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兵马俑在哪呢(热门20篇)

浏览

3168

文章

119

篇1:兵马俑在西安哪里?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临潼区秦始皇陵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简称秦兵马俑、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兵马俑属于古代墓葬雕塑,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俑作为古代墓葬的一种陪葬品而出现,秦始皇兵马俑是制成兵马(士兵、战马等)形状的陶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陵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马高1.72米,长2.03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但兵马俑并非按原比例还原,据记载秦国人的身高在165cm左右。

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怎样提前购买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门票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工具/材料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官网

操作方法

1

首先,请大家使用搜索引擎搜索“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关键字,在搜索结果页面中打开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官网。

2

打开官网页面之后,在官网页面右上角点击“在线订票”菜单选项。

3

接下来,在订票页面中选择参观日期,然后点击确定按钮,门票可以提前进行预订。

4

选择好参观日期之后,点击页面右侧的“购买”按钮,如果你是学生的话,可以订购半价票。

5

接下来,需要登录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官网个人账号,如果没有账号的话,需要先进行注册。

6

账号登录之后,在订票页面中输入取票人姓名、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信息,然后继续下一步。

7

所有的信息输入完毕之后,点击页面底部的“提交订单”按钮,然后支付完毕之后即可预订该参观门票。订票成功的游客要携带有效二代身份证在检票口刷二代证入园参观,也可在售票厅兑换纸质门票入园参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兵马俑一号坑是如何被发现的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兵马俑一号坑是在一位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二号坑是工作人员在经过长时间的钻探之后才发现。考古队在1976年4月份到5月份时就有钻探的工作,接着就发现兵马俑的坑。后期还会发现有其他的一些坑洞,这些坑洞显然会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数量上会有一些差异性。

三号坑的发现其实和二号坑一样,是经过长时间的寻找才发现。在1976年5月11日,然后又发现另外一个,这就变成了三号坑,接着就是四号坑。在这里只有一个回填的泥土,根据推测这应该就是农民起义,但原因并没有创建完成。无论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没有完成建设,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些遗憾,这也是考古历史上的一大损失。

兵马俑一号坑是什么形状

这一个形状就是长方形的,东西向的长方形形状宽度为62米,长度为230米,4周全部都会有5个门道。南北两侧之间就会有一边廊,东西两端,之间也会有一个长廊,中间还会有一些过东,之间就会有一个墙来达到相隔的效果。在这里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人物形象都会有所区别,面部表情不同,肢体形态不同,还会拥有着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性,从各方面来看都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这可能才是受到大家关注的主要原因。

形成联合编制

这一个坑洞主要是以车兵为主,会形成一个联合的编队,人数比较多,每一个人的外形还有面貌都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主体就会面向东部,然后边上还会有着一大排的武士,全部都会面向外边,担任着护卫以及护翼。东面三排的武士直接就当成了先锋,会拥有着比较好的一个特点,能够真正的满足于后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兵马俑是秦始皇用来干什么的 兵马俑的作用是什么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兵马俑秦始皇在临终时用来陪葬的一系列兵马通称为兵马俑,作为附属品在秦始皇陵墓中一系列兵马俑其实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代替奴隶,彰显地位。兵马俑也被称之为是秦兵马俑,也称之为是秦俑。其实兵马俑在古时候也代表着附属品,在古代通常会使用奴隶殉葬。

在秦始皇陵中发现的兵马俑经过检验后也成为我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同时兵马俑也成为第一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秦始皇兵马俑主要是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所发现,而兵马俑被发现时一般是彩色的,但是经过后期和空气接触快速氧化,所以目前的兵马俑主要是为黄土一般颜色。

关于兵马俑为何而诞生,这是由于古代的奴隶制度同时在秦始皇时代奴隶制盛行,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废除人殉葬制度,而在秦始皇之后才出现了用兵马俑来代替活人殉葬。在秦始皇陵墓被发现以后,东部1.5km的兵马俑坑内也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兵马俑,其实兵马俑最实际的作用是象征着古代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实更可贵的是秦俑所制作和规模包括写实程度直到现在也是非常难以达到的,所以秦始皇兵马俑在另一个程度也象征着古代中央集权和秦始皇自身的权威,兵马俑的修筑时间也长达39年之久。

经过专家检测,兵马俑的类型也非常多样化,兵马俑着是由陶土所制成,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包括兵马车,战马和士兵,各种各样的送葬品也以兵马俑的形式所呈现,其实最根本的是象征着中央集权制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是什么 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是什么色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兵马俑在最先出处时是彩色的,兵马俑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状况。但是由于经历时间过长,接触空气充分氧化,所以大部分的色彩也呈现出脱落的状况,目前的彩绘兵马俑在和空气结束之后会快速氧化,氧化之后的颜色也会呈现出暗色,所以在兵马俑坑内部的颜色也通常是土黄色。

目前在西安临潼市秦始皇陵1.5km处的兵马俑内部的颜色主要是土黄色,而在兵马俑最先出土时呈现出多彩的颜色,目前共有朱红,紫红,粉红,粉绿等多种颜色,但是和空气充分接触以后,颜色也会成逐渐氧化,呈现出现在的土黄色。现在的科学技术无论多发达也无法克服氧化这一问题。

兵马俑是古代殉葬制度的演变,同时也象征着古代殉葬制度的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制度和奴隶制制度的存在,目前的兵马俑主要代指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在1974年3月份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正式被发现,被发现的兵马俑颜色各异,形状独特而美丽被称之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方法也非常的繁多,通常来说主要是以陶土所制成,但是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方法却是异常的难,首先用彩膜做出基本的形状,战马的形状基本确定之后,会在表面覆盖一层更加细的泥,泥浆在完全干之后会进一步加工和打磨。此工作完成之后会正式进入烧制的过程,但是有的部分先烧制之后加上颜色,经过繁多而复杂的工程之后,才造就了如此鲜艳和谐的秦始皇兵马俑。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如今的兵马俑在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非常鲜艳的颜色,但是在充分接触空气之后迅速氧化,呈现出土黄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兵马俑的来历是什么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秦始皇兵马俑是为秦始皇制成的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闻名遐迩。每个陶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与迥异的武器配备。事实上,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之宏大远超大家想象,这点从其修建时间便可见一斑: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修建时间共持续37年。

秦始皇自13岁即位,就开始在骊山修建大型奢华陵墓。全国各地的精兵巧匠参与了这场浩大的工程,有72万人被征募参与了陵墓的修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秦始皇兵马俑的文化价值是什么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兵马俑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两个方面。

历史价值:秦始皇兵马俑是对秦朝的写实艺术的一种完美体现,这些俑像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我国古代的辉煌历史,增强了人民的家国情怀。除此之外,秦始皇兵马俑也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塑造艺术逐渐的成熟。

艺术价值:秦始皇兵马俑的体形不仅高大,每个俑像的比例也都很匀称,各个神态逼真,可谓是千人千面。并且每个兵马俑又因等级不同,其服饰、装备、姿势也有所不同。有的头戴长冠,有的手拿弓箭,还有的呈跪姿,体现了不一样的艺术风格。

秦始皇兵马俑不仅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1987年,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还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两百多位外国元首以及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了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子名片,还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秦始皇为什么要建兵马俑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去看过西安兵马俑的朋友都知道地下五米的地方,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上千个武士俑,它们和真人一般大小,身体呈现古铜色,排列成三列向东的队伍,每列有武士俑70个,仿佛是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和战车,看上去是军队中的主体,左右两侧各有武士俑180个仿佛军阵的两翼,西面的一列武士俑则如同军队的后卫。兵马俑身上还有多处文字,据专家研究,一些是陶匠的名字,一些标明了俑的出处,还有一些文字则有待破解。这便是1974年,得以和新世纪的人见面的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都是秦始皇为自己的皇陵设置的陪葬。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13岁即位,即位后不久,就开始在骊山修建陵墓,直到他50岁去世安葬时,陵基尚未竣工。秦二世时,继续修建了两年,前后历时近40年。一般来说,皇帝都少不了要为自己安排陪葬用品。这些兵马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说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作的,手法细腻明快,布局井然有序、气势辉煌,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护卫皇城的御林军形象。因此秦始皇建兵马俑的真正目的是:死后有一支军队护陵,或者说用一支陶俑军队来给自己殉葬。同时反应了当时活人殉葬已不是主流,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华夏,靠得就是商鞅变法,他本人也是一个坚定的法家。因此秦始皇尽管早早就修建皇陵,但是他并没有打算恢复活人殉葬。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兵马俑里为何有一尊“绿面俑” 至今无法用科学解释

全文共 1033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一个历经风雨,实现了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国家,秦始皇作为这一时代的伟大统治者,其功绩无需赘述。而在探究秦朝历史的同时,人们也不禁被其留下的文物所吸引,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谜团,就是出土的“绿面俑”。这尊兵马俑拥有独特的绿色面孔,至今科学无法解释其缘由。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宏伟工程,为我国历史铺平了新的道路。他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开创了封建社会的新纪元。这种中央集权的制度延续至明清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秦始皇的改革不仅涵盖了文字、度量衡、货币、法律等方面,还包括大型工程如万里长城和陵墓建设,加强国家防御力量。

兵马俑作为陪葬品,见证了秦朝的伟大成就。自1974年出土以来,兵马俑已成为世界闻名的文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兵马俑的存在填补了历史和军事学的空白,展现了秦朝时期的军事力量和战略思想,为古代战争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然而,兵马俑中的“绿面俑”却引发了无数猜测。1999年,专家在二号坑中发现这尊与众不同的兵马俑,其面部和颈部呈绿色,双耳为淡绿色。专家们猜测可能是工匠失误导致面部颜色不同,或是其代表特殊的少数民族成员,亦或是傩人信仰的表现。然而至今,尽管有诸多猜测,仍无法得到确切解释。

一种猜测认为,制造兵马俑的工匠或许在色彩调配时出现失误,造成绿面俑的出现。然而,绿面俑不仅仅是面部颜色不同,而是整个面孔呈绿色,难以仅归咎于工匠的错误。

另一种解释认为,绿面俑可能是一种心理战术,类似于历史上战士涂抹颜色以吓唬敌人的做法。然而,这个解释在数量稀少上存在难题。

还有一种猜测将绿面俑与少数民族联系起来,指出它可能代表秦军中的少数民族成员。然而,这一解释的依据较为薄弱,无法解释为何只有一尊绿面俑存在。

更为有趣的解释涉及到傩人信仰,这种解释认为绿面俑可能代表傩人,是为了宗教仪式而存在。傩人在古代的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用彩绘的面孔和服饰来进行仪式,以及驱邪避祸。这种解释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上更具合理性。

尽管对“绿面俑”之谜尚未有确凿解释,但这一独特存在却丰富了兵马俑的神秘色彩,激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兵马俑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和历史的珍贵遗产,不仅代表着秦始皇时代的军事力量和雄心壮志,也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杰出代表,持续地吸引着人们前来朝圣,感受历史的魅力。

在追溯我国古代历史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其中的谜团,将神秘的过去与现实相连,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和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兵马俑在哪个省哪个市?

全文共 2768 字

+ 加入清单

陕西省西安市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陵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马高1.72米,长2.03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 一样。但兵马俑并非按原比例还原,据记载秦国人的身高在165cm左右。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兵马俑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还有的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跨马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吴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垂着首,似乎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我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膘肥体壮,张鼻嘶鸣,双目圆睁,两耳竖立;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俑坑内有8千多个兵马俑。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也是最大的,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

发现过程

1974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杨志发老先生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兵马俑2009年6月13日下午1点多,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之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又出土彩绘兵马俑,可惜出土不久就氧化脱色了。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现已发现4个俑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

198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令全中国人自豪,令全世界人惊叹!

2012年1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的合作研究被列入2012年最突出的考古研究成果之一。

2015年3月9日,秦始皇兵马俑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地进行展览,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和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工作。

2015年4月,经过国家批准,尘封多年的二号坑将迎来第二次正式发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秦始皇兵马俑里,中间的土堆为什么不挖掉?

全文共 1350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秦始皇兵马俑,不管是到现场去看过,还是在网络上看到过照片,一方面都会被两千多年前古人精湛的技术所折服,另一方面,也会对照片中的一个现象感到奇怪,那就是在一排排的兵马俑中间,还相隔着一道土堆,这些土堆看上去很奇怪,为什么不把它们都挖掉呢?保留这些土堆究竟是有什么意义?

秦始皇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为皇帝的君主。他认为自己生前威震华夏,想要在死后也享受同样的待遇,因此在秦陵地宫里命人修建了和秦始皇宫相似的场景,同时也制造兵马俑来作为自己的地下军队。

封建社会时期的等级制度非常明显,在殷商统治时期,许多奴隶主墓中就有大量的奴隶陪葬。但殷商的这种做法导致民心向背,使国家走向灭亡,周朝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以人殉葬的制度也开始大量减少。

到了秦朝统治时期,这种现象就更少了,人们便开使用木俑陶俑来取代人殉,而兵马俑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

因为兵马俑的原因,西安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热门景区。

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5公里处,先后发现了三个兵马俑坑。一号坑长约230米,宽62米,是最大的一个俑坑,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其东部有3排陶俑,每排分别都分布有68个俑,3排陶俑组成一个横队。

横队与其后面的兵佣被墙给隔开,后排兵佣呈纵队排列,被人们称为武士俑,这种俑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步兵,车兵,奇兵,因为他们作战方式不同,所以他们的武器装备也不尽相同。

更加吸引人的是兵佣的表情和神态,根据其面部表情,样貌也可以大致知道他们是哪个地区的人。比如说下巴宽厚,脸颊两旁胡须超多,唇薄的,就有可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人。

而一号坑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另外两个坑分别位于一号坑的东侧和西侧。大约在一号坑东部往北的20米处就是曲尺状的二号坑,其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二号坑兵俑的主要是有骑兵和射手组成,其构造就要比一号坑简单许多。

三号坑东西长约17.6米,南北宽4.6米,整体呈一个凹字形,面积约为520平方米,而三号坑的布置就没有一号坑那么整齐排列,里边有战车,有守卫战士,还有68件陶俑等。

仅仅从挖掘出来的三个兵马俑坑中就可以足以令世人震惊,可是由于现在的技术水平和地形条件,人们并没有实力将秦始皇陵完全挖掘。

但是就从挖掘出来的三个坑中来看,两排兵马俑之间的土堆为什么没有人挖掘呢?

首先是因为土堆是当年的承重墙,呈东西走向约长三米,将兵马俑放置在其中间,用棚木遮盖住,最后再用土把它填满。当年项羽一把火烧了秦始皇陵的地宫,如今看来棚木上面也确实有被火烧过的痕迹。

如今这些承重墙分布排列有序,一旦有其中一个受到伤害,必然会导致其他的墙体一起坍塌,这将会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损伤,再加上木头,泥土没有我们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坚硬,谁也不敢保证将它挖掘出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不发达,就以目前挖掘出来的俑举例,这些兵马俑刚挖出来时色彩非常鲜艳,但是没过多久便立刻在空气中氧化,迅速褪色,因此完全看不出刚被挖掘出来的颜色,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文物,很多科学家也已经放弃继续挖掘。

去参观过兵马俑的人也会有所了解,由于保护措施不当,很多兵马俑都是经过科学家修复过的,即使你现在去兵马俑也可以看到有很多修复机器摆放在坑中,时不时的有专业人员来进行修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为什么兵马俑都是单眼皮 古代人没有双眼皮吗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兵马俑的眼睛,准确来说应该是眼睛上方的眼皮,是不是感觉有点不一样,没错,因为他们都是单眼皮,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以前的人就没有双眼皮的吗?还是说技术上的原因导致的。

在现代人的审美中,大眼睛、双眼皮算得上美女帅哥的标配了,但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对眼睛的审美又是什么标准呢?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因为这些兵马俑虽然神态不一样、发饰不同、手势也不同,但他们竟然有个共同点——都是单眼皮!单眼皮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面貌

有专家以为,宽脸、扁鼻、单眼皮,这正是纯种汉人最主要的特征,汉人祖先的基本面貌就是如此。后来的双眼皮、高鼻梁,都是混入其他民族的血统之后才出现的,也就是说秦人是典型的前期汉人!

晋室东渡后,汉族的遗传结构在民族融合后已不像秦、汉时那样“纯粹”。特别是公元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侵(五胡乱华),被汉族同化,南下避难的汉族又同化了若干南方土著民族,因此汉人血统已不再纯粹!

不过从古代岩画及雕塑来看,唐宋之前的美人基本上都是单眼皮、丹凤眼,这或许确实是古代中国人的一个普遍特征。颜料氧化说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兵马俑本身就是仿真人形态塑造的,所以形态各异,必然会有双眼皮和单眼皮之分,只不过双眼皮是用颜料画上去的,在兵马俑被发掘挖出来后,因遇到空气被氧化了,颜色也就褪去了,双眼皮也就变成了单眼皮。

这个说法虽然有点荒谬,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因为有学者证实兵马俑的确是上过颜色的,由于时间,以及氧化,褪尽了而已!偷工减料说

有人以为,因为单眼皮陶俑比双眼皮陶俑好做,所以有人为了省事,偷工减料,将兵马俑都做成了单眼皮。此说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制作如此惟妙惟肖的兵马俑匠人,该不会为了一个“双眼皮”而偷工减料吧。

关于兵马俑为何都是单眼皮的推测,你更倾向哪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孩子去看兵马俑吓到了 带孩子看兵马俑好吗

全文共 2449 字

+ 加入清单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内的重大发现,去西安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参观兵马俑,不过据说有部分游客参观后感到不适,还有种说法称最好不要带孩子去看兵马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或许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层是心理上的,一层是环境上的。参观兵马俑是在室内,大部分时间游客都很多,所以空气流通可能没那么好。加上兵马俑的特殊属性,有人心理上抵抗这些东西,所以才会产生不适的反应。至于适不适合孩子观看,其实没有太多讲究,如果是在淡季,还是能参观的。1、神秘的兵马俑

兵马俑虽然不是秦朝独有,但秦始皇陵周边出土了近8000余件兵马俑,加上秦始皇陵千古第一陵的名气,人们提到兵马俑自然想到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兵马俑呢?其实这跟古代的厚葬风俗有关。

《周易·系辞下》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後丗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不树不封(没有坟堆、树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期了丧葬,虽然人们懂得入土为安的概念,但并没有复杂的丧葬风俗,经过夏、商、周三代制礼,丧葬风俗得到了完善。

不过在奴隶制社会,盛行人殉之风,殷商古墓当中被生殉、杀殉的人多如牛毛,光是已发掘的十余座大型殷商古墓当中,生殉、杀殉的人就高达五千余人,牧野一战,帝辛在鹿台自焚而亡,商灭。西周建立后制度丧葬礼乐时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提倡废除人殉,但是西周门阀兴起,各大家族为了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也会采取人殉,所以两周并没有彻底废除这种残酷的风俗。

首次彻底废除还是在春秋战国年间,各国为了争夺领土,不断的屯兵,为了弥补兵力不足,就开始废除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发布诏书:“止从死”,其余的诸侯国也开始相继废除人殉。人殉消失后,“俑”开始替代人,《礼记·檀弓》中载: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命丞相李斯建造皇陵,并从全国各地调来工匠,以1:1的比例制造兵马俑,参与建造的人高达72万,历经38年,修建皇陵、兵马俑用土都是骊山以南2000米出的采石场,在没有发达交通的当时,这些都是依靠人力完成的,可见当时的困难程度有多大。

在坊间传说当中,兵马俑都是用人烧制而成的,这点在电视剧当中被无限放大,但凡是有修建秦始皇陵的情节,肯定都会用活埋这个情节,虽然在史书当中并没有记载焚书坑儒、坑杀人俑,但是电视剧、电影还是会选录这些,哪怕它不是真实的历史。

在这些猎奇心理的推动下,每个人想看看兵马俑到底是不是用真人烧制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出土的兵马俑也有碎裂的情况,这些只是普通的陶俑,而摆放在博物馆当中的陶俑都是考古人员经过清理的完整人俑。2、兵马俑惊现“活人”

自从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吸引了许多游客,兵马俑在惊叹全世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意外事故。有一次,一个女游客参观了兵马俑,她想要看看兵马俑是不是跟传说当中的一样,是用人烧制的,看到这些兵马俑时,她却失望了。在参观完一圈时,她准备离开,然而她却发现了兵马俑有些不对劲,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她好像看见兵马俑动了一下,她继续看了几眼,感觉更加害怕,立刻选择了报警。

警察赶到时,对兵马俑进行了逐个排查,最终发现了一个“会动”的兵马俑,他们立刻将这个兵马俑带了出去,在进行简单的清洗后,发现这个兵马俑是一个活人,而且还是一个外国人。这位外国人来自德国,是一位“行为艺术”家,在国外,他就经常假扮雕塑,每次都能以假乱真,后来他了解到了中国的兵马俑,觉得非常有意思,在深入了解后,决定在兵马俑坑当中假扮人俑。

他先观察了兵马俑几天,又购买了一些服装,不过想要混入兵马俑坑当中并不容易,他研究博物馆几个月之久,在这几个月当中,他又在不断模仿兵马俑的表情、动作,当一切都准备齐全出,他也终于准备混入兵马俑坑当中。他在博物馆里面完成了化妆,又乘着博物馆人流量最低时,混入了兵马俑当中,几乎是做到的神不知鬼不觉,其实也有一些游客看到了,不过他对游客说,这是博物馆举办的一个活动,凭着各种借口,德国男子开始假扮起了兵马俑。

我们常常说中国上下文明五千年,但要真正推算历史,中国文明至少也有7000年左右,兵马俑只是中国文明的一张名片,中国文明还有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在红山文化遗址当中,还出土了一座女神庙,在上古部落时期,以女性为尊,崇拜女性也是常理之中,不过除了这座女神庙,还有无足玉龟,考古人员猜测,这尊女神庙供奉的人是女娲。

女娲的传说最早出自《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虽然只是传说,但是这些神话近年来也被一一证实。3、带孩子看兵马俑好吗

“俑”在早期的时候是种邪术,古时候的人对科学不清楚就,于是他们就把无法解释的事情都统称为妖魔鬼怪所为。早就在古时候如果有那个小孩子得病英年早逝就会做一个“佣”把尸体放进去,还会在”佣”上开一个小口,葬入土中,等到了这个小孩子成年的时候把这个“佣”从土里挖出来这个小孩在就会自己去投胎。

后来经过时间慢慢的推移才变成了我们现在的陪葬品,那么这个兵马俑里到底有没有人一直都是我们讨论的话题解不开的谜题。因为在以前就有活人陪葬的这个风俗,如果秦始皇陪葬的话那他为什么又费这么大劲去弄“佣”,有一种说法就是秦始皇心软不愿意活人陪葬于是就建造了数量不计其数的兵马俑来当做陪葬品。至于到底是为什么,原因我们就无处查寻了。

如果你去西安参观过,并且仔细观察过每个兵马俑的表情样貌你会发现这些兵马俑没有一个外貌神情是一样的,我们先不说牛鬼蛇神,只看这宏伟壮观的兵马俑,如果你敢与它对视你就会感觉到头皮发麻,太逼真了。真不敢想象如果每个兵马俑里存在一个真人陪葬那岂不是头皮更发麻鸡皮疙瘩掉一地。不管我们说什么,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那我们为什么说不推荐年龄小的孩子去参观呢?其实这一点也没有明确的限制。但兵马俑是在一个室内的封闭空间,客流量很大空气还不流通,小孩去看了也看不懂,再加上兵马俑的样子各个威武端庄,小孩看了可能会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兵马俑中间的墙为什么不能挖?里面有什么东西?

全文共 1421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看到兵马俑,在现场也好,在照片上也好,我们都可以注意到,考古学家们挖出来的只是那些有人俑马俑的地方,而在这些各种俑之间,还有一个长长的土堆墙,这个是从来都不挖的。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土堆里面难道有什么东西吗,如果没有为什么不挖出来呢?墙中间到底有什么秘密吗?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1974年发现它的时候人们都为它的壮观景象所震惊,葬坑总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里面埋葬着大约7000件陶制车马和兵俑。而且制作工艺精良,每个陶俑都惟妙惟肖,表情和神态特别逼真,为人称奇。

但是奇怪的是,每一列兵马俑之间都有一堵墙,这道墙有什么作用?专家也一直没有挖开这堵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些墙是原本就有的,也属于葬坑的一部分,据考古专家进行研究,还原了整个墓葬的建造过程。整个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进行墓坑挖掘时,首先确定规模尺寸,根据规模挖一个深五米的大坑,打好地基。然后修建10道土墙将整个墓坑分为11个部分,这些土墙每隔3米就有一个,墙的中间就整齐排列着兵马俑。最后在上面铺上青石板,实际上这些土墙在当时建造墓坑时相当于承重墙,保证这些兵马俑不被压坏,其实里面根本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宝贝。

至于留着这堵墙干什么,其实不是不敢挖,而是不能挖。

虽然墓坑重现于世,承重墙没有了承重的作用,但是它始终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历史文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保持整个墓坑的原状,是我们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而且这堵墙与整个葬坑融为一体,保持原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历史文物的原貌,更好的还原历史。具有更好的观赏效果,也便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对于古代文物的保护也便于我们发掘中国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辉光过往。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也有很多价值连城的文物值得我们每位华夏儿女去探索研究,小编今天就为大家揭晓有关兵马俑的中间的土墙为什么不能挖?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东西的神秘面纱。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品,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自从1979年开放参观后每年都有无数人从世界各地赶到西安,一睹兵马俑的雄伟英姿,不过在惊叹的同时,很多朋友会有这样的疑惑,兵马俑中间的土墙是怎么回事?

是本来就有的还是挖掘后修建的?如果是本来就有的,为什么不挖开?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东西?首先,这些土墙是本来就有的,根据整个俑坑的建筑结构以及残留下来的种种痕迹,考古学家模拟了当时的修建过程,首先根据俑坑规模挖一个5米深的大坑打地基夯实,然后修建10道土隔墙把整个兵马俑坑分为11个过道。

每个过道都铺满青砖,土隔墙底部有袱木,袱木上有立柱,立柱上又有顺着土墙方向的枋木,然后在土墙和枋木上搭满棚木,棚木上铺席,最后在席上盖土,俑坑的四面各有5条斜坡通道,下葬的时候把陶俑搬进来放到指定的位置,随后封死通道,这样整个俑坑就变成了类似于地宫的结构,只不过简陋了一点。

所以呢这些土墙的作用就相当于承重墙,起到支撑棚顶的作用!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后来棚顶坍塌,兵马俑全部被土覆盖,考古学家挖掘的时候可是费了很大一番功夫,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手铲刷子等工具,接近陶俑的时候改用手术刀片、签字等小工具仔细清理,至于为什么不把土墙现在不挖开?

一是里面除了朽木渣滓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文物,而是这些土墙也算是文物,保持原貌可以保留它们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秦始皇陵墓一直是个很神秘的存在,那么你们认为里面会不会存在着让世人震惊的东西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兵马俑一号坑是在哪个年代挖掘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是在1974年到1977年的时候挖掘出来,位置是在秦始皇东临的1千米处,主要发掘的就是兵马俑坑。一号坑其实就是在南部,东西之间的长度为216米,宽度62米,面积达到13260平方米。二号坑度的东西长度为124米,宽98米,面积大约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的面积大约是520平方米,总共有800件,100多匹陶马,还有18辆木质战车。按照当前的兵马俑排列形式就可以看出,这三个坑里面所拥有的兵马俑就已经达到7000多件。

扩展资料

会选择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比较久远,但是在挖掘出来之后,还是可以看到衣服上的色彩,还有人物面部的色彩。从手法上来看,相对来说就会比较传神,会有着灵活的技法,巧妙的构图,不仅会有真实性,还有一定的装饰性。秦始皇兵马俑在当前的雕塑历史上也会拥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从整理出土的这一些陶俑就可以看出没有一个是雷同的。

有着精湛的艺术手法

特别加入精湛的艺术手法,就会使得整个表现比较逼真。在这一个庞大的兵马俑中,还会有着多个不一样的个体,这就使得整个群体比较真实,比较活跃。甚至还会有着多种不一样的真实感,每一个都会经过精心的绘制。特别是面部的彩绘,看上去也会比较精彩,连眼睛的瞳孔都会表现的活灵活性,整体的色彩会比较和谐,注重与色调的对比,整体更是让人觉得有一些差异性。不一样的服饰还能够有效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会逐渐的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会拥有一种鲜艳的色彩,慢慢的就会显得比较生动,难怪无数的人在看到之后都会竖起大拇指,认为这就是一个叹为观止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兵马俑的结构特点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兵马俑指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其具有神态各异、规模宏大、类型众多的结构特点

神态各异:在俑坑中许多军吏都是头戴长冠,他们的数量也比武将多,而且每个秦俑的脸型、体形、表情、眉毛、眼睛以及年龄都各不相同;

规模宏大:人们已经挖掘出的秦始皇兵马俑共有三个俑坑,其中一号坑面积为13260平方米,二号坑占地6000平方米,而三号坑占地520平方米;

类型众多:从身份上来区分的话,兵马俑可分为士兵和军吏两种,其中军吏被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而士兵又可分成步兵、骑兵和车兵这三类,此外,根据实战的需要,不同兵种的士兵他们的武器也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兵马俑下面是什么?为什么没有继续挖了?

全文共 1478 字

+ 加入清单

兵马俑我们都知道,被誉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每一个人俑的神态动作都是不一样的,看兵马俑,就仿佛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秦国的铁骑军队之中。不过很多人也很好奇,兵马俑的下面还会不会有其他东西?兵马俑既然已经被挖出来了,那为什么又没有再继续往下面挖,下面会不会还有,但是为什么人们没有再继续挖下去的打算了呢?一起来看看。

秦始皇一统六国十分霸气,他留下的秦陵也神秘万分,出土的兵马俑成为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但是秦陵因为技术所限,一直没有被挖掘,兵马俑似乎也没有被发掘到底。下面就来说一下兵马俑坑下面是什么?还有文物和古墓吗?考古专家:不能往下挖。

兵马俑的出土并不像其他文物出土一样,全部土都是挖掘开的,大家可以看到出土的兵马俑中间都是一堆堆的土墙,看上去也比较厚,能容纳一些可能存在的文物之类的。但是专家却并没有将这些墙都挖开,也没有继续向下挖,如果里面有其他的文物,不挖不就错过了吗?其实专家们这样做都是有理由的,而且他们也禁止向下挖了。

我国的考古工作规矩是挖到生土层,这个古墓的挖掘工作就算是圆满完成了。生土层指的就是原始形成的,没有被人类活动所改变的土壤,这样的土壤挖下去也不会发现其余的文物,所以每次发掘工作做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节省人力物力,也少一些对古墓的破坏。

但兵马俑的挖掘却没有挖到生土层,专家说主要是因为考古的目的改变了,原来的时候是为了研究历史,将所有发现的文物全部运回博物馆。但是现在的文物发掘还要考虑向观众展示,现场因此也要被好好保护,不能挖的太深远,秦兵马俑就采用了不完全发掘模式。

至于兵马俑的下面还有没有文物存在,专家们也探测了一下,发型啊地下大部分区域都是黄色生土和水淤土,只有少数的地方有未知遗址的痕迹。但没有经过挖掘,他们也不知道下面究竟有什么,为了不破坏发掘出的兵马俑,他们就没再继续向下挖,下面的东西也成了未解之谜。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再漫长的历史之中,我们的先辈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被他们的智慧和技术所折服,这些再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各种历史文物上。

陕西西安是我国古代多个朝代的都城,有很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秦始皇的兵马俑,自从这一奇迹被发现以来,每天都有很多人从世界各地赶来,瞻仰两千多年前秦朝士兵的风采。

其实,现在展览出来的兵马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远远没有达到全部的数目。参观过兵马俑的朋友,如果细心又好奇的话,可能会发现在展出的兵马俑之间,还存在着一列列的土墙,于是有人就会非常疑惑了,那里面到底有什么呢?是不是还有一些兵马俑在里面没有挖掘出来?还是会有其他的文物之类的?

其实,当年挖掘兵马俑的时候,采用的是“半挖掘模式”,正是因为这样,兵马俑实际上是没有完全被挖出来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呈现除一个比较还原的状态,让观众有更深刻的观赏体验。而根据相关的人员表示,现在的兵马俑是禁止再进行发掘的,绝对不能往下面挖。

以前有考古人员进行过小规模的挖掘,发现有的地方竟然出现了未知的遗址,年代甚至比兵马俑还要久远,至于里面到底是什么,现在依旧是一个未解之谜。虽然这个谜团十分吸引人,但是考古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文物背后的历史,对考古挖掘的场地和成果要保护好,以便像大众展示,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段历史,达到好的旅游宣传效果。

如果坚持一层一层往下挖的话,是有可能挖到更深、年代更久远的遗址的,但是很容易会造成破坏,而且也不容易保护。要知道,兵马俑在刚刚出土的时候是有颜色的,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兵马俑是没有颜色的,那是因为保存的手段还不够发达,颜料触碰到空气就被氧化了所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兵马俑在哪个城市

全文共 165 字

+ 加入清单

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兵马俑即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在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兵马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现在,兵马俑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出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很多人都会来到这里参观游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活人俑杀人事件 兵马俑活人俑事件

全文共 172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活人俑”这个事情其实就是指的在发掘兵马俑的时候给曝光出来的,我们也不说曝光吧其实就是传说了,那么我们都不是当事人我们就想问问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而且活人俑杀人事件或者说兵马俑活人俑事件到底是不是真的,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兵马俑活人俑事件

从前,一队盗墓者偷偷来到了中国陕西一个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上,他们开始向地底下挖掘。但他们不适宜这里黄土高坡上的生活,最终只发现了一个兵马俑的脑袋。他们准备在夜里总结为什么今天所发现的古物只是一小件兵马俑的头部,他们回到越野车上,准备在车里过夜,他们不准备再往前开了。

他们的队长一回来就对其他盗墓者们通报:“今天只发现一个兵马俑的头部,其他什么也没有发现!”队长气呼呼地告诉大家。

这时一位挨着窗户的盗墓者看见远处好像有几根柱子,而且还在摇摆,他本能地说:“那是什么?!”大家往那边看去也发现了这个异常的现象。突然有一个盗墓者喊叫道:“是警察吗?”顿时整个局面陷入恐慌和猜疑之中。

大家都害怕是警察,但是有觉得可以,为什么警察的反应这么慢,于是乎带着害怕但又好奇的心领头的带了几个人过去打探情况,但是去之后他们所看见的让他们今生今世都难以忘记。

原来回到原地查看的几个人,在一暗暗的月广下,他们看到了一个人形的东西在慢慢的动弹,那动作就像是一个僵硬的机器人,动作缓慢而且一动一顿的,靠近了一看,原来是个兵马俑。几个人都被吓得魂飞魄散,撒腿就跑。

看了这个故事,小编觉得吧,多半是讲给小孩子听的,尤其是那些对玄幻比较感兴趣的孩子。相信大家都知道,兵马俑是用陶土制作的,其制作工艺跟制作陶罐之类的差不多,但是在制作程序上回繁杂很多,而且技术需求也比较高。

但是,即便制作兵马俑需要很精细的技术功底,但是兵马俑的本质是不变的,那就是它只是一个陶土制成的泥人。既然是泥人那怎么会动呢?这纯粹就是扯淡啊!兵马俑复活的事情纯属扯淡,那么活人俑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呢?

秦始皇陵活人俑真的存在吗?

说起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想必大家都会想起一个电视剧——《古今大战秦俑情》。这就是讲述秦始皇时期的一个将军和一个姑娘的爱情故事,最终的结局是这位钟情的将军被秦始皇惩罚,制作成陶俑永生永世守护秦始皇陵。

电视剧的情节有点夸张,当时那个将军是直接涂上陶土,让后放入窑子里烧的,也就是活生生的人被制作成了陶俑,也就是俗称的活人俑。电视剧中有这样的情节,那么真实的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关于这个说法小编有两种猜想:

第一种猜想:活人俑真实存在

为什么说活人俑真实存在呢?秦始皇统治时期,有功有过,他统一了文字,特统一了度量衡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是他也下令焚书坑儒,残害了很多文人学士,又让文化的发展落后了一大步。

据历史记载,在李斯赵高等奸臣的迷惑下,秦始皇干了很多残害百姓的事情,这样甚至不惜劳民伤财的修筑万里长城、修建规模庞大的秦始皇陵。这样的昏庸残暴的皇帝做出活人俑也不足为奇。

这是第一种猜想。不过也都是一些人的推断和猜测,并没有太多的历史依据。

第二种猜想:活人俑纯属谣言

秦始皇并非一直都是残暴昏庸的,而是到了晚期才变成一个被奸人迷惑的昏君。其实刚开始修建皇陵的时候秦始皇还是一个很睿智的君主,那时他把精力都放在如何稳固这已经打下的江山,所以一切都以加固统治为出发点,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都是他的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影响搭配百姓的生存,反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至于后期的残暴那多半是因为受到奸人的迷惑。

而且,据秦朝史书记载秦始皇之所以做兵马俑来守护皇陵,第一就是不想用活人来殉葬,第二就是为国家保留人才,以扶持未来的君主,也是为了守住自己的江山。另外从兵马俑的制作可看出,制作活人俑是不可能的,因为制作兵马俑要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

如果利用活人做兵马俑,那么在没有进行烧的步骤之前他就已经被陶土给活活憋死了。

小编点评:兵马俑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大奇迹,从考古专家挖掘的兵马俑来看,所有兵马俑的神态、表情、动作都不想动,对兵马俑的脸部刻画非常精细,即便是用现代的高科技技术也不一定能刻画出这么多表情不一的兵马俑。也真是因为这样,才让兵马俑这一传奇成为中国人为之骄傲的珍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兵马俑本来的颜色是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系统。

当初的兵马俑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有朱红、紫红、粉红、粉绿、粉紫、粉蓝、桔黄、黑、白等十几种颜色。 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