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生物基因的知识点【汇编20篇】

要学好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下面问学吧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生物基因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浏览

4870

文章

1000

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实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公平合理分享利用遗传资源产生的惠益为目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与机制建设,强化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提高公众保护与参与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积极措施,对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实施有效保护,保障生态安全。

2.持续利用。禁止掠夺性开发生物资源,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科学、合理和有序地利用生物资源。

3.公众参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基层群众的广泛参与,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机制。

4.惠益共享。推动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公平、公正分享其产生的经济效益。

战略目标

1.近期目标。到2015年,力争使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2.中期目标。到2020年,努力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3.远景目标。到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

战略任务

1.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

2.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相关规划。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

4.强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合理开展迁地保护。

5.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6.推进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惠益共享。

7.提高应对生物多样性新威胁和新挑战的能力。

8.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今天小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全文共 1597 字

+ 加入清单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3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把叶片中的有机物运输和消耗完)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形成对照,让见光部分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淀粉遇碘会变蓝)

6.用清水冲洗后观察,(叶片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光合作用概念: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实验中,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光合作用的公式:

条件:光能。场所:叶绿体。原料:二氧化碳、

水。产物:有机物、氧气。实质:制造有机物,

贮存能量。包括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变成化学

能)和物质转化(把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意义:为生物提供营养、氧气、能量来源,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应用: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利用率。

金鱼藻在光下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燃,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若将上述实验步骤②改成:将叶脉切断,其它步骤均不变,会发现滴加碘液不变蓝,结论是: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若将②改成选叶用透明塑料袋套住,并放一些氢氧化钠固体,其它步骤均不变,会发现滴加碘液不变蓝,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普利斯特利的小白鼠实验也可证明)

若将②改为银边天竺葵,其它步骤均不变,会发现银边处滴加碘液不变蓝,结论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从狼吃羊,羊吃草这一食物关系可知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自于草的光合作用,能量最终来自阳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的气温反差大,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夜间呼吸作用弱,积累的有机物多。

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可知,要想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增多,提高产量,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合理灌溉;适当增强光照;增加叶绿体的含量。

深秋季节,位于路灯旁的树叶比远离路灯的树叶稍晚变黄,因为深秋,光照不足,叶绿素在逐渐被分解使叶片变黄,夜晚路灯旁的树叶利用灯光光能合成少量叶绿素。

例:1、若将某植株一片叶的主脉切断(右图中甲),另一片叶两面都贴上不透明

的锡箔纸(右图中乙),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光照4小时。取下两叶经脱色后用

碘液处理,发现A部位里棕褐色,B部位呈蓝黑色,C部位不呈蓝黑色。以上实

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A、水和二氧化碳B、叶绿素和阳光C、水和阳光D、水和叶绿

2、根据所给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十七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棵2.5kg的柳

树种在装有90kg泥土的桶里,只浇雨水。5年后,柳树长到85kg,而泥土

的重量只少了不到100g。由于水是加到桶里的惟一物质,所以,海尔蒙特

认为使柳树生长的物质是水。

(1)该实验中泥土的重量减少了,这主要是由于。

(2)海尔蒙特认为使柳树生长的物质是水,你认为影响柳树生长的外界

因素还有哪些?

(3)柳树吸收的水分中,一部分通过合成有机物,而绝大部分则通过散失到空气中。水分散

失到空气中对植物体本身的意义是

(4)写出合成有机物的表达式:

143、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A.消耗叶片中的水分B.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

C.消耗叶片中的叶绿素D.消耗叶片中的无机盐

4、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中,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解释不正确...

的是()A.光合作用需要光照B.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C.对一部分叶片遮光,另一部分不遮光是设置对照

D.将植株放到黑暗中数小时,目的是使叶片中的淀粉耗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1.重要的注意事项:材料要薄而透明;盖盖玻片时要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慢放下,避免出现气泡。

2.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准备:擦、滴(清水)

(2)制片:撕、展、盖

(3)染色:滴(稀碘液,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则不需要染色)、吸

3.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1)准备:擦、滴(生理盐水)

(2)制片:刮、涂、盖

(3)染色:滴(稀碘液)、吸

4.常见的玻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如:叶的横切面切片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的。如:血涂片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制成的。

如:草履虫装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外来生物入侵情势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新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2种,外来生物入侵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

在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外来生物入侵者。2001~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调查发现,全国共有283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约1200亿元,而目前已经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中国,造成的损失已经高达2000亿元。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入侵中国的物种有50余种,其中11种主要外来生物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

中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其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牛蛙等。环保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现象日益增多,由此造成的生物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刻不容缓。

今天小编对中国外来生物入侵情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垂体疾病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下丘脑-脑垂体疾病包括种类:

1、尿崩症

2、产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3、溢乳症及闭经-溢乳综合症

4、侏儒症(幼年分泌生长激素过少)

5、巨人症(幼年分泌生长激素过多)

6、肢端肥大症(成年分泌生长激素过多)

垂体虽小,发生的疾病却不少,最多见的是垂体肿瘤。垂体肿瘤绝大部分是良性的,根据肿瘤细胞能否产生激素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两大类。功能性垂体瘤又以肿瘤细胞生产的激素种类不同分为生长激素瘤,表现为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泌乳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表现为柯兴综合征;以及其它少见的肿瘤。功能性垂体瘤生产的激素大大超过正常,就出现激素过多的病征。垂体激素产生不足的疾病也有不少,如垂体性诛儒(生长激素不足)、性腺功能低下(促性腺激素不足),有时整个垂体前叶功能都受损,多种激素分泌不足,如产后大出血引起的席汉综合征。垂体后叶功能低下的病有尿崩症(抗利尿激素不足)。

垂体悬垂于脑的底面,通过漏斗柄与下丘脑相连。垂体很小,重量不到1g。女性的垂体较男性稍大。垂体大致可以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见图13-5)。现将垂体的构成部分列表如下:

腺垂体中的前部占腺垂体的绝大部分,在内分泌功能方面也起主要作用。其中的腺上皮细胞根据对染料的反应不同,可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和嫌色性三类腺细胞。用近代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等方法,结合电镜观察证明腺垂体由六种腺细胞组成。嗜酸性细胞占腺垂体总数的35%左右,再分为分泌生长素和催乳素的细胞。嗜碱性细胞约占总数的15%,再分为分泌促甲状腺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GTH)的细胞。嫌色细胞数量最多,约占前部腺细胞总数的50%,这种细胞不分泌激素,但可逐渐出现颗粒而变为嗜酸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后即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提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城市范围内的各种非人生物体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在经济价值、丰富度、物质循环写能量代谢等方面,城市生物多样性虽然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无法相比,但由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面积上,可近距离直接为城市人口服务,因而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的扩张改变了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地景地貌,例如:自然地面积减少、水资源恶化、生物被迫改变栖息地等等。城市化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并非十分的贫乏。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在城市中建设一些绿地、公园、湿地、植物园,还有种子库、基因库等,在这些地方都是城市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区域。例如比利时的花,有近50%的品种在布鲁塞尔都能找到。而南非濒临灭绝的植物种类的50%在首都开普敦都有分布。花园城市新加坡有多达10种生态系统,有近100种动植物都是科学界发现不久的。北京的植物园里的植物千姿百态,观鸟爱好者能在颐和园观测到数十种鸟类。城市生物多样性比较多,还与人们饲养一些宠物有关。各种各样的宠物也增加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今天小编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影响生物处理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处理废水的一种方法。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能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物质,使废水得到净化。生物法处理废水,可大体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两大类。那么影响生物处理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呢?生物处理是指什么呢?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固体废弃物安全小知识。

影响生物处理的环境因素

(1)温度:有中温发酵和高温发酵,高温发酵消化时间短产气量高,杀菌灭卵效果好;

(2)PH及碱度:厌氧发酵的最佳pH值应控制在6.8~7.2,低于6或高于8,厌氧效果明显变差,挥发酸的数量直接影响到PH值,故反应器内应维持足够的碱度;

(3)碳氮比,适宜的碳氮比为C/N=10~20:1;

(4)有机负荷率,厌氧消化的控制速率是甲烷发酵阶段,因此过高的有机负荷可能导致有机酸的积累而不利于甲烷发酵的进行;

(5)搅拌:适当搅拌是必须的,以防止形成渣泥壳和保证消化生物环境条件一致;

(6)有毒物质,应控制在最大允许浓度以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如何应对生物入侵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的生物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进入了本地,在本地生态系统中没有天敌而大肆繁衍破坏了本地的生态系统。那么如何应对生物入侵呢?

生物入侵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彻底消除生态系统中该生物的存在。在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已定居的种群数量时,最值得推荐的就是生物防治措施,但是自然物种法则决定,使用生物防治措施的方法无法达到扑灭的效果。

采用生物防治的办法可以分为两大类:自主的生物防治和非自主的生物防治。

1.非自主的生物防治方法为:大量释放不育的雄性个体以取代与雌性进行交配的雄性个体,使外来入侵动物不能产生新的后代。

2.自主的生物防治方法,即经典的生物防治措施,其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将自然天敌从目标物种自然分布的区域引入到正在受到侵害的新区域。

还可以从外来生物原本的生活环境中引入它的天敌,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入侵生物的天敌并非本土生物,也算是外来生物,随意引入也有可能导致生物入侵。所以在引入之前应该做好评估,经过严格考虑,确定不会对本土环境造成破坏。其他的还可以通过人工清除,化学防治等方法进行治理。

今天小编对如何应对生物入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农作物生物灾害特点

全文共 151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危害大,每年给我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那么农作物生物灾害特点有什么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1、气象

大气、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生物灾害的发生流行;温度、湿度、降雨、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可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发展、侵染和流行,影响害虫、害鼠和杂草的发育、繁殖、越冬、分布、迁移和适应等。研究表明:气象条件是决定有害生物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几乎所有大范围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或与气象灾害相伴发生;一旦遇到灾变气候,就会大面积发生流行成灾。有害生物种群暴发与调节的理论或假说之一,认为有利的气候变化肓接(如暖冬)或间接(如初级生产力增加)地提高了有害生物种群的繁殖力和存活力,引起有害小物数量暴发。

气象要素年际间的异常变化,常影响当年生物灾害的发生等级。如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螟、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褐飞虱等,在其适迁期,降落地连续降雨是促成苦虫降落的重要条件,迁入降落虫量过大时,常导致暴发性灾害发生。

2、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的干扰造成化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有害生物发生与成灾的风险性增加。如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目的,通常大面积种植单以品种的作物,人为地排除其他动植物种类的竞争,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全世界的农业用地主要种植12种谷类、23种蔬菜、35种水果和坚果作物,即在世界现有的大约14.4亿h㎡农用土地上种植的作物不超过70种。这与热带雨林每公顷土地上超过100种植物所构成的生物多样性形成鲜明的对照。结果导致农田生态系统中植被较单一化,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都比自然生态系统少,生物多样性也较低。在果园生态系统中采取人工或化学除草,许多果园几乎仅有人工栽培的果树生存,使捕食性大敌如钝绥螨类等因无法越夏而大量死亡。同时,由于土壤板结,果树生长势变差,形成恶件循环,反过来又加重量病虫的为害。

3、化学药剂的施用

化学药剂的大虽和盲目施用,在杀死病、虫、杂草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天敌,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组成,降低了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平衡失调,常引起有害生物迅速再生繁殖,而暴发为害。如美国加利福尼业州25种毁灭性农业害虫中有4种是由由于杀虫剂的使用而导致再猖獗。大量施用波尔多液防治柑橘疮痂病和溃疡病,杀死锈噔虱天敌汤姆森多毛菌,引起锈壁虱暴发;寄生干柑橘白粉虱的座売孢菌在过多施用广谱性杀菌剂时受到杀伤,大大降低其对柑橘内粉虱的寄生率;稻飞虱、柑橘红蜘蛛等害虫在用广谱性杀虫剂进行防治,常迅速引致再狷獗灾害。更为严重的是,化学杀灭剂的大量施用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往往造成很大的威胁。

4、外来生物入侵

外来个物入侵已成为我国有害生物暴发性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上成灾频率极高的危险性病也害,如稻水象甲、美国白蛾、美洲斑潜绳等先后传入我国主要粮、棉产医和林区。美国白蛾已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稻水象中已由几年前仅在天津市局部地区发生,蔓延至河北、山东、辽宁、浙江、福建、江苏、湖南等省;美洲斑潜蝇的传播更快,为害更大,迄今已在南北10多个省(区、市)发现其严重为害蔬菜,花卉、烟草、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形势相当严峻。

5、生态环境破坏

森林过度砍伐、天然植被的深度破坏、农业土壤污染、空气污染、酸雨,以及干旱化、荒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等直接改变了该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迫使动物改变生活习性,从一栖息地迁徙到另一栖息地,感染源地扩大,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打乱了生物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后果将导致生物灾害的频繁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外来物种一般通过三种途径入侵:一是引入用于农林牧渔生产、生态环境改造与恢复和景观美化的目的的物种,之后演变为入侵种;二是随着贸易运输和旅游等活动而传入物种;三是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200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表明,在初步摸清的283种入侵物种中,83.5%属于人类有意识引种以及进出口贸易和游客无意识携带进入的,其中超过50%的种类是人为引入种的结果。

现在种植、养殖单位几乎都在从外地或外国引进物种。其中大部分引种是以提高经济收益、观赏和环保等为主要目的。由于缺乏有效的科学知识与信息,缺乏对引进物种的风险分析,盲目引种。淡泊的生态意识与不顾生态后果的经济利益驱使和有法不依等。这些生物引入之后缺乏有效监管,进而大量繁衍,演变为入侵生物。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内、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外来生物成功入侵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许多外来有害生物是随着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他们作为偷渡者或者搭便车被引入到新的环境中,如船舶的压载水就是非常顺利的顺风车,长期以来为了保持船舶的稳定性和航行安全,空载的船只,都要注入大量的海水作为压在水,而压在水中所含有的是海洋浮游生物,也就随着船只一起航行,当船舶到达另一国家装货时,压载水里的浮游生物就随着压在水一起被排放到当地的水体中,造成生物入侵。

今天小编对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生物入侵到底有多可怕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传染病和免疫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1、传染病:由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间是在发病初期。

2、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等。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通过空气、饮水、

饮食、生物媒介等都属于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疾病的人群。如:儿童、老人等。

在以上三个基本环节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会流行。

4、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阻止病原体的传播。如: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患有传染病的动物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等,这些举措都是属于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要搞好环境卫生(如:室内通风和消毒等)和个人卫生等。

(3)保护易感人群:不让易感者与病人接触并进行预防接种。如:为了保护易感人群,给儿童注射疫苗,这里注射的疫苗和举措分别属于抗原和保护易感人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跨膜运输方式探讨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针对这个问题,不妨做两个方面的界定:

1,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分标准是不是浓度梯度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属于载体介导的跨膜运输方式,它们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实现跨膜转运是否需要能量。协助扩散的动力来自于浓度梯度,故不需要能量。而主动运输因为一般是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所以需要能量,其运输过程所需能量来源有三种:ATP直接供能、ATP间接供能和光能驱动。由此可见,葡萄糖氨基酸这两种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自由扩散,其衡量标准不是浓度梯度,而是要看其是否需要能量。从根本上讲,这两种运输方式的差异在于载体的类型不同。

2,在不同功能的细胞中同一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不是相同

对不同功能的细胞而言,其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会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同一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不是相同的呢?下面以葡萄糖和氨基酸在不同细胞中跨膜运输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从当前的人体生理研究成果来看,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跨膜运输分属两类。一类是钠离子协同的继发性主动运输,实例有小肠纹状缘(小肠上皮细胞顶面)和肾小管刷状缘(肾小管上皮细胞顶面)对葡萄糖及氨基酸的转运。另一类是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即协助扩散,实例包括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摄取,以及小肠上皮细胞内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与氨基酸向细胞间隙的转运。可见葡萄糖和氨基酸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到底属于哪一种,不能笼统地去讲,要依具体情况而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好氧生物处理的产物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废水生物厌氧处理技术以能耗低、负荷高、剩余污泥产量少、耐冲击负荷、回收能源等诸多的优点受到业内人士的青睐。那么好氧生物处理的产物是什么呢?生物处理是指什么呢?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固体废弃物安全小知识。

好氧生物处理对能降解有机物分解完全,所以基本是没有什么产物的。好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污水中复杂的有机物降解,并用释放出来的能量来完成微生物本身的繁殖和运动等功能的方法。好氧生物处理由于去除率高,一般都作为最终处理。

影响好氧生物处理的主要因素

①溶解氧(DO):约1~2mg/l;

②水温:是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生化反应的速率加快,增殖速率也加快;细胞的组成物如蛋白质、核酸等对温度很敏感,温度突升或降并超过一定限度时,会有不可逆的破坏;最适宜温度15~30°C;>40°C或

③营养物质:细胞组成中,C、H、O、N约占90~97%;其余3~10%为无机元素,主要的是P;生活污水一般不需再投加营养物质;而某些工业废水则需要,一般对于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应按BOD:N:P=100:5:1投加N和P;其它无机营养元素:K、Mg、Ca、S、Na等;微量元素:Fe、Cu、Mn、Mo、Si、硼等;

④pH值:一般好氧微生物的最适宜pH在6.5~8.5之间;pH

⑤有毒物质(抑制物质):重金属;氰化物;H2S;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酚、醇、醛等;

⑥有机负荷率:污水中的有机物本来是微生物的食物,但太多时,也会不利于微生物;

⑦氧化还原电位:好氧细菌:+300~400mV,至少要求大于+100mV;厌氧细菌:要求小于+100mV,对于严格厌氧细菌,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水体污染生物性污染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当进入水体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那么水体污染生物性污染有哪些表现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表现一:水体受到生物性污染后最常见的危害是居民通过饮用、接触等途径而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这类疾病包括霍乱、伤寒、痢疾、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及血吸虫病、贾第虫病等寄生虫病以及钩端螺旋体病等。水体生物性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表现二: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聚集成团块,漂浮于水面影响水的感官性状。有些藻类能产生毒素如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而贝类能富集此类毒素,人食用了毒化的贝类后可发生中毒甚至死亡。藻类毒素一旦进入水中,一般供水净化处理和家庭煮沸不能使之全部失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社会行为的特征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社会行为特征

社会行为是指同一种群的动物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各种行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例如,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群体中有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司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职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与身体其他部分很不相称,而且自己不能移动,由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生物知识点:陆地生活的动物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一般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的作用是与肌肉配合完成运动。

5、蚯蚓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的原因:因为潮湿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目的是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7、大雨过后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原因: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10、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生物多样性的旅游价值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世界上,自然观光性质的旅游业,每年创造120亿美元的税收。生物多样性的旅游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价值,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功能。一般不会出现在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收入中,但当进行计算时,其价值可能远高于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可以分为生物多样性的非消耗性利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非消耗性利用价值是指自然界提供的生态学服务性价值,这部分价值未被消耗掉,并且未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不计入国家财政收入中。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指那些潜在的未被人们认识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有还在于人为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其伦理学和哲学的价值,

例如:发达国家的一些人,对他们从未打算参观和利用的某一物种和环境附加了价值。他们希望子孙后代可从这些物种的存在而得到一些利益,或可能只是满足于知道海洋中的曾拥有鲸,中国有大熊猫。

今天小编对生物多样性的旅游价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等更多的生态破坏小知识和环境污染小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菌和真菌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细菌真菌

11.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分裂繁殖。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

12.细菌的结构特点: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附属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13.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不到半小时就分裂一次。

14.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即、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15.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轻,可以随风四处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

编辑推荐:细菌和真菌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软体动物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

提出问题

导出课题

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

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①本节课先以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并让学生识别入手。待学生识别之后,再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②关于观察当地常见软体动物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有目的地选择那些取材方便,代表性强的实验材料,事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准备好实验材料,这里以观察河蚌为例来说明。观察前,教师要出示观察提纲,观察的项目有:

A.河蚌的体外有没有贝壳?有几片贝壳?

B.用铅笔碰一下张开的贝壳,河蚌会有什么反应?这个反应说明贝壳对它有什么作用?

C.将河蚌放在温度为50℃的水中,贝壳会张开,观察在贝壳的内表面是否有一层柔软的膜?这层膜里包着的身体是否柔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水体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水体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引起水质下降,利用价值降低或丧失的现象,那么水体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一、致癌作用

根据相关统计,全球水体中已经识别的有机化合物有2000多种,其中,饮用水中含769种,包括26种致癌物,18种促癌物,45中致突变物。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有毒的无机物和重金属,比如自来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氯代烃类。不同的致癌物质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不同癌细胞进行刺激,引致疾病。如果居民长期饮用含有这些物质的未达标的水,会大大增加人们的患癌率和死亡率。

二、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

受到污染的水会通过饮用或者食物链到达人体,最终造成急性或者慢性的中毒。比较常见的有甲基汞中毒、镉中毒以及氰化物中毒等金属中毒、有机物中毒及农药中毒。其中,大量的铅、钡等元素也会对人体产生威胁。

三、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生活废水中所排出的粪便等生物性污染物进入人体,会极大地提高人们患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几率,比如伤寒、痢疾、霍乱等。某些寄生虫病也可以通过水流进行传播,对人类的安全健康造成威胁。

四、水体生物性污染的间接影响

水体生物性污染会引起一系列间接影响。比如某些污染物控制在一定标准的水,虽然无害,但是会对水的味道、颜色等方面产生作用,造成异味、异色等问题,阻碍水的正常使用。同时,相关标准下的铜、锌的含量会对微生物的生长繁衍造成影响,进而降低水整个系统的自净能力,引发相关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全文共 3901 字

+ 加入清单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使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而传统的生物教学一直是抽象的、科学世界中的生物学,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强调生物教学要回归自然,要紧密联系生活世界。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初步了解了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生物类群之后,对他们周围生物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指导他们进一步了解生物与其周围世界的关系,激发学生们探求生物学知识的欲望。这节课主要通过同学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观察到的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把同学们已知知识的内化和延伸。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观察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的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知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技能掌握与指导:在自行设计的探究方案指导下,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在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疑问驱使下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实验和举例确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以及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捕捉鼠妇20只,装入盛有湿土和树叶的透明的可乐瓶中(注意透气)。

教师:培养皿、吸水纸、纸板等。鼠妇的生活环境、蚯蚓生活环境等挂图,有关教学录像资料、投影资料、统计表、曲线图。

课时分配:1课时

课堂设计

师:同学们请打开教科书第8页,观察节头情景图“沙漠的仙人掌”,大家知道,野生的仙人掌能够很好的生活在沙漠里,而高大的乔木和农作物却不能在沙漠里生活,哪位同学说出其中的原因??

生:沙漠里干旱、缺水;高大的乔木、农作物不适应沙漠环境,而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高大乔木、农作物需水量大,仙人掌需水量小。?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看起来水是影响生物生活的一种因素,其实,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的因素都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比如水、光、温度、空气、土壤和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等,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其中水、光、温度、空气、土壤为非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为生物因素。如熊猫的数量会因箭竹的大量枯萎而减少,这里的箭竹就是影响熊猫的生物因素。课前我发现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带来了所采集到的鼠妇,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是在哪里采集到鼠妇的??

生:同学1在花盆下边。?

同学2在潮湿的砖块和石头下边。?

同学3在一堆烂草下边。?

师:说的很好,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知道鼠妇的生活环境,所以很容易就采集到鼠妇。大家思考一下,鼠妇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阴暗、潮湿。?

师:回答很好。在干燥和光亮的环境中是不容易看到鼠妇的。那么鼠妇为什么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呢?看来环境中的一些因素确实能够影响生物的分布,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页,“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内容,提出探究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提出的可探究的假设是什么?提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指非生物因素而在几种非生物因素中,应该排除那些现有实验条件不计可的探究因素。?

生:提出问题: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提出假设:影响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水或光??

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同学们已经确定。光和水对鼠妇的生活究竟是否有影响?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合作,共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加以验证。提示:对于光和水这两个环境因素来说,同学们是否可以分别利用推荐器材和其他器材,各设计一组对比环境,如对光这一因素,可设计一组“光亮和黑暗”的对比的环境,变量是光,其它因素都相同;而对水这一因素,可设计另一组“干燥和潮湿”的对比环境,变量是水,其它因素都相同。并把实验过程中鼠妇活动情况的数据记录到所发下的统计表中,并绘制曲线图。?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汇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情况。?

生:A组我们选一个洁净的培养皿,放在一张白纸上,用书本将培养皿的一半遮住,人为地制造一个“光亮与黑暗”对比环境,然后把20只鼠妇放到光亮处,观察鼠妇的活动,发现大部分鼠妇陆续地爬到光线较暗的地方。?

B组我们用一个白色透明的可乐塑料瓶,瓶的下部用不透光的纸包起来,制造一个“光亮与较暗”的不同环境,然后把20只鼠妇从瓶中放入,把瓶横放着,观察鼠妇的活动,也发现大部分鼠妇陆续地爬到光线较暗的地方。?

C组我们用一个干燥、洁净的培养皿,把一张半圆形的吸水纸放入培养皿内的一半,用滴管吸入自来水,均匀的滴在吸水纸上,将吸水纸均匀地浸湿,培养皿的另一半放一张半圆形的干燥的吸水纸,制造一个“干燥与潮湿”的不同环境,然后把20只鼠妇放入培养皿内的干燥的吸水纸上,观察鼠妇的活动,发现大部分鼠妇陆续地爬到潮湿的吸水纸上。?

D组我们用一个较深的铅笔盒,把一些潮湿的土放在铅盒的一边,另一边放上一些干燥的土,然后把20只鼠妇放入铅笔盒内的干土上,观察发现,大部分的鼠妇也陆续地爬到潮湿的土上去了。?

师:同学们做得成功。同学们在设计实验时都按照要求,分别围绕“光”、“水”这两个变量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对于“光”这个变量,设计了“光亮与黑暗”的对比环境,其他因素都相同;对于“水”这个变量,设计了“干燥与潮湿”的对比环境,其他因素都相同。有哪位同学能说明一下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生:同学1便于进行比较。?

同学2更加突出“光”或“水”两种因素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

同学3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师:回答的很好。科学探究中,我们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即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条件下,选取一种因素的不同作为变量加以对比研究。好,下面各小组的组长同学把实验过程中的调查表报上来,进行统计。选派两位同学进行统计,在实验5分钟时分布在不同环境中的鼠妇数目,并绘制曲线图。?

生:学生统计结果?

“光亮与黑暗”光亮:x个、黑暗:y个?

“干燥与潮湿”干燥:a个、潮湿:b个?

师:同学们根据这个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大家讨论。?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同学1鼠妇喜欢黑暗和潮湿,不喜欢光亮和干燥。?

同学2光和水这两种因素能影响鼠妇的分布。?

师:同学们这个探究活动做得很成功。那么,在我们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大家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鼠妇呢??

生:同学1随便扔掉

同学2放回大自然

师:大家认为该怎么办??

生:放回大自然。?

师:我也赞成放回大自然,因为鼠妇也是一种生物,我们提倡珍爱生命,就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爱护实验生物。通过探究活动,我们认识到光、水、温度等环境因素,确实能响鼠妇分布,那么,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的分布有没有影响呢?播放:“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教学录像资料”,而后阅读教科书第9页,指出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别有哪些?举例说出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分布的影响?并说出草原上的草和鹿群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生:观看教学录像资料,阅读课文第9页、观察图1-5思考回答。?

同学1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同学2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度影响各种生物的生活,如冬眠之前,蛇在天气突然变冷时爬出来晒太阳;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在潮湿温暖的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比干旱的地区要多。?

同学3草原的繁盛和衰亡关系到鹿群的生活,草是影响鹿群生存的生物因素;同样,草原上的其他生物如鹿群和人类也是影响草生存的生物因素,鹿群个体数的大量增加,或人类的不恰当的建设活动,都可能破坏草原。?

师:回答的很好,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要受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吗??

生:不是,生物能够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

师:请同学们观看投影:1?沙漠中的仙人掌。2?土壤中的蚯蚓等图片资料。然后阅读教科书第10页,就仙人掌和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展开讨论:仙人掌和蚯蚓是怎样适应环境的?蚯蚓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生:学生1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减少水的散失;茎绿色肥厚,不仅可以贮存大量的水,还能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根非常发达,能够吸收土壤深层的水;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生活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

学生2蚯蚓生活在潮湿而又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身体表面有刚毛,有助于它在洞穴中运动;身体表面有粘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同时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而影响环境。?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每一种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因此,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生物和它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物生活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密切,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爱生物就是关爱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应当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交流和表达,同时还要学会合作。?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编辑推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