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下文言文曹刿论战翻译20篇

英语是现在的国际通用语言,学习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许多地标、产品上都会标注英语,但有时候我们看见英语单词会觉得很熟悉,却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就来了解一下monster的意思吧。

浏览

540

文章

1000

吾腰千钱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吾腰千钱文言文讲述了讽刺了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丢掉钱财的人。钱乃身外之物,我们不应过分重视钱财,告诉我们要正确的处理眼前利益和长久利益的关系。

全文翻译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不久因为精疲力尽淹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文言文阅读怎么破?就搞定

全文共 3057 字

+ 加入清单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

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

籴(买米);

穰(与农事有关);

禳(与祭示有关);

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二组: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少时衣食无所。

第二组: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朝野服焉。

尤且择师而问焉。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其待君王乎?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尔其戒之。

第二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果为马所颠仆。

第二组: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此则国人之最也。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其待君王乎?

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其李将军之谓也?

能设而不能动也。

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第三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然杭人游湖文言文翻译 然杭人游湖的意思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然杭人游湖这句文言文完整的一句是: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翻译为: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出自《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是袁宏道写的一本小说。作者始先详写春日之景,并没有着力去刻画、描绘那种盛景,而只是用一个词语“竟不忍去”,由此就足见那种景色的迷人。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即认为西湖的美景最适宜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欣赏,这与一般人游湖选择在“午、未、申”三时不一样,表现作者与一般俗士迥异其趣,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愉悦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胡翰传》

全文共 1420 字

+ 加入清单

胡翰传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①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②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示顺生③

胡翰

明招④山中人,高义无等伦。

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我学如赘疣⑤,未成先误身。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注释】①籍:这里指征召。。下同。②糜饷:浪费粮食,耗费粮饷。③顺生:人名。④明招:武义明招山麓,晋元帝时阮孚曾在此筑屋修行。⑤赘疣:长在皮肤上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

1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或劝之仕()②既归()

③时方籍金华民为兵()④鲜习兵()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译文:

17.文中“”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2分)

A.于B.以C.而D.乃

18.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答:

19.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19题。答案:14.太祖即罢之/后修史书/书成而归

15.①有人,有的;②已经;③正;④少。16.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17.B。18.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

19.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善作文。

附资料:【译文】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时聪明超常。七岁时,在路上拾金,坐待失主来取。长大后从兰奚谷吴师道、甫江吴莱学古文,又向同乡许谦登门求教。当时,同郡黄晋、柳贯以文章远近闻名,而看了胡翰的文章后,满口赞誉。漫游至元朝都城,公卿交口称赞。他与武威余阙、宣城贡师泰为至交。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去,回到家乡。元末天下大乱,他避乱于南华山,著书立说,自有乐趣。其文章与宋濂不相上下。

太祖攻下金华,召见他,命与许元等

在中书省任职。后来侍臣中又有人向太祖推荐胡翰,太祖召他至金陵。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翰从容谏劝道:“金华人多是读书人,很少练习武艺,征他们为兵,是徒费军饷!”太祖立即下令停征,后聘他参与修纂《元史》,书成后,受赏而归。他喜爱北山的泉石,筑屋于山下,留恋于此十数年而终,年七十五岁。学术著作有《春秋集议》,其文有《胡仲子集》,其诗有《长山先生集》。

【选诗赏析】《示顺生》:在招远山中隐居这一人,品德高尚无人能比。遗憾的是你没能见到他,这一离开不知多久才有见到的机会。我学的东西多余无用,未能成功立业却先耽误了自己的人生。耽误了自己使自己没有高尚的品质,耽误影响了社会,就不仁义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晏子使楚》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今民生长于齐不盗皆以美于徐公

B.水土异也渔人甚异之

C.橘生淮南则为橘君将哀而生之乎

D.齐人固善盗乎固以怪之矣

9.选文划线句中的“圣人”指“才德极高的人”,晏子的“德”指什么?“才”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4分)

答: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0-11题。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

【注】仕:做官。辟:征召。主簿:官职名。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译文:

②凝之悉散之亲属。

译文:

1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

答:

8.D(2分)9.德:维护(捍卫)国家尊严。才:他反驳时“避席”以对,显示庄严的态度。引用“橘化为枳”的说法,用类比的方法机智反驳,巧用“得无”等词表达出揣度,疑问的语气,显得委婉,不使楚王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4分)10.①在野外建造了房屋,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就不享用。(2分》②刘凝之把它们都分给了亲属。(2分)11.重其德行。(1分)不慕荣华;安于俭苦。(2分)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的翻译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出自文言文《狼·其一》,译文为: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看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好像口水就要流出来了,尾随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狼·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曹刿论战》

全文共 4543 字

+ 加入清单

一、按原文填空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

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二、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从战争阶段的角度看来,本文重点写的是:

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原因:夫大国--伏焉目的:判断敌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曹刿的“远谋”或“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或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否一肯,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政治上的远见。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能把握战略战术,抓住战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通过文中曹刿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爱国,有责任心,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见。对鲁庄公“小大之狱”的认可说明他有政治远见;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作战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敌情,掌握战略战术,及时把握战机,说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

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智慧,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答: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从选文第二段中,你发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军事才能?

答:战略上深谋远虑,作战时善于把握有利时机,战争结束后小心谨慎,不骄不躁。

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答: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

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

“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分)

答:不设统一答案。(2分,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各得1分。)

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选自《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答: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编辑推荐: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花木兰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它的具体翻译如下: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语文文言文猜读八法之代入筛选法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代入筛选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猜读八法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之重要语句翻译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5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上告先帝的英灵。

5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话,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训示。

5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5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但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5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

5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⑴呈:恭敬地送给。

⑵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⑶天街:京城街道。

⑷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⑸最是:正是。

⑹处:时。

⑺绝胜:远远胜过。

⑻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⑼官忙身老大:韩愈写此诗时任吏部侍郎,公务繁忙,故云“官忙”;韩愈时年56岁,故云“身老大”。身老大,年纪大。

⑽即:已经。

⑾凭:这里作“请”讲。

⑿江: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唐临京兆长安人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唐临京兆长安人”出自《新唐书·唐临传》,《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属“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全文翻译:唐临,是京都长安人,武德年初,外任万泉县丞。县里有十多个轻罪的犯人,正赶上春末适时降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这些囚犯(归家抢种),县令不允许。唐临说:“明公如有所疑虑,我请求独自承担罪责。”县令于是请唐临暂时代理县令一职,唐临召集这些囚犯并放他们归家耕种,并和他们约定,命令他们按时返回监狱。囚犯们都很感激唐临的恩惠和宽大,到了约定的时间全都回狱,唐临因此而知名。

多次转任黄门侍郎,唐临家不富裕但他清心寡欲,既不大兴土木建宅第,服装和起用也都简单朴素,待人接物非常宽厚。曾经要去吊丧,叫家僮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其他衣服拿来,害怕而不敢送上。唐临察觉,派人叫来家僮对他说:“今天天气反常,不适合哀哭,先前让你取的白衫,现在暂时不用拿了。”又曾经让人煮药而那人没按煮药程序煎(出了错),他暗中知道原委,对煮药人说:“天气阴暗不宜服药,应该马上倒掉。”最终没有对外宣称煮药者的过失,其性情宽恕达到了如此的地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

全文共 1179 字

+ 加入清单

1.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安稳的,安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动词。

养生,享受。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疑问副词。

表反诘,译为“怎么”。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本(běn)

副词。

本来,原来,最初。

如: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3.比(bǐ)

(1)动词。

①并列,紧靠着。如: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个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③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2)介词。

①等到……的时候。如: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②比起。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4.鄙(bǐ)

(1)名词。

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如: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形容词。

①(地位)卑微的,低下的。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目光短浅的。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5.毕(bì)

(1)动词。

完毕,结束。如: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2)形容词用作助词

用尽,竭尽全力。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6.敝(bì)

形容词。

破旧的,破烂的。如: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观刈麦》)

7.兵(bìng)

名词。

①士兵,军队。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病(bìng)

(1)名词用作动词。

得病,生病。如: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2)形容词。

有病的,不健康的。如: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薄(bó)

(1)动词。

①轻视,看不起。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迫近。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2)形容词。

①与“厚”相对,指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如: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淡,不浓。如: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羌村三首》之二)

10.曾(céng)

(1)动词。

读zēng,同“增”,译为“增加”。如: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

同“层”,重叠。如:荡胸生曾云,厥词入归鸟(《望岳》)

(3)副词。

①曾经。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

②连……都……,竟然。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尚,还。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为:“留”、“换”、“补”、“增”、“删”、“调”。

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文言文这180个实词,学会了想不拿高分都难

全文共 2345 字

+ 加入清单

127.下:

①攻下、攻克(蕲下)

②向下(曰光下澈)

③往下走(下见小潭)

128.鲜:

①鲜艳(芳草鲜美)

②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29.贤:

①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②有才能的(如此其贤)

130.相:

①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②互相(舍人相谓曰)

131.效:

①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132.屑:

①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

②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133.谢:

①请问(使君谢罗敷)

②道歉(长跪而谢之)

③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134.信:

①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②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

④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35.行:

①品德(性行淑均)

②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③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④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许:

①赞成(杂然相许)

②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④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37.学:

①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②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138.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

②不久(寻病终)

139.焉:

①哪里(且焉置土石)

②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40.艳:

①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②欣羡(略无慕艳意)

141.夷:

①平(船背稍夷)

②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③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42.遗:

①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②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

③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43.已:

①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②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③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④已经(骨已尽矣)

144.义:

①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②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③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145.异:

①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②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

③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46.易:

①交换(寒暑易节)

②容易(难者亦易矣)

③交易,买(易以百金)

147.诣:去、到,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及郡下,诣太守)

148.益:

①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②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③更加、进一步(将以益治其文)

④渐渐地(益习其声)

149.意:

①心情(意少舒)

②神情、态度(意暇甚)

③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150.因:

①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凭借、依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③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

④因此(因以为号焉/而因以及乎其迹)

151.引:

①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

②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

③称引(引喻失义)

152.盈:

①满(曾不盈寸)

②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153.用:

①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因此(遂用猖獗)

154.友:

①朋友(有朋自远方来)

②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155.余:

①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

②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156.与:

①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给(蹴尔而与之)

157.欲:

①想(欲至宛市)

②将要(行欲至宛市)

③愿望(从民欲也)

158.援:

①提出、引(援疑质理)

②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59.缘:

①缘故

②沿着(缘染溪/缘溪行)

160.杂然:

①纷纷地(杂然相许)

②交互错杂(杂然前陈)

161.再:

①第二次(再而衰)

②两次(曰再食)

162.曾:

①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②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③尚、还(曾不盈寸)

163.争:

①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②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164.指:

①手指(人有百指)

②指明(不能指其一端)

③指点(始指异之/皆指目陈胜)

165.至:

①极点(寡助之至)

②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③周到(礼愈至)

166.志:

①记(故为之文以志)

②标记(寻向所志)

③做标记(处处志之)

④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⑤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167.质:

①询问(援疑质理)

②资质(非天质之卑)

168.致:

①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②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养而致/无从致书以观)

③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169.诸:

①“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②那些(其西南诸峰)

③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170.主:

①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②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171.属:shǔ

①类。(忠之属也)

②侪、辈。(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③管辖。(司命之所属)

④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

⑤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172.著:

①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

②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

③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173.缀:

①点缀(缀以珠玉)

②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174.资:

①天资、天分(吾资之昏)

②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175.子:

①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

②您(愿借子杀之)

③儿子(子又生孙)

176.自:

①自己(并自为其名)

②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④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77.足:

①脚(蛇固无足)

②画脚(子安能为之足)

③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⑤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178.卒:

①士兵(卒买鱼烹食)

②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179.作:

①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

②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180.坐:

①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

②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③通“座”,座位(满坐寂然)

④犯罪(何坐?坐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课外文言文练习之《宋史·药元福传》

全文共 3081 字

+ 加入清单

宋史·药元福传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B.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C.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D.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黑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运”是后晋少帝石重贵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皇帝纪年的一种名号。

B.文中的“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置的“州”一级的地方军政长官。

C.“行营”有多重含义,既指出征或狩猎时的营帐,也指行军,文中是后一种意思。

D.文中的“班师”指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古文中常有班师回朝的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药元福作战勇猛,奋不顾身。他在檀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得到后晋少帝的称赞。

B.药元福临危不惧,敢用奇兵。他同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作战时,出敌不意迎风而战,把敌人打得大败。

C.药元福处险不惊,善用谋略。他在遭遇敌人阻击之时毫不慌乱,自告奋勇,配合主帅冯晖击溃敌军。

D.药元福分析精准,预料准确。在后周世宗因为粮草接济不上而退兵时,他准确预判出敌人定要追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

(2)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

答案:

10.C(“进军甚易”和“退军甚难”是对称性短语;动词“委”的宾语“卿”之后应断句;“部分卒伍为方阵”是活用为动词的“南”的壮语,“南”之后应断句;“后殿”是动词为的宾语,其后应断句;“元福”是后面动词“击走”的主语,不是前面动词“追”的宾语,因此“追”之后应断句)

11.D(“班师”不仅指出征军队胜利归来,也指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文中周世宗的军队就不是打了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

12.C(根据上文“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可知,冯晖不是主将,也不能说是药元福配合冯晖)

13.(1)现在军队中人马已经十分饥渴,如果等到风向反了才出去作战,我们就成为契丹的俘虏了。(关键点:甚、若、俟、吾属、各1分,句意1分)

⑵他们知道我军又渴又饿,把我们堵截在险地,拖延到晚上,我军就只能被敌人生擒了。(关键点:彼、邀、迁延、禽各1分,句意1分)

文言文译文:

药元福是并州晋阳人。少年时就胆大有豪气,善于骑马射箭。开运初年,契丹攻陷甘陵,包围了魏郡。后晋少帝(石重贵)在澶渊(令河南濮阳)驻扎军队,契丹军队在城北列阵,药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的身份驻扎在后晋军队阵地的东边。有一个叫马破龙的澶渊百姓告诉契丹军队说:“如果先攻击后晋军队的东边,就可以夺取入城的浮桥。”契丹军队信以为真,集中精锐部队向晋军东部进攻,药元福舞动手中的铁挝,左冲右突,所向披靡,后晋少帝石重贵登城观战,看到药元福挺身力战,把他召来抚慰说:“你这样奋不顾身地作战,就是古代那些忠烈将士也不过如此。”

第二年.契丹军队再次南侵。朝廷命令药元福与李守贞等后晋将领率兵在阳城御敌。后晋军队排列成方阵,外设拒马构成营寨。契丹出奇兵绕至后晋军队的后方,截断了后晋军队的粮食供应。后晋军队缺乏饮水,兵士、马匹都饥渴难耐。他们在营寨中匆匆凿井,还没挖到水,土壁就坍塌了。契丹军队又顺风扬起尘土,将领们都说:“契丹军来势凶猛,如果我们等风向反了再同他们作战,就一定能打败他们。”李守贞同药元福商量说:“现在军队中人马已经十分饥渴,如果等到风向反了才出去作战,我们就成为契丹的俘虏了。契丹人认为我们,不能逆风作战,我们应当出其不意去攻击他们,这是用兵者出奇之策啊。”药元福率领手下骑兵打开拒马冲出营寨,契丹军队大败。

这时灵武节度王令温正用中原的法度来管理当地少数民族,西部地区的胡人苦不堪言,共同谋划叛乱。三个部族的首领拓跋彦超、石存、也厮褒联合进攻灵州。王令温派人从小道上奏朝廷,朝廷令河阳节度使冯晖去镇守朔方,召集关右各路军马进兵征讨,药元福奉命统率行营骑兵,同冯晖出威州到土桥西边时,遇到拓跋彦超部队7000多人在半路伏击他们的辎重。药元福率部且战且走,转移50多里,斩杀敌军一千多人,生擒30多人。朔方距离威州700余里,沿途无水草,部队需要大量粮食行军,到耀德的时候粮食吃没了。拓跋彦超率领数万人,把守住药元福的必经之路,占据了水源,等待药元福他们的到来,后晋军士非常惊恐,药元福对冯晖说:“他们知道我军又渴又饿,把我们围困在险地,拖延到晚上,我军就只能被敌人生擒了。”冯晖大惊说:“那怎么办?”药元福说:“他们虽然人多,但真正精锐的士兵少,请让我率领部下的骑兵,先击溃西山的敌军,您严阵不动,等到敌军稍稍后退的时候,咱们以举黄旗为号,黄旗一举就合围进击,敌军必败。”冯晖同意了他的计策,药元福就率部进军出击,敌军果然被击溃。

后周世宗柴荣在高平作战的时候,刘崇被打败逃往太原,周世宗就带兵包围了太原城,任命药元福为同州节度,当时攻城的各种器具都已准备齐全,城中形势危急,因为粮草接济不上,周世宗只能下令班师。药元福上书说:“进军十分容易,退军却非常困难。”周世宗说:“这退军的事情就全部交给你了。”周世宗就分了部分士卒列为方阵朝南走了,药元福带领所属部队殿后,刘崇果然出兵追击,药元福击退了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语文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曹刿论战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重点词语解释

①齐师伐我(军队;攻打)

②又何间焉(参与)

③肉食者鄙(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个人专有)

⑤对曰(回答)

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丝织品;虚报)

⑦必以信(实情)

⑧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⑨虽不能察(即使;明察)

⑩必以情(以实情判断)

⑪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⑫公将鼓之(击鼓进军;音节助词,不译)

⑬齐师败绩(大败)

⑭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⑮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⑯遂逐齐师(就;追击、追赶)

⑰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⑱一鼓作气(振作)

⑲三而竭(竭尽)

⑳彼竭我盈(充满。文中指士气旺盛)

21(○)夫大国,难测也(推测,估计)

22(○)望其旗靡(倒下)

❷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❸一词多义

①故彼竭我盈,故克之(连词,所以)(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

②之公将驰之(代词,代齐军)(公将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③以必以情(介词,按照、根据)(必以分人(介词,把))

④从战则请从(动词,跟随)(民弗从也(动词,听从))

⑤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名词,好处)(弗敢加也(动词,虚报))

⑥师可以为师矣(老师)(齐师伐我(军队))

⑦伐伐薪烧炭南山中(砍伐)(齐师伐我(攻打))

❹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 间今义:隔开,不连接(古义:参与)

②肉食者鄙 鄙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③忠之属也 忠今义:忠诚(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④小大之狱 狱今义:监狱(古义:案件)

⑤必以情 情今义:感情(古义:实情)

⑥衣食所安 安今义:安全(古义:有“养”的意思)

⑦牺牲玉帛

牺牲某种利益(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引申为舍弃)

⑧可以一战 可以今义:表示许可、可能(古义:可以凭借)

⑨再而衰 再今义:指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古义:第二次)

⑩弗敢加也 加今义:增加(古义:虚报)

⑪虽不能察 虽今义:虽然(古义:即使)

❺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浣溪沙》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编辑推荐: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之古今异义辨析

全文共 1598 字

+ 加入清单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句中义:可以凭借。

现代义:能够,许可,可能。

2.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句中义:把……作为。

现代义:认为。

3.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句中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

现代义:①专指子女;②青年男女。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句中义:文采和道理。

现代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的条理。

5.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句中义:渐渐。

现代义:稍微。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句中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官员。

现代义:学位最高一级,或指获此学位的人。

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句中义:其中夹杂。

现代义:跟两端或周围等距的位置;在两端或周围的界限以内。

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句中义:鲜艳美丽。

现代义:食物味道好。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句中义:交错相通。

现代义:运输事业的统称。

10.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句中义:从哪里来。

现代义:从过去以来。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句中义:妻子和儿女。

现代义:专指妻。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句中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现代义:没有任何出路的境地。

1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句中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现代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意为"不管"。

1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句中义:举枪。

现代义:①古代的一种投掷武器。②田径赛运动项目,比赛投掷标枪的远近。③标枪比赛使用的投掷器械。

15.人物略不相睹(《观潮》)

句中义:指人和物(东西)。

现代义:单指人。

16.天大寒,砚冰坚(《送东阳马生序》)

句中义:特别寒冷。

现代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7.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句中义:第二年。

现代义:今年的下一年。(还没到来的)

18.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句中义:南面直到。

现代义:南半球的顶点。

19.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句中义:背着东西的人。

现代义:失败的人,或失败的一方。

20.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句中义:到处,处处。

现代义:常常。

21.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句中义:同样是死。

现代义:等待死亡。

22.号令召三老、豪杰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句中义:聚会商议。

现代义: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23.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句中义:不置,不打(主意)。

现代义:好,正确,对。

24.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隆中对》)

句中义:失败。

现代义:凶猛而放肆。

2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句中义:痛心遗憾。

现代义:十分憎恨。

26.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句中义: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现代义:指品质低劣、下流。

27.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句中义:扩大。

现代义:商店开始营业。

28.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公输》)

句中义:到达。

现代义:①导致(某种结果);②引出另一个话题。

2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句中义:内外亲属,包括家庭成员、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现代义:专指与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不包括自己的家庭成员。

3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句中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现代义:①为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②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31.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义:地域方圆。

现代义:①区域;部分;部位。②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③本地。

3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句中义:怎愁,怎怕。

现代义:不值得,犯不着。

3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句中义:有节操有抱负的人。

现代义:为正义而牺牲的人。

34.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句中义:秋季的天空。

现代义:秋季。

35.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句中义:年轻人,后生。

现代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翻译 王冕僧寺夜读的译文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王冕僧寺夜读》的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在王冕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王冕偷偷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王冕僧寺夜读》的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语文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鱼我所欲也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重点词语解释

①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②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③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⑥贤者能勿丧耳(丢掉)

⑦蹴尔而与之(用脚踢;给予)

⑧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⑨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⑩妻妾之奉(侍奉)

⑪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⑫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❷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❸一词多义

①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

②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③之件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代这)

④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⑤于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引出陈述的对象,对)(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⑥与呼尔而与之(给予)(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

❹古今异义

①一豆羹 豆今义:豆类的名称(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今义:增加(古义:指带来好处)

③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可以今义:能够(古义:“可”和“以”两词连用,可以用来)

④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今义:让,派(古义:假使,如果)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今义:判断动词(古义:这)

❺词类活用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感激)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名词作动词,合乎礼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