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算术的起源(汇集20篇)

陨石meteorite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物质,也称“陨星”。下面由问学吧小编为你详细介绍陨石的相关知识。

浏览

209

文章

1000

世界难民日的起源和主题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难民日(World Refugee Day)是每年的6月20日,是 联合国难民署(UNHCR)确定的一项纪念日。起初,它是 非洲独有的纪念日(原名“ 非洲难民日”),因为非洲历来是包容、庇护难民数量最多的地区。现在,小编和大家说说关于世界难民日的起源主题!

主题

2001年世界难民日主题:“尊重”,也是第一个“世界难民日”。

2002年世界难民日主题:“优先解决女难民问题”。

2003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难民青年”。

2004年世界难民日主题:“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

2005年世界难民日主题:“勇气”。

2006年世界难民日主题:“希望”。

2007年世界难民日主题:(联合国难民署没有指定的主题)。

2008年世界难民日主题:“保护”。

2009年世界难民日主题:“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

2010年世界难民日主题:“家园”。

2011年世界难民日主题:“一个流浪家庭已经算太多”和“一个被剥夺希望的难民已经算太多”。

2012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难民别无选择,你有”

2013年世界难民日主题:“用一分钟时间,支持一个难民家庭”。

目的

难民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的一大顽疾。为保证难民的基本权利,以及通过国际合作解决难民地位问题, 早在1951年,联合国难民和无国籍人地位全权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由于,灾难、战争、民族及种族争端等使得难民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从1993年到2003年这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爆发了80多起战争或冲突,造成了大规模的难民潮,难民数量一直高达2000多万人以上,1994年曾达到2742万人,其中,妇女和儿童占难民总数的80%,难民问题的日益严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关注。从2001年起,把每年的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联合国希望借此引起人们对难民问题的关注,并对难民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有所认识、尊重。2001年第一个“世界难民日”将主题定为“尊重”,即尊重难民作为人的存在。

起源

在1950年成立的联合国难民署以及1951年出台的《联合国难民公约》的共同推动下,世界难民保障体系得以建立。这一体系是用来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余波所带来的人口流动的影响,并且通过主张难民权利以鼓励各国收留难民。

1967年出台的《议定书》进一步补充《联合国难民公约》,同时世界几个地区陆续建立的保护体制也有力地推动了《公约》的实施。

1974年6月20日,非洲大陆通过了一项关于非洲难民问题的公约,并决定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非洲难民日”。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更广泛的关注)。

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55/76号决议,在这个决议中,大会注意到2001年是1951年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五十周年,并且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联盟)同意国际难民日与6月20日非洲难民日可在同一天举行。大会由此决定从2001年起,把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半身裤裙有什么特点 裤裙的起源介绍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裤裙是现在很时尚的单品,裤裙有很多优点,比如方便骑车等,那么半身裤裙有什么特点呢,裤裙的起源介绍,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半身裤裙有什么特点

裙裤保留了裤子的优点,便于骑车,又具有裙子的飘逸浪漫和宽松舒适。一般均是指田径运动员或球类运动员所穿的短裤,大多在裤腰处装缝松紧带,裤脚口呈圆弧形,裤的侧缝下端开衩或嵌缝富有弹性的针编罗纹。裤料色调鲜艳多彩。有时还缝有镶色的滚条等作装饰。现已成为男女青年在盛夏季节穿着的便裤,属于生活服装的组成部分。

裤裙的起源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女人只能穿裙子。如果妇女也敢于穿裤子,就会被惩罚。法国王后卡塔琳娜·冯梅迪齐喜欢骑马,骑马不穿马裤不方便,但又不敢违背时俗,她灵机一动,来了个组合——马裤外面套长裙。马裤外面套长裙毕竟不是一种服装,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但是,有了组合的原因,随后就有了组合的创造。1910年和1911年,巴黎的三位服装设计师帕坎、德雷科和贝肖夫·达维德,把裙子和裤子组合起来,发明了裙裤。

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服装上衣下裳,下裳即裙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将下裳中间开叉缝合,有的合档有的开档称为袴。到了宋代。裙裤是女性的时尚装扮。不知什么时代裙裤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传统服装。

如何正确搭配裤裙

1、上装

裙裤比较适合与吊带和小背心搭配,这样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你腰线,因此吊带和小背心是裙裤的最佳组合。

2、鞋子

由于东方人体形偏小,容易被淹没在裙裤里,特别是一些深色裙裤,这个时候你需要用高跟鞋来拉长你的身形。注意,细高跟鞋可不是个好选择,粗跟或是楔跟才是正道。

3、颜色

颜色纯度和亮度较高的裙裤一定要搭配浅色上衣,再穿上高跟鞋,即使九分长度也绝对拉长比例。中性化的马甲、衬衣都是与裙裤最容易搭配出彩的时髦之选,帅气之中不乏优雅气质。当然,如果你想搭配出狂野的性感味道,大可以适当展露你健康的肌肤,裙裤也不会令人产生头轻脚重之感。

臀部扁平怎么选裙子

臀围扁平会影响女性整体美,因此有必要用服装来修饰臀部。臀部扁平的女性可以尝试A字裙、百褶裙、松腰的连衣裙,也可以穿着宽松的裤子,不宜穿着紧身裤子和低腰位的紧身裙。A字裙、斜裙和后片有碎摺设计的裙子,在视觉上有提升臀部的作用。当然,你也可以采用美丽的项链、耳环、丝巾以及较明亮色彩的上装将人的视线吸引到脸部,这样就削弱了对臀部的注意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商务正装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208 字

+ 加入清单

正装指的是 出席一些严肃的场合所穿戴的正式服装。那么,商务正装的起源是什么?

1665年一场严重的瘟疫爆发后,对于查理二世来说,带有花边的宫廷服装似乎突然间代表了一种政治责任。于是,有一段时间里,他命令他的贵族穿着端庄的束腰外衣和马裤,颜色上比较单调乏味(海军蓝,灰色系列,灰褐色)。这种受压制的中性的服装很难展现个人特点,是最原始的西装。(很正式!)

晨礼服是从18世纪的上层阶级定制的服装中进化过来的,它是19世纪男士晚礼服的先驱,被认为更随意些,但是,今天经常用于英国的皇家婚礼和其它的国家场合。

现在我们来说下晚礼服,当裁缝们在19世纪初初次设计出晚礼服时,上层阶级主要用于最不正式的晚会场合。比星期二与太太在家中的聚会更正式更精心的场合都需要穿上全套晚礼服,到了20世纪初期这个习俗还是一直保持着。

与此同时,我们的现代西服有着非常复杂的血统。萨维尔街(世界最顶级西服手工缝制圣地)裁缝店数百年来一直都有设计军事服装,比如说骑兵制服。裁缝们也帮平民百姓做衣服,包括专业人员,比如说外科医生,他要求袖口可分开以避免血迹。

当然,我们都知道,吸引人们买更多的衣服的最好的办法是让衣服每年都看起来稍微不一样。虽然无论你怎么设计衣服,衣服都能够执行最重要的功能——不让你裸体。裁缝们将军事服装设计元素用到了平民服装上,晚装元素用到日装,反之亦然,还有其他元素设计等。

这就是西服历史让人困惑的地方了。我们不知道确切的第一个设计普通西服(现代西服就是这么个叫法)的人是谁,也不知道他的设计出于何种目的。但是第一件普通西服确实是在19世纪中期出现的,并且很快成为了精英人群的休闲便装和工人阶级的着装。古板的晚礼服,除了它与维多利亚时期有联系外,在美国和英国的上层阶级中慢慢地就因长相死板而消失了。

你仍然可以在这张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后的照片中看到盟军领导人还有穿着它们——除了意大利维托里奥·奥兰多,他穿着普通西装显得既时髦又轻浮。终于,我们美国人想到如何装扮自己了。这种新型礼服穿起来多简单实在!从出租车司机到公司业务主管,无人不这样穿着,这让他们显得体面而又专业。好莱坞挑上了这看头,把它用到电影制作中去。

尽管您可能会不相信,某一程度上美国人将正装与反抗联系在一起。在1943年的阻特装骚乱中,年轻的黑人和拉丁美洲人在洛杉矶召集了白种军人就退出二战进行反抗。骚乱之所以被称为“阻特装骚乱”是因为前者穿着阻特装。阻特装上装肩宽,有垫肩,乳房处有双层布料,裤子像袋装宽大下垂,脚踝处裤脚较紧,裤子呈锥形状。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阻特装与黑爵士文化联系紧密,骚乱给黑爵士文化带来了一种犯罪的氛围。在街角看到穿着阻特装的青年会吓坏城市的中产阶级。

非常正确:你是无政府主义传统中的一份子!把办公椅子调高一点吧!请记住:先前的那几代人——无论他们是缠腰带,身穿粗布衣,又或是镶褶边镶宝石,还是乡下人反感的遮羞布——都可能会羡慕到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立夏节气的由来起源

全文共 3049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十分注重“立夏”的礼俗,旧时人们在立夏时举行“迎夏”仪式,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立夏节气由来起源简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客家立夏的习俗有哪些

一、吃鸡肠面

客家人很喜欢吃鸡肠面,在永定太平里,每逢立夏,家家都有吃鸡肠面的.习惯,每人都要亲手揉制鸡肠面。这时,老人会念叨说:“长长鸡肠面,人人都要食;立夏吃了面,人人脚骨健。”家长们希望家人吃了鸡肠面,都会变得精力旺盛,身强体壮,无病消灾,干活起劲,寿命变长等。

二、吃立夏饭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相互馈送。用彩线编织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以拄立夏蛋作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尚有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是日,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脚骨笋、五虎丹、三两半等“吃补食”的饮食风俗。吃“脚骨笋”,用乌笋烧煮,每根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能“脚骨健”(身体康健);再是吃软菜(君踏菜),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三、煮蛋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忙着烧茶叶蛋。女孩子们早就在比谁心灵手巧了,她们拿着已裁好的十多根毛线,自己亲手编织出细巧的蛋袋。喷香的茶叶蛋烧好了,我和小伙伴们就会选几个外壳硬的茶叶蛋,装进已编好的蛋袋中,围在一起进行碰蛋比赛。

四、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

五、忌讳坐门槛

立夏日有忌坐门槛的说法,特别是孩子。俗传立夏坐门坎,夏天里会疲倦多病,且一年精神不振。

立夏节气的由来起源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斗柄指向确定。当北斗斗柄指向东南,为立夏。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当太阳黄经达45°时为立夏节点。“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吃什么好

立夏习俗:立夏吃蛋

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鸡蛋溜圆,象征生活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平安。“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蛋”的习俗,是说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立夏后,农事便繁忙起来,种早稻、收小麦,因此需吃些补品,以增强体质。在农村,唯有鸡蛋、鸭蛋是农家力所能及的补品了

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专家认为,这跟心脏的承受度有关,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心对应“夏”,夏季心阳最旺,人们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保养。蛋形如心,人们认为立夏吃蛋能保佑夏日之平安、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经受“疰夏”的考验。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吃乌米饭

杭俗立夏日食乌米饭和乌饭糕。

乌米饭取乌饭叶子(又名精青叶)挤汁浸糯米蒸饭而成。据说,立夏吃乌米饭,不会疰夏,能祛风败毒,乌蚊子不敢叮咬。杭人又有立夏食”野夏饭“之俗。是日,儿童少年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地上的蚕豆、竹笋任其采掘,然后到野地里去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自吃,称为吃”野夏饭“或”立夏饭“.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以为可以厌胜而避灾祸。吃完立夏饭,大人拿来箩筐、大秤,给孩子们秤体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这日,杭人还必备十二种食品,有歌曰”夏饼江鱼乌饭糕,酸梅蚕豆与樱桃,腊肉烧鹅咸鸭蛋。螺蛳苋莱酒酿糟。“杭俗还有立夏日吃”三烧、五腊、九时新“之说。”三烧“者,烧饼、烧鹅、烧酒(甜酒酿)。”五腊“者,黄鱼、腊肉、盐蛋、海蛳、清明狗。”九时新“者,樱桃、梅子、鲥鱼、蚕豆、苋菜、黄豆笋、玫瑰花、乌饭糕、莴苣笋。此日也有”五郎八保上吴山“之谚。”五郎“谓打米郎、剃头郎、倒马郎(即倒马桶出粪者)、皮郎(典当中之小郎)、箔郎 (打锡箔者);”八保“即酒保、面保、茶保、饭保、地保、像像保(即阴阳生)、马保、奶保(即以育婴为业者)。此外。还有十三匠(即木匠、泥水匠、石匠、铁匠、船匠、佛匠、雕花匠、搭彩匠、银匠、铜匠、锯匠、篾匠、锡匠),这日也休假,多上吴山游玩。

立夏羹

昔日长沙农家认为,立夏这天宜下雨,否则夏秋主旱。农谚谓:“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不下雨,虾公细鱼一锅煮(意料塘水干涸)“.

立夏以前应插完早稻,农谚谓”春插日,夏插时“,立夏后插的早稻比立夏前插的早稻有明显的生长劣势。头一天插秧时,昔日农户全家会到秧田边田埂上鸣放鞭炮,称”开秧田门“.长沙乡间插秧有互相帮工的习俗。帮工者进屋应向主人祝贺”恭喜栽米树“,午餐主人用盐蛋、大鱼、粉蒸肉款待。插田工于上下午各休息一次,上岸吃米酒和点心,叫”打腰餐“.插田高潮爱唱插田歌,有”插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之说。插田歌一般由中老年人领唱,青少年妇女应和。有时两户人家对唱,唱词多为提问式,俗称”盘歌子“.如果对方对提问不能回答,获胜的一方主人下田向领唱者敬酒慰问,群起吆喝致谢。插田收工时,户主向帮工馈赠熟盐蛋、炒黄豆和大块粉蒸肉或腊肉。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过河“.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立夏日发东风,俗以为有水灾,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谚谓”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

北方大部分地区食用面食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起源和习俗一览

全文共 2115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风俗习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起源习俗一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端午节文案

1、千万里,我从咸粽区,来看甜粽区的你!

2、夏色倚青艾,粽香礼佳人。

3、粽叶再厚包裹不住思念,五彩绳再长也缠不住童年。

4、端午节的味道,只有粽子知道。

5、粽子的口味有很多种,但思念只有一种。

6、端午节真的来了,在山坡,在平畴,在每一条河流小溪,在每一片树叶花草,风姿绰约,妖娆无限。

7、粽叶再厚,裹不住思念,五彩绳再长,缠不住童年,庆幸的是,这里还有小时候的味道。

8、说端午快乐会有人纠正我,说端午安康又显得是在跟风,那我就祝大家端午牛逼吧。

9、别人都在想,端午的粽子吃咸的.还是甜的,我只在想,如何让你的人生拥有更多甜蜜时刻。

10、青年时,端午是一缕乡愁,也是一张漂泊的船票,承载了岁月尘埃和对家乡的思念,粽子的种类和口味也越变越多,但记忆中的味道永不变味。

11、投向卡路里的怀抱是因为不开心,投入我的怀抱能让你变得开心。

12、关掉你的手机,慢慢的闭上眼睛,想想我,想想粽子,你会发现我和粽子一样可爱。

13、端午节流传至今的前提,“田”里“丰”收,大家在享用粽子的同时,不要忘记古往今来,农民伯伯们的辛苦劳作哦。

14、不是每一颗粽子,都有家的。味道。

15、一家五六口,一屋粽香与心甜。

16、咸粽里的肉,都是惊喜与快乐。

17、端午节需要绑的不止粽子,还有你的肥肉!

18、粽有相思情,山长水阔,可向谁人诉。

19、咸蛋黄遇到白糯米,就像幸运的我遇到最好的`你们,绝配。

20、再风情万种,也不如懂你。

21、每一个端午,“粽”有相思。

22、趁热,过端午。

23、有趣有料,看的才有味道。

24、一玺“船”承,天生出“粽。

25、考神附体,一击即“粽”,以学识为武以日夜为轴,只为一举高“粽”。

26、端午至,挂菖蒲,龙舟起,糯米香。

27、米粽子口味再多,思念只有一种。

28、端午至,挂菖蒲;龙舟起,糯米香。

29、端午竞渡,龙舟飞舞。

30、钱包,像粽子一样鼓鼓囊囊。

31、没有你陪的日子,就像吃没粘糖的粽子。

32、一抹雄黄画日长,风动露滴轻纱帐。

33、人生就是一场赛跑,龙舟也不例外。

34、学海无涯“勤”做舟。

35、有实力,自会出粽。

36、我们追求的便是,与“粽”不同。

37、没有绝佳的手艺,包不住你的糯米心。

38、日不定式,叶有归期。米有惋惜,粽有诗意。

39、端午赛舟,“划水”必备。

40、粽有十里春风,不如牧场相逢。

41、除了粽子,还有龙舟!

42、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43、同舟承载美好,粽享出彩人生。

44、无论等多久,粽能等到你。

45、胖胖的皮囊,千篇一绿。

46、因为专业,所以出“粽”。

47、换个颜色,更能出棕。

48、华夏粽叶又飘香,安享佳节庆团圆。

49、叶衣褪,蜜枣藏,米粒软糯夜夜香。

50、无论甜咸,不如相见。

端午节习俗

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节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端午节习俗:写符念咒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此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而且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例如说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等。

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到底是从哪来的——简析教育的起源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教育?我们现在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这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内容。而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教育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教育是从哪来的呢?关于该点,历史上有过很多众说纷纭的观点与学说,涌现出了很多知名的学者,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教育的起源

教育到底是从哪来的——简析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这是所有宗教都持有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简单来说,认为教育的起源来自于神,是神创造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服务于神,这是一种比较初级的观点。所以说该理论的地位是有关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沛西•能、利托尔诺。该观点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生存本能。比如说动物的趋利避害,刚出生的小鹿小狗学习走路等。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该观点认为教育是来自于动物的本能,和人没有关系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这是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教育的本质是不同的,我们刚刚复习过,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我们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但该观点为我们做出的贡献是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如果题目中问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是,一定要选生物起源说,虽然说神话起源说更早,但它并不是一种系统提出的学说,所以不能选择。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为孟禄。该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论"不区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的庸俗教育观点,认为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而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教育。所以该观点进步的方面是认为动物界不存在教育了,教育只在人类社会中存在。而它的局限性是认为教育是起源于人类的本能,还没有脱离本能这一概念。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代表人物为米丁斯基、凯洛夫。该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这是我们现在一般持有的,也是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在代表人物中,凯洛夫大家需要重点记忆,他除了是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之外,还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对我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学发展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愚人节起源于哪个国家呢

全文共 1593 字

+ 加入清单

愚人节在我国虽然不是传统节日,但是却是一个流行的节日,一个有趣的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人节起源于哪个国家呢,欢迎大家收藏与分享一下哟!

愚人节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及意义:本次特色活动定于4月1日愚人节举行,一方面通过庆祝节日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减轻学习的负担;另一方面增进全院同学之间的感情,此外为本学期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营造一种轻松,欢愉的氛围。

活动主题:欢乐愚人节

活动时间:__年4月1日

活动地点:

活动对象:

活动流程:

1.爆破行动

击鼓传花,被选中者回答主持人的问题,要求2分钟内答对8道题,失败者要戳破自己身边的气球。此游戏进行5轮。

2.怪味可乐

游戏规则:每组5人,分四组,每组每人随机自行选取已加入各种调味料的可乐(糖,盐,醋,芥末,辣椒水),比赛者须迅速喝完手中的可乐,最慢的人将受到惩罚喝下终极怪味可乐(加入所有调味料的可乐)一杯。

3.情侣猜猜猜:

游戏规则:有4对情侣,其中有1对是真情侣,所有同学通过观察他们的默契判别他们是否为真的情侣。(击鼓传花,接到花的人猜,可向情侣提问题),猜错的人受到惩罚,根据准备好的音乐进行模仿与表演

4.中场节目(1)爵士舞秀

(2)小提琴独奏

(3)男声独唱(乐博昕)

(4)女生独唱(罗璇)

(5)小合唱(全体学生会成员)

5.非诚勿扰

第一关,支持人选定的男女选手上场(4男20女),女生根据第一印象进行选择,若全部灭灯,则晋级下一关,否则进入下一关。

第二关,进入此关后,女方对男选手提出问题进一步了解,进行第二次投票,规则同一

第三关,此关为男选手反选,男声对女生提出问题,进行最终抉择,成功的可以获得精美礼品。

宣传方案:学生会宣传部绘制活动宣传地标

各班文娱委员向本班同学宣传特色活动

前期工作安排:生活部提前购置气球,可乐,调味料

宣传部于当天活动前布置活动会场

活动后期安排:文娱部打扫活动会场并开会进行活动总结

要求与注意事项:不要损坏教室中各项设备

经费预算

物品名称

可乐5乘7=35

气球2乘5=10

装饰材料20

奖品20

总计85元

预期效果及展望:

我院的学生积极的参加此次活动,达到增进情感,促进交流的目的。希望大家在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愚人节!

愚人节起源于哪个国家呢?

愚人节起源于法国。

1582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高利历(即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

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聪明滑稽的人在4月1日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

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著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愚人节各国习俗

美国

如今,每逢愚人节,不管对方是否相识,美国人都会开些小玩笑。在愚人节比较常见的把戏是指着别人的鞋子说:“你鞋带没系。”学生可能会骗同学说学校放假了。不管是什么样的招数,只要那个无辜的受害者中技了,恶作剧的人就会尖叫:“愚人!”

苏格兰

在苏格兰,例如,愚人节实际上有2天的庆祝时间。第二天专门对人体身后的区域胡闹。这一天被称作Taily节。“踢我”迹象的来源可以追溯至此。

墨西哥

墨西哥的“愚人节”在12月28日。以前,这一天是用来纪念被希律王(约公元前73至公元前4年)屠杀的无辜的孩子。后来演变成为包含恶作剧和诡计的纪念日。

法国

4月1日在法国的传统,包括愚人节(字面意思是“四月的鱼”),试图附加而不被发现的背上一纸鱼受害者。始建于其他国家aussicette普遍的,意大利等(如长期“四月的鱼”,美国东部时间用于重新封装到任意笑话白天做)。

伊朗

在伊朗,人们玩04月3日的波斯历新年第13天的相互开玩笑了。这一天被称为“Sizdahbedar”(户外十三)。据认为,人们应该走出去,在这个日子,以逃避13号(数字)坏运气,因为运气好,运气不好,或13。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樱花最早起源于哪里 樱花起源于中国

全文共 1714 字

+ 加入清单

樱花色鲜艳亮丽,枝叶繁茂旺盛,是早春重要的观花树种,常用于园林观赏。作为日本的国花,象征着希望和爱情,十分的美妙。就如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却是在我们中国发扬光大的,同样的樱花最早发现记载是在我们中国。本期城市文化,讲讲樱花的起源。

樱花绽放,绚烂迷人;樱花飞舞,如梦如幻。在广州、长沙、成都、武汉、北京、大连……从南到北,赏樱花已成为人们迎接春天的一件盛事。

樱花并非舶来品,而是起源于中国,赏樱花也是中国的传统,唐朝时便有赏樱花的习惯,诗人刘禹锡也曾写诗赞道:“樱桃(樱花)千叶枝,照耀如雪天。”后来,樱花传入了日本,观赏樱花也成为日本的重要习俗。

樱花这个名谓在我国典籍中记载不多,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樱花与樱桃是不分的,古人记述颇为含混,古代樱花便不似别的名花那么被人熟悉。

樱花起源于中国

樱花虽是日本国花,但源自中国,从很多古老籍册、文献资料中都能觅到它的点点芳踪。

日本樱花原产于中国喜马拉雅山脉,经人工栽培后,这一物种逐步传入我国长江流域、西南地区以及台湾。这是日本权威着作《樱大鉴》里的记载。

据有关专家考证,秦汉时期,樱花栽培就已应用于宫苑之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朝时,樱花已普遍被栽种在私家庭院中,唐朝白居易有诗云:“亦知官舍非吾宅,且删山樱满院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说的是诗人从山野掘回野生的山樱花植于庭院观赏。从有关文献资料中可知,我国古时确有钟花樱、垂枝樱、山樱、重瓣白樱花等多种樱花。在盛唐时期,从宫苑廊庑到民舍田间,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樱花,当时万国来朝,樱花也随着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

樱花源于中国,盛名于日本。虽然日本种植樱花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日本樱花85%以上为白色。目前,中国自行培育的樱花,无论花期、花色、品种均已超过日本;经过几年的推广,我国的樱花种植面积达到数万亩,跃居世界第一。

樱花游渐成时尚

一位旅游规划专家说,樱花不是一棵“树”,也不是一束“花”,它是引爆人潮的“核武器”。哪里有樱花,哪里游人就爆满。一个樱花开放周期,就可以打造一个“黄金周”。

随着国内花卉休闲产业的迅猛发展,樱花节和樱花旅游成为大众旅游的时尚选择。樱花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元素,可以创造出新的旅游产品,比如樱花节、樱花主题景区、樱花广场、樱花小镇等,并可以拓展为花卉展示、生态观光、节庆体验、户外运动等旅游综合产业。

2008年以来,广州、成都、长沙、大连等城市相继举办了樱花文化节或相关的节庆活动。

樱花文化节是一个有效益、有效果的文化旅游活动;要让中国樱花享誉世界就要从举办樱花文化节入手,培养大众赏樱、爱樱的意识,推动赏樱成为全民运动。

专家介绍说,踏春出游赏樱花,是老百姓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选择,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顺应这一需求,中国樱花产业协会制订了“樱花路线图”,在国内7个省会城市打造了樱花主题园,待具备广泛而坚实的社会赏樱基础后,向全国募集樱花落户城市,从而将樱花辐射到中小城市。

樱花全身都是宝

深圳仙湖植物园有一片200亩的桃园,近几年,这里种了30多年、严重老化的桃树被挖走,樱花成了这块宝地的新主角。

树种置换是因为樱花有优势,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邢福武说:“樱花浑身是宝,花瓣可以萃取优质的护肤品或者精油,根、皮都可以入药。”

据介绍,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古老樱花树有1300年的树龄,这相当于一代人种下一棵樱花树,能让几十代人受益。与它同科类的梅花、桃花,一般只有40年左右的寿命;此外,樱花是一个没有地域限制、可以广泛种植的树种,从海南到东北,从珠三角到青藏高原都能种植。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欧洲、加拿大,很流行种樱花。这从一个角度说明樱花是美化环境的优秀树种,并且形成了共识。

另外,樱花极具文化底蕴。上海画家陈星平,因为擅长画樱而对樱花的潜在价值颇有研究。他说,樱花虽小,但往往成束绽放;樱花怒放时,慷慨地展示它最美丽的时刻,花谢后把生机留给绿叶。樱花所蕴含的团结、奉献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你可能也喜欢:

秀色可餐太养眼 世界上盛产美女的国家

全球最奇异海滩 发现不一样的美

旅游玩什么好玩的 旅行中疯狂的10件事

2017中国十大名校排名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想揭晓地球生命起源及未来命运,科学家想到了海洋深渊钻探

全文共 2039 字

+ 加入清单

一组科学家航行到新西兰南部水域,调查恐龙灭绝的重要线索,并试图预测地球未来发展。

科普斯说:“通过海底钻探活动,我们可以了解行星是如何在行星尺度上演化的。事实上,这是一个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基本问题,这项研究可以扩展到任何星球。”

新浪科技新闻,北京时间3月25日,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一组科学家航行到新西兰南部海域,调查恐龙灭绝的重要线索,并试图预测地球的未来发展。

他们试图通过钻探地壳、收集南太平洋海底沉积物和古代岩石的样本来发现地球历史事件的奥秘。基于这些样本,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一些最长期和最紧迫的问题:恐龙灭绝后发生了什么?当地球急剧变暖或变冷时,生命形式会发生什么?几百万年的地球历史能告诉我们地球的未来发展吗?

海洋深渊可能揭示地球之谜

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地质学教授安东尼·科珀斯解释说,海洋演化、地球环境和气候记录保存在海洋沉积物中。

海底沉积物钻探可能会接触到海洋地壳。kops说钻入海洋地壳的一个优点是它大约有7千米厚,而大陆地壳的厚度是海洋地壳的几倍。海底钻探可以在邻近的地幔区域收集样本。

科普斯说:“通过海底钻探活动,我们可以了解行星是如何在行星尺度上演化的。事实上,这是一个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基本问题,这项研究可以扩展到任何星球。”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国通过“莫霍计划”在地壳底部钻探,开始了海洋钻探的科学研究。当时,钻探活动没有到达地壳,最大深度为183米。2019年,日本的海洋探测船“九洲”的最大深度将达到3250米。

目前,钻探上地幔的计划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kops强调,我们不应沉迷于钻探深度的“数字游戏”。在海底钻深孔并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海底沉积物中物质的深入分析可能会揭示地球的一些历史之谜。

海洋钻探可以为板块构造理论(构成地球岩石外层的板块运动)提供证据,揭示北极在古代曾处于亚热带气候。冰冻的甲烷水合物,易燃冰,存在于北极海底。此外,一些神秘的微生物可能隐藏在海底深处。

海上钻井引发的问题多于答案。

科普斯说:“我们只在海底地壳非常浅的区域钻探。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逐渐有了新的认识,但事实上,在海洋钻探过程中,问题远多于答案。”

目前,kops和海洋钻探团队正在为真正的科学突破奠定基础,这也是每个古海洋学家梦寐以求的科学发现!几十年来,具有41年海上钻井历史的石油钻井船“JOIDES Resolution”一直是深海钻井活动的主要船只。

为了开展国际海洋勘探计划(IODP)的研究,“地球观测卫星决议”的最后一项任务是航行到新西兰南部的坎贝尔高原水域。在118名船员中,有罗格斯大学海底沉积物科学家、博士后劳拉·海因斯和哈佛大学物理学家伊丽莎白·西伯特。

海恩斯说:“在乔德斯决议号上航行是每个古代海洋学家的梦想。近10年来,我们一直期待着这个机会!”

一周工作7天,一天工作12小时,一天工作60天,这对30名海洋科学家来说不是一次轻松的航行。IODP计划的科学服务部主任布拉德·克莱门特说:“我们的海洋勘探一直没有中断。这次航行没有港口停靠,工作人员没有饮酒,钻井工作是全天候的。9.5米长的海底岩心样品被立即带到地面进行研究和分析,然后岩心被垂直分析并储存在冰箱中以供进一步研究和使用。”

Kops表示,这艘海洋勘探船可以在两个月内钻探大约7公里的海底沉积物。幸运的是,我们能够钻透1公里厚的最坚硬的地壳层。

研究小组能够钻入海底地壳足够深的地方,找到从古新世到始新世最大量热量的可靠证据,这是一个发生在大约5550万年前的全球变暖事件。“这是理解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的最佳分析数据。这次海洋调查的计划包括:了解地球上的生命如何对重大的全球变化做出反应,例如全球变暖或变冷,以及物种的大规模灭绝。

据报道,伊丽莎白参加了一项关于恐龙灭绝的研究。该研究报告将于今年上半年发表。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基于2012年从海底采集的岩心样本。这项研究发现了可靠的证据,证明6600万年前小行星与现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相撞,导致恐龙灭绝。

长期计划

目前,海洋钻探活动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二氧化碳如何与海底地幔层相互作用。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研究未来海洋地壳在碳隔离中的作用。

在IODP为未来30年计划的科学项目中,一个是探索地球海洋的深度,目标之一是探测器到达上地幔层。根据kops的评估,钻穿7公里厚的地壳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与此同时,夏威夷岛附近几个钻探地点的选择仍然迫切需要讨论。

克莱门特解释说,最大的挑战是在海底钻井时温度和压力非常高。每当钻杆被拉出海底,钻孔就会自动关闭。我们需要10-20年才能掌握深海海底钻探技术。

西伯特指出,研究小组非常乐意研究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重置按钮”之后开始的新生代证据,以及始新世-渐新世界线,以分析何时冰盖成为南极洲的永久特征。我们发现了一些未曾预料到的重要发现。如果你在海里钻井,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样的发现,直到这些发现出现在调查船上。(叶青城)

原标题:深海钻探:揭示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未来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西方万圣节的由来和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2037 字

+ 加入清单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为“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节日之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万圣节的由来起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万圣节的节日活动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zombie),女巫,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巡游﹝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于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员Mr Ralph Lee发起,据说最初他带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邻居处游行,后来渐渐演变成整个村的大型活动,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时,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即使人们只是抱着想看热闹的心态,当你踏进村子里,很快便会被邀请参与巡行,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 23rdStreet﹞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

万圣节的节日起源

万圣节(Hallowmas)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华语地区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的圣人(Hallow)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Mass)。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版本繁多,流传较广的是: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____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 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万圣节原本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月节是赞美春天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那是用来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们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我们的万圣节似乎就是由古罗马人的节日与德鲁伊德的节日揉合而成的。

万圣节的活动原来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进行。但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用来赞美秋天,却让它变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节日。

万圣节的服装由来

万圣节的服装起源于恶作剧,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说:“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大人事先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许打扰。另外讨糖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给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万圣节的服装,万人万相,不只是单调的大鬼小鬼。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抠两个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裤,再在背后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长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冬至的来历起源由来

全文共 2318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既然这样,那你知道冬至的由来吗?下面小编整理关于冬至的来历_冬至起源由来大全,欢迎阅读。

冬至的来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称“日短”、“日短至”。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南北地区冬至传统饮食习俗

1、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2、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3、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4、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5、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6、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7、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含义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有人说,吃水饺主要是希望往后的日子财源滚滚。“饺子形状像元宝,有发财寓意,这是我个人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所以说,这吃水饺取得就是个希望发财的意思。”

有人表示水饺又叫饺饵,吃水饺是为了祛病驱寒,在严冬里不冻耳朵。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过冬至有什么讲究

冬至讲究家人团圆,虽然不是法定节假人,但是在民间,还是回家和家人一起吃个晚饭比较好,一般父母都比较看重节日,节日时候能回一次家里,父母是会很开心的。

在民间,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冬至是进补的好时节,一般冬至当天北方普遍会吃饺子,南方多数会吃汤圆,很多地方都会喝羊肉汤。

保健养身,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同时,可以坚持晚间泡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愚人节起源和整蛊大全

全文共 1433 字

+ 加入清单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 Day)是西方的民间传统节日,也称万愚节、幽默节,愚人节,节期为公历4月1日,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流行的民间节日,并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宣告捉弄对象为“愚人”。愚人节这天玩笑只能开到中午12点之前,这是约定俗成的严格规矩。下面小编来告诉你关于愚人节的起源和愚人节的一些整人方法。

节日习俗:

愚人节时,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把房间装饰一新。典型的传统做法是布置假的环境,可以把房间布置得像过圣诞节一样.也可以布置得像过新年一样,待客人来时,则祝贺他们“圣诞快乐”或“新年快乐”,令人感到别致有趣。

四月 一日的鱼宴。也是别开生面的。参加鱼宴的请帖,通常是用纸板做成的彩色小鱼。餐桌用绿、白两色装饰起来.中间放上鱼缸和小巧玲珑的钓鱼竿,每个钓竿上系一条绿色飘带,挂着送给客人的礼物或是一个精巧的赛璐珞鱼,或是一个装满糖果的鱼篮子。不言而喻,鱼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鱼做成的。

愚人节整人方法介绍:

愚人节整人的方法千变万化,在这里,就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但是又比较有趣的方法,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可以轻松愉快的加入到愚人的大军中!

一、发短信:这个方法最常见,现在手机的使用广泛,可以将发短信改成现在流行的微信等聊天工具。

案列:在愚人节那天早上你发条短信给你的异性朋友,短信内容写上:“某某,我暗恋你很久了你知道吗?我的脑海里每时每刻都闪现你的影子,真的好想你。”相信你的异性朋友在收到这条短信后会直接懵逼,一致茫然到都不知如何回复,稍微估计下时间,你就可以再发条短信过去写上:“哈哈......刚才的话不是真的哦!愚人节快乐!

二、黑暗料理:相对于短信来说,这个还是稍微麻烦一点的,因为你要准备食材,这些食材还得保证你要愚的对象喜欢吃,最重要的是你得让你得朋友能够吃到嘴巴里。(PS:这条整人不宜过度,万一对身体造成伤害就过分了,在添加“辅料”的时候一定考虑清楚)

案列(1):在饼干中挤上一点牙膏,注意一定要少量,最好是薄荷味比较重的,这样效果最好,具体要怎样“骗”小伙伴吃下抹了牙膏的饼干,那就是你自己开动脑筋的时候了!

三、演戏:这种方法就是你告诉你朋友一个事,在告诉对方这个事的时候,自己首先不能笑,不然马上穿帮,说到底还是一个字“演”,如果感觉自己会愚不到人,那么不妨去看看“演员的自我修养”吧!

愚人节祝福语

生活不在金钱多少,及时行乐最好;日子不分平淡庸碌,调整心态最好;节日不分性质,懂得快乐最好;愚者自娱,世间难得的糊涂;被他人愚,有包众人的宽容!换个角度,就是幸福。愚人节快乐!

节日起源:

1、相传距人类始祖亚当之后约一千六百五十年间,上帝以洪水来毁灭世界,但仅留下亚当的第三个儿子慧德的后代诺亚,他以一条人造的大船保全了一家大小的生命。洪水稍退之后,诺亚便放出一只白鸽,想探求一块洪水消退之后的陆地,因为这一天正好是四月一日。所以后人认为,在这一天去做一种毫无意义的事,就好像一只白鸽做了白工一样,行为愚蠢,为愚人节起源。

2、据古罗马残籍记载:罗马在每年四月初举行“蔓姜会”,某年“蔓姜会”,主宰之神雪丽丝之女白洛赛苹娜在极乐园采摘水仙花时,遇见冥府王菩拉多,两人一见钟情,互相示爱,菩拉多便娶白洛赛苹娜为冥府王后,当他们两个返回地府时,菩拉多乃差使地府中之鬼怪发出吃吃之笑声,以愚弄雪丽丝,而雪丽丝果被愚弄,她乃循着声音的来源寻觅。因此,他们便以每年之“蔓姜会”为“愚人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的由来 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的起源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古尔邦节由来与易卜拉欣为向真主安拉表示忠诚献祭自己儿子的故事有关;肉孜节的由来与一个传说有关,古时候人们为了躲避异族统治者的侵犯,白天躲进深山里不生火、不做饭,到了晚上才开始生火做饭的故事。

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的由来

一、古尔邦节的由来

传说,易卜拉欣是真主安拉的信奉者,无比忠诚,后来安拉为考验易卜拉欣的忠诚,在梦里暗示易卜拉欣到密那山谷宰掉自己的儿子为安拉献祭。易卜拉欣带着自己的儿子到了密那山谷,正准备动手时,安拉考验通过,命天神送来一只羊代替易卜拉欣儿子献祭。

于是后来古尔邦节也叫“牺牲节”或“宰牲节”,并流传至今。

二、肉孜节的由来

“肉孜节”也叫开斋节,与一个传说有关。古时候人们为了躲避异族统治者的侵犯,白天不敢生火做饭,到了晚上的时候才开始做饭,这种“斋戒”而后成为穆斯林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宇宙的起源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起源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 150 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 1946 年创建的。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太阳的光和热与昼夜交替,月亮的柔和与相位变化,满天星斗的旋转循回,寒暑变换的周而复始,流星的出没,日月食的奇迹,彗星的来临,天有无边际,天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早在十六世纪以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落下闳、张衡、 祖冲之、一行、 郭守敬等,设计制造出精巧的 观测仪器,通过恒星观测,以定岁时,改进历法。产生了“ 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 浑天说”——天地象鸡蛋;“ 宣夜说”——天没有一定形状,无限高远,日月星辰都漂浮在空中等宇宙理论;在西方,公元二世纪,托勒玫提出了 地心体系,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托勒玫体系在一千多年后的十六世纪才被 哥白尼的 日心学说打破;之后,丹麦天文学家 第谷创制了大型精密的天文仪器,并对行星运动进行了精密观测和记录,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第谷的观测资料总结出行星运动的 三大定律与开普勒同时代的、近代天文学的创始人意大利科学家 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星空,发现金星的园缺变化,木星的四个卫星和它们的绕木星运动,给予哥白尼的日心体系有力的支持。1666 年,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现了 万有引力定律并由此建立起天体力学,还发明了 反射望远镜和棱镜的分光。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准确预测到一颗大彗星回归的时间为 75~76 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近一百年,人类对天体的研究由太阳和太阳系逐步扩展到恒星世界、银河系、河外星系和星系集团,并触及到宇宙的结构和演化。60 年代发现了类星体、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分子。今天,人类已亲自登临月球  神秘宇宙的面纱已徐徐掀开,“浩瀚无垠的宇宙”展览仅向青少年朋友展现一个已知的太空世界,浩淼太空中还有更多更多星辰的秘密等着你们去探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数学故事——点兵场上的神算术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数学故事——部队调遣领域的神算

韩信是汉初特等奖获得者,擅长带兵。传说有一天,在一个部门的陪同下,他检阅了士兵们的操练。当所有士兵排成三列时,韩信问道:“最后一排还剩多少人?”外交部将报告:“两个人留在队伍的最后。”当队伍排成五车道纵队时,韩信问道:“最后一排还有多少人?”回答:“还有3个人。”最后,韩信又下达了组建一个七车道纵队的命令,得知队伍的最后还有两个人。

阵法已毕,韩问曰:“今日有多少兵来?”该部将回答,“今天应该有2345人在战场上。”韩信想了一会儿,说道,“不!球场上只有2333名球员,比你说的少了12名。”外交部半信半疑,下令重新清点队伍。结果是2333人,其中一人还不错,并吃了一惊。当国防部问韩信他是如何得到确切数字的,韩信笑着说,“我是根据你刚才报告的其余信息计算出来的。”

以上是著名的“韩信点兵”故事。这个故事的情节无疑是后人杜撰的,但军事领域的神圣算术包含着深刻的科学真理。它起源于中国古代书籍《孙子舒静》,一本公元二世纪的计算书。

《孙子兵法》中有一个问题:有一个数,余数是二除以三,余数是三除以五,余数是二除以七。现在,这个数字是多少?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由于趣味与难度的结合,产生了许多神秘的名字,如“鬼谷心算”、“神奇妙算”、“简易管理技术”、“秦王密兵”、“大秋艳一书”。除了最后一个,这些不能被检查的名字与问题本身完全无关。

《孙子兵法》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以下答案:5和7相乘,然后乘以2得到70,余数除以3得到1;将3和7相乘得到21,将余数除以5得到1。将3和5相乘得到15,将余数除以7得到1。然后将余数2和70除以3得到140;将余数3和21除以5得到63;用7除得到的余数2和15,得到30。把上面的140,63,30加起来就是233。因为3×5×7=105,233减去两次105得到23。当它除以3,5,7时,余数不会改变。因此,23是“一无所知”问题的最简单的答案。

上述算法可归纳为两个等式:

70×2+21×3+15×2=233

233-105×2=23

公元1593年,明代数学家程大伟在他的著作《算法的统一》中把《孙子兵法》中的方法总结为一首美妙的诗:

“三人用七十枝名贵,五枝梅花二十一枝;

七个孩子的团聚花了半个月的时间,除了105个孩子,其他人都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狗不理包子的名字起源 狗不理包子怎么来的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时,天津有一少年高贵有牛脾气,母亲给他起了个绰号“狗不理”,14岁时外出学手艺,以蒸肉包做得好在当地小有名气,学成之后,高贵有开了间包子铺,由于手艺好,所以名声很快打响,大家都习惯叫他绰号“狗不理”,所以大家就把他做的包子也成为“狗不理”包子,名号越传越广,时至今日。

狗不理包子的名字起源

传说在清朝的时候,天津附近武清县杨村住着一个少年人,名唤高贵有,他从小性格倔犟,出了名的牛脾气,如果逆了他的性子,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任何人也不理。这一天,高贵有的牛脾气又发作了,父亲吓他不睬,母亲劝他不理,就是拧着脖子,一声不吭,母亲叹了口气,说道:“你这种牛脾气呀,真是个‘狗不理’啊!”意思是说他脾气坏得连狗也不愿搭理。“狗不理”的绰号,就这样传开了。

高贵有14岁时,父亲托人把他带到了天津,去学点手艺,去找点事做。恰好坐落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需要小伙计,高贵有就被介绍了进去。刘家蒸吃铺主要经营蒸食和肉包,供应那些在运河上讨生活的船工、纤夫以及小商小贩,活计十分繁重,高贵有虽然脾气坏,但从小吃惯了苦,所以干活很勤快,店里的师傅们都很喜欢他。高贵有人又十分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像,一学就会,因而店里就专门让他学做包子,由于高贵有勤奋好学,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有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有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由于高贵有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所以做出来的包子特别好吃,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喊惯了他的绰号“狗不理”,顺带也就把他做的包子称为“狗不理”包子。没想到这个特别的名称竟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红火了。

高贵有生意越做越好,他觉得“狗不理”的绰号难听,就给自己的店铺取了个雅致的牌号,唤作“德聚号”,这就是狗不理包子的原名。“德聚号”虽然好听,但人们还是“狗不理”不离口。高贵有一看,这个绰号是怎么也摔不掉了,现在连外埠人也知道了,没有办法,只好任人家去叫。 就这样,“狗不理”的名号越传越广,“狗不理”包子也越来越被人们喜欢,成了中国著名的传统风味点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平安夜送苹果的起源及寓意

全文共 1197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即将到来的平安夜,不少商贩已经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精美包装的苹果了。那么你知道平安夜为什么要送苹果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平安夜送苹果的起源寓意,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安夜送苹果的起源

平安夜送苹果的起源一说是80年代的中期,送苹果是由广州的武汉学生发起的,当时的天之骄子受外籍学生和老师的影响下,开始过起圣诞节,但是他们将圣诞节理解为外国人的新年,于是他们就在这个节日里添加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平安夜吃苹果取意平平安安的意思。

第二种说法是约为80年代的初期,从港澳台的留学生中传来的。首先出现在广州和厦门的城市,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物资很是匮乏,有过圣诞节习惯的人们没有圣诞大餐,当时12月的水果只有苹果,于是就吃苹果庆祝。

第三种说法则是从小贩中流传开的,90年代的中期,外来水果流入中国市场,给本土的水果造成了冲击,本土生产的苹果出现了泄销的情况,于是贩卖苹果的商人就借平安夜卖苹果。于是这个平安夜吃苹果的中国传统在这个年代就开始产生了。

平安夜送不同水果的含义

除了平安夜送苹果寓意平安、平安夜送橙子寓意心想事成之外,其实还有许多水果都表示着不同的寓意。

荔枝的果语是承诺。 夏季盛产的荔枝,因为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谐音,所以就代表的是承诺。

水梨的果语是牵挂。 清爽消暑的水梨,也跳脱传统代表"分离"的苦情,转变成"想你的心不曾远离"的甜蜜的牵挂。

木瓜的果语是暗示。它代表"木头!你还不懂我的心吗?我就是喜欢你。"

甜瓜的果语是甜蜜。它代表"每次见你都甜入我心!我们在一起吧。"

草莓的果语是挑逗。它代表"吻我吧!"

芒果的果语是专一。它代表"你是我心中闪耀不灭的光芒"或"你是我的惟一"。当你吃芒果时,特别能体会到爱情的甜美悸动。

香蕉的果语是追求。它代表"退去你的矜持,感受我的温柔!和我在一起吧。"

葡萄的果语是思念。它代表"将每个思念你的日子串联在一起!"

菠萝的果语是好运 。它代表"好运旺旺来!"

柿子的果语是圆满。它代表"事事如意!"

芭乐的果语是健康。它代表"健康快乐!"一年四季都能生长的芭乐,因为强劲的生命力,而赢得"健康"的果语。

枣子的果语是转运 。它代表"早日康复!"

从上边来看,不同的水果和苹果的不同个数都代表的不同意思,想要送什么礼物给对方,就要看对方在你心中的分量是什么。

平安夜送苹果的寓意

1、“平安果”寓意平安和吉祥,平安夜人们互送“平安果”也是在传递一份对他人的美好祝福。西方一些国家,家长们会把自己扮成圣诞老人,把苹果和坚果放进孩子们的鞋子或袜子里。

2、在中国的文化里,苹果象征平安和吉利,赠送苹果表示祝福受赠人平平安安。所以国人过其他节日的时候也喜欢吃苹果、送苹果,或者把苹果摆到果盘中增加节日气氛。

3、另一种说法是,平安夜送平安果,这个习俗只会出现在中国这个国家。人们把苹果当做平安的代名词,于是平安夜送苹果就成了国人的一种传统,在平安夜收到苹果就表示收到了祝福,吃掉他之后就表示来年会过的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

全文共 1665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那么,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呢?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端午节特色饮食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4.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5.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冬至的起源和天文意义

全文共 2015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下面是小编整合的有关冬至起源天文意义,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吃汤圆有什么讲究

1.汤圆不可贪吃

汤圆主要是一种以糯米和糖为主的食品,糯米比较黏稠,难以消化,尤其是做成糕饼以后。所以一旦贪嘴吃多了汤圆,就会难以消化,加重胃的负担,极容易引起胃胀胃痛等不适。

因此,在进食汤圆的时候,应该细嚼慢咽。而且每次不能过多,以4-5颗较为适宜,更不能餐餐连续进食。吃完汤圆以后,最好先活动一下,不能马上躺着。另外,汤圆还是应该趁热吃,冷了的汤圆更难消化,但是也要小心不能吃过烫的汤圆,以防口舌烫伤。

2.汤圆宜水煮

水煮汤圆滑而不腻,口感更佳。而且吃汤圆的时候可以喝少量汤圆汤,有“原汤化原食”之功,使一些流失在汤中的营养不致浪费。相比之下,煎炸型的汤圆可能闻着比较香,但是也会导致油脂、热量的过多摄入,不利于健康。

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在24个传统节气中,冬至算比较重要的一个,一度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经过数千年发展,冬至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南方一般吃汤圆,取“团圆”,“圆满”之意。

提醒,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有关冬至的起源和天文意义

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节届即一阳生,新岁实始。《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美甲的起源和趣闻

全文共 1220 字

+ 加入清单

美甲历史知识的普及程度上,中国的清宫剧做了最大的贡献。对于女人来说,举着夸张修长金属指甲晃来晃去的慈禧太后绝对比和珅、纪晓岚更深入人心。你会不由自主地在电视机前设问:这是怎么做到的以及太后老佛爷到底怎么想的?能与慈禧太后比肩的不只清宫贵妇,古代英国王室贵族也有蓄甲的传统。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虚荣:看见没有,我是贵族,我不用洗衣服做饭敲键盘,所以我可以留这么长的指甲!的确,在那时长指甲是不从事生产的证据,代表了权力和地位,拥有华丽指甲的人都是当时的非主流——上流社会。

比这些更早的美甲历史就要追溯到考古学了,据说在一次考古中有人曾在埃及艳后的墓中发现了一个化妆盒,里面写着:涂上处女指甲油为通向西方极乐世界之用。这就更虚荣了——埃及艳后如果是处女的话岂不让人笑掉大牙?而且,涂上指甲油就能冒充处女真是只能骗鬼了。这就是指甲油出卖的人类虚荣史了——在古代,女人以不干活和不做爱为优雅高贵。现在你最意外的,是古代和现代的虚荣价值观相差太远,还是这美甲风格出卖的信息也太多了?

到了近代,也就是1900年维多利亚晚期,那时候已经开始有和现代“摩登女郎”同义的时髦女人,她们开始用染色膏和清漆调出柔和而有光泽的指甲颜色。在这种审美驱动之下,化妆品牌们开始系统化地把这种染色物作为一种产品来研发,装进瓶子里贩卖。

如果说50年代之前,甲妆的形态只是在“出卖”女人内心的审美价值观。那么从60年代开始,近代时尚产业和时尚人群渐渐成熟之后,甲油简直就已经是在“贩卖”价值观了。从那时起,指甲油的销售情况开始依赖于甲油的颜色和外包装设计。而且在几十年指甲油的发展中,指甲油生产商为了取代有害成分而更新了无数次配方,女人们渐渐对它产生的健康问题放下心来。本世纪初,“无任何甲苯、双基推进剂及甲醛水配方”已经开始出现在指甲油的广告宣传上。而这也再度印证了这个时代的女人们所崇尚的“荣耀”正在从“虚”转“实”——健康难道不是最实惠的追求吗?不但成分要无害,而且气味也从类似油漆慢慢向香氛过度,健康而愉悦。

甲妆自古不是女人专利

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染甲的风尚。所用的材料是凤仙花,做法是取腐蚀性较强的凤仙花的花和叶放在小钵中捣碎,加少量明矾便可以用来浸染指甲。中国古代官员还用装饰性的金属假指甲增加指甲长度,显示尊贵地位。明朝皇室也会用凤仙花、明矾、蛋白、明胶以及蜂蜡等成分制成漆,把指甲涂成红色或黑色。

红色甲油也始于虚荣

你可以觉得红色指甲油是配合大红唇的经典风潮而来的,但这么想就太肤浅了。在古埃及,指甲颜色是阶级地位的标志之一,比如红色是皇家最高阶层的标志,而平民被限制只能用浅色。也就是说,古代贵族们虚荣于高调出挑的颜色,越鲜艳越显眼,也就证明越有权势。所以,红色甲油的风潮最初也和“身份地位”有关,真是应了那句“他们有钱人的审美就是不太好理解”。

美甲——将是女性魅力的独特体现!当今,美甲妆更是让越来越多的女性为之跟风,爱美之心人人有,从古代到现今亦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搏击操的起源与发展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搏击操,它是一种有氧操,是Aerobics的又一创新,它结合了拳击、泰拳、跆拳道、散手、太极的基本动作,遵循健美操最新编排方法,在强有力的音乐节拍下完成的一种身体锻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搏击操的起源发展,供大家参考!

搏击操简介

搏击操富于爆发力和刺激性,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可使人精力旺盛,更有力量,最重要一点,可使你建立自信,同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每招每式如果很舒展,会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

搏击操最早是由欧洲的搏击选手与职业健身操运动员推出的,其具体形式都是将拳击、空手道、跆拳道功夫,甚至一些舞蹈动作混合在一起,并配合强劲的音乐,成为风格独特的有氧健身操。搏击操由于瞬间爆发力强、肢体伸展幅度大,运动量比传统的健美操更大,尤其适合脂肪堆积过多的年轻人,堪称是效果十足的“瘦身”运动。

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普遍较大,搏击操可有效缓解身心负荷,加上它的动作相对简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搏击操作为锻炼方式。

搏击操起源与发展

搏击操最早从国外传到中国,起初是专业拳击运动员在练动作时放一放音乐,以缓解枯燥的训练,这样,这种锻炼形式被引进健身房,搏击操就此发展起来。真正的搏击操通过很多拳击动作来体现,融合武术、跆拳道和空手道等多种元素,并配以音乐来完成。

这项健身运动起源于美国,它富于爆发力和刺激性,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可使人精力旺盛,更有力量,最重要一点,可使你建立自信,同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每招每式如果很舒展,会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通过锻炼,你会发觉你的腹部脂肪消失,并且结实富有弹性,每出一拳都坚实有力,每踢一腿都能压倒四方。

最早由一名黑人搏击世界冠军所创立,将拳击、空手道、跆拳道……甚至一些舞蹈动作混合在一起,要求练习者随着音乐出拳、踢腿,在不知不觉中减掉多余的脂肪,自从进入各大健身房后,便受到了很多年轻女性的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