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类是宇宙中的过客(汇编20篇)

浏览

3745

文章

1000

飓风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飓风的危害性十分大,一旦飓风来袭之后会造成方方面面的危害性,即使飓风过后,也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飓风对人类有哪些影响?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当狂风怒吼的时候,已成熟的作物便会脱粒、落果、倒伏、根茎折断。狂风又能把肥沃的表土吹走,使作物根部裸露,也会把别处的沙土吹来淹没良田。不仅如此,它还能把人吹倒,把房屋吹坍,把一切东西都卷走。在有些高山和沙漠地带,当大风狠狠地吹击山里的岩层时,即使是最坚硬的岩层也会渐渐被吹酥而剥蚀。

危害生命财产

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对于民生、农业、经济等造成极大的冲击,是一种影响较大,危害严重的天然灾害。

疾病传播

热带气旋过后所带来的积水,以及下水道所受到的破坏,可能会引起流行病。

破坏基建系统

热带气旋可能破坏道路,输电设施等等,阻碍救援的工作。农业:风、雨可能破坏鱼、农产物,引致粮食短缺。

盐风

海水的盐分随著热带气旋引起的巨浪被带到陆上,附在农作物的叶面可导致农作物枯萎,附在电缆上则可能引起漏电。

大家看过上面的介绍之后,对飓风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风灾有哪些常见风型?这就需要大家平时多关注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才会对飓风有更多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印尼发现已知世界最古老洞穴壁画 揭秘人类文明最早野猪画像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跟去国外媒体报道显示,近期考古学家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地区发现了目前已知的世上人类文明作为古老壁画,这幅壁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5500年前。这幅壁画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一个名叫Leangtedonginge偏远山谷中的洞穴之中,洞穴的四周全部都是陡峭的石灰岩悬崖。

根据照片上来看,该壁画表现出的是一头野猪,并且还图上了一层深红赭石色的颜料,整个壁画的总长度有1.36米,宽度有0.54米,完全与真实的动物差不多大小,1比1比例。在壁画中,野猪的面部有着明显的角状突起物,这与成年雄性疣猪的特征非常相似。

马克西姆·奥伯特(MaximeAubert)是研究此壁画的年代测定专家,在这座壁画的上部分有着一块方解石矿床,经过采样分析,发现此矿物质已经拥有了大约45500年的历史。

在他看来,这些远古的艺术家们能和现在的我们一样,有着足够的能力和工具来画出他们想要和喜欢的东西。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疣猪壁画的左侧背部上方还留下了两只手印,目前专家们想要尝试通过一些残留的唾液中提取一些DNA样本。

根据ABC的报道,这一壁画以成为了目前已知人类文明最早绘制的真实,可识别物体的艺术作品。但BBC同时指出,这不是人类所绘制的最古老艺术作品。2018年科考人员在南非发现了一块岩石上绘制的十字架形状的图案,其历史可以追溯到7.3万年前,这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早画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卡洛斯•佛伦克:“幽灵”暗物质才是宇宙真正的主角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暗物质是什么,但是我们有许多充分的理由相信它是一个基本粒子,一个在大爆炸中产生的非常小的粒子。

宇宙是由暗物质组成的,暗物质产生了一种引力。这种引力让宇宙变得有趣。这就是星系形成的原因,它们与星系、恒星、行星和人类融为一体。

因此,在重力的作用下,早期的宇宙变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些奇妙的星系宇宙。我们生活中的重力正是暗物质产生的重力。因此,我们想知道并有理由知道宇宙在哪里。

当你在科学中发现一些东西时,你永远不知道它可能对人类有什么影响。目前,我们还不知道(暗物质)。这些是基础科学。

然而,在科学史上,许多新发现似乎是基础科学,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例如,从一种叫做“电子”的粒子中发现了电。这种粒子是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发现的。他只是想了解自然,然后发现这些带电粒子。几十年后,汤普森发现的粒子被用来发电。

这是纯科学的一个例子,你永远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暗物质对我们来说是未知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粒子,但是有一天暗物质可能对人类有实际应用。

对于宇宙来说,暗物质是最深刻的。尽管在过去的100年左右的时间里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粒子很难被探测到,因为它们存在于黑暗的地方。它们不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除非通过弱引力。

因此,如果你有一个探测器,那么粒子可能会通过探测器而没有相互作用。因此,很难建造一个能够捕获粒子或撞击探测器的探测器。

在中国,熊猫X正试图成为一个非常灵敏和非常大的探测器。科学家们希望暗物质中的一个粒子会撞击探测器上的一个原子,并移动该原子。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在过去的30年里,探测器得到了显著的改进。我想我们很快就会知道它是什么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人类进入太空需闯四道难关

全文共 1959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早就研究宇宙,宇宙以其辽阔无垠和构造之美令人神往,以其取之

不尽的能源和物质财富引人瞩目。人们在想,怎样利用宇宙的不寻常条件为人类谋福利。地球是人类生存之本,一切财富之源。为了扩大社会生产活动,人类必然要不断开拓新的天地。世界航天技术和航天活动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人类活动的新领域,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开发宇宙空间一个质的飞跃。

人类的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再从大气层到外层空间的逐步扩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飞跃,都大大增强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外层空间简称空间或外空,是地球稠密大气层之外的空间区域,又称为宇宙空间或太空。在 1981 年召开的国际宇航联合会第 32 届大会上,陆地、海洋、大气层和外层空间分别被称为人类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环境。众所周知,陆地为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浸没的部分;海洋为地球表面广大的连续海水水体;大气层指地表以外包围地球的气体。包围地球的大气在距地表数千公里的高度上仍有极少量存在,这就给大气层(第三环境)和外层空间(第四环境)的划分带来问题。外层空间边界,目前尚无确切定义,通常大致可以把 100~120 公里以下的大气层称为稠密大气层,也称为大气环境或人类的第三环境;而 100~120 公里以上称为外层空间或人类的第四环境。

人类进入第四环境,比进入第二、第三环境更要困难得多。它必须闯过以下四道难关

(1)克服地球引力地球的引力在 160 公里的高度才减少 1%,2700 公里的高度减少一半。在地球表面附近运动的物体,只有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即 7.9 公里/秒的时候,才能成为地球的卫星。达到第二宇宙速度,即 11.2 公里/秒的时候,才能像地球、金星、火星等星体那样,成为太阳的一颗新行星。当达到第三宇宙速度即 16.7 公里/秒时,就可以飞出太阳系。

(2)克服真空 地面上的大气压力是 760 毫米汞柱(1 毫米汞柱=133.32帕),每立方厘米体积内约有 24 亿亿个分子。大气密度ρ和大气压力 P 随距地面高度 h 的增加,按指数规律迅速减少。在 h 为 200 公里的高空,ρ和 P 只有海平面大气密度 P0 和大气压力 P0 的 10-9 量级,h 越大,ρ和 P 越小。现在我们国家在地面上能抽到的最高真空度约为 10-12 毫米汞柱,这样的真

空度,每立方厘米体积内约含 32000 个分子,约相当于 1500 公里高空的真空度,而行星际空间每立方厘米含有的分子或原子数平均不到 100 个,恒星际空间则平均只有 10 个。装有一般发动机的飞机,其上升高度的极限是 27 公里。

(3)适应剧烈变化的湿度环境 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为 40 多摄氏度,最冷的地方也不过零下 40 多摄氏度。而在空间,离地球不远处,向阳面的温度可高达 200℃,背阳面则冷到零下 100 多摄氏度。在远离恒星的空间,环境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而在恒星附近,温度则会高达几百至几千摄氏度。

(4)暴露在有害辐射之中 近地空间是一个强辐射环境。从 X 射线到红外线的太阳电磁辐射对人体、材料都有一定的影响。粒子辐射严重影响环境。粒子辐射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即地球辐射带、太阳宇宙线、银河宇宙线。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才能保证空间活动的顺利进行。

人类进入空间之所以经历了漫长和艰苦的历程,正是因为空间环境和特殊条件。人类进入空间并且开始适应、研究、认识、利用和开发空间环境,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其意义之重大和影响之深远,怎么评价

也不过分。在这个人类新进入的第四环境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空间资源。仅就地球引力和地球卫星作用范围这一最小的外空领域看,现已探明可供利用和开发的空间资源就有以下几大类:

1)航天器相对于地面的高位置资源;

2)高真空和高洁净环境资源;

3)航天器微重力环境资源;

4)太阳能资源;

5)超低温热沉资源;

6)月球及其他行星资源。

上述各项空间资源都是极其丰富的,对其中任何一项的开发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和手段才能长久地处于空间环境中去研究和认识这个环境,并逐步利用和开发它所具有的各项资源以造福人类。

随着空间资源开发而诞生了一门新型高科技航天技术,又称空间技术。它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也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集中应用了 20 世纪许多工程技术新成就。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喷气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制造工艺等都对航天技术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的应用中互相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些新学科,使航天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航天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又促进了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为什么人类无法永生 打破“节食长寿”神话

全文共 4203 字

+ 加入清单

每次我们看电视剧或者电影中有些人因为吃了什么或者什么事情就长生不老都是非常羡慕的,但是我们都知道现实中人类无法长生不老的,这是为什么呢?水螅为什么能够长生不老呢?虽然我们不能够长生不老,但是可以长寿的,那么长寿的秘诀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常常听到有人说,如果生命最后还剩下几分钟,我们又能够自由的选择,你希望用什么方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所有人都不愿去想死亡,不过在某些时候,想想这些问题是有好处的,至少有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医疗政策和研究目标。当我们在与死亡抗争时,科学能为我们提供多少帮助,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个永生的细胞

人们常说,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更坦然地面对死亡,是因为他们见惯了死亡。100年前,人类平均寿命比现在短30年左右。过去一个世纪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类整体寿命长于以往任何时候,而且全球人口的平均寿命还在继续增长。在较为富裕的发达国家,平均寿命每天都在以5小时甚至更快的速度增长,很多发展中国家则在以更快的速度追赶发达国家。如今,人类的主要死因是衰老过程本身,以及这个过程引发的各种疾病。到底是什么在控制衰老?

我们来想象下一个人的死亡,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生命就这样终结了。这时候,身体中的一些细胞还是活着的,它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时期,不过还是在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生命,它们从环境中汲取氧气和养分,产生出大量的能量,还来制造蛋白质及其他细胞成分,而且还驱动所有细胞组件的活动。

很快,细胞缺氧而死。随着它们的死亡,一些非常古老的东西也悄然走向终点--身体里刚刚死掉的每一个细胞,理论上都可以沿着一条不曾间断的细胞分裂链,追溯到几乎40亿年前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那些细胞生命身上。

死亡不可避免,但你体内的某些细胞具有一个惊人特性:只要人类不消亡,它们就近乎永生,前提是你有孩子。每存活一个孩子,你就有一个细胞(精子或卵子)逃脱了灭亡的命运。孩子出生,长大,成年,繁衍,细胞的生命也就一代代延续下去。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近乎奇迹般存在的、能够永生的细胞谱系。但为什么几乎所有生物都有一具必将死亡的躯壳?为什么不是所有细胞都有机会永生?这些疑问最早是德国博物学家沃格斯特·魏斯曼在19世纪提出的,而我在1977年初一个寒冷的夜晚泡澡时,想到了一个答案:“抛弃躯体论”.

水螅长生不老

其实细胞任何时刻都会被破坏的,比如,DNA突变、蛋白质受损、反应性极强的“自由基”攻击细胞膜等等,生命的存在它需要依赖基因信息的不断复制和翻译。

生殖细胞能在一场由各种差错导致的灾难中存活下来,一方面是因为有极为精密的自我维护和修复机制,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它们通过一轮又一轮竞争除去重大差错的能力。精子都是大规模出产,但通常只有一个优秀精子能与卵子结合;能形成卵子的细胞同样很多,远远超过最后排卵的数目。严格的质量控制会剔除那些次品,而自然选择则会作为最后的仲裁者,决定哪些个体最合适把生殖细胞系一代代传递下去。

对于一些多细胞生物来说,不会衰老似乎是一种准则。淡水水螅就具有超强的生存能力,随着年龄增大,死亡率不会升高,繁殖能力也不会下降。即使被切成很多段,也可以重新长出完整的身体。水螅永葆青春的秘密很简单:生殖细胞遍布全身。

不过在大多数多细胞动物中,生殖细胞只存在于性腺组织,也就是生成精子和卵子的部位。其他类型的细胞都分化成了专职细胞,如神经细胞、肌细胞等,这种分化对复杂生物体的发育是必需的。这一分工对生物体的衰老和生存时间有着深远的影响。专职细胞没必要永生,当机体通过生殖细胞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后,专职细胞就可以去死了。

衰老的本质是“损伤累积”

大部分自然生物体都死得很早,原因多是意外事故、天敌捕食、感染或者饥荒。同时,维持躯体正常运转也代价不菲,而资源又常常有限。生物体每天摄入的能量中,一些可能用于生长,一些用于体力劳动和运动,一些则用于繁殖。还有一部分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以备饥荒之需。只不过,生物体活着的每一秒钟,机体内都会出现很多差错,很多脂肪都在处理差错的过程中消耗掉了。机体还要不断合成蛋白质等生命活动必需的分子,而要正确合成这些分子,机体必须时刻校正基因编码,这个过程也要花费不少能量。此外,机体还得向垃圾处理系统分配能量,用以清除细胞残骸。

正是基于生物体的耗能情况,我提出了抛弃躯体论:如果环境很可能给机体带来死亡,那么机体就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无限期存活而耗费大量能量。为了使物种得以延续,基因组只需保持机体健康,在死亡到来之前成功繁殖。

在自然选择的强大压力下,生物体在分配能量时,首先考虑的是生长和繁殖,而非构建一具永生性的躯体。因此,生物体的衰老实际上是各种没有修复的细胞损伤长期累积的结果。

节食长寿法”不适用

生物体内没有任何“程序”能准确决定死亡时间,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定基因可以影响我们的寿命长短。上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基因的突变体能使线虫的平均寿命延长40%.果蝇、小鼠等动物也被发现有类似的基因突变,能改变机体的新陈代谢,以及机体为维持自身功能而使用能量的方式。实际上,延长寿命似乎需要准确调节那些我们已知的细胞修复过程,防止身体因为各种损伤的累积而受到伤害。

可获取的食物数量也能调节新陈代谢。早在上世纪30年代,科学家就非常惊讶地发现,让实验小鼠处于半饥饿状态竟能延长它们的生命。在摄食量受到限制的小鼠中,一系列细胞维护和修复系统的活动都有所增强。乍一看去,缺少食物的动物为了维持身体机能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这似乎有点奇怪。不过一些证据表明,在饥荒期间,某些动物会停止生育,把能量预算的很大一部分用于细胞维护。

虽然在一些动物中,“节食长寿法”已得到验证,但人类的情况与动物有极大的差异。在线虫体内,能显着影响寿命的因素主要是基因突变:不论何时,只要线虫发现自己处于恶劣环境中,一些突变基因就会使机体停止生长,进入一种抗压模式。而我们人类不可能如此灵活地调节新陈代谢。

即使线虫的寿命显着延长,它们仍会经历衰老过程,因为细胞损伤依然在积累,最后导致机体功能的全面崩溃。因此,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结局,我们需要重点研究如何安全控制或逆转细胞损伤的累积。

人类能否战胜死亡

衰老对人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还与多种形式的分子和细胞损伤有关。在某些细胞中,这些损伤的积累速度要快于其他类型的细胞(取决于修复系统的效率),但任何一种细胞受到的损伤都是随机的,而且同一个体同一类型的两个细胞受损程度也可能不同。因此人们衰老和死亡的具体过程千差万别。

通过调控细胞消除损伤累积的生理机制,我们也许能够对抗衰老。如果受损过于严重,细胞最简单的反应就是杀死自己,以避免受损细胞对更多的人体组织造成伤害,引发疾病。

细胞凋亡更多地发生在老化器官中,但在自然界,动物往往还没有进入老年阶段就已丧命。当动物体内几乎没有需要被清除的细胞时,凋亡机制就开始处理“年轻”器官中的受损细胞。如果细胞死亡太多,一个器官就可以变得衰弱甚至失效,因此细胞凋亡好比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除去潜在的危险细胞,但清除的细胞太多就可能影响器官功能。所以严格来说,当生物体进入老年阶段后,一些细胞凋亡可能并不是必需的。在中风等疾病中,科学家就希望抑制受损程度不高的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减少细胞损失,从而改善患者病情。

不过,还能正常复制的受损细胞通常不会自杀,而是直接停止分裂,这个过程被称为复制性衰老。最近我和同事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每个细胞都有一个非常精密的“分子电路”,监控着DNA和“能量工厂”线粒体的损坏程度。当受损程度超过某个阈值,细胞就会自动进入一种特殊状态--还能发挥功能,但不能分裂。如果想要解开这些细胞的“自我封印”,让它们恢复一定的分裂能力而不引发癌症,我们有必要非常全面地了解细胞衰老是如何发生的。

通过研究衰老来改善人类晚年的生存质量,这或许是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我相信,我们能够而且必将开发出让人们安享晚年的疗法。只是当最后时刻来临时,任何个人都无法胜过死亡的力量。所以我们就更应该关注生活,充分利用我们活着的每一刻时光,因为没有灵丹妙药能让我们免于死亡。

延年益寿的10个秘诀

近日,俄罗斯“大图网”、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网”联合报道,综合最新的长寿研究,总结出以下长寿的10个新观念,以指导人们更好地养生。

1.多与女性相处

美国抗衰老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表明,与女性接触较多的男性寿命更长。幸福的婚姻能改善生活质量,延缓衰老。

2.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和更高的精神境界

英国学者研究发现,拥有充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能享受到营养饮食、良好的医疗条件及丰富的业余生活。而这类人身上会分泌一种激素,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延年益寿。

3.微胖体重

英国科学家在12年间对1万名成年人进行调查发现,略微超重的人比体重合格者死亡率更低。

4.开口唱歌

美国耶鲁大学学者进行的研究发现:经常唱歌比服用维生素对健康的促进功效更大。唱歌不仅有助于减压,还能锻炼心脏、肺部、腹腔和背部。

5.合理性生活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拥有健康性生活的夫妇看起来会年轻7岁,这或许是因为性生活能减轻压力、满足感更强和睡眠质量更好。研究者对威尔士人群进行的大规模长寿调查项目显示:与每周进行两次性生活的人相比,每个月性生活不到一次的人早亡风险会增倍。

6.爱养花草

园艺劳动能保护心血管、锻炼肌肉柔韧性等。1小时的园艺劳动相当于散步5英里(约8千米)。

7.适当吃冷餐

适当吃“冷餐”能增强胃肠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如沙拉拌菜,最大限度保存了蔬菜中的维生素,减少了煎炒炸,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致癌物质的生成。

8.学者大师多长寿

丹麦一项调查显示,创造力强的人,往往寿命越长。创造力强的人平时用脑多,认知能力比一般人要下降得慢,患慢性病的几率也略低。

9.饿一饿寿命长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定期饿一饿,可以提高大脑功能,减轻体重,进而有助于延长寿命。研究还表明,定期禁食有益于长寿的机理与动物冬眠十分相似。

10.饮茶防癌

茶叶中所含多酚类,具有清除自由基与抗氧化作用。有动物实验表明,用绿茶或红茶处理动物可使食道癌、胃癌或皮肤癌减少70%。

结语:人类的生命是有限制的,我们是没有和水蛭一样能够长生不老的,这是事实,所以节食长寿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延缓自己的寿命,比如,保持好心态,饮食均衡,多和朋友聊天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海狮记忆力可能仅次于人类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机灵聪颖的猴子记忆力惊人,但美国加州的研究员却指出,海狮可能才是除了人类以外的生物之中,记性最好的动物。即使事隔10年,海狮对学过的知识仍能牢记于心,记忆力之强甚至高于猴子。

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海洋生物学家,在1991年开始训练一只雌性海狮里奥。研究员先向里奥展示一张写上字母的卡纸,然后再展示两张卡纸,其中一张与它曾经看过的内容相同。如果里奥拿起字母相符的一张卡纸,便会获得一条鱼作为奖励。在2001年,研究员再次向里奥进行同样测试,结果它的表现与10年前同样卓越。研究员由此发现,里奥可以牢记一些在多年前学习过、关于字母及数字的知识。

科学家早已知道,例如狝猴这类灵长类动物拥有长久的记忆能力,但这次实验证明,海狮的记忆力更优于狝猴。部分学习能力,例如辨别字母或数字,是需要复杂的脑部进行处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从狼孩看人类智力的进化史

全文共 1052 字

+ 加入清单

在自然界中,狼的孩子是如何和他们的动物伙伴日夜相处的?回到人类社会后,他们应该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如何回应人们对自己的过度关注?

电影《梦幻森林》中的狼孩毛克利

狼孩的前世

早在1920年9月19日,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以西约1000公里的丛林中发现了两个被狼养大的女孩——最大的大约8岁,最小的只有1.5岁。它们像真正的狼一样舔食物,吞下生肉。四肢爬行,害怕光;不能说话,只能发出狼的呜呜声;害怕人类,但喜欢接近猫和狗等动物。从它们的手势、语言表达、情感反应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有明显的狼生活的痕迹。

辛格给他的妹妹卡马拉(kamala)和妹妹阿玛拉(Amara)取名,并把他们带回由他和妻子共同管理的梅德纳布尔孤儿院,希望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抚养他们。然而,长期的丛林生活使他们对人类社会极其陌生。年轻的阿玛拉在年底病重,歌手们不得不请当地医生诊断她的病情。然而,好奇的医生要求他们告诉他病人的前世,否则他们拒绝治疗阿马拉。绝望中,歌手们不得不告诉医生狼孩的故事,并要求他保守秘密。

电影《梦幻森林》中的狼孩毛克利

然而,事件的发展超出了歌手们的预期。第二天一早,小镇的居民都知道了这个不寻常的事件。人们聚集在米德纳普市的孤儿院门口,看传说中的狼孩。然后,报纸刊登了卡玛拉和阿玛拉的照片,关于狼孩的文章甚至更长。自此,狼孩成为人类学家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不久之后,世界各地都发现了许多狼孩。1954年,一个名叫拉姆的狼孩被关在印度新德里的一家医院里。人们只需要买票就能接近这个9岁的男孩。2007年,俄罗斯警方在莫斯科市中心的山里发现了一个10岁的男孩——“拉尔卡”。这个狼孩带着狼一样的爪子在被送往医院接受医疗检查24小时后逃脱,至今下落不明。不幸的是,科学家还不能对它们进行全面的观察和研究。大部分信息来自早期的狼孩卡马拉和传教士辛格、狼孩和萨维奇写的关于卡马拉姐妹的书。

俄罗斯狼孩“拉尔卡”

也许是因为无法适应人类的生活习惯和公众舆论过于关注,虚弱的阿玛拉因肾炎早逝,辛格夫人将全心全意地照顾卡马拉,以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她适应人类社会。从吃饭、生活到发音和说话,辛格夫人给卡马拉幼小的心灵注入了无尽的耐心,甚至希望通过按摩和沐浴疗法帮助她直立行走。尽管在卡马拉于1929年去世之前,她仍然不能正常说话和行走,但她已经逐渐适应了人类的生活习惯,不再害怕人类,并严重依赖她的养母辛格夫人。

凶猛的母狼养育人类孩子的原因是什么?狼孩的故事是真的吗,还是一个故意制造的假象,以此来打动公众的眼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不来梅宇宙科学中心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不来梅宇宙科学中心是不来梅的一个现代科学博物馆,临近不来梅大学,于2000年开馆,通过250多项多姿多彩的互动展览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年约有45万游客造访这个神奇的科学世界。

不来梅宇宙科学中心所在的建筑非常具有特色,由40000多个不锈钢组成,远远望去既像是一个张开嘴的贝壳,也像是一个露出牙齿的鲸鱼。科学中心的内部展览面积约4000平方米,250多项展览围绕着三大主题展开,即人类、地球和宇宙,游客将被带入一个奇妙的体验世界,您可以亲自研究、实验和尝试。这座博物馆的名言为“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探索科学奥妙的活动中来。馆内设有模拟设施和特殊设计的空间供人们体验,比如了解龙卷风是怎样形成的和肥皂泡为什么是彩色的或者为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甚至还可以通过模拟的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等。

Universum Science Center

必去理由:不来梅最引人注目的科学中心

景点所在大洲: 欧洲【Europe】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德国[Germany]

景点所在省、州:不来梅州 [Bremen]

景点所在城市:不来梅 [Bremen]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宇宙会死亡吗?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在19世纪70年代,一位英国诗人史文朋曾经写过一首可怕的诗:

不管星星还是太阳不再升起,到处都是黑暗,没有潺潺的溪流声。没有声音,没有风景,没有冬叶,没有春蕾;没有白天,没有劳动的快乐,只有永恒之夜中无尽的梦。

这首诗是史文朋根据一位著名物理学家的“理论”对人类和宇宙未来的描述,这位物理学家原来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德国人——克劳修斯。

克劳修斯于1822年1月2日出生在普鲁士的柯斯林。他的父亲是学监兼耶稣会牧师。他于1840年进入柏林大学。他一开始对历史很感兴趣,后来转而研究自然科学。1848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克劳修斯先后在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科技大学工作。克劳修斯的学术成就受到了物理学同行的高度赞扬。他晚年研究电学理论,但他主要以热力学和气体分子运动理论而闻名。他的贡献在20世纪物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克劳修斯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准确地给出了动力科学的第二定律:“热不能自动从较冷的物体转移到较热的物体。”这个定律表明,自然界中所有与热现象有关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

克劳修斯建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具有极其深刻的物理意义。它指出所有的自然过程都是定向的,这无疑是物理学的一大进步。然而,不幸的是,克劳修斯和其他人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武断地把这个定律推广到无限的宇宙。1867年,他在一次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医生的聚会上发表演讲时说:“宇宙的熵往往很大。宇宙越接近熵的极端状态,进一步改变的能力就越小。如果这种状态最终被完全达到,那么就不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宇宙将进入一个死亡的永恒状态。"

这是19世纪70年代轰动一时的“热和沉默研究”。恩格斯在1869年3月21日给马克思的信中指出:“我现在期望牧师们掌握这一理论,并把它视为唯物主义的最新成就。我想不出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当然,这个错误的推论受到了各方的批评,很快就被抛弃和遗忘了。1969年,比利时学派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它不仅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而且为宇宙的演化提供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宇宙正在以多大的速度缩小?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收缩的速度有多快?

问题是“宇宙在收缩吗?”但是宇宙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膨胀。

人们把和我们银河系一样的天体叫做银河系。著名的仙女座M31也是银河系。我们不仅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这些星系的姿态,还使用分光镜将它们的光分裂成彩虹般的带状(也称为光谱),然后测量和研究光谱的横切线。结果表明,银河系越远,光线越红越弱。银河系越远,它离我们越远。

后退速度被称为“哈勃常数”。虽然有点不准确,但估计每百万光年的后退速度是18.4公里/秒。因为M31星系是230万光年,它周围的空间正在以大约42公里/秒的速度扩张。看起来速度并不太快。然而,要问150亿光年以外的速度会是多少,答案是276,000公里/秒,接近光速300,000公里/秒。远远超过这个速度,我们就无法观察到它,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到达了宇宙的边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宇宙中存在大量暗物质星系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存在大量暗物质星系

英国科学家最近指出,人类所能观测到的那些色彩绚丽的壮丽星系可能只占宇宙的一小部分,宇宙中还存在大量看不见的“影子星系”,它们基本上由暗物质构成,恒星和星际尘云的含量极少甚至没有。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发表的新闻公报说,剑桥大学的 3 位天文学家认为,宇宙中暗星系与普通可见星系的数量比例可能高达 100 比 1。他们还根据天文观测指出,一个名叫 UGC10214 的星系附近可能存在着一个这样的暗星系。

科学界已经发现,宇宙中约有 90%的物质以看不见的“暗物质”形式存在,它们在电磁波谱的各个波段都是不可见的,普通可见星系中就有大量的暗物质。剑桥大学的科学家说,除此之外,应当还存在许多完全由暗物质构成的暗星系。

科学家说,根据广义相对论,光线在经过巨大质量的天体附近时会发生弯曲,如果一个暗星系全都由基本粒子构成,它将能起到引力透镜的作用,使遥远可见星系的光芒发生扭曲,观察这种引力透镜效果将能探测到暗星系的存在。

科学家指出,他们发现 UGC10214 星系里存在一股向外流的物质流,仿佛受到附近一个大质量天体的强烈引力作用,但是天文学家在这股物质流所流向的终点却什么也没有观察到,这意味着那里可能存在一个暗物质组成的星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宇宙中最冷的地方,零下272度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中最冷的地方,零下272度

半人马星座的行星状星云,距地球5000光年。1979年被发现。温度仅有零下272℃,比绝对零度(零下273.15℃)仅高1.15℃。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温度低于背景辐射的天体,也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冷的地方。

距地球5000光年的布莫让星云(BoomerangNebula),是在1979年由瑞典和美国天文学家利用架设在智利的

巨大望远镜发现的,它在1980年取名为“布莫让”,是因为它看上去像加长的变成弯形的“飞去来器”(布莫让是英文飞去来去的音译)。

布莫让星云是宇宙中最冷之地,温度只有零下272摄氏度。这个极度寒冷的行星状星云坐落于半人马星座,距地球5000光年。行星状星云在中央明亮恒星进入生命最后阶段剥离气体时形成。

布莫让星云是宇宙中最奇特的地区之一。1995年,天文学家萨哈和尼曼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瑞典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发现了布莫让星云这个迄今为止发现的宇宙最冷之地。

这个星云的温度只有零下272摄氏度,只比绝对零度高1度。即使来自大爆炸的背景光温度也超过布莫让星云,前者的温度为零下270摄氏度。布莫让星云是已知发现的唯一一个温度低于背景辐射的天体。

布莫让星云的外形酷似一个蝴蝶领结,由速度达到每小时31万英里(约合每小时50万公里)的强风所致。在强风的吹动下,超冷气体远离濒死的中央恒星。

天文学家表示这颗恒星在1500年时间里每年损失的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布莫让星云的质量是其他类似天体的10到100倍,快速膨胀使其成为宇宙中已知温度最低的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宇宙的最终结局

全文共 1519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思索宇宙最终结局。已知的物理学定律表明,从现在起大约10的100次方(即数字1后面挂100个零)年后,恒星诞生停止,星系变得一片漆黑,甚至连黑洞也将通过所谓的“霍金辐射”过程而蒸发,除了简单的亚原子粒子和能量之外,几乎不留下任何东西。空间膨胀让该能量冷却到零开尔文(也叫绝对零度),标志着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进入热寂状态。

但是,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马特·卡普兰在今年春季教授一门天体物理课时,灵光一闪,忽然意识到有一组最后实体的命运从未被考虑过。在耗尽了热核燃料后,像太阳这类的低质量恒星不会爆炸成为超新星;相反它们的外层会慢慢脱落,留下一个滚烫的地球大小的核心,即白矮星。

“它们本质上好比刚从炉子上拿下来的一口锅,”卡普兰说,“它们会慢慢冷却,冷却再冷却,永远冷却下去。”

白矮星通过所谓的电子简并压力的力量来抵消引力坍缩。量子力学定律会阻止挤压在一起的电子占据相同的状态,从而使得电子互相排斥并维持残骸的质量。

白矮星中的粒子锁定在晶格中,该晶格可以在接下来的数万亿年内持续辐射热量,时间远超过当前宇宙的年龄。只不过,这些残骸最终会冷却,然后变成黑矮星。

黑矮星因为没有能量进行核反应,所以它们的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活动。聚变需要带电的原子核来克服强大的静电排斥以融合。但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量子力学会允许粒子穿越势垒,也就是说,尽管概率极低,但聚变仍可能发生。

当诸如硅和镍之类的原子向铁原子融合时,它们会产生正电子,即电子的反粒子。这些正电子会非常缓慢地破坏黑矮星中心的一些电子,削弱这些电子的简并压力。卡普兰在本月的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发文写道,对于1.2倍到1.4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占到目前宇宙中所有恒星的1%)而言,这种简并压力的削弱最终将导致灾难性的引力坍塌,从而引发类似于高质量恒星的巨大超新星爆发。

大规模的爆炸将发生于距今10的1100次方年之后。这是一个人类大脑所无法理解的一个数字。10的100次方已经让人难以理解,人们将10的100次方称为古戈尔。那么,10的1100次方年就是1古戈尔古戈尔古戈尔古戈尔古戈尔古戈尔古戈尔古戈尔古戈尔古戈尔古戈尔年。并且,爆炸会一直持续到距今10的32000次方年之后。用古戈尔表示的话,它可以写满整整一页A4纸的古戈尔。

然而,希望目睹宇宙的这一幕最后华丽表演的时间旅行者可能要感到失望了。等大爆炸拉开序幕时,一种被称为暗能量的与重力相反的神秘物质会让宇宙中的一切无限分离,以至于每一颗黑矮星淹没在无垠的黑暗中,超新星之间更是无法彼此观测到。

事实上,届时可观测的宇宙半径将增大e的10^1100次方倍(其中“e”大约为2.72),这是一个比之前提到的任何数字都要大很多很多的数字。“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必须严肃对待的最大数字,”他说。

耶鲁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格雷戈里·劳格林称赞卡普兰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思维实验。他说,思考这些难以想象的时间尺度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让科学家探索在当前时代还没有足够时间来发生的物理过程。

不过,劳格林认为,必须强调的是,对遥远未来的任何研究本质上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我们对遥远未来的看法只能反映我们当下的所知,而且明年的看法也会和今年的不同,后年再往后都会不同。

例如,一些统一的物理大理论认为,质子终会衰变。如此的话,卡普兰的黑矮星早在爆炸前就已经分解消失。还有一些宇宙学模型假设,宇宙会在一次大紧缩中坍塌,这个假设也排除了最后的烟花秀可能性。

即便如此,卡普兰本人依旧十分喜欢凝视遥远的未来。他说:“我觉得,我们人类对自身死亡的认知促使我们对宇宙的终点充满好奇。当出现问题时,你总可以安慰自己,一旦熵最大,什么都事儿都不是事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地球是宇宙中得天独厚的天体吗

全文共 1705 字

+ 加入清单

99.人类是怎样从“以我为中心”的宝座上跌落下来的

我们已说过,一开始人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生活的环境当着地球的中心。我们“中国”这个名称大概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再大一点,又把地球视为是宇宙的中心(这当然就不仅中国如此了)。人们的一个基本信念是:“眼见为实”!人们往往并不知道在眼见的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刻的本质。

也许每一个人一开始思考周围的事物时,总是把“上”和“下”认为是绝对的。也正因为如此,神学家们总把“天”视为美好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地面上住的是人。而地底之下则是鬼魅存在之所。当我第一次知道地球是椭球形时,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站在球下方的人不会“掉下去吗”?知道了地心引力才理解了上和下的相对性。于是鬼魅的居住地就找不到了。

哥白尼的日心说,又使地球从宇宙中心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地球成了太阳的一颗普通的卫星,它携带着人们在宇宙空间围绕着太阳不停地兜圈子。仅太阳系内和地球相似的还有另外的八大行星和无数的小行星及彗星和流星。一个自然的想法是:太阳系大概就是宇宙了吧!但望远镜的发明,揭示出人们肉眼看到的“天河”原来是无数颗和太阳一样的恒星构成的。而太阳系仅是银河系中一个“边远地区”的小成员。近代天文观测表明银河系内不下于一千二百亿颗恒星。而河外星系的发现又证明:我们的银河系也仅仅是数以亿计的星系中的一员。而最新天文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直接通过观测证明了宇宙学的基本原理:宇宙就整体而言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简而言之就是说:宇宙中没有任何特殊点,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100.宇宙中不存在任何特殊点

上面我们说到,宇宙学原理已由一个科学假设变成了经过现代观测所直接证明了的观测事实。“宇宙中没有任何特殊点”,这句话应该成为指导人们言行的一条基本准则。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呢?

首先,人类的任何知识只能是通过每一个单独的个人去感受、去思考,并从中将自己的直觉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并总结出一些能反映客观实际的规律或定理。当人们通过语言或文字把自己的感受与别人交流时,别人按照他的感受去进行自己的实践后,证实或修正了这些规律或定理后,又向更多的人去传播这些规律或定理,于是更多的人又去实践,去感受。只要这些总结是正确的,最后总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实践所证实,最后成为共同的认识。于是建立了科学。每一个个体的感受为什么能被不同的感受者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人类的共识呢?这不正说明了正确的认识与个体无关吗?换句话说: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特殊的个人!所有人应该是平权的!一切“圣人”和“神仙”一样都是愚昧的产物!宇宙中不存在任何特殊点正是相对性原理的推广。而相对性原理说:物理规律不受观测者所在参考系的运动状态的影响。

再有,人类对宇宙的任何知识都是基于地球上的观测而得到的。它具有普遍意义吗?如果其他星球上有“人”会跟我们相像吗?如果他们也有科学,所建立的基本定律会与我们的相抵触吗?实际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虽然是在地球上进行的,但地球是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而太阳又在银河系中转动,银河系也有自身的运动。因此,人类的每一个不同的实践都是在宇宙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进行的。但所有这些观测和实验并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差异,也正因为如此,才可能建立起现代科学。当宇航员到达月球时,他们看到的“天上人间”——地球不恰好像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吗?人类的航天技术虽然还不能飞出太阳系,但由各类天体的光谱分析可以证明它们的化学组成与地面上是十分一致的。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如果其他星球上有“人类”(科学高度发展的智慧生物)即便外形和习惯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对宇宙的认识必然是一致的。至少他们也会有宇宙学原理。或者一旦与地球人进行交流后,会很快接受宇宙学原理:宇宙中的一切点是平权的!

最后,宇宙中有数以亿计的星系,每个星系中又包含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当然绝不可能只有我们的地球得天独厚出现了人类。他们正在通过各种手段去观测天体,认识宇宙并力图改善自己的生态环境。天文学家相信,整个宇宙中必定也有数以亿计的星球上存在着与人类相近的智慧生物。他们也在观测天体、认识宇宙、改造自己的生态环境并力图与其他星球上居住的同类进行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黑洞里面在“唱歌” 人类在宇宙中监测最低音调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宣布,钱德拉X射线太空天文台监测到来自距地球两亿五千万光年的英仙座星系巨大黑洞声波的证据。这是人类首次发现黑洞可以发射声波,有媒体将此戏称为“黑洞在歌唱”。

然而黑洞的“歌声”实在是太过低沉,它比钢琴的中央C低57个八度音阶,远远超出了人类的听力范围,使得人类无法直接欣赏到黑洞的“美丽歌喉”,这也是目前人类在宇宙中监测到的最低音调

“黑洞”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想象成一个“大黑窟窿”,其实不然。所谓“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当英国科学家霍金根据量子力学研究物质在黑洞邻近的行为时,非常惊讶地发现,黑洞如同平常热体那样产生和发射粒子,这就意味着黑洞不是完全黑的。为了进一步研究黑洞,很多科学家把重点集中在物质被黑洞吸进之前,也就是研究黑洞边缘的情况。

英国剑桥天文研究所的安迪?费边教授和他的同事研究钱德拉天文台的X射线图片时发现,英仙座星系黑洞附近的太空气体以其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波的距离为3万光年,据此可确定声波的音调。

科学家认为黑洞声波是由双重压力造成的。也就是说在物质被吸引进黑洞时会对太空气体产生的压力,而黑洞自身喷射物质时也会产生压力。

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经发现黑洞可以发光发热,但黑洞可以发声还是首次为人类所发现。该发现除了有助于人类了解英仙座星系的形成外,还有助于解开人类多年未解的谜团,即英仙座黑洞周围的太空气体为什么不会冷却下来,形成星体。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黑洞声波的巨大能量对太空气体加热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环境综合症”威胁人类生存

全文共 1317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绝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毛皮小利而忽视了自身的长远利益,当地球环境遭到全面破坏以后,人类是不可能靠“吃钱”来活着的。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恰如毛与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然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遭受“环境综合症”的煎熬。据联合国环境署提供的材料,目前共有10大环境因素困扰着地球:由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而导致的全球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减少,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酸雨快速蔓延;全球森林面积锐减;滥垦滥伐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空气中的有害排放物有增无减;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使得江河湖泊污浊不堪;由城市垃圾造成的固体废物污染令人触目惊心等。

当然,上述因素又是密切联系,互为因果的。它们的交互作用令地球环境受到了来自水下、陆地乃至空中的立体破坏,大大降低了地球的自净能力和“自卫”能力。破坏地球环境的因素几乎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其中,全球气候变暖可以说是人类破坏环境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所产生的“环境综合症”,它反过来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高达230亿吨;工业发达国家作为二氧化硫的主要排放者,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5%以上。其中,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排放户”,排出的二氧化碳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3%。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发达国家应负主要责任。当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呈现增加趋势。

全球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严重的后果。它使南极冰雪受热融化,海水膨胀,造成海平面升高,直接威胁着沿海国家以及世界上30多个海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据联合环境署提供的资料,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已经升高了10至25厘米,预测下世纪继续上升15至95厘米。如果这一预测成为事实,世界各地海岸线的70%将被海水淹没。50年后,像马尔代夫那样的岛国将消失在汪洋大海之中,某些沿海城市,如东京、大阪、曼谷、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等,将完全或局部被海水淹没。全球变暖会使水蒸发加快,进而改变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引发热浪,飓风、洪涝及干旱(去年以来地球上接连出现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关系),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

全球变暖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不抓紧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环境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先生说得好:人类绝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毛皮小利而忽视了自身的长远利益,当地球环境遭到全面破坏以后,人类是不可能靠“吃钱”来活着的。日益恶化的地球环境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联合国环境署的倡导下,国际社会在治理环境,特别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已采取了一些措施,达成了一些共识,并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目的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给地球“降温”。

但是,由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直接关系到能源及经济、外贸发展,其代价相当高昂,所以在减排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分歧。此外,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还存在行动大大滞后于承诺的通病。这些都表明,减排工任重道远,起码在短期内,人类面对的生态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为此,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并在必要时作出某些牺牲,以剔除地球机体上的“环境综合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尼古拉·哥白尼与宇宙日心说

全文共 896 字

+ 加入清单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你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个支点,我就能移动地球。”1543年,70岁的哥白尼出版了他的巨著《天体运行论》。这位毕生致力于天体研究的老人终于在临终时推动了地球前进,并实现了阿基米德的英雄话语。

在哥白尼时代,欧洲处于中世纪宗教统治的黑暗之中。人们相信《圣经》中的“地心说”,并相信他们居住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然而,哥白尼用他的“日心说”在中世纪的黑暗中撕开了一条裂缝。

1473年2月19日,米可拉杰·科珀尼克出生在波兰托罗昌的圣安娜胡同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在他十几岁时就去世了。他和他的兄弟姐妹被送到他叔叔家。他的叔叔早年在意大利留学。他学识渊博,思想开明,主张研究实际问题。所有这些都对年轻的哥白尼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哥白尼18岁时和他的兄弟离开了家乡,去了波兰首都克拉科夫上大学。克拉科夫位于东欧和西欧的交界处。那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哥白尼处于这样一种文化的中心,并且一直利用难得的学习机会进行研究。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所有课程外,他还在著名教授布鲁斯基的指导下开始深入研究天文学和数学。他开始学会使用天文仪器进行观测,并选择了天文学研究的道路,为自己的一生而奋斗。哥白尼从克拉科夫大学毕业后,为了寻求知识和继续他的研究,他和他的兄弟越过了白雪皑皑的欧洲阿尔卑斯山到达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哥白尼像一条活鱼一样游向浩瀚的大海,在那里他充分吸收了知识的营养。1506年,33岁的哥白尼从他的研究中归来。

回到中国后,哥白尼持宗教立场,但他对天文学的热爱使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中。他安装了一些天文观测仪器,并在教堂顶上的一座射箭大楼里建了一个小天文台。

在这里,他和星星说话,听月亮唱歌。他忘记了自己,漫游在茫茫宇宙中...正是通过实践的数据,哥白尼建立了他的太阳中心理论。

在当时严酷的宗教神学的统治下,哥白尼经过几次反思,终于在德国发表了他的《天体运行论》。这本书像春雷一样震撼了世界。这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现代科学在世界上的开始。

这本书出版的那天,他是个盲人。他的学生把书寄给了他。他用双手摸着盖子说,“我终于在临终前推了推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森林火灾对人类的危害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火,是人类生存的依靠,远古人类发现了火的使用,这是人类的聪慧。人发现了火的使用,可我们不应该让自己无意间的行为,却让火成为毁灭我们森林的元凶。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下森林火灾对人类的危害

小编了解到,森林火灾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引起空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森林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这两咱物质约占所有烟雾成分的90%~95%;另外,森林燃烧还会产生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碳化物、氮氧化物及微粒物质,约占10%~5%。除了水蒸汽以外,所有其他物质的含量超过某一限度时都会造成空气污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及野生动物的生存。1997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大火,燃烧了近一年,森林燃烧所产生的烟雾不仅给其本国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且还影响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邻国。许多新加坡市民不得不配戴防毒面具来停止烟雾的危害。

2、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森林火灾常造成人员伤亡。全世界每年由于森林火灾导致千余人死亡。1871年发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和密执安州的一场森林大火烧死1500余人;1987大兴安岭的一场大火烧死212人。此外,森林火灾还会给人民财产带来危害。林区的工厂、房屋、桥梁、铁路、输电线路、畜牧、粮食等常常受到森林火灾的威胁。例如: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烧毁三个林业局址(城填),九个林场场址,四个半贮木场(烧毁木材85万立方米),桥梁67座,铁路9.2km,输电线路284km,房屋6.4万平方米,粮食325万kg,各种设备2488台。损失十分惨重,直接经济损失4.2亿元人民币。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内容是森林火灾的危害有哪些,欢迎关注这部分森林火灾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宇宙颜色:牛奶咖啡色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颜色牛奶咖啡色

近日,两位美国科学家宣布,宇宙的确切颜色应该是牛奶加咖啡形成的那种色调。

据当地媒体报道,宇宙颜色是指所有发光体发出的光线。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格莱兹布鲁克和鲍德里于今年1月在美国天文学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宣布,他们通过分析20万个星系所发出的光谱,发现宇宙呈现出的是比淡青绿色更绿一点的颜色。

后来的研究发现他们对宇宙颜色的判断不准。格莱兹布鲁克和鲍德里重新分析后将宇宙颜色修订为类似奶油的米色。但他们嫌这一说法不够确切,又邀请各界来为宇宙颜色定名。

据介绍,共有300多人传来了电子邮件,建议五花八门,包括“大爆炸米色”、“银河金色”、“宇宙土色”、“天文杏仁色”等等。最后,牛奶咖啡色脱颖而出,成为获选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宇宙第一速度 宇宙第一速度是多少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宇宙速度是7.9千米/秒,它是指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因为第一宇宙速度被广泛运用在航空航天领域当中,因此也就有了“航天器最小发射速度”和“航天器最大运行速度”的别称。

因为地球上存在着地心引力,如果我们需要将航天发射器发射到宇宙当中,就必须要摆脱地心引力对发射器的影响,只有当发射器依次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时,发射机才能够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

当发射器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它就可以在不需要动力的情况下,就能够围绕地球进行运动,如果需要飞行器脱力地球的引力,飞离环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此时就需要将发射器的速度提高到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11.2千米/秒。当发射器需要飞出太阳系时,其需要达到的速度就是第三宇宙速度,也就是16.7千米/秒。

人们发射航天器时只有当发射速度达到7.9千米/秒才能脱离地球引力,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同时当航天器脱离地球引力后,它又会以7.9千米/秒的速度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第一宇宙速度也分别有两个别称:也就是航天器最小发射速度、航天器最大运行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为什么宇宙中会有“冷斑点”呢?

全文共 1348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宇宙中会有“冷斑点”呢?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在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完全均匀的物质,一个人、一株草、一个尘埃,看起来似乎很平滑完美,但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看,就会看出很多空洞、纤维、细胞乃至DNA等等。偌大的宇宙更是这样,138亿年前大爆炸的能量,不断地冷却和膨胀,成为今天无数的恒星和星系,形成了930亿光年直径的可观测宇宙。

宇宙从大爆炸那一刻普朗克温度约1.4*10^32K,经历了138亿年的冷却,残存的温度只有2.73K(零下270.42℃),这就是所谓的宇宙3K背景辐射。但宇宙膨胀不可能是完全均匀的,某些地方物质密度大一些,某些地方稀少一些;整个宇宙背景温度也是在相对均匀状态下,有一些不平衡,有的地方稍高,有的稍低。

科学家们通过各种卫星、望远镜,用各种波段的电磁波对宇宙背景做了全面探测扫描,得到了精确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见上图),图中的深蓝色暗区域,就是所谓的“冷斑点”。这些“冷斑点”温度就要低一些,低多少呢?实际上并不多,只是比平均温度低了10万分之7而已!

图中可以看到这种冷斑点很多很多,只不过巨大的较少而已。所谓“宇宙墙”只不过是大一点的’冷斑点“而已,这样故弄玄虚一叫唤,就勾出了总想生点什么事人们的一番闹剧。仅此而已。

“冷斑点”暗区域是宇宙普遍存在。

关于“冷斑点”的报道早在2004年就有过,是美国普渡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的,方位也在波江座,距离我们约60亿光年,这个“冷斑点”跨度约10亿光年。只不过《新科学家》杂志说的那个35亿光年“冷斑点”,尺度更大一些而已。

现代天文学研究认为,是暗物质和暗能量主导着星系的形成和宇宙膨胀,宇宙结构依靠暗物质拉扯着,而暗能量则催动着宇宙膨胀。未来宇宙的归宿就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博弈,不同的胜负结果决定了宇宙最终不同结局。

现在的宇宙从大尺度上看,是一个千丝万缕的丝网结构,有点像丝瓜络(见上图),那些网状亮点亮线就是被暗物质拉扯着密密麻麻的星系物质,而在这些网络中间暗处就是所谓的“冷斑点”。

这些地方“冷”得并不多,也并非完全虚无空洞,只是温度稍低、星系稀少一些而已。

关于“冷斑点”的另类传说。

把宇宙结构中的“冷斑点”称为“宇宙墙”,说是宇宙的边界,没有任何根据。

主流科学界认为可观测宇宙半径为465光年,从宇宙大爆炸过程以及膨胀速率预测,宇宙还存在两个不可观测范围,因此可观测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法估量的不可观测宇宙,宇宙到底有多大,现在无法定论。

那么这个距离我们130亿光年的“宇宙墙”从何说起呢?难道就因为这个所谓“冷斑点”,宇宙就缩小了这么多?即便凭想象,有那么一个空洞也不能称为墙,说是一个被碰破了的“墙洞”还差不多。

别说,还真有类似“墙洞”的说法。

有一种理论认为,这种“冷斑点”是多重宇宙或者平行宇宙的证据,是我们宇宙之外还存在的宇宙,是外宇宙与本宇宙碰撞的痕迹,难道真的是碰破了的一个“墙洞”?

这种理论就更荒谬了,既没有证据证明有外宇宙的存在,也没这真的就是碰撞痕迹的证明。因为有这样被认为的“痕迹”,就认为有外宇宙的存在;又反过来认为有外宇宙存在,这就是碰撞痕迹。

这种结论和论据相互论证的逻辑叫循环论证,就像两个共同作案的犯罪分子相互证明对方没有作案时间,荒谬之极。科学要的的实证或严谨的数理逻辑论证,而不是凭空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