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是悬挂在空中的吗【合集20篇】

浏览

4206

文章

1000

这些年我们是如何计算地球年龄的? 科普贴请查收

全文共 2280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史

地球年龄是多少?”400年前,在欧洲,爱尔兰人詹姆斯·亚瑟是这个问题上公认的权威。有趣的是,他不是科学家,而是大主教。因为在科学革命之前,“地球时代”的问题是与创世神话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地球的时代是什么?”起初,这是一个神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

詹姆斯·亚瑟曾担任爱尔兰天主教大主教,但对科学感兴趣。他用《圣经》年表来按时间顺序排列《圣经》中记载的主要历史事件。与此同时,他还查阅了许多非基督教的古代历史文献,并将同一事件一个接一个地用年份做了标记。经过反复比较和整理,吴学在他1645年的著作《吴学年表》中,根据当时流行的儒略历计算,认为整个世界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下午6: 00创造的。

启蒙运动后,基督教的权威已经崩溃。后来的学者采用了更科学的方法来计算地球的年龄。法国博物学家布冯收集了许多史前化石。根据这些化石的年龄,布冯估计地球已经超过75000岁了。英国地质学家赫顿提出了“均衡”理论,认为地球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只能解释和分析每个地质时期的具体变化,而不能推测起点和终点。这种地质渐变的观点后来被雷尔发展,成为当时的主流观点。博物学家达尔文推测,一些地质变化的过程至少需要3亿年,地球的真实年龄可能比这大得多。

当自然学家和地质学家束手无策时,解决这个问题的重担就落到了物理学家身上。19世纪5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和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分别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地球、太阳甚至整个宇宙都处于散热过程中。根据这一理论,地球在诞生之初是一个高热岩浆球,它的温度随着时间不断降低,直到热量完全消散,变得完全寒冷和死亡。这样,只要我们知道地球的初始温度(即岩浆的温度)、岩层的热导率和地热梯度,我们就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地球的年龄。

开尔文在1862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球缓慢冷却”的文章。他把岩浆的温度设定在3870℃(实际上是700℃-1200℃),然后估算了热导率和地热梯度的平均值。开尔文的最终计算结果是9800万年。考虑到估算带来的误差,他提出地球的年龄大约在2000万到4亿年之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开尔文通过连续精确的参数不断修正他的计算结果。1897年,他最终确定地球的年龄应该是2400万年。

根据当时已知的物理理论,开尔文的计算方法是不可动摇的。不仅地质学家无法反驳开尔文的观点,就连像达尔文这样伟大的博物学家也曾怀疑过他的物种进化理论。然而,开尔文的计算方法基于两个基本假设。首先,地球内部没有其他热源。第二,地球内部是一个均匀的固体。只要这两个假设是正确的,开尔文的计算方法是无懈可击的。

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来自意外事故。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雷尔意外地发现,铀盐可以使用厚黑纸包裹的底片感光,证明铀可以发出穿透光线。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放射性。两年后,著名的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从沥青铀矿中提取了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903年,居里夫妇进一步发现镭在辐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热量。与此同时,进入20世纪后,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震波的折射发现,地球内部不是一个均匀的固体,而是分成地壳、地幔和地球中心。到目前为止,开尔文计算地球年龄的两个假设都被证伪了。

历史转折点发生在1904年。80多岁的开尔文勋爵参加了由英国皇家学会组织的一次物理会议。他早已成为物理学的权威。他受到一位年轻物理学家的挑战,这位年轻物理学家是开尔文晚年最自豪的学生——当时33岁的卢瑟福。卢瑟福在会上做了一份关于放射性变暖对估计地球年龄的影响的报告,他认为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量可以平衡地球自身的冷却。这对教师和学生代表了本世纪初发生的两种范式之间的转变。卢瑟福的研究从理论上推翻了开尔文的计算方法,为后来者打开了一个新的方法,即通过测量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过程来确定地球的年龄。1907年,美国化学家博尔特伍德认为铅是铀放射性衰变的最终产物,并提出了“铀-铅测定法”。同位素被发现后,科学家们进一步优化了这种方法,因为铀235和238将分别衰变为铅207和铅206,所以从理论上讲,只要我们知道岩石中铅与铀的比例,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岩石的年龄。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与地球同时形成的岩石。地球表面的岩石经历了复杂的地质运动,陨石来自太阳中的小行星,它们与地球同时形成。在各种陨石中,陨石铁含有非常低的铀含量,这意味着铀衰变产生的铅非常少。因此,陨石铁中的铅和铀的比例几乎等于地球形成之初的比例。美国地球化学家克莱尔·帕特森(Clare Patterson)最终计算出地球的年龄在41亿至46亿年之间,将陨石中的铅铀比作为初始值,岩石中的平均铅铀比作为最终值。帕特森一直在进步,但他仍然对自己的测量结果不满意。他发现了另一个几乎与陨石铁性质相反的石头陨石,即最初的铅含量极低,所有的铅都来自铀衰变。结合这两项测量,帕特森最终在1956年得出结论,地球的年龄是45.5亿年。

科学研究终于结束了,但故事还没有结束。当帕特森研究地球表面铅的分布时,他惊奇地发现,进入20世纪后,自然界铅浓度的增加速度急剧上升,远远快于过去几十亿年的累积速度。工业污染,尤其是燃烧化石燃料,是这些铅的主要来源。意识到这一点,帕特森把余生都献给了环境保护。对整个宇宙来说,地球只是漂浮在宇宙中的一颗小行星,但对人类来说,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一个为保护环境而设立的节日。科学理论可以计算地球的年龄,但是地球作为我们的家园,需要人类用爱和良知来保护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文章

篇1:潮汐现象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潮汐现象对航海极为重要。涨潮时,港口内的水位将比平常升高,这就可以避免大吨位的船只搁浅或触礁。因此,船只出海必须依靠涨潮。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使船出海错过了涨潮时机,那么不管多急,也得等待下一次涨潮的来临。俗话说得好:“时间和潮汐不等人”。

此外,潮汐对地球还产生其他也许较为间接,但又绝对更为重要的影响。当地球旋转时,海水涌到隆起部分,海洋中其他地方的水位变浅。于是,海水和陆地之间因相对运动而产生了巨大的摩擦力。因此,海水在每一次涨潮和退潮的过程中大面积地冲刷着海底。

上述摩擦现象非常类似于汽车制动装置中的摩擦运动。地球的自转有时会被潮汐的活动所制动,就如同地球经历了一次“刹车”一样。不过,地球的惯性是相当巨大的,因此这种“刹车”作用几乎对它的运动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实际上,潮汐作用的最终结果是使一天的时间每隔 62500 年长出 1 秒钟。

尽管上述时间上的延迟是微乎其微的,但却不断地在积累。也就是说,如果一天中每秒钟内时间的长短是相等的,那么每一次日全食产生的投影都会在地表的相同位置上,若每年中出现了万分之几秒的误差,将会造成日食投影与前一次的投影相距有几百公里之遥的差别。从两次日食投影在地面上的位置差,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一天到底延长了多少。

除此之外,地球旋转过程中不会因其他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刹车”效应。地球因为自转所产生的角动量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如果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那么月亮的自转速度将会加快,这样就随着一天时间的延长,月亮会逐渐远离地球,并且将会以一个更大的公转半径绕地球旋转。

很显然,地球对月亮也同样会产生潮汐作用。既然地球的质量是月亮的 81.3 倍,那么地球对月亮产生的潮汐作用就是相当可观的(尽管体积较小的月亮会使地球对它产生的潮汐作用略微减弱一些)。月亮的角动量小于地球,因此,当潮汐作用引起其表面岩石层的内层和外层相互拧紧时,月亮自转过程中就更容易产生“制动”效果。其结果,月亮的自转速度减慢,其程度只能使在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完成一圈的自转。这就意味着月亮无论何时只能将其一面朝向地球。因此,在它面向地球的一面上出现了“潮汐隆起”,而相反的一面上出现了结冰现象,并且因为地球的潮汐作用,它的自转速度也不会再继续减慢了。因此,我们知道月亮绕自转轴自转和围绕地球公转在时间上是相同的,潮汐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太阳耀斑今还要冲击地球 昨袭击三次明后离开

全文共 1724 字

+ 加入清单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0月28日公布的太阳表面图像上,可以清晰地观测到太阳表面聚集的由巨大黑子群释放出的冠状云。

讯号中断三小时才恢复

自昨天凌晨以来,太阳耀斑在上午9点又一次爆发。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设在全国的所有十个观测点都受到了强烈干扰。

由于第一次爆发时我国处于深夜,没有造成明显影响。上午9点第二次爆发时,由于我国正是处于白天,处在太阳的直接照耀下,我国的短波通讯受到全面影响。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设在全国的所有十个观测点都受到了强烈干扰,上午9点半,北京电波观测点,短波讯号完全中断,10点40分左右才恢复,但讯号仍比较微弱。一直到12时,短波讯号才全部恢复正常。

耀斑为何专瞄短波

昨日下午,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北京研究中心索玉成研究员告诉记者,太阳风暴期间所射出的X射线会比平时增加1000倍,使地球大气中电离层的电子密度提高,而1到30兆赫兹的无线短波正好是通过电离层来传播,所以受到严重干扰。

他称,从目前的反馈来看,北京市民受到的最大影响就是短波广播中断,一些习惯收听短波广播的市民没能像往常一样收听到自己喜爱的节目。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0月28日公布的太阳表面图像上,可以清晰地观测到太阳表面聚集的由巨大黑子群释放出的冠状云。新华社发

会对人体有害处吗

太阳耀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有两种说法。

索玉成说,它基本不会影响人们的健康。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耀斑所产生的X射线、高能质子、低能带电粒子到达不了地球表面,它们在离地球80公里高度时就被电离层拦截和吸收了。

而有些专家则称,到达地面的各种太阳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能是潜在的,需要一段长期的过程才会显露出来,所以在“太阳风暴”爆发时,市民最好采取一些措施,如穿淡色的衣服、撑伞等。

手机基本不受影响

太阳耀斑会不会给手机、固定电话造成影响?

索玉成表示,手机及家中的固定电话都可以正常使用,移动通信的实现主要通过移动基站或光纤,不使用短波或单独使用卫星通信,因此基本影响不到。

但他认为,如果太阳耀斑爆发期间碰巧在收看卫星转播的电视节目,卫星信号可能不稳定;而互联网如果是采用短波卫星传输数据,那在风暴期间也可能受影响。

今日还将冲击地球

索玉成向记者介绍,太阳耀斑发生后,大量的X射线会以极快的速度在几分钟内到达地球,这时地球电离层内的短波就会被大量吸收;速度稍慢的质子流,也会在十几分钟到几小时后到达地球,并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产生强烈的电离层骚扰;而速度较慢的太阳风暴,也就是带电粒子流形成的太阳风,在经过24小时到30小时的运行后,将造成最后一轮的地球电离层暴。

按照推测,受本次太阳耀斑影响,今日还将会发生中等偏下程度的电离层骚扰,这时高纬度地区的一些电力部门和油料部门需要注意,应该避免太阳风暴的带电辐射对线路造成影响。

明日后才会离开

索玉成说,“太阳风暴”每11年为一个活动周期,2000年-2001年是它第23个活动周期的峰年,爆发比较频繁。据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的监测,2003年已是本次“太阳风暴”的下降年,今后还会呈下降趋势。

但是下降年并不意味着太阳耀斑就不爆发,只要风暴活动区存在,它就会可能不时爆发。不过,按照太阳自转的规律,11月5日后太阳风暴活动区将转到背对地球的一面,届时,扰乱地球的太阳耀斑将会离开。信报记者张薇

最后消息

昨天三次袭击地球

昨日17时55分太阳耀斑第三次光临地球,级别达到了X4.3级。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天黑,所以对短波通讯影响不是很大。这样一来太阳耀斑在昨天对地球的冲击达到了三次。

晚上9时30分记者发稿时,仍旧在观测点坚守岗位的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北京研究中心索玉成研究员打来电话。他说,耀斑带来的骚扰仍在继续,三个多小时还没能恢复正常。

索玉成研究员告诉记者,一日三次的太阳耀斑,分别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影响:凌晨时分的那一次,美洲正处于日照最大时分,所以影响最大;上午发生时,亚洲正处于日照最大时分,中国等国家短波通讯中断;晚上爆发,是西亚和欧洲一些国家受干扰的时刻,因为他们正好是日照最盛的中午。

关键词

太阳耀斑

在太阳的外面,有一层呈玫瑰色的太阳大气,这一层叫做色球层。在色球层的某些区域,在短时间内有突然增亮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耀斑,又叫太阳色球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上暴风最多的地方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风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海峡的澎湖列岛,每年有8级大风吹138天。这是因为海峡就像一个风口,岛屿非常平坦,海上气流的阻力很小,风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由于岛上常年强风,土地变得贫瘠,甚至树木也很稀少。

南极洲有越来越多的风暴,被称为“风暴王国”。几十年前,澳大利亚探险家毛·孙参观了南极洲东部,并描述了那里的景象:“这是一个可怕的、空旷的、暴力的和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无情的暴风雨咆哮着,撕裂着,冻结着。刺骨的雪使人们失明,使他们渴望呼吸空气...我们来到了风暴王国,这是一个该死的地方。”毛孙只到过沿海地区,而在南极洲的阿德尔地区的丹尼森角是一个巨大山谷的口,是真正的“风之都”。一年有340场风暴,年平均风速为每秒19.4米,相当于一年一度的大风。

1912年5月,测得的平均风速相当于每天10级风。5月15日的平均日风速相当于刮了一整天后的12级(每秒33米)或更高的强风。1951年2月22日,在丰都测得的平均日风速为45米/秒,阵风为92.6米/秒。

最高风速的世界纪录是1958年4月12日在美国东部1916米高的华盛顿山测得的。最大风速为每秒103米(每小时371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飞出地球摇篮的预言

全文共 1884 字

+ 加入清单

人怎样才能飞出地球?凡尔纳的大炮,牛顿的炮弹,都无法达到目的。

必须寻觅一种能够超越每秒 7.9 公里速度的飞行工具。

伟大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首先指出:只有火箭才是实现宇宙航行的最理想的交通工具。这位被誉为“宇航之父”的先驱者,于 1857 年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10 岁时因患猩红热而失去听力,无法继续上学,只念完三年小学就辍学了。但他靠自己的勤奋努力,顽强进取,通过自学读完了从中学到大学的课程,在崎岖、坎坷的道路上成长起来。

1880 年,齐奥尔科夫斯基考取了中学教师资格,并在教书之余研究宇宙航行。他对于宇航的痴心和入迷,使他不断提出一些异乎寻常的问题,他的思路有时异想天开,超出了他作为一个中学教师的学识范围。为了研究气流的阻力对飞行的影响,他竟像孩子一样,迎着大风身披被单猛跑,或者拽着风筝在泥泞路上奔跑,因此往往招致一些人的奚落和冷遇,甚至有人把这位耳聋的穷教师视为精神不正常的怪人。但齐奥尔科夫斯基冲破世人的偏见,克服重重困难,执著地追求。

1883 年他写出了一本叫《在地球之外》的科幻作品,其中所描述的宇宙航行比凡尔纳和威尔斯的故事具有不可辩驳的科学性。它设想在和平环境下,科学家们制造出一种长 100 米、直径 40 米的纺锤形“火箭航天船”,载

20  人,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航天船处于完全无重力状态,乘员靠一种“宇宙枪”喷出气体在真空的宇宙空间飘游。他们在航天船内栽种蔬菜和水果,制造金属材料,储备足够的食品和用具,然后飞往月球,其中两人开动月球表面着陆车看到使人眼花镣乱的多姿多采景象。经过若干年之后,航天船平安返航,溅落在印度洋,胜利完成这次难忘的宇宙航行。这个构想与今天的真实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两年之后,齐奥尔科夫斯基又发表了《关于地球和天空的幻想及万有引力效应》一书,进一步提出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他把自己的愿望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锲而不舍地致力于宇航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成果,集中地体现在他于 1898 年写成的《利用喷气装置探索宇宙空间》的著作中,首先提出了火箭在自由空间中运动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了描述火箭在重力场运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的数学公式,这就是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这个公式表明,火箭要达到最大速度,第一需要采用高能推进剂来提高火箭的喷气速度,第二需要尽可能减轻火箭结构重量。确切地说,是要提高火箭起飞前的质量与火箭耗尽燃料后的质量之比值。这就为火箭的设计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个公式,就没有今天的宇宙飞行。齐奥尔科夫斯基第一个把火箭原理和

航天概念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还研究了宇宙飞船的起飞方法和条件,设想了未来人在飞船中生活的情景。同时他还大胆提出采用液体推进剂的多级火箭建设地球之外航天站的方案。

齐奥尔科夫斯基第一次提出液体火箭的概念。当时他认为,用液氧和煤油作推进剂能产生较高的推力,并且可以解决太空中由于空气稀薄甚至缺乏空气而没有氧气助燃的困难。液体燃料可以用泵来调节燃料的流量,便于控制它的燃烧速度。而固体推进剂燃烧所产生的能量,一般来说要比液体推进剂的小,并且一旦点燃就很难控制,振动较大,影响精度。这个最先采用液体火箭实现航天飞行的设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这部奠基之作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甚至被拒绝出版,经过他的奔波和呼喊,5年之后的 1903 年才在友人的帮助下得以正式发表出来。这部著作在航天理论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问世之后,人们对齐奥尔科夫斯基开始刮目相看,不再嘲笑他是与世隔绝的怪人了。

但在沙俄时代,齐奥尔科夫斯基饱经风霜,备受冷遇,曾一度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不过他终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经过 7 年的的艰苦努力, 1911 年 1914 年又发表了他的第二部科学著作《火箭与太空探索》,把关于利用火箭进行宇宙航行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给这位穷困潦倒的中学教师带来希望和光明,为他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在晚年仍不遗余力地向宇宙航行的目标攀登,取得了辉煌的研究成果。直到 1935 年逝世之前,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直在为实现人类奔向太空的理想不懈努力,用他的智慧和贡献搭起了一座通向太空的桥梁。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争取着生存世界和空间,起初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便是征服整个太阳系。”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这一预言启迪和激励人们对宇航事业的无限憧憬,成为人们征服太空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

6、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球为什么被称为生物圈一号?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一个在浩瀚宇宙中具有无限活力的星球,有一个昵称叫做“生物圈一号”。你知道为什么吗?在谈论生态圈1之前,让我给你讲一个关于生态圈2的故事。

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郊区,一座圆形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一直矗立在蓝天和绿草下。白色的涂层照耀着大地,这非常符合科幻电影中未来建筑的风格。这座建筑占地13000平方米,而一个标准足球场占地7000平方米,这意味着它几乎有两个世界杯足球场那么大,而且相当高,有八层楼。它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生态圈2”。该计划旨在模拟地球的生态环境,并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做准备,因此有必要证明人类有能力建立一个可以完全自我循环的封闭生态系统。否则,在广阔的太空中,宇航员如何在地球上携带的物质上生存数年?

在星际空间翱翔的宇宙飞船需要像地球这样的生态系统来维持机组人员的生命。

由德克萨斯州亿万富翁埃德·巴斯资助的生态圈2包括热带雨林、沙漠、草原和海洋,旨在模拟北回归线之间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第一批任务中包括了八名科学家。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生态球。小玻璃球里有水生植物和鱼。生态球模拟海洋的生态环境。多么宏伟的计划啊!生态循环的功能是复杂的。人类试图模仿现成的样本——地球本身,但失败了。在第一次实验中,尽管农业系统可以满足83%的任务人员的饮食,但由于缺乏经验,任务人员实际上处于长期饥饿状态。更糟糕的是,生态圈2中的氧气浓度持续下降,平均每月下降5%。最后,大气成分与海拔1200米的地区相似,不再适合人类生存。

在小生态圈里有水生植物和游动的鱼——这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在实验以失败告终后,人们反思了这项任务:科学家们首先推测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否消耗了过多的氧气,但随后拒绝了这一想法,因为与此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最终发现了这个问题,它实际上是在生态圈底部的混凝土上。这部分二氧化碳在硬化过程中被混凝土吸收,间接导致氧气浓度下降,这是意料之外的。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郊区

第一次任务持续了731天,从1991年9月26日到1993年9月26日。经过反思和改进,第二次飞行任务于1994年完成,生物圈一号重新启动。这一次,所有的混凝土都被涂上了涂层,以避免吸收二氧化碳,并且小组成员能够在食物方面自给自足。然而,好事往往会发生,管理团队会分裂,美国法警会干预,管理层也会发生变化。几天后,生态圈的两名前成员被怀疑破坏了生态圈,几个月后,这项任务因财政困难而终止。第二次任务从1994年3月6日至1994年9月6日持续了184天。这比第一次任务的持续时间短。

构建人工生物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想想这家伙的结构,以及地球有多相似——巨大的玻璃帷幕就像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因此,我们生长的地球有一个昵称,生物圈1号。这个“第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第一。这似乎启发了我们,我们这些已经有能力仰望星空的人,仍然是宇宙中的一个孤岛,但是科技的进步也让我相信,打破这个无形障碍的那一天可能就在不久的将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地球上的第一批动物或许引发了气候变化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可能是生命如何对地球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最令人震惊的例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生命正在将地球的气候变化推向一个新的方向。最新研究表明,地球上第一批动物的进化实际上有助于跟踪过去10亿年的气候变化。

科学家已经注意到大约5亿至5.4亿年前寒武纪时期第一批穴居海洋动物的进化,随后地球海洋中的氧气显著减少。一种理论认为,挖洞破坏了海底的有机物,将二氧化碳释放到水中,最终释放到大气中,在古生代的1亿年里引发了全球变暖。

但是利兹大学的研究员、该研究的共同作者本杰明·米尔斯说:“这个理论不太实际。毕竟,早期动物挖的洞很浅,可能只有1厘米深,所以与后来进化的物种相比,这并不太实际。”

米尔斯和他的团队认为是时候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了。由于计算机建模的出现,试图了解地球在古生代的情况并不像以前那样困难。米尔斯说,在输入已知数据并进行多次模拟后,研究小组发现,与地球地质和气候记录最一致的情况是,早期海洋洞穴动物确实在此时导致了地球海洋沉积物的显著变化,“这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

该团队认为这些发现只是一种可能性,但他们不认为有机氧化对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有多强。该小组发现,地球上第一批动物的进化足以向空气中释放约百万分之一的二氧化碳,使地球升温5摄氏度。

显然,主要问题是这些研究结果是否能告诉我们世界是如何应对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的。米尔斯说:“在今天燃烧化石燃料的同时,本质上,我们和早期动物一样,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氧化有机物来做同样的事情。然而,寒武纪事件持续了数百万年,似乎仍然给当时的生物圈造成了困难。人类正在重复这一事件,但时间要短得多,这缩短了稳定气候反馈系统的时间。”

换句话说,地球有足够的弹性来适应大气中的化学变化,但前提是这些变化要缓慢。人类用太多的二氧化碳过快地破坏大气,结果当然是一个接一个破坏性的环境灾难。

但至少,新的研究成果向前迈出了一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为他们提供证据,让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些证据来促进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更多监管。米尔斯说:“我们对地球的历史仍然知之甚少,尤其是几十亿年来保持地球温度稳定的过程。”。“我们的地球系统模型允许我们重建过去的气候事件,同时输出许多独立的地质数据,使我们能够探测假说并消除那些不恰当的假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若有小行星撞地球该如何阻止?专家:喷漆就行了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发明网站3月21日发表了瑞安·曼德尔鲍姆(Ryan F. Mandelbaum)的一篇题为“我们可以简单地在飞向地球小行星喷漆,而不用用核武器摧毁它们”的文章,摘录如下:

最近许多报纸头条都在讨论使用核武器攻击小行星。正如之前报道的那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确实正在起草一份关于如何用核武器摧毁即将到来的小行星的计划。这个理论计划叫做HAMMER,是一个针对超高速小行星的应急和减灾任务。然而,科学家们可能不需要用这种应对措施来对付像帝国大厦那么大的小行星贝努。这颗101955的小行星计划在2135年接近地球,转移这些威胁可能要容易得多。

资源安全风化探测器飞行动力学系统经理迈克尔·莫罗(Michael Morrow)说:“如果一半的小行星涂上不同的颜色,热力学性质将会改变,从而改变它们的轨道。”具体来说,它将包括发射宇宙飞船以某种方式改变小行星的部分颜色。

根据这篇文章,我们仍然不太了解这颗小行星,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了奥西里斯-雷克斯探测器到贝努。任务是在2023年取回小行星的样本。

这篇文章引用了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话说,本努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很小,大约是1/2700。这颗小行星还不足以毁灭人类,但它会造成一些严重的损害。奥西里斯-雷克斯探测器将加强对小行星的研究,美国航天局也将继续收集数据,或者消除或者增加撞击的可能性。

文章说,不过,不要担心奔牛。如果与地球碰撞的可能性变得太高,物理定律将支持比核武器攻击更简单的解决方案。我们只需要画它。

太阳系中的所有物体都受到来自太阳的大量微小粒子的攻击,这将带来一点压力。这些粒子对我们地球的轨道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地球的质量非常大,而本努的质量只有吉萨大金字塔的13倍。相对来说,这很轻。考虑到本奴还要花120年的时间才能飞近地球,以及它将飞过的距离,如果科学家能让它的一部分更容易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这就足以稍微改变它的路线,避开我们。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改变小行星表面的一部分,让它吸收更多的辐射——例如,用油漆覆盖一侧。科学家首先需要更好地研究它围绕太阳的轨道,以确定最佳的行动路线。

文章说,当然,我们不得不担心一些小行星,因为,如前所述,我们没有跟踪它们。美国政府只要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追踪一颗体育场大小的小行星。小于这个尺寸的小行星很可能会躲避雷达并造成重大的局部损害,而不是像本努那样给我们120年的预警期。

用核武器摧毁小行星的想法可以变成伟大的科幻小说。但是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担心那些我们不知道的小行星带来的威胁,而不是担心那些科学家正在追踪的小行星很容易被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有几个色号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的主要成分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的化妆品还是很好用的,红地球的粉底液、高光等,都是比较受欢迎的,那么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有几个色号呢,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有几个色号

红地球的流星雨高光焕醒光感彩液是液体的,价格比较亲民15ml/¥80,共有三个色号,红地球液体高光不是很稀,所以比较好掌握,用在脸上还是蛮顺滑的,和固态的高光液比会更加的细腻服帖,虽然他是液体的,但是涂在脸上不会破坏原有的底妆,而且他还可以叠加,如果你是刚开始尝试或者画淡妆的话,建议你少量多次的涂抹,这样出来的效果更自然。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的主要成分

红丢球高光保湿的提亮液富含植物萃取的角鲨烯和抗氧化成分,打造健康光泽肌肤。它比一般高光的闪粉更细致,抹开后肉眼看不到明显闪片,避免满脸掉亮片的尴尬,只看到细腻微光流转于脸庞,它可同任何粉底产品混合自然地提亮了肤色,能够改善面部瑕疵、细纹,用起来遮盖毛孔。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使用后的效果

红地球的焕醒光感彩液珍珠色真的好像一颗发光的珍珠,粉白偏光非常适合白皮,涂上之后整个人都是布灵布灵的发光体,虽然它是液体高光,但其实比粉状滴要更融合皮肤一些,把它挤在手臂上晕开之后再拍上脸,也不会破坏底妆。不仅仅是高光用,不但可以打亮修饰脸部轮廓还可以调和粉底加强粉底功效。

红地球焕醒光感彩液适合什么肤色

它还可以涂在锁骨上,或者肩膀外侧的地方,拍照很加分哒,拍出来的照片很有质感,用它第一个感受就是,液体高光上脸自然通透,真的是适合所有肤色!像我这样的黄皮也相当的友好、乳白色质地的液体,几乎和粉底液的颜色贴近,通透感十足。不仅如此高光让脸部显得更加立体,苹果肌也是饱满有光泽呀!红地球的液体高光不会显毛孔!,它的珠光很细小,上脸细腻自然又轻薄,不像粉状高光会卡粉,瓶口又是按压设计,完全不用担心掌握不好力度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到达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量只有太阳总辐射能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的作用却是相当大的。下面带您了解一下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作为宇宙空间对地理环境输入的能量,驱动地球表面无机界的运动与循环。

2.太阳辐射影响地球表面有机界物质循环,并使得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在一起。

3.地球运动的轨道要素变化,使得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再分,从而控制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出现。

4.太阳自身活动导致的辐射变化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直接的作用,如岩石受到温度的变化影响而产生风化;间接的作用,如地球上的大气、水、生物是地理环境要素。因为地球表面各个地方的纬度不同,不同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热量是不一样的,所以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如热带一年中太阳可以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寒带太阳高度很低,并且有长时间的极夜,所以获得的热量最少。

5.太阳辐射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能量。

人们对太阳辐射作用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工业上大量使用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太阳能转化来的,被称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还有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干燥器、太阳房、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等。除直接使用的太阳能外,地球上的水能、风能也来源于太阳。

今天小编就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哪些等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地球会不会变成下一个火星?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美国航天局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宣布了火星大气和挥发性进化探测器(MAVEN)的最新发现。他们指出,火星形成后不久就有一个厚厚的大气层,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然而,由于缺乏磁场的保护,强大的太阳风摧毁了火星大气,导致几乎所有的火星大气逃逸到太空。

这个过程发生在5亿年前。37亿到42亿年前,火星从大气中逃逸,导致这个非常有潜力的太阳系物体变成了一个贫瘠的星球。值得注意的是,37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出现并进入快速进化阶段,所以火星是否也有微生物是美国宇航局目前正在调查的一个问题。

火星附近的微型飞行器探测器

MAVEN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专用于火星的轨道飞行器,造价超过6亿美元。它于2013年11月发射,并于2014年进入火星轨道。到目前为止,它已经运行了近一年,收集了大量的火星大气数据。微型飞行器探测器的任务是寻找火星大气消失的秘密。目前,这项调查任务的大部分已经完成,但美国宇航局也给了探测器一个延长的任务,以发现火星上液态水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消失的秘密。可以认为,火星大气的消失与火星的液态水环境密切相关。如果火星能够维持它的大气层,那么生命就有望在火星上出现并进化。

美国宇航局的新闻发布会指出,火星在形成后不久就有一个厚厚的大气层。由于缺乏磁场保护,强大的太阳风摧毁了火星大气,导致几乎所有的火星大气逃逸到太空。

太阳风摧毁了火星大气?

经过数亿年的剧烈变化,火星的大气已经完全改变了这颗红色星球。MAVEN的探索数据发现,火星上曾经存在的大气可以维持一定的大气压力。地表温度可维持在20至30摄氏度,这相当于地球上目前的适当温度,并满足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但是大约42亿年前,火星经历了剧烈的变化,罪魁祸首来自太阳。探测器上的机载仪器发现太阳风仍然影响着火星。尽管火星大气非常稀薄,毁灭的过程仍在继续。2015年3月,美国航天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台记录了一次强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导致地球高纬度地区出现大面积极光,并对火星大气层造成严重打击。

探测器上的机载仪器发现太阳风仍在影响火星。尽管火星大气非常稀薄,毁灭的过程仍在继续。

在太阳风的侵蚀下,火星大气的损失率为每秒100克,这是过去一年中微型飞行器探测器的监测结果。当日冕物质抛射进一步发生时,这一过程将会加强,达到3000克。虽然火星的外壳中仍然有一点磁场,但这种保护能力不能完全抵抗太阳风的破坏。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还注意到,42亿年前,当太阳处于婴儿期时,恒星风比现在更强。大量高能粒子撞击了火星本已脆弱的磁场,大气层一点一点地逃逸。大约5亿年前,火星大气基本上被破坏了。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火星全球磁场的消失。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火星磁场消失了。

大量高能粒子流撞击火星已经很弱的磁场,大气层一点一点地逃逸。大约5亿年后,火星的大气层基本上被摧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40亿年前处于“地狱模式”的地球,可能存在神秘生命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在地球形成后不久,地球就像地狱一样:地壳不稳定,经常受到外星物体的撞击,温度持续数百万年之久。但是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生命可能在地球的早期存活。

科学家们评估并发现了这一时期的“猛烈轰击”的直接影响,称之为“Hadean”时期,并发现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地球也无法毁灭所有形式的生命。

最新的研究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地球和行星科学快报》上。美国西南科罗拉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调查并分析了“地狱期”和太古代早期地球表面下生命的可居住性。

“地狱期”预计持续46亿到40亿年,这是地球的初始形成期,而太古代持续到35亿年前。研究人员专注于地球表面以下数千米的地质层。这项研究是基于以前对地壳热演化的研究。尽管来自太空的岩石的剧烈碰撞会使地球表面以下的区域变热,研究人员发现地球的某些部分仍然适合微生物生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行星碰撞和碰撞的热量逐渐消散,宜居带逐渐开始出现在地狱火时期和太古代早期。根据研究人员的观点,他们只能在短时间内模拟更多的碰撞,从而实现全球灭绝。

小行星碰撞导致地球发生重大变化,融化地壳,改变地球表面。然而,研究人员说生命形式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形成。尽管人们一直认为39亿年前不存在生命,但这一发现支持了之前的研究结论,表明生物圈可能在44亿年前就存在了。

即使在“地狱期”,由于冰冻时间短,融化的地壳层对可居住区的影响也很小,地下生物圈可以通过重要碰撞事件之间的地下水渗透得到部分重建。

因此,地下环境总是适合生活,而全球蒸汽或硅酸盐蒸汽大气是小行星碰撞导致地球早期表面生命形式灭绝的唯一途径。与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相比,这些条件可能非常苛刻,但地球表面下的微生物却不是这样。“地狱时期”并不是每天都是世界末日。

尽管这并不意味着生命一定会在地球的早期存在,研究人员说一些生命形式可能存在于“地狱时期”的恶劣环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地球磁场产生于哪里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磁场是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它的磁南极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磁力线分布特点是赤道附近磁场的方向是水平的,两极附近则与地表垂直。赤道处磁场最弱,两极最强。地球表面的磁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时间发生变化。

地球磁场的形成原因和其它行星的磁场的形成原因是类似的,地球或其它行星由于某种原因而带上了电荷或者导致各个圈层间电荷分布不均匀。这些电荷由于随行星的自转而做圆周运动,由于运动的电荷就是电流,电流必然产生磁场。这个产生的磁场就是行星的磁场,地球的磁场也是类似的原因产生的。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地磁场理论概念的是英国人吉尔伯特。他在1600年提出一种论点,认为地球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的两极和地理两极相重合。这一理论确立了地磁场与地球的关系,指出地磁场的起因不应该在地球之外,而应在地球内部。

地球磁场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宇宙飞船就已经探测到太阳风的存在。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今天小编就地球磁场产生于哪里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有什么鸟利用地球磁场回家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迁徙的候鸟都具有用生物磁性导航的能力。候鸟是一类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迁移的鸟类,它们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夏天的时候这些鸟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繁殖,冬天的时候则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过冬。夏末秋初的时候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时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

有一些鸟类主要在白天飞行,因为此时有大量明显的导航标记,比如太阳、路标和海岸线。然而,像知更鸟、画眉、莺等许多小鸣禽则主要在夜间迁徙。在研究中发现在画眉向北迁徙时,将它们暴露于强大的磁场中,首次证明了磁场的重要性。科研人员将人造磁场按照地球常规的磁场方向旋转90度,接着把关在笼子里的画眉放了出来,结果所有的画眉都会向西而不是向北的方向飞行。它们这种辨别方向的能力是靠鸟喙上的感磁细胞或者依靠脑部视觉中心和眼球内感光细胞“看见”地球磁场确定方位,从而不迷失方向。

鸽子也是一种典型的利用磁场回家的鸟类,经过人们的科学实验和长期探索,证明了鸽子飞行时,可以感知地球磁场的变化。除此之外,鸽子还可以利用太阳导航,所以能准确地按一定的方向飞行,到达目的地。

今天小编就有什么鸟利用地球磁场回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iPhonex微信地球为何是椭圆 iPhonex微信地球椭圆原因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iPhonex微信地球怎么是椭圆?相信小伙伴们一定很好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iPhonex椭圆地球形象原因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iPhonex微信地球是椭圆的情况介绍:

苹果iPhone x在今天首发,不少的软件都已经在其发布之前对新的刘海屏进行了适配,但用户常用软件微信却没有提前上传升级包,于是用户下载的微信最终变成了上图这样:

在今天临近中午,微信官方火速对iOS版微信进行了更新,最新版的版本号为v6.5.21,主要是适配了iPhone X的屏幕,更新之后你再也不会见到上图这样的椭圆地球形象。

微信是一款全方位的手机通讯应用,帮助你轻松连接全球好友。微信可以(通过SMS/MMS网络)发送短信、进行视频聊天、与好友一起玩游戏,以及分享自己的生活到朋友圈,让你感受耳目一新的移动生活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关注小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如果找到一个新“地球” 人类能实现星际旅行吗

全文共 3884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学家们相信,人类终能在地球邻近的星系中找到一个新的“地球”。如果有一天,这个目标实现了,人类又怎么能在有限的生命里,飞到距地球光年距离的目的地呢?《发现》杂志撰文介绍了科学家在星际旅行方面的最新进展。

美国宇航局计划10年后发射一个天文望远镜,名为“地球行星探测器”,在太阳系寻找一个新大陆。预测认为,观察大约150个邻近星系可能会找到一个类似地球的小型行星。

如果找到了新的“地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然而,要到新“地球”探险的难度可比到火星的难度多得多了。人们在黑夜中能看到的最亮的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其中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的行星,但它离地球却有4.4光年之遥,比目前任何太空探测器所飞行的最长距离还要多3000倍。巨蟹55恒星中有3颗行星,它们组成了一个与太阳系类似的系统,但离地球却达到41光年远,比前者的距离还要多10倍。因此,要飞到一个能给人类居住的新“地球”,需要超快的航天器,它要比今年所有的航天器都要先进得多。

但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罗伯特·弗里斯比认为,这样的航天器从理论上说是可以制造的。目前,弗里斯正在研究5种可能使宇航员飞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只需要花费不到50年时间的推进技术。

原子火箭

俄罗斯物理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现,星际旅行最大障碍是:火箭的最大速率一般只有其发动机的喷气速率的两倍左右,发动机的喷气速率只能达到4.4公里/秒,因此单级火箭能达到的最大速率不到9公里/秒。以此速率,到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将需要12万年。如果让一个宇航员花40年抵达目的地,火箭速率需要提高3000倍。如何才能达到这么快的速率,弗里斯比建议,使用核裂变、核聚变和反物质作为推进剂。

核裂变火箭

科学家制造了原子弹和核反应堆。当原子裂变时,所产生的“分裂碎片”速率达到光速的3%,即约每秒9000公里。美国人设计了一种概念型的“分裂碎片”反应堆,可以控制这些高速粒子,使火箭的速率能提高到约每秒1.8万公里,约光速的6%。

弗里斯比提议,把两个核裂变火箭叠加组成二级核裂变火箭,使其飞行速率达到光速的12%。再加上两极减速火箭,人类只需要大约50年的时间就能进入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为了使重量减少至最小,核裂变火箭应该使用能快速衰变的镅这样的燃料。镅并非自然界中存在的放射性元素,而是用人工核反应制造。据估算,飞到最近的恒星需要大约200吨镅,此外还要相当重量的辐射防护材料,使用核裂变火箭进行星际旅行变得不切实际。

核聚变火箭

与核裂变相反,核聚变是把原子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能量。聚变反应堆能减少不必要的一些辐射,也容易获得燃料氘和氚,因为氘和氚在月球的表面和木星的大气中大量存在。在到另一个恒星的星际旅行之前,核聚变火箭完全可在太阳系内找一个地方补充燃料。

然而,科学家至今仍没有建造出一个可工作的核聚变反应堆。人们已经知道利用核聚变反应制造了氢弹,但却没有掌握该反应产生的能量控制技术。不过,一旦科学家掌握了核聚变技术,他们将能控制聚变反应产生的带电粒子,并让它们从一个磁场喷口喷出。这一过程能被应用于二级火箭,使其速率达到光速的12%。

反物质火箭

有一种方法可以以近100%的效率将物质转化为能量,也就是把物质与其镜像反物质相结合。物理学家已经制造了少量的反物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近就制造出了1百万个反氢原子。对星系旅行火箭来说,反物质将是重要的燃料。然而,想要获得星际旅行火箭所需要的大量反物质,是极其困难的事。

在反物质火箭中,等量的反氢原子和氢原子在燃烧室中混合,如果重量都是半磅(1磅约为453.592克),两者结合湮灭时所产生能量将比10兆吨氢弹释放的能量还要大。采用与核裂变火箭类似的方法,用磁场把这些粒子束缚起来,能使其喷射速率达到光速的三分之一,使火箭的最高速率达到光速的66%。“这是迄今人类所能制造的最强功能的火箭。”

二级反物质火箭飞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花费大概41年,需要大约90万吨燃料。在更远距离的星际旅行中,四级(两级加速,两级减速)反物质火箭将更能显示出自己的优势。据弗里斯比计算,飞到巨蟹55恒星需要3800万吨反物质燃料,耗时130年。而采用聚变火箭,同样的航程则需400年。专家说,星际旅行需要更轻、更灵活和更快捷(接近光速)的推进系统。目前,这样的概念型系统有两种,一种不久将接受测试,而另一种则如同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那样遥远。

原子火箭以外新的技术

激光帆船

弗里斯比说,激光帆技术是人类星际旅行最可行的技术。这一技术的理论是,正如帆船依靠风力漂洋过海,大功率激光束也能推动巨大“帆”的航天器在太空遨游。

工程师已经制造了一种简单的太空帆船,但它利用太阳光而非激光束。在几个月后,太空爱好者私人组织“行星协会”就计划从巴伦支海,利用俄罗斯潜艇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太阳帆船“宇宙1号”。它重50磅,镀铝“帆”宽达100英尺,依靠太阳光升入更高的轨道。太阳帆船的好处是不用燃料,然而远离太阳后将无法继续前进。

而聚焦的激光束则不像太阳光那样随着距离增加而散射、减弱,它能将“帆船”推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甚至更远。弗里斯比设计了飞往巨蟹55恒星的方案,他采用600英里(1英里合1609米)宽的铝箔帆船,中间是宇航员舱。从地球轨道或月球表面上发射的高能激光将通过一面600英里宽的镜子聚焦,再推动帆船。但由于铝的熔点为660摄氏度,因此帆船还需要使用更轻、更有弹性的材料,比如铌(熔点为2477摄氏度)或钻石(在1799摄氏度时转化为石墨)。

可是,根据弗里斯比的估算,要到达巨蟹55恒星,激光器应该稳定地输出1.7亿亿瓦特,是地球上任何单位时刻所消耗能量总和的1200倍。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弗里斯比建议使用太阳能,靠特殊装置把它转变为聚焦、连续的高能光束。目前,美国物理学家已研制了一种能将光密度提高8.4万的系统。

弗里斯比计算说,激光帆船能在10年内飞行速率达到光速的一半。而如果采用直径为200英里的激光帆,人类可以在12年半的时间内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采用600英里宽的激光帆,飞到巨蟹55恒星也只需86年。

聚变冲压式喷气发动机航天器

理想的航天器应该同时具有激光帆和原子火箭的优点,这样,宇航员能操纵它随意飞行,同时它还不需要燃料。物理学家提出聚变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它利用巨大磁铁形成了直径数万公里的磁漏斗,磁漏斗可以在星际旅行过程中收集氢,作为反应堆的燃料。没有燃料重量的拖累,航天器在聚变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的推动下,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星系中穿梭。但弗里斯比表示这一技术远未成熟。利用该技术的航天器在飞行速率不到光速的4%时,运行情况与聚变火箭相似。超过这个速率,航天器的磁漏斗才能收集足够的氢提供给反应堆,这种航天器飞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恒星需要25年,飞到巨蟹55恒星需要90年。

人的问题

与技术问题一样麻烦。尽管人们已经知道如何让宇航员在太空站中保持健康,然而宇航员每次执行任务的时间一般只有几个月,并且有宇宙飞船从地球定期给他们送生活用品。而星际旅行常常花费数十年的时间,中间根本没有地方补充食物等生活必需品。

地球以有限的大气、水和耕地养活了60亿人。然而,人实际上只使用了大气、水和耕地这个系统的一个很小部分。在航天器里,就可以模拟制造这样的系统,也就是说,用适量的水、氧气和食物供人生存。但是,这些水、氧气和食物都必须以近100%的回收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科学家把它称为封闭的循环。如此,人在太空中生存的条件就具备了。

食物

要保持食物持续供应,就需要有相应的粮食种植和收获。美国宇航局的专家认为,这不是特别难,问题在于它能多有效。目前,他们正在进行小麦和西红柿的相关实验。而研究表明,多数植物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情况下长势喜人,二氧化碳可由宇航员呼出的气体提供。这些专家说,只需要合适的质量和电力,就可以不断地生产粮食了。

氧气

宇航员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通过仪器从宇航员生活环境气体中分离出去;接着再用化学方法把它分离成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从而获得二氧化碳中的氧。科学家打算不久之后在国际空间站中采用这样的氧气循环法。

一个封闭的水循环意味着把洗澡用的水、种粮食用的水、尿甚至汗都要回收。美国宇航局在地面隔离舱的实验,已经通过冷凝空气中的水蒸气、回收废水和尿成功地让水循环利用了90天。

引力

在失重状态下呆几个月后,宇航员就会患上骨质疏松症。在航天器上,可以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模拟地球引力:让宇航员舱旋转,产生的向心力就相当于地球引力。

辐射屏蔽

每一艘航天器都将受到太阳风的影响,太阳风是从太阳表面高速喷射出来的离子粒子流。而在更深邃的太空中,航天器肯定还要受到宇宙射线等的辐射。这些都有可能杀死宇航员。裂变、聚变和反物质也同样产生辐射。诸如石墨之类的辐射屏蔽将是必需的。

垃圾保护层

星际中特别空旷,但太空垃圾却防不胜防。即使是一个以一半光速速率飞行的用显微镜才能瞧清楚的太空垃圾,也能给航天器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垃圾防护层是必须配备的。

心理

对星际旅行来说,宇航员需花费毕生的时间达到目的地,而且没有归程。有谁愿意充当这样的敢死队员呢?即使有,派孩子、派成年人,甚至派多少人执行任务,都会是问题。

更难的是,如果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怎么办?从目前经验来说,星际旅行的宇航员心理极容易出现问题。星际旅行的艰险和困难可想而知。但正如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样的奇迹总会实现。弗里斯比说:“只要想到,人类就能做出让人惊奇的事。”星际旅行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昂贵的计划,也会是最不平凡的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地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

目前,地球水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假说:一种假说认为,大量彗星撞击地球,彗星带来的水是地球水的来源;另一种假说认为,地球形成初期,地球内部的地幔物质大规模熔融,通过大面积、长时间的火山喷发,熔岩流覆盖了地球表面,释放出以水蒸气为主的大量挥发分,冷却后在地面汇集形成水体,地球水来源于地球的地幔除气过程。假说一 彗星撞击地球,水来源于彗星一种假说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彗星撞击地球带来的。事实真的如此吗?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

彗星的彗核是由固态水和尘埃物质组成,如果地球上的水真的来自彗星,据天文学家估算,至少要2000万颗中等以上体积彗星的水资源才能填满地球上的海洋。太阳系的演化历史难以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科学家研究水的同源性,往往是通过测定水或冰的氢同位素组成(氘/氢,或D/H)来鉴别。地球海水的 D/H为1.56×10-4,根据哈雷彗(Halley)、百武彗星(Hyakutake)和海尔波普彗星(Hale-Bopp)等彗星的D/H比,发现彗星水的D/H比是地球海水D/H比的2倍多。2014年8月,欧空局的罗塞塔探测器抵达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罗塞塔号轨道器释放菲莱着陆器登陆67P的彗核表面,测定了彗星冰的氢同位素的D/H比为5.3×10-4,是地球海水D/H比的3倍。这些数据表明,彗星水与地球水不是同源,彗星水不是地球水的来源。假说二 地球内部除气,蒸汽冷凝成水

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等类地行星(包括月球)的早期都发生过全球性的岩浆洋事件。地球内部物质(主要是地幔)熔融,通过大范围的火山喷发,熔岩流大面积覆盖地面,大量气体挥发物排出地球。根据地球火山喷发的熔岩流体积随时间的变化,表明地球的火山活动在逐渐减弱。通过各种模型的计算,地球早期火山活动喷发的气体挥发分总量大约为178亿亿吨。

根据全世界各类火山喷发气体挥发物的研究,地球内部的除气过程排出的气体挥发分主要是水蒸气,占总量的70%~9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氯化氢(HCl)、氨(NH3)、氯化氨(NH4Cl)、氯气(Cl2)、氮气(N2)和硫(S)等。地球内部除气过程释出的水蒸气(冷却后成为水体,汇集在地球表面)平均可达142亿亿吨水体,可以满足地球水体的水总量。根据地球各类水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和二氧化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测定和研究,确证地球的水来自地球地幔物质的除气过程。

水的重要性

对于人来说,水是仅次于氧气的重要物质。在成人体内,60%的质量是水。儿童体内水的比重更大,可达近80%。如果一个人不吃饭,仅依靠自己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或消耗自体组织,可以活上一个月。但是如果不喝水,连一周时间也很难度过。体内失水10%就威胁健康,如失水20%,就有生命危险,足可见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水还有治疗常见病的效果,比如:清晨一杯凉白开可治疗色斑;餐后半小时喝一些水,可以用来减肥;热水的按摩作用是强效的安神剂,可以缓解失眠;大口大口地喝水可以缓解便秘;睡前一杯水对心脏有好处;恶心的时候可以用盐水催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球是怎样诞生的?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起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被认为是地球科学的三大问题。特别是,地球的起源长期以来一直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的宗教概念。哥白尼、伽利略、凯普勒和牛顿的发现彻底推翻了神创论。此后,关于地球和太阳系起源的各种假说开始出现。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55年提出,稠密的粒子组成凝聚的云,相互吸引形成球体,星云因排斥而旋转。这是关于地球起源的第一个假说,尽管它在今天已经失去了科学意义。

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在1796年提出行星是由气体星云围绕其轴旋转形成的。由于旋转,星云的大小缩小了,它的赤道部分沿径向膨胀变平,然后与星云分离形成一个环,很像土星的环。环的性质是不一致的。物质可以聚集成凝结的云并发展成行星。根据同样的原理和过程,从行星分离出来的物质形成卫星。拉普拉斯的假设既简单又感人,解释了当时已知的太阳系的许多特征,甚至统治了整个19世纪。

前苏联天文学家费森·福柯认为,由于太阳的高速旋转,它呈梨形和葫芦形,最后在细颈处断裂,抛出的物质变成了一颗行星。抛出物质后,太阳收缩并缓慢旋转。一旦自转加速,它可能会变成梨形并抛出一颗行星,逐渐形成一个行星系统。施密特想象,当太阳参与银河系的旋转时,当它穿过黑暗物质云时,捕获了一部分尘埃和流星固体物质,在它周围形成一个粒子群。后者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绕太阳椭圆运动,并随太阳在银河系中继续其旅程。最后,它从这些粒子群发展成行星和彗星(其中一些成为流星和陨石)。

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假设,比如英国天文学家基思。他认为地球也是由太阳抛出的。投掷的机制在于恒星经过太阳的事实。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在太阳上拉出雪茄状的气流。气流在内部冷却,灰尘和物质被浓缩,凝结成陨石碎片,并逐渐凝结成行星。由于抽出的气流中间厚,两端薄(雪茄状),大行星在中间,小行星在两端。

自从人类进入宇宙时代以来,人们发现在行星和卫星上有大量的撞击坑。1977年,肖梅克提出固体物体的撞击是类地行星上发生的所有过程中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宇宙撞击和爆炸的假说。这种撞击是分级的,第四种撞击形成卫星,如月球。具体过程如下:撞击器撞击原始地球,引起爆炸,在地球周围形成气体、液体、灰尘和“飞溅”固体物质带。皮带最初是圆盘形的,由于旋转的向心力而变成球形。失去了一些物质的地球,也再次变成了球形。

随着科学的发展,地球起源的谜一定会被解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人类只是一个程序吗?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已经独霸地球很多年了,但是相比于地球所存在的时间,人类知识占据着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时间。而且人类知道现在还对地球上的生存环境不太适应,所以就有很多专家开始脑洞大开的假设了,认为整个宇宙其实就是一个骗局。人类其实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地球人,只是外星人进行了星球繁衍模拟试验罢了。

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

前文我们说了人类世界其实是个程序,其实跟那个有点相像,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可能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据,而人类却自己不知道,想想这个大胆的推测就令人不寒而栗,自己的生与死和世界的摧毁和毁灭,全看做这个模拟实验人的心情。

地球上人类现在的文明仅仅只有5000年,相比起地球诞生生命发展到千姿百态,人类的诞生真的是非常的短暂。虽然学者对于人类的起源,普遍都比较认同,古代人猿进化而来的。但却从来没有找到一个众人皆服的说法。

于是关于人类的起源,自然就到了争议之中。甚至有人提出了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而是外星球人的囚犯。以前被关在监狱之中,后来外星人发现地球,于是就把这里当做了流放犯人的地方。

神话传说中的蛛丝马迹

其实在各国的创世神话中,都有一个无比牛叉的全能神。这位就是外星人的监狱长,他通过种种高新科技,管理这些穷凶极恶的凶徒,他(她)作为地球上最高的统治者,许多人给了他无数的称号,但是十年过去了。母星的换班人还没有来,并且向母星发信息也没有收到回复。

一段时间后,于是监狱长决定带领自己的队伍,回到母星查看发生了什么,走之前把所有的升空设备都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于是在地球上大字不识的外星囚犯,在长久得不到物资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正是这些囚犯成为了人类的祖先。

在古代历史上,总有些匪夷所思的传闻。看起来他们掌握了大神通,其实都是运用高科技帮人类度过了劫难罢了。比如说诺亚方舟就是外星人留下来的海洋游艇、女娲补天用到了全球天气系统等,这些都可以推断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

人类不属于地球的证据

人类作为地球上面混的最好的一种生物,在地球环境中却会表现出惊人的不适性。被眼光暴晒一天会生病,更奇怪的是人类婴儿的头颅非常大,对於女性分娩造成很大的困难,容易导致母亲和婴儿死亡。然而地球上其它本土生物,却没有这种现象。

而且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是从猿人进化而来的。但是两人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比如说人类身上,一没有大面积毛发,二没有较厚的脂肪。提倡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把这么重要的皮毛和脂肪给进化没了呢?

经过前面的种种推到,人类不是真正的地球人,而且在其他星球生活过的一群人,然后被外星人审判流放地球。地球在当时宇宙是一个著名的监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如果地球没有水会是什么样子?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从空气到人体,地球上到处都是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巨大的真空吸尘器把所有的水吸出来,这个蓝色的小行星在太空中会是什么样子

YouTube石板上的数字

上面的图片看起来熟悉吗?沉重,崎岖和土豆一样!但它不是一个脱水的地球。

这实际上描述了地球的大地水准面。这张照片显示,重力在一些地方比在其他地方更强,因为地球每个部分的密度不同。然而,它实际上显示的是,整个地球被水覆盖,变成了一个水的世界。

没有水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往下看。

来自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数字,公共领域

有点失望吗?

上面的图片是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制作的。球体充满了液态淡水,最小的是淡水湖泊和河流。尽管你可能想尖叫:地球上不可能有这么少的水!但是科学已经证明,地球的海洋实际上只是覆盖在地球坚硬表面上的一层薄薄的蓝色毯子。因此,尽管水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但地球的大部分不是由水组成的。

因此,即使用一根大稻草来吸取地球上的水,它的基本形状也不会改变,仍然会有一些绿色植物可以在大陆上生长,但是很难想象这些树在一个没有水的星球上能生存多久。

蝌蚪工作人员从垃圾中编译,翻译狗拨浪鼓,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地球生命的起源之谜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生命起源之谜

其实如果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地球,地球渺小得不如一粒尘埃,太阳系也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不过就是这个看起来无比平凡的恒星系统,却造就了宇宙中目前为止,独一无二的生命,不得不说,这绝对是宇宙中的奇迹。

那么,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来自于哪里呢?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而且科学界也是争议不断。从大的方面来说,地球生命的起源主要有2个观点:

第一,地球上的生命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形式,地球上的生命也是来自于地球本身;第二,宇宙中生命是普遍存在的,地球只不过是其中很普通的一个生命星球,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也是来自于太空之中。

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认为,早期的地球上,是并不具备生命要素的,这些要素都是后来通过天体撞击等方式,来到地球之上的。

比方说在陨石之上,科学家们都曾经检测到了和生命有关的元素,甚至在此前一块落在南极的火星陨石之上,还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这些证据似乎都可以表明,地球上的生命是来自于宇宙之中的,但是,这些证据却都存在着不足。

那么,该如何证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找到最可靠的答案呢?有一句话叫“实践出真知”,科学家们也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