三率回民起义。 六月,甘肃出现捐监冒赈奇贪案,命刑部严审总督勒尔谨,逮捕王亶望,皆处死。苏四十三被害 。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山东巡抚国泰、于易简亏空库帑案发,和珅等查办,革职逮问,旋皆处死。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林爽文攻占诸罗、凤山,进逼台湾府,所占县城随即失去。五月,湖南凤凰厅的苗民起义,被清总兵尹德禧镇压。八月,命福康安为将军,赴台进剿林爽文起义。十二月,福康安以镇压林爽文之功,晋公爵。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廓尔喀再犯后藏,陷定日各寨,据济咙。弘历命四川总督鄂辉、将军成德剿之。十一月,令福康安率军赴藏,征廓尔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六月,福康安败廓尔喀军,出境作战。 八月,命孙士毅驻前藏督粮运。廓尔喀战败乞降,福康安班师。 九月,令福康安、孙士毅等定西藏善后事宜。定金奔巴瓶抽签制度。 十月,《十全武功记》写成。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三月,通谕设金奔巴瓶于北京雍和宫,饬理藩院堂官、掌印札萨克喇嘛等共同掣出蒙古所出之呼毕勒罕。 六月,英使马戛尔尼来华。 七月,命和琳稽核藏商出入。 八月,于热河接受马戛尔尼使团入觐。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全国人口达到三亿一千三百万。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八十五岁 正月,湘黔苗民起义爆发,至嘉庆二年(1797年)平定。九月三日,御勤政殿,宣示建储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定明年归政,改为嘉庆元年。十月,颁嘉庆元年时宪书。普免明年地丁钱粮。

自评

弘历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所谓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说的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令皆无一仿佛者。

负面评价

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他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控制,灭了任何不稳定的萌芽。

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制造者之一。乾隆年间的文网之密,文祸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顶峰,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在乾隆时期,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

弘历固步自封,错过了了解西方世界的最佳机会。欧洲这时建造出新式战舰,在各个方面迅猛变革、发展之时,也正是在弘历自我陶醉之际,与清帝国擦肩而过,迅速超越。

弘历浪费奢侈。六下江南花费巨大。原本经过康熙和雍正的努力,国富民强国库充盈,但在弘历的挥霍下国库却变得囊中羞涩。六下江南还对百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灾难。晚年的弘历更是变本加厉,埋下了让清朝从“康乾盛世”极快的转向了“道咸衰世”之后一蹶不振走向灭亡的种子。

正面评价

弘历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有人说,统治纪录的创造者应该归为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众所周知,太阳王五岁登基,二十二岁才对统治国家产生兴趣。他的实际掌权时间不过50年。而从胤禛咽气那一分钟起,到弘历自己咽气那一刻,弘历手握专制皇权64年,一天也没有与他人分享。

弘历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其一,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遇到大灾大病。其二,他在25岁的盛年继位,获得最高权力的过程非常顺利,毫无波折。其三,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在此之前顺治、康熙和雍正91年(1644年至1735年)的统治,已经给弘历打下了良好的统治基础。

弘历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与孝贤皇后伉俪情深,可谓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去世后,弘历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是他所有诗词中最见真情的上乘之作。弘历还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

弘历还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作诗41863首(也有说是三万九千多首或者是十万首的,但多不可信),而《全唐诗》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不过可惜乾隆虽然博览群书,但是喜欢卖弄学问,为了韵脚甚至不惜造字,让他的诗生僻难懂,还十分拗口。这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作诗如此之多,却没有一首流传下来的原因。

史评

《清史稿·高宗本纪》:高宗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於斯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自三代以后,未尝有也。惟耄期倦勤,蔽於权幸,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3]

即位前期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宣谕密书建储谕旨,以皇二子永琏为皇太子 。[2]

乾隆二年(1737年),他就释放了雍正末因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岳钟琪、傅尔丹,赐予允禟等公爵。十一月,谕令大学士鄂尔泰等仍办理军机事务 。

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张广泗讨平贵州苗乱。十月,皇储永琏病殁,谥端慧皇太子 。

乾隆四年(1739年)二月,噶尔丹策零请以阿尔泰山为界,为议和成功奠定了基础。 七月,额驸策凌奏率兵驻鄂尔海西拉乌苏,并分兵驻鄂尔坤河、齐齐尔里克、额尔德尼昭、塔密尔及乌里雅苏台,防范准噶尔叛乱。十月,庄亲王允禄、理亲王弘皙结党营私案发,弘历革允禄议政大臣、理藩院尚书职,弘皙削爵圈禁,贝勒弘昌等革降、停俸。十二月,晋西藏贝勒颇罗鼐为郡王。

乾隆五年(1740年)十二月,张广泗率军彻底平定广西、湖南苗叛。

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弘历首次举行秋狝典礼。奉皇太后至避暑山庄,免除所经过地区额赋之十分之三,减行围所经过州县额赋,岁以为常。

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内乱,达瓦齐夺得汗位 。七月,弘历开始派兵进剿四川瞻对地区的叛乱。九月,收复上瞻对,进剿下瞻对。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东巡,弘历驻曲阜,诣阙里,谒孔林,祭少昊、周公,登泰山。福建瓯宁老官斋会起义,旋被镇压。三月,皇后富察氏逝世,谥为“孝贤” 。

中期统治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弘历发兵五万直捣伊犁,向达瓦齐发起进攻。达瓦齐猝不及防,兵败被俘。不久,归降清廷的阿睦尔撒纳,因统治厄鲁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众叛乱 。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三月,清军收复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命西路、北路进征哈萨克。命大学士傅恒赴额林哈毕尔噶整饬军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清廷遣军从巴里坤等地分路进击,叛军溃败,阿睦尔撒纳叛逃沙俄后病死。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的战争,至此取得了胜利 。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清朝平定准噶尔大局已定,立即调派满汉官兵一万人南下,讨伐大小和卓。 九月,提督马得胜以攻库车失机,处死。命驻防伊犁大臣兼理回部事务。乌什城降。十月,兆惠军孤军陷叶尔羌,即所谓黑水营之围。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月,富德、阿里衮等与霍集占大战呼尔璊,大败之,解黑水营之围。 六月,弘历命兆惠进兵喀什噶尔,富德进兵叶而羌,收复之。谕李侍尧传集外商,颁布禁约。闰六月,布拉呢敦弃喀什噶尔逃遁。霍集占弃叶尔羌逃遁。七月,清军攻克喀什噶尔、叶尔羌,大、小和卓木逃至巴达克山部被杀,回疆叛乱平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以俄罗斯驻兵和宁岭等四路,声言分界,谕阿桂、车布登扎布以兵逐之。 十月,皇十五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帝)生。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云贵总督杨应琚奏报缅甸各部头人内附。弘历以杨应琚病,命杨廷璋赴永昌接办抵御缅军。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正月,清军征缅失利,弘历谕杨廷璋回广东。二月,底瓦江之战,清军征缅失利。闰七月,赐杨应琚自尽。缅军入寇云南。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二月,弘历令傅恒赴云南,经略征缅事宜。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正月,命阿桂、阿里衮协助傅恒剿缅。十一月,副将军、户部尚书阿里衮死于军中。傅恒督师征缅,以缅甸地烟瘴,清军损失大半。缅酋乞降,命班师,缅酋猛驳称臣纳贡。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小金川与沃克什土司相勾结挑衅,命阿尔泰劝谕小金川。和亲王弘昼、大学士傅恒相继逝世。十一月,土尔扈特蒙古脱离俄国羁绊,返回祖国。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进入中国境内,弘历命巴图济尔噶勒赴伊犁办理安置事宜。九月,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等于热河入觐,封渥巴锡为汗,以下封亲王、郡王等爵。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历时九年成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历为多尔衮昭雪,复其王爵。

晚年归政

嘉庆元年(1796年) 正月,举行归政大典,自为太上皇帝,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弘历在禅位之后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举千叟宴以太上皇莅之。白莲教起义爆发,数月间遍及川、陕、楚、豫、甘五省,至嘉庆七年(1802年)平定。

嘉庆二年(1797年)八月,阿桂逝世,和珅为首席军机大臣。 十月,乾清宫、交泰殿失火,谕急修复。

嘉庆三年(1798年)八月,弘历得知农民起义领袖王三槐被擒,侈谈“武功十全之外”,又“成此巨功”。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于养心殿逝世,终年八十九岁,嘉庆帝亲政。逮和珅于刑部狱,旋赐死。以成亲王永瑆为军机大臣。 三月,赦乾隆间文字狱各案涉及人员。 四月,上尊谥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九月,葬于裕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