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蒙恬为什么死了(推荐20篇)

浏览

2363

文章

21

篇1:秦始皇陵真有守陵人 守陵人是蒙恬后代吗

全文共 1692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陵直到今日也只开发了很小一部分,有关秦始皇陵的更多秘密我们目前还无法知晓。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陵墓可以说十分的壮观,应该也是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那大家十分好奇,秦始皇陵经过上千年的时间为何还能保存的比较完好呢?难道秦始皇陵真有守陵人吗?守陵人这个说法相信各位也不会太陌生,假如真有守陵人,会是谁对秦始皇如此忠心?1、秦始皇陵的守陵人

为什么需要守陵人?古代封建时期,是帝王专制,是高高在上的,任何人都无法与其平起平坐,古代帝王在还没有逝世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修建皇陵,就拿始皇帝来说,在13岁继承王位的时候,陵墓工程就已经开始修建。而陵墓修建好之后就需要人守护和保护,此时守陵人这个职业就诞生了。

秦始皇陵墓自秦王嬴政在13岁继承王位,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7年)陵墓修建工程就相应展开。丞相李斯是陵墓的设计者,少府令章邯监工。征集了70多万人力修建,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将近80万人。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直到病逝也没有修建完成,在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又接着修建了一年才草草完工,历时39年。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中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而秦始皇陵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只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是陪葬品。还有现今在秦始皇陵四周已探明的有400多个陪葬坑都是皇陵的一部分,可见秦始皇陵的宏伟。

守陵人受命于古代的特权者,皇室贵胄,一般是为皇室服务的,是古代帝王的安排,亦或者是出于某种目的用自己的一生甚至是子孙后代来代代相传守护陵墓,原因无外乎是为了生存,或者受过皇家的恩惠,报恩,还有为了信仰而守护陵墓。2、守陵人是不是蒙恬后代

蒙恬一直效忠秦始皇,最后更是因忠心而死。那守陵人会不会是蒙括后人呢?守陵人往往会是一个家族,甚至一整个村庄。他们世代守护在墓地附近,防止盗墓人的偷盗行为。

秦始皇陵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从开始的楚霸王项羽,再到后世的各路绿林响马,无一不觊觎着秦始皇陵之下大量的旷世奇宝,可他们都未能成功,甚至连墓道都没有找到,主要是因为当初有一群不为人知的守陵人,一直在暗中守护。

骊山脚下的那支守陵军,便是秦始皇生前设下的守陵人,据史料记载,一般都认为他们是蒙家军后裔,并规定每二十年一个轮回,蒙氏一族就会有新生力量为秦始皇守墓二十年,守完之后则需隐姓埋名,销声匿迹。

可是到现如今,为何这批守陵人似乎早已不复存在了呢?我认为主要是历经千年,蒙氏族人的那份忠心早已被时间淡化,他们也没有必要再去守着,地宫中的宝物在旧时代还会为他们带来各种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为了更好的生存,他们最终选择放下了这个头衔、这份职业。

又或者他们自始至终一直没离开过,只是隐藏得很好,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掩盖着守陵人的身份,守护着秦始皇陵世代完好。3、守陵人的秘密

当然,秦始皇陵或许根本没有守陵人,有以下三个原因:

①秦始皇去世的时候还正当壮年的五十岁,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早逝。从他登基一直到他去世,秦始皇陵还一直在修造中,还是一个未完工的半拉子工程。所以还没有来得及安排守陵人。

②根据秦皇的自信,“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从此以后万世为秦,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何惧盗何惧偷,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以他的自信,根本不需要守陵人。只是万万没想到他突然离世后,居然敢有一个太监矫诏,立刻动摇了他的国本。

③他的守陵人就是他的地下军队——兵马俑。根据秦皇“视死如视生”的安排,即使他进入地下,也会有这些忠勇的秦军将士永远跟随着他,不管他身在何处,一样有一支上万人的军队可以调遣。兵马俑千人千面,都是根据真人比例真人表情制作的。据说这都是根据秦始皇的禁军容貌真实复制的。有这样一支忠诚可靠的部队跟随着他,即使是到阴曹地府他也无惧啊。这些禁军就是他最可靠的守陵人。所以他不需要安排别的守陵人。

但是后来,汉高祖刘邦给他安排了20户秦人做守陵人,这是后话。《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厘王、齐闵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之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也都基本沿袭汉高祖的定制,安排人给秦始皇帝守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扶苏坐拥大将蒙恬和三十万大军,为何还要自杀?

全文共 1914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很多人都觉得非常的可惜,因为赵高篡改了遗诏,导致了扶苏的自杀,胡亥登基,蒙恬自杀,才将秦朝推入无底的深渊,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扶苏顺利当上皇帝,以他的治国理念,秦朝绝不可能会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局面。不过,当时的扶苏,虽然遗诏被更换,但是他手中还有大将蒙恬和蒙恬手下的三十万大军,想要夺到皇位不是没有可能,为什么他却还是选择了自杀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长子扶苏的一生

扶苏,秦始皇的长子,母亲是楚国的贵族,他的出身尊贵,是许多人羡慕的。自幼在宫中被好好抚养的他,也学了许多圣人道理,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论扶苏:“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由此可见,扶苏是个在优渥环境中顺风顺水长大的有才公子。

或许是因为他是秦始皇的第一个孩子,身边人都宠爱他,也可能是因为从小读书太多,他性子很宽厚,这为他之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大家应该都听过,公元前212年,有术士相互评议秦始皇的暴虐,秦始皇将抓住的四百多人亲自处置,将他们活埋。宽厚又直性子的扶苏竟然公然请柬秦始皇,求父皇放了他们。

“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扶苏直愣愣的话激怒了秦始皇,他也顾不上他的长子身份了,一怒之下派他去协助蒙恬修长城,顺便抗击北方匈奴。

也正是秦始皇的这个决定,使扶苏去到了恶劣偏远的北方,认识了蒙家军的首领蒙恬,和他结成好友,身边也有了三十万秦军,在远离朝堂的地方也算是过得不错。

扶苏的小日子还算过得可以,有蒙恬那样豪爽的兄弟陪伴,军中众人看他的身份也不会轻易为难他,本来日子可以一直好好过下去,偏偏秦始皇去世了,死后还不安生地给他来了一份遗诏。遗诏上写满了扶苏和蒙恬的罪过,而在结尾处更是命令他自杀谢罪。

蒙恬和他一同听旨,劝说自己的好兄弟扶苏:“陛下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让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扶苏却哭泣着走进内室,拿出剑,最后自刎而死。

堂堂皇长子,本应是未来的九五至尊,最后却自刎而死。2、自刎背后

看到扶苏丝毫不为自己的性命争取一下,就消极赴死,相信大家对于这样的翩翩公子的自刎,内心也有一些不甘。扶苏呀,你有好友蒙恬的陪伴,又手握三十万秦军,在这个遥远的地方足够你称王称霸了,怎么就这样放弃生命了?

其实不仅仅是这一道圣旨给他的压力。扶苏是谁?是聪明机敏的大皇子。这道圣旨传来说明了什么?皇帝不行了。父亲在死亡的最后一刻不是让自己继位而是想要杀掉自己,扶苏却并没有感到诧异。我相信原因有二。

其一,扶苏是臣子,秦始皇是天子,君臣地位饱读圣人道理的扶苏不会违抗。

从焚书坑儒这一事件就能看出扶苏将从小所学的东西当作信仰,即使是面对父亲也不可能将那信仰破坏掉。父亲始终是君王,君王让自己三更死,自己从小的信仰告诉自己绝对不能活到五更。

至于有些观点说蒙恬和他交好,说不定手中有重兵的二人可以一起反了呢?别忘了扶苏的宽厚和蒙恬的本来身份。扶苏宽厚,必定不想为了自己的一条性命去让天下苍生陷入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而在他眼中蒙恬再好又怎样,两人终究都是臣子,谁又强得过谁呢?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他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了。

生为大皇子确实会受尽荣宠,但他的母亲却是楚国贵族。楚国又怎么样呢?别忘了对秦朝虎视眈眈的西楚霸王项羽,如果扶苏继位,说不定会联合外戚将赢政老儿的江山换到他人旗下,谁敢说老狐狸秦始皇没有想过这一点?这便是他们的血缘矛盾。

同时二人之间还存在着政治矛盾。扶苏宽厚主张和平,才会大力劝谏父亲饶了焚书坑儒那些术士,而秦始皇则是法家的忠实信仰者,对待那些错误绝不容忍,甚至手段还有些残忍,很明显二者的政治主张完全不一样。

这样充满缺憾的父子关系,让扶苏觉得父亲就是想要自己死,而蒙恬让他去亲自查看真伪,他也自然没有任何兴趣,只能选择放弃自己这条年轻而鲜活的生命。3、生命像极了一场玩笑

扶苏的一生很短暂,短暂到他其实不知道父亲真正的遗旨内容其实是让他回到咸阳成为下一任皇帝。而递交到他手上的那份圣旨是野心勃勃的胡亥和赵高伪造的。

回想扶苏这一生,早年顺风顺水过得惬意,而生命却早早被断送,就像是“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扶苏生命的最后充满了讽刺,生命的结束也像极了一场儿戏。

但是我们试着想一想,如果秦始皇和他的父子关系再亲近那么一点点,他最后的结局会不会好一些?

只可惜没有如果,他的生命真的像极了一场玩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蒙恬造笔典故出处 蒙恬造笔的传说

全文共 207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蒙恬,他是清朝的时候一代名将,而且出生也是非常的豪华,是一个名将世家。但是蒙恬最后的结局还是有点悲惨的,秦始皇去世后,中车令赵高、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导致蒙恬吞药自杀。曾经改良毛笔,被誉为“笔祖”那么关于蒙恬造笔这个历史典故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蒙恬造笔典故出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始皇。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据说,蒙恬是在出产最好兔毫的赵国中山地区,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笔的。湖北云梦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杆毛笔,用竹制笔管,在笔管前端凿孔,将笔头插在孔中,另做一支与笔管等长的竹管做笔套,将毛笔置于笔套之中,再用胶粘牢。为取笔方便,笔套中间镂有8.5厘米长的长方孔槽,竹筒涂以黑漆,并绘有红色线条。可见,这支秦笔的制作已采用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而且与现代的笔及其制法颇为相似,较之战国时期的楚国笔已大有进步。

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

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因此,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专利权,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

2、蒙恬造笔的传说

那是在我国秦王朝建立的前夕,秦军统一六国的战争已接近尾声。公元前223年,秦国bai大将蒙恬奉命挥师南下,兵伐楚地中山,平息那里的叛乱。在进军途中,蒙恬路经自己的家乡项城,便在项城一带驻扎下来,稍作休整,同时进一步了解楚地的情况。蒙恬带兵在外作战,需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嬴政,以便让秦王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军中有个叫刘寅的人,职务是军中文书,负责记载军中事迹,传达命令,帮助主将蒙恬处理军务。由于当时还没有使用纸和毛笔,书写文字是用硬笔,也就是用“字A”将文字刻写在竹简上的,既费时又费力。

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他看到刘寅整天辛苦疲惫,很是心疼,便想制作一种书写文字的新工具。

一天,一只野兔跑进军营附近一个石灰池里淹死了。蒙恬巡察到此,他看到石灰池里的野兔,突发奇想何不用兔子的尾巴书写文字?

于是,蒙恬让刘寅将兔子的尾巴割下来,试着在竹简上写字。刘寅写着写着,他觉得既顺手又轻松,这比用“字A”刻写文字方便多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蒙恬不断对笔进行改进。他用动物毛发和麻共同浸泡于石灰水中,然后用丝绳缠绕扎紧,将竹管的一端镂空,将笔头插入竹管之上使用,书写更加流畅。

从此以后,文书刘寅就开始用这种笔书写文字了,渐渐这种笔开始在全国流行,最终形成了毛笔。

3、蒙恬造笔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与他的夫人有关。

相传,蒙恬的军队路过善琏时碰到一个姑娘在河里喊救命,于是将她救上岸,询问之后得知姑娘名为卜香莲,因为父母双亡,家徒四壁,官府还不肯放过她,因而想要自杀。蒙恬也因此了解到当地人们的苦难,将运送的饷银分发给乡亲们,解散军队归隐田园。某一天,蒙恬捡到一撮羊毛,随意插在竹管上就带到了卜香莲的家里,卜香莲听说蒙恬写字很好看,于是就用刚才的羊毛加竹管写了几个,但是因为羊毛太硬,很不顺手。

蒙恬随手把笔放在了窗台上,但是不小心掉在外面被石灰泡了一夜,第二天卜香莲找到了笔,把毛梳顺之后又弄掉杂毛,蒙恬再用的时候就顺手多了。这件事情传了出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专门修建了蒙公祠,还为他们塑造了两尊雕像,而他们相遇的那条河,就改名为蒙溪。

第二种,也是一种巧合。蒙恬某次外出,碰到一只兔子拖着尾巴,一路走过去地上留下一连串的血迹,于是灵感瞬间迸发,用一些兔尾巴毛加竹管造了一支笔,可是因为兔子毛太光滑,我们知道,太光滑是没有办法写出东西来的。于是蒙恬随手一扔,那支笔又刚好落进了门口的石坑里面去。几天之后,蒙恬经过,发现兔子毛居然成了白色的,他不甘心,于是又试了一次,这一回可比之前好多了,兔子毛没有那么光滑,因此也就能吸收很多墨水,写起字来也很顺手。

这个传说听起来可信度似乎更高一些,但是如果要仔细分析还是有很多漏洞,比如兔子拖着血迹走过去,兔子行动的时候,尾巴不可能会一直拖在地上,它的尾巴会时不时地抬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蒙恬有多厉害 蒙恬有多强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在秦朝时期是一个将领,是一个非常有知名度的将领。率领军队在北方地域匈奴的入侵能够有效保卫我国的边境。更是发明一种连弩的武器,这种武器就可以同时发射很多的剑,可以快速的提升战斗力。除了这种武器之外,更是为大家带来飞燕车,在进入到战场之后可以迅速的移动,使得敌人根本无法攻击。军事能力真是非常出色,是非常杰出的一位将领。

蒙恬的一生

出生于公元前259年,是秦国名将的儿子。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类拔萃的领导能力以及军事天赋,在成年之后就成为将军,主要是负责保卫北方的边境。在他的带领之下,秦国的军队就开始不断的壮大,最终甚至可以统一中国。在秦始皇死后他被陷害,最终只能选择自杀,尽管一生比较短暂,但在历史上却有着不可以忽视的地位。

蒙恬有什么成绩

据说他之前就曾经给秦始皇写过一篇《谏逐客书》,而这篇文章也是非常出色的,更是成为优势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这就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在后期的一段时间,人们都曾经提到过这一个文学作品。但主要的成绩就在于军事上。

蒙恬的性格

是一个果断并且勇敢的人,一直都会比较擅长指挥军队作战,而且也是一个相当了得的书法家。他的字迹确实雄浑有力,更是被大家称之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代表人物。除此之外还会比较注重团队合作,他的士兵都会一直对他尊敬有加。在中国的历史上,他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智慧,都会让他变得出类拔萃,虽然一生会充满着曲折和悲催,但依然会得到大家的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蒙恬临死之前,为什么认为自己死不足惜?

全文共 2057 字

+ 加入清单

蒙恬,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也有很多人都对这个人有所了解。他是战国末期秦国非常厉害的,非常出色的一名将领,也是历史上抗击北方匈奴人的非常厉害的大将。可是这样一名大将,最终却是死在了赵高的阴谋之下,算是死在小人之手。但是蒙恬在临死之前,竟然认为自己是死的并不可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阳周(今属陕西延安)的一间囚室里,受新皇帝胡亥吩咐消磨而来的一名使者正高傲地对着一位阶下囚训话:“你本人罪孽太多,已经不可赦免,而你弟弟又犯罪当死,按大秦的律法,你应被连坐处死。”

闻听此言,这位叫蒙恬的阶下囚自顾自地倾诉起自己家族的辉煌战史,及其本人为秦帝国立下的丰功伟绩。使者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唠叨,告诉他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此时,绝望无助的蒙恬只好长吁短叹:“我为何会无罪而被杀掉啊?”

过了一会儿,眼中含泪的蒙恬想起了自己率军民筑长城的往事,遂用低沉的声音缓缓说道:“是啊,我罪大恶极,本来就该被处死。万里长城就是经我的手完成的,筑长城,挖壕沟,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看来,这就是我的罪过。”

言毕,这位威震大漠南北的一代名将吞药自杀。

出于对秦二世胡亥和巨奸赵高的憎恶,很多后人对被他们杀掉的蒙恬兄弟和其所效忠的公子扶苏报以深深的同情,甚至认为如果蒙氏兄弟不死、扶苏即位就能够改变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然而,这种廉价的同情究竟结果代替不了真实的历史。蒙恬之所以会走到被冤杀的末路,绝不是“绝地脉”这三个字就可以酿成的,他对时局的严重误判也是导致他悲摧命运的最主要缘故原由。

作为秦国将门之后,蒙恬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后期才崭露锋芒,所以只捡了个收尾的战功——灭齐。要知道,齐国已经四十多年不修武备,其宰相还是秦国早就安排好的间谍,所以蒙恬率领的秦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齐都临淄。这样白捡来的战功,和老将王翦用倾国之兵决战苦战灭楚一比,估计蒙恬都不好意思提起。所以,靠着秦始皇荣宠上位的蒙恬当然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以巩固自己九卿之一的地位,可是,当时天下已经统一,哪还有仗可打?

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出现了。秦始皇在第四次出巡全国时,看到了方士卢生献给他的一幅写有“亡秦者胡也”的图谶。出于对亡国的恐惧,秦始皇未与大臣们详细朝议,就直接出动30万大军北击匈奴。

当时的匈奴并未强大到可以威胁大秦帝国的程度,蒙恬作为掌管咸阳军政大权的高官,对这个事实应该是心知肚明的。秦始皇本人当局者迷尚可以理解,而作为观察迟疑者的蒙恬若不清楚就说不过去了。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蒙恬利用这个图谶,来谋求私利的最大化,以实现其政治野心。

蒙恬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先后办了三件大事。他先是以“若鸷鸟之追群雀”之势,未经大规模战役就夺取了匈奴的战略要地河南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而后他又大量迁徙人民充实边境郡县,为防备匈奴反击又征发数万民夫修筑横跨北方万余里的军事屏障—长城;他还动员军民截断山脉,填塞深谷,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全长1400里的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一直通达甘泉宫(今陕西淳化)。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有实行苛政、暴敛于民的传统,统一之后的领导层更是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作为这些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和工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蒙恬当然知道如此滥用民力的后果是以牺牲万千百姓利益为代价的,但是他仍然没有和皇帝抗争,致使“死者不计其数……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这足以看出身处统治集团高层的蒙恬,不仅是秦始皇急政的主要执行者,还为了一己之私,把本来就尖锐的阶级矛盾推向了迅速激化的边缘。

蒙恬在临终吞药之前,之所以会仰天长叹地将自己的死归结于虚无缥缈的“绝地脉”,其实就是想以此来遮蔽他那未曾完全实现的私心和野心。靠着征匈奴、修长城等“赫赫功劳”上位的蒙恬,下一步计划就是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沙丘之变时,赵高就曾说:“扶苏刚毅勇敢,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为实现这个计划,蒙恬竭力搞好和当时公认的皇位继承人公子扶苏的关系。若不是秦始皇突然死亡而带来的意外变故,蒙恬肯定会在这种押宝式的政治赌博中获得巨额回报。

但是,比蒙恬更有私心的赵高和李斯合谋将这场豪赌的结果彻底更改了。在北方军营里耐心等待更好机会的蒙恬最终等来的是那个拿着赵高篡改后的遗诏来要扶苏命的使者。头脑简单、未经世事磨炼的扶苏自行了结生命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回响反映,这让在旁边的蒙恬错愕不已——精心选择的一手好牌转眼间变成了烂牌,接下来还怎么玩啊?

当然,蒙恬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起兵造反。可是一旦如此,他平素一直小心隐匿的野心就会被彻底撕去外包装,到时候该拿什么来号召和动员那些都恨死了秦朝暴政(包括他本人)的士卒和民夫呢?于是,他甘愿被囚禁,甚至愿意以死来保住蒙氏家族的荣光。

千余年后,一名南宋诗人用一首“绝漠功虽大,长城怨亦深。但知伤地脉,不悟失人心”来咏叹蒙恬这位可怜之人,语言虽短,道理却深。往古来今,有多少像蒙恬这样才大功亦大之人,倒在了“失人心”这三个字上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蒙恬为什么是中华第一勇士?蒙恬有什么样的功绩?

全文共 139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蒙恬,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战国末期秦国的一名非常有名的将领,只是他基本上并没有参与秦灭六国之战,六国有五国都是王翦父子的功劳,还有一国是内史腾灭掉的,都与蒙恬没什么关系。但是,蒙恬却有一个称号“中华第一勇士”,一定会有很多人不理解,蒙恬一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功绩,才能够得到后人这样高的评价?为什么第一勇士不是别人,而是蒙恬呢?

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英雄,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勇士,匈奴、突厥、蒙古、女真。而我们华夏文明呢?

华夏民族的勇士何其多,以至于我们数都数不过来,我们就从匈奴的大规模入侵说起吧。

从汉初高祖刘邦经历的“白登之围”就可以看出,匈奴人在那之前就已经大举南侵,但是他们一直被拒在长城之外。而筑成这个钢铁长城的人就是——蒙恬!

蒙氏其实是秦国的客卿,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他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襄王,官至上卿。蒙鳌为秦国灭韩和魏立下了赫赫战功,于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去世。蒙恬的父亲蒙武,也从征灭六国之战,并降服百越。蒙氏一族深得秦始皇喜爱,到了蒙恬这一代,蒙恬、蒙毅兄弟成为秦朝重臣,并受重用,二人一武一文,显赫一时。

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但是,在秦国征伐六国的最后阶段,强悍的匈奴人乘机占领了河套地区,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成为秦王朝的心腹之患。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第二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经过几场战争,匈奴主力遭受重创,余部远遁大漠以北七百里。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次战斗也给北方带来了十几年安定,为河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蒙恬的勇敢作战、出奇制胜和他为中原带来的和平安定,使他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

和汉朝反击匈奴不同的是:秦朝并没有像汉朝那样多的战马,蒙恬是怎样击败匈奴的呢?

蒙恬的秦军主要是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这种战法必须依赖一个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在当时是中原人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没有弩的,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弩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杀伤力相当的巨大,从未经历过这种武器的匈奴怎能不大溃?

除了武器因素,蒙恬的个人军事指挥才能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忠君爱国的思想和世代为将的家族基因将秦国的命运和蒙恬的个人理想捆绑在了一起,为家国而战,是军人最大的荣耀。

此外,蒙恬在戍边的时候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并专门针对匈奴研究出了对付他们的战术方法。这些都为他一战定乾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他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克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这一壮举,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为加强河套地区的防线,蒙恬在河套黄河以北,筑亭障,修城堡,作为黄河防线前哨阵地,并在这一带设置了44个县,并入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力量。这些措施对于边防的加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蒙恬的悲惨结局,更加重了人们对他的惋惜,连唐太宗李世民都觉得:蒙恬是死得最冤的名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蒙恬手握重兵,为什么没有选择反抗?

全文共 1502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的历史,说起来多少会让人感觉到悲愤。原本秦始皇创立下来的功业,使秦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最终却被一道篡改过的诏书,断送了秦国数百年数代人的努力。赵高与李斯联手,先是害死了原本的继承人扶苏,之后又想方设法让蒙恬自杀,但是一定有很多人不明白,蒙恬当时手握重兵,执掌三十万大军,明明有能力,为什么没有选择奋起反抗,或许结局会不一定呢?

先来看看扶苏的死。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但并不是嫡长子,因为秦始皇一生没有立皇后,只有扶苏的母亲成为皇后,扶苏才是嫡长子的身份。但是,即便如此,扶苏也是秦始皇所有的孩子中间,最有资格继承大业的一个,首先自然就是他的身份。其次是他的名字,“扶苏”是古人用来形容树木繁茂样子的时候会用到的词语,出自《诗经》,秦始皇亲自为他取名,足以见得他对于这个长子的喜爱,从古至今为人父母者,都会从孩子的名字上面表达自己的寓意,秦始皇也不例外,他自然是对扶苏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至于扶苏为什么政治理念会与秦始皇不同,要知道,扶苏是秦始皇喜爱的儿子,就算有人认为不是,那至少是在他反对秦始皇之后才会产生厌恶吧?既然如此,扶苏的学习自然是得秦始皇亲自过问,老师也得是秦始皇找来的,既然如此,扶苏学习儒家学说,秦始皇难道会不知道吗?而且,秦朝最为推崇的可是法家学说,秦始皇为什么会这么做?可以知道的是,秦朝一开始,也并没有对法家之外所有学说赶尽杀绝,只是越到后来,儒家学子的某些言论威胁到了帝王的统治,这种情况下,想来就算是刘邦刘彻李世民,也不会容忍的吧?

而且,秦始皇临死之前,尽管说偏爱小儿子胡亥,但是事关国家大事,他自然是分得清楚轻重的,哪个儿子最有能力,他心里都明白,最终还不是选择了扶苏。只可惜,当时他的身边还站着一个对大权觊觎已久的赵高,这样好的机会,他岂能轻易放过。于是,一道假的诏书就被送到了扶苏面前。只可惜扶苏没有听从蒙恬的劝告,他或许根本没有想明白,自己顶撞了秦始皇,他把自己派出来守长城到底是什么意思。扶苏受儒家学说影响,过于仁慈,没有统治者应有的足够的刚毅果敢,跟随蒙恬一起,却能够把这些缺失的都补回来。

再加上蒙恬身为大将军,手握重兵,自己对他十分信任,万一出现什么变故,蒙恬忠于自己也就相当于忠于扶苏,自己不在,那么扶苏就是他的主君,相信他能够为扶苏夺回他应有的一切。不得不说,秦始皇尽管明面上贬斥扶苏,实际上却是对他最好的保护。

只不过,扶苏收到赐死的诏书的时候,秦始皇已死的消息还被隐瞒着,也就是说,他根本想不到,这其实是一道假的诏书。扶苏仁慈,秦始皇首先是他的君主,然后才是父亲,对于这样的命令,他没有办法不遵从,于是选择了自杀。而蒙恬,虽然极力劝阻,可是也还是没能拦得住。扶苏死后,蒙恬也就被赵高控制起来,但是,当时蒙恬手中仍旧是有兵权的,他还是可以起兵,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呢?

前文说过,蒙恬效忠秦始皇,也就相当于效忠扶苏,既然扶苏已经死了,他这样起兵,就真正的是造反了,不论将来皇位是谁的,他都逃不过一个死字,那么,自己的死与不死,又有什么分别呢?

扶苏临死前曾经说,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思想在现在看来自然是愚蠢的,可是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扶苏,哪里会有别的想法,所以他的死,自己也有很大的原因。而蒙恬,扶苏都这样说了,他身为臣子,既然效忠,那么君主的命令他怎么能不听?更何况自己手握重兵,即便没有这些事情,招来怀疑也算是情理之中。

最后,就是三十万大军是不能轻易调动的,他抵御匈奴,这些军队如果有变动,秦国北方边境也就不保,万一匈奴趁乱起兵,自己首尾都顾不得,岂不就成了大秦的罪人。所以说,蒙恬是根本没有办法起兵的,他只有死亡这一条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蒙恬蒙毅是什么关系 蒙恬与蒙毅的关系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蒙恬蒙毅哥哥,两人是兄弟关系,都为秦国效力。蒙恬的兴致在习武,身上秉承了蒙氏家族英勇善战的气质。蒙毅比较喜欢研究国家律法典籍,认为国家根本在于统治秩序的维护。

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蒙恬管军事在外统兵,蒙恬曾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蒙毅深受秦始皇的亲近,外出和秦始皇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秦始皇左右。蒙氏家族三代为秦效力,攻城略地,出生入死,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蒙骜与蒙恬的关系 蒙骜将军简介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蒙骜和蒙恬是祖孙关系,蒙骜是蒙恬的祖父。

蒙骜是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本是齐国人,后来投靠秦国。蒙骜历仕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四朝(cháo),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投靠秦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蒙恬天资聪颖,熟读兵书,有较高的军事素养。他在攻齐之战中,一战成名,被秦始皇任命为内史。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后来还监修了著名的万里长城,被誉为“华夏第一勇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蒙恬遗言说了什么 其中一句话让曹操感同身受

全文共 1833 字

+ 加入清单

赵高、李斯等人密谋政变,导致忠臣蒙恬被迫自杀。要知道当时蒙恬手握30万大军,假如他不从的话,赵高基本拿他没有任何办法,甚至自己的地位也会不稳。但蒙恬不愿背负叛臣之名,更不愿让蒙家蒙羞,最终只能吞药自尽。蒙恬临终前有一番遗言,道出他作为臣子的一片忠心,其中有一句话据说是让曹操感同身受,他每次想起都会泪流满面。那这句话究竟是什么,为何会让曹操如此动情呢?

1、蒙恬自尽前说了什么

蒙恬是秦始皇手下的名将,我们读书时学过的那句“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就是蒙恬打出来的。不过,就是这么一个功名赫赫的名将,最终却被秦二世胡亥给冤杀了,而在蒙恬去世前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却是闻者流泪,连曹操都推崇备至,读一次哭一次。

《史记》中记载,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蒙恬在死之前,曾说了一句话,刚开始说他蒙恬有三十万兵,在听到赐死的消息后,本来是可以造反的,但是他不愿意,他们家族三代人深受秦国大恩,不愿意背叛大秦,不愿意辜负祖上,所以请求使者代为向秦二世传话,说出他的忠贞之志。使者也是个聪明人,虽然感叹于蒙恬的忠贞,但是他也惧怕于赵高的毒辣,所以他并没有答应蒙恬,而且劝蒙恬遵从诏命自尽。

在自尽前,蒙恬又担心身后人会以他之死为借口,反叛大秦,所以自认了他的罪过,只不过他认为他的罪过是因为绝了地脉,根本和秦二世无关,他也正是想以此为借口,断绝其他人的企图。

可以看到,直到临死前的一刻,蒙恬都还是在为大秦着想,不想大秦因他的去世而受到攻击。从蒙恬临死前的话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真正的忠臣,死得非常悲壮,令人钦佩。

《述志令》记载,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从《述志令》的记载可以看到,曹操之所以会怆然流涕,其实是因为蒙恬的那句“自吾先人及至子孙……”,这句话让他非常感动,可以说是感同身受了。那么为何这一句话会让曹操的感触这么深呢?

2、曹操为何对蒙恬遗言感同身受

在大家的印象中,曹操是当世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他的儿子曹丕还篡夺了大汉天下,所以说,很多人并不是非常喜欢曹操。实际上,这种看法说不上有多大的错误,但绝对算不上是非常的正确。曹操这个人,不能单纯用奸或忠来评判!

最开始的曹操,实际上是一个热血青年,他也想为大汉天下、黎民百姓尽上自己的一份力。他刚开始举孝廉,到洛阳为官时,曾直接杖责了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这种行为,怎么看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所干的事情。也正是因为曹操这个人太过于正直,不合当时的官场,所以曹操前期为官并不顺利,经常受到打压,要不是因为他祖父比较有权势,从中斡旋,很可能曹操自己早就被干掉了。

后来董卓入京,祸乱朝堂,擅行废立之事,令天下人不满,纷纷起兵反抗。董卓不敌,只能挟持献帝迁都长安,面对董卓的撤退,诸侯们本来有大好的机会进攻,但大家各自为政,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并没有主动追击,只有曹操一股脑的冲上去,足见曹操这人对汉室的忠心。可以说,从当时诸侯众人的态度来看,曹操是其中的一个另类,他才是真正忠心于汉室之人。也正是看到曹操的忠心,所以很多文臣猛士都选择了投靠曹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

之后,曹操迎接天子,还天子以尊严,更是使得大家对曹操高看一等。不过曹操迎接天子后,并没有把权力还给天子,因为在他看来,汉献帝的能力还不足以结束天下的乱局,他想要一统山河之后,再把权力归还给汉献帝。遗憾的是,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在很多人看来,曹操此举,就是不想归政于天子,由此引发了衣带诏事件。

这件事情给了曹操极大的打击,他原本一心想要匡扶汉室,结果却得到了这种结果,这么多人不理解他,连天子都想要赐死他,这不由得让他想到蒙恬之事。在曹操看来,自己的遭遇和蒙恬何其相似啊!蒙恬家族,三代人忠心于大秦,而他曹家也是三代人忠心于大汉,他们二人都会皇帝忠心耿耿,结果最终都遭来了猜忌与赐死,同样的遭遇,使得曹操更加能体会到当年蒙恬心中的悲凉,所以他才会怆然流涕,读一次哭一次!

蒙恬自杀前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曹操推崇备至,读一次哭一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当时还是忠于汉室的,他觉得自己的遭遇和蒙恬很像,明明一心匡扶汉室,结果最终却遭到猜忌,连天子都想要杀他,令他心里十分悲痛,觉得非常委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毛笔很早就有,蒙恬造笔又是怎么回事?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知道蒙恬作为秦国武将,声名威震匈奴,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和尊重。然而这样一名出色的武将,却与古代人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物品有所关联,那就是毛笔,蒙恬还被称为“笔祖”。但事实上,毛笔这件事物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那么“蒙恬造笔”一说又是从何而来呢?

关于蒙恬发明毛笔的说法是,因为当时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蒙恬打猎是看到兔子尾巴在地上拖了一道血迹出来,顿时来了灵感。他尝试用兔子毛插在竹管上写字,可是兔毛不吸墨水,效果并不好,便随手扔进了石坑。一段时间后,他再一次发现了那支笔,捡起来又重新写了一下,发现竟然非常顺手,原来是被石坑里面石灰水浸泡过,油脂被去掉了,因此变得十分柔顺。

但这种说法其实已经不靠谱了,1954年从一座史前古墓中已经发现了一整套书写工具,因此,毛笔的诞生应该是在蒙恬之前。不过,蒙恬应该是对毛笔进行过改造,使得秦国制笔工艺拥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与现代的制作方法颇为相似。

除此之外,还流传着蒙恬改造乐器筝的说法,这么看来,在古代想要混得好,还必须得要多懂很多知识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为什么蒙恬的名气没有白起高?难道蒙恬不如白起吗?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白起与蒙恬,都是秦国的大将,只不过时间上有所不同,白起是在战国末期,蒙恬是在战国末到秦朝时期,尽管两个人的时代不太一样,但是同样都对秦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只是,白起的名声似乎要比蒙恬高一些,蒙恬的名气比之白起要低,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两位大将,他们的生平功绩吧。

原因很简单,蒙恬杀的人没有白起多。我们就先来对比一下史记中蒙恬和白起的杀人战绩吧。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1、其明年(昭王十四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伊阙这一战,杀了韩魏联军24万。

2、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後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後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

也就是白起这15年间,攻打魏国,打下了61座城池,打赵国,打下了光狼城,打楚国,一直打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具体杀人多少没有记载,但是按照白起歼灭战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的主题战略思想,这15年,杀的人应该不少于50万吧。

3、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这一战,击败三晋联军,也就是魏赵韩三国联军,杀了13万,还淹死了2万。

4、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又是5万人。

5、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长平之战,前后杀了45万人。

光就史记上的记载,白起从军37年,杀了一共24+13+2+5+45=91万,还没算上从大良造到武安君这15年间的几十万条人命。所以可以肯定,白起杀的人不下百万,据梁启超考证,战国时期一共战死的人差不过200多万,白起一个人就完成了一半的指标,而且毕生无一败绩,所以史称战国第一杀神、人屠。

再来看看蒙恬干了些什么吧。

论军事才能,也许蒙恬不在白起之下,可惜生不逢时,蒙恬生在战国末期,等到他当上大将军,出人头地的时候,已经是始皇二十六年了,而且和白起从士兵起家不同,史记载,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也就是说,蒙恬是个红三代,而且只赶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最后一站:灭齐之战!而且齐国那是已经是破门一座,一踹就倒,蒙恬以军三代的身份出战灭齐,想来也没挣到多少军功。

好在虽然7国一统,但是在北方还有蛮夷虎视眈眈,史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於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另外,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所以蒙恬主要的功绩,是北逐戎狄,收复河南,修筑长城,镇守边关十余年。秦始皇想出巡,蒙恬又给他修路,只是没能干完。蒙恬虽然威震匈奴,但是匈奴向来是打了就跑,真正大规模杀伤匈奴有生力量,直捣匈奴王庭那还得等到汉武帝。所以蒙恬真正杀死的匈奴人估计也没多少,只是不敢进犯而已,不然也就不会有后来汉高祖刘邦白登被围这样的糗事了。

所以蒙恬就是秦始皇的第一包工头,修完长城又修路,所以司马迁评价蒙恬之死,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也就是客观上,虽然蒙恬修长城,修秦直道,促成了帝国的统一大业,但是同时在秦帝国建立初期也耗费了大量的民力物力,为帝国的覆灭留下了隐患。另外传说蒙恬发明了毛笔,改进了古筝,真的这位威震边关大将军闲的没事干了么?

蒙恬如果早生个几十年,也许能和王翦、他爷爷蒙骜、王龁这样的名将并称,可惜,在杀神白起,是中国历代名将都永远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蒙恬是怎么死的 蒙恬简介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10年,蒙恬被赵高的使者囚禁,因申诉无门,含恨吞药自尽。蒙恬出身于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立志报效国家。他天资聪颖,熟读兵书,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打齐国,因破齐有功被封为内史。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后来又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打破了秦国交通闭塞的困境。秦始皇病逝后,赵高与李斯密谋篡改遗诏,派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死蒙恬。蒙恬被使者囚禁于阳周,因申诉无门,含恨吞药自尽。蒙恬一生为大秦鞠躬尽瘁,他还改良了毛笔,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蒙恬实力到底有多强?蒙恬与项羽谁更厉害?

全文共 1821 字

+ 加入清单

蒙恬是秦朝大将,戍守北境抗击匈奴,对于稳固秦朝的边境功不可没。项羽是秦汉之际,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名将,更是被后世称赞神勇无双的西楚霸王。两个人虽然时代相差不多,只可惜蒙恬最终为奸臣赵高所害,没能继续守卫大秦边界,更是无缘见到名扬千古的项羽,不得不说,这其实也是一种遗憾。那么,如果两个人都还在世,进行一番较量的话,谁会更厉害一些呢?

蒙恬是秦国将领,家中更是世代效忠秦国,从爷爷蒙骜开始,父亲蒙武,然后就是蒙恬和弟弟蒙毅。正是因为他们对于秦国的忠心,所以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但是与同时期的老将王翦王家比起来,蒙恬的主战场并不在六国,他并不像王翦那样致力于灭掉其他国家,而是在秦国统一之后,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也就是现在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那一带。

不仅如此,蒙恬还监督修造长城和直道。长城恶魔都知道,那是古代的防御军事,有了长城,才能够对外族进行抵抗,在古代,长城可以说一直发挥着作用。只不过秦国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叫修建,而应该是修缮,将原本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基本上是明朝时期又修的长城。

而直道,同样也是为了抗击匈奴而修建的浩大工程,联结关中平原和河套地区,全部用黄土夯实,总长达到736公里,同时也克服了交通闭塞的困境,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蒙恬还有一些其他的传说,例如造笔、造筝等,当然了,这些也都只是传说,笔的历史自然是要早于蒙恬的,即便他与笔有关系,最多可能也就只是对它进行了改造,而筝很可能也是这样,只不过因为这些东西已经找不到确切的诞生时间,而民间又对某个人有特殊的情结的时候,很可能就会编造出一段故事出来,寄托自己的怀念,或者对这个人的敬佩之情。

而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父亲姓名不详,有多种流传的版本,只是因为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因此无从确认到底是谁。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现在江苏苏州一带起义,反抗秦朝,项梁阵亡后,他率军东渡,救下赵王歇。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都是项羽以少胜多的杰作,经常为后人所景仰。毕竟,就算同处于项羽的境况之下,也不见得有人能够重复项羽的辉煌。

鸿沟协议,是项羽和刘邦订立下来的约定,项羽因为腹背受敌加上粮草不济,只能把自己手里的刘邦的家眷还给他,以此换取两分天下的盟约。谁料,刘邦却在之后撕毁盟约,意图一举消灭项羽。虽说其中有不少波折,但是项羽最终还是被逼到了乌江畔,这个时候完全可以说是孤军奋战的项羽,在一个人斩杀了近百名汉军之后,自知结局已定,自刎而死。

也正是因为项羽最终没有听从乌江亭长的建议,渡江回到江东,所以后世也无不钦佩他的大义。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汉武帝眼皮底下写《史记》,还是把项羽列为“本纪”中的一员,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的心里,项羽虽然败给了汉高祖,但是他仍然配得上是一位帝王。

蒙恬和项羽,都是英雄人物,蒙恬被后世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原因就在于它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保得北境的安宁,项羽被清朝一位名家之女李晚芳赞道“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更有李清照的诗表达了怀念与敬佩。这两个人,可惜无缘得见,如果能够碰见,从身份上来说,当然是敌人,但是也只有势均力敌的双方,才会有“英雄惜英雄”的感触吧。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在对于军队的统御能力上来看,蒙恬还是略胜一筹,不论是小规模还是大规模的战役,蒙恬应该不输项羽。毕竟镇守北境十余年的资历不是白来的,而且,匈奴属于游牧民族,加上地域风俗的原因,他们应该并不像中原地区一样统一,而是比较分散,试想如果这些分散的部队,今天这个来骚扰,明天那个来攻打,后天大家结个盟一起来,岂不是很考验主帅的统帅能力?

而在这方面,项羽之所以不及蒙恬,是因为他虽然有过两次后世津津乐道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与秦兵对抗,彭城之战又用巧记击溃刘邦,由此看来,项羽似乎更适合以“非常理”的方式取胜,而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作战中都会遇到。

但是从单打独斗来说,蒙恬肯定是打不过项羽的。毕竟,项羽可是一个能够举起大鼎的勇猛之士,而且乌江畔,项羽与仅剩的二十八位兵士斩杀汉军,一个人就杀了近百人,当然这个数据未见得就很准确,但是比起“六百多人”的说法,多少更靠谱一些。而且,项羽最终还不是被汉军杀死的,而是自己举刀自刎,因此,论单打独斗的功夫,蒙恬绝对打不过项羽。

只不过,两位名将毕竟没有什么交集,只是这样的推测,也不能代表他们的实力,如果他们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战,或许对于后世来说,将是更精彩的一段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蒙恬与王翦都是秦国名将,谁更厉害?

全文共 3355 字

+ 加入清单

蒙恬和王翦,我们都知道,是秦始皇统一天下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武将。蒙恬北击匈奴,王翦征战楚国,都是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那么,作为武将,武功的高低尚且在其次,更重要的应该是他们在战场上的指挥作战。那么,这两个人,从他们的生平经历来看,究竟谁会更厉害一些呢?王翦和蒙恬,谁更胜一筹?

蒙恬,中华战神,是威震匈奴千里的秦国大将蒙恬。王翦,秦国大将军,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那么秦国将军蒙恬与王翦谁更厉害呢?下面我先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蒙恬与王翦。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秦国以一国之力,横扫中原六国,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在中原混战的同时,中国的北方一直活跃着一个善于骑射凶悍无比的民族——匈奴,他们利用中原战乱之机,不断骚扰北方各国。在秦统一中原的同时,他们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成为整个帝国最后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时,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将北击匈奴,这就是名将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一举收复河套、阳山、北假等(今内蒙古)地区。使匈奴望风而逃,远遁大漠。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

大一统的中国刚刚缔造的时候,蒙恬没有机会去享受一个开国功臣应得的荣华,而是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北定匈奴。

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杀人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蒙恬领兵出征。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

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向无限的北边逃窜。史书上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蒙恬并没有辜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形容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再次大乱时,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这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经此一役后,当时的秦军再无敌手,蒙恬也一跃成为秦帝国最为出色的将领。但是蒙恬载于史册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将帅之材,他的许多才能都是当时其他的将领所难以比拟的。蒙恬的这种才华,事实上在整个秦国是首屈一指,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甚至秦国的丞相李斯也自叹:“蒙恬将军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分析这场战役,我们相信那一定是与汉朝反击匈奴不同的一种战法。因为秦朝并没有汉朝那样多的战马,骑兵的数量远远少于汉朝。这就注定了秦国的攻击还是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为主的。《史记》中曾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可见这是一种以重装战车为主的战法。秦在战役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当时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没有弩的。

因为弩事实上是代表着当时军事气数的高峰,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弩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电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现了这一过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单一兵种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溃。汉朝反击匈奴打了20年,通过倾国之力的漠北会战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而秦国只经此一战,就将匈奴重创。当然两者也不可同等而论,秦时的匈奴控制区域只有汉朝时三分之一大,实力也比伊稚邪时代弱小得多。另一个取胜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个人军事指挥才能。从蒙恬个人角度来说,他出生在将门,从小就受到了忠君爱国思想的浓厚熏陶。

再加上他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为国效忠和带兵打仗是家常便饭。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危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战,这样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此外,他在驻守边防的时候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并专门针对匈奴研究出了对付他们的战术方法。这些都为他一战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

十八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王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秦使翦子王贲击楚,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灭三晋,数破楚军,燕王逃亡。秦始皇欲灭楚,倾心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李信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虏获太子丹。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

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

秦始皇闻秦军失败,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始皇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始皇允诺。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始皇亲自送将军至灞上。

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园地,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将军求赏太过份,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来攻楚,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一至,立即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饭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于是王翦发令出兵。

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趁此遣兵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斩杀将军项燕(一说项燕自杀),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史书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从蒙恬与王翦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英勇无敌。如果从对秦国统一天下的贡献方面说,王翦要更强些。但从抵御外敌,威震匈奴方面,蒙恬就会被王翦强了。蒙恬与王翦到底谁更厉害,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为什么秦始皇那么信任蒙恬?蒙恬为何能博得秦始皇的信任?

全文共 1512 字

+ 加入清单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秦始皇应该是一个多疑而又残暴的君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这些都是一种过于偏激的认识,并不全面,毕竟如果真的是一个这样的人成为皇帝,民众就不该是在十多年后才反抗起来了。至于秦始皇的多疑,成为皇帝的人哪一个没有一点疑心?即便是如此,但秦始皇对于手下大将蒙恬却十分信任,信任到全国四分之一的兵力都放心交给蒙恬。那么,为什么秦始皇会这样信任蒙恬呢?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秦始皇嬴政是一个残忍嗜杀的暴君,但是在这里我们要说的却是秦始皇是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精明的君王。作为国家统治人,难免不会生出多疑的这种性子来,比如汉武帝、隋文帝、隋炀帝以及其他很多的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多疑。有哪个能够做到像秦始皇这般的,对人才不问出身,只要你能做这件事,他就会放开手脚让你去做。让你贸贸然将六十万大军交给一个人,你敢吗?

能够得到君主的信任的无非就是两种人,一种是对君主极度忠诚的忠心之臣,另一种就是对权力完全构不成或者不具有威胁的人。很显然,蒙恬属于第一种。蒙家原本是齐国人,在秦昭襄王时期(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入秦为将,官至上卿。到了始皇帝的时候,蒙氏一族已经历时四朝,算是老秦人了,而且不论是蒙骜、蒙武、蒙恬、蒙毅,他们都算是权倾朝野。可是朝廷也并不是只有蒙家一家独大,还有王家这个将门世家。

当时秦国大概有120万左右的兵力,蒙恬率领的九原军就有30万,他们长期驻扎在北方,以及长城一带,是秦军的精锐部队,时不时的还要抵御北方的匈奴。秦始皇能够放心将这么多兵交给一个人,还是长时间的让他带领这些兵,这心胸真是大得可以。后来我们看到还有皇帝为了不让带兵的将领和士兵之间熟悉起来,还颁布了将领到了一定的任职时间就要转任的情况呢,那个时候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打起仗来了分分钟输掉。秦始皇能够宽心交出兵权足以表示对蒙恬的信任。

另外秦始皇扶持蒙恬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权衡朝中的势力。王翦家族在秦朝也是将门世家,为秦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秦始皇还是有些不放心,当年放手六十万大军的军权给王翦也是无奈的事。他首派李信攻打楚国,但是李信最后却落得大败的下场,没办法,秦始皇只能重新启用王翦。王翦向秦始皇讨要六十万大军才有信心攻打楚国,秦始皇就打趣道“老王你老了,还怕死吗?”而王翦也害怕秦始皇不相信自己,出兵前还多次向秦始皇讨要赏赐,表现出自己完全就是为了赏赐才出兵的,为的就是安抚秦始皇。

太史公司马迁就曾说过王翦虽被秦王尊为帝师,但是不能辅佐秦的统治者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的统治,可以说没有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而王翦当然知道德政的好处了,但是他没有胆子跟秦始皇提起,因为他知道在他们君臣二人之间存在着不信任的因素,稍有不慎自己就落得个兔死狗烹的结局了。

不过秦始皇除了焚书坑儒和攻打各个国家之外好像也没有做过什么太坏的事了,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秦始皇残暴多疑呢?据我所知,除了秦朝丞相吕不韦被秦始皇整死了之外,为建立秦朝立下大功的蒙氏兄弟和王翦父子等人都没有遭到秦始皇的迫害呀,而且还给了他们很大的军权和财富。并且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当时只是贬谪了吕不韦,并没有想要杀他的意思。对于打了败仗的李信,秦始皇还是将他视为攻打齐国的首选。

可以看得出来在蒙恬和王翦两人当中,始皇显然更信任蒙恬。一来蒙氏一族也同样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蒙家世代都忠于秦国主。二来就是秦始皇和蒙恬两人年龄相仿,有共同语言,对彼此都比较看得明白。

除了秦始皇主观的原因之外,还有蒙恬身上的客观原因。蒙恬这人对秦始皇忠心耿耿,他们蒙氏兄弟都为了秦国赴汤蹈火。对于一个不管怎么看都是忠臣的人,你不信任都说不过去。况且从二世当国赵高弄权来看,蒙恬绝对是个老实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蒙骜与蒙恬的关系 蒙骜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224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各国都有不少名将,在历史上也都是排的上名次的,而秦国非常有名的一个名将家族就是蒙家。蒙家可以说是世代名将,而且都是对秦国十分忠诚,除了大家很熟悉的蒙恬、蒙毅之外,还有蒙武、蒙骜。在最近热播的《大秦赋》中,蒙骜老将军也是让很多人敬佩,那历史上的蒙骜又是怎样的人,他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蒙骜和蒙恬是什么关系

蒙骜是蒙武的父亲,蒙武是蒙恬和蒙毅的父亲,所以蒙恬和蒙毅是蒙骜的孙子。

蒙骜(?—公元前240年),《战国策》作蒙傲,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蒙骜本是齐国人,后来投靠秦国,官至上卿。

蒙骜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先后夺取韩国十余座城池、赵国三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余座城池,使秦国得以设立三川郡和东郡,并让秦国疆域与齐国相接,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定的基础。

公元前240年,蒙骜去世,时年七十多岁。 其子蒙武、其孙蒙恬、蒙毅都是秦国名将。2、蒙骜是怎么死的

蒙骜本是齐国人,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他从齐国西入秦国侍奉秦昭襄王,官至上卿。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蒙骜担任将领,奉命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割让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巩二城给秦国,秦国设置三川郡(治今河南省洛阳市)。而《史记·蒙恬列传》则记载,是蒙骜夺取韩国的成皋、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二城而设置三川郡。秦国设置三川郡后,其疆界到达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庄襄王派蒙骜率军攻打赵国,平定太原。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蒙骜率军攻克魏国的高都(今山西省晋城市)、汲县。继而攻打赵国的榆次(今属山西省)、新城(今山西省朔州市)、狼孟(今山西省阳曲县),一共夺取三十七座城池(《史记·蒙恬列传》记载为秦庄襄王二年)。同年,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率领燕、赵、韩、楚、魏五国联军攻打秦国,在黄河以南打败秦军,击退蒙骜,于是魏无忌等军解兵撤离。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秦始皇)即位,任用吕不韦为丞相,李斯为舍人,蒙骜和王齮、麃公等为将军。同年,秦国攻占赵国的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不久晋阳反叛秦国,蒙骜率军平定叛乱。

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蒙骜攻打韩国,夺取十三座城池。同年十月,蒙骜攻打魏国的氏篸、有诡二城。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蒙骜攻取氏篸和有诡。同年三月,蒙骜撤军而回。

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魏无忌去世。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秦王政得知魏无忌去世的消息后,于是派蒙骜再次率军攻打魏国。蒙骜夺取魏国的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西南)、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虚(今河南省延津县东)、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山阳(今河南省焦作市)等二十座城池,设置为东郡(治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

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蒙骜去世,时年约七十多岁。3、蒙骜是怎样的人

蒙骜是秦国大名鼎鼎的蒙家将的先祖。他有一个同样声名显赫的儿子蒙武,还有一个更了不得的孙子——蒙恬。就是那位以一己之力率领秦军击退匈奴的传奇将领。可以说他们祖孙三代都是秦国的栋梁,都为大秦的江山稳固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而始皇帝对蒙氏一族也很不错,只可惜蒙恬蒙毅兄弟二人最后被奸臣赵高所害。

不然以蒙恬的能力和性格,必定会开展一段可悲可泣的护国之路。可是历史不会重来,每一份每一秒都在告诉你,什么都在过去,而你什么也改变不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以为秦国的名将——蒙骜,看看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将领。蒙骜的第一场扬名天下的战役,是攻打韩国。他攻下了韩国的两座城池。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实际上,蒙骜打下的这两座城池是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地方。因为,这样让魏国直接暴露在秦国的爪牙之下,随时得防备秦国的进攻。而不光是魏国,其他国家也感受到了秦国的威胁,纷纷做好战斗的准备。

而这时,有一个诸侯国坐不住了,那便是赵国。此时的赵国已经掉下了超级大国的行列,正在调养阶段。但是看见秦国这么猛,赵国也准备做点什么。于是赵王便派廉颇去帮助攻打燕国的魏军。但是他这样做却让自己暴露在秦国的视野当中,能打的廉颇都被你调走了,此时不打你更待何时?于是秦王便派蒙骜率领大军进攻赵国。而赵国的名将廉颇不在,赵军犹如一盘散沙,一捅就破。就这样,蒙骜一举攻下了赵国三十多座城池。可是这样还不够,他又想起来廉颇前去相助的魏国。他在想魏国的主力也在前方作战。那国内必然空虚,不如我杀他个措手不及。

于是想到就干的蒙骜又出发了,这一次他的终点是魏国,并且打下了魏国的两座城池。就此。蒙骜的威名彻底传遍了天下,每个人都知道秦国有个名将叫蒙骜。可是此时的蒙骜出名了,秦王高兴了,可是魏王很不高兴。他发现自己被蒙骜投袭了之后很恼怒,于是便让自己的兄弟信陵君回来。信陵君由于偷了兵符而不敢回国。后来被自己的门客一番指点,恍然大悟,急忙跑回了自己的国家。经过魏王给信陵君一番诉说,信陵君也听得气愤不已。于是答应魏王要一雪前耻,会让蒙骜尝到失败的滋味。

果然,这位战国第一公子出手就是不凡,他联合了各国军队,给了秦军狠狠的一击,打败了屡战屡胜的名将蒙骜。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赫赫威名。但是蒙骜不是这一次失败就可以否定的,他的战功远比他的失败要大的多。更不要说,他满门英雄,从他开始到他的孙子蒙恬,都有秦国的崛起付出了汗马功劳。这就足以让人瞻仰和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如果韩信、项羽、蒙恬碰到一起决战,谁能赢?

全文共 219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蒙恬也是一员大将,只可惜秦始皇死后,蒙恬被赵高害死,没能活着挽救秦王朝的生命。秦朝末期,也出现了两位历史留名的大将,韩信项羽。韩信后来从项羽麾下跑到了刘邦那里,如果蒙恬还活着,蒙恬、韩信、项羽三个人碰到了一起,他们之间一起打一仗,那么,谁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我们知道,蒙恬、项羽与韩信虽然身处一个时代,但他们率队单挑的机会并没有。先说蒙恬,蒙恬祖籍齐国人,秦朝著名将领,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率领的军队以锐不可当之势,在黄河上游,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

”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击败匈奴的大战,是他一生征战的最大的一次战绩,人们称赞是“中华第一勇士”。秦国人是历史上唯一可以轻松把匈奴野蛮人彻底打得没脾气的,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非常了不起,连汉代都比不了,汉代是靠数十倍的人力和财力获得惨胜。

大家千万不要被电视剧和连环画所蒙蔽了,认为古代战争就是两个大将骑马出来单挑,一人把另一人打败然后挥手冲锋战斗就赢了,哪有那么简单。古代战场对决主要是阵型和阵地的比拼,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对决的核心就是队伍不能乱,而且不能有一个人逃其他都跟着跑。

秦军从小被灌输的铁血纪律精神一直支持着他们,所以能始终维持阵型,不溃乱,意志坚强,不管打多久都不会受不住。蒙恬手下的兵就是这样的铁血纪律的兵种。项羽垓下之战的失败正是因为四面楚歌造成了士兵的溃散,由此可见他军队的纪律性不如蒙恬,所以他俩对决估计项羽要落下风,蒙恬后来被赵高迫害至死,并没有和项羽交过锋。

项羽,楚国下相人,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史学家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破釜沉舟救赵王,于巨鹿之战九破章邯,大败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项羽的军队更多是靠血气和勇武作战的,特点是以少胜多,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极强,但是靠个人匹夫之勇这一套对决真正训练有素纪律性高的部队,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作用。看看近代的抗日战争就知道了,淞沪会战之类的,国军激发出血性,然而最终并没有改变战局。

项羽打败的秦军已经远远不是那支扫平六国的铁血之师了,秦军能打的不是在北边守匈奴,就是在南边守百越。陈胜谋反时,秦国上层没把他们当回事的,认为不用动用戍边的精兵,没想到后来战事太快,戍边的精锐部队还没来得及调回,刘邦就进咸阳了。项羽用兵之法始终是个谜,他并没有兵书留世,在项羽所有的大小战役中,没有人能理解他是如何取胜的。

巨鹿之战中,项羽兵团五万人,对方四十万,以一对八,项羽胜。彭城之战。刘邦五十六万大军雄踞彭城。项羽回师三万,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垓下之战刘邦集军队六十万,能征善战之士韩信、彭越、英布等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团队,有几股力量可以同时从不同方向发起进攻,张良,陈平等为之出谋划策,天下的力量和智慧尽集于此。

项羽军十万,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兵困马疲,四面楚歌又唱去了大半,力量如此悬殊之下,竟是刘邦坚守等项羽来攻。当然结果项羽未能攻破,败退回来,但主力并没有太大损失。有人说垓下之战项羽失败身死所以得出韩信军事能力强于项羽的结论,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有失偏颇。

韩信,从普通军卒升为大将军,他巧妙施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还定三秦。在刘邦兵败彭城之后,开辟第二战场,领军北上,大败魏王豹和赵国陈馀,此两战均是以少胜多,用兵之诡异令人惊叹。韩信“兵仙”的美名正是在此时种下的,他和项羽两个都善于用兵,都打过以少胜多之战,孰优孰劣众说纷纭,韩信成功了,成王败寇,所以给人留下的韩信强的印记。

要韩信与项羽一比的话,可以看楚汉相争四年,如果韩信能单独打败项羽的话,为何不让韩信与项羽对峙并最终击败之?韩信谋略过人不错,但这只能对无谋之人。高手之间的决战谋略也无决定性作用,最后的决定因素是真实力。韩信平魏,破代、赵,降燕,灭齐,每一战都叫人称绝,但是遇到项羽这样的对手,未必有胜机。韩信的每一战都能被后人解读清楚。

而项羽每一战,不可名,不可道,知其胜,不知其何以胜。这就是两者用兵的不同所在。冷兵器时代,决定战争结果因素太多,除了看主将个人经验外,还要看部队经验,部队装备,部队执行力,地形和天气对哪边有利,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败的因素。假设三人在同等条件下,各率30万大军一一单挑,我认为胜利机会是蒙恬>项羽>韩信。

如果他们各率本部人马,我认为蒙恬第一,项羽第二,韩信第三。三人都是名将,水平差不多,所以军队的战斗力至关重要。这方面,30万秦军优势太明显了。如果军队实力一样,比拼的是三人指挥能力,我认为韩信第一、蒙恬第二、项羽第三!理由:垓下之围,面对韩信的40万杂牌军,项羽竟然没有对战的勇气,空留10万楚军于垓下,自己率800骑兵连夜逃走,可见项羽对韩信的忌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蒙恬临死前说了什么?为何会让曹操落泪?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蒙恬自杀前留下的遗言是什么?

蒙恬在临死之前说,从祖父到自己子孙三代一直都在为整个大秦国家出生入死,手底下有30万大军,虽然说被囚禁,其实自己有能力反叛,不过自己不敢选择这么做,更加不敢忘记先祖的恩情。这些话也会让曹操觉得有一些心疼,因为这其实就是被冤枉。

很多人都会说曹操就是一代奸雄有着狼子野心,而且也会有着某朝篡位的心,可是大家可能就忘了,曹操也同样会也会有赤胆忠心,一直都在讨伐董卓就是希望匡复汉室。一生以来根本就没有想要成为大魏皇帝。自己成为了大汉的丞相,一直到死也没有改变这一个位置。

曹操为了汉朝一直以来都会尽心尽力,虽然说有一些霸道,但是这种赤胆忠心必然就不会被世人认可,也不会被大汉皇帝认可。反而最终被大家不停的辱骂,曹操身后也会拥有着许多的骂名,这也是曹操内心悲伤所在,还有内心纠结所在。可能这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曹操每一次在读到这一个遗言的时候,往往都会有感而发,最终就会泪流满面。

所有的人都说曹操就是一个汉贼,更是背负了一辈子的恶名,但是却忽视了曹操的所作所为,曹操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太平盛世,更是一统天下,结束了东汉末年的乱局。所以这种辱骂对于曹操而言真的是不公平的,或许就是因为如此在看到蒙恬大将军的遗言时,也会不由自主的流泪,这其实就是一个英雄豪杰的哀叹。我们其实对于曹操已经有了很多的误解,在三国中曹操才是一个真的英雄,不知道大家对此会有什么样的一些看法呢?

蒙恬大将军一直都会被冤枉,即便到死也没有选择反抗。可如果从当时的实力来看,蒙恬将军如果选择反抗,这完全是易如反掌的,只是为了能够保证先祖的美名,所以始终都没有选择反抗,任由自己失去性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蒙恬和蒙毅是什么关系 蒙恬蒙毅是亲兄弟吗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蒙恬蒙毅两个人是亲兄弟,全部都来自于将才世家。从祖父开始为整个家庭付出努力,这一个家族的命运同样会和秦皇朝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两个人在小的时候,选择练习舞蹈,甚至家中会请了一些专业的老师。

蒙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有的兴致全部都是在习武,身上会有一种英勇善战的气质,始终都会浴血杀敌。蒙毅完全不一样,始终都会比较喜欢去研究国家的典籍,认为国家的管理在于统治秩序的维护。家族的长辈会发现这两个人全部都是有用的人才,决定让他们自由的发展,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两个人全部都来到了秦始皇的身边。一文一武可以彼此搭配,一个熟读律法、一个武功盖世,在朝廷中可以说真是一时风头无两,根本就没有人比较。但是家族的人一直都认为需要恪守本分,千万不能够恃宠而骄。

蒙恬的父亲

齐国的蒙骜一直都是在朝廷为官一直到上卿。在秦昭王去世之后,任命蒙骜为率秦军攻打韩国,甚至选择夺取了韩国的土地,在第2年的时候,又曾经获得巨大的胜利,迅速的夺得韩国的这些城池。秦始皇继位的时候,蒙骜他曾经攻打魏国,以及韩国为大秦国付出了赫赫战功,公元前240年蒙骜去世。

蒙恬后人

在历史上没有太多的记载,相关的内容比较少,我们所能够了解到的基本都是根据历史书所记载的内容,然后推断出来。有人则认为可能根本就没有孩子,也有人认为根据历史所推出的这些观点可能并不是很正确。可能是想要隐姓埋名,希望能够避免被大家过多的关注,影响到以后的人生和未来,但不管如何两个人依然是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